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用典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用典

古代诗歌中,常常出现一种用典的手法。用典也叫用事。它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自己观点的一种表现手法。用典有明用,也有暗用,还有翻用。不管怎么用,都可以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

下面,来看一个运用用典手法的例子。

塞下曲

唐/戴淑伦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提问:这首诗最后两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寨主点拨:

最后两句诗,化用了东汉班超的典故。班超从小有大志,后来因为家贫,迫于无奈在官场做小吏,给长官抄书。他常常叹息,说大丈夫不应该老死于书房之下,应该在疆场建功立业。后来,官府招募出使西域的壮士,班超听到消息,立马辞掉抄书的职务,献身疆场。这就是投笔从戎的由来。班超出使西域后,在西域待了三十多年,先后平定西域各国,为汉王朝再一次收复西域,封侯于万里之外。后来,班超年老思归,于是给皇帝上书,里面有一句说:“臣不敢望到酒泉郡,惟愿生入玉门关。”戴淑伦的最后两句,就是化用了这个典故,表达了作者以身许国、至死不渝的壮志豪情。

参考答案:用典。这里化用了班超年老思归的典故,表达作者以身许国、建功边关的壮志豪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