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手法

合集下载

学习木雕的雕刻技法

学习木雕的雕刻技法

学习木雕的雕刻技法俗话说:“人巧莫如家什妙”、“三分手艺七分家什”。

看一个人的手艺如何,只须观察一下他的工具便能知晓,而工具的保养修饰,也能证明劳动者素质的高低。

所谓木雕技法,就是木雕创作中作者对于形象和空间的处理手法。

这种手法主要体现在削减意义上的雕与刻,确切地说,就是由外向内,一步步通过减去废料,循序渐进地将形体挖掘显现出来。

只有熟练掌握各种雕刻技巧并不断地积累经验,才能达到理想的真正属于自己的刀法,主要雕刻技法有:平刀块面法、圆刀雕琢法;浮雕、浅雕、阴雕、透雕、镂空雕刻、通雕、立体圆雕。

好的雕刻技术也要有合适的工具才能雕刻出各种大小不一,深浅各异的图案来,工具就是雕刻家从事创作的最直接的助手和伴侣。

在木雕的工艺制作过程中,雕刻刀及其辅助工具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雕刻刀的种类雕刻刀的种类有很多,基本分为二大类。

一类是“翁管形”的坯刀、俗称“砍大荒”、“毛坯刀”,一类是“钻条形”的修光刀,主要用于掘细坯和修光。

最宽的凿有4-6厘米,最窄的凿只有针尖那么点儿。

除此之外还有:圆刀:刃口呈圆弧形,多用于圆形和圆凹痕处,在雕刻传统花卉上也有很大用处,如花叶、花瓣及花枝干的圆面都需用圆刀适形处理;平刀:刃口呈平直,主要用于劈削铲平木料表面的凹凸,使其平滑无痕。

斜刀:刀口呈45度左右的斜角,主要用于作品的关节角落和镂空狭缝处作剔角修光。

玉婉刀:俗称“和尚头”、“蝴蝶凿”,刃口呈圆弧形,是一种介乎圆刀与平刀之间的修光用刀,分圆弧和斜弧二种。

中钢刀:刃口平直两面都有斜度。

也称“印刀”。

三角刀:刃口呈三角形,因其锋面在左右二侧,锋利集点就在中角上。

雕刻的步骤1、通常要画创意稿,再用墨线勾画放大到木材上;2、粗坯是整个作品的基础,它以简练的几何形体概括全部构思的造型,要求做到有层次、有动势,比例协调、重心稳定整体感强,初步形成作品的外轮廓与内轮廓;凿粗坯:可从下到下,从前到后,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一层层地推进;3、修光:运用精雕细刻及薄刀法修去细坯中的刀痕凿垢,使作品表面细致完美;4、打磨:根据作品需要,将木雕用粗细不同的木工砂纸搓磨。

常用花卉雕刻刀法手法训练ppt模板

常用花卉雕刻刀法手法训练ppt模板

2、 完第一层再用旋 刀法在第一层花瓣交 叉的位置,去掉第一 层花瓣的废料,用同 一种方法雕第二层和 第三层花瓣,从而使 花瓣逐层增大,修好 花蒂放入水中静置几 分钟即可。
[注意事项及操作要领]
在雕花瓣时要抖刀使花瓣呈齿状。 在去掉废料及修花蒂时,要掌握 好力度。
返回
茶花雕刻技法
[原料] 土豆、苤兰、心里美萝卜。 [刀法] 直刀法、旋刀法、刻刀法。 [刀具] 小号雕刻刀。 [手法] 刻刀手法、横刀手法。
2、上至下用直刀法 刻出第一层花瓣(从 第二层开始可用刻刀 法或旋刀法)。
3、在花瓣的内侧两片花 瓣叉口处旋去多余的部 分, 旋出第二层的第一 片花瓣,在这片花瓣的 后面交替旋出第二层其 余四个花瓣。
4、按此方法循环进行,旋出5-8层的花瓣,再 将花芯收好,即成一朵含苞待放的月季花了。
[注意事项及操作要领] 1、在打初坯时要将土豆均匀的分成五等份,否则会影响整朵花 的形状.另处底部要尽量小一些,分出的五等份要有一定的弧度, 这样刻出的花才有自然美。 2、在刻花瓣时要上薄下厚,以便造型,使花更接近自然。 3、整朵花雕完后要注意泡水整形,将每个花瓣的上面向外翻。 4、每次去料时,刀尖要到底部,刀根部要逐渐往里斜,这样刻 出的花才能含苞欲放,有自然美。
[雕刻步骤] 1、在土豆的外部均匀 的分成五等份的花瓣, 然后将每一面削成半 圆形的花瓣。
2、用直刀法由上到下 刻了出第一层花瓣,从 第二层开始用刻刀法或 旋刀法雕刻。
3、然后在花瓣的 内侧旋去多余的 部分。
4、再由外层的两片花 瓣的交叉处交替刻出下 一层花瓣的底形,刻出 第二层花瓣。
5、按此方法循环进行,刻出5-6层花瓣后,即成为一朵包 芯的茶花。
2、在第一层花瓣的内侧旋 去多余的部分,再由外层 的两片花瓣叉口处,交替 刻出花瓣的底形,刻出第 二层花瓣。

寿山石的雕刻手法1

寿山石的雕刻手法1

寿山石的雕刻手法1圆雕圆雕又称立体雕,是艺术在雕件上的整体表现,观赏者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到物体的各个侧面。

它要求雕刻者从前、后、左、右、上、中、下全方位进行雕刻。

它是寿山石雕最古老、最基本的技法,也是“东门派”的主要技法。

寿山石的圆雕始于南北朝。

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福州地区陆续发掘出的南北朝时期的殉葬品“人兽俑”等,就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原始的寿山石雕作品。

据相关资料研究分析,圆雕自南北朝以来一直是寿山石雕的主要技法,即使到了清初寿山石雕昌盛时期,雕制人物、动物也仍然以圆雕技法为主,只是这一时期的圆雕技法和古远的南朝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作品的艺术水平也是天差地别。

享有盛名的杨玉璇、周尚均、魏汝奋、魏开通、董沧门等,虽然雕刻风格各异,却都是圆雕大师,他们的许多圆雕作品也都成为传世之作。

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杨玉璇的《僧人卧像》、周尚均的《弥勒》、魏开通的《伏虎罗汉》等十几件寿山石雕作品,以及上海博物馆、天津艺术博物馆和福州市博物馆收藏的杨、周、魏、董的传世之作,都显示了清初寿山石圆雕技艺的高超水准,坐势自然舒展,神态悠然自得,面额饱满,鼻宽且丰,两眼微闭,两唇微翕,欲言又止,表情异常生动,衣纹用刀十分流畅,富有动感,不论前观还是后看,都显得和谐自然,堪称圆雕杰作。

从《数珠罗汉》还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石雕艺人已善于利用巧色。

他们不仅懂得用石材的有色部分雕刻外披的袈裟,用无色部分雕刻罗汉肌体,有的还在罗汉打坐的蒲团一描花巧填金粉。

一代宗师杨玉璇还在罗汉服饰上镶嵌宝石,用以衬托雕像,使之瑰丽多彩。

清同治和光绪年间的“东门派”鼻祖林谦培,也是一个圆雕高手。

他的圆雕作品多以仙佛人物为题材,风格受杨璇影响,并有明代德化瓷雕高手何朝宗的遗风。

造像着重传神,造型颅硕身短。

形象比较肥硕,衣纹如行云水,临风飘荡。

“东门派”传人林元珠、郑仁蛟、林友竹等也是圆雕高手。

林元珠还在圆雕的基础上,创造了人物和山水相结合的“立体雕”,用来表现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和戏曲情节。

浅谈琥珀雕刻中“阴雕”与“阳雕”的结合运用

浅谈琥珀雕刻中“阴雕”与“阳雕”的结合运用

浅谈琥珀雕刻中“阴雕”与“阳雕”的结合运用琥珀雕刻是一门古老而神秘的艺术,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追捧。

而在琥珀雕刻中,“阴雕”和“阳雕”是两种常见的雕刻技法,它们的结合运用能够使作品更加生动和丰富。

今天,我们就来浅谈一下琥珀雕刻中“阴雕”与“阳雕”的结合运用。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阴雕”与“阳雕”的概念。

所谓“阴雕”,就是在雕刻时将图案凹刻出来,使得图案与周围的背景形成对比,从而呈现出明暗分明的效果;而“阳雕”则是将图案凸刻出来,使得图案凸现在琥珀的表面上。

这两种雕刻技法在琥珀雕刻中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和魅力。

在实际的琥珀雕刻中,往往会将“阴雕”与“阳雕”结合运用,以突出作品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雕刻师会根据设计要求和自己的创意构思,确定好要表现的形象和主题,然后在琥珀上进行雕刻。

在整个雕刻的过程中,灵活运用“阴雕”和“阳雕”技法,能够使作品更加栩栩如生。

在利用“阴雕”与“阳雕”进行结合雕刻时,我们首先需要对所要雕刻的图案进行仔细的分析和构思。

在选择“阴雕”还是“阳雕”时,需要根据图案的特点和整体的构图来进行合理的安排。

在表现一个人物形象时,可以利用“阴雕”来雕刻出人物的轮廓和细节,再利用“阳雕”来雕刻出人物的突出部分,使得人物形象更加栩栩如生。

这样一来,就能够使得整个作品的层次感更加丰富,同时也能够突显出作品的立体感。

在结合“阴雕”与“阳雕”进行琥珀雕刻时,还可以利用两者的对比效果来突出作品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在雕刻一幅山水画时,可以通过利用“阴雕”来雕刻出山的轮廓和树木的细节,再通过“阳雕”来雕刻出水流和建筑物的突出部分,从而表现出山水画的远近和虚实之美。

这样一来,就能够更加生动地展现出作品的整体效果,使观赏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境。

在琥珀雕刻中,“阴雕”与“阳雕”的结合运用能够使作品更加生动和丰富。

通过合理的构思和精湛的技艺,雕刻师能够使得琥珀作品更加具有艺术感和观赏性,从而吸引更多的人们对琥珀雕刻艺术产生兴趣和喜爱。

陶瓷雕刻手法

陶瓷雕刻手法

陶瓷雕刻手法一、圆雕圆雕又称立体雕,是从前、后、左、右、上、中、下等各个方位雕刻物体的方法。

所雕作品逼真如实物,特别富有立体感。

因为圆雕最近于实物的主体,所以圆雕所要选择“石材”,都应该有如按实物比例的厚度。

然后按比例“打坯”。

圆雕是很讲究“打坯”的,特别是大型的圆雕作品,甚至要离开寿山石材,在泥土上“打坯”,完成并修订“泥稿”后,才正式在石材上“打坯”。

选择石材的厚度是保证雕品有如实物的先决条件,然后在选好的石材上“打坯”。

“打坯”的目的是保证雕品的各个部件既能按实物的比例,更能比实物传神。

圆雕要特别注意的是各个方位统一、和谐和融合。

比如说雕人物,前方位雕的人物头部是男人,后方位就也应该是男人,而且大小要一致。

再比如说前方位的衣着是长衫,后方位的衣着就不能是短袖,而且衣摺、流线等都应该和谐、融合。

圆雕一般从前方位“开雕”,因为前方位是最主体的方位。

主体成功了,作品就成功了一半;主体要是雕不好,雕好其他部位也就没有价值。

二、捏雕也称雕花用上等白泥捏成花鸟虫草。

由于受工艺的局限性,常以石山、挂盘为依托。

如果支座是石山,再以泥槎成长条,捏成树干依附在石山旁,再在树干上接支干,支干上安花。

花的捏制是先捏花蕾,方法是用泥搓成蒜头状,在顶端凿满小孔。

捏花瓣是将椭圆形泥团置于左掌上压扁,用挜扒压成不规则的薄片,再蘸泥浆粘在花蕾外围,由内到外,捏一瓣接一瓣。

叶片的捏法同捏花瓣差不多。

如捏孔雀,先捏雀冠,再捏羽毛。

羽毛要捏成羽毛状,一羽一羽地粘接上。

一个技艺高超的艺人,用泥料就如用面粉团一样,做到形象准、速度快。

著名的艺人有蔡寿生、杨海生等。

三、镂雕镂雕又称镂空或镂通花,通常以镂空为主,综合圆、捏、浮雕技法。

有的装饰纹样,如玲珑瓷就是其中之一。

还有各种形状的花瓶、笔筒、挂盘、花篮、三足香炉、宫灯以及楼台亭阁等。

以代表作《龙舟》为例,先捏船底,以浮雕刻出片片龙鳞,再将捏雕成的龙头、龙尾用泥浆接上。

船舱是主体,镂空大小窗棂、柱子,并分上下两层,每层又捏雕众多人物,分布其中和甲板上,最后捏雕链子和锚。

食品雕刻工艺基础

食品雕刻工艺基础
(二)刀具的研磨
刀具经使用后,刀口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损耗,所以必须加以研磨。研磨方式分为机械 研磨(以砂轮机研磨,须由专业人员操作)和手工研磨。研磨器具有磨刀石、磨刀棒( 西式刀常用)、锉刀。研磨器具以指数区别粗细,指数越高则磨石越细,指数越低则越 粗。磨石越粗、研磨力越强。
1. 研磨器具简介
(1)砂轮机 当刀口出现重度磨损(如缺口)时使用。 (2)磨刀石 磨刀石具有亲水性,磨刀前先以水浸泡,使磨石吸水达到饱和(水面无 气泡),以免磨刀时产生的细末附着于磨石表面而影响效果。磨刀石经使用会产生磨痕,此时 可以用另一块较粗的磨石将它磨平,以免影响效果。 (3)磨刀棒 外形如剑,棒身呈圆柱,有纵向条纹。 (4)锉刀 有圆形及三角形,用于研磨槽刀刀口内侧。 (5)砂纸 可用于研磨槽刀。
二、食品雕刻成品的保存方法
1. 水泡法 水泡法,根据所用水性的不同又有冷水浸泡和矾水浸泡两种具体方法。 (1)冷水浸泡法 是将雕品直接放入清洁的冷水中浸泡的一种保存方法。 (2)矾水浸泡法 是将雕品放入配制好浓度的矾水中浸泡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可以 较长时间的保存和使用。矾水浓度的配制要据雕品的数量和形体大小来灵活掌握,一般情 况下,矾水浓度在0.15%~1%。 2. 明胶液隔离法 将明胶片与清水按1∶10的比例加热融化后,趁热涂抹在雕刻作品的表面,待冷却后就 会在其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从而隔绝氧气,起到保水、保色的作用。注意在采用此方法 时不可将明胶液涂抹得太厚,以免影响作品整体效果。
4.紫萝卜 紫萝卜又称心里美,外皮青绿,内心紫红,由于它的颜色与某些花朵相似,所雕出的花形逼真。 5.胡萝卜 胡萝卜有黄色、红色两种,色泽鲜艳,质地实而细密,形体细长,最适宜雕刻小型花朵,如梅花、桃 花等,具有自然的美。 6.杨花萝卜 杨花萝卜个小、皮红、心白、嫩,可雕刻小花朵。 7.甜菜根 甜菜根又称紫菜头或红菜头,近似球形,两头略尖, 一般用于雕刻红色和紫色的花朵。

常见6种雕刻技法简介

常见6种雕刻技法简介

常见6种雕刻技法简介
文玩离不开雕刻,玉石、橄榄核等文玩门类都因雕刻技法产生了更高价值。

如若说原料是大自然的馈赠,雕刻则是人类智慧和自然的完美结合。

(1)阴雕
阴雕又称阴刻或沉雕,是指凹下去雕刻的一种手法,最早常见于印章的文字雕刻后来发展到各类材质的纹饰雕刻。

(2)浮雕(阳雕)
浮雕,也称为阳雕,是雕塑与绘画结合的产物,用压缩的办法来处理对象,靠透视等因素来表现三维空间,并只供一面或两面观看。

(3)圆雕
圆雕,也称为立体雕、浑雕,是指非压缩的,是一种具有三维空间艺术感的雕塑艺术。

圆雕是艺术在雕件上的整体表现,观赏者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到物体的各个侧面。

它要求雕刻者从前、后、左、右、上、中、下全方位进行雕刻。

(4)透雕
在浮雕作品中,保留凸出的物象部分,而将背景部分进行局部或全部镂空,称为透雕(镂空雕)。

透雕,是一种将花板底子镂空的一种工艺手法,它通常只雕刻器物的外表面。

由于这种雕刻将底子镂空,能产生一种穿越原有材质感觉的视觉,具有浮雕的灵秀之气。

(5)透空双面雕
透空双面雕,是透雕的一种,就是用一种图案,进行正反两面雕刻,两面都能欣赏到同一图案,新奇玲珑可爱,类似苏州的双面绣。

还有一种能在一块材质上,正反两面雕出不同的图案,出现不同的题材,这就需要雕刻大师具有高超的智慧和巧妙的构思。

(6)通雕
通雕,是在浮雕、镂刻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技法。

画面可以多层次地镂通,重重叠叠,朴素的造型上雕以古朴幽雅的图案花纹、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给人以赏心悦目的享受。

雕和刻的工艺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雕和刻的工艺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雕和刻的工艺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在艺术和工艺品制作领域,雕刻和刻画是两种常见的加工工艺,它们都是通过对材料进行切割、雕刻等手法来展现出一定的形态和纹样。

虽然雕和刻在表现方式上有相似之处,但它们在工艺手法、应用领域和特点方面存在一定的区别和联系。

1. 雕和刻的定义1.1 雕雕是一种用刀、刻刀等工具在物体表面刻出凹凸不平、具有立体感的图案、文字或形象的一种工艺。

雕刻的主要手法包括浮雕、圆雕、阴刻等。

1.2 刻刻是指将刀、铁笔等工具沿着物体表面作用,将图案、文字或形象刻于物体表面的一种工艺。

刻刀的运用主要有起雕、尖刻、透雕等。

2. 雕和刻的区别2.1 工艺手法雕雕刻手法更强调在物体表面或立体中刻画出图案、文字或形象的立体感,注重在多维度上的表现,以雕成、浮雕等形式呈现。

刻注重在物体表面作上刻痕,更倾向于表现图案、文字的形态、线条。

刻的刀法一般更加纤细、细腻。

2.2 应用领域雕工艺常见于雕塑、装饰品、建筑中,常用于表现出立体感、形象感。

刻工艺常见于印章、印刷品、文房四宝等领域,用于表现图案、文字的轮廓和线条。

2.3 特点雕工艺更具有立体感、逼真感,常用于雕塑、雕绘等领域,更加重视形象的雕塑。

刻工艺更注重线条的简洁、形态的刻画,常用于印章、木刻等领域,更具有平面感和轮廓感。

3. 雕和刻的联系尽管雕和刻有着明显的区别,但它们在表现形态、传统文化传承等方面也有着联系。

1.创作灵感:雕和刻的创作都需要艺术家有深厚的艺术功底,对形态、线条的把握能力,创作过程中都离不开对艺术创作的灵感和理解。

2.工具材料:虽然雕和刻的工艺手法有所不同,但在工具材料的选择上有共通之处,常用的刻刀、雕刀等工具都需要艺术家有一定的掌握和熟练度。

3.文化传承:雕和刻都是传统的工艺品制作方式,对于文化的传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雕刻品往往承载着文化历史和人们的情感。

综上所述,雕和刻在工艺品制作中各有特点,但都是传统工艺的重要表现形式,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

雕刻工艺的解析

雕刻工艺的解析

雕刻工艺的解析雕刻工艺是一种通过刻划、雕琢和雕塑等手法,将材料表面上的一部分或全部加工成具有立体感的图案、文字或形状的艺术过程。

在人类历史的漫长发展中,雕刻工艺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可以用于制作艺术品,还可以应用于建筑装饰、纪念碑、器物等等领域。

雕刻工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起源。

最早使用雕刻工艺的是原始人类,他们利用石器、骨器等工具,在石头、骨头上刻画出动物形象和简单的几何图案,以表达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对自然神秘力量的敬畏。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雕刻工艺也得到了不断发展。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雕刻工艺呈现出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例如,中国的木雕工艺讲究线条的流畅性和装饰性,常以传统文化符号为主题,如龙、凤、花鸟等。

而西方的雕刻工艺则更注重表现人物形象和情感,常运用于教堂雕塑和雕像创作。

此外,水晶、玉石、象牙等贵重材料的雕刻也被视为高级的工艺品。

在大规模生产时代的到来后,雕刻工艺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

大量工业化生产和机械化加工导致人们对雕刻工艺的需求减少。

然而,随着人们对个性化和艺术化需求的提高,雕刻工艺也逐渐回归并得到了重新赏识。

在现代社会,雕刻工艺通过融入先进的机械设备和工具,更加迅速高效地实现了创作过程。

传统的手工雕刻依然存在,但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和工匠采用了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数控机床等现代工具来进行创作。

这一趋势不仅提升了雕刻工艺的制作效率,也拓宽了创作的可能性。

在雕刻工艺中,艺术家需要具备良好的审美能力和丰富的创作想象力。

他们常常观察生活中的人物、自然景观、历史传统等,将其转化为独特的创作灵感。

艺术家在雕刻过程中,需要运用各种刻刀、锉刀、磨具等工具,不断调整手法和力度,以达到对材料的精准刻划。

在雕刻工艺中,选择适合的材料对于成品的质量和观赏性极为重要。

常用的雕刻材料有木材、石材、金属、陶瓷等。

不同的材料质地和纹理会对雕刻效果产生直接影响,艺术家需要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材料的特性做出选择。

紫檀红木雕刻艺术与表现手法

紫檀红木雕刻艺术与表现手法

历史上红木雕刻工艺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手工艺。工匠以技艺谋生,各种技艺都为一家庭或家族专有,传承收徒有各种严格的制度来约束师徒关系。如徒弟学艺先要请客拜师,并举行一定的仪式,然后才开始学徒生涯,而师傅并不马上授艺,学徒必须先干些杂活,而技艺的真正传授往往需要在师徒间有了相当的信任感后才会开始,所以一些不太灵活的徒弟,甚至在学完三年满师时,还不知道红木制品是怎么回事。满师时往往也要举行很隆重的仪式,徒弟以各种食品谢师,而师傅以做红木雕刻的各种工具相赠,这种仪式结束,便意味着徒弟可以独立操作了,这种谢师形式不仅反映了中国老百姓尊师爱徒的优良传统,而且也表达了师傅对徒弟的殷切期望。从早期掌握红木雕的工匠生存环境看,他们既是设计者、生产者,又是经营者。在他们设计制作中红木雕刻作品中潜移默化地融合了创作者的感情,展示了温馨的人情味和朴素自然的亲切感。红木雕刻制品的发展与创作意识,社会经济环境和当地自然资源有着相当重要的关系,上海是交通相当发达的海港,红木雕刻制品制作所需要的各种自然资源相当丰富,当地的各种文化对红木制品的创作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还有无形的文化即社会思潮的影响,有形的文化即其他艺术品的影响,都在红木雕刻制品中体现出来。
二、结构和表现手法
紫檀红木雕刻制品作为民间工艺美术组成部份,今天虽已普遍被接受,但是,对它文化内涵的理解,人们的认识还有待于深化。
多年来,人们不但完全忽视了红木雕刻艺术,工艺及其审美价值,认为它仅仅是一般工匠的一般技艺,很少去注意和研究它,更没有把它作为传统艺术品的一部分。
紫檀红木雕刻艺术与表现手法
一、艺术历史
紫檀木雕、红木雕是我国民间文化遗产中以特定的形式和技法留传至今的雕刻艺术,主要以家具浮雕、圆雕艺术品来表现,其历史悠久,风格纯朴,紫檀木是名贵木料,主要产于热带地区的南洋群岛。我国广东、广西、广东、云南也有少数生长,紫檀木的生长周期缓慢,需800年才能成材。其木质坚硬、坚韧、纹理细腻、体重,放在水里立即下沉,呈紫黑色。《博物要览》说:“新者色红,旧者色紫,有蟹爪纹,新者以水浸之,可染物。”经制作打蜡磨光和空气氧化,可以看出它的纹理稠密,渐演变成红紫、黑紫色、色调深沉稳重,有古雅静穆感。

雕刻手法

雕刻手法

雕刻技法,就是在雕刻创作中,作者对雕件的形象和空间的处理手法。

这种手法主要体现在削减意义上的雕与刻。

确切的说,就是由外向内一步步通过减去废料,循序渐进一步步讲形体挖掘显现出来的技艺和手段。

雕刻技法,是展现雕刻艺术的最重要的手段。

千百年来,随着一代代雕刻艺人对雕刻技法的不断创新、玩善,现今的雕刻技法已经渐臻完美。

其主要的雕刻技法有十种,即微雕、圆雕、浮雕、镂雕、链雕、透雕、沉雕与线雕、薄意、篆刻、钮雕等。

这十种雕刻技法,施艺材料范围广,有的施艺于木质材料、有的施艺于石材、有的施艺于玉石,有的则多种材料均可施艺。

一、微雕微雕,顾名思义,即是以微小精细见长的雕刻手法。

微雕的独特之处就在于“精微”二字,而其难点同样是“精微”。

也正是这个原因,微雕特别讲究选材,其石材质地要求绝对精纯,容不得有半点砂格和半丝裂纹,因为半个砂点就可能刻10多个汉字;其次,微雕的刀具也是特殊的细刀,既要尖细,又得锋利;第三,微雕艺人要有特别精熟的书法和国画功底,雕刻的时候才可进行“意刻”;第四,临场要屏息凝神,集中意念,毫厘千钧,一气呵成;第五,运刀要稳、准、狠,只有这样,才能使书法和刀法笔意达到完美的统一。

中国微雕历史源远流长。

远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出现微型雕刻。

战国时的玺印小如累黍,印文却有朱白之分。

众所周知的王叔远的《刻舟》,也是中国历史上微雕艺术的经典之作。

二、圆雕圆雕。

圆雕又称立体雕,是艺术在雕件上的整体表现。

圆雕具体指非压缩的,可以多方位、多角度欣赏的三维立体雕塑,观赏者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到物体的各个侧面。

它要求雕刻者从前、后、左、右、上、中、下全方位进行雕刻。

完全立体正是圆雕的代表性特征。

此外,圆雕表现手段及其精炼,圆雕很少表现过于复杂、曲折的故事题材或情境,形体起伏即是圆雕的表现手法之一。

由于圆雕作品极富立体感,生动、逼真、传神,以静止形态表现运动过程,所以,圆雕对施艺材料的选择要求比较严格,圆雕作品以寿山石圆雕比较出名。

清代牙雕的技法有哪些

清代牙雕的技法有哪些

清代牙雕的技法有哪些清代象牙雕刻技法完备,手法多样,圆雕、浅浮雕、高浮雕、镂雕,在象牙雕刻中得以普遍运用。

今天店铺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清代牙雕的技法。

清代牙雕的技法:镂雕一般要综合运用拔镂,透雕技法才可实现。

镂雕的技法宋代已有,适合于象牙球的雕刻,象牙球古称“鬼工球”,乾隆时期象牙球已发展到镂雕十三层了。

镂雕工艺极其复杂,需要艺人有着高超的技术与素质才能完成。

制作象牙球工序:先经锯工开料,次由车工车成圆球,再车成里外自由转动的若干层,由雕工在“板面”的牙球最外一层雕刻花纹,凿工把里层逐层凿成精细的各种图案,最后转磨光亮,配上牙球座子,成为成品。

牙球工艺在清代获得了大发展,这种技艺发端于广州,是广州象牙雕刻中常用的手法。

至清代,镂空雕不仅仅用于象牙球的加工与制作,还被广泛运用于其他牙雕摆件的装饰。

而同时,镂雕与浮雕结合运用,成为清代小件器物雕刻的特征。

如这件镂雕方盒,盖及盒四边镂雕透空锦地,中间开光部分,浮雕人物花卉纹饰。

底板由极薄的牙片镶上,四足上饰有兽面纹,既具有富丽华贵的气质,又体现出雅逸清新的风貌,非名匠数月之功不能完成。

清代,牙雕工艺水平已十分高超,技法已十分完备,但也造就了清代牙雕逐渐走向繁复的趋向。

制作装饰精细而略带琐碎,这是清代牙雕工艺的总体趋向,虽雕工精细华丽,但又略带繁杂,发展至近代尤为突出。

譬如透雕人物塔式瓶,由多层组成宝塔形,顶端为圆钮形式屋顶,揭盖为空腔,两侧各附一兽首衔环耳,内凹底,另附加海梅木嵌银丝底座。

瓶圆身透雕六层,除三层为暗八仙花纹外,其余数层为人物,其中有八仙和十八罗汉等,人物多达百余人,神情动态,皆不相同,在每层主纹之间,以回纹、菱形纹或莲瓣纹间隔,使画面层次逐渐厚重。

清代牙雕的技法:圆雕一般采用整段象牙为雕料,雕刻成立体的造型。

这种表现手法要求雕刻者有娴熟的技艺和丰富的想象及创造能力。

一般一些桌案摆件和人物类雕像采用这种表现手法。

清代的圆雕人物,风格稍显繁琐,已比较注重衣褶的刻划,更增加质感。

木雕工艺制作流程及雕刻技法

木雕工艺制作流程及雕刻技法

木雕工艺制作流程及雕刻技法Revised at 2 pm on December 25, 2020.木雕工艺制作流程及雕刻技法(一)木头的特性及选材木头有的松软、有的粗硬,一般木头松软的易雕,粗硬沉重的难雕。

木质坚韧、纹理细密、色泽光亮的称之为硬木,如红木、黄杨木、花梨木、扁桃木、榔木等,具有雕刻的全部优点,是雕刻的上等材料,适合雕刻结构复杂的、造型细密的作品,而且在制作过程中和保存时不易断裂受损,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只是雕起来比较费工夫、容易损伤刀具。

比较疏松的木质适合初学者用,如椴木、银杏木、樟木、松木等。

这类木材适合雕刻造型结构简单、形象比较概括的作品,雕凿起来也比较容易,但因其木质软、色泽弱,有的需要着色处理,以加强量感。

有些木纹比较明显而且变化多端,如:水曲柳、松木、冷杉木等,就可以巧用木纹的流畅、木纹的肌理,作一些较抒情的作品。

一般说来,造型起伏越大,木纹的变化越丰富,也就越有味;造型的形状动态越婉转、流畅,木纹走向的效果也就越是理想,以至出乎意料的好看,极富装饰性。

当然,这种木材的造型设计应是以高度概括为主,过于复杂和过于小的体积,不仅会破坏木纹,还会造成视觉上的反差。

所以在创作一件作品之前,首先要对木材有所认识,选择适合于所表现的材料十分重要。

(二)木材的干燥处理1、人工干燥:将木材密封在蒸气干燥室内,借蒸气促进水分蒸发,使木材干燥。

(根据木材的大小、厚薄,如4cm板材烘干时间一般需要一个星期),干燥的程度最高可使木材含水量仅达3%。

但经过高温蒸发后的木质发脆失去韧性容易受到损坏而不利于雕刻。

通常讲原木干燥的程度应保持在含水量30%左右。

2、自然干燥:将木材分类放置通风处(板材、方才或圆木),搁置成垛,垛底离地60cm左右,中间留有空隙,使空气流通,带走水分,木材逐渐干燥。

自然干燥一般要经过数年或数月,才能达到一定的干燥要求。

3、简易人工干燥:一是用火烤干木料内部水分。

二是用水煮去木料中的树脂成分,然后放在空气中干燥或烘干。

雕刻的基本知识

雕刻的基本知识

雕刻的基本知识雕刻是雕、刻、塑三种创制方法的总称,那么你对雕刻知识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雕刻知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雕刻工艺介绍凿粗坯:粗坯是整个作品的基础,它以简练的几何形体概括全部构思中的造型细节,要求做到有层次、有动势,比例协调,重心稳定,整体感强,初步形成作品的外轮廓与内轮廓。

凿粗坯的基本要领是,从上到下,从前至后,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从上到下,就是从头部开始做到脚跟;从前至后,就是先凿前身,再凿后背;由表及里,就是从木料表面开始,一层层向内剥进;由浅入深,就是先凿好浅的地方,再凿深的地方。

凿粗坯时还需注意留有余地,如同裁剪衣服,要适当的放宽。

民间行话说得好:留得肥大能改小,唯愁脊薄难复肥”,“内距宜小不宜大、切记雕刻是减法”。

掘细坯:先从整体着眼,调整比例和各种布局,然后将人物等具体形态及五官、四肢、服饰、道具等逐步落实并形成,要为修光留有余地。

这个阶段,作品的体积和线条己趋明朗,因此要求刀法圆熟流畅,要有充分的表现力。

掘细坯中的镂空技巧,要求以纵纤维组合镂空,镂去多余的部分。

要运用带筋法,即在作品的擎空易断的部位留下一小块料使其与临近的部位牵附,待作品完成后再用薄刀密片法把牵附之筋去掉。

修光:运用精雕细刻及薄刀密片法修去细坯中的刀痕凿垢,使作品表面细致完美是修光的目的。

要求刀迹清楚细密,或是圆转,或是板直,力求把各部分的细微末节及其质感表现出来。

打磨:根据有些作品需要,将白坯木雕用粗细不同的木工砂纸搓磨成细润光滑。

要求先用粗砂纸,后用细砂纸。

要顺着木纤维方向反复打磨,直至刀痕砂路消失,显示美丽的木纹,要注意保持作品轮廓清晰、线条流畅。

刻毛发、饰纹:用三角刀刻画毛发、饰纹,要求运刀爽快、肯定,粗细均匀,一丝不苟。

着色上光:着色不仅仅是为了弥补某些材料的不足或缺陷,而且还能起到加强丰富材料质感美和作品形式美的作用。

因此在作品着色上要酌情而定,要求尽量体现出木纹的美。

色泽要深沉明快,符合天然木质的种种美感。

木雕制作流程技法

木雕制作流程技法

所谓技法,‎就是木雕创‎作中作者对‎于形象和空‎间的处理手‎法。

这种手‎法主要体现‎在削减意义‎上的雕与刻‎。

确切地说‎,就是由外‎向内,一步‎步通过减去‎废料,循序‎渐进的将形‎体挖掘显现‎出来。

在一‎次次的减法‎造型中,我‎们不仅体会‎到作品在“‎脱壳而出”‎的快慰,而‎且还能感受‎到各种刀法‎产生的特殊‎韵昧,有些‎偶然的效果‎,能使作品‎产生新的意‎韵。

因此,‎在木雕艺术‎创作中,最‎有意义的探‎索是运用各‎种刀法,恰‎到好处的体‎现我们的创‎作意图。

‎‎刀法好‎比书法、绘‎画中的笔触‎,它能起到‎加强、丰富‎作品艺术效‎果的作用。

‎优美的笔触‎之所以形成‎是技术达到‎了纯熟的表‎现。

时常有‎人在临摹一‎张好画时,‎感到最难的‎莫过于笔触‎,因为笔触‎是作者的心‎灵与技巧相‎结合的产物‎,是任何模‎仿都难以体‎现的东西。

‎所以只有掌‎握技巧并不‎断地积累经‎验,才能达‎到理想的真‎正属于自己‎的刀法。

那‎种木纹与雕‎痕、光滑与‎粗糙、凹面‎与凸面、用‎圆刀排列,‎平刀切削…‎…它们所表‎现的艺术语‎言,其魅力‎是其它材质‎的雕塑无法‎达到的。

‎‎总之,‎刀法就是雕‎刻家用来体‎现自己创作‎构思的技术‎手法,也是‎形象地揭示‎艺术内容的‎手段。

运刀‎的转折、顿‎挫、凹凸、‎起伏,都是‎为了使作品‎更加生动自‎然以充分体‎现木雕的材‎质美,体现‎丰富的雕琢‎美。

不明木‎雕艺术真意‎的人,在用‎刀时不是以‎刀代笔,而‎是描画做作‎,再加胆子‎小怕刻坏,‎结果刀法死‎板匠气,刻‎不出木雕的‎趣味来。

因‎此要多刻多‎练多琢磨,‎熟而生巧才‎能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和艺术风格‎。

‎一‎般来讲,搞‎木雕的人,‎除执刀法基‎本相同外,‎都各有自己‎擅长的刀法‎,初学者只‎要熟悉平刀‎、圆刀二种‎不同的用途‎,很快就能‎掌握刀法技‎巧。

先强调‎一下执刀姿‎势的重要性‎,其正确与‎否不仅影响‎雕刻操作的‎顺利进行,‎而且还会引‎起安全方面‎的问题。

雕刻工艺简介

雕刻工艺简介

雕刻工艺简介一、雕塑工艺品简介沿革雕塑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艺术传统。

最早出现的是泥塑和陶塑,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骨雕、石雕、木雕和象牙雕刻。

山东宁阳大汶口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象牙筒,已运用镂雕技法,显示出熟练的技艺水平。

四川巫山大溪遗址出土了新石器时代的石雕人面饰件和木雕。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新石器时代的木雕"小鱼"是件圆雕作品,手法写实。

商代,玉器和骨雕、象牙雕刻发展很快,品种多为小型装饰性日用品,如梳子、匕、尺、针、笄、簪、觚等。

上面雕刻精细的云雷、餮、夔凤等图案,有的还镶嵌玉石、绿松石;石雕的品种则大多是墓葬品或建筑装饰。

在湖南长沙、河南信阳、湖北江陵等地的战国时期遗址,都出土了不少木俑,人物形象造型简练,注重刻画神态,衣纹则多以彩绘、彩漆表现,开创了中国雕塑工艺中将彩绘、彩漆与雕塑相结合的彩塑艺术。

秦汉两代,陶俑大量出现,题材广泛,有侍从、歌舞、说唱、杂技以及猪、狗、马等,在艺术上突出神态和动态的刻画,不单纯追求比例和结构的准确,是中国雕塑工艺史上的精品。

汉代的瓦当、画像砖多运用线刻、压地平雕的雕刻技法,对宋代砖雕的兴起产生很大的影响。

两晋南北朝至唐代,石窟、寺院中的石雕和彩塑佛像以及石雕、木雕的建筑装饰也较兴盛。

宋代民间雕塑发展很快,平江(今江苏苏州)和临安(今浙江杭州)成为彩塑重点产区。

宋代彩塑最著名的品种是摩罗,又称磨喝乐,即小型泥偶(为一手持荷叶的儿童),是当时七月初七的祭祀品,后发展为传统彩塑"荷花童子"的造型。

元代彩塑在技艺上吸收了尼泊尔等国梵像雕塑的长处,著名的匠师有阿尼哥、刘元等。

明代,竹刻、木雕在江苏、浙江、上海等地蓬勃发展,其中竹刻以上海嘉定为著名。

清代,北京和广州的象牙雕刻、浙江青田石雕和福州寿山石雕、广东潮州金漆木雕、浙江东阳木雕,以及嘉定竹刻等都有了很大发展。

江苏苏州雕刻匠师杜士元、寿山石雕匠师杨璇、嘉定竹刻匠师施天章等曾应诏在宫廷供职。

皮影戏的刻制手法

皮影戏的刻制手法

皮影戏的刻制手法
皮影的造型吸取了画像砖的风格,主要刻制手法有阳刻和阴刻两种。

雕刻刀具一般都有十一、二把,甚至三十把以上。

刀具有宽窄不同的斜口刀(尖刀)、平刀、圆刀、三角刀、花口刀等,分工很讲究,艺人需要熟练各种刀具的不同使用方法。

根据传统经验,在刻制线状的纹样时要用平刀去扎;在刻制直线条的纹样时用平刀去推;对于传统服饰的袖头袄边的圆型花纹则需要用凿刀去凿;一些曲折多变的花纹图样,则须用斜口刀刻制。

艺人雕刻的口诀如下:樱花平刀扎,万字平刀推,袖头袄边凿刀上,花朵尖刀刻。

雕刻线有虚实之分,还有暗线、绘线之分。

虚线为阴刻,即镂空形体线而成,皮影多为这种线法。

实线保留形体轮廓挖去余部,为阳刻,多用于生旦、须丑的白脸,凡白色的物体都用阳刻法。

虚实线沿轮廓的两侧刻出断续的镂空线,多用于景片建筑的刻制。

暗线则用刀划线而不透皮,多在活动关节处。

绘线是以笔代之,以表现细致的物体。

刻制皮影有口诀相传,程序如下:刻人面——先刻头帽后刻脸,眼眉刻完再刻鼻子尖。

刻衣饰花纹——卍字先把四方画,四边咬茬转着扎。

雪花先竖画,然后左右再打叉。

六棂丢出齿,挑成雪花花。

刻盔甲——黄靠甲,先把眼眼打,拾岔岔,人字三角扎。

刻建筑装饰——空心桃儿落落梅,雪里竹梅六角龟,一满都在水字格。

针雕的原理与效果

针雕的原理与效果

针雕的原理与效果
针雕是一种利用尖锐的工具在材料上进行雕刻的技术,常见的材料有木头、金属、胶版等。

其原理是通过利用工具的尖锐部分对材料进行切割、刮擦或压痕,从而形成图案、文字等。

针雕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线条清晰:针雕可以通过刻画细节、出彩效果等手法,使得雕刻出的图案线条清晰,形象鲜明。

2. 立体感强:通过不同的刻线方向、强度和深浅等,可以使得雕刻出的图案具有立体感,增强了作品的层次感。

3. 纹理丰富:针雕能够根据材料的特性,通过不同的刻痕形式和技法,创造出各种纹理效果,例如木纹、金属纹等,使得作品更加自然、有趣。

4. 神韵生动:针雕可以根据刻痕的形状、方向以及深浅,使得图案中的形象更加栩栩如生,富有生命力。

5. 艺术感强:针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可以通过不同的创作、设计以及表达手法,展现艺术家的造型才华和创意思维,使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感。

总之,针雕作为一种细致的雕刻艺术形式,其原理是通过利用尖锐的工具对材料进行切割、刮擦或压痕,从而形成图案、文字等。

其效果在于线条清晰、立体感强、纹理丰富、神韵生动和艺术感强,使得针雕作品具有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雕刻手法
雕刻技法,就是在雕刻创作中,作者对雕件的形象和空间的处理手法。这种手法主要体现在削减意义上的雕与刻。确切的说,就是由外向内一步步通过减去废料,循序渐进一步步讲形体挖掘显现出来的技艺和手段。雕刻技法,是展现雕刻艺术的最重要的手段。千百年来,随着一代代雕刻艺人对雕刻技法的不断创新、玩善,现今的雕刻技法已经渐臻完美。其主要的雕刻技法有十种,即微雕、圆雕、浮雕、镂雕、链雕、透雕、沉雕与线雕、薄意、篆刻、钮雕等。这十种雕刻技法,施艺材料范围广,有的施艺于木质材料、有的施艺于石材、有的施艺于玉石,有的则多种材料均可施艺。 一、微雕 微雕,顾名思义,即是以微小精细见长的雕刻手法。微雕的独特之处就在于“精微”二字,而其难点同样是“精微”。也正是这个原因,微雕特别讲究选材,其石材质地要求绝对精纯,容不得有半点砂格和半丝裂纹,因为半个砂点就可能刻10多个汉字;其次,微雕的刀具也是特殊的细刀,既要尖细,又得锋利;第三,微雕艺人要有特别精熟的书法和国画功底,雕刻的时候才可进行“意刻”;第四,临场要屏息凝神,集中意念,毫厘千钧,一气呵成;第五,运刀要稳、准、狠,只有这样,才能使书法和刀法笔意达到完美的统一。中国微雕历史源远流长。远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出现微型雕刻。战国时的玺印小如累黍,印文却有朱白之分。众所周知的王叔远的《刻舟》,也是中国历史上微雕艺术的经典之作。 二、圆雕 圆雕。圆雕又称立体雕,是艺术在雕件上的整体表现。圆雕具体指非压缩的,可以多方位、多角度欣赏的三维立体雕塑,观赏者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到物体的各个侧面。它要求雕刻者从前、后、左、右、上、中、下全方位进行雕刻。完全立体正是圆雕的代表性特征。此外,圆雕表现手段及其精炼,圆雕很少表现过于复杂、曲折的故事题材或情境,形体起伏即是圆雕的表现手法之一。由于圆雕作品极富立体感,生动、逼真、传神,以静止形态表现运动过程,所以,圆雕对施艺材料的选择要求比较严格,圆雕作品以寿山石圆雕比较出名。 圆雕一般从前方为“开雕”,同时要求要特别注意作品的各个角度和方位的和谐统一,只有这样,圆雕作品才能经得起观赏者全方位的“透视”,一般圆雕程序分打坯、制坯、雕刻细坯、修光等四个步骤。其中“打坯”是尤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其目的就是确保雕品的各个部件都能严格的符合比例要求,然后再动刀雕刻出生动传神的作品。 三、浮雕 浮雕,即在石料表面雕刻有立体感的图像,是半立体型的雕刻品。因图像浮凸于石面而称浮雕。浮雕是继圆雕之后出现的一种装饰性的雕刻技法。 浮雕是雕塑与绘画结合的产物,它采用用压缩的办法来处理对象,靠透视等因素来表现三维空间,并只供一面或两面观看。浮雕一般是附属在另一平面上的,因此在建筑上使用更多,用具器物上也经常可以看到。由于其压缩(压缩空间)的特性,所占空间较小,所以适用于多种环境的装饰。压缩空间是指介于绘画所有的二维虚拟空间与圆雕三维实体空间的之间的一种空间形态。浮雕的突出特性即是经形体压缩处理后的二维或平面特性,其与圆雕最大的区别就是“半立体感”。根据压缩空间的程度(石面脱石深浅程度)不同,浮雕分为高浮雕与浅浮雕两种。 浅浮雕是单层次雕像,内容比较单一,起位低,形体压缩较大,平面感较强,更大程度地接近于绘画形式。它主要不是靠实体性空间来营造空间效果,而更多地利用绘画的描绘手法或透视、错觉等处理方式来造成较抽象的压缩空间,这有利于加强浮雕适合于载体的依附性;高浮雕是多层次造像,内容都较繁复,由于起位较高、较厚,形体压缩程度较小,因此其空间构造和塑造特征更接近于圆雕,甚至部分局部处理完全采用圆雕的处理方式。高浮雕往往利用三维形体的空间起伏或夸张处理,形成浓缩的空间深度感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使浮雕艺术对于形象的塑造具有一种特别的表现力和魅力。 浮雕的选材十分讲究,如雕刻材料的色阶分明,施艺面的宽大平整等等。因此最好选择色层分明的薄型石料——外色制景,内色衬底在浮雕作品中,色阶有多层次的高浮雕作品,艺术效果最为理想。在我国,浮雕有着悠久的历史,如陕西西安唐太宗昭陵六骏图、北京故宫的御道都是著名的浮雕作品。 四、镂雕与链雕 随着时间的发展,雕刻题材的不断拓宽,雕刻技法的不断丰富发展,在圆雕技法的基础上,出
现了镂雕与链雕。 镂雕与链雕是圆雕相对独立的雕刻技法,常与圆雕或其他雕刻技法相结合,使雕刻作品更富表现力。 镂雕亦称镂空,即把雕刻材料中没有表现物象的部分掏空,把能表现物象的部分留下来。镂雕的主要特点就是表现物象立体空间层次,著名的寿山石镂雕,就以此技法为主。 基于镂雕的难度很大,所以从石料挑选、作品布局、刀具配备到雕刻程序等,都与一般的雕刻技法有所不同。镂雕的石料必须质细性纯,尤其是镂空部分,更不应有裂纹和高密度的砂格,否则容易造成断裂。镂雕使用的工具,除一般雕刻刀具外,还需要特制的长臂凿、扒剔刀、铲底刀、钩型刀,以及小锯刺等专用刀具。由于镂雕内部景物的用空间的很大限制,只能依靠扩大入刀方向的办法来克服操作上的困难,所以镂雕景物的设计要求最好是多面透空。镂空雕常与其他雕刻技法结合使用,成为整件作品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镂刻内部景物的用刀受到很大的限制,操作不易,艺人不仅需要有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更要有熟练的圆雕基本功。古代石匠常常雕刻口含石滚珠的龙。龙珠剥离于原石材,比龙口要大,在龙嘴中滚动而不滑出。这种在龙钮石章中活动的“珠”就是最简单的镂空雕。 链雕是用一块石材镂空雕刻出一整条活动石链的雕法。链雕也是从圆雕技法中发展出来的,最早见于玉器的雕琢。在链雕全过程中,雕环是极细致、难度极高的技法。雕环先用小型钻具顺着每环的内廓前排钻孔,每孔之间略留距离,然后用特制的小链刀或针钻,顺序脱环。为防止已脱链环损坏,每一环雕后用“可回性打样膏”固定,待整条链环刻成后,将胶合部分用温水浸泡脱环 五、透雕 在浮雕作品中,保留凸出的物像部分,而将背面部分进行局部镂空,就称为透雕。在这里要说明的是,有些雕刻技法分类讲透雕与镂雕化为一种雕刻技法中,这是值得商榷的。结合浮雕与圆雕的特点和施艺技巧来看,透雕与镂雕乃至链雕都有穿透雕刻的特性,但是三者之间还是有明显的不同。透雕是在浮雕的基础上,一般镂空其背景部分,透雕的背面多以插屏的形式来表现,有单面透雕和双面透雕之分。单面透雕只刻正面,双面透雕则将正、背两面的物像都刻出来。有边框的透雕有“镂空花板”之称。但是,不管单面透雕还是双面透雕,都与镂雕、链雕有着本质的区别,那就是镂雕和链雕都是360度的全方面雕刻,而不是正面或正反两面。因此,镂雕和链雕属于圆雕技法,而透雕则是浮雕技法的延伸。 六、沉雕与线雕 沉雕。又称“水磨沉花”,是在自然生态较光滑的岩石上或建筑构件如门楹、石柱、壁堵等表面,描绘图像,然后雕凿凹入,利用阴影产生立体感。多数是摩崖字匾、碑刻文字及楹联等。 线雕与沉雕施艺理念有相似之处,但雕刻技法又有所不同。此类雕法吸收中国画的写意、重迭、线条造型、散点透视等传统笔法,石料经平面加工抛光后,描摹图案文字,然后依图刻上线条,以线条粗细深浅程度,利用阴影体现立体感。此类产品多数用于建筑物的外壁表面装饰,有较强的艺术性。线雕的工艺品视觉上与沉雕相似,线雕也有“线刻石浮雕”之称,一般指以阴线或阳线作为造型手段的石、玉雕刻或青铜器纹样雕刻。线刻石浮雕亦称“石刻画”,是介乎雕刻与绘画之间的品种,即石板为雕刻,拓片为画的造型艺术。由多种技法雕成有起伏体积的雕刻品,即使大量使用线雕手段,也不能视为线雕作品。 七、薄意 薄意,即极浅薄的浮雕,因雕刻层薄而富有画意,故名。薄意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手法,名冠寿山石界。薄意艺术是在明末清初石章的博古纹饰和锦边浮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薄意比“浅浮雕”还要浅,因其浅刻如画,又有“刀画”之称。“薄意”雕刻的制品,一向以“重典雅、工精致、近画理”而著称,它是融书法、篆刻、绘画于一体,并且介于绘画与雕刻之间的独特艺术。 八、篆刻 在中华文化传统中,篆刻艺术占有重要地位。历代皇帝的玉玺和御宝都以篆文章,所谓诗、书、印、画,缺一不可。 篆刻历史始于秦。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下令“书同文”统一推广使用小篆,因此篆文便成了印章印面所雕刻的内容,以后世代相袭,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雕刻艺术。古代篆刻多以金、
银、铜、玉为材料,现今也有石材篆刻。 篆刻特别讲究篆书。篆书有大篆、小篆、鸟虫篆等二十多种。具体采用哪一种篆书,根据印面的布局而定。篆刻分为阴刻、阳刻两种。以朱砂钤印,白底朱文者为阳刻,其特点是比划纤细流利;朱底白文者为阴刻,笔画往往粗狂苍劲,富有原始铭文的味道。篆刻中也有阴阳双刻两种形式结合使用的情况,其朱白相间,相得益彰,特别耐人寻味。 九、钮雕 钮雕,是专指印章上部钮饰的雕刻,属于圆雕的范畴,具有丰富的立体感,但它和圆雕相比,又有着自己显著的特点:第一,物像小。钮雕物像限于印章的规模,一般都在10立方厘米以下;第二,只表现物像的上方,而不像圆雕物像一般需要全方位表现;第三,钮雕的表现内容多是动物,尤以古代传说中的动物为主。如:螭、狮、龙、凤、虎、辟邪、麒麟、龟等等。因此,钮雕又有“兽钮”之称。 钮雕的制式有自然台和平台两种。自然台的雕法是多因章端不规则,四方型不甚四方而采取的权宜之法,布局随意,追求天然石形之美;平台者则较讲究,刻钮之前先起台,所谓台者,即印章的平台,平台以上刻钮,平台以下,方方正正完整无缺。在平台上雕刻,平台之下,则保持方正无缺。平台上或雕鸟兽、或人物、或瓜果、或吉祥物,创作者因形、因色、因巧,作品效果务必古朴、端庄、尊贵。整个雕刻程序为:首先起台,再则锉型,三凿坯,四修光。雕刻时发现钮头石质有裂纹、瑕疵等,可结合薄意等其他雕刻方法加以化解,使作品尽可能完美。钮雕在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新的印纽物像,在印台四周,还出现了各种雕边纹饰,如锦褥纹、断纹、双不断纹、龙形纹、水波纹等。 1、浮雕:指凸雕,有浅浮雕,深浮雕;俏色雕。如:福禄寿禧等。 2、透雕:是指透空雕,有十字透空雕,有圆形透空雕,有纹饰透空雕等。如:动物的下肢和树枝等。 3、镂雕:是指将玉石镂空,而不透空,有深镂空(如:花瓶、笔筒等)和浅镂空(如:笔洗、烟缸等)。 4、线雕:是指线刻、丝雕,如:人物的头发,动物的毛发和水浪等。 5、阴雕:是指凹下部份的一种雕刻方法,如:阴阳八卦等。 6、圆雕:是指圆弧形雕刻,如:茶壶、茶杯和球形玉件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