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三角形复习课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教案
课题 14.3.2.2等边三角形(第2课时)刘莹教学任务分析教学过程设计ACB=90°,∠A=30°CD ⊥AB ,AB=4,则BC= ,∠BCD= , BD=2、如图1,∠ABC=30°,AC ⊥BC ,AB=4cm , (1) 求AC 的长,(2) 如图2,若D 是AB 中点,连结DC ,求DC 的长 (3) 如图3,若D 是AB 中点,DE ⊥BC ,求DE 的长如图1如图2 4、如图是屋架设计图的一部分, 点D 是斜梁AB A 的中点,立柱BC 、DE 垂直于横梁AC , AB=7.4 m ,∠A=30°,立柱BC 、DE 要多长? 追问:(1)若D 变成AB 上使CD ⊥AB 于D 的点,其它条件不变,如图a ,你能分解出 30°角的直角三角形吗?求出那些线段的长? (2)如图a ,BD 与AB 有何数量关系,此结论与AB 的长度有关吗?(课后讨论) 课堂练习:1、填空:C .(1)、(3)D .(2)、(4)学生仔细读题,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 教师提示:要准确选择直角三角形 请个别学生板演详细过程,强调解题格式要规范 如图3 分析:观察图形可以发现在Rt △AED 与Rt △ACB 中,由于∠A=30°,所以DE=1/2AD ,BC=1/2AB ,又由D 是AB 的中点,所以DE=1/4AB . 解:∵DE ⊥AC ,BC ⊥AC ,∠A=30°, ∴ BC=1/2AB ,DE=1/2AD , ∴BC=1/2×7.4=3.7(m). 又∵AD=1/2AB , ∴DE=1/2AD=1/2×3.7=1.85(m). 答:立柱BC 的长是3.7 m ,DE 的长是1.85 m . 图a 直角三角形是正确解题的关键课堂练习反馈调控综合应用,巩固提高课本例题涉及的线段、角较多,学生不易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因此设计该分层推进的补充题,为解答以下例题做好铺垫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因为它由角的特殊性,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中的直角边与斜边的关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A BCA B E CD C AD B A BE C D BA E C D。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二课时《三角形的外角》说课稿
《三角形的外角》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叫黄永光,来自江西省上高中学。
很荣幸能有这个机会,就《三角形的外角》一课向各位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三角形的外角》是人教版七年级(下)第七章第2节第二课时内容。
根据教学内容,我将分五个方面来完成我的说课,并将教学评价与反思渗透其中。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主要内容是:与外角有关的计算。
它是三角形知识的延伸部分,在以后学习与角有关的计算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是今后学习三角形、四边形等有关图形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掌握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外角和及其说理。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合包角的解剖,感受三角形的一个外角与和它不相邻两个内角的关系。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前序曲《找朋友》及自编诗《说外角》的欣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三角形内外角的特点编成赠言给学生欣赏,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力争上游的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关键①、由于三角形的外角知识在今后的学习中经常用到,新课程中又特别关注学生的主动学习,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参与活动,探索、发现、归纳出三角形外角的特征及应用。
②、课程标准中强调:既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也要培养学生的数学说理习惯和能力,而后者是初中学生(尤其初一学生)所不足或缺乏的,因此,学生探索出的外角特征的说理推导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
③关键:充分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进行拓展,引申出有关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孩子思维活跃,模仿能力强。
对新知事物满怀探求的欲望。
同时他们也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能针对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并归纳总结.但是受年龄特征的影响,他们知识迁移能力不强,推理能力还需进一步培养。
三、教法分析1、本节课我主要采用“问题—探究—发现”的探究性教学模式。
我采用这种教学法的原因是:新课程理念强调“经历过程与获取结论同样重要”,而且我觉得有时过程比结论更重要。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 三角形复习指导
三角形复习指导一、复习目标:1、掌握与三角形有关的一些概念,理解三角形按边分类和按角分类的几种形式,能够运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数三角形个数时,进一步掌握分解与组合的思考方法,学会运用分类的思想解决问题.2、理解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的概念及它们所对应的关系式,特别注意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是一条线段,与角的平分线有区别.3、掌握与三角形内角和有关的结论,并能熟练运用它解决问题.掌握与之有关的基本图形及基本结论,并能熟练运用.4、掌握与三角形外角和有关的结论,并能熟练运用它解决问题.掌握与之有关的基本图形及基本结论,并能熟练运用.5、掌握多边形的有关概念,能够区分凸多边形和凹多边形.掌握多边形对角线的概念,了解n边形的对角线共有()23-nn条.6、掌握与多边形的内角与外角和有关的结论.学会这用这些结论解决问题.注意体会如何运用化归思想解决问题.7、了解平面镶嵌的含义及多边形覆盖平面需要满足条件:①拼接在同一个点的各个角的和恰好等于︒360,②相邻的多边形有公共边.二、知识结构网络三、基本知识点回顾1. 三角形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几何图形之一,是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它有六个基本元素:三条边和三个内角.2.三角形中的主要线段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在三角形中,一个内角的角平分线与它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有三条,它们相交于三角形内一点.注意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是一条线段,与角的平分线有区别.三角形的中线: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与它对边中点的线段,三角形的中线有三条,它们相交于三角形内一点.三角形的高线: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对边所在的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三角形的高线有三条,它们相交于一点,这点的位置由三角形的形状确定.锐角三角形的高交于三角形内,直角三角形的高交于直角顶点上,钝角三角形的高交于三角形外.由于它们都有交于一点的特性,可用此检验所画的三条角平分线、中线和高线是否正确.3.三角形主要元素的关系及应用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作用:判断三条己知线段能否组成一个三角形,确定第三边的取值范围.三角关系: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180 ,作用:揭示了三 个内角之间的关系,可以进行角度的计算或推理.4.三角形的分类按边分类:不等边三角形(三边均不相等)和等腰三角形(至少两边相等)按角分类:锐角三角形(三个角均为锐角)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为直角)钝角三角形(有一个角为钝角)5. 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它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6. 三角形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三角形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7. 在平面内,由一些线段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n 边形的对角线共有()23-n n 条. 8. 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802n 及外角和︒360,学会应用这些结论解决有关问题.9. 了解平面镶嵌的含义及多边形覆盖平面需要满足条件:①拼接在同一个点的各个角的和恰好等于︒360,②相邻的多边形有公共边.三、重点难点重点:三角形有关的一些概念,三角形中的主要线段它们所对应的关系式.难点:与三角形内角和外角有关的结论,并能熟练运用它解决问题四、应注意的问题1. 在学习中要认真理解记忆这些公理、定理,弄清它们的题设和结论,并掌握一些基本图形的特性,以便在几何命题的证明中,能精炼准确地表达推理过程. 几何术语的学习与应用,注意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三种形式的统一.2. 掌握分析、证明几何题的常用方法.(1)综合法(由因导果):从命题的题设出发,通过一系列的有关定义、公理定理的运用,逐步向前推进,直到问题解决.(2)分析法(执果索因):从命题的结论出发,不断寻找使结论成立的条件,直至己知条件.例如 如图AB//CD ,直线EF 分别交AB ,CD 于点E ,F ,EG 平分BEF∠若︒=∠40EFG 则EGF ∠的度数是( )(A )︒60(B )︒70(C )︒80(D )︒90解:选(B )点拨:要求EGF ∠的度数,由AB//CD , EG 平分BEF ∠可推得FEG EGF ∠=∠再在△EFG 中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想考.本题就是从命题题设出发,由因导果的证明几何问题的综合法.五、思想方法渗透1. 分解图形法. 复杂的图以都是由较简单的图形组成的,故可将复杂的图形分解成几个基本图形,从而使问题简单化.2. 构造图形法. 当直接说明有困难时,常通过添加辅助线构造基本图形达到解题目的.3. 转化思想. 转化思想就是将复杂的问题的转化为简单的问题,或将陌生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来处理的一种方法.以上三种方法我们经常在解题中遇到,同学们在学习中总要遵循由特殊到一般的方法,不仅要学习逻辑推理,而且要学习合理推理一一猜想,不断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六、典例分析考点一: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例1、在活动课上,小红巳有两根长为4cm ,8cm 的小木棒,现打箅拼一个等腰三角形,则小红应取的第三根小木棒的长 cm .分析:要取第三根小木棒的长度,就要看它和己有的两根小木棒构成的三角形是否满足: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或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解: 当4为腰时,4,4,8不满足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当8为腰时,4,8,8满足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所以应填8.点评: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应用是考试的热点问题,经常以填空题、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例2、用7根火柴棒首尾顺次连接摆成一个三角形,能摆成的不同的三角形的个数为 析解:设三角形的边长分别为x 、y 、z .则 7=++z y x 其 中x 、y 、z 都是正整数,那么三边长的可能情况有3,2,2;3,3,1;4,2,1;5,1,1 再根据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进行验证,可知只有1,3,3;2,2,3符合要求.考点二:三角形的内角和例2、若三角形的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6倍,而这两个角的和比第三个角大︒44,则此三角形的最大角是析解:设另一个角为x 度,则此角是6x 度,第三个角是(x 十6x 一44)度根据三角形的内角等于︒180,得(x 十6x 一44)十x 十6x=180,所以x=16,6x=96,x 十6x 一44=68,所以最大角为︒96.考点三:三角形的内角和外角例3、如图在直角△ABD 中,C D ,90︒=∠为AD 上一点,则x 可能是( )A 、 ︒10B 、︒20C 、︒30D 、︒40析解: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外角的关系有DBC x ∠+︒=906又因为DBC ∠应为锐角,代入各项分别验证应选B .例4、如图ABC ∠的平分线和△ABC 的外角ACE ∠的平分线交于点D ,︒=∠30BDC 求A ∠的度数析解: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外角的关系有DBC DCE ∠+︒=∠30又A ABC ACE ∠+∠=∠ ︒=∠∴60A考点四:多边形的内角和外角例5 如图有两个正方形和一个等边三角形,则图中度数︒30的角有(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解析: 选D. 通过计算,CHF GHB CEF CDG ∠∠∠∠,,,的度数都为︒30.点评: 由四边形内角和为︒360,正方形每一个内角为︒90,等边三角形的每一内角为︒60可得.考点五:平面镶嵌问题例6 (2006年武汉市)一幅美丽的图案,在某个顶点处由四个边长相等的正多边形镶嵌而成其中三个分别为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六边形,那么另一个为( )A. 正三边形B. 正四边形C. 正五边形D. 正六边形解析: 多边形平面镶嵌需要满足的条件之一:拼接在同一个点的各个角的和恰好等于︒360. 因为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六边形的每个内角是︒︒︒120,90,60,则第四个正多边形的内角必须是︒=︒-︒-︒-︒901209060360,所以另一个多边形是正四边形. 选B.考点五、与三角形有关的变化规律例7、在图1中,互不重叠的三角形共有4个,在图2中,互不重叠的三角形共有7个,在图3中,互不重叠的三角形共有10个,…则在第n 个图中,互不重叠的三角形共有 个,(含n 的式子表示)析解:图形分割的规律是:每增加一个小三角形,图形中不重叠的三角形总数增加3个,依照这样的规律,第4个图形中不重叠的三角形共有4+3+3+3=13,第5个图形中共有4+3+3+3+3=16,第n 个图形中,互不重叠的三角形的个数为4+()31⨯-n 即13+n。
(完整版)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三角形知识点归纳和常见题型总结,推荐文档
P,若∠A=500,求∠BPC 的度数。
A
20.已知,如图 8,∠ABD=∠DBC,∠ACD=∠DCE (1) ∠A=500, 求∠D 的度数。 (2)∠D 与∠A 有什么关系,并说明理由。
D B
P (图 6)
E C
7.3 多边形及其内角和 在平面内,由一些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 连接多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
7.2.2 三角形的外角
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
1.在△ABC 中,若∠A=∠B= 1 ∠C,则∠C 等于(
)
2
A.45° B.60° C.90°
D.120°
2.如图所示,∠1+∠2+∠3+∠4 的度数为(
)
A100° B.180° C.360°
D.无法确定
3.如图所示,AB∥CD,AD,BC 交于 O,∠A=35°,∠BOD= 76°,则∠C 的度数是( )
A.31°
B.35° C.41° D.76°
4.如图所示,∠1+∠2+∠3+∠4 的度数为
.
第 2 题图
第 4 题图
第 3 题图
第 6 题图
5.一幅三角板,如图所示叠放在一起,则 图中 a 的度数为(
11.如图 11 所示,在△ABC 中,∠A=70°,BO,CO 分别平分∠ABC 和∠ACB,求∠BOC 的度数.
A
A
A
D
O
B
O
C
D
E
图9
2024年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下全册数学教案
2024年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下全册数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五章《三角形的初步认识》,具体内容包括:5.1三角形的定义及性质,5.2三角形的分类,5.3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三角形的定义,理解三角形的性质,掌握三角形的分类,掌握三角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三角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三角形的定义及性质,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三角形性质的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三角板、直尺、圆规、多媒体设备。
学具:三角板、直尺、圆规、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三角形实物,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的特征,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2)三角形的性质:引导学生通过画图、观察、思考,发现三角形的性质,如内角和等于180°等。
(3)三角形的分类:根据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将三角形分为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
(4)三角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通过实例讲解,引导学生掌握三角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3.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巩固所学知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随堂练习: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三角形的定义:由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所围成的图形。
2. 三角形的性质:内角和等于180°,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等。
3. 三角形的分类: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
4. 三角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3)应用题:运用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答案:见附页。
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七章《三角形的内角和》精品说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七章《三角形的内角和》精品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章《三角形》的第二节内容,“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学好它有助于学生理解三角形内角之间的关系,也为今后掌握多边形内角和及其他实际问题打下基础,因此,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一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平行线的性质及三角形有关的概念,边、角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拼图说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成立的理由,对“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进行证明及简单应用。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猜测,验证,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二)、说学生:七年级学生年龄较小,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的阶段,也是由代数运算向几何推理过渡的较好时期,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一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可以让学生和谐地融入到探究性学习的氛围中。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及其简单应用。
2、过程与方法:学了三角形内角和后,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训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由具体实例的引导,让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研究。
初步感受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过程。
(四)、重难点的确立教学重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用它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0的证明及辅助线的使用。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1、说教法:本节课结合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特征和依赖直观图形学习数学的年龄特征,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知识形象化、生动化、具体化,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师生互动式等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特别是用三种拼图法得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结论,教师采用点拨的方法,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尝试用多种方法来证明这个结论,使整个课堂生动有趣,极大限度地培养了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和一题多解,一题多法的创新能力,使课本知识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中考数学 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复习课件 新人教版
A.80°
C.100°
B.90°
D.110°
(3)(2010·广州)在△ABC中,D、E分别是边AB、AC的中点,若BC=5 ,则DE的长是( A.2.5 B .5 ) C.10 D.15
(4)(2010·济宁)若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的比为2∶3∶4,那么这 个三角形是( )
A.直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B.锐角三角形
D.等边三角形
(5) (2011·黄冈)如图,△ABC的外角∠ACD的平分线CP与内角 ∠ABC的平分线BP交于点P,若∠BPC=40°,则∠CAP=______.
【点拨】本组题主要考查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
【解答】(1)B 由三角形三边关系可得11<x<15,∴满足条件的正 整数x为12,13,14,∴这样的三角形有3个.
(2)一边及该边所对锐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3)如果两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及一条 直角边 分别对应相等,那么 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记为HL. 3.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思路
找夹角 (1)已知两边找直角 找另一边 (2)已知一边一角
边为角的对边时,找另一角 找夹角的另一边 边为角的邻边时找夹边的另一角 找边的对角
考点三
全等三角形的概念与性质
1.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1)全等三角形的 对应边 、 对应角 分别相等; (2)全等三角形的对应线段(角平分线、中线、高)相等、周长相等、 面积相等.
考点四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1.一般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1)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对应相等 ,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个内角的和,三角形的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相似三角形的应用》名师教案
27.2.3 相似三角形的应用一、教学目标1.核心素养通过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应用举例,初步形成基本的推理能力和应用意识.2.学习目标进一步巩固相似三角形的知识,学会用相似三角形知识解决不能直接测量的物体的长度或高度等一些实际问题.3.学习重点运用相似的判定和性质定理解决实际问题.4.学习难点灵活运用三角形相似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何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二、教学设计(一)课前设计1.预习任务任务1 阅读教材P39-40,思考:如何测量不能到达顶部的物体的高度?任务2 阅读教材P39-40,思考:如何测量不能直接到达的两点间的距离?任务3 阅读教材P40-41,思考:什么是视点、视线、仰角、俯角?什么是盲区?2.预习自测1.测量不能到达顶部的物体的高度,通常借助太阳光照射物体形成影子,根据同一时刻物高与影长______或利用相似三角形来解决.2.求不能直接到达的两点间的距离,关键是构造___________,然后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求出两点间的距离.3.如图,小明测量某广场旗杆的高度,他从A走1.8m到C处时,他头顶的影子正好与点A重合.已知小明身高1.58m,并测得BC=7.2m,则旗杆的高度是( )A.8m B.7.9m C.7.5m D.7.2m(二)课堂设计1.知识回顾1.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1)定义法:三个对应角相等,三条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2)平行法: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它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3)判定定理1(边边边):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4)判定定理2(边角边):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5)判定定理3(角角):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6)直角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HL):斜边和一条直角边成比例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2.相似三角形的性质:(1)相似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2)相似三角形对应边上的高线之比、对应边上中线之比、对应角平分线之比等于相似比.相似三角形对应线段之比等于相似比.(3)相似三角形的周长之比等于相似比.(4)相似三角形的面积之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2.问题探究问题探究一如何测量不能到达顶部的物体的高度?重点、难点知识★▲●活动1 探究利用三角形相似测量物高据史料记载,古希腊数学家、天文学家泰勒斯曾经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原理,在金字塔影子的顶部立一根木杆,借助太阳光线构成的两个相似三角形来测量金字塔的高度.小组合作:自学课本第39页,例题4----测量金字塔高度问题。
人教版七年级下数学三角形知识点归纳、典型例题及考点分析
BC三角形知识点归纳、典型练习题及考点分析一、三角形相关概念 1.三角形的概念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结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要点:①三条线段;②不在同一直线上;③首尾顺次相接.2.三角形的表示通常用三个大写字母表示三角形的顶点,如用A 、B 、C 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时,此三角形可记作△ABC ,其中线段AB 、BC 、AC 是三角形的三条边,∠A 、∠B 、∠C 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3.三角形中的三种重要线段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线是三角形中的三种重要线段.(1)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三角形一个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注意:①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是一条线段,可以度量,而角的平分线是经过角的顶点且平分此角的一条射线.②三角形有三条角平分线且相交于一点,这一点一定在三角形的内部.③三角形的角平分线画法与角平分线的画法相同,可以用量角器画,也可通过尺规作图来画.(2)三角形的中线:在一个三角形中,连结一个顶点和它的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注意:①三角形有三条中线,且它们相交三角形内部一点.②画三角形中线时只需连结顶点及对边的中点即可.(3)三角形的高线:从三角形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作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限度叫做三角形的高线,简称三角形的高.注意:①三角形的三条高是线段②画三角形的高时,只需要向对边或对边的延长线作垂线,连结顶点与垂足的线段就是该边上的高.练习题:1、图中共有( A :5 B :6 C :7 D :82、如图,AE ⊥BC ,BF ⊥AC ,CD ⊥AB ,则△ABC 中AC 边上的高是( ) A :AE B :CD C :BF D :AF 3、三角形一边上的高( )。
A :必在三角形内部B :必在三角形的边上C :必在三角形外部D :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4、能将三角形的面积分成相等的两部分的是( )。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章 三角形定义
D H′ H C
1.你认为这个H应该在什么 位置?大胆设想!
2.到A、C距离和最小的 点在哪儿?到B、D?
你还记得 “过一点画已知 直线的垂线” 吗?
0 1 2 3 4 0 1 2 3 4 0 1 2 3 4
0 9
1 10
2
3
4
5
6
A
B
C
0
1
20 31
42 0
5 3 1
4 2
35
4
5
过三角形的一个顶 点,你能画出它的 对边的垂线吗?
3.∠ A、 ∠ B、 ∠ C 叫做三角形 的内角,简称三角形的角。
B
C 三角形ABC的三边,有时也用a、b、c 来表示. 一般的顶点A所对的边记作a,顶点B所 对的边记作b,顶点C所对的边记作c
三角形用符号“△”表示
记作“△ ABC”读作“三角形ABC”
除此△ ABC还可记作△BCA, △ CAB,
顶 角 腰 腰
底角
底
底角
三角形的分类
直角三角形
按角分
锐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按边分
丌等边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
底边和腰丌相等的 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
议一议如图三角形中,假设有一只小虫要从点B出
A
发沿着三角形的边爬到点C,它有几条路线可以 选择?各条路线的长一样吗?
路线1:由点B到点C 路线2:由点B到点A,再由点A到点C。
第七章
三角形
古埃及金字塔
美国隐形战斗机
大桥结构示意图
水分子结构示意图
从古埃及的金字塔到现代的飞机,从宏伟的 建筑物到微小的分子结构,都有什么样的形象?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形象?能举举 例子吗?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三角形复习指导
第七章三角形复习指导一、复习目标1.了解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边、高、中线、角平分线),知道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会画出任意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2.了解与三角形有关的角(内角、外角),会用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角的定义说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探索并了解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3.了解多边形的有关概念(边、内角、外角、对角线、正多边形),探索并了解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4.通过探索平面图形的镶嵌,知道任意一个三角形、四边形或正六边形可以镶嵌平面,并能运用这几种图形进行简单的镶嵌设计.二、重点与难点:重点是: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多边形的有关概念与多边形的内角和、外角和公式难点是:借助三角形建立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三、知识归纳1.三角形的概念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内角,三个顶点.组成三角形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相邻两边所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 相邻两边的公共端点是三角形的顶点,三角形ABC用符号表示为△ABC,三角形ABC的边AB可用边AB所对的角C的小写字母c 表示,AC可用b 表示,BC可用a表示.注意:(1)三条线段要不在同一直线上,且首尾顺次相接;(2)三角形是一个封闭的图形;(3)△ABC是三角形ABC的符号标记,单独的△没有意义.2.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注意:(1)三边关系的依据是:两点之间线段是短;(2)围成三角形的条件是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3.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高(1)三角形中,连结一个顶点和它对边中点的线段.A21D CB AD CB A表示法:1.AD 是△ABC 的BC 上的中线. 2.BD=DC=12BC. 注意:①三角形的中线是线段; ②三角形三条中线全在三角形的内部; ③三角形三条中线交于三角形内部一点; ④中线把三角形分成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 (2)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三角形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它的对边相交,这个角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 表示法:1.AD 是△ABC 的∠BAC 的平分线.2.∠1=∠2=12∠BAC.注意:①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是线段; ②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全在三角形的内部; ③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三角形内部一点; ④用量角器画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3)三角形的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的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 表示法:1.AD 是△ABC 的BC 上的高线. 2.AD ⊥BC 于D. 3.∠ADB=∠ADC=90°. 注意:①三角形的高是线段;②锐角三角形三条高全在三角形的内部,直角三角形有两条高是边,钝角三角形有两条高在形外;③三角形三条高所在直线交于一点. 4.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三边长确定,则三角形的形状就唯一确定,这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 注意:(1)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2)四边形没有稳定性. 5.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21B ACMD一、作CM ∥AB ,则∠4=∠1,而∠2+∠3+∠4=1800, 即∠A+∠B+∠ACB=1800.二、作MN ∥BC ,则∠2=∠B ,∠3=∠C ,而∠1+∠2+∠3=1800, 即∠BAC+∠B+∠C=1800.注意:(1)证明的思路很多,基本思想是组成平角.(2)应用内角和定理可解决已知二个角求第三个角或已知三角关系求三个角. 6.三角形的外角的定义三角形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 注意:每个顶点处都有两个外角,但这两个外角是对顶角. 如:∠ACD 、∠BCE 都是△ABC 的外角,且∠ACD=∠BCE. 所以说一个三角形有六个外角,但我们每个一个顶点处 只选一个外角,这样三角形的外角就只有三个了. 7.三角形外角的性质(1)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之和. (2)三角形的一个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 注意:(1)它不相邻的内角不容忽视; (2)作CM ∥AB 由于B 、C 、D 共线 ∴∠A=∠1,∠B=∠2. 即∠ACD=∠1+∠2=∠A+∠B. 那么∠ACD>∠A.∠ACD>∠B. 8.多边形的概念(1)在同一平面内,由不在一直线上的n (n≥3的整数)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而组成的图BAC ED(1)B ACD(2)BACD 注意:有几条边就是几边形;三角形、四边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 (2)多边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是它的内角.(3)多边形的边和它邻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是它的外角. (4)连接多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是它的对角线. (5)各个角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是正多边形.(6)下面两图中,图(1)任何一条边所在的直线整个图形都在这条直线同一侧, 这样的图形我们称它为凸多边形,而图(2)就不满足上述凸多边形的特征, 因为我们画BD 所在直线、整个n 边形不都在这条直线的同一侧.我们称它为凹多边形, 今后我们提到的多边形都是凸多边形.9.多边形的内角和n 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 一2)·180°.注意:(1)要得到多边形的内角和可通过“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来完成,就是把一个多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2)此公式可以已知边数求内角和,也可以已知内角和求边数. 10.多边形的外角和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注意:多边形的外角和与它的边数无关. 11.平面镶嵌(1)用一些不重叠摆放的多边形把平面的一部分完整覆盖,叫做多边形覆盖平面(或平面镶嵌)(2)用同一种正多边形镶嵌用同一种正多边形镶嵌,只要正多边形内角的度数整除360°,这种正多边形就能作平面镶嵌注意:①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能作平面镶嵌;②而正五边形、正七边形、正八边形、正九边形、……的内角的度数都不能整除360°,所以这些正多边形都不能镶嵌.(3)用两种或以上正多边形镶嵌用两种或以上正多边形镶嵌只要几个正多边形的内角和是3600就行.(4)用一般多边形镶嵌用同一种三角形、同一种四边形都可以.四、典题分析:考点一、数三角形的个数例1 图中三角形的个数是()A.8 B.9 C.10 D.11分析与解:以某一条线段为三角形的边依次找三角形.选B.点评:数三角形时不能重复,不能遗漏.注意按一定的顺序找.备用:当三角形内部有1个点时,互不重叠的三角形的数目为3;当三角形内部有2个点时,互不重叠的三角形的数目为5.(1)当三角形内部有3个点时,互不重叠的三角形的数目为________;(2)当三角形内部有4个点时,互不重叠的三角形的数目为_________;(3)当三角形内部有n个点时,互不重叠的三角形的数目为___________;(4)互不重叠的三角形的数目能否为2007,若能请求出三角形内部点的个数;若不能,请说明理由.分析与解:(1)作出图形,依次数,7;(2)探索规律,3,5,7,从而得9;(3)2n+1;(4)2n+1=2007,n=1003,当四边形内部有1003个点时,共有2007个三角形.考点二、三角形三边关系例2 (2006广州)已知四组线段的长分别如下,以各组线段为边,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 A.l,2,3 B.2,5,8 C.3,4,5 D.4,5,10分析与解: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关键在于判定它们是否符合三角形三边的不等关系,符合即可构成一个三角形,不符合就不可能构成一个三角形.对于A,由于1+2=3,不能组成三角形;对于B,由于2+5<8,不能组成三角形;对于D,由于4+5<10,不能组成三角形.所以选C.点评:想用二根长为a、b(a>b)的木棒,构成一个三角形,由第三根木棒的长度应介于a—b 和a+b之间.备用:(1)下列各组条件中,不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A.a+1、a+2、a+3(a>3)B.3cm、8cm、10cmC.三条线段之比为1:2:3D.3a、5a、2a+1(a>1)分析与解:选项C(2)以长为3cm,5cm,7cm,10cm的四根木棍中的三根木棍为边,可以构成三角形的个数是()A.2个B.3个C.4个D.5个分析与解:以四根木棍中的三根木棍主长共可以组成:3,5,7、3,5,10、3,7,10、5,7,10共四种情况.其中只有两种情况能组成三角形.选A.考点三、三角形的稳定性例3 下列图形具有稳定性的有( )(1)(2)(3)12图1BCAO (4)(5)A.只有(1),(2)B.只有(2),(3),(4)C.只有(5),(4)D.(1),(2),(3),(4),(5) 分析与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选B .备用:(1)如图,木工师傅做完门框后,为了防止变形,常常像图中所示那样钉上两条斜拉的木条,这样做的数学道理是 . 分析与解:三角形的稳定性.(2)下列由几根木条用钉子钉成如下的模型,其中在同一平面内不具有稳定性的是( )A B C D 分析与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选C . 考点四、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例4 △ABC 中,∠B=13∠A=14∠C ,求∠B 的度数. 分析与解:设∠B=x 0,则∠A=3x 0,∠C=4x 0,从而x+3x+4x=180,x=22.5. 即:∠B=22.50,∠A=67.50,∠C=900.点评:在一个三角形中,当已知三角关系时,可通过列方程的方法求出三个角.例5 如图,点O 是△ABC 内一点,∠A=80°,∠1=15°,∠2=40°,则∠BOC 等于( )A. 95°B. 120°C. 135°D. 650 分析与解: ∠O=1800—(∠OBC+∠OCB )=1800—(1800—(∠1+∠2+∠A )=∠1+∠2+∠A=1350. 点评:几何题的解题关键是:把未知向已知转化.例6 (1)如图1,有一块直角三角板XYZ 放置在△ABC 上,恰好三角板XYZ 的两条直角边XY 、XZ 分别经过点B 、C .直角顶点x 在△ABC 内部,若∠A =30°,则∠ABC +∠ACB = 度,∠XBC +∠XCB = 度;(2)如图2,改变直角三角板XYZ 的位置,使三角板XYZ 的两条直角边XY 、XZ 仍然分别经过点B 、C ,直角顶点x 还在△ABC 内部,那么∠ABX +∠ACX 的大小是否变化?若变化,请举例说明;若不变化,请求出∠ABX +∠ACX 的大小.分析与解:(1)∠ABC+∠ACB=1800—∠A=1800—300=1500, ∠XBC+∠XCB=1800—∠X=1800—900=900; (2)∵∠ABX+∠XBC+∠XCB+∠ACX+∠A=1800, 又∠XBC+∠XCB=1800—∠X=1800—900=900, ∴∠ABX+∠ACX=1800—900—300=600. 备用:在△ABC 中,∠A=21(∠B +∠C )、∠B -∠C=20°,求∠A 、∠B 、∠C 的度数. 分析与解:∵∠A=21(∠B +∠C ),∠B+∠C=180—∠A , ∵∠A=21(180—∠A ),∠A=60°, ∴∠B+∠C=120°,∵∠B -∠C=20°,∴∠B=700,∠C=50°. 考点五、三角形的外角例7 (2006金华)下图能说明∠1>∠2的是( )分析与解:利用三角形的一个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选C.点评:比较角的大小一般用外角大于不相邻的一个内角.备用:一个零件的形状如图,按规定∠A应等于90°,∠B,∠D应分别是20°和30°,李叔叔量得∠DCB=142°,就断定这个零件不合格,你能说出道理吗?分析与解:连接AC,并延长至E,则∠1=∠3+∠D,∠2=∠4+∠B,∠DCB=∠3+∠4+∠D+∠B=142°,即这个零件不合格考点六、多边形的对角线例8 观察下面图形,并回答问题.①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各有几条对角线?从中你能得到什么规律?②根据规律你知道七边形有多少条对角线吗?③你知道n边形有多少条对角线吗?分析与解:从多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n—3)条对角线,n个顶点共有n(n—3)条对角线,但有一半是重复的,所以n边形的对角线数目为2)3(nn.点评:请记住多边形的对角线数目的公式.备用:从一个多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引12条对角线,则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为( ).A.12 B.13 C.14 D.15分析与解:从多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引对角线,本身和相邻的两个点不可以引对角线,其它的点均可以引对角线,选D.考点七、多边形的内角、外角例9 (06长沙)正五边形的一个内角的度数是.分析与解:本题有两个思路.(1)从内角和方面考虑:001085180)25(=⨯-;(2)从外角和方面考虑:每一个外角为00725360=,所以每一个外角为1800—720=1080. 例10(2006南安)如果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外角和的2倍,那么这个多边形的边数n = .分析与解:设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为n ,则03602180)2(⨯=⨯-n .n=6. 点评:要学会用代数的方法解几何题.例11 小华从点A 出发向前走10m ,向右转36°然后继续向前走10m ,再向右转36°,他以同样的方法继续走下去,他能回到点A 吗?若能,当他走回到点A 时共走多少米?若不能,写出理由.分析与解: 360可以看成是一个正多边形的外角,它正好是正十边形.故能回到A 点,共走了100m .例12 如图,已知∠DAB+∠D=180°,AC 平分∠DAB ,且∠CAD=25°,∠B=95°(1)求∠DCA的度数;(2)求∠ECA 的度数.分析与解: AB ∥CD ,∠DCA=∠CAB=∠CAD=250, ∠ECA=∠CAB+∠B=1200.备用:(1)若两个多边形的边数之比是1:2,这两个多边形的内角和为1980°,求这两个多边形的边数.分析与解:设一个多边形的边数为x ,则另一个多边形的边数为2x , (x —2)180+(2x —2)180=1980,x=5, 这两个多边形分别为五边形和十边形. (2)在四边形ABCD 中,若∠A+∠D=160°.(1)有一块直角三角板XYZ 放置在四边形ABCD 的边BC 上,恰好三角板XYZ 的两条ABDCE直角边XY、XZ分别经过点B、C.直角顶点x在四边形ABCD的内部.则∠ABC+∠DCB=度,∠XBC+∠XCB=度;(2)若改变直角三角板XYZ的位置,使三角板XYZ的两条直角边XY、XZ仍然分别经过点B、C,直角顶点x还在四边形ABCD的内部,那么∠ABX+∠DCX的大小是否变化?若变化,请举例说明;若不变化,请求出∠ABX+∠DCX的大小.分析与解:(1)∠ABC+∠DCB=360°—160°=200°,∠XBC+∠XCB=180°—90°=90°;(2)∠ABX+∠DCX=∠ABC+∠DCB—(∠XBC+∠XCB)=200°—90°=110°.考点八、平面镶嵌例13 装饰大世界出售下列形状的地砖:○1正方形;○2长方形;○3正五边形;○4正六边形.若只选购其中某一种地砖镶嵌地面,可供选用的地砖有()A. ○1○2○3B. ○1○2○4C. ○2○3○4D. ○1○3○4分析与解:用一种图形镶嵌,有三角形,四边形,正六边形.选B.例14.(2006盐城)如果在一个顶点周围用两个正方形和n个正三角形恰好可以进行平面镶嵌,则n的值是()A.3 B.4 C.5 D.6分析与解:用两种或以上正多边形镶嵌,其几个正多边形的内角和是3600.=+⨯nn.90=2360,360备用:某体育馆用大小相同的长方形木块镶嵌地面.(1)第1次铺2块,如图1;(2)第2次把第1次铺的完全围起来,如图2.共用_____________块;(3)第3次把第2次铺的完全围起来,如图3.共用______________块;…;(4)依此方法,第n次铺完后,用字母n表示第n次镶嵌所使用的木块块数为.(n为正整数)(5)王师傅说:“在镶嵌地面时,有一次铺完后,我用去了100块木块”,小红说:“不可能”,你认为小红说得有无道理?分析与解:(2)10;(3)18;(4)8n—6;(5)8n—6=100,n无整数解.小红说得有道理.五、思想方法总结:本章涉及到了类比、化归、方程建模、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多边形的问题可化归成三角形的问题,求多边形的角度或多边形的边长可用方程建模的思想.。
七年级数学《三角形-复习》教学设计
B 、 3cm, 5cm, 9cmC 、 14cm, 9cm, 6cmD 、 5cm, 6cm, 11cm2.下面四个图形中,线段BE 是⊿ABC 的高的图是( )3.三角形一个外角小于与它相邻的内角,这个三角形是( )A .直角三角形B .锐角三角形C .钝角三角形D .属于哪一类不能确定4.如图,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AC ≠AB ,AD 是斜边上的高,DE ⊥AC ,DF ⊥AB ,垂足分别为E 、F ,则图中与∠C(∠C 除外)相等的角的个数是( )第4题图第2A B CD于O,则∠AOC+∠DOB=()第6题图A、900B、1200C、1600D、1800题组三:1、已知两条线段的长分别是3cm、8cm ,要想拼成一个三角形,且第三条线段a的长为奇数,问第三条线段应取多少长?2、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一边的长是5 cm,另一边的长是8cm,求它的周长3、指导复习题7第3、6、7、9、10拓展思维1、如图:D是△ABC中BC 边上一点,试说明2AD<AB+BC+AC。
2、有一六边形,截去一三角形,内角和会发生怎样变化?请画图说明。
活动5推荐作业,补充升华必做题:习题复习题7第2、8题选做题:习题:设计出多边形镶嵌的图案吗?【师生互动】提示:由AC+CD>AD与AB+BD>AD相加可得。
【课件展示】六边形,截去一三角形,内角和会发生怎样变化?【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为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有效发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不同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作业层推荐、分类要求。
B AD CB。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 第七章 三角形归类总结
第七章三角形【基础知识梳理】一、三角形中有关概念1.三角形: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2.三角形的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画垂线,叫做三角形的高.3.三角形的中线:在三角形中,连结一个顶点和它的对边的线段叫三角形的中线.4.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三角形一个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三角形的角平分线.5.三角形的外角: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一边的所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二、有关定理及性质1. 三角形的内角和: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 .温馨提示:(1)在三角形中已知两个角的度数可以求出第三个内角的度数;(2)已知三个内角的关系,可以求出内角的度数;(3)已知一个角的度数,可以求一个三角形中各角之间的关系;(4)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一个锐角的度数,可求另一个锐角的度数.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 .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4.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的任两边之和第三边.三角形的任两边之差第三边.5.三角形的稳定性:取三根长度适当的木条,用钉子把它们钉成一个三角形框架,所得到的框架形状和大小就固定了,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三角形的稳定性.三、多边形有关概念1.多边形的定义:,由一些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2.多边形相关的角:(1)内角:多边形相邻两边所组成的角叫做它的内角;(2)外角:多边形的边与所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外角.3.多边形的对角线:连接多边形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4.正多边形:都相等,都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5.多边形内角和的性质:多边形的内角和为.6.多边形的外角和性质:多边形的外角和为度.(每一个顶点处取一个外角相加的和为多边形的外角和).四、平面镶嵌1.平面镶嵌:用形状相同或不同的平面图形,把平面的一部分既又地全部覆盖,称为平面镶嵌.2.平面镶嵌的条件:围绕在某一点拼在一起的几个多边形的内角加在一起等于,就拼成一个没有空隙且不重叠的图案.3.正n边形能铺满地面的条件:正n边形的内角为,因此当3600÷(n-2)×1800n为正整数,即2nn-2为正整数时,正n边形可以铺满地面.4.多种正n边形铺满地面的条件:从几种正多边形中取出几个,如果它们的内角和为,则称这几种正多边形能进行平面镶嵌.【考点例析】一、考查三角形的稳定性例1. 如图,工人师傅砌门时,常用木条EF固定门框ABCD,使其不变形,这种做法的根据是()A.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B. 矩形的对称性C.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D. 三角形的稳定性分析:本题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用木条EF固定门框ABCD,使其不变形。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五四制)《三角形全等的判定(1)》教案
18.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目标1.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2.经历探索利用 “边边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过程,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维过程. 3.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边边边”,初步体会并运用综合推理证明命题,掌握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方法. (二)学习重点1.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寻找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2.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条件的探索和运用. (三)学习难点1.理解证明的基本过程,初步学会证三角形全等的格式. 2.会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二、教学设计 (一)课前设计 1.预习任务(1)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边边边”或“SSS”) (2)利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其作法的根据是 边边边 . 2.预习自测(1)如图,AB=AD ,CB=CD ,则________≌_________. 根据是________.DCBA【知识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边边边 【思路点拨】图中的隐含条件公共边“AC=AC” 【答案】△ABC ,△ADC , 边边边 或SSS(2)如图,线段AD 与BC 交于点O ,且AC=BD ,AD=BC ,则下面的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A .△ABC ≌△BAD B .∠C=∠D C .∠CAB=∠DBA D .OB=ODOD CBA【知识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边边边,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思路点拨】由题中两个条件和公共边可证得两个三角形全等,再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对应边相等. 【解题过程】由AC=BD ,AD=BC ,AB=BA,可证得△ABC ≌△BAD ,故A 正确;由△ABC ≌△BAD ,可得∠C=∠D ,故B 正确;由△ABC ≌△BAD ,可得∠CAB=∠DBA ,故C 正确;OB 和OD 不是△ABC 和△BAD 的对应边,故D 不正确. 故选:D(3)将下列推理过程补充完整.如图,AB=CD ,BF=DE ,E 、F 是AC 上两点,且AE=CF . 求证:∠B=∠D.FEDC BA证明:∵AE=CF ∴AE+EF=CF+EF 即______=________. 在△ABF 和△CDE 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ABF ≌△CDE ( ) ∴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边边边,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思路点拨】利用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同时加上EF,可得AF=CE,再得△ABF≌△CDE,最后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B=∠D.【答案】AF,CE,AB=CD,BF=DE,AF=CE,SSS,∠B=∠D(二)课堂设计1.知识回顾(1)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2.问题探究探究一: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活动①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问题:两个三角形全等,是否一定需要六个条件呢?如果只满足六个条件中的一部分,是否也能保证两个三角形全等呢?【设计意图】问题的提出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活动②建立模型,探索发现1.两个三角形满足六个条件中的一个条件,两个三角形全等吗?一个条件有几种情况?学生经过交流得出:一条边或一个角.2.(1)让学生画一个一边长为3cm的三角形,画后剪下来看与同桌的三角形能否重合. (2)让学生画一个一个角为30°的三角形,画后剪下来看与同桌的三角形能否重合.只给定一条边相等:只给定一个角相等:3.通过上面的操作,你得到了什么结论?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结论:两个三角形一条件相等不一定全等.【设计意图】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实践、自主探索、交流,获得新知,同时也渗透了分类讨论的思想.●活动③1.两个三角形满足六个条件中的两个条件时两个三角形全等吗?两个条件有几种情况?学生分组交流讨论.结论:一条边和一个角相等、两个角相等、两条边相等.2.让学生画一个一边长为3cm和一个角为30°三角形,画好后剪下来看与同桌的三角形能否重合?①3cm3cm 3cm30︒30︒30︒3.让学生画一个两个角分别为30°和50°的三角形,画好后剪下来看与同桌的三角形能否重合.②50︒50︒30︒30︒4.让学生画一个两边分别为3cm和5cm的三角形,画好后剪下来看与同桌的三角形能否重合.5.通过上面的操作,你得到了什么结论?学生通过画一画,比一比,得出结论.结论:两个三角形两个条件相等不一定全等.【设计意图】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交流,获得新知,明确两条件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为探究后面三个条件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作铺垫.探究二:探索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边边边”.1.师问:前面通过探究一个条件或两个条件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那么当满足三个条件的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三个条件有几种情况?学生分组讨论后,每组选代表发言.结论:三内角、三条边、两边一内角、两内角一边.师问:三个内角相等全等吗?请举例说明.通过学生的回答,全班明白三个内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2.画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分别为3cm 、4cm 、5cm .画好后剪下来看与同桌的三角形能否重合.3.任意画一个△ABC ,根据前面作法,同样可以作出一个△A′B′C′,使AB=A′B′、AC=A′C′、BC=B′C′.将△A′B′C′剪下,观察两个三角形能否重合. 4.通过上面的操作,你得到了什么结论?学生经过特殊到一般的思想,通过画一画,比一比,得出结论. 结论:两个三角形满足三条边相等时,这个两个三角形全等。
2024年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下全册数学精彩教案
2024年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下全册数学精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2024年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具体内容包括第八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第1节《不等式组的定义》和第2节《不等式组的解法》,第九章《平面几何图形》的第1节《三角形》。
二、教学目标1. 理解不等式组的定义,掌握不等式组的解法。
2. 掌握三角形的基本概念,能够识别和绘制不同类型的三角形。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不等式组的解法,三角形分类。
教学重点:不等式组的定义,三角形的基本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直尺,圆规。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现实生活中的不等式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实践情景:小明要买书,每本书的价格是x元,他带的钱不少于20元,不超过30元。
请问x的取值范围是多少?分析:解这个实际问题,我们需要用到不等式组。
2. 知识讲解:讲解不等式组的定义,结合教材第八章第1节。
通过例题讲解,解析不等式组的解法,教材第八章第2节。
3.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八章第2节的练习题。
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解答疑问。
4. 知识拓展:进入第九章,讲解三角形的基本概念,结合教材第九章第1节。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识别和绘制不同类型的三角形。
对不等式组和三角形的基本概念进行回顾。
强调重点和难点。
六、板书设计1. 不等式组的定义和性质。
2. 不等式组的解法步骤。
3. 三角形的分类及基本性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教材第八章第2节练习题第1、3、5题。
教材第九章第1节练习题第2、4、6题。
2. 答案:课后附上详细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作业和随堂练习,了解学生对不等式组和三角形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通过网络资源和课外书籍,了解不等式组和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五四制)《全等三角形》教案
18.1 全等三角形一、教学目标(一)学习目标1.认识全等形、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2.理解寻找全等三角形中对应元素的方法;3.掌握三角形全等变换方式和性质,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二)学习重点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性质.(三)学习难点掌握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的寻找规律,能迅速正确地指出两个三角形的对应元素.二、教学设计(一)课前设计1.预习任务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一个图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后位置变化了,但形状大小都没有改变,即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把两个全等三角形重合在一起,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2.预习自测(1)下列各图形中,不是全等图形的是()【知识点】全等图形【解题过程】解:A两个图形不能重合,不是全等图形;B、C、D两个图形都能重合,是全等图形.故选A.【思路点拨】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由此可判断各选项.【答案】A.(2)下列四个汽车标志图案中,不存在全等图形的标志图案是()【知识点】全等图形【解题过程】解:A、B、D存在全等图形、C不存在全等图形.故选C.【思路点拨】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由此可判断各选项.【答案】C.(3)如图,△ABC≌△DEF,∠B=60°,则∠E的度数为()A.30°B.45°C.60°D.90°【知识点】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题过程】解:∵△ABC≌△DEF,∴∠B=∠E=60°;故选:C.【思路点拨】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答案】C.(4)如图,△ABC≌△DEF,BE=4,AE=1,则DE的长是()A.5 B.4 C.3 D.2【知识点】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题过程】解:∵△ABC≌△DEF,∴AB=DE;∵BE=4,AE=1∴AB=DE=4+1=5故选:A.【思路点拨】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答案】A.(二)课堂设计1.知识回顾(1)三角形: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2)一个图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后,位置变化了,但形状、大小都没有改变.2.问题探究探究一:全等形、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活动①回顾旧知,回忆构成三角形的元素学生活动:(1)三个顶点;(2)三条边;(3)三个内角.【设计意图】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为新知识的学习作铺垫.●活动②整合旧知,探究全等形、全等三角形的概念.问题1: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但是在我们的周围却有着好多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图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期末总复习课件
1
1
变式:已知9 13和9 13的小数部分分别为a和b
6、设a和b互为相反数,c和d互为负倒数,x的绝对值为 5,
4 5 则代数式x (a b cd)x ( a b 3 cd) ___________
2
1 4. m-27 + n-8=0,则 m- n =______
14、 如图4,∠1= ∠2, ∠C= ∠D, 求证: ∠A= ∠F 15、 如图5,∠D= ∠E, ∠ABE= ∠D+ ∠E, BC是∠ABE的平分线, 求证:BC∥DE
16、如图,已知AB∥CD,请猜想各个图中∠AMC 与∠MAB、 ∠MCD的关系
第六章实数的复习
?
本章知识结 构图 开平方
复习回顾
把下列各数填在相应的大括号内: 5 1, , , 3.14, 0 , 3. 3 3 3, 3, 7
tan30 ,
.
……};
0
cos600 ,
3
64,
2.1010010001
整数集合:{
-1,0,3 64
5 分数集合:{ ……}; , 3.14, 3. 3 3 3 , cos60° 7 5 3.14,0,3. 3 3 3 ,cos60°, 3 64 有理数集合:{ -1,, …}; 7
当方程中出现立方时,一般都有一个解
选择题
1、代数式 a a 1 a 2的最小值是( B )
1 2
A.0 B. C.0 D.不存在
2
2、若
m
m,则实数m在数轴上的对应点一定在(
C)
A.原点左侧 B.原点右侧 C.原点或原点左侧 D.原点或原点右侧
3、若式子 ( 4-a) 是一个实数,则满足这个条件的a的值有(B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七年级下第七章“三角形”复习课(1)
——“与角有关的三角形复习课”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与角有关的三角形”知识点,进一步领会建模、有序思维、数形结合、分类、化归、从特殊——一般——特殊等数学思想,体会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和运动变化、量变引起质变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体现“探究有尺度,归纳有顺序,习题有难易,精彩有延续”.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有序思维、数形结合
教学难点:动点问题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探究式互动性教学
三、教学过程
一.温顾新知,巩固认知
1.三角形内角和
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2.三角形外角和
三角形的三个外角的和是360°
3.三角形的外角与内角的关系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
4. 三角形的分类
(1) 按角分
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斜三角形 锐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2) 按边分
三角形 不等边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 底和腰不等的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
二、应用新知,深化认知
1.根据下图已知角的度数,求x 的值.
⎧⎨⎩⎧⎨⎩⎧⎨⎩⎧⎨⎩
(5) (6) (7)
2. 在△ABC 中,∠B=∠C=2∠A ,则∠
A=__36°_____,∠
B= 72° 。
3.在△ABC 中 若∠A :∠B :∠C =1:9:10,则∠A=___9°____,∠B= 81° 。
小结:求三角形角的一般方法。
由形定数,由数思形,数形结合,方程思想。
三、应用新知,活化认知
4.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75°,则其顶角为(D )
A .30°
B .75°
C .105°
D .30°或75°
5. 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为70°,则它的底角为( A )
A.35°
B.110°
C.35°或110°
D.以上都不对
小结:等腰三角形的角的求法,体现分类思想.
四、应用新知,升华认知
6.有一块直角三角尺DEF ,放在△ABC 上,如图所示,△DEF 的两条直角边DE 、DF 分别经
过B 、C 两点,在△ABC 中,∠A =500 求∠ABD +∠ACD 的度数;
问题1:若∠D =800(锐角),其它条件不变, 求∠ABD +∠ACD 的度数;
问题2:若∠D =1000(钝角)呢?
问题3:探究∠ABD 、∠ACD 、∠D 与∠ A 之间的数量关系. A
B C E F
D
变式二:若点D 在△ABC 的外部,两条边DE 、DF 仍过B 、C 两点,∠ABD +∠ACD =∠D-∠ A 是否还成立?请画出图形,探究∠ABD 、∠ACD 、∠D 与∠ A 之间的数量关系?
特例1:若点D 是△ABC 中∠ ABC 、∠ ACB 的角平分线交点,试探究∠D 与∠ A 之间的数量关系.
答案: 特例2: 若点D 是∠ABC 的角平分线与∠ACB 的外角平分
线的交点,试探究∠D 与∠ A 与之间的数量关系.
答案: 特例3: 若点D 是∠ABC 的外角平分线与∠ACB 的外角平分
线的交点,试探究∠D 与∠ A 与之间的数量关系.
答案:
变式三: 若将△DEF 的两条边DE 、DF 分别经过B 、C 两点,改为△DEF 的两条边DE 、DF 分别与△ABC 两条边AB 、AC 相交,以上探究的结论是否还成立?
12
D ∠=∠A
A B C E F
D
1902
D ∠=︒+
∠A 1902D ∠=︒-∠A
小结:数学的解题方法:从特殊——一般——特殊.
五:归纳总结,反思提炼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困惑?
学习数学常用有序思维、数形结合、分类、从特殊——一般——特殊等数学思想,解题时学会多思、多想、多动,学起数学感觉趣味无穷.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为复习课,为了区分复习课和习题课,整节课贯穿了由形定数,由数思形,数形结合,方程思想、有序思维、分类讨论、从特殊——一般——特殊等重要数学思想,从学生最熟悉的简单习题入手,再层层提升问题难度,培养学生思考的逻辑性。
体会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和运动变化、量变引起质变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解题时学会多思、多想、多动,学起数学感觉趣味无穷。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