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美术《民俗文化展》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民俗文化展教案

民俗文化展教案

民俗文化展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民俗文化展的意义和作用。

2. 掌握民俗文化展的基本内容和展示方式。

3. 培养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教学准备:
1. 一些展示民俗文化的图片、视频或实物。

2. 手绘制作民俗文化展海报的材料。

3. 硬纸板、彩色纸、剪刀等制作展板的材料。

4. 计算机、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

教学步骤:
引入活动:
1. 准备一些展示民俗文化的图片、视频或实物,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讨论:你们了解过什么民俗文化?你们觉得民俗文化有什么意义?
展示民俗文化的方式:
3. 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认识到民俗文化展的内容和形式。

4. 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分为小组,选择一个民俗文化进行展示。

5. 每个小组制作一块展板,介绍所选择的民俗文化,可以用文字、图片、手绘等方式进行展示。

6.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轮流展示自己的展板,并向其他同学介
绍他们选择的民俗文化。

总结:
7. 引导学生回顾整个活动,总结民俗文化展的意义和作用,以及自己对民俗文化的了解和感受。

8.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民俗文化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传承民俗文化。

拓展活动:
9. 邀请一位懂得民俗文化的专家或爱好者来学校进行讲座,进一步拓宽学生对民俗文化的了解。

10.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民俗文化展,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民俗文化的魅力。

人教版美术九年级上册《民俗文化展》教案03

人教版美术九年级上册《民俗文化展》教案03

《民俗文化展》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民间美术与民俗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2.了解民间美术独特的形式语言与表现手法以及其中的寓意。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看图猜谜和比较分析等方法,讲解民俗活动、解释吉祥图案的内涵,使学生比较深入地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劳动人民创造精神的伟大。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中把欣赏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关注社会热点,懂得民间美术在现代设计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民间美术与民俗文化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民间美术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导入新课看演示图片提问学生:1.图中的狮子制作材料和风格有何区别?2.下面的三幅作品分别采用了哪种表现形式?相同之处是什么?三、民间美术的文化内涵1.民间美术的魅力不是只停留在它的外在形式上,它还有更深刻的含义。

2.逢年过节人们都喜欢在家门口贴一个福字,而且一定要倒过来贴,为什么呢?讲讲“福”字的来历。

3.民间美术中的形象含义:龙:高贵、神圣、传统老虎:避邪龟鹿:长寿富贵松鹤:长青,松鹤延龄鲤鱼:鲤鱼跃龙门喜鹊、梅花:喜上眉梢牡丹花:花开富贵帆船:一帆风顺瓶、如意:平安如意鸡、如意:吉祥如意四、陕西的民间美术与当地的民俗活动1.合阳面花:李秀琴2.凤翔挂虎:胡深3.旬邑剪纸;库淑兰提问学生:这三位民间艺术家有何共同特点?他们的作品在色彩运用上有何共同点?你能分析一下原因吗?五、民间美术与民俗文化的关系1.看剪纸作品中表现了什么节日活动?2.说说以下节日都有哪些特色民间美术作品?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3.民间美术贯穿于整个民间生活之中,是民众生活的一部分。

民间美术以民俗为基础,来源于民俗。

民俗与民间美术二者又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

丰富的民俗活动,不仅是民间美术创造的源泉,又是民间美术的表现形式。

六、民间美术与现代生活1.民间美术对我们现代生活有何影响?找找我们身边的民间美术应用例子。

人教版九上美术 4.2民俗文化展 教案设计

人教版九上美术  4.2民俗文化展  教案设计
第四单 元古城镇美术文化考察
课题:第2课民俗文化展(课时:1课时)
对教材的分析和认识
这节课属于欣赏.评述,《民俗文化展》在教材中是对前一课古城镇美术文化的延续,也是为下一课中国民间美术做一个铺垫。在教材中属于承上启下的作用。主要是了解民俗与民间美术的关系及动手实践。旨在提高学生美术素养。
对学情的分析和认识
九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美术基础,欣赏水平。观察能力,欣赏能力,判断能力相对比较成熟。心理也较成熟,喜欢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自我的展示。所以给学生多的展示机会,实现学生的自我价值。




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学习,了解民俗与美术的关系。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动手制作能力。
方法与过程
(l)通过教师引导、讲授、演示、欣赏使学生了解民俗文化和民间美术的特点。(2)通过体会、观察、欣赏民俗文化发展及作品等方法,初步学习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
1、海报主题:
2、内容:
3、色彩:
4、构图:
同学们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小组讨论这些活动的意义
小组讨论民间美术的特点(色彩和形式及夸张的表现手法)
展示收集的作品分析这些作品的特点。
小组讨论(重点提出对色彩和形式的继承,内容的现代化)
小组讨论海报设计包括的内容和形式。
小组讨论主题展板的设计
让学生了解民俗文化与人的关系。
(3)这么丰富的民间美术和民俗文化在色彩和形式上有什么特点呢?
鲜艳的色彩和对称夸张的元素是构成民间美术和民俗活动的重要元素。其目的是突出喜庆、欢乐的氛围。是人们不放弃对美好生活追求理念的呈现形式。民间美术和民俗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关系,丰富了老百姓的精神生活又传播了传统民间文化。
(四)现在我们运用这些民间美术的元素来制作一幅“民俗文化展”的宣传海报。海报是怎样设计的呢?大家先看一下我设计的这幅海报。思考一下这幅海报有哪些内容?

人教版九上美术 4.2民俗文化展 教案设计

人教版九上美术  4.2民俗文化展  教案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课民俗文化展课型综合、探索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民俗的概念、特征与功能,了解中国民俗文化悠久历史,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

过程与方法: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民俗的调查与研究、民俗文化在当今旅游业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民俗文化的多元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我国各地区丰富的民俗文化,热爱中华传统文化。

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难点:引导学生了解民间美术与民俗文化的密切关系。

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组织学生,调动情绪,查看课上使用工具。

二、导入课题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中华大地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在悠悠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形成了“多民族的一国民俗学”(钟敬文语)。

它流传在老人们的口中,存活在孩子们的童年游戏中,反映在人们日常平凡而普通的生活中,体现着一个民族的远古、今朝和明天……三、讲授新课介绍民间美术与民俗的关系简介一些节日民俗文化:例:春节的活动丰富多彩多姿,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

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庆祝春节的习俗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介绍民间美术与民俗的关系:例如:年画、剪纸、皮影等一系列民俗活动和民俗风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提问:还有什么样的民俗和我们息息相关,广泛探究讨论。

教师:民间艺术品蕴藏了哪些民俗文化?吉祥的图案和颜色隐喻吉祥安康欣欣向荣美好愿望。

红色是我国人民喜庆色彩。

贴春联、贴窗花和倒贴“福”字、年画、守岁、爆竹、拜年学生观看大屏幕。

分组交流对春节各种民俗活动的感受。

分组交流讨论,个别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举例说明。

相互交流。

学生分组讨论,广泛探究。

讨论我们身边民俗艺术品的颜色种类,与之相关的话题展开。

四、课堂实践展示学生的作业。

在班级举办一次民俗文化展,展示学生的作业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文字、图片等相关材料。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美术 4.2民俗文化展 教案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美术  4.2民俗文化展  教案

课题:民俗文化展第二课时——中国辽砚
课时:1课时
教学思路:
本课隶属于《民俗文化展》中的第二节课,属于“分析与研究”活动内容。

结合学校地里位置与家乡文化的实际,拓展出一节研究与欣赏的内容《中国——辽砚》。

通过介绍辽砚的历史与发展,欣赏富有本溪地方特色的民间美术作品,借以深刻理解民间美术与民俗文化、民俗活动之间的密切关系,体会民间美术中蕴涵的强大民族精神,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目标:
1、理解民间美术与民俗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2、了解民间美术独特的形式语言与表现手法以及其中的寓意。

3、激发学生爱我家乡,发扬家乡民间美术的热情与信心。

教学重点:民间美术辽砚与当地的民俗文化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辽砚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教学过程。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美术《第2课 民俗文化》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美术《第2课 民俗文化》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美术《第2课民俗文化》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古城镇美术文化考察》的第2课,主题为民俗文化。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中国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特点,掌握民俗文化展的基本要素和表现手法。

教材内容生动有趣,注重实际操作,适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中国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特点。

- 掌握民俗文化展的基本要素和表现手法。

2. 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绘画、手工艺制作等手段表现民俗文化特点。

-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目标:- 感受中国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 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特点。

- 掌握民俗文化展的基本要素和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如何运用美术手段表现民俗文化特点。

-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具有初步的美术基础,对民俗文化可能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在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短板。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民俗文化。

请你们回想一下,你们所了解的中国不同地区的民俗活动有哪些?可以举个例子。

学生A:我知道春节有舞龙舞狮,端午节有赛龙舟。

学生B:中秋节的时候,我们家会放孔明灯。

教师:很好,你们已经对民俗文化有一些了解了。

接下来,我们将深入了解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特点。

2. 知识讲解教师:现在,请看一下这些图片。

这是春节的舞龙舞狮表演,你们知道这个活动发生在哪个地区吗?学生C:广东和广西的很多地方都有舞龙舞狮。

教师:对,舞龙舞狮是南方地区的传统民俗活动。

那么,你们知道这个活动的意义是什么吗?学生D:我听说舞龙舞狮可以驱邪辟邪,还可以带来好运。

教师:非常好,舞龙舞狮的确有驱邪辟邪的寓意。

那么,端午节的赛龙舟呢?你们知道它在哪些地区举行吗?学生E:我知道浙江的乌镇和江苏的扬州都有赛龙舟教师:非常好,赛龙舟的传统活动的确在很多地方都有举行。

人教版美术民俗文化展九年级上册PPT课件

人教版美术民俗文化展九年级上册PPT课件
活等。
年画的风格与流派
年画风格各异,既有粗犷豪放的 北方风格,也有细腻柔美的南方 风格。不同地区的年画在色彩运 用、构图技巧等方面也有所差异。
刺绣技艺及地域特色
刺绣的起源与发展
刺绣的技艺与特点
刺绣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之一,历 史悠久。它起源于古代缝纫和装 饰的需要,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 特的艺术形式。
刺绣以针为工具,在绸缎、布帛 等材料上绣制各种图案和形象。 其特点是色彩鲜艳、线条流畅、 形象逼真。
介绍刺绣所需的工具,如绣针、绣线等,以及常用的绣布材 料,如丝绸、棉布等。
刺绣的基本针法
演示刺绣的基本针法,如平绣、锁绣、打籽绣等,让学生初 步掌握刺绣的基本操作。
刺绣作品欣赏与创作
展示优秀的刺绣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并尝试创作自己的刺绣 作品。同时,可以鼓励学生将刺绣技艺应用于日常生活用品 的制作中,如手帕、围巾等。
ABCD
年画的绘制材料
介绍年画绘制所需的材料,如颜料、纸张等,让 学生了解不同材料对年画绘制效果的影响。
年画作品欣赏与创作
展示优秀的年画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并尝试创作 自己的年画作品。
刺绣针法初步认识
刺绣的起源与发展
介绍刺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引导学生了解刺绣在中国 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刺绣的工具与材料
拓展创作思路
民俗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 性可以激发艺术家的创作 灵感,拓展创作思路。
传承文化精神
通过美术作品表现民俗文 化,可以传承和弘扬民族 精神和文化传统。
美术在民俗文化中体现
民间美术
民间美术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剪纸、年画、刺绣等,它们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 格表现了民俗文化的魅力。
传统节日装饰
剪纸作品欣赏与创作

【新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美术上册《民俗文化展》【创新教案】

【新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美术上册《民俗文化展》【创新教案】

《民俗文化展》创新教案教材分析: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习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在长期的历史生活过程中所创造、享用并传承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文化。

从民俗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

从民俗与时代的关系来看,民俗虽然源于传统,但也是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发挥着特定功能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从民俗与文化的有关系来看,民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民间文化。

历史上人们对民俗的概念有不同的狭义理解,大致有四种:文化遗留物说、精神文化说、民间文学说、传统文化说。

现在我们讲的民俗是广义的民俗。

民俗与民间艺术是民间文化的重要表现,“民间文化”是一个大的范畴,从总体上来看,它包括民间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它是民间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及总体表现。

使它的学科意义不仅是对象上的,亦是方法上的。

民间美术则是民间固有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下的创造,它不仅是美的欣赏品,而且是民间文化的体现,是民间文化心理和文化面貌的标志。

如果研究民间美术,将它从整体的民间文化中抽出,仅仅进行单一的视角的研究,则视野必然会变得狭窄,只有把民间美术放入民间文化的范畴进行总体研究,才能进入深层,扩展新领域,才能充分显现其意义与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民间美术已经成为美术创新的一个重要范本。

学习目标:1、认知目标:掌握民俗的概念、特征与功能,了解中国民俗文化悠久历史,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

2、过程与方法: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民俗的调查与研究、民俗文化在当今旅游业中的作用。

3、情感目标:了解民俗文化的多元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

难点: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图片等。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组织学生,调动情绪,查看课上使用工具。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中华大地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在悠悠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形成了“多民族的一国民俗学”(钟敬文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美术《民俗文化展》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习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在长期的历史生活过程中所创造、享用并传承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文化。

从民俗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

从民俗与时代的关系来看,民俗虽然源于传统,但也是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发挥着特定功能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从民俗与文化的有关系来看,民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民间文化。

历史上人们对民俗的概念有不同的狭义理解,大致有四种:文化遗留物说、精神文化说、民间文学说、传统文化说。

现在我们讲的民俗是广义的民俗。

民俗与民间艺术是民间文化的重要表现,“民间文化”是一个大的范畴,从总体上来看,它包括民间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它是民间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及总体表现。

使它的学科意义不仅是对象上的,亦是方法上的。

民间美术则是民间固有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下的创造,它不仅是美的欣赏品,而且是民间文化的体现,是民间文化心理和文化面貌的标志。

如果研究民间美术,将它从整体的民间文化中抽出,仅仅进行单一的视角的研究,则视野必然会变得狭窄,只有把民间美术放入民间文化的范畴进行总体研究,才能进入深层,扩展新领域,才能充分显现其意义与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民间美术已经成为美术创新的一个重要范本。

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掌握民俗的概念、特征与功能,了解中国民俗文化悠久历史,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

2、过程与方法: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民俗的调查与研究、民俗文化在当今旅游业中的作用。

3、情感目标:了解民俗文化的多元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

难点: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组织学生,调动情绪,查看课上使用工具。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中华大地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在悠悠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形成了“多民族的一国民俗学”(钟敬文语)。

它流传在老人们的口中,存活在孩子们的童年游戏中,反映在人们日常平凡而普通的生活中,体现着一个民族的远古、今朝和明天……(设计意图:给出准确定义,使得学生了解民俗的方向,不要固定在生活的区域内的风俗习惯。

培养学生查找资料、分析资料,运用资料,归纳总结的能力,培养学生语言表达与讲解能力。


二、课堂发展
1、简介一些节日民俗文化:
春节的活动丰富多彩多姿,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

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庆祝春节的习俗,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喜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2、民间美术与民俗的关系:例如:年画、剪纸、皮影等一系列民俗活动和民俗风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还有什么样的民俗和我们息息相关,广泛探究讨论。

(1)贴春联
(2)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3)年画
(4)守岁
(5)爆竹
(6)拜年(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学习与讨论,训练学生逻辑思维与迅速反应能力。

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3、民间艺术品蕴藏了哪些民俗文化:吉祥的图案和颜色隐喻吉祥安康欣欣向荣美好愿望,红色是我国人民喜庆色彩。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已有的美术基础,对不同的方式有新的认知体会和感受。


三、课堂活动
1、策划民族文化展,从而唤起我们保护民族文化的意识。

2、策划在班级、学校或社区举办一次民俗文化展。

四、课堂总结
我国各民族文化遗产种类繁多,民族文化历史悠久。

我们可以实地考察当地的民俗文化,也可以从互联网上搜集文字和图片资料,还可以走访民间艺人,更加深入了解民间艺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