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教学观

合集下载

简述当代教学的新观念

简述当代教学的新观念

简述当代教学的新观念近来,教育改革在国内外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教学理念也发生了变化,改变了教育中的学习方式。

当代的教学模式强调学习的活动性,侧重于发掘学生的潜能。

其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独立性,将学习从单一的接受变为参与的、探究性的行动。

当代教学的新观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判断性思维和实践性思维能力。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不断提高思维水平,培养他们运用知识和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也可以借由机器使用和信息共享提高学习效率,正确处理各种信息。

其次,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把握学生的个性,以有利于他们学习的方式让学生按照他们自己的步伐发展,使其在自信、独立、求知等方面得到培养。

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自由发言,操练社会技能,进行分组合作,学习主动性得到最大的发挥。

再者,鼓励学生多种形式的学习。

当代教学倡导多元化学习,强调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学生形式多样的学习,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把学习变成一种生活习惯,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此外,加强学生与教师的沟通。

当代教学倡导建立一个重视建议和反馈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感受到他们的每一句话都受到尊重,可以和老师随意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也能够更好地针对每个学生的兴趣、需求进行教学。

最后,注重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当代教学倡导将实践教育引入学校,让学生参与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类社会实践,培养他们在社会实践中的能力。

总之,当代教学的新观念要求以学生为本,将学习从接受式转变为探究式的行动,注重学生的潜能开发及全面发展,注重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能够通过不同的方式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新的教学观

新的教学观

新的教学观
新的教学观可以被定义为一种更加包容、灵活性更强、学生中心的教学方法。

以下是一些新的教学观的特点:
1. 学生中心:新的教学观强调将学生置于教学的中心位置,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尊重他们的需求和兴趣。

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学生的学习,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 混合学习:新的教学观倡导将传统的面对面教学与在线教学相结合,通过使用技术工具和在线资源来增强学习体验。

这种混合学习模式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方式和灵活性,使学生能够在自己的节奏下学习。

3. 跨学科教学:新的教学观鼓励跨学科的教学方法,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概念相互关联起来。

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

4. 激发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新的教学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思考并解决问题,以及独立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5. 强调实践和应用:新的教学观倡导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教师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实验、模拟等方法,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新的教学观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灵活性、包容性
和实践性的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的习惯。

作为新时代教师的教师观

作为新时代教师的教师观

作为新时代教师的教师观引言教师是社会中一道重要的风景线,他们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要责任。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改变,新时代教师的教师观也在不断演进。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作为新时代教师的教师观是什么,以及如何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作为新时代教师的教师观是什么作为新时代教师的教师观是一个关于教师职业角色和使命的理念和认识。

它既包含着传统的教育理念,也融入了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作为新时代教师,教师观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 以学生为中心新时代教师的教师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并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2. 注重创新与实践新时代教师的教师观鼓励教师进行创新和实践。

教师应该积极探索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教学中,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3. 提倡合作与交流新时代教师的教师观鼓励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教师需要积极参与教学团队和教研活动,与同行分享教学心得和经验,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4. 关注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新时代教师的教师观强调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并通过实践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

如何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需要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

以下是一些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的建议:1. 加强信息技术应用新时代的教育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

教师应该学习和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知识,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工具,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教学,使用电子教具辅助教学,开展在线学习等。

2. 拓宽教育资源新时代的教育要注重拓宽教育资源,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丰富的教育资源。

教师可以积极与社会各界合作,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引入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

3.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新时代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需要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的人才。

新课改下的教学观心得体会四篇

新课改下的教学观心得体会四篇

新课改下的教学观心得体会四篇新课改下的教学观心得体会1不同的教育思想产生不同的教育。

传统的数学教学的特点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单向平面地讲授教科书的活动.“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是这种传授活动的金科玉律。

在这种理念下,教师崇尚钻研教材,视处理好教材、教好教材为教学艺术,这种预先设计好的教学目标往往超越教学过程本身,脱离学生的现实。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特点具有整体性,开放性、创造性、不确定性。

新课程更加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解放自己的思想,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教学方法,由数学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向课程决策者转变,创造性地开发数学教学资源,大胆地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彻底改变教学方法,多给学生发挥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己探索数学规律、自己去推论数学结论,要善于创设数学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结论的探究过程,让学生成为“跳起了摘桃子的人”,而不是“盛桃子的筐”,给他们讲得应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尽量多些,学生自己能够自主解决的,教师决不和盘托出。

这样才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传统的数学教学因为过分预设和封闭,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生气和乐趣,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成了教师灌输知识的容器,课堂上倦怠应付,与创造的喜悦无缘,师生都无法在课堂上焕发生命的活力。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为学而教,以学定教,互教互学,教学相长的过程。

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通过教学模式的优化,改变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信息传递方式,促成师生间、学生间的多向互动和教学关系的形成。

(I)教师不仅是数学知识的传授者、解惑者,更是知识的促进者、引导者;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复制者,更是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

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导”,就是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善于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点燃其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体会科学家走的路,充分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简述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

简述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

简述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也在不断地变革和创新。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提倡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精神。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学习的引导者和指导者。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差异,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强调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结合。

教师要将学科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通过真实的情境和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师要通过小组合作和项目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学会与他人合作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自主思考。

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学习自由和选择权,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也强调教师的角色转变和专业发展。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积极参与教育改革和教学研究。

教师要不断反思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适应新课程背景下的需求和要求。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精神。

在这样的教学观下,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和指导者,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注重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能力。

同时,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适应新课程背景下的需求和要求。

教学新理念

教学新理念

教学新理念(2课时)科学教育承担着培养公民科学素质的重任。

从小就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是小学科学教学的基本理念。

一、新教学观——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理念。

科学课教学要以探究为核心。

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由被动性学习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人,开展综合性学习,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让自主贯穿于合作、探究的始终,合作是自主、探究的途径,探究是自主、合作的目的。

1.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让学生敢于探究。

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学科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探究为主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学生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2. 在教师引导、组织和支持下,让学生亲自收集数据,参与实证、讨论和辩论,建构和理解主要的科学概念;体会到人类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来获取正确的知识,并了解科学知识是相对稳定并不断发展进步的;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运用科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探究是科学家探索和了解自然、获得科学知识的主要方法。

3.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式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4.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每位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科学教育,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5.小学科学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宗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掌握基础的科学知识,发展科学思维和语言能力,获得科学探究的有关技能和方法,培养热爱科学、善于思考、求真务实、互助合作、保护环境和呵护健康的生活态度。

二、新型师生观。

师生之间是民主的、平等的合作关系。

互相尊重是前提,地位平等是基础。

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知识、尊重自然、尊重社会。

教师只是“平等中的首席”,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对话关系。

教师既要追求教育的公平,面向全体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又要关注人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新课程下教师应树立什么样的教学观

新课程下教师应树立什么样的教学观

师德师风新的体会物理组林旭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学观念对教学起着重要的指导和统率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学观念中生发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来自旧的教学观念的束缚,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创新都是新旧教学观念斗争的结果。

那么,广大教师作用实施新课程、深化教学改革的主力军、实践者,究竟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教学观才能适应实施新课程的需要呢?根据新一轮课改的宗旨和全面实施学科素质教育的要求,笔者认为,教师必须树立以下新的教学观念:一、树立人本的学生观大家知道,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是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现代教学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以育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

树立“人本的学生观”,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中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的倾向,真正把他们视为具有学习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和发展潜能的生命个体,并将教学实施的重心放到激发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情感、激励不断上进、促进和谐发展上。

这是实施新课程、搞好新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二、树立发展的教学观我国的教学观有一个演变发展过程:解放初期可称为“知识型”教学观;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80年代中期可称为“智能型”教学观;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可称为“育人型”教学观;进入新的世纪,特别是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推进,“发展型”教学观(其内涵是“双基”加“智力”与“非智力”再加“学会学习与可持续发展”)孕育而生。

教学的重心由传统的偏重知识技能传授向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转变,既是当今世界各国教学价值观方面的一个根本性转变,也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的。

我们必须充分地认识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既是学习“知识和技能”、“掌握过程和方法”的过程,又是升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的过程;教学不再是为学生谋求一纸证书、多少考分(不是追求短期、表面效应),而是为了开发学习者的个体潜能,促进他们最大限度地发展;教学也不仅仅局限于帮助学生实现理想的“就业”目标,而是一种贯穿于学习者终身的活动。

新课标新理念新教学观

新课标新理念新教学观

新课标新理念新教学观随着我国现代科学技术和经济的持续发展,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市场必需和国际上的接轨。

它们需要新的科学知识,需要和国际接轨的新知识。

所以我国在新世纪之初颁布了新课程标准,提倡新的教育理念。

其目的就是“为了使教育更好地适合国际日趋激烈的竞争和国家政治、经济和科技的需要,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面象世界,面向未来”。

教师做为教学过程的倡导者,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更新教学观点,实施新的教学方法。

一、教育价值观的改变长期以来,我们对教育价值的评价以知识为主体,是看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教师已经给学生教了些什么,以知识多少来决定学生未来的命运。

在这样的定律之下,教师教学偏重知识教育,热衷灌输知识,这样教育就成了控制学生成长的工具,而学生的个性和学生自身潜在的发展却得不到保障。

新课标的提出,强调以人为本,以人自身的发展为目的,培养具有良好人格特征、同时具备生存水平且有创造性的人;强调学生有个性的自身发展;强调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也就是说教师的教育价值观应从“教书育人”的的知识传授向学生发展转变。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让学生体验生活,学会热爱生活,学会如何生活;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他们自身的智力,激发他们的创造精神,在生活中实现自身的发展,为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

教师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新课程主张的不是让每个学生都学到丰富的知识,而是让每个学生能充分发挥出自己内在的潜力,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出最大的成就。

人与生俱来的某些潜质是由基因所决定的,就象我们不可能把一棵小草培养成一棵参天大树一样,而只能让小草拙壮成长。

因为学生的个体差异,一个再优秀的教师也不可能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大学生。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拓宽学生的视野,开启学生的思维,以促动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与实践,激发其创造上的巨大潜能,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使教育体现出其真正的一样。

二、学生观的转变传统的学生观是把学生认为单纯的知识接受者,是知识的容纳器,而忽略了学生的自身发展。

我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

我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

我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结合自己学习情况和工作实际,浅谈我对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学观的理解和体会。

一、教育观教育是人类伟大的事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育人。

首先,教师的职业道德对每位教师都是十分重要的。

爱就是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是打开学生感情大门的钥匙。

当学生知道你是真诚的热爱他们时,他们感情的大门,智慧的大门就会向你打开。

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对所教学科的热爱、对科学的崇尚,会激发起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对学习的执著探索和对科学的追求。

二、学生观承认并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承认并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能,要发展和能发展是每一个学生的自我天性,承认并尊重每个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学生水平不齐,有差异是自然合理的;从师生共同活动的角度看,是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与灵魂的感召。

教师的教学过程是生命与生命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

??教不能用一把尺子来衡量、评判学生,教育不是为了消除差异,而是使学生各得其所,各有发展,同时基础教育的评价目的是为了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而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学生。

三、教学观要认识到教学活动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建立师生合作的、民主的教学环境。

知识和智慧是伴行的,在教知识的同时应给人以智慧,让学生感受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知识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结论,同时还是人类认识世界智慧的结晶。

任何把智慧排除在外的知识都是盲目的、片面的,是不可能把人教聪明的。

能力不仅仅是动手能力,应当是“手脑”并用。

学习能力是最基本的能力,我们应当让学生抢占能力的制高点,在培养能力的基础上学习知识,而不是仅仅让学生强占知识的制高点。

教学中我们必须把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教是为学服务的,因此我们必须由“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教师由独奏者变为伴奏者。

“起始于辛劳,收结于平淡”。

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人生写照。

但是,我们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会无怨无悔,默默奉献。

新课程下的教学观:更新思想,转变理念

新课程下的教学观:更新思想,转变理念

新课程下的教学观:更新思想,转变理念一、通过各种渠道全面深入地了解和理解这次课程改革的背景、转变理念。

二、新课程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发展,教师要注意在思想上全面把改革思路,在实践中全面贯彻改革精神三、新课程面向生活,面向社会,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社会生活实际,充分利用本地本校本班资源,开展本土化教学和校本班教学四、新课程在内容上大为更新,增加了许多反映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新发展、时代姓较强的新内容,要求教师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五、新教材强调各科之间的沟通与综合,这就要求教师全面拓展个人的各方面修养,淡化自己的角色,同时把学生视为接受教育的一个完整的人六、新课程强调展示知识产生、形成、创新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注意结合新教材中有关内容展开阐述七、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大大加强了探究式学习的比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处理好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之间的关系,在合适的时机,合适的情境,合适的阶段,开展非指导性教学八、新教材允许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这就要求教师在实践中要为学生发展个性留出充分的发展空间九、新课程强调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式和备课方式,多研究学生,上课时多倾听学生,多关注学生的即时的发应,而不是一心只盯着教学内容讲解十、新教材在引起学生的兴趣和便于自学方面下了苦功,如学习导语引人入胜,强调以图代文章等,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素材,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十一、新教材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要求教师首先掌握并恰当运用互联网等新技术,并在教学中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十二、新课程要求老师创造性运用教材,一方面,教材上出现的内容不一定都讲,另一方面,教材上较为概要或没有的内容有时教师要展开或补充,或针对某些内容开展专题研究或小课题研究十三、新课程、新教材强调面向全体学生,而不仅仅是少数尖子生,这就要求教师关照个别差异,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同时,给吃不饱的学生另外提供补充性挑战十四、新课程强调评价要促进学生的发展,有利于改革的进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改进自己的评价方式和方法,探索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新课程实施的新的评价模式十五、课程改革中,学校和教师要多与家长沟通,多与社区联系,争取家长和社会各方面对课程改革的理解和支持,共同携手,让课程改革一路走好十六、面对新课程,新教材的众多创新之处,各地各校教师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最终迈出积极而稳妥坚实的“第一步”十七、面对新课程、新教材的众多创新之处,教师一定不要忘记中小学是“基础教育”,无论课程怎么改,打牢基础始终是中小学阶段的首要任务十八、课程的改革是一个不断发展、永不停歇的过程,“变是永恒的不变”,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和实践,做一个反思的实践者。

新课改的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口诀

新课改的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口诀

新课改的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口诀一、素质教育的内涵(一)素质教育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二)素质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三)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秒记口诀:两全一个性两重点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育人为本”的儿童观)(一)学生/儿童是发展的人(二)学生/儿童是独特的人(三)学生/儿童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秒记口诀:两独一发三、教育观(一)素质教育观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秒记口诀:“提素”“个性”“实”“创”“两全”(二)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要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

秒记口诀:全面建设个性接班人(三)新课改下的教学观(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4)教学从“**学科”转向“**人”秒记口诀:四个转向四、素质教育的评价观(一)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二)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三)评价目的是促进发展秒记口诀:许三多形终展第1页共3页Slogan五、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观(一)教师角色的转变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2.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3.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实践者秒记口诀:学促开设课,教学实研者(二)教师行为的转变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与赞赏;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秒记口诀:师生尊赏、教学引帮、自我反想、同事合掌六、教师职业素养(一)完整的知识结构(二)灵活的教学能力(三)教育机智(四)情感智力和品质秒记口诀:知能机品七、教师职业道德(一)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新课改倡导的教学观

新课改倡导的教学观

新课改倡导的教学观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是中小学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观念和实践的深远影响,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方式单一,学生被动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压抑了学生的个性,桎梏了学生的创新探究精神,这些教学行为方式是与现代化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的,更与未来社会的发展相悖。

新的课程改革就是要改革旧观念,把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统一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上来、统一到新课程的方向上来。

新课改倡导的教学观念,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一、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同时也是教学论中的重大理论问题。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

基于此,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

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

它是对“把教学看成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这一传统观点的重大突破。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

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者就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学问的人,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

所以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观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观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观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以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主要目标。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实施现代教学行为,在课堂教学中彰显教学个性,展现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特色。

1 体现课改教学理念1.1 新型的教学观为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能力发展的转变;由重教师教授向学生自主学习的转变;由重学习结果向重学习思维过程的转变。

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学习兴趣,由学生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愉快学习。

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

营造师生平等、尊重、支持、容纳、和谐的教学环境。

1.2 开放的课程观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解释者,执行者,而是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

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要以教材为平台以新课标为依据,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对教材进行适当地拓展、延伸和重组。

开发校本课程,加强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与融合。

1.3 全面的发展观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也是学生良好身心素质、意志品格形成的过程。

要让学生经历细致观察、主动操作、及时归纳、不断反思等一系列知识探究的过程。

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实行分层教学,分类推进的教学策略。

允许学生发展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多元的评价标准,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进步提供条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领悟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愉悦,差异得到尊重,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

1.4 激励的评价观要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激励、教育、启发、指导作用,教学评价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让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昂扬的学习士气。

2 实施现代教学行为2.1 教学目标具有多维性。

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具有导向、调控、激励、评价功能。

课堂教学不仅是师生知识的交流,也是师生教学过程的合作,师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相互影响的过程,更是师生情感的相互交融。

新课程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

新课程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

新课程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和教学观一、教育观新课程在价价值追求和精神向度上的一个最凸显的特征是:“人”在教育中越来越大。

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一步理解,把握:⑴新课程把“人”作为教育的支柱。

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

从尊重人的价值、尊严、个性出发,从促进人的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着眼。

来制订教育政策,设计教育目标,构建教育理论。

这正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灵魂。

⑵新课程认为人(教师、学生)是最重要的课程因素,是课程建构的参与者、促进者、批判者。

⑶新课程充分关注每一个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全面发展”指向人的“共时性发展”,侧重于和谐性地综合发展;“终身发展”指向人的“历时性发展”,侧重于生成性地综合发展。

只有实现“全面发展”基础上的“终身发展”,人的发展才是完整的,符合人性的,有利于提升生命价值和服务社会促进社会的进步。

我们所耳熟目详的“四有”思想就包含了这样的价值追求。

下面是几位专家、学者对教育的论述:教育的价值取向在于:授受知识、开启智慧、点化或润泽生命。

——黄克剑(华东师大)◆ 这就是在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基础上把教育的价值上升到了生命的高度。

教育是一种武装人们的方式;它对人负有一种无可逃避的责任;它需使人能够适应生存的时代,而不致将他排除在人生的最终伟大目标之外;它将开启世界的钥匙——独立和仁爱援之于人,赋予他做为一个自由人只身跋涉及而步履轻捷的力量。

——何塞·马蒂肖川博士是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心的主任,他认为教育的力量应是:◆ 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 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 给蒙迷的双眼带来澄明◆ 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 给卑微的人们带来自信二、学生观学生是有着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现形态、处于发展中的、以学习为义务的人。

——肖川新的学生观更关注学生发展的潜力和多样性的统一,关注潜能的开发,把他们的现在作为起点,而不是终点来看待。

——叶澜新的学生观就是注重学生发展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的学生观。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观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观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观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观主要是指教师对于教学活动的认识、理念和态度。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包括了多元化、个性化、全面发展等特点。

首先,教师在新课程下的教学观应该是多元化的,即认识到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其次,教师的教学观应该是个性化的,注重挖掘和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创造潜能,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

此外,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还应该是全面发展的,强调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的培养,不仅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从教学内容来看,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要求教师注重跨学科、前沿性和实践性。

教师应该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思维。

同时,教师应该关注前沿知识和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科技前沿等内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此外,教师还应该注重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去深入理解和应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要求教师注重因材施教、多样化教学和信息技术的应用。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个性化地指导学生学习。

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多样化教学,灵活运用讨论、实验、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此外,教师还应该善于运用信息技术,借助多媒体、网络等工具,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途径,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教学观应该是多元化、个性化、全面发展的,注重跨学科、前沿性和实践性,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倡导因材施教,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以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养的提升。

新教学理论

新教学理论

新教学理论一、新的教学观1、教学目的的新演变——新的教学目的观(1)双基观:传授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

(2)智能观:加强基础,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3)素质观:加强基础,增强能力,发展个性,提高素质。

2、教学本质的新定义——新的教学本质观(1)将“教学”当作一种行为,即相当于老师的“教”,是教学实践中教师这一方的行为。

(2)将“教学”看成是一个联合词组,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组成的活动,并且两者不可分割。

(3)华东师大施良方教授指出,从关注教师的行为的角度来说,“教学(教)就是教师引起、维持与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

现代的课堂教学,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实现学生的某些内在的发展与变化的过程。

3、教学价值的新内涵——新的教学价值观(1)重外在价值轻内在价值。

教学的外在价值,即教学服务于社会的价值。

教学的内在价值,即教学具有完善人的精神世界的价值。

(2)内外价值并举。

教学不能仅仅只注重学生认知智慧的发展,还应关注人的情感智慧的发展,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完善人的精神世界。

4、教师角色的新定位——新的教师观(1)教师的职责定位:传授文化知识;教师的角色定位: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纪律的管理员、社会的代表人等。

(2)教师角色的新定位为:人类文化的传递者;新生一代灵魂的塑造者;学生心理的保健医生;学习者和学者;人际关系的艺术家;教学的领导和管理者。

教师职责的新定位: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引导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发展。

5、对学生的新认识——新的学生观(1)潜能观——学生是具有巨大潜能的人人的潜能分为生理潜能和心理潜能。

心理潜能又分为智慧潜能、情感潜能和创造潜能。

教师所要做的,就在于发现和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

我们要相信每个人都具有潜能。

(2)发展观——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①乐观地估计学生的天性。

坚持性善论,反对性恶论。

性善论注重自省和内在力量的挖掘,性恶论注重外在规范的约束和行为的矫正。

新教学观

新教学观

新教学观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1)鼓励学生参与教学。

(2)创设智力操作活动。

(3)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并加强训练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1)知道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过程(2)知道学生了解学科特征,掌握学科研究方法(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1)结论和过程的关系:教学相长。

(2)提倡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的意义。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1)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理念的局限: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

(2)关注人的教学理念的表现: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新课程中的教学观一、全面发展的教学观全面发展的教学观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结论与过程的统一结论与过程的关系反映的是学科内部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的关系。

从学科本身来讲,过程体现该学科的探究过程与探究方法,结论表征该学科的探究结果(概念原理的体系),二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

从教学角度来讲,所谓教学的结论,即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获得的结果;所谓教学的过程,即达到教学目的或获得所需结论而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

毋庸置疑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所以必须重结论。

但是,学生如果不经过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即如果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得到理解和巩固。

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

所以,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

基于此,新课程把过程与方法本身作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从课程目标的高度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

2.认知与情意的统一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的教学观
“英特尔未来教育(Intel Teach to the Future)”项目是荚特尔公司为帮助有经验的教师和师范生将计算机技术引入教学指导和增强学生学习而设计的一个全球性的培训项目。

文章介绍了该项目在中国的发展状况。

并讨论了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对传统教学观的影响。

标签:英特尔未来教育传统教学观计算机技术
0引言
“英特尔0未来教育(Intel Teach to the Future)”项目是英特尔公司为帮助有经验的教师和师范生将计算机技术引入教学指导和增强学生学习而设计的一个全球性的培训项目。

下面是对这一项目的简单介绍,以及根据本人在受训与施训过程中的感受所做的粗浅评论。

1概述
计算机技术是二十世纪最卓越的科学技术,它的出现引起了当代科学、技术、生产、生活、社会形态的巨大变化。

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短短几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计算机业界的Windows—Intel神话,也产生了辉煌的PC时代。

我国计算机软件市场出以年增长30%的速度递增,无疑计算机产业是信息技术行业的领导者,现在计算机技术正朝着多媒体、拟人化、微型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随差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如何将计算机技术成功地应用于我们的大中小学教育中,就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荚特尔公司为支持计算机技术在课堂上的有效利用,设计了一个全球性、公益性、合作性和扩散性的培训项目,这就是Intel未来教育(Intel Teach to the Future)项目。

该项目的目标是对一线的学科教师进行培训,使他们懂得如何促进探究型学习,能够将计算机的使用与现有课程密切结合,最终使得学生能够提高学习成效。

2英特尔未来教育在中国的发展
1999年,上海市教委引进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2000年,在教育部师范司的指导下,上海和北京开始区域性试行该项目。

2001年开始在其他许多省市进一步推广该项目。

2002年,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在全国侣个省市开展,有11万中小学学科教师参加了该项目的培训。

2002年底教育部与INTEL公司合作正式启动师范院校实验项目,在全国10所师范院校的师范生培养中增加INTEL未来教育的培训。

2003年6月,陕西省教育厅师资与师范教育处与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正式签订协议,在我省合作开展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

结合我省实际情况,研究行之有
效的教学方法,协同英特尔和项目专家组对本项目培训进行指导评估;组织对项目实施过程的检查,不断对教材、培训方式、管理等方面提出积极的改进意见;按时间向英特尔递交工作报告、培训成果和所有参培教师的学员反馈表。

该项目在我省的实施,必将促进计算机技术在我省中小学中的全面实施。

3教学观的转变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的效率、实现学习方式的革命,已成为专家和一线教师共同探索的课题。

传统教学观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①把知识当成定论,当成了死的教条;
②把学习简单看成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输入过程;③低估了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和知识经验,轻视了学习者心理世界的差异性;④教学中过于简单化的倾向。

在上述教学观念的左右之下,传统教学表现出了许多弱点,导致了一系列的消极后果:①理智上独立性与自主性的欠缺;②思维能力的薄弱;③对知识的掌握停留在初级水平上,难以产生广泛、灵活的迁移;④学生不爱学习,不会学习。

英特尔未来教育强调重点围绕学生和教师如何利用技术,通过研究和交流以及运用卓有成效的策略与工具来增强学习,这正是现代教学观。

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撰文认为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即教与学这对矛盾中的两个侧面,彼此对立而又统一,既不能夸大教师的作用,也不能无限制地放任学生。

传统教学观的最大误区就是将教师的作用无限放大了,从而造成了上面所说的消极后果,同时,当学生在教学中被放任自流,可能是导致学生错误的理解,甚至产生严重的后果,现代教学观还认为从学生的“学”这一方面来说,它属于学习活动,应当遵循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而从教师的“教”这一方面来说,它属于教学活动,教学活动必须与学习者内部心理过程相适应。

现代教学观又认为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使学生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教师的主导作用(或指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传统教学观的弊病,并不在于主张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在于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任意夸大绝对化。

还有一点值得的注意的也是非常重要的是,现代教学观特别强调课程意识,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的过程,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和转化的过程。

InteI未来教育通过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带动了教学各个环节的转变,教师的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

学生的学习从获得知识转变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教学的目的从传授和掌握知识转变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inteI未来教育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4结论
Intel未来教育培训对于在教育中转变自己的观念,给我们注入了新的教学理念,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向现代教育技术靠拢,在不失去教师组织,引导作用的基础上,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激发学一主动性和探索欲,进行探究式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教育的发展史,教学方法的不断推陈出新,不管我们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和模式,
目的都是为了学一更好地发展,新的教学方法,必然会带来新的问题,我们不能用现成的公式死搬硬套,而应该将它与实际的相地合,在这方面我们还应用更多的工作。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教委“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专家组,英特尔未来教育,2002年版,
[2]祝智庭,黎加厚,走向中国教育改革实践的英特尔未来教育,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第4期
[3]张建伟,从传统教学观到建构性教学观,教育技术资源,2001年第4期.
[4]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与创新人才培养(上),电化教育研究,2000年06期.
[5]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与创新人才培养(下),电化教育研究,2000年07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