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语_萌_的语用意义看青年亚文化生态体系特征
从流行语“萌”和“萌え”来看中日审美心理

从流行语“萌”和“萌え”来看中日审美心理作者:廖娟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第35期廖娟(广东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湛江524088)摘要:流行语作为一种词汇现象的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流行语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
2014年十大流行语之一的“萌”的产生和发展有特定的社会文化条件,同时也受着心理条件的制约。
本文的研究从中日两国的“萌”与美意识的关系入手,以审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萌”和“萌え”的定义及表现、与传统美意识的关系、审美心理的特征,以及“萌え”在中国流行的原因分析。
关键词:美意识;审美心理;特征;流行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5-0092-02基金项目:2012年广东海洋大学人文社科规划课题(编号:1312098)作者简介:廖娟(1980-),女(苗族),湖南湘西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日语语言学。
近年来,“萌”这个词频频出现在人的眼球。
关于萌的研究也是称为研究日语借词的一个热点问题。
流行语作为一种词汇现象,反映了人们在当前社会动态、道德观念、审美情趣。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模仿一种普通存在的现象,在言语生活中,当古人类个体发觉某人的言语对自己很有吸引力时,就会因喜欢该言语作品而趋向于接受其影响,并采取与之类似的言语作品。
尤其是年轻人,追逐流行是满足他们心理需要的一种方式,流行语则成了满足人们表达个性、标新立异的工具。
本文将从审美心理的角度对汉语流行语“萌“以及日语的“萌え”进行探讨。
一、中日对“萌”的解释萌在汉语中主要有名词和动词两个词性。
如:《说文解字》里解释为,萌,艸芽也。
从艸,明聲。
武庚切。
较早的对“萌”的记载有:句者毕出,萌者尽达(《礼记·月令》)。
另外,在汉语中,萌还可比喻事情刚刚显露的发展趋势或情况,开端。
如:圣人见微而知萌(韩非子·说林上)。
流行语的“萌”来自日语“萌(もえ)(mo e)。
萌文化对当代青年的影响

萌文化对当代青年的影响
萌文化对当代青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青年的日常生活中,还涉及到他们的价值观和心理状态。
首先,萌文化在青年的日常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从网络流行语到卖萌行为,再到各种萌系商品,萌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青年的生活。
这些影响包括但不限于日常的交流方式、消费选择、娱乐生活等。
其次,萌文化对青年的价值观也产生了影响。
在萌文化的熏陶下,当代青年更倾向于接受和认同多元化、包容性的价值观。
他们更愿意去理解和接纳不同的人和事物,这种价值观的变化对于社会的多元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最后,萌文化还对青年人的心理状态产生了影响。
在萌文化的熏陶下,当代青年人的心态更加年轻化,更愿意尝试新事物,接受新挑战。
这种心态的变化不仅让青年人更加积极向上,也给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
当然,萌文化的影响并非全然积极。
对于一些过度沉迷于萌文化的青年人来说,可能会因为过度追求可爱、卡哇伊等元素而忽略了自
己的内心需求,导致出现一些心理问题。
因此,在享受萌文化带来的快乐的同时,我们也应该保持理性思考,避免过度沉迷。
总的来说,萌文化对当代青年的影响是复杂而深远的。
它既改变了青年的生活方式,也影响了他们的价值观和心理状态。
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里,我们应该更加包容和理解这种文化现象,同时也应该引导青年人正确对待和处理这种影响。
关于"萌文化"的现状分析--从青年亚文化到被主流文化认可之路

近 几年 随着“ 萌女郎” 、“ 萌商 品” 、“ 萌经济” 的快速发展 , 引他 们 的是 视 觉 性 的拟 像 符 号 。 如 广泛 流 行 的 萌 女 郎 都 是 依 “ 萌文化” 以星星之火 可 以燎原之势 ,用极快 的速度走 向了公 靠 化 妆 , 猫 耳 朵 等 装 饰 让 人 产 生 一种 视觉 上 的享 受 。 “ 萌文化” 众 视野 。如果说耍帅装酷在前几年还是 主流 现如今则显然进 代表 的是一种轻松愉快 的文化 ,是对传统严肃刻板文化 的颠 覆 。如“ 不要酱紫啦” “ 妈妈说不要和你玩” 等卖 萌话语 ,“ 嘟嘴 入 了“ 卖萌” 时代 。 卖萌 自拍照” 等行为 。 卖萌俨然成 为青少年群体 中的新社交方
( 二 )消费文化的兴起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消费文 化是指在一定的历史阶段 中,人们在物质 生产 与
社会生活 以及消 费活动 中所表现 出来的消费理念 、 以来源于 日本动漫的“ 萌” 文化首先是在 以 8 O 、9 0后为主导的 精神生产 、 消费方式、消 费行 为和消费环境 的总和I 5 J 。鲍 德里亚从物 的 青少年群体 中流行起来 。 以动漫 、 网络游戏等为主要娱乐 内容的青年亚文化群体 , 符号意义的需求 出发来讨论消 费社会 的,将文化 分成两 个部 在其审美过程 中不再 以追 求对象背后的深层含义为 目的,吸 分,即高雅的或严肃的文化和通俗 的快餐文化 ,而后 者就是
。
二 、“ 萌文化” 在 青年 亚 文 化 中 的解 读
及 御宅 文 化 、 潮 流 文 化 ) ,才 是 当今 日本 社 会 最 具活 力 的 文
“萌”与“萌え”——试析中国流行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受容

2012年5月第3期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JOURNAL OF ZHEJIA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May 2012No.3收稿日期:2012-04-30作者简介:黄宇雁(1973-),女,浙江金华人,浙江外国语学院欧亚语言文化学院日语系副教授,历史学硕士。
“萌”与“萌え”———试析中国流行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受容黄宇雁(浙江外国语学院欧亚语言文化学院,浙江杭州310012)摘要:近年来中日两国都流行使用“萌”字表示一种特殊的流行文化。
文字先于文化被接受,致使传播到中国的“萌”与日语“萌え”语义上有出入,在文化上的表现也相应有所不同。
由于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中国的“萌”文化很难取得像日本“萌え”文化那样的规模和发展。
关键词:萌;萌え;おたく;中日文化比较中图分类号:H13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074(2012)03-0015-05近年来,网络文化盛行,表现之一就是网络用语层出不穷,其中有网民们自创的中文词汇,也有直接来自外语的流行词汇。
因日语文字与汉字及汉语无法割裂的深刻渊源,众多日本流行词语随着互联网的传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入中国并广泛流行开来。
比如早先的“超”“宅”,如今的“萌”。
但因为语言使用环境以及文化背景的差异,在中国流行的“萌”字的语义以及衍生出的“萌”文化与日本的“萌え”及“萌え”文化有着较大的差异。
本文试图从“萌”字进入中国后的语义变化及“萌”文化表象入手,探索和分析两国流行文化背景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萌”文化在中国发展的前景和趋势。
一、“萌”字中日语义流变之分析“萌”字出现于中国典籍中年代久远,《周礼·秋官·薙氏》中有“掌杀草,春始生而萌之”的句子,郑玄注“萌”为“耕反其萌芽”,即耕地覆草之意①;《礼记·月令》有“(季春之月)萌者尽达”,意为植物发芽;《汉书·司马相如传》中有“明者原见于未萌”,意指事物的开始和发端[1]。
浅析日语借词“萌”

色还是真实的人物。 他们的特点也不仅仅局限于可 爱、 帅气 , 甚至顽皮 、 呆板 、 说话带着某地特有 口音 的也都列入 了“ 的行列 中。到最后 ,萌” 萌” “ 被人们
用 来 形 容一 切 能 让 自己产 生 喜欢 、 倒 、 奋 或 者 倾 兴
爱 怜等 情感 的东 西 。
我们 可 以大 致将 日语 借 词 的借 入 方 式 归 纳 为
之” 门表示由看到作品中美少女角色而产生的热 专 血状 态 。“ ” 草 木发芽 ” 也被 他们 加 以利用 , 萌 的“ 义 引申为“ 幼小” “ 、娇嫩” “ 、可爱 ” 的美少女角色。于 是, 就有了现在用来形容娇嫩 、 单纯 、 可爱 的“ 。 萌”
最初 ,萌 ” 日本 A G爱 好者 之 间 的通用 语 , “ 是 C “ ” 萌 的对 象 也 是 指那 些 AC G作 品 中年 幼 、 单纯 而
研 究 生 论 坛
语 文知 识
2 1 第 3期 0 2年
浅析 日语借词“ 萌"
李 亚群
( 湖北师范学院文学院, 湖北 黄 石 4 5 0 ) 30 2
摘
一
要 : 语 中的某些新 兴词语随着 网络、 日 动漫以及电子游戏等 渠道涌入 中国并迅速使 用, 萌” “ 便是 例, 其语 义 不再是 我 们所 熟 悉的 “ 萌发 ” 而是 一 个 日语借 词 , , 又是一 个 兼类 词 , 具有 多种 词性 和语 法 功 能 。本 文探 讨 “ 的来 源、 萌” 用法及 其 未来发展 趋 势等 。 关 键词 : 网络词语 ; 日语词 ; 词 ; 借 萌
收 稿 日期 :0 2 6 2 21——0
为和 萌 之 为) 是动 词 , 都 屯之 ( 之和 萌 之 ) 是 形 燃 都
日本动漫作品中的女性“萌”系形象

、
从“ 战斗型美少女’ ’ 走 向“ 萌 系少女”
伴随着 日本动漫文化在全世界的走俏, 其作品
中女性形象 的类型也是多种多样的。主流动漫作 品 中不 少女 性 形 象都 带 有顺 从 的 、 自我 牺 牲 的 、 消 极 的特 点 , 同时 也 存 在 一 系 列 突 出女 性 自立 、 果 敢 形象的作品。例如在《 美少女战士》、 《 新世纪福音 战士》、 《 魔法骑士》 等作品中, 故事 的主人公都是 战 斗型女 } 生。她 们 不是一种 “ 被保 护 ” 的存在 , 而 是 志在“ 保护” 他人 、 依靠 自身思考而行动的具备主体 性的女性形象。在这样的作品中 , 男性角色的存在
① ②
齐琨 : 《 从日 语“ 萌” 的语用意义 看青年亚文化生 态体系特
征》 , 载《 外语学刊) 2 0 1 0年第 4 期。 陈奇佳 、 宋晖 : 《 日本动漫影 响力调查报告 》 , 第 3页 , 人 民
出版社 2 0 0 9年 版 。
费勇 , 等: 日本动漫作 品中的女性 “ 萌” 系形象
2 0 1 3年 6月
J u n .2 0 1 3
日本动漫 作 品中的女性 “ 萌" 系形 象
费 勇, 辛 暨梅
( 暨南 大学 文学 院 ,广东 广州 5 1 0 6 3 2 )
【 摘 要】 近年来 , 日 语 固有词 汇“ 萌” 作为一种独特的 日本文化现象受到广泛关注。 日 本动漫 文化及其 同人志和衍生产品已经成为 了青年消费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 日 本动漫作 品的 日 益 风靡 , 萌系形象的特征成为代表女性魅力的符号之一, 是青年亚文化群体在承继和抵抗的“ 拼贴” 作用 下产 生的一 种独特 的亚 文 化风 格 。 同 时, 对 女 性 萌 系形 象 的 C o s p l a y与 亚 文化 群体 的 文化 理 想之 间存在 着 一种“ 异 质 同构 ” 。美少 女 游戏 的“ 虚构 场 景体 验 系统 ” 模 式使 亚文 化 青年 在 想象 的
网络流行词素“萌”的语义衍生探讨

网络流行词素“萌”的语义衍生探讨【摘要】本文从“成长性、能产性、广泛性”探究“萌”词素的语义衍生现象。
研究发现,“萌”未曾在流行过程中不断成长壮大;“萌”词素具备名词动词两种基本词性,自始至终保持着高度的正能量作用;“萌”词素被广泛运用到生产生活各领域,发挥着强有力效应。
【关键词】模因论;“萌”词素;语义衍生一、引言通过文献检索《咬文嚼字》、《日语知识》等期刊,人人网、QQ等交流渠道,我们发现“萌”词素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数量壮观。
譬如:“只卖萌,不说话”;“用生命在卖萌”;“店长卖萌”;“卖萌有益健康”;“卖萌小火柴”;“这个卖萌的方形世界”;“卖萌舞”;“陛下,卖萌请自重!今天出来没吃药感觉整个人都萌萌哒;脸萌:你的卖萌神器;少爷宝贝萌翻天;萌娃互换爸比等层出不穷。
检索知网,笔者发现,当下已有不少学者对“萌”文化进行研究的文章,如:关于都市“萌”文化现象的研究(蒋兆雷、叶兵,2010);新公益都来“卖萌”吧!(钱蓓,2011)“萌”与“萌え”——试析中国流行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受容(黄宇雁,2012);品牌的“卖萌营销”(李光斗,2013);“萌”文化视域下解读《爸爸去哪儿》(孙华,2014)。
模因论指文化领域内人与人之间相互模仿、散播开来的思想观点,并代代相传(何自然、何雪林,2003)。
本文立足于此,把握“萌”词素涵盖的感情色彩,探究其语义衍生现象。
二、“萌”词素的语义衍生道金斯提出成功模因有三个衡量标准,即“长寿性、多产性和复制保真度”。
借鉴这三大衡量标准,笔者提出“成长性、多产性、广泛性”,展开对“萌”词素语义衍生的探讨。
(一)“萌”词素的成长性“萌”从兴起至今的变化历程中虽形式上千变万化,却始终保持不断成长壮大的趋势。
2004年,出现让少女们心痒痒的“萌”字。
(《少年人生》第24期)2005年,“萌”词素进入萌芽状态,在2006至2007年逐步发展壮大。
2008年,第一届国际最萌大会成立(世萌)是互联网上竞赛形式人气投票活动的总称。
青年亚文化视角下“萌文化”研究

参考内容二
在当今社会,宠物猫成为了越来越多年轻人喜爱的一种宠物。这一现象不仅 限于养猫这一行为本身,更体现为一种独特的青年亚文化现象——“吸猫文化”。 本次演示将从青年亚文化的视角出发,对“吸猫文化”进行深入探讨。
青年亚文化与“吸猫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在互联网平台上,尤其是社 交媒体和短视频应用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年轻人分享自己的猫咪日常生活、猫 咪萌照和短视频等。这些内容不仅传达了年轻人对猫的喜爱,也体现了他们在亚 文化中寻求认同和归属感的心理需求。
“云吸猫”文化现象与当代青年价值观之间存在紧密。一方面,它反映了当 代青年追求个性、自由和多元化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它也反映了青年人对虚拟 世界的热爱和对现实生活的逃避。这种虚拟世界中的交流和认同,有时候会使他 们忽略现实生活中的责任和义务。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引导青年人树立正确的价 值观,鼓励他们热爱生活、现实,同时也要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爱好,为社会 做出积极贡献。
在青年亚文化视角下,“云吸猫”文化具有以下特征:首先,它是一种以互 联网为依托的文化现象,具有很强的虚拟性和匿名性。其次,“云吸猫”文化强 调个性和创新,参与者们通过上传自己与猫咪的独特经历和故事来展示个性。最 后,它还具有跨越地域和文化的特点,吸引了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参与其 中。
然而,在“云吸猫”文化现象的背后,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部分年轻 人过于沉迷于这种虚拟的猫咪文化,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和学业事业。 此外,“云吸猫”文化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版权、隐私和道德等问题。为了解决这 些问题,我们应该加强对青年的教育和引导,合理安排时间,注重现实生活中的 人际交往。同时,相关方面也应该加强监管,维护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
3、社交行为:在社交行为方面,萌文化鼓励人们用可爱的方式来展示自己 的个性和态度,比如通过讲冷笑话、分享可爱的小物品、表达对某种事物的喜爱 等。这种社交行为方式不仅能够吸引他人的注意,还可以帮助人们建立亲密的关 系。
“萌”系语的主要特点及其反映的文化心理

系文化。
商业广告营销策略
产品设计
在产品设计中融入“萌”元素,如可爱的造 型、鲜艳的色彩等,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
广告创意
运用“萌”系语的创意和表达方式,制作有趣、易 记的广告内容,提高品牌知名度。
营销策略
针对目标受众的心理特点,制定符合“萌” 文化的营销策略,如限量版、联名款等,激 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随着全球化进程,“萌”系语逐渐从日本等东亚地区向全 球传播,成为一种跨文化现象。
01
社交媒体推动
社交媒体平台为“萌”系语的传播提供 了广阔空间,使其在短时间内迅速流行 。
02
03
文化融合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开始接纳并创造 “萌”系语,使其呈现出文化融合的 特点。
对青少年价值观影响
塑造审美观
青少年对“萌”系语的追捧,反映了他们对可爱、纯真、亲切等 审美元素的偏好。
强调个性表达
通过“萌”系语,青少年能够更自由地表达个性,追求自我认同 。
价值观多元化
随着“萌”系语的流行,青少年价值观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更 加包容和开放。
对未来语言发展影响
语言创新
“萌”系语作为一种语言创新现象,丰富了语 言表达方式,推动了语言的发展。
语境变化
随着“萌”系语的广泛使用,一些传统词汇的 语境也在发生变化,产生新的含义和用法。
情感共鸣
“萌”系语往往能够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让人们感受到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系和共鸣,从而增强社交互动的 深度和广度。
时尚潮流与创新意识
时尚元素
“萌”系语往往与时尚、流行文化紧密相连,反映了当下年轻人的审美趣味和追求时尚 的心理需求。
创新意识
在“萌”系语的创造和使用过程中,人们展现出了强烈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不断创 造出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推动语言的发展和演变。
青少年亚文化视野下的日本动漫思考

青少年亚文化视野下的日本动漫思考作者:黄睿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08年第07期摘要:日本动漫已经超出了当年美国所定义的“卡通”内涵,不单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和手段,而是形成了自有的、独特的文化。
尤其对于青少年亚文化来说,动漫文化已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以青少年亚文化这个独特的角度来思考日本动漫为何如此受青少年追捧,它是如何通过对多种亚文化符号的应用,构建自身以及与青少年亚文化契合。
关键词:日本动漫;青少年亚文化;认同中图分类号:G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7-0281-1 文化、亚文化与青少年亚文化在不同的语境下,文化总是折射出不同的光芒。
关于文化的定义,角度有关于哲学的、艺术的、教育的、心理学的、历史的、人类学的、社会的、生态学的和生物学的,多达九种的基本概念。
正因为文化一词如此“色彩斑斓”,我们才有必要申明在何种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
对于青少年亚文化的产生,英国著名的文化研究学派——伯明翰学派认为我们对于青少年亚文化是如何产生的解释并不采纳其来自于阶级抵抗的观点。
因为当代青少年群体中所形成的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已超越了阶级的沟壑,在全球化浪潮中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与相似性。
青少年亚文化,即处于同一年龄层的青少年为了满足生理与心理的需要,发展出的一套适合自己生活的独特文化,包含了生活形态、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及心理特征等等。
2 日本动漫对青少年身份的认同回顾现代日本动漫发展的历史,一定会把漫画神手冢治虫奉为坐标。
日本动漫今日的成就,正是沿着他二战后所确立的路线发展并步入轨道的。
后人评价手冢治虫对日本漫画“有着革命性的贡献”。
其中一大贡献就是对于漫画内涵的强调和提升。
手冢治虫的创作奠定了日本动漫文化精神的基础——为年轻一代所创作的,关于未来与希望,传播纯真与感动。
动漫在日本承载更多的是人文内涵而非形式。
如今,日本动漫已步入了受众多元化的发展轨道。
但无论从创作题材还是发行量来看,少年漫画仍然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日本萌文化在动漫cosplay中人物造型的表现

日本“萌文化”在动漫cosplay中人物造型的表现目录绪论 (2)1.日本萌文化的涵义 (3)1.1萌文化的产生 (4)1.2萌文化的流行性 (4)1.3萌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5)2.日本萌文化在动漫cosyplay中的人物造型分析 (6)2.1发型的特点 (6)2.1.1发式 (6)2.1.2发色 (6)2.2妆面的变化 (7)2.2.1色彩 (7)2.2.2视觉 (7)2.3服装的特征 (7)2.3.1款式 (7)2.3.2搭配 (8)2.4饰品的多元化 (8)2.4.1头饰 (8)2.4.2手饰 (8)2.4.3颈饰 (8)2.5性格的分类 (8)2.5.1中性 (9)2.5.2天然呆 (9)2.5.3傲娇 (9)3.日本萌文化的前景和发展 (9)3.1由个性向共性的转变 (9)3.1.1新生萌文化的特征 (9)3.1.2萌文化与传统妖怪文化的区别 (10)3.2由地区向全球的转变 (10)3.2.1日本萌文化的发展方向 (11)3.2.2世界萌文化的发展状况 (11)3.2.3萌文化在世界cosplay中的渗透作用 (11)3.3萌文化在中国的发展 (12)4.结论 (12)5.参考文献 (12)摘要:在日语里面,“萌”的本意是“初生之芽”。
用来代指性格可爱,或是样貌可爱的女生,也可以代指讨人喜爱的正太。
当时日本有多部漫画女性角色名字中带有“萌”一字,例如《击打太阳》的高津萌以及《美少女战士》的土萌等。
从而影响了一部分女生将自己打扮成动漫里如同十几岁的小女孩,形象则是可爱、兴奋、执着、酷爽等,由此产生了“萌文化”。
这些动漫中的“萌文化”在cosplay 中的化妆、服装、发型、饰品领域上更是风靡。
作为一种新奇的时尚文化,受到了许多年轻女性的追捧。
随着经济文化的全球性不断发展,“萌文化”将在未来的日子里得到世界上更多民众的关注。
关键词:萌文化;cosplay;造型绪论:在日语里面,“萌”的本意是“初生”。
汉日语言中“萌”字的词义词性流变考释_0

汉日语言中“萌”字的词义词性流变考释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及中日文化的不断交流,近年来,大量日源新词通过互联网、游戏、动漫等载体源源不断地注入汉语中。
其中,“萌”字以其生动到位的表达效果广受中日两国民众的热烈追捧。
本文从语义学的角度探讨“萌”的词源、词义、词性和文化生态。
标签:“萌” “萌え”词义词性文化生态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日本动漫——ACG(animation、comic、game 的缩写)文化大量涌入中国,其携带的日源新词也在中国得到迅速发展。
其中,“萌”字频频出现在各大电视节目、论坛、小说、报纸新闻中,备受民众喜爱,成为日常口语及媒体用语的新宠。
本文从语义学的角度,主要通过分析“萌”字的词源、词义、词性等来比较研究中日两国“萌”的文化生态。
一、“萌”的词义流变《说文解字》中把“萌”字解释为“草木芽也”。
《古代汉语词典》中的“萌”字有以下含义:①植物的芽。
如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的记载:“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
”②草木发芽。
后常比喻事情刚刚显露的发展趋势或情况开端。
如《礼记·月令》中的记载:“是月也,安萌牙。
”③开始,产生。
如《战国策·赵策》的记载:“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
”④古同“氓”,表平民。
如《后汉书·黄琼传》中的记载:“故必躬郊庙之礼,亲籍田之勤,以先群氓,率劝农功。
”⑤除草。
如《周礼·秋官·薙氏》中的记载:“掌杀草,春始生而萌之。
”现代汉语中的“萌”义为“萌芽、萌生、发端”。
由此可知,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在日语新词“萌え”传入中国之前,汉语中的“萌”没有太大的词义演变。
在古日语中,“萌え”“萌え出づ”的词义也是“植物发芽”,与汉语“萌”的词义基本相同。
这在《万叶集》(成书于8世纪后半叶)第1418首志贵皇子的诗歌中的诗句“石ばしる垂水の上のさわらびの萌え出づる春になりにけるかも”(清澈瀑布泻岩壁,嫩蕨吐芽瀑布边,应是春来访)中得到了证实。
“萌”与“萌试析中国流行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受容

基本内容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文化现象层出不穷。其中,“萌文化”作为一种独 特的文化形态,已经深入到各个领域。在品牌形象设计中,“萌文化”的应用 也变得日益普遍。本次演示将从“萌文化”的特征、品牌形象设计的重要性、 “萌文化”在品牌形象设计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研究,为品牌形象设计提供更 好的建议。
在日本动漫中,“萌”文化有着多种表现方式。首先,从角色塑造方面来看, 许多动漫作品中的角色都具备了“萌”的特质。例如,一些女性角色通常拥有 大眼睛、娇小的身材以及可爱的服装和发型;而男性角色则常常有着帅气的外 表和温柔的个性。此外,动漫中的场景设置和故事情节也会刻意强调“萌”的 元素,如奇幻、科幻、校园等题材,以迎合观众的喜好。
四、结论
本次演示通过对“萌文化”在品牌形象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指出“萌文化”在 品牌形象设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品牌形象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消费者的 需求和心理,将“萌文化”的元素与品牌的核心价值观相结合,提高品牌的吸 引力和亲和力。“萌文化”的应用也需要结合品牌的实际情况,避免过度使用 而导致品牌形象的混乱。未来,“萌文化”在品牌形象设计中的应用将会更加 广泛,对于品牌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萌”与“萌”——试析中国流行文化 对日本文化的受容
基本内容
随着中日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中国流行文化对日本次演示化的受容逐渐成为 了一个引人的话题。本次演示将通过分析“萌”这一主题,来探讨中国流行文 化对日本次演示化的受容情况。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流行文化经历了飞速的发展。在众多流行文化元素 中,日本次演示化的影响不容忽视。中国的年轻人对日本动漫、音乐、时尚、 美食等有着极高的接受度。这种文化受容不仅体现在数量上,更表现在质量上, 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动漫文化不可小觑的青少年亚文化

我们以日本著名动漫《死亡笔记》为例。这部作品中的主角夜神月,以正义为 名,行邪恶之事,利用死亡笔记制裁犯罪分子。虽然这部动漫作品在表现手法 上极具创意,但其中传递的价值观却值得商榷。不少青少年深受其影响,甚至 在现实生活中尝试模仿夜神月的行为,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既然动漫亚文化与青少年犯罪之间存在,那么我们该如何防范呢?首先,家长 和老师应该引导青少年正确看待动漫作品。我们应该明白,动漫作品只是娱乐, 不能让它们影响我们的价值观。对于青少年在动漫亚文化中的追星现象,我们 也应该引导他们理性看待,避免盲目崇拜。其次,动漫创作者也应该承担起社 会责任,避免在作品中过多渲染暴力、色情等元素,以免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 响。
基本内容
日本动漫,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文化现象,对全球的青少年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在本次演示中,我们将从青少年亚文化的角度探讨日本动漫的魅力和影响 力,以及它如何塑造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
一、日本动漫的青少年亚文化影 响力
日本动漫以其富有创意的故事情节、精致的角色设计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吸引了 全球的青少年。在青少年亚文化中,日本动漫已经成为了一种流行趋势和身份 认同的标志。通过观看和讨论动漫作品,青少年们能够找到共享的兴趣和情感, 形成独特的亚文化群体。
总之,动漫亚文化作为一种独特而又充满活力的文化现象,已经成为了当代年 轻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通过多种表现形式传承和弘扬了各种文化元素,不 仅丰富了年轻人的文化生活,还促进了跨文化交流与理解,增强了个体认同感 和归属感,培养了创新思维与审美能力。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我们 相信动漫亚文化将会在未来的岁月里继续发挥其巨大的影响力,为年轻一代带 来更多的欢乐与成长。
二、日本动漫的价值观与青少年 亚文化
日本动漫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对青少年亚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许多动漫作品强 调友谊、勇气、牺牲和追求梦想等积极价值观,这些价值观与青少年的成长过 程密切相关。动漫中的主人公们常常通过克服困难和挑战,展示出坚韧不拔的 精神和无私的善良品质,这些正面形象对青少年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产生了 积极的影响。
青年亚文化视域下的青少年“萌文化”现象分析

“萌文化”缘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可爱文化”和80年代“御宅文化”,之后在日本动漫文化的影响下逐渐发展壮大并流行起来。
“萌”在当时指的是读者在看到美少女角色(漫画)时,产生一种热血沸腾的精神状态①。
而“萌”在日语中则含有“一种从心底萌生出的情感和相思之意”②。
传入我国后,受中国主流文化、网络文化、“二次元”文化的影响,“萌文化”在我国形成了区别于日本“萌文化”的一种文化形态。
一、“萌文化”的特征亚文化又称为“集体文化”或“副文化”,中文名是“次文化”,指与主文化相对应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又指在主文化或综合文化的背景下属于某一区域或某个集体所特有的观念和生活方式。
一种亚文化不仅包含着与主文化相通的价值与观念,也有属于自己的独特价值与观念。
亚文化是与大众文化相区别的文化,早在1950年大卫·雷斯曼(David Riesman)就提出大众文化和次文化的差别,并且将次文化诠释为具有颠覆精神的一种文化。
大众是“消极地接受了商业所给予的风格和价值”的人,而次文化则在“积极地寻求一种小众风格的文化表达”③。
“萌文化”是亚文化的典型代表,同时也是青少年亚文化的典型代表。
基于亚文化的符号体系,青少年“萌文化”塑造着他们自己的文化。
这种独特性主要通过场景构建来体现。
场景的构建通过服饰、舞蹈、行话、音乐等一系列表现形式来实现。
如今,中国已经普遍接受了对“萌文化”的理解,即物质层面、行为层面、心理层面三个层面的解读。
这种理解基于日本“萌文化”特征和中国“萌”的本质,亚文化中“萌文化”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物质层面的“萌”即一系列的萌产品。
当然,这里所说的产品不仅是指与商业相关的产品,还包括所有的萌实体,包括ACGN中的一切具有实体意义的“萌”。
而这些形象除了可爱这一属性外,另一个极为重要的特点就是风格上的颠覆性,其通过拼贴来实现一种独特的、夸张的形象。
如大众熟知的卡通形象大白就极具颠覆性,它脑袋很小,身体却又大又圆,以通常的审美标准来看,它只能归入丑的行列,但它却是“萌”的典型代表。
从流行语“萌”和“萌ぇ”来看中日审美心理

萌在汉 语 中主要有名 词和动词两个词性 。 如: 《 说 文解 字》 里解释为 , 萌, 帅芽也 。从帅 , 明罄 。武庚切 。 较 早 的对 “ 萌” 的 记 载有 : 句者毕出 , 萌者 尽 达 ( 《 礼记 ・ 月令 》 ) 。另外 , 在 汉语 中, 萌还 可 比喻事情 刚 刚显 露的发展趋势或情况 , 开端 。 如: 圣人见 微而知 萌
201 5年 9 月 第 35 期
教 育 教 学 论 坛
E DU C ATI ON TE ACH I N G F ORU M
S ep t. 2 01 5 N O. 35
从流行语“ 萌” 和“ 萌 之” 来看 中 日 审 美心理
( 广东海洋大学
廖 娟 外 国语学 院 , 广东
觉某人 的言语对 自己很 有吸引力时 , 就会 因喜欢该 言
语 作品而趋 向于接受其影 响 , 并采取 与之 类似的言语 作 品 。尤其是年轻人 , 追逐 流行是满足他们 心理需要 的一种方 式 , 流行语则 成 了满足人 们表 达个性 、 标新 立异的工具 。 本文将从 审美 心理的角度对汉语 流行语 “ 萌“ 以及 日语的“ 萌 之” 进行探讨 。
( 韩 非子 ・ 说林 上 ) 。
流行语 的“ 萌” 来 自日语 “ 萌( 乏) ( m o e ) 。“ 萌”
在 日语 中 , 音 读为 三j ( 三t ) 、 乇 ( 7 ) 、 水
个新 的语义符号 , 产生 了“ 萌” 文化。此后 , “ 萌 乏” 的语 义就不仅 限于萌芽 , 发芽 了。 它作为 “ 才夕夕” 一族 ( 御 宅族 ) 的俗语 , 是对动漫 、 漫画 , 以及游 戏 中的对象 、 人 物, 表示好感 、 倾倒 、 执着 、 兴奋 等情感 的一 种语 言表 达 。在2 0 1 1 年8 月2 9 日每 日新 闻山梨 版对“ 萌 之” 作 了 如下描 述 ,萌用 于对 对象物抱有狭 隘又深厚 的情感 , 却 又不 能用 “ 好 墨” 这个 表示 比较浅 而博 的同类情 感 的词去形容 的时候 。它体现 出一种 虚拟恋爱模式 , 主 要 以虚构 的人 物 、 偶像 、 以及无 机物 等现实 中无法 成 为恋爱 对手为对象物 。从语感上来说 , 又一种在 心里 感受到春天 的感觉 。 从这一点上来说 , 与本来的萌发 、 萌芽还是 比较接近的 。 二、 “ 萌 克” 作为流行语在中国的发展 由于网络技术 的发达 , 把整个世 界都缩小在一个 狭小 的空间里 , 各种信息 的传播具有 极速 、 广泛 、 多样 的特性 。经过搜索 , 得到 以下跟“ 萌” 相关 的语 汇 。如 : 卖萌 、 萌照 、 呆萌 、 萌翻 、 萌萌哒 、 帅 萌等。 通过 以上 的语料语境 可以看 出 , “ 萌” 的对象不仅 有人 , 还有动物 , 以及 图 、 照片等非生 物 。虽然在这 点 上, 跟 日语 的“ 萌 乏” 的对象有接近之 处 , 但是 , 中国的
弹幕参与青年亚文化建构的话语分析

弹幕参与青年亚文化建构的话语分析一、本文概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新媒体平台的普及,弹幕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青年亚文化现象,逐渐走进公众视野并受到广泛关注。
弹幕,即“danmu”,源自日本,指的是观众在视频播放时发送的实时评论,这些评论会以弹幕的形式飘过视频画面,形成一种独特的观看体验。
本文旨在通过话语分析的方法,探讨弹幕文化如何参与并影响青年亚文化的建构,以及这一现象背后的社会文化意义。
本文将对弹幕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进行概述,分析其在中国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的演变过程。
接着,文章将重点探讨弹幕文化中的互动性和参与性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如何促进青年群体之间的交流和认同感的形成。
本文还将分析弹幕文化中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探讨这些独特的语言现象如何反映青年群体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
通过对弹幕文化的话语分析,本文试图揭示青年亚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表现形式和内在逻辑,以及这一文化现象对于青年群体身份认同和文化参与的重要作用。
最终,本文期望为理解当代青年亚文化提供新的视角,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参考。
二、弹幕文化与青年亚文化的互动关系弹幕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文化现象,与青年亚文化的互动关系日益密切,这种互动不仅体现在内容的交流与传播上,更在于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相互影响与融合。
在这一过程中,弹幕文化为青年亚文化提供了一个表达自我、交流思想的新平台,而青年亚文化则通过弹幕这一形式,进一步丰富和扩展了自己的文化边界。
弹幕文化为青年亚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
通过实时的、互动性强的弹幕发布,青年群体能够在观看视频内容的同时,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这种即时反馈机制极大地增强了青年人的参与感和归属感。
弹幕的匿名性也为青年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的表达空间,使得他们能够更加真实地展现自我,分享个性化的观点和创意。
弹幕文化与青年亚文化的互动促进了价值观念的交流与碰撞。
青年亚文化中的一些核心理念,如追求个性、反主流、自由表达等,通过弹幕这一平台得到了广泛传播和认同。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关于汉语流行语“萌”的分析

第40卷第5期2020年10月惠州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IZHOU UNIVERSITYVol.40.No.5Oct.2020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关于汉语流行语“萌”的分析蒋新桃(惠州学院外国语学院,广东惠州516007)摘要:流行语作为一种新的语言现象,其产生有着体现时代烙印的认知因素及相关社会文化特征,对流行语的研究不仅具有语言学上的意义,也具有社会学的意义。
文章考察了流行语“萌”的语义来源、构词功能、语义色彩,并从认知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进一步探讨了“萌”流行的原因及其发展趋势。
通过研究发现“萌”系流行语持续较高网络关注度不是简单的语言单向输入或输出,而是汉日两种语言双向互动、中日文化互相影响的结果,并有其隐藏在语言符号背后的认知理据。
关键词:认知社会语言学;流行语;“萌”中图分类号:I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34(2020)05-0083-06DOI:10.16778/ki.1671-5934.2020.05.015认知社会语言学家提出语言与认知,认知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并非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互动[1]。
因为语言是在人的思维和社会环境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把语言的社会性纳入认知语言学的研究项目,探讨人类认知和社会文化语境对语言的影响,能更好地解释各种语言现象,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把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运用到社会语言学中,认知社会语言学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人类的语言活动是在社会环境中通过语言这一载体进行认知加工的过程,也会对人的认知和语言的生产过程产生影响,因此,生活中出现的新事物就会通过语言表现出来。
近年来“卖萌”“萌萌哒”“萌娃”“超萌”等词语在网络上爆红并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成为可爱、漂亮、令人喜欢的事物的代名词,这与汉语词“萌芽”“故态复萌”中的“萌”意义大相径庭。
那流行语“萌”的意义是怎么演变而来的呢?文章拟从认知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考察流行语“萌”的语义来源、构词功能、语义色彩,并进一步探究“萌”流行的原因及其发展趋势。
关于萌字的研究报告

关于萌字的研究报告摘要:“萌”,作为一种日本流行文化中的汉字用词,近年来逐渐成为了全球性的文化现象。
本文旨在通过对“萌”字的语义特征、语用特征、文化、历史、演变、语法、用法方面进行探究,揭示“萌”字的文化内涵和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萌”文化。
引言:自从2009年入选“汉字之选”后,“萌”字成为了一种广为流传的汉字用词,这个汉字的特别之处在于,它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和文化内涵:可爱、可怜、可拍、可摸等等。
随着“萌”字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萌”文化进行研究,探寻这个“萌”字的奥秘和意义,本文也士在此背景之下展开的。
语义特征:“萌”字的语义比较复杂,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萌”字通常用来描述那些形象呈现出一种可爱、可怜、可拍的状态的事物,比如小猫、小狗等;其次,“萌”字还可以用来形容那些与人类文化、文艺等方面有关的元素或形象,比如动漫、游戏、偶像等;最后,“萌”字还可以用来形容一些与性格、性别、行为等方面有关的特点,比如娇羞、妩媚、撒娇等。
语用特征:“萌”字的语用特征强调了它作为一个情感性词汇的特殊性质。
在汉字中,“萌”字通常用来形容那些令人感到温暖、柔情蜜意的状态或场景,比如爱情、友情、亲情等;此外,“萌”字还可以用来形容那些与视觉、听觉、触觉等有关的感官刺激,比如表情、声音、感触等。
总之,“萌”字强调了它作为一种情感表达的功能,是一种体现人与人情感沟通的方式。
文化、历史、演变:“萌”字是从日本文化中逐步演变而来的。
在日本文学、绘画、动画等方面,往往能够看到“萌”字所代表的文化元素和内涵。
最早使用“萌”字的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汉字文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萌”字逐渐在日本文学、绘画、影视等方面广泛应用,逐步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萌”文化。
所以,从历史的角度看,“萌”文化背后隐藏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社会背景,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文化现象。
语法、用法:在日本国内,“萌”字经常用来作为名词、形容词等,表达澄明、清新、清凉的“美好感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日语“萌”的语用意义看青年亚文化生态体系特征*齐珮(上海海洋大学,上海201306)提要:由于以往忽视意识形态在实际言语活动中对语言结构系统的持续渗透,巴赫金提出将语言符号与个人行为、具体语境和意识形态结合起来,从语用学维度分析词语的具体含义和使用规律。
这促使笔者尝试阐释语词“萌”的语源、含义和言语行为等因素,旨在从具体语言交际过程中发现后现代社会中的亚文化行动样式和价值判断对语言结构的渗透,总结以“萌”文化为代表的青年亚文化表现出来的虚构意志、符号化消费、断片式经验等主要特征。
关键词:语用意义;功能性言语;语言建构;亚文化中图分类号:H0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100(2010)04-0087-4Feature Analysis of Ecological Systems of Youth Sub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Pragmatic Meanings of Japanese‘Moeru’Qi Pei(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Shanghai201306,China)It was strongly neglected that ideology sank into language structural system in the practical speech communication since Saus-sure’s subject of linguistic philosophy was strongly put into special emphasis.In this situation Bakhtin proposed that linguistic symbols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personal behavior,local context and ideology,and that lexical implicature and usage should be analyzed within the pragmatic dimension.This study features certain fundamental analyses of the Japanese“Moeru”in the prag-matic domains of its etymology,meaning and speech act so as to find modes of behavior and evaluation sunk into language struc-tures in the post-modern social sub-culture through practical speech communication.Finally,this study summarizes that“Moe-ru”,as Youth Sub-culture,displays certain principal features,such as fictitious will,symbolic consumption and fragmental ex-perience.Key words:pragmatic meaning;linguistic function;language construction;subculture1引言最近,日本流行这样一段“落语”(单口相声),大致内容是:“えー、最近の日本では秋葉原が元気だってね。
メイド姿のおねーちゃんや、妙な格好した若い子がいっぱいいるんだそうで。
外人なんかも観光名所として秋葉原によく来るらしくて、日本といったら「侘び」、「寂び」と「萌え」!”(国文学解釈と鑑賞2008:112)此处,将语词“萌”与代表日本传统文化的“枯”、“寂”并列在一起,作为一种独特的日本文化现象受到广泛关注。
虽说此相声段子是对“萌”大流行现象的夸张,也不乏调侃的意味,但是不能忽视:近年来,作为日语固有词汇“萌”(动词“萌える”的名词化)已然超出单纯的“流行语”概念。
以青少年群体为使用主体、以虚拟动漫世界和网络世界为主要使用范围的这一网络流行词汇,从日本传播到中国,从虚拟世界扩展到日常生活、人际交往等现实世界,并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在语用学意义上引发了对青年亚文化生态问题的深入思考。
在动漫、轻小说、网络游戏等盛行的亚文化生态背景下,该词的广泛使用与亚文化群782010年第4期总第155期外语学刊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2010,No.4Serial No.155*本文系上海市教委人文社科类创新项目“东方主义的另一种解读———日本近代文人的上海幻想”(10YS130)的阶段性成果。
体的行动样式、价值判断和生存向度等重要命题密切相关。
“亚文化”概念由来已久,自20世纪30年代起伴随着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进入后现代发展阶段。
它作为资本主义后现代性问题的重要构成要素,成为社会学、政治学和文化学等领域备受关注的研究对象。
它既可以指有特殊行为方式的一群人,也可以指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
它被主流社会所划定,具有区别于主流文化特征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样式,而且不同群体表现出各自的文化特征。
这里,笔者力图通过对青年流行语“萌”和相关词语“宅”、“キャラクター”的语义阐述,发掘青年亚文化群体表现出来的某些文化特征,在使用中透视后现代社会人类的生存发展状态。
2“宅”的语源“宅”和“萌”同是亚文化语境中的产物,二者息息相关又存在微妙差异。
为了更好地理解“萌”的意义,笔者先简略说明和介绍“宅”文化/行动样式。
“お宅”(罗马字OTAKU)的语源是第二人称寒暄用语,在跟不知道名字、也不太熟悉的对方打招呼的场合中使用。
日语第二人称的表达方式很多,比如“あなた”,“貴様”、“お前”あなた様”,可以依据具体语境和说话人之间的身份地位、交往关系的亲密程度选择使用。
但是“お宅”的特殊性在于:第一,说话人单方面预先想定自己与对方的关系;第二,仅用于寒暄场合中对对方的称呼。
也就是说,“お宅”在语用学上的出发点是必须与他者相关的语言交际行为。
从语源看,这也是“お宅”日后被引入亚文化语境中,与“ファン”(fan)、“マニア”(mania)等近义词语有本质区别的原因所在。
它大大超出了对某事物的“迷狂”、“热衷”这种单一向度的意味,更加强调主客体双方的交流和沟通,进而具有将主客体双方纳入特定共同体的意识倾向。
因此,日后才出现“御宅族”以其衍生物“宅文化”。
上世纪80年代,正值日本动画产业兴盛时期。
该词出现在1982年引起热议的动画片《超时空要塞》中。
女主人公明美用其称呼男主人公一条,该词由此脍炙人口,尤其是在热衷动漫的年轻人圈中流行起来。
次年,作家中森明夫在漫画杂志『漫画ブリッコ』上撰文讨论“宅”以及“御宅族”现象,作为亚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容,引发日本社会和学界的持久且广泛关注。
(中森明夫1983:32)关于“宅”文化和现象的讨论,在日本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以“宅王”自称的冈田斗司夫和他的著作《宅学入门》(1996年,『お宅学入門』)为代表,为“宅”文化正本清源,将“宅”文化视为日本江户时代消费文化之一的“匠人文化”的正统后继者。
冈田认为,“‘宅’文化是消费者与提供者共建的一种文化生态。
所谓的‘宅’人的快乐源于对匠人的精湛技艺的鉴赏这一娱乐方式,但不仅仅停留于鉴赏的层面,还要追问其由来,深谙其精粹,吟味其玄妙。
比如,日本的庭园艺术,作为观赏者务必要会心领受建筑者的技艺和景致的精髓,能从体会到在诗歌中读到的‘粟津晴岚’的意境,否则意义全无”(冈田斗司夫1996:123)。
因此,他对“宅”人的界定非常严格,不是任何人只要对对象怀有热衷或狂热的情感就可以称为“宅”人的,顶多会被称为“ファン”(fan)、“マニア”(mania)。
“从‘ファン’到‘宅’需要在时间、经济、知识、心力等方面的天文数字般的投资。
”(冈田斗司夫1996:122)“‘宅’人也有高低上下之别,‘宅’度高的人通常充满激情,这不单纯是‘好き’、‘面白い’的情感。
以更深、更精进为目标,在这条道路上前进。
”(冈田斗司夫1996:122)可见,他在这里突出强调创作与接受的契合关系,事物的价值不在其自身,而是与其周围相关的要素结合在一起,涉及背景、经纬、接受、评价等一系列统一的整体论,这也正是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
日本人对美的鉴赏是在主客体互相切磋、砥砺、琢磨的过程中完成的。
随着动漫、网络游戏、图文杂志、手机小说、科幻电影等亚文化表现形式的产生、传播和发展,在日本关于“宅”的界定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日本著名人类社会学家东浩纪在其著述《动物化的后现代主义》(2001年『動物化するポストモダン』)中定义“宅”人:“一言概之,就是耽溺于动漫、网络游戏、SF、图片信息等亚文化中的人的总称”(东浩纪2001:124)。
而“宅”文化也并非日本固有,“它实际上起源于二战后的50年代到70年代之间,是从美国传入的亚文化。
动漫、科幻以及赖以支撑的时尚杂志都是亚文化的表现形式。
‘宅’及其性质与其说是日本江户时代的‘粹’文化的继承者,不如说更近似于十年前在美国诞生的POPART”(东浩纪2001:125)。
比较前后两种论调,不难发现,当今时代“宅”的意义显然萎缩,作为整体的文化性价值被削弱,而迷恋于特定对象,沉溺于虚构的动漫或者网络空间,拒绝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等执拗、偏执的特性被强调出来。
对此,东浩纪评价说:“‘宅’人们的欲望和生存状态与曾经的现代人相距很远。
他们在虚构中能感受到比现实更加真实的东西。
他们之间的交流完全依靠情报信息的交换来进行”(东浩纪2001:127)。
实际上,当“宅”文化发展到东浩纪所说的极端境地就产生了现在的“萌”和“萌”文化。
据东浩纪所言,所谓“萌”是由“宅”人进行的象征性消费活动的产物。
如果“宅”可以说是一种文化样式或价值样式,那么“萌”就是从“宅”文化中汲取的断片式表象。
“萌”人并不关心产生这些要素的文化背景,只是一味热衷于被这些特定的要素夸张表现的造型,因此“萌”文化的价值意义更加狭隘和闭塞。
883“萌”的语用意义关于“萌”的语源有两种代表性观点:一是冈田斗司夫认为,该词起源于NHK教育电视台的节目“天才电视人”中放映的科幻动画片《恐龙行星》(1983年4月开始放映,『恐竜惑星』),其中的主人公叫做“萌”,这一名字由此成为动漫界通用语;二是斋藤环认为,该词源于动漫《美少女战士水兵月》的主人公“土萌ほたる”(1993年下半年开始放映),将该词定义为“由虚构的对象(キャラクター,character)唤起的疑似恋爱的感情,其起源应追溯到宅文化”(斋藤环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