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五首》教学课件(84张PPT)
合集下载
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 (共108张PPT)
![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 (共108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a71b6b5f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37.png)
黄河
译 文 : 浩瀚的沙漠上升起一股 孤 烟 又高又直, 滔滔的黄河边远望一轮落日大而浑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负责侦察、通信的骑兵
译文:在萧关巧遇巡逻侦察的骑兵,告知我都 护仍在遥远的燕然山前线。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1.这首诗的首联交代了哪些内容?
目的
地点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微露出失意情绪。
1.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 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1.试着给诗歌划分朗读节奏。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2.疏通诗歌意思。
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
只剩下。空,只、仅
译 文 : 举 目 四 望竟没有一个相识的人,(我) 只好放声歌唱来怀念古代的隐士了。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1.诗歌以《野望》为题,读首联,找找诗人“望”的 时间、地点,感受诗人“望”的心境。
地点
时间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呼应尾联,表现诗人徘徊无依的孤独心境, 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2.诗人“望”到了怎样的景色 ? 由 此 描 绘 了 一 幅怎样的画面?
上 (绘景)
尾联:紧张的斗争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大意。 2.深入研读诗句,感受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
2.诗歌颔联写了哪些意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随风而去的“征蓬”和进入胡 天的“归雁”,它们正是远赴 边塞的诗人自己的写照。诗人 以“蓬”“雁”自比,从中透 露出内心忧怨难言的激愤抑郁 之情。
3.《使至塞上》的颈联被誉为“独绝千古”,清人黄 培芳认为其妙处在于“‘直’‘圆’二字极锤炼,亦 极自然”。你怎么理解这一说法?你觉得这两句诗好 在哪里?
译 文 : 浩瀚的沙漠上升起一股 孤 烟 又高又直, 滔滔的黄河边远望一轮落日大而浑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负责侦察、通信的骑兵
译文:在萧关巧遇巡逻侦察的骑兵,告知我都 护仍在遥远的燕然山前线。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1.这首诗的首联交代了哪些内容?
目的
地点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微露出失意情绪。
1.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 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1.试着给诗歌划分朗读节奏。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2.疏通诗歌意思。
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
只剩下。空,只、仅
译 文 : 举 目 四 望竟没有一个相识的人,(我) 只好放声歌唱来怀念古代的隐士了。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1.诗歌以《野望》为题,读首联,找找诗人“望”的 时间、地点,感受诗人“望”的心境。
地点
时间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呼应尾联,表现诗人徘徊无依的孤独心境, 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2.诗人“望”到了怎样的景色 ? 由 此 描 绘 了 一 幅怎样的画面?
上 (绘景)
尾联:紧张的斗争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大意。 2.深入研读诗句,感受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
2.诗歌颔联写了哪些意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随风而去的“征蓬”和进入胡 天的“归雁”,它们正是远赴 边塞的诗人自己的写照。诗人 以“蓬”“雁”自比,从中透 露出内心忧怨难言的激愤抑郁 之情。
3.《使至塞上》的颈联被誉为“独绝千古”,清人黄 培芳认为其妙处在于“‘直’‘圆’二字极锤炼,亦 极自然”。你怎么理解这一说法?你觉得这两句诗好 在哪里?
唐诗五首完整PPT课件
![唐诗五首完整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9e28fa75acfa1c7ab00cc80.png)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联诗的内容。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首联叙事,出使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颔联抒情,内心抑郁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颈联绘景,塞外风光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尾联叙事,战事繁忙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说说这一句诗的含意,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 情。
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 一样飞入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 和抑郁。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转而写登楼所见明丽之景,诗人也从 怀古之思回到现实中来。 此联写登高所见,境界阔大,色彩鲜 明。 两句对仗工整,各用一个叠词,声调 铿锵,音韵和谐,富于音乐美。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人观赏美景,吊古伤今,思绪绵绵, 不觉已是傍晚。烟雾升腾,明净的江 面早已是一片凄迷,已不知乡关何处。 漂泊异乡的人见到此情此景,不免心 生思乡的愁绪。
2.请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进行赏析。
浩瀚的沙漠上一股狼烟升起又高又直,滔滔的黄 河边远望一轮落日大而浑圆。 “大”写诗人开阔的胸襟,沙漠的浩瀚无边。 “孤”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浓烟格外醒目而单 调。 “长”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 “圆”大漠观落日的特殊感受,亲切温暖,微带苍 茫。
崔颢(约公元704—754年),汴州 (今河南开封市)人,唐朝诗人,唐玄 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旧 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 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 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 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
崔颢中进士做官,从开元年间后期出使河东军幕始,他一生基本远离京城长安外 放做官,他宦游天下,四处漂泊,这一漂泊就是20年。这种漂泊无定的生活,使崔颢 想念安定的生活,想念起家乡来。在这种背景下,崔颢途经武昌而登临黄鹤楼,目睹 黄鹤楼胜景,望夕阳在水气中欲坠,触景生情,写作了《黄鹤楼》这一千古一绝的七 律诗。
《唐诗五首》课件
![《唐诗五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450909f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bc.png)
。
03
唐诗的写作手法
对仗工整
01
02
03
结构对称
唐诗中的对仗要求严格, 通常以平仄、字数、语义 等对称,形成工整的对偶 。
丰富内涵
通过工整的对仗,诗人表 达了更为丰富的内容,使 诗歌在形式上更加优美。
修辞手法
对仗是一种修辞手法,可 以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增强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
用典巧妙
引用经典
唐诗的繁荣和衰落
唐诗在盛唐时期达到了巅峰,出现 了很多优秀的诗人和作品,而在晚 唐时期则逐渐衰落。
唐诗的文化地位
文化传承和创新
唐诗继承了汉魏六朝诗歌的优 秀传统,同时又进行了创新和 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
点。
社会文化的反映
唐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 经济和文化状况,是研究当时
社会文化的重要资料。
全诗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 情,同时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 畏和尊重之情。
《江雪》
内容概括
这首诗描写了一位渔翁在寒江 雪中独钓的情景,表达了作者 对孤独和坚韧不拔的赞美之情
。
艺术手法
诗人运用了简洁明快、动静结 合的手法,通过描绘真实和虚 构的景象,使诗歌意境幽静。
思想感情
全诗表达了作者对孤独和坚韧 不拔的赞美之情,同时反映了 作者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之情
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可以培养 人们的环保意识,认识到自然环境 的重要性和保护价值。
05
结论
本次课件的学习感悟
收获知识
通过课件学习,对唐诗的格律 、修辞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
了解,扩展了文学知识。
提高兴趣
通过课件的多样化展现方式, 激发了对唐诗的兴趣,对文学
的热爱也有所增强。
03
唐诗的写作手法
对仗工整
01
02
03
结构对称
唐诗中的对仗要求严格, 通常以平仄、字数、语义 等对称,形成工整的对偶 。
丰富内涵
通过工整的对仗,诗人表 达了更为丰富的内容,使 诗歌在形式上更加优美。
修辞手法
对仗是一种修辞手法,可 以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增强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
用典巧妙
引用经典
唐诗的繁荣和衰落
唐诗在盛唐时期达到了巅峰,出现 了很多优秀的诗人和作品,而在晚 唐时期则逐渐衰落。
唐诗的文化地位
文化传承和创新
唐诗继承了汉魏六朝诗歌的优 秀传统,同时又进行了创新和 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
点。
社会文化的反映
唐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 经济和文化状况,是研究当时
社会文化的重要资料。
全诗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 情,同时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 畏和尊重之情。
《江雪》
内容概括
这首诗描写了一位渔翁在寒江 雪中独钓的情景,表达了作者 对孤独和坚韧不拔的赞美之情
。
艺术手法
诗人运用了简洁明快、动静结 合的手法,通过描绘真实和虚 构的景象,使诗歌意境幽静。
思想感情
全诗表达了作者对孤独和坚韧 不拔的赞美之情,同时反映了 作者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之情
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可以培养 人们的环保意识,认识到自然环境 的重要性和保护价值。
05
结论
本次课件的学习感悟
收获知识
通过课件学习,对唐诗的格律 、修辞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
了解,扩展了文学知识。
提高兴趣
通过课件的多样化展现方式, 激发了对唐诗的兴趣,对文学
的热爱也有所增强。
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课堂PPT)
![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课堂PPT)](https://img.taocdn.com/s3/m/54e19972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0b.png)
点题。日暮思归是人之常情,江水上烟雾 笼罩更增添了诗人浓浓的乡愁。
图片欣赏
思想感情
诗人登临古迹黄 鹤楼,通过泛览眼前 景物,即景而生情, 寂寞之感,加之神话 传说的触动,抒发了 吊古怀乡之情。
结构梳理
起→用典引出黄鹤楼
黄 承→感慨仙人已去 鹤 楼 转→描写登楼所见
合→抒发思乡之情
愁而不怨 意境高远
形成的美丽景象。
诗意:山峦随着平原的出现而渐渐消失,长江 奔入广阔的原野后,依旧滔滔东流。月亮倒映 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彩云变幻, 形成了如海市蜃楼的景象。
景物描写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比喻
将水中月影比作明镜,用海市蜃楼形容江中云 霞之美,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 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 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2023/11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 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当作
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
2023/11/29
14
主题探究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全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 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 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3.《渡荆门送别》一诗中“月下飞天镜,云
生结海楼”是如何体现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
格的?
上句写晚上,仰观天宇,皓
月洒辉;俯察江流,明月倒映
如镜。着一“飞”字,动感十足,
神韵毕备。
下句写白天,仰望天空,彩 云兴起,变幻如海市蜃楼。着 一“结”字,拟人生情,引人联 想。此联想象新奇,表现了诗 人与月同行、与云同飘的喜悦 之情。
课文解读
图片欣赏
思想感情
诗人登临古迹黄 鹤楼,通过泛览眼前 景物,即景而生情, 寂寞之感,加之神话 传说的触动,抒发了 吊古怀乡之情。
结构梳理
起→用典引出黄鹤楼
黄 承→感慨仙人已去 鹤 楼 转→描写登楼所见
合→抒发思乡之情
愁而不怨 意境高远
形成的美丽景象。
诗意:山峦随着平原的出现而渐渐消失,长江 奔入广阔的原野后,依旧滔滔东流。月亮倒映 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彩云变幻, 形成了如海市蜃楼的景象。
景物描写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比喻
将水中月影比作明镜,用海市蜃楼形容江中云 霞之美,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 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 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2023/11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 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当作
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
2023/11/29
14
主题探究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全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 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 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3.《渡荆门送别》一诗中“月下飞天镜,云
生结海楼”是如何体现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
格的?
上句写晚上,仰观天宇,皓
月洒辉;俯察江流,明月倒映
如镜。着一“飞”字,动感十足,
神韵毕备。
下句写白天,仰望天空,彩 云兴起,变幻如海市蜃楼。着 一“结”字,拟人生情,引人联 想。此联想象新奇,表现了诗 人与月同行、与云同飘的喜悦 之情。
课文解读
《唐诗五首》ppt全文课件
![《唐诗五首》ppt全文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e3e3bf8580216fc710afd87.png)
赏析5: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 究景物的画面感。
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 烟至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至远处的夕阳到绵延 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 层次很丰富。
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 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廖廖几笔,就用 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 佛抽象派的作品.
2.读了本诗之后,请找出一些关键词,结 合背景揣摩作者的情感。
首联:叙事。(点题,交代了出使地点及事由)
颔联:表面既言事,又写景 (实际承接首联,直抒内 心感受) 颈联:写景 塞外风光(前两联还局限于个人荣辱浮 沉的小境界中,此联转到写境界阔大的景上了) 尾联: 概写守边将士繁重紧张的战斗生活,反映出战事 频繁。(叙事首尾呼应,继续写出使一事)
关键词:单车、征蓬、归雁入胡天 、孤
情感:被排挤的抑郁苦闷和远离家乡,异地漂 泊的孤寂愁绪。
小组讨论 • 3、整首诗诗人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 想到自己被排挤出朝庭之外时——
苦闷激愤抑郁
• 看到将士不畏艰苦守边卫国时——
感慨赞叹敬仰
• 4、总结、归纳,概括本诗的主旨
主旨
这首诗叙事写景相结合。以 大漠、秋天为背景,以征蓬、归 雁、孤烟长河、落日为实体,描 绘了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歌颂 守边将士的以身许国爱国精神, 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因个人际遇的 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赏析1(句意):在一片茫茫 的沙漠上,远处烽烟直冲云 霄,蜿蜒绵长的黄河上,一 轮圆圆的落日,火红壮观。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形容词+名词
赏析2(炼字):这一句描绘出了诗 人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 的风光。 一个“大”字,突出了边疆沙漠,浩 瀚无边。 “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直” 字,表现了烽烟的刚劲、坚毅之美
《唐诗五首》课件 (共65张PPT)
![《唐诗五首》课件 (共65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15b9a4b2050876323112128f.png)
感悟品析
1、本诗的首联交代了什么?本诗中写景的句子是 哪几句?是按照什么顺序描绘的?
交代了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是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感悟品析
2、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 度来写景的?
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用流动的视角写景物 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 峦从视线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 而去,画出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有,更加突出了诗人的怀乡思土之情。
感悟品析
3 、诗人登上黄鹤楼,极目远望,看到的是一幅什么 样的画面?诗人描绘这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 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 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 ,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感悟品析
3、颔联中“随”字用的好,谈谈好在何处。
“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 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 感。
感悟品析
4、颈联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 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 在流速缓慢的长 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云 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 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 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感悟品析 2、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颔联写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这是 远景、静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了起 来,这是近景、动景。 诗人运用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的手法,描绘出一幅萧瑟静谧、 安逸闲适的山林秋晚图,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郁和苦闷。
《唐诗五首》课件(共74张PPT)
![《唐诗五首》课件(共74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b57c61e8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da.png)
通过书法作品再次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注意句子的断句。
抽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示例(译文):傍晚时分,我站在东皋纵目远望,徘徊不定,不知道 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了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着落日的余辉。 牧人赶着牛群返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禽鸟归来。举目四望,竟然没 有一个相识之人,我只好放声歌唱来怀念古代的隐士。
是水对诗人不是诗人对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这座楼之所以取名黄鹤楼,是因为它来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
比如我们曾学过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早莺“争暖树”,说明了乍暖还寒,这就突出了初春的特点。
王绩在隋末、唐初曾三次入朝为官,但不久就辞官还乡。
颈联写日暮时边关所见,诗人将自己的孤寂心境与塞外风光融化一起,以传神的笔墨描绘出了神奇壮丽的塞外风光,境界开阔雄浑。
崔颢的题诗,竟然能够使李白在黄鹤楼题诗 墙前搁笔,崔颢与黄鹤楼的名气由此大增,黄鹤 楼也因此赢得了“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让李白都不得 不叹服的诗歌,看看它美在何处?妙在哪里?
作者及背景
崔颢,唐代诗人。汴州(今开封)人。唐开元年间进 士,官至太仆寺丞(管理马匹的正六品),但一生宦海浮 沉,终不得志。其早期诗歌多写闺情,受齐梁文学影响, 诗风纤艳。其后期因长期游历,特别是边塞之行,诗风变 得雄浑奔放,气势宏伟。其文集有《崔颢集》。
①句式严格讲究对仗。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首联,颔联, 颈联,尾联。其中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即3句和4句,5句和6句)。
②音律上讲究押韵。所谓押韵,就是句子的尾字要韵母相同(押韵 的字叫韵脚),律诗押韵要求押双不押单(第一句可押可不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自从南朝齐永明 年间,沈约等人将声律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 作当中,律诗这种新的体裁就已酝酿着了。 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手里律诗遂定型化, 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而早于沈、宋六 十余年的王绩,已经能写出《野望》这样成 熟的律诗,说明他是一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 人。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 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 更深化了一层。这正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 法。 (袁行霈)
黄 鹤 楼
位于湖北武汉,历代名士崔颢、李白、 白居易、孟浩然、王维、杜牧、贾岛、陆游、 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 赋。
诗词中的黄鹤楼
唐代诗人崔颢的题咏,使黄鹤楼赢得 “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黄鹤楼》 这首诗运用了优美的神话传说,写出黄 鹤楼的来历、登楼所见以及触景生情引 起的乡愁。宋代人把这首诗推为唐人七 律第一。
诗人在最后两句写到日暮时分, 江上烟波浩渺,暮霭苍茫,视线阻 隔,家乡不见,更增旅人思乡 情怀,诗境亦被推至极 度苍莽空阔,抒发了诗 人强烈的思乡情怀。
**前四句写仙人及仙鹤的传说.抒发世事 茫茫的感慨 。 **后四句抒发日暮思归的情思.
小结
诗由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而生发的联想,叙 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无限渺然的感觉,表 现人们登黄鹤楼常有的感受,气势苍莽。后四句转 而实写楼上所见所感,并由此引起乡愁。尾联以烟 波江上日暮思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 渺茫的境界。这首诗意境开阔,虚实相映,情景交 融,情味悠长。
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写黄鹤楼前实景:描绘了站在黄鹤楼上极目远 眺看到的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在黄鹤楼上放 眼望去,灿烂的阳光照耀着汉水平原,对岸汉 阳镇四周的树木显得格外分明。再看江中的鹦 鹉洲绿油油的草儿长得极其茂盛。眼前的风景 如此迷人,但作者似觉得“人是家乡好,月是 故乡明。”自己家乡此时比这更美。另外这句 又是对仗工整的对偶名句。
八年级 上册
野望
诗歌的孤寂——
王绩
王绩【jì】(585—644),唐代医生、著名诗人。 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今属山西.河津市)人。 其兄王通亦是当时名医,绩尝任秘书正字,后借故辞 归,专心以医药济人。出身官宦世家,是隋末大儒王 通之弟。王绩一生郁郁不得志,在隋唐之际,曾三仕 三隐。心念仕途,却又自知难以显达,故归隐山林田 园,以琴酒诗歌自娱。曾在隋代任秘书省正字,初唐 时,以原官待召门下省,后弃官隐居于故乡东皋村。 其《醉乡记》、《五斗先生传》、《酒赋》、《独 酌》、《醉后》等诗文,均被太史令李淳风誉为‚酒 家之南董‛。王绩《野望》作品取境开阔,风格清 新,属对工整,格律谐和,是唐初最早的五言律诗 之一。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广阔无垠的大 漠上,黄沙漫漫, 沙漠上升起一缕白 色的烽烟,直上高 空;黄昏橘红色的 夕阳,静静居于天 际,辉映着波澜不 惊的黄河之水。奇 特壮美的边塞风光 如在目前。
尾联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来到边关看见 骑兵,骑兵说将领 还在前线。 (写诗人到达边塞 所见情景)
理解&赏析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 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然而,王绩还不能象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 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 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 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表现出作者不问世事的闲适思想。
• 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 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 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打猎 到的猎物驰过我的身旁。
理解&赏析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 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 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 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 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 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 到好处。
本诗的5、6句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变化,这两 句诗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五、六句描写登楼所见实景,意思是:晴 天里,汉阳一带川旁的树木清晰可见, 鹦鹉洲上也长满茂盛的芳草.汉阳与黄鹤 楼隔江相望,所以景物历历在目鹦鹉洲 在汉阳西南长江之中,因此这两句不是 单纯的写景,而是为下文抒发思乡之情 作铺垫。
诗人在诗的末尾两句抒发了怎样的 情感?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 愁。” 太阳快下山了,在黄鹤楼上哪里能望到故乡。 只觉得眼前的汉水滚滚,烟波浩渺,使人更 生思乡之愁。本句点题。借景抒情,以日暮 途远抒发漂泊怀乡之情.
诗人在前四句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 情?
黄鹤楼是著名古迹,且有费祎在此登仙的传说,因 此登上黄鹤楼就不能不令人首先想起这一美丽而凄伤的 神话。昔人即指费祎。昔人已乘黄鹤登仙而去,而且是 一去不复返了,这里只留下了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以 及那楼的上空终日飘浮无所依归的白云, 何等凄冷!昔人登仙,固是幸事,然今日 之凄凉,则不能不令人感伤不已。前四句 两用“去”字,意在借那已逝的往昔,以衬 托自身之孤独凄凉,四句一气呵成,纯用 古调,既写出甫一登楼自然而生的感受, 又借传说为诗境涂上神奇的色调。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我轻车简从,要前往边 境慰问将士,一直要到 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写自己进入边塞)
首联
颔联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 蓬草一样随风而去,又像“归雁”一样进入 胡天。 既言事,又写景,景中传达出内心幽微难 言的孤独、郁愤之情。
• 对仗的意思:
• 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称为对仗。对仗主要包括 词语的互为对仗和句式的互为对仗两个方面。 词语 对仗的要求是:词义必须同属一类,如以山川对山 川,以草木对草木等;词性必须基本相同,如名词 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平仄必须相对,即以平对 仄或以仄对平;结构必须对称,即以单纯词对单纯 词,以合成词对合成词;另外,要避免同字相对。
写作背景: 唐代诗人崔颢游宦到了湖北武昌的黄鹤楼 有感而作. 写景: 描写了在黄鹤楼头俯视长江两岸所见景色. 抒情: 作者感叹仙人骑鹤,人去楼空,悠悠千载, 於是抚今追昔,有世事沧桑 的感慨,并因 日暮而生思乡之情.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仙人已经乘着黄鹤离去,只徒然留下一栋黄鹤 楼在此地。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黄鹤离去之后再也没有回来过,而白云千年以 来依然飘浮在空中,不因黄鹤离去而有所改变。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晴天里,汉阳一带川旁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 洲上也长满茂盛的芳草,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傍晚时分在暮色中望向远处,看不清故乡在何, 远方江上苍茫的江波真使人发愁。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黄鹤楼,屹立在武汉市长江大桥武昌桥头的 黄鹤矶上。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 年)。它背靠蛇山,俯瞰长江,奇姿雕甍,重檐 翼舒,气势轩昂宏伟,耸天峭地。远远望去,峥 嵘的楼影隐现于缥缈的烟霭之中,壮丽辉煌,宛 如仙宫琼殿,自古就有“天下绝景”之誉,曾与 湖南的岳阳楼、江西的滕王阁并称为我国江南三 大名楼。历代文人墨客登楼吟诗作赋,畅抒情怀, 留传至今的诗词逾千首,文赋过百篇,且有多如 珠玑的神话传说散落民间。现今的“黄鹤楼”景 区,时逢盛世,规制超前,是由主楼、白云阁、 岳飞广场、千禧吉祥钟、古乐宫、诗碑廊、南楼 等大小50余处景点组成的融人文与自然景观为一 体的风景名胜区,为“全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 一。
野望
王继
• • • •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理解&赏析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 不知该归依何方,
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 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 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 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 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 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 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昔人已乘黄鹤 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 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 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 的铺垫。
使 至 塞 上
王维(701—761),字 摩诘,太原祁人(今山西 祁县)。他一生写了大量 的山水田园诗,他的画画 的也好,所以苏轼称赞他 的诗画是“诗中有画,画 中有诗”。王维与孟浩然 齐名,并称“王孟”。著 有《王右丞集》。
课外知识拓展
• 典故 的含义 : • 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 史实者的官名。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 最早可追溯到汉朝,《后汉书.东平宪王苍 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 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典故 是诗文中经常引用的、有来历出处又为人们 所公认的故事或词语。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文字产生前,它源于社会生活实践,早于文 字就在民间口头流传了。
《红楼梦》第四十八 回,对于‚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香菱说: ‚这‘直’字似无理, ‘圆’字似太俗。合上 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 景的。若说再找两个换 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 个字来。‛
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从眼前的黄鹤楼阐发联想、想像。昔日仙人乘 黄鹤过此,如今人去楼空,令人惆怅。借传说 落笔,感叹物是人非. 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 悠。” 仙人乘鹤一去不复返,只余下白云朵朵漂浮 不定。作者多想像仙人一样能骑上黄鹤,腾 云驾雾,即刻回故乡。承上联进一步写岁月 不再,以白云悠悠反衬人生短促,世事茫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