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_《兵车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兵车行》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兵车行》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4b9d212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bf.png)
《兵车行》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兵车行》,使学生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诗歌、品味诗歌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诗歌的字词理解、句子翻译、作者情感分析。
2. 教学难点: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作者忧国忧民情怀的把握。
三、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素材,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情感体会的学习氛围。
2. 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小组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兵车行》的主题。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作3.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字词、句子,解释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4. 情感分析:讨论诗歌表现出的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引导学生联系现实思考问题。
5. 艺术特色分析: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节奏、修辞手法等。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学习过程中的疑问,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7. 总结提升: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小组合作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协作、讨论参与等。
4. 诗歌鉴赏能力评价:通过课后练习或者课堂上的诗歌鉴赏,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六、教学内容与资源1. 教学内容:诗歌内容分析诗歌艺术特色探讨相关历史背景介绍拓展阅读推荐2. 教学资源:杜甫《兵车行》原文相关注释资料历史背景资料诗歌鉴赏指导书籍网络资源(如杜甫诗歌鉴赏视频、音频资料等)七、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杜甫及《兵车行》背景,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语文教案《兵车行》教案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兵车行》教案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c3d2946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87.png)
《兵车行》教案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兵车行》全文;(2)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战争和人民的关爱,培养爱国情怀;(2)学会关注社会,关爱民生,培养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兵车行》诗歌的背诵与理解;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分析。
难点:1. 诗歌中历史背景和战争场景的理解;2. 诗歌主题思想的深入探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兵车行》,理解诗歌内容;(2)让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诗歌主题思想;(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2)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兵车行》;2. 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作者的创作背景和主题思想;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读后感质量:评估学生在课后作业中对诗歌主题思想的把握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利用图片、音乐等辅助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诗歌内容。
3. 采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分析《兵车行》与其他战争题材诗歌的异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诗意、修辞手法等,为学生提供知识基础。
兵车行教案(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兵车行教案(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4c1e8a1c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20.png)
兵车行教案(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兵车行教案(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兵车行教案(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兵车行》是明代杨维桢创作的戏曲,讲述了军阀割据时期宦官权臣的肆意妄为和老百姓的生活疾苦。
作品的情节紧凑,人物刻画鲜明,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是我国优秀的文艺作品之一。
《兵车行》作为高中语文必修的阅读材料,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和学习,掌握其具体的文学形式和意义,加深对明代文学史的了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兵车行》作为明代戏曲的特点,分析其创作背景和深层意义;2.了解明代文学史的发展特点和时代背景,认识《兵车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3.掌握《兵车行》的情节,分析其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意义;4.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根据教材的内容,重点讲述明代文学史的发展特点和创作背景,以及《兵车行》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意义;2.课堂讨论法:在学完每个章节后,引导学生们对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意义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通过互相交流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3.阅读指导法:针对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疑惑和难点,提供相关阅读指导,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文本;4.写作指导法:根据教材的要求,进行作文指导,帮助学生写出规范、准确、有表现力的文学作品。
四、教学内容(一)明代文学概述1.明代文学时期的概括;2.明代文学特点概述;3.明代文学风格特点简析;4.明代小说的兴起。
(二)《兵车行》赏析1.《兵车行》创作背景分析;2.主要人物刻画和情节分析;3.《兵车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分析。
(三)知识点1.了解《兵车行》作为明代文学的代表作品,鉴赏其文艺价值;2.掌握《兵车行》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意义;3.理解《兵车行》在历史上的意义和作用,尊重人权,追求民主。
高中语文_兵车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兵车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f518cf2dfd0a79563d1e7274.png)
《兵车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内容。
2、体会诗人情感,并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内容【教学难点】感悟诗人情感【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请大家看到这样一幅图片。
冰冷的地面上趴着一位怀抱婴孩的妇女,她满面愁容,手伸向不远处丈夫的方向,欲哭无泪。
而她的丈夫只能无助地望着妻子和孩子,欲说还休。
一旁站在妻子身后的老母亲,拄着拐杖,饱经风霜的脸上写满了痛苦和无奈;另一旁丈夫的身边,载着的满车尸体和茅草上站立的几只乌鸦似乎在预示着丈夫的悲惨结局。
这是发生在唐玄宗天宝年间的一个真实的出征送别的场景。
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这个故事,走进杜甫的《兵车行》。
(板书)二、明确目标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并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三、初读同学们读诗,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根据注释理解诗意。
(出示PPT)开始。
纠正字音:哭声直上干(gān)云霄,武皇开边意未已(yǐ),新鬼(guǐ)烦冤旧鬼哭,信知生男恶(è)。
整体感知,把握诗歌内容:这首叙事诗它写了一件什么样的事。
明确:杜甫在唐玄宗天宝年间关西地区,一群百姓男兵被戍守边疆。
看到这样的场景抒发的无限的感慨。
四、品读问题引领:在这首诗中,你读出了杜甫怎样的情感?请试着用“我读出了杜甫怎样的情感,我是从这句话里品读出来的,我认为应该这样读。
”)思考的方向:需要重读的字,一些节奏快慢上的把握,还有升调或者是降调上的把握,那你在分析这首诗的时候,要注意些修辞手法,富有表现力的字这些方面。
【学生找出句子,开放式的课堂,将学习自主权放给学生。
学生找到句子,随后启发分析。
先说情感,再分析诗句,随后有感情地诵读。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分析:当时杜甫生活的那个朝代的百姓,被政府压迫他表现出的无奈,不知道租税从哪里出来,应该将反问重读。
为什么没法交租税呢?因为下一句:“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分析:后半句的意思是指田地里的庄稼长得不好不成行列,也因为当时战乱农民都去打仗农事都荒废了,遍地都是野草,所以没有粮食去交税。
《兵车行》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兵车行》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291db46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90.png)
《兵车行》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兵车行》的主题思想和背景。
1.1.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1.1.3 解读古代诗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1.2.2 学会欣赏古代诗歌的美,提升审美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诗人对战争的反思和对生命的尊重。
1.3.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人道主义精神。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兵车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描绘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
2.2 教学重难点2.2.1 理解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2.2 解读古代诗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战争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对人类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兵车行》,理解诗歌内容,感知诗人情感。
3.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分享学习心得。
3.4 课堂讲解讲解诗的背景、意象、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3.5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其他古代诗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第四章: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表现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兵车行》原文及注释。
5.2 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
5.3 图片或视频战争相关的图片或视频。
5.4 网络资源有关《兵车行》的背景资料、评论文章等。
6.1 讲授法在讲解诗歌背景、意象、修辞手法等方面,采用讲授法,清晰、系统地传授知识。
6.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诗歌,培养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
6.3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高中语文_《兵车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兵车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a5e75dca48d7c1c709a14535.png)
《兵车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合理联想和想象品味诗歌语言2、联系社会背景,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品味诗歌语言教学难点:诗歌的谋篇布局的特点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宁为太平犬,莫做乱离人”。
七年来燎原的战火,燃遍叙利亚这个曾经安宁平静的古国。
4月13日、17日,美英法又悍然发动了对叙利亚的大规模空袭。
战火纷飞硝烟弥漫中,不知又有多少人会家破人亡、流离失所。
今天我们就让我们追随诗人的足迹,去感受一千多年前,人们同样在战争中的哀哀无告和苦苦挣扎,去学习他的经典诗作《兵车行》。
二、解题1、作者介绍。
杜甫,唐代诗人。
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早年漫游各地,后困居长安多年。
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与李白齐名,并称“李杜”。
诗作揭露社会矛盾,反映民生疾苦,显示了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被称为“诗史”。
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练。
《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登高》等诗,皆为人传诵。
有《杜工部集》传世。
2 “行”即所谓“歌行体”,是古代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
这种诗体,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句式灵活富于变化。
杜甫的《兵车行》没有沿用古体,而是缘事而发,即事名篇,是对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班固《汉书》)现实主义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三、梳理与感知1、预习检查有人说,你读过的书藏在你的气质里。
套用下,我说,你读过的诗藏在你的声音里。
所以,这节课,我们的预习就换个形式。
我们请三位同学接力朗读课文,每人一段。
要求:尽量声音洪亮,读准字音和节奏。
如果能够读出一点儿感情就更好了。
(1)其他同学注意听读,我要考考大家的听力如何。
(2)他们读的怎么样?朗读技巧·语气运用一般规律喜则气满声高,悲则气沉声缓,爱则气缓声柔,憎则气足声硬,急则气短声促,冷则气少声淡,惧则气提声抖,怒则气粗声重,疑则气细声粘,静则气舒声平。
2、初读文本·整体感知杜甫作为唐代最有影响力的现实主义诗人,自觉地继承了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
兵车行优秀教学设计(共五篇)
![兵车行优秀教学设计(共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220fd9ef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32.png)
兵车行优秀教学设计(共五篇)第一篇:兵车行优秀教学设计深沉忧黎元大胆詈“武皇”激昂反战争——《兵车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认识诗中所反映的统治阶级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2、学习诗人“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初步感知理解诗人的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
3、培养学生在诵读吟咏中感受形象,特别是通过联想、想象再造诗歌艺术形象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诵读自悟后,教师点拨翻译的关键点,结合作者身世探究文章蕴蓄的思想感情,进而对文章结构及艺术表现手法深入感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充分感知作者悲天悯人,忧国忧民的人文情怀。
2、浅析杜甫的战争观,让学生懂得珍爱和平,反对战争。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作者深沉的思想感情。
难点:诗歌的鉴赏力和作者的创作风格。
[教学方法] 诵读赏析法[导学课时] 1课时 [课前准备]1、课前预习,教师提供背景资料及作者简介。
2、课前正音、释义、并补充注解。
兵车行xíng干(gān):冒犯→“冲”点行háng频干gàn劲生男恶è荆杞qǐ厌恶wù杞忧(可联想到缩略日语) 恶ě心补充注解①但云:只说。
频:频繁,接连不断。
②或:有的。
③便至:即便到了……④意未已:打算不止,野心不止。
已:止。
⑤纵:纵然,即使。
⑥况复:再加上……况:况且;复:又。
⑦不异:与……没有什么区别。
⑧且如:就如,就说像……⑨信知:确知。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用幻灯片展示阿富汗、伊拉克战争的悲惨画面,营造氛围,导入课题。
战争摧毁了他们美好的家园,夺走了千千万万人的生命,使得父母失去孩子,孩子失去父母,丈夫失去妻子,妻子失去丈夫,弟兄失去姐妹,姐妹失去弟兄。
无论是正义战争还是非正义战争,都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现在,让我们追溯历史,回归唐朝,回到伟大现 1 实主义作家作品中最早一首反映安史之乱时期战争带给老百姓怎样的生离死别!感受杜甫伟大而痛苦的灵魂,享受杜甫人道主义的光茫,从而带给我们心灵的暖慰。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9d61ba5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35.png)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兵车行》。
(2)理解《兵车行》的创作背景、作者杜甫的生平和思想。
(3)分析《兵车行》的诗歌结构、韵律特点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兵车行》。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关注社会、关注民生,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兵车行》的诗歌结构、韵律特点和艺术特色。
(2)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
2.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兵车行》中的历史背景和战争场面。
(2)如何把握杜甫在诗中表达的复杂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兵车行》的题目,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兵车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意义和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兵车行》中的战争场面和杜甫的情感表达。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兵车行》的诗歌结构,引导学生关注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的特点。
(2)分析杜甫在诗中表达的忧国忧民情怀。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兵车行》中战争场面的感受。
(2)引导学生关注杜甫在诗中表达的复杂情感,如悲愤、忧虑、同情等。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兵车行》的艺术特色和杜甫的思想感情。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兵车行》。
2. 写一篇关于《兵车行》的读后感,谈谈对杜甫忧国忧民情怀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高中语文_兵车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兵车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32797194bed5b9f3f90f1cf2.png)
兵车行一、导入:世间最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情人间的眷恋与不舍;“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友人间的宽慰与劝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是英雄间的悲壮与慷慨。
悲莫悲兮生别离。
杜甫的笔下也有一幅描写离别的场景,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的《兵车行》。
二、学习目标:1、诵读文本,感悟杜甫的悲悯情怀。
2、赏析诗句,认识杜甫诗现实主义的深刻性。
三、初读文本1、自读文本(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2、找一位同学朗读一下。
(给其他同学在听的时候布置一个小任务)找出文中描写离别场景的句子。
(读得不错)四、再读文本,分析内容(一)、描写离别场景的句子找到了吗?(学生读出来):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剑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1、请用一个词概况这个场景给你的感受。
明确:悲惨(凄惨、撕心裂肺)(如果学生答“悲”,就提示:可不可以具体一点?悲伤?悲壮?悲惨?)2、从哪里看出来的?(请你读出句子并赏析)(1)“走”是奔跑的意思。
奔跑来相送,寄寓了多么浓烈的不舍。
(2)“尘埃不见咸阳桥”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那种尘土漫天,几乎遮蔽咸阳桥的情景,表现了送别时的焦急、慌乱、场景的壮观。
(3)“牵衣顿足拦道哭, 哭声直上干云霄。
”生:上一句用四个动作描写,写出了亲人的不舍。
下一句以夸张的手法写出哭声之大。
3、请再读这个场景。
(语速慢一点,声音低一点)(二)、(和一般的送别场景相比,这个场景人哭马嘶、震人心魄,仿佛生离死别,读罢让人心痛不已。
“道旁过者”也就是作者眼见这种哭天抢地的场景,忍不住发出了疑问,于是有了行人的回答。
)请从下文中找出造成这种悲惨场景的具体原因。
(先细读两分钟,然后分小组合作交流,最后找小组代表来回答问题)A.行人角度:1、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分析:从一个小小少年到年近不惑,二十五年的美好时光便这样毫无痕迹地挥洒在漫漫的征战路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兵车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合理联想和想象品味诗歌语言2、联系社会背景,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品味诗歌语言教学难点:诗歌的谋篇布局的特点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宁为太平犬,莫做乱离人”。
七年来燎原的战火,燃遍叙利亚这个曾经安宁平静的古国。
4月13日、17日,美英法又悍然发动了对叙利亚的大规模空袭。
战火纷飞硝烟弥漫中,不知又有多少人会家破人亡、流离失所。
今天我们就让我们追随诗人的足迹,去感受一千多年前,人们同样在战争中的哀哀无告和苦苦挣扎,去学习他的经典诗作《兵车行》。
二、解题1、作者介绍。
杜甫,唐代诗人。
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早年漫游各地,后困居长安多年。
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与李白齐名,并称“李杜”。
诗作揭露社会矛盾,反映民生疾苦,显示了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被称为“诗史”。
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练。
《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登高》等诗,皆为人传诵。
有《杜工部集》传世。
2 “行”即所谓“歌行体”,是古代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
这种诗体,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句式灵活富于变化。
杜甫的《兵车行》没有沿用古体,而是缘事而发,即事名篇,是对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班固《汉书》)现实主义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三、梳理与感知1、预习检查有人说,你读过的书藏在你的气质里。
套用下,我说,你读过的诗藏在你的声音里。
所以,这节课,我们的预习就换个形式。
我们请三位同学接力朗读课文,每人一段。
要求:尽量声音洪亮,读准字音和节奏。
如果能够读出一点儿感情就更好了。
(1)其他同学注意听读,我要考考大家的听力如何。
(2)他们读的怎么样?朗读技巧·语气运用一般规律喜则气满声高,悲则气沉声缓,爱则气缓声柔,憎则气足声硬,急则气短声促,冷则气少声淡,惧则气提声抖,怒则气粗声重,疑则气细声粘,静则气舒声平。
2、初读文本·整体感知杜甫作为唐代最有影响力的现实主义诗人,自觉地继承了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
那么,这首《兵车行》到底是感于“哀” 还是感于“乐”?又是缘何事而发的呢?明确:(1)感于哀。
当然哀乐只是古人对诗歌中所抒发感情的最粗疏的分类。
哀,在这里更确切的说是悲伤、愤懑。
(2)缘于“点行频”,即朝廷频繁地征兵作战,由此造成了黎民百姓的重重苦难。
(大家再看下诗歌的第二节,大致上可以分成几个层次?每个层次都说了色什么意思?第一层: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总括)第二层:或从十五北防河……归来头白还戍边第三层: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第四层:君不闻第五层: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3、再读文本·品味语言清人曾国藩在谈及自己的读书体会时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
今天,多读仍然是我们学好古诗文的不二法门,现在请大家自由地朗读全诗,读的时候把你认为好的词句勾画出来,也可以在书页空白处做批注,一会儿我们再做交流。
4、三读文本·披文入情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意思是说作家创作的时候总是先有情感的触动,然后用恰当的语言把它写出来;而我们鉴赏作品则是从语言的分析和品味,逐步深入地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情感。
5、四读文本·以情传声朗诵是诗歌鉴赏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在品味语言、感受形象、体会情感方面。
同时,朗诵也应该是诗歌鉴赏的必须达成的目标,因为“你的声音里藏着你读过的诗”。
因为时间关系,也因为大家都累了,我们换一种方式,由老师给大家朗读,大家听读。
好了,刚才我们说到诗歌的朗诵,有两个境界,第二个境界是“以情带声”,是指诵读要在深入了解文本,把握作品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因内心真挚的感情去带动呼吸,控制气流,从而自然而然的用声音去表现作品蕴含的感情的诵读境界。
四、联想与想象(相机渗透在梳理里)联想集团前几年有个很经典的广告说,“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
其实,诗歌鉴赏也需要联想和想象。
联想和想象就是一把打开诗歌宝藏的金钥匙,而没有了联想和想象,诗歌也许就只是一堆死气沉沉没有生机的文字。
●“耶娘妻子走相送”①什么叫“走”?对,跑。
成语“走马观花”居然可知。
②“耶娘妻子走相送”,注释9里强调了爷、娘、妻、子四种身份的人都来送别很可能再也不能见到的亲人。
能够想象下“走”的情景吗?(让学生说)他们中的爷娘,恐怕很多人已经白发苍苍年迈无力,他们中的妻子有的有孕在身,他们中有的恐怕是出门在外,得到亲人被抓丁的消息时,星夜兼程赶到这咸阳桥要见他们的亲人最后一面,他们鞋穿脚破衣衫褴褛,也无暇顾及……他们匆匆复匆匆地焦躁不安地奔走着找寻着。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①读这几句诗是不是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谁能告诉大家是我们初中学过的哪一首里的哪一句?《十五从军征》的开头“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②同学们觉得哪一种写法更好?“八十始得归”应该够悲催的了,因为他的一生几乎全部消耗在了紧张枯燥又单调痛苦的军旅生涯了,他所有的梦想、所有该做的事,比如读书考大学、比如追求自己喜欢的女孩子、比如侍奉久病的老母,可他毕竟还是回来了。
而我们《兵车行》这首诗里的“或”仍然生死未卜,仍然回家无望,这样的无望也许是最痛苦的。
●“行人但云点行频”①“但云”的意思是什么?只是说。
“只是说”而不是“只是想”,也不是“不想说”?一是可能是出征的队列很快,“行人”没有时间细说,诗歌第一节也有“耶娘妻子走相送”的描写吗?可能是押送的官兵就在身边,“行人”不敢细说,后文的“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是一个证据。
也有可能是“行人”也在众里寻他,寻找他可能来送行亲人、朋友或者其他(你懂的),没有心情细说?②“但云点行频”。
一般情况下的问答应该是什么情景的?道旁过者问:这是怎么回事?行人:点行。
为什么多出一个“频”呢?一种理解是诗人表达的需要,一种理解是“行人”虽然因为上面的各种原因没有细说,但情绪里已经流或直接或含蓄地露出对朝廷频繁征兵的不满。
③“点行频”,有人以为是全诗的诗眼。
为什么●“君不闻”①“君不闻”什么意思?应该是什么语气?对。
是反问语气那么,这里到底是问谁?像是一个愤懑难抑的行人,又像是一个本来要保持沉默但又忍不住插嘴说话的问“过者”。
问谁?问朝廷?问旁听者,或者是旁听者不禁而问?都有可能。
这正是诗歌解读的乐趣。
另外,反问应该是无疑而问,这又表明“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是人所共知的惨烈悲剧。
②“君不闻”与“君不见”一样是乐府旧词,比如李白《将进酒》开头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又比如本诗结尾“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但是用在这里却妥帖自然,不着痕迹。
③“纵有”是什么意思?就算有。
一定有吗?可能有,也可能没有。
就算有健壮的妇人……,那些没有“健妇”的人家又是什么样的景象?又会面临怎样的窘迫呢?●“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①“信知”,注释上的意思是“确实知道”。
什么叫“确实知道”?原来听别人说过,现在轮到自己才知道真是这样啊!说明这个感叹带有一定的普遍性。
②在中国人的观念里,重男轻女可谓是根深蒂固、固不可彻,直到今天我们的社会形态和文明观念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些人还是“顽冥不化”。
那么,是什么力量竟然改变了这个看似不能改变的观念?残酷的战争,战争使得“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连年征战,男丁们都战死疆场,甚至是淹没在荒烟蔓草间,无人过问更无人祭扫。
有哪位父母愿意自己的孩子这样死去呢?③“信知”也未必是“确信”,生女就真得好?有同学说,嫁给比邻,比邻不是也要战死疆场“埋没百草”吗?不是也要重复山东州县“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的艰难吗?恐怕是世事艰难不敢奢望更好的,只要保住俺孩儿的性命就行啦的心态,恐怕只是失去或即将失去儿子的老人的愤激之词。
八、结语这节课,我们追随杜甫的辚辚兵车,穿越历史的隧道,见证了一场出征士卒者与送行人生死难舍的离别。
统治者的穷兵黩武,黎民百姓的无边苦难,还有诗人一贯的悲天悯地、忧国忧民,都不能不让我们想起叙利亚叙利亚的血水与泪水、枪声与哭声。
让我们珍惜今天幸福生活,为那些还在战火中苦苦挣扎的人祈祷祝福吧!《兵车行》学情分析《兵车行》是鲁人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里的篇目,正常情况下是在高二上学期完成必修系列的学习后,在下班学期才学习的。
这次讲课,只能使用高一的学生。
刚刚开始必修四学习的高一学生,虽然已经有了诗歌鉴赏方面的初步积累和训练,但诗歌鉴赏方面显然还远远没能登堂入室,对于诗歌鉴赏的常用技巧还缺少总结,对于诗歌语言的品味还缺少具体而系统的指导。
尤其是“裸读”训练的缺失,使得他们独立解读诗歌的能力尤其薄弱,这些都使得他们在学习《兵车行》时有些力不从心。
好在,对于杜甫他们并不陌生,对于杜甫反战题材的诗作已有接触,初中学习过的《石壕吏》就是这样一个很好的样本。
所以,诗歌的主题是不难提炼和理解的,有了对诗歌思想感情,也就是“写了什么”这个鉴赏前提的理解和把握,就为学生进入“怎么写的”“写得怎么样”提供了可能。
运用联想和想象还原生活场景,品味语言之美虽然存在一定的难度,但在教师指导下,应该还可以做些基本的功课。
《兵车行》效果分析整节课遵循了诗歌教学朗读为先、品味语言的基本规律,也尊重了高一学生的接受能力这个学情,所以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基本达成了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情感的学习目标,更通过《兵车行》的学习和鉴赏,加深了对诗圣悲时悯俗、忧国忧民的圣者胸怀的理解。
另外,通过相关知识的学习,加深了朗读中的“情”与也“声”的关系的认识,了解了停连、重读等朗诵的基本技巧。
更重要的是建立起了运用联想和想象还原生活场景的意识,这恐怕是帮助他们找到了一把鉴赏诗歌、打开诗歌宝库的钥匙。
《兵车行》这样篇幅相对较长、思想和艺术性都很强的诗歌,一节课的学时其实是多少有些紧张的。
因此,在学习中教师虽然注意到学习内容的详略和取舍,仍然有些地方还有很大的优化提升的空间。
比如诵读的指导和训练,失之匆忙;比如诗歌语言的品味,还不够深入和细致等。
《兵车行》教材分析《兵车行》为杜甫的经典作品,是山东人民出版社普通高中语文教材选修《唐诗宋词选读》第一单元“气势恢宏的初盛唐诗歌”里的篇目。
这首诗歌看似平淡无奇,其实处处都是“富矿”,对于教与学,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杜甫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以战争为题材的经典诗歌,但即使包括前后《出塞》,包括反映安史之乱的“三吏”“三别”,他早期创作的这首《兵车行》也堪称经典中经典。
一是“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反映出来的他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的难能可贵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尤其是反对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