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根复命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十五章归根复命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十五章归根复命致虚极,守静笃。
虚己以待物,虚魂以待灵。
魂虚则灵实,魂静则灵动。
虚极则自失,静笃则忘我。
自失不等于忘我,自失是静坐中自我躯体在意念中消失,一切知觉全无,但自我意念还存在。
忘我则是进入道的境界,自我意念完全被道的景象所吸引,情不自禁,万虑顿失,一灵独存。
守虚至诚,守静至笃,才能进入道的境界。
以笃诚之心反观内视,以不变观万变,这就是修炼道德功的存想术。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归其根。
“夫物芸芸,各归其根。
”这是在道境中观察万物变化所得出的结论,是事物的一般规律。
道境之中,万物并作出现,我得以反复观察万物从生到死的发展过程。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无不归结到大道这一根源(真性)上来。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气脉舒而内蕴元神,则曰真性;神思静而中长元气,则曰真命。
孩子之体正所谓天性天命也。
人能率此天性,以复其天命,此即可谓之道。
”(张三丰之《大道论》)“根”即是原神、真性。
“命”即是元气、真气。
常:客观规律、自然法则。
魂守静则元神动,元神动则元气长。
率元神以长元气,可谓懂得了自然法则。
懂得了自然法则,就会明白养生之道。
否则,就会妄作妄为,做出有害生命的事情来。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懂得了自然法则,才能自我宽容,不以意气用事,做出有害生命的事情;宽容则不偏私于任何一个器官,让真气公允地沐浴每一个细胞;公允地沐浴每一个细胞,才能保全整个身体的健康;只有完全的身心健康,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有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就会遵大道而行;遵大道而行,生命才会长久,且终身没有危害。
本章是老子对养生之道的阐述和论证。
宇宙万物各归其根,然而归根必须复命。
守静则元神动,守虚则元气实,元气充沛则元神旺畅,元气是元神的物质基础。
这如同精神,精是神的存在基础,有精则有神,无精则神灭。
反过来说,精须神守,有神守护的生命才会充满活力。
道家的“归根复命”生死观
道家的“归根复命”生死观——摘于《道临天下35》道家思想却对生死观念谈及比较深刻,虽然与其他文化共通,但是又稍微隐晦,这是历代学者难以觉察和认识的领域,现笔者在此作如下分析:一:引证《道德经》16章的解析: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大致译文如下:万物都在演化,我观察这些循环往复的过程,万物从无到有生长壮大,最终又各自发展回归到原来的地方,万物回归后的现象也叫做“静”,它也可称之为再次诞生。
这种再生现象也可说是自然规律,知道这种规律的存在是明白豁达的人。
在16章中老子阐述一种自然的循环规律----即大道的“归根复命”理念,展现了万物生死往复现象的普遍性。
人类即隶属于万物自然之中,如果把这个“归根复命”的道理应用到人类中,则体现出一种生命的连续性。
当然,更具体的诠释则回归到系列之前的大道解析中......1:引自 25章“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此处描述的大道形态让人很容易想象是一个永不停息的平面圆形自主旋转。
2:引自25章中“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这句话描述的是大道能量的流向模式,又因为万物皆为大道能量的表现形式,所以可以理解为万物从本源出来远离,然后又返回本源。
这是一种大道自然的能量循环。
客观而普遍性。
综合以上25章中的两点分析:”轮回“一词,顾名思义,就是像车轮那样周而复始的旋转。
这在中国老子对大道的循环特质也得以相融共同,具有普遍性。
正所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在此诠释生死轮回现象上又得以照应。
可以说“轮回”是大道自主循环特质的描述,适用于万物演化,支持人类生命的可持续现象存在,用来形容人生循环往复的生死现象。
道德经中形容当下的句子
道德经中形容当下的句子老子《道德经》第16章: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明日常,知常曰明。
一个人,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内心宁静不杂,才能真真切切地活在当下,才能在虚静中接近大道,领悟大道。
在我看来,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最大区别就是:道家思想告诉人们活在当下,多做人生减法,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一切顺其自然,努力达到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
而儒家思想总是讲理想、谈梦想、谈未来,让人们一切朝前看,把今天努力和苦难视作是明天成功的垫脚石。
就是孟子所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但是,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鸡血打多了,我们也会感觉心力交瘁。
何况,人的目标和欲望是无极限的,实现了一个目标,还有下一个目标。
因此,我们经常是一边得到满足,又一边感觉失落。
就是哲学家叔本华所说: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可以说,大部分人的人生就是这样,一步步沦为欲望的奴隶,又感觉痛苦和无助。
所以,我们会发现,现代社会即便是物质生活越来越好,但是患抑郁症的人越来越多,精神内耗的人越来越多。
殊不知,思虑之害人,甚于酒色。
一个人如果思虑过度,整天在那里想来想去,过度思考和焦虑,其实危害远大于酒色对人体的伤害。
所以古人告诫我们说:生年不满百,何必常怀千岁忧?真正聪明的人,应该多学习道家思想,善待自己,珍爱生命,及时止损,远离精神内耗,让自己少一点焦虑,努力活在当下,而不是为了过去和未来而活。
就如曾国藩在日记中的一句名言所说: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事不杂,过往不恋。
也如现代人所总结的: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
甲木生在丑月
甲木生在丑月
甲木生于丑月(丁丙庚):丁火必不可少,通根巳寅为佳,甲木为助,用庚劈甲引丁。
甲日丑月,为严冬之际,此时“归根复命”,枝叶完全凋尽了,故应以庚金为剪,将枝叶剪除,以丁火暖其木性,去旧生新,有良木成林之妙,为富贵好命。
丑月甲木日生者,此时天气寒冷,故木性无发展之象,应先用庚而引出丁火,然后才能成为“木火通明”之明。
庚、丁均显,为幸福之命。
若庚透而不藏,则为中贵之命。
丁透庚藏,则小富小贵。
若无庚,则为贫贱之下格。
丁火重,乃中富之命,若有比肩,则能兼有财富,名位,导致业务昌隆。
无比肩,则为异常之命,仅能衣食温饱而己。
总之,甲日丑月生者,虽有庚金,但无丁火,仍为无用之命。
冬月之木,木性枯槁,精气内藏,若不能通其根,则男女均短命。
庚无则需有丁火,但丁火忌伤。
归根复命, 死而不亡者寿, 道教的生死观!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道德经》第十六章一、生死自然而然就像一株大树,在自然的状态下,花叶凋零,果实落地,最后都是复归于泥土,滋养大树的根系。
《道德经》所言的“归根”,就是一种归宿。
根,是创造我们生命的本源。
世间万物,芸芸众生,最后都注定为一个归宿——归根。
所有的生命在完成了它的使命之后,都要复归其本源。
归根曰静——归根是一种绝然的静,又是一种超然的“无”。
静曰复命——陈腐在静中消亡,新生在静中萌动。
我们的生命,从万籁俱寂的“静”中来,从了无生息的“无”中来。
从无中生有,从静中萌动。
归根之后,我们又由动转静,由有化无。
这就是生与死、动与静、有与无的对立统一。
这就是天地间的大道。
大道之中的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自然的过程。
自然的生命观,反映了生命的自然。
没有衰老与死亡,就没有新生与成长。
不推陈出新,事物就不能向前发展。
生命具有无限发展的未来,生命永远不会消亡,永远在“归根”中获得“复命”。
二、重视生亦笑对死《度人经》讲:“仙道贵生”。
长生久视的理想是道教一直以来的追求目标。
但道教并非一味的追求生而畏惧死。
道教对生命的态度讲究自然,就是说对待生我们要自然,对待死也要自然,这才是道教对生命的态度。
《齐物论》有云:“一受成其形,不亡以待尽。
”庄子从自然的观点看待“死”,他认为死和生一样都是一种生命的过程,是必然发生的,无一人可以幸免。
人生是一个“气”的循环变化,人的身体会消亡,人的思想可以不断传承下去,通过自我的循环变迁而达到逍遥的境界,“死”在这里只不过是“生”的另一种形式的传承,作为自然演化过程中的现象,生与死之间相通、相齐,正是所谓的“死生五变于己”。
庄子丧妻时,从开始的“我独何能无慨然”到后来的的“鼓盆而歌”,正是体现了道教重视生命、亦能坦然面对死亡的通达洒脱。
《穷通宝鉴》论甲乙木
《穷通宝鉴》论甲乙木甲木论木:原文:木性腾上而无所止,气重则欲金任使,木有金,则有惟高惟敛之德。
仍爱土重,则根蟠深固;土少,则有枝茂根危之患。
木赖水生,少则滋润,多则漂流。
甲戌乙亥,木之源。
甲寅乙卯,木之乡。
甲辰乙巳,木之生,皆活木也。
甲申乙酉、木受克。
甲午乙未、木自死。
甲子乙丑、金克木。
皆死木也。
生木得火而秀,丙丁相同。
死木得金而造,庚辛必利。
生木见金自伤,死木得火自焚,无风自止,其势乱也。
遇水返化其源,其势尽也。
金木相等,格谓断轮。
若向秋生,反为伤斧,是秋生忌金重也。
今译:木性向上生长,而没有一定的限度。
木气过重的时候,适宜得到金的作用。
木得到了金的作用,就有越长高越收敛的好处。
也喜欢土多,可以把根扎得深而牢固;如果土少了,就有枝叶茂盛而根柢危险的忧患。
木靠水生,水少则滋润,水多就会漂流。
甲戌和乙亥是木的根源,甲寅和乙卯是木的本乡,甲辰和乙巳是木的余气,都是活木。
值甲申和乙酉,木会爱到克伤;值甲午和乙未,木会自己死掉;值甲子和乙丑,金会克木,都是死木。
生木得到火就秀美,丙丁都是这样;死木得到金就制造成器物,条件是庚辛必须锐利。
生木遇见金,自然受到伤害;死木得到火,自然会焚烧。
没有风而木自己不再摇动,说明生命力已经衰落;遇到水而化归它的本源,说明其生命力已经穷尽。
金木相等的格局,叫做“断轮”。
如果生于秋天,会反过来受到金的斧子一样的伤害,所以秋天出生的木,忌金气过重。
原文:木生于春,余寒犹存。
喜火温暖,则无盘屈之患。
藉水资扶,而有舒畅之美。
春初不宜水盛,阴浓则根损枝枯。
春木阳气烦燥,无水则叶槁根枯。
是以水火二物,既济方佳。
土多而损力,土薄则财丰。
忌逢金重,伤残克伐,一生不闲。
设使木旺,得金则良,终生获福。
今译:木生于春季,因为余寒还在,喜欢火来温暖,这样才没有盘屈的忧患;靠水来生扶,而有舒畅的好处。
春初不宜水势太盛,阴气浓重就会使根柢受损,使枝叶枯黄;不过春天的木阳气烦躁,无水就会枝叶枯槁,根柢干燥。
老子:致虚极,守静笃
老子:致虚极,守静笃
*导读: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复命曰常,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复命曰常,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要极力的回到虚灵的本心,要笃实的守着宁静的元神。
让万物如其万物各自生长,我只静静的体会着生命的回归。
一切存在如此错杂纷纭的生长着,它们总是个自回复到自家的生命本源。
能够回复到自家生命本源,这真叫做生命的回归啊!
回归生命本身就叫常道,没体会得常道,胡作非为,那就会产生了祸害。
体会得常道就会生出包容,体会得包容就会变得廓然大公,廓然大公才得周遍完全,周遍完全才能自然天成。
自然天成就能符合于道,符合于道也就能悠久无疆,终其一身也就不会有什么危险了!
要相信生命自己有一回归与生长的可能,不必造作,不必担心。
虚心吧!由他去吧!他会自己好好生长的,只要关怀他,不要控制他。
真正的包容是不必忍受、不必包容,让他来去自如,如如生长。
道是你的道、我的道、他的道,大家的道,它静静地等着你。
宋白玉蟾《紫清指玄集》
宋白玉蟾《紫清指玄集》资料来源:方春阳主编《中国气功大成》。
本文简体字录入,原篇除“鹤林问道篇”以外,其余则无段,现文中分段系本人所为,或许能为读者理解本文观点提供一点帮助,故此说明。
玄关显秘论一言半句便通玄,何用丹书千万篇,人若不为形所累,眼前便是大罗天。
若要炼形炼神,須识归根复命。
所以道:归根自有归根窍,复命还寻复命关。
且如这个关窍,若人知得真实处,則归根复命何难也。
故曰:虛无生自然,自然生大道,大道生一气,一气分阴阳,阴阳为天地,天地生万物,則是造化之根也。
此乃真一之气,万象之先。
太虛太无,太空太玄,杳杳冥冥,非尺寸之可量,浩浩蕩蕩,非涯岸之可測,其大无外,其小无內,大包天地,小入毫芒,上无复色,下无复渊,一物圓成,千古显露,不可得而名者,圣人以心契之,不获已而名之曰“道”。
以是知心即是道也,故无心則与道合,有心則与道违。
惟此“无”之一字,包诸有而无余,生万物而不竭。
天地虽大,能役有形,不能役无形;阴阳虽妙,能役有气,不能役无气;五行至精,能役有数,不能役无数;百念纷起,能役有识,不能役无识。
今修此理者,不若先炼形。
炼形之妙,在乎凝神,神凝则气聚,气聚则丹成,丹成则形固,形固则神全。
故谭真人云: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虛。
只此“忘”之一宇,則是无物也。
本來无一物,何处有尘埃!其斯之谓乎?如能味此理,就于“忘”之一字上做工夫,可以入大道之渊微,夺自然之妙用,立丹基于頃刻,运造化于一身也。
然此道視之寂寥而无所睹,听之杳冥而无所闻,惟以心视之则有象,以心听之則有声。
若学道之士,冥心凝神,致虛守静,则虛室生白,信乎自然也。
惟太上度人,教人修炼,以乾坤为鼎器,以乌兔为药物,以日魂之升沉应气血之升降,以月魄之盈亏应精神之衰旺,以四季之节候应一日之时刻,以周天之星数应一炉之造化。
是故采精神以为药,取静定以为火,以静定之火,而炼精神之药,则成金液大还丹。
盖真阴真阳之交会,一水一火之配合,要在先辨浮沉,次明主客,审抽添之运用,察反覆之安危。
少林易筋经内修功夫——归根复命胎息法
内功
少林 易筋经 内修 功夫
归根 复命 胎 息法 “ 根 复 命 ” 语 本 出 自道 家 老 子 著 《 德 经 》 归 一 道 ,
法 , 入 少 林 门者 皆 习 之 , 凡 因此 少 林 各 支 均 有 易 筋 经 相 传 。然 在 流 传 过 程 中 , 现 了许 多功 法 如 目前 常 见 出
的《 生要 术 > , 末周述 官编 撰 的< 演 易筋洗髓 卫 中 清 增
内 功 图 说 》 也 有 , 其 改 称 为 “ 驮 劲 十 二 势 ” 这 中 将 韦 ,
只 是 易 筋 经 中偏 于 外 壮 的 一 种 功 法 ,而 易 筋 经 中 之 内壮 功 流 传 范 围 不 广 。
身 散 乱 之 真 气 有 序 地 向 中 丹 田 汇 集 ,并 被 中 丹 田 吸
收。
露 而 未 明 言 , 时 初 功 入 手 , 管 者 未 能 晓 然 , 又 此 恐 故
特 为指 出也。 夫所谓 体俱 金 刚者 , 不过 功 力充 足 , 要 清 阳 之 气 充 实 流 行 ,而 无 一 毫 之 浊 阴 故 也 。 揉 打 之
功 , 力于外 , 能鼓 发清 阳 , 使 内无 充积 之基 , 致 固 然 是
3. 匀 鼻 息 ,i 次 呼 吸 则 吸 气 闭 息 下 咽 , 下 调 ' f O  ̄l 送 至 中 丹 田 , 吸 连 咽 3次 ; 调 匀 鼻 息 , 呼 吸 1 连 再 每 0次 则 咽 气 3口 , 此 反 复 1 遍 , 呼 吸 1 0次 , 气 3 如 2 共 2 咽 6
黎 明 睡 醒 时 , 衣 向 东 跌 坐 , 出 浊 气 七 口 , 二 七 披 呼 或 口 , 掌 搓 三 十 六 , 面 三 十 六 , 齿 三 十 六 , 集 醒 合 洗 叩 以 身 神 , 诵 四 字 密 咒 “ 沙 迦 罗 ” 二 遍 , 默 诵 大 明 默 紧 十 又
论道家虚静之道与当代人生命健康
的生命理想乃至社会政治哲学提供理论依据的 。 《庄子 》 。《庄子 这种观念在 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 ·天道》 : “圣人之静也, 篇指出 非曰静也善, 故静 也。万物无足以挠其心, 故静也。 水静则明浊须 眉, 平中准, 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 而况精神! 圣 人之心静乎, 天地之鉴也, 万物之镜也。 夫虚静恬 淡, 寂寞无为者, 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故帝王圣 。 人休焉 休则虚, 虚则实, 实则伦矣; 虚则静, 静则 动, 动则得矣; 静则无为, 无为也, 则任事者责也。无 为则俞俞。俞俞者, 忧患不能处, 年寿长也。夫虚静 恬淡, 寂寞无为者, 万物之本也。…… 以此处上, 帝 王天子之德也; 以此处下, 玄圣素王之道也; 以此退 居而闲游, 江海山林之士服; 以此进为而抚世, 则功 [ 3] ( P2) ” 《老子》 大名显而天下一也。 这与 一样, 视虚静 , 为生命之本, 以为能“虚 ” 才能“实 ” 能“静 ” 才能 “动” ; 遵循虚静之道, 则可上可下、 可进可退都不失
[ 3] “静而圣, ” 《庄子· 根本, 正所谓 动而王。 可见, 在 天道》 篇中, 虚静之道不仅是健康长寿之道, 而且是
律, 在道家的医学理论和养生学中很好地说明了人 棤 男 女 乾 16 14 椝 风天姤 17 →24 15 →21 椑 山天遯 25 →32 22 →28
的生命力的衰减过程 ( 见以下图表 1 ) 棲 地天否 33 →40 29 →35 棾 地风观 41 →48 36 →42 椂 地山剥 49 →56 43 →49
2010 年第 7 期 ( 总第 234 期)
学 术 论 坛 ACADEMIC FORUM
宋白玉蟾《紫清指玄集》
宋白玉蟾《紫清指玄集》资料来源:方春阳主编《中国气功大成》。
本文简体字录入,原篇除“鹤林问道篇”以外,其余则无段,现文中分段系本人所为,或许能为读者理解本文观点提供一点帮助,故此说明。
玄关显秘论一言半句便通玄,何用丹书千万篇,人若不为形所累,眼前便是大罗天。
若要炼形炼神,須识归根复命。
所以道:归根自有归根窍,复命还寻复命关。
且如这个关窍,若人知得真实处,則归根复命何难也。
故曰:虛无生自然,自然生大道,大道生一气,一气分阴阳,阴阳为天地,天地生万物,則是造化之根也。
此乃真一之气,万象之先。
太虛太无,太空太玄,杳杳冥冥,非尺寸之可量,浩浩蕩蕩,非涯岸之可測,其大无外,其小无內,大包天地,小入毫芒,上无复色,下无复渊,一物圓成,千古显露,不可得而名者,圣人以心契之,不获已而名之曰“道”。
以是知心即是道也,故无心則与道合,有心則与道违。
惟此“无”之一字,包诸有而无余,生万物而不竭。
天地虽大,能役有形,不能役无形;阴阳虽妙,能役有气,不能役无气;五行至精,能役有数,不能役无数;百念纷起,能役有识,不能役无识。
今修此理者,不若先炼形。
炼形之妙,在乎凝神,神凝则气聚,气聚则丹成,丹成则形固,形固则神全。
故谭真人云: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虛。
只此“忘”之一宇,則是无物也。
本來无一物,何处有尘埃!其斯之谓乎?如能味此理,就于“忘”之一字上做工夫,可以入大道之渊微,夺自然之妙用,立丹基于頃刻,运造化于一身也。
然此道視之寂寥而无所睹,听之杳冥而无所闻,惟以心视之则有象,以心听之則有声。
若学道之士,冥心凝神,致虛守静,则虛室生白,信乎自然也。
惟太上度人,教人修炼,以乾坤为鼎器,以乌兔为药物,以日魂之升沉应气血之升降,以月魄之盈亏应精神之衰旺,以四季之节候应一日之时刻,以周天之星数应一炉之造化。
是故采精神以为药,取静定以为火,以静定之火,而炼精神之药,则成金液大还丹。
盖真阴真阳之交会,一水一火之配合,要在先辨浮沉,次明主客,审抽添之运用,察反覆之安危。
道德经《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老子》原文及鉴赏
道德经《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老子》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道德经《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老子》原文及鉴赏【导语】:[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
【观复嘟嘟】观复与归根
【观复嘟嘟】观复与归根观复与归根“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也许这个假期最大的收获就是这段话。
老林取其意“观复”“归根”,用浓浓墨汁写下来,贴于村里复古式豪宅。
慢慢的,觉得寒假回家过春节,于我就是一种“归根”过程。
当你在外漂泊,在外流浪,在外疯狂,也许有那么一天,你醒来,看着缓缓升起的太阳发呆,想不起自己为何处于此地,将往何处去。
细思极恐,自我变得无比陌生,在何处把自我给丢了也再也想不起来,危机感让你惊慌失措。
我不知道你们是否有这样的经历,对我来说,上述的情景发生过,也许是因为我未老先衰了,或者是我科幻片看多了,书看得少了。
这个寒假始于一个让我惊慌的简讯,前一秒钟,我的脑海里还是电路板还是带阻尼振荡系统,后一秒钟,眼泪掉下来,我知道了牵肠挂肚的感觉是什么样子的了。
五月天说最怕朋友突然之间的关心,我最怕收到类似那样的简讯。
外婆因一个意外住院,听到这样的消息,我努力使自己镇定。
半小时之内把行李和其它东西整理稳妥,在黑夜里胡思乱想,等待黎明的到来,黑夜漫长的让人觉得极为难受,理智被撕裂。
我想起高考前的那个电话,那个时候我也哭了,但又如何呢,所有关于外公的画面只能在记忆里找寻了。
再一次感到生命的脆弱,再一次感到自己的渺小,再一次被无力感充斥。
无论平时是如何的把牛吹上天,无论平时是如何嬉皮笑脸,无论平时是如何不可一世,生命总有一些东西你承受不来。
在医院陪外婆,看着她沧桑的脸,摘掉假牙之后软绵绵的嘴,仿佛看到人的一生。
从昏迷到含含糊糊说只言片语,从只言片语到凌乱的不知所云话语,从猜不到含义的话语到偶尔几句有正常含义的话语,从痛苦的面部表情到微笑,从微笑到笑出声来,从谁也不认识到喊得出舅舅的名字。
这个过程之中,看得到生命的力量,生命的挣扎,目睹这个过程,会突然明白那些写在书里的道理到底说的是什么,会明白什么叫做需要敬畏之心,会明白什么叫做珍惜。
那天,外婆放了个屁,我们以为是大便,问她是不是大便了,她被问得不好意思,大笑起来了,那是一种像极了小孩的无暇的笑,笑完之后,才说“无”,把整个病房的人都逗乐了。
外物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不动。
无入而藏,无出而名。
万物以生,而无不有;万物以死,而无不亡。
故人谓之“真人”。
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死也。
生之来也不可止,其去不可止。
故善游者,好其生也;善死者,安其死也。
故圣人无所喜,无所怒。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注释:1. 古之真人:指古代的得道之人。
2. 其寝不梦,其觉不动:指这些得道之人睡眠时不做梦,醒来后心神不摇。
3. 无入而藏,无出而名:指他们不隐藏于任何地方,也不张扬于外界。
4. 大块载我以形:大块,指天地;形,指人的身体。
意思是天地给予我身体。
5. 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使我劳作以维持生活,使我安逸以度晚年,使我休息以终结生命。
6. 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死也:因此,善于生活的人,也就是善于面对死亡的人。
7. 生之来也不可止,其去不可止:生命的到来和离去都是无法阻止的。
8.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万物纷纷扰扰,最终都会回归到它们的根源。
9.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回归到根源就是宁静,宁静就是回归到生命的本源。
10.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回归到生命的本源就是常态,明白这个常态就是明智。
11. 不知常,妄作凶:不知道这个常态,胡作非为就会带来灾祸。
12.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知道这个常态就会宽容,宽容就会公正,公正就会完善,完善就会顺应自然,顺应自然就会符合道,符合道就会长久,终身不会有危险。
翻译:古代的得道之人,他们在睡眠时不做梦,醒来后心神不摇。
他们不隐藏于任何地方,也不张扬于外界。
万物因之而生,而又无不具有;万物因之而死,而又无不消亡。
因此人们称他们为“真人”。
天地赋予我身体,使我劳作以维持生活,使我安逸以度晚年,使我休息以终结生命。
复命篇
复命篇薛道光序嗟夫,人之有身,其昧也久矣。
以名利盗其心,以是非贼其志,日渐一日,寝成鄙吝,不知好道,而自与远。
然至道不远,常在目前。
故仙经云: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虽有道者,欲与之开发,孰为之信。
仆陋以狂言,不足取信于人。
以金鼎还丹之道陈于世者,尤非所宜,在有道者,当自知之。
初年学道所亲,无非理性之士。
如其习漏未尽,则尚循于生死。
至于坐脱立亡,投胎夺舍,未见一朝而长往。
尝思孔子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老氏之昇腾飞举。
由是知圣人之意,不可一途而取之。
宣和庚子岁,得至人口诀曰:大道之祖,不出一气而成变化。
喻之为日月,名之为龙虎,因之为阴阳,托之为天地。
一清一浊,金木间隔于戊己之门。
一性一情,阴阳会聚于生杀之户。
采二仪未判之气,夺龙虎始媾之精。
入于黄房,产成至宝。
别有法象枢机,还返妙用。
长生秘诀,毕于此矣。
由是方知大道不繁,须逢至人,授之口诀,始能造于真际耳。
数十年所穷者,皆圣人之绪余也。
始明物有不迁之理。
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
龙虎之机,金木之理。
此之真诀,仆闻不疑。
依法行之,果跻圣域。
尝闻奥旨,混于六经书史之间。
故易曰:男女媾精,万物化生。
岂不显其道机,详其书史。
以仁义礼乐有为而推之,故于无为之道,若相反也。
昔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多能明之,近世不复有矣。
依师口诀,辄成五言一十六首,以表二八一斤之数。
七言绝句三十首,以应三十日之大功。
续添西江月九首,以应九转之法。
明辨药物采取,五行生杀,主客先后。
刑德园缺,抽添运用,火候斤两,无不备悉。
好道之士,熟究斯文,或以宿缘契合,自然遭遇。
文虽鄙陋,一一皆言其实矣。
靖康丙午秋,薛氏道光序。
五言律一十六首其一:有物含灵体,无名本自然。
赤龙藏宇宙,白虎隐丹田。
北斗南展下,眉毛眼睫边。
灰心行水火,定息觅真铅。
其二:精气元为本,神灵共一家。
但能擒五贼,自可结三花。
甲乙无令失,庚辛不要差。
一阳归正令,七返转河车。
其三:此事诚难测,贤愚总不分。
雀应非凤类,马不入羊群。
特产都三百,乾坤共一斤。
道德经第十六章原文
道德经第十六章原文道德经第十六章原文: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道德经第十六章以“致虚极,守静笃”为标题,这句话表达了通过追求虚无和守持内心的宁静来观察万物的道理。
接下来,我将围绕这个标题展开文章,探讨其中的深意。
道德经指出万物都在不断地生成与衰亡之中,而人们应该通过守持内心的宁静来观察这种变化。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被繁杂的琐事所困扰,忙碌的生活让我们失去了内心的宁静。
然而,只有在内心宁静的状态下,我们才能真正洞察事物的本质,理解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规律。
道德经进一步提到万物归根,归根即是静止,静止即是复归命运。
这里的“归根曰静”告诉我们,只有通过保持内心的宁静,才能回归自己的本真,并且获得复命的机会。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追求名利和物质财富,追逐外在的成功和享受。
然而,这种追求常常让人迷失了自己的本源,使人们陷入无尽的欲望和焦虑之中。
只有通过守持内心的宁静,我们才能回归自己的本真,找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知常即是明智。
道德经告诉我们,只有认识到万物变化的常态,才能真正明白事物的本质。
现代社会变化迅速,信息爆炸,人们往往被各种信息所淹没,容易迷失自己。
然而,只有真正理解事物的常态,才能作出明智的判断和决策,避免被外界的诱惑和干扰所迷惑。
道德经进一步指出,不了解事物的常态,就会盲目地行事,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危险。
只有真正了解事物的常态,才能容忍他人的存在,建立公平和谐的社会。
只有在公平和谐的社会中,才能实现真正的王者之道,达到天道的境界。
道德经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守持内心的宁静,追求虚无,才能达到长久的境界。
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追逐瞬间的快乐和满足,追求即时的利益。
然而,这种追求常常是短暂的,无法带来真正的满足和幸福。
只有通过追求虚无和守持内心的宁静,我们才能超越短暂的欢愉,达到长久的境界,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道德经第16章全文及译文解释
道德经·第十六章
[春秋] 老子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译文:
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
万物都一齐蓬勃生长,我从而考察其往复的道理。
那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根。
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做清静,清静就叫做复归于生命。
复归于生命就叫自然,认识了自然规律就叫做聪明,不认识自然规律的轻妄举止,往往会出乱子和灾凶。
认识自然规律的人是无所不包的,无所不包就会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长久,终身不会遭到危险。
注释:
①虚:心灵空明无欲。
极:极度、极点。
②静:无为安静。
笃:彻底。
③作:生长活动。
复:往复、回复、循环。
④芸芸:草木繁盛纷杂。
⑤根:根本、本原。
⑥归根:回归本原。
复命:复归原赋予的本性。
⑦常:天地万物运动变化中的不变法则(原则)。
⑧明:认识、了解事物运动变化中的法则,叫做“明”。
⑨容:包容的意思;河上公注:“无所不包容。
”
⑩公:大公、公平。
⑪全:无所不周普(王弼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9
少林篇
shaolinpian
内功
“
归根复命
”
一语本出自道家老子著
《
道德经
》
,
“
胎息
”
一词也多见诸仙家丹功之法,
然在
《
少林拳术
精义
》
中
“
归根复命
”
却是少林绝学
《
易筋经
》
中的一
段内修功夫,据少林师法巨子所传,谓少林自明以后,
已由释宗而与道门相参贯,
故禅门法诀中十之八
九融入了道家修养功夫。
易筋经相传为达摩大师所传,乃少林寺经典功法,
凡入少林门者皆习之,
因此少林各支均有易筋经
相传。
然在流传过程中,
出现了许多功法如目前常见
的
“
易筋经十二式
”
为清代潘
整理,
收录于其所撰
的
《
卫生要术
》
中,
清末周述官编撰的
《
增演易筋洗髓
内功图说
》
中也有,
将其改称为
“
韦驮劲十二势
”
,
这
只是易筋经中偏于外壮的一种功法,而易筋经中之内壮功流传范围不广。
少林易筋经内修功夫
文
/
金婵娥——
—
归根复命胎息法
19
shaolinyutaiji
2010.9
shaolinpian
少林篇
内功
没有内壮功而力则不神,内外两全方可成为神勇,
由此可见内壮之可贵。
内壮功中摩腹法为主体功
法,
归根复命
、
凝神气血为辅助功法,
摩腹法致力于
外揉,
鼓发清阳之气,
然而没有充足的真气做基础就
只能同无源之水一般。
归根复命有充积真气
、
采纳清
阳
、
引气归元
、
复固命宝等功效,
在易筋经中有着至
关重要的作用,
过去被认为是不传之秘,
今将此段功
法整理披露,
连同原文一并献出。
一
、
原文
纯阳则仙,
纯阴则鬼。
然阳滞而不宣,
则为元晦,
而气反浊戾;
阴从而通行,
则为柔顺,
而体必清醇。
但
阳易动而难充,
阴本静而难化。
故是功以导化浊阴为
妙用,
而以充畅清阳为本旨也。
上册诸论中,
虽曾流
露而未明言,
此时初功入手,
恐管者未能晓然,
故又
特为指出也。
夫所谓体俱金刚者,
要不过功力充足,
清阳之气充实流行,而无一毫之浊阴故也。
揉打之
功,
致力于外,
固能鼓发清阳,
然使内无充积之基,
是
犹水之无源也。
日月精华则积之于旬月之内,
观心洗
心,
则积之于入手之前与行功之暇。
而入手之后,
每
日黎明尚有一段内功,
谓之归根复命,
又为充积清阳
之要务也。
自此,
致力于内,
则积之厚;
致力于外,
则
流之光。
阳无不宣,
阴无不化,
而纯阳可冀矣。
其法于
黎明睡醒时,
披衣向东趺坐,
呼出浊气七口,
或二七
口,
合掌搓三十六,
洗面三十六,
叩齿三十六,
以集醒
身神,
默诵四字密咒
“
紧沙迦罗
”
十二遍,
又默诵大明
六字咒曰
“
嗡哞呢叭咪哄
”
二十四遍。
然后注想祖窍,
将心中所积之气纳之于中田,将肾中所凝之液升之于黄庭。
然后调匀鼻息,
满十息则吸气闭息咽之,
又
连吸连咽下达中田,更调呼吸使其和顺,每间十息则
咽气三口,
共一百二十息,
咽气三十六口,
再行法轮
自转,
然后起身。
祖窍即中田,
在心下脐上之正中,由
禀受而言为祖窍,由运化而言为中田,在一身四方之
中,
且脾土居北,
故又谓之黄庭,
其实一也。
吸气诀
曰:
三十六咽,
一咽为先;
吐惟细细,
纳惟绵绵。
经云:
久视中田,
则气长生者此也。
凡吸必以鼻,
而呼必以
口,
天门入清阳,
而地户出浊阴,
理自然也。
【
歌诀
】
武艺虽精窍不真
,
费尽心机枉劳神。
祖师留下真妙术
,
得此不可妄传人。
二
、
具体操作方法
1
.
每天黎明睡醒之时,起身披衣,
面向东方盘腿
趺坐,
先呼出浊气
7
口或
14
口,
需先呼后吸。
凡呼气
时必须用口,
吸气时用鼻,
此为天门入清阳,
而地户
出浊阴的道理。
然后再将两手心相接,互搓
36
次,
手
心会发热,
是为气血流通。
便用此双掌干洗脸
36
次。
最后两手结三昧印
(
右手掌仰放左掌上,
两大拇指相
拄
)
或双掌合十于胸前,
并叩齿
36
次,
口中若有唾液
应将它咽入腹中。
2
.
叩齿毕,
默诵四字秘咒
“
紧沙迦罗
”
12
遍,
再默
念大明六字神咒,
即六字真言
“
嗡哞呢叭咪哄
”
24
遍,
以便使全部身心较快投入练功态而达到修行的目的。
然后把目光凝视于两眼之前的正中处,
待杂念肃
清时,
即慢慢收回目光,
闭眼,
内视两眉中间祖窍穴,
注想一会儿,
再加意念轻轻的引向下行,
落入腹中。
此处为中丹田,
在人体之正中心下脐上之位,
意想全
身散乱之真气有序地向中丹田汇集,并被中丹田吸
收。
3
.
调匀鼻息,
满
10
次呼吸则吸气闭息下咽,
送下
至中丹田,
连吸连咽
3
次;
再调匀鼻息,
每呼吸
10
次
则咽气
3
口,
如此反复
12
遍,
共呼吸
120
次,
咽气
36
口。
注意:
闭息下咽时,
吸气一定要深,
从鼻缓缓吸入
口内,
而唇相合,
吸满后闭息,
不宜使劲,
闭息不同憋
气,同时口腔配合将口中气与唾液一起如吞食物状咽下送入中丹田,
默守片刻再以口缓缓吐出。
此节是
本法的中心环节,其根本作用是充实能量、
强化功
力。
再通过
“
凝神气穴
”
练习,
如此练久了自然
“
息息
归根
”
,
“
凡息
”
已断,
“
真息
”
始现,
“
真息
”
既泯,
“
胎
息
”
方显,
功至
“
胎息
”
就能
“
返本回原
”
,
如婴儿在母
胎一般
4
.
上节做完之后,
再做收功。
方法是仍然静坐,
调匀鼻息,
返听内视,
意想全身气血平衡,内气储存
蓄之丹田,
右手握拳,
在心下脐上中丹田处,沿圆形
轨迹摩转,
先左转
36
圈,
圆圈由小到大,
再右转
36
圈,
圆圈由大到小。
转圆时速度要适当,不可过快或
过慢。
此节可以调和气血,积蓄精华。
转圈完毕,
功即
收矣。
三
、
注意事项
1
.
本功有良好的培元固本、
强化内气
采纳天地
精元的作用,很适合于硬气功爱好者及有内气发放能力者作为补气之法。
2
.
本功有很强的补益功能,适合各类虚损患者
修炼,
但阴虚火旺者在练习时一定要主动减轻力度,
减少行功次数
(特别做
“
纳气归元
”
时,
更应降低要
求
)
,
以免拙火上升,
引起身体不适。
3
.
行功
10
天左右,
性欲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希望
能节制房事,使内气得以进一步强化而使生理机制得到本质性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