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安娜的生死本能
安娜爱情悲剧根源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 无法逾越的樊篱—安娜爱情悲剧根源指导教师: 程明媚学生姓名: 赖荣专业: 汉语言文学(师范类)学号: 05083116完成时间:二零零九年五月目录摘要 (3)ABSTRACT (4)1.绪论 (5)2. 爱情与环境的尖锐冲突 (5)3.“伸冤在我,我必报应” (7)4.男权文化的禁锢 (9)5.安娜自身性格矛盾 (11)6. 结论 (15)参考文献 (16)致谢 (17)摘要摘要:安娜是一个追求新生活,具有个性解放特点的贵族妇女形象。
当安娜16岁的时候便由姑母做主嫁给了大她二十多岁的高官卡列宁,卡列宁人生所有的兴趣都在于官场,是一架冷漠麻木的“官僚机器”,相反,安娜却真诚,善良,富有激情,生命力旺盛。
她与卡列宁一起生活了八年,不知爱情为何物,这种麻木的生活窒息了她的生命力,或者说使她的生命力,对于美好爱情的激情活力被压抑了八年。
在和渥伦斯基邂逅之后,她那沉睡的爱的激情和生命的意识终于被唤醒了,开始流露出一种纯真的,发自内心的对真正生活的热切向往之情,然而这样的向往是不为当时俄国上流社会所容忍的,安娜最终在车轮下结束了生命。
关键词: 宗教爱情男权文化性格矛盾AbstractAnna is an aristocratic woman who is liberated in mind and pursues a new life. When Anna was 16, her aunt married her to Karenin, a senior statesman more than 20 years older that her. Karenin is a “bureaucratic machine”that is cold and insensitive and cares only about the bureaucratic dealings in his whole life. In sharp contrast, Anna is sincere, passionate, energetic and kind-hearted. Having lived with Karenin for eight years, she never knew what love was actually was. This kind of boring and impassionate life has been suffocating her vitality or oppressing her liveliness and the longing for sweet love for eight years. When she one day made her acquaintance with Vronsky, the passion for love and the conscious of life were finally awaken from deep slumber. She began to reveal a pure, eager hope for the real life that comes from the bottom of the heart. Nevertheless, what she had been hoping for was not tolerated at the time in the upper class of Russia, desperate with life, Anna killed herself under the wheels.Key words: religion love the culture of male power the conflict of personality.1.绪论托尔斯泰是俄国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之一,《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创作力旺盛时期的作品,并且是作家最为著名的三部著作之一。
安娜·卡列尼娜形象多角度分析[权威资料]
安娜·卡列尼娜形象多角度分析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摘要:《安娜·卡列尼娜》作为经典名著以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这个艺术形象丰富多彩的个性和有血有肉的思想感情而受到喜爱,但是因为读者欣赏的角度不同,结果必然是见仁见智,本文拟从爱情、婚姻、宗教等多角度对其加以分析。
关键词:安娜形象多角度分析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经典名著《安娜·卡列尼娜》,从出版之日起至今,评论家众说纷纭,读者也是褒贬不一。
这也许正是经典的魅力,文学经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因其丰富多彩的个性和有血有肉的思想感情,再加上读者的个性、思想、阅历和审美趣味的不同,结果必然是见仁见智。
本文拟从爱情、婚姻、宗教等多角度加以分析。
一、安娜最基本的形象:美丽聪慧、真诚勇敢安娜一出场每个人都在褒奖,包括渥伦斯基的母亲伯爵夫人、陶丽等;舞会中一连六个“迷人的”描写,托尔斯泰不惜用最华丽的词汇形容安娜。
吉■的恋人渥伦斯基也在这场舞会里彻底被安娜给迷倒,之前他在火车站初遇安娜,就被她那股“被压抑着的生气”所吸引;后来列文见到她也有点“魂不守舍”。
小说形容安娜最多的词汇就是“生气”,因为具有这种生气,安娜才具有吉蒂所没有的美丽,因为想要压抑这种生气,安娜才卓然超出于培脱西、莉迪亚之流,更具有一种迷人魅力。
当她遇上渥伦斯基的热烈追求,原来被压抑的生气终于爆发了,安娜真诚地面对了内心的真实情感,不顾上流社会的游戏规则,公开勇敢地与渥伦斯基同居,保卫自己的爱情。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完美的女人,却在最后遭到毁灭。
托尔斯泰在卷首语中这样写道:“伸冤在我,我必报应。
”除了上帝,谁也没有处置别人的权力,但最后托尔斯泰却亲自处置了安娜,到底安娜在托尔斯泰心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地位,托尔斯泰很矛盾很纠结,读者也矛盾也纠结。
二、安娜形象多角度分析1.爱情角度爱情是男女两性彼此之间深厚的交流与真诚的信赖,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初始动力。
自我、本我、超我的斗争——《安娜
自我、本我、超我的斗争——《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的悲剧命运的分析摘要:列夫·托尔斯泰的巨著《安娜·卡列尼娜》被誉为当时俄国社会百科全书,书中的每个人物性格都极其的饱满,尤其是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心里路程的变化到最后其悲剧产生的描写。
对安娜·卡列尼娜悲剧命运的解析不胜枚举,本文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来剖析导致安娜·卡列尼娜悲剧命运的原因。
关键词:自我本我超我安娜·卡列尼娜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杰出的文学家,在这世纪交替之际,由于社会的变化使得文学作品流派由浪漫主义过渡到现实主义,列夫·托尔斯泰是这一时期现实主义流派的代表人物,著作中无不显现出他对当时社会的批判,因此也被称为“俄国社会革命的镜子”。
此外在他的作品中凸显出他不懈的精神探索和自我剖析,因此也被称为是“俄罗斯的良心”,并在作品中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心灵辩证法”。
“心灵辩证法”体现了托尔斯泰注重描写人物心灵的矛盾冲突的运动过程,其中注重描写心里变化的过程,实质上是描写冲突、分析心理冲突的原因和心理变化发展的原因。
[1]托尔斯泰这一描写手法与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结构理论相符合。
《安娜·卡列尼娜》的译本从1956年就已经传入到中国,并相继出版了十几本不同的译本,而该书也被翻拍成7种版本的电影,由此可以看出该书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其他国家的都深受欢迎,其中主人公的形象也深入人心。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20世纪西方著名的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
其精神分析法将人的精神世界分为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三重人格结构。
本我(id)是一个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无意识的结构完全隐没在无意识之中,它主要是由性的冲动的构成。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人们所有的热情、本能和习惯的来源,是遗传本能和基本欲望的体现者,它没有道德观念,甚至缺乏逻辑推理,唯一的需要就是不惜一切代价满足本身。
安娜卡列尼娜赏析范文
安娜卡列尼娜赏析聘才网欢迎大家的到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安娜卡列尼娜赏析,以供查阅,快来看看吧!《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主要有两条线索构成。
一条写安娜和渥伦斯基之间爱情婚姻的纠葛,展现了彼得堡上流社会、沙皇政府官场的生活;另一条写列文的精神探索以及他与吉提的家庭生活,展现了宗法制农村的生活图画。
托尔斯泰在这部小说中关心的是家庭的题材,但但家庭的冲突是与时代的矛矛盾、社会生活的激流密切切联系的,主人公的生活历历史被纳入到时代的框架之之内,单个人物及其愿望、、渴求、欢乐和痛苦是时代代与社会生活激流的一部分分。
作者在描写现实生活时时强调了习以为常、固步自自封的社会关系对人的学生生的压制,这种压制使人的的个性和生命发展受到了严严重阻碍。
小说以史诗性的的笔调描写了资本主义冲击击下俄国社会生活和人的内内心世界的躁动不安,展现现了“一切都翻了个身,一一切都刚刚开始安排”的时时代的特点。
小说的悲剧气气氛,死亡意识,焦灼不安安的人物心态,正是人物同同有损人的尊严的环境发生生激烈冲突的产物,这种焦焦虑不安的气氛正是“一切切都混乱了”的社会的特点点,也正是处于“阿尔扎玛玛斯的恐怖”之中的托尔斯斯泰自身精神状态的艺术外外化。
安娜是一个坚定的的追求新生活,具有个性解解放特点的贵族妇女形象,,她的悲剧是她的性格与社社会环境发生尖锐冲突的必必然结果。
在作者的最初构构思中,安娜是一个堕落的的女人。
但作者在创作的过过程中改变了这种构思,赋赋予了安娜许多令人同情的的和美的因素。
安娜还是少少女的时候,由姑母作主嫁嫁给了比她大20岁的省长长卡列宁。
卡列宁伪善自私私,过于理性化而生命意识识匮乏。
他的主要兴趣在官官场,是一架“官僚机器”。
相反,安娜真诚、善良良、富有激情、生命力强盛盛。
她与这样的丈夫生活在在一起,不知爱情为何物,,这种生活窒息了她的生命命省活力。
在和渥伦斯基邂邂逅之后,她那沉睡的爱的的激情和生命意识被唤醒了了。
选择性必修上册学案:第9课 复活(节选) Word版含解析
第9课复活(节选)课文导入素养任务“复活”从字面上看指的是“死了又活过来”,一般指的是肉身的复活,这种形式的复活我们在影视剧里数见不鲜。
而今天我们将走进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复活》,去认识另一种更为高级的复活类型——精神的、灵魂的复活,并从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主人公身上去感知美好人性的复归。
1.理解文本思想内容,分析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等人的形象。
2.学习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3.理解“复活”的意蕴,体会作者在人物身上寄寓的人性理想。
任务驱动一阅览资料·认识作者[资讯概览]一、作者介绍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生于贵族家庭,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
1847年退学后,回到故乡并在自己领地上做农奴制度改革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创作了诸多文学巨作,1910年11月病逝,享年82岁。
列夫·托尔斯泰以自己有力的笔触和卓越的艺术技巧辛勤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列夫·托尔斯泰以自己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他的作品反映了1861年到1905年俄国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变动,因此他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是“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高尔基说“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国”。
二、典型事迹托尔斯泰的苦恼1862年托尔斯泰结婚了,幸福的家庭生活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创作出震动19世纪整个小说界的巨著:《战争与和平》与《安娜·卡列尼娜》。
但是,托尔斯泰是苦恼的:他本人拥有地位和财富,但他时常为自己的富裕的生活感到羞愧难安;他同情下层民众,又对他们缺乏信心。
因此,他厌倦自己的生活,决心和自己的社会决裂,可是他又得不到人们的支持。
精神分析解读《安娜
精神分析解读《安娜•卡列尼娜》之卡列宁作者:张艳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27期摘要:卡列宁与安娜同样是《安娜·卡列尼娜》中富有艺术魅力的人物形象,但却一直背着“官僚机器”的骂名,贴着虚伪、冷酷、自私的标签,历来被指控为安娜悲剧的罪魁祸首。
与此同时他身上还表现出工作认真负责、勤于学习、对人富有同情心甚至突破底线等一系列与之相左的性格特点。
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批评入手,对卡列宁人格特质进行剖析可知,卡列宁人格中本我力量的缺失及超我成分占据主导地位,使得他处处遵循理想的标尺,最终成为为异己力量所折服的复杂人物。
关键词:卡列宁;本我;自我;超我“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处于最原始、最难接近的底层,但它极端有力量。
本我不考虑客观现实环境,只一味地直接追求满足。
自我是处在本我和超我之间,协调自身和外部世界的关系,使本我满足。
超我则高居其上,是社会道德的代表和本我处在直接冲突中。
”①正常的,这三部分是统一协调的,人格呈现一种健康状态,否则表现为病态人格。
卡列宁的人格结构则因缺失“本我”、“超我”力量膨胀发展,“自我”力量又不足以调和两者之间的矛盾而导致其人格畸形。
一、“本我”的缺失“本我中充满本能的精神力量,是人格中最原始、最隐蔽的部分,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本我对个人行为具有很重要的影响,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
它按照“快乐原则”行事,不在乎社会道德、社会秩序,完全由本能所控制,趋乐避苦。
”②本我中的本能性需求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人格发展随之呈现出一种阶段性。
如某方面得不到满足,不能顺利度过该阶段,会对此后的人生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可知,人类需求发展表现为一种阶梯状: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五个层次。
前三种需求对人的影响很大,称之为“缺失性需求”,且各层次的需求力量具有不平衡性。
“卡列宁从小就是个孤儿。
论托尔斯泰对安娜身上女性意识的复杂态度’
论托尔斯泰对安娜的复杂态度安娜·卡列尼娜是列夫·托尔斯泰塑造的一个极为震撼人心的悲剧女性形象。
曾有人这样形容《安娜·卡列尼娜》——最伟大的小说,俄国文学泰斗列夫·托尔斯泰在这部小说中把一个最最美丽、可爱、动人的女性——安娜·卡列尼娜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安娜·卡列尼娜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优美丰满的女性形象之一,她感情强烈真挚,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她极具悲剧性的命运感人致深。
安娜身上体现了列夫·托尔斯泰对女性意识觉醒的复杂态度,与此同时也反映出列夫·托尔斯泰对他所属的阶级文化的效忠。
下面我就以三点来论述:一、列夫·托尔斯泰对安娜身上女性意识觉醒的认同英国大文豪狄更斯说过:“在婚姻中没有比宗旨不合更大的不幸了。
”安娜的不幸恰恰在于她和卡列宁生活宗旨的不合。
安娜崇尚精神生活,她视真诚的爱情为精神生活的最高境界,以爱情幸福为生活的目的。
卡列宁热衷功名,在官司场上面凝聚着他毕生的追求,使他变成了缺乏人的正常感情的官僚机器。
安娜逐渐认识到自己婚姻的不幸,她开始寻求新的依托。
正如法国社会学家西蒙·波伏娃所说“在社会中,男人可以作为一个独立完整的人,他首先被视为生产者,他为所从事的工作可以证明他生存的必要性。
女人在男性为尊的家庭中,处于奴隶或仆人的地位,她始终是由父兄做主嫁给另外的男性。
安娜虽然不是由父亲或者哥哥做主而嫁人的,但是她的婚姻也不是因爱而结合的。
几乎还是少女的时候,安娜就由姑母作主嫁给了比她大20岁的卡列宁。
但是卡列宁伪善自私,极端理性、冷酷,生命意识匮乏的人。
他的主要兴趣在官场,是一架“官僚机器”。
相反,安娜真诚、善良、富有激情、生命力强盛。
她与这样的丈夫生活在一起,不知道什么是爱情,这种生活窒息了她的生命活力,如同生活在一个巨大的牢笼中。
在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俄国上流社会的社交界贵族们过着花天酒地、纸醉金迷的生活,安娜起初也很安于这样的生活,作为卡列宁的妻子的身份出现在她所属的上流社会的社交圈子。
《最后的较量》阅读理解及答案
《最后的较量》阅读理解及答案欧·亨利手段高明的惯偷杰米,因在狱中表现好被提前释放。
出狱那天,杰米暗暗下定决心,再不回那个该死的监狱了。
可是,不久后他又重操旧业,并且连连得手。
杰米与探长班激烈较量后,差点失手被擒。
为了躲避班的追捕,杰米逃到艾尔摩小镇上。
一天杰米在大街上闲逛,听人谈论起艾尔摩镇银行家亚当很有钱,心中不觉一动。
然而,一件意外的事情改变了他的计划。
那天,杰米正在亚当家门口转悠,忽然“嘎”的一声,一辆汽车在他的身边急刹车,差点撞到杰米身上。
杰米刚想发火,从车里跳下来一个身材窈窕的女子,杰米完全被她的风采迷住了。
这天晚上,杰米失眠了,眼前总浮现出那位女子微笑的问候:“先生,您没事吧?”一阵突如其来的烈火把杰米烧成了灰烬,从灰烬中重生的凤凰“宾塞”先生在艾尔摩安顿下来。
他开了一家鞋店,买卖很兴隆。
杰米第一次感到正常人生活的美好。
他还交了许多朋友,而且如愿以偿,他赢得了姑娘的爱情。
原来,他是亚当的宝贝女儿,名字叫安娜。
一年后,他赢得了当地人士的尊敬,他的鞋店很发达,他和安娜已经决定在两星期后结婚。
亚当先生很器重宾塞。
安娜非但爱他,并且为他骄傲。
他在亚当一家和安娜的已经出嫁的姊姊家里都很受欢迎,仿佛他已是他们家的成员了。
这天,杰米来到亚当这里,并且把自己以前做案用的那个工具箱也带来了。
他准备和安娜一起到小岩商业区去购买结婚纪念品,顺便将这只工具箱送给一个修保险箱的朋友。
因为杰米再也用不上这个工具箱,他要开始新生活了。
亚当对这个未来女媚非常喜欢,他觉得这个小伙子事业心强,人也正直,安娜和他一起生活一定会很幸福。
他倒了一杯红酒给杰米说:“宾塞,时间还早,我们先来看看我新做的保险柜如何?”杰米这才发现在大厅的右墙角,有一个巨大的保险柜立在那里。
安娜的两个小侄子正在这里摸摸,那里摸摸,对这个大家伙好奇得不得了。
杰米内行地赞叹道:“的确很牢固。
”亚当非常得意地说:“是的,它相当牢固,等我安上它,除了我,任何人也休想打开它,连那个大名鼎鼎的专撬保险柜的高手杰米也不例外。
《安娜·卡列尼娜》的心理描写手法—
043《安娜·卡列尼娜》的艺术魅力之一在于,浑然天成地穿插了对各色人物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与社会关系中复杂多变的心理描写,并交替采用多种心理描写的手法与技巧。
托尔斯泰把人物纷繁多样的精神现象视为不断运动的内心轨迹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组成部分,着力所展现的是人物内心深处各种感受、心绪、思想情感之间的产生、积聚、突转、对立、冲突的具体过程。
在各个人物身上,通过内心独白展开的心理冲突表现得最为明显,贯穿在人物心灵发展的全过程中,对人物性格塑造与推动情节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独白与内心独白概述(一)独白独白指戏剧中某个人物作长篇的讲话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并广泛地被应用于电影等戏剧媒体领域。
它的诉说对象一般是戏剧中的其他人物或者观众。
独白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戏剧性的独白,人物对其他人物诉说;二是叙述性独白,人物讲述故事;三是目的性独白,根据明确的目标而作的长段独白,比如演讲。
(二)内心独白内心独白属于独白的一种,它与独白最大的区别在于听众对象的不同。
内心独白的诉说对象既不是剧中其他人物,也并非台下观众,而是说话者自我内心想法的表达,也就是自言自语。
内心独白又分为直接内心独白与间接内心独白。
直接内心独白中看不见作者存在的痕迹,完全是人物自己真实心理活动的直接再现;间接内心独白往往加入作者对人物心理的转述和补充性说明。
托尔斯泰研究者B·科瓦廖夫指出托翁的三种主要的内心独白:第一种是表示主人公在其人生极端紧张时刻感受的内心独白;第二种是表明主人公探索人生意义及其追求道德自我完善的内心独白;最后一种是阐明主人公内心动机的斗争和主人公采取行动的内心独白。
[1]内心独白是托尔斯泰对人物作心理分析时最常用的表现手法,代表了心灵辩证法的最典型表现形式,构成叙述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物自身大段的内心独白是对人物内心作出的直接剖析。
它真实反映了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内心活动发展变化过程,准确地揭示人物的思考模式、情感波动、心灵轨迹,进而多侧面塑造性格特征。
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反思透析安娜悲剧及对现代女性启示
2008.01(上旬刊)文化研究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反思—透析安娜悲剧及对现代女性启示——□郭和英(大连大学英语学院辽宁·大连116622)摘要女性意识是指女性作为主体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它是激发妇女追求独立、自主,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的内在动机。
本文从女性意识角度深度透析安娜婚姻爱情的悲剧意蕴,使婚姻中困惑的现代女性得以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女性意识安娜觉醒启示中图分类号:I14文献标识码:A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问世于1877年。
俄国正出于新旧制度交替的时代,道德观念急剧变化、追求个性解放,恋爱自由成为了青年人向往的新风尚。
作品中的主人公安娜为争取个性解放、爱情自由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她的思想正是代表了那个时代的进步潮流,反映着社会所赋予她的新思想、新意识。
托尔斯泰超越了传统文化对两性特征的僵化表述,叙述了女性的压抑、呐喊和追求,以现实主义的敏锐眼光,写出了被男性社会传统所埋没的女性的声音,写出了从“第二性”的屈辱地位中挣扎而出的脆弱的女性意识,以及这种女性意识的最终毁灭。
它是一部多方位展示女性生活、思考女性身份、生命价值及男女之间关系问题的家庭伦理小说。
一、女性意识与女性角色的断裂女性意识是指女性作为主体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它是激发妇女追求独立、自主,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的内在动机。
女性意识具体地说,是指女性能够自觉地意识并履行自己的历史使命、社会责任、人生义务,又清醒地知道自身的特点,并以独特的方式参与社会生活,肯定和实现自己社会价值和人生需求。
女性意识将“人”和“女人”统一起来,体现着包含性别又超越性别的价值追求。
在男权制社会中,政治的、经济的、宗教的事是只有男人才能做的,而女人,被禁锢在家庭中,除了做一个“贤妻良母”,她无处施展自己的才能。
我们把女性的这种定位称之为“女性角色”。
女性角色先于女性意识存在,在女性未建立起女性意识之前,就习惯性地以社会赋予她的女性社会角色出现了。
近三年江苏高考小说真题(包含答案)
近三年高考小说专题试卷一、(2014•江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安娜之死[俄]列夫•托尔斯泰[背景文字]《安娜之死》选自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的末尾篇章。
安娜是小说的主人公,她厌恶透了做高官的丈夫卡列宁的刻板、虚伪,毅然与近卫军军官渥伦斯基相爱、结合。
节选文字之前的情节是这样的:她得不到卡列宁的离婚许可,又永远失去了心爱的儿子,与渥伦斯基只能是非法结合,上流社会的大门对她紧闭,她处处受冷遇。
她只能孤独地住在渥伦斯基的庄园里,想方设法消磨时间。
当渥伦斯基一人外出她就怀疑他另有新欢,因此两人发生口角。
在一次争吵后,安娜陷入绝望境地,一面写信发电报,一面追随渥伦斯基到了火车站……(编者加)①在火车进站的时候,安娜夹在一群乘客中间下了车。
她想着,如果没有回信就准备再乘车往前走。
她拦住一个挑夫,打听有没有一个从渥伦斯基伯爵那里带信来的车夫。
②她正询问时,那个面色红润、神情愉快、穿着一件挂着表链的时髦外套、显然很得意那么顺利就完成了使命的车夫米哈伊尔,走上来交给她一封信。
她撕开信,还没有看,她的心就绞痛起来。
③“很抱歉,那封信没有交到我手里。
十点钟我就回来。
”渥伦斯基字迹潦草地写道。
④“是的,果然不出我所料!”她含着恶意的微笑自言自语。
⑤“好,你回家去吧,”她轻轻地对米哈伊尔说。
她说得很轻,因为她的心脏的急促跳动使她透不过气来。
“不,我不让你折磨我了,”她想,既不是威胁他,也不是威胁她自己,而是威胁什么迫使她受苦的人。
她顺着月台走过去,走过了车站。
⑥几个年轻人盯住她的脸,怪声怪气地又笑又叫,从她旁边走过。
站长走过来,问她车不乘车。
一个卖汽水的男孩目不转睛地望着她。
“天哪,我这是到哪里去呀?”她想,沿着月台越走越远了。
她在月台尽头停下来。
几个太太和孩子来迎接一个戴眼镜的绅士,高声谈笑着,在她走过来的时候沉默下来,紧盯着她。
她加快脚步,从他们身边走到月台边上。
一辆货车驶近了,月台震撼起来,她觉得自己好像又坐在火车里了。
《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 1966 彩色片 107分钟法国巴黎13影片公司摄制导演:克罗德勒鲁什编剧:克罗德勒鲁什彼埃尔云戴尔荷文摄影:克罗德勒鲁什主要演员:阿努克埃梅(饰安娜戈蒂叶《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1966 彩色片 107分钟法国巴黎13影片公司摄制导演:克罗德·勒鲁什编剧:克罗德·勒鲁什彼埃尔·云戴尔荷文摄影:克罗德·勒鲁什主要演员:阿努克·埃梅(饰安娜·戈蒂叶) 让—路易·特兰迪尼昂(饰让—路易·杜罗克) 彼埃尔·巴胡(饰彼埃尔·戈蒂叶) 瓦列丽·拉葛朗热(饰瓦列丽·杜罗克) 安东·希尔(饰安东·杜罗克) 苏雅德·阿米杜(饰弗朗索瓦兹·戈蒂叶) 西蒙娜·帕丽(饰寄宿学校校长) 本片获1966年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和20周年大奖,天主教国际电影评审委员会大奖,电影摄影高等技术委员会大奖,美国影艺学院最佳外语片、最佳摄影两项奥斯卡金像奖【剧情简介】安娜·戈蒂叶是一名电影场记,虽已年近三旬但仍婀娜多姿、秀美动人。
对安娜卧轨之前心态的认识
对安娜卧轨之前心态的认识安娜临死之前的心理独白,堪称十九世纪最精彩的心理描写,很难想象托尔斯泰在写这些段落时处于怎样的状态。
记述下这些句子的人仿佛是安娜自己,如果把安娜自杀的部分作为全篇小说的高潮的话,那站在这最高点上俯瞰的不是托尔斯泰,而是死神。
死亡的阴影,一直笼罩着整部小说,从一开始安娜与其情夫弗龙斯基初次邂逅时,遇到的那个卧轨自杀者,到安娜生产时的性命之虞,紧接着是弗龙斯基的饮弹未遂,再到尼古拉艰难的死亡过程,连作者的自传体人物列文都曾屡次想到过自杀......在安娜下定决心赴死后,小说的节奏陡然加快,以死亡的加速度向前运行,正好与疾驰而来的列车迎面相遇......安娜赢得了这场爱情战役的胜利,代价是肉体和灵魂的双重毁灭,"连她的死都是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可恶女人的死法",她永远上不了天堂。
托尔斯泰给小说第五部中的第二十节加了个小标题,这可能是托尔斯泰所有小说中唯一的一个小标题,这个标题是"死"。
该节的内容是列文的哥哥尼古拉的病故过程,牧师祈祷完之后,说了声"他完了",想要走开去,突然死者从胸膛深处发出一声尖锐而清楚的声音:"还没有......快啦"一分钟后,脸色开朗了,在髭须下露出一丝微笑。
尼古拉早就是堕落之人,在临死之际,他疯狂地做祷告,尽管这只是一种"妄想痊愈的暂时的、自私的表现",但无论如何,他被死亡征服了,表面粗暴,内里却温顺了,死后还挂着一丝微笑。
"死"这个标题,出现在书的下半部差不多四分之一的地方,似乎具有了一种动力学意义,它像一个支点,在这个位置,正好可以将小说最后部分的救赎和希望跷到最高的地方。
在尼古拉死去的当儿,列文的妻子基蒂怀孕了,托尔斯泰搞的当然不是转世投生这一套,他是想把"死"这个题目写得更为全面,更富张力,光写死,不写生,这不够辩证。
(新)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3部分现代文阅读第1章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2小说阅读第1节真题真练
专题二小说阅读命题材料题干与分值考查角度2016 《会明》(沈从文) 13.第④段中会明为什么逢人就问何时开火?请简要概括。
(6分)归纳内容要点14.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会明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请简要分析。
(4分)欣赏人物形象15.文中多处写到“插军旗”,请说明这个细节在全文中的主要作用。
(4分)赏析细节作用16.请探究小说结尾“微笑的意义”的意蕴。
(6分) 探究小说丰富意蕴2014 《安娜之死》(列夫·托尔斯泰) 12.本文前五段写出了安娜的绝望,请简析其具体内容。
(6分)分析概括情节内容13.第六段中对安娜周围人的描写,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4分)赏析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14.安娜投到铁轨上之后有什么样的内心活动?这样写有什么意义?(4分)分析人物心理描写15.请探究作品结尾画线句的意蕴。
(6分) 探究句子丰富含意2012《邮差先生》(师陀) 11.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中小城生活的特点。
(4分) 概括环境特点12.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写出了邮差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
(6分)欣赏语言及人物形象13.“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请分析小说结尾处这句话的含意和作用。
(4分)赏析句子的含意及作用14.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试作探究。
(6分)探究创作技巧及创作意图1.命题形式命题形式相对稳定,一般为4道小题。
命题方式是主观问答题。
2.命题特点(1)高考命题人设计问题侧重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和主题。
往往在以下题型中选择4个考查:①把握故事情节;②揣摩人物形象;③赏析环境描写;④概括探究主题;⑤品味赏析语言;⑥赏析艺术技巧;⑦理解小说的标题;⑧归纳内容要点。
(2)设计问题的切入点很小,问题较具体。
(3)设题内容更趋向关注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
3.命题预测(1)题型设置、分值将保持稳定。
(2)考查重点侧重小说“三要素”和主题。
第一节真题真练一、(2016·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题目。
永不覆灭的人性光辉_对_安娜_卡列尼娜_中列文形象的解读
小说博览永不覆灭的人性光辉——对《安娜·卡列尼娜》中列文形象的解读蒲庆娜摘要:列夫·托尔斯泰笔下最具道德光辉的人物是《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列文,他极致地体现了作者“人的道德的自我完善”的主题,寻求个人在世界中合适的存在,倡导忏悔和宽容精神。
阅读这部经典著作,人们总是把眼光放在安娜身上,然而列文才是整部书的力量和张力所在,才是列夫·托尔斯泰内心晦暗的闪烁的思想寄托。
关键词:列夫·托尔斯泰;列文;人的道德的自我完善为什么读经典?经典能够带给我们什么?在现实从庄稼汉的“服从真理,服从上帝的意志生活”中得生活中,个体塑造完善自我的最好方式就是阅读经典到启示,获得了精神的归宿。
这部作品已没有了《战争作品。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性质决定了它深刻的内涵与和平》中和谐明朗的色彩和历史乐观主义精神,人物和思维方式,而19世纪的俄国文学几乎可以说成为了充满着矛盾、紧张和惶恐的心理,全书闪现着噩梦、宿后期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的巅峰。
它对俄国社会现实的命的预感和死亡的阴影。
列文对世界、对人类的探索批判更加全面和深入,对基督教人道主义思想的理解也反映了托尔斯泰在思想激变前夕精神探索的加强。
更加深厚,人物形象刻画丰富而雕琢感强,对人类精 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文学最重要的代表,世界神活动的挖掘也越来越深邃。
一部伟大的作品一经诞文学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他的创作为文学重新定义了生,就是一个“事件”,阅读的过程就是获得“经验”内涵,为作家们的文学攀登确定了高不可及的坐标。
的过程。
经典强大人的内心,消除困扰和迷惑;经典引他同时也是一位“著作等身”的作家,上述列文的生导人们全心全意地向往人性最美好的一面;经典具有强活状态便是托尔斯泰自身的现实写照,文学是他人生烈的人道主义色彩,人文关怀是其终极主题;经典认意义探索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托尔斯泰的作品中充为艺术的最高表达形式不是呻吟和疼痛,而是信仰善满了人格力量和道德光芒。
安娜卡列尼娜赏析
安娜卡列尼娜赏析安娜卡列尼娜赏析《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说,也是其代表作品。
作品讲述了贵族妇⼥安娜追求爱情幸福,却在卡列宁的虚伪、渥伦斯基的冷漠和⾃私⾯前碰得头破⾎流,最终落得卧轨⾃杀、陈⼫车站的下场。
庄园主列⽂反对⼟地私有制,抵制资本主义制度,同情贫苦农民,却⼜⽆法摆脱贵族习⽓⽽陷⼊⽆法解脱的⽭盾之中。
⽭盾的时期、⽭盾的制度、⽭盾的⼈物、⽭盾的⼼理,使全书在⽭盾的漩涡中颠簸。
这部⼩说是新旧交替时期紧张惶恐的俄国社会的写照。
该书通过⼥主⼈公安娜的追求爱情悲剧,和列⽂在农村⾯临危机⽽进⾏的改⾰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阔⽽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物,是⼀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安娜卡列尼娜赏析安娜的选择体现出⼈性的迷误。
为了实现狭隘的个⼈情爱,她不惜抛家离⼦,做了⾃我情欲的奴⾪。
列夫·托尔斯泰通过这篇恢弘巨著深刻地揭⽰出安娜悲剧命运的根源,即⾮完整的感性⼈格决定了安娜的悲剧命运。
尽管她的⼈⽣探索以实现精神的⾃我追求为⽬的,但其⽣命⼒的发挥缺乏理性的配合、⽀撑与调控,结果使得⼈⽣随情欲⽽漂流落得悲惨的结局。
安娜极⼒追求感性⽣命的舒展,努⼒探求⽣命原⽣态的存在⽅式,热切呼唤⼈性的回归,这种⾏为⽅式和⼈⽣理解本⽆可厚⾮,但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抛弃哪怕⼀丁点理性的束缚。
安娜在追求精神⾃由与实践⼈性解放的同时,矫枉过正地陷⼊了纵欲的感性误区。
她为摆脱社会的枷锁却⼜陷⼊另⼀桎梏,她所追求的⾃由,是⼀种⾃私的⾃由,是⼀种毫⽆顾忌的⾃由,是⼀种情感占有欲望的满⾜。
⾃由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我⾏我素、随⼼所欲,⽽是⼀种理性意义上的积极的⽣命舒展。
如果抛弃理性原则,只认可个⼈的⾃由,那么个⼈的⾃由很容易构成对另⼀个⼈的⾃由的侵害,对周遭⼈群利益的伤害,导致⽭盾与冲突,并最终使个⼈的⾃由变得不牢靠、不稳固。
个⼈⾃由的实现正像经济学上的帕累托原理所要求的那样必须受到理性的约束,才能保证整体社会的⾃由的不降低,即个体⾃由的增加必须以尊重其他相关个体的⾃由为前提。
20安娜·卡列尼娜
— — 奥勃朗斯基——道丽
列 文 吉 提
—
2.描绘出资本主义 势力侵入农村后, 地主经济面临危机 的情景,揭示出作 者执着地探求出路 的痛苦心情。
(二)出色的心理描写
A 、“心灵辩证法”的妙用:
“心灵辩证法”是车尔尼雪夫斯基对托氏心理描写手法的概括。意即不 是静止地描写人的心理,而是写在外界影响下心理变化的过程,特别注 意描写人物各种复杂情感的交识更替,思想情绪的瞬息万变,通过人物 复杂矛盾的全过程来反映人与社会的冲突。 小说以曲折细腻的笔法写列文对农民问题的探索,对个人幸福和生命意 义的思考,特别是在爱情上经历的迷恋、挫折、失望与欢乐、幸福。写 安娜情感的复杂矛盾,对卡列宁的厌恨与愧疚,对渥伦斯基的迷恋与失 望,对上流社会的蔑视与眷恋,对爱情的渴望与恐惧……。
生活放纵
直到20岁,他还没有确 定自己的生活道路,又被上 流社会的放荡生活吸引进去, 经常去莫斯科玩乐赌博。他 在日记中写:“我生活得完 全像头畜牲,虽然并不完全 放荡,但自己的工作全抛弃 了,精神极度沮丧。”他悔 恨自己的放荡生活,向往道 德上的纯洁。这时期对他影 响最大的作家作品有《马太 福音》中的《登山训众》和 卢梭的《忏悔录》。
为别人做好事
直到晚年,托尔斯泰还下地干活,著名画家列宾特 地为他作画:《托尔斯泰在耕田》。直到今天,托氏故 居还陈列着他做木工活用的锯子,干农活用的镰刀。 他不仅自己过平民化生活,也为家里人订下了改变 生活方式的计划:“生活、食物、衣着——所有这些都 是最简单的事。所有其他多余的东西:钢琴、家具、马 车——卖掉、分掉。科学和艺术,只有在能同别人分享 的时候才搞这些东西。对待一切人的态度,从省长到乞 丐都一样。目的只有一个,这就是自己和家庭的幸福— —懂得幸福在于生活上要求少和为别人做好事。”
人性无底线|《烈火情人》,当未婚妻上了父亲的床
人性无底线|《烈火情人》,当未婚妻上了父亲的床文/简书作者:水墨依然电影《烈火情人》改编自小说《情劫》。
正如小说书名一样,这注定是一场父子之间的爱情博弈,一个输掉了生命,一个输掉了所有。
男主角斯蒂芬是个事业成功的政客,他有着显赫的家世和幸福的家庭,妻子美丽贤惠,儿子出类拔萃。
在一个酒会上,他与儿子的未婚妻安娜一见钟情,坠入欲海,在亲情和爱情的冰火交融中无力自拔。
当真相暴露时,儿子马丁坠楼身亡,妻子悲愤离去,幸福家庭破碎,斯蒂芬一个人在孤独和悔恨之中了却残生。
?灵与肉的裂变主人公安娜是一个任性、自私的尤物,体现着一种“冷”与“热”的悖论:一方面,她温柔顺从,是个永远也不想长大的孩子,对爱她和包容她的人都亲近和睦,对渴望占有她的人都主动迎合;另一方面,她又冷酷无情,被捉奸后仍可淡然离开,丢下一切,远游巴黎。
她使男人沉迷,使家庭破裂,是整个作品悲剧的渊薮。
在她的身上,观众既看到了她的美丽与性感,又感受到了人性的挣扎与扭曲。
?男主角斯蒂芬是美国中产阶级的代表,表面上温文尔雅,内心却溢满了不可遏制的原始欲望;他挑战伦理道德,不顾基本的人伦之情。
这种理性与感性的冲突、世俗与超然的吊诡、肉体与灵魂的分裂,让观众认识到美国中产阶级所面临的压抑与空虚,放纵与堕落。
男女主人公灵魂与肉体的裂变,演绎了一段不容于世俗的畸形爱恋。
令人深思,发人深省。
?作品成功的一大亮点还在于它情节设置的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冲突。
如作品在揭开安娜、斯蒂芬以及马丁纠结的三角关系时,有一个偶然性的情节设置:马丁第一次将安娜带到家中与家人见面。
这个时候安娜与斯蒂芬猛然发现之前狂热美好的爱恋关系,竟被推向了反伦理的位置。
两人心头都萦绕着一种异样的感觉。
应该说,这样的见面是偶然的,但悲剧性的结局是注定的。
作品最后,马丁发现了父亲和女友的奸情。
他无法接受这样惨痛的事实,冲出门外,跌下楼梯,不省人事。
父亲斯蒂芬赤身裸体地奔下楼梯,抱住儿子,大声哭喊。
安娜却穿好衣服悄然离去,演绎了一段刻骨铭心,却又无尽凄凉的情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安娜的生死本能——对《安娜•卡列尼娜》的再解读作者陈海凤指导教师王钦峰教授(湛江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湛江 524048)摘要:从绝对意义上讲,生与死都是人的本能,但如何看待及处理自己的生死本能是关键。
本文从精神分析批评方法出发,以人类性学研究先驱弗洛伊德的精神动力论为主,其他学者的理论为辅,从本能论视角重新诠释了安娜的悲剧。
指出安娜一直在自我生死本能的冲突中苦苦挣扎,最终在各方压力下,死本能战胜了生本能,以悲剧结局。
托尔斯泰塑造安娜形象的目的之一在于表明,人必须摆脱生死本能的纠结,超越生死,升华自我。
关键词:安娜;生本能;死本能;升华On Anna's Life and Death Instinct——Reinterpretation of Anna KareninaChen Haifeng(School of Humanities,Zh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Zhanjiang, Guangdong, 524048 China)Abstract:From the absolutely sense, Life and death is the instinct of a man, But how to treat and deal with their own life and death instinct is the key. This article will start from the psychoanalytic criticism method, mainly to the spiritual power of pioneer Freud human theory, supplemented by other researchers theory, reinterpreting of Anna's traged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stinct. That Anna has been struggling in the life and death instinct self contradictions, finally in under the pressure of all sides, the death instinct over the life instinct with the tragic ending, One purpose of Tolstoy shaping the image of Anna is that, one must get rid of the life and death instincts entanglements, beyond life and death and sublimation self.Key words:Anna;raw instinct;death instinct ;sublimation一、前言在浮躁、喧嚣的时代里,我们不可否认仍然有些人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
对于每天忙碌的人们而言,“死”,似乎太遥远了……然而,生与死是生命的两个端点,换言之,生命的有限性是生命的特征。
弗洛伊德认为,生本能是一种追求自我保存和延续种族的本能倾向,死本能正好与此相对,它追求返回无机物这种没有紧张的松弛状态,也就是有机物的死亡状态。
可见生本能与死本能是两种并存对立的本能,而我们人类大多关注“生”,却往往忽视或不敢正视“死”,殊不知“生”是一种本能,“死”亦是一种本能。
我认为,人的生本能应战胜死本能,才能更好地走向完满的人生。
因为人有理性,这是人类异于动物的最大表现!当然我们不能忽视人类感性的一面。
弗洛伊德表明理性虽是人最有价值、最独特的力量,但它受制于强烈情感的干扰,只有理解人的情感才可以使理性恰当而自由地行使其功能。
因此当人处于情感矛盾、难以抉择等困境时,可以充分调动自己的理性能量,转变观念,移置对象,如追求科学艺术、文学创作或从事社会公益事业等,使个人情感得以升华,将所有负能量转化为正能量。
托尔斯泰也以其非凡的人生历程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外物,不在现实世界个人的富贵享乐,而在于有信仰的生活,即超越了自身本能,升华内在精神,使个人生存本能(信仰、目标、理想等)最大化,死亡本能(攻击、破坏、伤害等)最小化。
二、本能论的发展与内涵本能,作为词语解释为“某一动物种各成员都具有的典型的、刻板的,受到一组特殊刺激便会按一种固定模式行动的行为模式,是一种不需要后天学习就能够具有的表现物种特性的行为”。
[1]即物体本身具备的变化力就是物的本能。
(一)本能论的变化与发展本文探讨的核心问题是“生死本能”,提出这两个概念的,是心理学泰斗级人物——弗洛伊德,其精神分析理论的产生并非偶然,而是受到当时科学背景和个人知识经验的影响。
本能最早被理解为“先天的能力”,康德给本能下的定义是“本能的行为”,是“一种并不存在明确意识到的动机和目的的行为方式”,而且“推动它们的仅仅是模模糊糊的内在需要”。
可见他认为本能被感觉为一种内在需要。
之后的荣格并不认为康德所言的无意识过程就是本能的全部含义,他把本能定义为:“本能是典型的行为模式,任何时候,当我们面对着普遍一致、反复发生的行为模式时,我们就是在与本能打交道,无论它是否与自觉的动机联系在一起。
”[2]此外,本能论另一倡导者是与弗洛伊德同时代的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本能是其目的心理学研究的核心,他认为“本能是一种遗传的或先天的心物倾向,决定那有此倾向者感知和注意某一种类的客体,在感知时体验着某种特殊情绪的激动,和对它做出某种特殊样式的动作或至少体验着这种动作的冲动。
”[3]与麦独孤不同,弗洛伊德作为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诞生了弗洛伊德学说,这个时期达尔文进化论已在不停的斗争中逐渐深入人心,弗洛伊德显然是受到了达尔文思想的影响,他对本能的解释更为具体化和生物化,他把本能纳入心理学中。
他认为,“本能指一种源自肉体而表现精神上的内在刺激”,是以愿望表现出来的身体兴奋的心理代表者。
他论证了人的行为主要是由本能的潜意识机制所激发的。
“本能的表现与阻碍,精神投入与精神反投入,成为了精神分析动机系统的要核。
”[4]可见,从康德、达尔文直至弗洛伊德、荣格等人对本能论的阐释来看,本能论的思想研究发展,我认为,万变不离其宗,本能论若脱离了个体内在精神需要、原始欲望、冲动,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行为模式,它绝不能成为有权威的定论。
具体可从弗洛伊德生死本能论出发,进一步阐明本能论的这些特点。
(二)生死本能的内涵与联系和求生相对的,必然也有求死的心理,后者只是经过隐藏和变化,表现为做出不利于自己的事情,但它们最终目的都在于满足其需要。
“生死本能我们都与生俱来,这也是人心底最根本的最重要的两种本能力量。
”[5]弗洛伊德提出生本能和死本能是一切行为的最终原因。
他在1920年的《超越唯乐原则》一书中提出:“生本能”包括人的自卫本能和性本能,以自卫,繁衍,出于自我保护和壮大的原则,来建立和维持集体的完整,使有生命的事物继续生存、完善;“死本能”则与之相反,指的是每个人都有一种趋向毁灭、憎恨、侵略和破坏的冲动。
对外表现为抱怨、挑衅、争吵、攻击、战争;向内表现为自遣、自罪、自惩、自残乃至自杀等形式来解决内心的矛盾、刺激和冲动。
[6]可见生死两相依,两者看似彼此对立,却相互联系转化、并互相制约统一于共同的“栖息地”——个体世界,可一旦这“世界”发生情感危机,他们便也不安起来,“大难临头各自飞”,到底谁能逃生?那就得看他们的主人更倾向谁了。
因此,人很多时候都是徘徊于生死边缘,生死本能的力量巨大,总有一股遏止不住的冲动,甚至随时瞬间释放。
若死本能能量比生本能大,恐怕就会由生入死,这些都只是介乎一念间。
严重者将导致自杀身亡,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就是很好地例子!三、安娜的生死本能合法的妻子,真正的女人,纯洁的母爱,这是世上任何一位女性无比渴望和向往的理想人生、最终归宿!哪怕你是至高无上的女强人,也终究甩不掉女性群体衡量幸福的砝码。
安娜是托翁笔下极力描绘的一位雍容华贵、美丽多情、追求自我的女性,作为普通个体,安娜的生死本能又有怎样的表现?(一)安娜的生本能人人都有先天的求生本能和求生意志。
安娜的生本能具体表现为个体爱欲、母性保护和生存本能。
1、爱欲冲动:追求情爱欲望在他人眼里,安娜总以其聪慧、典雅、质朴、活跃,同时又沉静、从容、美丽、高贵的形象出现。
然而年轻貌美的她竟嫁给比她大二十多岁的官僚政客卡列宁,一个冷酷无情、醉心功名的人,从此便注定了她无尽的悲剧。
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正如安娜说的:“他们不知道8年来他是怎样摧残了我的生命,摧残了我体内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他甚至一次都没有想过我是需要爱情的活的女人。
” [7]。
诚然,她追求的不过是所有女性都向往的真挚的爱情、稳定的婚姻以及做个好母亲,这些都是女性个体生存本能的最好体现。
弗洛伊德认为,“生存本能代表潜伏于人的生命之中的创建性、进取性的活力,它是一种生存的、爱欲的和发展的内驱动力。
”“其中代表爱、联合和建设的力量的爱欲成为生存本能的核心。
”[8]每人都有七情六欲,对正值女性魅力绽放最为灿烂时刻的安娜而言,她的爱欲却一直为社会道德伦理所压制,可她心底的情欲旺火犹如蓄势待发的火海,一旦被触及便如洪流般泛滥,一发不可收拾!而“本能的对象”便是这“火海洪流”能否“决堤”的关键!它指的是“本能之指向或者是本能为追求满足而必然要凭借的事物。
它不一定是新的事物,也许是主体本身的某一组成部分,是人类得以满足自我欲望的潜在因素。
” [9]可见“本能对象”是安娜解决性欲本能饥渴必不可少的源泉!而且弗洛伊德学说的“自我”、“超我”、“本我”也与此密切相关。
其中“自我”“处于‘本我’和‘超我’之间,代表理性和机智,它的任务是了解现实,让我们对自身所处的环境做出合理的反应。
”[10]“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的。
”[11]而“本我”是“人格中与生俱来的无意识结构部分,它虽然是我们活动的内驱力,却不被个体所觉察。
”[12]安娜正是在“自我”“超我”的双重压迫下,使自己在“自我”、“超我”的双重压迫下,将“本我”爱欲隐藏起来,直至她找到了自己生命中的“本能对象”。
而且“本能也是机体内部刺激引起的一种恒久的力量” [13]而渥伦斯基就是这股力量。
或许大多读者认为他俩的爱来的太突然了,可有时“爱”,就这么神奇!根据《圣经·创世纪》记载,上帝取亚当身上的肋骨造成了女人,因此人们都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