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城市商业发展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历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货币、度量衡,修驰道,更加促进商业的发展。
下面是店铺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历程在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生产的发展,先后发生了畜牧业、农业、手工业的分工,产品有了剩余,为了互通有无,不同部落间的交换活动成为经常的现象。
这种以物易物的商品交换是最原始的商业活动。
传说神农氏时,“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就是原始商业的反映。
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在奴隶社会初期出现了不从事生产、专门经营商品买卖的商人阶层。
《尚书•酒浩》记载有殷人“肇牵牛远服贾”,意思是说商代有人专门用牛车到远处做买卖。
随着商业的发展,商代后期出现了铜币。
但是,当时商业行为主要发生于方国部落之间,并且是为奴隶主贵族服务的。
商业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只起着微小的作用。
西周时,商业成为社会经济不可缺少的部门。
但是,商业由奴隶主官府垄断,并没有专门的职官来管理市场。
《周礼•地官•质人》记载:“质人掌成市之货贿:人民、牛马、兵器、珍异,凡卖亻卖者质剂焉。
”“质人”就是管理市场的经纪人。
市场交换的商品有奴隶、牛马、兵器、珍宝等,凡成交的商品都要由“质人”给买卖双方立书契券约。
那时的商人和百工一样,是属于奴隶主贵族的,称为“工商食官”,他们主要是替奴隶主贵族经营,为奴隶主贵族的需要服务。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私商兴起,有的大商人周游列国做生意,参与各国的政治活动和各国之间的交际,能和诸侯“分庭抗礼”。
弦高假借郑国君命犒秦师的故事是很出名的。
可见当时大商人在政治、经济方面的地位了。
到了西汉,“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
”张骞通西域后,开辟了“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都城长安及洛阳、邯郸、临淄、宛城、成都等大城市,都发展成为著名的商业中心。
各中等城市均设有市,连军队驻地、屯戍地区也设有军市。
当时城市的市场有固定的地点,叫做“市井”。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飞钱
多钱应该怎么带?他顺利买到药材,药材运 是保凭我管帖到回是国金(了手扬银相最扬头州财当早州 钱,物于的丝 不他,支银够应,收票行很取)雏,将好一或形怎货卖定信,物么,的物经于存办租提营是?在金取的他哪…,。业想…里商务扩人是?大需代回经用客益时商营州,,他可带
邸店 柜坊
问题:唐朝柜坊和飞钱的出现说明了什么?
战国
隋唐
宋元
明清
概城数增括市量强指功增。出能多古等代 );中地国理城市位的置演南变移趋势、(东如移数量;、经分济布功区域能、
汉代的宫殿,官署、武库等朝廷机构的建 筑物约占长安城的9/10,剩下供居住的仅 占1/10。唐代的宫城和皇城占长安城的 1/10,而居民区约占6/10,其他面积为道 路、河渠等设施所占。从汉至唐都城布局 的这一变化反映了( )
的手段,求功名做官才是归宿。因此,尽管徽商把生意 做得很大,却做得三心二意。从乾隆到嘉庆十年的70年 间,同样在两淮经营盐业,徽商子弟有265人通过科举入 仕,而晋商仅区区22人。
到19世纪末,当徽商所代表的封建经济没落时,正 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登陆中国之时。从经济学的角度看 ,很明显,此时只有把大量资金投入实业,实现商业与 产业的结合才能获得新生。但“官本位”的徽商却做不 到,他们已经没有财力去投资产业了。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课程标准: 1.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 2.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传说周武王灭商后,商朝的遗民为了维持生计 东奔西跑地作买卖,日子一长,便形成一个固定 的职业。周人就称他们为“商人”,这种叫法一 直延续到今天。
贷财 债
商代货币“贝”
商朝商业初具规模,已经具备了 商业的一些基本要素,如出现了 职业商人和商业活动的交换媒 介——货币。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两汉经济的发展
两汉经济的发展●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两汉时农业发展的表现:水利的兴修,农具的改进,农作物的种植。
2.掌握两汉时手工业发展的表现:丝织技术的提高和冶炼技术的进步。
3.掌握两汉时商业繁荣的表现;城市的兴盛,交通的发展,商业场所的出现(专门),商品种类的增多以及了解统治者的“重农抑商”政策。
能力目标1.通过思考和概括两汉农业、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
2.通过思考和总结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两汉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与手工业、商业发展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1.经济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通过对两汉的经济发展的学习,探索出终极的经济原因,总结一定的经济规律。
2.两汉时期的大一统局面,促使经济迅速发展。
国家的稳定,民族间的密切交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3.汉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对我国后世的经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4.以两汉时兴修水利和城市中的一些规定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5.两汉时的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这是值得骄傲的,这与两汉长期的政治统一是分不开的。
●教学重点1.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
2.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
●教学难点1.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
2.重农抑商政策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辩证关系。
●教学方法1.联系讲解法。
对于黄河在两汉时常决口的原因要联系前面学过的内容讲解,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问题有一种追本溯源的精神。
2.图示讲解法。
这一课涉及到一些农具名称、手工业生产工具名称。
因时间久远,学生平时接触又不多,只能用投影或电脑注示,教师边演示边讲,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效果。
3.归纳法。
对于两汉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表现,可让学生用看书归纳的方法,这样可使知识更系统、条理一些,有利于增强记忆效果。
4.讨论法。
对于西汉盐铁官营和在城市里的一些规定,可采用讨论法。
这样有利于使学生加深对课本的理解。
●教具准备1.投影仪或电脑。
古代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
例2. 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规定, “ 诸行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 ” 。南宋都城中的 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 “ 四百十四行 ” 。 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 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 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 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 )
答案
D
例11.清前期《望江南百调》唱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 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材 料反映了( )
A.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 B.商业发展改变社会风气 C.地方商业均由官员经营 D.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
当时(
)
A.开始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C.政府重视商业管理并征收商税
D.城市中的坊市界限依然存在
答案
C
3. 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特点: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是一种朝贡贸易,其政治
目的大于经济效益。 (2)表现: ①西汉:开通陆、海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 ②唐朝: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在此设市舶使。
政策因素:重农抑商的政策,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
生产规模,对外推行闭关政策,这都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政治因素:专制集权统治和传统纲常礼教阻滞着社会结构的变革。
例8.太原王氏是明清著名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在 经商做官发财后大兴土木,其王家大院被誉为“中国民间故 宫”发展的影响角度命题。不同时期商业的发展,对 封建统治理念、社会主流思想、科技文化及社会生活等方 面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商业发展对文学艺术世俗化的影 响尤为重要。解题时注意结合相关史实分析。
史料
我国古代商业的起源和发展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概况
• (1)西汉:开通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 • (2)唐朝: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 贸易。 • (3)两宋: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进行贸 易,海外贸易税收甚至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 (4)元朝: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 大港。 • (5)明清: • 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 • 只开广州一处,只许广州“十三行”经营外贸。
2、政府不再直接监管
知识拓展:古代“草市”的特征及历史意义。
1、特征:远离城镇;分布在交通便利的地区;是自然形成 的民间集市;也受到政府商业机构的管理。 2、意义:“草市”这种民间贸易形式是对官办贸易的有益 的补充;这种自然形成的乡村集市后来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商 业中心(市镇),有利地推动了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唐诗里有不少反映草市情景的句子, 如草市迎江货、草市多樵客
2)木兰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把东西配齐? 反映什么历史现象?
各种商品都有固定的场所。
说明当时商业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
西 市
东 市
两京诸市署:令 一人,从六品上, 丞二人,正八品上。 掌财货交易,度量 器物,……凡市,以 日中击鼓三百响, 而众以会;日入前七 刻,击钲三百声,而 众以散。 《唐六典》卷20
繁荣: 如长安、洛阳,扬州、益州,
市场 农村集市贸易发展 出现柜坊、飞钱 广州 —— 成为重要外贸港口, 政府设 市舶使
① 农业、手工 业的发展 ②大运河的开通
金融: 对外 贸易 繁荣
历史概念(结合“学思之窗”)
柜坊和飞钱出现的时代: 唐朝时 柜坊: 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最早的银行雏形。 飞钱: 类似后世的汇票 柜坊和飞钱的出现有何作用: 方便了商人的商业活动,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山东高考历史热点
山东高考历史热点热点一山东地方史1.政治山东:(1)西周封邦建国时,武王的弟弟周公旦之子伯禽封于鲁,所以现在山东又简称“鲁”(定都奄,即今曲阜);主要诸侯国还有齐国(定都临淄)。
(2)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齐是最后被灭的一个诸侯国。
秦在山东设琅琊郡。
(3)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在山东有济南、平原等郡,同时有高密国、胶东国等。
(4)元朝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度,但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
(5)1895年,在甲午战争中,日军攻占威海,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6)1898年,德国强租胶州湾,把山东当作自己的势力范围,修筑了胶济铁路。
(7)1899年,义和团从山东兴起。
(8)1918年因为巴黎和会上山东问题,国内掀起了“五四运动”。
(9)1921年,王尽美、邓恩铭参加了中共“一大”;山东成为建党最早的省份之一。
(10)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在山东建立起鲁西、鲁南等抗日根据地,著名的台儿庄大捷就发生在山东境内。
(11)1947年5月,华东人民解放军在孟良崮取得重大胜利,粉碎了敌人对山东的重点进攻。
2.经济山东:(1)范蠡在辅佐勾践灭吴后,弃官到陶(今山东定陶),经商致富。
(2)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表明在鲁国已出现封建生产关系的萌芽。
(3)西汉时期,商业发展,临淄已经是重要的商业城市。
(4)19世纪60年代,烟台成为山东第一个开放的通商口岸。
(5)19世纪末山东也出现了近代工业,烟台张裕酿酒公司就是比较著名的一个。
(6)19世纪末清政府较早在济南、武昌等地开办商埠,发展工商业。
(7)1984年,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中有烟台、青岛。
(8)1992年第二批18个经济技术开发区中有山东威海。
3.文化山东:孔子、孟子、颜子、曾子、墨子、荀子、庄子、管仲、孙武、吴起、孙膑、诸葛亮、戚继光、孔融、李清照、辛弃疾、蒲松龄、孔尚任、王羲之、颜真卿、张择端、鲁班、氾胜之、贾思勰、扁鹊等。
4.关于山东的重要结论(1)历史悠久山东是古代主流思想的发源地、重要的经济、政治中心。
历史: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表格式整理(人教版必修2)
清 广州“十三行”
古代商业的发展 金融 时期 商人 交通运输 货币 商 春秋 战国 秦汉 “商人” 地位、 资产 西汉海陆 丝绸之路 限制 大运河 汉五铢 开元通 宝、飞 钱 西汉“九 市” 东西二市 柜坊 农村集市 发展 坊市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 中 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 交易活动不受官府直接监管 城郊 和乡 村 元 大运河 出现数十座 较大市镇, 著 名者四:汉 口、 佛山、 景 德、朱仙 大都、泉州 机构 各地商品 市场 市: 一、设置 二、用途 三、范围 四、监管 五、时间 市场 贸易范围 城市 国内 世界 备注
地位资产战国一设置西汉海陆西汉九二用途秦汉汉五铢三范围西汉长安中外贸易逐渐发展丝绸之路市四监管开元通东西二市唐代长安洛五时间隋唐限制大运河宝飞柜坊农村集市阳扬州成唐广州市舶使钱发展都朝贡坊市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同东南亚南亚贸易中开封临安阿拉伯半岛非洲城市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几十国贸易交易活动不受官府直接监管出现数十座宋交子较大市镇著城郊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名者四
西汉长安 唐代长安、 洛 阳、 扬州、 成 都 开封、临安
中外贸易逐渐发展
隋唐
唐 广州 市舶使 同东南亚、南亚、 阿拉伯半岛、非洲 几十国贸易 朝贡 贸易
城市 宋 交子
“草市”更加普遍
海外贸易税收成为 重要财源
泉州成为世界第一 大港
明清
“商帮” (徽商、 间 长途贩 运发展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教学设计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教学设计➽教学背景分析1. 教材分析:本课为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 4 课,主要讲述了西汉与东汉两个朝代的历史发展,重点阐述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过程。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汉朝的政治制度、经济文化发展、民族关系和外交政策等方面。
2. 学情分析:学生已在初中阶段学习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脉络,对秦汉时期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高中阶段,需要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背后的原因和影响,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
➽核心素养1. 唯物史观:通过分析汉朝的历史发展,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制度的更替、政治制度的变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 史料实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研究史料,了解汉朝的历史事实,提高历史研究能力。
3. 时空观念:让学生了解汉朝的历史地位,明确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时间和空间位置。
4. 历史解释:教授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现象,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5. 家国情怀:通过学习汉朝的历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汉朝的政治制度、经济文化发展、民族关系和外交政策。
2. 教学难点:分析汉朝历史现象背后的原因和影响,理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过程。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汉朝的历史发展、政治制度、经济文化发展、民族关系和外交政策等内容。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析历史现象背后的原因和影响,提高历史解释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历史事件进行案例分析,让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培养史料实证能力。
4. 情境教学法: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历史发展,培养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
5. 课后拓展:推荐相关阅读资料,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研究,提高历史研究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简要介绍秦朝的统一和灭亡。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存在于公元前 221 年至公元前 206 年间,由秦始皇嬴政建立。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a
20
表现:
• 1、城市商业繁荣。彻底打破 “市”“坊”界限,商业活动 不受时间限制,出现早市、夜市,瓦子等。交易活动不受
官府直接监管。从此城市功能以经济为主,出现汉口镇、
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四大商业名镇
• 2、商品种类增多,各种类型的集市出现, “草市”更加普 遍
• 3、边境贸易繁荣,榷场的设置
• 4 商业繁荣促使了古代都会的大量兴起
• 5 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对外贸易限制逐渐减少,其中官 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是一种朝贡贸易,其政治目的大于经 济目的
a
42
二、促进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
• 1 政治:结束分裂走向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基 础
• 2 经济: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 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6
五、商业的持续繁荣——元时期
原因: • 1、元代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 2、重新疏浚了大运河 • 3、开辟了海运 • 4、在各地遍设驿站 • 5、陆上丝绸之路也重新繁荣
a
27
表现:
• 1、大都成为国际商业大都会 • 2、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 • 3、对外贸易发达。设有市舶司管理。泉州是元代
外贸最大港口,也是世界第一大港
a
28
元 代 海 运 图
a
29
泉州的六胜塔是元代引导海船进出港口的灯塔
a
30
六、国内商业的发展与对外贸易的萎缩——明清时期
原因:
• 1、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出现了农作 物专区,民间手工业发展
• 2、政府对商人征收沉重的商税,并施行种种压制 政策
• 3、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a
15
涿郡
高中历史考点:古代商业的发展
高中历史考点:古代商业的发展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01商业兴起于先秦时期1)商周时期——商人、商业的出现远古时期,商部落就以善于交换出名,周武王灭商后,商朝的遗民为了维持生计,传说他们的祖先曾驾着牛车游走部落之间,进行交易。
日子一长,便形成一个固定的职业。
周人就称他们为“商人”,称他们的职业为“商业”,由此引申,出售的生产物便叫“商品”,这种叫法一直延续到今天。
2)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战国时期,货币的数量大,种类多;城市繁荣。
02秦汉时期商业初步发展1)重农抑商政策秦汉以来,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业的发展比较艰难。
秦汉至隋唐,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还不高。
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从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到汉文帝的重农措施,直到清初恢复经济的调整,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
2)商业的艰难发展“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商业还是得到了发展。
1:秦汉时期商业有所发展的原因是是什么?1)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有利于商业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2)秦汉时期大一统局面和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商业的发展;3)两汉时期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发展起来。
03隋唐时期商业的进一步发展1)原因:由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隋朝时开凿的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促进了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2)表现:唐代还出现了柜坊和飞钱。
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比欧洲地中海沿岸出现金融机构要早六七百年。
飞钱类似于后世的汇票。
柜坊和飞钱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它们的出现又促进了商业的便利与发展。
2:柜坊与飞钱的出现,对商业的发展有何作用?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它是专为远距离和大宗商品交易服务的,也便于商人筹措资金。
秦末汉初的商业经营
自商鞅变法起,商人和商人的社会地位一直是国家打击和压制的主要对象。
规定“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从事商业或游闲怠惰而致贫穷,收为官府奴隶。
秦始皇时,将贾人及“有市籍者”、“大父母、父母尝有市籍者”与逃亡者、赘婿、犯罪官吏一起发配桂林、象郡、南海等西南边地。
有市籍的商人及其子孙与犯罪的官吏和赘婿一样,都在谪戍之列,随时可以被押往边疆服役或定居。
秦朝作为一个政权被推翻,但对待商人的政策却被汉代继承并发展,但面临战后的经济凋敝,百业待兴,西汉政府对商人和商业政策有所调整。
秦朝国家的统一,疆域“东至海……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交通的便利促使商业经营范围的扩大。
国家允许民间开发山林矿产,放松了对于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源的控制,被剥夺了大额资本的六国工商业主凭借长期积累的经营管理经验,重操旧业,东山再起。
蜀卓氏、程郑、宛孔氏以及鲁曹邴氏都抓住机会扩大冶铁生产,成为富商大贾。
《华阳国志.蜀志》载,秦惠文、始皇克定六国,辄徙其豪侠于蜀,资我丰土,家有盐铜之利,户专山川之材,居给人足,以富相尚。
故工商致结驷连骑,豪族服王侯美衣,取嫁设太牢之厨膳,归女有百两之徒车”。
统一度量衡、货币,修筑驰道等措施无一不在客观上拓展了商人的活动范围,工商业经营中的出类拔萃者,如从事畜牧业致富的乌氏倮以及数世经营丹砂矿冶的巴寡妇清都受到政府礼遇。
汉初国家的统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关梁与山泽禁令的放弛,为商业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
”对商人的社会地位虽有种种限制,“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规定商人不得穿丝绸衣服,不得乘车,不得购买土地,还必须和奴婢一样加倍交纳算赋。
但是,西汉初年“无为而治”思想之下,“孝惠、高后时,为天下初定,复弛商贾之律”,对商人经商采取了扶植的态度,商业管理政策的相对松弛,又为商人扩大再生产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为商人获利带来便利,对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大有裨益。
西汉历史简介_中国历史朝代
西汉历史简介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是我国第一个统一强盛的帝国。
在西汉统治的近四百年的历史中,通过一系列的政治经济的改革,使国力强盛、人民安乐,呈现出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
在此期间,中国一直以世界强国的面目屹立于世界之林。
秦末年,项羽、刘邦拥立楚怀王与秦朝抗争。
经过几年的征战,刘项军夺取天下,项羽废怀王自立为西楚霸王,分封天下土地于王侯数十人,其中刘邦被封为汉王,都南郑。
但刘邦并不甘心居于项羽之下,在谋士张良、萧何,大将军韩信等人的帮助下,于公元前二零二年击败项羽,登临帝位,国号汉,定都长安,是为汉高帝。
高祖在位七年间,为了削弱异姓王侯的势力,先后剥夺韩信、英布、彭越等大将的兵权与封号,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同时制定一系列的“与民休息”的政治方针,巩固了自己的统治,为强大的汉朝盛世奠定基础。
前一五九年,高祖薨,传位惠帝刘盈,但此时政权实际已掌握在汉高皇后吕雉的手中。
吕后前后共掌权十六年,是我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女统治者之一。
前一八三年,刘恒即位,是为文帝,他与景帝(文帝之子,前156—前143年在位)刘启都继续执行高祖所制定的“与民休息”的政策方针,减轻人民赋税,使汉帝国经济蓬勃发展,人民安定,国力大大增强,史家称这一阶段为“文景之治”。
通过“文景之治”,汉朝国力逐渐强大起来。
前141年,景帝卒,其子武帝刘彻即位。
刘彻也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皇帝之一,他在位期间曾使卫青、霍去病击败匈奴,扩大了西汉王朝的统治范围,保障了汉朝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但多年的征战使国力下降,于是武帝于晚年停止征战,转而大力发展农业,使西汉的经济继续向前发展。
武帝之子昭帝继承其父的方针,继续实行无为政治,发展经济,使西汉极盛时期达到了顶点。
经过昭帝、宣帝(前73—前48 年在位)两代三十八年的“与民休息”的政策的执行,西汉王朝的国力增强,但与此同时地方势力也随之增强,严重的影响了汉帝国的统治,自元帝(前48—前32年在位)起,至成帝(前32—前8年在位)、哀帝(前6—公元1年在位)、平帝(1—6年在位)在位年间,皇帝对政权的统治力量已大不如前。
西汉时期的城市建设与规划
西汉时期的城市建设与规划西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内,中国社会发展迅速,经济繁荣,文化兴盛。
城市建设与规划是西汉时期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它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推动了城市的蓬勃发展。
一、城市建设的背景在西汉时期,中国的国土日渐扩大,国力也逐渐增强。
这为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此外,西汉时期的社会思想开放,提倡文化的发展,这也促使了城市的建设与规划。
二、城市规划的原则西汉时期的城市规划注重人文关怀,追求人们的舒适与便利。
城市规划遵循以下原则:1. 合理布局:城市规划注重沟通交通,合理规划城市的道路、街巷和堤坝等交通设施,以便人们出行更加方便。
2. 步行便利:城市规划重视步行的便利性,规划中考虑到人们的步行距离和交通工具配备,使人们能够轻松到达目的地。
3. 城市景观:城市规划中注重美化环境,希望通过绿化和建筑来创造良好的城市景观,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
4. 城市安全:城市规划注重居民的安全,规划中要合理设置消防设施和安全出口,以防止火灾和人群踩踏等事故的发生。
5. 公共设施:城市规划注重公共设施的合理布局,使居民可以享受到公共资源,如医院、学校、市场等,提升社会服务水平。
三、典型城市建设案例1. 长安城:长安作为西汉时期的都城,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典范。
长安城采用了严密的城防工事,城墙由砖石修筑,高大坚固。
此外,长安城内的城市布局合理,各类建筑分布有序,街巷宽敞,市场繁荣,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商业中心。
2. 洛阳城:洛阳是西汉时期的第二大城市,在城市建设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就。
洛阳城采用了一种称为"代县制"的布局方式,将城市划分为九个县,各县之间由市街相连,形成了规模宏大、层次分明的城市格局。
洛阳城还建造了许多宏伟的宫殿、庙宇和园林,为城市增添了壮丽的景观。
3. 襄阳城:襄阳城是西汉时期的重要城市之一,建设精益求精。
襄阳城采用了筑堤填湖的方式,将多个湖泊填平,形成了平坦的城市地面。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
古代中国商业的开展与经济政策【根底知识梳理】一、古代中国商业与城市的开展1.商业开展历程(1)商朝: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后世称从事商业活动的人为"商人〞。
(2)春秋战国:______________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
(3)汉:商业开展困难,商业总体水平不高,但还是得到了开展。
(4)隋唐:都市商业和农村__________得到开展;______和飞钱相继问世。
(5)宋元①宋代:商业环境宽松,商品种类增加,出现纸币"________〞,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②元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6)明清①商业繁荣,大量农副产品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②区域间____________贸易开展较快,货币作用加大。
③出现了________的商人群体,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轻巧识记] 古代商业开展的"三先〞"三后〞2.市的变迁(1)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________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
(2)表现①北方:长安、、、大都等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____________,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
②南方:、等南方城市逐渐繁荣,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
4.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1)表现①西汉:由于开通陆海__________,中外贸易逐渐开展起来。
②唐朝:成为重要外贸港口,政府设__________专门管理外贸。
③南宋:海外________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④元朝:成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⑤明清:对外贸易逐渐萎缩,政府只开放一处,由政府特许的"__________〞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2)特点:以____________为主;以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为目的。
[图示总结] 古代城市的开展演变[概念阐释] 朝贡贸易朝贡贸易就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朝贡和赏赐关系。
其特点是:由官府控制,私人和民间组织制止参与;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
汉朝社会经济发展的演变
汉朝社会经济发展的演变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社会经济发展的演变对于今天的中国影响深远。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汉朝社会经济发展的几个关键方面。
一、农业生产的演变汉朝时期农业生产起着基础性作用。
在早期的西汉时期,农业主要以自耕自食为主,农民通过种植粮食来维持生活。
然而,到了东汉时期,随着人口的增加和改良农具的引进,农业生产逐渐向大规模经营转变。
庄园经济开始兴起,大规模种植、养殖和贸易成为常态。
这种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使得汉朝社会经济迈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手工业的繁荣汉朝时期手工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特别是丝绸、瓷器和铁器等行业成为了汉朝经济的支柱产业。
丝绸作为一种珍贵的商品,被广泛用于经济交流和文化传播。
瓷器器物的制作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成为了汉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铁器的大规模生产和应用,推动了农业和工业的发展,为汉朝经济的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商业贸易的繁荣汉朝时期商业贸易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随着农民的富裕和城市的扩大,商业活动日益兴盛。
兰台商会等商会的涌现,为商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和合作平台。
与此同时,汉朝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的贸易政策,鼓励商人进行海外贸易。
这些举措促进了商业贸易的繁荣,为汉朝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支撑。
四、城市的发展与繁荣汉朝是中国古代城市规模和数量迅速增加的时期之一。
随着农民的增多和商业贸易的发展,城市人口快速增长。
长安、洛阳等城市成为汉朝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同时,城市规划和建筑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宽阔的街道、宫殿和府邸的修建成为了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这种城市的发展与繁荣为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社会等级的演变汉朝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社会等级的演变。
原本的奴隶制逐渐衰落,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地位得到了提升。
地主贵族的出现进一步加大了社会的不平等,但相比于其他古代社会,汉朝社会的地位流动性相对较高,有能力的人士通过进士制度等渠道有机会晋升到高层阶级。
七年级上册历史西汉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历史西汉知识点中国历史悠久,其中一个重要的时期就是西汉时期。
西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江汉平原为中心的王朝,其实施的政策和制度影响深远,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以下是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中西汉时期的知识点:一、西汉建立西汉是在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在陈倉起义成功后建立的。
经过几代皇帝的治理,西汉国家渐渐强大,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二、西汉政治制度1. 中央政府:中央政府由君主和三公共治理国家事务。
三公包括太尉、丞相、御史大夫,他们共同制定政策,管理官员,确保政府的顺利运作。
2. 县官制度: 西汉实行县制,设立县令、县尉等官员,负责管理县级行政区域的政务和司法。
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现在。
3. 科举制度:西汉时期创建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制度之一。
科举制度考试的内容包括经义、史书、礼仪、乐舞等文化知识,考试合格后可以获得升官发财的机会。
三、西汉文化1. 经典文化:西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发展时期,许多经典著作、文化传承至今。
如《左传》、《史记》、《汉书》、《论语》等。
2. 瓷器和青铜器:西汉时期瓷器和青铜器的制作技术达到了一个高峰。
西汉时期出现了上好的陶瓷和玻璃材料,著名的有汉玉、汉瓷、汉铜等。
3. 医学和农学:西汉时期医药学和农学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医学方面,华佗就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医学家。
而农学方面,汉景帝时期出现了著名的许慎所编写的《说文解字》。
四、西汉经济1. 农业:西汉时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之一。
农业是当时经济的支柱,改良种植技术,推广农业生产。
汉代产出了许多著名的茶叶,同时也兴盛了捕鱼业和畜牧业。
2. 商业:西汉是中国历史上商业繁荣的时期之一。
这一时期在中亚、印度、东南亚等地开辟了多条贸易路线,兴起了许多商业城市和市场。
3. 文化交流:西汉时期中国和外部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文化交流,促进了经济发展。
此外,西汉时期对物流和运输也有了更好的管理,这充分促进了贸易的发展。
西汉时期的经济繁荣与商业发展
西汉时期的经济繁荣与商业发展西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繁荣昌盛的时代之一,经济的腾飞和商业的发展为当时的社会带来了繁荣与活力。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背景、农业发展、手工业与商业的繁荣以及对经济繁荣的影响等几个方面来探讨西汉时期的经济繁荣与商业发展。
一、西汉时期的政治经济背景西汉时期经历了刘邦、汉高祖刘邦和汉文帝刘恒等一系列历史事件,国家政权日益稳固并建立起相对统一的政治体制。
汉武帝刘彻在位期间,尤其重视农业生产和商业发展,实行了一系列措施促进经济繁荣。
二、农业的发展西汉时期,农业是国家经济的基础,政府重视农业生产,推行了农桑政策,大力发展农业生产。
在政府的倡导下,农民农田的规模不断扩大,农业生产力也得到了提高。
西汉时期开展的水利工程建设,如灌溉系统的完善和大规模的排灌工程,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农田水利的先进技术推动了粮食和经济作物的大规模种植,为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手工业与商业的繁荣西汉时期,手工业与商业蓬勃发展,成为经济的重要支柱。
手工业主要包括纺织、陶瓷、冶铁、造船等领域。
政府为手工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政策支持,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
同时,商业也迅速崛起,商业中心如长安、洛阳等城市日益繁荣。
西汉时期开设了许多集市和商业街,商人们云集于此进行商品交易,大大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商业的繁荣不仅提升了经济的水平,也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
四、对经济繁荣的影响西汉时期的经济繁荣和商业发展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经济的繁荣提升了民众的生活水平,为人民提供了更多的物质财富和文化享受。
其次,商业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和文化交融,加强了国家内部的一体化。
同时,商业活动还推动了货币的流通和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而这些变化又进一步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综上所述,西汉时期的经济繁荣与商业发展是一个互相促进的过程。
政府的农桑政策和水利工程的推广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而农业的繁荣又为手工业和商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和市场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汉城市商业发展
城市的商业区称“市”。
汉代长安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商业中心。
这里的商业市场相当繁荣,市场类型也多种多样。
从文献记载看,除普通的市肆外,还有所谓直市、狱市、肉市、槐市、草市、宫市、关市等。
从经营时间上分,有夕市、朝市、夜市等。
由于海内为一,汉初“开关梁、驰山泽之禁”及社会经济的发展,使汉代商业空前繁荣,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就列举了许多天下名都,这些名都一般都不只一市,就是一般县也至少有一市。
汉代“市”区的建立,基本按照王制的规定,区划在城内的固定地点,大小城市基本上照此规划来确立。
这个原则就是“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一般建立在城内的北部地区,位于宫庙之后。
长安各市“二百六十步”,“凡四里一市”。
各市虽不一定如此齐整,但划有特定的区域,与一般的住宅(闾、里)分开是肯定的。
汉代城市区划已突破了《周礼》的有关规定,不仅城内立市,城外也立市。
长安九市中,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
究竟是哪九市,学者们争论不休,本人认为刘运勇先生说的“长安四市应在城内,其余五市大多设在城外”,是有道理的。
汉代经济的发展,市场的繁荣,为了控制城市的秩序,方便城外的贸易需求,设一些市在城外是有可能的。
东汉洛阳的马市、南市也都建在城外,只有金市在城内。
汉代南越国城和其它一些城市也不乏有城外立市的例子。
据《三辅黄图》载,长安各市平面皆成方形,四面设肆,供商贾列肆货卖之用,四面各设一门,供交易出入。
《西京赋》说长安九市“通阛带阓”,崔豹《古今注》曰:“阛,市垣也;阓,市门也”。
市门定时启闭。
市内除于四周设肆,供交易之用外,还在市的适中地点建立市楼,作为市政官吏的治所。
史载:“市楼皆重屋”,又“臣为郎时,与方士考功会旗亭下”(注曰:旗亭,市楼也,立旗于上,故取名焉)。
可知市政官舍都是楼房,并立旗于上,以为标志。
《西京赋》云:“旗亭五重,俯察百隧”,则市楼系高五重,可眺望全市。
从四川新繁出土的市井图砖看,市区三方设门,门面三开,市门东西相对,市内有隧,中央相交如十字形,即市内的通道。
隧两旁夹以陈列商品的列肆(亦称“市列”)建筑,商肆皆分列成行,井然有序。
靠市墙有堆放货物的店,即“邸舍”或“廛”。
城市发展史课程作业林铭祥201420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