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中陌生化例子

合集下载

文学作品中陌生化例子

文学作品中陌生化例子

(文学理论术语)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核心概念。

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

指的是不用习见的“称谓”,作者或人物似乎都未见过此事物,不得不以陌生的眼光如实地描写它,结果消解了“套板反应”,进而使读者产生新奇感。

具体如陌生化的语言及叙述的跳动。

人教版《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思考与探究三”提出了“语言的陌生化”现象,第四单元诗歌《河床》后的导读也提出诗的外在形式的“陌生感”。

无论是“语言的陌生化”还是“诗的外在形式的陌生感”,实际上都意味着一个文学概念一“陌生化”。

所调“陌生化”,就是把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用一种异于常规的手法表现出来,让读者感到独特、新奇。

笔者以《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陌生化”的典型例子予以浅析。

一结构的陌生化《你的名字》中的"于是,轻轻轻轻轻轻轻地呼唤你的名字”:我们见过”叠字”现象,如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虽然用了七组叠字,但并没带来阅读和理解上的困难。

而本句-连用七个“轻”字,就有些出人意料了。

但实际上,“轻轻轻轻轻轻轻地”是暨字“轻轻地”延伸与发展,按照“轻轻/轻轻/轻轻轻地”断句, -连用七个“轻”字就强化表现了恋爱中的人内心的继缮之情和对爱人的一往深情。

《妈妈》中的“梦露也是个女人她一生很少穿裤子”:这句话本应分解为“梦露也是个女人”“她一生很少穿裤子"两句话,两句并作一句,读起来确实“陌生”。

同时“她一生很少穿裤子"也让人费解女人怎么很少穿裤子呢?但结合全诗,我们发现,原来作者取都市女性的衣服多为裙装的特点,写出了现代文明中年轻女性的优裕生活,暗示出妈妈生活的窘迫。

由此可见,通过打破语法常规,可以使文章不平庸呆板,从而充满了活动。

文学“陌生化”手法(一)

文学“陌生化”手法(一)

它就可以留在地膜中,就用不着走进土地,长成红 苕,最后又回到地洞里。就像跟我一起上学的海昌, 如果他永远长不大,就永远是我上学的同伴,就不 会成为南下打工者,就不会穿我丢弃的破棉衣。
我和他之间的距离,就仅仅是,一棵红苕秧和一 株海椒苗之间的距离。
多年以后,我在远离高坪村的一个集镇上再次与 一群红苕秧相遇。它们与一群海椒苗相偎在一起, 脚上尽是泥土,身上沾满露水,一束稻草捆缚着腰 身。出卖它们的农人,也是一模一样的打扮,仿佛 它们的老父亲,或者亲兄弟,两手抄拢,蹲在街边, 沉浸在自己的玄想中。那一刻,我竟有些买下它们 的冲动,竟有些回到土地栽种庄稼的冲动。然而,
熟练的写作,可以制造不坏的商品,但不会有很好 的文学。
通过“陌生化”的视角,我们可以把熟悉的变 为“新颖的”,自己有话可写,也就更能吸引 读者注意。




的 耳 朵
杨 犁 民
一滴雨落下来,打在耳朵上;又一滴雨落下来, 打在耳朵上。
我不知道,睡下就如同死人的我,为什么会听得 如此清晰。
如果我在半夜醒转,一定是雨水落在了屋外的红 苕叶上。一滴,又一滴。仿佛就从我耳边滴下去的, 蓬的一声,随即便滑入了地底。屋外千万只绿色的 耳朵都竖起来了。此刻,村庄都已入睡,只有我一 个人醒着。听见了它们交头接耳的话语,偷窥了它 们与土地的联系。我感觉雨水透过窗户滴进了我的 耳朵里,自己也变成了一株红苕秧,加入到它们中 去了,弟兄铺天盖地。
• [尾声]少我的钱差发内旋拨还,欠我的粟税粮 中私准除。只通刘三谁肯把你揪扯住,白甚么 改了姓、更了名、唤做汉高祖。
少着我的钱你在官差内赶紧偿还,欠我的粮 食你要从粮税里暗地里给我扣出来。我琢磨着 刘三:谁上来把你揪撮住,好好问一下为什么 改了姓、换了名,要叫那汉高祖?

文学陌生化

文学陌生化

陌生化手段在《透明的胡萝卜》中被发 挥到极致,新奇怪诞的语言形成的各种 情境魔幻让读者应接不暇,不仅带来强 烈的视觉、感官冲击,营造了全新的审 美效果,也使小说人物形象更加饱满, 主题得到更好凸显。这些具体表现在语 言、修辞、情境和审美等方面的陌生化。
“秋天的一个早晨,潮气很重,杂草上、瓦片上都凝结着一 层透明的露水。槐树上已经有了浅黄色的叶片,挂在槐树上 的红锈斑斑的铁钟也被露水打得湿漉漉的” 透明的露水、浅黄色、红锈斑斑,简单的三个色彩词尽显秋 天早晨的萧瑟、凉意,工地附近的破败也可见一斑.
没有了光和亮、黑与白构成主色调,暗含的是寂寥、萧瑟和压抑。冷暖色调的 相互映衬,光与影的结合,使色彩之间形成强大的张力,由这种张力形成的突 兀感给人不同寻常的艺术感受,同时构成了极其滑稽的反讽。黑孩的外在形体 是瘦小的,看似经不起世俗的摧残,内心却是透亮、温暖,于是他能看到透明 的红萝卜和金色的黄麻地,能看到大自然绚丽多姿。文字上鲜活色彩与冷色调 的对比,内容上对应的正是黑孩外在沉默、渺小和他内心对光明、自由和美好 的敏感及向往。语言不只是技巧和形式。小说中语言的丰富色彩在给读者带来
视觉冲击的同时,更加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菜园的北边是一望无际的黄麻。菜园的西边又是一望 无际的黄麻。” 此句若改作:“菜园的北边和西边都是黄麻地”,意思 表达依然明确,作者却不厌其烦地对黄麻地进行“赘 述”,这一看似繁冗的重复实加大了审美难度,延长了 审美时间。黄麻这一再呈现的意象被赋予了神秘而深刻 的意蕴———它是他寻找红萝卜时的掩护者,所以它还 是黑孩梦想的捍卫者。
“黑孩的眼睛本来是专注地看着石头的,但是他听到了河上传来一种 奇异的声音,很像鱼群在唼喋,声音细微,忽远忽近,他用力地捕捉 着。眼睛与耳朵并用,他看到了河上有发亮的气体起伏上升,声音就 藏在气体里”。 “他望着上方,看到一缕一缕细的蓝色光线从黄麻叶缝中透下来,黄 麻叶片好像成群的金麻雀在飞舞。成群的金麻雀有时又像一簇簇的葫 芦蛾,蛾翅上的斑点像小铁匠眼中那个棕色的萝卜花一样愉快地跳 动。”

文学作品中陌生化例子

文学作品中陌生化例子

文学作品中陌生化例子在阅读实践中,我们经常遇到语言似乎不符合语法规范和逻辑原则但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这些语言不受语法规范的制约和制约,给人一种新颖、强烈的审美刺激,我们称之为这种语言为"陌生语言"。

它主要出现在诗歌、小说、散文中,常见于。

由于其独特的酯功能,值得我们重视。

一、语言“陌生化”的主要类型1.名词并置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商山早行》)诗句由名词组成,写早行情景,历历在目,脍炙人口。

2.主谓反常他配①潮湿的鸟声还沾在睫毛(采莲子)②晨钟云外湿(杜甫《夑州雨湿不得上岸》)例①“鸟声”(主语)与“沾在睫毛”(谓语)反常搭配。

例②“晨钟”与“湿”反常搭配。

③蛙声在故乡的田野里/长势良好(黎云智《蛙声》)④夏也荷过了/秋也蝉过了/今日适逢小雪(洛夫)例③说“蛙声”(主语)“长势良好”(谓语),主谓反常搭配,展现出“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意境,清新宜人,耐人寻味。

例④诗人别出心裁,“夏”与“荷”、“秋”与“蝉”反常搭配,既点时间推移,又蕴含着“夏荷”与“秋蝉”之形象。

⑤得得的马蹄声又仿佛一路轻的撒到山上去了。

(吴伯箫《山屋》)⑥可惜的是这张脸填错了性别,竟然长在男子汉马而立的身上,使一个三十七岁,非常干练的办事员,却有着一张不那么令人放心的娃娃脸!(陆文夫《围墙》)例⑤和例⑥分别出自散文或小说,例⑤用“撒”形容马蹄声,突出了马蹄声细脆轻快的特点。

例⑥说“这张脸填错了性别”,颇有意趣,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

⑦罗汉大爷的双耳底根上,只流了几滴血,大爷双耳一去,整个头部都变得非常简洁。

(莫言《红高粱》)“简洁”通常形容语言,莫言创造性地用“简洁”来形容头部,新奇、贴切,令人叫绝。

3.动宾反常搭配①我是你河边破旧的老水车,/千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②梦想,好像一张有奖有息的奖券,买了至少也不会赔本。

你可以向梦想的银行透支快乐。

(姜丰《痴人说梦》)例①“纺”与“疲惫的歌”动宾反常搭配,例②“透支”(动)与“快乐”(宾)反常搭配,都显得新颖别致。

浅析文学作品中的“陌生化”现象

浅析文学作品中的“陌生化”现象

浅析文学作品中的“陌生化”现象刘涛(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14)内容提要:“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者奉献给文艺学界的一个颇具学术价值的基本概念,它既是一种艺术手段,又是一种艺术效果。

陌生化理论的成立有其内在的生理学和心理学基础。

文学作品中陌生化氛围的营构主要体现在陌生化的语言、陌生化的形象、陌生化的意蕴三个层面。

从审美现代性来看,陌生化就是通过文学技巧和形式因素的强调恢复审美感受的真实性,追求文学的本真存在状态。

关键词:陌生化陌生化氛围熟悉的陌生化本真状态“陌生化”一词由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他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一文:……被人们称为艺术的东西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要重新去体验生活,感觉事物,为了使石头成为石头的。

艺术的目的是提供作为一种幻象的事物的感觉,而不是作为一种认识;事物的“反常化”程序及增加了感觉的难度与范围的高难形式的程序,这就是艺术的程序,因为艺术中的接受过程是具有自我目的的,而且必须被强化;艺术是一种体验人造物的方式,而在艺术里所完成的东西是不重要的。

①这里提到的“反常化”也就是所说的“陌生化”,只是翻译略有不同。

什克洛夫斯基创造性地提出这一理论,并将其上升为艺术的总原则,随后“陌生化”理论日渐引起文学理论界的关注。

正如荷兰学者佛克马所说“欧洲文论家几乎每一个新派别都从这‘形式主义’传统得到启发。

”②陌生化概念应用于文学理论预示着现代主义思想的艺术潮流正从俄国形式主义这里孕育,事实上整个二十世纪文艺理论在西方由作者本体论到作品本体论的历史发展恰恰肇始于此。

因此,陌生化理论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理论范畴,有着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理论价值,应结合中国文论发展现状予以深入地探讨。

“陌生化”一词是什克洛夫斯基按照俄文构词法生造的一个新词。

这个词是由副词“ctpahho”变成的动名词,含有“使之陌生、惊奇、不寻常”等涵义。

③什克洛夫斯基将其界定为“使事物‘奇异化’的手法,是把形式艰深化,从而增加感受难度和时间的方法。

论《我是猫》中陌生化手法的体现及其效果

论《我是猫》中陌生化手法的体现及其效果

CULTURE区域治理论《我是猫》中陌生化手法的体现及其效果辽宁师范大学 张骞摘要:《我是猫》是日本作家夏目漱石创作的长篇小说,同时也是其成名作。

小说借“猫眼”看人生百态,透过现实频发秒言警句,生动描摹了一系列圆、扁形人物,将原本为读者所熟知的事物异化,产生陌生化效果。

本文将从创作视角、人物形式、语言外形三方面,论述陌生化手法在《我是猫》中的突出表现,并探究其中深刻作用、效果。

关键词:《我是猫》;陌生化;创作视角;人物形式;语言外形中图分类号:J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20)26-0295-0001关于《我是猫》的研究,在日本本土已经形成了较为详尽的体系,成果丰硕。

而我国的研究最早始于周作人先生的译作和评价,其后,国内学者逐步了解并进一步关注这位日本的文学巨匠及其代表性小说——《我是猫》。

其间研究成果主要有何乃英著《夏目漱石和他的小说》、何少贤著《日本现代文学巨匠夏目漱石》等等,但研究重心大多放在夏目漱石本人的生活经历以及精神世界上,对作品内涵与文本特色研究较少。

故本文将采取文本细读和资料查找的研究手段,从文本本身出发,探讨其中陌生化艺术手法的生动体现与深刻作用。

一、创作视角的陌生化(一)视角选择从书名中,不难看出,本书是以猫为主要叙述者的,是一种非寻常的第一视角。

所谓非寻常,在两个方面体现。

一是,叙事对象物种不同寻常。

我们所熟知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以或参与、或旁观的人类视角切入的,如《棉被》《茶花女》《月亮与六便士》《春风沉醉的晚上》,还有比较独特的以讲述故事进行第一视角叙述的《活着》等等。

当然,动物自是讨人喜欢的,故而写猫的不在少数,如郑振铎先生和老舍先生的《猫》,但也都是从人类角度的描绘;二是,叙述者自身特征不寻常。

来去自由,不同于欧洲古典主义遵循的“三一律”原则那样只局限在一个地点,读者可以随着它的思路去很多人难以到达的地方,接触到更多领域和人物。

(二)独特作用《我是猫》从“我”在角落里茫然哭泣又被“不良少年”欺负写起,到如何被主人收留、如何与周围的猫邻居结交,再到如何不再与其他猫来往,到最后掉进缸里结束了猫生,其间穿插几件人类事件和一些篇幅较长的哲理对话,好似“那些年我们和猫一起的日子”般的日记体叙事。

唐诗三百首陌生化的语言例子

唐诗三百首陌生化的语言例子

唐诗三百首陌生化的语言例子
唐诗三百首中陌生化的语言例子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一些例子:
1.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
2.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3.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王维《画》
4.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之涣《泊船瓜洲》
5.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
这些诗句运用了生动、形象的语言,通过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让读者感到新鲜、惊奇和美妙,这种陌生化的语言效果能够更好地表达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精品作文】陌生化

【精品作文】陌生化
【精品作文】陌生化
版权所有:【碧意之时】
篇一:《尘埃落定》中的陌生化手法
《尘埃落定》中的陌生化手法
摘 要
《尘埃落定》是藏族作家阿来的一部长篇小说,于2000年荣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小说以二十世纪40年代的四川阿坝地区的土司制度兴衰为主线,以麦其家的二少爷“傻子”为视角,讲述了西藏土司制度令人惊愕的野蛮、疯狂以及最终消亡的全过程,这期间又夹杂着仇恨、斗争,而最终又都在解放军的步伐中灰飞烟灭、尘埃落定的故事,它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神秘而又浪漫的藏族风情画。本文将从陌生化手法运用的角度来解读作品,探究其在题材的选取、语言的运用、人物的叙述视角三个方面的应用以及所带来的审美效果。
一、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理论
俄国形式主义流行于20世纪初,是俄国文艺界的重要的一个文学批评流派。它主张从文学的自身出发,对文学作品中的结构、风格、语言、作用等形式上的功能与特点进行研究,极力反对从文学的外部因素如作者的生平、个人经历、社会环境、政治环境、历史、心理等方面去研究文学作品。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托尔斯泰、什克洛夫斯基、艾亨鲍姆等。“在他们看来,‘文学作品是其中应用的整个艺术技巧的总和’,一切艺术之成为艺术,既不是对客体的摹仿,也不是主体的自我表现,而是因为有了技巧的介入”。[3] 这个技巧在这里就是指“陌生化”的手法。最先提出“陌生化”这一理论术语的是什克洛夫斯基,他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一文中这样写道:“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 [4]
【关键词】《尘埃落定》;陌生化;题材;语言;人物

语言陌生化经典例子

语言陌生化经典例子

语言陌生化经典例子
语言陌生化的经典例子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例子:
1. 鲁迅的《秋夜》中“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这句话通过重复的表述,强调了枣树的重要性和独立性,使语言更加生动有力。

2. 莫言的《红高粱》中“高粱高密辉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爱情激荡。

”这句话通过运用形容词来描述高粱,增加了语言的诗意和音乐性,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高粱的美和价值。

3. 老舍的《茶馆》中“硬煤面子多,白大嫂子要得多,老裕泰要得不那么多那么硬,少烧点煤好。

”这句话通过运用口语化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使读者能够更加生动地感受到老北京人的生活和情感。

总之,语言陌生化的经典例子可以通过重复、形容词、口语化、描绘等方式来创造,使语言更加生动有力、诗意、音乐性、形象等。

文学作品陌生化的例子

文学作品陌生化的例子

文学作品陌生化的例子文学作品陌生化是指通过使用陌生、非常见或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叙述方式,创造出与现实世界不同于常规的文学体验。

这种风格常常被作家用来突破常规故事叙述方式,引起读者对作品的关注。

《尤利塞斯》是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文学作品陌生化的典范之一。

这部小说以流金般的语言,娴熟运用了多种文学技巧,如字谜、文学引用和内心独白等。

故事围绕着主人公勒奥波德·布鲁姆的一天展开,广泛探讨了生命、欲望和人类存在的主题。

乔伊斯通过多样化的叙述方式,使得读者需要耐心地去解读和理解小说的深层含义。

另一个例子是俄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

这部小说以中心人物亨伯特·亨伯特的视角,讲述了与青少女洛丽塔之间的禁忌恋情。

纳博科夫以独特而复杂的叙述方式,运用黑色幽默和讽刺手法,刻画了一个危险而迷人的世界。

小说中的陌生化体现在对道德观念的冲击和争议性主题的探索,使读者不得不思考自己的道德与伦理观。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文学作品陌生化的经典之一。

这部小说讲述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故事,在一个名为马孔多的神秘小镇上展开。

马尔克斯以富有想象力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带领读者进入一个充满神秘和超自然元素的世界。

通过将现实与幻想、历史与传说交织在一起,他创造了一个独特的文学体验。

这些例子展示了文学作品陌生化的不同方式和表达形式。

通过使用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叙述方式,作家们创造出了令人兴奋和令人困惑的世界,挑战着读者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这些作品让我们重新思考文学的边界和可能性,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

陌生化手法在文学中的应用

陌生化手法在文学中的应用

二、陌生化手法在文学中的应用。

陌生化手法运用于文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陌生化使语言变得困难,有意造成障碍。

这一点在诗歌方面表现得特别明显。

有些诗人有意用有些困难的声音模式和韵律,苦心孤诣地营造诗歌语言,造成语言的扭曲和反常。

如: 杜甫诗《船下夔州郭宿雨湿不得上岸别王十二判官》 依沙宿舸船,石獭月涓涓。

风起春灯乱,江鸣夜雨悬。

晨中云外湿,胜地石堂烟。

柔橹轻鸥外,含情觉汝贤。

这首诗写诗人乘船顺江而下,到夔州天晚停宿,大雨如注,不能上岸去会朋友,内心怅然。

早晨诗人听到了远处传来的钟声,诗人未用“响亮”一类的描写听觉的词语来描写,而是用描写触觉的“湿”来描写,把钟声形容成“湿”是杜甫利用痛感在文体上的创造,这种创造把那种因下雨无法上岸去会朋友的怅然、不安、遗憾的心情巧妙地描写出来,从而使人品味不已。

按平常的说法,只能说“风起春灯晃”、“江鸣夜雨落”、“钟声云外传”,可杜甫却用“乱”来形容“春灯”在风中的摆动,用“雨悬”来形容大雨之不断,用“湿”来形容钟声之形态,这明显是言语的“陌生化”。

看起来,“乱”与“悬”似乎偏离了正常的语言的规范,却暗示出诗人在大雨中不能上岸去会老朋友那惆怅、沮丧的心理。

由于诗人处在此种心境中,不能不以别样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所以“春灯乱”、“夜雨悬”既是对风中春灯摆动和大雨如线般悬挂着的独到描写,又流露出诗人此刻不能会见朋友的那种不安、焦急的心情。

第二,陌生化手法有意挑战传统的已被接受的观念和思想,从不同角度进行描述,使习以为常的事物变得反常。

比如,《红楼梦》中刘姥姥游大观园一幕,就是利用刘姥姥的视点使大观园变得“陌生化”了。

第五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周瑞家的把刘姥姥领进堂屋,等候王熙凤,讲到刘姥姥第一次看到挂钟时的感觉,有如下一段描写: 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很似打罗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砣似的,却不住地乱晃,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什么东西?有煞用处呢?”正发呆时,陡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一般,倒吓得不住地展眼儿。

文学作品中陌生化例子

文学作品中陌生化例子

文学作品中陌生化例子文学作品中陌生化例子一、欧?亨利《警察与赞美诗》在《警察与赞美诗》的开头有这样一段对描写:““每当雁群在高空引吭高鸣,每当没有海豹皮大衣的女人和她的丈夫亲热起来,苏比知道,冬天迫在眉睫了……”在这里,欧?亨利想交代的其实就是“冬天将至”这个时间背景,但他却通过对“雁群”、“没有海豹皮大衣的女人”等意象的描写将读者早已熟知的事物进行说明,可以说是一种“陌生化”描写。

二、余华《往事如烟》《往事如烟》中余华对于声音的圆润是这样形容的:“她们的声音都很光滑,让瞎子想到自己捧起碗时的感觉。

”余华没有直接说“她们”的声音圆润光滑,而是用“让瞎子想到自己捧起碗时的感觉”这种读者并不熟悉的感觉来形容,重构了“声音光滑”的感觉,运用了“陌生化”的手法。

三、余华《第七天》《第七天》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我的思绪借助身体的行走穿越了很多像雪花一样纷纷扬扬的情景之后,终于来到了这一天。

”余华在这里想要说明的其实就是“我”终于回想起了这一天发生的事,但他却花费了许多笔墨描写。

思维是借助身体行走的、情景像纷纷扬扬的雪花一样纷繁复杂,余华在这里借助了这些“陌生化”的描写加大了读者对熟知的事物的认知难度。

四、莫言《透明的红萝卜》莫言在《透明的红萝卜》中,这样描写黑孩灵敏的听觉:“声音细微如同毳毛纤毫毕现,有一根根又细又长的银丝儿刺透河的明亮,音乐穿过来。

”作者在这里使用了同感的手法,对听觉不在进行传统意义上的描写,而是将听觉视觉化、形态化,这是对“陌生化”手法的运用。

五、雨果《巴黎圣母院》如果说上面的四个举例都是集中于描写手法特别是修辞手法上的“陌生化”,那么《巴黎圣母院》中对“陌生化”手法使用最突出的一点应该是文学形象的“陌生化”。

具有美好心地的敲钟人加西莫多不在像读者熟悉的那样具有英俊的样貌,而是有着十分丑陋令人恐怖的面容。

作者将内在的美丽与面貌的丑陋矛盾而又十分和谐的结合在一起,让笔下的文学形象“陌生化”。

文学作品中陌生化例子

文学作品中陌生化例子

文学作品中陌生化例子在阅读实践中,我们常常会遇到看似不符合语法规范和逻辑事理却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的语言,这些语言不受习见的语法规范的限制和束缚,给人以新颖、强烈的审美刺激,我们把这类语言称为“陌生化语言”。

它主要出现在诗歌中,小说、散文中也常可见到。

由于它具有独特的表意功能,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语言“陌生化”的主要类型1.名词并置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商山早行》)诗句由名词组成,写早行情景,历历在目,脍炙人口。

2.主谓反常他配①潮湿的鸟声还沾在睫毛(采莲子)②晨钟云外湿(杜甫《夑州雨湿不得上岸》)例①“鸟声”(主语)与“沾在睫毛”(谓语)反常搭配。

例②“晨钟”与“湿”反常搭配。

③蛙声在故乡的田野里/长势良好(黎云智《蛙声》)④夏也荷过了/秋也蝉过了/今日适逢小雪(洛夫)例③说“蛙声”(主语)“长势良好”(谓语),主谓反常搭配,展现出“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意境,清新宜人,耐人寻味。

例④诗人别出心裁,“夏”与“荷”、“秋”与“蝉”反常搭配,既点时间推移,又蕴含着“夏荷”与“秋蝉”之形象。

⑤得得的马蹄声又仿佛一路轻的撒到山上去了。

(吴伯箫《山屋》)⑥可惜的是这张脸填错了性别,竟然长在男子汉马而立的身上,使一个三十七岁,非常干练的办事员,却有着一张不那么令人放心的娃娃脸!(陆文夫《围墙》)例⑤和例⑥分别出自散文或小说,例⑤用“撒”形容马蹄声,突出了马蹄声细脆轻快的特点。

例⑥说“这张脸填错了性别”,颇有意趣,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

⑦罗汉大爷的双耳底根上,只流了几滴血,大爷双耳一去,整个头部都变得非常简洁。

(莫言《红高粱》)“简洁”通常形容语言,莫言创造性地用“简洁”来形容头部,新奇、贴切,令人叫绝。

3.动宾反常搭配①我是你河边破旧的老水车,/千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②梦想,好像一张有奖有息的奖券,买了至少也不会赔本。

你可以向梦想的银行透支快乐。

(姜丰《痴人说梦》)例①“纺”与“疲惫的歌”动宾反常搭配,例②“透支”(动)与“快乐”(宾)反常搭配,都显得新颖别致。

《哈姆雷特》语言陌生化研究——以哈姆雷特和波洛涅斯的话语为例

《哈姆雷特》语言陌生化研究——以哈姆雷特和波洛涅斯的话语为例

《哈姆雷特》语言陌生化研究——以哈姆雷特和波洛涅斯的话语为例莎士比亚堪称是出色的语言天才,他的戏剧作品数量丰富,戏剧语言尤其出彩,极具艺术感染力。

《哈姆雷特》作为莎士比亚最负盛名之作,丰富的词汇使用量,大胆的创新组合,语言的精巧设计使得人物栩栩如生。

文学一方面是由语言汇集而成的艺术,另一方面语言又当属文学的首要要素。

优秀的的文学作品离不开优秀的文学语言。

《哈姆雷特》的经典不仅在于其深刻的主题、精彩的情节,更是离不开作品中处处精心设计的陌生化语言。

“陌生化”最早由俄国形式主义者提出,他们认为“陌生化”是文本文学性的重要表现,即把作品作为研究的中心对象,关注的是文本本身,作品文学性只能在纯粹的文本世界中找,而文学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就是“陌生化”,陌生化理论由此被推出。

俄国形式主义关注文学作品本身,强调文本自身的价值,为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之后不少学者基于陌生化理论,探讨了不同戏剧、文学等作品中的陌生化现象。

如:谢江南提出戏剧《高加索灰阑记》的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这部作品注重追求陌生化效果,是运用陌生化手法的典范。

闫红梅、苏擘着眼于马洛戏剧——《马耳他岛的犹太人》,重点从三个方面解读了该戏剧中的陌生化手法:一是角色地位之间的反差;二是戏剧角色的理性辩白与低劣作为之间的反差;三是在叙述和独白中向观众的直接发问。

在此基础上提出马洛戏剧与布莱希特式戏剧中的手法类似,都在一定程度上间接营造了陌生化的效果。

除此之外,王湘云、郑九梅以语言陌生化为视角,从《威尼斯商人》中最精彩的第四幕语言入手,论证了语言陌生化的积极作用,即,推进剧情、刻画人物和深化主题等。

邓颖玲则以小说《诺斯托罗莫》为研究文本,从三个方面解读了小说中的陌生化处理方式,包括小说语言、小说的叙事结构和小说的故事内容情节。

还有的学者将陌生化理论引入文学翻译,如严苡丹、王羽西[7]121-125以张爱玲自译文学作品为语料,发现作品中的陌生化手法可以通过陌生化翻译策略得以最大限度的再现。

什克洛夫斯基形式主义陌生化手法举例

什克洛夫斯基形式主义陌生化手法举例

什克洛夫斯基形式主义陌生化手法举例一、引言形式主义是二十世纪初期俄罗斯文学艺术运动的核心理论之一。

它强调作品的形式、结构和语言运用,尤其重视艺术创作中激发观众主动参与的力量。

在形式主义理论中,陌生化手法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其目的在于破除观众的习惯性感知,引发观众对作品的思考和感知体验。

什克洛夫斯基是形式主义理论中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对陌生化手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许多具体的陌生化手法的执行方式及其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本文将以什克洛夫斯基形式主义陌生化手法为主题,通过举例分析其在文学、电影等艺术领域的具体运用,以期为读者深入理解形式主义理论及陌生化手法的实践应用提供借鉴。

二、什克洛夫斯基形式主义陌生化手法概述1. 什克洛夫斯基形式主义陌生化手法的理论基础什克洛夫斯基认为,艺术的目的在于激发观众对现实世界的新颖认识和思考。

而传统的文学艺术作品往往使用语言和形式,以求得观众的情感共鸣和情感投射。

为了突破这种情感共鸣的陈腔滥调,什克洛夫斯基提出了陌生化手法。

陌生化手法即是通过将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物、情感、语言等元素进行颠覆、夸张、断裂等处理,使得观众在浏览艺术作品时不再是被动消费,而是能够主动参与其中,从而实现对现实世界的新颖感知和认知。

2. 什克洛夫斯基形式主义陌生化手法的具体表现形式a. 语言的陌生化b. 结构的陌生化c. 视角的陌生化d. 角色的陌生化e. 感知的陌生化f. 时间的陌生化g. 空间的陌生化三、什克洛夫斯基形式主义陌生化手法在文学中的应用举例1. 语言的陌生化:尼古拉·高尔基在《我的大学》中运用了生动而新颖的语言描写,使得读者能够产生陌生感,从而重新审视作品中的情节和人物。

2. 结构的陌生化:马克·嘉利在《太阳照常升起》中采用了无序的故事叙述结构,使得读者需要通过自行组织故事片段来理解整个故事。

3. 视角的陌生化:弗朗兹·卡夫卡在《变形记》中通过主人公变成昆虫的视角,进行了视角的陌生化处理,使得读者对故事情节产生了强烈的震撼。

文学作品中语言“陌生化”现象与功能例析

文学作品中语言“陌生化”现象与功能例析

文学作品中语言“陌生化”现象与功能例析诗人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中有这样几句诗:“大堰河,今天你的乳儿是在狱里/写着一首呈给你的赞美诗/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呈给你拥抱过我的直伸着的手/呈给你吻过我的唇/呈给你泥黑的温柔的脸颜……”也许有同学会问:灵魂怎么会是“紫色”的呢?从语言角度分析,诗人一反日常语言的用法,正是使用了语言“陌生化”的手段,从而使诗歌更具文学性。

我们这里所讲的“陌生化”就是使日常语言感受新鲜化的手段。

“陌生化”作为一个标志性概念,是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技巧的艺术》中最先提出来的。

“陌生化”一词是什克洛夫斯基按照俄文构词法生造的一个新词。

这个词是由副词“ctpahho”变成的动名词,含有“使之陌生、惊奇、不寻常”等涵义。

“陌生化”是一种不断更新人们对世界感受的方法,它要求人们打破思维定势,从迟钝麻木中惊醒过来,以一种全新而惊奇的眼光去感受,让习以为常而毫无新鲜感的东西变得焕然一新。

将陌生化理论运用于阅读教学,就是要求我们冲破惯性思维的束缚,努力用陌生的眼光去阅读,不断从那些司空见惯的语言、普普通通的文字中获得非同一般的感受,从非常熟悉的文本中获得原初感觉的震颤,实现个性化、创造性解读。

在阅读实践中,我们常常会遇到看似不符合语法规范和逻辑事理却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的语言,这些语言不受习见的语法规范的限制和束缚,给人以新颖、强烈的审美刺激,我们把这类语言称为“陌生化语言”。

它主要出现在诗歌中,小说、散文中也常可见到。

由于它具有独特的表意功能,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教学语文“最重要的应该是钻研文本、把握文本,始终要把这个放在第一位”。

文本虽然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却是教学最重要的资源,是发展学生语文素养包括创造才能的依托。

教学要有创意,要增进学生的创造才能,当然必须以新颖的形式、新异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但更应该以务实的作风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世界,努力读出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发人所未发,见人所未见,实现个性化、创造性解读。

现代汉语诗歌“陌生化”的语言实现

现代汉语诗歌“陌生化”的语言实现

现代汉语诗歌“陌生化”的语言实现在诗歌的创作中,语言的运用是至关重要的。

而“陌生化”则是现代汉语诗歌中一种独特的手法,它通过扭曲、变形等方式,让诗歌语言变得新颖、独特,从而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和感知。

语义陌生化主要是通过词语的搭配、偏移、变形等手法来实现的。

通过打破词语常规的用法,让读者对诗歌产生新的感悟。

例如,在杜甫的《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用“萧萧”和“滚滚”这两个形容词来修饰“落木”和“长江”,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宏大的、动态的、悲壮的场景。

语音陌生化是通过改变词语的发音、韵律等方式来实现的。

这种手法可以让诗歌的节奏更加鲜明,增强读者的听觉体验。

例如,在余光中的《乡愁》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诗人运用了押韵和叠音的手法,让整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充满音乐感。

语法陌生化是通过改变词语的语法结构、语序等方式来实现的。

这种手法可以让诗歌的表达更加新颖、奇特,从而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

例如,在顾城的《远和近》中,“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诗人运用了简短的句式和省略的手法,让诗歌的表达更为独特,引人深思。

语篇陌生化是通过改变文本的结构、叙述方式等方式来实现的。

这种手法可以让诗歌更加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

例如,在海子的《麦地》中,“那一年我不到一岁/现在我是两千年”,诗人运用了跨时空的叙述方式,将个人的经历与历史、现实与幻想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使诗歌具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现代汉语诗歌中的“陌生化”语言实现,主要是通过语义、语音、语法和语篇等方面的创新手法来实现的。

这些手法的运用,可以使诗歌语言更加生动、新颖,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和感知,同时也可以拓展诗歌的内涵和表现力,推动现代汉语诗歌的发展。

对于诗人来说,掌握和运用好这些手法,可以提高其诗歌创作的艺术水平;对于读者来说,可以更好地领略现代汉语诗歌的魅力,加深对文学的理解和欣赏。

《早安》是一部让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它以独特的意象和语言形式,展现了令人陶醉的美感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晚熟的人》陌生化研究

《晚熟的人》陌生化研究

103在当代作家中,莫言作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其作品受到海内外的广泛关注与传播。

自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莫言选择在沉默中退出大众视野,在沉淀了八年之后,在2020年莫言以短篇小说集《晚熟的人》再度走入大众视野。

本文拟从现代小说技法分析着手,通过分析文本中的语言、儿童视角和修辞手法的运用,结合故事情节和作品隐喻层次等意义问题,从陌生化视角探寻所谓“晚熟”背后所体现的小说文本意义。

一、陌生化的语言构建具有生命力的风土人情莫言的作品中,多处展现了山东高密东北乡的风土人情,塑造了种种具有地方特色的人和物,例如于占鳌、蓝脸、红高粱、黄土地等。

山东省高密市东北的村镇,即“山东高密东北乡”,是莫言作品中反复书写、作家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

莫言在作品中添加了许多地方特色元素都与之相关,充满诸多文学化的人文和地理症候,在文学形式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陌生化语言的大量运用。

莫言在小说文本中多处运用陌生化的语言,把浓郁的乡土气息融入故事中,再现本土化与生活化的写照。

而且文本中多次运用方言,这是莫言将文学语言陌生化的一大重要工具,方言作为一种地域文化象征,其实也是对生活经验陌生化的另一种体现。

(一)小说语言中大量民俗描写莫言擅长在不同小说中根据场景、人物或者情节需要,变换自己的用词、用句乃至语气。

例如莫言非常看重自己小说中的底层劳动者,即“人民”而非英雄或帝王将相,他会想方设法用丰富的、与那些人物相契合的词句和语气来塑造人物形象,使他们非常鲜活,令人印象深刻。

莫言在《透明的红萝卜》和《丰乳肥臀》中多次提到铁匠,《左镰》开篇他又写到了铁匠,铁匠作为一种社会角色,而且是一个有着明确特征的普罗大众劳动者的角色,再一次进入读者视野。

虽然在我国打铁经常出现,但是在“高密东北乡”,每年夏天铁匠老韩的到来俨然成为一种惯例。

打铁场面中“抡大锤”“拉风箱”的动作把打铁现场毫无违和感地表现出来,细节描写更是把打铁场面展现在读者面前。

老韩、小韩与老三的完美配合,铿锵中充满力量,这个场面是高密东北乡特有的,打铁的叮当声更像是一曲赞歌,在百炼成钢中孕育出顽强的生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作品中陌生化例子
一、欧•亨利《警察与赞美诗》
在《警察与赞美诗》的开头有这样一段对描写:““每当雁群在高空引吭高鸣,每当没有海豹皮大衣的女人和她的丈夫亲热起来,苏比知道,冬天迫在眉睫了……”在这里,欧•亨利想交代的其实就是“冬天将至”这个时间背景,但他却通过对“雁群”、“没有海豹皮大衣的女人”等意象的描写将读者早已熟知的事物进行说明,可以说是一种“陌生化”描写。

二、余华《往事如烟》
《往事如烟》中余华对于声音的圆润是这样形容的:“她们的声音都很光滑,让瞎子想到自己捧起碗时的感觉。

”余华没有直接说“她们”的声音圆润光滑,而是用“让瞎子想到自己捧起碗时的感觉”这种读者并不熟悉的感觉来形容,重构了“声音光滑”的感觉,运用了“陌生化”的手法。

三、余华《第七天》
《第七天》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我的思绪借助身体的行走穿越了很多像雪花一样纷纷扬扬的情景之后,终于来到了这一天。

”余华在这里想要说明的其实就是“我”终于回想起了这一天发生的事,但他却花费了许多笔墨描写。

思维是借助身体行走的、情景像纷纷扬扬的雪花一样纷繁复杂,余华在这里借助了这些“陌生化”的描写加大了读者对熟知的事物的认知难度。

四、莫言《透明的红萝卜》
莫言在《透明的红萝卜》中,这样描写黑孩灵敏的听觉:“声音细微如同毳毛纤毫毕现,有一根根又细又长的银丝儿刺透河的明亮,音乐穿过来。

”作者在这里使用了同感的手法,对听觉不在进行传统意义上的描写,而是将听觉视觉化、形态化,这是对“陌生化”手法的运用。

五、雨果《巴黎圣母院》
如果说上面的四个举例都是集中于描写手法特别是修辞手法上的“陌生化”,那么《巴黎圣母院》中对“陌生化”手法使用最突出的一点应该是文学形象的“陌生化”。

具有美好心地的敲钟人加西莫多不在像读者熟悉的那样具有英俊的样貌,而是有着十分丑陋令人恐怖的面容。

作者将内在的美丽与面貌的丑陋矛盾而又十分和谐的结合在一起,让笔下的文学形象“陌生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