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 初中语文八年级 第四单元第16课《昆明的雨》教案2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文本研读《昆明的雨》是一篇写平凡小事、抒深切真情的回忆性散文。
年过六旬的汪老回忆在昆明度过的7年岁月,在笔尖注入了对昆明深沉的热爱与怀念。
仙人掌、各类菌子、杨梅、缅桂花等各种情感载体,昭示了汪老散文擅长描写“凡人小事”的风格。
语言质朴自然,淡而有味,抒情深沉动人。
虽然这是一篇自读课文,但自读并不等于泛读,汪曾祺个性化的语言和抒情方式是汪老区别于其他作家的独特之处,可以作为学生聚焦研读的点。
二、创意说明文章撷取平凡人事来写昆明的雨,表达对昆明的深情。
本文的抒情,正如昆明的雨一般,不急不烈,温婉节制,连绵不断,使人动情。
拟设计以“一线串珠式”展开课堂活动,紧扣汪曾祺的语言特色,辅以恰当的“朗读法”和“比较法”,让学生感受汪曾祺散文语言的个性魅力。
三、活动组织(一)导入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
——汪曾祺(二)整体感知,圈点勾画①汪老直接抒发对昆明的雨的感情的句子。
②直接描写昆明的雨的特点的段落和句子。
③汪老对昆明的雨的情感载体是哪些?要求:圈点勾画上面的句子,并读读记记。
昆明的雨我想念昆明的雨。
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它总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
那倒挂在门头的仙人掌,肥大、浓绿,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那雨季的菌子,极多,甚是可口。
你听,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声音娇娇的,你看,房东母女送的满满的缅桂花,使我内心软软的。
雨,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
四十年了,我还忘不了那个雨天与德熙在客栈小酌的情味,看木香花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
我想念昆明的雨。
(三)汪氏散文的独特抒情方式1.朴素的抒情:凡人小事中寄寓深情写昆明的雨却写了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木香花之类的事物。
是否跑题?明确:汪曾祺心怀昆明的雨,笔下的人事景物无不笼罩在温柔细雨中,无一不透露着对明亮、丰满、使人动情的雨季的热爱。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4单元第16课《昆明的雨》教案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描绘自然景象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这个练习将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描绘一个自然景象。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发现通过提问同学们日常观察雨天的经历,大家表现出很高的兴趣。这使得他们在学习课文时,能够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对昆明雨的描绘中。但在讲授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同学对修辞手法的理解仍有一定困难,这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地方。
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尽量用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案例来解释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从同学们的反应来看,他们对作者描绘昆明雨的手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但同时,我也意识到在讲解过程中,要更加注重激发同学们的思考,让他们在学习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4单元第16课《昆明的雨》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4单元第16课《昆明的雨》教案: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生词、短语,理解并运用。
(2)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昆明雨的描绘及抒发的感情。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散文的基本概念。《昆明的雨》是一篇描绘昆明雨景的散文,它以细腻的笔触、丰富的修辞展现了昆明的雨季特色。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具体的描绘。通过分析课文,了解作者如何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昆明雨的特点。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作者情感表达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昆明的雨(教案)-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雨相关的自然现象或情感体验。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短的写作练习,尝试模仿作者的笔触,描绘一种自然现象。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昆明的雨》是汪曾祺以其独特的笔触描绘昆明雨季的美景和情感。这种描绘不仅仅是自然景观的记录,更是作者对生活情感的抒发。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具体的描绘。这个案例展示了作者如何运用生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让读者仿佛置身于昆明雨季之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昆明的雨》教学难点与重点-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1.教学重点
-课文内容理解:学生需要理解作者汪曾祺如何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昆明雨季的特点,以及这种描绘所传达的情感。
-修辞手法分析:学生应掌握课文中运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能够分析其表达效果。
-文化内涵体会:学生应体会到课文所反映的地域文化特色,理解作者对昆明雨季的深厚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在生活中发现美并表达美”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鼓励他们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察。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昆明的雨》这一章节中,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下面我来谈谈自己的体会和反思。
《昆明的雨》教案(精选5篇)
《昆明的雨》教案(精选5篇)第一篇:《昆明的雨》教案课题《昆明的雨》课型新授课时间第周星期第教案学习目标1.体会本文形散神聚的特点,2.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品味汪曾祺散文“淡而有味”的语言。
3.感悟文中蕴含的作者情感,理解作者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
重点1.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2.体会本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品味汪曾祺散文“淡而有味”的语言。
难点感悟文中蕴含的作者情感,理解作者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
学与导的设计目标序号学习活动(学习任务及方式)学习指导新课导入我们已经对作者汪曾祺先生进行了了解,那老师呢,又在汪曾祺的《自得其乐》中找到了一些材料,有助于我们更加充分地去了解汪曾祺,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目标1学习任务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找出直接表达作者对昆明雨的感情的句子。
找出围绕这一情感都写了哪些景、物、人、事?(圈画并标注)2.思考:本文题目是《昆明的雨》,而作者却写了这么多事物,是不是跑题了?1.引导学生找到“我想念昆明的雨”这个句子。
2.引导学生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目标2学习任务二:细读,品味雨季之美1.找出昆明雨季的特点的句子。
2.说一说昆明的雨季为什么是“明亮的”。
(找关键句,关键词自己选一个角度进行分析)3.说一说昆明的雨季为什么是“丰满的”。
(找关键句,关键词自己选一个角度进行分析)(1)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
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
(2)A这种东西也能吃?! B.这东西这么好吃?!(在这两句前面分别加一个语气词。
从“?!”入手,体会汪老表达的不同情感。
)4.齐读“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1.引导学生找关键词分析句子2.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把情感附着在特定词语上,注意语速和语调。
目标3学习任务三:悟情感1.读句子体会“昆明的雨季是使人动情的”这一特点。
2理解文章最后一段3再次齐读“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部编版初中昆明的雨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初中《昆明的雨》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昆明的雨》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汪曾祺及其作品风格。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描绘昆明雨景的技巧。
(3)能够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层次,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习作者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主题的方法,提升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昆明的雨》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汪曾祺及其作品风格。
(2)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描绘昆明雨景的技巧。
2.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主题的方法。
(2)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层次,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汪曾祺及其作品风格。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对昆明雨景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合作探讨。
3. 分析讨论(1)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描绘昆明雨景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分析作者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主题的方法,如描述雨中的景色、氛围和人物等。
4. 总结提升(1)总结课文结构和层次,归纳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
四、作业布置1. 请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绘制一幅昆明雨景的插图。
2. 写一篇关于自己喜欢的雨天生活的短文,可以参考课文的写作手法。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在分析讨论环节,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欣赏到作者的写作技巧,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
《昆明的雨》教案(精选7篇)
•••••••••••••••••《昆明的雨》教案(精选7篇)《昆明的雨》教案(精选7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昆明的雨》教案(精选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昆明的雨》教案篇1教学目标:1、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同学们,春天的雨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学生各抒己见)2、昆明是个四季如春的城市,昆明的雨会是什么样呢?今天我们就随同作家汪曾祺一同来欣赏课文《昆明的雨》。
(板书)3、请学生读读课题。
通过文题你明白了什么?二、初读课文,读中感悟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不认识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并借助字典给予解决,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3、指名读课文,教师相机给予指正。
4、学生自由练读。
5、现在同桌之间赛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好。
6、同学们通过这次读书,又读懂了什么?(学生讨论)7、教师小结: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四十年前作者到过昆明,写出了对昆明雨的怀念,请同学们思考,文中写了雨中的哪些景物?三、理清脉络学生讨论汇报,教师板书。
四、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抒情导入,揭示课题昆明的雨是这样的美妙,这样的舒服,这样的令人兴奋。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昆明的雨》。
教师板书课题。
二、复习课文内容这篇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写到了雨中的哪些景物?三、品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文中写了雨中的果儿和花儿。
昆明的雨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兴奋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
品读对果儿、花儿的描写:1、指名读。
2、从哪些词句看出作者对昆明雨的喜欢与怀念之情,画一画,然后想一想,学生交流。
语文人教版(2017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4单元第16课《昆明的雨》教案
-通过小组合作,探讨课文描绘的昆明雨景特点;
-培养学生的朗读、表达能力,感受作者的情感;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对比、衬托等修辞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对昆明雨的喜爱,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
-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细节,提高审美情趣。
4.课文内容:
-第一部分:昆明雨的特点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发现学生对作者描绘昆明雨的细腻笔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然而,对于修辞手法的运用,部分学生仍然感到困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耐心地通过具体实例来解释和演示这些手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逐步掌握。
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和写作练习的成果展示表明,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运用所学的写作手法。但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讨论中过于依赖课本内容,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为此,我考虑在今后的教学中,增加一些开放性的讨论话题,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语文人教版(2017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4单元第16课《昆明的雨》教案
一、教学内容
语文人教版(2017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4单元第16课《昆明的雨》教案: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者汪曾祺及其代表作;
-掌握课文生词、短语,如“淅沥”、“清新”等;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学习作者观察事物、描绘景物的写作方法。
2.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了解和感受昆明的地方文化,以及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与爱护。
-能够认识到地域文化对个人情感的影响;
-能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念。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批判性思考,尝试运用不同的写作手法表达个人观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四单元第16课《昆明的雨》教案
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写作练习使学生在互动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这让我深感欣慰。但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讨论中过于依赖同伴,缺乏独立思考。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修辞手法的运用:学生对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可能不够熟悉,难以把握其作用和效果。教师应通过具体例句的分析,让学生理解修辞手法在文本中的表达效果。
-文本深层含义:文章中可能含有一些隐含的意义或文化背景,如昆明的地方特色、作者的写作意图等,学生可能难以挖掘。教师需引导学生从字面意义深入到文本深层,探究其内涵。
五、教学反思
在上完《昆明的雨》这节课后,我认真回顾了整个教学过程,发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地方。首先,关于学生的参与度,我注意到在课堂导入环节,提出与生活相关的问题确实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然而,我也意识到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时,还需要进一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他们更多的表达机会。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四单元第16课《昆明的雨》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四单元第16课《昆明的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汪曾祺的散文《昆明的雨》文本阅读与赏析;分析文章的写作背景、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学习作者观察自然、体验生活的能力;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与技巧。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确保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并从中受益,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教师需要设计合理的活动,提供明确的指导,确保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昆明的雨》第二课时最新优秀教案
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学生 的写作能 力
培养学生 筛选信息 的能力; 理解课文 内容的能 力。
1.不仅仅是,还有 引导学生 人、是、物、景、 合作探究 四、精读课文 合作探究 课文的深 1 .作者仅仅想念的是昆明的雨吗?你认为 人情等。 层底蕴, 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首尾呼应。 理清线索 2. “我想念昆明的雨”在文中起什么作 2.点题。 3.明线:昆明的雨 和机构, 用? 暗线:对昆明雨的 感受作者 3.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怀念之情。 的情感。 五、布置作业《昆明的雨》能对读者产生 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还在于作者用了“以 小见大” 的视角,显示了“凡人小事”之 美。如卖杨梅的苗家女孩子,她们的动作、 吆喝声, 都如在眼前, 似在耳畔; 再如: “酒 学生自己完成 店有几只鸡,都把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 一只脚着地,一动也不动地在檐下站着” , 如一幅画一样清晰可见。请运用细节描写 写一个曾经吸引过你或感动过你的场景或 生活片段,150 字左右。 板书设计: 昆 明 的 雨 汪曾祺 仙 人 掌 各类菌子 雨的特点 杨 梅 喜爱 想念 缅 桂 花 形散 教后反思: 人 和 事 神不散
1. (1) 雨季很长 (2) 时断时续,不让人 烦 2.在读课文回答 ( 3 )雨季是明亮 (1) 昆明的雨有什么特点?请找出相关的 的、丰满的、使人 语句回答。 动情的, 浓绿的 (4) (2)你觉得本文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空气湿润、菌子极 多;杨梅好吃、缅 桂花很美。2.对昆 明雨的怀念、热爱 之情。
八年级语文教学教案(上册)
课题 16.昆明的雨 课时 第 2 课时 主备 副备
1、积累生字新词; 教 学 目 标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中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4、学习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5、品味作者清新、质朴、自然的语言风格。 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体会文中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 情。 难点:品味作者清新、质朴、自然的语言风格。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巩固上节 师问生答。 课学习的 内容 二次备课
《昆明的雨》教案3篇昆明的雨的优秀教案
《昆明的雨》教案3篇昆明的雨的优秀教案下面是我分享的《昆明的雨》教案3篇昆明的雨的优秀教案,供大家参考。
《昆明的雨》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多种朗读方式,把握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2、合作探究品味本文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3、激发学生发现生活之美,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把握文中展现的风土人情,体会作者对昆明的喜爱与想念。
教学难点:进一步品味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体会作者平淡自然的语言。
教法:1、速读、跳读、精读等多种朗读方式的综合运用;2、讨论点拨法;3、对比阅读。
学法:1、朗读感悟;2、自主研学与合作探究相结合;3、圈画关键词句突破。
教学过程:一、导入春花秋月,夏雨冬雪,四季风景各异,也带给人不同的感受。
那么昆明的雨是怎样的情景,又带给人什么感受呢?让我们走进汪曾祺先生的《昆明的雨》来一探其实。
二、走近作者汪曾祺(1920—1997)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江苏高邮人。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小说集《邂逅集》、散文集《蒲桥集》等。
三、预习检测,积累字词1、读准字音青头菌鲜腴篱笆黄焖鸡扳尖乍一看择净缅桂花绿釉密匝匝2、理解词义(1)新鲜肥美。
(鲜腴)(2)比较、比得上。
(方比)(3)夏季的第一个月。
(孟夏)4、非常浓密的样子。
(密匝匝)四、文本1、速读课文,整体感知(1)昆明的雨有什么特点?提示:雨季长、明亮、丰满。
(2)课文是怎样引出昆明的雨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提示:由给朋友作的画引出昆明的雨,既点明了昆明雨季特有的现象与产物,突出昆明多雨的特点,同时吸引读者,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3)课文除了写昆明的雨,还写了什么?这些内容和雨有什么关联呢?提示:课文除了写雨,还写了肥大的仙人掌、各种菌子、火炭般的杨梅、带着雨珠的缅桂花、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卖缅桂花的房东母女以及莲花池边酒店里与友人的小酌……这些都是雨中之物、雨中之人、雨中之景。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6课《昆明的雨》教案
其次,在修辞手法的教学中,我发现同学们对于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还不够熟练。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会设计更多的练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这些技巧。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有的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出现了偏离主题的现象。我应该在讨论前给出更明确的指导,确保讨论能够围绕主题展开,提高讨论的效率。
在实践活动方面,我发现同学们在写作练习中有些拘谨,不敢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多给予鼓励和肯定,让同学们敢于表达,勇于创作。
-文化理解:了解课文所涉及到的昆明地方特色和民族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
举例解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在讲解文章主题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如“我想念昆明的雨”,并分析这些句子如何体现作者的情感。
-在语言表达方面,教师可以挑选一些关键词汇,让学生在课堂上造句,以加深理解和记忆。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昆明的雨》这篇课文在学生心中引发的共鸣。通过这篇文章,同学们不仅学会了欣赏散文的美,还体会到了地域文化带来的独特魅力。然而,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关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我发现部分同学在把握作者情感上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更加注重引导学生从细节出发,体会作者的情感。可以通过更多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
3.写作技巧:分析作者在文章中运用的写作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学习如何通过具体描绘表现事物的特点。
4.文化背景:了解昆明雨季的地理、气候特点,以及作者汪曾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昆明的雨》2课时教案
昆明的雨教课内容:《昆明的雨》教材剖析:《昆明的雨》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文章或写人或写景,散文种类多样,字里行间都饱含着作者深厚的感情,显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情形和社会生活。
作者汪曾祺在这篇散文中,用他独有的江南小令般的平庸而有味的语言,记下自己青年时代的踪迹,倾吐着对昆明的雨的喜爱与。
《中学语文课标》要求,赏识文学作品,要有自己的体验感情,意会作品内涵,从中获取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利启迪,品尝作品富于表现的语言。
学情剖析:本单元是散文单元,作为八年级的学生,此前已经学过许多散文。
经过本单元的学习,能够在原有的基础长进一步稳固和提升,可是因为学生的生活感悟有限,要想深入体悟散文的漂亮,还任重而道远。
教师要重在指引其学习的过程,把品尝诗意的语言作为打破口,引领学生去赏识一篇散文、获取一些方法、品尝一种风格、感悟一种情怀。
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熟读课文,认识昆明的雨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经过多种朗诵方式,品尝语言,领会作者诗意的语言和经过细节描绘来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感觉作者对昆明的热爱之情,培育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课要点: 1. 熟读课文,认识昆明的雨的特点。
2.学习作者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教课难点:领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觉思虑。
教具准备: PPT、多媒体教课策略:启迪点拨法,小组自主、合作、研究的方法教课内容: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熟读课文,认识昆明的雨的特点。
2.感觉作者对昆明的热爱之情,培育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一. 创建情形,导入新课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____王维《山居秋暝》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____志南《绝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____刘禹锡《竹枝词二首 ?其一》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____李商隐《夜雨寄北》好雨知节气,当春乃发生。
____杜甫《春夜喜雨》显现描绘雨的古诗文名句,谈谈诗句中的雨拥犹如何的特点,那么昆明的雨又拥犹如何的特点呢,让我们共同学习课文《昆明的雨》。
昆明的雨》课教案
《昆明的雨》优质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
培养学生对昆明地区的了解和兴趣。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地图技能,分析昆明地区的特点。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注,提高他们对生态保护的意识。
培养学生对不同地区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课文主要介绍了昆明地区的降雨特点和影响。
课文通过描述昆明地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让学生了解昆明地区的独特魅力。
2.2 教学资源: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昆明地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提供相关地图和图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昆明地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图片,引起学生对昆明地区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昆明地区的了解,引出课文内容。
3.2 课文阅读与讨论:分组阅读课文,让学生互相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并进行解释和讨论。
3.3 案例分析:提供相关地图和图表,让学生分析昆明地区的降雨特点和影响。
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地图技能,进行案例分析。
第四章:课堂活动4.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昆明地区的降雨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相关信息,并进行讨论和分享。
4.2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当地居民、游客等,进行情景模拟。
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进行角色扮演和交流。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昆明地区的了解和认识,并提出问题和建议。
5.2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阅读材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昆明地区的历史和文化。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昆明地区降雨对当地生态环境影响的短文,进行写作训练。
第六章:教学评估6.1 评估目的: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和课堂活动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地理知识运用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语文第四单元第16课《昆明的雨》教案
同时,我也在思考如何让课堂氛围更加活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能我需要在课堂上加入更多互动环节,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观点,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5.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探讨、合作交流,形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掌握课文中生字词的含义和使用,如“淅沥”、“潮湿”等,以便于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正确运用。
-理解并分析课文的结构和主题,明确文章通过描绘昆明雨季的特点来表达作者对昆明生活的喜爱。
-学习并模仿作者观察自然、描绘景物的写作技巧,如对比、排比等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举例:课文中“雨滴打在仙人掌上,仙人掌像是穿了珍珠衣。”这里的比喻手法将雨滴比作珍珠,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雨中的仙人掌,学生需要学会如何在自己的写作中创造性地使用比喻。
-难点二: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学生需要理解文章的开头、发展、高潮、结尾等结构,并能分析这种结构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举例:文章从对昆明雨季的总体描述,到具体描绘雨中的景物,再到对雨后昆明生活的描写,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学生需要学习如何构建文章结构,使文章条理清晰。
举例:作者通过对雨中景物的细致观察,写出“雨中的叶子绿得发亮,花也更加鲜艳。”学生需要通过实践,学会如何通过观察来丰富自己的写作内容。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昆明的雨》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留意过雨天的景色和心情变化?”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雨带给我们的情感和启示。
部编版初中昆明的雨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初中《昆明的雨》优秀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昆明的雨》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 掌握作者对昆明雨的描绘和感受,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 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1.2 教学内容1. 课文《昆明的雨》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讨论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昆明的雨》的主要情节和人物。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2.2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抽象描写和情感表达。
2. 分析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3. 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和表达。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阅读理解:通过阅读课文《昆明的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情节。
2.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3. 写作练习: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表达对家乡的情感。
3.2 教学手段1. 课文朗读:通过朗读课文,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2. 图片展示:展示昆明雨的图片,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描述。
3. 写作指导:提供写作素材和示例,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活动4.1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课文《昆明的雨》的作者和背景。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理解课文内容和情节。
3. 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讨论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4. 写作练习:布置写作任务,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和表达。
4.2 教学活动1. 朗读课文:组织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2. 图片展示:展示昆明雨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和好奇心。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写作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第16课《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第16课《昆明的雨》教学设计《昆明的雨》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昆明的雨》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散文。
文章通过描写昆明的雨及雨中特有的事物、人物、情景等,表达作者对昆明的生活的喜爱和怀念,抒发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这篇文章中平凡之物,平常之景,在他的笔下都充满美感和诗意,学生欠缺的正是对我们身边生活的体察感悟能力。
另一方面,这篇文章取材广泛,景物、滋味、人情、氛围都能撷来入文,但又能紧扣对昆明生活的喜爱和怀念这根情感的线索,很好的体现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所有这些都使得这篇文章很值得品味。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能力目标】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情感目标】在生活中细心观察,用心体验,学会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品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听雨声,导入新课组织教学。
同学们,虽然这几天都是阴雨绵绵,但我估摸着,你们也没有认真聆听雨的声音,下面就跟着老师一起去聆听吧。
雨,是志南和尚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是王摩诘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是苏东坡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是陆放翁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是刘梦得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杜子美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不同作家笔下的雨,寄托着不同的情思,今天就让我们跟着汪曾祺去感受《昆明的雨》。
二、明确目标目标明确是我们学习的前提,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本课的学习目标,请同学们齐读:1.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3.在生活中细心观察,用心体验,学会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
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完成这些目标?三、知人论世声音就是战斗力,你们的声音让我感知到你们的战斗力,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作者汪曾祺吧。
《昆明的雨》教案
《昆明的雨》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昆明的雨》,让学生了解昆明地区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和历史背景。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 引导学生学会从作品中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和人文关怀。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昆明的雨》的内容介绍和分析。
2. 作品中所描绘的昆明自然风光、民俗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学习。
3. 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特色的探讨。
三、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昆明的雨》的内容,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通过对作品的阅读,培养学生对昆明地区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四、教学难点:1. 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特色的理解和分析。
2. 对昆明地区文化背景的深入了解。
五、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对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特色进行具体分析和讲解。
3. 利用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材料,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昆明地区的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
4.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六、教学准备:1. 准备课文《昆明的雨》的文本材料。
2. 收集昆明地区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3. 准备相关文学鉴赏和分析的参考资料。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昆明的雨》的作者和作品背景。
2. 让学生阅读课文,感受作品的语言和情感。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4. 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特色,进行分析和讲解。
5. 结合图片、视频等资料,介绍昆明地区的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
6. 组织学生进行写作或绘画活动,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昆明地区的认识和感受。
八、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讨论、提问和作业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分享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教案与反思第【1】篇〗1.通过把握线索,学习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重点)2.学会通过生活中的琐细事物表情达意的写法。
(难点)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新课二、检测预习请把你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读不准音或不理解的字词写在黑板上!三、寻美点作者曾经说:“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
”“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
美,是什么时候都需要的。
”本文正是这样一篇充满美感和诗意的作品。
文章美在哪里?请默读课文,圈点勾画出你的发现!总结:觉得身边处处有美景的人一定是热爱生活的人。
可以看出作者的生活是闲适的,恬静的。
四、理线索1、题目是《昆明的雨》作者却不单纯写雨的特点,而是用更多的笔墨写了昆明的景、物、人、事等,这是不是离题了呢?——明线:昆明的雨总结:作者用雨这个带有浪漫色彩的主意象,写了昆明的景、物、事、人,化抽象为具体,形散神聚,让我们感受到了昆明独特的风土人情。
2、作为一个高邮人为何思念昆明的雨呢?资料链接:1939年,汪曾祺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文系,在昆明生活了7年。
在昆明,他不仅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结识了许多师长和朋友,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还结识了后来与他相知相爱的施松卿。
对于有着强烈家乡情结的作者来说,昆明就是他的第二故乡。
《昆明的雨》写于离开昆明40年后的1984年。
——暗线:作者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思念总结:正是这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把零散的素材聚拢起来,鲜活、立体地描绘出一个“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昆明雨季。
这正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五、学写法作者对昆明的爱是深沉的,寄托感情的载体越小越让我们感觉情感的浓烈!通过“凡人小事”来表情达意正是汪老作品的风格!作品链接:文章《多年父子成兄弟》里,“在“母亲”去世后,“父亲”亲手给她做了几箱子冥衣----我们那里有烧冥衣的风俗。
按照母亲生前的喜好,选购了各种花素色纸做衣料,单夹皮棉四时不缺。
《昆明的雨》-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意写作作品。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情感表达在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昆明的雨》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某种天气让你印象深刻,甚至引发情感共鸣的情况?”比如,一场春雨或许会让你想起家乡的情景。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昆明的雨》中的情感与意境。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如“你在生活中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的?”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意写作经验。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昆明的雨》中情感表达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也加深了对情感表达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灵活运用,学会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昆明的雨》-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一、教学内容
《昆明的雨》-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本节课选自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雨的四季》,主要内容为《昆明的雨》。课程围绕以下内容展开:
1.了解作者汪曾祺的生平事迹,理解作者对昆明雨的深厚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昆明的雨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
2.通过多种朗读方式来品味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感悟作者对往昔的一种怀念之情。
二、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
2.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三、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四、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雨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图片展示
二、学习目标
1.了解昆明雨的特点。
(重点)
2.体会作者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通过拾取生活的琐事表情达意的写作手法。
3.感悟作者对往昔怀念的感情。
(难点)
三、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团编剧。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
他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其散文《端午的鸭蛋》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四、背景资料
《昆明的雨》写于1984年5月19日,首次发表于1984年第十期的《滇池》。
汪曾祺在西南联大和昆明生活了7年,这在他一生中是一个重要时期。
在昆明,他不仅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结识了许多师长和朋友,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还结识了后来与他相知相爱的施松卿。
对于有着强烈家乡情结的汪曾祺来说,昆明无异于是他的第二故乡。
汪曾祺73岁生日时曾作诗一首:“往事回思如细雨,旧书重读似春潮。
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忆儿时。
”晚年汪曾祺的诗文书画中,也随处可见他对故人、故土、故事的魂牵梦绕的怀念之情。
五、检查预习
(一)读读写写
鲜腴(yú)青头菌( jùn )黄焖( mèn )鸡草茎( jīng )
松毛择(zhái )净炽( chì)红桂花绿釉( yòu) tái(苔)痕
(二)释词
1.鲜腴:新鲜,肥美。
2.方比:比较,比得上。
3.密匝匝:非常浓密的样子。
4.格调:指人的风格或品格。
六、初读感知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思考:
1.文章从赠送的画入手,写昆明的雨,有何效果?
2.文中为何大量写雨季的植物?
3.在作者笔下,昆明的雨有何特点?
4.文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美好情感?
关键词: 喜爱、赞美昆明的雨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
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①②):由描述给宁坤的画入手,引出“我想念昆明的雨”,点明主题。
第二部分(③-⑨):详细描写昆明雨的特点以及雨季的一些植物以及相关的人和事。
第三部分(10、11):描写雨中的淡淡乡愁,再次点明“我”对昆明的雨的想念。
第二课时
七、精读品味
第一部分(1—2段)
1、题为“昆明的雨”,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写给宁坤的画呢?
【答案】所画的倒挂而且开花的事物仙人掌、几朵青头菌与牛肝菌是昆明雨季特有的事物,也是下面所要写到的内容,为下文作铺垫,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的描述,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第二段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有何作用?在文章结构上有何作用?
【答案】本段采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围绕“雨”,突出“想念”二字,表达了作者对昆明雨季的怀念,引出下文。
本题运用中间句(段)作用分析法。
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的画面介绍,引出下文对“我想念昆明的雨”的缘由的叙写。
第二部分(3—9段)
3.“昆明的雨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答案】昆明的雨不连绵,气压不低,所以是明亮的;雨季中植物枝叶饱满,色泽浓绿,生命力旺盛,故说昆明的雨季是丰满的;这样明亮、丰满的雨季,令人喜爱动情,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之情。
阅读方法解密
赏析句子三步法。
赏析句子是中考阅读常见题型之一,通常分三步:第一步,判断出句子运用的修辞或描写方法或表达方式或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等;第二步,结合语境来分析其作用;第三步,找出该句和文章主旨的联系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模式:本句运用了……修辞手法(或描写方法或表达方式或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作者(或人物)……的感情。
4.“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
”如何理解句中的“格调”一词?
【答案】“格调”原指“人的品格或风格”,此指炒熟后青头菌的诱人色泽。
5.文中用不少笔墨写了多种植物,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答案】这与昆明的雨有什么关系?这些植物的共同特点是生长旺盛、肥大、滋润。
这属于侧面描写,衬托出昆明的雨季持续时间长、雨水均匀的特点。
6.作者写昆明的雨却不单纯写雨的特点,还写了昆明的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等,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这样的写法符合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从昆明的雨写起,写了昆明雨季的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和人们的生活等,使昆明的雨变得饶有情味。
重点品析第三部分(10—11段)
7.品析“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句中的“爬”“遮”字的好处。
【答案】“爬”“遮”等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木香的茂盛,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叹之情。
8.如何理解最后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
【答案】“沉沉”既是对漫天细雨的形象描写,也是作者心情的真实写照。
这首诗中包含了作者对昆明那段生活的留恋之情和对那种心境的怀念,以及作者淡淡的乡愁。
9.文章结尾采用了哪些手法?这一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案】反复、抒情。
语段的作用:在内容上,深化主题,表达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怀念之情;在结构上,照应第②段内容,收束全文,使结构显得完整。
重难点小结
这些文字重点描写淡淡的乡愁,再次表达作者对昆明雨的思念。
作者笔触细腻,抓住生活中看似随意的细节,字里行间渗透着浓浓的情感。
结尾段运用抒情、议论点明题旨,使文章浑然一体,无不显示出作者浓厚的文学底蕴。
八、研读探究
【情感探究】如何理解作者在文中反复强调的“我想念昆明的雨”这句话所流露出来的情感?
【答案】昆明之雨季,明亮、丰满,饱含感情,且时间长,以此可观昆明的雨的明丽、频繁而不连绵、丰满却颇具柔情。
这篇文章本意不是写雨,而是由昆明的雨写当时的生活,虽处艰难困苦之时,也可享受自由快乐的生活。
表达了作者对宁静、恬然生活的留恋。
九、归纳总结
板书设计
昆雨季长倒挂仙人掌喜欢、
明明亮、丰满各种菌子怀念、
的使人动情雨季杨梅留恋
雨
十、探究主旨
文章描写了昆明雨季中的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以及印象深刻的人和事,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和怀念之情,以及对宁静、恬然的生活的留恋。
十一、归纳艺术特色
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
《昆明的雨》能对读者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就在于作者对“凡人小事”的审视,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
作者对昆明的爱是深沉的,寄托感情的载体越小,越显出爱的醇厚。
仙人掌和青头菌、牛肝菌等各类菌子以及杨梅、缅桂花等,作为承载感情的载体,都具有非凡的意义,它们共同昭示了汪老散文的“凡人小事”之美,共同彰显着汪老对昆明、对生活的热
爱。
生活的美存在于身边的一草一木中,作者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捕捉到了它们,然后携来入文,遂成美文。
十二、拓展延伸
国学经典诵读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李之仪《卜算子》
【译文】我住长江的上游,你住长江的下游。
我们虽然共饮着同一条江水,却不能见,只能日日夜夜承受着思念的愁苦。
悠悠的江水啊,要流到什么时候才会停止,这段离愁别恨又要到何年何月才会结束。
只希望你的心同我的心一样,不会辜负这番相思的情意。
十三、布置作业
作业1:完成教材上的课后习题
板书设计
昆雨季长倒挂仙人掌喜欢、
明明亮、丰满各种菌子怀念、
的使人动情雨季杨梅留恋
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