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腹痛的四大辩证方
《伤寒论》5个方辨治阴证腹痛
《伤寒论》5个方辨治阴证腹痛原创英石不淑青竹医社 2022-01-24 22:30第835篇,医路漫漫青竹相伴。
来源|青竹医社伤寒杂病论分编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伤寒论》中关于腹痛的论述散怖在六经每一辨治中,较为出名的有阳明证的三承气汤外,今期小编一文会介绍《伤寒论》里用以治疗阴证腹痛的另外五个汤证,附上辨证特点和医案,供大家临床参考,这五个方证分别是:桂枝加大黄汤证,四逆汤证,芍药甘草汤证,桂枝加芍药汤证,理中汤证。
《伤寒论》治疗阴证腹痛的五个汤证&辨证要点•桂枝加大黄汤证-《伤寒论》第279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o【辨证要点】:便秘,腹部胀满,腹肌挛急紧张疼痛,脐两旁腹直肌外缘拒压者。
•四逆汤证-《伤寒论》第323条: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o【辨证要点】:胃腹等处时痛,手足寒厥、全身疲劳乏力、或伴有嗜睡、萎靡不振、或阳虚发热、或呕吐。
o•芍药甘草汤证-《伤寒论》第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以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
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o【辨证要点】:治痛第一方,腹痛,或胁肋脘腹挛急疼痛,或伴四肢拘挛作痛,内外诸般痛症之属寒、热、虚、实诸种病机于血虚津伤所致的疼痛,此方均堪选用。
•桂枝加芍药汤证-《伤寒论》第279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o【辨证要点】:便秘或鸭溏不畅,或腹软四肢,或食冷性饮食即疼痛、胃腹等处挛急疼痛者;属虚、属寒,症见腹满时痛,喜温喜压。
•理中汤证-《伤寒论》第277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o【辨证要点】:腹泻,腹时痛,喜温喜压,或食冷性饮食即疼痛。
小儿腹痛的中医辩证治疗
小儿腹痛的中医辩证治疗
患者3岁多,腹痛已经一年多,大便一天很多次,家长都不太记得清,以前受过重伤,一般都是夜间腹痛。
常常夜间大哭,压住心头,说那里很痛,舌质紫红苔薄白,舌面破碎,有地图舌已经一年多,没有肚子痛之前,舌面还是正常的,自从肚子痛之后,就这样了。
这一年来吃过中西药,都是好几天又复发。
患者口干渴,喝很多水,腹痛日轻夜重。
脉数。
指纹紫滞。
中医辩证:脾虚、气滞血瘀证
中医治法:健脾、活血化瘀止痛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延胡、五灵脂、黄芩、赤芍、生地、柴胡、蒲公英、麦芽、谷芽、茯苓、扁豆、三棱
让其家属隔天用药一剂。
喝药后情况好转。
六剂药后改方,大便一天2-3次,腹部有点胀气,后改方如下:柴胡、白芍、麦芽、谷芽、白术、茯苓、延胡、黄芩、车前子胡黄连、天花粉、三棱、蒲公英
再服六剂,已告愈。
随访半年无复发。
患者年幼,开始用活血的药物治疗,疾病已去大半,遂改方调理体质,方能告愈。
本医案方药、针灸须在中医指导下加减使用,切勿自行套方,免出意外。
· END ·。
妇人腹痛中医诊疗方案
妇人腹痛中医诊疗方案一、辨证分型1.气滞血瘀型:腹痛剧烈,拒按,舌质紫暗,苔薄白,脉细涩。
2.脾虚湿阻型:腹痛隐痛,舌质淡,苔白腻,脉弦滑。
3.肝胆湿热型:腹痛剧烈,喜按,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
根据不同的辨证分型,我们可以给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二、治疗方案1.气滞血瘀型(1)通络止痛方处方:川芎,当归,红花,川穹,赤芍,益母草,乌草,艾叶。
功效:活血祛瘀,通络止痛。
方法:将以上药物制成粗粉状,每天早晚饭前用温开水送服。
(2)调理气机方处方:柴胡,白芍,香附,甘草,枳壳,麦芽。
功效:舒肝解郁,调和气机,缓解腹痛。
方法:将以上药物煎煮后,每天分成两次服用,早晚各一次。
2.脾虚湿阻型(1)健脾化湿方处方:半夏,陈皮,茯苓,白术,炙甘草。
功效:健脾化湿,缓解腹痛。
方法:将以上药物煎煮后,每天分成两次服用,早晚各一次。
(2)补中益气方处方: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枸杞子。
功效:益气养血,调理脾胃,缓解腹痛。
方法:将以上药物煎煮后,每天分成两次服用,早晚各一次。
3.肝胆湿热型(1)清热利湿方处方:黄芩,苦参,黄连,栀子,泽泻,陈皮,半夏。
功效:清热利湿,缓解腹痛,改善大便。
方法:将以上药物煎煮后,每天分成两次服用,早晚各一次。
(2)肝经疏泄方处方:柴胡,茵陈,丹参,牡丹皮,龙胆草,香附。
功效:疏肝理气,缓解腹痛。
方法:将以上药物煎煮后,每天分成两次服用,早晚各一次。
以上方案为中医常用的一些治疗方案,但需要根据具体的病因、病情和个体差异进行调整。
在服药期间,如果症状没有明显改善或者加重,建议及时就诊中医医生,以获得更准确的诊断并调整治疗方案。
同时,注意休息,保持心情愉快,饮食清淡,避免辛辣食物、寒凉食物和刺激性食物的摄入,有助于腹痛的缓解。
腹痛中医内科辩证分型辅助治疗腹痛的8个偏方
腹痛中医内科辩证分型辅助治疗腹痛的8个偏方一、腹痛的中医辨证分型施护1、虚寒证:证候:腹痛绵绵,或拘引作痛,时作时止,喜热恶冷,痛时喜按,饥饿及疲劳后更甚,大便溏泻,兼有神疲气短、畏寒肢冷,面色无华等症。
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甘温益气,助阳散寒。
主方:小建中汤。
(1)在腹痛遇寒而发,故病室庆温暖向阳,多加衣被。
尤需注意腹部保暖,可用腹带,护腹保健品或在腹部放置热水袋。
(2)注意体温情况,因正气虚弱,机体反应能力低下,即使体温不高,也可能是病情危重,若体温突然升高,是为病情恶化,应及时诊治。
(3)针灸止痛常用穴位有:足三里、合谷、内关、天枢、中脘。
本证患者多用温热疗法,如艾灸神阙、关元、中极等穴,或腹部热敷、葱熨法、盐熨法,及口服生姜红糖水等,以温中散寒止痛。
(4)患者以绵绵作痛为主要表现,多喜拥被俯卧,故被服宜柔软。
(5)若饥饿时疼痛者,可令其稍进热食或热饮,能缓解疼痛。
(6)饮食以温热为宜,忌食生冷与烈性酒浆,可适当选用姜、葱、芥末、胡椒、大蒜、韭菜等作调料。
应指导患者注意饮食调养、多选用温中益气之品,如羊肉、牛肉、南瓜、扁豆、山药、莲子、胡桃、龙眼、大枣、栗子、豆制品、乳类、蛋类等。
(7)脊柱两侧用梅花叩打,有促进脾胃功能的作用。
2、气滞证:证候:脘腹胀满,走窜攻冲,痛引两胁或下连少腹,胸闷嗳气,得暖气或矢气后痛减,恼怒则痛甚,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行气止痛。
主方:柴胡疏肝散。
(1)气滞多由情志波动而致气机郁滞。
应向患者说明,保持心情舒畅可以减轻疼痛,烦躁恼怒能加重病情的重要性,使其配合医疗护理,保持稳定情绪。
(2)气遇寒则凝,得热则行。
故应注意保温,勿使受凉,使气行而痛减。
(3)病室温湿度适宜,患者易急躁恼怒,不愿受打扰,故应注意室内安静,治疗和各种操作尽量集中进行。
(4)中药和饮食宜偏热服用,或可缓痛。
(5)气滞腹痛或腹胀者,应忌食南瓜、土豆及过甜之品等易壅阻气机的食物,可用白萝卜、大蒜、韭菜、香菇、柑橘等有行气温中作用之品作为食疗。
中医辨证治疗右下腹部疼痛的方剂
中医辨证治疗右下腹部疼痛的方剂摘要:1.概述2.右下腹部疼痛的病因3.中医辨证治疗右下腹部疼痛的方法4.治疗右下腹部疼痛的方剂5.结论正文:1.概述右下腹部疼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能是由于多种病因引起的。
在中医中,对于右下腹部疼痛的病因和治法有着独特的认识和方法。
本文将介绍中医辨证治疗右下腹部疼痛的方剂。
2.右下腹部疼痛的病因右下腹部疼痛的常见病因包括阑尾炎、局限性肠炎、肠结核、升结肠肿瘤、右侧附件炎、卵巢扭转等。
在中医中,右下腹部疼痛可能是由于肠道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湿热蕴结等病因引起的。
3.中医辨证治疗右下腹部疼痛的方法中医治疗右下腹部疼痛的方法主要是根据病因进行辨证治疗。
中医认为,不同的病因会导致不同的证候,因此需要根据证候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例如,对于肠道功能失调引起的右下腹部疼痛,中医可能会采用调理肠道功能的方法进行治疗;对于气滞血瘀引起的右下腹部疼痛,中医可能会采用理气活血的方法进行治疗;对于湿热蕴结引起的右下腹部疼痛,中医可能会采用清热利湿的方法进行治疗。
4.治疗右下腹部疼痛的方剂中医治疗右下腹部疼痛的方剂有很多,下面介绍几个常用的方剂:(1) 桃核承气汤:适用于气滞血瘀型右下腹部疼痛,主要症状为疼痛拒按、便秘等。
(2) 大黄牡丹汤:适用于湿热蕴结型右下腹部疼痛,主要症状为疼痛、腹泻、大便带血等。
(3) 补中益气汤:适用于肠道功能失调型右下腹部疼痛,主要症状为疼痛、腹泻、便秘等。
(4) 少腹逐瘀汤:适用于瘀血阻络型右下腹部疼痛,主要症状为疼痛、月经不调等。
5.结论中医辨证治疗右下腹部疼痛有着独特的优势,能够根据不同的病因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中医辨证治疗右下腹部疼痛的方剂
中医辨证治疗右下腹部疼痛的方剂文章标题:中医辨证治疗右下腹部疼痛的方剂一、引言右下腹部疼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能由多种疾病引起,包括消化道疾病、泌尿系疾病、生殖系统疾病等。
在中医的治疗中,辨证施治是一种重要的方法,针对不同的病因病机,采用相应的中药方剂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式。
二、中医辨证施治的基本原则在中医看来,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体内的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以及外邪侵袭等因素密切相关。
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的核心。
根据中医辨证的理论,右下腹部疼痛病证可以分为肝郁气滞、脾虚湿困、肾虚寒凝等不同类型。
在实际治疗中,中医医师会通过望、闻、问、切等四诊方法,对患者的症状、舌象、脉象等进行全面综合分析,然后确定具体的病机病证,最终选择适合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三、中医药方剂治疗右下腹部疼痛1. 肝郁气滞类型肝郁气滞是指情志不畅或长期郁怒等情志因素导致肝气郁结,引起腹部气滞疼痛的病证。
治疗肝郁气滞型右下腹部疼痛,常用柴胡疏肝散加味。
该方剂包括柴胡、川芎、瓜蒌、青皮等药物,具有疏肝理气、行气解郁的作用,能够缓解疼痛并调整情绪。
2. 脾虚湿困类型脾虚湿困是指脾胃功能失调,导致湿邪内停、痰浊内蕴,引起腹部沉闷胀痛的病证。
治疗脾虚湿困型右下腹部疼痛,常用二苓散加味。
该方剂包括茯苓、白术、炙草、陈皮等药物,具有健脾化湿、祛痰止痛的作用,能够改善脾胃功能,消除湿邪。
3. 肾虚寒凝类型肾虚寒凝是指肾阳虚弱或肾阴亏损,导致寒湿凝结,引起腹部冷痛的病证。
治疗肾虚寒凝型右下腹部疼痛,常用理中丸加味。
该方剂包括砂苓、茯苓、附子、当归等药物,具有温中散寒、祛湿止痛的作用,能够温补肾阳、祛除寒湿。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在中医中,辨证施治是一种个性化治疗的重要手段,尤其适用于慢性疾病的治疗。
对于右下腹部疼痛这样的症状,中医医师可以通过详细的辨证施治,选择适合患者病机的中药方剂,从根本上调理身体,达到疏导腑气、和胃止痛的目的。
我个人认为,在治疗右下腹部疼痛时,中医的辨证施治方法具有显著的疗效,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了解。
腹痛辨证论治
腹痛辨证论治介绍腹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
中医辨证论治能够根据个体特点和整体症状来进行综合分析,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辨证分析1. 寒痛型寒痛型- 腹痛寒冷,喜热喜按,不喜凉,痛引腰背,经期痛经明显。
- 可能病机:寒邪侵袭脾胃,中焦阳气不足。
- 治疗原则:温经散寒,调和脾胃。
2. 湿痛型湿痛型- 腹痛阵发,呈胀痛,喜按喜摩擦,口苦口干,舌苔厚腻,大便不规律。
- 可能病机:脾胃湿滞,运化失司。
- 治疗原则:祛湿健脾,调和脾胃。
3. 气滞型气滞型- 腹痛胀满,喜按喜放屁,情绪烦躁易怒,舌质暗,苔薄白。
- 可能病机:气滞不畅,郁而化热。
- 治疗原则:理气活血,调和气机。
4. 血瘀型血瘀型- 腹痛剧烈,定位明确,疼痛持久,经期或经后疼痛加重,舌质暗紫或有瘀斑。
- 可能病机:血液瘀滞,气血运行不畅。
- 治疗原则:活血化瘀,调和气血。
论治建议根据辨证分析,针对不同类型的腹痛,可采取以下治疗建议:1. 寒痛型:可使用温补药物,如附子、肉桂等,同时调整饮食,避免寒凉食物的摄入。
2. 湿痛型:可使用健脾祛湿的草药,如半夏、白术等,饮食上宜清淡为主,避免油腻和湿热食物。
3. 气滞型:可采用理气化痰的草药,如香附、枳实等,同时调整情绪,避免过度压抑和愤怒。
4. 血瘀型:可使用活血化瘀的草药,如川芎、桃仁等,饮食上可适量摄入有活血作用的食物,如红糖、山楂等。
注意事项1. 在使用中药治疗腹痛时,应根据个体情况和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同时遵循医生的指导和监督。
2. 如果腹痛症状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建议及时就医进行专业诊断和治疗。
3. 饮食方面要保持健康均衡,避免过饱过饥和暴饮暴食,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具体治疗方案还需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和制定。
如有疑问或需要进一步咨询,请及时咨询医生或中医师。
腹痛的中医诊疗要点详解
腹痛的中医诊疗要点详解定义是指胃脘以下,趾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历史沿革1.《内经》最早提出腹痛的病名,《素问·气交变大论》:“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腹痛。
”2.《金贵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对腹痛的病因证候及辨证论治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脾胃虚寒、水湿内停——附子粳米汤;寒邪攻冲——大建中汤。
3.《仁斋直指方》将腹痛分为寒热、死血、食积、痰饮、虫积等4.李东垣将腹痛按三阴经及杂病进行辨证论治强调“痛则不通”的论点。
5.王清任、唐容川提出血瘀病机,治疗以理气活血为主。
范围肠易激综合征、消化不良、胃肠痉挛、不完全性肠梗阻、肠粘连、肠系膜和腹膜病变、结核性腹膜炎、腹型过敏性紫癜、泌尿系结石、急慢性胰腺炎、肠道寄生虫等。
病因病机一、病因1.外感时邪风、寒、暑、湿、热→内舍于中焦→脾胃失调,气机受阻→不通则痛风寒——寒凝气滞→经脉受阻→不通则痛暑热寒邪不解,郁而化热→气机阻滞,腑气不通→不通则痛湿热壅滞2.饮食不节暴饮暴食→食积不化,损伤脾胃过食肥甘厚腻或辛辣→湿热内生→损伤脾胃,气机失于调畅→腑气通降不利过食生冷→寒湿内停→腹痛3.情志失调情志怫郁,恼怒伤肝→肝失条达→气血郁滞肝气横逆,克伐脾胃→脾胃不和,气机不畅→不通则痛4.阳气素虚素体脾阳不振过服寒凉,损伤脾阳→寒湿内停→脾阳衰惫,气血不足→脏腑失于温煦→腹痛久病肾阳不足→脏腑失于温煦→腹痛久延不愈5.气滞血瘀跌仆外伤,腹部术后→气滞血瘀,脉络阻塞→不通则痛二、病机1.基本病机——脏腑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痹阻,不通则痛脏腑经络失养,气血运行无力,不荣则痛2.病位——在腹,病变脏腑涉及肝、胆、脾、肾、大小肠、膀胱等,并与足三阴、足少阳、手足阳明经及冲、任、带脉密切相关病位在腹,有脐腹、胁腹、小腹、少腹之分上述经脉均循行于腹部。
这些脏腑经络如有外邪侵袭,或内有所伤,均可引起脏腑气机不利,邪气阻滞于腹中,经脉运行不畅,脏腑经络失养,而致腹痛。
腹痛中医歌诀治疗方子
腹痛中医歌诀治疗方子
腹痛多因气滞生,肝郁气结痛难平。
调气和中为首要,逍遥散中用柴胡。
脾胃虚寒痛绵绵,理中汤内加干姜。
温中散寒效显著,腹痛缓解乐悠悠。
湿热内蕴腹痛急,黄连解毒汤可施。
清热利湿痛自解,病根拔除病自愈。
血瘀腹痛痛如刺,桃仁四物汤宜服。
活血化瘀通经络,疼痛消失身轻松。
虫积腹痛痛难忍,乌梅丸中乌梅用。
驱虫止痛兼调理,虫去痛消乐无穷。
食积腹痛腹胀满,保和丸内枳实添。
消食导滞气自顺,腹痛腹胀一扫空。
寒热错杂腹痛多,半夏泻心汤可治。
调和阴阳寒热平,腹痛缓解心自安。
肝脾不和腹痛起,柴胡疏肝散宜服。
疏肝理气和脾胃,腹痛自消身自在。
以上歌诀为中医治疗腹痛的常用方剂,根据腹痛的不同原因和症状,
选择相应的方剂进行治疗。
在实际应用中,还需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由有经验的中医师进行辨证施治。
中医关于“腹痛”的证治分类
中医关于“腹痛”的证治分类一、寒邪内阻1.临床表现:腹痛拘急,痛势急暴,遇寒痛甚,得温痛减,口淡不渴,形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清稀或秘结,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紧2.证机概要:寒邪凝滞,中阳被遏,脉络痹阻。
3.治法:温中散寒,理气止痛。
4.代表方: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加减。
前方温里散寒,后方理气温中。
5.常用药:高良姜、干姜、紫苏温中散寒;乌药、香附、陈皮理气止痛。
若感受寒湿,恶心呕吐,胸闷,纳呆,身重,倦息,舌苔白腻者,加藿香、苍术、厚朴、蔻仁、半夏。
腹中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属寒气上逆者,用附子粳米汤;腹中冷痛,手足逆冷,身体疼痛,为内外皆寒,宜乌头桂枝汤;少腹拘急冷痛,苔白,脉沉紧,为下焦受寒,厥阴之气失于疏泄,宜暖肝煎;寒实积聚,腹痛拘急,大便不通者,用大黄附子汤。
二、湿热壅滞1.临床表现:腹痛拒按,烦渴引饮,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潮热汗出,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
2.证机概要:湿热内结,气机滞,腑气不通。
3.治法:泻热通腑,行气导滞。
4.代表方:大承气汤。
5.常用药:大黄苦寒泄热,攻下燥屎;芒硝咸寒泄热,软坚散结;厚朴、实破气导滞,消痞除满。
若燥热不甚,湿热偏重,大便不爽者,去芒硝,加栀子、黄芩、黄柏清热泻火;痛引两胁,加郁金、柴胡理气化瘀止痛。
如心下满痛,腹痛剧烈,寒热往来,恶心呕吐,大便秘结者,改用大柴胡汤表里双解。
三、饮食积滞1.临床表现:脘腹胀满,疼痛拒按,腐吞酸,厌食呕恶,痛而欲泻,泻后痛减,或大便秘结,舌苔厚腻,脉滑。
2.证机概要:食滞内停,运化失司,胃肠不和。
4.代表方:枳实导滞丸。
5.常用药:大黄、枳实、神曲消食导滞;黄芩、黄连、泽泻清热化湿;白术、茯苓健脾助运。
若腹痛胀满者,加厚朴、木香行气消胀;大便自利,恶心呕吐者,去大黄,加陈皮、半夏、苍术理气燥湿,降逆止呕。
食滞不重,腹痛较轻者,用保和丸消食导滞。
四、肝郁气滞1.临床表现:腹痛胀闷,痛无定处,痛引少腹,或兼痛窜两胁,时作时止,得嗳气或矢气则舒,遇忧思恼怒则剧,善太息,舌质红,苔薄白,脉弦。
腹痛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腹痛的中医辨证和治疗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的疼痛。
凡外邪侵袭、劳倦内伤、饮食积滞、痰瘀内停等均可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生腹痛。
【范围】腹痛是临床常见病症。
西医学中肠痉挛、神经官能性腹痛、消化不良性腹痛、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结核性腹膜炎、术后肠粘连等,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至于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肠炎、胆囊炎、肾绞痛、膀胱炎等所致腹痛,可参照相应章节的病证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一、病因1.六淫侵袭感受寒邪内侵腹中,伤及中阳,凝滞气机,经脉气血运行受阻,络脉绌急,不通而痛;夏月酷暑,外感暑热之邪,暑热夹湿,内结于腹中肠间,湿热内蕴,气机阻滞不通而痛。
2.情志因素七情过极,脏腑气机逆乱,气化失常,使腹部经络气血运行不利;或气病及血,血行不畅,血瘀络脉闭阻不通而痛。
3.饮食不节暴饮暴食使食物内停于肠道滞而不化,腑气阻滞不通,或食物停积不化,酿成湿热结于肠,腑气不通;或过食生冷瓜果、饮料,中阳受戕,运化失司,寒积于中,使气机不和运行受阻,腹部脏器之经脉气血运行失畅;恣食辛辣之品,助阳生火,或过食膏粱厚味,助湿生热,致火热、湿热之邪壅遏肠道,气机阻滞不通。
以上因素均可引起腹痛。
4.劳逸失度劳力、劳神、房劳过度,日久则阴血不足,精气衰少,腹部经络血脉失养,不荣而发生疼痛。
5.正虚由于禀赋不足,素体阳虚,中阳衰惫,阴寒内盛,气血生化不足,脏腑经络失其温煦、濡养,引起疼痛。
6.其它多由腹部手术以致经络受损,脏器之间粘连,使局部气血流行不畅或瘀滞不通,不通而痛。
二、病机1.发病一般来说,由于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因素等引起的不通而痛多起病较急;而正虚及劳逸失度引起的不荣而痛多起病较缓,常反复发作,术后瘀血引起的腹痛多持续不解。
2.病位在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
与大小肠及肠间经脉、脾、胃、肝、胆关系密切。
3.病性不外虚、实及虚中夹实三类。
实者为寒邪内阻,湿热积滞,气滞血瘀f虚者为中虚脏寒;虚中夹实者为正虚而感邪。
中医中药论治腹痛
中医中药论治腹痛腹痛须分部位,慎用寒凉多行气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的疼痛。
《症因脉治》卷四:“痛在胃之下,脐之四旁,毛际之上,名曰腹痛。
”凡外邪侵袭、劳倦内伤、饮食积滞、痰瘀内停等均可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生腹痛。
人体腹部为阴,腹痛多偏于寒。
从部位来说,上腹中脘属太阴,脐腹属少阴,左右为少腹属厥阴,脐下为小腹属冲任奇脉。
诊治腹痛,首先应分清疼痛部位,结合病程久暂、寒热虚实以及在气在血的性质,加以辨证治疗。
脐腹痛脐腹痛,痛时多在脐腹周围,或饶脐而痛,喜暖喜按,或伴便溏、肠鸣,舌苔白腻等。
其暴痛多实,每由受寒饮冷引起,痛无休止,治宜行气散寒,用排气饮(藿香、木香、乌药、川朴、枳壳、香附、陈皮、泽泻),也可用天台乌药散(乌药、高良姜、小茴香、木香、青皮、槟榔、川楝子、巴豆),但巴豆慎用。
至于夏秋之间,脾胃伤冷,大便溏泄,腹痛较甚,小便不利,舌苔白腻,寒湿中阻者,可用胃苓汤(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加减,寒痛必用肉桂,此对缓解腹痛甚为有效。
脐腹疼痛,时轻时重,腹部怯寒,大便不实,多由脾肾虚寒所致。
久痛每用温养,常以附子理中汤(附子、党参、白术、炮姜、甘草)或加四神丸(肉豆蔻、补骨脂、五味子、吴茱萸)化裁,治之有效。
少腹痛少腹痛,多与肝气有关,部位属肝经分野,偏于下腹两侧,痛时的特征均兼作胀,或牵及胁肋,得矢气则舒。
治以疏肝理气,可用加味乌药汤(乌药、砂仁、木香、延胡索、香附、甘草)或正气天香散(乌药、香附、陈皮、苏叶、干姜)。
另外,金铃子散(川楝子、玄胡索)和青皮、荔枝核等均可加用。
若少腹疼痛较久,绵绵不休,畏寒喜暖,舌淡苔白,脉沉细者,则属肝肾虚寒,宜用暖肝煎(当归、枸杞子、小茴香、肉桂、乌药、沉香、茯苓)温补肝肾、佐以行气。
寒甚加吴茱萸、干姜;气滞加香附、青皮。
小腹痛小腹痛,每与女子痛经病证联系较多,常伴月事不调,胁部和乳房胀痛,或下腹绵痛下坠,腰酸,疲乏等现象。
中医辨证治疗右下腹部疼痛的方剂
中医辨证治疗右下腹部疼痛的方剂1. 引言右下腹部疼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能由多种疾病引起,包括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妇科疾病等。
在中医看来,疼痛是因为人体经络气血不畅所致,因此对右下腹部疼痛的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舌诊、脉诊等辨证方法来进行。
2. 中医辨证右下腹部疼痛在中医中可分为肾经湿热、肝郁脾虚、气滞血瘀等不同的证型。
中医辨证治疗右下腹部疼痛的方剂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
2.1 肾经湿热证肾经湿热证的患者右下腹部疼痛常伴有尿黄、口干、小便热、大便稀薄等症状。
治疗时可选用龙胆泻肝胶囊来清热利湿,或者加减知柏地黄丸以清热滋阴。
2.2 肝郁脾虚证肝郁脾虚证的患者右下腹部疼痛常伴有厌食、脘闷、疲乏、情绪低落等症状。
治疗时可选用逍遥丸来平肝疏肝,或者加减六味地黄丸以益气养阴。
2.3 气滞血瘀证气滞血瘀证的患者右下腹部疼痛常伴有疼痛部位牢固、时隐时现、舌质紫暗等症状。
治疗时可选用舒筋活血丸来疏肝理气活血,或者加减逍遥散以疏肝理气、行气活血。
3.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中医辨证治疗右下腹部疼痛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辨证施治,而不是简单地使用一些通用的方剂。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也需要配合医生的建议,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节,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4. 总结与展望中医辨证治疗右下腹部疼痛的方剂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施治,以达到调理人体气血的目的。
未来,我们希望能通过更深入的研究和临床实践,不断完善并推广这一古老而又科学的治疗方法,让更多患者受益。
5. 中医治疗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说明中医辨证治疗右下腹部疼痛的方剂,我们可以以一个实际的治疗案例进行分析。
患者李女士,36岁,因右下腹部隐痛不适,就诊于中医门诊。
患者描述疼痛部位位于右下腹,隐隐作痛,伴有口干、小便黄、大便稀薄等症状。
舌质红,苔黄腻,脉数。
根据患者的症状,我们可以初步判断为肾经湿热证。
针对这一病症,我们可以选择龙胆泻肝胶囊来清热利湿,并且建议患者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
腹痛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腹痛的中医辨证和治疗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的疼痛。
凡外邪侵袭、劳倦内伤、饮食积滞、痰瘀内停等均可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生腹痛。
【范围】腹痛是临床常见病症。
西医学中肠痉挛、神经官能性腹痛、消化不良性腹痛、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结核性腹膜炎、术后肠粘连等,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至于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肠炎、胆囊炎、肾绞痛、膀胱炎等所致腹痛,可参照相应章节的病证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一、病因1.六淫侵袭感受寒邪内侵腹中,伤及中阳,凝滞气机,经脉气血运行受阻,络脉绌急,不通而痛;夏月酷暑,外感暑热之邪,暑热夹湿,内结于腹中肠间,湿热内蕴,气机阻滞不通而痛。
2.情志因素七情过极,脏腑气机逆乱,气化失常,使腹部经络气血运行不利;或气病及血,血行不畅,血瘀络脉闭阻不通而痛。
3.饮食不节暴饮暴食使食物内停于肠道滞而不化,腑气阻滞不通,或食物停积不化,酿成湿热结于肠,腑气不通;或过食生冷瓜果、饮料,中阳受戕,运化失司,寒积于中,使气机不和运行受阻,腹部脏器之经脉气血运行失畅;恣食辛辣之品,助阳生火,或过食膏粱厚味,助湿生热,致火热、湿热之邪壅遏肠道,气机阻滞不通。
以上因素均可引起腹痛。
4.劳逸失度劳力、劳神、房劳过度,日久则阴血不足,精气衰少,腹部经络血脉失养,不荣而发生疼痛。
5.正虚由于禀赋不足,素体阳虚,中阳衰惫,阴寒内盛,气血生化不足,脏腑经络失其温煦、濡养,引起疼痛。
6.其它多由腹部手术以致经络受损,脏器之间粘连,使局部气血流行不畅或瘀滞不通,不通而痛。
二、病机1.发病一般来说,由于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因素等引起的不通而痛多起病较急;而正虚及劳逸失度引起的不荣而痛多起病较缓,常反复发作,术后瘀血引起的腹痛多持续不解。
2.病位在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
与大小肠及肠间经脉、脾、胃、肝、胆关系密切。
3.病性不外虚、实及虚中夹实三类。
实者为寒邪内阻,湿热积滞,气滞血瘀f虚者为中虚脏寒;虚中夹实者为正虚而感邪。
治疗“腹痛”方剂汇总
治疗“腹痛”方剂汇总
腹痛是以胃脘以下,趾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腹痛病因病机
1.腹痛发生的常见内因与外因:①外感时邪② 饮食不节③情志失调④阳气素虚⑤跌仆损伤⑥腹部术后
2.腹痛的病机,脏腑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痹阻,不通则痛,脏腑经络失养,不荣则痛。
辨证论治
1.腹痛的辨证要点,首辨腹痛性质,次辨腹痛部位。
2.腹痛的治疗原则:以“ 通” 立法。
3.分证论治
腹痛→寒邪内阻证→治法:温里散寒,理气止痛,方药: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加减
腹痛→湿热壅滞证→治法:泄热通腑,行气导滞,方药:大承气汤加减
腹痛→饮食积滞证→治法:消食导滞,理气止痛,方药:枳实导滞丸加减
腹痛→肝郁气滞证→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腹痛→淤血内停证→治法:活血化瘀,和络止痛,方药:少腹逐瘀汤加减
腹痛→中脏虚寒证→治法:温中补虚,缓急止痛,方药:小建中汤加减。
腹痛的中医辨证论治
腹痛的中医辨证论治腹痛是泛指胃院、两胁以下,耻骨以上的范围内发生疼痛而言。
本病涉及范围较广,凡内、外、妇产等科的多种功能性和器质性疾病,表现以腹痛为主症者,均可参此辨证施治。
就内科疾病的腹痛而论,还应与胃痛、泄泻、痢疾、虫病、胁痛、积聚、淋证等有关病篇对照互参,做到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辨证必须区别其脏腑经络所属,在气在血、属寒属热,从虚实两纲进行治疗。
实证腹痛,重在祛邪疏导;虚寒腹痛,治宜温补阳气。
按语:(1)腹腔内藏有肝、胆、脾、胃、肾、大小肠、膀胱、胞官等脏器,若因外感内伤诸因导致上述脏腑、经络病变时,均可产生腹痛。
故临证除详询起病原因外,还应根据腹痛的部位、性质、程度、与饮食的关系,以及其他伴发症状进行体格检查和必要的理化检查,鉴别何脏何腑受病,分清寒热、气血、虚实,结合辨病,作出相宜诊治。
(2)凡急性腹痛,或慢性腹痛急性发作,痛势急剧持续加重,腹部有明显压痛,痛点固定,腹肌紧张或反跳痛,或触及包块,甚至腹式呼吸消失者,应当考虑到外科急腹症疾病,多为腹内脏器发炎穿孔、梗阻、破裂所引起。
若女性患者,更须注意与妇科疾病相鉴别。
(3)本证亦可采用针灸止痛。
一般实证腹痛,可针刺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上腹痛加中脘,脐腹痛加天枢,下腹痛加气海等。
若属慢性久痛,可灸关元、气海或针灸并举。
腹痛的辨证分型治疗:(1)寒邪内阻证病机:寒邪伤中,气机阻滞。
症状:痛势急暴,遇冷则甚,得温较舒。
怕冷,踡卧,口不渴,大便或溏或秘,小便清长。
舌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温中散寒。
例方:正气天香散。
常用药物:香附、乌药、干姜、紫苏、陈皮、高良姜、草豆蔻、木香、元胡。
加减:寒重加附子、肉桂。
腑气不通,加黑附子、大黄。
肝经寒凝气滞者,加吴茱萸、小茴香。
夏月感受寒湿者,酌加藿香、苍术、川朴、白蔻仁、半夏、茯苓。
(2)中虚脏寒证病机:脾阳不振,阴寒内盛。
症状:腹痛绵绵,时作时止,或感挛急,痛处喜热喜按。
饥饿或疲劳后痛势加重,大便稀溏,神倦气短,怯寒、四肢不温。
腹痛中医辨证论治
腹痛中医辨证论治腹痛就是指胃腕下列,趾骨毛际以上位置产生的疼痛。
凡外邪侵蚀、劳倦内伤、饮食搭配食滞、痰瘀内停等均可造成血气运作受阻而产生腹痛。
那麼,腹痛中医辨证论治疗方法是什么?下边对于这一问题来开展简易的掌握和了解,期待以下几点对大伙儿有一定的协助!1辩证关键点辨急、漫性腹痛急性腹痛发病急骤,疼痛强烈,现病史短,数钟头至数日不一,需应急解决;漫性腹痛发病迟缓,疼痛偷欢,或痛势不是很,现病史长,可几个月乃至多年之久,常反复发病。
辨主症外感风寒六淫之邪、内伤饮食搭配之初起引发腹痛,痛在脐腹,主症多在胃肠;痛在少腹,伴随肝郁气滞之象,因情绪而导致或开启者,主症多在肝;腹痛绵绵不绝,痛在小肚子者,主症在肾、腺。
辨病性痛势大幅度,呈暴痛拒按,伴腹胀、呕逆者,确凿;痛势隐约,或久痛,喜按或可按者,属虚;疼痛迫切阵作,口干畏冷,喜凉,便秘或排便秽臭者,属热;疼痛拘急,腹鸣切痛,受冷痛增,得热痛减者,属寒;疼痛时轻时重,攻冲跑窜,伴胸胁不舒,呃逆腹胀,得矢气而后快,每因情绪变化而疼痛加剧,属气滞血瘀;疼痛呈刺疼拒按,痛点固定不动不移,甚至可扪及肿块,舌色隐青,或有瘀点、淤点者,属血淤;疼痛欲便,便后痛减,伴嗳腐苔腻者,属食积。
医治标准腹痛以“通”法律,但绝非只表示占领通利,只是依据热寒实虚不一样,各自施加“实者攻之”,“虚者补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滞者通之”,“积者散之”。
另外留意通补关联。
“堵塞而痛”,为论证疼痛的辨证论治,治当通利祛邪;“不荣而痛”为虚证疼痛的辨证论治,治当清补养血。
分证论治寒凝腹痛症状腹痛,痛势急暴,受冷则重,得温则痛减,口淡口不干,畏冷蜷卧,小便清泻,大便溏,苔白或白腻,脉沉紧或沉弦。
症状剖析外受凉邪或过食吃凉性,或湿邪直中于腹,使寒凝于腹腔,肚子里气血堵塞,血气不畅络脉被阻,故腹痛,痛势急暴;受冷助寒收引则痛势加剧,得溫暖则气血通,凉气散,故痛势缓而减;气血不可以外达则畏冷蜷卧;寒为水之性,寒盛故口不渴;小便清,大便溏皆为寒凝内电阻之象;苔白为寒,白腻为湿寒,脉诊为寒凝内电阻之象。
中医治疗腹痛的7个经方
中医治疗腹痛的7个经方大黄附子汤方证提要腹痛得寒加重、大便秘结,伴见恶寒或身痛,舌苔白、脉弦紧。
推荐处方大黄10 g,制附片30~50 g(先煎),北细辛10 g,以水1 000 mL,先煎制附片1 h,再放入细辛、大黄,文火再煎煮30~40 min,取汤液200 mL,分2次温服。
临床应用适用本方证者其人形体较壮实而精神萎靡、面色灰暗,腹痛以下腹痛或偏向一侧的多见,疼痛常较剧烈,多为阵发性。
一般均伴有大便数日不解,或大便干结难出,舌质暗、舌苔多厚或水滑。
本方证的腹痛有得寒加重、便畅得减的特点,其痛可有饮冷食寒,或暴受风寒引发或加重,且常伴自觉恶寒、手足厥冷等。
本方证临床可用于具有上述方证特点的腹痛疾病,如肠梗阻、胆囊炎、胆结石、胆蛔症、泌尿系结石、阑尾炎、腹股沟疝、肿瘤等。
常用加减伴有胆囊炎、胆石症发作者,合大柴胡汤;肾绞痛者合四逆散或芍药甘草汤。
注意事项方中的附子量比较大,应先煎>1 h更稳妥。
本方用药比较峻烈,多用于疼痛重症,普通的疼痛不宜轻易使用。
附子粳米汤方证提要腹痛肠鸣、呕吐,攻冲胸胁,身寒怕冷,苔白或滑。
推荐处方制附片10~15 g,姜半夏15 g,生甘草5 g,大枣25 g,粳米30 g。
常用加减临床常合用大建中汤去人参、胶饴,名《外台》解急蜀椒汤。
注意事项煎服法:以水1 000 mL,煮米熟汤成,去滓约200 mL。
分2~3次温服。
本方为仲景经典方,方中附片与半夏同用,并无配伍禁忌,可放心使用。
大建中汤方证提要腹部剧烈冷痛且可牵连及心胸部,呕吐频繁不能饮食,或可见肠型凸起而拒按,手脚冷,舌淡苔白。
推荐处方蜀椒10 g,干姜20 g,人参10 g,饴糖50 g(烊)。
前3味药用水600~800 mL,煮取150~200 mL,去滓,烊入饴糖。
分2次温服,服后喝热粥一小碗,并温覆避风寒、禁忌生冷。
临床应用本方证者常有进食生冷的诱因,且起病急剧,多为肠蛔虫症、肠梗阻、肠痉挛等病症。
常用加减方中饴糖可用红糖替代,常与附子粳米汤合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治腹痛的四大辩证方
腹痛的范围,般是指肚脐的周围和肚脐下。
它是很多疾病中常见的一种症状。
在治疗时,一般分,气滞、血瘀、寒痛、热痛四证。
试试中医治腹痛的四大辩证方。
我们来看看具体的治疗法。
*气滞
脘腹胀痛,游走不定,有时引及小腹部,胸闷不舒服,暧气或打屁就轻松一些,一般称这种情况叫气痛。
舌苔薄白,脉弦缓。
治宜舒肝理气。
*处方
(1)柴胡4.5克白芍10克枳实6克甘草3充水煎服。
(2)广木香6~10克乌药6,---lo~ 二味用洒磨汁,用开水送服。
*血瘀
腹痛经久不愈,疼痛比较厉害,痛点固定,触痛或拒按。
舌质紫暗,脉涩。
治宜活血祛瘀。
处方
当归10克川芎4.5克赤芍10克蒲黄6克五灵脂10克没药6克延胡索lo克小茴香4.5克水煎服。
*寒痛
体质向来很弱,腹部隐隐作痛,痛一阵,歇一阵,喜欢喝热开水,用热手重按可以减轻。
舌苔白润,脉迟无力。
治宜温中止痛。
*处方
(1)白胡椒1.5克鸡蛋1个(去壳) 煮熟和汤服下。
或白胡椒7粒,研细末,开水吞服。
(2)吴茱萸3克香附6克高良姜4.5克水煎服。
(3)附子理中丸(成药) 每次3克,每天服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