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力课标教材解读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新)第十章第1节《浮力》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新)第十章第1节《浮力》说课稿
4.问题驱动法: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他们主动思考。这基于问题解决理论,认为问题是推动学习的有效动力。
(二)媒体资源
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和技术工具来辅助教学:
1.实验器材:如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液体(如水、盐水等),用于进行浮力实验,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浮力。
2.多媒体资源:使用PPT、视频等展示浮力现象、阿基米德原理等,增强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体验。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拟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1.创设情境:通过展示生活中的浮力现象,如船只、游泳圈等,引发学生对浮力的好奇心。
2.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浮力实验,如测量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改变物体形状观察浮力变化等,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受浮力的存在。
3.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现象,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1)浮力产生的原因及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2)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3)解决实际问题时,对浮力知识的综合运用。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面向的是八年级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精力充沛,好奇心强,具备一定的探究欲望。他们的认知水平逐渐从具体运算向形式运算转变,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仍然依赖于具体情境和直观体验。在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对实验、游戏等互动性强的活动较为感兴趣,而对于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可能会有所抵触。此外,学生的学习习惯各异,部分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探究和思考的习惯。
2.生生互动: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和讨论,组内成员共同观察现象、分析问题、探讨解决方案。在小组汇报环节,其他组成员给予评价和建议,促进组间的交流与合作。
四、教学过程设计

初中物理_第十章第一节 浮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第十章第一节  浮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认识浮力》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本节内容是课程标准中科学内容的第二个主题“运动和相互作用”,是该主题下的二级主题“机械运动和力”中的部分内容。

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既用到前面重力、二力平衡、二力的合成、压强等有关知识,又是后面学习物体浮沉条件的基础,在本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浮力知识的另一方面作用,体现在它的实用性,由于浮力知识在工业、农业、国防等各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如航海船舶、盐水选种、探空气球、解释潜水病和减压病等。

它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好教材,也是初中生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必备知识。

2、教材内容分析本节分为三个教学板块:(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凡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受浮力;(2)用实验测量浮力大小;(3)通过理性探究了解产生浮力的原因。

对浮力的探究是通过三个探究活动展开的,即“什么是浮力,浮力产生的原因,物体的浮沉条件”。

整个教学过程是在不断探究的过程中进行的,让学生亲自进行操作体验,充分思考、讨论,结合实际生活感受,在探究实验中总结,归纳出结论。

二、学情分析“浮力”对于初三学生来说,既熟悉又不熟悉。

说熟悉,是因为在日常生活的积累中和在小学自然常识课的学习中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说不熟悉,是因为要把有关浮力的认识从感性提高到理性,需要综合运用各方面的知识,如力的测量、重力、二力平衡、二力的合成、压力、压强等重要知识;还需要进行科学的分析、推理、归纳等。

综合分析能力是学生今后学习必须具备的,学习有关浮力的知识,可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从学生身边的实验入手,体会实验探究的过程。

三、设计思想:“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科学探究方法,在物理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专家和教师的关注且倡导的。

这一节课的设计是以《标准》为依据。

在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兴趣、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在课程设计、教材中鼓励他们亲手操作,激发学生对周围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对知识的探究,真正做到发现学生正常思维的潜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人教版浮力教材分析

人教版浮力教材分析

人教版浮力教材分析篇一:人教版初中物理《浮力》教案设计1234125篇二: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压强和浮力>教材分析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压强和浮力>教材分析第十三章压强和浮力课程标准的要求1. 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压强的概念,能用势能公式表达式进行简单计算。

2. 知道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了解测量大气压硬的方法。

3.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知道物体浮沉条件,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

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4. 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一、全章概述本章教材在学生已经具有了一些力学初步知识的基础上,讲述压强和流体力学的有关内容。

压强和流体力学的知识,在工程技术上的应用十分广泛。

在初中物理中,压强和流体力学的初步知识都是重要内容。

过去年级这一部分内容在初二年级学习,由于各种原因,学生感到有较大的难度。

新教材把这部分内容安排在九年级,是对教材传统编排的突破。

相信学生们由于具备了较好的坚实基础,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应有较好的表现。

本章教材在原来基础上增加了“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内容,以使学生在初中阶段能更为全面地了解流体力学的知识。

教材的结构、编写的线索清晰。

在学习压强概念的基础上,学习流体力学的初步知识。

全章以压强为主线,把固体、液体、大气压强、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摩擦力等知识贯穿在一起。

本章继续体现着课标新教材的鲜明特色。

除安排了有特色的章首图,每一节开始时都编入了一些能引起学生的图片;学习内容中安排了取材便利、易于开展,只需较时间即可完成的实验探究活动或演示。

另外,这第八章教材也注意了所学知识在实际中应用的应用,注意了物理知识与现代科学技术理论物理的联系,如介绍我国的三峡船闸等。

全章的编写都注意了对学生情感态度潜移默化价值观的影响。

总起来看,这一章教材的编写,注意从学生实际的发展水平认知水平出发,既注重探究式学习的积极开展,又为多样化学方式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便利条件。

特征我们要认清教材的这些特点,结合自己的实际,创造性地搞好本章的教学。

《浮力》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

《浮力》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

《浮力》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展开的。

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

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体现在它的实用性由于浮力知识在工业、农业、国防等各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如船舶工业、农业上的盐水选种气象上的探空气球、军事上的潜水艇等等。

它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好教材也是初中生走向社会的必备知识因此把这块内容放在初中并要求一次性过关,高中教学中不再重复。

2、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

对物体浮沉和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

而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

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知道浮力的方向。

3知道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4知道浮力的应用。

过程和方法1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通过收集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三、学情分析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

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程序拟分两课时讲解教学中要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具体设计如下1.新课引入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4.课标分析

4.课标分析

课标分析根据课程标准,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本身的特点,确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清楚浮力的定义、方向,明确浮力产生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认识浮力的存在,知道用称重法测量浮力。

学会认识事物的方法,包括实验、理论分析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浮力的认识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勇于探究真理的热情,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材分析浮力知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也是中学生走向社会的必备知识。

本节课包括什么是浮力,用称重法测浮力,浮力产生的原因三部分主要内容。

这节课是对前面所学的压力、液体压强、力的平衡等知识的综合应用,同时又为后面的探究浮力大小和物体沉浮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什么是浮力,浮力产生原因及用称重法测浮力。

难点:纠正学生由于对生活的肤浅认识带来的错误观点,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关键:做好自主学习以及探究和演示实验。

效果分析课本上许多知识,学生80的都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

浮力本节知识较易理解,不需要过多浪费时间,节课采用先学后教的方法,学生通过教师自制的微课视频的学习,提前完成自主学习。

通过提前自己的学习和思考更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课堂教师只需要重点解决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即可。

本节课教学效果显著,教学目标达成度高,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收获;学生思维积极活跃,参与度高,课堂高效。

师生交流对话充分,教学相长,形成民主和相互尊重、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

能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策略。

有明确的问题导向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课后对学生的了解:90%的学生理解了浮力的概念,知道了浮力产生的原因,学会了称重法测浮力的方法。

效果分析课本上许多知识,学生80%的都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

浮力本节知识较易理解,不需要过多浪费时间,故本节课采用先学后教的方法,学生通过教师自制的微课视频的学习,提前完成自主学习。

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浮力》课标要求及解读

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浮力》课标要求及解读

《浮力》的课标要求、解读《浮力》课标要求从“课程内容”的要求看,本专题涉及如下条目:2.2.9通过实验,认识浮力。

《浮力》课标解读本专题属于课标三大主题之一──“运动和相互作用”主题的二级主题“机械运动和力”,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的规律是物理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学习物理学的基础。

这部分内容涉及较多的物理概念和规律,比较抽象。

本条目课程内容主要涉及认知性学习目标,具体说明如下:“通过实验,认识浮力”中的“认识”属于认知性目标行为动词,该条目处于“认识”水平。

学生在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在水中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要进一步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要受到浮力。

认识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浮力的作用,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这与重力方向正好相反。

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浮力就等于把物体分别放在空气中和浸在液体中时弹簧测力计两次示数之差,这种测量浮力的方法通常称为称重法。

称重法计算浮力的公式为F浮=G-F拉(G为物体的重力,F拉为物体浸在液体中时对弹簧秤的拉力)。

了解一般情况下不考虑气体对固体的浮力,如:虽然在地球附近的物体都浸在空气中,但这时用弹簧测力计称量物体时的读数就作为物体的重力。

能准确了解一些术语的含义,比如物体“浸入(或浸在)”液体中,这包括两种情况: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或者物体的全部浸入液体中(即“浸没”)。

能结合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等知识认识浮力产生的原因,浮力产生的原因是物体受到液体上、下两表面的压力差。

故F浮=F向上-F向下(F向上是液体作用在物体下表面的向上的压力,F 向下是液体作用在物体上表面的向下的压力)。

让学生经历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认识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跟物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物体浸没的深度等因素无关,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

初三物理浮力说课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初三物理浮力说课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初三物理浮力说课教案一、教材分析1、本节课的地位与作用浮力是初中物理九年级第十三章第五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的研究是学生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的感性知识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压强、压力、二力平衡等知识来展开的,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为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而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因此本节知识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好教材。

2、内容结构和教材特点本节教材以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为主线,并结合一些生动形象的实验将浮力的概念、浮力的测量等知识逐层展开,最后通过探究实验得出阿基米德原理,体现了物理学科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特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以及演绎推理能力。

3、学情分析15岁左右的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但在此过程中仍需一些感性认识为依托。

任教班级属农村中学,班上多数学生上进心很强,在学习本节知识以前对压强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在生活中积累了一些对浮力的感性认识,但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高度,而且缺乏一定探究问题的能力。

针对学生的这些特征,我在教学中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取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在此过程中借助简单而生动的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4、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对本节的具体要求,以及针对初三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生对浮力知识在理性上认识不足的现实,本着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和技能:○1认识浮力及其方向○2知道阿基米德原理过程和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2体验由“实践理论实践”的探究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2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3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在实验过程中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协作精神。

5、重点和难点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

人教版《14.5浮力》新课标教学设计(附课堂实录图片和教学反思)

人教版《14.5浮力》新课标教学设计(附课堂实录图片和教学反思)

人教版《14.5浮力》新课标教学设计(附课堂实录图片和教学反思)江西省南昌市南钢学校朱平华【教材分析及重难点】《浮力》这章一直以来都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中考的必考内容之一。

如何在教学中强调重点、突破难点,我认为需要从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入手。

如果学生从实验探究中认识到浮力的大小只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的体积、物体的密度、液体的深度等无关,就不难理解阿基米德原理了。

所以本章的重点是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这样也就可以突破难点理解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密度有关。

而本节所教授知识浮力的概念又贯穿全章,“称重法”测浮力又是本章各节的探究基础,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和“称重法”测浮力为本节重点。

而本节的浮力产生原因的理解由于抽象度比较高,探究浮力影响因素比较多,开放性较强,因此为本节的难点。

【学生现状】浮力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根据生活中的现象得到的一些结论是片面的。

针对学生的一些错误观点,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寻找真理。

当然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物理规律的能力总体来说比较差。

因此,需要在教师引导下完成实验探究活动,运用反馈信息及时调控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浮力及浮力产生原因。

·学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大小。

·知道浮力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感受浮力、认识浮力。

·经历探究浮力与那些因素有关的过程,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亲身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活动中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能实事求是的记录数据,并根据实验数据提出自己的见解,有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愿望。

【教学策略】1.本节课从乒乓球的实验引出学生生活中能感受到的浮力以及出现反现象的现象入手,然后要求学生从生活中举例。

学生举出例子:人游泳,轮船在水中航行,及鸭子在水上漂浮等让学生在课堂上重现浮力的存在。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浮力)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浮力)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浮力)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五)浮力1.教材分析知识与技能要求: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经历研究浮力大小的过程;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重点:探究阿基米德原理。

本节分三个单元,第一单元通过观察现象和探究实验得出凡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受浮力,第二部分探究浮力的大小,得出阿基米德原理,第三部分给出浮沉条件,并利用它解释潜艇、气球等的原理。

学生从日常生活和小学自然常识课中,熟知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和上浮的物体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本节教材在一开始就点明了此点。

但大多学生认为下沉的物体是不受浮力的,故教材在点明浮在水面的物体受浮力后马上提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吗?引导学生往深层次去思考。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教材通过“想想做做”,把铝块挂在弹簧秤下,用弹簧秤测出铝块浸入水中前后对弹簧秤的拉力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得出:凡是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均受浮力。

教材在此处未写明结论,就是要留给学生一个思考讨论的空间。

同时,教材也没有把如何用弹簧秤测浮力的具体方法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根据“想想做做”“说说看”。

这样可以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这个重要方法。

在得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受浮力的结论后,教材又提出浮力的大小问题,教材通过“‘造船’比赛”和用手把空饮料罐按入水中去体会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来重复阿基米德发现阿基米德原理时的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产生探究浮力大小的积极性。

再由学生动手探究后总结出阿基米德原理,这样做可以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教材在谈浮沉条件时直接给出了物体的浮沉条件,并利用浮沉条件解释潜水艇、密度计、气球等浮沉道理。

2.教学建议(1)关于浮力的存在,学生对浮在液面上浮的物体受浮力是非常熟悉的,关于下沉的物体是否受浮力,许多学生并不清楚。

教学中可先让学生讨论、猜想,然后用弹簧秤测量证明沉在水下的物体也受浮力。

还应引导学生把如何用弹簧秤测浮力的方法弄清楚,以便在探究阿基米德原理时应用。

浮力教材分析

浮力教材分析

浮力教材分析篇一:压强和浮力单元教材分析和集体备课压强和浮力单元教材分析和集体备课一、学习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压强的概念。

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知道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

3.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知道物体浮沉条件。

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基米德原理4.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二、全章概述本章学习压强和浮力的知识。

内容包括:压强、液体的压强、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浮力等。

本章教材在学生已经具有了一些力学初步知识的基础上,讲述压强和流体力学的有关内容。

压强和流体力学的知识,在工程技术上的应用十分广泛。

在初中物理中,压强和流体力学的初步知识都是重要内容。

过去这一部分内容在初二年级学习,由于各种原因,学生感到有较大的难度。

新教材把这部分内容安排在九年级,是对教材传统编排的突破。

相信学生们由于具备了较好的基础,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应有较好的表现。

本章教材比过去增加了“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内容,以使学生在初中阶段能更为全面地了解流体力学的知识。

教材的结构、编写的线索清晰。

在学习压强概念的基础上,学习流体力学的初步知识。

全章以压强为主线,把固体、液体、大气压强、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浮力等知识贯穿在一起。

本章继续体现着课标新教材的鲜明特色。

除安排了有特色的章首图,每一节开始时都编入了一些能引起学生思考的图片;学习内容中安排了取材便利、易于开展,只需较少时间即可完成的实验探究活动或演示。

另外,这一章教材也注意了所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注意了物理知识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联系,如介绍我国的三峡船闸等。

全章的编写都注意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潜移默化的总起来看,这一章教材的编写,注意从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出发,既注重探究式学习的开展,又为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便利条件。

我们要充分认识教材的这些特点,结合自己的实际,创造性地搞好本章的教学。

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都能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浮力》课标要求及解读

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浮力》课标要求及解读

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浮力》课标要求及解读一、课标要求根据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材中的《浮力》一章,以下是该章节的课标要求:1.掌握浮力的概念,了解浮力与物体的密度、体积和重力之间的关系;2.理解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取决于物体在液体中的排列方式和密度的大小;3.能够运用密度公式计算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4.培养实验探究的精神,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观察浮力的变化。

二、课标解读1. 浮力概念的掌握浮力作为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是指物体在液体中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与物体的体积有关。

学生需要理解浮力的产生原理,即液体(或气体)对物体表面的压力比物体自身重力更大时,物体会受到向上的浮力。

2. 浮力与密度、体积和重力的关系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密度、体积和受到的重力有关。

学生需要了解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体积成正比,与物体的密度和受到的重力成反比。

通过实验和计算,学生可以理解浮力与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3. 密度与浮力的计算密度是物体单位体积的质量,与物体的材质相关。

学生需要掌握密度的计算方法,即物体的质量除以体积。

通过计算物体在液体中的密度,并结合浮力公式,学生可以计算出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

这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浮力与密度之间的关系。

4. 实验探究的能力培养在学习《浮力》这一章节时,学生需要培养实验探究的精神。

通过设计和进行实验,观察测量浮力的变化,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浮力对物体的影响。

同时,实验探究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实际运用能力。

三、结语通过学习《浮力》这一章节,我们能够掌握浮力概念的含义,了解浮力与密度、体积和重力之间的关系,掌握密度与浮力之间的计算方法,并培养实验探究的能力。

学校物理课程的目标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和原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通过设计和进行实验,学生可以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浮力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

浮力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not for commercial use《浮力》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忻州市第十二中学马志勇一、教材分析1.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

对物体浮沉和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

而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

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知道浮力的方向。

(3)知道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4)知道浮力的应用。

2.过程和方法(1)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通过收集,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3)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认识浮力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初步建立应用浮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意识。

三、学情分析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

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方法作为自然科学的规律课,教材的编写思路一般是无论从方法论的角度还是对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获得信息的分析,都表明这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因此,本课的教法主要是“开放情境、引导探究”,而学法主要是让学生“亲身体验,在探究中学习”。

这节课综合应用目标导学、分组实验、直观演示实验、讲授和讨论并辅以电教多媒体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说课稿《浮力》

说课稿《浮力》

说课稿《浮力》说课稿《浮力》篇1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浮力》为九年级第十三章《压强和浮力》的五、六二节,本章学问是以前力学的延长扩展,是初中力学部分的一个重点。

《浮力》则主要讲解并描述浮力的概念、浮力的大小以及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浮力的应用,是对密度、力、力的平衡、压强等学问的深化。

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相比,新教材力求提高学生学习的爱好,亲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课程理念。

2、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进一步了解浮力的现象,加深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浮力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视察分析,了解浮力的产生。

通过收集、沟通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培育学生乐于探究生活中物理学问的爱好,养成协作、探究问题的意识,初步相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3、教学重难点:重点: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浮力的应用和物体的浮沉条件。

4、教学打算:多媒体课件、弹簧秤、细线、水、大烧杯、食盐、鸡蛋、金属块等二、说教法通过设置情景,亲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对试验现象的视察分析,把各学问点涉及的内容、问题展示给学生,以学生探讨、分析解决问题为主,通过学生活动,把浮力学问有机地进行归纳,串联起来。

得出解决浮力问题的一般方法,形成合理的学问结构,培育学生对学问系统整理归纳和提炼的实力,以及学问应用实力。

采纳多媒体和试验相结合,可以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及突破教学难点,同时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爱好。

三、说学法本节课通过学生参加探究,相互沟通,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子,通过学生上台演示试验,将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让学生初步建立应用科学学问的意识,培育学生的分析、综合实力以及探究实力和合作精神。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和学法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对本节课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1、创设情景,激趣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创设“死海不死”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爱好,诱发探究欲望,引入复习课。

浮力课标教材解读

浮力课标教材解读

《浮力》说课标、说教材(一)课程目标( 物理课程旨在提高学生得科学素养)其中课程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1)而本章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机械运动与力,了解相互作用规律及其在生产、生活中得应用。

2、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发展得大致历程,知道物理学不仅含有物理知识,而且还含有科学研究得过程与方法、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3、有初步得实验操作技能,会用简单得实验仪器,能测量一些基本得物理量,知道简单得数据记录与处理方法,会写简单得实验报告。

(2)过程与方法目标: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得过程,具有初步得观察能力、提出问题得能力、收集信息能力。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得科学探究计划与实验方案,能通过实验收集信息、数据,会分析实验信息、数据,得出结论,有初步得分析概括能力。

3、通过学习,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能力,养成自学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习物理得兴趣,对科学得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有克服困难得信心与决心。

2、养成实事求就是、尊重自然规律得科学态度,有合作与交流得精神,团队精神。

3、关注科学技术对社会、人类生活得影响,有责任感与使命感。

紧接着,说一下(二)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由科学探究与科学内容两部分组成,而科学探究既就是学生得学习目标,又就是重要得教学方式。

(1)科学探究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七个要素.探究过程中可涉及所有要素,也可只涉及部分要素。

本章第二节阿基米德原理中探究浮力得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个实验就是个完整得探究实验,进行该实验时,探究流程得每个环节,可以让学生之间通过合作交流自主完成,让学生感受探究得全过程,真切地体会到成功得喜悦。

(2)我们再瞧科学内容科学内容包括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三大主题,而运动与相互作用这一主题,就是物理学得核心内容,也就是学习物理得基础.本章得课标要求就是在运动与相互作用这一大主题下,在机械运动与力这一二级主题中提出得.从行为动词角度瞧2、科学内容分为认知性目标、技能性目标、体验性目标.其中认知性目标又分了解、认识、理解三个递进层次而本章了解层次得知识有2、2、9知道阿基米德原理,运用物体得浮沉条件说明生产、生活中得一些现象。

新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第十章 《浮力》教材分析 课件(共58张PPT) (共58张PPT)

新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第十章 《浮力》教材分析 课件(共58张PPT) (共58张PPT)

探究浮力跟物体的密度是否有关
数据记录表:
体积形 状相同 的金属 块 铜块 浮力大小跟物体的密度无关 铁块 铝块
ρ物/g•cm-3
G/N
F拉 /N
F浮 /N
基于学生困难点的教学
依据实验猜想
困难点三: 探究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依据生活情景猜想
物体浸入液体体积
物体形状
依据生活情景猜想
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
依据生活情景猜想

建立规则柱体模型 各个模型上下标面压力差
基于学生困难点的教学 • 思考:气体对浸在内部的物体有浮力吗?
气体对浸在内部的物体有浮力。
基于学生困难点的教学
困难点三: 探究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测量浮力时发现: ①物体浸入液体 体积的变化 ②液面的变化 ③测力计示数的 变化
不同物体在水中 处于不同状态
基于学生困难点的教学 思考:物体下表面接触到水,物体就受浮力吗?
h1 h2
h1
h2
F向上
F浮=F向上- F向下
F向下 F向下 F向下
F向下
F向下 0 F浮 F向上
F向上
F向上
F向上
基于学生困难点的教学 思考: 对于不规则形状的物体 F浮= F向上-F向下


分割成据生活情景猜想
物体密度
依据生活情景猜想
液体密度
……
29
基于学生困难点的教学 困难点四:探究浮力大小跟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
再次感受F浮和V排的关系
认识V排和V浸入的关系
逻辑 推理
V排=V浸入
基于学生困难点的教学
逻辑引导
困难点四:探究浮力大小跟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
物体浸入液体体积一定时,液体密度越大,物体所受浮力越大。 液体密度一定时,物体浸入液体体积越大,物体所受浮力越大。

浮力课标教材解读

浮力课标教材解读

浮力课标教材解读《浮力》说课标、说教材(一)课程目标( 物理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其中课程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1)而本章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机械运动与力,了解相互作用规律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发展的大致历程,知道物理学不仅含有物理知识,而且还含有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3、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用简单的实验仪器,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知道简单的数据记录与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2)过程与方法目标: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收集信息能力。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与实验方案,能通过实验收集信息、数据,会分析实验信息、数据,得出结论,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通过学习,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学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有克服困难的信心与决心。

2、养成实事求就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有合作与交流的精神,团队精神。

3、关注科学技术对社会、人类生活的影响,有责任感与使命感。

紧接着,说一下(二)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由科学探究与科学内容两部分组成,而科学探究既就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就是重要的教学方式。

(1)科学探究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七个要素.探究过程中可涉及所有要素,也可只涉及部分要素。

本章第二节阿基米德原理中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个实验就是个完整的探究实验,进行该实验时,探究流程的每个环节,可以让学生之间通过合作交流自主完成,让学生感受探究的全过程,真切地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2)我们再瞧科学内容科学内容包括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三大主题,而运动与相互作用这一主题,就是物理学的核心内容,也就是学习物理的基础.本章的课标要求就是在运动与相互作用这一大主题下,在机械运动与力这一二级主题中提出的.从行为动词角度瞧2、科学内容分为认知性目标、技能性目标、体验性目标.其中认知性目标又分了解、认识、理解三个递进层次而本章了解层次的知识有2、2、9知道阿基米德原理,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浮力单元教材分析

浮力单元教材分析

2、教材编写特点
• (三)重视渗透物理思想方法 本章注重涉及的物理思想方法主要有科
学探究法和控制变量法,在整个过程中逻 辑关系清晰、合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考虑到学生的数学能力,同时兼顾各种学 生的水平,本书选择了定性推理的方式达 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主要内容—知识结构
浮力
吴忠二中 张兵
教材分析流程图





学分分来自设析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2、教材编写特点 3、主要内容分析
4、课程标准对本单元的基本要求 5、单元教学要求 6、重点难点分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浮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力,它在我们的生活、生产中
应用非常的广泛。本章是前三章“力”“运动和力”“压 强”内容的延伸,也是对前三章知识得一种综合应用。本 章设有两个重要的实验,一是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 有关,二是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 这两个实验侧重于猜想和设计实验。通过一系列实验和推 理,提出浮力的大小可能跟排开液体的重力有关的猜想, 进而用实验检验这个猜想,得到阿基米德原理的结论。教 科书的这种设计,一方面符合学生思维的逻辑,另一方面 跟前三章实验探究所侧重的能力形成互补,促进学生科学 探究能力的全面发展。紧密联系生产、生活,使学生对浮 力在生产、生活的作用有个较大的重视,为以后在相应的 领域发展做好基础。
2.能认识浮力产生的原因,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的大小。 3.经历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认识物体所受浮
力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4.经历探究浮力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实验过程。做到会 操作、记录、分析、论证。

人教版第十章第一节《浮力》

人教版第十章第一节《浮力》

人教版第十章第一节浮力教材分析德州市平原县第三中学 王祖华一、 本节教材的知识结构二、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1、知识要求 (1)理解什么是浮力 、浮力产生的原因(2)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能够根据条件比较浮力的大小。

2、能力要求(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通过对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2)渗透物理学方法教育,在充分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归纳、概括出物理规律,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与人们生活密切联系,所有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

对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平衡测量 分析 探究力和液体的压强等旧知识来解决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

而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

因此,这个知识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经历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探究、操作、分析等多种能力也是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这是素质教育对现代教学的要求。

教学对象分析:初中生好奇心强,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物理演示实验的作用,注意迎合学生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针对性。

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断来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教学策略的选择: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自然学科。

教学中应发挥实验的作用,开放情景,引导探究。

这节课应该综合目标导学,演示实验,讲授,讨论,探究、多媒体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整节课中以学生为主题,教师为主导,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分析、对比、讨论、归纳、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教材的编写特点:(1)充分挖掘图片的功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一些奇妙的现象,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为了使学生的知识来源扎实,本节对浮力的规律性知识的学习,教材安排探究性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浮力》说课标、说教材(一)课程目标(物理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其中课程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1)而本章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机械运动和力,了解相互作用规律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发展的大致历程,知道物理学不仅含有物理知识,而且还含有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3、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用简单的实验仪器,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知道简单的数据记录和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2)过程与方法目标: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收集信息能力。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能通过实验收集信息、数据,会分析实验信息、数据,得出结论,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通过学习,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学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2、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有合作与交流的精神,团队精神。

3、关注科学技术对社会、人类生活的影响,有责任感和使命感。

紧接着,说一下(二)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由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两部分组成,而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

(1)科学探究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七个要素.探究过程中可涉及所有要素,也可只涉及部分要素。

本章第二节阿基米德原理中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个实验是个完整的探究实验,进行该实验时,探究流程的每个环节,可以让学生之间通过合作交流自主完成,让学生感受探究的全过程,真切地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2)我们再看科学内容科学内容包括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三大主题,而运动和相互作用这一主题,是物理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学习物理的基础.本章的课标要求是在运动和相互作用这一大主题下,在机械运动和力这一二级主题中提出的.从行为动词角度看2、科学内容分为认知性目标、技能性目标、体验性目标.其中认知性目标又分了解、认识、理解三个递进层次而本章了解层次的知识有2.2.9知道阿基米德原理,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本章认识层次的知识有2.2.9通过实验,认识浮力。

本章没有理解层次的内容。

而技能性目标是指达到独立操作水平,课程标准中没有具体要求,但本人认为本章有一个实验要达到技能性目标的要求:即会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大小.体验性目标分经历、认同、内化三个水平层次而本章经历层次目标有:2.2.9通过实验认识浮力。

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认同层次目标有: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内化层次目标有:通过多个小实验和探究实验,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接下来进入第二方面说教材首先说(一)编写特点教材注重1.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材尽量安排探究性的学习,如“下沉的物体受不受浮力”“浮力的方向是怎样的”“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让密度大于水的物体漂浮”等,这些探究性学习活动,实验操作方便、规律性强、结论容易获得,适合初中学生探究,增强学生对浮力知识的理解。

2.教材的编写力求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例如浮在水面上的远洋客轮、在水中上升的乒乓球等,让学生感到亲切、生动、有趣。

不仅如此,教材还 3.适时的进行了物理科技的介绍和引导如教材结合学习的内容,在恰当的时机向学生介绍了阿基米德洗澡时的启示、介绍了曹冲称象的智慧,这都增加了学生对物理学史的了解,有利于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情感。

(二)接下来说编写体例全章内容由章首语(要学什么)、节内容(怎样学习)、概念图(学到了什么)三部分组成。

章首语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每一节中又设有多个栏目,强化过程与方法的结合,突出对学生学习的引领。

其中观察与实验中展示了一些物理现象及事实,构建了动手动脑学物理的平台。

想想议议中设计了课堂学习活动,促进学生们的思考与讨论、交流与合作。

动手动脑学物理中设计有助于完成学习任务的探究活动和作业,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迁移和运用。

做中学设计了制作孔明灯,有助于学生做到知识的灵活运用,也让学生感受古人的聪明才智和探究精神。

概念图,采用开放式思维导图的形式,图文并茂的引导学生学会梳理、反思整合,构建知识体系。

下面说一下本章的(三)内容结构本章内容结构图本章主要讲述浮力的基础知识和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其中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是本章的中心内容。

第一节讲述了浮力的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探究的方法深入研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浮力大小等于什么。

即最后介绍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在进行本章复习时,我们引导学生以这样的知识结构图的形式对全章内容进行归纳概括,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

这是学生最终完成的知识结构图。

最后说(四)教材整合1、首先看本单元同其他各章节之间的之间的横向联系我主要从知识衔接和科学探究两方面进行整合。

知识方面:本章知识是前面力学的延伸拓展,是对八上课本第五章密度、八下课本第六章力和运动、第七章压强等知识的深化,是初中力学部分的重点。

科学探究方面:八上课本第三章第二节(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第四章第二节(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两个探究实验让学生知道了科学探究涉及了七个要素。

为本章第二节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个探究实验打下了基础。

2.再看本章内个节之间的纵向联系:教材分三节对学生进行引导:第一节认识浮力,为后两节做好知识铺垫。

第二节阿基米德原理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是对第一节浮力大小的具体与细化。

第三节是对第一节内容的拓展延伸,让学生在认识浮力基础上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最后看第三方面三、说建议(一)教学建议:物理课程的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教学中要突出物理学科的特点,发挥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重视科学探究式教学,加强物理学同知识的联系。

我的具体教学建议如下:第一节浮力:本节通过实验认识浮力,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打好基础是关键(基本概念是关键)第二节阿基米德原理:这是一节实验探究课,是本章的核心内容。

(实验探究是核心)第三节浮力的利用:本节主要是利用浮力知识解释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学以致用是目的)这三节内容要紧密相联,让学生在实验和探究中认识浮力,并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不要求进行复杂的、综合性的浮力计算。

第一节学习目标为1.通过观察与实验,知道一切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浮力,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2.知道物体的浮沉是由重力和浮力决定的,知道物体浮沉的条件。

3.会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

基于这样的教学目标,我将本节内容分为两个模块,第一模块:认识浮力,从学生的认知出发,提出问题:在水中下沉的物体受不受浮力?从而引发学生思考,然后以学案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观察并记录物体由水面逐渐浸入到水中直至浸没这一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换用浓盐水,再做一次。

这样做的目的有三个:一是让学生感知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二是以此引导学生学会测浮力的方法,三是借此让学生知道浮力的大小与液体密度和排开液体体积有关,为第二节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做好铺垫。

第二模块:知道物体浮沉条件,先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感知物体的浮沉状态,然后再通过受力分析,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

第二节学习目标:1.知道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经历阿基米德原理的探究过程,在活动中能大胆的提出自己的猜想,能实事求是地记录数据,根据收集的数据提出自己的见解,善于同他人交流。

3.知道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公式和适用条件,能应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和解决简单问题。

探究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是本节教学的重点,而利用阿基米德原理进行浮力的简单计算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基于这样的教学目标,探究前利用上节课中学生已有的认知,引导学生把探究目的放到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上,有了这样的探究目标,教师再引导学生确定需要测量的物理量以及测量工具,实验步骤可由学生分组讨论后再集体交流,确定最佳方案,然后根据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为了培养学生的严谨科学思维,避免结论的偶然性,我建议将实验液体分为两种,一半小组用水,一半用小组用浓盐水,每组做两次,一次让物体全部浸没,一次部分浸入。

第三节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分析,知道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的工作原理。

2.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基于这样的教学目标,课堂上建议增加两个小实验:1、用橡皮泥模拟轮船工作原理。

2、用钢笔囊或带盖小药瓶模拟潜水艇工作原理。

借助于这两个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达成学习目标。

3.评价建议:新课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学生学习评价,提倡多样化的评价方法,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促进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

4.下面我从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结果四方面具体说说我的做法。

评价内容:以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为目的,实现多维化.评价主体教师家长同学学生本人.改变过去仅由教师评价学生的单一评价方式,实行学生本人自评,同学小组之间互评,家长和教师的评价有机结合,实现评价多元化。

从不同的角度为学生提供学习、发展方面的信息,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自我.评价方式:课堂观察情境问题专题作业达标检测小组评价实现评价多样化我校物理课堂对于学习小组的评价采取以下方法:①课堂即时性、激励性评价每节课教师对每个学习小组进行评价,从学案预习、课堂展示、合作交流、质疑等方面及时给予过程性评价。

②评价小组与评价个人相结合:教师评价到学习小组,由小组长和教师共同评价小组成员。

③量化得分。

设三种情况:一是标准分:对于抽查内容采用扣分制,视完成情况扣2分、1分;二是分类分数:为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每天得分前3名的小组再奖分,得分后3 名的小组适当扣分;三是激励分数:在展示、质疑等环节表现优秀的,给予加分。

评价结果评价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运用评价的诊断、激励功能,帮助学生发现学习中的问题,激励学生进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每学期我们学校都评出星级小组和星级学生。

(三)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文本资源以文本形式呈现的课程资源如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教学设计、导学案、学生伴你学、科技图书等,多样化的物理文本课程资源在学生学习活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这是新授课的教学设计、导学案、复习课的教学设计、导学案。

实验资源学校开设了专门的实验室,配备相应的仪器设备,学生的一系列操作实验就是在这里完成的.这是本章所用的实验室器材:弹簧测力计,阿基米德原理实验器基于本章的教学设计,我们自己也准备了一些实验器材:橡皮泥,钢笔囊,带盖的小药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