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疾病的分子医学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多囊肾的分子遗传、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1.

多囊肾的分子遗传、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1.

医学机能实验学综述论文题目:多囊肾的分子遗传、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班级:2010级口腔班姓名:闫子玉学号:2010508060262012年12 月 5 日多囊肾的分子遗传、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闫子玉综述(青岛大学医学院,2010级本科生)摘要:多囊肾是最常见的常染色体遗传病,有约50%最终发展为终末期肾功能衰竭。

近年来,该疾病的主要基因PKD1和PKD2的克隆测序陆续完成,对PKD的基因结构、分子发病机制以及治疗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确进展,本文主要对这些进展作以综述。

关键词:多囊肾病分子遗传学发病机制治疗研究进展引言:多囊肾病(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PKD)是指双侧肾脏发生多个囊肿且进行性增大进而导致肾脏结构和功能损害的一种最常见的常染色体遗传性疾病。

根据遗传方式不同, PKD可分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recessive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RPKD)和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

ARPKD 多见于婴儿和儿童,发病率1/40000,多数早年夭折,很少存活至成年;ADPKD 多在成年后发病,发病率1/1000~1/400。

PKD有50%最终发展为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约占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病因的10%,故近年来多囊肾病成为国际肾脏病领域研究的热点。

为早日攻克多囊肾病,国际上成立了多个协作组,如美国的多囊肾病研究基金会(PKR Foundation)[1]。

近年来也有许多研究表明该病可能为一种在易感人群中发生的感染性疾病。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类对多囊肾病有了一定的认识。

现综述如下。

一.先天性多囊肾分子遗传学基础目前已知的有3种基因突变导致了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据报道其中2种最为常见,PKD1所占比例约85%;PKD2所占比例约15%;还有一种是PKD3,所占比率很小[2] 。

慢性肾脏病的分子机制和诊疗研究

慢性肾脏病的分子机制和诊疗研究

慢性肾脏病的分子机制和诊疗研究慢性肾脏病是一种生命威胁性较高的疾病,在许多国家的慢性病死亡原因中排名靠前,而且其发病率在不断上升。

现在,据统计全球有大约5亿人患有慢性肾脏病,同时还有很多人没有得到诊断,这个数字让人十分惊讶。

如果不进行有效治疗,慢性肾脏病最终可能会导致肾衰竭,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对于慢性肾脏病的分子机制和诊疗研究,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热点。

一、慢性肾脏病的分子机制慢性肾脏病其实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疾病,而是一组不同原因引起的肾脏损伤,包括糖尿病、高血压、肾小球肾炎、多囊肾病等。

这些原因导致肾脏的功能受损,释放出许多炎症因子、细胞因子和成纤维细胞因子,这些因子导致炎症反应和成纤维细胞增生,最终导致肾官能衰竭。

目前,慢性肾脏病的分子机制还有很多不清楚的地方,但许多研究人员正在努力寻找慢性肾脏病的治疗方法,他们希望可以通过深入研究分子机制,找到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二、慢性肾脏病的诊疗研究慢性肾脏病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不同的治疗方案。

其中包括降低血压、控制血糖、减轻贫血等,还有许多新的治疗方法正在研究中,比如抗纤维化药物、调节血糖药物等。

对于无法治愈的慢性肾脏病,肾移植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但由于捐献器官的缺乏和手术的高成本,许多慢性肾脏病患者无法得到放宽的救治。

除了治疗方法的研究,慢性肾脏病的诊断也是关键。

一些新的生物标志物正被作为诊断和评估肾脏功能的指标,如甲氧苄啶、肾小管酸性草酸酰胺酶等,提高诊断的准确度和临床价值。

三、大数据技术在慢性肾脏病研究中的应用大数据技术在医疗领域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对于肾脏疾病的治疗和研究来说,大数据技术也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大量患者的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可以发现与慢性肾脏病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和分子机制,优化治疗方案。

同时,大数据技术还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评估疾病风险,制定更精准的治疗计划。

总体来说,慢性肾脏病的治疗和研究需要医学界和科学家共同努力。

VEGF-A在肾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VEGF-A在肾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收稿日期:2021G12G14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860133)作者简介:吴瑶(1996 ),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慢性肾脏疾病的研究.通信作者:涂卫平,主任医师,E Gm a i l :t u w e i p i n g6102@s i n a .c o m .V E G F GA 在肾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吴㊀瑶,柯㊀本,房向东,涂卫平(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肾脏内科,南昌330006)摘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 E G F )是机体内血管生成过程中的必不可少的调控因子,并且在肾小球的发育以及维持肾小球稳态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V E G F GA 信号通路抑制剂在肿瘤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其引起的多种肾毒性效应如蛋白尿㊁肾血栓性微血管病(TMA )等也渐渐受到关注,这意味着V E G F GA 补充治疗可能成为一种对肾脏疾病的保护疗法.然而,研究发现V E G F GA 的过表达也会引起蛋白尿㊁肾小球肥大㊁基底膜增厚㊁系膜扩张和足细胞足突消失等肾脏病理改变.大量证据表明,V E G F GA 在人体内的表达失调与多种肾脏疾病相关,如急性肾损伤(A K I )㊁糖尿病肾病(D N )和多囊肾病(P K D )等.肾脏疾病动物模型的研究也表明,靶向V E G F GA 对于治疗肾脏疾病有着重要潜在价值.文章主要对近年来V E G F GA 在肾脏疾病中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关键词:V E G F GA ;血管生成;急性肾损伤;糖尿病肾病;多囊肾病中图分类号:R 692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2095G4727(2022)01-0089-06D O I :10.13764/j.c n k i .n c d m.2022.01.018R e s e a r c hP r o gr e s s o fV E G F GA i nR e n a lD i s e a s e s W UY a o ,K EB e n ,F A N GX i a n g Gd o n g ,T U W e i Gp i n g(D e p a r t m e n t o f R e n a lM e d i c i n e ,t h eS e c o n dA f f i l i a t e d H o s p i t a l o fN a n c h a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N a n c h a n g 330006,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V a s c u l a r e n d o t h e l i a l g r o w t h f a c t o r (V E G F )i s a n e s s e n t i a l r e g u l a t i n g f a c t o r i n a n gi o Gg e n e s i s ,a n d i t a l s o p l a ys a p i v o t a l r o l e i n g l o m e r u l a r e v o l u t i o na n ds u s t e n a n c eo f g l o m e r u l a rh o Gm e o s t a s i s .I n r e c e n t y e a r s ,V E G F GAs i g n a l i n gp a t h w a y i n h i b i t o r sh a v eb e e nw i d e l y u s e d i n t u m o r t h e r a p y ,c a u s i n g v a r i o u s r e n a l t o x i c i t y s u c ha s p r o t e i n u r i aa n dr e n a l t h r o m b o t i cm i c r o a n g i o p a t h y(T MA )a n d s oo nw h i c ha t t r a c t i n g i n c r e a s i n g a t t e n t i o n .T h i s s u g g e s t s t h a tV E G F GAs u p pl e m e n t t h e r a p y m a y b ea p r o t e c t i v et h e r a p y f o rk i d n e y d i s e a s e .H o w e v e r ,s t u d i e sf o u n dt h a tV E G F GA o v e r e x p r e s s i o na l s o c a u s e s p r o t e i n u r i a ,g l o m e r u l a rh y p e r t r o p h y ,m e m b r a n e t h i c k e n i n g ,m e s a n gi a l e x p a n s i o n ,a n d p r o c e s s d i s a p p e a r a n c e .R e c e n t l y,s u b s t a n t i a l s h r e d s o f e v i d e n c e d e m o n s t r a t e t h e r e G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a b n o r m a lV E G F GAe x p r e s s i o na n d r e n a l d i s e a s e s ,s u c ha s a c u t ek i d n e y i n j u r y(A K I ),d i a b e t i c n e p h r o p a t h y (D N ),a n d p o l y c y s t i ck i d n e y d i s e a s e (P K D ).A l s o ,S t u d i e s i ne x p e r i Gm e n t a l a n i m a lm o d e l s o f k i d n e y d i s e a s e s u g g e s t t h a t t a r g e t i n g V E G F GAh a s i m p o r t a n t t h e r a p e u t i c p o t e n t i a l f o r k i d n e y d i s e a s e s .A r t i c l e s s u mm a r i z e d t h e r o l e o fV E G F GAi nk i d n e y d i s e a s e i n r e c e n t ye a r s .K E Y W O R D S :V E G F GA ;a n g i o g e n e s i s ;a c u t ek i d n e y i n j u r y ;d i a b e t i c n e p h r o p a t h y;p o l y c y s t i ck i d n e y di s e a s e ㊀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 E G F )也被称作血管通透性因子(V P F ),是新生血管形成的重要介质.20世纪末,S E N G E R 等[1]首先从肿瘤细胞的培养液中纯化得到V E G F 分子,并证明其可以诱导血管渗漏;98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22年第62卷第1期㊀J o u r n a l o fN a n c h a n g U n i v e r s i t y(M e d i c a l S c i e n c e s )2022,V o l .62N o .1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而后,L E U N G等[2]发现该分子也是血管内皮细胞特异的有丝分裂原,能够引起强烈的血管生成反应. V E G FGA作为V E G F家族的重要一员,已经被发现在肾脏血管网系统的形成和发育阶段发挥关键性作用[3].V E G FGA的异常表达与肾脏疾病有着密切联系,并且V E G FGA抑制剂和V E G FGA补充治疗都在肾脏疾病实验模型中显示了一定的肾脏保护作用.本文主要总结和讨论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 E G FGA对正常肾脏生理的维持以及它在肾脏疾病中的作用.1㊀V E G FGA的概述㊀㊀V E G F基因家族中含有V E G FGA㊁V E G FGB㊁V E G FGC㊁V E G FGD以及P I G F(胎盘生长因子),它们的基因产物以同二聚体的形式发挥作用并且由于其分子大小以及结合肝素㊁硫酸乙酰肝素或神经纤毛蛋白的能力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扩散性和局部活性[4].其中V E G FGA是人类V E G F的主要亚型,也是最有效的血管生成诱导剂之一.V E G FGA基因含有8个外显子和7个内含子,对外显子进行选择剪接后产生一系列促血管生成的亚型,一般称为V E G FGA x x x(V E G FGA121,V E G FGA145,V E G FGA165,V E G FGA189和V E G FGA206,其数字表示氨基酸的数量).对第8外显子上的特异性剪切位点作用可以形成功能不同的亚型,称为V E G FGA x x x b,肾脏中最常见的亚型为V E G FGA165b[5].V E G FGA的生理效应由2个同源V E G FGA受体结合所驱动:V E G F RG1(小鼠中为F l tG1)和V E GGF RG2(F l kG1;K D R)[6].在成人中,V E G F RG1和V E G F RG2主要分布在血管内皮细胞中,而V E GGF R3主要在淋巴管内皮细胞[7].此外,V E G FGA与不同V E G F R亚型的作用效应和亲和力也不同. V E G F RG1对V E G FGA反应轻微激活;然而,V E GGF RG1结合V E G FGA的亲和力却比V E G F RG2提高了10倍.最新的研究[8]也表明,V E G FGA的各种剪接变异体亚型在与V E G F R结合的亲和力中表现出不同,其中V E G FGA165b抗血管生成亚型优先结合V E G F R2,与促血管生成亚型V E G F AG121及V E G F A165a相反.2㊀V E G FGA对正常肾功能的维持㊀㊀肾小球滤过屏障(G F B)由脏层上皮细胞(足细胞)㊁有窗孔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中间的基底膜组成.足细胞V E G FGA的旁分泌以及自分泌作用对G F B的发育和完整性必不可少.在肾皮质中,足细胞表达和分泌V E G FGA占大部分,而小管上皮细胞分泌较少.R O B E R T等[9]在发育中的肾小球检测到,V E G FGA的几种主要亚型在足细胞内大量表达,其中V E G FGA164亚型表达最丰富.免疫电子显微镜研究[10]显示,V E G F定位于足细胞足突㊁肾小球基底膜(G B M)以及内皮的管腔和非管腔表面,并证明足细胞分泌的V E G F可以通过肾小球滤液逆流向内皮细胞.V E G FGA表达在肾小球发育的S 形阶段首先被检测到,此时足细胞前体与发育中的毛细血管裂隙直接相邻.随后,肾间质中存在的F l kG1阳性内皮细胞前体在V E G F阳性的足细胞作用下迁移到血管裂隙中进行增殖和分化[7].这2种细胞的相互作用表明足细胞分泌的V E G F能够促进内皮细胞迁移㊁生长和存活,即足细胞旁分泌发挥作用.有趣的是,足细胞自身也能表达功能性V E G F R2,尤其是在足突上.N e p h r i n蛋白是狭缝隔膜的基本跨膜蛋白,足细胞释放的V E G FGA与足突上的N e p h r i nGV E G F R2复合物结合后将信息传导到足细胞肌动蛋白细胞骨架,从而影响狭缝横膈膜的功能和维持G F B的完整[11].此外,F O S T E R 等[10]报道V E G FGA可以调节足细胞的C a2+稳态和保护足细胞存活.C D2相关蛋白(C D2A P)是一种狭缝隔膜的相关支架蛋白,最近的研究[12]表明V E G FGA刺激可诱导足细胞C D2A P分子中的S H3G1结构域Y10位置的酪氨酸磷酸化反应,并且该磷酸化反应对N e p h r i n蛋白的稳定性必不可少,可能是足细胞内源性维持机制的一部分.除此之外,D I MK E等[13]发现V E G FGA可由肾小管上皮细胞表达,而其受体(K D R/V E G F R2)的表达主要在相邻的管周毛细血管中.特异性敲除肾小管V E G FGA后,小鼠肾脏变小,管周毛细血管密度显著降低.3㊀V E G FGA与急性肾损伤㊀㊀急性肾损伤(A K I)是一种严重的临床疾病,其特点是血肌酐迅速增高㊁肾小球滤过率(G F R)迅速减少.A K I患病率在过去几十年呈逐渐增加趋势,它也是慢性肾脏病(C K D)迅速发展并进展成终末期肾病(E S R D)的重要危险因素[14].由于尿量和血清肌酐在检测肾损伤的早期阶段方面并不理想,往往不能及时诊断A K I.有研究[15]表明,高水平的V E G F促血管生成因子与较低的A K I患病率09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22年2月,第62卷第1期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31%)和死亡率(54%)风险相关.因此,对血管生成等过程进行深入研究将有助于诊断和设计治疗A K I的策略.早期V E G FG121治疗可以保护缺血G再灌注(I/ R)小鼠模型的肾脏微血管结构,并改善慢性肾功能[16].缺血再灌注损伤(I R I)为A K I的主要病因, I/R小鼠实验模型也被广泛运用于A K I的机制研究.肾缺氧可以发生在不同病因的A K I中,而缺氧诱导转录因子(H I F)的激活已被确认为是细胞适应低氧环境的重要机理[17].H I F在氧充足条件下表达,可以被羟化酶抑制剂(P H D)降解;低氧条件下P H D活性较弱,稳定的H I F可以激活多个促血管生成基因,V E G FGA也是H I F的一个靶基因.最近研究[18]表明,H I F脯氨酸羟化酶抑制剂在急性缺血和C K D中可通过稳定H I F来改善V E G FGA反应从而增强肌肉血管生成.SÁN C H E Z N A V A R R O 等[19]利用肾切除术加I/R模型探讨A K I向C K D 发展的机制,发现H I F1α结合位点V E G FGA启动子基因高度甲基化,导致再灌注后V E G FGA一直处于降低水平.V E G FGA水平下降导致血管稀疏,进而使慢性缺氧永久化,促进肾缺血损伤后C K D的发展.间充质干细胞(M S C)移植是一种在A K I中恢复肾小管结构和改善肾功能的新技术.V E G F 修饰的h M S C植入顺铂诱导的肾损伤裸鼠模型,与单独M S C植入相比,可增强M S C抗凋亡作用㊁改善微循环和细胞增殖,在预防A K I方面提供更大的益处[20].这些研究均表明上调V E G FGA和H I F的水平对A K I起到保护性作用.然而,X U等[21]发现m i RG195G5P负性调控靶基因V E G FGA,抑制炎症和氧化应激从而减轻A K I.这表明V E G FGA在A K I 的发展中也可起促进作用.V E G FGA在A K I中的具体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4㊀V E G FGA与糖尿病肾病㊀㊀糖尿病肾病(D K D/D N)是糖尿病的一种高流行的并发症,大约30%~40%的糖尿病患者进展为D K D[22].它不仅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而且还是糖尿病患者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C V D)死亡率过高的主要因素[23].D K D的主要临床特点是蛋白尿和进行性肾功能衰竭,组织学特征为肾小球基底膜进行性加厚㊁肾小球系膜基质的积聚及晚期伴或不伴有微动脉瘤和系膜溶解的K i mGm e l s t i e lGW i l s o n结节性疾病,最后出现肾小球硬化[24].异常血管生成已被发现与D K D的病理生理学重要相关[25].然而,目前抗血管生成治疗局限于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D K D的血管生成机制仍然有待进一步研究.在实验性D K D早期,V E G FGA水平已被证明显著升高.影响糖尿病发展的各种病理因素与肾脏V E G FGA水平变化相关.高糖水平(H G)可通过血管紧张素Ⅱ(A n gⅡ)和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 R K)刺激肾近端小管上皮细胞V E G F的合成[26].H G 也可以通过激活蛋白激酶C(P K C)和E R K刺激足细胞中V E G F164的生成[27].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 G E s)通过增加核因子GκB(N FGκB)和激活蛋白G1(A PG1)上调V E G F m R N A水平[28].此外,足细胞表达胰岛素受体,胰岛素以n e p r h i n依赖的方式增加足细胞中V E G FGA m R N A和蛋白质水平.体外或体内下诱导足细胞胰岛素抵抗时,V E G FGA的生成受损且发生在胰岛素抵抗导致足细胞损伤之前[29].同样,异常V E G FGA通过不同机制促进D K D的发展. V E G FGA与N O解偶联 可能是D K D患者体内血管异常的主要机制之一.D K D患者肾脏N O生物利用度率低,V E G FGA水平升高.内皮细胞分泌的N O是一种抑制因子,可以防止过多的内皮细胞增殖,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和巨噬细胞浸润.V E G F与N O解偶联可通过K D R(V E GGF R2)和E R K途径促使内皮细胞增殖和巨噬细胞趋化,形成病理性血管[30].最近研究[31]表明,低水平的β2糖蛋白I(β2G P I)可以部分逆转高血糖引起的V E G FGN O轴解偶联;β2G P I是一种主要由肝细胞合成的血浆磷脂结合蛋白.在D K D早期使用V E G FGA抑制剂可以上调磷酸化A K T水平而减少足细胞损伤和改善肾功能[32].B U S等[33]在链脲佐菌素(S T Z)诱导1型糖尿病小鼠模型之后进行s F L TG1(V E G FGA抑制剂)转染,结果发现转染F L TG1可使蛋白尿㊁肾小球肥大情况和系膜基质含量(即肾小球I V型胶原蛋白水平)正常化,从而显著降低肾脏损伤.进一步发现s F L TG1转染可减少内皮细胞活化㊁肾小球巨噬细胞浸润和肾小球T N FGα蛋白水平.s F L TG1转染是在小鼠造模5周后进行,已经证明发生了肾损害.这表明V E G FGA抑制剂在D K D小鼠模型中起到逆转肾损伤的作用.此外,大量证据表明V E G FGA抗血管生成亚型V E G FGA165b可能发挥重要的肾脏保护作用.O L T E A N等[34]发现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肾脏中V E G FGA165亚型水平升高,而晚期肾病患者的肾脏中V E G FGA165b亚型水平升高;在糖尿19吴㊀瑶等:V E G FGA在肾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病小鼠中通过足细胞特异性V E G FGA165b表达或重组人V E G FGA165b给药可减少蛋白尿,而在培养的足细胞或内皮细胞中V E G FGA165b以V E G F RG2依赖性方式减少高糖诱导的细胞凋亡;同时还发现V E G FGA165b可以恢复肾小球内皮糖萼进而保护肾功能.V E G F R2激酶抑制剂S U5416可减轻系膜基质扩张和基底膜增厚㊁肾小管间质炎症和肾小管萎缩和改善2型糖尿病小鼠的蛋白尿[35].上述发现表明,通过抑制V E G FGA可能是D N患者的一种潜在治疗方法.然而,S I V A S K A N D A R A J A H 等[36]发现肾小球V E G FGA特异性敲除的小鼠诱导1型糖尿病产生更严重的肾脏损伤.此外V E G FGA 抑制剂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也显示出有争议的结果[37].这说明V E G F过低或过高都可能是有害的.因此,D N患者的抗V E G FGA治疗必须保持V E G FGA表达在正常水平范围.5㊀V E G FGA与多囊性肾病㊀㊀多囊性肾病(P K D)患者的肾脏中含有多个充满液体的囊肿,破坏正常肾脏结构和功能,常导致E S K D.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P K D(A D P K D)是最常见的P K D形式,通常是一种发生于成人的多系统疾病,其主要原因为分别编码多囊素1和2的P K D1和P K D2基因发生突变[38].P K D1和P K D2基因定位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其编码的多囊素1和2蛋白功能障碍使细胞内钙信号减少,细胞内环磷酸腺苷(c AM P)升高,蛋白激酶A依赖性基因的转录增加,引起肾小管上皮过度增生并最终导致囊肿形成和扩张[39].大量研究[40G41]表明,囊肿的生长除了与肾小管上皮机制有关外,也与血管生成有关. S O N G等[42]对A D P K D患者不同大小的囊肿的转录组分析显示,与最小囊肿组织相比,体积更大的囊肿中V E G FGA上调.此外,V E G FGA在健康小鼠肾小管中的靶向过表达导致了囊肿形成亦支持V E G FGA的致病作用[43].在另一项对肾功能正常的年轻A D P K D患者的研究[41]中,患者循环V E G FGA增加,血清V E G FGA水平与肾脏总容积和囊肿容积相关.需要更多P K D与血管生成的动物和细胞研究来揭示所涉及的分子机制,可能为A DGP K D提供潜在的新治疗靶点.6㊀V E G FGA与其他肾小球疾病㊀㊀基于V E G FGA在G F B发育和维持中的重要作用,V E G FGA在各种肾小球疾病包括I g A肾病(I g A N)㊁膜性肾病㊁微小病变型肾病中也表现出异常,具有潜在的治疗价值.I g A N是最典型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也是我国终末期肾病(E S R D)的主要病因.I g A肾病主要机制是存在循环和球状免疫复合物,包括缺糖I g A1㊁针对铰链区域OGg l y c a n s的I g G自身抗体和C3[44].最新的一项研究[45]中,I g A N患者肾活检显示V E G FGA在肾小球各类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增加,尿V E G FGA水平也显著增加,该研究小组进一步研究I g A N患者尿V E G FGA水平与肾脏预后的关系,随访了63例I g A N患者,平均随访38个月,发现尿V E G FGA基线水平较高的I g A N 患者肾脏预后较差.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F S G S)是一组肾小球组织学疾病,被认为是导致E S K D的最常见球状病因.不同病因引起的F S G S有共同临床特征:足细胞的损伤和病变[46].H I V病毒相关的肾脏并发症表现为F S G S塌陷.在表达H I VG1的小鼠足细胞中可观察到V E G FGA水平升高[47].在V E G FGA以足细胞特异性方式过度表达的动物模型中也观察到这种F S G S表型[48],表明V E G FGA表达可能与H I V A N的发病机制有关.然而,在一项对抗V E G FGA治疗的癌症患者出现肾脏不良反应的回顾性研究[49]中,出现F S G S样病变占27%,主要由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引起.说明过表达和抑制V E G FGA水平均可引起F S G S样病变.有趣的是,膜性肾病伴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病变(MNGF S G S)组比MN不伴F S G S组显示出明显的G B M 厚度增加㊁E C M积聚以及足细胞损伤伴有足突消失,但两组足细胞上V E G F的表达没有差异[50]. V E G FGA在F S G S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证实.膜性肾病(MN)一种肾脏局限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生于成人.目前临床上使用传统疗法免疫抑制剂联合糖皮质激素以及利妥昔单抗疗法仍存在争议和挑战,部分原因则是对该病发病机制的了解不足,以及缺乏敏感的疾病活动生物标记物[51].抗磷脂酶A2受体(P L A2R),1型血小板反应蛋白7A 域(T S H D7A)是特发性MN患者足细胞最主要的两种自身抗原.MA T S UMO T O等[52]报告的2例T H S D7A相关的MN合并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A L H E)中,发现V E G FGA可以上调T H S D7A的表达.这为MN的发病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29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22年2月,第62卷第1期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7㊀小结㊀㊀V E G FGA以及其他血管内皮因子在肾脏发育和肾脏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V E G FGA抑制剂在各种癌症中的运用中得到了发展,但也导致肾脏各种病理损伤.在D N中,尽管V E G FGA抑制治疗还未从实验转向临床,但在阐述血管生成机制的复杂性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V E G FGA的水平在监测各种肾小球疾病的预后方面也有重要作用.此外, V E G FGA剪接亚型V E G FGA x x b的肾脏保护作用研究也为肾脏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靶点.参考文献:[1]㊀S E N G E RDR,G A L L I SJ,D V O R A K A M,e t a l.T u m o r c e l l s s e c r e t e a v a s c u l a r p e r m e a b i l i t y f a c t o r t h a t p r o m o t e s a c c u m u l aGt i o no f a s c i t e s f l u i d[J].S c i e n c e,1983,219(4587):983G985.[2]㊀L E U N G D W,C A C H I A N E SG,K U A N G W J,e t a l.V a s c u l a re n d o t h e l i a l g r o w t hf a c t o r i s a s e c r e t e da ng i o g e n i cm i t o g e n[J].S c i e n c e,1989,246(4935):1306G1309.[3]㊀E R E M I N A V,Q U A G G I N SE.T h er o l eo fV E G FGAi n g l oGm e r u l a r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 f u n c t i o n[J].C u r rO p i nN e p h r o lH yGp e r t e n s,2004,13(1):9G15.[4]㊀R O S K O S K IRJ R.V a s c u l a r e n d o t h e l i a l g r o w t h f a c t o r(V E G F)a n d V E G Fr e c e p t o r i n h ib i t o r s i nt h et r e a t m e n to fr e n a lc e l lc a r c i n o m a s[J].P h a r m a c o lR e s,2017,120:116G132.[5]㊀S T E V E N S M,O L T E A NS.M od u l a t i o no fV E G FGAa l te r n a t i v e s p l i c i n g a san o v e lt r e a t m e n ti nc h r o n i ck i d n e y d i s e a s e[J].G e n e s(B a s e l),2018,9(2):98.[6]㊀S H I B U Y A M,Y AMA G U C H IS,Y AMA N E A,e t a l.N u c l e oGt i d e s e q u e n c ea n de x p r e s s i o no fan o v e lh u m a nr e c e p t o rGt y p e t y r o s i n ek i n a s e g e n e(f l t)c l o s e l y r e l a t e d t o t h e f m s f a m i l y[J].O n c o g e n e,1990,5(4):519G524.[7]㊀HO E B E N A,L A N D U Y T B,H I G H L E Y M S,e ta l.V a s c u l a re n d o t h e l i a l g r o w t hf a c t o r a n d a ng i o g e n e s i s[J].Ph a r m a c o l R e v,2004,56(4):549G580.[8]㊀MAM E R S B,W I T T E N K E L L E R A,I MO U K HU E D E PI.V E G FGAs p l i c e v a r i a n t s b i n dV E G F R sw i t hd i f f e r e n t i a l a f f i n iGt i e s[J].S c iR e p,2020,10(1):14413.[9]㊀R O B E R TB,Z H A O X,A B R A H AM S O N D R.C o e x p r e s s i o no f n e u r o p i l i nG1,F l k1,a n dV E G F(164)i nd e v e l o p i n g a n d m a t u r em o u s ek i d n e y g l o m e r u l i[J].A mJ P h y s i o l R e n a l P h y s i o l,2000,279(2):F275GF282.[10]㊀F O S T E RRR,H O L ER,A N D E R S O NK,e t a l.F u n c t i o n a l e vGi d e n c e t h a t v a s c u l a r e n d o t h e l i a l g r o w t hf a c t o rm a y a c t a sa na u t o c r i n e f a c t o r o nh u m a n p o d o c y t e s[J].A mJP h y s i o lR e n a lP h y s i o l,2003,284(6):F1263GF1273.[11]㊀B E R T U C C I O C,V E R O N D,A G G A R W A L P K,e t a l.V a s c u l a re n d o t h e l i a l g r o w t hf a c t o r r e c e p t o r2d i r e c t i n t e r a c t i o nw i t hn e p hGr i n l i n k sV E G FGAs i g n a l s t oa c t i n i nk i d n e yp o d o c y t e s[J].JB i o lC h e m,2011,286(46):39933G39944.[12]㊀T O S S ID O UI,TE N GBN,WO R T HMA N NK,e t a l.T y r o s i n e p h o s p h o r y l a t i o no fC D2A P a f f e c t ss t a b i l i t y o ft h es l i td i aGp h r a g mc o m p l e x[J].JA m S o cN e p h r o l,2019,30(7):1220G1237.[13]㊀D I MK E H,S P A R K S M A,T HOM S O N B R,e ta l.T u b u l oGv a s c u l a rc r o s sGt a l k b y v a s c u l a re n d o t h e l i a l g r o w t hf a c t o ram a i n t a i n s p e r i t u b u l a r m i c r o v a s c u l a t u r ei nk i d n e y[J].J A mS o cN e p h r o l,2015,26(5):1027G1038.[14]㊀S A T O Y,T A K A H A S H IM,Y A N A G I T A M.P a t h o p h y s i o l oGg y o fA K I t oC K D p r o g r e s s i o n[J].S e m i n N e p h r o l,2020,40(2):206G215.[15]㊀MA N S O U RSG,Z H A N G W R,MO L E D I N A DG,e t a l.T h ea s s o c i a t i o no f a n g i o g e n e s i sm a r k e r sw i t ha c u t ek i d n e y i n j u r ya n dm o r t a l i t y a f t e rc a r d i a cs u r g e r y[J].A m J K i d n e y D i s,2019,74(1):36G46.[16]㊀L E O N A R D EC,F R I E D R I C HJL,B A S I L E DP.V E G FG121p r e s e r v e s r e n a lm i c r o v e s s e l s t r u c t u r e a n d a m e l i o r a t e s s e c o n dGa r y r e n a l d i s e a s e f o l l o w i n g a c u t e k i d n e y i n j u r y[J].A mJ P h y sGi o lR e n a l P h y s i o l,2008,295(6):F1648GF1657.[17]㊀Y A N G Y W,Y U X W,Z H A N G Y,e t a l.H y p o x i aGi n d u c i b l ef a c t o r p r o l y l h y d r o x y l a s e i n h i b i t o r r o x a d u s t a t(F GG4592)p r oGt e c t s a g a i n s t c i s p l a t i nGi n d u c e d a c u t ek i d n e y i n j u r y[J].C l i nS c i(L o n d),2018,132(7):825G838.[18]㊀Q I A NFY,L I ZL,G U O YD,e t a l.H y p o x i aGi n d u c i b l e f a c t o rGp r o l y l h y d r o x y l a s e i n h i b i t o r a m e l i o r a t e sm y o p a t h y i n am o u s em o d e l o f c h r o n i c k i d n e y d i s e a s e[J].A mJ P h y s i o l R e n a l P h y sGi o l,2019,317(5):F1265GF1273.[19]㊀SÁN C H E ZN A V A R R O A,PÉR E ZV I L L A L V A R,M U R I L L OGD EGO Z O RE SA R,e t a l.V e g f a p r o m o t e r g e n eh y p e r m e t h y l a t i o na tH I F1αb i n d i n g s i t e i s a n e a r l yc o n t r i b u t o r t oC K D p r o g r e sGs i o na f t e r r e n a l i s c h e m i a[J].S c i R e p,2021,11(1):8769.[20]㊀Y U A NL,WU MJ,S U N H Y,e t a l.V E G FGm o d i f i e dh u m a ne m b r y o n i cm e s e n c h y m a l s t e mc e l l i m p l a n t a t i o n e n h a n c e s p r oGt e c t i o na g a i n s t c i s p l a t i nGi n d u c e d a c u t ek i d n e y i n j u r y[J].A mJP h y s i o lR e n a l P h y s i o l,2011,300(1):F207GF218.[21]㊀X U Y,J I A N G W,Z HO N GLL,e t a l.m i RG195G5p a l l e v i a t e s aGc u t ek id ne y i n j u r y t h r o u g hr e p r e s s i o no fi nf l a mm a t i o na n do x i d a t i v e s t r e s s b y t a r g e t i n g v a s c u l a r e n d o t h e l i a l g r o w t h f a cGt o r a[J].A g i n g(A l b a n y N Y),2020,12(11):10235G10245.[22]㊀A L I C I CRZ,R O O N E Y M T,T U T T L EK R.D i a b e t i ck i d n e yd i se a s e:c h a l l e n g e s,p r o g r e s s,a n d p o s s i b i l i t i e s[J].C l i nJ A mS o cN e p h r o l,2017,12(12):2032G2045.[23]㊀A F K A R I A N M,S A C H S M C,K E S T E N B A UM B,e t a l.K i dGn e y d i s e a s e a n d i n c r e a s e dm o r t a l i t y r i s k i n t y p e2d i a b e t e s[J].JA mS o cN e p h r o l,2013,24(2):302G308.[24]㊀B R O S I U S F C,C OWA R D R J.P o d o c y t e s,s i g n a l i n gp a t hGw a y s,a n dv a s c u l a r f a c t o r s i nd i a b e t i ck i d n e y d i s e a s e[J].A d vC h r o n i cK i d n e yD i s,2014,21(3):304G310.[25]㊀K A N E S A K IY,S U Z U K ID,U E H A R A G,e t a l.V a s c u l a r e n d oGt h e l i a l g r o w t h f a c t o r g e n e e x p r e s s i o n i s c o r r e l a t e dw i t h g l o m e r u l a rn e o v a s c u l a r i z a t i o n i nh u m a nd i a b e t i cn e p h r o p a t h y[J].A mJK i dGn e y D i s,2005,45(2):288G294.[26]㊀F E L I E R SD,K A S I N A T H BS.M e c h a n i s m o fV E G Fe x p r e sG39吴㊀瑶等:V E G FGA在肾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s i o n b y h i g h g l u c o s e i n p r o x i m a l t u b u l e e p i t h e l i a l c e l l s[J].M o lC e l l E n d o c r i n o l,2010,314(1):136G142.[27]㊀H O S H I S,N OMO T O K,K U R OM I T S UJ,e t a l.H i g h g l u c o s ei n d u c e dV E G Fe x p r e s s i o nv i aP K Ca n d E R Ki n g l o m e r u l a rp o d o c y t e s[J].B i o c h e m B i o p h y sR e sC o mm u n,2002,290(1):177G184.[28]㊀O K AMO T O T,Y AMA G I S H I S I,I N A G A K IY,e t a l.A n g i oGg e n e s i s i n d u c e db y a d v a n c e d g l y c a t i o ne n d p r o d u c t sa n di t sp r e v e n t i o nb y c e r i v a s t a t i n[J].F A S E BJ,2002,16(14):1928G1930.[29]㊀H A L ELJ,H U R C O M B EJ,L A Y A,e t a l.I n s u l i nd i r e c t l y s t i m uGl a t e sV E G FGA p r o d u c t i o n i nt h e g l o m e r u l a r p o d o c y t e[J].A mJP h y s i o l R e n a l P h y s i o l,2013,305(2):F182GF188.[30]㊀N A K A G AWA T.U n c o u p l i n g o f t h eV E G FGe n d o t h e l i a l n i t r i c o x i d e a x i s i n d i a b e t i c n e p h r o p a t h y:a n e x p l a n a t i o n f o r t h e p a rGa d o x i c a l e f f e c t so fV E G Fi nr e n a ld i s e a s e[J].A m JP h y s i o lR e n a l P h y s i o l,2007,292(6):F1665GF1672.[31]㊀S A I J U N Z,X I N L,J I E W,e ta l.R e d u c e dβ2G P I i n h i b i t i n gg l o m e r u l a r m e s a n g i a lc e l l s V E G FGN O a x i s u n c o u p l i n g i nGd u ce db y h i g h g l u c o s e[J].B i o m e d R e sI n t,2018,2018:5484731.[32]㊀B A IXY,L IX,T I A NJW,e t a l.A n t i a n g i o g e n i c t r e a t m e n t d iGm i n i s h e s r e n a l i n j u r y a n dd y s f u n c t i o nv i ar e g u l a t i o no f l o c a lA K T i ne a r l y e x p e r i m e n t a ld i a b e t e s[J].P L o S O n e,2014,9(4):e96117.[33]㊀B U SP,S C H A R P F E N E C K E R M,V A N D E R W I L K P,e t a l.T h eV E G FGAi n h i b i t o rs F L TG1i m p r o v e sr e n a l f u n c t i o nb yr e d u c i n g e n d o t h e l i a l a c t i v a t i o na n d i n f l a mm a t i o ni na m o u s em o d e l o f t y p e1d i a b e t e s[J].D i a b e t o l o g i a,2017,60(9):1813G1821.[34]㊀O L T E A NS,Q I U Y,F E R G U S O NJK,e t a l.V a s c u l a r e n d oGt h e l i a l g r o w t hF a c t o rGA165b i s p r o t e c t i v ea n dr e s t o r e s e n d oGt h e l i a l g l y c o c a l y x i n d i a b e t i c n e p h r o p a t h y[J].J A mS o cN e p hGr o l,2015,26(8):1889G1904.[35]㊀L A V O ZC,R O D R I G U E SGD I E ZR R,P L A Z A A,e t a l.V E GGF R2b l o c k a d ei m p r o v e sr e n a ld a m a g ei n a n e x p e r i m e n t a lm o d e l o f t y p e2d i a b e t i cn e p h r o p a t h y[J].J C l i n M e d,2020,9(2):302.[36]㊀S I V A S K A N D A R A J A H G A,J E A N S S O N M,MA E Z AWA Y,e t a l.V e g f a p r o t e c t s t h e g l o m e r u l a rm i c r o v a s c u l a t u r e i n d iGa b e t e s[J].D i a b e t e s,2012,61(11):2958G2966.[37]㊀C H E U N G P A S I T P O R N W,C H E B I BFT,C O R N E L LLD,e ta l.I n t r a v i t r e a l a n t i v a s c u l a re n d o t h e l i a l g r o w t hf a c t o r t h e r a p ym a y i n d u c e p r o t e i n u r i a a n d a n t i b o d y m e d i a t e d i n j u r y i nr e n a la l l o g r a f t s[J].T r a n s p l a n t a t i o n,2015,99(11):2382G2386.[38]㊀B E R GMA N NC,G U A Y WO O D F O R DL M,HA R R I SPC,e ta l.P o l y c y s t i c k i d n e y d i s e a s e[J].N a tR e vD i sP r i m e r s,2018,4(1):50.[39]㊀M E N E Z E SLF,G E RM I N O G G.T h e p a t h o b i o l o g y o f p o l yGc y s t i ck id ne y d i s e a s ef r o mam e t a b o l i cv i e w p o i n t[J].N a tR e vN e p h r o l,2019,15(12):735G749.[40]㊀B E L L O R E U S SE,H O L U B E C K,R A J A R AMA N S.A n g i oGg e n e s i s i na u t o s o m a lGd o m i n a n t p o l y c y s t i ck i d n e y d i s e a s e[J].K i d n e y I n t,2001,60(1):37G45.[41]㊀R E E DBY,MA S O UM IA,E L HA S S A N E,e t a l.A n g i o g e n i cg r o w t h f a c t o r sc o r r e l a t e w i t hd i s e a s es e v e r i t y i n y o u n gp aGt i e n t sw i t ha u t o s o m a l d o m i n a n t p o l y c y s t i c k i d n e y d i s e a s e[J].K i d n e y I n t,2011,79(1):128G134.[42]㊀S O N G X W,D IG I O V A N N IV,H E N,e t a l.S y s t e m sb i o l o g y o f a u t o s o m a l d o m i n a n t p o l y c y s t i ck i d n e y d i s e a s e(A D P K D):c o m p u t a t i o n a l ide n t if i c a t i o no fg e n e e x p r e s s i o n p a th w a y s a n di n t e g r a t e d r e g u l a t o r y n e t w o r k s[J].H u m M o lG e n e t,2009,18(13):2328G2343.[43]㊀H A K R O U S H S,M O E L L E R MJ,T H E I L I G F,e t a l.E f f e c t so fi n c r e a s e d r e n a l t u b u l a r v a s c u l a r e n d o t h e l i a l g r o w t h f a c t o r(V E G F)o nf i b r o s i s,c y s tf o r m a t i o n,a n d g l o m e r u l a rd i s e a s e[J].A m JP a t h o l,2009,175(5):1883G1895.[44]㊀R O D R I G U E S JC,H A A S M,R E I C H H N.I g An e p h r o p a t h y[J].C l i n JA mS o cN e p h r o l,2017,12(4):677G686.[45]㊀F E N GSZ,HU A N G N Y,X U E M R,e t a l.A s s o c i a t i o nb eGt w e e nu r i n a r y V E G F Aa n d r e n a l p a t h o l o g y o f I g An e p h r o p aGt h yp a t i e n t s[J].J C l i nL a bA n a l,2021,35(10):e23995.[46]㊀R O S E N B E R G A Z,K O P PJB.F o c a l s e g m e n t a l g l o m e r u l oGs c l e r o s i s[J].C l i nJA mS o cN e p h r o l,2017,12(3):502G517.[47]㊀K O R G A O N K A RS N,F E N G X B,R O S S M D,e t a l.H I VG1u p r e g u l a t e sV E G F i n p o d o c y t e s[J].J A mS o cN e p h r o l,2008,19(5):877G883.[48]㊀E R E M I N A V,S O O D M,HA I G HJ,e t a l.G l o m e r u l a rGs p e c i f i ca l t e r a t i o n s o fV E G FGAe x p r e s s i o n l e a dt od i s t i n c t c o n g e n i t a la n da c q u i r e dr e n a ld i s e a s e s[J].JC l i nI n v e s t,2003,111(5):707G716.[49]㊀I Z Z E D I N E H,E S C U D I E RB,L H OMM EC,e t a l.K i d n e y d i sGe a s e s a s s o c i a t e dw i t ha n t iGv a s c u l a re n d o t h e l i a l g r o w t hf a c t o r(V E G F):a n8Gy e a r o b s e r v a t i o n a l s t u d y a t a s i n g l e c e n t e r[J].M e d i c i n e(B a l t i m o r e),2014,93(24):333G339.[50]㊀MO R I T A M,M I IA,S H I M I Z U A,e t a l.G l o m e r u l a r e n d o t h eGl i a l c e l l i n j u r y a n d f o c a l s e g m e n t a l g l o m e r u l o s c l e r o s i s l e s i o n i ni d i o p a t h i cm e m b r a n o u sn e p h r o p a t h y[J].P L o S O n e,2015,10(4):e0116700.[51]㊀R U G G E N E N T I P,F E R V E N Z AFC,R E M U Z Z IG.T r e a t m e n to f m e m b r a n o u s n e p h r o p a t h y:t i m e f o r a p a r a d i g ms h i f t[J].N a tR e vN e p h r o l,2017,13(9):563G579.[52]㊀MA T S UMO T O A,MA T S U I I,N AM B A T,e ta l.V E G FGA l i n k s a n g i o l y m p h o i dh y p e r p l a s i aw i t h e o s i n o p h i l i a(A L H E)t oT H S D7A m e m b r a n o u s n e p h r o p a t h y:ar e p o r to f2c a s e s[J].A mJK i d n e y D i s,2019,73(6):880G885.(责任编辑:况荣华)49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22年2月,第62卷第1期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基础医学中的肾脏疾病研究现状

基础医学中的肾脏疾病研究现状

基础医学中的肾脏疾病研究现状肾脏是人体重要的器官之一,担负着排除废物和维持体内稳定功能。

然而,肾脏也容易受到各种疾病的影响,如慢性肾病、肾结石、肾癌等。

肾脏疾病给人体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因此,基础医学中的肾脏疾病研究也变得尤为重要。

一、慢性肾病的研究现状慢性肾病是一种常见的肾脏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许多研究人员致力于深入探索慢性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治疗方法。

通过对肾脏病理学和生化学的研究,研究者已经发现了许多与慢性肾病相关的重要因素,如糖尿病、高血压、感染等。

此外,基因与慢性肾病的关系也受到了广泛的研究。

通过深入了解慢性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人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早期诊断和干预的重要性。

二、肾结石的研究现状肾结石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给患者带来了剧烈的疼痛和不适。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患者的数量逐渐增加。

针对肾结石的研究主要围绕其形成机制和预防治疗展开。

一些研究表明,肾结石的形成与遗传因素、饮食习惯和水分摄入量等有关。

此外,通过对草药、中药以及西药的研究,人们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三、肾癌的研究现状肾癌是一种恶性肿瘤,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

肾癌研究主要涉及其发病机制、分子标记物以及治疗方法等方面。

近年来,肾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研究人员通过基因芯片技术和高通量测序等方法,成功筛选出与肾癌发生发展相关的关键基因。

同时,肿瘤免疫疗法和靶向治疗等新的治疗方法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通过以上对基础医学中肾脏疾病研究现状的简要介绍,我们可以看出,对肾脏疾病的研究已经成为医学界的一个热点领域。

未来,我们希望更多的研究能够揭示肾脏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并开发出更有效的治疗方法,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在此基础上,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肾脏疾病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生活习惯,以减少患者的发病率。

相信在医学界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肾脏疾病的研究一定会取得更大的突破。

肾病内科的研究进展

肾病内科的研究进展

肾病内科的研究进展肾病是一种导致肾功能异常的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研究的深入,肾病内科的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

本文将介绍肾病内科的研究进展,并讨论其中的重要发现和应用。

1. 肾脏结构与功能研究对肾脏结构及其功能的研究是肾病内科研究的基础。

通过对人类和动物的肾脏进行解剖学、生理学以及遗传学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肾脏的组织结构、功能机制以及进行肾脏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2. 肾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研究肾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的研究对于提高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研究者通过深入探讨遗传、免疫和环境等因素对肾脏功能的影响,已经揭示了多种肾病的发病机制。

例如,近年来对于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表明,高血糖对肾小球和肾小管的损害是导致糖尿病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3. 肾脏病变的诊断与监测研究肾病内科的研究还致力于改进肾脏病变的诊断与监测方法。

通过使用新技术如基因测序、分子成像和生物标志物检测等手段,研究者们可以更准确地诊断和评估肾脏疾病的程度。

相应的,这也为肾脏病变的早期治疗提供了更好的机会。

4. 蛋白尿的防治研究蛋白尿是肾脏疾病的一个重要指标,其治疗一直是肾病内科研究的热点。

研究者们通过调查细胞因子、免疫球蛋白和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等因素与蛋白尿之间的关系,有效地阻断了蛋白尿的形成和进一步进展。

5. 肾脏移植研究肾脏移植作为肾病的最终治疗手段,其研究一直备受关注。

近年来,通过优化器官配型、抗排异反应等技术的不断改进,肾移植的成功率和长期生存率得到了极大提高。

此外,研究者们也在寻求新的移植替代方法,如肾细胞工程和干细胞移植,以提高移植效果。

总结起来,肾病内科的研究进展涵盖了肾脏结构与功能、病因与发病机制、病变的诊断与监测、蛋白尿的防治以及肾移植等多个方面。

这些进展不仅拓展了我们对肾脏疾病的认识,也为肾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肾病内科的研究将进一步深入,为肾病患者带来更好的健康福祉。

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分子靶向及新型免疫治疗进展

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分子靶向及新型免疫治疗进展

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分子靶向及新型免疫治疗进展高硕泽,范光锐,杨恩广,王志平(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泌尿系疾病研究所甘肃省泌尿系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甘肃省泌尿系统疾病临床医学中心,兰州730030)中图分类号:R737.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84(2020)20/032/6摘要:近年来,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ccRCC)的治疗模式发生了转变,传统疗法已被靶向血管生成、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途径和免疫应答等疗法所取代。

而这一转变是由于对导致肿瘤发生、发展的潜在突变和分子机制的理解有所改善。

目前有包括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单克隆抗体和mTOR抑制剂等形式的靶向药物。

此外,以免疫反应为靶点的疗法提供了一类从根本上改变治疗选择的新药物,增加了总体存活率。

新的治疗策略正在迅速发展,基于机制的靶向治疗是未来研究和临床试验中有前途的方法。

而随着新疗法的出现,也有必要制订新疗法和已有疗法的排序策略。

关键词:肾透明细胞癌;靶向治疗;血管生成;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抑制剂;免疫疗法Progress in Molecular Targeting and Novel Immunotherapy for Metastatic 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 GAO Shuozz,FAN Guaogrui,YANG Eoguaog,WANG ZhipiogInstitute f Urologichl Diseases,Lanhf University Secood Hospiihl/Gansp Provincial Key Lhborhtorg f Urological Diseases/ Gaosu Provincial Urology System Disc a sp Clioical MeCicino Ceotss,Lanzhov730030,ChinaCorrespovdiog au t hos:WANG Zhipiog,Email%waogzplzu@Abstract:In recent years,the treatment model foe metastatic cleao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ccRCC)has changed.Tradidonal therapies have been replaced by targeted angiogenesis,mammalian target of mpamycin(mTOR), and immune responses therapy.This change is due W an improved understanding of the underlying mutations and moleculae mechanisms that cause tumorigenesis and development.At present,there are targeted drugs including small molecuO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monoclonal antibodus and mTOR inhibitors.In addition,therapus that target immune response provide a new class of drugs that radically change treatment options,increasing the overall survival rate.New thera­peutic stmtegies are rapidly developing,and mechanism-based targeted therapy is a promising approach for the future research and clinical trials.With the emergence of new therapies, it is aOc necessay W formulate stmtegies for sequencing new and existing therapies.Key worls:Clear cell renct cell carcinoma;Targeted therapy;An/oaenesis;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inhibitor;Immu n otherapy肾细胞癌是最常见的肾脏肿瘤,特别是晚期的肾细胞癌仍是具性和致命性的疾病,而肾透明细胞癌(cleyr cell renal cell corcinomy,ccRCC)是最和最具侵略性的肾癌类型,约占所有肾的75%'I/(°在诊断时,癌的无症状DOI:10.3969/j.imn.1006-2084.2020.20.01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874088%通信作者:王志平,Email:wangzplzu@ 特征,转移通常已经存在,且肾切除术后复发很常[3])除细胞癌转移)转性肾细胞癌对放疗和全身疗法具有抗性,包括激素疗法、化疗以及基于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2的免疫疗法⑷。

分子靶向药物与肾脏损伤的研究进展

分子靶向药物与肾脏损伤的研究进展

现代实用医学2020年12月第32卷第12期•1443••专家论坛•分子靶向药物与肾脏损伤的研究进展杨毅,陈江华doi:10.3969/j.issn,1671-0800.2020.12.001【中图分类号】R692【文献标志码】C【文章编号】传统的化疗药物如钳类、继蔥环类等因不能分辨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临床应用受到诸多限制。

靶向治疗是在细胞分子水平上针对已经明确的致癌位点研究设计的药物,可选择性的与致癌位点结合,使肿瘤细胞特异性死亡,而不会波及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最终有效控制肿瘤。

靶向治疗效果与药物自身特点、肿瘤内分子靶点及其异常状态密切相关。

近年来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疗效,把肿瘤治疗推向新的阶段,但同时导致的肾脏损伤也引起关注。

肿瘤治疗过程中一旦合并肾脏损伤,尤其是急性肾损伤(AKI),会导致不良预后;因此充分认识该类药物相关的肾损伤,做到早期发现、个体化处理,控制肾脏损伤进展,更有利于肿瘤患者的临床获益。

1分子靶向药物分类及特点目前全球上市的分子靶向药物主要是针对肿瘤细胞表面靶点,按照作用靶点多少分为单靶点和多靶点药物,按照分子质量大小分为大分子化合物和小分子化合物。

1.1大分子化合物主要包括单克隆抗体(mAbs)和融合蛋白。

mAbs是通过杂交瘤技术产生的,包括裸单抗和修饰单抗,是临床公认及常用的抗肿瘤免疫治疗方案。

单抗分为嵌合性、人源性和全人性3种。

其抗癌机制包括:(1)通过抗体结合抑制激活癌细胞分裂和血管生成信号通路的因子和受体;(2)由嵌合或完整的人类抗体组分形成的目标mAbs与特定的肿瘤相关抗原结合组成的抗体依赖的细胞毒性(ADCC);(3)补体激活引起的补体依赖细胞毒性(CDC)。

融合蛋白竞争性地占据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作者单位:310058杭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通信作者:陈江华,浙江省特级专家,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人工器官分会主任委员,浙江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长,肾脏透析移植分会主任委员o Email:********************.cn 1671-0800(2020)12-1443-03受体(VEGFR),阻止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受体结合,在抗肿瘤血管生成中也起重要作用。

肾脏内科疾病的新药物研发进展如何

肾脏内科疾病的新药物研发进展如何

肾脏内科疾病的新药物研发进展如何肾脏作为人体重要的代谢和排泄器官,其健康状况对整体身体机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肾脏内科疾病种类繁多,包括慢性肾脏病、急性肾损伤、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生活负担。

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新药物的研发成为了改善肾脏疾病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

那么,当前肾脏内科疾病的新药物研发进展究竟如何呢?在慢性肾脏病领域,一些新型药物正逐渐崭露头角。

例如,针对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药物不断优化。

传统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延缓慢性肾脏病的进展,但仍有部分患者病情持续恶化。

新一代的RAAS抑制剂,如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通过双重作用机制,不仅能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过度激活,还能增强利钠肽系统的活性,从而更好地保护肾脏功能。

另外,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MRA)也取得了新的突破。

非甾体类MRA,如非奈利酮,相较于传统的甾体类MRA,具有更好的选择性和更少的副作用。

临床试验表明,非奈利酮能够显著减少慢性肾脏病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和肾脏疾病进展风险,为慢性肾脏病合并2型糖尿病的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

急性肾损伤是临床常见的危急重症,其治疗一直是肾脏内科的难题之一。

近年来,一些潜在的治疗药物逐渐引起关注。

其中,干细胞治疗展现出了一定的潜力。

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能力,能够分化为肾脏细胞,修复受损的肾组织。

此外,一些抗炎药物和抗氧化剂也在研究中,它们有望减轻急性肾损伤时的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保护肾脏细胞免受损伤。

肾小球肾炎是一组以肾小球损害为主的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

在新药物研发方面,生物制剂成为了研究热点。

例如,针对B细胞的单克隆抗体,如利妥昔单抗,在某些类型的肾小球肾炎治疗中显示出了良好的效果。

此外,一些新型的免疫调节剂,如JAK 抑制剂,通过调节细胞内的信号通路,抑制免疫反应,为肾小球肾炎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人类肾脏功能的生物医学研究

人类肾脏功能的生物医学研究

人类肾脏功能的生物医学研究肾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它承担着多种功能,包括排泄代谢废物、调节水分平衡、维持电解质平衡、调节血液pH值、促进红细胞生成、调节血压等。

然而,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受到肾脏疾病的困扰,这一情况引发了对肾脏功能的生物医学研究。

肾脏疾病的危害肾脏疾病是一类常见的慢性疾病,它通常以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蛋白尿和血尿为特征。

当疾病进展到晚期时,肾脏功能完全丧失,肾衰竭的病人需要进行肾脏透析或肾移植等治疗。

而在肾脏透析治疗下,大部分病人生活质量低下,容易发生多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肾脏功能评价指标的发展肾脏疾病治疗中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早期诊断与防治。

目前,评估肾脏功能的最常用的指标为肾小球滤过率(GFR)和血浆肌酐(Cr)浓度。

然而,GFR只能评估总体的肾脏功能,对肾小球滤过率的低于正常值的紊乱进行评价,对于早期肾脏损伤的发现并不敏感。

同时,由于肌酐浓度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肌肉质量、年龄、性别等,因此不适用于所有的人群。

因此,研究人员正在寻求新的肾脏功能评价指标,包括肾小管指标、微生物学指标、代谢物指标等。

其中最具潜力的指标是利用基因测序技术,对个体基因组进行分析,寻找与肾脏功能相关的基因位点,从而实现肾脏功能的个性化评估。

肾脏组织学与生理学的研究近年来,先进的生物医学技术使得对肾脏组织学与生理学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通过对肾脏细胞、分子和基因的研究,科学家们逐渐深入理解肾脏发育和功能。

同时,人们逐渐认识到肾脏的组织学结构与肾脏疾病之间的深层关系,通过研究肾脏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发现了新的肾脏疗法。

肾脏疾病的基因和环境因素研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肾脏疾病的发生与人类遗传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通过对肾脏基因组学的研究,人们发现许多与肾脏功能相关的基因,例如BLK、MYH9和APOL1等,这些基因的突变会影响肾脏发育和功能。

同时,人们还发现许多环境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和蛋白质摄入不足等,会增加发生肾脏疾病的风险。

肾脏疾病中氧化应激反应的分子机制及其临床应用研究

肾脏疾病中氧化应激反应的分子机制及其临床应用研究

肾脏疾病中氧化应激反应的分子机制及其临床应用研究肾脏是人体重要的器官之一,负责过滤血液中的废物和多余水分,维持身体内部的稳定。

然而,随着生活方式和环境的变化,肾脏疾病的发病率逐渐增高,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氧化应激反应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的重要生物学现象,可以导致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肾脏疾病中氧化应激反应的分子机制及其临床应用研究。

1. 氧化应激反应的概念和生理作用氧化应激反应是指机体在正常代谢或发生病理生理学反应过程中产生过多的氧自由基或对氧的还原产物,导致氧化损伤的过程。

氧化应激反应在细胞中有许多重要的生理作用,如维持细胞内的氧分压平衡、参与呼吸过程、代谢糖类等。

此外,氧自由基和一些氧化还原物质还能作为信号分子,参与到细胞内的调控和信息传递过程中。

2. 氧化应激反应在肾脏疾病中的作用肾脏疾病可以导致氧化应激反应的增加,因为肾脏是氧化应激反应的重要部位。

肾脏中的氧化应激反应通常是由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而引起的。

一些研究表明,肾脏疾病患者的尿中氧化应激反应产物明显增加,表示肾脏细胞遭受了损伤。

此外,在慢性肾脏疾病中,氧自由基的生成量也显著增加,这与肾脏组织的氧化损伤和细胞死亡有关。

3. 氧化应激反应的分子机制氧化应激反应的分子机制很复杂,涉及到多个细胞信号通路和代谢途径。

其中,几种重要的代谢途径是:(1) 线粒体呼吸链反应:线粒体是生物体中产生氧自由基的最重要结构之一,膜结构的缺陷都可以导致线粒体的功能紊乱。

(2) 脂质代谢:当存在过多的胆固醇和脂肪酸时,往往会导致氧化应激反应的升高,因为这些物质会形成有害氧自由基来损伤细胞和组织。

(3) 代谢产物的储存和清除:人体内部有多种代谢产物,当它们过多积累时,也会导致氧化应激反应的升高。

4. 氧化应激反应的临床应用研究氧化应激反应在临床诊断和治疗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一些患有肾脏疾病的患者,利用氧化应激反应的分子机制可以选择出最合适的治疗手段。

巨噬细胞参与肾纤维化的分子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_蔡长景

巨噬细胞参与肾纤维化的分子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_蔡长景

能分泌 细 胞 外 基 质 ( FN、 胶 原 等) 、 改变基质金属蛋白酶 ( MMPs) 及其抑制因子( TIMPs) 的分泌量, 破坏 MMPs / TIMPs 的动态平衡, 影响细胞外基质的降解 , 从而直接参与肾间质 纤维化的形成, 但是, 关于 MMPs 在肾纤维化中的具体作用 还存在争论。 1. 2. 2 参与肾脏损伤的修复 巨噬细胞作为炎症反应与修
[4 ]
。本文总结了 RF 中巨噬细胞发生作用的主要通路
以及相关 RF 治疗措施的研究现状 。
1
1. 1
巨噬细胞
巨噬细胞概述 巨噬细胞是由单核细胞分化而来的一
种白血球, 在组织中定居的巨噬细胞可以趋化到炎症感染部 FC 受体、 位。它能够表达包括补体受体 、 清道夫受体、 模式 识别受体等多种受体 , 同时表达和分泌多种酶类和生物活性 产物。在病原体组分及趋化因子的作用下 , 巨噬细胞可以聚 集到炎症部位, 通过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血小板 源性生长因子 ( PDGF ) 、 一氧化氮 ( NO ) 、 活性氧( ROS) 、 白细 胞介素( IL) 、 肿瘤坏死因子 ( TNF - α) 、 补体和金属蛋白酶类
[11 ]
平显著下调。 CHOW 等
[21 ]
达水平和Ⅳ型胶原的沉积程度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 推测巨噬细胞浸润程度与疾病进展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 为 了进一步了解相关机制 , 研究者还通过肾静脉腺病毒微注射 在肾脏局部高表达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蛋白 ( suppressors of cytokine signaling, SOCS) ,有效抑制 JAK / STAT 通路, 发现 MCP - 1 、 ICAM - 1 和 IL - 6 的 间质巨噬细胞浸润明显减轻 , 表达水平明显降低, 同时纤维化核心通路 TGF - β 及其下游 靶基因Ⅳ型胶原和纤维连接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减低 , 肾小 管上皮细胞的异常增生能力明显减弱 , 提示巨噬细胞的作用 途径与 JAK / STAT 通路密切相关。 研究证实在大鼠肾缺血 再灌注模型小鼠阿霉素肾病模型及狼疮型肾病模型中 , 间质

CD248在肾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CD248在肾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CD248在肾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作者:卢欣节尤燕舞来源:《右江医学》2024年第02期[专家介绍]尤燕舞,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留美博士后,博士/硕士生导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肾内科学科带头人。

曾在美国洛杉矶Cedars Sinai医学中心担任博士后研究员。

主要从事慢性肾脏疾病基因、免疫及分子机制的研究。

现任中国侨联特聘专家、广西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常务委员、广西医师协会第一届肾脏内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广西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会常务委员。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厅级科研项目多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发表SCI论文20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6篇;先后获得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系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广西医学高层次骨干人才“139”计划中青年学科骨干培养人选,获广西医师协会第一届“广西十佳青年医师”荣誉称号。

【摘要】肾纤维化是许多肾脏疾病的最终转归,因此,延缓肾纤维化过程对肾脏疾病的治疗尤为重要。

CD248是一种Ⅰ型跨膜糖蛋白,在肾纤维化中表达上调,通过敲除CD248可抑制肾纤维化,这表明CD248在肾纤维化过程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该文将对CD248在肾脏疾病中的相关作用进行综述。

【关键词】CD248;肾纤维化;表达;肾脏疾病中图分类号: R692文献标志码: ADOI: 10.3969/j.issn.1003-1383.2024.02.001Research progress of CD248 in renal diseasesLU Xinjie1, YOU Yanwu2【Abstract】 Renal fibrosis is the final outcome of many renal diseases, so delaying the process of renal fibrosis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for the treatment of renal diseases. CD248 is a type I transmembrane glycoprotein, which is up-regulated in renal fibrosis. The knockdown of CD248 can inhibit renal fibrosis, suggesting that CD248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renal fibrosis. This article will review the relevant roles of CD248 in renal diseases.【Keywords】CD248; renal fibrosis; expression; renal disease近年来,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的发病率不断上升,特别是在中、高等收入国家,CKD已成为全球日益重要的健康问题[1]。

肾脏疾病的分子诊断与治疗研究

肾脏疾病的分子诊断与治疗研究

肾脏疾病的分子诊断与治疗研究肾脏疾病是世界范围内公认的一个严重健康问题,影响着成千上万的人的生活质量和寿命。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治疗肾脏疾病,科学家们开展了大量的分子诊断与治疗研究。

本文将主要探讨肾脏疾病领域的一些重要研究成果和应用。

一、肾脏疾病的分子诊断1. 生物标志物的发现生物标志物是一种可以指示疾病存在并且能够通过生物学体液等简单样本检测的物质。

近年来,科学家们通过对肾脏疾病的研究发现了一些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如肾小球滤过率和尿液微粒。

通过检测这些生物标志物,可以更准确地诊断和监测肾脏疾病的发展。

2. 基因检测肾脏疾病往往伴随着一些特定基因的突变或表达异常。

通过基因检测技术,科学家们可以发现这些基因异常,并进一步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

在一些遗传性肾脏疾病研究中,基因检测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分子诊断工具。

二、肾脏疾病的分子治疗1. 药物研发根据肾脏疾病的发病机制和分子调控网络,科学家们开展了大量的药物研发工作。

通过药物的靶点设计和筛选,一些新型药物已经被研发出来,并在临床试验中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效果。

2. 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是一种通过改变细胞或组织内基因的表达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在肾脏疾病的治疗中,基因治疗已经显示出了一定的应用潜力。

通过植入或修复患者体内的特定基因,可以纠正肾脏疾病相关的遗传缺陷,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三、肾脏疾病的研究进展1. 肾脏组织工程肾脏组织工程是一种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和再生医学方法来研究和制造人工肾脏的方法。

通过使用干细胞和支架材料等技术,科学家们已经在实验室中成功地培养出了一些人工肾脏组织。

这一研究进展为肾脏疾病的治疗和替代提供了新的途径。

2. 基于人工智能的诊断模型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肾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了新的机遇。

利用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算法,科学家们可以构建高效准确的肾脏疾病诊断模型,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好的疾病判断和治疗方案推荐。

结语肾脏疾病的分子诊断与治疗研究为我们更好地认识肾脏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有效的治疗途径。

肾脏疾病的生化、免疫检查进展

肾脏疾病的生化、免疫检查进展
的 “ 定 时 尿液 收集 ”的方 法 ,且 尽量 采 用晨 尿 减少 活 动 的 影 响 ,若得不 到晨尿 ,用 随意尿亦可 。
三 碘 三酰 苯 ,商 品名 为 欧乃 派克 。它 在 体 内不参 与 任何 代 谢 ,与 蛋 白质 的结 合率 很 低 ( < 1 %) ,只经 肾小 球 滤过 ,不 被 肾小管 重 吸收及排 泌 ,2 4 h内近乎 1 0 0 %以原 型从 尿 中排 出 ,非常适合 作为 GF R的测定标 记物 。C y s t a t i n C也 曾称为 Y一痕 量 球蛋 白或后 Y一 球 蛋 白 ( C y s t C ) ,由于分 子 量小 , C y s t C可 以 自由通 过 肾小球基 底膜 ,由近 曲小 管重吸 收并完 全 代谢 ,且 无 肾小管 的 分泌 [ 1 3 1  ̄C y s t C在 出生 后较 高 ,以 后 逐 渐下 降 ,在 4个 月 内 明显 高于 5个 月 以上 小儿 。 出生 第 五个 月 以后 即接 近成 人水 平 ,这一 变 化过 程 反映 了 肾脏 滤过 功能 的成 熟过程 。在 C y s t C下 降到稳定 的范围后 ,由于 其 儿童 参考 范 围 与成人 接 近 ,故 有 可能 直接 利用 C y s t C测 定结 果而不经 体表面积换 算来 反映 G F R的改 变 。
0引 言
近年来 ,社 会 经济 的飞速 发展 带动 了 医疗科 技 的进步 , 肾 活检 、肾脏 疾病 研 究 、治疗 均 取得 了长足 的进 步 ,临床 生化 、免 疫 等 检测 方 法和 项 目也 在 不断 完善 ,已成 为 多种
由通 过 肾小 球 滤 膜 ,但 部 分 被 。 肾小管 重 吸 收 ,故 其 清除 率 较 G F R为 低 ;且 U r e a受 蛋 白质 摄入 、体 内蛋 白质 分 解 水 平 、 肾血 流 量 、消化 道 出血 等 因素 的影 响较 大 。S c r 和 C c r 是 临床 上反 映 肾功 能最 常用 的指 标 [ 1 2 ] o近年 来研 究 较 多并

慢性肾脏病研究进展

慢性肾脏病研究进展

慢性肾脏病研究进展标签:慢性肾脏病; 研究进展; 综述慢性肾脏病(CKD)在我国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现代公认CKD是一组进行性发展的慢性非感染性疾病,成为全世界国家必须面临的严重挑战。

影响慢性肾脏病进程的因素很多,本文就慢性肾脏病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 慢性肾脏病的流行病学特点慢性肾脏病已成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主要公共健康问题之一。

我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20岁以上成年人CKD的患病率在10%左右[1]。

有学者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某地方慢性肾脏病患病率为13.5%,知晓率为12.5%[2]。

2 慢性肾脏病的可逆性危险因素2.1 高血压高血压是加速CKD进展的最重要危险因素。

肾脏病变时,肾脏对高血压的调节能力下降,使全身性高血压易传入肾小球内,导致肾小球硬化。

动物实验证实,暴露于全身性高血压,更易出现肾脏进行性损害[3]。

2.2 蛋白尿蛋白尿可以启动与促进肾间质的纤维化,直接参与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进展。

2.3 肥胖肥胖可以通过一系列代谢紊乱和血流动力学机制介导肾脏损害,已成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危险因索[4]。

2.4 贫血与促红细胞生成素产生减少EPO减少以及造血原料的缺乏,使肾性贫血加重。

EPO减少及贫血本身可以促进慢性肾功能衰竭进展。

2.5 高血糖有研究表明,积极降糖可以使糖尿病肾病发生的风险下降25%,随访15年,蛋白尿患者也明显下降[5]。

2.6 血脂脂质代谢紊乱引起肾功能损害。

主要通过动脉硬化和增加炎症因子产生、肾小球血流动力学等多种机制介导肾脏损害[6]。

3 中医对慢性肾脏病的认识慢性肾脏病在中医也无一个特定的病名相对应,但可在“关格”、“溺毒”、“水肿”等论述中找到类似记载。

程锦国[7]认为,慢性肾脏病表现为肺、脾、肾虚损,又表现为风邪、水湿、湿热,瘀血、痰浊与湿浊夹杂。

孙伟教授[8]认为,CKD属本虚标实之证,肾虚为本,外感、湿(热)、瘀血为标。

黄春林[9]认为,肾病的证候特征以虚损为主。

外泌体在肾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外泌体在肾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综述与讲座•外泌体在肾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何星,王富博,叶华茂[关键词]外泌体;肾脏疾病;分子机制;诊断;治疗[中图分类号]R34[文献标志码]B[DOI]10.3969/j.issn.1009-0754.2021.02.041外泌体是一种大小为40-160nm的细胞外囊泡,包含有多种诸如核酸、蛋白质、脂类、氨基酸、小分子代谢物等内容物,这些内容物可以反映其细胞来源。

此外,外泌体还可以将内容物转运到靶细胞,成为细胞与细胞之间信息传递的重要媒介。

外泌体在体液中广泛存在。

有研究通过分析肾单位不同节段的外泌体成分及其与肾脏生理和病理生理的相关性,验证了与肾脏疾病相关的来自血清、肾小管细胞、肾实质细胞、肾小球内皮细胞、间充质干细胞、泌尿系统干细胞、癌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外泌体的来源与作用[1-2],说明外泌体广泛参与了多种肾脏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本文就外泌体在肾脏生理学和肾脏疾病的分子机制、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综述。

1外泌体在肾脏生理学中的作用肾脏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器官之一。

外泌体在肾单位细胞间通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

蛋白质组学研究表明,肾单位中的外泌体主要来自位于近曲小管、髓攀升支粗段、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肾小球足细胞和肾小管细胞。

不仅如此,尿液外泌体中富含的多种蛋白质和转运蛋白均来自于肾单位中的细胞。

例如,来自肾小球足细胞的足糖萼蛋白、来自近曲小管的水通道蛋白(aquaporin,AQP)-1、来自髓袢升支粗段的2型Na*-K+-2Cl-同向转运体、来自远曲小管的Na*-Cl-同向转运体以及来自集合管的AQP-2蛋白[3]。

这些研究表明,肾单位中的外泌体来源于肾单位中的不同细胞,而且包含有这些细胞中的重要信息分子。

研究发现,集合管细胞在血管加压素类似物作用下,其外泌体中AQP-2表达升高,从而诱导邻近细胞上调AQP-2的表达以增强水的重吸收⑷。

Gildea等⑸研究发现,肾小球足细胞的外泌体可沿近曲小管将信息传递至远曲小管上皮细胞。

中医药在肾脏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在肾脏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在肾脏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近年来,中医药在肾脏疾病治疗中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肾脏是人体重要的排毒器官,肾脏疾病的发生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被广泛应用于肾脏疾病的治疗与康复。

本文将从中医药的研究角度,探讨其在肾脏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一、中医药治疗肾脏疾病的理论依据中医药治疗肾脏疾病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中医阴阳学说、经络学说和脏腑学说。

中医阴阳学说认为身体健康与阴阳平衡有关,肾脏是人体的阴器官,具有调整和平衡阴阳的作用。

经络学说强调肾脏是人体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理经络,可以达到治疗肾脏疾病的效果。

脏腑学说认为肾脏是水液代谢的重要脏腑,通过调整肾脏功能,可以促进水液代谢的平衡。

二、中医药治疗肾脏疾病的研究方法中医药治疗肾脏疾病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临床观察、实验研究和药物筛选。

通过临床观察,可以总结和验证中医药治疗肾脏疾病的经验和疗效。

实验研究可以从分子水平和细胞水平揭示中医药治疗肾脏疾病的作用机制。

药物筛选则是通过动物模型和体外实验评估中药对肾脏疾病的治疗效果。

三、中医药治疗肾脏疾病的研究进展1. 中医药对慢性肾脏疾病的治疗许多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药对慢性肾脏疾病的治疗具有显著效果。

例如,黄芪、党参等中草药具有免疫调节和抗氧化的作用,可以减轻慢性肾脏疾病患者的症状和改善肾功能。

此外,针灸疗法在慢性肾脏疾病的治疗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 中医药对急性肾脏损伤的治疗急性肾脏损伤是肾脏疾病中的一种严重类型,中医药在其治疗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一些中草药如连翘、金银花等具有抗炎和保护肾脏功能的作用,可以有效缓解急性肾脏损伤的症状。

3. 中医药对肾脏结石病的治疗肾脏结石病是肾脏疾病中常见的一种疾病,中医药在其治疗中也有独特的效果。

例如,消石散等中草药通过调动气机、疏通经络,可以溶解结石并促进其排出,达到治疗的效果。

四、中医药治疗肾脏疾病的临床应用中医药治疗肾脏疾病的临床应用主要包括中药内服和中药外敷。

CD2相关蛋白在肾脏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及相关研究进展

CD2相关蛋白在肾脏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及相关研究进展

综述һ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460143)作者简介:梁勇华(1990~)ꎬ男ꎬ硕士ꎬ住院医师ꎬ研究方向:儿童肾脏疾病ꎮ通信作者:刘运广(1962~)ꎬ男ꎬ硕士ꎬ二级教授ꎬ研究方向:儿童肾脏疾病ꎬ电子邮箱:lyg9226@163.comꎮCD2相关蛋白在肾脏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及相关研究进展һ梁勇华1㊀刘运广2㊀罗秀状2(1右江民族医学院研究生院ꎬ广西百色市㊀533000ꎬ电子邮箱:710304325@qq.comꎻ2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ꎬ广西百色市㊀533000)ʌ提要ɔ㊀CD2相关蛋白(CD2AP)是由CD2AP基因编码产生的一种足细胞裂孔隔膜分子ꎬ是肾小球滤过屏障形成的重要蛋白分子ꎬ其在维持足细胞结构形态以及生理功能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ꎬ多种肾脏疾病的发生与CD2AP表达密切相关ꎮ本文就近年来CD2AP的结构分布㊁与肾脏疾病的关系及相关分子机制进行综述ꎮʌ关键词ɔ㊀CD2相关蛋白ꎻ足细胞ꎻ肾脏疾病ꎻ综述ʌ中图分类号ɔ㊀R692㊀㊀ʌ文献标识码ɔ㊀A㊀㊀ʌ文章编号ɔ㊀0253 ̄4304(2019)03 ̄0361 ̄05DOI:10.11675/j.issn.0253 ̄4304.2019.03.21㊀㊀CD2相关蛋白(CD2associatedproteinꎬCD2AP)主要在肾脏的肾小球足细胞裂孔隔膜上表达ꎬ是保持肾小球滤过屏障生理完整性的重要组成成分[1]ꎮCD2AP表达量的减少及结构的变化可引起足细胞裂孔隔膜分子(slitdiaphragmꎬSD)结构的改变ꎬ并出现足细胞融合㊁足细胞从肾小球基底膜脱落ꎬ而成熟的足细胞没有增殖能力ꎬ其发生损伤可能导致持续性不可逆性蛋白尿[2]ꎬ并逐渐出现肾功能衰竭甚至死亡[3-5]ꎮ有研究显示ꎬ嘌呤霉素肾损害的小鼠足细胞CD2AP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量低于正常小鼠ꎬ提示CD2AP在肾病的发生中有重要的作用ꎬ而其具体作用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ꎮ本文就CD2AP的结构分布㊁与肾脏疾病的关系及相关分子机制进行综述ꎮ1㊀CD2AP蛋白的结构及分布CD2AP蛋白是由位于6p12染色体上的CD2AP基因编码ꎬ其编码区长为1920bpꎬ含有18个外显子ꎬ由639个氨基酸组成ꎬ分子量约为70kDaꎬ其含有特殊的SH3结构ꎬ在维持正常肾功能所需的细胞与细胞结合中发挥重要作用[6-7]ꎮ电子密度图分析表明ꎬCD2AP蛋白中央由卷曲螺旋结构域组成ꎬ形成四聚体的界面ꎬ周围有四个对称相关的图案ꎬ每个图案包含三个球状结构域对应三个SH3结构域[8-10]ꎬ该结构域由3个Src同源结构域组成ꎬ链接在CD2AP的N端ꎬ为一个高度保守的结构域ꎬ但其氨基酸组成在少数几个关键位点上存在差异ꎬ具有广泛的分子靶点ꎬ能够与分化抗原簇2(clusterofdifferentiation2ꎬCD2)㊁ALG ̄2相互作用蛋白X(ALG ̄2 ̄interactingproteinXꎬALIX)㊁泛素连接酶(CasitasB ̄lineagelymphomaꎬc ̄Cbl)和泛素相互作用ꎬ具有分子识别和结合受体的功能ꎻC端为一种螺旋式(亮氨酸-拉链)结构域[11-13]ꎮCD2AP的这种特殊构成是其能使足细胞与不同分子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并参与肾病发生的基础ꎮCD2AP是由Dustin等[14]在小鼠身上发现ꎬ人类的CD2AP分子与小鼠非常相似ꎬ在人体内CD2AP主要在肾小球的足细胞及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表面表达ꎬ在脑毛细血管㊁集合管㊁近端肾小管及远端肾小管细胞等也有少量表达[15]ꎮ2㊀CD2AP与肾脏疾病的关系CD2AP作为足细胞的重要蛋白之一ꎬ其特殊的SH3结构使其可以与足细胞的其他蛋白分子如α ̄辅肌动蛋白 ̄4(a ̄actinin ̄4ꎬACTN4)㊁膜蛋白(Podocin)㊁足细胞裂孔隔膜特异蛋白(Nephrin)等相互作用ꎬ一起维持足细胞SD的正常形态和生理功能[16]ꎮ多项实验证实ꎬCD2AP表达下降㊁缺失㊁损伤均会影响足细胞SD的生理功能ꎬ引起足细胞的细胞骨架破坏ꎬ影响滤过膜的通透性ꎬ从而出现大量蛋白尿[3-5]ꎮ而CD2AP基因剔除的小鼠在出生后约4周会出现肾衰竭和肾病综合征ꎬ并在6周时死亡[3]ꎮ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focalsegmentalglomerularsclerosisꎬFSGS)患者存在CD2AP突变ꎬ且激素耐药型的FSGS患者可检测出杂合CD2AP突变[17]ꎮCD2AP纯合子突变小鼠表现出严重的肾病综合征ꎬ伴有系膜细胞硬化ꎬCD2AP单倍体功能不全的小鼠在9月龄时肾脏表现为系膜扩张和高细胞性ꎬ将CD2AP基因转入足细胞后可降低CD2AP纯合子突变株的死亡率ꎬ提示CD2AP是肾足细胞功能的主要位点[4]ꎮTsvetkov等[18]对一名确诊为FSGS且使用类固醇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抗蛋白治疗6个月后病情反复的患者进行基因测序ꎬ结果显示CD2AP中有一个杂合子p.t374aꎬc.1120a.g突变ꎬ突变位于CD2AP基因富含脯氨酸的编码区域ꎬ组织学检查也证实FSGS患者存在该突变ꎮ郝胜等[19]研究结果显示ꎬ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rimarynephroticsyndromeꎬPNS)患者肾组织CD2AP蛋白的表达低于正常健康者ꎬ且病理表现为FSGS的PNS患儿CD2AP蛋白表达降低ꎮ史秀岩等[20]研究结果显示ꎬ微小病变型肾病(minimalchangediseaseꎬMCD)及膜性肾病(membranousnephropathyꎬMN)患者肾组织CD2AP蛋白表达量均低于健康对照组ꎮHyvönen等[21]对2251名Ⅰ型糖尿病患者CD2AP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polymorphismsꎬSNPs)进行分析后发现CD2APSNPrs9369717和rs9349417与终末期肾病(end ̄stagerenaldiseaseꎬESRD)相关ꎬCD2AP基因变异可能增加Ⅰ型糖尿病患者ESRD的易感性ꎮ在FSGS㊁MCD㊁MN㊁糖尿病肾病等患者中均发现CD2AP基因的突变及蛋白表达量的改变ꎬ提示CD2AP基因突变为多种肾脏疾病的致病原因ꎮ3㊀CD2AP在肾病中的相关分子机制3.1㊀CD2AP参与多种信号转导㊀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足细胞凋亡是肾小球硬化的标志之一ꎬ是进行性肾脏疾病发展的关键一步[22]ꎬ但足细胞凋亡的分子调控尚不十分清楚ꎮ足细胞内存在多种信号通路ꎬ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ꎬPI3K)/蛋白激酶B(proteinkinaseBꎬPKB/Akt)是一种抗凋亡㊁促生存的信号通路ꎬ活化胞内PI ̄3K可使磷脂酰肌醇 ̄3ꎬ4ꎬ5 ̄三磷酸(phosphatidylinositol3ꎬ4ꎬ5 ̄trisphosphateꎬPIP3)水平升高并使Akt磷酸化ꎬ而Akt的激活在细胞增殖㊁分化㊁凋亡和代谢调控中起重要作用[23]ꎮ在嘌呤霉素氨基核苷(puromycinaminonucleosideꎬPAN)肾损伤模型中ꎬCD2AP基因的转录受到抑制ꎬ使CD2AP蛋白表达下降ꎬ分布异常ꎬPI3K/Akt信号途径不能激活ꎬ丝氨酸蛋白激酶(glycogensynthasekinase3βꎬGSK3β)磷酸化也被抑制ꎬ从而诱导足细胞凋亡[23-25]ꎮ此外ꎬCD2AP蛋白还可调控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growthfactorꎬEGF)/EGFR㊁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growthfactor ̄βꎬTGFβ)/p38等通路ꎮHa等[24]研究发现糖尿病肾病患者肾脏高葡萄糖和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dvancedglycationend ̄productꎬAGE)能降低肾脏组织CD2AP蛋白和mRNA的表达ꎬPI3K抑制剂能阻止高糖和AGE诱导的CD2AP蛋白在滤过膜的含量和分布的变化ꎬ提示糖尿病患者PI3K/Akt信号通路可诱导足细胞CD2AP蛋白的表型发生改变ꎬ从而导致糖尿病肾病的发生ꎮ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growthfactorꎬTGF) ̄β信号通路广泛参与细胞生长㊁分化㊁凋亡㊁细胞内动态平衡等过程ꎮTGF ̄β被认为是足细胞损伤的中心介质ꎬ随着自分泌和旁分泌的激活ꎬTGF ̄β在肾小球和肾小管间质区的信号级联被认为是所有慢性肾脏疾病(chronickidneydiseasesꎬCKDs)的标志[26]ꎮTGF ̄β可经Smad途径介导足细胞凋亡ꎬ同时亦可激活PI3K/AKT途径ꎬ而后者需要足细胞CD2AP蛋白的参与[27]ꎮ研究发现ꎬCD2AP可使树突蛋白转移至胞核ꎬ而树突蛋白可使胞浆组织蛋白酶L(CathepsinLꎬCatL)的表达增强ꎬCD2AP可被CatL蛋白水解ꎬ在足细胞损伤时促进蛋白酶的持续表达ꎬ进而增加TGF ̄β1诱导足细胞凋亡的敏感性[23ꎬ26]ꎮ有研究显示ꎬ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流动力学和代谢的变化与肾小球系膜中TGF ̄β1表达的增加和细胞外基质的扩张以及足细胞数量的减少相关[28]ꎮ3.2㊀CD2AP参与细胞间的黏附及迁移㊀肌动蛋白以多种方式参与细胞的黏附并维持上皮屏障功能的稳定ꎮ肌动蛋白不仅可以通过聚集膜黏附分子参与质膜结构域的形成过程ꎬ它还能通过细胞黏附分子的黏附作用稳定细胞质肌动蛋白网络的正常结构ꎮ同时ꎬ肌动蛋白还参与细胞接触部位的机械转导ꎬ从而增强细胞间的黏附ꎬ而CD2AP蛋白是维持肌动蛋白稳定性所必需的物质ꎮCD2AP与稳定的肌动蛋白池和ACTN4蛋白共同定位于细胞间黏附处ꎬ抑制肌动蛋白丝倒刺样末端结构的动力作用ꎬ剔除CD2AP基因可使细胞黏附处的肌动蛋白减少ꎬ黏合强度降低ꎬ导致细胞之间的链接撕裂ꎬ屏障功能破坏[29]ꎮ因此ꎬCD2AP不仅能增强细胞之间的黏附作用ꎬ使上皮细胞适应机械应力ꎬ还可增加肌动蛋白的积累和维持细胞黏附连接的稳定ꎮ研究发现ꎬCD2AP可将肌动蛋白的加帽蛋白(cappingproteinꎬCP)招募到细胞边缘ꎬ靠近肌动蛋白丝有刺的末端并被CP覆盖ꎬCD2AP的缺失导致CP不能正常向细胞边缘聚集ꎬ细胞周边肌动蛋白丝的动力减弱[30-31]ꎮ白细胞黏附㊁爬行和迁移是通过内皮细胞机械感受器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adhesionmolecule ̄1ꎬICAM ̄1)的聚集来调节的ꎮSchaefer等[32]研究发现ꎬ内皮细胞中CD2AP可与ICAM ̄1相互作用ꎬ这种相互作用介导ICAM ̄1的机械信号传递ꎬ并推动皮层肌动蛋白(cortactin)和纤维型肌动蛋白(F ̄actin)向黏附复合物募集ꎻ此外ꎬCD2AP与聚集的ICAM ̄1结合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 ̄angiotensinsystemꎬRAS)相关C3型肉毒毒素底物1(ras ̄relatedC3botulinumtoxinsubstrate1ꎬRacl)的招募和激活所必需的ꎻ相反ꎬRacl的活性限制了CD2AP ̄ICAM ̄1的相互作用ꎻCD2AP是ICAM ̄1聚集的负调节因子ꎬ可限制ICAM ̄1黏附复合物的形成ꎬ阻止中性粒细胞无控制的黏附和细胞间的迁移ꎮ因此ꎬCD2AP对ICAM ̄1起负调节作用ꎬ这为CD2AP在肾病中的炎症反应提供了新的理论机制ꎮ3.3㊀CD2AP与其他相关蛋白的相互作用㊀近年来研究发现ꎬ肾病蛋白㊁CD2AP㊁ACTN4㊁突触连接蛋白㊁瞬时受体电位阳离子通道蛋白等足细胞相关蛋白分子是足细胞裂孔膜的重要组成部分ꎬ共同维持着肾小球的正常生理功能[33-34]ꎮCD2AP的三个SH3使其不仅可与足细胞裂隙膜蛋白羧基端结构域结合ꎬ还可以与肾病蛋白相结合形成复合物ꎬ共同构成足细胞的骨架ꎬ维持滤过膜的滤过功能ꎮ肾病蛋白和CD2AP通过与PI3K的p85调节亚基相互作用ꎬ激活PI3K/AKTꎬ共同参与细胞内的信号转导[15ꎬ24]ꎮ有研究发现P85㊁CD2AP㊁肾病蛋白可以发生免疫共沉淀ꎬ并形成肾病蛋白 ̄CD2AP ̄P85复合物ꎬCD2AP的SH3结构介导该复合物的形成[35-37]ꎮ在小鼠的动物模型中剔除小鼠CD2AP基因后ꎬ肾病蛋白基因表达减少ꎬ足细胞裂隙膜蛋白基因表达增加ꎻ剔除足细胞裂隙膜蛋白基因后ꎬ肾病蛋白基因表达减少ꎬCD2AP基因表达增加ꎻ剔除肾病蛋白基因时ꎬCD2AP基因表达增加ꎬ而足细胞裂隙膜蛋白基因表达不变[38]ꎬ提示三者间的关系密不可分ꎬCD2AP基因可能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ꎮ接头蛋白85(Cbl ̄interactingproteinof85kDaꎬCIN85)与CD2AP均属于适配蛋白家族中的一员ꎬ两者的序列和结构有高度的相似性ꎬ他们都包含三个SH3结构域ꎬ一个脯氨酸丰富区和一个盘绕结构域[39-41]ꎮ在CD2AP基因完全剔除(CD2AP-/-)的小鼠中足细胞的CIN85表达增强ꎬ而在无CD2AP基因缺失(CD2AP+/+)的小鼠其足细胞CIN85的表达明显减少ꎬ而且在CD2AP存在时ꎬ小泛素相关修饰因子对CIN85的类泛素化作用增强ꎬCIN85与nephrin的结合增加[39]ꎬ这种调节共同维持狭缝隔膜分子的缝隙膜稳定性ꎮCIN85和CD2AP的SH3结构域可相互作用ꎬ并通过激活配体参与细胞内信号受体的内吞过程ꎬCIN85和CD2AP还可参与大麻素受体1介导的多种受体酪氨酸激酶的信号转导[12ꎬ40]ꎮ支架蛋白抗原1(RasGTPase ̄activating ̄likeproteinꎬIQGAP1)是链接肌动蛋白细胞骨架与裂隙隔膜蛋白的支架蛋白ꎬ参与足细胞的运动ꎬ影响足细胞的通透性[42]ꎮIQGAP1与足细胞缝隙隔膜内的多个蛋白质如nephrin㊁膜相关鸟苷酸激酶1抗体(Themembrane ̄associatedguanylatekinasewithinvertedꎬMAGI ̄1)㊁CD2AP㊁podocin㊁酪氨酸激酶衔接蛋白1/2(RecombinantNonCatalyticRegionOfTyrosineKinaseAdaptorProtein1/2ꎬNCK1/2)㊁ACTN4㊁β连环蛋白(β ̄catenin)蛋白相互作用[43]ꎬ共同参与细胞骨架蛋白的调节ꎬ并且可连接细胞骨架与狭缝隔膜复合体ꎬIQGAP1表达下调可降低足细胞的迁移ꎬ增加足细胞层的通透性ꎬ这在肾小球疾病的病理生理中具有重要意义ꎮ4㊀小㊀结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表明CD2AP与肾病的发生㊁发展密切相关ꎬ其表达的减弱或缺失均可导致肾病ꎬ但其在肾病中的作用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ꎬ了解CD2AP基因及其相关蛋白在肾病中的作用机制ꎬ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及预后的判断ꎬ也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指导意见ꎮ参㊀考㊀文㊀献[1]㊀KuuselaSꎬWangHꎬWasikAAꎬetal.TankyraseinhibitionaggravateskidneyinjuryintheabsenceofCD2AP[J].CellDeathDisꎬ2016ꎬ7:e2302.[2]㊀LiSꎬLiuXꎬLeiJꎬetal.CrocinprotectspodocytesagainstoxidativestressandinflammationinducedbyhighglucosethroughinhibitionofNF ̄kB[J].CellPhysiolBiochemꎬ2017ꎬ42(4):1481-1492.[3]㊀KangHGꎬLeeMꎬLeeKBꎬetal.Lossofpodocalyxincausesanovelsyndromictypeofcongenitalnephroticsyndrome[J].ExpMolMedꎬ2017ꎬ49(12):e414.[4]㊀BrunskillEWꎬPotterSS.PathogenicpathwaysareactivatedineachmajorcelltypeoftheglomerulusintheCd2apmutantmousemodeloffocalsegmentalglomerulosclerosis[J].BMCNephrolꎬ2015ꎬ16:71.[5]SaurusPꎬTolvanenTAꎬLindforsSꎬetal.InhibitionofSHIP2inCD2AP ̄deficientpodocytesamelioratesreactiveoxygenspeciesgenerationbutaggravatesapoptosis[J].SciRepꎬ2017ꎬ7(1):10731.[6]㊀CumminsTDꎬWuKZLꎬBozatziPꎬetal.PAWS1controlscytoskeletaldynamicsandcellmigrationthroughassociationwiththeSH3adaptorCD2AP[J].JCellSciꎬ2018ꎬ131(1).pii:jcs202390.[7]㊀AshrafSꎬKudoHꎬRaoJꎬetal.Mutationsinsixnephrosisgenesdelineateapathogenicpathwayamenabletotreatment[J].NatCommunꎬ2018ꎬ9(1):1960.[8]㊀AdairBDꎬAltintasMMꎬMoellerCCꎬetal.StructureofthekidneyslitdiaphragmadapterproteinCD2 ̄associatedproteinasdeterminedwithelectronmicroscopy[J].JAmSocNephrolꎬ2014ꎬ25(7):1465-1473.[9]ChoDHꎬBaeJSꎬJeongJMꎬetal.ThefirstreportofCD2associatedproteingeneꎬinateleost(RockbreamꎬOplegnathusfasciatus):Aninvestigationoftheimmuneresponseuponinfectionwithseveralpathogens[J].FishShellfishImmunolꎬ2017ꎬ67:1-6.[10]HuberSꎬKaragencTꎬRitlerDꎬetal.IdentificationandcharacterisationofaTheileriaannulataproline ̄richmicrotubuleandSH3domain ̄interactingprotein(TaMISHIP)thatformsacomplexwithCLASP1ꎬEB1ꎬandCD2APattheschizontsurface[J].CellMicrobiolꎬ2018ꎬ20(7):e12838. [11]RoukaEꎬSimisterPCꎬJanningMꎬetal.DifferentialrecognitionpreferencesofthethreeSrchomology3(SH3)domainsfromtheadaptorCD2 ̄associatedprotein(CD2AP)anddirectassociationwithRasandRabinteractor3(RIN3)[J].JBiolChemꎬ2015ꎬ290(42):25275-25292.[12]OrtegaRoldanJLꎬCasaresSꎬRingkjøbingJensenMꎬetal.DistinctubiquitinbindingmodesexhibitedbySH3domains:moleculardeterminantsandfunctionalimplications[J].PLoSOneꎬ2013ꎬ8(9):e73018.[13]CalcoGNꎬStephensORꎬDonahueLMꎬetal.CD2 ̄associatedprotein(CD2AP)enhancescasitasBlineagelymphoma ̄3/c(Cbl ̄3/c) ̄mediatedRetisoform ̄specificubiquitinationanddegradationviaitsamino ̄terminalSrchomology3domains[J].JBiolChemꎬ2014ꎬ289(11):7307-7319. [14]DustinMLꎬOlszowyMWꎬHoldorfADꎬetal.AnoveladaptorproteinorchestratesreceptorpatterningandcytoskeletalpolarityinT ̄cellcontacts[J].Cellꎬ1998ꎬ94(5):667-677. [15]吝㊀娜.王保兴.CD_2AP相关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ꎬ2013ꎬ14(9):836-838. [16]曹㊀珊ꎬ刘运广.TRPC6与肾脏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ꎬ2018ꎬ20(1):72-76. [17]BuescherAKꎬKonradMꎬNagelMꎬetal.MutationsinpodocytegenesareararecauseofprimaryFSGSassociatedwithESRDinadultpatients[J].ClinNephrolꎬ2012ꎬ78(1):47-53.[18]TsvetkovDꎬHohmannMꎬAnistanYMꎬetal.ACD2APmutationassociatedwithfocalsegmentalglomerulosclerosisinyoungadulthood[J].ClinMedInsightsCaseRepꎬ2016ꎬ9:15-19. [19]郝㊀胜ꎬ吴㊀滢ꎬ康郁林ꎬ等.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肾组织CD2AP表达与足细胞损伤相关性的初步探讨[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ꎬ2015ꎬ10(1):71-74.[20]史秀岩ꎬ张㊀春ꎬ付应峰ꎬ等.CD2相关蛋白在肾病综合征中的表达及意义[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ꎬ2012ꎬ28(5):490-494.[21]HyvönenMEꎬIhalmoPꎬSandholmNꎬetal.CD2APisassociatedwithend ̄stagerenaldiseaseinpatientswithtype1diabetes[J].ActaDiabetolꎬ2013ꎬ50(6):887-897.[22]WangPꎬZhaoFꎬNieXꎬetal.KnockdownofNUP160inhibitscellproliferationꎬinducesapoptosisꎬautophagyandcellmigrationꎬandalterstheexpressionandlocalizationofpodocyteassociatedmoleculesinmousepodocytes[J].Geneꎬ2018ꎬ664:12-21.[23]RenQꎬYouYuS.CD2 ̄associatedproteinparticipatesinpodocyteapoptosisviaPI3K/Aktsignalingpathway[J].JReceptSignalTransductResꎬ2016ꎬ36(3):288-291. [24]HaTSꎬHongEJꎬHanGD.DiabeticconditionsdownregulatetheexpressionofCD2APinpodocytesviaPI3 ̄K/Aktsignalling[J].DiabetesMetabResRevꎬ2015ꎬ31(1):50-60. [25]ParkHYꎬSeongSBꎬMinSYꎬetal.CD2 ̄associatedprotein/phosphoinositide3 ̄kinasesignalinghasapreventiveroleinangiotensinII ̄inducedpodocyteapoptosis[J].IntJBiochemCellBiolꎬ2016ꎬ79:370-381.[26]CasalenaGꎬBottingerEꎬDaehnI.TGFβ ̄inducedactincytoskeletonrearrangementinpodocytesisassociatedwithcompensatoryadaptationofmitochondrialenergymetabolism[J].Nephronꎬ2015ꎬ131(4):278-284.[27]LiuJꎬZhangYDꎬChenXLꎬetal.TheprotectiveeffectoftheEP2receptoronTGF ̄beta1inducedpodocyteinjuryviathePI3K/Aktsignalingpathway[J].PLoSOneꎬ2018ꎬ13(5):e0197158.[28]YaddanapudiSꎬAltintasMMꎬKistlerADꎬetal.CD2APinmouseandhumanpodocytescontrolsaproteolyticprogramthatregulatescytoskeletalstructureandcellularsurvival[J].JClinInvestꎬ2011ꎬ121(10):3965-3980. [29]TangVWꎬBrieherWM.FSGS3/CD2APisabarbed ̄endcappingproteinthatstabilizesactinandstrengthensadherensjunctions[J].JCellBiolꎬ2013ꎬ203(5):815-833.[30]ZhaoJꎬBruckSꎬCemerskiSꎬetal.CD2APlinkscortactinandcappingproteinatthecellperipherytofacilitateformationoflamellipodia[J].MolCellBiolꎬ2013ꎬ33(1):38-47.[31]HeFFꎬZhangCꎬChenSꎬetal.RoleofCD2 ̄associatedproteininalbuminoverload ̄inducedapoptosisinpodocytes[J].CellBiolIntꎬ2011ꎬ35(8):827-834.[32]SchaeferAꎬVanDuijnTJꎬMajoleeJꎬetal.EndothelialCD2APbindsthereceptorICAM ̄1tocontrolmechanosignalingꎬleukocyteadhesionꎬandtherouteofleukocytediapedesisinvitro[J].JImmunolꎬ2017ꎬ198(12):4823-4836.[33]DongNꎬMengLꎬXueRꎬetal.AdrenomedullinamelioratespodocyteinjuryinducedbypuromycinaminonucleosideinvitroandinvivothroughmodulationofRhoGTPases[J].IntUrolNephrolꎬ2017ꎬ49(8):1489-1506.[34]NaritaIꎬShimadaMꎬYamabeHꎬetal.NF ̄κB ̄dependentincreaseintissuefactorexpressionisresponsibleforhypoxicpodocyteinjury[J].ClinExpNephrolꎬ2016ꎬ20(5):679-688.[35]WasikAAꎬPolianskyte ̄PrauseZꎬDongMQꎬetal.Septin7formsacomplexwithCD2APandnephrinandregulatesglucosetransportertrafficking[J].MolBiolCellꎬ2012ꎬ23(17):3370-3379.[36]HuangYPꎬQiuLZꎬZhouGP.MicroRNA ̄939down ̄regulatesCD2 ̄associatedproteinbytargetingpromoterinHEK ̄293Tcells[J].RenFailꎬ2016ꎬ38(4):508-513.[37]RinschenMMꎬPahmeyerCꎬPisitkunTꎬetal.ComparativephosphoproteomicanalysisofmammalianglomerulirevealsconservedpodocinC ̄terminalphosphorylationasadeterminantofslitdiaphragmcomplexarchitecture[J].Proteomicsꎬ2015ꎬ15(7):1326-1331.[38]范青锋ꎬ丁㊀洁ꎬ邢㊀燕ꎬ等.通过基因敲低探讨多个足细胞分子作用及分子间反应[J].中华肾脏病杂志ꎬ2005ꎬ21(10):593-599.[39]TossidouIꎬNiedenthalRꎬKlausMꎬetal.CD2APregulatesSUMOylationofCIN85inpodocytes[J].MolCellBiolꎬ2012ꎬ32(6):1068-1079.[40]CeregidoMAꎬGarcia ̄PinoAꎬOrtega ̄RoldanJLꎬetal.MultimericanddifferentialbindingofCIN85/CD2APwithtwoatypicalproline ̄richsequencesfromCD2andCbl ̄b∗[J].FEBSJꎬ2013ꎬ280(14):3399-3415.[41]RajuSꎬKometaniKꎬKurosakiTꎬetal.TheadaptormoleculeCD2APinCD4TcellsmodulatesdifferentiationoffollicularhelperTcellsduringchronicLCMVinfection[J].PLoSPathogꎬ2018ꎬ14(5):e1007053.[42]RigothierCꎬSaleemMAꎬBourgetCꎬetal.NucleartranslocationofIQGAP1proteinuponexposuretopuromycinaminonucleosideinculturedhumanpodocytes:ERKpathwayinvolvement[J].CellSignalꎬ2016Octꎻ28(10):1470-1478.[43]RigothierCꎬAugustePꎬWelshGIꎬetal.IQGAP1Interactswithcomponentsoftheslitdiaphragmcomplexinpodocytesandisinvolvedinpodocytemigrationandpermeabilityinvitro[J].PlosOneꎬ2012ꎬ7(5):e37695.(收稿日期:2018-10-12㊀修回日期:2019-01-02)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上接第343页)㊀㊀综上所述ꎬ雷公藤甲素可致CHO细胞凋亡ꎬ可能与其引起ERK/c ̄fos异常表达有关ꎬ但延长雷公藤甲素处理细胞的时间并不增加细胞凋亡程度ꎮ黄体酮对雷公藤甲素所致仓鼠卵巢细胞损害具有保护功能ꎮ参㊀考㊀文㊀献[1]㊀何㊀昱ꎬ石森林ꎬ张茹萍ꎬ等.雷公藤多苷主要有效成分的含量研究[J].药物分析杂志ꎬ2013ꎬ33(2):197-200.[2]㊀崔艳秋ꎬ陆㊀莉ꎬ王晓民.雷公藤内酯醇及其衍生物的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ꎬ2011ꎬ32(6):859-864.[3]㊀丁㊀樱ꎬ杨晓青ꎬ李向峰ꎬ等.中成药雷公藤多苷对儿童性腺发育的影响[J].中医儿科杂志ꎬ2013ꎬ9(1):20-23.[4]㊀孙㊀凤ꎬ杨兴华ꎬ马冬梅ꎬ等.雷公藤用药者生殖毒性发生率的Meta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ꎬ2014ꎬ11(2):94-99ꎬ103.[5]㊀崔卫东ꎬ张士巧ꎬ赵幸福ꎬ等.天癸一号联合黄体酮治疗抗精神药物所致药源性闭经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中医药导报ꎬ2015ꎬ21(17):67-70.[6]㊀LiuJꎬJiangZZꎬLiuLꎬetal.TriptolideinducesadverseeffectonreproductiveparametersoffemaleSprague ̄Dawleyrats[J].DrugChemToxicolꎬ2011ꎬ34(1):1-7.[7]㊀ZhangJꎬLiuLꎬMuXꎬetal.Effectoftriptolideonestradiolreleasefromculturedratgranulosacells[J].EndocrJꎬ2012ꎬ59(6):473-481.[8]㊀张㊀武ꎬ胡永良.P44/42MAPK介导雷公藤甲素致肾上腺皮质细胞凋亡作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ꎬ2014ꎬ16(3):27-29.[9]㊀王凤兰.主动免疫联合黄体酮治疗习惯性流产患者的临床疗效[J].中国药物经济学ꎬ2016ꎬ11(11):80-81.[10]杨春桃.不同剂量黄体酮治疗无排卵型月经失调的临床效果[J].中国妇幼保健ꎬ2015ꎬ30(31):5489-5491.[11]杨彩虹.黄体酮不同给药途径治疗黄体功能不全先兆流产的疗效对比分析[J].北方药学ꎬ2017ꎬ14(1):97-98.[12]胡利霞ꎬ涂雪松ꎬ陈玉环ꎬ等.安宫黄体酮联合补肾活血方治疗抗精神药物所致的药源性闭经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实用医技杂志ꎬ2016ꎬ23(7):742-744.(收稿日期:2018-09-12㊀修回日期:2018-12-10)。

肾内科前沿研究报告

肾内科前沿研究报告

肾内科前沿研究报告肾内科前沿研究报告肾内科是研究肾脏疾病的内科学科。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肾内科领域的前沿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本报告将介绍肾内科前沿研究的一些进展,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肾脏病诊断技术的发展1. 基因检测技术基因检测技术可以通过检测特定基因突变来确定患者是否患有遗传性肾脏疾病,如多囊肾等。

这项技术的应用可以早期发现疾病,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2. 蛋白质组学蛋白质组学研究肾脏疾病相关蛋白的表达、分布和功能,可以为肾脏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随着质谱仪等分析设备的发展,蛋白质组学已经成为肾脏疾病研究的重要手段。

二、肾脏病治疗的新进展1. 靶向治疗靶向治疗是一种根据肾脏疾病的分子机制来选择和应用药物的治疗策略。

这种治疗方法相比传统疗法更具精准性和个体化,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2. 细胞治疗细胞治疗是利用干细胞或其他可分化为肾功能细胞的细胞来修复受损的肾脏组织。

该技术已经在实验室研究阶段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未来有望成为肾脏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

三、肾脏病预防与健康管理1. 生活方式干预生活方式干预主要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和疾病管理等。

优化生活方式可以降低肾脏疾病的风险,对于早期肾脏病患者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2. 早期筛查与干预通过早期筛查,可以发现疾病的潜在风险因素,提前进行干预措施,减少疾病的发生和进展。

例如,在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中进行定期尿蛋白检测,可以早期发现肾脏疾病。

展望未来,肾内科的研究方向主要是肾脏器官的再生和再生医学的发展。

1. 肾脏器官再生肾脏器官再生研究旨在利用干细胞或其他可分化为肾脏组织的细胞来重建受损的肾脏,以替代目前肾脏移植和血液透析等治疗方式。

通过生物三维打印等技术,可以制造出与患者肾脏组织相似的人工肾脏。

2. 再生医学再生医学是一门研究如何利用生物材料、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等技术来重建和修复受损组织和器官的学科。

肾脏再生医学研究的目标是通过再生技术实现肾脏功能的恢复或替代,以提高肾脏疾病的治疗效果。

Tamm-Horsfall蛋白在肾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Tamm-Horsfall蛋白在肾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克隆的分离和鉴定发现ꎬUMOD 和 THP 为同一种糖
仍不明确ꎮ 鉴于 THP 的体内分布、独特结构等推测
出 THP 的一些生理作用ꎬ包括介导水钠潴留、预防
高血 压、 预 防 肾 结 石 形 成、 预 防 尿 路 感 染 ( urinary
tract infectionꎬUTI) 以 及 可 能 在 急 性 肾 损 伤 ( acute
Medical UniversityꎬGuiyang 550001ꎬ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GU JiangꎬEmail:gj0815@ gmail. com
Abstract:Kidney disease is a common diseaseꎬ including acute kidney injuryꎬ urinary tract infectionꎬ and kidney
研究的深入ꎬ其众多生理功能和广泛应用受到许多研究者的关注ꎬ人们发现 THP 与肾脏疾病有密切联系ꎮ 因此ꎬ深
入研究 THP 在各类肾脏疾病中的作用及机制ꎬ可为肾脏疾病的预防、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ꎮ
关键词:肾脏疾病ꎻTamm ̄Horsfall 蛋白ꎻ泌尿系统感染
Research Progress of Tamm ̄Horsfall Protein in Kidney Disease
recent yearsꎬ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study on THPꎬ many researchers have paid attention to its many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and wide application. THP has been found to be closely related to kidney disease. Thereforeꎬin ̄depth study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肾脏疾病的分子医学研究进展
一、引言
肾脏是人体重要的排泄器官之一,负责调节水电解质平衡、酸碱平衡和排除代谢废物等重要功能。

然而,许多因素如遗传因素、药物不良反应和慢性疾病等会导致肾脏发生损伤,从而引发各种肾脏疾病。

过去几十年来,分子医学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在深入了解肾脏疾病的分子机制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介绍近年来关于肾脏疾病的分子医学研究进展。

二、遗传因素对肾脏疾病的影响
最新的分子医学研究指出,遗传因素在肾脏疾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许多单基因突变与不同类型的遗传性肾小球肿(glomerulonephritis)和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肝(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相关联。

同时,基因突变也与一些遗传性肾炎和肾衰竭有关。

通过研究相关基因的功能,科学家们得以了解疾病的发展、进展和治疗机制,这为改善患者的预后和开发新的治疗策略提供了重要线索。

三、药物对肾脏损伤的影响
许多常用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和抗菌药物等,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会对肾脏造成损伤。

分子医学研究表明,这些药物能够直接损害肾小管细胞并导致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最终诱导慢性肾脏损伤。

此外,一些化学治疗药物如顺铂(cisplatin)也被发现与急性肾损伤相关。

深入探究这些药物对于肾脏的毒性作用有助于提高患者用药安全性和选择合适的替代药物。

四、分子标记在肾脏疾病中的应用
近年来,分子标记已成为肾脏疾病诊断和评估预后的重要工具。

一些特异性的分子标记物被用于早期检测肾脏损伤,如参与尿液形成过程中的酶类和蛋白质。

同时,许多炎性分子也作为肾脏疾病活动性和严重程度的生物标志物进行监测,如细
胞因子、趋化因子和白细胞黏附分子等。

准确选择适当的分子标记可以提高对肾脏疾病治疗效果和预后评估的准确性。

五、基因编辑技术在肾脏治疗中的应用
近年来,基因编辑技术发展迅速,并在治疗遗传性肾脏疾病上展现出巨大潜力。

CRISPR-Cas9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基因组编辑的新兴技术,在实验室中已经成功用于修复与肾衰竭相关的突变基因。

此外,通过对小鼠模型进行CRISPR-Cas9筛选也
找到了许多新药靶点,并有希望在未来用于开发针对特定遗传因素引起的肾脏疾病的治疗药物。

六、分子靶向治疗及新药开发
分子医学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肾脏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机制,还为开发针对特定
靶点的分子药物提供了理论基础。

胚胎干细胞和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已被用于生成肾小球内皮细胞,并促进肾脏再生。

基于这些技术,科学家们正在积极开发能通过植入多能干细胞或使用转录因子重新编程的方式来治疗肾脏损伤和衰竭的新策略。

七、总结与展望
在分子医学领域的推动下,我们对肾脏疾病的认识不断增加。

遗传因素、药物
对肾脏的毒性作用、分子标记以及基因编辑技术等方面的重大突破为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肾脏相关疾病提供了新思路。

未来,随着分子医学技术不断创新和完善,相信将有更多的治疗方法和新药问世,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