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市主义的原则方式以及其给社区规划的启示

合集下载

新城市主义的内涵及其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

新城市主义的内涵及其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

新城市主义的内涵及其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在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各地城市为促进社会经济与人口、环境、资源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均在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

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开速发展,城市出现的建设面积快速扩张,土地利用粗放和郊区化的现象。

如何保证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有效控制城市蔓延实现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利用和健康发展,成为了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诞生于美国的新城市主义,在解决城市蔓延,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方面卓有成效。

对我国的城市规划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

20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私人汽车的普及,高速公路的大量建设,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以及郊区的低税率,美国人开始大量向郊区迁移。

随之而来的便是制造业和零售产业的迁移,以上现象导致传统的城市中心区衰落,人口增长停滞,城市开始无序蔓延。

这种发展模式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城市的环境品质下降,能源消耗加剧,城市周边大量的农业用地和自热被吞噬,郊区无序蔓延。

在这种情况下,新城市主义应运而生。

1.新城市主义理念的诞生及其内涵 1991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政府召集了6名设计师起草了一套社区规划原理和新兴城市的设计理念,结合在二战前美国城市的设计理念和现代化设计原理,建造用地集约、有人文关怀、适宜步行的居住环境,这一套理念后来称为“阿瓦尼原理”。

1993年10月美国弗吉尼亚州召开了第一届“新城市主义大会”,新城市主联盟正式成立。

1996年,新城市主义宪章在阿瓦尼原理的基础上诞生,为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提供了更加具体的指导。

新城市主义的核心思想为:①重视区域规划,强调从区域整体的高度看待和解决问题;②以人为中心,强调建成环境的宜人性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支持性;③尊重历史与自然,强调规划设计与自然、人文历史环境的和谐。

它从都市区域、城镇(功能区)和城区(街道)3 个层面对未来城市的发展展开了丰富的构想。

而它的目的便是在于:①试图让传统的城市景观、多样性、街头生活和人的尺度回归21世纪的郊区;②试图解决传统城市的精华与当代社会建制与技术现实之间的矛盾;③试图更新传统城市观,以便使它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和日益增长的经济。

新城市主义对当代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

新城市主义对当代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

新城市主义对当代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城市设计概论课程论文新城市主义对当代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以广州市城市建设实践为例新城市主义在我国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以广州城市建设实践为例摘要:本文从介绍新城市主义产生的背景以及其主要的思想内涵入手,分析该思潮在中国城市规划方面的发展前景,以及对于中国现阶段的城市设计的启示。

从而进一步分析广州如何借鉴新城市主义思想并与本地区实际情况相结合所产生的指导方针,探讨广州借鉴新城市主义思想建设生态型城市的可行性,为今后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新城市主义生态社区启示广州新型城市化1 对“新城市主义”的分析新城市主义的创造和复兴城镇的思想方法是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建筑师在针对美国的城市蔓延问题上提出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城市住区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新城市主义倡导用一种紧凑的、适宜步行的、混合使用的新型社区发展模式,取代传统的对汽车依赖的蔓延型发展模式,力图使现代生活的各个部分重新组成一个整体,即将居住、工作、商业和娱乐等设施结合在一起[1]。

1.1“新城市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新城市主义”指西方国家基于对住宅郊区化蔓延的深刻反思而形成的城市在发展、规划和建筑上的一种思潮。

西方发达国家在“二战”后城市人口和建筑的急剧膨胀造成城市中心区高楼林立、人口密集、交通拥挤及环境恶化,而在20世纪50年代,汽车、地铁、轻轨等交通工具的普遍使用,在使人们的出行更加方便快捷的同时,却出现了人口大批迁往郊区居住的现象,并随着这种蔓延趋势逐渐显现出不可调和的弊端:1)低密度的独户住宅,浪费土地资源;2)对交通工具的过分依赖,导致严重的能源浪费和环境破坏;3)居民脱离城市,配套服务娱乐设施匮乏,缺少公共交往空间,人们邻里关系冷漠,缺乏必要的交流,都市概念和都市感受淡漠;4)城市人口大量迁出,造成了城市和郊区的发展失衡,中心区日渐衰落,社区瓦解以及社会问题层出不穷[2]。

60年代以后,文丘里《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和简.雅各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总结出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理论在推崇功能分区的同时,忽视了传统高密度、小尺寸街坊空间和开放交往空间对于城市设计的重要性,破坏了城市的亲切感与历史文脉,以此掀起了对现代主义城市设计的批判。

新城市主义对居住区规划的启示

新城市主义对居住区规划的启示

( ) 一 新城市主义两种 主要模 式为
交通 引导开发 (O 和传统邻里 开发 T D)
(N )模 式 TD
T D模式偏重 都市区域层面 ,由 O 彼得 ・ 尔索尔普在 步 行 口袋 的 卡 思想基础 上发展而来 。它提倡 以区域
性公共交通 站点为 中心 ,规 划由核 心 出发 的放射 状道路 系统 ,在适宜 步行
府偏向于独立式住宅的按揭保险政 策 . 志 。其基本理念是 使传统城市规 划和 里 中心到边界在五分钟 的步行范围内。 使在郊 区买别 墅比在城 里租 住公 寓更 设计 思想与现代 生活结合 ,通过建 设 为便宜 ,导致低密度郊 区成为发展 的 具有地方特色和 文化气 息 的社 区取 代
缺 乏吸 引力的郊 区化模式 。
二 、新 城 市主 义 的主 要思想 展 。首 先 ,新城市主义主张 限制使用
新城 市主 义主张 在 区域 村镇 和 小汽车 ,发 展公共交通 系统并 辅以无
速公路轮番增长 , 行时间长 , 通 产生汽 邻 里 三个尺 度 内提 出消 除郊 区蔓延 、 能源消耗 的步行系统 ,并尽可 能考 虑 车尾气 、 噪音和 能源紧张 问题 ; 城市文 城 市 中心腐败 的发展方式 ,提倡构建 宜达 的步行 空间 。其次 ,建设不 同类
维普资讯


I 压地
新城市室义对居住 区规划的启示
文 /李 昕 刘润
自二十世 纪九十年代 来 ,起源 于
美国的新城 市主义 (e rai 思 N w Ubn m) s 想成 为城 市规划 、城市设计领域 的重 要理 念。相比其他思潮 ,新城 市主义 重 新唤 起 了人 们对城 市 中心 的 回忆 。
属感 。
并拥有可供选择 的多种交通 系统 、公 污染 。绿色环保社 区环境 、文化氛 围 设施 ,创造具有 归属感 的社 区。现代 临 资源强 约束条 件必须 正视 的 问题 。

“新城市主义”的思想内涵及其启示

“新城市主义”的思想内涵及其启示

2002.11引言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不断地探索着未来城市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理论。

二战前,作为世界城市规划理论中心的欧洲,在其城市规划历史上先后产生了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勒・柯布西耶的“现代城市”以及带状城市、工业城市等城市发展理论。

这些理论共同支撑着“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理论的构架,并且至今仍不同程度的影响着现代社会的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

二战后,由于城市经济增长及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变以及自然生态文明的蓬勃发展,“现代主义”的城市规划思想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为了解决现代城市问题,各国有关专家、学者一直在进行规划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在这种国际背景下,作为二战后规划理论与实践中心的美国,孕育并活跃着许多有关城市规划理论、设计与发展模式的思潮流派。

其中,于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产生的“新城市主义”思潮正日益发挥影响,并引发了当代城市规划理论思想与城市发展模式的变革。

2“新城市主义”的思想起因“新城市主义”思潮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2.1社会公众对现代工业文明的不满现代工业文明追逐的是效率与标准化的生产,强调的是如何生产出最大限度的商品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实现其最大的市场利润。

工业文明思想在城市开发中则体现为忽视公众利益的高强度开发和近乎标准化的开发建设。

结果,城市地方传统特色逐渐丧失,城市中到处是千篇一律的景象和冷冰冰的钢筋混凝土森林。

同时,由于过于强调城市功能分区,城市中传统社区与邻里关系弱化、社区活力丧失,人们在城市中无法找到家的感觉。

可以说,人们在城市不断延伸的高速路中、在冰冷的城市森林中失去了自我——这诱发了人们对美好家园的向往与渴求,也引发了城市规划界对城市发展思想与模式的探讨。

“新城市主义”的思想内涵及其启示刘昌寿沈清基Liu Changshou Shen Qingji摘要分析了“新城市主义”产生的起因,着重从生态的角度分析其主要思想内涵,并总结了“新城市主义”对我国城市规划与发展的启示。

新都市主义对于中国城市规划的启发

新都市主义对于中国城市规划的启发

新都市主义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启发[摘要] 新都市主义思想作为一种思潮于上世纪80年代晚期美国在社区发展和城市规划界兴起。

虽然其产生的背景与中国的国情有着极大的不同,但它所表达出来的邻里社区设计理论及其原则对于中国新世纪城市规划建设与理论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新都市主义城市规划本土化新都市主义运动是西方北美大陆出现的一种新的城市模式和城市设计理念。

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美国佛罗里达沃顿郡海滨镇规划为发端,新都市主义运动在太平洋彼岸萌芽。

到世纪之交,新都市主义运动开始引起广泛注意。

在上世纪90年代末新都市主义思潮进入了中国,在规划学界与房地产界掀起一阵引进新都市主义理念的热潮。

然而新都市主义究竟对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国的城市规划和社区建设带来什么样的影响?1 新都市主义产生背景及其含义1.1新都市主义产生的背景追求有品质的生活,是人类永远的目标,而自从有了城市,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口从农村迁移到城市,追求有品质的城市生活,又成为人类追求的目标。

由于工业革命,工业城市、商业城市在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开始形成,到20世纪,出现了许多人口超过百万的大城市,甚至出现上十个人口接近或超过千万的超级城市,农业人口大量向城市迁移是城市化的过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由于城市人口急遽增长,城区已经容纳不下如此庞大的人口,因此城市的开发开始向郊区扩展,城市发展进入到第二个阶段,即郊区化时期;郊区化直接导致城市的膨胀,产生了大量住宅社区,也同时造成了依赖于私人汽车的新交通结构,结果一方面造成居住品质的提高,另外一方面则造成交通的严重阻塞、能源的严重消耗、城市污染的扩大、人际关系的松弛、上班交通耗费的时间越来越长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城市无止境的膨胀,也造成土地资源的耗竭和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才有新都市主义的提出,一方面改造旧市中心区,另外一方面则在新开发的市镇和居住区中引入传统城镇的规划方式,比如道路曲折与方格的结合、提倡行人亲和的规划原则、建筑采用具有传统风格的类型,而开始刻意回避现代主义的千篇一律和刻板;新都市主义导致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一系列新的社区的出现,很受欢迎,但是这些社区却基本缺乏就业功能,因此虽然在环境、生态、美学方面改变了郊区化造成的问题,但是却依然没有能够形成能够独立于中心城市之外的城市形态,因此才有了把就业功能也加入规划的新概念,把整个都市区视为一个系统,而内中的社区都成为具有全部城市功能-包括居住、就业、娱乐、商业、服务、交通等六方面内容的完整城市,规划形式进入到21世纪提倡的“区域城”阶段。

浅析新城市主义理念下的城市社区规划

浅析新城市主义理念下的城市社区规划

浅析新城市主义理念下的城市社区规划摘要:通过介绍新城市主义的产生背景、目标及其基本原则,结合我国城市住区建设发展的方向,阐述了新城市主义在城市社区规划建设中的应用和体现,为我国城市社区规划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新城市主义;社区规划;开放空间;多样性无论从概念上还是实践上,新城市主义都是近年来城市住区规划与设计关注的热点。

相对于房地产项目对于环境与品质生活图景的单纯勾勒,新城市主义理念下的住区规划及其具体实践,还存在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

1新城市主义概述首先,新城市主义与针对西方城市郊区化无序蔓延所引发的批判与反思有关。

20世纪80年代,试图以规划和设计的力量,倡导回归“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思想,重塑多样性、人性化、社区感的城镇生活氛围的新城市主义思潮开始出现。

1993年,新城市主义协会(Congress for New Urbanism,简称CNU)成立。

1996年,《新城市主义宪章》(The Charter of the New Urbanism)签署,标志着新城市主义的成熟【1】。

《新城市主义宪章》集中体现了新城市主义作为有组织的城市运动所追求的令人尊敬的目标:在经济可以承受并环保的前提下,尽量促进不同的收入阶层、民族、人种和年龄的人群的合理混合;修建公共建筑和公共空间,使市民能够感受到他们作为社区和文化的组成部分的重要性;编织更为紧密的城市肌理,通过建立合理联系的街道网络与绿地空间,进一步混合不同的城市用地与建筑类型;利用区域公共交通系统、税收共享和政府规划机制联系不同的大都市地区【2】。

《新城市主义宪章》提出了地区、邻里、街区三大类之下的27项建设原则,包括强调社区的紧凑;公共空间的重要性;各种城市功能和居住类型、居住人群的混合;适合步行的环境和尺度;清晰的中心与边界的邻里结构;注重传统的以街道空间和城市肌理为对象的设计方法等。

在规划设计与表现上,新城市主义并没有带来过多的新意【3】。

【VIP专享】新城市主义思路下的住区规划

【VIP专享】新城市主义思路下的住区规划

“新城市主义”思路下的住区规划探索——以江门市北新城区居住小区规划为例张如涛文章摘要:本文章通过对新城市主义的阐述、分析,结合实例对新城市主义与发展中的居住小区规划设计进行实验性尝试、探索,希望对当下房地产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推动作用。

关键词:新城市主义、地域、人性化。

1、何谓“新城市主义”?1.1“新城市主义”提出的背景从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开始,美国人为了拥有私密性、机动性、安全性和私有住宅而大规模迁往郊区,导致郊区住宅无尽蔓延,这样的发展模式造成建筑形式千篇一律、公共建筑散置各处、大都市地区边缘的农业用地和自然开敞空间被吞噬,拉大了通勤距离和时间,加大了对小汽车交通方式的依赖,加剧能源消耗和空气污染,甚至导致城市与郊区发展的失衡、城市税源减少和种族隔离的问题的日趋严重。

1.2“新城市主义”的提出20世纪80、90年代时期,面对北美城市郊区无序蔓延、城市内部问题严重的现实,以Peter Cathorpe 等美国建筑师为主的西方建筑界提出了一种新的城市规划设计思想,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城镇和城镇建设规划的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的、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这种规划思路被称之为“新城市主义”(New Ubanism)。

2、“新城市主义”与发展中的住区规划设计2.1“新城市主义”的核心内容“新城市主义”提出的目标是一为了解决郊区蔓延发展所带来的城市内外问题,二是为了重现快速发展中逐步丧失“城镇生活氛围”,消除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追求导致的人情冷漠。

其主要内容是以区域性交通站点为中心,以适宜的步行距离为半径,设计从城镇中心到城镇边缘仅四分之一英里(约400米)或步行五分钟的距离,取代汽车在城市中的主导地位;在这个半径范围内建设中、高密度住宅,提高社区密度,使每英亩一个居住单元增加到6个单元(容积率大于1);混合住宅及配套的公共设施用地,促使就业与商业、服务等功能就近搭配,推动住区人口多样化发展消除种族和社会隔阂,以复合功能的规划从区域宏观的视角整合强化公共交通与土地使用模式的联系。

新城市主义对我国城市社区发展的启示

新城市主义对我国城市社区发展的启示

增 密切邻里 关系 , 形 域的改革 , 尤其是 19 9 0年以后市场经 济的发展 , 破 了原 有高度 造一种适 合步行 的环境 , 加人们 的交往机会 , 打 成一种具 有浓 厚生活氛围 的社 区。它 主要有 两种模式 : 公共交 通 集中的计划体制 , 、 、 政 经 社合 一 的单 位制 基本 解体 , 单位 人 ” “ 逐 T D) TN 。 步变为“ 社会人 ”使社 会平 台 的功 能得 以突 现 , 区发展 问题 自 , 社 主导 的发 展单元 ( O 和新 传 统 主义 的邻 里 发 展单 元 ( D) 新 大 然而然地被逐步提上了议事 日程 。然而 , 如何推 动我 国社 区发展 从 区域尺度 上看 , 城市 主义 指导 下 的 区域 结构 有三 个层 次 :
时代 , 国的郊 区化走 上 了一条 无序 蔓延 的 道路 , 美 带来 了严 重 的 后果 。主要 表现为 :) 际关 系淡泊 。不 同收入 阶层 的住 区分化 1人
和隔离 , 在一定 程度 上激化 了社 会矛盾 。即使在 同一 住 区内 , 由 于缺少公共 活 动空 问 , 少 了 人们交 往 的机 会 , 里关 系淡 漠 。 减 邻
3 “ 城 市主 义” 我 国社 区发 展 的启 示 新 对
“ 城市主义” 新 作为一种新 的城 市设计 理念 , 其影 响力 已越来
而对于 当今 的中国 , 正处 于社会经济 的大发 展中 , 市正 城 2 土地利用强 调严格 的功能分 区 , ) 道路 间连接性 差 。郊 区蔓延 中 越广泛 , 处于不断地增 长、 张之 中 , 区化 的推进 和扩 大正 为 许多 经济 扩 郊 不同功能 的用地布 置在 不 同的地 段 , 而且 道路 呈树 枝状 , 以干道 学家所倡 导。我 国 自 8 0年代 以来 , 速发 展 的经济 带 动了 城市 迅 为主 , 人们为 了实现不同 目的的出行 , 不得不依赖 小汽车 , 增加 了 化的空前发展 。近年来 , 城市 化水 平 的提高越来 越成 为我 国经 济 出行 时间 , 造成了交通拥挤 。3 建筑景观 与环境不 协调 。大 多数 ) 结构调整和进一步 发展 的重 要推 动力 量 , 着城市 化 的加速 , 随 社 商业建筑物风格单调 , 千篇一 律 , 少建 筑物 还破 坏 了当地 的传 不 区的快速发展也是 必然 趋势。针对 我国人 均土地 资源少 , 口密 人 统风格 。而且停车位位 于建筑物 和道路 之 问 , 既破 坏 了视觉 的美 集的国情 , 如何 有效 限制城 市 的无 序蔓延 和 社 区可持 续 的发 展? 感 和整体性 , 而且 占用 步行 道 , 也是一 种不适 合步 行 的环 境 。这 借鉴“ 城市主义” 走适合 中国国情 的社 区发展 道路 。 新 , 系列 的社会 、 济 、 经 环境 问题受到 了人们 的普遍 关注 , 人们开 使 通过公共 交通站点为 中心建设 新 区, 制郊 区蔓 延在我 国进 控 始对其进行反 思 , 希望 寻求一 种较 为有 效 的解决 途径 。这 样 , 0 9 入郊区化 的一 些 大城 市 中 , 交通 网 络基 本 遵循 着 环 形 加放 射 的 年代初 , 在城 市规 划领域 , 起 了一种 新 的城市 规 划理 念——新 兴 “ 网” 蛛 模型 。“ 要致富 , 占路” 先 的思想使 得公 路上“ 乱开 口” 的现

浅谈新城市主义理论对我国居住社区的借鉴与启示

浅谈新城市主义理论对我国居住社区的借鉴与启示

肖艺,吴隽宇.禅宗思想影响下的古今日本建筑庭园空间[J].
园林历史与理论,2003(9):72—75. 但由于文化背、社会制度不同,对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
髟结门晰鳓■糍舻量“纠暇韶蕾》曩兹纠群糍疆张∞搬纠坛张'∥量科∥矗糍纠I嬲t彤纠瞄螂月拱●榭秽量穰纠酩∥—断掰t张≯量糍纠黝t张≯矗糍纠既张1蜊t嬲≯锯张H耽獭■糍∥韶》覃嬲口糍鳓纠醑糍礓矽矗槲纠陈张礓蝴t喇绷瞄踏瑁%张氇擀矽蠢g"
6.张捷;赵民 新城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田园城市思想的世纪演绎 2005 7.彼得·盖兹;张振虹 社区建筑:新都市主义 2003
本文读者也读过(4条) 1. 陈俊峰.Chen Junfeng "新城市主义"的社区融合思想探析[期刊论文]-住宅科技2009,28(1) 2. 陈燕秋.朱子瑜 新城市主义与我国居住社区环境规划设计[会议论文]-2007 3. 王琳.曹嵘.白光润 新城市主义对我国郊区城市化的借鉴[期刊论文]-世界地理研究2001,10(4) 4. 秦臻.郑宙青.QIN Zhen.Zheng Zhouqing 新城市主义与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住区规划研究[期刊论文]-华中建筑 2005,23(z1)
在社区中营造一条商业步行街(图5);文化教育方面,各社 区不仅中小学、幼儿园等配备齐全,许多中小学更走出了服 务于社区的范围,在办学规模、教学质量方面有重大突破,达 到市级重点学校水平,而在碧桂园社区中更拥有专业的外语 学校;在休闲娱乐方面,各社区更是不留余力地营造良好的 休憩环境。如在碧桂园中,就拥3个五星级的大型会所,各 种设施多达50余项,总建筑面积超过860 000 m2。此外,各 社区还致力于创造出良好的室外休闲娱乐环境,如各类主题 花园,开阔美丽的水面,大型农庄等。 2.2.2适度的社区规模和具有明显特征的社区中心是创造 可识别场所的关键

新城市主义对居住区规划的启示

新城市主义对居住区规划的启示

新城市主义对居住区规划的启示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来,起源于美国的新城市主义(New Urbanism)思想成为城市规划、城市设计领域的重要理念。

相比其他思潮,新城市主义重新唤起了人们对城市中心的回忆。

它利用传统城镇规划理念和设计方法,建设具有多元化特征的现代社区满足居民需求,从而抑制过度郊区化无序蔓延的态势,消除社会分化,解决交通拥挤、自然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等城市问题。

当前,土地使用制度和住宅商品化制度的改革推动城市人口郊区化迁移,形成中国城市郊区化的主要特点。

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的和谐社会背景下,着眼中国城市化进程,借鉴新城市主义合理内核,对居住区开发以及房地产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城市主义的缘起工业化发展使美国城市中心逐步陷入环境恶化的窘境,引发了居住郊区化趋势。

这同时得力于两方面:便捷的高速公路网,使汽车取代火车、电车等公交系统成为主要交通工具;政府偏向于独立式住宅的按揭保险政策,使在郊区买别墅比在城里租住公寓更为便宜,导致低密度郊区成为发展的标准模式。

全面郊区化也带来诸多问题: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土地和农田大量消耗;对汽车绝对依赖,使其数量和高速公路轮番增长,通行时间长,产生汽车尾气、噪音和能源紧张问题;城市文化氛围缺乏,郊区公共生活贫乏,社区居民相互隔离,文化认同差。

全面郊区化既造成中心城区恶化,又使郊区开发地块尺度巨大、功能单一,不能形成有机生长单元,到处是“没有灵魂的郊区,散漫盲目的边缘城市,破碎颓败的老城镇”。

在此背景下,新城市主义运动在欧美等国兴起。

它的起始以1993年在弗吉尼亚北部亚历山大市召开的第一届“新城市主义代表大会”(the Congress for the New Urbanism)为标志。

其基本理念是使传统城市规划和设计思想与现代生活结合,通过建设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气息的社区取代缺乏吸引力的郊区化模式。

二、新城市主义的主要思想新城市主义主张在区域、村镇和邻里三个尺度内提出消除郊区蔓延、城市中心腐败的发展方式,提倡构建街道网络,以步行距离为出发点去规划各种活动,使自然环境与人造社区有效结合。

新城市主义的内涵及其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

新城市主义的内涵及其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

新城市主义的内涵及其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新城市主义的内涵及其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摘要]基于新城市主义理念,城市设计应遵循紧凑性、适宜步行、多样性等原则。

我国的城市规划应该遵从新城市主义的设计思路和手法,在限制城市无序蔓延、阻止城市郊区化和集约利用城市建设用地等方面做出探索。

{关键词} 新城市主义城市蔓延郊区化在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各地城市为促进社会经济与人口、环境、资源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均在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

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开速发展,城市出现的建设面积快速扩张,土地利用粗放和郊区化的现象。

如何保证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有效控制城市蔓延实现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利用和健康发展,成为了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诞生于美国的新城市主义,在解决城市蔓延,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方面卓有成效。

对我国的城市规划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

20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私人汽车的普及,沿快速干道一边布置一些办公与商务建筑,提供一些就业机会,努力实现居住、工作以及日常生活各种活动的平衡。

A.公共交通导向的邻里开发(TOD)卡尔索尔普(Calthorpe,1993年)把TOD描述为,一个步行至公共交通运输站以及核心商业区平均距离约为600m(2 000 英尺)的多用途使用社区。

它将住宅、零售、办公、开放空间、以及公共使用等空间,合并于一个适于步行的环境中,使当地居民与受雇员工得以便利地通过搭乘公共交通运输系统、骑自行车、步行或是驾驶汽车等方式,到达交通运输目的地。

TOD经典模式其要旨包括以下几方面:(1)从区域层面来看,TOD是建构在区域公共交通运输系统之上的。

(2)TOD的焦点是公共交通车站,通过它连接到区域公共交通系统。

在小城市到中等城市可以是公共汽车车站,在大城市可以是公共汽车、轻轨或电车车站。

(3)TOD范围集中在距中心公共交通车站约600m(2 000英尺)范围内,步行约5~10分钟。

“新城市主义”及其在社区营造中的实践----以美国滨海城(Seaside)为例

“新城市主义”及其在社区营造中的实践----以美国滨海城(Seaside)为例

“新城市主义”及其在社区营造中的实践----以美国滨海城(Seaside)为例论文导读:本文对“新城市主义”的原则、设计理念以及开发模式进行了阐述;通过对美国滨海城(Seaside)的营造实践过程的分析研究,让我们加深了对“新城市主义”的理解与认识;对其理念与实践经验有选择的吸收,将对我们今后进行的城市设计与规划以及社区营造等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新城市主义”滨海城(Seaside),社区营造实践一、“新城市主义”基本概念和原则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急速扩展,以低密度平房和小汽车交通为主体的近郊发展给城市带来了交通拥塞、空气污染、土地浪费、内城破坏等问题并使邻里观念淡薄。

作为一种以再造城市社区活力的设计理论和社会思潮,“新城市主义”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美国兴起,是对被忽视了近半世纪的美国社区传统的复兴。

1993年的“新城市主义大会”抨击了1933年的雅典宣言,其基本理念是从传统中发掘灵感,并与现代生活的各种要素相结合,重构一个被人们所钟爱的,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气息的紧凑性邻里社区。

新城市主义者基于一个十分简单的原则:社区的规划与设计必须坚持公众价值比私人价值更重要的原则。

首先,邻里中心应当由公共场所来界定,由地方的公共设施和啇业设施为之活跃氛围;其次,每个街区都应当有不同的住房类型和土地使用方式,足够的灵活性是为了便于有需要时能很容易地改变功能;再者,土地使用模式、街道布局和密度都应当有助于使步行、骑自行车、使用公共交通成为代替私人机动化交通方式的选择;还有,建筑物不应被看作是独立于周围环境的摆设,它们应当与街道、公园、绿地、庭院和其它开放空间保持一致,并为空间限定作出贡献。

免费论文参考网。

二、“新城市主义”主要设计理念与开发模式(一)设计理念“新城市主义”独特的设计理念突出的反映在对社区的组织和建构上。

邻里、分区和廊道成为“新城市主义”社区的基本组织元素;其构筑的未来社区的理想模式是:紧凑的、功能混合的、适宜步行的邻里;空间和内涵适当的用地功能分区;能将自然环境与人造社区结合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整体功能化和艺术化的廊道。

“新城市主义”的思想内涵及其启示

“新城市主义”的思想内涵及其启示

“新城市主义”的思想内涵及其启示第一篇:“新城市主义”的思想内涵及其启示“新城市主义”的思想内涵及其启示摘要:分析了“新城市主义”产生的起因,着重从生态的角度分析其主要思想内涵,并总结了“新城市主义”对我国城市规划与发展的启示。

引言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不断地探索着未来城市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理论。

二战前,作为世界城市规划理论中心的欧洲,在其城市规划历史上先后产生了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勒·柯布西耶的“现代城市”以及带状城市、工业城市等城市发展理论。

这些理论共同支撑着“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理论的构架,并且至今仍不同程度的影响着现代社会的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

二战后,由于城市经济增长及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变以及自然生态文明的蓬勃发展,“现代主义”的城市规划思想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为了解决现代城市问题,各国有关专家、学者一直在进行规划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在这种国际背景下,作为二战后规划理论与实践中心的美国,孕育并活跃着许多有关城市规划理论、设计与发展模式的思潮流派。

其中,于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产生的“新城市主义”思潮正日益发挥影响,并引发了当代城市规划理论思想与城市发展模式的变革。

“新城市主义”的思想起因“新城市主义”思潮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2.1 社会公众对现代工业文明的不满现代工业文明追逐的是效率与标准化的生产,强调的是如何生产出最大限度的商品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实现其最大的市场利润。

工业文明思想在城市开发中则体现为忽视公众利益的高强度开发和近乎标准化的开发建设。

结果,城市地方传统特色逐渐丧失,城市中到处是千篇一律的景象和冷冰冰的钢筋混凝土森林。

同时,由于过于强调城市功能分区,城市中传统社区与邻里关系弱化、社区活力丧失,人们在城市中无法找到家的感觉。

可以说,人们在城市不断延伸的高速路中、在冰冷的城市森林中失去了自我——这诱发了人们对美好家园的向往与渴求,也引发了城市规划界对城市发展思想与模式的探讨。

基于“新都市主义”理念探索多元人本的住区规划思路

基于“新都市主义”理念探索多元人本的住区规划思路

基于“新都市主义”理念探索多元人本的住区规划思路摘要:我国的城镇化经历了快速发展的70年,目前已正式进入城镇化后半程阶段,即新型城镇化阶段。

后半程城市发展的关注重点从生存导向转向生活导向,从关注速度到关注质量,从改变落后生产力到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本文以城市住区为研究对象,以“新都市主体”理念为指导,旨在探索城镇化后半程阶段适宜的住区规划思路。

关键词:住区规划;新都市主义;新型城镇化一、转变与思索自建国以来,我国经历了人类历史上未曾出现的、速度最快、规模最大的城镇化进程,城镇化发展过程本质上是人口大规模迁徙、民生逐渐改善的过程。

从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中可以看出,围绕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形态、推进新型城市建设、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五个方面对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作出全面部署,为推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城镇化进入下半场,正在经历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由重数量向重深度的转变。

从经济发展,到城镇化建设,再到社会治理,被赋予更加丰富的内涵。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之下的城市住区规划,也肩负着新使命,经历着新的考验,进而引发规划工作者去探究何为更适宜当代背景的住区规划?二、快速城镇化阶段住区规划存在的问题居住地由“乡村到城市”,是近代工业化以来的城市居住发展的第一阶段。

此后,由于城市集中发展带来了诸多问题,如过度拥挤、环境污染等。

这些问题使得广大郊区成为了人们心中理想的居住地。

这是近代工业化以来城市居住发展的第二阶段。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步也发现了郊区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城市空心化、郊区土地利用粗放、对小汽车依赖严重等。

在我国住区规划快速发展的二十多年里,郊区化、大型化居住小区成为住宅开发的普遍模式。

大量开发的大型封闭小区极大地满足了大量的住房需求,同时由于其封闭管理,具有私密性好、安全、景观优美等优点。

但随着人们思想意识的进步,人们对居住的需求发生了新的变化,大量建设的大规模封闭住宅小区逐渐显露出如下问题。

探讨新城市主义对我国城市更新的启示

探讨新城市主义对我国城市更新的启示

探讨新城市主义对我国城市更新的启示1引言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城市空间和格局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城市中的老旧住区也在适时的调整自己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但自我更新终究是缓慢而无序的,目前我国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不可回避,它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更新需求。

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既要保证多方的既得利益,又要推动政府的城市建设行为,必须有新的思想和理念的指导。

新城市主义思想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它解决了建设节约型、可持续发展城市的理论困惑,以及建设宜居的社区型城市的难题。

2新城市主义的主要思想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来,起源于美国的新城市主义(New Urbanism)思想成为城市规划、城市设计领域的重要理念。

相比其他思潮,新城市主义重新唤起了人们对城市中心的回忆。

它的基本理念是使传统城市规划和设计思想与现代生活结合,通过建设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气息的社区取代缺乏吸引力的郊区化模式。

新城市主义强调两方面内容:第一,是可以步行的社区(Walkable Community)。

第二,是多样化(Diverse)。

多样化是指新城市主义的社区应该包容宽泛的年龄组不同类型和收入水平的家庭,同时,多样化也意味着新城市主义的社区应该在工作岗位、住宅、商店和社会活动方面具有多样性。

3新城市主义的三个领域3.1新城市主义的区域规划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新城市主义的社区和城镇设计在本质上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社区和城镇模式。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和社区概念考虑诸如土地的使用、城市和郊区扩散、城市生长界限、合理的郊区城镇模型、旧城和城市中心的复苏、城市交通的多样性与社区和城市组织、城市文脉等问题。

任何使社区和邻里环境生活空间得到改善的措施,任何创造良好的社区和邻里空间的规划设计措施在本质上都为节省财力、物力和能源做出贡献,从而是创造可持续发展的邻里化社区的根本方法。

3.2新城市主义的郊区设计理论和实践新城市主义者提出采用小城镇形态作为设计原则的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城市主义的原则方式以及其给社区规划的启示在1982年,利昂*克里尔在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的一次发言中怒斥了现代主义派。

利昂说,如果他是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的领导,他会把那些学会给予现代主义派建筑师的褒奖全都糊上水泥,因为他认为正是这些现代主义派建筑师摧毁了欧洲的城市和文化。

20年后,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果然选举出来一个倡导新城市主义方式的主席,英国政府承诺他会全心全意地返璞“城市振兴”。

而后,包括英国、美国、加拿大以及其他一些国家的信念发生了转变,现代主义派正在被一种在历史中去寻找灵感的新城市主义所替代,新城市主义变得时髦起来。

新城市主义包括了有关城市形式和开发的新思维方式。

新城市主义方式从最美丽和最成功的城市那里吸取历史的经验,肯定了紧凑型的形式、混合使用、可以步行和相对自我包含的社区。

新城市主义反对汽车导向的开发,而提倡传统建筑和建筑模式以满足步行的需要,创造鲜明的城市标志。

总而言之,在现代主义派已经深刻影响了城市形式的时代,新城市主义倡导者描绘了一幅好社区的新形象。

新城市主义引起人们关注的关键问题之一是,它主张古为今用,相互借鉴。

从古典的欧洲城市、美国20世纪早期的那些怡人的民族街区到小城镇,这些特殊文化历史的产物都成为新城市主义的灵感之源。

新城市主义的参与者已经制定了新城市主义宪章,提出了普适原则,没有地点和时间的约束。

在全球化时代保持城市具有竞争性的战略已经和新城市主义方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样,在国际范围内,
使用新城市主义方式获得了各方的支持。

新城市主义创造好场所的原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组修正了的公共政策和政府管理方式。

新城市主义的产生式对现代城市为题的一种反应。

它发现管理那些受到谴责的城市发展的规则本身存在问题。

这样,当新城市主义制定一组原则来指导城市建设时,它实际上也正在倡导一种新的方式来思考对城市形式的管理。

对新城市主义方法产生重大影响的观念来自可持续发展和健康社区:这类思潮多产生于1980年代的中后期。

这种从环境出发的思潮要求改变生活方式,以减少对资源的消耗,保护后一代人的发展机会。

新城市主义的方式有以下四种,分别是传统街区设计,公交导向的设计,城市村庄,精明增长。

这四种方式分别有不同元素,传统街区设计这一模式集中在地方或者古建筑上;公交导向的设计师集中在与区域相连接的公共枢纽上;城市村庄更为强调自足(住宅和工作的混合)和褐色土地(褐色土地是城市工业化进程遗留的产物,是闲置的、废弃的、通常被污染的土地)的再开发;精明增长是在推进变革时增加政府政策和各类优惠的政策。

而这四种方式在社区设计上的共同元素是混合使用、住宅类型的混合、紧凑的形式、可以步行的环境(400米半径)、可供选择的交通模式、有吸引力的公共场所、高质量的城市设计、中心区用于商业和市政服务、明确的边缘、较窄的街道设计专业会议。

传统街区设计
设计把区域小城镇或村庄的地方建筑语汇与古典建筑的观念结
合起来;也把具有商业、市政和居住混合使用的城镇中心看做是社区标志和社会交往的核心:这个中心在建筑和街道模式的设计上采取正式的方式,同时拥有用于市民活动的广场或绿地。

大部分设计都采用了方格式或做了某种调整的方格式布局,以便给汽车和步行者选择。

传统街区设计在几种主义城市设计质量和一致性方面,甚至在建设经济住宅方面都起到很大作用。

同时,采取传统街区设计方式的设计师坚持,在混合开发中,保证那些提供给贫穷社会阶层居住的住宅在品质上没有视觉差异。

公共导向的设计
从某些方面看,公交导向设计似乎比起传统街区设计更为人知和更具有灵活性。

这种设计模式确认了交通网络对土地使用模式的影响。

卡尔索普指出,如果要实现人们又可能不使用私家车就出行的理想,使用公共交通系统来构造区域以及区域内的街区是一个方案。

这样,开发的基本单元变成了可以步行道公共交通枢纽的一个步行规模地区。

采取混合方式使用这个公交枢纽附近的土地,包括办公室。

在这个公交枢纽的边缘,居住密度会相对低一些。

实际上,这个公交枢纽具有一个实现城镇的基本性质:步行规模、明确的中心和边缘,土地使用和人口成分混合,确定的公共空间。

公交导向设计模式吸收了把城市建设得更加环境友好的主张,把健康城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十分有效地融合到了一起。

公交导向设计主张因地制宜地选择其布局模式,这就使得公交导向设计在理论上表现得更为成熟。

城市村庄
城市村庄的思潮采用了许多传统街区的设计原则。

如同其他设计方式一样,城市村庄在设计上强调布局紧凑、土地混合使用和住宅类型混合。

博尔曾经说:“当高密度多家公用住宅与商业零售和其他使用混合起来时,通常便会出现城市村庄的特征。

”城市村庄具有明确的标志和社会特征,城市村庄是街坊式的,在那些不存在邻里关系的地方,通过城市村庄的空间布局设计,使那里的邻里聚合起来,形成一个城市村庄。

城市村庄在环境上具有可持续性,可以有助于环境的管理。

城市村庄中,人们可以获得城镇和乡村中最美好的品质。

城市村庄拥有3000~5000人,能自给自足。

城市村庄包括一个中心广场绿地,可以步行,土地混合使用。

精明增长
精明增长的理论认为,如果增长得到适当管理,使用正确的原则,那么,增长可以有助于产生比较好的社区。

精明增长采用了这样一个假定,增长是必不可免的,如果管理正确,便会产生健康的经济和社区。

二战后增长的问题就是,增长管理不当。

试图通过法律的方式,采用严格的规范和分区规划的增长管理政策导致了城市蔓延、分割的政策、过长的上下班距离、高住在价格、精明增长允许市镇当局在区域规划的框架内规划它们的增长,这样就可以合理地使用现存的基础设施,减少负面的外部压力。

启示
邻里社区有一个可辩明的社区中心和社区边界确定社区中心和
边界限制可以界定一个社区,强化社区感。

新城市主义者认为,社区中心通常是一个广场或绿地,或者是萦忙的街道交叉口,汽车站也可以位于这个中心。

发展社区中心的公共交通已成了一个成功社区规划必不可少的因素,公共交通放在社区中心可以使社区居民和办公室人流能够便捷的搭乘公共汽车、无轨电车和轻轨交通,人们可以自由的交流,使得社区的人情味更浓。

尽可能把社区中心建筑安排在临近街道的地段。

把社区中心的建筑尽可能安排在靠近街道。

这样能够创造强烈的空间感和场所感。

对同一个社区内的建筑物以特征相似的建筑正面朝向街道。

这种布局方式可以定义一下熟悉的街道空间,通过对不同社区街道空间的合理布!,从而可以使不同社区在一定范围内有不同的社区识别性。

大多数住宅到社区中心必须在五分钟路程之内。

在社区内住房类型及品种应多样化一般来讲,在社区内应该有独立住宅、联体位宅、公寓和别墅等多种住宅形式,可以满足年轻人和老年人,单身汉和有家的人,穷人和富人的居住需求;房子的大小、类型、价格差别也多种多样的,使社区内的居民都能够买得起房,住得起房。

允许在每栋房子的后院修建一个附属建筑物这个附属建筑也许可以用作一个出租单元或作为一个手工作坊,这或许比传统的允许修建两个车库更为重要。

如果允许修附属建筑的话,就可以对直接临街的建筑物外廊进行重点考虑,在新城市主义者看来,建筑性组成要素,他们认为这个外廊可以给住户提供一个多变的交往过渡空间,人们可以安全的从自己家中走到街上,这种空间过渡的形式还有助于鼓励人们多走路,少坐车。

社区内的街道应该是一个互相连通的格网道路系统这种道路系统可
以为车辆提供多种行进路线并可减缓交通阻塞的压力,同时还可以给行人带来许多“捷径”,这种创造“捷径”的道路系统其实是鼓励行人在穿过街坊的时候尽可能步行。

在社区的中心和边缘地段应该设有商店和办公室设在社区中心和边缘的这些商店能为每家每周提供足够的各种生活必需品,同时在这些商店中有一个方便的大型超市,以满足社区的居民可以不开车就能采购到足够的商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