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高中必修1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最新湘教版地理必修1《地球的运动》教案.doc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二讲地球的运动一、复习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通过“目标展示——真题引入——知识梳理——考点复习——当堂巩固”等环节,实现各层次的复习目标,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所学基础知识,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认识宇宙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而言的,认识运动与静止是统一的唯物主义观点二、复习重难点: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征;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难点:太阳日与恒星日的区别;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地理意义;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判读和绘制日照图的技能(含图形转换)。
三、课时分配:3课时四、复习过程真题引入学习任务一:真题引入,明确复习目标,把握命题的方向与特点【学生活动】做练习,回忆知识,感受考试。
【教师活动】简单评析,分析考情。
【配套练习】(2010北京学业水平)1.读图9“某日太阳光照地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0分)(1)图中的.AB、CD、EF三条线,表示地轴的是,表示晨昏线的是。
(2)图示日期是,该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
(3)该日甲、乙、丙三地中, (选择填空)。
A.甲地和丙地昼长相等 B.乙地最早见到日出C.丙地出现极夜现象 D.三地正午人影等长(4)该日后一个月内,太阳直射点向(方向)移动,北京地区正午太阳高度逐渐,昼变,且昼 (长于,短于)夜。
【方法点拨】教师点拨,学生记录考情及应对策略,呈现复习目标。
知识梳理学习任务二:回顾已学知识,构建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
【学生活动】学生回顾知识,加深印象,完成知识体系中的填空。
【教师活动】检测学习效果。
自转与公转自转方向:自向,从北极上空看呈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时针方向周期:1恒星日长小时分秒,转动角度3600;1太阳日长小时,转动角度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为外,其它地方均为。
湘教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案
1.3 地球的运动[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以及公转的轨道和黄赤交角。
2.了解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现象,理解地方时和区时的区别。
3.分析昼夜交替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原因。
4.了解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分布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1.观察演示实验和动画演示,增强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2.通过填图、绘图,增强动手能力。
3.通过自学导读,学会收集地理信息的方法,培养整理和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逐步形成地理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活动,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读图、绘图活动,培养地理审美情趣。
3.树立辨证的唯物主义宇宙观,认识宇宙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是统一的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征;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太阳日与恒星日的区别;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黄赤交角及其影响;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掌握判读和绘制日照图的方法。
[教学媒体与教具]实物演示;多媒体动画演示;板图板画图示[课时安排]4课时[讲授过程]第一课时【导入】前面几节课我们主要研究宇宙,从本节开始,我们把关注的焦点由宇宙空间转移到地球。
研究其作为行星的基本特征之一——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运动是很复杂的,除了自转和公转以外,还有其他许多的运动。
一般情况下,我们只谈地球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即自转和公转。
【板书】一、地球的自转1.概念: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地球自转。
【讲解】地轴的空间位置基本上是稳定的。
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探究】北极星的观测【读图分析总结】由于北极星距离地球非常遥远,故北极星光线可以看成是平行光线。
在北极点(90ºN)观测,北极星位于头顶(其地平高度为90º);在赤道(纬度为0º)观测,北极星位于地平线的正北方(其地平高度为0º);ΦºN观测,北极星位于北部天空(其地平高度为Φº);南半球看不到北极星(在地平线以下)。
湘教版地球的运动的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规律。
2、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地理意义。
3、初步了解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知识。
4、知道地球公转引起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变化。
5、知道五带的界线及各自的特点。
能力目标1、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能用简单的工具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3、能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4、初步学会绘制简略的地球公转示意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地球运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上的物质是运动变化的,探索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必须用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无神论教育。
【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
2、地球公转和四季变化、五带的划分。
【教学难点】1、实例解释时差现象。
2、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
【教学方法】演示、分析、写结论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1、地球仪和手电筒等。
2、绘制有关投影片及教具。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规律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第二课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季节变化第三课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五带划分【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规律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导入新课]“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这是毛泽东主席七律《送瘟神》中的诗句。
人坐在地球上不动,为什么会日行八万里呢?原来地球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始终在运动着。
赤道的周长约 4 万千米,在赤道上每天随地球自转一周正好是八万里。
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及其产生的现象。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讲授新课]设问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呢?请同学们先看一个演示,大家要注意仔细观察。
演示教师用三球仪演示地球的运动。
(如没有三球仪,教师可在讲桌中假设一个太阳,用地球仪进行演示)提问从刚才的演示中同学们观察到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形式?生答一是围绕地轴自转,二是围绕太阳公转。
1.3【教学设计】《 地球的运动》(湘教版)
《地球的运动》◆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在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之后安排的。
地球是宇宙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是我们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场所。
“谈天”是为了“说地”,所以地球运动(特点)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也是学习运动意义的基础,在该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教材由两大部分组成,其一是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其二是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教材重点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地球的自转(特点)、地球的公转(特点)、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特点(方向、周期、速度)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2、了解地球公转的基本特点(方向、周期、速度)、黄赤交角及公转的地理意义【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和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提高用科学语言表达地理现象、概括地理规律的能力;2、通过绘制太阳直射回归运动示意图、昼夜半球图(光照图)等,培养学生空间思维和想象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培养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与速度;2、昼夜交替及四季的形成原因;3、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移动规律;4、全球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5、区时的计算。
【教学难点】1、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转;2、时区的划分和区时的计算;3、全球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4、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移动规律。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地球仪。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日月东升西落,昼夜交替永不停息;同一时刻,有的地方艳阳高照,有的地方夜幕笼罩;冬去秋来,一年四季,周而复始,有时昼长夜短,有时昼短夜长;赤道地区终年炎热,极地常年严寒……诸如此类的地理现象,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
二、讲授新课:板书:一、地球的运动——自转的特点探究: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完成地球自转运动的特点。
湘教版地球的运动的教案
湘教版地球的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知道它们的方向和周期。
2. 使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
3. 培养学生利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 教学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演示法,生动形象地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
2. 运用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情况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 开展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态演示。
2. 准备相关案例材料,如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的实例。
3. 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态演示,引发学生兴趣,引入新课。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
3. 课堂讲解: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分析它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
4.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等。
5. 小组讨论:布置讨论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6.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六、教学内容第六章:地球自转1. 地球自转的概念与特点2. 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周期3.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七、教学内容第七章:地球公转1. 地球公转的概念与特点2. 地球公转的方向与周期3.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八、教学内容第八章: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互作用1.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互作用原理2. 地球自转和公转相互作用产生的地理现象九、教学内容第九章:昼夜交替与时间计算1. 昼夜交替的成因与特点2. 时间计算的方法与实践十、教学内容第十章:四季变化与气候1. 四季变化的成因与特点2. 气候变化与地球运动的关系3. 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十一、教学内容第十一章:地球自转与地球仪1. 地球自转对地球仪的影响2. 地球仪的构造与使用方法3. 地球仪上的地理现象解读十二、教学内容第十二章:地球公转与地球仪1. 地球公转对地球仪的影响2. 地球仪上的地球公转轨迹与特点3. 地球仪上的地理现象解读十三、教学内容第十三章:地球运动与地理导航1. 地球运动在地理导航中的应用2. 地球仪在地理导航中的作用3. 地理导航的实际操作与实践十四、教学内容第十四章:地球运动与地球动力学1. 地球运动与地球内部结构的关系2. 地球动力学的基本原理3. 地球动力学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十五、教学内容第十五章:地球运动与人类活动1. 地球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 人类活动对地球运动的影响3. 保护地球环境,维护地球运动的平衡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档为您提供了湘教版地球运动教案的完整内容,涵盖了从地球自转到地球运动与人类活动的十五个章节。
湘教版必修一 地球的运动 word教案
湘教版必修一地球的运动 word教案湘教版必修一地球的运动word教案湘教版必修一[地球的运动]word教案1.3地球的运动第二课时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一、科学知识与技能学会分析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的成因,了解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运用地球仪或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自转现象和解释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通过探究性学习,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合作学习、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并通过认识地球运动,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教具准备工作】自造多媒体课件、地球仪、蜡烛。
导入:我们来欣赏一段动漫《憨豆先生的困惑》,注意总结,憨豆先生遇到了哪些困惑?学生:困惑是:昼和夜的差别、不同的地方时间不同、台风呈现出涡旋状。
下面我们通过今天的自学,去为憨豆先生化解这些疑惑。
首先我们去展开第一个探究:探究一:昼夜交错的构成活动:用手电筒代表太阳,用地球仪代表地球。
注意观察:观察一:地球上哪个部分被太阳光照亮,相当于地球上什么时候?哪个部分不能被太阳光照亮,又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候?假设地球仪是透明的,又会出现什么情形呢?观测二:按自西向东(逆时针)方向旋转地球仪,观测贴有大纸人的地方旋转至什么边线时分别就是一天当中的早晨、正午、傍晚和午夜。
观察三:持续转动地球仪,观察贴着小纸人的地方会出现什么现象1、昼夜构成的原因:地球就是一个自身、(1)原因:主要是因为。
(2)周期:约小时,即为一个日。
(3)昼夜交替的意义:师:接下来我们稳步去化解憨豆先生的第二个疑惑。
展开探究活动二:探究二:地方时写作教材材料《地方时》,探讨提问以下问题:1、什么是地方时?它是如何确定的?2、恳请你分析地方时的构成原因就是什么?模拟地球自转运动,注意观察:观测一:观测地球仪上同一经线上的a、b两地的地方时存有什么特点?观察二:当北京(116°e)为正午时,东京(139°e)、伦敦(0°)两地的地方时分别是多少?1、原因:地球自西向东进动,相对边线略偏的地点时刻较晚2、地方时:同一条经线:各地地方时相同经线:经度每差距1°,地方时差距换算时按“东西”进行我国最东端约在135ºe,最西端在73ºe,当最为东端的地方时就是8点时,最西端的地方时就是多少?师:我们一起来完成探究活动三,解决第三个困惑。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地球公转在方向、周期、速度、轨道等方面的规律和特点。
2.理解地球公转轨道形状及其影响。
能力目标1.能正确运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
2.能运用图示来正确分析和解释黄赤交角的形成。
3.能正确绘制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并能准确地解释太阳直射点的回归周期以及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德育目标让学生树立辩证的唯物主义思想观;认识到宇宙的一切物质(天体)都处在运动状态,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与静止是统一的;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志趣,用科学的理论批判伪科学、反科学的观点。
【教学重点】1.地球公转运动的规律和特点。
2.黄赤交角的形成。
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教学难点】1.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速度的变化。
2.黄赤交角的形成。
【教学方法】1.让学生分小组活动,通过运用地球仪亲自演示,来分析、归纳、比较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两种运动。
2.借助教具、结合课本插图来解释说明黄赤交角的形成。
3.运用板图——“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图”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新课导入】同学们,上堂课我们介绍了地球的基本运动形式中的自转。
但是,大家都知道,每天我们的地球在自己运动的同时,还围绕着太阳进行转动,这就叫做公转。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球的另一种基本运动形式——公转。
【新课讲解】【教师提问】首先,我们还是要来了解一下这种运动的方向。
大家知道地球的公转方向是怎样的吗?【学生回答】自西向东。
【教师提问】很好。
大家还记得地球自转的运动方向吗?【学生回答】也是自西向东。
【教师讲解】实际上,地球公转的方向与自转方向是一致的,都是自西向东。
而且,地球自转一周的周期是23时56分4秒,那么大家凭着我们日常经验,觉得公转一周会需要多少时间呢?【学生回答】【教师讲解】(大家请先阅读书18面的阅读材料。
)与地球自转周期类似,由于选择的参照点不同,地球的公转周期有恒星年与回归年之分,同样的,真正周期是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湘教版地球的运动的教案
湘教版地球的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掌握它们的特点和周期。
2. 使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对地球运动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地球自转的概念、特点和周期。
2. 地球公转的概念、特点和周期。
3. 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特点、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 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演示、模型展示等直观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球运动。
2. 运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3.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运动的相关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运动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运动的特点和意义。
2. 讲解地球自转:介绍地球自转的概念、特点和周期,解释昼夜交替的原因。
3. 讲解地球公转:介绍地球公转的概念、特点和周期,解释四季变化的原因。
4. 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举例说明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气候、生物等方面的影响。
5. 实践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地球运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航海、农业等。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绘制地球自转和公转示意图,加深对地球运动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问答、讨论和作业,评价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周期的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实践环节中分析地球运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的能力,评价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介绍其他行星的自转和公转特点,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2. 探讨地球自转和公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日出日落、季节变化等。
3. 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运动的研究进展,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八、教学资源:1. 地球运动的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视频,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球运动。
湘教版地球的运动的教案
湘教版地球的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知道它们的方向和周期。
2. 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
3. 培养学生利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 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及意义。
2. 利用多媒体演示,直观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地球仪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教材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
3. 课堂讲解: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
4. 案例分析:分析现实生活中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现象,如日出日落、农作物种植等。
5. 小组讨论:讨论地球自转和公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6.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如参与度、思考问题的方式等。
2. 检查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开展小组评价,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如合作、交流等。
六、教学内容6.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证据a. 地球自转的证据:星星的移动、太阳的东升西落b. 地球公转的证据:季节的变化、植物的生长周期7.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a.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时区的划分b.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昼夜长度的变化、五带的划分8. 地球运动与人类生活a. 地球自转与人类生活:日出日落、时间计算b. 地球公转与人类生活:季节变化、农业生产9. 地球运动的相关现象a. 地球自转的相关现象:科里奥利力、地转偏向力b. 地球公转的相关现象:月球的相位变化、行星的视运动10. 地球运动的探索与研究a. 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历史:天文学的发展、日心说与地心说的争论b. 地球运动与现代科技:卫星观测、GPS系统七、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证据,理解它们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湘教版高中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Ⅰ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之“地球公转”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本节课程标准有两条,表述为:1.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2.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公转,解释四季形成的原因。
二、教材分析:地球的运动很复杂,教材只着重研究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自转和公转。
课程标准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首先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
因此本节教材内容先讲述了地球公转的绕转中心、方向、速度、周期等基本的运动特点。
之后教材再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这两段教材,堪称是姊妹篇。
这种分述,有助于学生从总体上把握地球的运动特征(地球在自转同时还在绕日公转),并有助于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运动特征进行比较。
本节教材内容在组织和表述上有以下几个特点:1.注意与初中地理知识相同知识点的衔接。
初中地理课已经学过地球公转的相关知识。
但限于初中学生的接受能力,初中地理教材中的这部分内容比较浅显。
高中地理的这部分知识比初中地理有了进一步深化,体现在教材中概念的表述更加严谨、图像的选择更接近实际,并注重说明地球运动的变化等方面。
2.注意用图来说明问题。
教材中涉及到一些知识,尤其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注意用图来使其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
3.教材设计了大量的学生活动,以及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探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设计思路地球公转这节教材主要包含上述两条课程标准。
在学习地球公转本节知识时,我采用演示实验法、问题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归纳等方法,目的是提高学生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在学习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时,我还使用列表比较、课堂检测等方法,以实现对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的准确掌握。
四、学情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地球公转”,通过本章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围绕太阳旋转的一颗行星,并且在初中阶段也学过地球公转方面的知识,因此,已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这为本节课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知识储备。
湘教版地球的运动教案
湘教版地球的运动教案【篇一:湘教版高中必修1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Ⅰ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之“地球公转”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本节课程标准有两条,表述为:1.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2.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公转,解释四季形成的原因。
二、教材分析:地球的运动很复杂,教材只着重研究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自转和公转。
课程标准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首先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
因此本节教材内容先讲述了地球公转的绕转中心、方向、速度、周期等基本的运动特点。
之后教材再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这两段教材,堪称是姊妹篇。
这种分述,有助于学生从总体上把握地球的运动特征(地球在自转同时还在绕日公转),并有助于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运动特征进行比较。
本节教材内容在组织和表述上有以下几个特点:1.注意与初中地理知识相同知识点的衔接。
初中地理课已经学过地球公转的相关知识。
但限于初中学生的接受能力,初中地理教材中的这部分内容比较浅显。
高中地理的这部分知识比初中地理有了进一步深化,体现在教材中概念的表述更加严谨、图像的选择更接近实际,并注重说明地球运动的变化等方面。
2.注意用图来说明问题。
教材中涉及到一些知识,尤其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注意用图来使其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
3.教材设计了大量的学生活动,以及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探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设计思路地球公转这节教材主要包含上述两条课程标准。
在学习地球公转本节知识时,我采用演示实验法、问题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归纳等方法,目的是提高学生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在学习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时,我还使用列表比较、课堂检测等方法,以实现对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的准确掌握。
四、学情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地球公转”,通过本章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围绕太阳旋转的一颗行星,并且在初中阶段也学过地球公转方面的知识,因此,已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这为本节课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知识储备。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地球的运动教案含解析
第1课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学习目标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一般特点。
2.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
3.掌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知识导引一、地球的自转1.绕转中心:地轴,其空间位置基本稳定,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2.方向:自西向东。
3.速度角速度:除极点外各地均为15度/小时,极点为0。
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极点为0。
4.周期自转一周需23时56分4秒,为一恒星日。
一昼夜为24小时,为一太阳日。
地轴是穿过地心和南北极点的连线,是人们假想的一条轴,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因此在地球上看来,北极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几乎是不动的,而且北半球各地看北极星的仰角就是该地的地理纬度(南半球看不到北极星)。
二、地球的公转1.绕转中心:太阳。
2.轨道:是一个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3.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也是自西向东。
4.速度平均角速度约为59′/天,平均线速度约为30千米/秒。
变化错误!5.周期:一年,约为365日6时9分10秒。
公历的平年为365日,北回归年短约0.2422日,所余下的时间约为四年累计一天,于第四年加于2月,使当年的历年长度为366日,这一年就为闰年。
闰年的计算方法:公元纪年的年数可以被四整除,即为闰年;被100整除而不能被400整除为平年;被100整除也可被400整除的为闰年。
三、黄赤交角1.产生地球自转——赤道平面。
地球公转——黄道平面。
2.度数:约为23.5°,等于回归线的度数。
3.意义:产生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其运动规律为错误!我们通常将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认为是匀速运动,在一个回归运动周期里,太阳直射点南北往返移动的纬度距离为23°26 ′×4=93°44′,据此可估算出其平均速度约为每月8个纬度,或者约每4天1个纬度。
探究点一地球自转的一般特点[核心归纳]1.自转轴(地轴)自转的绕转轴为地轴,是通过地心连接南北两极的假想轴,其北端延长线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即地轴的空间位置和指向是始终不变的。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一)》教学设计
1.3 地球的运动(一)运动形式[教学目的]:1、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以及自转和公转的一些基本数据:方向、周期、速度、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2、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的过程及其原因。
3、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能够准确地画出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重点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线速度和角速度、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教具设计]:模型、地球仪[讲授过程]:导入:前面几节课我们主要研究的宇宙,从本节开始,我们把关注的焦点由宇宙空间转移到地球。
研究其作为行星的基本特征之一——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运动是很复杂的,除了自转和公转以外,还有其他许多的运动。
一般情况下,我们只谈地球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即自转和公转。
一、地球的自转:地球绕地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的自转。
地轴的空间位置基本上是稳定的。
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方向:即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
周期(提出上中天的概念):自转一周360°,所需时间23时56分4秒,即一个恒星日。
如果以太阳为参照物,地球自转一周,所需时间24小时,即1个太阳日。
为什么太阳日比恒星日长一点?(P17图1-3-3)由此可见,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真运动周期),而太阳日只是一种视运动的周期。
题:今天晚上九点,望远镜的中心出现一颗恒星,望远镜不动,明天什么时间这颗恒又会到望远镜的中心?(恒星日的长度,故:8:56:4)速度(用一幅地球的从北极上空向下看的俯视图):a.角速度:单位时间内所转过的角度.据自转周期,地球表面除南北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一样,即15°/小时。
b.线速度:单位时间内所转过的弧长(千米/小时)因纬度不同而有差异,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问题]:P点经过多长时间转到Q点的位置?(考虑南北极点的位置)题二:图中加上两条经线~~给定两条经线的经度,西经50和西经70度,后都改成东经)二、地球的公转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做地球的公转,公转轨道是一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
湘教版地球的运动的教案
湘教版地球的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能运用地球运动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模型、图片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利用地球仪进行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设计问题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球运动现象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地球运动的欲望。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地球的运动概况1. 地球自转的概念及特点地球自转的定义: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的转动。
地球自转的周期:一天(24小时)。
地球自转的速度:约1670公里/小时。
2. 地球公转的概念及特点地球公转的定义:地球沿着椭圆形的轨道围绕太阳自西向东的转动。
地球公转的周期:一年(365天)。
地球公转的速度: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
第二课时: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1. 昼夜交替昼夜交替的成因:地球自转导致太阳光线只能照亮一半地球。
昼夜交替的影响:划分地球为东半球和西半球。
2. 地方时差地方时的概念:当地太阳时。
地方时差的成因:地球自转导致不同经度的地方时不同。
地方时差的影响:时间计算和交通、通信等方面。
第三课时: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1. 四季变化四季变化的成因:地球公转导致不同季节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和角度变化。
四季变化的影响:气候变化、农业生产等。
2.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成因:地球公转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移动。
正午太阳高度的影响:地球表面不同地区的日照强度。
三、教学方法1. 观察法:观察地球仪、模型、图片等,了解地球的运动概况。
2. 操作法:利用地球仪进行地球运动的相关操作,加深对地球运动的理解。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地球运动概念的理解。
2. 地球仪操作:评估学生对地球运动的操作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考深度、合作态度等。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说课稿一、教材解析1.1 教材背景《地球的运动》是湖南省教育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的第一章,主要讲述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本章内容属于地理必修知识,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理解地球与季节、地球坐标以及地球日常变化的关系。
1.2 教材结构本章分为四个部分,内容包括:1.地球的自转运动:介绍地球自转的基本知识,包括自转轴、自转周期、自转倾斜角度等。
2.地球的公转运动:介绍地球的公转轨道、公转周期、地球绕太阳的规律等。
3.地球的坐标系:介绍地球坐标系的构建和应用,包括地理坐标系、赤道坐标系以及经纬度等。
4.季节变化的原因:介绍了地球公转和自转运动对季节变化的影响原因。
二、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1.掌握地球的自转运动的基本概念、自转轴、自转周期和自转倾斜角度。
2.理解地球的公转运动的基本概念、公转轨道、公转周期和地球绕太阳的规律。
3.理解地球坐标系的构建和应用,包括地理坐标系、赤道坐标系及经纬度的计算方法。
4.理解季节变化的原因,包括地球公转和自转对季节变化的影响。
2.2 能力目标1.能够使用适当的语言描述地球的运动规律。
2.能够解答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相关问题。
3.能够绘制地球坐标系图,并进行基本的经纬度计算和定位。
4.能够分析季节变化的原因并做出合理解释。
2.3 情感目标1.通过学习地球的运动规律,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心和探索精神。
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1.地球的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的基本概念和运动规律。
2.地球坐标系的构建和应用,包括地理坐标系、赤道坐标系和经纬度。
3.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季节变化的影响原因。
3.2 教学难点1.地球坐标系的构建和应用,包括坐标系图的绘制和经纬度的计算。
2.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季节变化的关系理解。
四、教学方法与学情分析4.1 教学方法1.探究式教学法:通过课堂讨论、小组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Ⅰ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之“地球公转”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本节课程标准有两条,表述为:1.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2.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公转,解释四季形成的原因。
二、教材分析:地球的运动很复杂,教材只着重研究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自转和公转。
课程标准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首先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
因此本节教材内容先讲述了地球公转的绕转中心、方向、速度、周期等基本的运动特点。
之后教材再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这两段教材,堪称是姊妹篇。
这种分述,有助于学生从总体上把握地球的运动特征(地球在自转同时还在绕日公转),并有助于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运动特征进行比较。
本节教材内容在组织和表述上有以下几个特点:1.注意与初中地理知识相同知识点的衔接。
初中地理课已经学过地球公转的相关知识。
但限于初中学生的接受能力,初中地理教材中的这部分内容比较浅显。
高中地理的这部分知识比初中地理有了进一步深化,体现在教材中概念的表述更加严谨、图像的选择更接近实际,并注重说明地球运动的变化等方面。
2.注意用图来说明问题。
教材中涉及到一些知识,尤其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注意用图来使其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
3.教材设计了大量的学生活动,以及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探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设计思路地球公转这节教材主要包含上述两条课程标准。
在学习地球公转本节知识时,我采用演示实验法、问题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归纳等方法,目的是提高学生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在学习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时,我还使用列表比较、课堂检测等方法,以实现对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的准确掌握。
四、学情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地球公转”,通过本章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围绕太阳旋转的一颗行星,并且在初中阶段也学过地球公转方面的知识,因此,已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这为本节课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知识储备。
所以,学生学起本节课不会太陌生,应该比较流畅。
五、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以及公转的轨道和黄赤交角。
2.分析昼夜交替和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和原因。
3.了解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1.观察演示实验和模拟演示实验,增强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2.通过模拟实验和绘图,增强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3.通过自学导读、学会收集地理信息的方法,培养整理、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逐渐形成地理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活动,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读图、绘图活动,培养地理审美情趣观。
3.通过学习,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认识宇宙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认识运动与静止是统一的唯物主义观点。
六、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地球公转的特征;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黄赤交角的形成和地理意义;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掌握判读和绘画日照图的技能。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使用实物演示和模拟实验演示、多媒体动画演示、图表图示等方法,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进而达到理性上的认识。
七、教学方法演示实验法、问题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
八、教具准备:地球仪、三球仪、多媒体课件和自制教具等。
九、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演示实验)老师演示三球仪,转动地球。
(设问)地球的运动有两种基本形式。
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之一---地球自转,同学们知道地球运动的另一种基本形式是什么?(教师归纳)地球的运动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自转,另一种是公转。
地球是运动的,运动是美妙的。
正是地球有了公转,才使我们这里产生多姿多彩的四季变化。
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地球公转。
[板书](一)地球公转(演示实验)老师演示三球仪,让学生观看地球绕太阳公转。
[板书]1.公转的定义:地球绕太阳运行叫公转。
(学生活动)将学生分组,推选学生代表转动三球仪(注意:方向为逆时针),让学生细心观察。
(教师归纳)地球的公转和自转是同时进行的,均为自西向东。
[板书]2.公转的轨道、方向和周期(演示实验)教师演示三球仪,让学生观察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和周期。
(学生活动)按照学生的分组,继续让学生代表转动三球仪,让学生细心观察,认识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和周期,并让学生试着画地球绕太阳公转示意图。
(教师归纳)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的方向相同,都是自西向东。
地球公转一周时间为一年,约为365日6时9分,合365,2422天。
地球的公转轨道是一个近似于圆的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离太阳最近的点叫近日点,离太阳最远的点叫远日点。
每年1月初,地球经过近日点,公转速度较快;每年7月初,地球经过远日点,公转速度较慢。
[板书]3.黄赤交角(演示实验)教师演示三球仪,让学生观察黄道面和赤道面,以及黄赤交角。
(学生活动)按照学生的分组,继续让学生代表转动三球仪,让学生细心观察,认识黄赤交角。
(教师归纳)地球黄道面和赤道面的夹角,叫黄赤交角,约为23.5°。
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约为66.5°,即90°-23.5°=66.5°。
[板书](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过渡)地球是个球体,再加上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热量在地球表面的分布不均,产生了一系列现象。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表现在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更替等现象上。
[板书]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正午太阳高度的定义:各地太阳高度在地方时12时时最大,称为正午太阳高度。
(演示实验)运用自制教具演示正午太阳高度,让学生观察。
(学生活动)让学生代表演示正午太阳高度,并与其他学生交流。
(教师归纳)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
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称为正午太阳高度。
正午太阳高度在太阳光直射的纬线最大,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
[板书](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多媒体演示)通过多媒体演示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
(图表展示)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指导学生总结并完成下表的填写: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角达最大值的地区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角达最小值的地区夏至日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方降低北回归线以北的所有地区南回归线以南的所有地区冬至日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方降低南回归线以南的所有地区北回归线以北的所有地区春秋分从赤道向南北两方降低赤道(教师归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所有地区,一年中太阳直射两次,所以,南北回归线之间的所有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为900,而且一年中有两次。
(活动探究)运用地球仪,进行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归纳)正午太阳高度H=90°-两地的纬度差(该地的地理纬度与直射点的纬度差,同减异加)[板书]2、昼夜长短的变化(多媒体演示)读二分二至全球的光照图,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设问)①分析二分日光照图,太阳直射哪个纬度?哪个纬度的昼长最长?昼长的纬度分布有何规律?(教师归纳)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
②分析夏至日光照图,太阳直射哪个纬度?哪个纬度的昼长最长?昼长的纬度分布有何规律?(教师归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极圈内昼长最长,达24小时;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南半球反之;正午太阳高度角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方降低。
③分析冬至日光照图,太阳直射哪个纬度?哪个纬度的昼长最长?昼长的纬度分布有何规律?(教师归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极圈内昼长最长,达24小时;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南半球反之;正午太阳高度角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方降低。
(教师总结)通过下列表格,引导学生总结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时间段时间昼夜长短情况北半球夏半年自春分日至秋分日①太阳直射北半球。
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南半球反之。
②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北纬66.50以内出现极昼现象,南纬66.50以内出现极夜现象;冬半年自秋分日至春分日①太阳直射南半球。
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南半球反之。
②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北纬66.50以内出现极夜现象。
南纬66.50以内出现极昼现象。
春秋分3月21日前后9月23日前后全球昼夜平分(学生活动)1.绘制和判读太阳光照图(指导学生绘画和判读,并提醒学生应注意的事项)。
2.认识晨昏线(指导学生认识不同时间晨昏线的变化)(设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对地表有何影响?(小组讨论)学生就此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教师归纳)①引起同一纬度受热情况随季节变化而变化,进而产生了四季;②导致地球上不同纬度在一年中受热不同,进而产生了五带。
[板书]3、四季的更替四季的更替的表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教师归纳)地球公转造成地球中纬度地区形成明显的四季变化。
四季的变化是一种天文现象,表现为当地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即夏季为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冬季为一年中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春秋二季为冬夏的过渡季节。
(活动拓展)四季的划分(北温带国家普遍采用)3、4、5月为春季 6、7、8月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 12、1、2月为冬季(过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不仅使地表产生四季的变化,也产生了五带。
[板书]4、五带的划分五带是指: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多媒体展示)地球上的五带(教师归纳)由于南北纬66.50是极昼、极夜出现的范围,所以南北纬66.50称为南、北极圈。
南、北极圈之内,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区域,称为寒带,南北半球热带与寒带之间是南、北温带。
五带的划分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减少的规律.[知识小结]正午太阳高度角昼夜长短随纬度变化随季节变化形成五带四季更替【课堂检测】图15为日照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NAS线为(晨、昏)线,此时太阳直射的纬线是。
(2)A、B两点中,自转线速度较小的是,A点的昼长为小时。
(3)此时,下列地理现象正确的是(单项选择)A.长沙正午太阳高度角达一年中最大值B.北京和广州的昼长相等C.湖南正值夏季D.地球公转速度最快(4)此时,B点地方时为点(5)此日,A、B、C三点的正午太阳高度由大到小的排序是O OSNB·A·C·太光阳图15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所学的重难点知识理解和掌握的比较到位。
多媒体和教具的使用,增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