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洛普的劳动关系系统理论
第十章劳动关系-第二节劳动关系的各学派理论、历史
第二节劳动关系的各学派理论、历史和在各国的发展【本节知识点】【知识点】劳动关系各学派理论【知识点】劳动关系氛围理论【知识点】劳动关系的调整模式及其特征【知识点】劳动关系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背景及其特点【知识点】世界各典型国家劳资关系的不同模式【知识点】劳动关系各学派理论1. 韦伯夫妇的产业民主理论(1)中心主张:劳工运动既要有政治方向,又要有经济方向。
(2)工会是将民主带进产业内的主要机制。
2. 康芒斯的集体行动理论●劳资冲突:源于不同经济利益的对立●制度的实质:就是“集体行动控制个体行动”,最主要的是法律制度。
●特别重视和强调:国家和法律制度的作用●工会看作是一种经济制度●极力主张包括国家干预在内的“集体行动”,强调政府在调节和管理经济中的作用。
3.邓洛普的劳动关系系统理论●劳动关系系统构成:⏹输入部分(主体、环境、意识形态)+ 输出部分(规则网—劳动关系研究的中心)●首次将劳动关系领域分散的理论建成一个系统化的思想体系。
●最早以统合模式对劳、资、政三方的经济、政治关系进行了分析【例题:多选】邓洛普的劳动关系系统的构成包括()。
A. 主体B. 环境C. 意识形态D. 规则网E. 政府【答案】ABCD【解析】邓洛普的劳动关系系统的构成包括主体、环境、意识形态和规则网。
【知识点】劳动关系氛围理论一、劳动关系氛围的概念组织内部环境所特有的、相对持久的属性,是一系列可以通过个体主观知觉和感受测量的工作场所环境的特征集合。
【2016真题:单选】关于劳动关系氛围理论中的氛围类型的说法,错误的是()A . 劳动关系氛围主要从合作—对立和积极—消极者两个维度来衡量B . 合作—消极型劳动关系氛围对应的员工行为之一是被动参与或不参与C . 对立—积极型劳动关系氛围对应的员工行为之一是怠工D . 合作—积极型劳动关系氛围对应的员工行为之一是信息分享【答案】C【解析】对立-积极(绩效处于中间水平):劳动争议、申诉。
三、劳动关系氛围的影响因素社会因素、组织因素、个体因素【知识点】劳动关系的调整模式及其特征劳动关系的调整模式及其特征如下:★● 表现形式:雇佣劳动和剩余价值的生产● 本质: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美国)认为市场是决定就业状况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工会或工会运动对市场机制的运行和发展具有负面影响,主张减少政府对劳动关系的干预。
国家开放大学 《劳动关系与社会保障实务》 2023秋 第1章 劳动关系概述 自测题
一、单选试题1、劳动关系的建立以()为目的。
A.经济B.经济C.劳动D.社会正确答案是:劳动试题2、由于劳动力的存在和支出与劳动者人身不可须臾分离,劳动者向用人单位提供劳动力,那么从本质上具有()关系。
A.人身B.经济C.劳动D.社会正确答案是:人身试题3、劳动关系一旦建立,双方在职责上就具有了()关系。
A.社会B.利益C.从属D.经济正确答案是:从属试题4、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包括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事业单位等)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建立的()。
A.劳务关系B.社会关系C.社会经济关系D.经济关系正确答案是:社会经济关系试题5、作为劳动法调整对象的劳动关系,从宏观而言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个别劳动关系、()、社会劳动关系或产业关系。
A.个体工商户劳动关系B.集体或团体劳动关系C.雇主或雇主组织劳动关系D.劳动组织关系正确答案是:集体或团体劳动关系试题6、社会劳动关系即整个社会层面的劳动关系,又称产业关系或工业关系。
是一种()层面的劳动关系。
A.宏观B.科技C.科学D.微观正确答案是:宏观试题7、社会的开放发展,使劳动关系系统的开发也不断扩大,呈现动态发展,其运行是围绕着适应()而展开的。
A.文化B.环境C.经济D.社会正确答案是:环境试题8、劳动关系系统是现代社会系统以劳动关系为基本关系所构成的包括劳动关系的内部和()因素交流互动的有机整合体。
A.社会B.经济C.外部环境D.内部环境正确答案是:外部环境试题9、在劳资关系的演变过程中,社会和()与经济和政治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决定和影响劳资关系的存在和发展。
A.社会环境B.文化因素C.意识形态D.劳动者正确答案是:文化因素试题10、劳动关系系统的运行有两种功能:动力功能和()。
A.约束功能B.运行功能C.协商功能D.争议处理功能正确答案是:约束功能试题11、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具有阶级斗争性质的关系是()。
A.工人阶级B.古典经济C.劳动关系D.劳资关系正确答案是:劳资关系试题12、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
西方劳资关系理论、实践及借鉴意义
【 中图分类号】 26 【 F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4 26 (070—040 10—7820 )509—2
计划经济体制 下的中国不存在市场意义 的劳资关系 , 企业 与职工 的关系是上下级的行政关 系 , 没有真正意 义的劳方 和资 方。改革开放 以来 , 国经历 了从传统 的计划经 济到有计 划的 我 商品经济 、 到社会 主义市场 经济的转变 , 再 目前 仍处在社会 转 型和经济转轨 的过程中。 经济学家洪银兴教授根据我 国经济发 展的现状把我 国经济划分 为三大类 : 私人经 济 、 外资经济 和上 市公 司经济 。 并指出不论在何 种所有制 的经济 中 , 资本所 有者 和雇 佣劳动者之 间一直存 在一种冲 突的关 系 , 雇 主以牺 牲 即“ 员工利益为代价得到好 处 , 员工 以牺牲雇 主利益 为代 价获得好 处” I 。l , . 1 的确 公有制经济 中存在 国有资本 、 集体资本与社会劳动 的关 系, 表现为国家 、 业经营者 、 企 劳动者三 者之 间的关系 。私 营企业 中存在私有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 , 即雇主与雇员 的关 系。外资企业 中存在外来资本与 国内雇佣劳动 的关 系 , 即资本 家与雇工 的关系。啦 合 型股份制经济 中存在股东 、 经营者 、 员 工之 间的关系 。与之相对应 , 国也 出台了有关 劳动关系和劳 我 资关 系类型 的新的划分 ,如 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 的劳动关 系 , 私营经济 、 个体 经济 、 联营经济 、 港澳 台地 区投 资经济及民营企 业的劳资关系 。不难看出 , 国的劳动关 系和劳资关系不仅正 我 在向多元化方 向发展 , 而且 随着 国有企业 的改制 , 同所有制 不 企业 的劳动关系或劳 资关 系均会朝 着市场化 的劳资关 系发展 并最终趋 同。 任何类型的企业中都存在代表雇 主利益 的经 营者 与员工之 间的关系 , 即所谓 的劳资关系 。 然而 , 相对 于我 国劳资关 系的实际发 展 , 国劳资关 系 的 我 理论研究 尚属起步阶段 。 虽然越来越 多的学 者开始研究劳资关 系 , 主要还是集中在私 营企业 和外资企 业。在加入世界 贸易 但 组织的背景下 , 国的劳 资关 系出现 了许 多新 问题 , 私营企 我 如 业雇员 、 国有企业在 岗和下岗的职工 、 乃至农 民工集 体维权意 识的增强 , 农民工工会 的出现 , 以及全球化带 来 的如社会 条款 和劳工标准等 问题 , 给我 国的劳 动立 法和劳资关系管理 的研 都 究提出了新 的课题 。 目前我 国劳资关 系理论研究 尚不够成熟 在 的情况下 ,有必要 回顾和评述西方 国家 的劳资关 系理 论和实 践, 分析其对我国劳 资关 系管理 的借鉴意义 。
06089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带选择题版)
劳动关系导论1、劳动关系的称谓源自日本,主要是为了更准确地说明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之间的关系。
是中性、温和的代名词。
2、产业关系又称工业关系,源自美国。
3、狭义的劳动关系主体包括两方:一方是员工方及以工会组织为主要形式的员工团体,另一方则是用人单位、管理方以及雇主组织。
二者构成劳动关系主体。
4、劳动关系的表现形式:合作、冲突、力量、权利。
其中力量中最为重要的三种力量是:退出力量、罢工力量、岗位力量。
5、劳动关系的性质(1)平等性(2)不平等性(3)具有经济利益或财产关系的性质(4)具有社会关系的性质6、私营企业劳动关系本质上是一种雇佣关系。
7、劳务关系:是劳动者与用工者根据口头或书面约定,由劳动者向用工者提供一次性的或者是特定的劳动服务,用工这依约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的一种有偿法律关系。
8、劳务关系与劳动关系的不同:(1)双方当事人及其关系不同(2)劳动风险责任承担不同(3)劳动主体的待遇不同(4)适用法律不同(5)纠纷处理的机构不同9、三方协商机制的特点:(1)主体独立(2)权利平等(3)民主协商(4)充分合作10、三方协商机制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是国家一级的协商。
11、经济环境所有制和分配制度的状况,是对劳动关系影响最为直接的经济因素。
12、社会文化环境是影响企业劳动关系诸多因素中最为复杂、深刻、最主要的变量。
13、马洛斯需要层次理论五个等级: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感情(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14、优势需要:在人的多种需要中,在某种条件下只会有一种需要排在第一位,在需要结构中占优势,其他需要排在它后边,这排在第一位的需要就是优势需要。
劳动关系的发展历史和制度背景1、1802年英国通过的《学徒健康与道德法》,被视为第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劳动法规。
2、行为科学理论三个最重要的方面是:工业心理学的出现、霍桑试验、社会系统理论。
3、谈判制度建立—管理时代的劳动关系。
4、三方原则等制度建立—冲突的制度化。
劳动关系学简答范文
1.劳动关系系统的构成及其意义是什么?社会系统、在劳资关系的演变过程中,社会和文化因素与经济和政治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决定和影响着劳资关系的存在和发展。
劳动关系的社会环境主要是指社会发展公平程度、社会阶层结构状况和社会文化状况。
社会财富的分配和再分配、社会价值观念的改变、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关系的变化等等,都是对劳动关系有明显影响作用的因素。
1.收入差距的扩大会对一国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等方面产生不良影响。
劳动关系的力量平衡与和谐稳定,显然需要一个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
2.社会结构是一个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发生关系的方式。
它主要包括家庭结构、社会等级结构、男女地位、共同利益群体等方面。
在社会结构中,阶层结构用来表示人与人之间或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等级或差别构成,它实际上反映了社会主体构成的特征。
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社会阶层结构。
为此,如何大力创造就业机会,保障劳动者尤其是产业工人阶层的合法权益问题,既是优化社会结构的重要举措,也是协调稳定劳动关系的关键所在。
因而相关制度的安排和政策选择,便成为一个特别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法律系统、劳动关系实际上是一种权利义务关系,是受法律调整的利益交换关系。
雇主主要以工资、劳动者主要以劳动进行交换,形成“工资———劳动”的对价关系。
既然是由利益交换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它必然受到法律的调整。
因此,以国家制定法为代表的正式制度规则体系,构成了劳动关系的制度环境。
这种法律制度环境,是近现代劳动关系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条件。
影响劳动关系的法律环境主要是指法制尤其是与劳动相关的法制的健全与否、法律的普及程度以及法律的执行情况等。
由于劳动法调整的对象是劳动关系,因此,与劳动相关的法制环境对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
与劳动相关的法律的健全,可以使得企业劳动关系的管理有法可依;与劳动相关的法律普及程度高,不但可以使得全社会都来关注和监督企业劳动关系的管理,而且可以使得劳动者依法维护自己的利益;与劳动相关的法律执行的情况好,最终可以保证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的和谐发展。
邓洛普的劳动关系系统理论
理论意义
邓洛普的理论虽然有很多批评,但是这些批评没 有从总体上否定劳动关系系统理论作为一种劳动 关系分析方法的意义。 邓洛普首先将系统理论的模型引入劳动关系研究 的领域,把劳资关系作为一个系统加以研究,这 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分析框架。 邓洛普的理论贡献在于,它提供给人们一种理论 分析方法和框架构成,即将劳资关系看成社会系 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劳资关系是由自身的内部构 成与外部环境因素交流互动的有机整体。
输出(结果) Outputs(Outcomes)
规则 (Rules) 程序规则 (Procedural) 实体规则 (Substantive)
反馈 (Feedback)
理论评述
邓洛普的劳动关系系统为劳动关系的研究提供了一 个有用的分析框架,但是系统理论模型几乎完全以 雇佣劳动者被组织到工会为基础,很难解释劳动关 系的动态层面,所以仍过于简略,缺少非常重要的 要素和行为变化。 一些批评: 1、劳动关系系统理论描述了劳动关系系统中组织的 相互作用,但忽视了个人在其中的作用。 2、劳动关系系统理论承认意识形态,却不认可其不 同点和多样性以及非正式关系。 3、理论体系关注点研究面过于狭窄,并没有给我们 提供任何客观的、可以研究的东西。
时代背景
(1)发生了新的技术革命,科学技术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劳 动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因素。 (2)垄断有了新发展,垄断程度进一步提高,垄断对整个经 济生活的控制进一步加强,增强了应对危机和困难的能力。 (3)垄断资产阶级总结统治经验,实施某些改良措施,以缓 和阶级矛盾 (4)国家干预加强,包括通过劳动立法对劳资关系加以调整 等等。
邓洛普的劳动关系系统理论
山商公共管理学院
劳动关系
目录
时代背景 理论提出 理论架构 理论评述
第十章劳动关系-第二节劳动关系的各学派理论、历史和在各国的发展(一)
第二节劳动关系的各学派理论、历史和在各国的发展【本节考点】【考点】劳动关系各学派理论【考点】劳动关系氛围理论★【考点】劳动关系的调整模式及其特征★【考点】劳动关系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背景及其特点【考点】世界各典型国家劳资关系的不同模式★【本节内容精讲】一、劳动关系各学派理论劳动关系各学派理论劳动关系学派主要观点理论评述1. 韦伯夫妇的产业民主理论(1)中心主张:劳工运动既要有政治方向,又要有经济方向。
(2)劳工运动的真实原因:在于工人要求提高自己在工业社会中经济和社会地位。
工会是将民主带进产业内的主要机制。
(3)一方面赞同产业的社会主义化,另一方面也相信私人企业和国有企业可以共存。
(1)关于集体协商活动的理论以及私营和国有企业共存的理论对于西方国家集体谈判和混合经济的形成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2)由产业民主思想而演进成的社会改良和社会整合思潮成为欧洲劳工运动的主流。
2. 康芒斯的集体行动理论(1) 劳资冲突:源于不同经济利益的对立(2) 制度的实质:就是“集体行动控制个体行动”,最主要的是法律制度。
(3)特别重视和强调:国家和法律制度的作用,认为法律制度是决定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社会力量,主张依靠法律来管理经济。
(4) 工会看作是一种经济制度,当工会作为一种经济制度的代表就工资和有关雇佣问题与雇主进行谈判时,便可以将其界定为“双边集体行动”,也就是集体谈判。
美国制度学派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学说被称为制度主义的“社会法律学派”。
极力主张包括国家干预在内的“集体行动”,强调政府在调节和管理经济中的作用。
3. 邓洛普的劳动关劳动关系系统由四个相关部分构成:(1) 主体(输入部分)1.劳动力经济学制度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系系统理论●各级管理阶层●雇员系列●与劳动关系有关的特定的政府机构.(2) 环境(输入部分)●工作场所和工作团体的技术条件●市场或预算约束●整个社会系统中的权利所在和分配(3) 意识形态(输入部分)(4) 规则网(输出部分:劳动关系研究的中心)●补偿制度●操作规程●奖惩制度●解雇制度2.首次将劳动关系领域分散的理论建成一个系统化的思想体系。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理论
(四)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劳动关系
• 受战争、革命的影响 • 国家劳动行政管理工作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成为政府宏观调节劳动关系的主要手段 • 工业民主化、集体谈判、三方协商机制出 现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1、劳资关系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对 立关系。 2、劳资关系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3、劳资关系是一种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 础上的具有阶级斗争性质的关系。 4、合法斗争与非法斗争相结合是重要的革命 策略原则。 5、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会是合乎规律的、 必然的现象。
韦伯夫妇的产业民主理论
三、 劳资关系和劳工运动理论
• 劳工问题是伴随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而出现的。 • 劳工问题主要包括:劳动就业问题、劳动条件问 题、劳工标准问题、劳动报酬问题等等 • 劳工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于,劳动关系双方根本利 益的不同 • 劳工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于是出现了相关的理 论——劳工运动理论
斯密的劳动分工和劳工运动思想
第二讲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理论
教学要求
一、了解劳动关系的历史发展
二、理解劳动关系的主要理论 三、掌握劳动关系系统论
一、劳动关系的历史发展
(一)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劳动关系 (二)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的劳动关系 (三)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劳动关系 (四)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历史时期的劳动 关系 (五)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劳动关系
•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 斯密第一个系统地 论述了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 ,指出商品 的价值由劳动决定,并区分了简单劳动和 复杂劳动,考察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值与价格的关系,分 析了价值规律的作用。 • 斯密非常关注劳动分工、社会分工和社会 公正,其观点对劳工问题的研究做出贡献
邓洛普的劳动关系系统理论
理论提出
1944年出版 了《工会下 的工资决定》
1
邓洛普指出,工会是经济制度中的经济“活动人”,它的行为 可以用工资和雇佣最大化经济模型来解释。之后,学者们开始 用经验数据来检验现存的劳动关系理论及其基本假设和研究基 础。
(Legislation)
规则 (Rules)
程序规则 (Procedural)
实体规则 (Substantive)
反馈 (Feedback)
理论评述
邓洛普的劳动关系系统为劳动关系的研究提供了一 个有用的分析框架,但是系统理论模型几乎完全以 雇佣劳动者被组织到工会为基础,很难解释劳动关 系的动态层面,所以仍过于简略,缺少非常重要的 要素和行为变化。 一些批评: 1、劳动关系系统理论描述了劳动关系系统中组织的 相互作用,但忽视了个人在其中的作用。 2、劳动关系系统理论承认意识形态,却不认可其不 同点和多样性以及非正式关系。 3、理论体系关注点研究面过于狭窄,并没有给我们 提供任何客观的、可以研究的东西。
50年代形成的邓洛普的劳动关系和劳动经 济思想,深受凯恩斯理论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 大战后,世 界进入冷战
2 时期
时代背景
(1)发生了新的技术革命,科学技术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劳 动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因素。 (2)垄断有了新发展,垄断程度进一步提高,垄断对整个经 济生活的控制进一步加强,增强了应对危机和困难的能力。 (3)垄断资产阶级总结统治经验,实施某些改良措施,以缓 和阶级矛盾 (4)国家干预加强,包括通过劳动立法对劳资关系加以调整 等等。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理论
第二章劳动关系的历史和理论第一节劳动关系的历史发展一、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劳动关系资本原始积累阶段,是资本主义劳动关系的形成时期。
此阶段的特点体现为:第一,劳动关系主体是以直接一种剥夺方式形成的。
第二,在劳动关系形成过程中充斥着暴力与强制。
第三,宗主国和殖民地的劳动关系发展并不同步。
二、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的劳动关系从产业革命开始至19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的发展处在自由竞争时期,国家对劳资关系调整采取自由放任政策。
这一时期的劳资矛盾主要表现为尖锐的阶级对抗和激烈的阶级冲突。
西方国家这一时期的劳动关系具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劳资双方形成了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第二,劳工运动总体上处于分散、个别和局部的状态;第三,阶级斗争尖锐化。
三、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劳动关系19世纪下半期至20世纪初,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完成了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政府对劳资关系的调整从自由放任转向国家干预政策。
归纳这一时期劳动关系的特点:第一,劳资矛盾的焦点依然如旧,但是矛盾的激烈程度和表现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
第二,由于工人罢工斗争的发展、工会组织的广泛建立以及社会主义运动的出现,导致劳资力量对比发生改变,日趋强大的、有组织的劳工运动,迫使资方及其政府做出让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和缓解了劳资矛盾。
第三,政府调整和改变了劳资关系政策,从对劳资关系领域的自由放任政策转向国家干预政策,大量劳工立法的出现以及相应机构的建立,使劳资关系的调整开始向有序化、法律化方向迈进。
四、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历史时期的劳动关系20世纪上半期的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劳资关系领域可以说是一个过渡期,从初期的国家干预向下一阶段全面进入制度化、法制化过渡。
这一阶段劳动关系的特点是:第一,战争、危机和革命极大地影响着这一阶段劳资关系的发展,劳资关系领域的许多重大变化都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第二,国家的劳动行政管理工作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成为政府宏观调节劳资关系的主要手段。
2-劳动关系的历史和理论
第二章劳动关系的历史和理论第一节劳动关系的历史发展一、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劳动关系资本原始积累阶段,是资本主义劳动关系的形成时期。
此阶段的特点体现为:第一,劳动关系主体是以直接一种剥夺方式形成的。
第二,在劳动关系形成过程中充斥着暴力与强制。
第三,宗主国和殖民地的劳动关系发展并不同步。
二、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的劳动关系从产业革命开始至19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的发展处在自由竞争时期,国家对劳资关系调整采取自由放任政策。
这一时期的劳资矛盾主要表现为尖锐的阶级对抗和激烈的阶级冲突。
西方国家这一时期的劳动关系具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劳资双方形成了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第二,劳工运动总体上处于分散、个别和局部的状态;第三,阶级斗争尖锐化。
三、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劳动关系19世纪下半期至20世纪初,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完成了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政府对劳资关系的调整从自由放任转向国家干预政策。
归纳这一时期劳动关系的特点:第一,劳资矛盾的焦点依然如旧,但是矛盾的激烈程度和表现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
第二,由于工人罢工斗争的发展、工会组织的广泛建立以及社会主义运动的出现,导致劳资力量对比发生改变,日趋强大的、有组织的劳工运动,迫使资方及其政府做出让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和缓解了劳资矛盾。
第三,政府调整和改变了劳资关系政策,从对劳资关系领域的自由放任政策转向国家干预政策,大量劳工立法的出现以及相应机构的建立,使劳资关系的调整开始向有序化、法律化方向迈进。
四、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历史时期的劳动关系20世纪上半期的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劳资关系领域可以说是一个过渡期,从初期的国家干预向下一阶段全面进入制度化、法制化过渡。
这一阶段劳动关系的特点是:第一,战争、危机和革命极大地影响着这一阶段劳资关系的发展,劳资关系领域的许多重大变化都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第二,国家的劳动行政管理工作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成为政府宏观调节劳资关系的主要手段。
06089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带选择题版)
劳动关系导论1、劳动关系的称谓源自日本,主要是为了更准确地说明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之间的关系。
是中性、温和的代名词。
2、产业关系又称工业关系,源自美国。
3、狭义的劳动关系主体包括两方:一方是员工方及以工会组织为主要形式的员工团体,另一方则是用人单位、管理方以及雇主组织。
二者构成劳动关系主体。
4、劳动关系的表现形式:合作、冲突、力量、权利。
其中力量中最为重要的三种力量是:退出力量、罢工力量、岗位力量。
5、劳动关系的性质(1)平等性(2)不平等性(3)具有经济利益或财产关系的性质(4)具有社会关系的性质6、私营企业劳动关系本质上是一种雇佣关系。
7、劳务关系:是劳动者与用工者根据口头或书面约定,由劳动者向用工者提供一次性的或者是特定的劳动服务,用工这依约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的一种有偿法律关系。
8、劳务关系与劳动关系的不同:(1)双方当事人及其关系不同(2)劳动风险责任承担不同(3)劳动主体的待遇不同(4)适用法律不同(5)纠纷处理的机构不同9、三方协商机制的特点:(1)主体独立(2)权利平等(3)民主协商(4)充分合作10、三方协商机制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是国家一级的协商。
11、经济环境所有制和分配制度的状况,是对劳动关系影响最为直接的经济因素。
12、社会文化环境是影响企业劳动关系诸多因素中最为复杂、深刻、最主要的变量。
13、马洛斯需要层次理论五个等级: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感情(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14、优势需要:在人的多种需要中,在某种条件下只会有一种需要排在第一位,在需要结构中占优势,其他需要排在它后边,这排在第一位的需要就是优势需要。
劳动关系的发展历史和制度背景1、1802年英国通过的《学徒健康与道德法》,被视为第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劳动法规。
2、行为科学理论三个最重要的方面是:工业心理学的出现、霍桑试验、社会系统理论。
3、谈判制度建立—管理时代的劳动关系。
4、三方原则等制度建立—冲突的制度化。
劳资关系系统理论综述
劳资关系系统理论综述内容摘要:劳资关系系统理论是在二战后为缓解资本主义社会的劳资矛盾而产生的。
它将系统理论的研究方法应用于劳资关系研究领域,为劳资关系问题的研究建立了一个全面的理论框架。
它首次将劳资关系的主体确定为雇主与雇主组织、雇员与雇员组织和政府三方,并强调规则在劳资冲突解决中的重要作用。
自邓洛普于1958年首先提出劳资关系系统理论起,劳资关系系统理论经过诸多学者的努力,不断得以发展和完善,并成为西方劳资关系领域的主流理论,为西方劳资问题的解决作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劳资关系系统理论规则劳资关系系统理论提出背景劳资关系学是在人们对社会劳动问题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产生的。
劳动问题主要是指资本主义社会雇主和雇员两大集团的利益冲突以及由此导致的罢工、暴力行动和社会动乱。
二战以后,西方各国社会劳动问题层出不穷,工人运动的强大压力迫使西方国家相继废除禁止结社的法律,工会组织获得空前发展,劳资关系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推进,西方各国逐渐改变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放任或纵容资方的政策,转而采取建设性的干预政策。
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劳资关系系统理论应运而生。
劳资关系系统理论的提出最早提出劳资关系系统理论的是美国学者邓洛普。
1958年,他出版了《劳资关系系统》(Industrial Relations Systems)一书。
在这部著作中,邓洛普将劳资关系系统定义为“管理者、工人和政府机构之间相互关系的综合体”。
在这一综合体里,“不同的部分和要素相互依存,每一要素都有可能影响到其他要素乃至整个系统的产出”。
邓洛普设计的劳资关系系统包括四个构成要素。
第一个构成要素是主体,即政府、雇员与雇员组织、雇主与雇主组织。
这些主体被一种共同的理念连接在一起。
主体之间的互动形成产业关系系统中工作场所和社会的“规则网络”。
第二个构成要素是环境,包括工作场所和社区的技术特征;劳资关系主体所受到的市场和财政预算方面的制约;系统外部社会中的权利重心和分布。
劳动关系管理学派
部分跨国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通过改进用工制度、提高员工福利、加强环境保护等措 施,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构建和谐全球劳动关系的路径选择
加强国际劳工标准的实施与监管
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应加强合作,共同推动国际劳工标准 的实施与监管,确保全球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得到保障。
促进跨国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
VSLeabharlann 影响劳动关系管理学派对企业管理实践产生了 深远影响。一方面,它为企业提供了管理 劳动关系的理论和方法,帮助企业建立和 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另一方面,它促进了 企业管理理念和方式的变革,推动了企业 管理水平的提升。同时,该学派的研究成 果也为政府制定劳动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
02 劳动关系理论基础
英国费边社的主要代表人物,主张通过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实现经济的民主化,以改善劳动条件 ,增进劳动者的福利。他们认为,工会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
康芒斯(John R. Commons)
美国制度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主张通过法律制度来协调劳资关系,保障劳动者的权益。他认为, 劳动关系是一种经济利益关系,需要通过法律制度来平衡各方的利益。
03 企业管理中劳动关系策略
企业内部劳动规则制定与执行
制定完善的劳动规章制度
建立劳动争议调解机制
企业应依法制定劳动规章制度,明确 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规范员工行为, 确保企业正常运营。
企业应建立健全的劳动争议调解机制, 及时处理员工之间的劳动争议,避免 矛盾激化影响企业稳定。
严格执行劳动纪律
企业应加强对员工的劳动纪律教育,对 于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应依法依规进 行处理,维护企业正常的生产秩序。
劳动关系主体及其权益
主体
劳动关系的主体包括劳动者、用人单位和政府。劳动者是劳动关系的核心主体,享有劳动权、劳动报 酬权、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权等;用人单位是劳动关系的另一方主体,享有用人权、管理权等;政府作 为劳动关系的监管者,负有维护劳动者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的职责。
高级经济师《人力资源专业实务》专项合集(附答案)
高级经济师《人力资源专业实务》专项合集(附答案).第 1 题题目分类:强化综合练习题一 > >可以迎合企业的需要,使企业尽量避免巨大损失的绩效考核方法是()。
{A}. 关键事件法{B}. 不良事故评价法{C}. 行为锚定法{D}. 强制分布法正确答案:B,第 2 题题目分类:强化综合练习题一 > >当衰退时期出现时,一些本来可以寻找工作的劳动者由于对在某一可行的工资率水平下找到工作变得非常悲观,因而停止寻找工作,临时成为非劳动力参与者的情况,这种现象被称为()。
{A}. 附加的劳动者效应{B}. 弥补的劳动者效应{C}. 灰心丧气的劳动者效应{D}. 无可奈何的劳动者效应正确答案:C,第 3 题题目分类:强化综合练习题一 > >只要其他生产要素的数量不变,随着在生产中所使用的劳动力数量的增加,他们的边际产出量会出现的规律是()。
{A}. 先上升,而后逐渐下降,然后达到零为止{B}. 先下降为负,而后逐渐上升,直至行业最高点{C}. 先下降为零,而后逐渐上升,直至行业最高点{D}. 先上升,而后逐渐下降,然后达到零甚至为负正确答案:D,第 4 题题目分类:强化综合练习题一 > >采用马尔科夫分析方法预测企业内部人力资源供给的关键是()。
{A}. 确定具体岗位的工作职责{B}. 确定岗位人员转移矩阵表{C}. 吸纳与综合众多专家的意见{D}. 确定商业要素与劳动队伍之间的关系正确答案:B,第 5 题题目分类:强化综合练习题一 > >绩效管理过程的起点是()。
{A}. 绩效辅导{B}. 绩效考核{C}. 绩效反馈{D}. 绩效计划正确答案:D,第 6 题题目分类:强化综合练习题一 > >赫塞和布兰查德所指的“低工作-高关系”式的领导是()。
{A}. 参与式领导{B}. 授权式领导{C}. 指导式领导{D}. 推销式领导正确答案:A,第 7 题题目分类:强化综合练习题一 > >训练、帮助、政策制定等个体的主要活动,发生在职业发展阶段的()。
第三章 劳动关系理论的主要流派:多元主义
多元主义的主要思想、邓洛普的劳动关系系统论
教学难点
邓洛普的劳动关系系统论
教学方法
讲授法,采用课堂教学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
教学内容及
时间安排
第一节多元主义流派的渊源于发展及相关文献(1学时)
补充:引导案例(1学时)
第二节多元主义流派理论观点概述(1学时)
第三节系统论——多元主义流派的理论应用(1学时)
从这一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同样的行为,企业与劳动者的观点发生了根本分歧。孰是孰非,就涉及一个价值判断问题
思考:你怎么看待“2010南海本田工人罢工事件”?为什么?
第二节多元主义流派理论观点概述
一、劳动关系领域的利益团体
(一)利益集团:就是社会中的一些成员为了共同的集团利益二结合在一起,通过积极行动而达成共同目的的一种社会组织。
分析:
《劳动合同法》第3条规定的订立劳动合同要遵循的合法原则,是指劳动合同的订立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法律、法规既包括现行的法律、行政法规,也包括以后颁布实施的法律、行政法规,既包括劳动法律、法规,也包括民事、刑事、行政和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合法原则包括:劳动合同的主体必须合法;劳动合同的内容必须合法和劳动合同订立的程序和形式合法。
非正式组织是“正式组织”的对称。最早由美国管理学家梅奥通过“霍桑实验”提出,是人们在共同的工作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以感情、喜好等情绪为基础的松散的、没有正式规定的群体。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是根据构成群体的原则和方式的不同而划分的群体种类。
它们的主要区别是:1、组织目标的明确性具体性。正式组织目标具体。而非正式组织是以个体感情纽带自愿结合无形的自发组织形式。2、组织权力强制性服从的区别。正式组织权力有正统性合法性和稳定性。非正式组织权力来自于组织内部成员授予而不是上级部门的授予。3、等级结构的区别。正式组织一般具有层级式等级结构。非正式组织只有自然形成的核心人物,无层级结构。4、信息沟通渠道的区别。正式组织依靠组织规章保障信息沟通。非正式组织只有不成文的行为准则,约束力不大。5、组织的稳定性区别。正式组织比较严密,人员固定。非正式组织相反,易受偶然因素影响。正式群体中产生非正式群体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正常的。非正式群体中形成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群体成员对劳动和管理部门的态度,因而对劳动生产率有重大影响。当然,也存在非正式并干扰整个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发生矛盾,达到既定目标的情况
邓洛普的劳动关系系统理论
理论构架
环境 (context of industrial relat素的影响,环境规定系统 内主体的互动。环境因素大致分为三类:工作场所 和工作团体的技术条件、市场或预算约束以及整个 社会系统中的权利所在和分配。
理论构架
意识形态 (role of ideology)
邓洛普指出,工会是经济制度中的经济“活动人”,它的行为 可以用工资和雇佣最大化经济模型来解释。之后,学者们开始 用经验数据来检验现存的劳动关系理论及其基本假设和研究基 础。 当代劳动关系理论正是在新古典学派、新制度学派和组织行为 学派等各学派之间的理论争论中得到进一步发展的。
1
理论提出
1950年写成 《产业与劳 动关系评论》
3
系统内的意识形态是主体的一套普遍奉行的思想和 信念,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系统的运作。 广义的意识形态也指劳动关系的文化环境,这些因 素往往会成为一个时代或者一个国家的制约条件。
理论构架
规则网 (web of rules)
4
规则是劳动关系系统运行的规章,指用来约束行为 者在工作场所雇佣关系的规章制度。 邓洛普把规则的制定和建立过程看作是劳动关系研 究的中心。
理论意义
邓洛普的理论虽然有很多批评,但是这些批评没 有从总体上否定劳动关系系统理论作为一种劳动 关系分析方法的意义。 邓洛普首先将系统理论的模型引入劳动关系研究 的领域,把劳资关系作为一个系统加以研究,这 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分析框架。 邓洛普的理论贡献在于,它提供给人们一种理论 分析方法和框架构成,即将劳资关系看成社会系 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劳资关系是由自身的内部构 成与外部环境因素交流互动的有机整体。
邓洛浦提出了一个理解集体谈判和劳资关系的分析框架,这个分 析框架将经济、技术和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包含在内。
劳动关系学复习总结
劳动关系学总结导论一、劳动关系概念与特征—-了解并准确把握基本概念二、劳动关系历史与理论——主要理论及代表人物三、劳动关系转型——(自学),何为劳动关系转型?中国劳动关系转型的特点?四、劳动者及劳动者组织—-劳动者概念,劳动者权利;工会概念、特征、作用、组织结构、中国工会五、雇主及雇主组织——(自学),概念、性质、功能六、政府——劳动关系中的政府及其功能、作用七、市场经济国家劳动关系调整机制——有哪些机制,各自的功能八、劳动法制-—作用,劳动法的本质特征九、集体合同制度——概念,主体、内容、程序、作用十、工人参与制度-—概念,性质,中国的工人参与的形式十一、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知晓劳动争议的概念,我国劳动争议的处理程序(企业规章和三方机制没有讲,不作为重点)第一章导论(劳动关系概念与特征——了解并准确把握基本概念)劳动关系学是以劳动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是一门研究劳动关系存在和运行的一般规律的学科。
劳动关系学以现代社会中劳动关系的环境、主体、运行协调、矛盾处理作为基本的研究内容。
劳动关系是指由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以及相关组织为实现劳动过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
从属性的雇佣关系,是市场经济下劳动关系的基本特征。
个别劳动关系、集体劳动关系和社会劳动关系的逐级包容, 是劳动的层级结构特点。
劳动关系学是将劳动关系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的。
劳动关系系统的研究主要涉及劳动关系内部矛盾与外部环境如何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网络,以及这一系统网络通过何种规则和程序来实现良性运行。
良性运行。
劳动关系系统的主体,包括劳动者及其劳工组织、雇主及其组织以及政府相关部门三方构成。
劳动关系系统的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
劳动关系的运行包含劳动关系的构成、劳动标准的确定和实施、劳动争议的处理和解决。
这一运行是通过规则和程序来规范的。
劳动关系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独立学科,这一学科的研究方法是多元化的.劳动关系作为一个学科在中国方兴未艾.第二章劳动关系的历史和理论(劳动关系历史与理论——主要理论及代表人物)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劳资关系,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经历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历史时期、第二世界大战以后至今五个阶段的发展,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劳资关系与劳工理论主要包括:斯密的劳动分工和劳工运动思想、马克思的劳资关系和劳工运动理论、韦伯夫妇的产业民主理论、康芒斯的集体行动理论、马克斯.韦伯的工业资本主义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选课件
3
时代背景
第二次世界 大战后,世 界进入冷战
2 时期
(1)发生了新的技术革命,科学技术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劳 动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因素。 (2)垄断有了新发展,垄断程度进一步提高,垄断对整个经 济生活的控制进一步加强,增强了应对危机和困难的能力。 (3)垄断资产阶级总结统治经验,实施某些改良措施,以缓 和阶级矛盾 (4)国家干预加强,包括通过劳动立法对劳资关系加以调整 等等。
精选课件
15
理论意义
邓洛普的理论虽然有很多批评,但是这些批评没 有从总体上否定劳动关系系统理论作为一种劳动 关系分析方法的意义。
邓洛普首先将系统理论的模型引入劳动关系研究 的领域,把劳资关系作为一个系统加以研究,这 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分析框架。
邓洛普的理论贡献在于,它提供给人们一种理论
分析方法和框架构成,即将劳资关系看成社会系 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劳资关系是由自身的内部构 成与外部环境因素交流互动的有机整体。
邓洛普的劳动关系系统理论
山商公共管理学院 劳动关系
精选课件
1
目录
时代背景 理论提出 理论架构 理论评述 理论影响
精选课件
2
时代背景
20世纪上半 期,经济危 机、两次世
1 界大战
凯恩斯主义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影响最大 的资产阶级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第二次 世界大战以后它被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广为接受,,并奉为国策。
都包括特定的行为主体、特定的环境,涉及整个劳动关
系系统的意识形态,以及管理工作场所和工作团体中的
规则。在劳动关系系统中,行为主体、环境以及意识形
态是构成劳动关系系统的基本要素,而规则是受这些要
素的影响所形成和变化的劳动关系的产出,而所产出的
5
规则又反馈回劳动关系运行过程中作为各方主体的行为 规范和准则。
当代劳动关系理论正是在新古典学派、新制度学派和组织行为 学派等各学派之间的理论争论中得到进一步发展的。
精选课件
5
理论提出
1950年写成 《产业与劳 动关系评论》
2
邓洛浦提出了一个理解集体谈判和劳资关系的分析框架,这个分 析框架将经济、技术和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包含在内。
精选课件
6
理论提出
1958年出版 了《劳动关 系系统》
3
用来解释影响劳动关系系统的多种因素及其相互影响。他力图在 相对零散的目标之上创造一个建立在更广泛基础上的谈判模式; 力图建立一个一般理论,以解释和理解劳动关系中可能发生的一 切现象,并能解释每一种特殊的规则的产生依据和劳动关系系统 的其他方面对这些特殊规则的影响。
精选课件
7
理论构架
邓洛普指出,劳动关系系统在它发展的每一个阶段
精选课件
10
理论构架
环境 (context of industrial
2 relations)
主体的行为要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环境规定系统 内主体的互动。环境因素大致分为三类:工作场所 和工作团体的技术条件、市场或预算约束以及整个 社会系统中的权利所在和分配。
精选课件
11
理论构架
意识形态 (role of ideology)
精选课件
13
劳动关系系统运行的简化模型
输入 (Inputs)
主体 (Actors)
环境 Environmental
Contexts
意识形态 (Ideology)
过程 (Processes)
输出(结果) Outputs(Outcomes)
谈判 (Bargaining)
调解
(Conciliation) 仲裁
精选课件
8
理论构架
劳动关系系统由四个相关部分构成:即一定的行 为主体,一定的环境,贯穿于系统中的意识形态,具 体地规制各主体在工作场所的行为的规则 。
精选课件
9
理论构架
主体 (actors)
1
主题分为三个系列:一是各级管理阶层;二是雇员 系列,可由非管理部门雇员阶层和雇员代表组成; 三是与劳动关系有关的特定的政府机构。 这三类主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成为各种劳动关 系行为的载体。
正是在这种冷战时代背景下,从维护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立场 出发,邓洛普创立了劳动关系系统理论,目的是通过在资本主 义生产方式范围内对生产关系进行部分调整,在体制内调节劳 资关系,缓和阶级矛盾,试图实现资本主义制度的长治久安。
精选课件
4
理论提出
1944年出版 了《工会下 的工资决定》
1
邓洛普指出,工会是经济制度中的经济“活动人”,它的行为 可以用工资和雇佣最大化经济模型来解释。之后,学者们开始 用经验数据来检验现存的劳动关系理论及其基本假设和研究基 础。
精选课件
16
讲解到此结束,谢谢
精选课件
17
谢谢观赏
精选课件
18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Arbitration) 立法
(Legislation)
规则 (Rules)
程序规则 (Procedural)
实体规则 (Substantive)
反馈 精(选课F件eedback)
14Βιβλιοθήκη 理论评述邓洛普的劳动关系系统为劳动关系的研究提供了一 个有用的分析框架,但是系统理论模型几乎完全以 雇佣劳动者被组织到工会为基础,很难解释劳动关 系的动态层面,所以仍过于简略,缺少非常重要的 要素和行为变化。 一些批评: 1、劳动关系系统理论描述了劳动关系系统中组织的 相互作用,但忽视了个人在其中的作用。 2、劳动关系系统理论承认意识形态,却不认可其不 同点和多样性以及非正式关系。 3、理论体系关注点研究面过于狭窄,并没有给我们 提供任何客观的、可以研究的东西。
3
系统内的意识形态是主体的一套普遍奉行的思想和 信念,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系统的运作。 广义的意识形态也指劳动关系的文化环境,这些因 素往往会成为一个时代或者一个国家的制约条件。
精选课件
12
理论构架
规则网 (web of
4 rules)
规则是劳动关系系统运行的规章,指用来约束行为 者在工作场所雇佣关系的规章制度。 邓洛普把规则的制定和建立过程看作是劳动关系研 究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