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以庆纪录片中的美学与人文特征分析
纪录片《幼儿园》分析
纪录片《幼儿园》分析幼儿园的任务为解除家庭在培养儿童时所受时间、空间、环境的制约,让幼儿身体、智力和心情得以健康发展。
可以说幼儿园是小朋友的快乐天地,可以帮助孩子健康快乐地度过童年时光,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而且可以从小接触集体生活。
下面为大家带来纪录片《幼儿园》分析,快来看看吧。
每个人都上过幼儿园,但是它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好的回忆。
在我的印象中,那从来就是粗暴地将孩子从父母身边剥离并且把他们的心灵烙上痛苦印记的地方。
世界不再是你一个人的,这本身也许意味着成长,但是在那些复杂的人际交往当中,有着无形的攀比和隐含的暴力。
这种攀比和暴力,有时来自于孩子们之间,有时也来自于不负责任的老师。
我曾经认为,一个孩子即使不上幼儿园,对于他的人生也并不会有什么不好的影响,但是由于成人习惯或者被迫着把注意力完全投入工作当中,就有了幼儿园开头小班全托的孩子们扯着家长的衣服哭泣的一幕。
第一次知道《幼儿园》,是在《新闻晨报》上。
应该说报纸的介绍和自己看纪录片的感觉还是不太一样。
原来张以庆并不是在讲述一个故事,而是用一种旁观者的眼光冷静地记录着每一个片断。
生活当中有很多伤害我们都无法预料,尤其当你不是故事的主角,就更不会体会到其中的百般滋味。
镜头里面的孩子拽着大人的衣角看着别的孩子在幼儿园门口声嘶力竭,似懂非懂的脸上写满了莫名的表情,也许下一个轮到的就是自己。
他们即将离开父母的怀抱,从周一到周五,吃自己并不喜欢的饭菜,和自己并不喜欢的人同处一室,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被完全打破,然后被老师们以同样的规则要求着,用同样的方式管理着。
那个叫做马玉兰的`孩子,显然是顽皮的,但是顽皮并不是过错,她在幼儿园遭到老师的不断指责,只是因为她妨碍了教师对于群体的管理,在一个注重个性的社会里面,孩子的棱角就是这样被不断地打磨,直到泯然众人。
而那些半夜里面睡得正香却被教师一个一个从温暖的梦乡里面强行拖出来小便的孩子们,这个时候一定会想念自己无忧无虑的家庭生活。
纪录片《幼儿园》的观后感
纪录片《幼儿园》的观后感《幼儿园》是张以庆执导的一部纪录片,获得第十一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最佳人文纪录片创意奖”、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唯一的纪录片大奖。
通过记录一所幼儿园中一个小班,一个中班和一个大班在14个月里的生活,为我们真实展现了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点滴,从一堆堆生活的碎片中,以微观的角度审视世界,诠释了“人之初,性本善”的天真无邪。
本片通篇没有一句解说词,没有连续的情节,是一个毫无故事化的纪录片,但也正是这种别具一格的表现方式,只是用孩子们日常、偶然、本能的表情和动作,向我们诠释了孩子对这个世界初步认识的懵懂不安,也带我们回忆了孩童时不加修饰的天真美好。
但孩子们逐渐深刻的思想、成熟的性格,也令人始料不及、思绪沉重,小小生命的深沉诉说,又展现了世界让人不得不接受的另一面。
片中的对白朴实而富有情感。
影片的第一个场景,便是孩子们第一次进幼儿园与家长分开。
对一个新环境的陌生不安,家长和老师强制性的动作,令孩子们用他们的方式表达此刻心中的惶恐,不停的哭喊声让人听了揪心、同情。
一句“老师别抢我”和“把老师当妈妈”以及下文不断出现的一句“我要回家”,简单真实的几句话,其实反映了孩子们对父母强烈的依赖感。
从出生到现在,他们的视线里总是出现的两个身影,令他们觉得放心习惯,孩子更是在不知不觉中对家长形成了坚不可摧的信任,但这种心理的平衡感在家长骤然离开时被打破。
孩子的心,总是简单而平静,成年人心中的喜怒哀乐在他们那会被放大千倍万倍,对一个自己不熟悉的天地,心中被放大的不安令他们本能的抗拒。
也许,这种抗拒也是人们心中最初的纯善对这个现实冰冷的社会一种无声息的反抗吧。
本片的拍摄技巧拿捏得当,在拍摄外景时,运用了大量的景深——操场上的玩耍场景,淅淅沥沥下着雨的场景,新年将到大雪纷扬的场景.....刻意的虚化,突出了孩子们真实的一面,同时也表现了孩子的心中对这个世界懵懂的认识。
导演别具匠心的表达方式,增添了艺术效果。
黑白的艺术处理别具一格而蕴含深意。
成人化的儿童世界——浅析张以庆的纪录片《幼儿园》
关 键 词 :纪录 片; 《 幼儿 园》;儿童世界 ;平行结构 ;音乐
都说儿童是祖 国的花 朵,在 中国,孩子更是成为
了一个家庭 的重心。据有 关数据 统计,2 0 年儿童节 09 当天 , 父 母 在 子 女 身 上 的 平 均 花 费 是 四 百 多 元 , 2 1 年则上 升到五 百多元 。父母 总是把 子女的学习、 00 生活安排得 井井有 条,各种学习班、兴趣班把孩子们 的业 余时间 “ 瓜分 ”殆尽 。在信 息社会 、消费社会的 环境中,在 大众话 语、成人语境 的影响下 ,少儿的童 真正在渐渐 为成熟所 替代 ,我们 常会 说 “ 这个 小孩好 大人哦 ”。 法 国电影理论家 安德 烈 ・ 巴赞认 为电影具有记录 和揭 示的特 性。对表 象的记录应 该是 电影发明初期即 具有 的本性 ,之后人们渐渐 意识 到摄影机 背后 人的作 用,摄影机 又有 了揭示本 质的功 能。电影在时间上扩 展 了摄影 的威力 ,电影作 品的艺术美感 来源于对 真实 的揭 示。在 巴赞的观 点中,对现 实的尊 重成 为一个 准 绳 。后来 巴赞将 “ 现实和影像等 同于一体 ”的观 点进 化为 真实美学 ,认为 “ 电影是现实 的渐 近线 ”,电影 会在不 同的条件下尽可能地接近现实 。显然 ,巴赞意 识到 了摄影机背后 的人 的再创造作用 ,正如格里 尔逊 提出的 “ 纪录片的本质是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 一样。 2 世纪8 年代 以来 ,纪录片 的创造者在追求真实 0 0 影像 的同时更多地注重朴实影像背后 的艺术性 ,主要 表现在作品主题或关注点从对物体或事件的客观记录 转 向对人 的表 现和 再创 作 ,重 视通 过捕 捉 人物 的姿 态、眼神、语言等细节,来表达 人物 内心世界的深层 情感 。尤为突出的是,运 用纪录片的即时特性来呈现 人物 “ 时此刻 ”的真情 实感 ,达 到以情动人 的艺术 此 效果。纪录片的倡导者要求 “ 题材无大小 ”, “ 把大作 小” “ 把小作大 ”都是 “ 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 张以庆 的 《 幼儿 园》 曾在纪录 片的真实性 上引起 很多争议 ( 纪录片 的真实性 问题一直 以来都是业 内人 士讨论 的焦 点)。有些人认为作 品的人 为因素和 导演 个人介入太多 ,但是笔者认为 ,如果纪录片 只是单纯 地 对 现 实 进 行 完 整 复 制 ,将 失 去 其 记 录 影 像 的真 谛一一 “ 纪录片不但要忠实地反映生活 ,而且还应该 评价生活 ,帮助人们正确认识 生活 ” 。本文将从结
幼儿园张以庆导演观后感
幼儿园张以庆导演观后感《幼儿园张以庆导演观后感》(一)嘿,朋友们!我刚看完张以庆导演的《幼儿园》,心里头那叫一个五味杂陈。
一开始,看到那些小不点们初入幼儿园,哭天抢地的,我忍不住笑出声。
哎呀,那一个个小模样,真的太可爱啦!就好像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不想离开爸爸妈妈的怀抱。
可是看着看着,我又有点儿心疼。
他们那么小,就得学着适应新环境,学着自己穿衣、吃饭、睡觉。
有的孩子因为不会系扣子急得直哭,我心里也跟着酸酸的。
还有那些小朋友之间的小打小闹,一会儿这个抢了那个的玩具,一会儿又和好如初,真像一场小小的“江湖风云”。
不过这也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和小伙伴们的那些事儿,单纯又美好。
最让我感触深的是,有个小朋友说想爸爸妈妈,晚上睡觉都在哭。
我就在想,孩子的世界多简单啊,他们要的不过就是亲人的陪伴。
总之呢,这部纪录片让我看到了幼儿园里的喜怒哀乐,也让我更加珍惜童年的那些回忆。
它就像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曾经的自己,也让我们思考该怎么给孩子们一个更温暖的成长环境。
你们说是不是呀?《幼儿园张以庆导演观后感》(二)亲人们,我来跟你们聊聊我看完张以庆导演《幼儿园》的感受哈。
哇塞,刚打开看的时候,我就被那些小萌娃们给吸引住啦。
一个个像小天使似的,不过也有小恶魔的时候哟。
你看他们吃饭的样子,有的吃得满脸都是,还笑嘻嘻的,简直萌化了我的心。
还有午睡的时候,有的小朋友乖乖躺着,有的就像个小猴子一样翻来覆去。
可是,当看到他们因为想回家而掉眼泪,我又特别心疼。
那么小的孩子,就要面对分离,真的不容易。
纪录片里小朋友之间的对话也特别有意思。
有个小朋友一本正经地说长大了要当警察,抓坏人,那小表情可认真啦。
还有两个小朋友为了一点小事吵架,互不相让,真像两个小大人。
我觉得这部片子特别真实,没有什么刻意的表演,就是孩子们最自然的状态。
它让我看到了幼儿园生活的丰富多彩,也看到了孩子们的天真无邪和成长的烦恼。
看完之后,我就在想,我们是不是应该多给孩子们一些耐心和关爱,让他们的童年更加快乐和美好呢?不知道你们看完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想法呀?。
张以庆导演纪录片中的坚守与超越
张以庆导演纪录片中的坚守与超越摘要:纪录片摄制中的“道德问题”作为纪实片的美学原则,与其他影视艺术的制作有所区分,重点在于最大限度还原真实情况。
道德问题直接关系到纪录片质量,纪录片制作与被摄像者间细微的互动关系从而激起的道德伦理问题。
因此,纪录片的制作过程,既是创作理念的外在体现,又是艺术形式的起点。
下文主要以张以庆导演纪录片中的坚守与超越进行分析。
关键词:张以庆;纪录片;坚守;超越通过分析张以庆导演的作品得知,其不仅重视纪录片的艺术形式与创造风格,而且善于把握影视作品背后思想的挖掘。
其制作的多部作品都饱含艺术性,此种艺术风格并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以现实为基础,反应社会现实与文化思想的作品。
事实上,纪录片的道德问题即制作人的道德素养问题,从某种程度上分析,其只能借助制作人职业道德与个人品格来达成某种约定,以此为前提获取预期的制作效果,并不断降低被拍摄者受到的伤害。
1.张以庆纪录片概述1.1个人简介张以庆,1954年生人,曾在武汉做过十年的工厂工人,1987年被调入湖北省电视台工作,任职纪录片编导工作,是一名独立的制作人[1]。
自推出15分钟的短纪录片开始,他陆续创作了多部经典作品,个人代表作有《舟舟的世界》《英和白》等。
通过解读他的作品,我们能够发现,他非常擅长从细节挖掘人性的真善美,这一能力也使他用短短几年时间成为了业界的领头羊。
不仅能够为受众带来震撼,而且能激起受众与圈内外人士的热烈讨论。
不论如何,纪录电影作为记录真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记录者、被摄像者、受众三者间观察与被观察、理解与不理解间存在一定鸿沟。
批评与赞赏都是令人感到欣慰的,因为受到关注已是不易。
通过了解他的生平事迹发现,张以庆为人非常低调,做事勤勤恳恳。
正是因为他具备导演应具备的素质,才能在物欲横流的发展环境下,保持平静[2]。
以《起程•将远行》作品为例,时长60分钟,张以庆与他的团队拍了1200多分钟素材。
《舟舟的世界》时长虽然是50分钟,拍素材却用了2100分钟。
纪录片的主观干预_与_纪录与现实_作者张以庆商榷(2)
" 浙 江 金 华 电 视 台 洪 国 舫
《 英和白》 的开头给人的印象十分深刻。 景物和 人都是 #%" 度的倒置, 眼前的世界是颠倒的。 再看 下去, 才知道是出自隔着栅栏的杂技团的饲养室里 的大熊猫的视角。大熊猫喜欢仰卧, 仰卧的大熊猫 自然把世界给看反了。 这是一组有趣而又有指向的 镜头, 采用的是纪录片常用的隐喻表现手法。这组 镜头为整部片子定下了基调。在我看来, 英和白的 错位, 所谓的异化, 都是由此开始、 出发的。 熊猫的眼睛实际上是创作者的眼睛, 即来自作 “ 者的主观干预。 张以庆先生说: 我们记录在录像带 上几百个小时的东西被我们称为‘ 素材’ 。 是什么东 ‘ ‘ 西的‘ 素材’ 呢 &不就是‘ 想法’ 、 观念’ 、 主题’ 这些 ! “ 主观领域的素材吗&” 他由此断言: 对于任何一部 纪录片, 这个过程都是思想操作的过程。” 纪录片 《 英和白》 也再一次生动地演绎了张以庆先生的 “ 主 观式” 的创作理念。 这部片子与其说是拍出来的, 不 “ 如说是编出来的, 想” 出来的, 是一个理性化的观 点逐步被印证、 阐述的过程。 艺术是表达的艺术, 不同的表达方式构成不同 的艺术种类和流派。对于艺术表达过程的描述, #$ 世纪初俄国文艺理论家别林斯基提出了形象思维 “ 一说, 诗和哲学在内容 ’绝对真理、 理念 (上相同, 所不同者哲学用抽象思维, 达到概念; 诗用形象思 " ” 这就是说, 维, 达到形象。 艺术创作更多地运用形 象思维而非通过想法、 观念推算的逻辑思维。虽然 两种思维殊途同归, 都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 但两 者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有显著的差别。 形象思维是
而第二范式则相反它与第一人称的主体相连时态也只能是现在时它研究的对象不是形式而首先是身体一个活生生地存在的身体一个不断因自身情感变化而变化的开放的拓朴学空间
浅谈中国纪录片创作的美学特征及发展趋势
浅谈中国纪录片创作的美学特征及发展趋势内容提要:随着2011年1月1日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的开播,中国纪录片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活跃期,市场动力明显增强。
历史文化题材作品不仅数量增多,影响力提升,美学探索更进一步,戏剧化和娱乐性更为凸显。
同时,关注当下、记录现实的纪录片作品数量有所减少,影响力也局限于边缘空间。
在多元文化融合的态势下,意识形态话语依然强健,市场的力量渐渐呈现,美学贴近市场变幻出万种风情。
本文试从近几年涌现出的中国纪录片作品的类型特征、制作及传播特点等方面,浅议其美学特征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纪录片美学特征制作特点新趋势一、中国纪录片作品的类型特征近两年来,中国纪录片作品主要呈现为宣教型、审美型、消费型三种类型。
1、宣教型作品宣教型纪录片不仅承担着重要的意识形态功能,也参与了地方旅游文化产业开发,成为宣教型作品的一种新趋势。
2010年以来,中国纪录片作品围绕着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重大社会事件展开。
上海世博会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关于世博的纪录片也蔚为大观,成为2010年度纪录片创作中的一个热点。
不论国家媒体还是民间机构,都对这一题材寄予了极大的热情,姿态各异,佳作纷呈。
由中央新影集团摄制的纪录电影《城市之光》,系2010上海世博会官方电影之一。
《城市之光》全景式记录了自2008年9月以来上海世博会筹备的重要事件和活动,通过讲述人物故事、展现历史风貌,描画出了上海这座城市的时代变迁,书写了人们对城市生活的体会,以及对城市未来的思考。
由周兵导演的纪录片电影《外滩轶事》也是关于上海历史的巨制。
影片通过有意味的五位主人公,采取真实再现的手法,大规模运用了数字影像手段,展现上海从小渔村到远东第一大城市的百年沧桑。
专业演员的参与和精彩剧场的演绎也让这部纪录片更增加了戏剧性和观赏性,演员第一次在纪录片里开口说话,引发学术界关于纪录片边界的讨论。
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将《外滩轶事》改编为52分钟版本在该频道播出。
浅论人文纪录片《舟舟的世界》创作手法和缺陷
文学之光ENXUNZHIGUANGWJun. 2016 June 31《舟舟的世界》是纪录片导演张以庆早期的作品,将拍摄的视角投放到先天缺陷的孩子身上,开启了以弱者为中心人物的人文纪录片的先河。
该片在人文主题思想的呈现、表现手法的运用等方面都获得极大的关注,笔者通过对其简单地分析提几点纪录片存在的不足。
一、人文主题思想的表达“人的主题,是当今中国纪录片重要的命题。
人的生存意识、生命意识所孕育的文化精神在许多电视纪录片中成为一种境界。
”《舟舟的世界》是典型的人文纪录片,将关怀的视角投放到弱者身上,引发后人对该类题材纪录片的关注。
“每个生命都具有尊严”是纪录片的开篇题记,奠定整片的人文基调。
在纪录片中,张以庆通过不间断的解说词来传达中心思想。
“老资格的舟舟也不白吃,他的存在本来就是一种和谐”强调舟舟虽然是一个残疾者,但是他通过自己劳动来报答别人对她的善举,他的存在是一种和谐,他的生命也需要尊重。
“和每个人一样,舟舟远不是一个完人,他有时也会做出一些有损自己形象的事,但从另一个方面看,这不能不说是一些人对他态度的折射”舟舟的身边不乏善良之人,也存在对他嗤之以鼻的小众,通过舟舟对别人的态度折射出生活中舟舟也曾被别人讥笑、怒吼,说明生命之间需要相互尊重。
舟舟是一个典型的先天愚型患者,智商低下,生活自理能力低,他的父母逐渐年迈,舟舟的未来令人担忧。
影片中舟舟的好友刁岩(乐团小提琴手)希望把舟舟推荐给德国乐团,但得到的回答是“不可能,完全不可能”。
这一细节无不体现导演对舟舟这一类弱者未来的担忧。
张以庆呼吁人们以正常的眼光对待身边的弱者,不要戴有色眼镜,也不要存有主观偏见。
正如影片最后字幕所表述的那样“舟舟是一个怎样的人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人们是否能将他作为与自己一样的人来对待”。
二、表现手法的运用在纪录片中,张以庆通过拍摄角度、景别变化、镜头运动来活灵活现地向受众展现一个完全的舟舟。
比方说,在一次乐团训练结束之后,舟舟坐在凳子上诗歌朗诵,此时就运用了仰拍角度。
陌生的审视--从《舟舟的世界》、《英和白》、《幼儿园》看张以庆纪录片的表现艺术
发观众 产生 新 的思考 。 英和 白 》 , 在《 中 作者 将 贯 性 、 一性 和独创 性 , 统 深层 分析 更可 以感 了人 文 情 感 的基 调 。 品表 达 舟 舟沉 醉 与 艺 英 — — 从 事 表 演 艺 术 的大 熊 猫 与 白—— 有 作 术, 在摄 影 表 现 上采 取 了微 微 仰 起或 大 仰 的 意 大 利血 统 的驯 养 员之 间 的感 情 进 行 了细 受到张 以庆纪录 片的 艺术魅 力和 美学韵 味 。
深入探 索, 使作 品 呈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新 的 艺术形 态 。
【 键词 1 人文纪录片 陌生化手法 表现 艺术 关
在 中 国纪 录片 不 断崛起 的时代 , 以庆 张
是张 以庆在 纪 录 片所 呈 现 出 的人 文 情怀 , 而
细腻 、 味十 足 。 韵 意— —对 表 现 对 象 的 思 想 价 值 判 断 是 张以庆 作 品中 凸显的 文化 品性
一
的情 感态 度 、 现对 象 的思想 价值 判 断 、 现 表 表 对象 的审美 升 华三个 方面 得 以全面体 现 。
“ 一 向坚 持 纪录 片是 一 种 非 常个 人 化 我
的、 私人 化 的东 西。 它是作 者个人 描 述和解 释 ”2 张 情 —— 对 表 现 对 象 的情 感 态度 是 张 以 世 界 的一 种 方式 。 [ ] 以庆 的 纪 录片 总 是 庆 作 品蕴涵 的情 感基 调 充 满 着 自省 精 神 , 把 对社 会 、 生 的 困惑 他 人 在《 舟 的世 界 》 , 以庆 将 “ 个 生 舟 中 张 每 命 都 具 有 尊 严 ” 为开 篇 题 记 , 作 品 充 满 作 使
纪录片赏析论文浅谈《幼儿园》
纪录片赏析论文浅谈《幼儿园》纪录片赏析期末作业作业名称:浅谈《幼儿园》姓名:_______学号:_______班级:_______学院:_______指导教师:____得分:________浅谈《幼儿园》一、简介《幼儿园》是一部以孩子为主的纪录片, 导演张以庆在这部中影片纪录了一所在武汉的寄宿制幼儿园里14个月的生活。
在幼儿园中,孩子们天真可爱的语言和行为令人忍俊不禁。
但是随着影像的深人, 我们发现这个小世界简直就是一个小型的成人世界, 一切有关人类的主题,人性的光明与阴暗, 都赤裸裸地展示出来。
二、分析从这部《幼儿园》的主题到它的表现方式我都非常的喜欢。
首先,这是一部以表现孩子真实的内心世界为主题的纪录片。
它通过儿童的世界的各种现象对照出成人世界,来表现成人世界对儿童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影响,是一部富有寓意的作品。
虽然我不是艺术专业的学生,但是我觉得这部纪录片从手法上也拍得很好,在观看过程中就可以感知到张以庆所花的功夫。
其时间顺序是从孩子们开始入园到最后拍毕业照,中间的部分则是各种各样的场景和情景。
《幼儿园》中有两条线索,一条就是从小班到大班三年的幼儿园生活中孩子的喜怒哀乐的这种情绪,另一条就是采访段落。
这两条线索相互交错,形成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感受我相信每个人都上过幼儿园,但是它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好的回忆。
在我的记忆中,那从来就是强行将你从父母的温暖怀抱中带走的地方,就是你要去面对现实世界第一步的地方。
世界不再是你一个人的,你要去和外面的人外面的世界接触,这也许意味着成长,但是在那复杂的人际交往当中,是得是失谁也说不清楚。
四五岁的孩子需要这种独立吗?离开父母的生活,对孩子的发展有利吗?我一直认为,一个孩子即使不上幼儿园,对于他的人生也并不会有什么不好的影响,这种情况在国外很常见。
可这里是中国,也许父母这样做也不开心,也不忍心,但是为了家,为了养活家里的人而别无他法,于是就有了这样全托的幼儿园于是就有了开头孩子们扯着家长的衣服哭泣的一幕。
张以庆《幼儿园》纪录片观后感
《幼儿园》纪录片观后感第一篇观看了张以庆导演的《幼儿园》纪录片,我深受触动。
这部纪录片以幼儿园为背景,真实记录了孩子们的生活和成长过程,让我对幼儿园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孩子的成长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我被孩子们的天真无邪和纯真善良深深打动。
他们的笑容,他们的泪水,他们的喜怒哀乐,都是那么的真实和直接。
他们在幼儿园里学习,玩耍,成长,他们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充满了童真和活力。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那个时候的我们,也是同样的无忧无虑,同样的快乐。
我对幼儿园的教育方式有了新的认识。
在这部纪录片中,我看到了许多不同的教育方式,有的老师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有的老师则强调规则和纪律。
这些不同的教育方式,都是为了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让他们在学习和游戏中找到自己的乐趣。
这让我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性格和能力。
我对家长的角色有了新的理解。
在这部纪录片中,我看到了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无私付出和深深的关爱。
他们陪伴孩子学习,陪伴孩子玩耍,他们为孩子的成长付出了很多。
这让我认识到,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
我对幼儿园的环境有了新的认识。
在这部纪录片中,我看到了许多美丽的幼儿园,有的环境优美,有的设施齐全。
这些都为孩子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这让我认识到,一个好的幼儿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这部《幼儿园》纪录片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孩子们的快乐和成长,也让我对幼儿园的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教育孩子,用心去关爱孩子,他们一定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第二篇在观看了张以庆导演的《幼儿园》纪录片后,我深受触动,这部纪录片以孩子们的视角,真实地展现了幼儿园的生活,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的教育方式和对待孩子的态度。
我被孩子们的纯真和善良深深打动。
他们没有成人世界的复杂和矛盾,他们的世界是简单而美好的。
他们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对朋友的关心,对老师的尊重,都让我感到温暖。
关于纪录片《英与白》的分析
彼此眼中的世界——关于纪录片《英与白》的分析也许我们永远不知道,别人眼中的世界到底是怎样的。
我们以为别人和自己看到的是同样一个世界,同样的轮廓、同样的形状、同样的颜色和同样的表情。
殊不知,鱼儿眼中,水即是整个世界;鸟儿严重,天空即是整个世界;孩子眼中,世界从来都是捉摸不定的;大人眼中,眼前的生活即是整个世界;而在情人眼中,对方就是整个世界。
《英与白》,不到一小时的纪录片,即是是一人一动物,中间有着太多太多的障碍和不同,也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他们就是彼此的世界。
十多年几乎与世隔离的相守,使他们彼此间的感情很深。
有时,尽管他们各自独坐一隅,可彼此一个眼神的变化,都能心领神会。
英早已成了白玉陵生活的一部分,并融入了她的灵魂。
《英与白》,湖北电视台导演张以庆的作品,曾经引起极大争议的一部记录片,关于它的争论也一直不断。
有人说:“这部片子,与其说是拍出来的,不如说是编出来的,想出来的,是一理性化的观点逐步印证、阐述的过程。
”又说:“记录者应尊重事实,记录事实,而不以自己的需要改造事实,虚构是一种改造,鱼目混珠式的,细节的虚构是纪录片创作所不能允许的。
如果跨过了这点,则意味着纪录片的消亡。
”还说:“纪录片创作者需要诚信来建立,获取观众信任,并给他们以思索、想象的空间,而不要用自己的主观性结论取而代之。
”可是,又有谁曾经证实过,真实就是绝对的真实,不加任何的主观色彩。
可是,有的时候,人在做出选择的时候就已经潜意识的在运用自己的主观在判断,也就不可避免的带上了主观色彩。
而且,影片的的这种的带有主观的视角和拍摄却最终发掘和反映了一定的真实,这才是他的可贵之处。
在《英与白》获得的第六届“金熊猫”纪录片最佳创意奖的评语中,评委说道:“影片以独特的角度切入英和白的生活。
又从他们平淡的生活中发掘出带着普遍人性的美。
”由此可见,他的确是真实的,而且还是美的。
再来谈谈关于世界的问题。
男人与女人,雄性与雌性,动物与人,没有任何的区别。
评电视纪录片《幼儿园》
论电视纪录片《幼儿园》的探索视角及其独特品质我们用系统的眼光回顾张以庆的电视纪录片,不难发现,从《舟舟的世界》《英和白》到《幼儿园》,张以庆的作品始终围绕着人的问题——人的社会属性,人的生存现状,人的心理世界,人的成长轨迹等等——通过个体的、独特的人,透视人的共性、人性的根本与社会的本质。
而与讲述残疾人舟舟的故事和记录驯养员与熊猫的日常生活所不同的是,《幼儿园》选择人们最为熟悉的学龄前儿童为记录对象,通过对幼儿生活状态的跟踪拍摄,渗入张以庆对个体生命历程、生命本质意义以及人的社会化模式的深层思考。
《幼儿园》中体现出的强烈的自我与存在的社会问题和忧患意识,凸显了传播媒介的社会批判功能。
一、《幼儿园》从一个新维度透视我国幼儿园生活的特定情境与本质内涵2004年6月第十届上海电视节,张以庆导演的电视纪录片《幼儿园》获得最佳人文类纪录片创意奖。
这是此次获奖的7部纪录片中惟一的一部中国作品。
之后,《幼儿园》于2004年9月获第22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作品奖,12月在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获大奖。
《幼儿园》选择武汉市一所寄宿制幼儿园,用了14个月的时间分别对幼儿园里一个大班、中班和小班进行跟踪观察、拍摄。
这部纪录片,既不是讲述幼儿故事,也没有选择欢快的六一儿童节以及慈爱的老师带领小朋友做游戏讲故事等等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画面。
它避开长久以来定型于人们心中的幼儿园模式,以一种独特的思路和视角,选取阶段性的幼儿集体生活图景,从一个崭新的维度透视我国幼儿园生活的特定情境与本质内涵。
张以庆说,他拍摄《幼儿园》,最明白的就是知道:“…不拍什么‟比…拍什么‟更重要,我知道我不拍什么。
”①张以庆不愿意轻而易举地落入常人思维的窠臼,简单而表面化地重复记录某种生活现象。
事实上,早在张以庆的成名作《红地毯上的日记》中,就已经显露出他别具一格的创作思路。
《红地毯上的日记》原本准备拍摄世界跳水冠军伏明霞,但张以庆在苦苦追寻了3年之后,改弦更张,决定拍摄一群永远成不了冠军的为艺术体操而献身的女孩子们的故事。
赏析纪录片《幼儿园》
纪录片《幼儿园》赏析纪录片《幼儿园》由湖北电视台出品,导演张以庆在2001年筹备拍摄。
在拍摄之前,张以庆花了三、四个月的时间在幼儿园进行观察,9月份开始正式拍摄。
之后用了14个月的时间拍摄了近5000多分钟的影像。
2003年9月该片进入后期剪辑阶段,2004年3月修正完成,于是将进70分钟的精华部分展现在观众面前。
该片以武汉的一所寄宿制幼儿园为背景,记录了幼儿园中小班、中班、大班14个月的生活状态。
导演张以庆打破了传统纪录片拍摄的界限,将小朋友们的生活碎片完整的展现在观众面前。
片中并没有儿童类题材影片中经常出现的上课、过节、游戏的情节,取而代之的是一些人们意想不到的影像。
在看完该片之后观众不可避免地审视片中的孩子,也审视了自己和这个世界。
《幼儿园》的成功也带来了许多荣誉,如2004年获第十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国际电视纪录片最佳创意奖;2004年中国横店杯纪录片大奖金奖;2004年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大奖;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大奖、最佳编导、最佳摄像单项奖;中国电视彩虹二等奖。
《幼儿园》以一种纪实的形式, 表达了孩子与成年人之间的关系与影响, 既充满童趣又具有社会内涵, 是一部寓意式的纪录片。
2004年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纪录片大奖的评委们认为,这部影片非常完美地展现了童年生活本身,在这一方面这部片子超越了其他所有纪录片的主题。
片中展现了许多精彩时刻,比知警觉、亲密、天真,但同时也有天真的丧失。
影片非常清晰地展示了儿童世界是成人世界的价值观的折射,同时也提醒我们作为成年人的责任。
正如圣埃克苏佩里说过:“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个孩子。
”纪录片《幼儿园》则以写实的手法呈现了真实的童年。
诚如片头所说:“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
记录片吸引观众的两个主要因素是:1、提示的现实生活与观众经验中的现实相距甚远,对观众产生触动,并促使观众去思考其间的差距。
2、通过片子所展现出来的作者的观点,以及可以感受到的作者的责任感,会引发观众去思考或触动他们的良知。
浅谈纪录片《幼儿园》的创作特色
浅谈纪录片《幼儿园》的创作特色纪录片《幼儿园》是湖北电视台编导张以庆于20XX年5月开始在武汉一所全托幼儿园历时两年拍摄完成的作品。
作品荣获了“第十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国际电视纪录片最佳创意奖”、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大奖”等。
作品之所以得到了广大电视观众的喜爱,是因为导演不管是从纪录片的选题上、拍摄技巧上、还是结构安排上贯穿着个人的思考和判断,使作品在创作过程中有所创新。
第一、从影片的选题和主题上讲作为一个记录片的创作者,首先碰到的问题就是“拍什么”?这个“拍什么”就是纪录片的选题。
选题对于纪录片创作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相当于建设房子的根基,只有根基打牢,才能在上面建设摩天大厦。
张庆利编导最终确定以一群幼儿园的孩子们作为选题对象,也是不同于其他人的想法,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
从生活中的素材到作品的题材,这是一个艰难抉择和痛苦筛选的创作过程,而《幼儿园》的主题就是在不断的创作中逐渐形成的。
观看影片是首先映入我们眼中的就是这样一行字幕“或许是我们的孩子,也许就是我们自己”。
这句话恰恰点明了这部影片的主题:借幼儿园中天真可爱的孩子们来折射大人们的世界。
第二、从影片结构上讲由于纪录片经常时以正在发展变化的或尚未发生的事件作为表现对象,因此在结构设计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构思不能一次完成。
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材料,会不断充实和修正原来的构思,甚至会完全推翻最初的构想,产生出全新的结构来。
因此结构问题贯穿整个纪录片的制作过程。
《幼儿园》也是在不断的拍摄与材料的充实中慢慢形成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结构形式。
结构虽然看起来杂乱无章,但是仔细分析就可以清晰的看出影片的结构特征。
影片采用纵向结构与横向结构交叉进行的方式进行。
首先,从纵向结构来看,影片由一个孩子刚进幼儿园引出,向我们展示了孩子们从刚上幼儿园不停的哭、闹以及第一顿饭发生的事情到孩子们慢慢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最后影片以幼儿园孩子们的毕业照结束。
从横向结构来看,导演使用交叉蒙太奇的手法向我们展示了小班、中班、大班各个班级的学习和生活,揭示了不同年龄段的特征。
张以庆纪录片的创作个性
第24卷第5期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Vol.24No.5 2004年9月 Journal of South-C 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Hum anities and Social S ciences) S ep.2004张以庆纪录片的创作个性董伟建(中南民族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摘 要:张以庆是纪录片业的风云人物,其纪录片代表作《舟舟的世界》、《英和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其新作《幼儿园》也不同凡响。
本文结合张以庆本人的个性特点,对其纪录片深刻的思想内涵、新颖的题材选择、强烈的主观意识和精湛的表现形式进行解析,旨在探究其作品独特的创作个性。
关键词:纪录片;主观性;题材;表现形式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33X(2004)05-0129-05 一个人的成功与其意志品质和性格有着密切的联系。
坚守信念、努力执着,求实探索、勇于创新是成功者的必备品格,而这样的品格在张以庆身上都有。
此外,老天还格外地眷顾他,在他的天性里融入了一种敏感细腻的情愫,使他有非常感性化的直觉意识和略显孤独忧郁的性格,这些便成就着他的事业。
从10年前《红地毯上的日记》到陆续推出的《舟舟的世界》、《英和白》、《幼儿园》,张以庆用十几项国际、国内大奖,使自己成为目前纪录片业公认的风云人物。
他的作品总会引起极大的争议和震撼,《英和白》在引来无数好评的同时,也引起了业内人士巨大而持久的争议。
新作《幼儿园》刚刚出炉,在业界已经是风起水涌,可以想见又一场持久的争议即将拉开帷幕。
争议是好事,是对一个人努力的回报,是批评是褒奖也是关注,无人回应的作品无论如何都是一种尴尬。
因此,解析张以庆的作品就成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一、深刻的思想内涵张以庆认为,任何一部纪录片的拍摄过程都是思想操作过程。
翻开他的拍片记录,不难发现,他非常注重思想内涵的挖掘,以下一组数据足以说明这一点:《红地毯上的日记》完成于12年前,是张以庆的起家作品,说的是一个艺术体操队的事,片长15分钟,可绝少人知道,为这15分钟,张以庆整整用了3个春夏秋冬去观察和体验,来完成他的思想过程。
纪录片《幼儿园》
纪录片《幼儿园》作品分析
张以庆的纪录片《幼儿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整部片子没有重要情节,有的仅仅是一些发生在幼儿园中一群不懂事的孩子身上的琐碎小事,而恰恰是这些细节,给了我们最真实的情感撞击,原来孩子们的世界也是这么丰富。
《幼儿园》以人性化的方式揭开了全片的序幕,“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是我们自己……”,这样的开幕词让观众以主人翁的角色走进全片,用心去聆听,用心去体验,因为说不定这就是我们自己的故事。开幕词之后幼儿园以正常的运转顺序开始了全托幼儿的学习和生活。编导安排了几个比较特别的情节:入托的第一天哭着喊着要妈妈,含着泪水的眼睛让人望而不舍,孩子们内心对这个陌生的集体生活还充满着恐惧和不安,他们第一次离开父母,离开温暖的爱巢,对于即将来临的考验不愿接受而全力抗拒;第一顿饭孩子们吃的是狼狈不堪,从小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现在自己要自立了,一下子手不听使唤了,“老师,泼了”泼了自己一身汤的小女孩很细声的喊着老师,看来一下子还没有适应自己吃饭,真是痛苦啊;第一个午觉来临了,忽然又有人想起爸爸妈妈了,看来孩子们也知道想念和思念,哭累了就休息一下,等下睡觉起来继续想爸爸妈妈,忘不了的就是忘不了;第一堂课上老师教小朋友们学唱歌,这时和伙伴们在一起可开心了,他们暂时忘记了自己的小忧愁,“请你们像我这样做,我就像你这样做”歌声响起来了,一张张天真的笑脸告诉我们他们也是很喜欢和幼儿园的小伙伴一起学习的;寄宿的第一个晚上真是热闹,孩子们都兴奋的难以入睡,反正睡不着,都叽叽喳喳聊起天来了,嘿嘿,在他们看来晚上的幼儿园可比家里热闹哦;第一个周末在孩子们的期盼中总算到来了,小家伙看着伙伴们一个一个被接走,心里万分焦急,他忙碌地看看前门又看看后门,从他无奈的眼神中我们可以看出无尽的委屈和抱怨。小班是新鲜和陌生的,到了幼儿园中班和大班就多了些许平常,偶尔吵吵小架,天生牛犊不怕虎,天不怕地不怕;偶尔拿着茶杯和同学聊聊一直憧憬着的户外活动和中国的足球队,人就是要敢闯敢拼,像中国的球赛是臭的没法说了;偶尔搬搬手指头数数日子,哪天可以释放回家;偶尔磋商一下学习技巧,看看捏紧的面包片到底更像英文字母还是更像蝴蝶结……生活的每一天都是美好的,人小鬼大的孩子们也有着自己的一片天地,他们在这里品味着自己的酸甜苦辣的同时快乐的成长着。
纪录片的另一种精神质地--兼论张以庆纪录片新作《君紫檀》
纪录⽚的另⼀种精神质地--兼论张以庆纪录⽚新作《君紫檀》⼀部要拍出“触觉”的纪录⽚,在当今能够给我们⼀个怎样的启⽰?现如今,纪录⽚被过度地释放了宣教功能、过分地施加了故事叙事、过头地追加了商业预期、过界地强化了社会批判、过暴地简化了纪录品质,⽽这部拍出了触觉的纪录⽚《君紫檀》以及其他作品,就是⼀种积极的、⾃觉的、逆向的追求。
这种逆向是反⾝思接历史,是在历史脉络中的⼀种续写,是缘⾃对精神丰富的渴望,是从混沌中寻得万物的关联⽽⼜在这关联中明⼼见智。
这种⾃觉的精神,保持着独⽴意识和艺术品质,不容巧取俗顺与功利营造,⼒求避免被任何由头的简单化,不断地证明着纪录⽚内在的丰富性,以致于不被意识形态的建构和商业⽣产的经营形塑成为⼀种⼯具、⼀个⼝号、⼀幅没有记忆的镜像。
由新疆⼤森⽂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新冠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湖北电视台联合出品,著名纪录⽚导演张以庆导演的纪录⽚新作《君紫檀》,在2017年的夏秋之交终于推出。
该⽚从策划⽴项、调研筹备到前后期创作历时三年,其中前期拍摄并补拍共⼀年零三个⽉,剪辑制作修改共⼀年零七个⽉。
张以庆⼀如既往地做着精致、精⼼、精道的作品,这种惯性亦如他本⼈。
张以庆明⾔:此⽚要拍出触觉!⼀、反复地定义着⼀个创造性的⾃我纪录⽚《君紫檀》看似纪录了⼀位紫檀巨匠——中国当今制作中式古典家具的第⼀⼈顾永琦先⽣和他的紫檀家具,实则却是在⽤⼼打捞着中国这个民族传统的精华。
《君紫檀》在⼀段段令⼼灵震颤的⾳乐铺陈中,散点般将⼀个看似凝固的词语“紫檀”、将⼀个看似静⽌的器物“紫檀家具”、将⼀个看似业已功伟的⼯匠“顾永琦”,通过影像的营造,活化并得以⽣动地再现了。
影⽚从封闭⾛向开放,从单⼀⾛向多元。
导演采⽤了续接今古、通灵似真的“幻化”⼿法,借⽤京剧、昆曲、古琴、评弹、京胡、笛箫等戏剧戏曲的唱念作⾏、管弦的深切和鸣与太极的运转⼒道,以及⽊匠⼝诀、流⾔⾏语、市井俚语的俏⽪谐趣等作为传播媒介,在影像之间,透过霓虹的嘈杂斑驳、芦苇的风过⼈轻、虾鱼的⾃在逗趣、美⼈⼉指尖撩过紫檀器物……通感般地将⼀种⼈与材质能⼒转换的神韵、将⼀种⼈与物、与⼼、与天地抚触的感觉连同张以庆⾃⼰的⽣命体验,都⼀并活脱脱地呈现给了观者。
张以庆纪录片中的美学与人文特征分析
张以庆纪录片中的美学与人文特征分析张以庆纪录片中的美学与人文特征分析摘要:张以庆(1954-)代表作有纪录片《舟舟的世界》、《英与白》、《幼儿园》等,分别被译成英、法、德、日、荷兰语等,进入欧美主流媒体。
近年来,多次获得国际国内纪录片大奖。
他的纪录片既充满了真实、情感共鸣产生的美感;也有对个体和当时许多社会事件的的记录和人文关怀的体现。
关键词:美学特征真实发现人文关怀思辨人文特征共鸣一、张以庆纪录片中的美学特征德国电影理论家克劳斯·克莱梅尔直接说到,“纪录的质量首先取决于美学的质量。
”1纪录片的美学的基本立足点处在纪实性与艺术性的交互作用的“临界点”上,完成着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
纪录片表现的必然是生活中实际发生的事,通过对生活中实际发生的事的展示来传达创作者的审美感受,这就使纪录片有了独特的审美特征。
”2对于纪录片而言,真实记录是一种美、在大量素材基础上的发现美、洋溢出的人文关怀是一种美、以及创作者取舍之后展现出思考的思辨美。
1、真实之美纪录片是历久弥香的陈年老酒,在时光的飞逝中越发弥漫醉人的芬芳,而这芬芳的最重要的条件便是真实。
它最根本的美学特征是纪录真实,这种美存在于真实生活情态之中,纪录片造型的美是为真实的生活内容服务的。
”3毋庸置疑,张以庆的《舟舟的世界》、《英与白》、《幼儿园》都是展现真实的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模仿,他纯真、自觉,甚至张以庆用了很多我们常人常用但舟舟完全不懂的严肃、完美等词汇来形容舟舟。
让我们看到了舟舟的可爱,在世界面前,而舟舟只是与我们不同而已。
而这些对于我们这些观众来说,是在没看片子之前很难了解到的。
像《幼儿园》则是在我们常见的不能再常见的孩童中发现的故事,就是这样一群平时我们都忽略的群体,在我们平常看来是孩子们的小事,但却在张以庆的选择下却不再平常,变成了一个小大人的世界,一切都被放大,那个说分钱给领导的小孩子、对日本抱有中立的仇恨的小男孩以及算不上情窦开但却知道害⋯⋯羞不告诉编导喜欢哪个小女孩的孩子这都是在创作者数月积累素材的基础上发现筛选出来的。
视觉在场与美学想象:文化类纪录片《典籍里的中国》的叙事逻辑
视觉在场与美学想象:文化类纪录片《典籍里的中国》的叙事
逻辑
支媛
【期刊名称】《电影评介》
【年(卷),期】2022()13
【摘要】纪录片导演张以庆认为:“纪录片因其特有的真实性,具有认识世界的功能,人们能够通过纪录片来认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所处的时代、问题和进程,同时可以通过纪录片和世界获得交流的交集。
”(1)文化类纪录片《典籍里的中国》从我国浩如烟海的典籍中挖掘叙事素材,秉持新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用影视化表达与文化访谈相结合创新了纪录片的叙事范式。
【总页数】4页(P97-100)
【作者】支媛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六盘水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5
【相关文献】
1.文化类电视节目对军事典籍的文化记忆建构——以《典籍里的中国》之《孙子兵法》篇为例
2.叙事结构·对话场景·文化传承——文化类综艺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传播新态势
3.文化类电视节目“分层模式”叙事建构——以《典籍里的中国》为
例4.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叙事方式浅析--以《典籍里的中国》为例5.《典籍里的中国》:关于文化典籍类综艺节目的叙事策略创新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以庆纪录片中的美学与人文特征分析
摘要:张以庆(1954-)代表作有纪录片《舟舟的世界》、《英与白》、《幼儿园》等,分别被译成英、法、德、日、荷兰语等,进入欧美主流媒体。
近年来,多次获得国际国内纪录片大奖。
他的纪录片既充满了真实、情感共鸣产生的美感;也有对个体和当时许多社会事件的的记录和人文关怀的体现。
关键词:美学特征真实发现人文关怀思辨人文特征共鸣一、张以庆纪录片中的美学特征德国电影理论家克劳斯·克莱梅尔直接说到,“纪录的质量首先取决于美学的质量。
”1纪录片的美学的基本立足点处在纪实性与艺术性的交互作用的“临界点”上,完成着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
纪录片表现的必然是生活中实际发生的事,通过对生活中实际发生的事的展示来传达创作者的审美感受,这就使纪录片有了独特的审美特征。
”2对于纪录片而言,真实记录是一种美、在大量素材基础上的发现美、洋溢出的人文关怀是一种美、以及创作者取舍之后展现出思考的思辨美。
1、真实之美纪录片是历久弥香的陈年老酒,在时光的飞逝中越发弥漫醉人的芬芳,而这芬芳的最重要的条件便是真实。
它最根本的美学特征是纪录真实,这种美存在于真实生活情态之中,纪录片造型的美是为真实的生活内容服务的。
”3毋庸置疑,张以庆的《舟舟的世界》、《英与白》、《幼儿园》都是展现真实的
人或动物的生活片段。
真实是它们的生命,真实的力量是无穷的。
像舟舟旁若无人的指挥、白对英的理解在无声的照顾中展现的淋漓尽致、特别是幼儿园中孩子们一件件平常的小事,哭闹、无缘无故的打闹、⋯⋯形状各异的睡姿真实的让人笑过之后油然而生感叹,这是对那些孩子的真实的记录,正是因为它真实而引发了观众对自己童年和现在的回忆与对比。
2、发现之美同真实美一样,发现之美也是纪录片必不可少的一种美,它截取现实生活的若干片断构成一个完整的真实世界,它展示着质朴的真实力量。
纪录片需要对冗长的素材进行精心地剪辑处理,剪辑就意味着挑选那些符合编导思维、意图以及该片风格特点或主题立意的那些声画素材。
纪录片在不断选择中最大限度地保持真实,这就体现着纪录片经由艺术创造性后的真实之美。
在纪录片中,发现的层面很多,发现新的视角和意义、发现日常生活中的戏剧性、发现那隐藏在表象背后的真相等等。
因为,“对于纪录片工作者来说,通过画面和声音去发现世界要比去创造一个世界更有意义。
”4像《舟舟的世界》、《英与白》、《幼儿园》,从题材上来说都是张以庆细心观察发现的拍摄对象,舟舟、英的选择就是有特殊性,舟舟作为人群众五百分之一的先天愚性患者的代表,他既和其它先天愚性患者一样智商低于70,缺乏自我生存能力,是弱者,这是很多人都能看到的,但张以庆发现了舟舟作为他们的代表,有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世界,他如梵高一般画出了自己想象的人,完全展现自己内心的色彩;他热
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模仿,他纯真、自觉,甚至张以庆用了很多我们常人常用但舟舟完全不懂的严肃、完美等词汇来形容舟舟。
让我们看到了舟舟的可爱,在世界面前,而舟舟只是与我们不同而已。
而这些对于我们这些观众来说,是在没看片子之前很难了解到的。
像《幼儿园》则是在我们常见的不能再常见的孩童中发现的故事,就是这样一群平时我们都忽略的群体,在我们平常看来是孩子们的小事,但却在张以庆的选择下却不再平常,变成了一个小大人的世界,一切都被放大,那个说分钱给领导的小孩子、对日本抱有中立的仇恨的小男孩以及算不上情窦开但却知道害⋯⋯羞不告诉编导喜欢哪个小女孩的孩子这都是在创作者数月积累素材的基础上发现筛选出来的。
3、人文关怀之美当代美学认为人文美是介于自然美与艺术美之间且在某种程度上涵纳了自然美与艺术美在内的一种外延内涵更为宽泛的美。
某种意义上,文化人类学、影视人类学以及所有以纪录人类生存状态、人类文化现象、社会变革、人生命运为题的纪录片,都在展现着一种人文美。
人文美包涵了人文精神。
纪录片主要就是以纪录人的生存状态、现实处境,以及人的命运发展为基本任务、基本目的和精神旨归的;换言之,“‘人文精神’是纪录片文化艺术精神的核心内容”。
5因为,即便是纪录动物、植物、微生物或非生命世界的纪录片,它们最终还是要直接和人类的生存与命运发生联系,或者说,这些作品都赋予了人类的眼光和精神。
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的许多纪录片都是如此,讲述狮子
见文中对人文关怀之美的分析。
3、《舟舟的世界》、《英与白》、《幼儿园》这三部片子对我来说是引起的很大的情感共鸣,以前我只知道像舟舟这样的人比正常人弱势、他们不受法律约束,要尽量远离他们,但当我看完片子的时候,我开始理解他们、接受他们,自然生养万物而平等,都一样的享受雨露空气,这种人文关怀引发的共鸣和感想是会作用于每个观众的内心,再如英与白,看似英只是一只熊猫而已,没有人那么聪明,但通过片子我们看到英的敏感而脆弱,看到英和白的相互依存,真的从心里感到生命之间的平等。
而这种真实的人文的共鸣,我想在每个人心里也都会引起美好而善良的化学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