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难点知识归纳与讲解重力
《重力》教案优秀
《重力》教案优秀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地球与宇宙》第二课《重力》。
本节课主要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以及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以及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方向。
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地球仪、重物、轻物、绳子、桌子。
学具:学生手册、笔记本、画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拿着物体,感受重力的作用。
2. 探究重力的概念: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重物的下降和轻物的上升,引导学生发现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3. 学习重力的方向:让学生用绳子吊着物体,观察绳子的方向,引导学生得出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手册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例题讲解:用地球仪演示地球附近的物体受到重力的作用,让学生理解重力对物体的影响。
6. 小组讨论:让学生讨论重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利用重力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重力概念: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方向:竖直向下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画出重力的方向。
答案: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2. 题目:请举例说明重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答案:如水往低处流、苹果从树上掉下来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了重力的概念和方向,以及重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但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重力作用的理解,部分学生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讲解。
拓展延伸:让学生探究地球附近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否相同,如何测量重力的大小。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探究重力的概念1. 实验设计:在探究重力的概念时,教师应设计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19重力牛顿第一定律
重力牛顿第一定律一、知识概述1. 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知道重力的施力物体和重力的方向及重力的作用点是重心;2. 知道重力的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理解公式:G=mg,知道g=9.8N/kg 的物理意义;3. 理解牛顿第一运动定律,认识物体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4. 理解惯性的定义,应用惯性解释惯性现象;二、重难点知识归纳与讲解(一)重力1. 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地面附近的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2. 重力的大小:(1)在同一地点,质量相同的物体,重力大小相等;(2)物体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3)g值:G/m=g ,g=9.8N/Kg;(4)重力大小计算式:G=mg。
3. 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4. 重力的作用点: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处。
5. 重力与质量的区别:(1)概念:(2)符号: G、m(3)单位: N、Kg(4)测量工具:弹簧秤、天平(5)方向:竖直向下、无(6)与位置的关系:有关、无关(二)惯性定律1、伽利略斜面实验:(1)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的速度相同。
(2)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越远。
(3)伽利略的推论是: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4)伽科略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
(也称作理想化实验)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2、牛顿第一定律:(1)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笛卡儿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说明: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
物理重心学习知识点
物理重心学习知识点在物理中,掌握好重心的知识点对于往后的知识掌握有十分大的帮助。
物理重心学习知识点下面是小编推荐给大家的物理重心学习知识点,希望能带给大家帮助。
物理重心学习知识点一. 教学内容:重力与重心知识重点:1. 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矢量。
2. 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在具体问题中能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3. 知道重心的概念以及均匀物体重心的位置。
二. 重点、难点:1. 知道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的名称可按力的性质和力的作用效果来命名。
2. 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会用公式G=mg(g=9.8N/kg)计算重力。
主要内容讲解:一. 力1. 定义: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2. 特征:1)物质性:产生力的前提是有物体,而且是两个物体。
一个孤立的物体不会存在力,力不能脱离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而独立存在。
在研究一个物体受力时,不一定指明施力物体,但施力物体一定存在且能找到。
2)相互性:只要有力发生,就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3)矢量性: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例1. 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射出枪口的子弹,能打到很远的距离,是因为子弹离开枪口后受到一个推力作用B. 甲用力把乙推倒,说明只是甲对乙有力的作用,乙对甲没有力的作用C. 只有有生命或有动力的物体才会施力,无生命或无动力的物体只会受到力D. 任何一个物体,一定既是受力物体,也是施力物体解析:子弹在枪管内受到火药爆炸所产生的强大推力,使子弹离开枪口时有很大的速度,但子弹离开枪口以后,只受重力和空气阻力作用,并没有一个所谓的推力,因为不可能找到这个“推力”的施力物体;故不存在,所以A错。
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甲推乙的同时乙也推甲,故说法B错。
不论物体是否有生命或是否有动力,它们受到别的物体作用时,都会施力,马拉车时,车也拉马;书向下压桌子,桌子也向上推书,故C错。
由于自然界中的物体都是相互联系的,找不到一个孤立的、不受其他物体作用的物体,所以每一个物体既是受力物体,又是施力物体,故说法D正确。
初中物理《重力》教案(通用7篇)
初中物理《重力》教案初中物理《重力》教案(通用7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物理《重力》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初中物理《重力》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②知道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③了解重力的方向和重心。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了解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实验能力,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道理的兴趣,提高学生辩证的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
【重点、难点分析】1、“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和g值有关”是本节的重点,g值恒定是有条件。
2、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是本节难点。
【教学媒体和资源】实物教具:重物、重垂线。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多个钩码、细线、小重物。
【教学方法】本节课源于生活,不仅对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学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使学生感知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因此采用自主探究、引导发现、阅读指导、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分组讨论,自己总结,突出学习过程的体验,这样使我们的物理更接近生活,更易于学生接受,从而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和活动过程】一、观察动画,引入新课利用课本54页“想想做做”,让学生做“模拟引力”实验。
再利用“苹果落地”及“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多媒体动画引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一)、重力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重力”的概念,分析重力产生的原因和施力物体,使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
(组内讨论)(二)、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系”1、学生思考,小组讨论,组长代表发言谈本组的猜想。
2、让学生四人一组设计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关系的实验。
教师巡视,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对有问题的小组及时给予帮助。
高中物理《重力势能》教案
高中物理《重力势能》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高中物理必修2第四章第三节《重力势能》。
具体内容包括:重力势能的概念、重力势能的计算、重力势能的变化以及重力势能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掌握重力势能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重力势能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重力势能的计算方法以及重力势能与实际问题的联系。
2. 教学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重力势能的变化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课本、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一个苹果从树上落下的实例,引发学生对重力势能的思考。
2. 概念讲解:介绍重力势能的定义,让学生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
3. 计算方法:讲解重力势能的计算方法,公式为Ep=mgh,其中m为物体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h为物体的高度。
4. 实例分析:分析苹果从树上落下过程中重力势能的变化,引导学生运用重力势能解释实际问题。
5. 练习环节:布置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重力势能与其他能量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板书设计1. 重力势能的概念2. 重力势能的计算方法:Ep=mgh3. 重力势能的变化规律4. 重力势能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从高度h=10m的地方落下,求物体落地时的重力势能。
答案:Ep=2kg×9.8m/s²×10m=196J2. 题目:一辆质量为1000kg的汽车,从山顶(高度h=500m)驶下,求汽车到达山脚时的重力势能。
答案:Ep=1000kg×9.8m/s²×500m=4.9×10^5J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了重力势能的概念,并通过计算方法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了重力势能的计算。
重力与重心物理教案
重力与重心物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2. 使学生理解重心的概念,掌握重心位置的确定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重力的概念、方向和作用点。
2. 重心的概念、重心位置的确定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2. 重心的概念及重心位置的确定方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2. 利用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理解重力和重心的概念。
3.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抛物线运动,引出重力和重心的概念。
2. 重力的概念、方向和作用点:讲解重力的定义,明确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
3. 重心的概念:讲解重心的定义,让学生理解重心是物体各部分受到重力的等效作用点。
4. 重心位置的确定方法:介绍如何利用悬挂法、质地均匀的物体等方法确定物体的重心位置。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力和重心的概念及重心位置的确定方法。
6.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有关重力和重心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情况进行总结,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活动1. 实验演示:教师演示使用悬挂法确定重心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实验过程。
2. 学生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悬挂法确定不同物体的重心位置。
3. 讨论与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析不同物体重心位置的差异。
七、案例分析1. 教师提供一些实际案例,如运动员比赛时的动作、建筑物的稳定性等,让学生分析其中的重力与重心原理。
2. 学生分组讨论案例,分析案例中重力与重心的作用和重要性。
八、拓展与应用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重力与重心的应用领域,如物理学、工程学、体育等。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想法和观点。
高中物理《重力势能》教案
高中物理《重力势能》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知道重力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 让学生掌握重力势能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重力势能解释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重力势能的概念2. 重力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3. 重力势能的计算公式4. 重力势能的应用5. 重力势能与动能的转化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大小、计算公式及应用。
2. 教学难点:重力势能与动能的转化。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重力势能的相关问题。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重力势能的变化。
3. 运用例题分析,让学生学会运用重力势能解决实际问题。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重力势能的变化,引发学生对重力势能的好奇心。
2. 讲解重力势能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重力势能的定义。
3. 分析重力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让学生通过实验或例题验证这一规律。
4. 讲解重力势能的计算公式,让学生掌握计算重力势能的方法。
5. 运用例题讲解重力势能的应用,让学生学会运用重力势能解释实际问题。
6.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重力势能与动能的转化规律。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重力势能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实验观察:评估学生在实验中观察重力势能变化的能力。
3. 例题解答:检查学生运用重力势能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及对重力势能与动能转化的理解。
七、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如滑轮组、小车、高度计等,用于演示重力势能的变化。
2. 多媒体课件:用于展示重力势能的计算过程和应用实例。
3. 练习题库:提供不同难度的习题,供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八、教学进度1. 第1周:导入重力势能概念,讲解重力势能的定义。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第7章第4节 重 力
教案: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7章第4节重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7章第4节,具体内容包括:1. 重力的概念:地球附近的一切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2. 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 重力的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多数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上,一些不规则物体或空心物体的重心可能不在物体上。
4. 重力的大小:物体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计算公式为G=mg。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力的概念、方向、作用点和大小,能用重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动手实验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力的概念及其方向。
2. 重力的作用点及重心。
3. 重力的大小及计算公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模型、悬挂重物的绳子、测力计。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提问学生为什么扔出去的物体最终会落回地面?引导学生思考重力的存在。
2. 知识讲解:(1) 重力的概念:地球附近的一切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2) 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 重力的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多数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上,一些不规则物体或空心物体的重心可能不在物体上。
(4) 重力的大小:物体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计算公式为G=mg。
3. 例题讲解:运用重力知识解释为什么抛出去的物体最终会落回地面?4. 随堂练习:学生自主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5. 实验环节: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验证重力的方向和大小。
六、板书设计重力1. 概念:地球附近的一切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2. 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 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多数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上,一些不规则物体或空心物体的重心可能不在物体上。
4. 大小:物体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计算公式为 G=mg。
高一重力知识点难点归纳
高一重力知识点难点归纳重力是物体与地球或其他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的力,是自然界中最基本的力之一。
在高中物理学习中,重力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高一学生在学习重力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重力的定义和特点重力是质点间由于质量而产生的相互吸引的力,其大小与质量成正比,与质点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
重力是一个矢量量,方向始终指向物体的中心。
在地球上,所有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引力作用。
二、重力的计算1. 施加在物体上的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引力可以通过重力公式计算,即F = G × (m1 × m2) / r^2,其中G为重力常数(6.674 ×10^-11 N·m^2/kg^2),m1和m2分别为两个物体的质量,r为两物体之间的距离。
2. 重力的公式推导:课堂上会引导学生通过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理解重力公式的来源和物理意义。
通过推导过程,可以深化对重力的理解。
三、重力的影响因素1. 质量大小: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质量越大,重力越大。
2. 距离远近:重力与物体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物体间的距离越远,重力越小。
四、重力的应用1. 物体在竖直方向上的自由落体运动:在高一物理课上,学生会学习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和相关公式。
重力是自由落体运动的驱动力,这个过程可以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2. 卫星的运动:了解重力的知识有助于分析和理解卫星的轨道和运动,以及人造卫星的工作原理。
五、学习重力的难点解析1. 物体在斜面上的重力分解:当物体位于斜面上时,重力可被分解为垂直于斜面的正压力和平行于斜面的分力,这一概念可能会令学生感到困惑。
2. 重力场的概念:理解重力场的概念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比如熟悉矢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这可能会是一个难点。
3. 重力势能的转化:重力势能是指物体在高度改变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掌握重力势能的计算和应用需要学生对能量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六、重力的拓展学习1. 引力与万有引力定律:引力是重力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在学习重力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学习万有引力定律,深化对重力的理解。
重力 初中 教案重难点
重力初中教案重难点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 让学生掌握重力的计算方法,会利用重力公式 G=mg 计算物体的重力。
3. 让学生了解重力的应用,知道重力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1. 重力的概念:让学生理解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知道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地面上的物体。
2. 重力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重力公式 G=mg,会利用该公式计算物体的重力。
3. 重力的应用:让学生了解重力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知道重力在工程、科学和技术领域中的应用。
三、教学内容1. 重力的概念: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了解重力的概念,解释重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 重力的计算方法:介绍重力公式 G=mg,解释公式中各个符号的含义,让学生学会利用该公式计算物体的重力。
3. 重力的应用:通过实例和案例让学生了解重力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探讨重力在工程、科学和技术领域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验或实例引入重力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重力的概念、重力的计算方法和重力的应用,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理解和掌握重力的计算方法。
3. 互动:开展课堂互动,让学生提问和解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4. 拓展:介绍重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了解重力在工程、科学和技术领域中的重要性。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力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重力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测验成绩:通过测验了解学生对重力知识的掌握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学生对重力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高中一年级物理教案《重力》
高中一年级物理教案《重力》1、认识重力产生的条件,2、知道重力的三要素:理解重心的概念.3、会计算重力的大小.能力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会各个物体的重心.2、联系实际,重力的三要素在实际中的运用,锻炼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教学建议一、重点难点分析:1、本节重点是:重力的实质(万有引力).2、本章的难点是:重心的确定.二、基本知识技能:1、基本概念:重力:由于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重力的三要素:作用点(重心);方向(竖直向下);大小(G=mg);2、重心的确定质量分布均匀的规则几何形状的物体的重心在几何中心上;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不仅跟物体质量的分布有关,还与物体的形状有关.教法建议一、有关重力大小讲解的教法建议在介绍重力时,除了明确指出:物体受到的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教学中还需要补充实验测量重力的方法,重力的大小可以用测力计测得,可以向学生们展示几种测力计,如弹簧测力计、牵引测力计、压力测力计等等.另外让学生区分重力、重量的概念.二、有关重力方向讲解的教法建议介绍重力方向时要明确重垂线的方向为竖直方向(不是垂直方向),重力的方向为竖直向下,与水平面相互垂直的方向为竖直方向(静止的水面为水平方向),同时也要注意:不能把重力的方向说成指向地心的方向.关于重心和质心的区分的有关内容教师可以参考扩展资料中的《重心和质心》.三、有关重心位置讲解的教法建议在讲解如何确定物体重心的位置时,可以讲解悬挂法测量均匀薄板的重心.同时让学生讨论理解.对于重心位置的确定,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身边的物体的重心的确定,如课本的重心的确定,沙漏的重心确定,另外也可以通过方法来计算物体的重心,如折尺的重心的确定.有些教师在讲解该部分内容的时候,往往将物体的平衡内容(教材在第四章中进行了介绍)也对学生说明,也就是重心的稳度问题,建议在讲解时要注意让学生理解研究的方法,在图片资料中我们为大家提供了双圆锥(圆锥上滚)的图片,老师可以参考使用.重力教学方法提问引导法、讲解法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提问:什么是力?力的三要素是什么?2、提问: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表示力?具体说明?3、提问: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二、新课教学(一)重力通过水会自动由高向低流动、树叶的飘落等等自然现象提出:问题:什么是重力?它是怎样产生的?回答: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重力产生的原因: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教师说明:1、地球上物体受到重力,施力者是地球.只要在地球的引力范围之内,物体都会受到地球的重力作用.(1)、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受重力作用.(2)、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问题:同一个物体,在下列情况下,所受重力的方向各是怎样的?教师出示几种不同情况下的物体(水平地面上静止的物体、斜面上静止的物体、正在运动的物体等等)让学生讨论重力的方向.共同讨论之后,教师说明并总结:2、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无论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无论物体运动状态如何,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3、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质量均匀的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教师出示各种形状物体的重心).质量不均匀的物体重心,跟形状、质量分布有关.对于质量分布不均匀、形状不规则的薄板重心位置可以通过悬挂法得到(教师可以演示该实验,同时让学生进行讨论),另外重心的位置可以不再物体上(如图).4、重力大小:5、重力的测量:重力的测量用弹簧秤.问题3:地球对地面上的物体有力的作用,物体对地球是否有力的作用?教师进而提出:我们通常在研究物体受到重力作用,并不提出施力物体地球,相对于物体受到地球施加的重力作用,同样,地球也要受到物体对它的吸引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实例讲解,要强调物体受到的重力不等于物体与地球之间的万有引力)(二)、让学生阅读有关万有引力的文章(三)、通过练习、让学生加深本课知识的理解.6、课堂小结探究活动课题1题目:采用悬挂法求得物体重心位置内容:采用悬挂法得到某一不规则形状(质量分布不均匀)薄板的重心位置。
重力总结归纳
重力总结归纳重力是在地球表面上普遍存在的力量,它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自然界的各个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重力的定义、原理以及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重力的定义与原理重力是指地球或其他天体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地球的重力场是由地球的质量所创造的,并且使地球上的物体向地心方向受力。
二、重力对人类的影响1. 重力对人体的影响重力对人体有广泛的影响,包括身体的姿势、血液循环、骨骼和肌肉的健康等方面。
例如,人在受到地球重力的作用下,需要保持坐立、站立或行走的姿势,这让我们能够在地面上行动。
同时,重力还通过压力差的形成,促进了血液在体内的循环。
而如果在长时间失重的环境里,由于缺乏重力的刺激,人体的骨骼和肌肉将会出现退化的现象。
2. 重力对物体的影响重力对物体也有着显著的影响。
首先,重力使物体能够保持在地表上,不会漂浮或飘走。
此外,重力还决定了物体下落的速度和方向。
根据自由落体定律,无论物体的质量大小如何,其自由下落的加速度都是相同的,即每秒钟下降9.8米/秒²。
这一定律被广泛应用于物理学、工程学等领域。
三、重力在不同领域的应用1. 天文学重力是天体运动的重要原因之一,它决定了行星、卫星、彗星等天体的轨道和运行速度。
同时,重力对于天文学家来说,还是研究宇宙演化、星系形成等宏观现象的基础。
2. 工程学在土木工程和建筑设计中,重力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工程师需要考虑重力对建筑物、桥梁和其他结构的稳定性产生的影响。
同时,在水利工程中,重力还是水流运动和堤坝的稳定性计算的基础。
3. 航空航天工程航空航天工程中的重力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重力对飞机在飞行中的升力、速度和航线都有影响。
同时,宇宙飞船的离地和返回地球的过程也要受到地球的重力作用。
4. 医学与生物学重力在医学和生物学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例如,在康复过程中,重力可以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步态和肌肉功能。
初三物理难点知识归纳
初三物理难点知识归纳1.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包括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1.2 重力: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1.3 摩擦力:摩擦力是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1.4 牛顿运动定律:(1)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外力的方向相同。
(3)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互相作用时,它们所受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2.1 温度: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2.2 热量:热量是热能的传递过程中,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的能量。
2.3 比热容: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2.4 热力学定律:(1)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系统内能的改变等于外界对系统做的功和系统吸收的热量的和。
(2)第二定律:熵增定律,孤立系统的熵总是增加,不可能自发地减少。
3.1 电流:电流是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的,电流的方向规定为正电荷的移动方向。
3.2 电压:电压是电场力做功使电荷发生移动时,单位电荷所具有的能量。
3.3 电阻:电阻是物体阻碍电流通过的能力。
3.4 欧姆定律:电流强度与电压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
3.5 电功:电功是电流做功的能力,它是电压、电流和时间的乘积。
3.6 电功率:电功率是单位时间内电流做功的能力,它是电压和电流的乘积。
4.1 光的传播: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4.2 反射: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反射现象。
4.3 折射:光线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折射。
4.4 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4.5 像的成像规律:(1)物体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重力势能》教案
《重力势能》教案《重力势能》教案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强调“势”的含义,会用重力势能的定义进行计算。
2.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3.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和系统性。
(二)过程与方法用所学功的概念推导重力做功与路径的关系,亲身感受知识的建立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从对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观察,得到物理结论的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物体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
2.教学难点: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和系统性。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我们在追寻守恒量一节中找到了一个不变的量,并把它叫作能量。
对于能量是如何来定义或是量度的呢?我们物理学中是通过功能关系来定义,并规定: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实际上,物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
比如:把一个质量为m的物块举高,物块要克服重力做功的过程中,同时伴随着它的重力势能也在变化。
这节课,我们就从重力做功的角度来定量地研究重力势能的表达式。
[板书:重力势能](二)新课教学1.重力做的功[板书]提问1:前面我们提到恒力做功(除摩擦力外)有什么特点?如1,小球在力F作用下由A点运动到B点过程中,力F做功怎么求?(学生)答:恒力做功与物体运动的路径无关,只与初末位置有关。
力F做的功为:。
总结:对于给定的物体,其重力所做的功应该也有这个特点。
(1)重力做功的特点:重力对物体做的功只跟它的起点和终点的位置有关,与物体运动的路径无关。
[板书]提问2:怎么来证明呢?(让学生看书思考一下)教师提示:如2所示,物体由A点沿三条不同的路径运动到B点的过程中,重力做的功为多少?(这里用到了微元思想)总结:在这个过程中,重力所做的功都为:,得证重力做功与其运动路径无关,只与初末位置有关。
扩展:对于今后凡是碰到哪个力做功与路径无关,我们都可以引入一个相应的势能概念。
2023年《重力》说课稿
2023年《重力》说课稿2023年《重力》说课稿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线的应用、理解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通过演示实验及航天资料片探究万有引力的存在、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得出影响重力的因素、通过“物理模型”“实验分析”强化理解重力方向及重心、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实验、观看航天资料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及探求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交流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教学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与质量的关系、重力的方向、教学难点: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教学用具:弹簧测力计、钩码、重垂线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在地球上,一切物体失去了支持,都要落向地面(地球)原因是物体受到了地球的吸引。
如:河里的水总是从高处流向低处;苹果落地等。
二、新课教学1、重力的产生教师: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的吸引力叫重力。
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一切物体在地面附近都受到重力。
教师: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作用。
重力的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地面附近的物体。
例如,苹果所受的重力,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苹果。
椰子所受的重力,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椰子。
2、重力的方向教师:重力是一种力,力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重力也有三要素。
重力的方向就是物体自由落向地面时的方向,这个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重力的方向可用来检查房屋的墙壁是否竖直。
我们常看到建筑工人用一根重垂线检查墙壁就是应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这个道理。
测绘人员用的水平仪下悬着重垂线,也是利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来测定仪器是否水平。
你有兴趣的话,可以采用这类方法检查家中的电冰箱放置的是否水平。
3、重力的大小(1)、实验:两个钩码的大小、形状和材料都不同,但是它们的质量都是50克。
我们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它们的重力。
把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当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
高中物理重力的知识点详解
高中物理重力的知识点详解重力的知识点在初中也学习过,但是在高中学习的会更加的全面,下面本人的本人将为大家带来高中物理关于重力的知识点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物理重力的知识点重力的概念我们高中物理教材(物理必修1的51页)中有重力的定义:地球附近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这种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重力的表达式G=mg;其中m为物体的质量,g为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重力与万有引力的关系(高一上学期刚接触重力学生可以跳过此段)实际上重力G只是万有引力F的一个分力(具体分析参看图所示)。
对地球表面上的物体,万有引力的另一个分力是使物体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力f。
f比G小很多(f与G的比值不超过0.35%);因此高考说明中已经明确指出:在地球表面附近,可以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
要给大家强调一点,只有在极轴上的物体,所受的重力等于万有引力;原因是,南北极轴点物体不随着地球旋转,向心力为零。
三者的运算关系满足矢量的三角形法则;也就是说重力加速度与质量的乘积等于万有引力与向心力的矢量差。
从图中,我们还可以看出来,重力的方向不是指向地球中心的。
所以我们从初中物理开始,就一直用“竖直向下”这一说法来说重力的方向。
为什么物体在地球的两极重力大?在这里,我们做一个分析,来深入理解为什么两极重力大?首先,由于地球不是标准的球形,而是椭圆体;夸张一点来说,就像个椭球体的“橘子”。
因此“距离地心近”的两极万有引力大一些,自然重力加速度也较大。
从天体学的相关知识(F向=mvω)可知,赤道附近的向心力大(高一上学期学生对向心力和万有引力不理解的,下文中有说明)。
相对而言,物体在北极(或者说两极)向心力为零,根据矢量运算法则自然重力也就大一些。
综上两个因素所述:1两极的周围万有引力较大;2南北极没有向心力。
因此,南北极附近的重力加速度大。
请注意是两个因素,仅强调第二个向心力关系大小的因素,这是不科学的。
下面我们来探究重力加速度值的问题。
初中物理重力难点总结归纳
初中物理重力难点总结归纳重力,作为物理学中的基本力之一,是初中物理中不可避免的难点之一。
本文将就初中物理学习中与重力相关的难点进行总结归纳,目的在于帮助初中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重力概念。
一、重力的概念重力是指地球或其他天体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重力与其质量成正比,与距离平方成反比。
学生在初学重力时,常常容易混淆重力和物体质量的概念。
二、重力的公式和单位重力的计算公式为:重力 = 质量 ×重力加速度。
在地球上,重力加速度的取值约为9.8 m/s²。
初中生常常会忽略计算中的单位,并混淆力的单位与质量的单位。
三、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体是指只受重力作用的物体下落运动。
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物体的速度和时间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在初学自由落体时,学生容易把速度与时间的关系误解为直线关系,而忽略了速度和时间之间的二次关系。
四、万有引力万有引力是重力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指物体之间相互吸引的力。
根据普遍引力定律,万有引力的大小与两个物体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初中生在学习万有引力时,容易把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理解为一种单方面的力,而忽略了双方力的相互作用。
五、重力的影响因素重力的大小受两个物体的质量和距离的影响。
在研究重力的影响因素时,初中生常常只关注物体质量的大小,而忽略了距离对重力的影响。
六、在竖直面上的重力在竖直面上,物体受到重力的同时也可能受到其他力的作用,如摩擦力、空气阻力等。
初中生在解题时常常忽略这些因素,导致结果的误差。
七、示范性实验通过示范性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重力的概念和作用。
然而,在进行示范性实验时,学生往往不注意实验方法和操作的细节,导致实验结果的误差增大。
八、重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中物理的学习要与生活实际结合,重力作为一种基本力,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然而,学生在理解和应用重力时,常常不能准确地把握其作用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难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重力
1、重力是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受到的一种力。
这种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
重力。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物体的质量越大,受到的重力越大,物体受到的重力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物体的重力计
算公式为:G=mg.
g一般取9.8N/kg,它表示质量为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9.8N.
3、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通常我们把与重力方向一致的线叫做重垂线,利用重垂线可
以检查墙砌得是否竖直,可以测桌面是否水平。
4、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如均匀球的重心在球心,方形薄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质地不均匀,形状不规则的物体可以利用悬挂法找重心。
注: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例1、下列关于重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向上抛出去的篮球,在上升过程中没有受到重力的作用
B.汽车在坡路上下行,受到的重力是垂直于坡面的
C.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上
D.地面附近的物体在没有其他物体支持的时候,要向地面降落,这是由于物体受到重力作用的缘故。
解析:
根据重力的定义,地球表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重力的方向始终都是竖直向下的,跟物体怎样运动以及是否受到其他力的作用无关,物体的重心可能在物体上,也可能不在物体上。
答案:D
例2、质量为3kg的小球从斜面上滚下来,请用力的图示法表示出小球在斜面上这一过程中所受到的重力,如图所示。
解析:
力的图示指的是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的三要素,而题目中所给的数据并非重力,而是质量,首先应根据G=mg求出重力的大小,其次要明确重力的作用点,即重心的位置,对于球体其重心在几何中心上,即球心上,最后要注意重力的方向始终是竖直向下的。
答案:G=mg=3kg×9.8N/kg=29.4N.
小球所受重力的图示如下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