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沉淀反应

合集下载

临床医学检验临床免疫技术:沉淀反应测试题(题库版)

临床医学检验临床免疫技术:沉淀反应测试题(题库版)

临床医学检验临床免疫技术:沉淀反应测试题(题库版)1、单选在琼脂板上打两排孔,左侧孔加入待测抗原,右侧孔加入已知抗体,抗原在阴极,抗体在阳极。

通电后,抗原泳向阳极,抗体流向阴极,观察在两者之间或抗体侧形成沉淀线。

本试(江南博哥)验采用的是OA.免疫电泳B.免疫固定电泳C.蛋白电泳D.火箭电泳E.对流免疫电泳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对流免疫电泳原理是将双向扩散试验与电泳相结合的定向加速免疫扩散技术。

2、单选不是免疫比浊试验中伪浊度形成的原因()A.高血脂标本B.标本反复冻融C高效价抗体(>1:200)D低效价抗体(<1:20)E.试剂污染正确答案:C3、单选沉淀反应的钩状效应现象指的是OA.抗原过量B.抗体过量C.沉淀物显著D.凝集明显E.抗原和抗体的比例正确答案:A4、单选对流免疫电泳中,抗体向阴极移动原因是OA.抗体带正电B.抗体带负电C.电渗作用D.电泳作用E.抗原带正电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对流免疫电泳的原理是将双向扩散试验与电泳相结合的定向加速的免疫扩散技术。

通电后,在pH8.4缓冲液中带负电荷的蛋白质抗原流向阳极抗体侧,而抗体借电渗作用流向阴极侧,在两者之间或抗体侧形成沉淀线。

5、单选下列有关沉淀反应第二阶段的说法,错误的是OA.形成可见的免疫复合物B.出现肉眼可见的沉淀线或沉淀环C.可用散射比浊测定反直结果D.几秒钟至几分钟内即完成E.可用透射比浊测定反应结果正确答案:D6、单选环状沉淀试验中要求OA.抗原澄清B.抗体澄清C.抗原和抗体都必须澄清D.对抗原和抗体没有特别要求E.抗原比重大于抗血清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环状沉淀试验:在一定内径(1.5→.Omm)的玻璃管中先加入抗血清,再沿管壁加入抗原溶液,因抗血清比重大于抗原,故在两者交界处形成清晰界面,此处抗原抗体生成物在一定时间内形成白色环为阳性。

要求:抗原抗体溶液澄清。

适用于微量抗原测定。

考点:环状沉淀试验7、单选下列关于光学检测原理的叙述何者正确OA.荧光检测时,激发光与发射光处于同一直线上B.反射比色检测时,入射光与反射光处于同一直线上C.透射比浊检测时,入射光与透射光处于同一直线上D.散射比浊检测时,入射光与散射光处于同一直线上E.磷光计检测时,入射光与发射光处于同一直线上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透射比浊法的基本原理是测定一定体积的溶液通过的光线量,当光线通过时,由于溶液中存在的抗原抗体复合物粒子对光线的反射和吸收,引起透射光的减少,测定的光通量和抗原抗体复合物的量成反比。

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沉淀反应.

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沉淀反应.

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沉淀反应沉淀反应(precipetaiton)是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特异性结合所出现的反。

早在1897年Kraus就发现,细菌培养液与相应抗血清混合时可发生沉淀反应(precipetaiton)是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特异性结合所出现的反。

早在1897年Kraus就发现,细菌培养液与相应抗血清混合时可发生沉淀反应。

1905年Bechhold把抗体放在明胶中,将抗原加于其中,发现沉淀反应可在凝胶中进行。

Oudin(1946)报告了试管免疫扩散技术,Mancini(1965)提出单向免疫扩散技术,使定性免疫试验向定量化发展。

另一方面,免疫浊度法的出现,使沉淀反应达到快速、微量、自动化的新阶段。

沉淀反应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发生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第二阶段形成可见的免疫复合物(参见第九章)。

经典的沉淀反应在第二阶段观察或测量沉淀线或沉淀环等来判定结果,称为终点法;而快速免疫浊度法则在第一阶段测定免疫复合物形成的速率,称为速率法。

现代免疫技术(如各种标记免疫技术)多是在沉淀反应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沉淀反应是免疫学方法的核心技术。

第一节液体内沉淀试验一、絮状沉淀试验絮状沉淀试验为历史较久,又较有用的方法。

该法要点是:将抗原与抗体溶液混合在一起,在电解质存在下,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絮状沉淀物。

这种沉淀试验受到抗原和抗体比例的直接影响,因而产生了两种最适比例的基本测定方法。

(一)抗原稀释法抗原稀释法(Dean-Webb法)是将可溶性抗原作一系列稀释,与恒定浓度的抗血清等量混合,置室温或37℃反应后,产生的沉淀物随抗原的变化而不同。

表12-1系以牛血清白蛋白为例的实验结果。

表12-1Dean-Webb定量沉淀试验管号抗原抗体总沉淀量反应过剩物抗原沉淀量抗体沉淀量沉淀中Ab/Ag1 0.003 0.68 0.093 Ab 0.003 0.090 30.02 0.005 0.68 0.145 Ab 0.005 0.140 28.03 0.011 0.68 0.249 Ab 0.011 0.238 21.74 0.021 0.68 0.422 Ab 0.021 0.401 19.15 0.032 0.68 0.571 Ab 0.032 0.539 16.86 0.043 0.68 0.734 - 0.043 0.691 16.17 0.064 0.68 0.720 Ab ---8 0.085 0.68 0.601 Ag ---9 0.171 0.68 0.464 Ag ---10 0.341 0.68 0.368 Ag ---单位:mmol/L 从表12-1可以看出,1~5管为抗体过剩管,7~10管为抗原过剩管,唯第6管沉淀物最多,两者之比为16:1,即最适比。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沉淀反应 [实验目的]:通过单向琼脂扩散测定待测血清Ig 含量[实验材料]: 打孔器(1)将溶解后的离子琼脂冷却到4 5 °C ,加入适当浓度的抗原混 合均匀,吸取3—4毫升加在载玻片上,使其均匀布满载玻片 而又不流失。

(2) 琼脂凝固后制成凝胶板,然后隔适当距离打孔。

(3) 在孔内滴加待测可溶性抗体。

(4) 将凝胶平板放入带盖瓷盘中,下面垫一湿纱布以保持湿度,置 于37 °0恒温箱中2 4小时,观察沉淀环。

单向琼脂扩散是一种定量试验,主要用来测定标本中各种免疫球蛋白或补体成分的含量。

在孔中加入待测抗体使其向四周扩散,经一定时间后抗体与琼脂中抗原相遇,在比例适宜处生成白色沉淀环。

沉淀环直径与抗体浓度成正比。

根据测试样品沉淀环直径的大小,可从已知的标准曲线中查出样品中抗体的含量。

实验二[实验名称]:间接凝集抑制试验(妊娠试验)[实验目的]:测定待检尿液中是否含HCG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以诊断妊娠[实验材料]:孕妇尿液、非孕妇尿液、HCG 致敏乳胶抗原、抗HCG 血清、载实验一1%离子琼脂、白喉类毒素、白喉抗毒素、载玻片、毛细吸管[试验步骤]: [实验结果]: (沉淀环直径) 测量沉淀环直径:毫米[实验分析]玻片等[试验步骤]:(1)取一片载玻片,标记出左右。

(2)在载玻片左侧加一滴待检尿液,右侧加一滴非孕妇尿液。

(3)在两侧尿液中分别加一滴抗HCG血清,摇动混匀2 —3分钟。

(4)在两侧液滴中分别再加一滴HCG致敏乳胶抗原,摇动混匀2 — 3分钟。

(5)观察判定结果。

[实验结果]:(凝集和非凝集的描述)左侧(待检尿液侧)呈现均匀的乳状液状态,无凝集颗粒。

间接凝集抑制阳性。

右测(非孕妇尿液侧)出现明显的凝集颗粒。

间接凝集抑制阴性。

[实验分析]:(结合实验原理)孕妇尿液中的HCG含量显著增高。

尿液中的HCG与加入的抗HCG结合, 抗HCG被消耗,使得加入的HCG乳胶抗原不能再与抗HCG结合,不出现乳胶抗原间接凝集反应(凝集被抑制),所以液滴呈现均匀乳状液,为乳胶间接凝集抑制阳性反应。

5章 沉淀反应(免疫学)

5章 沉淀反应(免疫学)

3.方法评价
操作简便。 灵敏度较高,比双扩高约10倍。 分辨率低于双扩。

4. 临床应用

常用于抗原或抗体的定性分析、效价测定和纯度鉴 定等
(二) 火箭免疫电泳

火箭免疫电泳 是将单向免疫扩散和电泳相结合,在电场中
加速定向扩散的单向免疫扩散技术,由于其沉淀形
似火箭,故称为火箭电泳。
1. 基本原理
一、透射免疫比浊法
(transmission turbidimetry)
(一) 基本原理

抗原抗体结合后形成的CIC引起液体介质出 现浊度改变,光线的透过量减少,被吸收 光线量与CIC形成量呈正相关,依所测吸光 度值推算待测抗原的量 。
二、散射免疫比浊法
(nephelometry)

1967年, Ritchie等
方法稳定、简便的方法,不需特别仪器设 备,重复性好,但灵敏度稍差(1.25mg/L)。
(四)临床应用
1.血清学诊断:出现沉淀线,表明存在相应的Ag或Ab.
2.
免疫化学分析:浓度、分子量、纯度、反应性 沉淀线靠近抗原孔,提示抗体含量高;反之则反
出现多条沉淀线,则说明抗原和抗体皆不是单 一成分。可用于鉴定抗原或抗体的纯度。
三、速率抑制免疫比浊法
(rate inhibition immunoturbidimetry)

是一种竞争性结合试验,主要用于测定半抗原和 药物等小分子物质。

试验时先将一定量的已知半抗原-载体(大分子) 与限量的特异性抗体发生反应,生成的免疫复合 物可形成一定的速率散射峰值。
待测抗原与抗体竞争结合,速率散射峰值降低, 降低程度与标本中的待测半抗原成正比。
第5章 沉淀反应 Precipitation

沉淀反应名词解释免疫学

沉淀反应名词解释免疫学

沉淀反应名词解释免疫学
嘿,咱说说免疫学里的沉淀反应是啥。

有一回啊,我去实验室找我一个学免疫的朋友玩。

他正在做实验,我就好奇地凑过去看。

他跟我说他在做沉淀反应的实验呢。

沉淀反应呢,简单来说就是在免疫学里一种能让两种东西结合然后产生沉淀的现象。

就好像两个小伙伴见面了,手拉手变成一个大东西,然后沉到下面去了。

比如说,朋友在实验里把一种抗体和一种抗原放在一起。

这抗体和抗原就像两个互相找的小伙伴,一见面就紧紧抱在一起,然后因为太重了就沉到试管底下去了。

这就是沉淀反应。

我看着那个试管,一开始啥也没有,过了一会儿就看到下面有一些沉淀物出现了。

朋友说这就是沉淀反应的结果。

所以啊,沉淀反应在免疫学里很重要呢,可以帮助我们检测一些疾病啥的。

下次你听到沉淀反应这个词,就可以想象两个小伙伴见面然后沉下去的画面啦。

临床检验主管技师 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 第六章 沉淀反应

临床检验主管技师 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 第六章 沉淀反应

第六章沉淀反应沉淀反应是指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特定条件下发生特异性结合时出现的沉淀现象。

第一节沉淀反应的特点沉淀反应中的抗原多为蛋白质、多糖、血清、毒素等可溶性物质。

沉淀反应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抗原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几秒到几十秒即可完成,出现可溶性小的复合物,肉眼不可见;第二阶段为形成可见的免疫复合物,约需几十分钟到数小时才能完成,如沉淀线、沉淀环。

第二节液体内沉淀试验一、絮状沉淀试验抗原抗体溶液在电解质的存在下结合,形成絮状沉淀物,这种絮状沉淀受抗原和抗体比例的直接影响,因此常用来作为测定抗原抗体反应最适比例的方法,常见类型有:(一)抗原稀释法抗原进行一系列稀释与恒定浓度抗血清反应。

(二)抗体稀释法抗体进行一系列稀释与恒定浓度抗原反应。

(三)方阵滴定法即棋盘滴定法。

二、免疫浊度测定属于液体内沉淀反应,其特点是将现代光学测量仪器与自动化检测系统相结合应用于沉淀反应,可进行液体中微量抗原、抗体及小分子半抗原定量检测。

(一)免疫比浊测定的影响因素1.抗原抗体的比例是浊度形成的关键因素。

当抗原过量时,形成的IC分子小,而且会发生再解离,使浊度反而下降,光散射亦减少,这就是高剂量钩状效应。

当抗体过量时,IC的形成随着抗原递增而增加,至抗原、抗体最适比例处达最高峰,这就是经典的海德堡曲线理论。

在反应体系中需保持抗体适当过量,如形成抗原过量则造成测定的准确性降低。

2.抗体的质量对免疫比浊测定法的抗体要求(1)特异性强(2)效价高:低效价(<1:20)抗体会增加非特异性浊度(伪浊度)的产生。

(3)亲和力强:则抗体的活性高,可加快抗原抗体反应的速度,且形成的IC较牢固,不易发生解离。

(4)R型和H型抗体:R型抗体是指以家兔为代表的小型动物被注射抗原免疫后制备的抗血清。

这类抗血清的特点是亲和力较强,抗原抗体结合后不易发生解离。

H型抗体是指以马为代表的大型动物注射抗原后制备的抗血清,这类抗血清的亲和力弱,抗原抗体结合后极易解离。

沉淀反应(免疫学检验课件)

沉淀反应(免疫学检验课件)
第十三章
沉淀反应
沉淀反应
(precipitation)
可溶性抗原(细菌培养滤液、细胞或组织的 浸出液、血清蛋白等)与相应抗体在液相中特异 结合后,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受电解质影响出现的 沉淀现象。
反应中的抗原称为沉淀原(precipitinogen) 可以是类脂、多糖或蛋白质等;抗体称为沉淀素 (precipitin)。
❖ (3)溶液中的抗原-抗体复合物的数量要足够多。如果 数量太小,溶液浊度变化太小,对光通量影响不大。
❖ (4)透射比浊是依据透射光减弱的原理来定量的,因此 只能测定抗原-抗体反应的第二阶段,检测需抗原- 抗体温育反应时间,检测时间较长。
❖ (5)检测用的抗体一般应选择亲和力较高的抗体,且在 检测中应保证抗体过量。
退。实际上在电泳的过程中受
负电荷多

电泳力 >
电渗力
抗体 负电荷少
电泳力 ﹤ 电渗力
+
步骤:
制板
3-4ml琼脂
打孔
孔间距3mm
加样
约7ul
抗体
抗原
电泳
总电流=4mA x 1cm/板宽 x N(板数) 20—30分钟
三、免疫电泳技术
免疫电泳技术的用途
是散射比浊法的改良。一般在30~120min内比 浊
用于免疫沉淀反应的缺陷
(1)因为是一次性测定光吸收值,没有考虑每一个待测 样本的吸收和散射效果,可测定结果不准确
(2)测定的仍是抗原-抗体反应的第二阶段,不适合快 速检测。
(3) 终点法存在反应本底(空白管),测定样本的含量 越低,本底比例越大,故在微量测定时,本底的干 扰是影响准确测定的重要因素。
(4)若反应时间过长,IC聚合形成沉淀则导致散射值 偏低。故需掌握最适时间比浊。

医学免疫学沉淀反应

医学免疫学沉淀反应

医学免疫学沉淀反应在医学免疫学的领域中,沉淀反应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实验技术。

它不仅有助于我们对疾病的诊断和监测,还在科研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

沉淀反应的原理其实并不复杂。

简单来说,就是当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特定条件下结合时,会形成肉眼可见的沉淀物。

这一过程基于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只有当两者的结构和电荷相互匹配时,才能发生有效的反应。

沉淀反应的类型多种多样。

其中,环状沉淀反应是比较经典的一种。

在这种反应中,将抗原溶液小心地叠加在抗体溶液之上,在两者的界面处,如果存在对应的抗原抗体,就会形成白色的沉淀环。

这种方法虽然简单直观,但灵敏度相对较低,如今在实际应用中已经不那么常见。

另一种常见的沉淀反应是絮状沉淀反应。

在这个实验中,抗原和抗体溶液混合后,会出现肉眼可见的絮状沉淀物。

然而,这种反应的结果判断往往比较主观,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溶液的浓度、温度以及混合的方式等。

相较于上述两种方法,免疫比浊法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更为广泛。

它通过测量溶液中抗原抗体复合物形成后导致的浊度变化,来定量分析抗原或抗体的含量。

这种方法具有快速、准确、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尤其适用于临床实验室对大量样本的检测。

在实际应用中,沉淀反应有着广泛的用途。

比如在疾病诊断方面,当我们怀疑一个人感染了某种病原体时,可以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针对该病原体的特异性抗体来辅助诊断。

如果检测结果显示存在相应的沉淀反应,就提示患者可能已经感染了该病原体。

再比如,在血液制品的质量检测中,沉淀反应可以帮助检测其中是否存在杂质或异常蛋白。

这对于保障血液制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

不仅如此,沉淀反应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常常会产生针对自身组织或细胞的抗体,通过沉淀反应检测这些抗体的存在,可以为疾病的诊断提供有力的依据。

然而,沉淀反应也并非完美无缺。

它可能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干扰。

比如,标本的采集和处理不当可能会影响抗原或抗体的活性,从而导致假阴性或假阳性结果。

临床免疫学检验课件第6章沉淀反应2

临床免疫学检验课件第6章沉淀反应2

加入抗血清
各管抗体量不变
Ab
振摇 混匀、37℃孵育
Ag
沉淀量不同
轻摇
出现沉淀量最多的管为最适比例管。
表6-1 最适比方阵测定法
抗原稀释度
抗体 稀释度 1/10 1/20 1/40 1/80 1/160 1/320 1/640 对照
1/5
+
++ +++ +++ ++
+
±

1/10
+
++ ++ ++ +++ ++
•基本原理:电泳技术+沉淀反应 •优点:加快沉淀反应的速度;
提高灵敏度。 •应用: 主要用于细微成分的分析。
•电泳原理:带电质点在电场中向带有异相电荷的 电极移动。
•在常规血清蛋白电泳,一般选择可使所有蛋白质 分子均带负电荷的碱性缓冲液。
•电场中的作用力(碱性条件下) 电泳力:蛋白质由阴极向阳极移动。 电渗力:水分子向阴极移动。 若电泳力>电渗力, 向阳极移动(大多数Ag) 电渗力>电泳力, 向阴极移动(Ab)。
• 对待检蛋白质样品定量测定的条件: 1、具有单价特异性抗血清 2、已知含量标准品(绘制标准曲线用) 3、待检含量>1.25ug/ml。(敏感度稍低)
• 单扩试验的应用范围: 常用于IgG、IgA、IgM、C3、C4等测定, 简易的抗原定量技术。
• 双环现象
抗原性相同、扩 散率不同的两个 组分:α重链病 人血清中的α重 链与正常IgA
抗体相遇,在界面处形 •临床意义:
成清晰的乳白色沉淀环。 鉴定血迹、

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第六章沉淀反应讲义

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第六章沉淀反应讲义

第六章沉淀反应沉淀反应是指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特定条件下发生特异性结合时出现的沉淀现象。

第一节沉淀反应的特点沉淀反应中的抗原多为蛋白质、多糖、血清、毒素等可溶性物质。

沉淀反应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抗原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几秒到几十秒即可完成,出现可溶性小的复合物,肉眼不可见; 第二阶段为形成可见的免疫复合物,约需几十分钟到数小时才能完成,如沉淀线、沉淀环。

第二节液体内沉淀试验一、絮状沉淀试验抗原抗体溶液在电解质的存在下结合,形成絮状沉淀物,这种絮状沉淀 因此常用来作为测定抗原抗体反应最适比例的方法,常见类型有:抗原进行一系列稀释与恒定浓度抗血清反应。

抗体进行一系列稀释与恒定浓度抗原反应。

方阵滴定法即棋盘滴定法。

二、免疫浊度测定属于液体内沉淀反应,其特点是将现代光学测量仪器与自动化检测系统相结合应用于沉淀反应,可进 行液体中微量抗原、抗体及小分子半抗原定量检测。

(一)免疫比浊测定的影响因素1. 抗原抗体的比例 是浊度形成的关键因素。

当抗原过量时,形成的IC 分子小,而且会发生再解离,使浊度反而下降,光散射亦减少,这就是高剂量钩状效应。

当抗体过量时,IC 的形成随着抗原递增而增加,至抗原、抗体最适比例处达最高峰,这就是 经典的海德堡曲线理论。

在反应体系中保持抗体适当过量,如形成抗原过量则造成测定的准确性降低。

2. 抗体的质量 对免疫比浊测定法的抗体要求(1) 特异性强 (2) 效价高(3) 亲和力强:则抗体的活性高,不仅可以加快抗原抗体反应的速度,而且形成的IC 较牢固,不易 发生解离。

在速率比浊法中尤为重要。

(4) R 型和H 型抗体:根据抗血清来源的动物种类不同,分为R 型抗体和H 型抗体。

R 型抗体是指以家兔为代表的小型动物 被注射抗原免疫后制备的抗血清。

这类抗血清的特点是 亲和力较强,抗原抗体结合后不易发生解离。

H 型抗体是指以 马为代表的大型动物 注射抗原后制备的抗血清, 这类抗血清的 亲和力弱,抗原抗体结合 后极易解离。

医学免疫学沉淀反应

医学免疫学沉淀反应

医学免疫学沉淀反应在医学免疫学的广袤领域中,沉淀反应是一项重要的实验技术,它在疾病的诊断、免疫机制的研究以及生物制品的质量控制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沉淀反应。

简单来说,沉淀反应是指在溶液中,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特异性结合,形成肉眼可见的沉淀物的现象。

这种反应基于抗原与抗体的结合特性,当它们相遇并结合达到一定比例时,就会形成不溶性的复合物,从而沉淀下来。

沉淀反应有着多种类型,其中比较常见的有环状沉淀反应、絮状沉淀反应以及免疫比浊法等。

环状沉淀反应是一种较为古老但直观的方法。

在这种反应中,将抗原溶液小心地叠加在抗体溶液上,在两液的交界处,如果存在对应的抗原抗体反应,就会形成白色的沉淀环。

这个方法虽然操作简单,但相对来说灵敏度不高,如今在实际应用中已经较少单独使用。

絮状沉淀反应则是将抗原与抗体在试管中混合,通过观察溶液中出现的絮状沉淀来判断反应的结果。

这种方法比环状沉淀反应的灵敏度有所提高,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而免疫比浊法则是一种更为精确和灵敏的定量检测方法。

它利用抗原抗体结合后形成的复合物会导致溶液浊度的变化,通过仪器测量浊度的变化来确定抗原或抗体的含量。

这种方法在临床检测中应用广泛,比如对血清中免疫球蛋白、补体等成分的定量测定。

那么,沉淀反应在医学领域中具体有哪些应用呢?首先,在疾病诊断方面,沉淀反应具有重要的价值。

例如,对于某些传染病的诊断,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定病原体的抗体,可以判断患者是否曾经感染过该病原体。

比如,梅毒的诊断就可以利用沉淀反应检测患者血清中的梅毒螺旋体抗体。

其次,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中,沉淀反应也发挥着关键作用。

像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的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等,可以为疾病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此外,沉淀反应还用于监测疾病的进展和治疗效果。

例如,在肿瘤治疗中,通过定期检测患者血清中肿瘤标志物的含量变化,可以评估治疗方案的有效性。

沉淀反应(免疫学检验课件)

沉淀反应(免疫学检验课件)

一、单向琼脂扩散试验 (平板法)
抗体与待测的抗原,在两者比例合适的部位结合形 成沉淀环。环的大小与抗原的浓度成正相关。
本法稳定、简便、无需仪器设备。重复性和线性 均可信,但灵敏度稍差、耗时长、影响因素多。
单向免疫扩散试验
二、双向琼脂扩散试验 (平板法)
将抗原抗体分别加在琼脂糖凝胶不同的对应孔 中,两者在凝胶中自由扩散,在比例合适处形成白 色沉淀线。沉淀线的位置、形状以及对比关系,可 进行定性分析,如抗原或抗体的存在与否、相对含 量估计、相对分子量分析和性质分析。
方法评价:简便快速,只能定性。
二、絮状沉淀试验
原理:抗原溶液与相应抗体溶液混合,在电解质 存在的条件下,抗原与抗体结合出现可见的絮状 沉淀。由此可作为最适比测定的基本方法。
技术要点:
抗原稀释法
抗体稀释法
方阵滴定法
方法评价:简单、不需特殊设备,敏感度较低, 受抗原抗体比例影响非常明显。常用于滴定抗原 抗体反应的最适比例。
沉淀反应
前言
• 沉淀反应(precipitation )

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在适
当条件下而出现的沉淀现象。

沉淀反应分类
1.液相内沉淀试验 环状沉淀反应、絮状沉淀反应、 免疫比浊度分析。
2.凝胶内沉淀试验 单向琼脂扩散试验、双向琼脂 扩散试验。
3.凝胶免疫电泳技术 对流电泳技术、免疫电泳技 术、火箭电泳技术、免疫固定电泳技术。
三、免疫比浊度分析
根据抗原抗体在体内快速结合的原理
透射免疫比浊法
(turbidimetric immunoassay)
散射免疫比浊法
(nephelometry immunoassay)

临床免疫学检验-第五章凝集反应和沉淀反应

临床免疫学检验-第五章凝集反应和沉淀反应
precipitate forms in regions of Ab or Ag excess.
Radial Immunodiffusion (RID)
Two methodologies of RID
Fahey method A linear relationship
exists between the log of the protein concentration and the diameter of the precipitin ring prior to equivalence (or completion)
FIGURE 6-5 Diagrammatic representation of radial & double immunodiffusion. : precipitation reactions in gels yield visible precipitin lines; no visible
Ability of a test to correctly identify individuals who HAVE a given disease/condition
How likely is the test to detect the presence of a characteristic in someon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
简单易行 特异性好 灵敏度低(10µg/ml) 时间长
免疫电泳技术
免疫电泳技术(immunoelectrophoresis technique)是可溶性抗原和抗体在直流电场 的作用下,在凝胶内加速定向运动,彼此相 遇结合,在比例合适处形成可见的沉淀物。
免疫电泳技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 指导老师:陈玮__ _____成绩:______________ 实验名称:沉淀反应和补体参与的免疫反应 实验类型:___________同组学生姓名:钟一鸣
1.沉淀反应——双向琼脂扩散试验
【实验原理】
双向扩散是将可溶性抗原和抗体分别加到琼脂板相对应的孔中,两者各自向四周扩散,如果抗体和抗原相对应,则在两者比例适当处形成白色沉淀线。

若同时含有若干对抗原抗体系统,因其扩散速度不同,可在琼脂中出现多条沉淀线。

观察沉淀线的位置、形状等可对抗原或抗体作出定性分析。

本试验常用于检测抗原抗体的纯度,滴定抗体的效价以及用已知抗体(抗原)检测和分析未知抗体(抗原)。

临床上用此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的甲胎球蛋白AFP ,作为原发性肝癌的重要诊断指标。

双向扩散实验所需时间较长(24h ),灵敏度不高。

【实验现象】
沉淀线
Ag 对照
Ag 对照
Ag 待测
Ag 待测
Ag 对照
Ab
Ab
1).六边形排列孔中,六条沉淀线在抗体孔周围衔接成一个完整的圆形
2).三角形排列孔中,出现两条沉淀线,且二者相交顶端相连
【实验结果】
待测样本AFP阳性,与阳性对照含有浓度基本相同的AFP
【讨论】
1).六边形排列孔中出现完整的圆形,说明阳性对照抗原和待测样本抗原浓度基本接近,使得六个孔中各沉淀线离中央孔的距离接近,围成完整的圆形
2).三角形和六边形排列孔的沉淀线均较接近中央孔,说明待测抗原和阳性对照抗原的浓度略大于抗体浓度。

3).制琼脂板时,不能太薄,且因要打六边形孔,尽量保证边上的孔不能太浅
4).沉淀线不明显可能和抗原抗体浓度以及放置时间有关,放置时间过短则沉淀线不明显,过长则会使已经形成的沉淀线解离或散开而出现假阴性
2.免疫电泳试验——对流免疫电泳试验
【实验原理】
带电的胶体颗粒可在电场中移动,移动的方向与胶体颗粒所带的电荷有关,蛋白质抗原在PH8.6的缓冲液中带负电荷,故由阴极向阳极移动,抗体球蛋白的等电点为PH6-7,故在PH8.6的缓冲液中带负电荷少,且分子较大,移动缓慢,同时因电渗作用,反向阴极移动,于是形成抗原与抗体相对移动的情况,在二者相遇的最适比例处产生白色沉淀。

此种在双向免疫扩散的基础上加电泳的方法称为对流免疫电泳。

由于抗原、抗体在电场中做定向移动,限制了琼脂双向扩散时抗原、抗体朝各方向自由扩散,因而提高了实验的敏感度,同时缩短试验时间,故可作快速诊断。

【实验现象】
Ag
Ab Ab Ag
注:左侧为阳性对照,右侧为待测组
可见AFP阳性血清孔和抗体孔之间的白色沉淀线,同时待测血清孔和抗体孔之间也有沉淀线出现
【实验结果】
待测血清为AFP阳性,其内含有甲胎球蛋白。

【实验讨论】
1)抗体球蛋白的电渗力大于其电泳力,使之向负极移动,抗原电泳力大于电渗力,使之向正极移动,二者相向移动,相遇后形成沉淀线
2)阳性对照及待测组所得的沉淀线均不明显,可能是由于试验前配制的各血清及抗体溶液的浓度不完全合适所致,过浓或过稀均不易出现沉淀线
3)沉淀线不明显也可能是我们组加样时有部分孔溢出,部分孔不够,第二次再补加,使得抗体抗原量有些许差异
4)沉淀线不明显还可能与琼脂的质量有关
3.补体参与的免疫反应——溶血反应
【实验原理】
将红细胞多次注射于动物可使之产生相应的抗体(溶血素),这种抗体与红细胞结合,在有电解质存在时可发生凝集现象,若同时有补体存在,因补体的作用没有特异性,能与任何一组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故补体被激活,红细胞被溶解破坏,这种现象称为溶血反应。

溶血反应通常用来作为补体结合反应中的指示系统。

【实验现象】
注:上两图由左至右见下表
1 2 3 4 5 6 7 2%红细胞 0.5
0.5
0.5
第2管沉淀物
第3管沉淀物 第2管上清液 第3管上清液 溶血素2U 0.5 0.5 — —

0.5
0.5
补体2U 0.5 — 0.5 0.5 — 0.5 — 生理盐水
0.5
1.0
1.0
2.5
2.5


1).1号、4号和7号试管溶液为红色,澄清透明 2). 2、3、6、7号试管溶液为红色,浑浊 【实验结论】
1号、4号和7号试管出现溶血反应,其余均无明显反应 【实验讨论】
1).2、 5号管中有红细胞以及相应抗原,可出现凝集反应,但实验中不明显,应该是因为红细胞及抗体没有达到适当的浓度,凝集反应不明显
2).1号管中有红细胞、抗体及补体,三者可形成复合物导致溶血;4号管中有2号管沉淀物中的红细胞及抗体复合物,外加补体,可致溶血;7号管中有3号管上清液的补体和额外加的红细胞和抗体,也可形成复合物溶血
3).3号管中缺乏抗体,6号管缺乏抗体,均无法形成复合物溶血
4).7号管溶液特别少是因为放置过程中不小心倒出了一部分,日后的实验中应当对此加以注意
1 2
3
4 5 6
7
5).倒出2、3号管的上清时,尽量速度快,防止下部沉积的红细胞打散溢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