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理论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期中作业

题目: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

学院:数学科学学院

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

年级:2010 级

姓名:明月

学号:00918084

指导教师:赵丽华

日期:2011年6月2日

分数:

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

内容摘要:

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是我们党和国家始终坚持的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我们更要团结各族人民,坚持民族团结意识,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关键词: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发展

一、民族平等是一切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根本

说到民族平等,就不得不联系到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在民族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提出了中华各民族人民平等联合的原则,并且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1]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周恩来把民族平等、团结与共同发展联系起来,提出:“我们社会主义的民族政策,就是要使所有的民族得到发展,得到繁荣。”[2]

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是我们党和国家始终坚持的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基本保证。我国《宪法》明确规定:我国各个民族一律平等。一律平等的含义是:1、反对任何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2、既反对大民族主义,又反对地方民族主义。

3、国家尊重少数的风俗习惯。

4、少数民族有使用本民族文字、语言的权利和自由。

5、对于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地区实行民族自治政策。

6、民族自治的行政单位有,民族自治乡、自治县(旗)、自治州(盟)、自治区。

7、各民族在政治上一律平等。

8、国家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分裂活动。

9、要求各民族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的大团结,建立社会主义的民族大家庭。

我们的国家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的共同奋斗创造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和璀璨文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情,民族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地区的稳定事关祖国边防巩固,社会长治久安;少数民族的发展事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没有少数民族的发展,就不可能有中华民族的振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中华民族是个大家庭,各族人民亲如兄弟姐妹。民族地区的进步和发展不但需要各族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进取,也需要经济发达地区的帮助和社会各方面献计出力。各民族互相合作、互相支持,就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责任,民族团结与进步,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主旋律,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这是对我国各民族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的真实反映和高度概括。

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所追求的目标。社会主义社会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党的团结为核心的,是以社会主义制度和祖国统一为基础的。作为中国民族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含义:

1、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上,长期存在着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制度。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对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造,从根本上废除了这一反动制度,开辟了民族平等团结的新纪元。此外,中国共产党和政府还运用行政和法律等手段禁止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歧视行为。

2、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团结。民族团结不仅包括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同时也包

含着各民族内部的团结。

3、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发展繁荣。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步的必要前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大好山河,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形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密切关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56个民族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这一关系,团结一致,形成强大的合力,共同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4、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社会安定、国家昌盛和民族进步繁荣的必要条件。中国的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有着内在的联系。民族团结的原则要求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维护统一,反对一切破坏团结、分裂祖国的活动。

二、坚持民族团结意识,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高度概括了在抗日战争中丰富和升华了的伟大民族精神,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今天,我们回顾历史,缅怀先烈,纪念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就是要进一步增强民族团结意识,齐心协力地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中华民族有着注重团结的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民族人民之间相互融合,和睦相处,同舟共济,共同进步,孕育、培养和形成了一种崇高而朴实的民族团结意识。正是这种民族团结意识,使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始终没有解体,始终没有屈服,始终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是几千年来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这种共同愿望,决定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方向。依靠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中华民族无所畏惧地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排除了一个又一个障碍,勇往直前。坚持民族团结意识,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繁荣、昌盛的根本保证。

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是在外敌入侵、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受到威胁的危急关头,中国人民的民族团结意识就越加显示出强大的力量。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中华儿女团结一心的光荣传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激发。为挽救民族危亡,国共两党冰释前嫌,在中国共产党的倡导下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形成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怀着必死的勇气、必胜的信念,中国人民不分男女老幼,手牵手,肩并肩,同仇敌忾,共同御敌。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哪里有侵略者,哪里就燃起抗日的烽火。广大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以各种方式参加和支援了祖国人民的抗战。“临难忘身,见危致命。”他们胸怀赤诚之心,不计生死,不计名利,将中华民族同根同祖、血脉相连的民族团结意识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这段生死与共的历史中,在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的空前张扬中,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撼天动地。

抗日战争的胜利再一次充分证明,中国的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不管存在多大分歧,有多少积怨,在国难当头之时,都能以民族利益和民族大义为重,团结起来,御敌于外。“敌国相观,不观于其山川之险、士马之众,相观于人而已。”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往往与人心的聚散密切相关。人心聚合,则国家生气勃发;人心离散,则国家一盘散沙。团结就是力量,在战争年代如此,在和平时期也是如此。坚持民族团结意识,才能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才能实现国家和民族利益的最大化。坚持民族团结意识,是我们的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

六十年,弹指一挥间。硝烟已散,英灵长存;历史经验,弥足珍贵。今天,我们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就是要将民族团结意识作为整个民族生命的精神底色,就是要倍加珍惜我国繁荣发展、安定团结的良好局面,精心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就是要坚定不移地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坚定不移地巩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最大限度地把全民族的力量凝聚起来,形成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勇前进的巨大力量,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和谐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