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和意识的反作用的区分
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
1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意识的能动性原理意识能动性是人类自觉能动性的一个方面。
指人的意识能动地反映物质又通过实践反作用于物质。
是人的感觉、思维(理性)、心情、意志等能动性的统称。
通常主要指人的熟悉能动性。
人的熟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但这种反映不是静观的、照相式的、消极被动的,而是一种乐观的、主动的、自觉的活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熟悉的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都是能动的。
人能够能动地熟悉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方案性。
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肯定的目的和动机,在实施行动之前还要预先制定蓝图、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等。
蜜蜂筑巢、蜘蛛织网等,表面看起来好像有某种预定的目标和方案,其实不然。
它们既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它们的操作纯粹是无目的的本能的活动。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制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不是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
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它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想将来,能够制造一个抱负的或幻想的世界。
1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制造出没有人的参加永久也不行能消失的东西。
动物没有自觉的意识,不懂得自己活动的意义,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因而,它们既不能熟悉世界、也不能改造世界。
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整和掌握作用。
意识活动依靠于人体的生理过程,又对生理过程有着能动的反作用。
昂扬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丢失斗志。
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敬重客观规律是充分、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规律是客观的,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制造,也不能被毁灭。
规律的存在和是否发挥作用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规律客观性是第一性的,主观能动性是其次性的。
1.人的主观能动性背诵
背诵材料:人的主观能动性一、基本概念1.人的主观能动性,又叫人的人的自觉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
(是人区别与动物的特点)它包括三人方面:想,做,决心、意志、干劲等。
2.“想”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
3.“做”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4.决心、意志、干劲等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
信念、意志、激情、理性、行动,是人成功的必备要素,也是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5.意识能动性:一是指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能够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二是指意识能动地通过实践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6.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是指以意识为指导,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为现实,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
二、基本原理1.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内容:(1)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但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发挥有利条件的作用,限制不利条件的破坏作用,甚至创造条件变害为利),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2)客观规律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
(3)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方法论:(1)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2)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既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错误,又要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
2.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原理内容:(1)人的主观能动性,又叫人的人的自觉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
它包括想、做、精神状态三个方面。
专题1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专题一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一)、哲学常识的理论体系1.从内容上看,哲学常识包含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人生观四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仅科学地分析了世界,解释了人与世界的关系,并科学地指出了人们应该怎样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2.哲学常识的理论体系辩证的唯物论:研究世界的本质、正确认识辩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第一课)证唯唯物的辩证法:研究位置世界的状况,正确揭示世界物的三大基本规律(第二、三、四课)主马义辩证唯物主义:研究认识的来源和发展规律,正确处理克认识论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的关系思(第五、八课)主义哲历学史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物其中包括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主的关系,人生价值、人生理及其实现。
义(第六、七课)3.哲学常识复习的体例:既然哲学常识从内容上看包含了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人生观四部分,因此复习就依照四部分的顺序进行。
而在唯物论和辩证法部分,主要是围绕“人应当怎样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展开论述的。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因此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普遍联系着的事物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而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因此人们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事物是一分为二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人们改造世界,就是解决矛盾。
而矛盾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因此必须用矛盾分析法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事物在内外因共同作用下变化发展,其过程经历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其发展的趋势是前进的,因此人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内外因的统一、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由此可以看出,在唯物论和辩证法部分,不仅分析了“世界是怎样的”,而且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当怎样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体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通用版高中政治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五课意识的作用学案新人教版必修
意识的作用课标要求表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态度。
一、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知识梳理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2.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1)自觉选择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
(2)主动创造性①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意识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②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试判断: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直观反映。
( )提示错误。
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
重点突破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特点具体表现事例联系目的性人们在反映客观对象时,总是基于实践的需要带着一定的主观倾向和要求,抱有一定的动机和目的。
而动物的操作则纯粹是无目的的本能的活动建筑工人建造楼房、制衣工人制造衣服三者都是人们发挥主观努力的过程,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包含了意识的能动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包含了意识的反作用自觉选择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不是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
不同时代的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反映客观对象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外层空间,人类正积极开展太空研究主动创造性人类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揭示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现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柏拉图写《理想国》、西方哲学家心中的乌托邦,马克思想象中的共产主义社会提醒: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1)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是任何时代的人对事物的认识,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二是随着实践的发展、事物自身的运动变化发展以及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原来不能认识的事物,现在是可以认识的,现在不能认识的事物,将来是可以认识的。
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提问
1、为什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呢? 、为什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呢? 见课本P6页。并分析这三点与主观能 动性三内容的关系。 不发挥主观能动性,就不能认识事物 的本质和规律,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 改造世界。那么: 2、是不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一 、是不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定能如愿以偿呢? 定能如愿以偿呢? 不一定。它还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结论
98年洪水最大流量比54年小,而最高水 位却比54年高出1米多,这说明城陵矶等长 江中下游地区河床淤高了很多。
提问
1、为什么河床会淤高? 、为什么河床会淤高?
2、这是主观能动性的哪一种表现? 、这是主观能动性的哪一种表现? 人们可以在实践基础上通过抽象思 维活动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想)。
本框主要内容ຫໍສະໝຸດ 定选题3、在实际工作中,既要反对把人变成规律的 奴隶的消极坐等的机械论、宿命论;又要反 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蛮干的主 观主义。因为这两种做法都是( BC ) A、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B、割裂了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 C、割裂了物质决定意识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的关系 D、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片面强调了规律的客 观性
小结
本框我们围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主要讲了以下三个问题: 1、什么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以客观规律为指导, 以客观条件为基础,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 界的过程。
2、为什么要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才能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才能充分利用规律和条件并创造新的条件去 改造世界; 才能具有坚强的意志、良好的精神状态去克 服困难、战胜挫折。 总之,才能取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 的胜利。 3、怎样才能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和意识的反作用的区分
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和意识的反作用的区分在哲学教学中,我们通常难以区分这三者,尤其是主观能动性和意识的能动性的区别。
首先我们来看主观能动性是什么?主观能动性的含义:是指人类所特有的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以及在认识和改造世界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
【讲清重点】1.“主观能动性”、“意识能动性”、“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三者的区别和联系?(1)“主观能动性”是指“想”和“做”以及在“想”和“做”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
“想”是人们认识世界的能力与活动,“做”是人们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活动,也包括实践活动,而且这两项内容不可分。
(2)“意识能动性”有两层意思,一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二是指意识能动地通过实践反作用于客观世界。
可见,第一,意识能动性不等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它仅限于“想”,不包括“做”,属于意识范畴;而主观能动性除了“想”,还包括“做”,即实践。
意识能动性虽然体现在“做”,即实践中,但实践不等于意识的能动性。
第二,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是意识能动性的表现之一,所以也不能把意识能动性与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等同起来。
(3)“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是指在实践活动中,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
也就是说,把观念的东西在实践的作用下变成现实。
它既不等于意识的能动性,更不等于主观能动性。
(4)以上分析表明:“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属于“意识的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属于“主观能动性”;后者比前者的外延要大。
2.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1)要辩证地理解客观规律、客观条件,它既是对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制约,同时也给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理解时要划分两个层次:第一,客观规律对主观能动性的制约作用。
从质的差别来看,“人们是否按客观规律办事,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否收到积极的效果”;从量的差别来看,“人们按客观规律办事的程度,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收到的积极效果的程度”。
北京市2020学年高二政治下册必修42.5.2 意识的作用课
理解“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应注意以下两点:(双重性)
一:意识不能直接引起客观事物的变 化,而是通过指导人们实践才能引起
物质形态的变化。
二: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使人们 的实践活动获得成功;错误的意识阻碍事 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遭到失败。
定性作用,这是唯心主义观点。 其二是只承认物质的决定作用,看不到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 2、注意:“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的区别
(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包括:一是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二是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二是意识对物质具 有能动作用,即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总是抱有一 定的目的和动机,在实施行动之前对 该行动做出相关的计划。
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不是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而是 依据人自己生活或社会实践的需要有所选择。
不仅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 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不仅反映当前,而且能追溯过去,推测 未来。
①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 在的事物出发 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 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③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 来。
④反对唯意志主义,反对无所作为的思想。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 动性的前提。
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发挥主 观能动性。
课堂总结:一、意识的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高中思想政治《生活与哲学》 意识的作用
2025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必修4第十八课课时2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与一切从实际出发
课时2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与一切从实际出发核心考点一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1.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表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能动创造性,它不仅可以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改造世界意识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前提条件尊重客观规律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
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
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提醒目的性侧重于行动目标、方式和步骤的确定;自觉选择性强调认识对象的选择;能动创造性则突出反映的程度(现象与本质)和时间跨度(过去、当前和未来)。
归纳提升正确区分意识的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意识的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内涵不同性质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的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指导下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想”“做”“精神状态”联系意识的反作用包含于意识的能动作用,是能动作用的第二方面。
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反作用包含于主观能动性,是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影响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反作用2.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
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
(2)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3)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统一。
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提醒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一是“宿命论”,夸大规律的客观性,认为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二是“唯意志论”,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规律的客观性。
新教材 高中政治必修4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提炼汇总
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1框世界的物质性.................................................................................................. - 1 - 第2框运动的规律性.................................................................................................. - 4 -第1框世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2)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3)物质的特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4)世界的物质性:无论是天地自然,还是人类社会,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
[辨析] 有人认为,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
如何看待这一观点?提示:马克思主义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概括的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共性,与物质具体形态是共性与个性而非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1.准确理解物质的概念2.完整把握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哲学上的物质概念具体的物质形态区别特性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除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其自身的个别属性存在状态不生不灭、永恒存在有生有灭联系物质是对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概括抽象;物质依赖于具体的物质形态。
不能用物质代替具体的物质形态,也不能用具体的物质形态代替物质3.区分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客观实在客观存在区别内涵客观实在强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它相对于人的意识而言,是第一性的东西客观存在是实实在在的事物或现象,它是相对于主观臆造的东西而言,具有真实性外延客观实在的外延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即客观物质世界客观存在的外延不仅包括物质现象,而且包括意识现象;不仅指向客观世界,而且指向主观世界地位客观实在性是万事万物具有的共同的唯一特性,是意识以外的万事万物具有的最抽象、最概括的特点,是绝对的、不变的、永恒的客观存在性是具体存在的事物或现象部分具有的特点,是多变的、易逝的联系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
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意义
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意义
意识的能动作用,就是指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直接的推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意识不仅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现象,还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二是指意识对客观事物起反作用,也就是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主观能动性为人类所特有,它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
对动物来说,不存在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
虽然动物也有能动性,但是不能称之为主观能动性。
动物的活动和能动性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统一的,不具主观性。
某些高等动物的活动,似乎也表现出某种“目的性”,能提前采取趋利避害的行动,可只是一种在长期适应活动中形成的本能,它和人的有目的的自觉活动不同。
马克思曾经以“蜜蜂”与“建筑师”的比喻,生动地阐明了人和动物活动的显著区别。
一切动物的行动,都不能在自然界打下它的意志的印记,只有人才能“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支配自然界并为自己的目的服务。
人的活动具有目的性、意识性和自觉性,表明了人对周围世界有着积极、主动的态度,意识富有主观性。
意识反作用、作用、能动作用 、主观能动性
• 对“意识的能动作用与意识的反作用”认识的几个误区 误区一: 意识的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 • 意识的反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 ⑴区别。①含义不同。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是指在实践中, 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 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人们 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具有的主动创造性。②表现不 同。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具有两重性: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 人们有效地开展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 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意识的能动作用包 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表现在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地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 物的本质和规律;其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 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 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③范围 不同。意识的能动作用包括意识的反作用,意识的反作用是意识 能动作用的一个方面的表现。意识的能动作用比意识的反作用范 围要大。 • ⑵联系。二者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都具有重要作用, 起作用都要受到客观规律、客观物质条件的制约,也都要受主观 因素的制约。
• 误区四: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只有正效应(促进作用)。 • 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不仅有正效应,即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有反效应,即消 极的阻碍作用。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使其反作用发挥正效应功能, 从而改造世界造福于人类。 • 误区五: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能促进事物的发展。 •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但不能笼统地认为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因为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对事 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对事物识的作用是无所不能的。 • 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不可分割的 两个方面。承认前者必须同时承认后者,反之亦然。 • 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作用,不能等量齐观。 物质的决定作用是前提、基础,是第一位的;而意识的能动作用受物质决定 作用的制约,是第二位的。意识的能动作用尽管十分巨大,但它是第二位的, 总要受到客观物质世界的制约,受到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认为意识的作用 是无所不能的,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会陷入唯心主义的泥坑。 • 误区七:在意识的能动作用上,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观点是一致的。 • 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不可分割的 两个方面。唯心主义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片面地夸大意识的能动 作用,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虽 然承认物质决定意识,但否认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把意识的反映当作 是静止的、僵死的反映。
2013年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 第十四单元 第34课
考点突破·深度剖析
第三十四课
(2)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本 课 栏 目 开 关
考点突破·深度剖析
3.归纳总结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第三十四课
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 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 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 符合客观;意识的能动作用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精 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提醒 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是不可分割的两 个方面,但二者又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作用。物质的决定作 用是前提,是第一性的;意识的能动作用受物质决定作用 的制约,是第二性的。
本 课 栏 目 开 关
考点突破·深度剖析
第三十四课
3.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关系
一切从 实际出发 就是我们想问 含 题、办事情要 义 把客观存在的 实际事物作为 区 根本出发点 别
实事求是 就是从客观实际出 发, 从中引出其固有 的而不是臆造的规 律性, 作为我们行动 的向导, 做到按客观 规律办事
本 课 栏 目 开 关
知识整合·有序识记
3.意识的内容与形式
第三十四课
意识是 客观存在 的主观映象。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意识的形式是 主观 的。 提醒 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的意识是正确反映 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意识,错误的意识是歪曲反映客观 事物及其规律的意识。但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能动性的特点 (1)意识活动具有 目的性 和 计划性 。 (2)意识活动具有 主动创造性 和 自觉选择性 。
考点突破·深度剖析
第三十四课
①要坚持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 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在实践中 怎 检验和发展真理; 么 ③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把 办 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④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 又要 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 所作为的思想
高考政治知识点:主观能动性.doc
2018年高考政治知识点:主观能动性明确一个概念: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类所特有的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以及在认识和改造世界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
它包括互相联系着的三个方面:一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突出地表现为我们通常所说的“想”。
二是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即通常所说的“做”。
三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即通常所说的决心、意志、干劲等。
弄清二个关系:一是主观能动性与意识能动性的关系。
两者的区别:(1)含义不同。
主观能动性(略)。
意识能动性是指意识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意识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2)主观能动性包括“想”和“做”的能力、活动以及人们的精神状态。
而意识能动性不包括做的能力。
(3)作用的形式不同。
主观能动性能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而意识能动性只能通过人的实践活动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
两者联系:“意识能动性”属于“主观能动性”,后者比前者的外延要大。
二是主观能动性与意识反作用的关系。
二者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定义不同(略)。
2、范围不同。
意识反作用指人们在一定意识指导下通过实践去改变客观事物,即改造世界;而人的主观能动性则包括互相联系着的三个方面:(略)。
角度不同。
意识反作用侧重表明在物质与意识关系中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一种与物质决定作用相反的作用,而人的主观能动性则着重说明人类所具有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这种属性。
二者的联系主要表现在:1、人的主观能动性包含意识反作用,而意识反作用只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方面;2、无论是意识反作用,还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其作用的发挥都必须以一定的实践活动为基础;3、两者都是人类所特有的、区别于一切动物的重要特征。
理清三个“三”:(一)宏观上认清逻辑上的“三段论”。
即什么是主观能动性?为什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怎样才能更好发挥主观能动性?认清逻辑上的“三段论”,有助于学生形成网络知识体系。
意识的能动作用和主观能动性
第四部分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人教版
政治
把握思维的奥妙
物质世界
社会发展 人脑
客观存在 客观存在
客观
第四部分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人教版Leabharlann 政治计划性自觉选择性
指导
控制
第四部分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人教版
政治
规律性 求真务实 实践
第四部分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人教版
第四部分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人教版
政治
A.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B.要勇于挑战和敢于创新 C.要抓住时机,促成飞跃 D.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尝试: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漫画的解读能力以及对现 实生活的关注和理解。漫画的寓意在于讽刺现实生活中招聘、 应聘中有些人不切实际地过高估计自己而屡遭失败和打击。 A、B、C都没有正确体现漫画的真正意图,应排除。故选D。 【答案】 D
第四部分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人教版
政治
把握思维的奥妙
考 点 明 示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起源,意识的 生理基础,意识的内容与形式。 2.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能动性的特点 ,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3.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尊重客 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 出发,实事求是。
第四部分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人教版
政治
命 题 趋 向
1.本课考查的主要知识点:意识的起源 和本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意识 的能动作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 事求是。 2.考查的方式及特点:本考点是高考的 重中之重,特别是2009年高考所占比重 较大,命题以选择题为主,侧重于考查 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 际的原则,注意运用所学哲学的基本概 念、原理和方法论来分析社会热点问题 ,提高自己运用知识的能力。
论意识的能动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
论意识的能动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和反作用问题是研究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内容。
这个问题也是当代我国哲学界一直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对这个问题哲学界虽已有定论,但是从有些政治教材和有关哲学论著来看还有不甚明了之处,有的采取回避的态度,只提意识的能动作用,不提意识的反作用;有的认为两者是一回事。
因此,对这个问题有进一步澄清之必要。
我认为,意识的能动作用和反作用既有区别又存在着联系。
一、意识的能动作用,也称主观能动性,是实践主体自身具有的一种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积极主动的属性。
这种能动性专为人所有,而不为人以外的他物所有。
马克思在论述人的能动性时指出“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和受限制的存在物。
”在马克思看来,动植物只是感性客体,因此只有受动性而没有能动性,人不仅是感性客体而且是实践的主体,因此人不仅有受动性,而且有能动性。
能动性在本质上是人的意识的属性,只有意识才有能动性。
马克思说:“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
”“作为类意识,人确证自己的现实的社会生活,并且只有在思维中复现自己的现实存在;反之,类存在则在类意识中确证自己,并且在自己的普遍性中作为思维着的存在物自为地存在着。
”这就是说,人是有意识能思维的存在物,因而能“自为地存在着”。
在马克思看来,正是这种“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
马克思在总结近代机械唯物论和唯心论在主观能动性问题上的斗争时写道:“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
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马哲部分20对名词关系
决定
实践
认识
(1)正确的理论和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达到预期的效果, 使实践活动顺利进行。
反作用
(2)当错误的理论指导实践时,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乃至破坏性 的作用,使实践失败。
P62
第13对: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区别 内容即含义不同 形式不同 特点不同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论。 关 系 (1)联系 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 辩证法。 联系 感性认识中包含理性因素 (2)渗透 理性认识中也渗透着感性因素。
反作用
社会意识 具有相对 独立性
P94
第18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
第一步:什么是生产力,和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的内容。 第二步:什么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内容有哪些,核心是什么。 其一、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
决定
其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第三步: 生产力 生产关系 当生产关系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相适合时, 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联系:
矛 盾 同 一 性 和 斗 争 性 的 关 系
另一方面:同一性是包含斗争性的同一性,没有斗争 性就没有同一性。
总结:认识矛盾就要把同一性和斗争性结合起来,在对立中把握同一, 在同一种把握对立。
P37、38
第8对:事物发展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内因:是事物发展 的内部矛盾. 作用:内因是根据, 决定着事物的性质 和方向 外因:是事物的外部 矛盾. 作用:外因是条件, 加速或延缓事物发展 过程
运 动 和 静 止 的 关 系
区别:
①表现在这两者的含义不同,把它们的含义答上。 ②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名词解释意识主观能动性
名词解释意识主观能动性意识活动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它包括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人脑对自身的意识。
客观现实是人脑反映的对象,而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又依赖于客观现实。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因此也就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形式。
在中国历史上,提出了“天人合一”学说,并把“天人合一”思想上升到理论高度,认为“天”和“人”的关系是合一的。
认为宇宙本身就是一个整体,天和人是不可分割的。
如果人能够自觉地认识自己,自觉地服从自然,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会非常融洽,不再有种族歧视,没有人剥削人的现象。
所以我们要学习达尔文主义,否则世界就变成了像动物园里的动物一样。
达尔文的进化论更是影响了当今社会。
其中表现最突出的是尊重生命,但我们应该了解尊重生命就要尊重别人的生命。
一句话,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尊重。
如果人们不互相尊重,人类将永无宁日。
这才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
主观能动性,简单的讲,就是在客观条件(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基础上产生的能动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人们自觉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例如,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它们都体现了人们的主观能动性。
这里面尤其要说到列宁的名言:“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任何事物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始终处在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要不断地变化和发展。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事物是永恒发展的,任何事物都是在运动、变化和发展中。
列宁强调指出:“所谓运动,就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的变化”。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意识通过实践能够创造出新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为物质财富的创造提供意识手段和观念手段。
相对来说,物质决定意识。
一般说来,人的意识会对物质起反作用,使之受到抑制或扭曲。
不同质的事物意识对它们的反作用的程度不同。
对事物作用的结果还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差异。
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7、意识的反作用是否等同于主观能动性?
7、意识的反作用是否等同于主观能动性?
佚名
【期刊名称】《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年(卷),期】1980(000)0Z1
【摘要】<正> 有的同志认为,意识的反作用和主观能动性的含义是一样的。
主观能动性指的是人所具有的能动地反映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同样,意识的反作用也包括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两方面的内容。
有的同志认为,意识的反作用和主观能动性虽属同等程度的概
【总页数】2页(P15-1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
【相关文献】
1.结构清楚是否等同于“能够实现” [J], 邹秋爽
2.试论一定条件下主观能动性的决定性反作用 [J], 杨纯富
3.《试论一定条件下主观能动性的决定性反作用》一文辨析 [J], 庞长富
4.初始登记面积是否等同于建筑物总面积? [J], 程磊;周滨
5.意识形态不等同于观念上层建筑——“审美意识形态论”哲学根基分析 [J], 李志宏;张弘(点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和意识的反作用的区分
在哲学教学中,我们通常难以区分这三者,尤其是主观能动性和意识的能动性的区别。
首先我们来看主观能动性是什么?
主观能动性的含义:
是指人类所特有的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以及在认识和改造世界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
【讲清重点】
1.“主观能动性”、“意识能动性”、“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三者的
区别和联系?
(1)“主观能动性”是指“想”和“做”以及在“想”和“做”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
“想”是人们认识世界的能力与活动,“做”是人们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活动,也包括实践活动,而且这两项内容不可分。
(2)“意识能动性”有两层意思,一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二是指意识能动地通过实践反作用于客观世界。
可见,第一,意识能动性不等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它仅限于“想”,不包括“做”,属于意识范畴;而主观能动性除了“想”,还包括“做”,即实践。
意识能动性虽然体现在“做”,即实践中,但实践不等于意识的能动性。
第二,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是意识能动性的表现之一,所以也不能把意识能动性与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等同起来。
(3)“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是指在实践活动中,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
也就是说,把观念的东西在实践的作用下变成现实。
它既不等于意识的能动性,更不等于主观能动性。
(4)以上分析表明:“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属于“意识的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属于“主观能动性”;后者比前者的外延要大。
意识的能动作用与意识的反作用的区别
意识的反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两个关系密切的概念,但两者不是一回事。
一、内涵和表现不同
意识的反作用是指在实践活动中,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
其主要表现为: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地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意识的能动作用有两层意思。
一是意识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意识能能动地认识世界")。
二是意识能动地通过实践作用于客观世界("意识能能动地改造世界")。
它首先表现在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其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以正确的思想和理论为指导,通过实践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二、外延不同
意识的反作用包含于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意识的能动作用的第二个方面(即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三、侧重点不同
意识的反作用强调意识通过指导实践.从而使得客观事物发生变化,强调意识的作用的结果,即有用性。
而意识的能动作用,则强调意识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它既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又能通过实践反作用于客观事物.即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