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勒第二交响曲创作背景及作品简介

合集下载

赏析马勒第二交响曲《复活》

赏析马勒第二交响曲《复活》

赏析马勒第二交响曲《复活》——帕沃·雅尔维指挥法兰克福广播交响乐团有人说:世界是可以被划分为三个层次的:巴赫、贝多芬、马勒。

让我们谈一谈马勒,关于他的交响乐曲《复活》。

马勒19世纪初出生在奥匈帝国的波西米亚地区,是一位具有鲜明浪漫主义气质的音乐家、指挥家和作曲家。

用他自己的话说:“在奥地利我是波西米亚人,在德国人眼里我是个奥地利人,在这个世界上,我又不可避免地被看作犹太人。

无论哪个地方都勉强收容了我,却没有一个地方真正欢迎我,我是一个三重无国籍的人。

”所以他用音乐构建了自己的世界。

第一乐章:《葬礼进行曲》。

大提琴开场,笛声渐响,小提琴和鼓声加进来。

仿佛将你带到墓地,在一面纯净的镜子里看到你的一生,被困扰“生存的目的何在?受苦是为了什么?这些是否全然是个恶作剧?”第二乐章:是在葬礼之后的间奏,回忆和幻想。

音乐缓下来,笛声悠扬,仿佛漫步在回忆里。

伴随着小提琴的轻鸣,在脑海里突然浮现出一幅很久以前的欢乐画面。

像一道明媚的阳光照在身上,甜在心头,溢出笑容。

第三乐章:这是刚刚参加完葬礼的人们又回到了尘世的生活。

笛声急促,竖琴渐微,慢慢静下来。

突然一阵鼓声(前排的小号手还捂了耳朵),打破了美梦。

将人们拖回现实世界。

第四乐章:引入了女低音。

全场安静,女低音出场(开场有种泰坦尼克的感觉),小号响起。

仿佛吹起了号角,唤起了希望。

历经了苦难终于回到了神的身旁。

最后,歌声澎湃,铜管高奏,钟声大作。

像是末日审判终于降临,远处飘来号角,夜莺的天籁。

复活的圣咏:痛苦被挣脱了,死亡被征服了。

生命的永恒。

复活!2013.12.11。

马勒第二交响曲赏析

马勒第二交响曲赏析

马勒第二交响曲赏析《马勒第二交响曲》,C小调,由马勒创作于1894年,《马勒第二交响曲》是以编制庞大和演奏难度而著称的马勒十部交响乐作品之一,也可以说是马勒的优秀代表性作品之一。

下面就跟随店铺的步伐一起来了解一下《马勒第二交响曲》的赏析吧!《马勒第二交响曲》赏析一:第一乐章(约23分钟)第一乐章,庄严肃穆的快板,C小调,指示“专心认真,而且要有庄严的表现”,扩大的奏鸣曲式,题名为“葬礼”。

这一乐章用布鲁克纳的开始方法,在强奏的弦乐颤音上,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奏出粗犷有力的片断动机,不久出现以C小调为中心的第一主题,由双簧管和英国号主奏,随后又由另两三个相异的主题,构成第一主题群,阴暗的音色带有不祥的气氛。

然后小提琴奏E大调柔和的第二主题,第一主题再度出现时,全部管乐奏圣咏风格旋律。

呈示部小结尾前,圆号与木管奏葬礼进行曲。

这两个主题群结构复杂,所以呈示部很庞大。

展开部可看作3部分,第一段小提琴以C大调优美地奏第二主题开始,低音弦乐奏第一主题动机,鼓荡加强后又趋平静。

长笛奏第二主题,开始抒情的第二段。

第三段又以第一主题动机加强而出现高潮,最高潮达圣咏风格的旋律,回到C小调而进入再现部。

再现部将呈示部加以浓缩精简,两个主题变得隐晦,但比呈示部的对位更为精彩,结尾部变成葬礼进行曲,最后以下行半音阶风格结束。

第一乐章的马勒曾这样解说:“如果你想知道的话,我所送葬的是我的《第一交响曲》的主角,我能从一个更高的角度看到他的整个一生仿佛在洁净无瑕的镜面中反映出来。

司时它又提出至关重要的问题:你生存的目的何在? 你受苦是为了什么? 这是否全都只是一个可怖而巨大的恶作剧呢? 我们全都必须以某种方式来回答这些问题。

而我的答复就在最后乐章中。

”《马勒第二交响曲》赏析二:第二乐章(约10分钟)第二乐章,中庸的快板,降A大调,指示“极为轻松地,绝不可急躁”。

马勒将这乐章当做回忆幸福的往日的间奏曲,表现失败的英雄的爱,是整首交响曲中音乐较为明朗的部份。

略谈马勒早期交响曲中的“歌曲交响化”现象

略谈马勒早期交响曲中的“歌曲交响化”现象

略谈马勒早期交响曲中的“歌曲交响化”现象作者:姜宗钊来源:《音乐时空》2015年第21期摘要:马勒是20世纪之交最为重要的交响曲作曲家,其交响音乐作品极为庞大、艰深、复杂,是同时代人所无法理解的。

本文试图通过《第二交响曲》这个个案,来探索分析其早期交响曲中歌曲与交响乐水乳交融的特点。

关键词:马勒歌曲交响化一、生平与创作概貌古斯塔夫·马勒(Gustav Mahler,1860-1911)曾说:“我指挥是为了活着,而活着是为了作曲”。

这番自白隐约透露出他作为一名作曲家的窘迫处境①。

马勒当时的指挥事业可谓是风靡整个欧洲,他曾担任过维也纳歌剧院首席指挥兼院长。

而作为一位作曲家,他的作品不被当时人们的理解,甚至是被边缘化的。

在创作中,他有意识地将“生与死”这个永恒的哲学话题植入到交响曲中,使其成为一条贯穿于他全部交响曲中的精神线索。

马勒的“交响曲是一个世界”观念不仅仅停留在一个音乐的题材、主题方面,还体现在体裁的融合上:歌曲和交响乐的融合、声乐创作思维和器乐思维的结合。

马勒的第二、第三、第四交响曲被统称为“魔号交响曲”,因为这三部交响曲都与他的艺术歌曲集《少年魔号》(Des Knaben Wunderhorn)有着紧密的联系。

而第一部交响曲和声乐套曲《旅行者之歌》(Lieder eines fahrenden Gesellen)有着紧密的联系。

不难发现,马勒早期的交响曲创作和艺术歌曲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有人将马勒的交响曲称之为“歌曲化的交响曲”。

二、《第二交响曲》简评在《第二交响曲》中的“生与死”的抗争已经达到了相当尖锐的程度,开头的第一个乐章便是葬礼进行曲。

特别有意思的是,这个葬礼进行曲采用的速度是Allegro,这完全颠覆与我们对传统意义上葬礼进行曲应该是慢速的认识。

但总体的气氛还是属于那种哀悼、悲壮的,笔者以为这种速度的颠覆也算是马勒音乐中反讽的一种手段,隐现出马勒对死亡的思索。

这种反复无常的悲痛,会使人感觉到这个世界是荒诞的。

西蒙·拉特尔的《马勒第二交响曲》

西蒙·拉特尔的《马勒第二交响曲》

西蒙·拉特尔的《马勒第二交响曲》作者:老麦爹爹来源:《小演奏家》2014年第04期《马勒第二交响曲》,无论演绎或录音,效果都相当完美,气势磅礴,对比强烈,细节丰富。

辉煌的铜管,清脆的木管,其弦乐更是绵密如丝绸般细腻,整体音色饱满而通透。

拉特尔的演绎快慢适中,显得流畅、自然,让你的感官得到充分享受之余,更能进入马勒交响艺术之灵魂。

“整首乐曲听起來仿佛来自另一个世界,人们先被音乐打倒在地上,然后再在天使的翅翼上踏入新生。

”如果你喜欢马勒的交响作品,喜欢柏林爱乐乐团,那你一定不能错过这版近年来难得的好碟。

1987年刚出道的西蒙·拉特尔以一曲《马勒第二交响曲》的演绎而成名。

如今,他又从阿巴多的手中接过柏林爱乐乐团的指挥棒,让他更加如虎添翼。

马勒的音乐里有一种悲剧的美。

他经常梦见天堂,这是因为他的家族有先天性心脏病,死神的敲门声常常在梦中伴着音乐飘然而至,所以马勒的精神世界里总是在和死神搏斗,透过马勒的音乐表现出来的就是一种宿命的悲剧色彩。

但听过了马勒的音乐,人又会超越死亡,所谓“从一个极致到另一个极致”。

马勒是一个犹太人,从小就显露出音乐才华,他的主要职业是指挥家,他一生创作的10部交响曲多是为自己指挥所用。

马勒的音乐灵感大多来自诗歌。

说起来,马勒还是位“中国迷”,他对中国文化充满了迷恋,并把它运用到音乐创作里去。

《大地之歌》就是马勒从李白、杜甫和孟浩然的唐诗中汲取灵感而创作出来的。

《复活》作于1890年~1894年,与《第一交响曲》比起来,要求管弦乐编制的规模更大,同时还要有声乐部分。

就是从这部作品以后,马勒开始经常在交响曲中使用声乐,其结构也不再是传统的四乐章制,而是五个乐章,这正是马勒走向庞大性倾向最初的作品。

然而,在这首《第二交响曲》中,仍然有宛如《第一交响曲》中那种真实的抒情性,爱好线条对位法,使用民谣风格旋律等马勒所独有的特征。

这部作品被称为《复活》是由于洛普斯托克的一首圣诗《复活》。

BBC新鲜出炉的“十大交响曲”,这十部作品哪些才是你的真爱?

BBC新鲜出炉的“十大交响曲”,这十部作品哪些才是你的真爱?

BBC新鲜出炉的“⼗⼤交响曲”,这⼗部作品哪些才是你的真爱?前不久,英国⼴播公司(BBC)古典⾳乐调频⼜⼀次发起了“⼗⼤交响曲”票选,邀请151位指挥家拟出他们⼼中最伟⼤的交响曲作品,选定32部交响曲作为评选范畴,然后在著名的社交⽹站推特(Twitter)上进⾏开放投票,截⾄⽬前,已经选出了他们⼼中的“⼗⼤交响曲”。

BBC⾳乐杂志主编奥利弗·康迪表⽰,看到贝多芬⼏乎统治了这个榜单他毫不惊讶:“要知道距离贝多芬写完第三交响曲已经200多年了,⽽这个投票结果说明他在交响乐上的成就从未被超越,毫⽆疑问,他就是绝对的天才。

”在这份新鲜出炉的“⼗⼤交响曲”排⾏榜中,贝多芬占了“半壁江⼭”,马勒爆发“洪荒之⼒”也有多部作品进⼊榜单。

⼩编为⼤家盘点出指挥家⼼⽬中的“⼗⼤交响曲”,第⼀名竟然是:Top 1:贝多芬《第九号交响曲》《d⼩调第九交响曲》(Symphony No.9 in D minor op.125 作品第125号),是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在1819⾄1824年间创作的⼀部⼤型四乐章交响曲。

因其第四乐章加⼊了⼤型合唱,故后⼈称之为“合唱交响曲”。

合唱部分是以德国著名诗⼈席勒的《欢乐颂》为歌词⽽谱曲的,后来成为该作品中最为著名的主题。

贝多芬希望借词作讴歌⼈类寻求⾃由的⽃争意志,及其对⾃由、平等与博爱的追求,也使作品从单纯表现⾳乐之美、抒发个⼈情感,上升到表现全⼈类情感和理想的⾼度。

罗曼·罗兰评述《第九交响曲》时写道:“《第九交响曲》是汇流点。

从⾮常遥远的地⽅,⽽且是从完全不同的地⽅汇集来的许多奔流——⼀切时代的、⼈类的各种各样的梦想和希望,都混杂在⾥边。

⽽且,它和另外8部交响乐也不⼀样,也可以说它是从⼭顶俯瞰过去的⼀切。

由于《第⼋交响曲》和《第九交响曲》之间经过了漫长的岁⽉,它的视野变得格外宽阔,所以才能俯瞰着他的‘⽣涯的全书’⽽飞翔。

”Top 2:贝多芬《第七号交响曲》《A⼤调第七交响曲》(Symphony No.7 in A major, Op.92),德国作曲家贝多芬作品第92号,⾸演于1813年12⽉8⽇。

古斯塔夫

古斯塔夫

古斯塔夫•马勒的《第二交响曲》作者:刘旭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07期摘要:《第二交响曲》是马勒艺术风格确立以及宗教信仰的回应,作曲家不仅大胆地将葬礼进行曲放在第一乐章,并将其艺术歌曲的旋律以及人声的演唱融入这首交响曲中,显示出锐意创新的艺术手法。

与此同时,从第一乐章的"葬礼进行曲"到最后一个乐章的"复活颂"也是马勒对永生与救赎这一问题的回应。

关键词:古斯塔夫·马勒;《第二交响曲》;创作特征引言古斯塔夫·马勒(Gustav Mahler)作为一位优秀的指挥家和作曲家,他的创作跨越了两个世纪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

这一时期是浪漫主义音乐的黄昏,也是一个新的音乐时代来临的转折点。

处在这个非常时期,马勒的创作是其生命的写照,也是后期浪漫主义音乐的总结。

一、创作背景及作品简介1894 年,马勒在阿特湖(Attersee)畔史坦因巴赫(Steinbach)工作小屋完成了《第二交响曲》。

该作品属于他的中期作品,在这部作品中,他通过纯熟的交响乐写作技巧,表现了自己对人生问题的种种思索,它刻画了人生的悲剧如死亡的葬礼,并表现了作曲家企图在死亡和宗教中寻找人生目的的悲观消极的思想。

这部作品的标题“复活” 取自德国诗人弗里德里希·克洛普斯托克(Friedrich Klopstock)的同名赞美诗,是马勒借助宗教力量寻找人生意义的一次尝试,表现了由英雄的葬礼以及对英雄一生的回顾而引起的对人生问题哲理性思考,体现了“生必有死,死而复活” 圣经的思想,反映了19 世纪末和20 世纪初社会中一部分不满于现实而又未能找到正确出路的知识分子的精神悲剧。

这部作品共有五个乐章,第一乐章:奏鸣曲式,C 小调,庄严的快板;第二乐章:舞曲,bA 大调,中速的快板;第三乐章:谐谑曲,C 小调,流畅地进行,这是《孩子们的神奇号角》中一首叫做《圣安东尼对鱼儿说教》歌谣的管弦乐改编曲;第四乐章:女低音独唱,bD 大调,严肃而朴真,歌曲选曲自《孩子们的神奇号角》中的一首歌曲《神光》;第五乐章:合唱,神秘的慢板,女高音,女低音独唱与乐队,在女高音独唱和无伴奏混声合唱中唱出了克洛普斯托克的《复活颂歌》。

马勒第二交响曲版本

马勒第二交响曲版本

马勒第二交响曲版本
马勒第二交响曲是由奥地利作曲家古斯塔夫·马勒创作的交响曲之一,全名为《复活》。

这部交响曲的版本众多,经历了多次改编和重制,每个版本都有着独到的特点和风格。

下面笔者将为大家介绍几个版本,以及它们的音乐特点和含义。

首先是马勒自己的版本,这个版本是最早创作的,也是最原始的版本。

这个版本跟所有的交响曲并没有太大差别,但其音乐特色已经显露出来了。

这个版本中,马勒用一些非常传统的手法来表现复活的主题,比如旋律的上升和下降,以及不同音乐片段的衔接和变化。

这个版本的交响曲节奏流畅,音效宏大,非常适合在大型音乐厅演出。

接下来是伯恩斯坦的版本,这个版本把马勒的复活主题解读得更加深刻。

伯恩斯坦的版本中,十分注重乐曲的情感表达,通过弱化某些部分来突出感觉更加丰富的部分。

伯恩斯坦还运用了一些更加现代的乐器,比如电吉他等,使得乐曲的风格更加现代化。

还有现代女指挥马林·阿尔塔斯的版本,这个版本跟其他的版本又有些不同。

马林·阿尔塔斯的版本中,把女声独唱家的角色加强了许多,在这个版本的演出中,女声独唱家十分活跃,并在最后一段乐曲中达到了高潮。

此外,马林·阿尔塔斯在演出中还采取了一些独特的手法,比如在演出过程中引入粉笔的声音,增加了这个版本的独特魅力。

总之,马勒第二交响曲版本众多,每个版本都别具特色,对复活主题的解读也各具风格。

在欣赏这个交响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版本的演出来更好地理解和体会这个主题。

马勒第二交响曲版本

马勒第二交响曲版本

马勒第二交响曲版本介绍马勒第二交响曲,也被称为《复活》,是奥地利作曲家古斯塔夫·马勒于1888年至1894年间创作的一部交响曲。

这部作品由一个大型管弦乐队、合唱团和独唱演唱家组成,是马勒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马勒第二交响曲被广泛演奏和赞誉,各个指挥家和乐团都有自己的版本。

马勒第二交响曲的版本马勒第二交响曲的版本众多,每个指挥家和乐团在演奏中都会加入一些自己的理解和解读。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版本:Herbert von Karajan指挥柏林爱乐乐团Herbert von Karajan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指挥家之一,他的版本被认为是传统的演绎之一。

通过他严谨的指挥风格和对乐队的精细控制,他呈现了马勒音乐的宏大和庄严。

Leonard Bernstein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Leonard Bernstein崇拜马勒,他对马勒的音乐充满了热情和独特的解读。

他的版本以强烈的表达和情感为特点,给人一种激情澎湃的感觉。

Simon Rattle指挥柏林爱乐乐团Simon Rattle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指挥家之一,他的版本注重音乐的细节和表现力。

他将马勒的音乐演绎得细腻而富有个性,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Claudio Abbado指挥柏林爱乐乐团Claudio Abbado是指挥界的传奇人物,他的版本被认为是对马勒音乐最真实的诠释之一。

他的指挥风格平衡而精确,将马勒的音乐演绎得既庄严又感人。

其他版本除了上述著名指挥家的版本外,还有许多其他指挥家和乐团演奏了马勒第二交响曲。

这些版本各有特色,有的注重庄严,有的注重表现力,有的注重细节,给人不同的听觉体验。

演奏风格比较不同指挥家和乐团的演奏风格差异很大,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比较:庄严 vs. 激情一些指挥家强调马勒第二交响曲的庄严性,他们注重音乐的大气磅礴和严肃性。

而另一些指挥家则更加强调马勒音乐的激情和澎湃感。

细腻 vs. 动感某些指挥家注重音乐细节的呈现,他们通过精确的指挥和对音乐的微妙表达来展现马勒音乐的魅力。

永恒的静穆——马勒《C小调第二(复活)交响曲》及其演释

永恒的静穆——马勒《C小调第二(复活)交响曲》及其演释

永恒的静穆——马勒《C小调第二(复活)交响曲》及其演释伦毅杰
【期刊名称】《音乐爱好者》
【年(卷),期】1997(000)003
【摘要】天边的云雾,半遮着那个依稀可辨的“英雄”——那个来自宇宙深处的“英雄”。

马勒与他似曾相识。

当他欣喜地拥入那个“英雄”怀抱,原有的一切困
惑便释然于胸。

最终,这个“英雄”令他站到了浪漫主义音乐之巅去俯瞰音乐正史。

令他从容不迫地“淘尽”着古典和浪漫的神韵。

于是,就有了英雄气概的《第一交
响曲》。

马勒是那样眷恋上天,他与那个“英雄”的对话是那般成功。

然而,上天并
未成全他过早地去那里作寻。

这样,马勒就回来了——回到了难容他身躯驰骋的大地。

灵归何处?
【总页数】2页(P18-19)
【作者】伦毅杰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05
【相关文献】
1.“殉葬式悲情”--以马勒《第二交响曲“复活”》第一乐章为个案探讨“c小调
问题” [J], 张潇雪
2.孕育绚烂——马勒《E小调第七交响曲》及其演释 [J], 伦毅杰;
3.音色的倾述——马勒《升C小调第五交响曲》及其演释 [J], 伦毅杰;
4.精神家园的复苏——马勒《c小调第二交响曲“复活”》 [J], 韩斌
5.精神家园的复苏马勒《c小调第二交响曲"复活"》 [J], 韩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马勒:第2交响乐

马勒:第2交响乐

马勒:第2交响乐

【期刊名称】《中国电子商情:视听前线》
【年(卷),期】2007(000)009
【摘要】马勒的这部第2交响乐对于大多数乐迷恐怕都已很熟悉,这套由伊凡·菲舍尔(Ivan Fiacher)指挥布达佩斯节日管弦乐团演奏的录音可谓演录俱佳。

匈牙利指挥家菲舍尔的诠释工整中不失灵动,声部的衔接交替紧有条不紊,情绪的起伏变化跌宕有致,动情而不溺情。

【总页数】1页(P127)
【作者】无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05
【相关文献】
1.马勒交响乐创作及其作品特色 [J], 张静
2.独奏圆号在交响乐中的演奏风格及技巧研究——以马勒《第五交响曲》第三乐章为例 [J], 王阔;
3.伟大与悲壮的碰撞“贝多芬与马勒交响乐全集”系列音乐会 [J], 景作人;
4.独奏圆号在交响乐中的演奏风格及技巧研究\r——以马勒《第五交响曲》第三乐章为例 [J], 王阔
5.在“气息”的抚触中感悟马勒的“自然”--记苏州交响乐团“马勒《第五交响曲》--生命之歌”音乐会 [J], 许首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布莱兹为我们带来最现代的复活交响曲——DG新片马勒第2交响曲赏析

布莱兹为我们带来最现代的复活交响曲——DG新片马勒第2交响曲赏析

布莱兹为我们带来最现代的“复活”交响曲——DG新片《马勒第2交响曲》赏析布莱兹为我们带来最现代的“复活”交响曲——DG新片《马勒第2交响曲》赏析代人的喜怒哀乐息息相通.生活在100多年前的奥地利作曲家马勒,在当时更多是以一位杰出的指挥家受到人们的尊重,他从小地方的剧院指挥作起,直到成为欧洲艺术界最显赫的维也纳爱乐乐团的音乐总监,在音乐界的地位达到顶峰.虽然他对作曲十分热衷但也只能在乐团音乐季休息的空档去过一把创作的瘾. 由于他的交响曲在传统的基础上有很大的突破,许多作品在当时并不为大众所认可,更是经常受到保守的乐评家们的攻击.直到20世纪中期以后, 在以布鲁诺?瓦尔特,门格尔贝格,克莱姆佩雷尔等着名指挥家为代表的老一代马勒音乐推广者的不懈努力下, 在伯思斯坦,阿巴多,海丁克,西蒙? 拉特等几代指挥大师的推动下,马勒交响曲独到的艺术魅力开始为现代人所认知并受到人们由衷的喜爱. 有一种说法得到大家的广泛认同,马勒的音乐虽然始创于一个世纪前,却好像是为我们现代人而作的. 他的交响曲当中所蕴涵的丰富音乐色彩,波澜壮阔的音乐场面,细腻柔美的抒情旋律让生活在现代社会中,为工作和生存而拼搏的人们,找到了一块可以寄托自己的感情和理想的家园.他的音乐所描绘的虚无世界,让我们获得了精神的满足,也许这可以解释为什么马勒的音乐能够在当代拥有无数的知音.在马勒的交响音乐世界中,第2"复活"交响曲》是音乐高保真音响zoo6.7荫????????爱好者最为喜爱和熟悉的作品.这部探讨人生中最难以解释的死亡与救赎这个话题的宏篇巨着,从创作一开始 :就倾注了作曲家全部的情感和精力. 尤其是全曲结尾的第5乐章,是"复活"交响曲最核心的部分,马勒为了避免出现"虎头蛇尾"的遗憾,苦思冥想了很长时间.最后还是在参加着名指挥家冯?彪罗的葬礼时听到的合唱赞歌复活》得到启发,出色地完成了这个堪称经典的交响乐章. 第5乐章是马勒笔下最为精美绝伦的音乐杰作,无论是由独唱,重唱与合唱构成的复杂精致的声乐部分还是动态宽广,色彩丰富的管弦乐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珠联璧合的完美结合都令人叹为观止.乐章最高潮时圣咏般庄严宏伟,气势磅礴的合唱与管弦乐 :..音响交织在一起的场面使人热血沸腾,?人们惊叹这是完全可以和贝多芬的第9"合唱"交响曲》相媲美的杰作! 正因为如此,众多指挥历史上的名家都以能够在此一展身手而倍感荣耀. :唱片的历史记载了许多值得称颂的经典制作,瓦尔特,克莱姆佩雷尔,伯恩斯坦都曾留下精彩的唱片,阿巴多, 西蒙?拉特的出色诠释也令人赞叹,而 "马勒第2"的忠实票友卡普兰先后录制的两版唱片都得到过不错的评价. 但当我听到了DG最新出版的着名法国指挥家布莱兹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及合唱团录制的新唱片时,仍然有一 !种抑制不住的新奇与激动:又一个优秀的"马勒第2"的版本诞生了! 布莱兹是当代杰出的法国作曲相像之处.他在作曲方面主要以现代风格的音乐为主,对当代人的音乐需求有深入的了解.因此他对于马勒交响曲的处理会更多考虑现代人的审美习惯.马勒交响曲中极端浪漫主义的音乐风格和精致而复杂的管弦乐技法,经过布莱兹的处理之后,成为更易于为当代人接受的音乐语言.因此,布莱兹指挥的马勒交响曲得到了音乐界极高的评价.在唱片出版方面,他的马勒交响曲》是由DG公司推出,截止目前为止,已经陆续发行了除第8交响曲之外的所有作品. 现在我为大家介绍的"第2交响曲"是该系列的最新制作,2005年5,6月问录制于维也纳.在布莱兹已经完成的马勒交响曲》唱片中,共有3支乐团参与录制. 它们是维也纳爱乐乐团,芝加哥交响乐团和克里夫兰交响乐团.其中维也纳爱乐乐团是最主要的合作者,包括最新的"第2交响曲"在内,布莱兹和它们共录制了5部交响曲和一张艺术歌曲唱片.其中的第3,6交响曲获得了包括格莱美奖,古典CD大奖等在内的多项国际唱片奖项,这张最新录制的"第2交响曲"更是让人听后耳目一新.布莱兹的"马勒第2"整部作品演奏时问80分36秒,比许多音乐迷熟悉的着名录音——西蒙?拉特指挥英国伯明翰交响乐团的EMI版唱片短了5分多钟,那么它们的速度差异在哪里?布莱兹的演绎又有些什么特点呢?仔细对比之后我发现,两个录音也是布莱兹版较短;而速度差别最小的是第4,5乐章,尤其是第5乐章. 布莱兹在这个乐章用时最长,达到35 分21秒,而西蒙?拉特的"第5乐章" 只有35分9秒,在后面两个乐章布莱兹用时稍微超过了西蒙?拉特.由此我推测,布莱兹会不会在前三个乐章匆忙赶路,把所有的精力都耗费在最需要情感投入的"第4,5乐章"呢? 第一乐章开始,紧张的和弦奏响的时候,我们可以立刻感到这个版本的与众不同,速度较快,节奏紧凑,注重强烈的戏剧对比,营造出阴霾肃杀的气氛.该乐章是从作曲家以前所作的交响诗葬礼》移植而来,其中包含如狂风暴雨般激烈的场面,也有娓娓动人的抒情乐段.布莱兹的演绎具有极强烈的对比,张驰自然,松紧适度,从整个乐队强烈的呼喊转换到极微弱的抒情旋律是在瞬间完成,起承转和的衔接非常从容,好似一幅幅流动的画面.这里你丝毫感觉不到音乐的速度有任何匆忙,而是很符合现代人,现代生活的节奏,也许这就是布莱兹这版"马勒第2"的一个显着特点.此后的2,3乐章,布莱兹同样采用了比较"现代"的节奏,无论是第 2乐章轻盈幽雅的古典气质还是第3 乐章怪诞,诙谐的音乐处理,都让我们感到一种独特的现代气息,结构紧凑,注重对比.第4乐章"原光"是布莱兹将乐曲从"现代"到古典的转折,音乐的节奏放慢下来,纯净动人的女声吟唱具有神圣的色彩,歌词来自少年魔家,指挥家,也是国际乐坛公认的马版本速度差异最大的是第1乐章,西角》中的女低音歌曲神光》,神秘的}勒音乐专家,这得益于他集作曲和指蒙?拉特的版本用时23分52秒,而乐韵引导听众进入到"复活交响曲"挥于一身的优势,与伯恩斯坦有某些布莱兹只用了2o:~55秒.2,3乐章的核心——第5乐章.前面我们说到\,,———————————————————————————————————一———————————————————————————————————————————,———————————————————————————————————————————————————————,加高保真音响2006.7莞晴当歌声相遇歌声,讲述三张重唱唱片的心情听重唱有理听独唱,听的是一个人的故事;听重唱,听的是一种心情.所谓重唱就是两人或几人用不同的声部演唱,最重要的就是要具有和谐之美,这种音乐形式不仅丰富了音乐肢体本身,更舒适了人们的耳朵.有的时候人们往往会抱怨一张唱片从头听到尾给听者带来心烦意乱的感觉.确实,一个声音变化不同的情绪,在将近一个小时里一直在"喋喋不休",确实让人觉得有些审美疲劳.不仅如此,如果一个专注的听众会随着所听到的音乐风格而情绪起伏,风格上过大的落差更是让人们对这样的情绪化感觉疲惫.而优秀的重唱就会给你一种完全放松的,自由的听觉享受,甚至可以帮听者减压.其实每个人都是个十分挑剔的听众,每个人在准备打开音乐?: 的时候,一定都持有一种当时的??? 心情.那么,当我们寻找到一首?? ?和当时心情吻合的乐曲时,才会有共鸣;情绪上的共鸣才是让我们认可并且喜爱这段音乐的基础.因此,所有音乐制作公司,唱: 片公司都在挖空心思地研究什么了,马勒写作这个乐章时倾注了最多的心血,他描写的是在超自然力量的作用下,各类人物的灵魂获得"再生"的场面.或许布莱兹也意识到这个乐章在整部作品中的重要位置,把它作为最重头的部分加以诠释.所以在这个乐章的演奏中,他所刻画的音乐层次极为丰富,细致,旋律起伏跌宕,营造出神秘宏大的空间.乐章刚开始, 排山倒海般的音响洪流过后.在乐队极微弱的音响衬托下,远处传来令人心惊的圆号与小号的声音,低音铜管吹起肃穆的旋律,随后逐步发展到无比高亢辉煌的铜管合奏,它们在召唤着沉睡的灵魂,作品很快进入到光怪陆离的进行曲之中.布莱兹对这些情节的描绘沉稳大度,具有非凡的大师气质.进入尾声后,乐曲经过一段沉寂,空气好像凝固了一般.在远处再次传来的号角与模仿夜莺的长笛为我们带来的天籁之音中,轻柔的无伴奏合唱,呈现出圣咏般的"复活"主题,我们的眼前闪现出一片光明,在布莱兹的掌控之下,维也纳爱乐乐团与合唱团的艺术家们将这一主题不断发展,逐渐推进到无比壮丽辉煌的最高潮,四管制的超大管弦乐队,大型的混声合唱团和管风琴的音响交织在一起,汇聚成撼人心扉的声音洪流,塑造出极其辉煌宏伟的音乐场面.加上DC-优秀的录音素质,布莱兹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与合唱团录制的这版(《马勒第2交响曲》为我们呈现了又一个里程碑式的精彩演绎.唱片编号:DG00289477 6004一高保真音响2006.77l。

略谈马勒早期交响曲中的“歌曲交响化”现象——以《第二交响曲》为例

略谈马勒早期交响曲中的“歌曲交响化”现象——以《第二交响曲》为例

在 第 四 乐章 中 ,马 勒 原 封 不 动 地 将 《 魔 术号 角》 中的女低音独 唱《 原 始之光》
移 用 到 其 中 ,这 种 将 歌 曲 大 面 积 地 运 用
曲化 的 手 段 ,在 马 勒 的 早 期 交 响 曲 中 比 比皆是 , 如《 第一 交响 曲》 的 第 一 乐 章 运 用 了《 旅行 者之歌 》 的第 二首 《 清 晨 走 过 的 田野 》 中 的 曲调 , 第 三 乐 章 的 中段 主 题 运用 了第四首 《 我爱人 的一双蓝 眼睛》 。 又 如《 第 二交 响曲》 第三 乐章 采用《 少 年 魔号 》 中 的《 圣安东尼 向鱼布道》 , 这 是 一 个 谐 谑 曲 乐章 ,从 题 材 上 就 可 以 得 知 其 反 讽 的意味 ; 再 如《 第三 交响 曲》 中 的 第 五 乐章 运用 了《 少年 魔号 》 中的《 三 个 天 使 在 唱 快 乐 的歌 》 等等。 将 歌 曲 的 曲 调 融 入 到 交 响 曲 中来 ,这 种 做 法 虽 然 不 算 马 勒 的 首 创 ,却 是 在 马 勒 交 响 曲 上 最 为 深
略谈马勒早期交响 曲中的“ 歌 曲交响化’ ’ 现象
以《 第二交响曲》 为例
■ 姜宗钊 上 海 音 乐 学 院
摘要 : 马勒 是 2 0世 纪之 交 最 为重 要 的 交 响 曲作 曲 家 , 其 交响 音 乐作 品极 为庞 大 、 艰 深、 复杂, 是 同 时代 人 所 无 法 理 解 的 。本
曲 子 的 谐 谑 、辛 辣 、 反 讽 的 意 味 更 加 浓
厚。
都与他 的艺 术歌 曲集 《 少 年魔 号 》 ( D e s K n a b e n Wu n d e r h o m) 有着 紧密的联 系。 而 第 一 部 交 响 曲和 声 乐 套 曲 《 旅 行 者 之

马勒因何而伟大丨聆听《第二交响曲“复活”》

马勒因何而伟大丨聆听《第二交响曲“复活”》

马勒因何而伟大丨聆听《第二交响曲“复活”》伯恩斯坦指挥马勒《第二交响曲》,第一、第二乐章哲学家与宗教狂――听马勒《第二交响曲“复活”》马勒的第二交响曲应该是从1—10的第一道坎,断断续续地听了一遍,虽然作好了思想准备,但还是对这种富含不协和音与怪异和声的音乐感到了困惑与焦虑:如果说音乐是一种靠声音来展现美的艺术,那么这首交响曲肯定是使用声音来展现丑,尤其是1、3两个乐章,从这一点来说,音乐艺术应该也包含用了“丑”,在,美与丑的对立统一中实现艺术的升华,好像很符合辩证法。

伯恩斯坦指挥马勒《第二交响曲》,第三、第四乐章很想连贯地听第二遍,可是伯恩斯坦指挥纽约爱乐在DG公司的录音长度确实让人疲劳,从这一次对乐曲的感受来说:1.第一乐章马勒肯定是再次面对死亡,提出了对人生的意义的一种思考,这实际上是一个很严肃的古老的哲学命题,即人是什么与为什么的问题;2.第二乐章或许可以说成是一种对“生”的美好的回忆,人生本来是美好的、纯真的,这在其第一交响曲中已经得到了肯定;3.然而,第三乐章马上夹杂着大量的无目的的、怪诞的音符、复杂的织体、怪异的和声等大举入侵,现实中物质生活的喧嚣、盲目、粗劣,使人身心疲惫,灵魂的死寂、爱的空洞,将人生带入了一场噩梦,一切都显得那么荒诞,难道这就是人生的真谛,幸福在哪里?4.“原光”的第四乐章,仿佛是前面的哲学思考带来的一点感叹,万能的上帝啊,你创造人类难道就是让他们忍受生与死的苦痛?圣父圣子圣灵请帮助我们。

于是成是照亮人类的信仰之光开始闪烁;5.很显然,哲学的问题被马勒引向了宗教的解决手段,所以在第五乐章中,当我们听到极富宗教色彩的“末日审判”、“天堂之路”、“复活来世”等等意向的时候,一点都不感到惊奇,这就是马勒最终给出的答案,那就是人在生时的一切善恶行为死后的评判,最终会在上帝的末日审判中得到他应得的,上帝的怜悯和博爱会把他们引向天堂获得幸福或者打入地狱,这些都早已在命中注定。

对马勒而言,终极答案其实是不存在的丨指挥家谈马勒《第二交响曲》

对马勒而言,终极答案其实是不存在的丨指挥家谈马勒《第二交响曲》

对马勒而言,终极答案其实是不存在的丨指挥家谈马勒《第二交响曲》马勒第二交响曲,瓦莱里·捷杰耶夫指挥慕尼黑爱乐乐团指挥家谈马勒《第二交响曲》1、马勒之精神丨整个九首交响曲就是一部生命和灵魂的礼赞和升华;2、当他站在指挥台上时,面前是不放乐谱架的丨马泽尔指挥马勒《第一交响曲》;3、“亲爱的上帝将给我亮光,把我导引至幸福的永生”丨杜达梅尔指挥马勒《第二交响曲》;4、李欧梵丨如何听马勒?5、“交响曲必须如同整个世界一般,包含一切”丨杨松斯指挥马勒《第三交响曲》;6、“音乐是天外来的神秘语言”丨带你了解伟大作曲家马勒;7、“音乐是天外来的神秘语言”丨带你了解伟大作曲家马勒;8、“最完美的马勒”丨聆听阿巴多与马勒不解之缘;9、“我的时代会到来的”丨如何欣赏马勒交响曲?10、“我的时代会到来的”丨如何欣赏马勒交响曲?11、路的起点是绝望,终点则通向终极快乐丨阿巴多、杜达梅尔、伯恩斯坦指挥马勒《第五交响曲》视频;12、我感受到死亡这一心情丨伯恩斯坦指挥马勒《第二交响曲》;13、我感受到死亡这一心情丨伯恩斯坦指挥马勒《第二交响曲》;14、身为马勒助手的指挥大师布鲁诺·瓦尔特丨他是如何提携青年指挥家伯姆的?15、马勒亲自指挥演奏得最多的一部交响乐丨指挥家谈马勒系列之《第一交响曲》马勒是古往今来最了不起的作曲家之一。

他的作品涉及一系列宏大命题。

他的音乐如今受人追捧,皆因其内涵包罗万象,具有普世意义。

既歌颂大自然,也嘲讽人生,有爱恨情仇,也有变态扭曲,有杯具,也有洗具。

他通过镜子看见他自己的脸,听众则通过他的音乐品味各自的心情。

他的音乐在每人的内心撞出回声,于是我们听得见我们的恐惧、犹疑和痛苦。

第二交响乐正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

他在向自己提出宏大问题的同时,听众们也受到了同样诘问。

生命是什么?生活是为什么?未来是什么?我们死了以后去哪里?各种疑问接踵而来。

然后,马勒笔锋一转,开始描摹人类心灵之种种。

每晚古典音乐会丨杜达梅尔指挥马勒《第二交响曲》

每晚古典音乐会丨杜达梅尔指挥马勒《第二交响曲》

每晚古典音乐会丨杜达梅尔指挥马勒《第二交响曲》
音乐Where words leave off, music begins.
对不可言说的事物,理应保持缄默!
马勒第二交响曲(杜达梅尔/玻利瓦尔交响乐团)
人身上的野兽般的兽性是可憎的,然而它以赤裸裸的面目出现的时候,你就会从你的精神生活的高处看清它,藐视它,于是不论你上了它的钩还是顶住了它,结果你还是跟原来一样。

不过临到这种兽性蒙着一层虚假的美丽和诗意的外表出现,要求你崇拜它的时候,你对这种兽性就会敬若神明,分不清好坏,完全上了它的圈套。

这才可怕。

——托尔斯泰《复活》。

马勒《第二交响曲》手稿凭什么这!么!贵?!

马勒《第二交响曲》手稿凭什么这!么!贵?!

马勒《第二交响曲》手稿凭什么这!么!贵?!一份232页的音乐手稿,估价高达350万英镑。

(折合3019万人民币)马勒《第二交响曲》手稿(局部)摄:李梦伦敦苏富比将于11月29日拍卖的知名作曲家马勒(Gustav Mahler,1860-1911)《第二交响曲》手稿,凭什么这么贵?两天前,苏富比书籍及手稿部资深专家从伦敦来香港,参与这份天价手稿在香港的预展活动,橙子君见到他,听它聊了聊马勒、马勒交响曲以及超级马勒迷卡普兰的故事。

奥地利作曲家马勒马勒是谁?马勒不像莫扎特和舒伯特那样,是人人都喜欢的作曲家:有些人视其作品若珍宝,有些人硬着头皮听,却怎么听都觉得生涩艰难。

艰难也好,纠结也罢,或许正是马勒的音乐理想。

马勒不希望听众欣赏他的交响曲时,单单停留在感官层面的浅表愉悦中,他希望自己的音乐可以更宏阔,更复杂,甚至可以包含一切。

在他看来,「交响曲必须如同整个世界一般」这位奥地利作曲家在音乐创作上之所以深具野心,或因为他受到另外两位伟大作曲家华格纳与布鲁克纳的影响。

1877年,当布鲁克纳《第三交响曲》首演后备受恶评,年仅十七岁的马勒声援同乡兼前辈,将这首交响曲改编成钢琴版本,献给布鲁克纳。

马勒对于华格纳的迷恋也不难估到,谁让二人都是所谓「整体艺术」的拥趸呢。

马勒生在奥地利,却是犹太人,童年时已有的身份焦虑,几乎影响他一生。

他不太擅长跟人打交道,近乎固执地坚持自己的音乐见解与艺术理想,因此得罪了不少人,前后换了很多份工作,从莱比锡,到汉堡,到布达佩斯,又到纽约。

他朋友不多,用今天的话说,应该是有些闷骚傲娇的性格。

与很多情史丰富的作曲家不同,马勒一生只爱过妻子艾尔玛一人,而且爱得很辛苦。

艾尔玛美丽娇俏,身边时常围拢众多爱慕者,惹得马勒醋意大发,甚至一度要去弗洛伊德那里寻求宽慰与帮助。

倔强好斗,生性悲观,体格又不够强健,这些都注定了马勒命不久长,五十一岁便因为心脏病离世。

遗孀艾尔玛出版回忆录《古斯塔夫·马勒:回忆与书信》,却被人质疑蒙蔽甚至歪曲事实。

洛夫的二重交响

洛夫的二重交响

洛夫的二重交响
洛夫的二重交响是奥地利作曲家古斯塔夫·马勒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

这部交响乐的
创作时间为1901年至1910年,以其庞大的规模和丰富的音乐结构而闻名于世。

《洛夫的二重交响》的曲目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大地之歌》(Das Lied von der Erde),第二部分为《交响曲第九号》(Symphony No. 9)。

这两个部分可以看作是一部
六乐章的交响乐,也可以作为两个独立的作品演奏。

《大地之歌》从音乐上来讲属于一部杂剧,它以中国古代诗人白居易的文学作品为灵感,将死亡与生命的美妙交织在一起。

整个乐章的音乐结构有着深刻的思考和情感表达,
通过男高音和中音歌手的交替演唱,将生命的意义和不可避免的终结呈现给听众。

《交响曲第九号》则是一部庄严而激昂的交响乐,它被普遍认为是马勒个人对于生命、死亡和命运的反思。

乐章以宏大的管弦乐声开始,逐渐展开成一系列丰富多样的乐旋和主题。

乐章的结尾却有一种绝望和无助的气息,在最后几分钟里,乐队渐渐地消失,留下只
有一声孤寂的小号响起,宛如生命的终结。

无论是《大地之歌》还是《交响曲第九号》,洛夫的二重交响都以其宏大的规模和令
人动容的音乐结构令人难忘。

这部作品体现了马勒对于生命和死亡的深刻思考,通过音乐
的力量,向听众展示了他对于人生意义的独特见解。

无论是从音乐上还是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这部作品都是马勒音乐生涯中的巅峰之作,也是世界交响乐史上不可或缺的经典之
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勒第二交响曲创作背景及作品简介
1894 年, 马勒在阿特湖(Attersee)畔史坦因
巴赫(Steinbach)工作小屋完成了《第二交响曲》
(〔复活〕)(注:以下简称《二交》)。

该作品属于他
的中期作品, 在这部作品中, 他通过纯熟的交响乐
写作技巧, 表现了自己对人生问题的种种思索, 它
刻画了人生的悲剧如死亡的葬礼, 并表现了作曲家
企图在死亡和宗教中寻找人生目的的悲观消极的思
想。

这部作品的标题“复活” 取自德国诗人弗里德
里希·克洛普斯托克(Friedrich Klopstock)的同名
赞美诗, 是马勒借助宗教力量寻找人生意义的一次
尝试, 表现了由英雄的葬礼以及对英雄一生的回顾
而引起的对人生问题哲理性思考, 体现了“生必有
死, 死而复活” 圣经的思想, 反映了19 世纪末和
20 世纪初社会中一部分不满于现实而又未能找到
正确出路的知识分子的精神悲剧。

这部作品共有五个乐章, 第一乐章:奏鸣曲
式, C 小调, 庄严的快板;第二乐章:舞曲,
b A 大
调, 中速的快板;第三乐章:谐谑曲, C 小调, 流
畅地进行, 这是《孩子们的神奇号角》中一首叫做《圣安东尼对鱼儿说教》歌谣的管弦乐改编曲;第四乐章:女低音独唱,
b D 大调, 严肃而朴真, 歌曲
选曲自《孩子们的神奇号角》中的一首歌曲《神光》;第五乐章:合唱, 神秘的慢板, 女高音, 女
低音独唱与乐队, 在女高音独唱和无伴奏混声合唱中唱出了克洛普斯托克的《复活颂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