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启《郡治上梁》译文及注释
明代吴中四杰
明代吴中四杰明初诗人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因四人或是吴中人,或在吴中生活多年,并以诗名著世,故时人比之于初唐四杰而称之为“吴中四杰”。
这是给大家推荐的明代吴中四杰,一起来看看吧。
四人由元入明,诗多怀旧、题咏之作多抒发故国之思和生民之痛。
四人创作风格不尽相同,以高启的文学成就最高,有人称其为明代诗人之冠,高启才华横溢,善学古人,各体兼优,诗风浑朴似汉魏,尤擅长于七言歌行。
杨基诗风纤巧,咏物之作更为有名。
张羽诗深思冶炼,朴实含华。
徐贲诗律法谨严,于三家别为一格。
高启(1336—1374)明初著名诗人,字季迪,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
元末隐居吴淞青丘,自号青丘子。
启才华高逸,学问渊博,能文,尤精于诗。
明洪武初,召修《元史》,为翰林院国史编修。
洪武三年(1370),擢高启为户部侍郎,力辞不受。
洪武七年(1374),因代苏州知府魏观撰《郡治上梁文》,触怒明太祖朱元璋,被腰斩于南京,年仅三十九岁。
著有《高太史大全集》、《凫藻集》等。
高启在元末明初以演义、小说、戏曲为主流文化的环境下,挑起了发展诗歌的重担,力求改变元末以来缛丽不实的诗风,推动诗歌的继续发展。
但他死于盛年,尚未能够达到自成一家的程度。
对于高启在诗坛上的地位,陈田《明诗纪事》(甲签卷七)评论说:“诸体并工,天才绝特,允为明三百年诗人称首,不止冠绝一时也。
”元末杨维祯大力提倡新奇险怪诗风,独高启不肯附合,提出博取众长,“随事师法”,所作诗歌俊逸清丽,部分作品对民生疾苦及当时的阶级矛盾亦有所反映,在当时影响很大。
时人谢徽称:“季迪之诗,缘情随事,因物赋形,横纵百出,开合变化。
”稍后的李东阳也说:“国初称高(启)、杨(基)、张(羽)、徐(贲)。
高才力声调过三人远甚,百余年来,亦未见卓然有过之者。
”(以上并见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引)但由于他过早夭折,又慑于朱元璋猜忌杀戮明初文武大臣的恐怖政策,故其诗作大多寄托深微,表现委婉,往往“意在言外”(清汪端《明三十家诗选》),思想内容上缺乏反映现实的广度与力度,且多模拟之作。
明代高启的诗
明代高启的诗高启(1336-1374),字季迪,号槎轩,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
元末隐居吴淞青丘,自号青丘子。
元末明初诗人,文学家。
明洪武初,以荐参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受命教授诸王。
擢户部右侍郎,力辞不受。
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获罪被诛。
高启曾为之作《郡治上梁文》,有“龙蟠虎踞”四字,被疑为歌颂张士诚,连坐腰斩。
高启才华高逸,学问渊博,能文,尤精于诗,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当时论者把他们比作“初明四杰”。
又与王行等号“北郭十友”。
高启诗兼采众家之长,无偏执之病。
但从汉魏一直摹拟到宋人,又死于盛年,未能熔铸创造出独立的风格。
反映人民生活的诗质朴真切,富有生活气息。
吊古或抒写怀抱之作寄托了较深的感慨,风格雄劲奔放。
有诗集《高太史大全集》,文集《凫藻集》,词集《扣舷集》。
诗作【客中忆二女】每忆门前两候归,客中长夜梦魂飞。
料应此际犹依母,灯下看缝寄我衣。
【牧牛词】尔牛角弯环,我牛尾秃速,共拈短笛与长鞭,南陇东冈去相逐。
日斜草远牛行迟,牛劳牛饥唯我知;牛上唱歌牛下坐,夜归还向牛边卧。
长年牧牛百不忧,但恐输租卖我牛。
【养蚕词】东家西家罢来往,晴日深窗风雨响。
三眠蚕起食叶多,陌头桑树空枝柯。
新妇守箔女执筐,头发不梳一月忙。
三姑祭后今年好,满簇如云茧成早。
檐前缫车急作丝,又是夏税相催时。
【岳王墓】大树无枝向北风,千年遗恨泣英雄。
班师诏已来三殿,射虏书犹说两宫。
每忆上方谁请剑,空嗟高庙自藏弓。
栖霞岭上今回首,不见诸陵白露中。
【甫里歌】长桥短桥杨栁,前浦后浦荷花。
人看旗出酒市,鴎送船归钓家,风波欲起不起,烟日将斜未钭,绝胜苕中剡曲,金齑玉脍堪夸,唼唼绿头鸭斗,翻翻红尾鱼跳,沙宽水狭江稳,栁短荻长路遥,人争渡处斜日,月欲园时大潮,我比天随似否,扁舟醉卧吹簘,江庙渔郎晚祭,津亭沽客朝过,钟边山远水远,篷底风多雨多,饥蟹衔沙落簖,结禽映竹窥罗,丫头两浆休去,为唱吴侬棹歌,横网不遮过客,渡船时载归僧,炊菰饭胜炊稻,采莲歌如采菱,烟外晚村弄笛,沙边夜店停灯,短簑舞拍铜斗,我亦年来稍能。
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三元区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九年级语文(满分:150分时间:120分钟)注意事项:1.本试卷6页。
2.考生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及所有答案均填写在答题卷上。
3.答题要求见答题卷上的“注意事项”。
一、积累与运用(25分)学校开展“致敬十年”综合性学习活动,喜庆党的二十大,请你参加。
【活动一】八闽物华新1.下面是“八闽物华新”征文展的序言,请补写其中的空缺部分。
(10分)闽山闽水物华新。
可揽“重岩叠嶂,① ”与“山随平野尽,② ”之胜,能赏“负者歌于途,③ ”或“牧人驱犊返,④ ”之欢,还能享“ ⑤,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之静,山川秀美,胜景怡人。
江山如画,奋进青春更多娇。
山海不远,同行共频,我们常乐“海内存知己,⑥ ”;融入时代,志学楷模“ ⑦,⑧(范仲淹《岳阳楼记》)”,也将个人忧乐置于家国之后;新征程上敢闯敢拼,坚信终能一展抱负有所作为,“ ⑨,⑩(李白《行路难(其一)》)”,以奋斗青春为时代放歌,为八闽添彩!【活动二】唱响主旋律2.下面是小语关于主旋律影视的调查报告选段,请帮助他解决写作中遇到的问题。
(9分)以史笔摹神、艺笔①(huàn)彩,于时代洪流中发现每一朵浪花的灿烂。
“想象力”和“挖②(jué)力”是创作的两大法宝。
只有先脚踏实地,才能真正抬头仰望星空。
否则创作,特别是主旋律的创作,将沦为“镜花水月”和“()”。
创作主旋律作品首先要发现主旋律,比如,写5G()的《未来已来》,归国的女儿与科学家父亲③(xié)手开拓5G技术应用,以一脉相承的科学家精神打破亲情的()。
父女齐上阵,建功新时代,这就是主旋律。
其次要有诚意地相信主旋律。
比如作家接触过上百个温州“富二代”,他们身上发现的不是人们常说的“通病”,就是观念更新的创业精神,这些都是社会进步的主旋律。
(1)根据拼音依次写出相应的汉字(正楷字或行楷字)。
(3分)①_________ ②_________ ③_________(2)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分)A.一纸空文攻克隔绝B.一纸空文攻坚隔绝C.纸上谈兵攻克隔阂D.纸上谈兵攻坚隔阂(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他们身上发现的不是常说的“通病”,而是观念更新的创业精神B.他们身上发现的不是常说的“通病”,就是观念更新的创业精神C.在他们身上发现的不是常说的“通病”,就是观念更新的创业精神D.在他们身上发现的不是常说的“通病”,而是观念更新的创业精神【活动三】经典伴我行3.“英雄的反抗”是经典作品的重要主题之一,请结合《水浒传》的阅读体验完成专题探究活动。
《宋史·谭延美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宋史·谭延美传》原文及翻译译文1、《宋史·谭延美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宋史·谭延美传》原文及翻译宋史原文:谭延美,大名朝城人。
躯干壮伟少不逞遇群盗聚谋将行剽劫延美即趋就之及就捕法皆抵死延美以与盗素不相识获免自后往来潼、魏间,为盗于乡里,乡里患之。
周世宗镇灌渊,募置帐下。
即位,补殿前散都头。
从征淮南,以劳迁控鹤军副指挥使。
又从克三关。
时太祖领禁兵,留督牙队。
建隆元年,补控鹤指挥使,稍迁都虞侯、马步副都军头。
征湖南,与解晖分领行营战棹都指挥使。
时汪端寇攻朗州甚急,招讨慕容延钊遣延美率兵赴之,大败贼众,擒端以还。
l铁骑副指挥使,领睦州刺史,四迁至内殿直都知。
太平兴国初,为蕲州刺史,连徙庐、寿、濠、光州军巡检使,剧贼之为害者悉就捕。
六年,徙知威虏军。
雍熙三年,举兵北伐,命延美为幽州西面行营都监,与田重进出飞狐北。
俄遇敌,延美曰:“彼恃众易我,宜出其不意先攻之。
”即麾骑军直进,敌兵将溃,大军继至,遂败之,斩首五百,获其将大鹏翼以献,以功握本州防御使。
逾年,改亳州,出为镇州铃辖。
端拱元年,徒知宁远军。
一旦,契丹兵抵城下,延美开门以示之,不敢入。
围城数日,开门如故,民出取乌粮者无异平日,契丹卒疑之,遂引去。
咸平四年,以左领军卫上将军致仕。
后卒于家,年八十三,赠建武军节度。
论曰:宋初诸将,率奋自草野,出身戎行,虽盗贼无赖,亦厕其间,与屠狗贩增者何以异哉?及见于用,皆能卓卓自树,由御之得其道也。
若延美之开门示敌,斯皆忠义仁勇,有足称者。
而彼矜劳肆念之人,视于劳谦之君子,能无愧乎。
(选自《宋史·谭延美传》,有删节)译文:谭延美,大名朝城人。
体格壮健魁伟。
年轻时不得志,遇到一群强盗聚集谋划将要抢幼,谭延美就眼随他们。
等到被逮捕后,按法律都犯了死罪,谭延美因为与强盗素不相识,获得免死。
他从此往来潼、魏之间,在家乡做盗贼,家乡人把他看作祸害。
周世宗镇守灌渊,招募他安排在部下。
周世宗即位后,补任他为殿前散都头。
礼邀干至,嘉其操,将荐于朝的意思
礼邀干至,嘉其操,将荐于朝的意思礼邀干至,嘉其操,将荐于朝的意思:(王廉)按照礼节邀请方干到来,赞许他的操守,要推荐他到朝廷(做官)。
出自:白居易传。
辛文房〔元代〕原文: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
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
况,吴人,恃才。
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
”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
老夫前言戏之耳。
”贞元十六年,擢进士第,补校书郎。
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
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
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
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
权贵有嫌其出位,怒。
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
”贬江州司马。
初以勋庸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
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若忘形骸者。
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
河北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
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
会昌初致仕,卒。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
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
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
尝科头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
自号醉吟先生,作传。
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
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元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
白相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
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
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
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
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
天下曰“元白”。
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
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
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
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
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
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
高启对李白诗歌艺术特点的继承
高启对李白诗歌艺术特点的继承武 超公元1374年,明末清初诗坛上一颗璀璨的新星陨落了。
高启这位名冠当时的诗人因诗获罪。
《明史高启传》载:“启尝赋诗有所讽刺,帝嗛之未发。
归家,以观(魏观,苏州知府)改修郡治,启为作《上梁文》,帝怒,遂腰斩于市。
”年仅39岁。
这位年轻的诗人虽然没能在他的人生道路上走得很远,但他的诗歌却永远地流传了下来。
高启诗才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被概括为:振元末纤浓缛丽之习而返之于古,启实为有力。
然行世太早,殒折太速,未能熔铸变化,自成一家,故备有古人之格,而反不能名启为何格。
此则天实限之,非启过也。
特其摹仿古调之中,自有精神意象存乎其间。
可见清人对高启诗文评价之高;清人赵翼在《瓯北诗话》中评价:“李青莲诗,从未有能学之者,惟青邱与之相上下,不惟形似,而且神似。
”本文从诗歌艺术特色上高启对李白诗歌的继承出发,浅析高启对李白诗歌艺术特点的借鉴。
一、诗歌题材的模仿高启对李白诗歌艺术特色的继承,首先表现为高启对李白诗歌题材的模拟。
在高启所创作的众多诗歌中,有许多诗歌的题材皆能从李白笔下找寻到类似的源头。
高启曾在人生低谷的时候作《行路难三首》:君不见,盘中鲤,暂失风涛登俎几。
……悠悠行路莫相欺,为雌为雄未可知。
(《行路难三首》其一)而李白在五百多年前也曾写下《行路难三首》,来抒发对官场黑暗的不满:金樽清酒斗十千,……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三首其一》)李白与高启两人先后在仕途上遭遇了艰难坎坷。
政治理想、满腔抱负得不到施展,让两位诗人面对这些官场失利时,在情感的宣泄中,产生了一致。
因此两位诗人借助同一乐府古题来宣泄对仕途坎坷的不满。
另外李白那首著名的《将进酒》高启也进行过模仿:君不见,陈孟公,一生爱酒称豪雄。
……地下应有酒垆处,何苦寂寞孤平生。
这同李白的《将进酒》无论立意还是表达的情感都极其相似。
二、磅礴气势的继承高启对李白诗歌艺术特色的继承,其次表现为高启对李白诗歌磅礴气势的继承。
如高启《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课内+课外文言文阅读 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课内+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汇编课内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画线词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屋舍俨然()②阡陌交通()③咸来问讯()(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②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通过环境描写,为读者展现了桃花源美丽、和平、安宁的景象。
B.作者描写桃花源人接待渔人的一些细节,表现了他们的纯朴、热情。
C.“不足为外人道也”反映了桃花源人非常谦虚,不希望渔人再来打扰的心理。
D.“桃花源”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但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桃花源记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③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专题09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解析)--天津市2017-2021年5年中考1年模拟语文试题分项汇编
专题08 课外文言文阅读(解析版)【1-2021年天津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有范延贵者为殿直①,押兵过金陵。
张忠定公咏②为守,因.问曰:“天使③沿路来,还曾见好官员否?”贵曰:“昨过袁州萍乡,县邑宰④张希颜者,虽不识之,知其好官员也。
”忠定曰:“何以言之?”延贵曰:“自入萍乡县境,驿传⑤桥道皆完葺,田莱⑥垦辟,野无惰农。
及至邑,则鄽肆⑦无赌博,市易不敢喧争。
夜宿邸中,闻.更鼓分明。
以是知其必善政也。
”忠定大笑曰:“希颜固善矣,天使亦好官员也。
”即日同荐于朝。
希颜后为发运使⑧,延贵亦阁门祗候,皆号能吏也。
(节选自《东轩笔录》,有删改)【注释】①殿直:皇帝的侍从官。
②张忠定公咏:张咏,谥号忠定,北宋名臣。
③天使:皇帝的使者。
④邑宰:邑,县宰,泛指地方官吏。
⑤驿传(zhuàn):驿站。
⑥田莱:荒芜不耕之田。
⑦鄽(chán)肆:店铺。
⑧发运使:与后面的“阁门候”都是官职名。
13.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因.问曰(2)闻.更鼓分明14. 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虽不识之,知其好官员也。
15. 请结合原文分析,为什么张咏将张希颜、范延贵“同荐于朝”。
【答案】13. (1)于是,就(2)听到,听见14. (我)虽然不认识他,但知道他是出色的官员。
15. 通过与范延贵的对话,张咏了解到张希颜善于政事,是一位好官员;范延贵以政绩和才能来评价张希颜是好官员,知人识人,所以张咏认为范延贵也是一位好官员。
张咏爱才惜才,为国举贤,因此将张希颜范延贵“同荐于朝”。
【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得到理解能力,注意结合语境确定词义。
(1)句意:于是问到。
因:于是,就。
(2)句意:听到打更的鼓声分明。
闻:听到,听见。
【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
明代诗文
总结:前后七子复古运动癿得失不影响 • 一、积极意义: • 1.重视文学独立,对纠正台阁佑癿文风起到重要何用 • 2.对文学本质有新癿探索和理解 • 二、消极影响 • 1.拟古、模拟成风 • 2.创何理论不实践脱节
第四节 归有光不唐宋派 • 一、组成不文学主张:嘉靖年间,文坛又有以王慎中、唐 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癿另一文学复古流派——唐宋 派。该文学派别将李梦阳、佒景明等前七子师法秦汉何为 自己反拨癿对象,提倡唐宋文风,在当时有着一定癿影响。 • 二、影响:前后七子跨越弘治、正德、嘉靖三朝,取代台 阁佑主持文坛风气凡百年之丽,唐宋派基亍自身弱点,虽 也指出了复古派癿毛病,却始终未能根本改变文坛局面。 唐宋派散文成就超过前后七子,散文创何对后世较有影响, 如清代“桐城派”即继承了它癿传统。
• 体自束发读乢轩中,一日,大母过体曰:“吾儿, 丽丌见若影,佒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乢丽丌敁, 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 “此吾祖太常公审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 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丌自禁。
• 先妣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十一日生。……正德八年五月 二十三日孺人卒。请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 也,伤哉!亍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 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孺人之吴 家桥则治木绵,入城则缉纑,灯光荧荧,每至夘分。外祖 丌二日使人问遗,孺入丌忧米盐,乃劳苦若丌谋夕。冬月 垆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客靡弃物,家无闲 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丌辍,户内洒 然。……有光七岁不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 留,有光意恋恋,丌得留也。孺入中夘觉寝,促有光暗诵 《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十二年,有光 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 爱之,益念孺人,中夘不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佔如昨, 体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
《童恢传》文言文翻译
童恢,字君明,广陵人也。
恢少而聪慧,好学,善属文。
年十二,举孝廉,补博士弟子。
后以对策高第,拜郎中。
恢性刚直,有节操,不为势利所屈。
在朝,屡上疏言事,指陈时弊,无所顾忌。
时人莫不惮其严正,而恢亦以严正自持。
恢尝为郡督邮,部县官属,莫不畏其威。
恢常曰:“吾为郡督邮,当以公事为重,不私亲故。
”故所至之处,必亲临其事,不假手于人。
郡中百姓,皆以恢为神明,乐为所用。
后迁尚书郎,迁侍中。
恢虽居显位,而志行未尝改。
侍中任重,恢以公心任之,朝政得失,无不综核。
时人或讥恢不谙世故,恢答曰:“吾性刚直,非谙世故者,但知以公心行于天下耳。
”恢在朝,屡上疏言事,不避权贵。
一日,侍中与权贵争事,权贵怒,欲中伤恢。
恢不为所动,曰:“吾为朝廷之臣,当以忠诚为本,岂容私情横行?”权贵虽怒,终不能害恢。
恢居官数十年,未尝以私欲害公。
尝有亲戚求荐,恢正色曰:“吾为公事,不敢徇私。
”亲戚惭愧而退。
恢居官,常以清白自守,不以权势压人。
时人咸称恢为“清官”。
恢年六十,病卒。
遗令薄葬,不得营立坟墓。
其子遵遗命,葬恢于野。
恢虽逝,而其德行,犹为世人所传颂。
译文:童恢,字君明,广陵人。
童恢自幼聪慧,好学,擅长作文。
十二岁时,被举荐为孝廉,补为博士弟子。
后来因对策成绩优异,被授予郎中一职。
童恢性格刚直,有节操,不屈服于权势。
在朝为官,多次上疏陈述政事,指陈时弊,无所顾忌。
当时的人没有不怕他严肃正直的,而童恢也以严肃正直自持。
童恢曾担任郡督邮,所管辖的县官属,没有人不敬畏他的威严。
童恢常说:“我担任郡督邮,应当以公事为重,不偏袒亲戚朋友。
”因此,所到之处,必定亲自处理事务,不假手于人。
郡中的百姓,都把童恢视为神明,乐于为他效力。
后来,童恢升任尚书郎,再升任侍中。
童恢虽然身处显赫的职位,但志行并未改变。
侍中职责重大,童恢以公心承担起这个职责,对朝政的得失,无不综核。
当时有人讥讽童恢不懂得世故,童恢回答说:“我性格刚直,不是懂得世故的人,只是知道以公心行于天下而已。
《宋史·张孝祥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宋史·张孝祥传》原文及翻译译文1、《宋史·张孝祥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宋史·张孝祥传》原文及翻译宋史原文:张孝祥,字安国,历阳乌江人。
读书过一目不忘,下笔顷刻数千言。
年十六,领乡书,再举冠里选。
绍兴二十四年,廷试第一。
考官已定埙①冠多士,孝祥次之。
高宗读埙策皆秦桧语,于是擢孝祥第一,而埙第三。
谕宰相曰:“张孝祥词翰俱美。
”上之抑埙而擢孝祥也,秦桧已怒,既知孝祥乃祁之子,祁与胡寅厚,桧素憾寅。
于是风言者诬祁有反谋,系诏狱。
会桧死,魏良臣密奏散狱释罪,遂以孝祥为秘书省正字。
初,孝祥登第,出汤思退之门,思退为相,擢孝祥甚峻。
而思退素不喜汪澈,孝祥与澈同为馆职,澈老成重厚,而孝祥年少气锐,往往陵拂之。
至是澈为御史中丞,首劾孝祥奸不在卢杞②下,孝祥遂罢。
寻除知抚州。
年未三十,莅事精确,老于州县者所不及。
孝宗即位,知平江府。
事繁剧,孝祥剖决,庭无滞讼。
属邑大姓为奸利,孝祥捕治,籍其家得谷粟数万。
明年,吴中大饥,迄赖以济。
张浚自蜀还朝,荐孝祥,召赴行在。
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孝祥入对乃陈二相当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
上嘉之。
会金再犯边,孝祥陈金之势不过欲要盟。
宣谕使劾孝祥落职,罢。
复集英殿修撰、知静江府,治有声绩,复以言者罢。
俄起知潭州,为政简易,时以威济之,湖南遂以无事。
复待制,徙荆湖北路安抚使。
筑寸金堤,自是荆州无水患,置万盈仓以储诸漕之运。
进显谟阁直学士致仕。
请祠,以疾卒,年三十八。
孝宗惜之,有用才不尽之叹。
孝祥俊逸,文章过人,尤工翰墨,尝亲书奏札,高宗见之,曰:“必将名世。
”(节选自《宋史·张孝祥传》有删节)(注)①埙(xūn):秦桧的孙子秦埙。
②卢杞:唐朝宰相、巨奸,曾先后陷害杨炎、颜真卿等人。
译文:张孝样,字安国,历阳乌江人。
他读书过目不忘,下笔顷刻数千字。
十六岁时,张孝祥在乡试中入围,又被乡里推荐为第一名。
绍兴ニ十四年,张孝祥参加廷试获得第一名。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精选)【含答案及译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精选)(一)文天祥至潮州文天祥至潮阳, 见张弘范①, 左右命之拜, 不拜, 弘范遂以客礼见之。
与俱入崖山, 使为书招张世杰②。
天祥曰: “吾不能捍父母, 乃教人叛父母, 可乎?”索之固, 乃书《过零丁洋》与之。
其末二句云: “人生自古谁无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弘范笑而置之。
崖山破, 军中置酒大会。
弘范曰: “国亡, 丞相忠孝尽矣, 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 将不失为宰相也。
”天祥汪然出涕曰: “国亡不能救, 为人臣者死有余罪, 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义之。
【注释】①张弘范: 元军将领。
②张世杰: 崖山战役中的宋军将领。
1. 原文横线上应填入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与俱.入崖山________________ (2)使为.书招张世杰________________(3)其末二句云.________________3. 文中画线句子的翻译, 正确的一项是()。
A. (你)如果能够改变情感不事奉宋朝皇帝而事奉我们皇上B. (你)如果能够改变心意用事奉宋的态度来事奉我们皇上C. (你)只能改变情感用对待宋的态度来对待我们皇上D. (你)只能改变心意不事奉宋朝皇帝而事奉我们皇上4. “不拜”表现了文天祥的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文中最能体现其忠贞品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天祥固然是英雄, 张弘范也颇有君子之风。
因为张弘范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人,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列举文中的3处地方)【参考答案】1. 留取丹心照汗青。
吴中故语(明)杨循吉撰
吴中故语(明)杨循吉撰●太傅收城胜国之末,太尉张士诚据有吴浙,僭王自立,颇以仁厚有称于其下,开宾贤馆,以礼羁寓。
一时士人被难,择地视东南若归。
自是捎能罗致名客,如张思廉、陈罗完、周□琦辈皆在焉。
及大朝行吊伐之,诛群雄稽颡,而士诚独后。
至勤王师钟鼓声伐,螳臂自卫,天下笑之。
当是时,太傅中山武宁王实为元帅,以长围围城。
城中被困者九月,资粮尽罄,一鼠至费百钱。
鼠尽,至煮履下之枯革以食。
于时城中士卒登垣以守,多至亡没。
士诚聚尸焚于城内,烟焰不绝,哀号动地。
武宁围久不克,或有献计者曰:"苏城盖龟形也。
六处同攻,则愈坚耳。
不若择其一处而急攻之,乃可破也。
"会士诚之亲信李司徒者,亦密遣入至军前纳款。
武宁王乃引兵从阊门入。
士诚募勇士十人,号曰"十条龙"者,皆执大杖出战死焉。
武宁乃入,不戮一人。
时信国公以城久不破怒,若城下之后,一岁小儿亦当斫为三段。
时信国引兵从葑门入,遇城中士女必处以军法。
武宁闻之,急使人捧令牌迎信国军,曰:"杀降者斩。
"信国军乃止。
士诚闻城破,其母作淮音语士诚曰:"我儿败矣。
我往日道如何?"士诚乃悉驱其骨肉登齐云楼,纵火焚之,而已独不死,曰:"吾救一城人命。
"乃就缚,俘至都下。
李司徒者得以鼓乐迎导,游城三日,意谓必得重赏,乃竟正丁公之戮焉。
李司徒故宅,今吴县学宫是也。
其墓在九龙坞,亦被发掘久矣。
初葑门以信国之入,至今百载,人犹萧然。
武宁入阊门,故今民物繁庶,余门皆不及也。
迹士诚之所以起,盖亦乘时丧乱,保结义社,泛海得杭,遂止于苏。
观其在故元时贡运不绝,亦固知有大义者,独恨不能如吴越钱做王之献土,以取覆灭。
哀哉!然苏人至今犹呼为张王云。
●魏守改郡治苏州郡衙,自来本在城之中心。
僭周称国,遂以为宫,颇为壮丽。
元有都水行司,在胥门内,乃迁衙居焉。
及士诚被俘,悉纵煨焰,为瓦砾荒墟,方版图始收兹地。
高皇择一守未惬。
《宋史·陈与义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宋史·陈与义传》原文及翻译译文1、《宋史·陈与义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宋史·陈与义传》原文及翻译宋史原文:陈与义字去非,其先居京兆,自曾祖希亮始迁洛,故为洛人。
与义天资卓伟,为儿时已能作文,致名誉,流辈敛衽,莫敢与抗。
登政和三年上舍甲科①,授开德府教授。
累迁太学博士,擢符宝郎②,寻谪监陈留酒税。
及金人入汴,高宗南迁,遂避乱襄汉,转湖湘,逾岭峤。
久之,召为兵部员外郎。
绍兴元年夏,至行在。
迁中书舍人,兼掌内制。
拜吏部侍郎,寻以徽猷阁直学士知湖州。
召为给事中,驳议详雅。
又以显谟阁直学士提举③江州太平观,被召,会宰相有不乐与义者,复用为中书舍人、直学士院。
六年九月,高宗如平江,十一月,拜翰林学士、知制诰。
七年正月,参知政事,唯师用道德以辅朝廷,务尊主威而振纲纪。
时丞相赵鼎言:“人多谓中原有可图之势,宜便进兵,恐他时咎今日之失机。
”上曰:“今梓宫④与太后、渊圣皆未还,若不与金议和,则无可还之理。
”与义曰:“若和议成,岂不贤于用兵;万一无成,则用兵必不免。
”上曰:“然。
”三月,从帝如建康。
明年,扈跸还临安。
以疾请,复以资政殿学士知湖州,陛辞。
帝劳问甚渥,遂请闲提举临安洞霄宫。
十一月,卒,年四十九。
与义容状俨恪,不妄笑言,平居虽谦以接物,然内刚不可犯。
其荐士于朝,退未尝以语人,士以是多之。
尤长于诗,体物寓兴,清邃纡馀,高举横厉,上下陶、谢、韦、柳之间。
尝赋《墨梅》,徽宗嘉赏之,以是受知于上云。
【注】:①上舍甲科:宋代太学分外舍、内舍和上舍,学生可按一定的年限和条件依次而升。
甲科,唐宋科举考试中进士分甲乙科。
②符宝郎:官名,掌管玉玺、金银等牌。
③提举:掌管。
④梓宫:皇帝、皇后的棺材。
译文:陈与义,字去非,他的先祖住在长安,从他的曾祖陈希亮才开始迁到洛阳’所以陈与义是洛阳人。
陈与义天资超群,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就已经能写文章,很有声誉,同辈的人都对他很恭敬,不敢与他抗衡.政和三年他考上太学上舍曱科,被授予开德府教授,数次升迁至太学博士,提升为符宝郎,不久被贬去掌管陈留酒税。
《书博鸡者事》高启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书博鸡者事》高启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书博鸡者事》元末明初文学家高启所作的一篇散文。
该文所记博鸡者的事迹,暴露了元朝末年统治阶级内部或互相斗争,或互相勾结,上层的人对权贵、豪民的不法行为不闻不问,下层群众却能仗义向恶势力进行冲击,由此反映了“元政紊弛而变兴自下之渐”的社会现实。
该文的认识意义也就在此。
作品原文书博鸡者事博鸡者(1),袁州人(2),素无赖(3),不事产业(4),日抱鸡呼少年博市中。
任气好斗(5),诸为里侠者皆下之(6)。
元至正间(7),袁有守多惠政(8),民甚爱之。
部使者臧新贵(9),将按郡至袁(10)。
守自负年德易之(11),闻其至,笑曰:“臧氏之子也。
”或以告臧,臧怒,欲中守法(12)。
会袁有豪民尝受守杖(13),知使者意嗛守(14),即诬守纳己赇(15)。
使者遂逮守(16),胁服(17),夺其官(18)。
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19)。
一日,博鸡者遨于市(20)。
众知有为(21),因让之曰(22):“若素名勇(23),徒能藉贫孱者耳(24)彼豪民恃其资(25),诬去贤使君(26),袁人失父母(27);若诚丈夫(28),不能为使君一奋臂耶(29)?”博鸡者曰:“诺(30)。
”即入闾左(31),呼子弟素健者,得数十人,遮豪民于道(32)。
豪民方华衣乘马(33),从群奴而驰(34),博鸡者直前捽下(35),提殴之(36)。
奴惊,各亡去(37)。
乃褫豪民衣自衣(38),复自策其马(39),麾众拥豪民马前(40),反接(41),徇诸市(42)。
使自呼曰:“为民诬太守者视此(43)!”一步一呼,不呼则杖,其背尽创。
豪民子闻难(44),鸠宗族童奴百许人(45),欲要篡以归(46)。
博鸡者逆谓曰(47):“若欲死而父(48),即前斗(49)。
否则阖门善俟(50)。
吾行市毕(51),即归若父(52),无恙也(53)。
”豪民子惧遂杖杀其父(54),不敢动,稍敛众以去(55)。
袁人相聚从观(56),欢动一城。
高启梅花诗九首和张问陶梅花诗八首
高启梅花诗九首和张问陶梅花诗八首高启梅花诗九首和张问陶梅花诗八首高启像高启拓像高启(1336~1374),明代诗人。
字季迪,长洲(今南京人。
元末曾隐居吴淞江畔的青丘,因自号青丘子。
明初受诏入朝修《元史》,授翰林院编修。
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拟委任他为户部右侍郎,他固辞不赴,返青丘授徒自给。
诗兼采众家之长,无偏执之病。
但从汉魏一直摹拟到宋人,又死于盛年,未能熔铸创造出独立的风格。
反映人民生活的诗质朴真切,富有生活气息。
吊古或抒写怀抱之作寄托了较深的感慨,风格雄劲奔放。
有诗集《高太史大全集》,文集《凫藻集》,词集《扣舷集》。
高启为人孤高耿介,思想以儒家为本,兼受释、道影响。
他厌倦朝政,不羡功名利禄。
因此,洪武三年(1370)秋,朱元璋拟委任他为户部右侍郎,他固辞不受,被赐金放还;但朱元璋怀疑他作诗讽刺自己,对他产生忌恨。
高启返青丘后,以教书治田自给。
苏州知府魏观修复府治旧基,高启为此撰写了《上梁文》。
因府治旧基原为张士诚宫址,有人诬告魏观有反心,魏被诛;高启也受株连腰斩。
高启青年时代即有诗名,与杨基、张羽、徐贲合称"吴中四杰"。
其文学思想,主张取法于汉魏晋唐各代,师古之后成家,认为要"兼师众长,随事模拟,待其时至心融,浑然自成,始可以名大方而免夫偏执之弊"(<独庵集序>)。
但他死于盛年,尚未能够达到自成一家的目的。
他的诗体制不一,风格多样,学习汉魏晋唐诸体,均有模拟痕迹。
不过他才思俊逸,诗歌多有佳作,为明代最优秀诗人之一。
高启作官只有三年,长期居于乡里,故其部分诗歌描写了农民劳动生活,如<牧牛词>、《捕鱼词》、《养蚕词》、《射鸭词》、《伐木词》、《打麦词》、《采茶词》、《田家行》、《看刈禾》等。
这些诗没有把田园生活理想化,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阶级剥削和人民疾苦。
如<湖州歌送陈太守>写:"草茫茫,水汩汩。
上田芜,下田没,中田有麦牛尾稀,种成未足输官物。
[教材]朱元璋的残忍:将诗人高启腰斩截为八段
本文摘要:高启被腰斩后,并没有立即死去,他伏在地上用半截身子的力量,用手蘸着自己的鲜血,一连写了三个鲜红而又刺眼的“惨”字,表达了对眼前这个当过放牛娃、和尚的农民皇帝的强烈蔑视。
历代皇帝对付那些不肯合作的知识分子,向来不会手软。
骂娘的有之,羞辱的有之,流放的有之,砍头的有之,诛十族的有之,腰斩的也有之。
但把一个柔弱的文人“截为八段”的腰斩方式,却只有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能想得出并做得出来。
明代大诗人高启就是这样死的。
高启(1336—1374),字季迪,号青丘子,长洲县(今苏州市)人,元末明初诗人。
高启出身富家,童年时父母双亡,生性警敏,读书过目成诵,久而不忘,尤精历史,嗜好诗歌,与张羽、徐贲、宋克、王行等十人经常在一起切磋诗文,人称“北郭十才子”。
同时,他还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也称作“明初四杰”。
虽然同为“十才子”,虽然并列“四杰”,但高启的文学成就要远远超过其他人。
在文学方面,高启可以说是一位天才,也是一位文坛“超级模仿秀”,而且学什么是什么,用纪晓岚的话说就是“其于诗,拟汉魏似汉魏,拟六朝似六朝,拟唐似唐,拟宋似宋,凡古之所长无不兼之”。
不过,高启的这种模仿,绝不是流于形式和外表,更不是简单的拷贝和删减,而是“兼采众家之长”,取其精髓,自成一体,丝毫没有“偏执之病”。
高启在文学上的最大成就,则是在元末明初这段以演义、小说为主流文化的不利环境下,独树一帜的挑起了发展诗歌的重担,并改变了元末以来缛丽不实的诗风,从而推动了诗歌的继续向前发展。
鉴于高启在诗歌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不仅后人尊称他为“明初诗人之冠”,而且历代诗评家也都对他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大清第一才子”纪晓岚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赞誉高启“天才高逸,实据明一代诗人之上”;清人赵翼在《瓯北诗话》中推崇他为“(明代)开国诗人第一”;近代诗人毛泽东干脆把高启称作“明朝最伟大的诗人”。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才思俊逸,风格多样,为中国文化作出巨大贡献的诗人,却被朱元璋一声令下施行腰斩酷刑,而且还要残忍的截成八段,这在中国历代被屠杀的诗人中,可以称得上是最惨无人道的一幕。
纯正蒙求2
纯正蒙求2纯正蒙求卷中书为训蒙而作,故首叙《幼学见趣》,而《气象》、《言语》、《威仪》;次之《正心术》,又学者急务迁善改过,惩忿窒欲,所以加存养之功;《安贫贱》、《审富贵》所以严取舍之分;《俭约》、《谦退》、《廉洁》、《刚正》,又处富贵之道也,故以是终焉。
○幼学见趣李谦颜渊,张霸曾子。
李士谦,字子约,事母孝。
母尝呕吐,疑为中毒,因舐尝之。
伯父玚所叹之曰:“吾家之颜回也。
”【凤麟按:《隋书》卷七七《隐逸传》:“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也。
髫龀丧父,事母以孝闻。
母曾呕吐,疑为中毒,因跪而尝之。
伯父魏岐州刺史玚,深所嗟尚,每称曰:‘此儿吾家之颜子也。
’年十二,魏广平王赞辟开府参军事。
后丁母忧,居丧骨立。
有姊适宋氏,不胜哀而死。
士谦服阕,舍宅为伽蓝,脱身而出。
诣学请业,研精不倦,遂博览群籍,兼善天文术数。
齐吏部尚书辛术召署员外郎,赵郡王睿举德行,皆称疾不就。
”】汉张霸,字伯饶,年数岁,知孝谨,虽出入饮食,自然合礼节,乡人号为“张曾子”。
七岁,通《春秋》,欲进余经,父曰:“汝少未能。
”曰:“我饶为之。
”其敏如此。
【凤麟按:《后汉书》卷三六:“张霸,字伯饶,蜀郡成都人也。
年数岁而知孝让,虽出入饮食,自然合礼,乡人号为‘张曾子’。
七岁通《春秋》,复欲进余经,父母曰:‘汝小,未能也。
’霸曰:‘我饶为之。
’故字曰‘饶’焉。
”李贤注:“‘饶’犹‘益’也。
”】温公击瓮,宽夫瀼水。
宋司马温公幼时,与群儿戏,一儿堕水瓮中,群儿哗,皆弃去。
公独破瓮,水迸,儿不得死。
【凤麟按:宋释惠洪《冷斋夜话》卷三:“司马温公童稚时,与群儿戏于庭。
庭有大瓮,一儿登之,偶堕瓮水中。
群儿皆弃去,公则以石击瓮,水因穴而迸,儿得不死。
盖其活人手段已见于龆龀中,至今京洛间多为《小儿击瓮图》。
”宋施德操《北窗炙輠录》卷下:“温公为儿时,与群儿戏,有一儿误堕水瓮中。
群儿怖奔,公独不去,乃亟取石,就瓮下作一窍以出水,水流出,其儿乃救。
公为儿时,仁术已如此矣。
国学常识之吴中四杰
国学常识之吴中四杰导语:明清时期的诗人为了恢复唐朝时诗歌的鼎盛风貌,努力创作诗歌,其中最为有名的要数“吴中四杰”了,他们分别是高启、杨基、张羽、徐贲,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四位诗人吧!吴中四杰:明初诗人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因四人或是吴中人,或在吴中生活多年,并以诗名著世,故时人比之于初唐四杰而称之为“吴中四杰”。
四人由元入明,诗多怀旧、题咏之作多抒发故国之思和生民之痛。
四人创作风格不尽相同,以高启的文学成就最高,有人称其为明代诗人之冠,高启才华横溢,善学古人,各体兼优,诗风浑朴似汉魏,尤擅长于七言歌行。
杨基诗风纤巧,咏物之作更为有名。
张羽诗深思冶炼,朴实含华。
徐贲诗律法谨严,于三家别为一格。
高启(1336—1374)明初著名诗人,字季迪,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
元末隐居吴淞青丘,自号青丘子。
启才华高逸,学问渊博,能文,尤精于诗。
明洪武初,召修《元史》,为翰林院国史编修。
洪武三年(1370),擢高启为户部侍郎,力辞不受。
洪武七年(1374),因代苏州知府魏观撰《郡治上梁文》,触怒明太祖朱元璋,被腰斩于南京,年仅三十九岁。
著有《高太史大全集》、《凫藻集》等。
高启在元末明初以演义、小说、戏曲为主流文化的环境下,挑起了发展诗歌的`重担,力求改变元末以来缛丽不实的诗风,推动诗歌的继续发展。
但他死于盛年,尚未能够达到自成一家的程度。
对于高启在诗坛上的地位,陈田《明诗纪事》(甲签卷七)评论说:“诸体并工,天才绝特,允为明三百年诗人称首,不止冠绝一时也。
”元末杨维祯大力提倡新奇险怪诗风,独高启不肯附合,提出博取众长,“随事师法”,所作诗歌俊逸清丽,部分作品对民生疾苦及当时的阶级矛盾亦有所反映,在当时影响很大。
时人谢徽称:“季迪之诗,缘情随事,因物赋形,横纵百出,开合变化。
”稍后的李东阳也说:“国初称高(启)、杨(基)、张(羽)、徐(贲)。
高才力声调过三人远甚,百余年来,亦未见卓然有过之者。
”(以上并见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引)但由于他过早夭折,又慑于朱元璋猜忌杀戮明初文武大臣的恐怖政策,故其诗作大多寄托深微,表现委婉,往往“意在言外”(清汪端《明三十家诗选》),思想内容上缺乏反映现实的广度与力度,且多模拟之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启《郡治上梁》译文及注释
《郡治上梁》译文及注释
《郡治上梁》是中国明朝文学家高启的一首诗。
高启以客观公正的态度,论述了郡治执政时所应遵循的原则。
诗中提到,郡治要从实际出发,做到守正不阿,执政有度,以谋求民众的支持,这就是实现政治完美的重要准则。
译文:
上梁郡治,守正不阿,
执政有度,谋民之欢。
欲求千古完,必先知其便。
弃险胜取安,坐保祸不偃。
注释:
1.上梁郡治:指当郡治的执政官,主要职责是维持社会治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守正不阿:指郡治应努力坚持正义,不能受到贿赂而失去公正。
3.执政有度:指郡治应恪守法律,以小心谨慎的态度执政,凡事做到有头有尾,以维护社会秩序。
4.谋民之欢:指郡治应该立足于群众的利益,努力谋求民众的支持。
5.欲求千古完:指郡治应尽力实现政治完美,以达到千古流芳的目标。
6.必先知其便:指郡治应深刻理解政事,从实际出发,以恰当的政策和正确的态度,谋求民众的支持。
7.弃险胜取安:指郡治应特别注意社会安全,把险阻转化为安全机遇,避免灾害的发生。
8.坐保祸不偃:指郡治应时刻警惕灾害的发生,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祸患的发生。
高启在《郡治上梁》一诗中,用精辟的文字描述了郡治的职责和他们应该遵循的原则。
诗中首先指出,郡治应当以守正不阿、执政有度的态度来维持社会治安,谋求民众的支持。
此外,郡治应当深刻理解政事,从实际出发,做出正确的政策,努力达到千古流芳的目标。
同时,郡治还要弃险胜取安,坐保祸不偃,以致社会安全平安。
高启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思想,展示了他客观公正的态度,让人感受到他对优良政治制度
的追求和重视。
正是这种正面的态度,使他的诗歌不仅深受人们的喜爱,而且仍然具有极
大的现实启示。
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郡治上梁》中学习到许多道理,为当今执政官提
供借鉴和启示。
因此,我们可以说,《郡治上梁》在当代仍然蕴含着深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