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煤炭行业人才发展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省煤炭行业人才发展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摘要:煤炭产业是山西省的支柱产业。文章从近年来山西省煤炭经济的快速增长形势入手,通过数据指出:在煤炭经济快速增长的背后,存在着人才、尤其是创新性人才匮乏的隐忧,这个问题不解决,煤炭事业的发展将会受到严重影响。为此,提出了几点解决煤炭行业人才匮乏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煤炭行业人才问题解决途径
中图分类号:c9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11-206-03
作为山西省的支柱产业,煤炭产业的发展一直以来倍受关注。尤其是近几年,全省煤炭行业的从业人员,以国家和地方的有关经济发展的精神为指导,齐心协力,采取多种措施,使煤炭经济的发展实现了较大的飞跃。
山西省煤炭工业厅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全省煤炭产量8.72亿吨,同比增加约1.31亿吨,增长17.7%,其中,重点煤矿全年累计产量5.87亿吨,同比增长12.62%。全省煤炭行业销售收入达8133亿元,增幅为49%以上,全省五大煤矿集团的销售收入均超过千亿元。煤炭行业效益稳步提高,上缴税费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达到43%。然而,在煤炭经济快速增长的背后,煤炭行业却始终被矿难的阴影笼罩着。矿难的频频发生,严重影响了煤炭产能的提高,安全生产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回首每一次矿难我们会发现,虽然导致事故的原因各不相同:或许是因为瓦斯治理不彻底,或许是
因为现场管理不严格,或许是因为通风设施不到位,或许是因为安全措施没落实,但技术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匮乏是导致每一次矿难共同、并且是深层的原因。由此可见,人才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煤炭事业发展的瓶颈,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
一、山西煤炭行业人才的现状
要想说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借用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08年颁发的一份文件上的一些数字:
到2005年底,山西煤炭行业从业人员总数为104.2万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只有11.95万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11.5%。在专业技术人才中,大多数都是从事与主体专业距离较大的文教、卫生等工作。在104.2万从业人员中,只有28943人从事采矿、安全等煤矿主体专业的工作,仅占从业人员总数的2.8%。在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有13568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17.10%,占从业人员总数的1.34%;具有专科学历(含后续学历)的有31870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40.15%,占从业人员总数的3.16%;具有中专学历的有24170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30.47%,占从业人员总数的2.39%。在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中,获得高级职称的有6234人,占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为7.85%,占从业人员总数的0.6%;获得中级职称的有26396人,占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为32.27%,占从业人员总数的2.61%;获得初级职称的比例为59.88%,占从业人员总数的4.84%。煤矿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的情况可见一斑。
以上是将近十年前的数字。虽然2005年以来山西省逐年加大了煤炭主体专业的培养规模,改善办学基础条件,高职(专科)、中专、技校、职业高中纷纷增设煤炭类专业,全省煤炭专业的学校数量扩大了一倍多,煤炭中专、高职专科的招生规模连年扩大。但值得引起人们关注的是,10年后的今天,煤炭企业技术型人才匮乏的问题没有得到本质性的缓解,依然面临着人才总量相对不足、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整体质量还不高等问题。不仅如此,特别是伴随2008年以来全省煤炭资源整合重组和产业优化升级以及高科技技术的引进,与10年前相比,煤炭行业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又增加了创新型人才不足的问题。
二、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
煤炭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工作面临着许多问题,难以适应煤炭工业快速发展对专业技术人才的旺盛需求,分析其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受教育体制改革的影响,煤炭类人才的培养量不足
要想把这个问题阐述清楚,我们需要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
煤炭类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是煤炭行业人才来源的主渠道。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根据国务院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决定,绝大部分煤炭高校、管理干部学院、职工大学和中等职业学校等归地方管理,煤炭院校的服务方向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主要面向行业变成了主要面向地方,煤炭院校的性质也就随之发生了转变,这一转变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使煤炭类毕业生就业的难度大了,煤炭类院
校或专业的报考人数急剧下降,招生难度大了。
在这种形势下,很多煤炭院校为了生存而想了很多办法。除了中国矿业大学外,其他的煤炭院校纷纷改名,学校名称中的“矿”字被“科技”、“理工”等字样取代。例如:“山东矿院”改名为“山东科技大学”,“阜新矿院”改名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西安矿院”改名为“西安科技大学”,“淮南矿院”改名为“安徽理工大学”。
不仅如此,学校还对传统的地矿类专业普遍进行了调整、改造、拓宽和转向,煤炭行业的学科和专业调整后变为社会和地方需要的热门专业。这样的调整虽然充实了其他专业的力量,但却消弱了涉煤专业的数量,成为煤炭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的主要原因。
这些改变从短期看确实解决了学校的招生、甚至是生存问题,但从长远看却使煤炭类人才的培养量严重不足,为今天煤炭企业人才的匮乏埋下了祸根。“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断层一旦形成,影响会持续很久。
(二)煤炭教育的不尽人意,使得人才质量欠佳
1.投入不足。煤炭行业人才的培养办法和其他行业是有区别的。这个行业的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实践应该占到相当的比重,不能仅仅靠闭门上课,更多的是要把学生放到现场训练,在人才培养上具有实践教学比重大、实验实训设备投资大、人才培养成本高等特点,这样一来人才的培养成本就会增加。长期以来,国家没有考虑过煤炭特殊行业人才培养采取倾斜的政策,对煤炭类院校的投入严重不足,使得这些院校在教学设备和教育规模等方面的投入不够,学校
拥有的实习、实验实训等教学条件难以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学生在校期间见的少,做的少,只会纸上谈兵,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够,这样的学生进入企业以后,与企业的工作实际有较大的差距。
2.教师的知识结构有待改变。在各类煤炭院校中,煤炭专业的教师也是由煤炭院校培养出来的,他们本身就具有“理论强、实践弱”的特点,对企业生产实际的现状不熟悉,他们的教学从主观上讲必然会和企业的实际情况脱节,使得学生接受的知识先天不足。可以说,当前煤炭院校严重缺乏既熟悉企业生产实际又能够承担专业教学工作的“双师型”专业教师这一问题,严重制约了煤炭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
3.教学内容陈旧。教材是教学的主要资料,一旦形成就有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虽然煤炭职业院校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教学改革,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还相对滞后,难以适应当前煤炭企业的日新月异发展的需要。如:多年前在西山煤电集团综合机械化采煤工作面就已经推广使用了3300v电牵引采煤机,但在煤炭院校采煤专业和机电专业的课堂上,使用的仍旧是以讲解液压牵引采煤机为主要内容的教材,老师讲的内容在学生没出校门的时候就已经过时了。我们可以想象用这种教材培养出来的学生到了工作现场会遇到什么问题,无法完成工作任务是必然结果。
(三)院校和企业没有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
企业的工作目标是要追求经济效益,院校的工作目标是培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