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中两个易混淆概念
八年级物理易误解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易误解知识点物理作为一门基础科学,对于学生来说常常是一门难以理解的课程。
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易误解的知识点。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八年级物理易误解的知识点。
一、压强和力的区别很多同学常常将压强和力混淆在一起,其实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力是指物体间存在的相互作用,而压强则是指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压力大小。
在学习物理时,要清楚分辨压强和力的概念,并且在计算过程也应该注意单位的转换。
二、热的传递方式热的传递方式有三种,即导热、对流和辐射。
很多同学常常认为只有导热和辐射是热的传递方式,其实这是一个比较常见的误解。
对流是指通过流体的运动来传递热量,例如风扇、散热器等就是利用对流来传递热量的。
三、光的折射光的折射指的是在两个介质交界处发生光线的偏折现象。
很多同学认为光在从光疏介质到光密介质时会向外弯曲,而从光密介质到光疏介质时则会向内弯曲,但其实这是不正确的。
光线的折射方向是由两个介质的折射率决定的,而不是由从哪个介质进入哪个介质决定的。
四、简单机械简单机械指的是六种简单的机械装置,包括杠杆、轮轴、滑轮、斜面、楔子和螺旋。
在学习简单机械时,很多同学常常只记住了机械的名称,而不了解它们的具体作用和应用场合。
因此,同学们需要深入了解简单机械的作用原理和应用方法。
五、电路中的电阻电路中的电阻是指对电流流动的阻碍力,它是电子器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学习电路时,很多同学常常将电阻的作用理解为削弱电流强度,而实际上电阻的作用是将电能转化为热能。
因此,同学们需要正确理解电阻的作用,才能更好地掌握电路的知识。
六、机械波和电磁波的区别机械波是指需要介质才能传播的波,例如声波、水波等;而电磁波则是指不需要介质也可以传播的波,例如光波、无线电波等。
很多同学常常认为机械波和电磁波是同一种波,只是介质不同而已,实则不然。
因此,同学们要正确理解机械波和电磁波的区别,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电磁学的知识。
总之,学习物理需要耐心和细心,只有深入理解每个知识点,才能做到掌握。
高中物理易错易混淆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易错易混淆知识点总结运动1. 考生易混淆的超重和失重问题(1)超重不是重力的增加,失重也不是重力的减少。
在发生超重和失重时,只是视重的改变,而物体所受的重力不变.(2)超重和失重现象与物体的运动方向,即速度方向无关,只取决于物体的加速度方向.(3)在完全失重状态下,平常由重力产生的一切物理现象都会完全消失.2. 对于平抛运动,考生应注意不能混淆速度和位移的矢量分解图做平抛运动的物体在任一时刻任一位置处,根据运动的独立作用原理,速度可以分解,位移也可以分解。
要注意这两个矢量图的区别与联系,不能混淆.在速度矢量图中,设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α,tanα=vy/v0=2y/x.在位移矢量图中,设位移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β,tanβ=y/x,因此有tanα=vy/v0=2y/x=2tanβ.3.考生应注意近地卫星与赤道上的物体的区别近地卫星离开地面运行,地球对它的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也可以近似视为重力提供向心力.而赤道上的物体在地球上随地球自转做圆周运动,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与对物体支持力的合力提供向心力.4. 考生应注意r在不同公式中的含义万有引力定律公式F=GMm/r2中的r指的是两个质点间的距离,在实际问题中,只有当两物体间的距离远大于物体本身的大小时,定律才适用,此时r指的是两物体间的距离.定律也适用于两个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此时r指的是这两个球心间的距离.而向心力公式F=mv2/r中的r,对于椭圆轨道指的是曲率半径,对于圆轨道指的是圆半径,开普勒第三定律r3/T2=k中的r指的是椭圆轨道的半长轴.可见,同一个r在不同公式中的含义不同,要注意它们的区别.能量1. 掌握一个有用且易错的结论:摩擦生热Q=f·Δs摩擦力属于“耗散力”,做功与路径有关,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上运动时,发热产生的内能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两物体的相对路程的乘积,即Q=f·Δs.在相互摩擦的系统内,一对滑动摩擦力所做功的代数和总是负值,其绝对值恰好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两物体的相对路程的乘积,也等于系统损失的机械能.2.理清两个易混、易错的问题(1)错误地认为“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所做的功总是大小相等、符号相反”.我们可以设想一个具体例子,A、B为放置在光滑水平面上的两个带同种电荷的绝缘小球,同时无初速度地释放后在相互作用的斥力作用下分开,则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都做正功.两球质量相等时,位移的大小相等,做功数值相等.两球质量不相等时,位移的大小不相等,做功数值也不相等.若按住A球不动,只释放B球,则A对B的作用力做正功,B对A的反作用力不做功.所以,单纯根据作用力的做功情况不能确定反作用力的做功情况.(2)忽视细绳绷紧瞬间的机械能损失.细绳是力学中的一个理想化模型,它的质量和伸长量往往忽略不计,在与物体发生相互作用时,细绳对物体施加的力会发生突变,且作用时间极短,所以细绳由松弛变为绷紧的瞬间,往往会使沿绳方向的速度发生突变.由于物体的速度发生突变,物体的动能必有损失,求解时,通常在细绳绷紧瞬间,将运动过程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但前一阶段的末速度不等于后一阶段的初速度,由于能量的损失,速度要变小.电场1. 考生不易理解的三个概念——电场强度、电势、电容(1)电场强度的定义式E=F/q,但E的大小、方向是由电场本身决定的,是客观存在的,与放不放检验电荷以及放入的检验电荷的正负、电荷量的多少均无关.既不能认为E与F成正比,也不能认为E 与q成反比.同理,电势也是由电场本身决定的,是客观存在的,与放不放检验电荷以及放入的检验电荷的正负、电荷量的多少均无关.电势的正负符号表示大小,即正值大于负值.对电容的理解也是如此,电容由电容器本身决定,与电容器是否接入电路无关,即与电容器是否带电(电容器带电荷量)和两极板间电势差无关.(2)要区别场强的定义式E=F/q与点电荷场强的计算式E=kQ/r2,前者适用于任何电场,其中E与F、q无关;而后者只适用于真空中点电荷形成的电场,E由Q和r决定.(3)场强与电势无直接关系,场强大(或小)的地方电势不一定大(或小),零电势点可根据实际需要选取,而场强是否为零则由电场本身决定.2.考生不易区分的电场线、电场强度、电势、等势面的相互关系(1)电场线与场强的关系:电场线越密的地方表示电场强度越大,电场线上每点的切线方向表示该点的电场强度方向.(2)电场线与电势的关系:沿着电场线方向,电势越来越低.(3)电场线与等势面的关系:电场线越密的地方等差等势面也越密,电场线与该处的等势面垂直.(4)电场强度与等势面的关系:电场强度方向与通过该处的等势面垂直且由高电势指向低电势;等差等势面越密的地方表示电场强度越大.3. 考生应注意的一个重点——安培力将通电直导线垂直磁场方向放入匀强磁场中,其所受安培力大小为F=ILB,安培力的方向总是既跟磁场方向垂直,又跟电流方向垂直,即F⊥B、F⊥I,安培力的方向用左手定则判断.注意:安培力公式F=ILB中的L为通电导线的有效长度.若导线长度大于匀强磁场的区域,则导线的有效长度等于导线在磁场中的长度;若导线是弯曲的,则导线的有效长度等于其两端点的连线距离;若导线是闭合的,则导线的有效长度等于零,匀强磁场对闭合导线各部分作用力的合力为零.4. 考生不易掌握的一个难点——带电粒子在“场”中的运动(1)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本质是力学问题①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和重力场共存的复合场中的运动,其受力情况和运动图景比较复杂,但其本质是力学问题,应按力学的基本思路,运用力学的基本规律研究和解决此类问题.②分析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受力时,要注意各力的特点.如带电粒子无论运动与否,在重力场中所受重力及在匀强电场中所受的电场力均为恒力,它们做的功只与始末位置(在重力场中的高度差或在电场中的电势差)有关,而与运动路径无关.而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只有运动(且速度不与磁场平行)时才会受到洛伦兹力,力的大小随速度大小的变化而变化,方向始终与速度垂直,故洛伦兹力对运动电荷不做功.(2)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运动的基本模型有:①匀速直线运动.自由的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做的直线运动通常都是匀速直线运动,除非粒子沿磁场方向飞入不受洛伦兹力作用.因为重力、电场力均为恒力,若两者的合力不能与洛伦兹力平衡,则带电粒子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将会改变,不能维持直线运动.②匀速圆周运动.自由的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时,必定满足电场力和重力平衡,则当粒子速度方向与磁场方向垂直时,洛伦兹力提供向心力,使带电粒子做匀速圆周运动.③较复杂的曲线运动.在复合场中,若带电粒子所受合外力不断变化且与粒子速度不在一条直线上时,带电粒子做非匀变速曲线运动.此类问题,通常用能量观点分析解决,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若有轨道约束,或匀强电场或匀强磁场随时间发生周期性变化时,粒子的运动更复杂,则应视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正确分析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受力情况并判断其运动的性质及轨迹是解题的关键,在分析其受力及描述其轨迹时,要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并善于把空间图形转化为最佳平面视图.当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做多过程运动时,关键是掌握基本运动的特点和寻找过程的衔接点.电路1. 考生易错的电路中的电容器问题如果电容器与电路中某个电阻并联,电路中有电流通过.电容器两端的电压等于该电阻两端的电压.另外,应该知道电容器充电时,随着电容器内部电场的建立,充电电流会越来越小,电容器两极板间电压(电势差)越来越大.当电容器充电过程结束时,电容器所在的支路电流为零.2. 考生应注意的动态电路的有关问题电路中局部的变化会引起整个电路电流、电压、电功率的变化,“牵一发而动全局”是电路问题的一个特点.处理这类问题的常规思维过程是:首先对电路进行分析;其次从阻值变化的那部分入手,由串、并联规律判断电路总电阻变化情况(若只有有效工作的一个电阻阻值变化,则电路总电阻一定与该电阻变化规律相同);再次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判断电路总电流、路端电压变化情况;最后根据电路特点和电路中电压、电流分配原则判断各部分电流、电压、电功率的变化情况.3. 考生易错的非纯电阻电路问题非纯电阻电路是电流做功将电能主要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但还有一部分电能转化为热能,此时电功大于电热.以电动机为例,电动机工作时所消耗的电能大部分转化为机械能,一小部分转化为热能.因此,对于电动机电路问题可用以下公式求解.电流做功时所消耗的总能量W总=UIt;工作时所产生的热能Q=W热=I2Rt;所转化的机械能W机=W总-W热=UIt-I2Rt;电流做功的功率P总=UI;其发热功率P热=I2R;转化的机械能功率P机=P总-P热=UI-I2R.4. 考生应注意的电路故障问题分析电路的故障问题有:(1)给定可能故障现象,确定检查方法;(2)给定测量值,分析推断故障;(3)根据故障,分析推断可能观察到的现象等几种情况.分析的关键在于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分析电路的故障所在,画出等效电路,再利用电路规律来求解,通常情况下,电压表有读数表明电压表与电源连接完好,电流表有读数表明电流表所在支路无断路.5. 考生易漏掉的非线性电路的求解问题非线性电路包括含二极管电路和含白炽灯电路,由于这类元件的伏安特性不再是线性的,所以求解这类问题难度较大.对这类问题的分析要用到图线相交法.要注意理解图像交点的物理意义.6. 考生易混淆的几大规律(1)安培定则,又称右手螺旋定则,用于根据电流(磁场)方向,判断磁场(电流)方向.(2)左手定则,用于根据电流方向和磁场的方向,判断导体的受力方向;或根据粒子运动方向和磁场的方向,判断运动粒子的受力方向.(3)右手定则,用于根据导体的运动方向和磁场方向,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4)楞次定律,用于根据磁通量的变化,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5)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用于计算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一定要理解记忆几大定律的表述,对于楞次定律还要注意掌握常用的几种等效推论.7. 考生不易掌握的一个难点—感应电路中的“杆+导轨”模型问题(1)全面掌握相关知识:由于“杆+导轨”模型题目涉及的问题很多,如力学问题、电路问题、图像问题及能量问题等,同学们要顺利解题需全面理解相关知识,常用的基本规律有电学中的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左手定则、右手定则、欧姆定律及力学中的运动学规律、动力学规律、动能定理、能量守恒定律等.(2)抓住解题的切入点:受力分析、运动分析、过程分析、能量分析.(3)自主开展研究性学习:同学们平时应用研究性的思路考虑问题,可做一些不同类型、不同变化点组合的题目,注意不断地总结,并可主动变换题设条件进行研究学习,在高考时碰到自己研究过的不同变化点组合的题目就不会感到陌生了.8. 考生易混淆的交流电“四值”的运用问题交流电的瞬时值、最大值、平均值、有效值有不同用途,同学们要掌握它们的求解方法和用途.交变电流在一个周期内能达到的最大数值称为最大值或峰值,在研究电容器是否被击穿时,要用到最大值;有效值是根据电流的热效应来定义的,在计算电路中的能量转化如电热、电功或确定交流电压表、交流电流表的读数和保险丝的熔断电流时,要用有效值;在计算电荷量时,要用平均值;交变电流在某一时刻的数值称为瞬时值,不同时刻,瞬时值一般不同,计算电路中与某一时刻有关的问题时要用交变电流的瞬时值.9. 考生易分析不清的输电线路与变压器电路的问题(1)正确理解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的等效电路,尤其是副线圈的电路,它是解决变压器电路的关键.(2)正确理解电压比、电流比公式,尤其是电流比公式.电流比对于多个副线圈不能使用,这时求电流关系只能根据能量守恒来求,即P输入=P输出(3)正确理解变压器中的因果关系:理想变压器的输入电压决定了输出电压;输出功率决定了输入功率,即只有有功率输出,才会有功率输入;输出电流决定了输入电流(4)理想变压器只能改变交流的电流和电压,却无法改变其功率和频率.(5)解决远距离输电问题时,要注意所用公式中各量的物理意义,画好输电线路的示意图,找出相应的物理量.实验1. 考生易错的一个热点——打点计时器的使用及纸带分析打点计时器使用的电源是频率为50 Hz的交流电源,使用时,一般先接通电源,后松开纸带.每隔0.02s打一次点,试题中给的各点常常是取的计数点,相邻的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T不一定是0.02s2. 考生应注意是否满足实验条件在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探究动能定理的实验中,只有满足砝码和砝码盘(或砂和砂桶)的质量远远小于小车的质量的条件,才能认为砝码和砝码盘(或砂和砂桶)的重力等于绳的拉力.3. 考生应注意动能改变量与势能改变量是否相等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时,部分学生不计算动能的增加量,直接认为动能的增加量等于重力势能的减少量.但是,实验中由于摩擦力的影响,减少的重力势能总是大于增加的动能,只是在相差很小时,我们才能认为机械能守恒.4. 考生易漏的改装电压表问题用伏安法测电阻,若只给两块电流表而没给电压表时,需要把一块电流表改装成电压表来使用,所给的两块电流表一般情况是一块内阻是大约值,一块内阻是准确值,只能把内阻是准确值的电流表改装成电压表.5. 考生不易掌握的如何确定被测电阻是大电阻还是小电阻(1)已知被测电阻、电压表和电流表的大约内阻值时,采用比较法:若RV/Rx>Rx/RA,则Rx是小电阻,采用电流表外接法;若RV/Rx<Rx/RA,则Rx是大电阻,采用电流表内接法.(2)三者电阻值都不知道时,采用试探法:分别接成电流表外接法和内接法,观察电压表和电流表示数的变化(相对值)的大小.若电压表示数变化(相对值)大,则是小电阻;若电流表示数变化(相对值)大,则是大电阻.。
高中物理力学功和能易混淆知识点

高中物理力学功和能易混淆知识点首先,我们来看功(work)的概念。
根据物理学的定义,功是力在物体上作用的结果,是力对物体增加的能量。
它是标量量,单位是焦耳(J)。
功的计算公式为:\[ W = F \cdot s \cdot \cos(\theta) \]其中,W表示功,F表示力,s表示力作用的距离,θ表示力和位移之间的夹角。
根据该公式可以看出,功是一个力在物体上施加的力和物体位移之间的乘积。
在力学中,机械能(mechanical energy)是指物体由于位置或运动而拥有的能量。
机械能可以分为两种:动能(kinetic energy)和势能(potential energy)。
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它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动能的计算公式为:\[ K = \frac{1}{2} mv^2 \]其中,K表示动能,m表示物体的质量,v表示物体的速度。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势能是物体由于位置而具有的能量。
势能可以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两种。
重力势能是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由于位置改变而具有的能量。
重力势能的计算公式为:\[ U = mgh \]其中,U表示重力势能,m表示物体的质量,g表示重力加速度,h表示物体的高度。
从公式可以看出,重力势能与物体的质量、重力加速度和高度成正比。
弹性势能是物体在弹性力作用下,由于形变而具有的能量。
\[ U = \frac{1}{2} kx^2 \]其中,U表示弹性势能,k表示弹簧的劲度系数,x表示弹簧的伸长量。
从公式可以看出,弹性势能与弹簧的劲度系数和伸长量的平方成正比。
那么,功和能有什么区别呢?首先,功是一个物体受力作用后增加的能量,而能是物体具有的能量。
换句话说,功是一个过程的描述,描述的是力对物体所做的功,而能是一个状态的描述,描述的是物体拥有的能量。
其次,功是与力和位移有关的物理量,而能是与物体的位置和状态有关的物理量。
例如,一个物体在地面上被抬起,由于位置改变而具有重力势能,这个过程中重力做了功,但物体并没有动能。
物理知识点学习中的易混淆概念解析

物理知识点学习中的易混淆概念解析在学习物理知识时,经常会遇到一些概念看起来非常相似,容易混淆的情况。
这些概念之间的微小差别可能对于正确理解物理原理和解题有重要影响。
因此,在解析这些易混淆概念前,我们需要对基本的物理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下面,我们将逐个解析一些常见的易混淆概念:1. 质量和重量:质量是物体所固有的性质,是物体所含物质的总量。
重量是物体受到引力作用的结果,是质量与重力加速度的乘积。
质量通常用千克(kg)表示,而重量则用牛顿(N)表示。
2. 力和能量:力是使物体发生形状、速度或方向改变的原因,通常由施加力的物体对被施加力的物体产生的作用。
能量是物体具有的使其执行工作的能力,是力产生的结果。
力通常用牛顿(N)表示,而能量则用焦耳(J)表示。
3. 速度和加速度: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移动的距离,是位移和时间之比。
加速度是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是速度和时间之比。
速度通常用米每秒(m/s),而加速度则用米每秒平方(m/s²)表示。
4. 热量和温度:热量是物体之间传递的能量,是物体内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果。
温度是物体分子平均热运动的快慢程度,是热量和热容的比值。
热量通常用焦耳(J)表示,而温度则用摄氏度(℃)或开尔文(K)表示。
5. 离心力和向心力:离心力是物体在圆周运动中远离中心的力,是惯性力的一种。
向心力是物体在圆周运动中指向圆心的力,是保持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力。
6. 阻力和摩擦力:阻力是物体在移动过程中与介质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力,会减小物体的速度。
摩擦力是物体与其他物体之间相对滑动时产生的力,在物体表面接触处产生。
以上是物理知识点学习中的一些易混淆概念的解析。
通过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的区别,我们能更好地应用物理原理解决问题,并避免在学习和解题过程中出现混淆和错误。
希望这些解析对您的物理学习有所帮助。
物理概念易混淆总结

物理概念易混淆总结物理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其中不少概念容易混淆。
本文将总结一些常见的易混淆概念,并为每个概念提供简明准确的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物理学知识。
1. 力与压力力是指物体之间相互作用所引起的物理量,通常用矢量表示。
压力则是单位面积上的力的分布情况,是标量。
简而言之,力是对物体施加的作用力,而压力是力在单位面积上的分布情况。
2. 质量与重量质量是物体所固有的属性,表示物体所包含的物质的量。
重量则是物体受到地球引力作用时所产生的力,是质量与重力加速度之积。
质量是不随地点的改变而改变的,而重量则因地点不同而不同。
3. 动能与动量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动量是物体的运动状态的量度,是质量与速度的乘积。
简而言之,动能与速度有关,动量与速度和质量有关。
4. 密度与比重密度是表示物体单位体积内所包含的质量,是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比重是表示物体质量与同体积水的质量之间的比值。
密度是一个绝对值,而比重则是一个相对值。
5. 位移与距离位移是指物体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变化量,是矢量。
距离则是物体所走的路径长度,是标量。
简而言之,位移是一个矢量量,具有方向,而距离是一个标量量,只有大小。
6. 速度与加速度速度是指物体运动的快慢和方向,是位移与时间的比值。
加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率,是速度与时间的比值。
速度是一个矢量量,有大小和方向,而加速度也是一个矢量量。
7. 电流与电压电流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截面的电荷量,是带电粒子在导体中运动引起的电荷流动现象。
电压则是电场力对单位电荷所做的功,是电场强度与电荷的乘积。
简而言之,电流是电荷的流动,而电压是电荷在电场中的势能差。
8. 热量与温度热量是指物体之间因温度差异而传递的能量,是能量的转移形式。
温度则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强弱程度的度量,是物体内部分子平均动能的度量。
热量是能量的转移,而温度是物体内部分子热运动的度量。
初中物理复习中常见易混概念

初中物理复习中常见易混概念的辨析在初中物理学习中学生常被一些相近的概念搞得晕头转向,不能准确地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本文就此类概念加以整理和比较,使学生能正确理解并掌握。
1、质量密度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质量是物体的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
不同物质密度一般是不同的,同种物质密度在通常情况下为一定值,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但物质密度与状态或温度有关。
如一瓶汽油用去一半,剩下一半的质量只是原来的二分之一,但密度却不变。
一个物体的质量不随环境温度变化,但密度却随温度变化。
一个物体的状态发生变化时,质量不变,因为体积要发生变化,所以密度要发生变化。
2、重力质量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g=G/m,g=9.8N/kg,但不能认为重力是质量的9.8倍,也不能认为1Kg=9.8N。
重力是一种力,不仅有大小,也有方向;质量是物体的属性,有大小,但没有方向。
3、重力压力重力是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
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是由于物体间的挤压形变而产生的,施力物体是施加压力作用的物体,受力物体是被压物体。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压力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撑面,由于物体支撑面有不同的方向,所以压力也有不同的方向。
4、力惯性惯性和力是两个本质上完全不同的概念,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惯性即物体保持原来的状态不变的一种性质,无论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都具有惯性,无论物体处于什么状态,总之,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惯性是物体的属性,它与外界因素无关,决定物体惯性大小的是质量。
把惯性说成是“惯力”,或者说“物体受到惯性的作用”,“克服物体的惯性”等说法,显然是错误的。
5、相互平衡的二力相互作用的二力相同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不同点:相互平衡的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当一个力消失后,另一个力可能存在也可能消失;而相互作用的二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二力同时存在同时消失。
高中物理学习中的常见知识点易混淆解析

高中物理学习中的常见知识点易混淆解析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知识点非常相似,易于混淆的情况。
这些相似之处可能使学生们难以理解和区分,进而对整个物理知识体系的理解产生困扰。
本文将针对高中物理学习中的常见易混淆知识点进行解析,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
一、力和压强的区分力和压强是物理学中非常基础且常见的两个概念。
在很多情况下,学生们往往会搞混这两个概念的区别。
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或形状变化的因素。
力的大小可由其产生的效果进行测量,单位是牛顿(N)。
压强是指施加在单位面积上的力的大小,可以理解为单位面积上的压力。
压强的公式为P = F/A,其中P表示压强,F表示施加的力,A 表示作用力的面积。
压强的单位是帕斯卡(Pa)。
二、功和能量的区分功和能量也是高中物理学习中常见的易混淆的概念,这两个概念都与物体的运动和变化有关。
功是指力对物体运动所做的功,是表示力对物体能力的量度。
功的大小等于力的大小乘以物体运动的距离,并且必须与物体的运动方向一致。
功的单位是焦耳(J)。
能量是物体由于其位置、形态或状态而具有的做功能力。
能量分为动能和势能两种形式。
动能是指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公式为E = 1/2 mv^2,其中E表示动能,m表示质量,v表示速度。
势能是指物体由于位置或形态而具有的能量,常见的有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等。
三、速度和加速度的区分速度和加速度也是高中物理学习中容易混淆的知识点,这两个概念都与物体的运动有关。
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的位移,可以理解为物体运动的快慢和方向。
速度的公式为v = Δs/Δt,其中v表示速度,Δs表示位移,Δt表示时间。
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m/s)。
加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变化的快慢,是表示速度变化率的物理量。
加速度的公式为a = Δv/Δt,其中a表示加速度,Δv表示速度变化量,Δt表示时间。
加速度的单位是米每平方秒(m/s^2)。
物理易错易混九年级知识点

物理易错易混九年级知识点物理是一门具有一定难度的学科,学习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易错易混的知识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重点讨论九年级物理中容易出现混淆或错误的知识点,希望能为同学们带来一些帮助。
一、力和质量之间的关系在物理的学习中,力和质量是两个非常基础的概念,但很容易混淆。
质量是物体固有的属性,表示物体惯性大小的一个量,通常用千克(kg)作为单位。
而力是物体受到的作用,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通常用牛顿(N)作为单位。
在实际问题中,很多同学容易把质量和力混淆,导致计算错误或者概念模糊。
例如,某题目给出一个物体的质量为2kg,然后问这个物体在重力加速度为9.8m/s²的情况下重量是多少。
有的同学可能会误以为力和质量是一样的,直接回答2N。
但实际上,重量是一个力的概念,代表物体在重力作用下受到的力大小,计算公式为:重量= 质量 ×重力加速度。
所以正确的答案应该是19.6N。
二、速度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速度和加速度是物体运动学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概念,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很容易混淆。
速度表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通常用米每秒(m/s)作为单位。
而加速度表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率,通常用米每二次方秒(m/s²)作为单位。
在实际问题中,很多同学容易将速度和加速度概念混淆或计算错误,导致答题错误。
例如,某题目给出一个物体在初速度为2m/s的情况下在5秒内匀减速运动,问在这段时间内物体的位移是多少。
有的同学可能会误以为速度和加速度是一样的,直接使用2m/s作为加速度进行计算。
然而,由于是匀减速运动,加速度应该是一个负值,正确计算应使用加速度-0.4m/s²。
根据位移公式:位移 = 初速度 ×时间+ 0.5 ×加速度 ×时间的平方,可以得到正确的答案是5.5m。
三、功和能之间的关系功和能是物理中非常基础的概念,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容易混淆。
功是一种量度物体运动状态变化所做工作的大小,通常用焦耳(J)作为单位。
物理易误解知识点总结

物理易误解知识点总结易误解知识点一:牛顿的第一定律牛顿的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是指一个没有受到外力的物体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然而,这个定律经常被误解为一个物体需要受到力才能保持运动状态。
实际上,惯性定律是指一个物体如果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它会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包括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
这个定律是对牛顿运动定律的第一个描述,它描述了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
易误解知识点二:力和加速度的关系另一个常见的物理易误解知识点是力和加速度的关系。
很多人误解为只有在有力的作用下物体才能加速,但实际上,加速度是这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变化率,而力是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
也就是说,力是导致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它会引起加速度的变化。
因此,即使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它也可能处于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易误解知识点三:静电力和重力静电力和重力是两种不同的力,但很多人容易混淆它们。
静电力是由于带电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力,而重力是地球或其他天体引力的结果。
静电力是一种电磁力,它只存在于带电粒子之间;而重力是一种引力,它存在于所有物质之间。
这两种力虽然在一些情况下可能产生相似的效果,但它们的本质是不同的。
易误解知识点四:惯性系和非惯性系惯性系和非惯性系是物理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但它们经常被人们误解。
惯性系是指一个没有受到外力的参考系,物体在这个参考系中遵循牛顿运动定律;而非惯性系是指一个受到外力的参考系,物体在这个参考系中不遵循牛顿运动定律。
很多人误解为只有在惯性系中物体才会保持运动状态,而实际上物体在任何参考系中都会保持自己的运动状态。
只不过在非惯性系中,物体会出现惯性力的效应,这会使得它的运动状态和在惯性系中不同。
易误解知识点五: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是物理学中两个重要的守恒定律,但很多人误解为它们是一样的。
实际上,动量守恒是指一个系统中的总动量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保持不变,而能量守恒是指一个系统中的总能量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保持不变。
容易混淆的初中物理概念

容易混淆的初中物理概念
容易混淆的初中物理概念
近义词不是只有在语文课本中才能发现哦?其实在我们的物理学习中,也常常发现这些近义词,下面整理了初中物理中常见的几组近义词,同学们可以以此为参考,多多对比,千万不要弄混淆了!
1.高度深度:高度是从水平面竖直往上量度,深度是从自由液面竖直往下量度.
2.QQ:热量和电荷量都用Q.
3.pP:压强和功率.
4.WW:功的符号功率的单位(瓦特).
5.压力压强:压强是单位面积上的压力,而压力是作用在整个受力面积上的,压力不能反映效果,而压强才能反映作用效果.
6.重力压力:重力是由地球吸引而产生的,作用在整个物体上,但可以等效为作用在重心上,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只有物体自由水平放置时重力大小才等于压力大小.
7.重力质量: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是物体的属性,不随位置、形状、温度、密度、状态的改变而变,而重力随位置而改变,重力有方向,质量无方向,重力大小与质量成正比G=mg.
8.惯性力:不能说一个物体受到惯性.
9.平衡力相互作用力:他们最大的区别是:平衡力是作。
物理易错的知识点总结

物理易错的知识点总结一、力和加速度的关系在力和加速度的关系方面,很多同学容易混淆力和加速度的概念,导致对题目的解答出现错误。
在学习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 力和加速度的概念:力是物体受到的推动或者拉扯的作用,单位是牛顿(N);加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改变的量,单位是米/秒^2(m/s^2)。
力和加速度的关系是力与物体的质量和加速度成正比,即F=ma。
2. 力的方向和大小:力的方向和大小对物体的加速度有重要影响。
当力的方向和加速度的方向一致时,物体会加速运动;当力的方向和加速度的方向相反时,物体会减速运动。
3. 常见误解:有些同学容易误解力和加速度的关系,混淆力和加速度的方向、大小等概念,因此在学习中应该通过大量的题目练习,加强对力和加速度的认识。
二、动能和动能定理在动能和动能定理的学习中,很多同学容易混淆动能和动能定理的概念,导致在应用动能定理解题时出现错误。
在学习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 动能的概念: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产生的能量,通常用K表示,单位是焦耳(J)。
动能与物体的质量m和速度v的平方成正比,即K=1/2mv^2。
2. 动能定理:动能定理是描述物体由于受力而产生的动能变化的定理,它可以用公式来表示,即ΔK=1/2mv^2-1/2mu^2=FΔx。
其中ΔK表示动能的变化量,m表示物体的质量,v表示物体的末速度,u表示物体的初速度,F表示物体所受的合力,Δx表示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所做的位移。
3. 常见误解:有些同学容易混淆动能和动能定理的概念,不清楚它们的含义和适用范围,因此在学习中应该多加练习,加强对动能和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三、势能和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势能和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学习中,很多同学容易混淆势能和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概念,导致在解题时出现错误。
在学习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 势能的概念:势能是物体由于位置而具有的能量,通常用U表示,单位是焦耳(J)。
物体的势能与物体的高度(重力势能)、弹簧的形变(弹性势能)等因素有关。
小学易错系列之科学常见概念混淆问题

小学易错系列之科学常见概念混淆问题科学常见概念混淆问题是小学生经常遇到的难题之一。
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有些概念很相似,容易混淆。
本文将针对小学生易错的科学常见概念进行分析和解释,帮助他们理解并区分这些容易混淆的概念。
一. 浮力与重力混淆问题浮力和重力是物体受力的两个重要概念,小学生往往容易混淆这两者。
首先,我们来分析它们的定义和作用。
浮力是指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它的大小等于所排开液体或气体的重量。
在浸没于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上,浮力的方向始终指向上方,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液体或气体的重量相等。
重力是地球吸引物体的力,它的方向始终指向地心,大小与物体的质量相关。
所有物体都受到地球的重力作用,重力的大小等于物体质量乘以重力加速度。
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浮力现象有船浮在水上、气球漂浮在空中等。
而重力则使得物体下落或始终保持在地面上。
二. 温度与热量混淆问题温度和热量是与热相关的重要概念,小学生对这两者容易混淆。
我们先来看一下它们的定义和作用。
温度是物体内部分子热运动的强弱程度,是一种物体内部热量的度量。
温度高表示分子热运动剧烈,温度低表示分子热运动缓慢。
热量是能够传递的热,是物体之间能量传递的方式之一。
热量的传递方式有传导、辐射和对流。
热量的传递是温度差的自然结果,热量会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
小学生常常将温度和热量混淆,错误地认为温度高就一定是热量多。
实际上,温度只是热量的一种度量方式,两者并不完全相同。
三. 固体、液体与气体分子运动混淆问题固体、液体和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它们的分子运动特点常常令小学生困惑。
让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三种状态的特点。
固体的分子运动很有序,分子之间有较强的相互吸引力,只能做微小的振动运动。
因此,固体的形状和体积都保持不变。
液体的分子运动相对无序,分子之间的相互吸引力较弱,可以自由地运动。
因此,液体的形状随容器的变化而变化,但体积保持不变。
气体的分子运动非常自由,分子之间几乎没有相互吸引力,可以距离很远地自由移动。
工程力学里的易混概念

工程力学里的易混概念
在工程力学中,有一些概念容易混淆,常见的包括:
1. 力和压力: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压力是单位面积上的力的作用。
力是矢量量,有大小和方向,而压力是标量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2. 弹性和塑性:弹性是指物体在受力作用下发生形变后,能够恢复到原始形状的性质。
而塑性是指物体在受力作用下发生形变后,无法完全恢复到原始形状的性质。
3. 应力和应变:应力是物体内部受力分布的结果,是单位面积上的力的作用。
应变是物体形变程度的量度,是物体的长度、角度、体积等物理量发生变化的比例关系。
4. 静力学和动力学:静力学研究物体在静止或匀速运动时受力平衡的情况,而动力学研究物体在变速运动时受力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5. 平衡和稳定:平衡是指物体受力平衡的状态,不发生运动。
稳定是指物体在平衡状态下,当受到微小扰动后能够回到原来的平衡位置。
6. 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静摩擦力是物体在静止状态下受到的摩擦力,通常比动摩擦力大。
动摩擦力是物体在运动状态下受到的摩擦力,通常比静摩擦力小。
这些易混概念在工程力学中经常出现,理解它们的区别和联系对于正确理解和应用力学原理至关重要。
高考物理易混知识点

高考物理易混知识点高考是每个学生都经历的重要考试,而物理作为一门必修科目,在考试中也是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但由于物理知识点繁多,不少学生往往会在某些易混的知识点上出现疏忽或混淆。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针对高考物理易混知识点进行探讨和解析,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一、速度与加速度速度和加速度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但却容易混淆。
速度指的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常以秒为单位)所走过的路程,而加速度指的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
这两个概念在公式上的表达也不同,速度用v表示,而加速度用a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速度与加速度的方向是有区别的。
速度是一个矢量,既有大小也有方向,而加速度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在计算时,我们需要注意对速度和加速度的方向进行正确处理,以确保最后得到的结果是准确的。
二、功和能量功和能量也是一个容易混淆的知识点。
功是力在物体上所做的功,用W表示,单位是焦耳(J);而能量是物体所具有的做功能力,用E表示,单位同样是焦耳。
功和能量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
力做功,物体就会获得能量;而物体释放能量时,也会产生功。
在计算功时,我们需要考虑力的大小、物体的位移以及力与位移之间的夹角。
而在计算能量时,我们需要考虑物体的位置、质量以及重力加速度等因素。
三、静电和电流静电和电流是物理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但也很容易混淆。
静电指的是物体表面的电荷积累,没有流动的现象;而电流则指的是电荷在导体中的流动。
静电和电流之间的区别在很多实际生活中都有应用。
例如,我们在冬天会由于干燥而产生静电,当我们碰到金属物体时就会感到电击。
而当我们使用电器时,就会产生电流,并使电器正常工作。
四、振动和波动振动和波动是物理学中经常出现的概念。
振动指的是物体围绕平衡位置来回摆动;而波动则是指能量在介质中传播的过程。
振动和波动虽然在表现形式上有所区别,但在许多方面是相互关联的。
在计算振动频率和周期时,我们需要考虑振动的物体和介质的性质。
而在研究波动特性时,我们需要考虑波的速度、频率、波长等因素。
物理容易混淆两原理解析

物理容易混淆两原理解析一、对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不够清晰,记忆不够准确。
如热学中分子间作用力的特点、物体的内能、热力学第一定律、分子力做功与分子势能间的关系[例析一]:分子间同时存在吸引力和排斥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固体分子间的吸引力总是大于排斥力B、气体能充满任何容器是因为分子间的排斥力大于吸引力C、分子间的吸引力和排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D、分子间吸引力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增大,而排斥力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错因分析]:本题是通过让考生辨析一些似是而非或似非而是的说法来考查理解能力。
其中的A、B两项特别具有干扰性,对于A选项,由于生活中都知道固体(特别是一些坚硬的固体,如钢铁等)是很难把它们拉断的,因此误认为这是因为固体的分子间的引力大于斥力的缘故,这是错误的。
固体在平时,分子间的引力与斥力大小相等,处于平衡状态,而当我们对它施加作用力而企图把它拉长时,分子间的距离稍微变大一点,分子间的引力就远大于斥力,从而分子间的作用力宏观上变成了引力,因此很难被拉断。
对于B选项,也有不少人认为气体正是由于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因此才充满整个容器,这也是错误的。
气体之所以充满整个容器,是因为气体分子间几乎没有相互作用力,分子除了与其他分子发生碰撞以外,总是做匀速直线运动,直到它们与器壁碰撞。
同样,气体分子对器壁有压强,这是气体分子在与器壁碰撞过程中的作用力产生的,与气体分子间的斥力无关。
[正确解答]:分子间同时存在着相互吸引和排斥的力,固体分子间的距离较近,其平均距离就是分子间处于平衡时的距离,这时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大小相等,选项A不对,气体分子间距离很远(大约是平衡时距离的10倍以上),分子间的作用力完全可以忽略,分子除相互碰撞及与器壁发生碰撞以外,都做匀速直线运动,因此它总是充满整个容器,选项B也不对。
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是随着距离的增大而减小的,只是斥力减小得比引力更快,选项C正确而选项D错误。
初中科学几个容易混淆的知识

初中力学中几个容易混淆的概念一、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相似程度★★★相似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作用时,同时也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的作用力,我们把两个物体间的这种相互作用力称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几个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如果这个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则这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
由于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都具有“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的性质,所以很多同学往往将它们混为一谈,稍不留意就可能出错。
因此同学们应主要注意以下三个“不同”来加以区分。
⑴、受力物体不同平衡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⑵、涉及物体个数不同平衡力涉及的物体最少要要三个,相互作用力只需要二个物体。
⑶、看力是否同生同灭平衡力中如果撤去一个力,另一个力不消失;相互作用力中如果撤去一个力,另一个力也跟着消失。
例1 对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汽车,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汽车的重力和地面对汽车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B.汽车的重力和汽车对地面的压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C.汽车的重力和地面对汽车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D.汽车对地面的压力和地面对汽车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分析:要区分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关键是搞清楚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此题中共涉及到三个力:汽车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地面对汽车竖直向上的支持力和汽车对地面竖直向下的压力。
其中汽车的重力和地面对汽车的支持力满足“方向相反、大小相等(静止)、作用在同一个物体(汽车)上、两个力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符合一对平衡力的条件。
同样道理,汽车对地面的压力和地面对汽车的支持力满足“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分别是地面和汽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符合一对相互作用力的条件。
答案:C二、重力、压力的方向相似程度★★相似点:当物体放在水平面上,重力与压力的大小、方向相同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高二物理易混淆知识点归纳

高二物理易混淆知识点归纳物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科学,很多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易混淆的知识点。
这些知识点看似相似,但实际上存在着微妙的差别,容易让学生产生混淆和困惑。
本文将对高二物理学科中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1. 矢量和标量矢量和标量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矢量具有大小和方向,并且可以相互叠加;标量只具有大小,没有方向。
在物理问题中,要明确区分矢量和标量的概念,避免在应用公式时产生混淆。
2. 力和能量力和能量也是容易混淆的概念。
力是物体相互作用时产生的效果,与物体加速度有关;而能量是物体由于位置、状态或运动而具有的能做功的能力。
力是使物体加速度改变的原因,而能量是物体在经过力的作用后发生的改变。
3. 直流电和交流电直流电和交流电是电流的两种形式。
直流电的方向保持不变,电流大小稳定;而交流电的方向不断变化,电流大小会随之改变。
在实际应用中,直流电和交流电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适用范围,需要学生理解和区分。
4. 静电场和恒定电流静电场和恒定电流也是物理学中易混淆的概念。
静电场是指电荷在相对静止状态下形成的电场,它的主要效应是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而恒定电流是指电荷在电路中稳定流动形成的电流。
学生需要理解静电场和恒定电流的特点和产生机制。
5. 反射和折射反射和折射是光的两个基本现象。
反射是指光线遇到界面发生反弹的现象,光线的入射角等于反射角;而折射是指光线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改变传播方向的现象,光线的折射角与入射角有一定的关系。
学生要正确理解和应用反射和折射的原理。
6. 合力和分力合力和分力是力的两个重要概念。
合力是多个力合成后的结果,它可以代替多个力的作用;分力是合力在横向或纵向上的分解力,它们共同作用构成合力。
学生需要学会分解合力和合成分力的方法,避免在力的作用问题中产生混淆。
7. 功和功率功和功率是描述物体运动和变化的物理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力学中的两个易混淆的概念
摘要:在物理中有许多概念学生容易混淆,在力学中就有位移和路程;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力的实质和力的效果;摩擦力的方向和运动方向;功和能量等。
所以区分这些概念就成为学生学习的重点,现就功和能谈谈粗浅认识。
关键词:力学功能
功和能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贯穿整个高中物理教材,是最重要最基本的物理概念,不清楚理解它们,是难以学好物理的。
在指导高三学生复习时,我发现还有许多学生不清楚功和能的物理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在解有关功和能的习题时,由于二者的单位相同,在数值上往往相等,学生容易认为:功就是能,能就是功,或者说功转变成能,能转变成功。
为了讲清功和能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可以举例说明:物体具有做功本领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但这个物体不一定要对外做功,所以功和能是两个不同的物理量,对外做功多的物体能量不一定多,能量多的物体也可以不对外做功。
我们知道运动的物体是能够做功的,这种能的形式我们称为动能。
例如以很大动能在光滑水平面上匀速运动的物体不对外做功,而以较小动能在粗糙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要克服摩擦力做功。
所以对外做功的物体具有的能量不一定多。
虽然功和能是不同的物理量,但它们又有关系。
运动的物体到底具有多少动能,我们可以根据它能做多少功来确定的,例如一个速
度为v的小球在粗糙水平面上运动最后停下来。
设阻力为f,通过的位移为s,则在这段位移上阻力所做的功
为:w=fs=-ma*v2/2a=-mv2/2 (负号表示物体克服阻力做功)。
上式表明在这段位移上因做功减少的动能等于mv2/2,也说明质量为m,速度为v的物体所具有的动能为mv2/2。
运动物体在克服阻力做功的过程中,动能在不断的减少,直到全部消耗完,物体停止运动,也就不再做功了。
那么减少的动能哪里去了呢?根据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知道,能量不会消失,也不能自己产生,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变成另一种形式或从一个物体转移给另一个物体。
运动物体克服摩擦阻力做功的过程中,既然消耗了动能,那么必定有等量的其他形式的能量出现。
我们从生产生活中知道,物体在克服摩擦力做功时会发热,说明物体的动能转变成了物体的内能。
又如机车开动时是必须烧燃料的,所以牵引力做功的过程,实质上是消耗化学能而获得机车动能的过程。
牵引力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化学能转变为机车的动能。
上述例子告诉我们,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的转化过程。
在任何做功的过程中,必有一种形式的能转变为另一种形式的能。
且做多少功就有多少能量转化。
谈到功的问题,应该明确什么物体或者什么力在做功,对谁做功。
在做功过程中,做功的物体所消耗的能量总等于被做功的物体所增加的能量。
做功的过程是能量转变过程,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但绝不能认为功就是能,应把两者严格区分开来。
我们知道能与物质的运动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一种运动形式对应着一种形式的能量,能
量的多少取决于物体所处的状态,它是一个状态量。
而功是在能量从一种形式转变成另一种形式的过程中出现的,功的多少代表能量转变的多少,功是一个过程量,所以不能说能转变成功,功转变成能,因为可以相互转变的是各种形式的能,能的转变方式之一是通过做功。
在热学部分,有人说热变成功,功变成热,这也是不对的。
热功过程一般都是指物体的内能和机械能的相互转变过程。
弄清了功和能的含义后,我们再通过两个题来研讨功和能的关系。
例1、把一根放在地面上的长为l,粗细均匀,质量为m的钢棒从地面竖起来(垂直于地面),需对它做多少功?
解此题时,有同学想用公式w=fs来解,很明显,这是不行的,因为竖立钢棒时所施加的外力并不是一个恆力,在竖立的过程中,钢棒
运动的轨迹又不是直线,所以不能用公式w=fs来解,此题用功能关系来解是非常容易的。
因为把钢棒从地面竖起,它的中心位置升高的高度h=l/2,竖立过程中的初速度、末速度都为零,所以外力对它做功后,它的重力势能共增加了ep=mgh=mgl/2,这就是竖起钢棒时,外力克服重力所必须做的功。
例2、人用力踢质量为0.5kg的球,使球由静止以10m/s的速度飞出。
假设人踢球时对球的平均作用力为200n,球被踢出了30m远,
那么人对球所做的功为多少?
看到此题,有的同学马上想到公式w=fs=200*30=6000j,看上去没什么问题,符合公式的条件,可是仔细分析此题,踢球的力只出现在
踢球的瞬间,球被踢出去后这个力就消失了,并不是随球运动了30m,所以在力的作用下球究竟运动了多远是不清楚的,当然也无法用此公式求解了。
换一个角度从功和能的关系知道,人踢球所做的功在数值上等于被踢出球的动能,因此求出球被踢出时的动能
ek=mv2/2=25j即可。
功和能的观点是解决物理问题的重要手段,在物理中占有重要地位,要学好物理就要正确认识它们。
另外在处理物理问题时不能只记住公式、定理,更重要的是要清楚的知道每个公式、定理的用法及使用条件,还要分析清楚题目中所设定的物理情景是否符合公式、定理的条件,千万不可乱套公式。
对物理概念要多多加以区分、比较,弄明白每一个物理量的意义,这对学好物理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