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 第2章肌肉力量素质的生理基础与训练
从生理学角度解释力量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从生理学角度解释力量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力量素质是指人体肌肉产生力量的能力。
它的生理学基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释:
1. 肌肉组织:肌肉是产生力量的主要组织。
肌肉是由肌肉纤维组成的,肌肉纤维又分为快速肌纤维和慢速肌纤维两种。
快速肌纤维内的肌原纤维数量较多,可产生较大的力量,但疲劳快,适合进行高强度、短时间的力量训练;慢速肌纤维则适合进行长时间的有氧运动。
所以,肌肉组织中快速肌纤维的比例越高,力量素质越好。
2. 肌肉横切面积:肌肉的横切面积直接决定了肌肉产生力量的能力。
横切面积越大,肌肉纤维越多,能够产生更多的力量。
3. 神经系统调控:肌肉的力量产生是由神经系统调控的。
神经系统通过发送神经冲动至肌肉,使其收缩产生力量。
训练可以改善肌肉神经元的激活效率和同步性,提高力量产生能力。
4. 激素水平:激素对力量素质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例如,男性体内睾丸素水平较高,有助于增加肌肉的质量和力量。
而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较高,对肌肉发育和力量的提升作用较小。
综上所述,力量素质的生理学基础可以从肌肉组织、肌肉横切面积、神经系统调控和激素水平等方面解释。
这些因素的优化可以通过合理的训练和适当的营养来改善。
运动生理学课后思考题-王瑞元、苏全生
运动生理学课后思考题-王瑞元、苏全生思考题运动生理学第一章绪论1、运动生理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2、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3、目前运动生理学研究的主要热点有哪些?4、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是什么?5、人体生理机能是如何调节的?6、人体生理机能调节的控制是如何实现的?第二章骨骼肌肌能1、试述骨骼肌肌纤维的收缩原理。
2、试述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
3、试述在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是如何传导的。
4、试述神经-肌肉接头处动作电位是如何进行传递的。
5、骨骼肌有几种收缩形式?它们各自有什么生理学特点?6、为什么在最大用力收缩时离心收缩产生的张力比向心收缩大?7、试述绝对力量、相对力量、绝对爆发力和相对爆发力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及其意义。
8、骨骼肌肌纤维类型是如何划分的?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形态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特征是什么?9、从事不同项目运动员的肌纤维类型的组成有什么特点?10、运动时不同类型肌纤维是如何被动员的?11、运动训练对肌纤维类型组成有什么影响?12、试述肌电图在体育科研中有何意义。
第三章血液1、试述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2、何为内环境?试述血液对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作用意义。
3、试述血液在维持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4、何谓红细胞流变性?影响因素有哪些?试述运动对红细胞流变性的影响。
5、试述长期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
6、如何应用红血蛋白指标指导科学训练?第四章循环机能1、比较心肌和骨骼肌兴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的异同。
2、分析从身体立体到卧位后心输出量和动脉血压的变化及其调节过程。
3、试述心动周期过程中,左心室内压力、容积改变和瓣膜开闭情况。
4、试述动力性运动和静力性运动时心输出量和动脉血压的变化情况。
5、如何评价运动心脏的结构、功能改变?6、反应心血管机能状态的指标有哪些?第五章呼吸机能1、呼吸是由那三个环节组成?各个环节的主要作用是什么?2、呼吸形式有几种?运动过程中如何随技术动作的变化而改变呼吸形式?3、胸内压是如何形成的?有何生理意义?4、为什么在一定范围内深漫的呼吸(尤其注重深呼吸)比浅快的呼吸效果要好?5、试述肺通气的技能指标测定意义和评定方法。
运动生理学课后思考题-王瑞元、苏全生
;思考题运动生理学第一章绪论1、运动生理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2、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3、目前运动生理学研究的主要热点有哪些4、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是什么5、%6、人体生理机能是如何调节的7、人体生理机能调节的控制是如何实现的第二章骨骼肌肌能1、试述骨骼肌肌纤维的收缩原理。
2、试述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
3、试述在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是如何传导的。
4、—5、试述神经-肌肉接头处动作电位是如何进行传递的。
6、骨骼肌有几种收缩形式它们各自有什么生理学特点7、为什么在最大用力收缩时离心收缩产生的张力比向心收缩大8、试述绝对力量、相对力量、绝对爆发力和相对爆发力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及其意义。
9、骨骼肌肌纤维类型是如何划分的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形态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特征是什么10、从事不同项目运动员的肌纤维类型的组成有什么特点11、运动时不同类型肌纤维是如何被动员的12、运动训练对肌纤维类型组成有什么影响13、、14、试述肌电图在体育科研中有何意义。
第三章血液1、试述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2、何为内环境试述血液对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作用意义。
3、试述血液在维持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4、何谓红细胞流变性影响因素有哪些试述运动对红细胞流变性的影响。
5、<6、试述长期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
7、如何应用红血蛋白指标指导科学训练第四章循环机能1、比较心肌和骨骼肌兴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的异同。
2、分析从身体立体到卧位后心输出量和动脉血压的变化及其调节过程。
3、试述心动周期过程中,左心室内压力、容积改变和瓣膜开闭情况。
4、@5、试述动力性运动和静力性运动时心输出量和动脉血压的变化情况。
6、如何评价运动心脏的结构、功能改变7、反应心血管机能状态的指标有哪些第五章呼吸机能1、呼吸是由那三个环节组成各个环节的主要作用是什么2、呼吸形式有几种运动过程中如何随技术动作的变化而改变呼吸形式3、,4、胸内压是如何形成的有何生理意义5、为什么在一定范围内深漫的呼吸(尤其注重深呼吸)比浅快的呼吸效果要好6、试述肺通气的技能指标测定意义和评定方法。
肌肉力量
•
2.渐进式的超负荷安排
• 若对机体循序渐进地、缓慢地施加超负荷, 虽然成绩发展速率较慢,出成绩较晚,但由 于机体对此种超负荷一直会产生非常良好的 适应,故不仅可以达到运动员的最大潜能, 最终获得较高的运动成绩,并且可以保持较 长时间。 ∴安排超负荷时,不能急于求成,不能急功 近利,一定要从长远着想,从运动员需要最 终获得的运动成绩人手,制定出运动员的多 年训练计划,并控制每次超负荷所增加的强 度,使成绩按计划地增长。
•
(二)不同超负荷时身体机能发展的差异
•
不同超负荷安排身体机能的不同发展速率
1.突增式超负荷安排
• 依据刺激-反应-适应规律,施加较大增量的超负 荷可使机体发生较大的反应,并获得比较明显的 适应效果,因此能较快地出成绩。 但若持续性地给机体施加较大超负荷,运动员固 然出成绩较早,训练早期时常出类拔萃,但极易 导致机体过早衰竭,无法达到本来具有的运动潜 能,最终能够获得的最高成绩比预期的会明显降 低,并且最高成绩保持的时间较短,往往形成 “昙花一现”。
①身体机能在训练后的恢复情况
恢复越充分,耐受阶段相应越长。 ②训练课的强度与密度 运动强度越大,密度越大,耐受时间相应越 短,反之亦然。
③训练过程中的恢复程度
(二)疲劳
• 影响因素: ①身体机能的恢复情况; ②训练课的强度与密度; ③训练课的负荷总量以及负荷类型等。
负荷总量一般与疲劳程度呈正比例。复杂活 动负荷较之简单活动负荷疲劳程度一般相对 较深。
最大重复次数(RM) :
• 概念:指肌肉收缩所能克服某一负荷的最大次数。 应用: 5RM→肌肉粗大、力量↑、速度↑ 举重、投掷 6-10RM→肌肉粗大、力量↑、速度↑ 100米跑、跳跃 10-15RM→力量↑、速度↑、耐力↑ 400和800米 16-30RM →力量↑、速度↑、耐力↑ 中跑 30RM→毛细血管↑、耐力↑ 长跑
运动生理学肌肉力量素质的生理基础与训练精要
力量训练器械与非器械训练
器械训练
使用杠铃、哑铃、力量训练机等器械 进行训练,可针对特定肌群进行负重 练习,增加肌肉力量和体积。
非器械训练
利用自身体重、弹力带、稳定球等工 具进行练习,具有方便、灵活、低成 本等优点,适合家庭和户外训练。分级训练计划01
02
03
初级训练计划
针对初学者,以基础动作 和轻负重为主,强调正确 的动作姿势和技术,逐渐 增加训练强度和难度。
训练计划
初级阶段
中级阶段
高级阶段
以基础力量训练为主, 逐渐增加负荷和难度, 建立良好的力量基础。
在初级阶段的基础上, 增加训练强度和复杂性, 进一步提高肌肉力量。
针对个人目标进行精细 化训练,强化特定肌肉
群,追求力量极限。
恢复阶段
在力量训练过程中合理 安排休息和恢复,避免
过度训练和损伤。
04
肌肉力量素质的训练实践
运动生理学肌肉力量素质的 生理基础与训练精要
目录
• 肌肉力量素质概述 • 肌肉力量素质的生理基础 • 肌肉力量素质的训练精要 • 肌肉力量素质的训练实践 • 肌肉力量素质的评估与提高
01
肌肉力量素质概述
定义与重要性
定义
肌肉力量素质是指肌肉在特定条 件下克服阻力的能力,是运动表 现和身体健康的重要基础。
测试方法
评估肌肉力量素质的测试方法主要包括重量训练、举重、推举、硬拉等力量训练动作,以及利用等速 测力仪、力量测试器等仪器进行的专门测试。这些测试方法可以全面评估肌肉力量素质的不同方面, 为训练提供科学依据。
个体差异与训练反应
个体差异
个体差异是指不同个体在肌肉力量素质 方面存在的差异,如肌肉纤维类型、神 经支配能力、激素水平等。这些差异导 致不同个体在力量训练中的反应不同, 有些人可能更容易增加肌肉力量,而另 一些人则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才能看到明 显效果。
力量训练的生理学基础及训练方法PPT课件
10
超等长 • 应用范围:对弹跳力要求高的项目。 训练法 • 局 限 性:负荷难以控制。
离心训 练法
• 应用范围:迅速发展肌肉力量及对抗肌力量。
• 局 限 性:与实际动作相差较远,延迟肌肉既能 恢复的时间。
电刺激 法
• 应用范围:正常训练结束后及伤员。
• 局 限 性:力量消退速度快、妨碍运动系统内保 护性感受器作用正常发挥、分离神经中枢系统与 动作肌肉的工作。
七、左右交叉效应 八、效应消减 九、力量训练中的多元化
9
第四节 力量训练的方法
• 应用范围:提高持续用力为主导的项目
等长训 • 局 限 性:只能发展局部关节角度且对发展爆发
练法
力没有显著作用
• 应用范围:提高等张、等张和等动性力量。 等动训 • 局 限 性:缺少速度变化。
练法
• 应用范围:爆发力和绝对力量为主导的项目。 等张训 • 局 限 性:与实际运动动作的受力情况差别较大
11
第五节 力量训练计划的注意事项 训练周期
注意事项
力量保持
组合训练
12
谢谢观赏
13
肌肉在收缩时的初长度与肌纤维中每个肌节的长度有关,因此肌节长度可 以影响肌纤维收缩力量。而肌肉长度决定于主动、被动成分的情况,有效横桥 的数目可以影响肌动蛋白和肌凝蛋白相互作用产生的力量大小,肌肉在静修时 有效横桥数目最多。 完整的肌肉长度与力量的研究表明,一定程度上肌肉的 长度越大其产生的张力也就越大。 三、肌肉的收缩速度 四、肌纤维类型的改变
根据肌肉的收缩速度,骨骼肌纤维类型分为快肌a、快肌b和慢肌三种。
5
快慢机的收缩力量主要决定于单个肌纤维的体积和神经肌肉支配比,由于 快肌纤维体积大运动单位中的肌纤维数量多,因此快肌纤维的收缩力量明显大 于慢肌纤维。而快肌纤维的收缩速度也明显高于慢肌纤维。
简述力量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简述力量素质的生理学基础力量素质的生理学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骨骼肌的形态和生理生化特点:
肌肉生理横断面:肌肉的生理横断面是指所有肌纤维被横切时所得的横断面面积。
更大的生理横断面意味着更多的肌纤维参与收缩,从而产生更大的力量。
肌纤维类型:人体肌肉包含两种主要类型的肌纤维,即慢缩型(I型)和快缩型(II型)。
快缩型肌纤维具有更快的收缩速度和更大的力量产生潜力。
2. 肌肉结构和力学特性:
肌肉纤维的排列和定向:肌肉纤维的排列方式和方向影响着力量的产生和传递。
肌肉的初长度:在一定范围内,肌肉在收缩前的长度(初长度)越长,其产生的力量越大。
3. 神经系统的作用:
神经激活:大脑通过神经系统控制肌肉的收缩力度和速度。
更高的神经激活水平可以动员更多的肌纤维参与工作,从而提高力量输出。
运动单位的募集:根据任务的需求,神经系统会招募不同数量和类型的运动单位(由一个神经元及其支配的肌纤维组成)。
高力量输出需要高效地募集大量的运动单位。
4. 生化代谢过程:
能量供应:力量表现依赖于肌肉细胞内的能量供应。
磷酸原系统和糖酵解途径是提供短
时间高强度收缩能量的主要方式。
蛋白质合成与分解:力量训练会引起肌肉蛋白质的合成增加和分解减少,从而导致肌肉肥大和力量提升。
5. 其他因素:
遗传因素:个体的遗传背景对力量素质有显著影响,包括肌肉的大小、形状和肌纤维类型的比例。
年龄和性别:随着年龄的增长,肌肉质量和力量可能会逐渐下降。
男性通常比女性具有更大的肌肉质量和力量,但这部分差异也受到激素和生理差异的影响。
运动生理学完整版本
第三篇运动生理学绪论(一)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和任务(二)生命的基本特征(三)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第一章骨骼肌机能(一)肌肉收缩的原理1 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2 肌肉收缩的滑行学说3 肌纤维的兴奋-收缩偶联(二)肌肉收缩的形式1 向心收缩2 等长收缩3 离心收缩(三)骨骼肌不同收缩形式的比较1、力量2、肌肉酸疼(四)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1 张力与速度的关系2 肌肉力量与运动速度的关系3 肌肉力量与爆发力1 形态特征2 生理特征3 代谢特征(六)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1 运动员的肌纤维类型2 运动训练对骨骼肌纤维的影响(七)肌电的研究与应用第二章血液(一)血液概述1 体液2 血液组成3 内环境的概念及生理意义(二)血液的功能1 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功能2 运输功能3 调节作用4 保护和防御功能(三)渗透压和酸碱度(四)运动对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影响1 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2 运动对血红蛋白的影响第三章循环机能(一)心输出量和心脏做功1 心输出量及其影响因素2 心脏泵血功能及其评价(二)血管中的血压和血流1 动脉血压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2 静脉回流及其影响因素(三)运动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1 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功能的变化及调节2 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3 脉搏(心率)和血压测定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第四章呼吸(一)呼吸运动与肺通气1 呼吸的定义及全过程组成2 呼吸的形式3 肺通气功能的评价4 训练对通气功能的影响(二)气体的交换肺换气和组织换气(三)氧气的血液运输与氧解离曲线的意义1 氧气的血液运输2 氧解离曲线及其生理意义(四)呼吸运动的调节1 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2 运动时呼吸的变化和调节(五)运动时的合理呼吸1 减小呼吸道阻力2 提高肺泡通气效率3 呼吸与技术动作相适应4 合理运用憋气第五章物质与能量代谢(一)肌肉活动与物质能量代谢的相关概念1 物质代谢2 能量代谢3 基础代谢率(二)糖代谢与运动能力1 人体的糖储备2 糖的分解供能(无氧酵解和有氧氧化)3 运动与补糖(三)脂肪代谢与运动1 人体的脂肪储备2 脂肪的分解供能3 脂肪代谢与运动减肥(四)蛋白质代谢与运动1 蛋白质在体内的代谢2 关于蛋白质的补充(五)水的代谢运动员脱水及其复水(六)人体运动的能量供应1 与能量代谢有关的几个概念2 人体三个供能系统的特征3 不同运动项目的能量供应4 运动时能耗量的计算及其意义5 体温调节第六章肾脏机能(一)运动性蛋白尿(二)运动性血尿第七章内分泌机能(一)激素及其生理作用1 激素的概念2 激素的生理作用(二)几种主要激素的生物学作用1 糖皮质激素与应激反应2 儿茶酚胺与“应急”反应3 生长激素4 胰岛素5 睾酮(三)兴奋剂及其危害1 兴奋剂与使用兴奋剂2 分类3 危害第八章感觉与神经机能(一)视觉器官1 视调节2 视野(二)听觉与位觉1 前庭器的感受装置与适宜刺激2 前庭反射与前庭机能稳定性(三)本体感觉1 肌梭2 腱梭(四)肌肉运动的神经调控1 牵张反射2 状态反射第九章运动技能(一)运动技能的形成(条件反射学说)1 运动技能的概念和分类2 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3 体育教学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第十章有氧、无氧工作能力(一)能量代谢有关的几个概念1 需氧量2 摄氧量3 氧亏与运动后过量氧耗(二)有氧工作能力1 最大摄氧量的概念、影响因素、测定方法及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2 乳酸阈概念、测定方法及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3 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方法(二)无氧工作能力1 无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基础2 无氧工作能力的测试与评价3 提高无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方法第十一章身体素质(一)身体素质概述1 身体素质的概念2 发展身体素质的意义(二)力量素质1 力量素质的概念2 力量素质的生理基础3 功能性肌肉肥大4 力量素质的训练(三)速度素质1 速度素质的概念及分类2 速度素质的生理基础3 速度素质的训练(四)耐力素质1 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及其训练方法2 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及其训练方法(五)灵敏与柔韧素质1 灵敏素质2 柔韧素质第十二章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一)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1 赛前状态的概念及对运动能力的影响2 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二)极点与第二次呼吸1 极点2 第二次呼吸3 影响极点与第二次呼吸的因素(三)稳定工作状态1 真稳定工作状态2 假稳定工作状态(四)运动性疲劳1 概念2 产生机制3 判断运动性疲劳的指标及方法(五)恢复过程1 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超量恢复)2 促进人体功能恢复的措施第十三章特殊环境与运动能力(一)高原环境与运动1 高原环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2 高原训练(二)热环境与运动1 预防热危害的原则2 补充体液的原则与方法第十五四章运动机能的生理学评定1 安静状态下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2 定量负荷时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3 极量负荷时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4 运动结束后恢复效果的生理学评定第十五章儿童少年生长发育与体育运动(一)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与运动1 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1 运动系统2 氧运输系统(二)儿童少年身体素质的发展身体素质的发展规律和发展特点本篇参考书目1 王瑞元主编运动生理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2 邓树勋等主编运动生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 王步标等主编运动生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供参考,感谢您的配合和支持)。
运动生理学内容简要
科)课程大纲
考点
1.1.1.1生理学概念 1.1.2.1人体生理学概念 1.1.3.1运动生理学概念 1.2.1.1运动生理学与健身 1.2.2.1运动生理学与竞技运动 1.3.1.1运动生理学的现状 1.3.2.1运动生理学的发展 2.1.1 兴奋、兴奋性、阈强度、时值的概念 2.1.2 引起兴奋的三个刺激条件 2.1.3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的概念
考试类型
记忆 记忆 记忆 理解 理解 理解 理解 记忆 记忆 记忆
2.2.1 肌肉的微细结构、肌丝的分子组成、肌肉的物 理及生理特性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理解
2.2.2 肌丝滑行理论
记忆
2.2.3单收缩、强直收缩;缩短收缩、拉长收缩、 等长收缩的概念及特点
记忆
2.2.4 人类肌纤维的类型;两类肌纤维的形态、 生理和代谢特征
3.2.1糖、脂肪、蛋白质的分解代谢
3.2.2 三个能量系统的供能特点 3.3.1 能量连续统一体的概念及分区
3.3.2 分析不同性质运动中的代谢规律
4.1.1神经元
4.1.2神经胶质细胞
4.2.1感受器的概念及生理特性 4.2.2感觉的形成;眼在感觉形成中的作用;耳在听觉 形成中的作用;前庭器官的适宜刺激;前庭反射及前 庭功能稳定性;肌梭及腱器官的适宜刺激 4.2.3躯体运动的概念及其分类;脊髓运动神经元
理解 记忆 记忆 记忆 记忆 理解 记忆 记忆
4.50%
1.00%
0.10%
0.10%
0.10%
0.2% 0.2% 0.2% 0.2% 0.2%
1.0%
3.00%
1.0%
0.80% 0.20% 0.40% 0.60% 0.40% 0.20% 0.40%
肌肉力量
第十章名词解释:肌肉力量:机体神经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
问答题:1、简述肌肉力量的影响因素及力量训练对肌肉力量的影响。
2、简述肌肉力量检测和评价的方法。
3、简述肌肉力量训练的生理原则有氧运动能力名词解释:需氧量;摄氧量;氧亏;最大摄氧量;有氧耐力;乳酸阈;个体乳酸阈;问答题:1、试述最大摄氧量的主要生理机制及其影响因素?2、试述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及其影响因素?3、从生理学角度分析决发展有氧耐力的训练手段。
速度与无氧耐力名词解释:速度素质;反应速度;动作速度;位移速度;耐力素质;无氧耐力;问答题:1、从生理学角度分析决定跑速快慢的生理基础。
2、从生理学角度分析决发展无氧耐力的训练手段。
平衡、灵敏与柔韧名词解释:灵敏素质;柔韧素质;问答题:1、从生理学角度分析决定跑速快慢的生理基础。
2、从生理学角度分析决发展无氧耐力的训练手段。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的变化名词解释:赛前状态;准备活动;进入工作状态;极点;第二次呼吸;运动性疲劳;超量恢复;问答题:1、如何依据赛前状态的生理变化调整和提高机体工作能力?2、进入工作状态产生的原因是什么?3、试述运动性疲劳产生机理的学说。
4、简述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
运动技能学习名词解释:运动技能;问答题:1、简述运动技能学习的形成过程?2、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中,技能表现变化的主要特点,教学训练中应该注意些什么?肥胖与体重控制名词解释:身体成分;肥胖;体质指数问答题:1、简述肥胖的诊断指标及其标准。
2、论述运动减肥处方的制定原则及其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运动生理学考试重点
绪论一、生命活动基本特征:(一)新陈代谢。
(二)兴奋性。
(三)生殖。
二、“反应”的定义:机体或细胞受到刺激后所发生的功能活动的变化,称为反应三、“兴奋”的定义:生物体的器官、组织或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的动作电位,称为兴奋。
四、“兴奋性”的定义:生物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五、“内环境”的定义:细胞外液是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又称内环境。
六、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一)神经调节。
(二)体液调节。
(三)自生调节。
第一章:肌肉活动一、“静息电位”的定义: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动作电位”的定义:动作电位是指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时,细胞膜在原来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的一次迅速、短暂、可向周围扩布的电位波动。
三、肌肉三种收缩形式的比较:四、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一)张力--速度关系:当前负荷不变,改变后负荷时,张力与速度成反比关系(二)长度--张力关系:初长度过长和过短都会使张力减小,只有达到最适初长度,张力才最大。
五、人类肌纤维的类型及比较:统原系磷性质代谢代谢无氧 速率g/s56kj 快代谢无氧 •(中中g/ 29.3代谢有氧g/s(15kj力爆发 小 大耐力 好 差代谢有氧 高 低代谢无氧 低 高度疲劳不易易度管密微血多少直径维的肌纤 细 粗度体密线粒 多 少性酶活ATP低 高蛋白肌红高低颜色红白第二章:能量代谢一、合成ATP 的三种途径及比较:二、“基础代谢”的定义: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清晨极其安静状态下的能量代谢三、“基础代谢率”的定义: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
第三章: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前庭器官”的定义:前庭器官是人体对自身姿势、运动状态及空间位置感知的感受器,对保持身体平衡起重要作用。
“前庭反应”的定义:当人体前庭感受器受到过度刺激时,反射性的引起骨骼肌紧张性的改变以及自主功能的反应,这些反应称为前庭反应。
三、“前庭稳定性”的定义:过度刺激前庭感受器而引起机体各种前庭反应的程度,称为前庭稳定性。
运动生理学课件-肌肉力量
肌肉纤维类型
肌肉纤维可以分为慢肌纤维 和快肌纤维,它们具有不同 的收缩速度和耐力。
肌肉力量的定义
肌肉力量指的是肌肉产生的最大力量,通常用于进行单次最大负荷的活动。
增强肌肉力量的方法
1 抗阻力训练
通过使用外部重量或阻力 设备进行训练,如举重、 引体向上等。
2 爆发力训练
3 肌肉耐力训练
采用快速和爆发性动作进 行训练,如跳跃、冲刺等。
通过低负荷、高重复的训 练来提高肌肉的耐力和持 久力。
肌肉力量对运动表现的影响
增强肌肉力量将显著提高运动表现,包括速度、力量输出和耐力。
肌肉力量的训练原则
逐渐增加负荷
通过逐渐增加训练负荷,促进肌肉力量的持续 增长。
多样化训练
采用不同的训练方法和动作,以刺激不同的肌 肉群。
定期休息
在训练过程中给肌肉充分的恢复时间,避免过 度训练导致受伤。
个性化训练
根据个人差异和目标设计适合自己的训练计划。
肌肉力量的评估方法
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最大负荷测试
通过进行一次最大负荷测试,评 估肌肉力量的最大产能。
肌肉耐力测试
通过进行高重复次数的测试,评 估肌肉的耐力水平。
力量动力学测试
使用力量动力学设备,测量肌肉 在特定动作中的力量输出。
训练计划
制定个人肌肉 力量训练目标
运动生理学课件-肌肉力 量
本课件将介绍运动生理学概述,包括定义和重要性;探讨肌肉力量的组成、 影响和训练原则;最后教你如何制定个人化的肌肉力量训练计划。
什么是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理学研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和适应机制,帮助我们理解运动对身体的影响。
运动生理学的重要性
1 提高运动能力
运动生理学肌肉力量素质的生理基础与训练38页PPT
6、纪律是自由的第一条件。——黑格 尔 7、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 集体的 动作, 集体的 表情, 集体的 信念。 ——马 卡连柯
8、我们现在必须完全保持党的纪律, 否则一 切都会 陷入污 泥中。 ——马 克思 9、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坊没有水。— —夸美 纽斯
10、一个人应该:活泼而守纪律,天 真而不 幼稚, 勇敢而 鲁莽, 倔强而 有原则 ,热情 而不冲 动,乐 观而不 盲目。 ——马 克思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拉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Hale Waihona Puke
体育学公开课运动生理学的基础知识与训练
体育学公开课运动生理学的基础知识与训练体育学公开课——运动生理学的基础知识与训练运动是现代社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人们通过参与各种体育锻炼来维持身体健康、提高身体素质。
而要更好地进行运动锻炼,了解运动生理学的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运动生理学的基础知识,并提供一些训练建议,帮助大家更好地进行体育锻炼。
一、运动生理学的基础知识1. 肌肉结构与肌肉收缩肌肉是人体运动的主要驱动力,其由肌肉纤维构成。
肌肉纤维中的肌原纤维可以通过肌肉收缩带来力量的产生和转化。
肌肉收缩主要分为等长收缩与等力收缩两种形式,分别用于不同类型的运动。
2. 有氧与无氧运动根据运动能量供给的不同方式,运动可分为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
有氧运动以氧气为主要能量来源,如长时间的慢跑、游泳等;无氧运动则以无氧代谢产生的能量为主,如短时间的高强度训练、举重等。
3. 心血管系统的适应运动时,心血管系统起到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作用。
长期锻炼能够使心脏肌肉强化,提高心脏泵血能力,增加肺活量,降低心率和血压,改善血液循环,提高心肺功能。
4. 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运动时,肺活量增加,肺泡功能增强,呼吸肌肉得到锻炼。
适当的有氧运动有助于增强肺功能,提高呼吸效率,增加肺活量,更好地利用氧气。
5. 运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运动有助于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增加脑血流量,提高注意力和思维能力。
长期参与运动锻炼还能减轻焦虑和抑郁情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二、运动训练的注意事项1. 个体差异的重视每个人的体质和目标不同,因此在制定训练计划时应根据个体差异做出相应的调整。
聆听自己的身体反馈,逐步提高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避免过度训练导致损伤。
2. 适度的热身与放松在进行运动训练前,要进行适度的热身活动,以增加肌肉的温度和柔韧性,防止运动损伤。
训练结束后,也要进行适当的放松活动,以帮助肌肉恢复。
3. 合理的饮食与补充运动训练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和营养物质,因此要保证合理的饮食与补充。
运动生理学 第2章肌肉力量素质的生理基础与训练
• 相对强度:根据个人最大摄氧量百分数或最大心率 百分值等生理指标来反映某一负荷量对身体的刺激 程度。 优点:能反映运动者的个人体能水平 • 运动生理学中通常采用生理负荷强度衡量运动强度
最大重复次数(RM) :
• 概念:指肌肉收缩所能克服某一负荷的最大次数。 应用: 5RM→肌肉粗大、力量↑、速度↑
•(二)肌原纤维型功能性肥大
(一)肌浆型功能性肥大
• 概念:指肌纤维非收缩蛋白成分的增加所致的肌 肉体积增加。 • 表现:肌纤维的非收缩蛋白成分含量如线粒体、 肌糖原、磷酸肌酸和肌红蛋白等数量增加。 较小强度长期运动训练→功能性肥大 • 部位:主要是慢红肌(Ⅰ型肌)和快红肌(Ⅱa型肌) 肌纤维。 • 耐力性运动→慢肌产生肌浆型功能性肥大
身体素质: • 概念:人体在肌肉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 速度、耐力、灵敏及柔韧等机能能力 。 • 影响身体素质的发展水平的因素: 肌肉本身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肌肉工作时的能量供应 内脏器官的机能以及神经调节能力 • ∴身体素质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在肌肉 工作中的综合反映。
力量素质
视频
• 绝对肌力: 指肌肉做最大收缩时所能产生的张力, 通常用肌肉收缩时所能克服的最大阻力负荷来表示。 • 相对肌力(比肌力): 指肌肉单位生理横断面积(常以1cm2为单位)肌纤 维做最大收缩时所能产生的肌张力。 指肌肉在最短时间收缩时所能产生的 • 肌肉爆发力: 最大张力,通常用肌肉单位时间的做功量来表示。 指肌肉长时间收缩的能力,常用肌肉克 • 肌肉耐力: 服某一固定负荷的最多次数(动力性运动)或最长时 间(静力性运动)来表示。
一、决定肌肉力量的生物学因素 1.肌纤维的横断 面积 • ①肌力与肌肉横 断面积 成正比。 • ②实验: 力量训练100天, 上臂肌横面积 ↑23%,肌力 ↑92%
运动生理学_10肌肉力量
第三节 肌肉力量的检测与评价 一、等长肌力检测 1.等长肌力检测的内容 等长肌力测定:通常指最大等长肌力。 包括:握力、背力、臂力、腿部力量等 2.测定手段 主要有:握力计、背力计、等速肌力测试系统、力 传感器等 3.测定方式 一般进行2~3次,取最好成绩。 4.优、缺点 优点:方便、省时、设备便宜 缺点:检测结果受关节角度影响、检测方法难标准化
(三) 力量训练的主要手段 1.负重抗阻练习 可用于任何部位力量训练,是最常用的方法 如 用杠铃、哑铃等。 2.对抗性练习 不需要任何器械,可引起练习者的兴趣。 如 双人推、顶、拉等 3.克服弹性物体练习 如 拉力器、拉橡皮等 4.利用力量训练器械练习 可在各种不同姿势进行练习,具有 针对性 5.克服外部环境阻力的练习 每次练习不用全力,动作要轻快 如沙地或草地跑、跳等 6.克服自身体重的练习 局部肌肉得到发展。 如 引体向上、倒立推起等 7.电刺激 (电极臵于肌肉起止端,电流以人不感痛苦为宜) 8.震动 通过给人体施加一定频率和强度的机械震动来保持和 提高肌肉力量的训练方法。
4 超等长练习 超等长练习—肌肉先被迫迅速进行离心收缩,紧接着迅速转为 向心收缩的练习。 此方法对运动员支撑力、爆发力发展有显著效果。 ⑴ 能使更多运动单位同时参与工作(受到牵张是突然的、 优点 短促的,牵张感受器同步受刺激,产生的兴奋高度同步) ⑵ 更接近比赛时人体的运动形式,肌肉发力突然,技术结 构相似,传递速度快,训练效果更好。 不足:如运用不合理,易发生运动损伤。
第十章
肌肉力量
目的:1.掌握肌肉力量的生理基础及影响因素 2.掌握肌肉力量训练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 肌肉力量的生理学基础
一、肌肉力量的分类
肌肉力量:指肌肉紧张或收缩时对抗阻力来完 成运动的能力。 力量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基础。 静力性力量 向心收缩力量 按收缩形式分 离心收缩力量 动力性力量 等速肌肉力量 超等长肌肉力量 绝对力量 按力量表示方法分 相对力量 最大力量 按表现形式和构成特点分 快速肌肉力量 力量耐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相对强度:根据个人最大摄氧量百分数或最大心率 百分值等生理指标来反映某一负荷量对身体的刺激 程度。 优点:能反映运动者的个人体能水平 • 运动生理学中通常采用生理负荷强度衡量运动强度
最大重复次数(RM) :
• 概念:指肌肉收缩所能克服某一负荷的最大次数。 应用: 5RM→肌肉粗大、力量↑、速度↑
• 普通人:60%-70%的肌纤维同时参与收缩 原因:一般人的运动中枢兴奋性难以达到足 够高的水平,所发出的神经冲动不能使更多 的运动单位参与兴奋收缩过程。 • 运动员: 80%-90%甚至更高肌纤维收缩 原因:运动中枢同步放电的程度将大大提 高,最大肌力自然大大增加。
(三)肌纤维类型
• 早期研究:无论是速度训练还是耐力训练都 不会引起肌纤维类型的改变。 • 近期有研究表明:肌纤维间通过亚型的形式 有可能出现相互转化。
(六)合理训练间隔原则
• 概念:是寻求两次训练课之间的 适宜间隔时间,使下次力量训练 在上次训练出现的超量恢复期内 进行,从而使运动训练效果得以 积累。
五、力量训练要素
(一)运动强度 • 分类:绝对强度和相对强度。 • 绝对强度:指机体所承受的物理负荷量(如做了多少 功等),所以又叫做物理负荷强度。
6.年龄与性别
• • • • 20-30岁时达最大 青春发育期前:男肌力>女肌力(不显著) 青春发育期后:男肌力>女肌力(显著) 原因:①雄性激素 ②男子经常参加一些能发展力量 和爆发力的体育活动
成年男子和女子的绝对 与相对力量的比较
7.体重 • 体重大→绝对力量较大
• 体重较轻→较大的相对力量 • 体重的增加→绝对力量直线增加 相对力量 下降 • 肌糖原和肌红蛋白含量和毛细血管分布密 度也会影响肌肉力量。
(一)肌纤维的收缩力
视频 欣赏
研究发现:经过100天的训练后,上肢屈
肌的横截面积增加23%时,肌力增长92%。
每1平方厘米肌肉横截面积可产生65 运动训练→肌原纤维收缩蛋白含量显著↑ 肌原纤维增粗 公斤力。 肌细胞内的肌糖原等贮备↑ 有关代谢酶的活性增加 →肌肉的收缩能力↑
(二)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
实验条件 未经训练 “速度性”训练 “力量性”训练 肌肌凝蛋白含量(%) 4.70 6.00 6.88
图 b.运动训练 →肌肉结缔组织增厚、毛细血管增生、 内含物(肌红蛋白、CP、肌糖原) ↑
c.肌纤维增殖:待研究因素
2.肌纤维类型和运动单位
• 肌纤维类型与肌力关系:快肌纤维%越高肌力越大
运动位: 指一个α-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
• 概念:指力量练习过程中应考虑前后练习动作的科
学性和合理性。
• 原则:先练大肌肉、后练小肌肉、前后相邻运动避 免使用同一肌群。 机制:①大肌肉在训练时运动中枢的兴奋面广, 兴奋程度高,在提高自身力量的同时,由于兴奋 的扩散作用,练习过程对其他肌肉也有良性刺激 作用。②大肌肉相对不易疲劳,可延长练习时间, 而小肌肉练习容易疲劳,将影响大肌肉练习动作 的完成。
一、决定肌肉力量的生物学因素 1.肌纤维的横断 面积 • ①肌力与肌肉横 断面积 成正比。 • ②实验: 力量训练100天, 上臂肌横面积 ↑23%,肌力 ↑92%
屈肌力量与肌横断面积的关系 (依猪饲和福永,1968)
③运动训练引起肌肉横断面积增加的原因:
• a.肌纤维增粗: 主要因素 运动训练→激素和神经调节 →蛋白质的合成 ↑ (主要是肌凝蛋白↑)
(三)运动量 • 运动量包括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两个因素, 是二者的乘积。 • 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运动量=平均运动强度*运动时间
• 在一段时间如一周或一个月训练的运动总量 除了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外,还要考虑这段 时间的训练频度,即:
运动总量=(平均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训练 频度
• 返回
四、力量训练原则
(一)大负荷原则 • 要求:阻力应接近(至 少超过肌肉最大负荷能
力2/3以上)或达到甚至
略超过肌肉所能承受的
最大负荷。
(二)渐增负荷原则
• 概念:力量训练过程中,随着训练水平的提 高,肌肉所克服的阻力也应随之增加,才能 保证最大肌力的持续增长。 最大负荷→适应→新最大负荷→适应 •福克斯(Fox): “负荷到8,训练到12” •实践:“负荷到10,训练到15” “负荷到15,训练20” “负荷到1,训练到5”
骨骼肌纤维。 快肌运动单位 α-运动神经元 慢肌运动单位
一个运动神经元所支配的肌纤维数量。 神经支配比大,神经元支配的骨骼肌 神经支配比: 纤维数量多,不同的运动单位所产生 的肌张力亦不同。
3.肌肉收缩时动员的肌纤维数量
• 水平低者:60%肌纤维参与活动
水平高者:90%肌纤维参与活动 研究证明:20-80%MVC活动,主要靠募
耐力训练:肌纤维的琥珀酸脱氢酶等有氧代谢 酶活性、毛细血管网数量和体积、肌红蛋白含 量及慢肌纤维面积百分比等增加;
速度和力量训练:有关无氧代谢酶活性及快肌 纤维面积百分比等增加。
三、功能性肌肉肥大
视频 欣赏
• 概念:由于运动训练所引起的肌肉 体积增大 • 主要表现:肌纤维的增粗
•分类:
•(一)肌浆型功能性肥大
小结:
• 一、决定肌肉力量的生物学因素
• 1.肌纤维的横断面积
• 2.肌纤维类型和运动单位
• 3.肌肉收缩时动员的肌纤维数量
• 4.肌纤维收缩时的初长度
• 5.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
• 6.年龄与性别
• 7.体重
二、肌肉力量的可训练因素
• (一)肌纤维的收缩力 • (二)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
• (三)肌纤维类型
身体素质: • 概念:人体在肌肉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 速度、耐力、灵敏及柔韧等机能能力 。 • 影响身体素质的发展水平的因素: 肌肉本身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肌肉工作时的能量供应 内脏器官的机能以及神经调节能力 • ∴身体素质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在肌肉 工作中的综合反映。
力量素质
视频
• 绝对肌力: 指肌肉做最大收缩时所能产生的张力, 通常用肌肉收缩时所能克服的最大阻力负荷来表示。 • 相对肌力(比肌力): 指肌肉单位生理横断面积(常以1cm2为单位)肌纤 维做最大收缩时所能产生的肌张力。 指肌肉在最短时间收缩时所能产生的 • 肌肉爆发力: 最大张力,通常用肌肉单位时间的做功量来表示。 指肌肉长时间收缩的能力,常用肌肉克 • 肌肉耐力: 服某一固定负荷的最多次数(动力性运动)或最长时 间(静力性运动)来表示。
(二)肌原纤维型功能性肥大
积增加。
举重
• 概念:指肌纤维收缩蛋白成分的增加所致的肌肉体 • 表现:肌纤维中的收缩蛋白含量增多,肌原纤维的 体积明显增加。肌肉绝对肌力和相对肌力的显著提
高。
长期大负荷力量训练→肌原纤维型功能性肥大
• 部位:主要在快白肌(Ⅱb型肌)纤维中
力量性和速度性全力运动→快肌肌原纤维型功能性 肥大
(五)有效运动负荷原则 • 概念:指要使肌肉力量获得稳定提高,应保 证有足够大的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以引起 肌纤维明显的结构和生理生化改变。 •靶强度:在运动生理学中,将导致身体产生 运动痕迹和效果的最小运动强度。
•靶心率:靶强度时的心率
通常每次力量训练应有不少于三组接近 或达到肌肉疲劳的力量练习,才能使肌肉力量 逐渐提高。
•(二)肌原纤维型功能性肥大
(一)肌浆型功能性肥大
• 概念:指肌纤维非收缩蛋白成分的增加所致的肌 肉体积增加。 • 表现:肌纤维的非收缩蛋白成分含量如线粒体、 肌糖原、磷酸肌酸和肌红蛋白等数量增加。 较小强度长期运动训练→功能性肥大 • 部位:主要是慢红肌(Ⅰ型肌)和快红肌(Ⅱa型肌) 肌纤维。 • 耐力性运动→慢肌产生肌浆型功能性肥大
(三)专门性原则
视频
• 概念:指所从事的肌肉力量练习应与相应的运 动项目相适应。
• 分类:身体部位的专门性和练习动作的专门性。
• 机制:不同肌群甚至同一肌群的不同运动单位 之间应具有一定的神经肌肉协调性。 • 意义:有利于神经系统的协调调节能力,以及 肌肉内一系列适应性生理和生化变化。
(四)负荷顺序原则
5.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
• ①协调各肌群活动 改善主动肌、协同肌、对抗肌间的协调关系,特别 是对抗肌放松能力,可显著地增加肌肉收缩的力量。 • ②提高中枢兴奋程度 动员尽可能多的运动单位参加工作 发放高频冲动增加强直收缩程度 研究证明:20-80%MVC活动,主要靠募集更多的运 动单位参与活动。>80%MVC靠中枢增加冲动频率。 • ③增加肌肉同步兴奋收缩的运动单位数量来提高肌肉最 大肌力。 >80%MVC活动时,同步兴奋↑
举重、投掷 6-10RM→肌肉粗大、力量↑、速度↑ 100米跑、跳跃 10-15RM→力量↑、速度↑、耐力↑ 400和800米 16-30RM →力量↑、速度↑、耐力↑ 中跑 30RM→毛细血管↑、耐力↑ 长跑
(二)练习次数和频度
• 研究表明:初次参加运动训练者,隔天训练的效果比每 天训练效果好。 每天训练10次,肌肉力量提高47% 隔天训练10次,肌肉力量提高77.6% • 举重等以发展肌肉最大肌力为主要目的的运动,其运动 强度应足够大,一般接近或达到肌肉的最大负荷能力, 练习组数至少不低于3次,训练频度则可适当减少,每周 1-2次即可。 • 以发展肌肉体积线条和爆发力为主要目的的运动如健美, 其运动强度应适当降低,但练习组数和频度则相应地增 多; • 以发展肌肉耐力和提高内脏机能水平为主要目的的运动, 其运动强度更低,练习次数相应较多,练习频度亦可有 所增加。
集更多的运动单位参与活动。
4.肌纤维收缩时的初长度
下一页
4.肌纤维收缩时的初长度
图
• 肌节最适初长(2.0-2.2m)时,粗细肌 丝重叠佳,肌缩速度、幅度和张力最大; • 大于最适初长时,粗、细肌丝重叠↓, 肌缩速度、幅度和张力↓; • 小于最适初长时,粗、细肌丝重叠↓, 肌缩速度、幅度和张力虽然↑,但不如 最适初长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