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理论视域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论关联
在前进道路上,由于主客观多种因素的制约影响,
这 样 那 样 的 挫 折 ,但
( 郑 州 大 学 马 克 思 主 义 学 院 ,河 南 郑 州 450001)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我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论述中指
出 ,我 国 当 前 社 会 的 主 要 矛 盾 已 经 由 人 民 群 众 日 益 增 长 的 物 质 文 化 生 活 需 要 同 落 后 的 社 会 生 产
著 变 化 ,习 近 平 总 书 记 在 党 的 十 九 大 报 告 中 对 此
作 了 重 要 论 述 。这 一 重 大 科 学 论 断 是 党 中 央 立 足
实 际 ,站 位 全 局 做 出 的 重 大 理 论 创 新 ,是 对 马 克
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矛盾基本原理的继承和发展,
对我们党和国家将来很长一段时期内各项重大
力 之 间 的 矛 盾 转 化 为 人 民 日 益 增 长 的 美 好 生 活 需 要 同 不 平 衡 不 充 分 的 发 展 之 间 的 矛 盾 。这 一 论
断是党中央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原理的基础上做出的重大科学论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的 变 化 必 将 对 我 国 下 一 步 的 工 作 重 点 、目 标 方 向 和 思 维 方 式 等 产 生 重 要 而 深 远 的 影 响 。
的提出和制定将会产生
重要的影
。
_ 、我 国 社 会 主 要 矛 盾 转 化 的 现 实 和 理 论 背 景
根据世界是由矛盾运动着的物质构成的马克
思 主 义 社 会 矛 盾 理 论 ,我 国 新 时 代 社 会 主 要 矛 盾 的
转 化 有 着 深 刻 的 社 会 实 背 景 和 理 论 背 景 ,如图一
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视域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根源探析
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视域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根源探析楼绘琪;陶也婕
【期刊名称】《西部学刊》
【年(卷),期】2022()22
【摘要】马克思深信人的需要是历史发展的动力,需要形成和实现依赖于物质生产过程。
他从“现实的人”出发,解释人的需求,目的是为了满足工人阶级的物质、精神和发展需要,最终实现工人阶级乃至全人类的自由和解放。
这就是马克思的需要理论。
需要发展的层次性决定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要矛盾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到十九大、十九大至今三个重要时期。
每一次主要矛盾的转变都和人民群众需求的转变分不开。
社会主要矛盾既有变化性又有相对稳定性,只有将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划分成更为详尽的发展目标,变为国家具体的政策措施不断落实,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愿望被一点一点满足,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才能得到很好解决,社会才显现出巨大的进步。
【总页数】4页(P25-28)
【作者】楼绘琪;陶也婕
【作者单位】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A811;D61
【相关文献】
1.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理论视域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
2.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的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论析
3.马克思需要理论视域下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
4.社会主要矛盾转变视域下的民生建设关注点探析
5.马克思主义视域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辩证逻辑探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如何认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如何认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作者:董小君来源:《理论探索》2020年第03期〔摘要〕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全新研判,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矛盾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从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双重视角,可以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时代特征。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具体体现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
破解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路径是: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构建现代化国家创新体系;处理好地方与地方的关系,实现城乡及区域协调发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绿色发展体系;处理好本国与他国的关系,构建全面开放体系;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重构收入分配体系。
〔关键词〕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不平衡发展,不充分发展〔中图分类号〕F012 ;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20)03-0096-06党的十九大报告从新时代方位,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是继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的论断以来,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转化作出的全新研判。
一、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理论与历史的双重逻辑任何一种思想的形成都有其理论与历史的双重逻辑。
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判断,是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的与时俱进的科学论断。
(一)理论逻辑:社会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的辩证关系深刻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矛盾理论的视角下,厘清决定主要矛盾的因素,以及主要矛盾与社会基本矛盾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矛盾理论,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理论和方法。
马克思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社会关系中抽象出了社会基本矛盾。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他在总结矛盾运动规律基础上,指出贯穿人类社会一切形态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简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依据
简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依据简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为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个新的重大政治判断,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分析、阐释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新表述的依据。
理论上,运用马克思主义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决定矛盾转化的变化规律、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基本经验、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精髓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分析。
实践上着重分析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具体表现,说明社会发展相对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平衡、不充分。
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蕴含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体现出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必然经历从产生、发展到成熟的过程。
资本主义经历了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等不同发展阶段。
同样,在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生产力的阶段性发展必然导致社会主义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判断也表明社会主义可能要经历类似初级、中级和高级等逐渐迈向成熟的若干具体发展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不同时期必然会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
这种发展过程,必然经历由量变逐渐积累,引起部分质变,在新的质变基础上再逐渐积累量变,新的量变的积累又引起新的部分质变这样的动态变化。
党的十九大之所以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重新进行表述,也符合量变到质变的原理。
也就是说改革开放近4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进行了巨大的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成就,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积累了足够的量变,由此产生了十九大报告对社会主要矛盾新表述的质变。
(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体现出生产力决定矛盾转化的变化规律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新表述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进行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实践总结和理论概括,是对我国社会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客观实际的肯定,但最根本的原因是生产力的决定性作用。
基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研究【摘要】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研究了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过程。
首先探讨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在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中的应用,分析了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过程,并探讨了影响其转化的因素。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解决途径,并总结了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实践意义。
结论部分总结了研究成果,展望未来发展方向,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问题,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出有益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新时代中国、影响因素、解决途径、实践意义、研究总结、展望未来、结论建议。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过去的研究中,人们更多地关注于社会矛盾的表面现象,而忽视了矛盾背后的本质规律。
有必要通过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引导,深入探讨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过程,以期能够找到更有效的解决途径,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发展。
本研究旨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对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进行深入研究,为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意义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当前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对于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规律,指导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研究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有助于进一步强调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发展和完善。
通过深入分析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过程,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大势和趋势,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战略指导。
研究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还有助于加深人们对中国社会矛盾变化的认识,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价值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研究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更大成就具有重要意义。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准确把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准确把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作者:原凯鹏来源:《西部学刊》2019年第12期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所作出的深刻阐释和全新表述,成为指导我国当前和今后发展的重大全新论断。
从哲学的视角分析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规律、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需要层次理论、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等哲学观点,富含着深刻的哲学意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不断创新的生动体现。
关键词:新时代;主要矛盾;哲学意蕴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9)12-0020-03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的阐述,正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和立场分析我国国情,其中的哲学意蕴非常丰富。
这表明用哲学原理分析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对于当前认识新时代的中国国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是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应有之义。
一、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对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作了精辟概括:“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1]2基本矛盾运动揭示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客观存在着的辩证关系原理,是与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相对应的哲学原理,我国主要矛盾新变化也同样遵循着这一基本规律,它代表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更高期待值都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现代的主要矛盾 转变和意义
中国现代的主要矛盾转变和意义摘要:一、引言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1.矛盾特殊性原理2.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3.主要矛盾转变的实践意义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特点1.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2.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四、应对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策略1.优化经济发展模式2.提升人民素质和道德水平3.加强上层建筑与生产关系的适应性五、结论正文:一、引言自古以来,我国社会就在不断发展和变化。
随着历史的推进,社会主要矛盾也在不断转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一重大论断为我们进一步理解和解决社会矛盾指明了方向。
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1.矛盾特殊性原理矛盾特殊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之一。
它认为,事物在其不同发展阶段上,矛盾各不相同;矛盾着的双方每个侧面也各有不同。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确认识和处理当前社会主要矛盾。
2.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
从温饱不足到小康社会的逐步实现,再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3.主要矛盾转变的实践意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意味着我们发展的目标、发展的方式、发展的动力等方面都要发生相应的变化。
这一转变对于我们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特点1.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新时代,我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迫切,需求更加多样化。
这包括对高品质生活用品、健康、教育、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需求。
2.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另一方面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理论视域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
社 会 科 学 2018年 第 4期
周 海 荣 何 丽 华 :马 克 思 主 义 社 会 矛 盾 理 论 视 域 下 我 国社 会 主要 矛 盾 的 转 变
组 织性 与整 个社 会生 产无 政府 状 态 之 间 的对 立 等具 体 矛 盾形 式 ②。这 就 是说 ,资本 主义 基本 矛盾
是 导致 以劳 资对 立和 经济 危机 为代 表 的资本 主义 社 会 主要 矛盾 的根 源 ,即资本 主 义 社会 基 本 矛盾
决定 了社 会 主要 矛盾 。
马 克思 恩格 斯正 是通 过对 资本 主义 基本 矛盾 的分 析 得 出 资本 主 义 必然 灭 亡 、社会 主义 必 然胜
关 键 词 :社 会 主 要 矛 盾 ;生 产 ;需要 ;发 展 中 图分 类号 :D61 文献 标 识码 :A 文 章编 号 :0257—5833(2O18)04—0026一O9
作者 简 介 :周海 荣 ,西 南财 经大 学马 克思 主 义 学院讲 师 ;何 丽 华 ,西 南财 经大 学马 克 思 主 义学 院博 士研 究 生 (四川 成 都 611130)
治 经济 学研 究 就是在 深 入解 剖资 本 主义经 济运 动 的基 础上 ,全 面 揭示 人 类 社会 基 本 矛 盾在 资 本 主
义 社会 的特 殊表 现形 式—— 生 产 的社会 化 与生产 资 料 私有 制 之 间 的矛 盾 。恩 格斯 指 出 ,这 一 矛盾
“是 产 生现 代社会 的一切 矛盾 的基 本矛 盾 ”,它直 接导 致无 产 阶级与 资产 阶级 的对立 、个 别企业 的有
结合实际论述社会主要矛盾及其转化的原理
结合实际论述社会主要矛盾及其转化的原理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指在一定历史阶段上,社会中存在着相互对立的矛盾。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主要矛盾会出现变化,并通过转化实现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在一个社会制度占主导地位的历史阶段,社会经济形态决定了社会的主要矛盾。
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主要矛盾会发生变化,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社会主要矛盾也将由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的矛盾。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社会的发展发生转变的标志。
社会的发展是一场不断前进的历史进程,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这个进程中内在的驱动力。
一个矛盾的解决,同时也会产生新的矛盾。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使得社会发展成为一个不断迭代、永无止境的过程。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实现的。
人民群众是社会的创造者,也是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动力。
通过发动、组织和领导人民群众,可以推动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和转化。
在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过程中,人民群众的力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找出矛盾的根源和矛盾发展的规律,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能够推动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需要创新。
是推动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基本途径。
通过对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体制的,使其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从而破解矛盾,促进社会的发展。
创新则是的核心力量,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途径和办法,推动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的创新。
总之,社会主要矛盾及其转化的原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推动矛盾转化的关键,创新是矛盾转化的基本途径,辩证思维和方法是理解和解决矛盾的关键。
在新的历史时期里,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社会主要矛盾的规律,推动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转化数说探究
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转化数说探究二十一世纪初,中国领导人习近平提出了“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已经转化”的观点,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这个观点的提出,反映了当前我国社会形势的新变化,也是深入理解和把握我国当前发展形势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从以下方面来对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转化进行探究。
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同列宁主义结合,创立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目标。
建国初期,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在这个时期,我国经济的主要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因此国家采取了计划经济的方式,集中调配资源,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演变。
改革开放的成就不仅为我国人民带来丰富的物质财富,也深刻地改变了社会生产方式和阶级结构,使得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逐渐显现。
1990年代以后,贫富差距逐渐扩大,居民收入分配不均的问题逐渐凸显,社会主要矛盾由“工农之间”转化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1.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人民在食品、衣着、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逐渐增加,追求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成为一种时尚。
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对于改革发展的期望逐渐增强,对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不公平现象更加敏感,社会主要矛盾由生产力、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转变为社会的需求和国家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2.新发展阶段的出现新发展阶段从战略层面上描绘了中国发展的总体目标,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强调发展内需、构建全球经济体系、促进国际合作。
这一阶段的新目标也涵盖了提高人民群众收入水平和改善人民群众生活质量。
新发展阶段的到来,让社会主义主要矛盾转化得到了明确的战略定位。
3.老龄化问题的加剧社会转型期父辈是一代,子辈是另外一代,这样的代际差异造成了全社会美好生活需求的产生与导向变化。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从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转变为对( )的需要,从( )转变为不平衡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从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转变为对( )的需要,从( )转变为不平衡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指出,“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八个明确”相应内容基础上增加了“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表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化和发展,进一步让我们明确了什么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为什么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怎样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逻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坚持问题导向首先必须认清和把握好社会主要矛盾●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社会主要矛盾的“需求侧”,凸显“人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的马克思主义原理;将“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作为“供给侧”切中新发展阶段的主要现实问题,彰显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马克思主义哲理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
矛盾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起主导性、根本性、决定性作用,解决了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就会迎刃而解。
从历史和现实看,社会主要矛盾因时空而变,不同国家或同一个国家处于不同历史时期,主要矛盾都会有很大不同。
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告诉我们,党和人民事业能不能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取决于我们能否准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确定中心任务。
什么时候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判断准确,党和人民事业就顺利发展,否则党和人民事业就会遭受挫折。
科学认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1o1
造 出新 的需要 ”。需要 的这种 演变特征 ,列宁称
改革开放 以来 ,在经济社会大发展 、人 民生
之为 “需要增长 的规律 ”【 。
活大改善 、综合 国力大增强 的时代背景下 ,我国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 的学说 ,同样 ,中国特 人 民 “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 出了更高要求 ,而
【关键词 】社会主要矛盾 人民需要 新时代 整体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O08—1747(2018)O3—0013一O4 【DOI】10.19632/j.cnki.11—3953/a.2018.03.002
习近平 总书记 在党 的十 九大报告 中明确 指
色社会主义是关于 中国人 民的解放 和发展的政 治 且在 民主 、法治 、公平 、正义 、安全 、环境等方
道路 、理论 体系和社会制度 的统一体 。基于这样 面的要求 日益增 长”【¨】。同时 ,我 国社会生产力
一 个 内生的、必然的逻辑前提 ,我们对社会 主要 水平 总体上显著提高 ,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
我们党对我 国发展 的历史方位和阶段特征的准确 就有满足这种需要的活动 ,这样 ,需要实际上就
把握 ,是在全面客观分析世情 国情党情基础上所 成了人们进行各种社会性 活动进而推动社会发展
得出的科学判断。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坚持运 的 内在 驱动力 。“人们 ……正如任何 动物一样 ,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 的解放和发展的学说 。
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我 国社会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需要 观 ,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主要矛盾 已经转化为人民 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 的 内容 :其一 ,需要是人 的一种 “自然 的必然
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来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来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认识发源于实践,又回到实践接受检验,并指导实践改造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的无限循环往复,推动认识和实践不断发展,“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要求是:“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
也就是说,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人们获得的真理性认识是对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是具体的和历史的,不可能一劳永逸,不可能是永恒真理,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
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也是一个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党的八大明确提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以后,“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后来由于“左”的思想的干扰,在相当长的时期偏离了党的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把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当作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造成了严重后果。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对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进行再认识。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把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社会基本矛盾概括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三大进一步将这一矛盾规定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在生产力非常落后、人民生活普遍贫困的改革开放初期,发展生产力、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成为最迫切的时代课题,因而我们党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概括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
这一概括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一个时期我国社会矛盾运动的客观状况,为把党的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提供了理论前提和客观依据。
唯物史观视阈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唯物史观视阈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作者:赵金地来源:《各界·下半月》2017年第10期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与原来的表述有了很大区别,这表明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在现阶段有了深刻变化。
我国社会主义矛面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我们要用唯物史观分析社会主要矛盾的原理,正确认识社会基本矛盾的变迁和内涵,全面理解和把握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合理调整发展政策,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关键词:党的十九大;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一、唯物史观对社会的主要矛盾的解释唯物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成果。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同时也存在于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
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力量。
任何社会改革或革命,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在社会主义社会,这对基本矛盾仍然存在。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
然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孤立的要素,它和其他的要素联结在一起,共同构成主要矛盾。
随着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主要矛盾也会逐渐发生改变,不同的社会主义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社会主要矛盾。
同时我们从历史唯物论和辩证法角度看,社会主要矛盾必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马克思、恩格斯在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指出,新的历史唯物主义史观首先是满足人的生存,从个人存在角度出发。
也就是说社会的发展首先要满足社会个人的生存所需,因为人们生存就必须要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所以,社会就需要发展生产力,进行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要有能满足他个人的“需要”,这就说是“需要方”;要满足个人的吃喝住穿的需要,就必须进行物质生产。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内在依据及其深刻意蕴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内在依据及其深刻意蕴引言社会主要矛盾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一,它反映了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最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在不断变化,这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内在依据以及其深刻的意蕴。
1.社会主要矛盾的定义和意义社会主要矛盾是指社会发展中最主要、最根本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通过矛盾运动和矛盾斗争来推动的。
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发展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矛盾,它反映了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最主要的矛盾。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的体现。
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在不断变化。
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能够指导社会发展的方向,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2.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演变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演变是社会变革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近年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一变化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断增长,人民对教育、就业、收入分配、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期待越来越高。
同时,我国在发展中还面临着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地区间发展差距、城乡发展差距、收入分配差距等问题依然存在。
3.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内在依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内在依据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和人民生活需求的变化所决定的。
首先,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人民对更高质量的生活有更高的期待,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
其次,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不充分性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的发展差距依然较大,特别是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仍然明显。
最后,人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人民对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加,对公共服务的质量和便捷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看待主要矛盾的变化
如何看待主要矛盾的变化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变革的不断推进,人们逐渐意识到了主要矛盾的变化,这对我们理解社会发展规律、切实解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对于主要矛盾的变化,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呢?本文将从历史发展、社会变革、问题分析三个方面探讨如何看待主要矛盾的变化。
历史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主要矛盾的变化也是在历史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
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不同阶段,主要矛盾逐渐从敌我矛盾转变为人民内部矛盾。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矛盾。
”这一变化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体现,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矛盾理论的具体运用。
在今天,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又面临新的变化,从过去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一变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变的必然结果,也是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决定的。
因此,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并积极应对主要矛盾的变化。
社会变革是主要矛盾变化的基础和动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类社会各种矛盾不断展开和解决,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然而,社会变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经历一个具有冲突和矛盾的过程。
主要矛盾的变化是社会变革的反映,它表明了社会变革的方向和目标。
在我国,主要矛盾的变化从敌我矛盾到人民内部矛盾,再到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变革和发展。
正确认识并积极应对主要矛盾的变化,对于我国社会变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问题分析是理解主要矛盾变化的关键。
随着主要矛盾的变化,社会问题也会呈现新的特点和形态。
我们应该通过深入分析矛盾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当前,我国面临的主要矛盾是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的核心是如何平衡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系,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哲学思考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哲学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这是中国面临的重要历史课题。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意味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一变化必将对中国的社会发展和主流价值观产生深远影响。
如何从哲学层面去审视这一重大变化,对于我们深刻认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首先要从内在的动因去探究。
首先是中国经济形式的转变,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
中国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结构升级为主要特征,推动了社会财富的快速积累和国家实力的快速增强。
其次是社会结构的变革,社会分工更加细化,人口结构由传统的“多人口”向“老龄化”的方向发展,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巨大变化,社会阶层、群体的构成与分布也发生变化。
再者是社会发展的互联互通,信息技术逐渐成为社会运行的主要动力,社会各领域的知识产权加速转化为生产力,促进了经济、文化、政治等领域的协调发展。
最后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政策主张,使中国社会取得了巨大发展成就,社会主要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从根本上反映了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变化。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需要从哲学层面进行深刻思考,以便更好地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规律,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
首先要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去审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矛盾推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
共产主义视域中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
2020年1月第1期总第127期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THEJOURNALOFHARBINCOMMITTEESCHOOLOFTHECCPJan.2020No.1Serial.127共产主义视域中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袁 雷(北京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48)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党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国情相结合的基础上做出的重要论断,其最终指向是实现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的实现要求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要解决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必须科学厘清共产主义是运动、理想、思想和制度的有机统一,在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的基础上,坚持统筹兼顾、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总和,不断推进共同富裕的实现,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关键词:共产主义;人的需要;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8520(2020)01-0024-04 收稿日期:2019-10-14 基金项目:北京市教工委扬帆资助计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辩证结构研究”(JGWXJCYF201724)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袁雷(1987-),男,江苏宿迁人,副教授,博士。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1]。
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推进共产主义实现,要求我们必须着力解决新时代的主要矛盾,而解决主要矛盾的过程也是不断实现共产主义的过程。
因此,科学厘清共产主义的层次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内在关联,成为我们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不仅有着深刻的理论和现实依据,还彰显着深远的未来指向。
1.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哲学依据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理论视域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
作者:周海荣何丽华
来源:《社会科学》2018年第04期
摘要:社会主要矛盾具有阶段性和发展性,深刻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理论框架下厘清社会主要矛盾的决定因素及其与社会基本矛盾的关系。
相对于阶级社会以阶级斗争为主要矛盾,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在“非对抗性”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回归到生产与需要之间的矛盾,这决定社会主义社会各个阶段的主要矛盾会在社会生产的发展与人的需要之间展开。
新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正是这种矛盾运动的结果,其最终目标是以合理充分的发展满足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
党的十九大对主要矛盾的新概括是对当前历史条件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把握。
关键词:社会主要矛盾;生产;需要;发展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5833(2018)04-0026-09
中共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是继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的论断以来,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的历史性定位。
实践表明,正确把握我国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是确定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制定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走向前进的重要前提。
因此,深刻认识并合理应对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对新时代继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实践至关重要。
本文试图从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理论出发,并联系我国社会发展现实,对这一重大历史性变化作进一步分析和解读。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理论是正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论基础
矛盾理论是马恩经典作家研究资本主义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理论和方法。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揭示劳动和资本之间的矛盾,而在1847年《雇佣劳动与资本》中,马克思便明确指出雇佣劳动与资本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主要矛盾。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总结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最后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这一唯物史观的核心观点——马克思称之为他“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其“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1页。
——作了正式陈述,即生产力和生产关
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一切形态的基本矛盾,这种矛盾运动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作为宏观意义上人类社会一般的、基本的矛盾,具有普遍性,但在每一个具体的社会形态中会有其特殊的表现形式和运行方式。
以《资本论》为代表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就是在深入解剖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基础上,全面揭示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表现形式——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恩格斯指出,这一矛盾“是产生现代社会的一切矛盾的基本矛盾”,它直接导致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个别企业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等具体矛盾形式《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5-566页。
这就是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导致以劳资对立和经济危机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源,即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
马克思恩格斯正是通过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分析得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
当然,身处资本主义时代,马恩对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更多是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分配制度,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人的全面发展等正面角度进行理论建构,对新的社会形态下的社会矛盾没有也不可能做深入探讨。
不过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曾指出,“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2页。
这就是马克思的两个社会形态理论,即史前社会形态(包括资本主义及其以前的社会形态)和人的社会形态(指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人得到真正发展的社会形态)。
这里可以推出,既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最后的对抗性形式,说明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已经不存在根本的对抗性矛盾。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非对抗性观点被列宁和毛泽东所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列宁最早论述社会主义矛盾。
列宁强调“对抗和矛盾完全不是一回事,在社会主义下,对抗将会消失,矛盾仍将存在” 《列宁全集》第60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81-282页。
列宁根据对俄国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分析,在理论上第一次把非对抗性矛盾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新动力。
列宁之后,苏联及东欧哲学界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也进行过多方面探讨,但未形成系统的社会主义矛盾理论。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毛泽东以中国的实践经验为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并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矛盾理论。
首先,毛泽东强调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依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它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其次,毛泽东发展了社会主义非对抗性矛盾思想。
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性质根本不同,它们是在基本适应条件下、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它的解决不需要采取剧烈的阶级斗争的方式,而是可以依靠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通过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进行调整得到解决。
再次,毛泽东丰富了矛盾的特殊性理论。
在《矛盾论》中,毛泽东花了最大的篇幅论述矛盾的特殊性问题。
在具体分析了我国社会不同阶段矛盾的不同特性的基础上,毛泽东指出,不同事物、不同的运动形式、在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以及同一过程的不同阶段,都有各自的特殊矛盾,不同质的矛盾
要用不同质的方法解决。
实际上,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原理,正是我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也是确立不同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原则。
最后,毛泽东系统阐述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思想,强调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辩证统一,这是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的独特贡献。
毛泽东完整提出了主要矛盾、社会主要矛盾概念,即伴随事物发展的诸多矛盾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20页。
社会主要矛盾就是指在一定社会发展过程中规定或影响其他矛盾的矛盾力量。
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反映了事物发展和联系的非均衡性,这种非均衡性正是矛盾特殊性的重要表现,它随着事物的发展而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