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6课《昆明的雨》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名师整理)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6课《昆明的雨》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名师整理)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6课《昆明的雨》省优质课获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75842b55022aaea988f0f54.png)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昆明的雨》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文章通过描写昆明的雨及雨中特有的事物、人物、情景等,表达作者对昆明的生活的喜爱和怀念,抒发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这篇文章中平凡之物,平常之景,在他的笔下都充满美感和诗意,学生欠缺的正是对我们身边生活的体察感悟能力。
另一方面,这篇文章取材广泛,景物、滋味、人情、氛围都能撷来入文,但又能紧扣对昆明生活的喜爱和怀念这根情感的线索,很好的体现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同时,这篇课文也是作文教学的典范。
所有这些都使得这篇文章很值得品味。
教学目标:1、通过多种朗读方式,把握文中展现的风土人情,体会作者对昆明的喜爱与想念。
2、进一步品味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学习作文的选材及布局方法,体会作者平淡自然的语言特点。
3、激发学生去发现生活之美,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
教法:1、速读、精读、研读等多种朗读方式的综合运用;2、讨论点拨法;3、对比阅读。
学法:1、朗读感悟;2、自主研学与合作探究相结合;3、圈画关键词句突破。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诗词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雨吗?是啊,“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雨常常出现在诗人的笔下。
下面我们就先来说说古诗文中对雨的描写。
生:1、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____志南《绝句》2、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____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3、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____陆游《临安春雨初霁》……师:细密轻盈的春雨,最受人民喜爱。
昆明四季如春,昆明的雨有怎样的特点,承载着作者怎样的情愫呢?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家汪曾祺去感受一下《昆明的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解“形散神聚”的特点。
1、快速浏览课文及阅读提示第一段,抓关键词,看看作者围绕昆明的雨都写了些什么?丰满、倒挂、辟邪的仙人掌,又多又美味的菌子,紫红不酸的杨梅,带着雨珠的缅桂花,还有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卖缅桂花的房东母女,更有莲花池边酒店里与友人小酌。
《昆明的雨》教研课一等奖优质课程
![《昆明的雨》教研课一等奖优质课程](https://img.taocdn.com/s3/m/d1ae289c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5d80642.png)
《昆明的雨》教研课一等奖优质课程一、课程背景《昆明的雨》是著名作家汪曾祺的一篇散文,通过描绘昆明地区的雨季景象,展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本课程以这篇散文为载体,旨在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2. 提高学生对散文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观。
3. 引导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体验生活中的美好情感。
4. 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思考。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详细解析,帮助学生掌握文学鉴赏方法。
3.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所描绘的景象,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
四、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与解析: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美妙,然后对课文进行逐段解析,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表达。
2. 写作手法分析: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如描绘手法、抒情手法等,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文学创作方法。
3. 小组讨论:让学生针对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写作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写作质量,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六、教学资源1. 课文原文:汪曾祺《昆明的雨》2. 相关评论文章:对《昆明的雨》的评论和解读3. 视频资料:关于昆明雨季的纪录片或相关视频素材4. 参考书籍:有关汪曾祺的作品和相关文学鉴赏书籍七、教学时间本课程共计150分钟,分为2课时进行教学。
昆明的雨一等奖公开课教案《昆明的雨》优秀说课稿
![昆明的雨一等奖公开课教案《昆明的雨》优秀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7b1c7a4d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09.png)
昆明的雨一等奖公开课教案《昆明的雨》优秀说课稿以下是有关昆明的雨一等奖公开课教案的10篇相关内容分享。
旨在带领大家深入了解昆明的雨,探索它在文学、艺术和生活中的应用。
可以通过讲解、演示和互动讨论的方式,让你们对昆明的雨有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昆明雨的特点。
2、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章中的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3、体会作者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章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汪曾褀(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
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纪事》等。
二、检查预习情况解决生字和新词:辟邪鲜腴篱笆格调吆喝暮年情味苔痕密匝匝连绵不断张目结舌三、整体感知课文(一)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朗读要求:1、要读出声来。
2、朗读时思考以下4个问题:(1)文章用赠送一张画开头,写昆明的雨,有什么作用?(2)文章为什么大量写昆明雨季的植物?(3)昆明的雨有什么特点?(4)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划分文章层次,把写得好的语句用横线标注。
(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1-2自然段为第一部分,主要写我给宁坤画一张画,引出“昆明的雨”;3-9自然段为第二部分,详细介绍昆明雨的特点昆明的一些植物;10-11自然段为第三部分,昆明的雨引起了作者的一点淡淡的乡愁。
)(二)请学生看教材上的插图,然后在全班交流。
1、图上画的是什么?(昆明人家的大门)2、图的右上角有什么?左下角有什么?图的中间画的是什么?(右上角有一片倒挂着的仙人掌,末端还开出了花;左下角有青头菌和牛肝菌;图的中间画的是两扇门。
)四、精读课文。
请1、2组同这齐读第一部分(一)文章开头写给宁坤的画,有什么好处?画上的仙人掌、青头菌与牛肝菌等是昆明雨季特有的,为下文作铺垫。
请3、4组同学读第二部分(二)如何理解“昆明的雨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昆明的雨不是连绵不断,气压不低,所以是明亮的;雨季中植物枝叶饱满,色泽浓绿,生命力旺盛,所以说昆明的雨季是丰满的;这样明亮、丰满的雨季,令作者喜爱。
《昆明的雨》比赛课一等奖的优质教学
![《昆明的雨》比赛课一等奖的优质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846f988c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9c.png)
《昆明的雨》比赛课一等奖的优质教学一、课程概述《昆明的雨》是一篇描绘昆明地区降雨特点和影响的文学作品。
本课程旨在通过分析这篇作品,使学生了解昆明地区的气候特点,掌握文学作品鉴赏方法,并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了解昆明地区的降雨特点及影响;- 掌握文学作品鉴赏的基本方法;-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昆明的雨》的作品结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尊重;-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热爱。
三、教学内容1. 《昆明的雨》作品分析- 作品背景及作者简介- 作品结构分析- 作品主题探讨2. 文学作品鉴赏方法- 形象分析法- 情感分析法- 审美评价法3. 实践环节- 讨论:作品中的昆明雨特点及影响- 写作:以昆明雨为题材,创作一篇文学作品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昆明地区的降雨特点,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
2. 作品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昆明的雨》的作品结构,探讨作品主题。
3. 文学作品鉴赏方法讲解:讲解形象分析法、情感分析法和审美评价法的具体运用。
4. 实践环节:组织学生讨论作品中的昆明雨特点及影响,并进行写作练习。
5. 总结与反馈:对学生的讨论和写作进行点评,总结教学内容。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学生的参与程度。
2. 学生作品:评估学生的写作作品,考察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昆明地区的降雨特点,提高文学作品鉴赏能力,培养文学素养,从而提升综合素质。
《昆明的雨》教案(精选5篇)
![《昆明的雨》教案(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34db3118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9a.png)
《昆明的雨》教案(精选5篇)第一篇:《昆明的雨》教案课题《昆明的雨》课型新授课时间第周星期第教案学习目标1.体会本文形散神聚的特点,2.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品味汪曾祺散文“淡而有味”的语言。
3.感悟文中蕴含的作者情感,理解作者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
重点1.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2.体会本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品味汪曾祺散文“淡而有味”的语言。
难点感悟文中蕴含的作者情感,理解作者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
学与导的设计目标序号学习活动(学习任务及方式)学习指导新课导入我们已经对作者汪曾祺先生进行了了解,那老师呢,又在汪曾祺的《自得其乐》中找到了一些材料,有助于我们更加充分地去了解汪曾祺,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目标1学习任务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找出直接表达作者对昆明雨的感情的句子。
找出围绕这一情感都写了哪些景、物、人、事?(圈画并标注)2.思考:本文题目是《昆明的雨》,而作者却写了这么多事物,是不是跑题了?1.引导学生找到“我想念昆明的雨”这个句子。
2.引导学生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目标2学习任务二:细读,品味雨季之美1.找出昆明雨季的特点的句子。
2.说一说昆明的雨季为什么是“明亮的”。
(找关键句,关键词自己选一个角度进行分析)3.说一说昆明的雨季为什么是“丰满的”。
(找关键句,关键词自己选一个角度进行分析)(1)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
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
(2)A这种东西也能吃?! B.这东西这么好吃?!(在这两句前面分别加一个语气词。
从“?!”入手,体会汪老表达的不同情感。
)4.齐读“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1.引导学生找关键词分析句子2.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把情感附着在特定词语上,注意语速和语调。
目标3学习任务三:悟情感1.读句子体会“昆明的雨季是使人动情的”这一特点。
2理解文章最后一段3再次齐读“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昆明的雨》 大赛获奖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昆明的雨》 大赛获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f4a8b75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55cc31b.png)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昆明的雨》大赛获奖教案一. 教材分析《昆明的雨》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主要描绘了昆明地区的雨景以及雨中的人文景观。
通过作者对昆明雨的细腻描绘,使学生感受到昆明雨的独特魅力,进而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语文阅读和写作能力,对散文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昆明地区的风土人情了解不多,可能会影响对课文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适当补充昆明地区的相关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独立阅读、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昆明雨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课文中所描绘的昆明雨景及雨中人文景观的理解。
2.突破方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形象地展示昆明雨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昆明雨景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图片、视频等资料,用于展示昆明雨景。
2.准备相关背景知识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准备课文朗读音频,方便学生跟读和模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展示昆明雨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中所描绘的昆明雨景。
随后,教师简要介绍昆明地区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操练(15分钟)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共同探讨课文中所描绘的昆明雨景及雨中人文景观。
优质课一等奖《昆明的雨》教学设计及学案
![优质课一等奖《昆明的雨》教学设计及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2199d144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b9.png)
优质课一等奖《昆明的雨》教学设计及学案16昆明的雨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综合运用批注方法;体会作者语言凝练鲜活、生活化、口语化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的情感;体会作者平淡自然的文风。
教学重、难点:综合运用批注方法;品味生活化的语言。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读寻文眼四季看花花不老,一江春月是昆明”,这是XXX对昆明的描述。
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是《昆明的雨》。
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课文,勾画出这些问题的要点。
其中,“我想念昆明的雨”这句话在文章中两次反复,情感真挚而深沉,作者为什么想念?又是怎么表达出这份情感的呢?请同学们围绕这两个问题再读课文,采用批注式阅读法自学全文。
二、读作批注请同学们先看自读要求。
1.自学质疑请标段落序号(全文共11段)。
2.默读全文,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特别要对写出景物美、滋味美、人情美、氛围美的句段要多赏析批注。
根据导学提示做圈点批注。
3.合作分享:组内交流;班上交流,教师适时点评和追问。
根据学生发言提到相内容时,板书:景美味美情美境美。
三、读品风格我们一起读一下这段话,“雨后,街上的菌子破土而出,像小蘑菇似的,不仅在石板上生长,在泥地里也长得十分茂盛,有的还结出了小小的伞盖。
”你们会用哪些词来概括这种语言的特点?板书(生活化、口语化)。
我们再感受一下XXX的文字风格,也请同学们课外找来读一读。
四、摹写片断XXX先生善于在生活中有意观察和有心积累,重视从生活中吸收语言的营养,把人们日常聊天的大白话加以提炼,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
我们来看看你们平时从生活中积累语言的能力,请按要求写片断,注意不要用方言词、网络词。
时间3分钟。
分享写作片断。
五、凑巧成篇选几个同学的文段凑成一篇文章,可能吗?让我们来试试。
齐读P87面“文章信笔所至……昆明雨季”。
这段话提醒我们,可以以一个想法或情感为中心,寻找相关的景物和事物,将它们组合成文章。
这是本周的写作练要求。
虽然这种方法可能有些简单粗暴,但只要你认真去做,一定会有效果。
《昆明的雨》比赛课优秀课程一等奖
![《昆明的雨》比赛课优秀课程一等奖](https://img.taocdn.com/s3/m/2a1b9618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ea.png)
《昆明的雨》比赛课优秀课程一等奖一、课程背景《昆明的雨》是一篇描绘昆明地区降雨特点和雨季对当地人民生活的影响的文章。
本课程通过分析文章中的关键信息,让学生深入了解昆明地区的气候特点,以及雨季对农业、旅游等产业的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昆明地区的降雨特点及其对当地人民生活的影响。
2. 分析文章中的关键信息,提高学生提取、处理信息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地理知识素养,增强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三、教学内容1. 文章内容概述:介绍昆明地区的降雨特点、雨季时长及降雨对当地农业、旅游等产业的影响。
2. 文章分析:分析文章中的关键信息,如降雨量、雨季时间等,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昆明地区的气候特点。
3. 案例讨论:以昆明为例,讨论雨季对当地人民生活的影响,如农业灌溉、旅游业发展等。
4. 延伸阅读:推荐相关阅读材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其他地区的雨季特点及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章内容,阐述降雨特点及雨季对当地人民生活的影响。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关键信息,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 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雨季对昆明地区农业、旅游等产业的影响,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4. 案例分析法:以昆明为例,分析雨季对当地人民生活的具体影响,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
2. 小组讨论成果: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如观点阐述、逻辑分析等。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检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4. 课程反馈:收集学生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六、教学资源1. 文章:《昆明的雨》2. 课件:包含文章内容、降雨特点、雨季影响等信息的课件。
3. 延伸阅读材料:关于我国其他地区雨季特点及影响的文献资料。
4. 网络资源:相关视频、新闻报道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兴趣。
七、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八、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昆明地区的降雨特点。
(名师整理)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6课《昆明的雨》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名师整理)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6课《昆明的雨》省优质课获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f86b70f48d7c1c709a1454e.png)
《昆明的雨》教案【导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
2.通过多种朗读方式来品味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
3.体会作者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感悟作者对往昔的一种怀念之情。
【课时计划】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步骤一、二,第二课时完成步骤三、四、五。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同学们,春天的雨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学生各抒己见)昆明是一个四季如春的城市,昆明的雨会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就随同作家汪曾祺一同来欣赏课文《昆明的雨》。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青头菌.(jùn)鲜腴.(yú)篱笆..(líbā)鸡(zōng)黄焖.鸡(mēn)扳.尖(bān) 炽.红(chì) 缅.桂(miǎn) 绿釉.(yòu) 密匝.匝(zā)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鲜腴:新鲜肥美。
孟夏:夏季的第一个月。
方比:比较、对比。
扳尖:一种鞋子式样,呈船形,鞋头尖小而上翘。
密匝匝:非常浓密的样子。
3.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1997)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江苏高邮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主要作品有《受戒》《沙家浜》等。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本文题目是“昆明的雨”,请问本文写的仅仅是雨吗?【交流点拨】不是,还写了仙人掌、各种菌子、杨梅、缅桂花等景物,写了为宁坤作画、和德熙去小酒馆喝酒的事,想念的是昆明的民风、人情和当年在那里的生活及动乱年代里少有的宁静、恬然。
2.这些与雨有关系吗?任选其中的一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交流点拨】都与雨有联系。
示例:杨梅是雨季的一种果子。
在雨的滋润下,杨梅是那样的又黑又红,在雨季的氛围中,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子的声音是那样的柔和。
3.请用几个词描绘一番你对昆明雨的感觉。
初中八年级上语文《16昆明的雨》优质课教学设计
![初中八年级上语文《16昆明的雨》优质课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ae14781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f3.png)
初中八年级上语文《16昆明的雨》优质课教学设计16 昆明的雨【教材分析】《昆明的雨》是汪曾祺的一篇散文。
作家的内心深处有着深厚的昆明情结,就是这种魂牵梦绕的昆明情结,让作家在年近古稀的时候,还几度千里迢迢来到昆明,寻觅自己青年时代留下的足迹……本文便是这些“足迹”中一个鲜亮的脚印。
1.了解昆明雨的特点,品味文章的语言。
3.把握课文叙写景、事、物的线索,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雨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自然现象之一,也是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笔下寄托情感的载体,比如有“潇潇暮雨”“寒雨连江”的悲情与愁苦,也有“润物无声”“空山新雨”的喜悦和希望。
那么,今天我们就跟随汪曾祺先生一起走进《昆明的雨》,看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受。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声调。
2.思考:本文题目是《昆明的雨》,请问本文写的仅仅是雨吗?明确:不仅是写雨,还写了仙人掌、各种菌子、杨梅、缅桂花、木香花等景物。
写了为宁坤作画、和德熙去小酒店喝酒的事。
3.上述这些与雨有关系吗?任选其中的一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示例:杨梅是雨季的一种果子,在雨的滋润下,杨梅是黑红黑红的,在雨季的氛围中,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子的声音是娇娇的。
4.请用几个词语描绘你对昆明雨的感觉。
6.请你结合上述探究分析再读课文,为文章划分结构。
明确:全文可划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1-2段):引出“我想念昆明的雨”的话题。
第二部分(3-5段):写昆明的雨和雨季。
第三部分(6-8段):写昆明雨季中一些有代表性的景、物、人。
第四部分(9-10段):写“我”在雨中的生活经历,引发乡愁与诗情。
第五部分(11段):点题,总结与照应上文。
目标导学二:品味语言,体会情感探究一:本文语言有哪些特点?请你加以分析。
明确:本文语言直白而平和,流利而自然,简洁而富有韵味,并富有生活气息。
【教学提示】本文的情感把握宜在有感情地朗读中体验,教师宜引导学生关注本文富有情味的句子,引导朗读。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昆明的雨》大赛获奖教学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昆明的雨》大赛获奖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1ed8e22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a3.png)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昆明的雨》大赛获奖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昆明的雨》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课文描绘了昆明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通过生动的描绘和细腻的感悟,展现了作者对昆明的热爱和赞美。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感受昆明的美丽和独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但他们对昆明这座城市可能了解不多,对课文中的某些文化背景和地域特色可能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去感受昆明的美丽,激发他们对昆明的好奇心和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昆明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3.掌握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通过对课文的欣赏,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难点: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真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昆明,感受昆明的美丽。
2.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体会作者对昆明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3.互动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分享感悟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包括昆明风景的图片、音频等资料。
2.课文朗读录音。
3.相关背景资料:关于昆明的人文、历史、地理等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昆明的美丽风景,让学生对昆明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优美语言。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如“昆明的雨,缠绵而细腻”,“远山如黛,近水如烟”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语文《16昆明的雨》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语文《16昆明的雨》优质课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7c7ee56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4087a6f.png)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语文《16昆明的雨》优质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1) 了解《昆明的雨》的大意和主题。
(2) 能够理解课文中的语言材料,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3) 能够准确运用本课所学到的语言知识,进行写作活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 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和任务,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思考和创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思考、解决问题。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保护问题,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品质和正确、健康的人生态度。
(2) 培养学生珍惜生活中美好的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1. 理解《昆明的雨》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2. 分析课文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形成的效果。
3. 运用学到的语言知识,进行写作活动。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的主题和深层意思。
2. 运用学到的语言知识,进行写作活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教学素材。
2.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5分钟)1. 教师介绍本课的内容和学习目标。
2. 师生互动,让学生展示一些图片或者词语,引导学生讨论有关雨水的话题,激发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兴趣。
Step 2:课文阅读与理解(15分钟)1. 学生共同阅读课文《昆明的雨》。
2. 教师用PPT或课件展示课文的主要内容和重点词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 引导学生回答一些课文理解的问题,如:课文的主题是什么?作者通过哪些细节描写了昆明的雨?为什么作者喜欢昆明的雨?4. 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Step 3:语言知识运用(15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描述雨水的形容词,让学生判断其意思,并运用它们写一段关于雨水的短文。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互相评价和完善自己的作文。
(名师整理)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6课《昆明的雨》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名师整理)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6课《昆明的雨》省优质课获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ec85f1ca417866fb94a8e4b.png)
16*昆明的雨1.吟哦讽诵,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2.辨读品味,体悟作者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
把握昆明雨的特点。
感悟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了解文风汪曾祺的散文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述掌故、寄乡情,花鸟鱼虫,瓜果食物,无所不涉。
读他的散文就好像聆听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读出韵味。
”虽然话语平常,但饶有趣味,那么就让我们来美美地欣赏吧。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第一遍:学生听课文朗读,边听边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第二遍:学生朗读课文,围绕以下两个问题,边读边思考或圈点勾画。
1.作者笔下的昆明的雨有什么特点,请圈画出关键词句。
2.作者除了写昆明的雨,还写了哪些与“昆明的雨”有关的内容?交流、明确:作者早年在西南联大读书,在昆明生活7年,对昆明的一草一木、风土人情都非常了解,对这里的一切都充满深情。
在文中,汪老关注的主体是雨,同时描绘了很多附加元素:雨季的各种菌子、杨梅、仙人掌、缅桂花、木香花,自然物象遍布整篇文章,样样都能勾起他对昆明的怀念,样样都寄托着他对昆明的深情。
下着绵绵细雨的、植被茂盛的昆明,是他灵魂的栖息地。
他吟着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在莲花池畔赏雨,在西南联大吃美味的菌子,听苗家女子卖杨梅发出的娇娇的吆喝声,闻着房东母女送来的带着雨滴的缅桂花,在街边喝小酒看木香花。
一枝一叶总关情,无不洋溢着生活的情趣,显示出汪老的雅致和逸兴。
三、细读课文,体悟情感思考:通过朗读,你体会到作者流露出了怎样的情感?通过分析“我想念昆明的雨”的宾语重音,反复诵读这句话,挖掘文章的深意:作者想念的仅仅是昆明的雨吗?——想念的不仅仅是“雨”,还有物、景、人、事,想念的是昆明的民风、人情和当年在那里的生活,想念那段动乱年代里少有的宁静、恬然。
学生齐读精彩段落,再次体会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四、布置作业特点⎩⎪⎨⎪⎧“长”“不气闷”“明亮”“丰满”“使人动情”“浓绿”―→ 情感⎩⎨⎧想念喜爱感激赞美 第二课时 一、选读课文,体会风格1.(课件展示)汪老出生于书香世家,从小就接受古典文化的熏陶,写作诗赋的才华极高,在文中,诗一样的语言信手拈来,镶嵌在普通文字里,熠熠生辉。
八年级上册语文《昆明的雨》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
![八年级上册语文《昆明的雨》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https://img.taocdn.com/s3/m/df127250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0b.png)
八年级上册语文《昆明的雨》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 八年级上册语文《昆明的雨》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昆明的雨》是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散文,本单元的文章或写人或写景,但字里行间都饱含着作者深挚的情感。
作者汪曾祺在这篇散文中,用他特有的江南小令般的平淡而有味的语言,记下自己青年时代的足迹,倾诉着对昆明的雨的喜欢与怀念。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能力目标】1.清行文思路,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
【教学重点】理清思路,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品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1.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了解汪曾祺的写作风格。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有那么一位老人,他的作品如昆明的气候般不温不火,随意平和。
读他的文章,仿佛在聆听一位长者茶余话旧,和风细雨,水波不兴。
然而于平淡冲和之中蕴含真情,极具张力。
有点普洱茶的品性:干香醇厚,日久愈香。
正如他所说:我想把生活中真实的东西、美好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人们,使人的心灵得到滋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信念。
请同学们和老师一同感受汪曾祺笔下昆明的雨……二、默读圈划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圈划出昆明的雨有何特点?除了写雨,还写了哪些景物?作者为何要写许多看似与雨无关的景物?作者对昆明的雨有什么感情?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仙人掌、各种菌子(牛肝菌、青头菌、鸡枞、干巴菌、鸡油菌)、果子(杨梅)、桂花、木香花……作者花大量的篇幅写了看似跟雨无关的景物,其实这一切都是因雨而起,都是雨季滋润下的应运而生的,侧面写出了昆明雨季的明亮、丰满、动情。
而作者的或浓或淡的情愫便孕育其中。
我想念昆明的雨。
(为何想念?仅仅只是想念昆明的雨吗?作者与昆明之间有怎样的故事和情缘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走近作者,了解背景)三、作者简介,背景解析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美食家。
初中语文八上17《昆明的雨》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八上17《昆明的雨》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ad89d47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f1ecd5d.png)
初中语文八上17《昆明的雨》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八上《昆明的雨》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昆明的雨》是统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最后一篇课文,也是一篇自读课文。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情感哲思”,学生通过学习本单元,体会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感受作者表达出来的独特情感和深刻的人生感悟。
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反复品味、欣赏语言。
体会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并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
《昆明的雨》是一篇写景抒情类散文,作者通过昆明的雨,把昆明的人、事、物等紧密联系在一起。
通过平淡自然、饶有趣味的语言,表达了自己散文创作的追求。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已经接触了写景抒情散文,对抒情散文有了一定的了解。
同时在本单元已经学习了《背影》《白杨礼赞》《散文二篇》等不同类型的散文。
已经初步具备了阅读散文,品味不同散文风格的能力。
汪曾祺汪的散文语言平淡自然、饶有趣味,在描写生活琐事中,体现自己生活的感受。
因此,需要老师设置恰当的学习活动,结合有关材料,走进文本,感受其散文的风格特征。
教学目标1.快速浏览课文,概括作者笔下昆明的雨、人、物、事的特点,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2.结合背景,品析关键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
3.朗读并鉴赏分析文中“淡而有味"的语言,体会汪曾祺散文的特点。
教学过程导入:汪曾祺被评论界和媒体反复誉为“中国最后一位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他的文字有着怎样的魅力,能够得到如此高的赞誉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他笔下的《昆明的雨》,体会其散文风格。
任务一:初读文本,体会昆明雨季的特点。
1.快速阅读文本,圈点勾画,说一说昆明的雨有何特点?明确: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浓绿的。
2.这些四十年前的人、事、物,作者对它们的情感和态度又是怎样的?明确:文中作者直接抒发了对昆明“雨”怀念之情,第二段和最后一段都写到“我想念昆明的雨"。
3.还写了哪些人、事、物?这些事物有何特点?明确:作者主要写了昆明雨季的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等景物,写了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子、房东和她的养女等人物,除此之外,还写了雨中和好友在莲花池边的酒店小酌。
昆明的雨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昆明的雨优质课一等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d5b0636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0b.png)
昆明的雨优质课一等奖教案这是昆明的雨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昆明的雨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1【教学目标】1、通过自读,理解文章内容,了解汪曾祺写景散文的特点;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品味文章简洁平淡的语言,体会文章独特的美感和诗意的表达;3.了解对诗意人生的审美态度,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寻美悟情,品味语言。
难点: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感受生活态度。
一、轻吟浅诵感知美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水清时好,山空多雨时也怪。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说一说,两首诗中雨给你什么不一样的感受?二、披文入情寻雨美1、整体感知,圈点勾画:①汪老直接抒发对昆明的雨的感情的句子。
②表现昆明的雨的特点的段落和句子③汪老把对昆明的雨的想念之情寄托在哪呢?2、活动一:吟诗填词我想念昆明的雨。
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了。
月复一月,总是忽上忽下,忽停忽停。
昆明的雨季是浓浓的绿色,明亮而饱满,让人动情。
门前倒挂的仙人掌,饱满浓绿,开着一朵金黄色的花。
雨季的木耳鲜嫩,院子里茂密的树叶映衬着房间的绿色。
听,卖杨梅的苗族姑娘,她的声音是娇娇。
看楼主母女的缅甸月桂让我心软。
下雨有时会让人有点想家。
我想念昆明的雨。
屏显:雨美,美在平常景物、凡人小事。
三、入文入境品语美活动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任务1:围绕以下美女,在小组中找出一位美女。
昆明的雨季。
雨季的仙人掌。
雨季的菌子。
雨季的果子。
雨季的花。
与友人小酌。
任务二:根据提示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单。
屏显:自主学习任务单。
读一下。
如果你擅长朗读,你可以津津有味地背诵优美的句子和段落。
品一品,如果你擅长批注,你可以品析词句,点评内容,提出问题。
问一问,如果你擅长思辨,你可以向老师、同学质疑问难。
说一说,如果你巧于表达,你可以讲讲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故事。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阅读:16昆明的雨》赛课获奖教案_0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阅读:16昆明的雨》赛课获奖教案_0](https://img.taocdn.com/s3/m/e99a4dc2700abb68a982fbd2.png)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识记文中的重点字词
过程与方法:品味文章语言,学习本文独具特色的写作方法(以小见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之情
教学重点:品味文章语言,学习本文独具特色的写作方法(以小见大)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之情
教学过程:
一:吟诗赏雨引入新课
(1)激趣比赛:我们学过哪些关于雨的诗句?
(2)介绍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二:我会读
活动一: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活动二:美读课文读出情感
读书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抓住重点字词句读出感情,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展示出来。
1.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评价读书情况。
2.老师范读
三:我会品
活动三:品读课文,品出美点
1.小组讨论交流:①昆明的雨季有什么特点?②还写了哪些景物?
2.小组讨论交流:讨论每一种景物的特征是什么?找出具体的句子,品味它的妙处。
3.提问:作者写以上景物有什么作用?离开昆明那么多年,为什么还会写昆明呢?
总结:文章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通过写昆明的景物突出作者对昆明的喜欢,对昆明无拘无束的生活的怀念。
四:我会写
活动四:扩展延伸
课堂作业:模仿汪先生的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以校园为例,写出对校园的喜爱和热爱。
板书:
昆明的雨
汪曾祺
雨季长仙人掌友人
明亮的丰满的菌子小酒店
使人动情的杨梅
缅桂花
喜爱,思念。
《昆明的雨》公开课一等奖优质课程
![《昆明的雨》公开课一等奖优质课程](https://img.taocdn.com/s3/m/1746e9a0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9c.png)
《昆明的雨》公开课一等奖优质课程一、课程概述《昆明的雨》公开课荣获一等奖,本课程以昆明地区的降雨特点为切入点,深入探讨昆明地区的气候特征及其对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课程内容丰富,结构清晰,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和互动环节,使学员在短时间内掌握昆明地区的降雨规律及其相关知识。
二、课程目标1. 了解昆明地区的气候特征及降雨规律。
2. 掌握昆明地区降雨对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3. 提高学员对昆明地区气候资源的认知和利用能力。
4. 培养学员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课程内容第一部分:昆明地区气候特征概述1. 地理位置及气候类型2. 昆明地区的气候特点3. 降雨对昆明地区的重要性第二部分:昆明地区的降雨规律1. 降雨类型及分布特点2. 降雨量与季节的关系3. 降雨对昆明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第三部分:昆明地区降雨与人类活动1. 降雨对农业的影响2. 降雨对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启示3. 降雨与水资源管理第四部分:案例分析与互动环节1. 昆明地区典型降雨事件分析2. 学员互动讨论:降雨对昆明地区的影响及应对措施3. 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实践案例分享四、课程形式与教学方法1. 讲座:讲解昆明地区的气候特征、降雨规律及降雨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 案例分析:分析昆明地区的典型降雨事件,探讨其影响及应对措施。
3. 互动环节:学员参与讨论,分享观点和经验。
4. 实践分享:介绍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实践案例。
五、课程评价1. 学员满意度调查:了解学员对课程的满意程度。
2. 课程反馈:收集学员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形式的建议。
3. 知识测试:评估学员在课程结束后的知识掌握程度。
六、课程时间与地点1. 课程时间:待定2. 课程地点:待定七、授课教师1. 姓名:XXX2. 职称:教授3. 研究领域:气候学、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八、课程报名与联系方式1. 报名方式:待定2. 联系方式:待定欢迎广大感兴趣的学员报名参加《昆明的雨》公开课,共同学习昆明地区的气候特征、降雨规律及其对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八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17 《昆明的雨》一等奖创新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17 《昆明的雨》一等奖创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56ec72c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c7.png)
八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17 《昆明的雨》一等奖创新教案昆明的雨(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①圈点批注,培养自学能力。
②品味作者淡而有味、画面感强的语言,并试着学习运用。
③理解文中人、事、物的特点,理解关键句:“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④理解文中人物展现的美与善,感悟作者对普通人美好人性的欣赏与赞美。
2、情感价值观目标;感悟作者对生活的诗意审美态度,受到人文熏陶,培养健康人格。
教学重难点:1、理解人物和事件中的情味。
2、品味语言,学会运用。
3、理解作者对生活诗意的审美态度。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PPT播放雨声)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雨,当雨声响起,当雨季来临,你心里涌起的是欢喜还是忧愁呢为什么(预设:忧愁,因为会不太方便,雨会让我们的脚步不得不慢下来。
欢喜:雨让我们内心感到宁静。
)我们今天学习的文章是《昆明的雨》,昆明是个怎样的地方?(它依山傍水,四季如春,被誉为春城,四季鲜花盛开。
)这样的地方,它的雨季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将跟着作家汪曾祺,去感知昆明雨季的别样风情。
汪曾祺是谁他与昆明有着怎样的渊源(PPT链接)“汪曾祺: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19岁奔赴昆明,考入西南联大,是沈从文最欣赏的学生,毕业后又在西南联大学生办的中学做了两年教师,在昆明度过了七年的青春时光。
”圈点批注,自学感知:默读课文,了解以下内容:昆明的雨季有怎样的特点作者主要是通过哪些物、哪些人、哪件事来表现的呢运用圈点批注法在关键词句上做好记号,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三、读昆明雨季之特点:哪个句子写出了昆明雨季的特点齐读。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四、读雨中所见之物:这些特点体现在哪些所见之物上呢(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
)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仙人掌:(奇,多,肥。
)哪句写它的奇(倒挂在门上,还能开花。
)这说明了什么(仙人掌生命力顽强,昆明雨水多。
)菌子:(多。
)从哪里看出昆明雨季菌子的多(品种多:写到多种菌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昆明的雨》教案
教学目标
1.自主积累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3.辨读品味,体悟作者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接触过散文,具备了一定的认知理解能力。
而此文浅白如话,不难理解。
在教学中宜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多读多悟,让学生在读中领悟作者的情感,作者的语言特色。
从而更好感悟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了解文风:
汪曾祺的散文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述掌故,寄乡情,花鸟鱼虫,瓜果食物,无所不涉。
读他的散文就好像聆听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
虽然话语平常,但饶有趣味,现在就让我们来美美地欣赏吧。
二、初读课文,读中感悟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不认识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并借助字典给予解决,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默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3.指名读课文,教师相机给予指正。
4.同学们通过这次读书,又读懂了什么?(学生讨论)
5.请同学们思考,昆明的雨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6.文中除了写了雨,还写了哪些景物?
三、理清文章脉络
学生讨论汇报,教师板书。
明确:5.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四十年前作者到过昆明,此文写出了对昆明雨的怀念。
引导学生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兴奋的)
明确:6.菌、果、花。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抒情导入,复习巩固
昆明的雨是这样的美妙,这样的舒服,这样的令人愉悦。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昆明的雨》。
作者除了写昆明的雨,还写了哪些与“昆明的雨”有关内容的内容,试加以概括。
二、朗读课文,体悟情感
思考:通过朗读,你体会到作者流露出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
(吟哦讽诵,读出情感。
)
明确:通过分析“我想念昆明的雨”的宾语重音,挖掘文章的深意:
——想念的不仅仅是“雨”,还有物、景、人、事,想念的是昆明的民风、人情和当年在那里的生活,想念那段动乱年代里少有的宁静、恬然。
三、品读课文,赏语言美
辨析:辨读句子,体悟文章的语言风格。
明确:自然平淡清新
四、总结归纳,课外美读
推荐阅读《端午的鸭蛋》《翠湖心影》《我的家乡》
结束语
本文以“雨”为线,截取昆明的菌、果、花,穿成一串精美的项链,给人以无限的美。
又如同一幅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让人有舒服的美。
读汪曾祺的散文,就像在与一位慈眉长者话家常,让人如沐春风。
可就在这类似于话家常的闲聊中,我们仿佛会明白些什么,也会有那么些淡淡的若有若无的惆怅。
是的,他总是在那平实自然的叙述中触动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这,就是文学的魅力。
板书设计
汪曾祺——自然平淡清新(风格)
想
念
昆明的雨——长不气闷明亮丰满使人动情浓绿(印象)
菌
果
花
(宁静、恬然的生活)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我首先理清了课文的线索,让同学们了解昆明的雨,从而从雨讲到
昆明的其他具有地方特色的事物。
同学们对这一次课堂内容很感兴趣,同时也谈了很多关于自己家乡或旅游去过的城市的景色和人文特色。
课堂气氛很活跃,效果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