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政策法规

合集下载

我国劳动就业法规与政策

我国劳动就业法规与政策
• 支付条件: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形成或建立劳动关系后(含试用、 熟练、见习期间),在法定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 其所在的用人单位应当支付其不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工 资。
第三十三页,共六十一页。
• 1.最低工资标准的确定
• 参考因素:
生活费//社会平均工资水平//劳动生产率 //就业状况//区域经济
第十一页,共六十一页。
劳动合同的约定条款 • (1)试用期 • (2)培训 • (3)保守秘密 • (4)补充保险和福利待遇等
第十二页,共六十一页。
• 试用期条款的限制: • (1)试用期期限 • (2)试用期工资的最低水平 • (3)对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限制
第十三页,共六十一页。
• (1)试用期期限(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 能约定一次试用期。)
第五十五页,共六十一页。
三、实施
• (一)管辖 • 1.地域管辖 • ---用人单位用工所在地的县级或设区
市级劳动保障监察部门 • 2.级别管辖---上级可以管下级 • 3.制定管辖---共同的上级有权指定
第五十六页,共六十一页。
• (二)形式 • 1.主要形式--• 日常巡视检查、审查报送材料、接受举
第二十三页,共六十一页。
• 三、劳动合同的解除
劳动合同 的解除
协商 解除
劳动者 用人单位 经济Βιβλιοθήκη 解除解除补偿
第二十四页,共六十一页。
(二)劳动合同的终止
• 终止情形 • 手续办理
第二十五页,共六十一页。
四、集体合同、劳务派遣和非全日制用工的规定
• (一)集体合同
订立主体: 工会----用人单位
类别: 专项集体合同//行业性集体合同//区域性集体合

人力资源劳动市场的法规政策

人力资源劳动市场的法规政策

人力资源劳动市场的法规政策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也离不开对劳动力的管理与保护。

为了维护劳动者的权益,促进劳资关系的和谐发展,各国纷纷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政策来规范人力资源劳动市场的运作。

人力资源劳动市场的法规政策对于实现就业公平、提高劳动生产力以及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劳动法律法规劳动法律法规是人力资源劳动市场中最基础、最重要的法规。

它包括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用以维护劳动者的权益,规范用工单位的行为。

劳动法律法规规定了劳动合同的签订与解除、工资福利、工时管理、劳动保护等方面的内容,保障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二、就业促进政策为了减少失业率、提高就业率,各国政府在人力资源劳动市场中实施了一系列就业促进政策。

这些政策包括职业培训、创业扶持、灵活就业等。

通过提供各种就业机会,发展职业技能,帮助劳动力提高就业能力,实现就业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三、劳动保护政策劳动保护政策是为了保障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而制定的。

这些政策包括安全生产法规、职业病防治法规等。

通过加强对用工单位的监管,建立健全的安全保护机制,减少劳动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四、劳动关系协调政策劳动关系协调政策旨在促进劳资双方的和谐与平衡。

这些政策包括劳动争议解决机制、工会组织等。

通过建立健全的劳资协商机制,化解劳动争议,提高对人力资源劳动市场的管理水平,实现劳资双方的共赢。

五、移民政策人力资源劳动市场的法规政策还包括移民政策。

移民政策涉及到人员流动与国际劳动力市场的管理。

不同国家在控制移民规模、管理移民流程等方面有着不同的政策。

移民政策的制定旨在平衡本国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需求,同时也要保护本国劳动者的利益。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劳动市场的法规政策是维护劳动者权益、促进劳资关系平衡发展、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手段。

通过制定有效的劳动法律法规、实施就业促进政策、加强劳动保护、推进劳动关系协调以及管理国际劳动力流动等措施,可以创造一个稳定、公平、和谐的人力资源劳动市场环境,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劳动政策法规

劳动政策法规

劳动政策法规一、《劳动法》第四条用人单位在下列节日期间应当依法安排劳动者休假:(一)元旦;(二)春节;(三)国际劳动节;(四)国庆节;(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休假节日。

第四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下列标准支付高于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工资报酬:(一)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一百五的工资报酬;(二)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资报酬;(三)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资报酬。

第四五条国家实行带薪年休假制度。

劳动者连续工作一年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

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二、劳动部关于印发<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的通知34、除劳动法第二五条规定的情形外,劳动者在医疗期、孕期、产期和哺乳期内,劳动合同期限届满时,用人单位不得终止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的期限应自动延续至医疗期、孕期、产期和哺乳期期满为止。

35、请长病假的职工在医疗期满后,能从事原工作的,可以继续履行劳动合同;医疗期满后仍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由劳动鉴定委员会参照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标准进行劳动能力鉴定。

被鉴定为一至四级的,应当退出劳动岗位,解除劳动关系,办理因病或非因工负伤退休退职手续,享受相应的退休退职待遇;被鉴定为五至级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并按规定支付经济补偿金和医疗补助费。

三、工资59、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治疗期间,在规定的医疗期间内由企业按有关规定支付其病假工资或疾病救济费,病假工资或疾病救济费可以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但不能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80%。

四、工作时间和休假72、实行新工时制度后,企业职工原有的年休假制度仍然实行。

在国务院尚未作出新的规定之前,企业可以按照1991年6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职工休假问题的通知》,安排职工休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职工休假问题的通知1989年7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根据我国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发出《关于党政机关今年不安排休假的紧急通知》,这在当时情况下是非常必要的。

劳动中的劳动用工政策和法律法规

劳动中的劳动用工政策和法律法规

劳动中的劳动用工政策和法律法规在现代社会中,劳动力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了保障劳动者的权益,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各国都制定了一系列劳动用工政策和法律法规。

本文将从政策法规和劳动保障两个方面介绍劳动中的劳动用工政策和法律法规,并分析其对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影响。

一、政策法规1.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是劳动用工的核心法规。

它规范了劳动合同订立、履行、变更和解除等各个环节,明确了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权利和义务。

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有效地保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也为用人单位提供了更加稳定的劳动力。

2.劳动保障法劳动保障法是保障劳动者权益的基础性法律。

它包括了劳动标准、工作时间、休假制度、工资支付等方面的规定,确保了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得到尊重。

同时,劳动保障法还设立了劳动争议处理机构,为劳动者提供了维权的渠道。

3.社会保险法社会保险法是保障劳动者社会保险权益的重要法规。

它规定了劳动者应该参加的社会保险种类和相关费率,明确了社会保险的支付、享受和管理办法。

社会保险法的实施为劳动者提供了保障,同时也降低了用人单位的用工风险。

二、劳动保障1.劳动关系平等劳动用工政策和法律法规确保了劳动关系的平等。

无论是劳动者还是用人单位,在合同订立、工作条件、薪酬待遇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

这样的平等保障为劳动者提供了公平的就业环境。

2.劳动条件改善劳动用工政策和法律法规鼓励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

包括工作环境的改善、劳动保护设施的配备、劳动用具的提供等。

这些举措旨在保障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工作安全,提高工作效率。

3.劳动报酬保障劳动用工政策和法律法规明确了劳动者的工资支付权益和用人单位的支付责任。

劳动者按劳动合同的约定获得相应的报酬,用人单位必须按时足额支付。

这种报酬保障为劳动者提供了经济上的保障,同时也促进了用人单位的稳定发展。

4.劳动争议处理劳动用工政策和法律法规设立了专门的劳动争议处理机构,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了解决争议的渠道。

2024年劳动法规资料

2024年劳动法规资料

劳动安全卫生设施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新 建、改建、扩建工程的劳动安全卫生设施必须与 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 使用。
从事特种作业的劳动者必须经过专门培训并取得 特种作业资格。
职业病防治和健康检查制度
• 用人单位应当建立职业病防治责任制,加强对职业病防治的管理,提高 职业病防治水平,对本单位产生的职业病危害承担责任。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疫情的影响,远程办公逐渐成为新的工作模式。远程办公对于工 作时间和休息休假的安排也带来了新的变化,需要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共同协商确定。
法律保障
无论是灵活用工还是远程办公,都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同时,用人单位也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制度,确保劳动者 的身心健康和工作效率。
对象分类
根据不同的用工形式和劳动关系特点,劳动法规将劳动者分为不同类型,如全日 制劳动者、非全日制劳动者、劳务派遣工等,针对不同类型劳动者制定不同的权 益保障措施。
02
劳动合同与雇佣关系
劳动合同签订要点及注意
包括劳动合同期限、工作 内容和地点、工作时间和 休息休假、劳动报酬等。
THANKS
感谢观看
劳动合同终止
包括劳动合同期满、劳动者达 到法定退休年龄、用人单位被 依法宣告破产等情形。
经济补偿与赔偿
根据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原 因,用人单位可能需要向劳动
者支付经济补偿或赔偿。
违约责任与争议解决机制
违约责任
明确双方违反劳动合同约定的责任承 担方式,如违约金、赔偿损失等。
集体合同与劳动监察
涉及集体劳动争议时,可通过签订集 体合同或申请劳动监察等方式维护劳 动者权益。
争议解决机制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政策与法规解读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政策与法规解读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政策与法规解读为了维护劳动者的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与法规来规范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障制度。

本文将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相关政策与法规进行解读,以便更好地了解和适应相关政策。

一、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是我国劳动关系领域最重要的基础性法律之一。

该法通过规范劳动合同的签订、履行和解除等方面的内容,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的平衡关系。

在解读劳动合同法时,要着重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劳动合同的签订和内容:劳动合同的签订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公平合法的原则。

合同应注明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具体说明工资待遇、工作时间、休假制度、工作条件等内容。

2. 劳动报酬和工时管理:用人单位应确保按时足额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禁止拖欠工资现象。

同时,劳动者的工作时间不得超过法定工时,超时工作应按法定标准支付加班费。

3. 劳动合同的解除:劳动合同的解除应当符合法律规定,双方都应有正当的解除事由。

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时,应提前通知劳动者,并支付相应的解除赔偿或经济补偿。

二、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是维护劳动者基本权益的重要手段之一。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确保劳动者的基本生活和就医需求。

以下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几个关键方面:1.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制定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要求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参与养老保险,为劳动者提供老年养老金。

2. 医疗保险制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加大了对医疗保险的推广力度,要求各地建立全民医疗保障制度,降低群众就医负担。

3. 失业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的推行,为失业劳动者提供了一定的失业救济金,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三、保护特定群体权益的政策与法规为了保护劳动者中的弱势群体,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还制定了一系列特定群体的权益保护政策和法规。

这些特殊政策的出台,旨在解决弱势群体在劳动关系中的特殊问题,使其能够享有平等的劳动权益。

九、劳动人事法规政策

九、劳动人事法规政策

九、劳动人事法规政策1.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规范,旨在保护劳动者的权益,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和和谐。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平等就业原则:任何人不受种族、性别、年龄、宗教等因素的歧视,享受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待遇。

•劳动合同自由原则:劳动双方自愿协商确定劳动合同内容,平等自由地签订和解除合同。

•劳动者权益至上原则: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确保其劳动条件、报酬等得到合理保障。

•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原则:规定工作时间不得超过法定时限,保障劳动者的休息和休假权益。

•工资保障原则:确保劳动者按时、足额领取工资,并规定最低工资标准。

•安全卫生保护原则:规定用人单位必须提供安全卫生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保障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2. 劳动法的适用劳动法的适用范围主要包括劳动合同、劳动关系、工资支付、工伤保险、社会保险等方面的规定。

以下为劳动法适用的相关内容:2.1 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是劳动关系的基石,是雇佣双方确定劳动条件和权益的法律依据。

劳动合同应包括双方的基本信息、工作内容和要求、劳动报酬、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等内容。

劳动合同的签订、变更和解除应符合法律规定,双方都有权利和义务的保障。

2.2 劳动关系劳动关系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法律关系,包括用人单位的权益和义务,以及劳动者的权益和义务。

劳动关系的建立和解除应符合法律规定,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2.3 工资支付工资支付是用人单位对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成果给予经济报酬的行为。

用人单位应按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工资,并保证工资不低于最低工资标准。

劳动者有权要求用人单位提供与工资有关的信息,并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2.4 工伤保险工伤保险是用人单位为劳动者购买的保险,用于赔付因工作造成的工伤和职业病的医疗费用、伤残津贴、丧失劳动能力补偿金等。

用人单位应按规定购买工伤保险,劳动者享受工伤保险的权益。

2.5 社会保险社会保险是国家为保障劳动者社会保障的一种制度安排,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

劳动人事法律法规政策资料

劳动人事法律法规政策资料
劳动人事法规政策
劳动管理
四、劳动合同的管理
3.工会对劳动合同的管理 工会劳动合同管理方面的职责主要是: (1).对员工进行劳动法律、法规教育,增强员工的劳动法制观念. (2).监督劳动合同的订立和履行. (3). 参与劳动合同争议的调解、仲裁工作. 工会在劳动争议的调解、仲裁和诉讼中,应发挥积极作用.工会代表是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负责人,应由他主持调解工作,对解工作负主要责任.
劳动人事法规政策
劳动关系
二、.我国企业劳动关系的现状及问题
产权关系日益明晰,劳动关系日趋复杂 管理基础薄弱,法制不健全 劳动争议增多,潜在问题严重
三、.改善劳动关系的重要意义
保障企业与职工的互择权,实现生产要素优化配置 保障企业内各方面的正当权益,调动各方面对的积极性 改善企业内部劳动关系,维护安定团结
四、劳动合同的管理
1.劳动行政部门对劳动合同的管理 国家劳动行政部门和地方各劳动行政部门,是法律规定的统一管理劳动合同的机关.在劳动合同管理中有重要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各级劳动行政部门管理劳动合同的主要职责是: (1).负责制定有关劳动合同制度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2).统一管理和监督检查劳动合同的订立和履行情况. (3).广泛宣传劳动合同法规,进行劳动合同法制教育,是劳动合同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
劳动人事法规政策
劳动管理
五、工作时间与劳动保护
1.工作时间 工作时间是劳动者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在用人单位从事工作或生产的时间,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1).标准工作时间. (2).缩短工作时间. (3). 计件工作时间. (4).不定时工作时间和综合计算工作时间.
3.劳动合同的性质 4.劳动合同的内容 法定条款包括: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劳动报酬、劳动纪律、劳动合同终止条件、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不具备上述条款,合同不成立. 约定条款指双方根据具体情况协商约定的权利、义务条款.包括:试用期、培训、保密事项、补充保险和福利待遇、当事人协商约定的其他事项.

标准版劳动人事法规政策

标准版劳动人事法规政策
终止条件出现(《劳动法》第23条) b.经劳动协议当事人协商一致(《劳动法》
第24条)
c.试用期内被证明不符合录和条件(《劳动 法》第25条) d.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者用人单位规章制度; 严重失职,营私舞弊,对用人单位利益造成 重大损害;依法被追究刑事责任;(《劳动 法》第25条)
(2)提前三十日书面告知后可解雇职员旳 情形(《劳动法》第26、27条)
原则,拟定劳动者日或周旳劳动定额。
(4)不定时工作时间和综合计算工作 时间。
劳动部《有关企业实施不定时工作制和 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旳审批方法》要求:
企业对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旳职员,能够 实施不定时工作制。 a.企业中旳高级管理人员、外勤人员、推销 人员、部分值班人员和其他因工作无法按原 则工作时间衡量旳职员;
2.职员旳招聘与解雇
1)企业在招聘职员时必须依法遵照下述原则
(1)平等就业原则 (2)相互选择旳原则 (3)公开竞争就业旳原则 (4)照顾特殊群体旳就业原则 (5)禁止未成年人就业旳原则 (6)先培训、后就业旳原则
2)在解聘职员时应遵照旳法律法规
(1)正当立即解聘职员旳情形 a.劳动协议期满或者当事人约定旳劳动协议
5.改善劳动关系旳途径
1)立法。 2)发挥工会及企业党组织旳作用。 3)培训主管人员。 4)提升职员旳工作生活质量,这是改善劳动关 系旳根本途径。 5)职员参加民主管理。
(二)劳动管理
1.劳动管理概述
劳动管理是指企业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 人力资源旳开发和使用上旳管理工作,主要涉及 职员旳聘任与解雇、劳动协议旳签订与推行、职 业培训、工作时间与劳动保护、劳动纪律与奖惩、 劳动酬劳与福利等。
c.法律、行政法规要求旳其他情形。
国务院《〈有关职员工作时间旳要求〉 旳实施方法》第7条要求:下列情况可安 排职员加班加点:

劳动合同的法律法规与政策依据

劳动合同的法律法规与政策依据

劳动合同的法律法规与政策依据劳动合同是雇主和劳动者之间约定劳动关系的重要法律文书。

为确保双方权益,维护劳动者的基本权益,我国对于劳动合同签订和执行提供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与政策依据。

本文将从劳动合同法、相关行政法规和政策文件等方面进行论述,以便对劳动合同的法律基础有更全面的了解。

一、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于2008年1月1日颁布,是我国劳动合同制度的基本法律。

劳动合同法对于劳动合同签订、内容约定、变更和解除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

首先,劳动合同法规定了劳动合同的形式。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10条的规定,劳动合同可以采用口头形式或者书面形式。

无论采用何种形式,都应当满足必要的合同要素,如劳动报酬、工作内容、工作地点等。

其次,劳动合同法对于劳动合同的内容进行了规定。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11条,劳动合同应当约定以下内容: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假、劳动条件、劳动保护、劳动纪律、经济补偿和违约责任等。

同时,根据不同岗位和特殊情况,还应当约定其他事项。

此外,劳动合同法对于劳动合同的变更与解除也作出了明确规定。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17条,劳动合同任何一方要求变更合同的,应当与对方协商一致,并与对方签订书面变更协议。

若无法协商一致,可以依法解除劳动合同。

而根据劳动合同法第16条,劳动合同可按约定期限届满终止或者依法解除。

二、相关行政法规和政策文件除了劳动合同法之外,我国还有一些相关的行政法规和政策文件对劳动合同签订和执行提供具体指导。

首先,行政法规方面,《劳动合同条例》是对《劳动合同法》的进一步细化和具体执行规定。

该法规对于劳动合同签订的程序、内容约定和变更等方面作出了具体规定,丰富了劳动合同法的内容。

其次,政策文件方面,例如《劳动人事争议处理办法》、《关于加强劳动合同管理工作的通知》等,对于劳动合同纠纷的处理、劳动合同管理工作的要求等方面进行了规范。

以上行政法规和政策文件都是在劳动合同法基础上出台的,对于劳动合同的签订与执行具有引导和监督作用,为维护劳动者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劳动保障政策法规关于休息休假是如何规定的?

劳动保障政策法规关于休息休假是如何规定的?

劳动保障政策法规关于休息休假是如何规定的?《劳动法》第三⼗六条规定:国家实⾏劳动者每⽇⼯作时间不超过⼋⼩时、平均每周⼯作时间不超过四⼗四⼩时的⼯时制度。

第三⼗⼋条规定:⽤⼈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少休息⼀⽇。

第三⼗九条规定:企业因⽣产特点不能实⾏本法第三⼗六条、第三⼗⼋条规定的,经劳动⾏政部门批准,可以实⾏其他⼯作和休息办法。

⼀、劳动者的⼯作时间和休息、休假是如何规定的?劳动者每⽇⼯作时间不超过8⼩时,每周⾄少休息⼀⽇,应该放假,另外如果有,要按照⽀付。

《》第三⼗六条规定:国家实⾏劳动者每⽇⼯作时间不超过⼋⼩时、平均每周⼯作时间不超过四⼗四⼩时的⼯时制度。

第三⼗七条规定:对实⾏计件⼯作的劳动者,⽤⼈单位应当根据本法第三⼗六条规定的⼯时制度合理确定其劳动定额和计件报酬标准。

第三⼗⼋条规定:⽤⼈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少休息⼀⽇。

第三⼗九条规定:企业因⽣产特点不能实⾏本法第三⼗六条、第三⼗⼋条规定的,经劳动⾏政部门批准,可以实⾏其他⼯作和休息办法。

第四⼗条规定:⽤⼈单位在下列节⽇期间应当依法安排劳动者休假:(⼀)元旦;(⼆)春节;(三)国际劳动节;(四);(五)法律、规定的其他休假节⽇。

修改后于2008年1⽉1⽇起施⾏的新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放假办法》第⼆条规定:全体公民放假的节⽇为:(⼀)新年,放假1天(1⽉1⽇);(⼆)春节,放假3天(农历除⼣、正⽉初⼀、初⼆);(三),放假1天(农历清明当⽇);(四)劳动节,放假1天(5⽉1⽇);(五),放假1天(农历端午当⽇);(六)中秋节,放假1天(农历中秋当⽇);(七)国庆节,放假3天(10⽉1⽇、2⽇、3⽇)。

“⼆、劳动者加班费如何⽀付?《劳动法》第四⼗四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的,⽤⼈单位应当按照下列标准⽀付⾼于劳动者正常⼯作时间的⼯资报酬:(⼀)安排劳动者延长⼯作时间的,⽀付不低于⼯资的百分之⼀百五⼗的⼯资报酬;(⼆)休息⽇安排劳动者⼯作⼜不能安排补休的,⽀付不低于⼯资的百分之⼆百的⼯资报酬;(三)法定休假⽇安排劳动者⼯作的,⽀付不低于⼯资的百分之三百的⼯资报酬。

劳动保障法律法规

劳动保障法律法规

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劳动保障是一项重要的社会政策,旨在保障劳动者的权益,促进劳动领域的公平和谐。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各国都制定了相关的劳动保障法律法规。

本文将介绍中国的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并对其内容和实施情况进行分析。

一、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是中国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中的核心之一。

该法规定了劳动合同的签订、履行和终止等方面的规定,保障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权益平等。

根据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应明确约定劳动者的工作内容、工资、工时、休假等基本事项,并保障劳动者的法定权益,如工资支付、劳动条件保障等。

二、工资支付法工资支付是劳动者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为了保障劳动者的工资权益,中国制定了《工资支付法》。

该法规定了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约定的时间和方法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的工资,禁止拖欠和减少劳动者的工资。

同时,《工资支付法》还明确了工资支付的方式和责任,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工资支付制度,并对拖欠工资行为进行了处罚。

三、社会保险法社会保险是为了保障劳动者在退休、生病、工伤等特殊情况下的生活权益而设立的。

中国的社会保险制度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等。

《社会保险法》对社会保险的参保范围、缴费方式、待遇标准等进行了具体规定,并强调了用人单位的责任,要求用人单位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用,并保证劳动者享受到相应的社会保险待遇。

四、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劳动争议是劳动关系中常见的纠纷形式。

为了解决劳动争议,中国制定了《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该法规定了劳动争议的调解和仲裁程序,设立了独立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机构。

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在发生劳动争议时,可以通过调解和仲裁程序解决纠纷,维护自身的权益。

五、职业安全与健康法职业安全与健康是劳动者的基本权益之一。

为了保障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中国制定了《职业安全与健康法》。

该法强调了用人单位应当采取预防措施,保障劳动者的职业安全与健康。

同时,法律还规定了用人单位的职业安全与健康责任,要求用人单位建立健全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制度,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设施和个人防护用品。

劳动保护法律法规

劳动保护法律法规

劳动保护法律法规劳动保护是一项重要的法律政策,旨在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和提高劳动环境的安全性。

为了确保劳动保护措施的有效实施,国家制定了一系列劳动保护法律法规。

本文将介绍一些主要的劳动保护法律法规,包括但不限于劳动合同法、劳动法、职业病防治法等。

一、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是我国劳动法律中的基础法律之一,旨在明确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劳动关系中的权利义务,并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该法规定了劳动合同的签订、履行、变更和终止的规定,明确了劳动报酬、劳动时间、休假制度等内容的法律要求。

二、劳动法劳动法是我国劳动保护法律的基本法律,主要规定了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劳动条件和劳动保护要求。

劳动法明确了工资支付、工时制度、劳动安全等方面的规定,要求用人单位积极采取措施,保护员工的生命健康和劳动权益。

三、职业病防治法职业病防治法是保护劳动者免受职业病侵害的重要法律法规。

该法规定了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制度,进行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提供安全的劳动环境等要求。

同时,该法规定了职业病的认定程序和劳动者因职业病损害提起的赔偿和救济措施。

四、劳动关系争议调解仲裁法劳动关系争议调解仲裁法是我国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法律法规。

该法规定了劳动关系争议调解仲裁的程序和原则,强调公正公平的原则,为劳动者提供了一种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途径。

同时,该法还规定了劳动仲裁的权威性和强制执行的法律效力。

五、劳动保护法规的重要性劳动保护法律法规对于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和提升劳动环境的安全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些法律法规规定了用人单位必须遵守的劳动保护措施和要求,确保劳动者能够在安全和健康的工作环境中工作。

同时,这些法律法规也对用人单位的行为进行了规范,提高了用人单位的法律风险意识,促使其更加重视劳动者的权益和安全。

总结:劳动保护法律法规的出台和实施对于维护劳动者的权益和优化劳动环境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劳动合同法、劳动法、职业病防治法、劳动关系争议调解仲裁法等法律法规的制定,为劳动者提供了维权的法律依据,并促使用人单位更加重视劳动保护工作。

劳动法律法规

劳动法律法规

劳动法律法规劳动法律法规是保障劳动者权益、维护劳动关系稳定的基石。

在各行业中,各种劳动规范、规程和标准被制定出来,以确保雇主和雇员之间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

本文将探讨劳动法律法规在各行业中的应用情况。

一、劳动合同法:确保合同权益劳动合同是雇主和雇员之间共同约定的法律文书,是劳动关系的基础。

根据《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应包含劳动报酬、工作条件、工作时间、休假等内容。

合同的签订和终止等过程也应按照法律规定进行操作。

二、工资支付法规:划定支付边界工资支付是雇主依法对劳动者工作的经济报酬,具体的支付标准和方式在各行业中略有不同。

例如,在建筑行业,工资支付应按照工作日和小时数进行结算,并保证支付及时、足额、公平。

三、劳动用工制度指导性文件:完善用工政策各行业都存在着不同的用工特点,因此需要制定相应的劳动用工制度指导性文件,以规范雇佣过程和双方权益。

例如,在服务行业,雇主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制定员工轮岗、加班等规定。

四、职业病防治法规:保护劳动者健康职业病是通常在特定行业或特定工作条件下造成的疾病,对劳动者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职业病防治法》规定了雇主应采取的预防措施,如提供合适的劳动保护用品、设立职业病防治机构等。

五、劳动争议处理:公正解决纠纷劳动争议是劳动关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各行业都建立了相应的劳动争议处理机构,并制定了相关的争议处理程序。

例如,在教育行业,劳动者可以通过教育行政部门或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来解决问题。

六、劳动保险法规:保障社会保障权益劳动保险是国家为劳动者提供的社会保障措施,包括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

按照《劳动保险法》,雇主应按时缴纳劳动保险费用,劳动者享受相应的保险待遇。

七、劳动监察法规:维护劳动秩序为了维护劳动秩序,各行业设立了劳动监察机构,负责对劳动法律法规的执行进行监督和检查。

劳动监察机构可以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理,并提出整改建议。

例如,在制造业中,劳动监察机构负责防止雇主强迫劳动、非法加班等恶劣行为。

劳动关系法律法规政策

劳动关系法律法规政策

劳动关系法律法规政策一、劳动关系法律法规政策的概述劳动关系法律法规政策是指国家为调整和规范劳动关系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

它主要涉及劳动者和雇主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旨在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并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发展。

劳动关系法律法规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不仅有助于明确劳动合同的内容和约定,确保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得到保障,还有助于建立健全的劳动关系管理制度,提高劳动生产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劳动关系法律法规政策的主要内容劳动关系法律法规政策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是劳动关系法律法规政策的核心法律,它明确规定了劳动者与雇主之间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的基本原则和规定。

劳动合同法规定了劳动合同的内容、签订和解除劳动合同的条件和程序,以及劳动保障等方面的规定。

2. 劳动法劳动法是为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而制定的法律。

它规定了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包括劳动时间、劳动报酬、劳动保护、劳动纠纷解决等方面的规定。

劳动法还规定了劳动者的社会保险和福利待遇,确保劳动者的基本生活保障。

3. 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是国家建立的劳动关系管理体系,它包括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和审判等程序,用于解决劳动纠纷和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

这些机制的建立和运行,有助于减少劳动纠纷的发生,保护劳动者的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4. 劳动标准和监督劳动标准是国家制定的关于劳动者工作时间、休假、劳动报酬等方面的标准,主要包括最低工资标准和最长工作时间等。

国家还设立了劳动监督机构,负责对劳动标准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以确保劳动者的权益得到保护。

三、劳动关系法律法规政策的实施效果劳动关系法律法规政策的实施对于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发展,保护劳动者的权益具有重要作用。

它能够有效地调整劳动者与雇主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减少劳动纠纷的发生,提高劳动生产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劳动关系法律法规政策的实施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政策与法规解读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政策与法规解读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政策与法规解读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为了保障员工权益、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与法规,旨在规范劳动关系、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并为员工提供保障。

本文将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政策与法规进行解读,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相关内容。

一、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是我国劳动领域的基本法律,于2008年1月1日正式实施。

该法规定了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权利与义务,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根据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应当采取书面形式,并明确约定劳动双方的权益、工作条件、工资支付等。

此外,劳动合同法还规定了劳动者解雇保护、工作时间、休假制度等内容,确保员工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二、社会保险法社会保险法是我国社会保障领域的重要法律,旨在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制度,为全体劳动者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

社会保险法规定了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五大险种,并明确了各个险种的参保条件、待遇标准和支付方式。

此外,社会保险法还规定了社会保险的管理和监督机构以及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和使用等。

三、劳动关系调解仲裁法劳动关系调解仲裁法是我国劳动争议解决的基本法律,旨在维护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根据该法,当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出现劳动争议时,可以通过调解、仲裁或诉讼等方式解决。

劳动关系调解仲裁法规定了调解仲裁的程序和规则,明确了调解仲裁机构的职责和权限,确保争议能够公正、公平地解决。

四、职工教育培训法职工教育培训法是我国劳动教育培训领域的重要法律,旨在提升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提高全民素质。

根据职工教育培训法,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教育培训规划和法定培训目录,组织职工进行培训,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和支持。

此外,职工教育培训法还规定了用人单位、职工和政府等各方的权利和责任,促进了劳动者的全面发展。

五、失业保险办法失业保险办法是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实施细则,旨在为失业人员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就业帮扶。

劳动政策与法规教学大纲

劳动政策与法规教学大纲

劳动政策与法规教学大纲一、教学大纲概述劳动政策与法规教学大纲旨在培养学生对劳动政策与法规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通过学习大纲中的内容,学生将能够了解劳动政策与法规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以及相关法律程序。

此外,大纲还强调了学生对于劳动政策与法规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以期能够为学生提供实际应用的能力与素养。

二、课程目标1. 了解劳动政策与法规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 掌握劳动合同制度的相关法律法规;3. 理解劳动保障、工资福利、工伤保险等方面的法规;4. 能够分析并解决企业劳动争议问题;5. 掌握劳动政策与法规的适用范围和法律程序。

三、教学内容1. 劳动政策与法规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a. 劳动政策与法规的定义和概念;b. 劳动政策与法规的分类和特点;c. 劳动政策与法规的发展历程。

2. 劳动合同法及相关法律法规a. 劳动合同法的基本原则和目标;b. 劳动合同的订立和终止条件;c. 劳动合同变更和解除的程序;d. 劳动合同违约责任和法律救济。

3. 劳动保障、工资福利和工伤保险相关法规a. 劳动者权益保护的法律规定;b. 工作时间、休假、加班和护理假等的规定;c. 最低工资标准和工资支付的法规;d. 工伤保险的适用和申请程序。

4. 企业劳动争议解决a. 企业劳动争议的定义和类型;b. 劳动争议处理的程序和途径;c. 劳动争议解决的调解、仲裁和诉讼流程;d. 劳动争议案例分析与解决。

5. 劳动政策与法规的适用范围和法律程序a. 劳动政策与法规的适用范围和对象;b. 劳动政策与法规的法律程序和机构;c. 劳动争议处理的法律程序和机构。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本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1. 讲授与演示: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生动展示劳动政策与法规的内容和应用。

2. 讨论与互动:以小组或全班形式进行讨论,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深度理解和思考。

3. 实践与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案例的分析和解决,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人力资源部的政策法规解读

人力资源部的政策法规解读

人力资源部的政策法规解读人力资源部的政策法规对于企业和员工都具有重要意义。

它们规定了员工的权益和义务,保障了劳动关系的稳定与和谐。

本文将对人力资源部的一些重要政策法规进行解读,以加深对其含义和应用的理解。

一、劳动法劳动法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核心法律,它规定了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基本权益和义务。

劳动法在保护劳动者权益的同时,也规定了用人单位应遵守的规范。

例如,劳动法规定了劳动合同的签订、解除、终止等内容,明确了劳动报酬、劳动时间和休假等方面的要求。

二、社会保险法社会保险法是为保障劳动者在退休、失业、工伤等情况下的生活和就业权益而设立的法律。

它规定了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用比例,以及社会保险的种类和保障范围。

社会保险法的实施可以有效减轻劳动者个人在面对风险时的经济压力,从而提高劳动者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三、职业安全与健康法职业安全与健康法旨在保障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的人身安全和健康。

它规定了用人单位必须采取的安全生产措施和健康保障措施,确保劳动者在工作环境中没有安全隐患和健康风险。

职业安全与健康法的实施对于促进劳动效率和减少工伤事故具有重要意义。

四、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是为解决劳动争议而设立的法律。

它规定了各类劳动争议的解决方式和程序,包括调解、仲裁和诉讼等。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落实可以有效维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保障劳动关系的稳定和和谐。

五、就业促进法就业促进法旨在促进全民就业,提供公平、公正、公开的就业环境和机会。

它规定了用人单位应遵循的招聘、录用、职业培训等程序和标准,保障劳动者的就业权益。

就业促进法的落实对于实现全面的就业和提高国民经济发展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部的政策法规在保护员工权益、规范用人单位行为、促进劳动关系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企业和员工应了解并遵守这些政策法规,以确保劳动关系的健康发展和良好的工作环境。

人力资源部也应积极履行监督和引导作用,以推动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和谐与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劳动法》第四十条用人单位在下列节日期间应当依法安排劳动者休假:(一)元旦;(二)春节;(三)国际劳动节;(四)国庆节;(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休假节日。

第四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下列标准支付高于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工资报酬:(一)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资报酬;(二)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资报酬;(三)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资报酬。

第四十五条国家实行带薪年休假制度。

劳动者连续工作一年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

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二、劳动部关于印发<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的通知34.除劳动法第二十五条规定的情形外,劳动者在医疗期、孕期、产期和哺乳期内,劳动合同期限届满时,用人单位不得终止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的期限应自动延续至医疗期、孕期、产期和哺乳期期满为止。

35.请长病假的职工在医疗期满后,能从事原工作的,可以继续履行劳动合同;医疗期满后仍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由劳动鉴定委员会参照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标准进行劳动能力鉴定。

被鉴定为一至四级的,应当退出劳动岗位,解除劳动关系,办理因病或非因工负伤退休退职手续,享受相应的退休退职待遇;被鉴定为五至十级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并按规定支付经济补偿金和医疗补助费。

三、工资59.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治疗期间,在规定的医疗期间内由企业按有关规定支付其病假工资或疾病救济费,病假工资或疾病救济费可以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但不能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80%。

四、工作时间和休假72.实行新工时制度后,企业职工原有的年休假制度仍然实行。

在国务院尚未作出新的规定之前,企业可以按照1991年6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职工休假问题的通知》,安排职工休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职工休假问题的通知1989年7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根据我国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发出《关于党政机关今年不安排休假的紧急通知》,这在当时情况下是非常必要的。

两年来,我国形势有了很大变化,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经济也逐步好转。

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从今年起,各级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安排职工休假。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各地区、各部门在确保完成工作、生产任务,不另增人员编制和定员的前提下可以安排职工的年休假。

二、确定职工休假天数时,要根据工作任务和各类人员的资历、岗位等不同情况,有所区别,最多不得超过两周。

休假时间要注意均衡安排,休假方式一般以就地休假为主,一律不准搞公费旅游,也不得以不休假为由向职工发放或变相发放钱物。

三、各级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职工休假的具体实施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各部门制定,并分别报中央组织部、人事部备案。

四、企业职工休假,由企业根据具体条件和实际情况,参照上述精神自行确定。

五、各地区、各部门可恢复离休干部健康休养制度,经费开支要严格控制在国家统一规定的标准之内。

六、各地区、各部门原自行拟定的休假办法和临时措施,凡与本通知规定相抵触的,立即停止执行,均按本通知规定办理。

七、军队的干部职工休假问题,按中央军委的规定执行。

三、《深圳经济特区企业工资管理暂行规定》第四章工资的支付第四十六条职工按国家规定享受探亲假时,在批准的假期和路程时间内,企业按本人工资的百分之八十支付探亲假期工资。

超过批准的假期和路程时间的工资支付,根据超假的原因,按本规定的有关条款处理。

第四十七条职工按国家规定享受婚丧假时,在批准的假期和路程时间内,工资照发。

超过批准的假期和路程时间的工资支付,根据超假的原因,按本规定的有关条款处理。

第四十八条职工按国家规定享受年休假、生育假及施行节育手术假时,工资照发。

第五十条职工因疾病或非因工负伤停止工资医疗,在一年时间内累计不超过六个月的,企业按下列标准支付病伤假期工资;(一)工龄不满五年者,为本人工资百分之六十;(二)工龄满五年不满十年者,为本人工资百分之七十。

(三)工龄满十年及十年以上者,为本人工资百分之八十。

四、工资福利处休假工龄一、休假1.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根据<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一、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一)新年,放假1天(1月1日);(二)春节,放假3天(农历正月初一、初二、初三);(三)劳动节,放假3天(5月1日、2日、3日),(四)国庆节,放假3天(10月1日、2日、3日),二、部分公民放假的节日及纪念日:(一)妇女节(3月8日),妇女放假半天;(二)青年节(5月4日),14周岁以上的青年放假半天。

全体公民放假的假日,如果适逢星期六、星期日,应当在工作日补假。

部分公民放假的假日,如果适逢星期六,星期日,则不补假。

2.年休假根据<广东省企业职工假期待遇死亡抚恤待遇暂行规定>第二条规定:在一个单位连续工作满一年以上的职工,可享受带薪年休假,休假时间按本企业工龄计算:工作满一年未满五年者5天;满五年未满十年者7天;满十年未满二十年者10天;满二十年以上者14天。

3.探亲假根据<广东省企业职工假期待遇死亡抚恤待遇暂行规定>第五条规定:在一个单位连续工作满一年以上的职工,与配偶或父母不住在一地,又不能在公休假日内回家居住一个白天和一个晚上的,应在年休假期间安排探亲。

其中,国有单位职工探亲时,年休假天数不足于原规定的探亲假天数部分可给予补齐。

旅途车船费按财政部门有关规定执行。

4.婚假根据<广东省企业职工假期待遇死亡抚恤待遇暂行规定>第三条规定:职工本人结婚,可享受婚假3天,晚婚者(男年满25周岁、女满23周岁)增加10天。

职工结婚双方不在一地工作的,可根据路程远近给予路程假。

途中交通费由职工自理。

5.丧假根据<广东省企业职工假期待遇死亡抚恤待遇暂行规定>第四条规定:职工的直系亲属(父母、配偶、子女)死亡,可给予3天以内的丧假。

职工配偶的父母死亡,经单位领导批准,可给予3天以内丧假。

需要到外地料理丧事的,可根据路程远近给予路程假,途中交通费由职工自理。

6.产假根据<广东省企业职工假期待遇死亡抚恤待遇暂行规定>第六条规定:女职工生育,产假90天,其中产前休假15天。

难产的增加产假30天。

多胞胎生育的,每多生育一个婴儿增加产假15天。

实行晚育者(24周岁后生育第一胎)增加产假15天。

领取<独生子女优待证>>者增加产假35天,产假期间给予男方看护假10天。

7.医疗期根据劳动部<<企业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规定 designtimesp=5097>> 第三条规定:企业职工(不含劳务工) 因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停止工作医疗时,根据本人参加工作年限和在本单位工作年限,给予三个月到二十四个月的医疗期。

( 一 ) 实际工作年限十年以下的,在本单位工作年限五年以下的为三个月,五年以上的为六个月;( 二 ) 实际工作年限十年以上的,在本单位工作年限五年以下的为六个月;五年以上十年以下的为九个月;十年以上十五年以下的为十二个月;十五年以上二十年以下的为十八个月;二十年以上的为二十四个月。

8.劳务工医疗期根据<<深圳经济特区劳务工条例 designtimesp=5103>> 第三十五条规定:劳务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停工医疗期限按其在本单位工作年限确定。

不满一年的,为累计十五日; 满一年的从第二年起每年增加十五日,但最长不超过九十日。

五、深圳市劳动局关于转发劳动部《工资支付暂行规定》和省劳动厅转发劳动部《对〈工资支付暂行规定〉有关问题的补充规定》两个文件的通知各区劳动局、市属有关单位、驻深有关单位:现将劳动部《关于印发〈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的通知》(劳部发[1994]489号)和省劳动厅《转发劳动部对〈工资支付暂行规定〉有关问题的补充规定的通知》(粤劳薪[1995]71号)转发给你们,并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意见,请一并贯彻贯彻执行。

三、劳动者依法享受探亲假,在假期期间,按国务院《关于职工探亲待遇的规定》的有关规定,享受探亲假工资待遇,即按本人工资标准发给工资。

四、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后,由于用人单位调整劳动者工资标准,或由于劳动者本人岗位、职务变化而引起工资标准变化时,用人单位应以劳动者调整变动后的工资标准作为探亲假、婚假、丧假、病假、停工、停产、加班加点工资支付的基数。

五、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加班加点工资时,应以劳动者本人工资标准作为计算基数,如劳动者本人工资标准低于本市当年最低工资的,以本市当年最低工资作为计算基础。

六、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工资支付制度应抄报市劳动局工资处(区属用人单位抄报区劳动局)备案。

工资支付制度如有变化,亦需将新制度抄报劳动部门。

劳动部门将对各用人单位的工资支付制度进行检查核对,并对其中与本文件规定和其他法律法规相违背的条款提出纠正意见,用人单位应加以修正。

七、工资标准包括基础工资、岗位(职务)工资、工龄工资。

如用人单位实行职务工资制、岗位工资制等的,其工资标准仅包括职务工资或岗位工资和工龄工资。

用人单位未实行工龄工资的,工资标准与职务工资或岗位工资相同。

八、用人单位违反本文件规定,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劳动部门将按劳动部《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行政处罚办法》和《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予以处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