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高中必修1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Ⅰ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之“地球公转”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本节课程标准有两条,表述为:1.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2.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公转,解释四季形成的原因。
二、教材分析:
地球的运动很复杂,教材只着重研究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自转和公转。课程标准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首先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因此本节教材内容先讲述了地球公转的绕转中心、方向、速度、周期等基本的运动特点。之后教材再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这两段教材,堪称是姊妹篇。这种分述,有助于学生从总体上把握地球的运动特征(地球在自转同时还在绕日公转),并有助于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运动特征进行比较。
本节教材内容在组织和表述上有以下几个特点:1.注意与初中地理知识相同知识点的衔接。初中地理课已经学过地球公转的相关知识。但限于初中学生的接受能力,初中地理教材中的这部分内容比较浅显。高中地理的这部分知识比初中地理有了进一步深化,体现在教材中概念的表述更加严谨、图像的选择更接近实际,并注重说明地球运动的变化等方面。2.注意用图来说明问题。教材中涉及到一些知识,尤其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注意用图来使其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3.教材设计了大量的学生活动,以及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探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设计思路
地球公转这节教材主要包含上述两条课程标准。
在学习地球公转本节知识时,我采用演示实验法、问题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归纳等方法,目的是提高学生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在学习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时,我还使用列表比较、课堂检测等方法,以实现对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的准确掌握。
四、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主题是“地球公转”,通过本章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围绕太阳旋转的一颗行星,并且在初中阶段也学过地球公转方面的知识,因此,已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这为本节课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知识储备。所以,学生学起本节课不会太陌生,应该比较流畅。
五、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以及公转的轨道和黄赤交角。
2.分析昼夜交替和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和原因。
3.了解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演示实验和模拟演示实验,增强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2.通过模拟实验和绘图,增强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3.通过自学导读、学会收集地理信息的方法,培养整理、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逐渐形成地理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读图、绘图活动,培养地理审美情趣观。
3.通过学习,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认识宇宙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认识运动与静止是统一的唯物主义观点。
六、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地球公转的特征;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黄赤交角的形成和地理意义;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掌握判读和绘画日照图的技能。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使用实物演示和模拟实验演示、多媒体动画演示、图表图示等方法,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进而达到理性上的认识。
七、教学方法
演示实验法、问题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
八、教具准备:地球仪、三球仪、多媒体课件和自制教具等。
九、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演示实验)老师演示三球仪,转动地球。
(设问)地球的运动有两种基本形式。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之一---地球自转,同学们知道地球运动的另一种基本形式是什么?
(教师归纳)地球的运动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自转,另一种是公转。地球是运动的,运动是美妙的。正是地球有了公转,才使我们这里产生多姿多彩的四季变化。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地球公转。
[板书](一)地球公转
(演示实验)老师演示三球仪,让学生观看地球绕太阳公转。
[板书]1.公转的定义:地球绕太阳运行叫公转。
(学生活动)将学生分组,推选学生代表转动三球仪(注意:方向为逆时针),让学生细心观察。
(教师归纳)地球的公转和自转是同时进行的,均为自西向东。
[板书]2.公转的轨道、方向和周期
(演示实验)教师演示三球仪,让学生观察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和周期。
(学生活动)按照学生的分组,继续让学生代表转动三球仪,让学生细心观察,认识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和周期,并让学生试着画地球绕太阳公转示意图。
(教师归纳)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的方向相同,都是自西向东。地球公转一周时间为一年,约为365日6时9分,合365,2422天。地球的公转轨道是一个近似于圆的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离太阳最近的点叫近日点,离太阳最远的点叫远日点。每年1月初,地球经过近日点,公转速度较快;每年7月初,地球经过远日点,公转速度较慢。
[板书]3.黄赤交角
(演示实验)教师演示三球仪,让学生观察黄道面和赤道面,以及黄赤交角。
(学生活动)按照学生的分组,继续让学生代表转动三球仪,让学生细心观察,认识黄赤交角。
(教师归纳)地球黄道面和赤道面的夹角,叫黄赤交角,约为23.5°。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约为66.5°,即90°-23.5°=66.5°。
[板书](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过渡)地球是个球体,再加上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热量在地球表面的分布不均,产生了一系列现象。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表现在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更替等现象上。
[板书]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正午太阳高度的定义:各地太阳高度在地方时12时时最大,称为正午太阳高度。
(演示实验)运用自制教具演示正午太阳高度,让学生观察。
(学生活动)让学生代表演示正午太阳高度,并与其他学生交流。
(教师归纳)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称为正午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在太阳光直射的纬线最大,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
[板书](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多媒体演示)通过多媒体演示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
(图表展示)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指导学生总结并完成下表的填写: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一年中正午太阳
高度角达
最大值的地区
一年中正午太阳
高度角达
最小值的地区
夏至日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方
降低北回归线以北的所有
地区
南回归线以南的所有地区
冬至日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方
降低南回归线以南的所有
地区
北回归线以北的所有地区
春秋分从赤道向南北两方降低赤道
(教师归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所有地区,一年中太阳直射两次,所以,南北回归线之间的所有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为900,而且一年中有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