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理论视域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理论视域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

作者:周海荣何丽华

来源:《社会科学》2018年第04期

摘要:社会主要矛盾具有阶段性和发展性,深刻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理论框架下厘清社会主要矛盾的决定因素及其与社会基本矛盾的关系。相对于阶级社会以阶级斗争为主要矛盾,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在“非对抗性”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回归到生产与需要之间的矛盾,这决定社会主义社会各个阶段的主要矛盾会在社会生产的发展与人的需要之间展开。新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正是这种矛盾运动的结果,其最终目标是以合理充分的发展满足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党的十九大对主要矛盾的新概括是对当前历史条件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把握。

关键词:社会主要矛盾;生产;需要;发展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5833(2018)04-0026-09

中共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继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的论断以来,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的历史性定位。实践表明,正确把握我国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是确定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制定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走向前进的重要前提。因此,深刻认识并合理应对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对新时代继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实践至关重要。本文试图从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理论出发,并联系我国社会发展现实,对这一重大历史性变化作进一步分析和解读。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理论是正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论基础

矛盾理论是马恩经典作家研究资本主义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理论和方法。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揭示劳动和资本之间的矛盾,而在1847年《雇佣劳动与资本》中,马克思便明确指出雇佣劳动与资本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总结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最后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这一唯物史观的核心观点——马克思称之为他“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其“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1页。——作了正式陈述,即生产力和生产关

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一切形态的基本矛盾,这种矛盾运动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作为宏观意义上人类社会一般的、基本的矛盾,具有普遍性,但在每一个具体的社会形态中会有其特殊的表现形式和运行方式。以《资本论》为代表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就是在深入解剖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基础上,全面揭示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表现形式——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恩格斯指出,这一矛盾“是产生现代社会的一切矛盾的基本矛盾”,它直接导致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个别企业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等具体矛盾形式《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5-566页。。这就是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导致以劳资对立和经济危机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源,即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

马克思恩格斯正是通过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分析得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当然,身处资本主义时代,马恩对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更多是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分配制度,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人的全面发展等正面角度进行理论建构,对新的社会形态下的社会矛盾没有也不可能做深入探讨。不过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曾指出,“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2页。。这就是马克思的两个社会形态理论,即史前社会形态(包括资本主义及其以前的社会形态)和人的社会形态(指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人得到真正发展的社会形态)。这里可以推出,既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最后的对抗性形式,说明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已经不存在根本的对抗性矛盾。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非对抗性观点被列宁和毛泽东所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列宁最早论述社会主义矛盾。列宁强调“对抗和矛盾完全不是一回事,在社会主义下,对抗将会消失,矛盾仍将存在” 《列宁全集》第60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81-282页。。列宁根据对俄国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分析,在理论上第一次把非对抗性矛盾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新动力。列宁之后,苏联及东欧哲学界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也进行过多方面探讨,但未形成系统的社会主义矛盾理论。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毛泽东以中国的实践经验为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并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矛盾理论。首先,毛泽东强调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依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它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其次,毛泽东发展了社会主义非对抗性矛盾思想。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性质根本不同,它们是在基本适应条件下、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它的解决不需要采取剧烈的阶级斗争的方式,而是可以依靠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通过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进行调整得到解决。再次,毛泽东丰富了矛盾的特殊性理论。在《矛盾论》中,毛泽东花了最大的篇幅论述矛盾的特殊性问题。在具体分析了我国社会不同阶段矛盾的不同特性的基础上,毛泽东指出,不同事物、不同的运动形式、在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以及同一过程的不同阶段,都有各自的特殊矛盾,不同质的矛盾

要用不同质的方法解决。实际上,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原理,正是我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也是确立不同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原则。最后,毛泽东系统阐述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思想,强调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辩证统一,这是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的独特贡献。毛泽东完整提出了主要矛盾、社会主要矛盾概念,即伴随事物发展的诸多矛盾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20页。。社会主要矛盾就是指在一定社会发展过程中规定或影响其他矛盾的矛盾力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反映了事物发展和联系的非均衡性,这种非均衡性正是矛盾特殊性的重要表现,它随着事物的发展而发生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