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结构理论

合集下载

人格结构理论

人格结构理论

人格结构理论人格结构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学研究,它是指人格包含的大量动态元素,构成人的人格结构。

它提出人格是由内在的驱动力、行为机制以及人际关系生成的,对每个人来说,这些因素都是不断变化的。

I. 驱动力人格结构理论指出,建立个性的根本来源是内在的驱动力。

一个人可能具有多种不同的驱动力,它可以分解为多个不同的欲望、磁力、弹性及其他因素。

驱动力可以塑造个人的人格,并激发某种行为。

换而言之,人格结构理论认为集中在内在驱动力之上,而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受“自我”影响。

II. 行为机制根据人格结构理论,人格中包含有各种行为机制。

它是一种特殊的负性反馈,它能够调节潜意识和意识,并使其达到一种平衡状态。

它可以帮助人们发掘外在和内在环境对结构和行为的影响,同时也涉及到情景记忆、情绪反应以及行为的抑制。

III. 人际关系另一方面,人格结构理论也探究了人际关系如何影响个人的形成和发展。

这种关系可以是亲密的或尴尬的,也可以是友好的或关系紧张的,而且这些关系都是受自身情感和态度的影响的。

当个体参与到这种人际关系中时,它们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从而形成不同的个性结构。

因此,人格结构中的人际关系是其动态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总之,人格结构理论是一种探究个体个性形成的观点,它强调了内在驱动力、行为机制以及潜在的人际关系,这些都对个体建构不同的人格结构起着重要作用。

主张以上理论的心理学家认为,通过理解人格结构理论,可以了解个体的行为和决定,也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自我的生活范式,并在各种困境中做出更有效的决策。

弗洛伊德三个理论

弗洛伊德三个理论

弗洛伊德的三大理论:
一、精神分域理论:
①意识是人格的最表层部分,它由人能随意想到、清楚觉察到的主观经验所构成:逻辑性、时空规定性和现实性;
②前意识:位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由那些虽不能即刻回想起来,但经过努力就可以进入意识领域的主观经验所组成:检查功能,不许那些使人产生焦虑的创伤性经验、不良情感以及为社会道德所不容的原始欲望和本能冲动进入意识领域;
③无意识:不曾在意识中出现的心理活动和曾是意识的但已受压抑的心理活动,主要是原始的冲动和各种本能、通过种族遗传得到的人类早期经验以及个人遗忘了的童年时期经验和创伤性经验、不合伦理的各种欲望和情感;
二、人格结构理论:
①本我与无意识:最有力、能量中心利比多;生本能、性本能与死本能;自我遵循快乐原则;
②自我:派生与本我,最理智和符合现实的部分;帮助本我根据现实可能性来满足;
③超我:最文明、最有道德的部分;按照道德原则行事;
本我要满足专横本我的欲求,要应付严酷的现实环境,还要遵从神圣超我的规范;
三、性心理发展时期理论:
1、口腔期出生到一岁左右:前期0-8月——吸吮吞咽;
后期8月-1岁——吞咽咀嚼吞食
产生对养育者的亲密感,把自己与现实环境相分离—自我
2、肛门期两岁至三岁左右:前期——排泄—解除内部压力—快感体验;后期——保
持—痛与性刺激—引起关注
3、性蕾期四岁至五岁之间:恋母恋父性别认同本我与自我冲突激烈
4、潜伏期六岁到12岁左右:学习、活动、性本能受到抑制、种族系统天赋
5、生殖期青春期:青春期开始,异性恋;性快感由口腔、肛门逐渐转移到性器官上;
6、成熟期青春期以后:心理结构平衡不需要多少心理能量来压抑自己的本我冲动;恋亲情结已经完全或几乎完全消除;。

教师资格证考试之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

教师资格证考试之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

教师资格证考试之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奥地利的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一个重要理论是:人格结构理论。

他提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构成。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是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常考点。

(1)本我:它处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如饿了就要吃,渴了就要喝等等,它所遵循的是快乐原则。

简单的说也就是,本我要满足自己的本能的冲动和需要,是从自己快乐角度出发,不考虑其他的因素。

比如饥饿中的婴儿,饿了就要吃,是不会等待的,如果不能马上满足他的这一生理需求,他就不快乐,那么他就会通过哭、闹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我们可以称之为"小红人",形象的记忆为:小孩没喝到奶,哭得脸通红。

(2)自我:自我是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出来的,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

其作用主要是调节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

因为本我和现实之间总会产生冲突与矛盾,这时就产生了自我。

它所遵循的是现实原则。

比如:婴儿饿了,要喝奶或者奶粉,可是这时妈妈刚好有事或者说奶粉很烫,不能马上喂奶,这时候,孩子发现哭解决不了问题,于是他从现实考虑,比较圆滑地选择等待,不哭了。

我们称之为"小白人",因为我们知道在京剧里,白脸代表奸诈的小人,比较圆滑。

(3)超我:在自我、本我不断发展后,就达到了超我阶段,它处于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的,其机能主要是监督、批判即管束自己的行为。

它遵循道德原则。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大家回忆一下小时候,你做一件事的时候如果爸爸、妈妈鼓励你、肯定你,你是不是会感到很骄傲,很有成就感。

也就是说这件事是在道德范围内,父母允许你做的,你能够去做的。

我们称之为"小黑人",在京剧里,黑脸代表正直,如"包公戏"里的包拯。

小黄人、小白人、小黑人可以说在每个人的内心都打过架。

心理学的人格理论不同人格类型的特点与表现

心理学的人格理论不同人格类型的特点与表现

心理学的人格理论不同人格类型的特点与表现心理学的人格理论:不同人格类型的特点与表现人类的人格特征是指个体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

心理学研究人员长期以来对人格的研究与探索形成了一系列的人格理论。

本文将介绍几种经典的人格理论,并探讨不同人格类型的特点与表现。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是心理学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提出了心理结构包括意识、潜意识和个人超我。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人格由三个组成部分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

- 本我:人格的本源,代表了人的原始欲望和冲动。

它是无意识的,只追求快乐和避免痛苦。

- 自我:在现实中操作的心理结构,为满足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通过合理的方式平衡两者的需求。

- 超我:代表了道德和良知,内部化了社会和文化对个体的期望。

在这个人格理论中,不同的人格类型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行为方式。

例如,以本我为主导的人可能更加冲动和寻求即时满足,而超我的人格类型可能更加守规矩和守法。

二、荣格的人格理论荣格是心理学界另一位重要的人物,他提出了个人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两个核心概念。

他认为人格由不同的心理能量和原型建构而成。

- 个人意识:个体独立的心理领域,包含对自我和自我形象的认知。

- 集体无意识:整个人类共有的无意识心理元素和原型,超越了个体的意识。

根据荣格的理论,不同人格类型展示出不同的特点和表现。

例如,外向型人格可能更加关注外部世界的事物,内向型人格则更加关注内部心理世界和情感。

三、五因素模型五因素模型是近年来心理学领域中最为广泛接受的人格理论之一,它提出了五个核心维度来描述人格特征: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

这五个维度既是独立的,又相互影响。

- 神经质:人的情绪稳定性和情绪敏感性。

- 外向性:人的社交性和活跃程度。

- 开放性:人的知识追求、创造性和对新事物的接纳度。

- 宜人性:人的亲和力、合作性和同理心。

- 尽责性:人的自律性、责任心和组织能力。

基于五因素模型,不同人格类型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柏恩PAC人格结构理论

柏恩PAC人格结构理论

交互作用的类型(二)
如果主管以家长对孩子的模式开 始交流,员工往往会以孩童的心 态作出反应。不幸的是,传统的 上级-下属式关系往往会导致家长 -孩童式的交互作用,特别是当发 出指示或进行评估时。如果主管 的行为主要以这种交互作用模式 进行,人际和群体效果将会降低。
交互作用的类型(三)
当刺激和反应线不平行时,非互补式的交互作 用,或者称为交叉式的交互作用就会出现。在 此例中,主管努力按照成人对成人的模式来对 待员工,但是员工按照孩童对家长的模式作出 回答。例如,主管问:“George,你认为我们 应如何处理IC订单的推迟交货问题?”员工则不 是以成人的心态回答,而是以孩童对家长的模 式说:“那不关我的事。你拿了钱,该由你来做 主。”当出现交叉式交互作用时,沟通往往被堵 塞,不会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冲突经常是紧 跟其后。
交互作用类型说
交互作用类型 交往的改善:从交叉交互作用过渡到平行交 互作用 交互作用分析的操作程序
交互作用类型
平行型(互补型)交互作用:这是一种互补的交流 沟通,符合正常的人际关系,也是人们在交往中期 待的交往反应。它可以发生在任何两种自我状态之 间,但必须符合以下两项标准:(1)反应必须是 来自刺激所指向的同样的自我状态;(2)反应必 须是指向发出刺激的那个自我状态。 交流的第一条原则是,只要这种交互作用保持一种 互补关系,那么交流就可能继续下去。
Parent(父 母)
PAC理论Child (儿)A状态表现为注重事实根据和善于进行客观理智的 分析。这种人能从过去存储的经验中,估计各种 可能性,然后作出决策。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中 A成分占优势时,这种人的行为表现为:待人接 物冷静,慎思明断,尊重别人。这种人讲起话来 总是:“我个人的想法是……”。

荣格人格结构

荣格人格结构

荣格人格结构人格理论已经成为心理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20世纪,本着对人格的研究开拓出许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其中代表人物之一便是奥地利心理学家荣格,他的人格结构理论一直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学研究。

荣格在1923年提出了他的“三次元”理论,即“自我实现”、“自我现实”和“自我否定”三个次元,表明人的心理有三个主要的动机,即自我实现、自我现实和自我否定。

这三个次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格,得出更准确的结论。

荣格认为,人格结构由自我实现、自我现实和自我否定三个次元组成。

自我实现是一种内在动机,是一种理想的自我,也是人最高的价值观,是其行为的准则,是希望达到的自我、社会价值,追求人格的完美。

自我现实是追求自身最大利益的动机,意味着实现自己的需求,比如赚钱、事业、爱情等,在这一次元中,人格由外在变化影响,以获得自身最大利益为目标。

自我否定是负责克制冲动,自我调节和自律的动机,也是人格结构的基石,它主要是对其他两种次元的平衡,可以抑制自我实现和自我现实的冲动,从而帮助人格稳健、自信的发展。

荣格的人格结构理论可以用来诊断患有心理疾病的人以及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心理特征。

这些心理特征可以通过荣格的特定行为进行评估。

比如,一个人的自我实现次元低则表明他缺乏自信,难以实现自我价值;如果自我现实次元过高,则表明他可能会过于自私,追求财富和荣誉等自我满足;如果自我否定次元过高,则表明他可能会过分自卑,抑制自我表现。

另外,荣格的人格结构理论也可以用来增强个人的形象,比如可以通过控制自我现实次元的表现来改善自我形象,通过提高自我实现次元来提升心理上的自信。

此外,荣格的人格结构理论也可以用来改进社会关系,比如可以通过改善自我调节和自律来改善个人与他人的互动。

荣格的人格结构理论是当代心理学的一项重要成果,它的理论已经成为当今心理学思维的核心,其理论和实践也被用于治疗各种心理疾病,以及对改善个人形象、改进社会关系的研究,受到了广大心理学家的肯定和鼓励。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概述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概述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概述在弗洛伊德的学说中,人格被视为从内部控制行为的一种心理机制,这种内部心理机制决定着一个人在一切给定情境中的行为特征或行为模式。

弗洛伊德认为完整的人格结构由三大部分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

所谓本我,就是本能的我,完全处于潜意识之中。

本我是一个混饨的世界,它容纳一团杂乱无章、很不稳定的、本能性的被压抑的欲望,隐匿着各种为现代人类社会伦理道德和法律规范所不容的、未开发的本能冲动。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它完全不懂什么是价值,什么是善恶和什么是道德,只知道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不惜付出一切代价。

自我是面对现实的我,它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环境的接触发展起来的,是意识结构的部分,自我是本我和外界环境的调节者,它奉行现实原则,它既要满足本我的需要,又要制止违反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法律的行为。

超我,是道德化了的我,它也是从自我中分化和发展起来的,它是人在儿童时代对父母道德行为的认同,对社会典范的效仿,是接受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社会理想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

它由道德理想和良心构成,是人格结构中专管道德的司法部门,是一切道德限制的代表,是人类生活较高尚行动的动力,它遵循理想原则,它通过自我典范(即良心和自我理想)确定道德行为的标准,通过良心惩罚违反道德标准的行为,使人产生内疚感。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

本我不顾现实,只要求满足欲望,寻求快乐;超我按照道德准则对人的欲望和行为多加限制,而自我则活动于本我和超我之间,它以现实条件实行本我的欲望,又要服从超我的强制规则,它不仅必须寻找满足本我需要的事物,而且还必须考虑到所寻找的事物不能违反超我的价值观。

因此,在人格的三方面中,自我扮演着难当的角色,一方面设法满足本我对快乐的追求;另一方面必须使行为符合超我的要求。

所以,自我的力量必须强大能够协调它们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否则,人格结构就处于失衡状态,导致不健全人格的形成。

弗洛伊德思想发展的早期,他把地形学的概念和方法运用于心理学,将人的心理活动及其构造划分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个部分,广义的潜意识可以涵括前意识,并注重描述心理的不同深度层次和研究潜意识活动的规律。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自我、超我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自我、超我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自我、超我弗洛伊德认为,组成人格的各部分经常发生冲突。

比如:生活中人们常常会发现,一部分的自己想做某件事,另一部分的自己想做另外一件事。

弗洛伊德因此创立了人格的结构模型,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

一、本我弗洛伊德认为,人刚出生的时候只有一个人格结构,即本我。

1.本我遵循快乐原则,只关心如何满足个人需要,不受任何物质和社会的约束,属于人格结构的生物成分。

比如:婴儿看到想要的东西,就会去拿,无论这个东西属于谁。

2.然而现实生活中,想要的东西并不会全部得到,因此本我会通过愿望实现来满足自身需要。

比如:婴儿肚子饿了,周围没有食物,本我就会开始想象食物,以暂时满足自己的需要。

3.弗洛伊德认为本我完全隐藏于无意识中,大部分的本我冲动与性和攻击有关。

事实上,人们常常无法察觉到本我。

二、自我在生命的初期,随着婴儿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人格结构的第二部分---自我,开始发展起来。

1.自我遵循现实原则,通过考虑情境现实性,控制本我盲目的冲动,调节本能与环境的关系,负责本我、超我与外界世界的联系,属于人格结构的心理成分。

2.现实中,由于本我的冲动并不为社会所接受,因此会对自我构成威胁。

自我的任务是将本我的冲动控制在无意识当中。

3.自我不仅仅控制本我的冲动,还会以考虑后果的方式,尝试着满足本我的需要,以减轻本我需要没有被满足的紧张感。

比如:小的时候,婴儿通过到父母的碗里抓取食物来减轻紧张状态。

逐渐长大后,他们懂得了社会的规定和约束,虽然饿的时候本我的冲动会驱使他去获取食物,然而自我明白这种行为是不当的。

4.自我在意识、前意识、无意识中自由活动。

自我和本我的关系:弗洛伊德曾说过:自我好像是骑在马背上的人,驾驭着这匹桀骜不驯的马(本我),约束着它前进的方向。

三、超我儿童5岁左右,人格结构的第三部分---超我,开始形成。

1.超我代表社会的理想、价值观,尤其是父母的价值和标准,对个体行为的好坏与善恶有着道德规范的限制,通过抑制本我的冲动,说服自我以合乎道德方式来取代现实的目标,属于人格结构的社会成分。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第一,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人格是一个整体,它是由本我、自我、超我等三部分交互影响而构成的。

A本我,本能的我,由生或死的本能构成,受享乐原则支配;B自我,在现实环境中,由本我分化发展而产生的,受现实原则支配,介于本我与超我之间,并对本我的冲动与超我的管制具有缓冲与调节功能C超我,接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教养而逐渐形成的,是人格结构中居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其由自我理想与良心两部分构成,并受道德与完美原则支配。

自我与超我居上层的意识境界、本我居下层的意识境界。

第二,人格动力理论个体人格结构中,因三种成分的功能与目的不同,彼此交互作用,会产生内在的动力,并由内部动力推动外部行为。

这种本我与超我冲突,所形成的行为,并非一般正常行为,弗洛伊德称此为防卫方式的行为,防卫方式有转移、升华、压抑、退化、投射、反向、合理化等。

例如酸葡萄心理,甜柠檬心理就属于合理化的防卫方式。

第三,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分为五个阶段或时期,总离不开性的观念,于是被称为性心理发展期。

A口腔期(0—1)主要靠口腔的吸允、咀嚼、吞咽动作来满足原始需要,成人中有贪吃、咬指甲等口腔人格是婴儿期发展不顺所致。

B肛门期(1-3)大小便排泄产生快感满足原是需要,此时卫生习惯训练对幼儿良好行为的养成是重要的。

否则,管制过严、习惯不良,成年期会出现冷酷、顽固、刚愎等肛门人格特质。

C性器期(3—6)性器官部位获得原始欲力的满足,幼儿喜欢触摸自己的性器官,有的以父母之异性者为“性爱"对象,出现“恋母”或“恋父”情结。

D潜伏期(7-青春期)兴趣扩大,原始欲力呈潜伏状态,男女也出现分离趋势.E两性期(青春期之后),良性差异显著,性心理发展趋于成熟。

人格结构理论文献综述

人格结构理论文献综述

人格结构理论文献综述人格是指个体在行为、思维和情感方面的稳定模式和特征。

人格结构理论是研究人格的一种方法,旨在描述和解释人格的组成和运作方式。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许多心理学家和研究人员提出了各种不同的人格结构理论,并对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讨论。

本文将综述一些经典的人格结构理论,包括特质理论、心理动力理论和认知社会学理论。

特质理论是最为广泛接受和研究的人格结构理论之一、特质是人格的基本建构模块,是表现稳定一致的个体差异的特征。

最早的特质理论之一是戈登·阿伦的五因素模型,也被称为大五人格特质。

这个模型将人格特质分为五个维度:外向性、宜人性、尽责性、神经质和开放性。

这些维度被认为是普遍适用于各种文化和国家的个体差异,并能有效地预测人们的行为、态度和情绪。

心理动力理论关注人格的驱动力和动机。

弗洛伊德的精神结构理论是最有影响力和广泛接受的心理动力理论之一、他认为人格结构由三个互相作用的部分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人格的原始核心,包含了基本的冲动和欲望。

自我是中介和调解冲突的一部分,超我则是内化的社会规范和道德价值观。

根据这个理论,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和相互作用的过程。

认知社会学理论认为人格是通过认知和社会交互来形成和塑造的。

阿尔伯特·班达拉的人格原型理论是认知社会学理论的一种应用。

他认为人们根据他们对不同人格特征的偏好和评价来形成人格原型。

人格原型是一种社会认知结构,指导和影响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看法和行为。

这个理论对于解释个体差异和人际关系的形成和维持有重要的意义。

除了以上几种主要的人格结构理论,还有许多其他理论和模型也被广泛研究和讨论。

例如,卡尔·罗杰斯的自我实现理论、亨利·莫里斯的需求层次理论以及亨利·埃里生的着眼取向理论等。

这些理论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方法来理解人格结构和人们的行为差异。

综上所述,人格结构理论是研究人格的重要方法,并对心理学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教学设计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教学设计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教学设计引言弗洛伊德是现代心理学领域的重要人物,他的人格结构理论对于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格结构理论是指人格在心理上的组织结构和互动关系。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模型包括了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个层面,这一模型对于理解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以及如何在教学设计中应用这一理论。

一、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概述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包括了三个关键组成部分: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

意识层面是人类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和思维过程,是人们能够自觉体验和控制的一部分。

前意识层面是指人类能够感知到但不一定立即意识到的心理内容,包括了一些潜意识的想法和感受。

而无意识层面是人类没有意识到的心理过程和冲突,它们对人的行为和经验产生了影响,但个体无法直接访问。

二、教学设计中应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意义在教学设计中应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有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心理活动,从而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此外,教学设计中的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应用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提高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的能力。

三、教学设计案例为了更好地应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以下是一个针对高中生的教学设计案例:主题:情绪管理与人格结构目标:通过学习和讨论人格结构理论,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情绪管理方式,并提供相关的情绪管理技巧。

步骤:1. 引入人格结构理论概念,解释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的概念。

2. 进一步解释无意识层面对情绪管理的影响,讨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情绪管理挑战。

3. 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了解不同的情绪管理方式对个人和他人的影响。

4. 提供一些情绪管理技巧,如深呼吸、积极心态培养等,并引导学生讨论这些技巧在他们的生活中的应用方式。

5. 结束课堂活动,进行总结和回顾。

四、评估与反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评估和反馈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收集学生的作业和反馈意见,可以得到对教学效果的评估和改进。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他的人格发展理论对于理解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并通过丰富的数据和案例加以支持。

1.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个基本结构组成: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

本我代表个体的原始欲望和冲动,追求快乐和满足;自我是个体的现实部分,负责平衡本我和外界的要求;超我则是道德和社会规范的内化,对个体的行为进行约束。

2. 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弗洛伊德提出了五个心理发展阶段,分别是口唇期、肛门期、阴茎期、潜伏期和生殖期。

每个阶段都与特定的身体部位和心理冲突相关,如果在某个阶段出现问题,可能会导致个体在后续阶段出现心理障碍。

3. 口唇期(0-1岁)在这个阶段,婴儿的主要满足源是口唇,例如吮吸乳头。

如果在这个阶段满足不足或过度满足,可能会导致个体在成年后出现口唇相关的问题,如嘴巴过度进食或咬指甲等。

4. 肛门期(1-3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控制排泄,学习使用厕所。

如果在这个阶段家长过分强调控制和纪律,可能会导致个体在成年后出现强迫症等问题。

5. 阴茎期(3-6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并形成父母亲模仿的行为。

如果在这个阶段遭受到过度约束或过度宠爱,可能会导致个体在成年后出现性格偏执或性别认同问题。

6. 潜伏期(6-12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发展社交技能和学习,但性冲动被抑制。

如果在这个阶段遭受到过度严厉的约束,可能会导致个体在成年后出现焦虑或抑郁等问题。

7. 生殖期(12岁之后)在这个阶段,个体开始对异性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开始建立恋爱关系。

如果在这个阶段遭受到过度压抑或过度放纵,可能会导致个体在成年后出现人际关系问题或性心理问题。

8. 弗洛伊德的案例分析方法弗洛伊德提出了案例分析方法,通过病例研究来理解个体的心理问题。

人格结构理论

人格结构理论

人格结构理论2009-10-31 16:41 【大中小】【我要纠错】1.本我(id)代表人的生物性本能和欲望。

是与生俱来的,人格中最原始的、永存的部分,在人一生的精神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存在于无意识的深处,主要是性本能和破坏欲,其中性本能(libido)对人格发展尤为重要。

本我遵循“唯乐原则”。

追求直接的、绝对的和立即的满足,如果受阻抑,就会出现焦虑。

显然这是一种儿童的思想、行为模式,新生儿的人格结构主要是本我。

2.自我(ego)是本我与外界关系的调节者,是人格意识结构的部分。

它是在与环境接触过程中通过后天的学习,由本我发展来的。

自我是人格结构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它的发育及功能决定着个体心理健康的水平。

一方面,自我的动力来自本我,即为了满足各种本能的冲动和欲望而行动;另一方面,它又在超我的要求下,顺应外在的现实环境,采取社会所允许的方式指导行为,保护个体的安全。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自我遵循“现实原则”(realityprinciple)。

在人格结构中,“自我”在本我和超我间起着中介作用。

它调节个体的行为,使之采取社会所容许的方式方法,以满足本我的需要而维持个体的生存,管制不被超我所容许的冲动,使两者保持平衡。

一旦“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冲突达到“自我”不能调节的程度,就会以病理的形式,如焦虑、恐惧等表现出来。

自我在人格结构中代表着理性和审慎,是成人的思考模式。

3.超我(superego)是人格的最高层次,是人格中代表良心或道德力量的结构部分。

它是在长期社会化过程中社会规范、道德观念等内化的结果,具有通常意义上良心、良知、理性等含义。

它大部分属于意识的,小部分是无意识的。

它用良心和罪恶感去指导自我行为,限制本我冲动,从而对个体的动机、欲望和行为进行管制。

超我遵循“至善原则”(principleofideal)。

诱导自我使之符合社会规范,使个体向理想努力,达到完善的人格。

凡不符合超我要求的活动都将引起良心的不安、内疚甚至罪恶感。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

理论16: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一、理论提出弗洛伊德,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

创立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潜意识)三个层次,并开创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代表作品《梦的解析》。

二、主要观点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人格是由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三个部分组成。

本我是原始的无意识的本能,是人格结构的基础。

本我包括许多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本能或欲望(如,饥、渴、性、攻击等),其中以性和攻击冲动为主。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以寻求原始动机的满足为原则。

自我是人格中现实的一面,是在本我的冲动与现实条件的冲突中发展而来的。

自我受“现实原则”支配,一方面它要满足本我的原始冲动;另一方面它还要符合良心、道德等超我的评价,以社会能够接受的方式满足个体需要。

自我的基本任务是协调本我的非理性需要与现实之间关系,有时候会控制和压抑本我的需要。

超我是后天习得的社会道德态度,是个人价值观的源泉,包括良知和自我理想。

超我受“道德原则”的支配,是个体将特定文化下的道德伦理、社会规范及价值标准等内化而成的人格部分,代表道德、良心和理性,管制不容于社会的原始冲动,让个体因错误的本我冲动产生自卑感和罪恶感。

超我和本我处在直接的冲突中,超我总是阻止或延迟本我得到满足。

自我则是本我和超我之间的调停者。

它既要千方百计使本我获得满足,又要受超我的监督,遵循自我的现实原则。

弗洛伊德认为,以上三部分如发展平衡,就是一个健全的人格,如不平衡就是一个变态人格。

2.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的顺序,依次分为五个时期。

(1)口腔期(0〜1岁)原始欲力的满足,主要靠口腔部位的吸允、咀嚼、吞咽等活动获得满足。

婴儿的快乐也多来自口腔活动。

此时期的口腔活动若受限制,可能会留下后遗性的不良影响。

成人中有所谓的口腔性格,可能就是口腔期发展不顺利所致。

在行为上表现贪吃、酗酒、吸烟、咬指甲等,甚至在性格上悲观、依赖、洁癖者,都被认为是口腔性格的特征。

3.联系社会现象,评价一下人格结构理论的作用与不足(1000

3.联系社会现象,评价一下人格结构理论的作用与不足(1000

3.联系社会现象,评价一下人格结构理论的作用与不足(1000人格结构理论是指研究人的个性特征和行为模式的理论体系,包括了多种不同的理论模型,如弗洛伊德的精神结构模型、巴德的人格结构模型等。

在联系社会现象方面,人格结构理论具有一定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人格结构理论在解释社会现象方面有一定的作用。

例如,通过研究个人的性格特征和行为模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们在社会互动中的表现和选择。

比如,如果一个人具有强烈的竞争欲望和外向性格,那么他很可能对职业竞争和社交活动比较感兴趣,并表现出积极主动的行为。

这样的理论有助于我们预测和解释一些社会现象,培养合适的人才和推进社会发展。

其次,人格结构理论为心理治疗和个人成长提供了指导。

通过了解个人的人格特点和结构,我们可以更好地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理解自己的行为和情感,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干预。

例如,对于一个自卑且焦虑的个体,心理治疗师可以通过人格结构理论的分析,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自卑情绪来源以及如何改变消极的自我认知,从而促进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然而,人格结构理论也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人格结构理论的研究大多基于个体层面的分析,往往忽略了社会环境的影响。

我们知道,人的人格是受到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所决定的,但人格结构理论往往过于侧重于个体内部的心理机制,忽略了社会因素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影响。

因此,仅仅依靠人格结构理论来解释社会现象是不够全面和准确的。

其次,人格结构理论也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局限性。

不同的心理学家对人格特质的分类和界定存在差异,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也会对人格的理解产生影响。

因此,人格结构理论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适用性有限,不能简单地将理论模型应用到所有的社会现象中。

综上所述,人格结构理论在联系社会现象上具有一定的作用,有助于我们理解人们的个性特征和行为模式,并为心理治疗和个人成长提供指导。

然而,它也存在一些不足,需要结合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来综合分析。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第三个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第三个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第三个
1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是1923年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依德开发的一种人格九分法理论,它包括三个基本的概念:超我,我,和自我。

弗洛伊德提出,人类的心理状态受到这三项力量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影响,其中超我作用于我和自我,而我和自我在一定程度上也相互作用,形成人格状态的内在动态结构。

2超我
超我,也叫做审判者、父母形象或良心,是心理化解决外界行为表现的因素,即外在行为表现的依据。

它有两种形式:自然法则和道德法则。

自然法则就是指人们的内在机制,是基于遗传继承的我们生活习惯的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自然改变;而道德法则则是外在的行为标准,它来源于父母,老师,社会环境等等,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3我
我也叫做意志力、内我或实践者,它是指个体内在心理力量,构成了其行为活动的基础,是个体决定行为表现的原因。

它是由超我和自我结合而成的,构成个体行为表现的指令者。

4自我
自我,也叫做真我或自我意识,是一种内在本性,是个体在外界环境中发展出来的自我形象,包括野心、抱负、幻想、外貌等等。

它有利于维持个体的奖赏体系,也是个体行为表现的实际影响者。

5内在动态结构
弗洛伊德认为,心理状态是受超我、我和自我三种力量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结果。

当超我对我和自我太过强硬,迫使我和自我发展不自然时,就容易造成失调,令人变得神经过敏,甚至发生病态的心理现象;当超我对我和自我的制约过于轻松,让我和自我脱离了实际,也会导致人格失调,令人变得浮躁、骄傲、盲从等等。

最终,我和自我之间的对立关系才是关键,只有把这两个人格构成统一整体,使得其保持一定的安定状态,才能够使人变得理智,心智成熟。

大学生心理健康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大学生心理健康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第6页/共15页
林黛玉的性格特质分析:
核心特质:多愁善感 首要特质:清高、聪慧、孤僻、抑郁、敏感 次要特质:冷酷
课堂练习:你的性格特质分析是怎么样的?
第7页/共15页
人格理论评价
该人格理论总的来看,未能对人格的动态作出具体的说明,只对人格的结构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第8页/共15页
1.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低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本我是无意识,非理性的。遵循快乐原则。超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是道德化的自我。它的作用是:抑制本我的冲动;对自我进行监控;追求完善的境界。遵循道德原则。
等红灯、闯红灯
第1页/共15页
自我: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其作用是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遵循现实原则。(一主三仆)
3.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人的人格结构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表面特质是指一个人经常发生的、从外部可以直接观察到的行为表现;根源特质是指那些相互联系而以相同原因为基础的行为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既可能是个别的特质,也可能是共同的特质。它们是人格层次中最重要的一层。
第9页/共15页
体质和环境在根源特质中可以在分为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两类。体质特质是由先天的生物因素决定;而环境特质则由后天的环境决定。动力、能力和气质动力特质是指具有动力特征的特质,它使人趋向某一目标;能力特质是表现在知觉和运动方面的差异特质包括流体和晶体智力(流体智力(Fluid Intelligence)是一种以生理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如知觉、记忆、运算速度、推理能力等。它随年龄的老化而减退。而晶体智力则并不随年龄的老化而减退,晶体智力主要指学会的技能、语言文字能力、判断力、联想力等。);气质特质是决定一个人情绪反应速度与强度的特质。

试述阿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结构理论的基本内容

试述阿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结构理论的基本内容

试述阿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结构理论的基本内容引言:人格心理学作为心理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旨在揭示个体的个性特征和行为模式。

阿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结构理论是人格心理学中的一种重要理论,通过对个体的人格特质进行研究,提出了一套系统的框架来理解个体的人格结构。

本文将介绍阿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结构理论,并对其基本内容进行探讨。

一、阿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结构理论的概述阿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结构理论认为,人格是由多个独立的特质组成的,这些特质在个体的行为表现和思维方式中起到关键作用。

特质是对个体行为和思维方式的稳定描述,是个体在不同情境下表现一致的内在特征。

阿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结构理论致力于探讨人格特质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二、阿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结构理论的基本构成1. 中央特质:中央特质是阿尔波特人格特质结构理论中最为基础的部分,它代表着个体的核心特质,对个体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具有重要的影响。

中央特质是相对稳定的,长期存在且难以改变的。

例如,有些人具有外向特质,喜欢与他人交往;而有些人具有内向特质,更倾向于独处。

2. 二级特质:二级特质是在中央特质之上的次要特质,它们对个体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级特质相对较为灵活,容易受到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例如,有些人具有乐观的二级特质,总能看到事物的积极面;而有些人具有悲观的二级特质,更倾向于看到事物的负面。

3. 表现特质:表现特质是指人格特质在具体行为中的表现。

不同的人格特质对个体的行为表现有着显著的影响。

例如,具有外向特质的人更愿意与他人合作,更擅长社交活动;而具有内向特质的人更喜欢独立思考,更擅长自主工作。

三、阿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结构理论的评价1. 理论的可解释性:阿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结构理论提供了一套系统的框架来解释个体的人格特质,能够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人格的内在结构,并预测个体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该理论的可解释性使其成为人格心理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

2. 理论的科学性:阿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结构理论在其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中秉持科学性原则,使用量表和实验证据来验证其理论的有效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格结构理论
按照Freud的研究,将人格结构分为超我(superego)、自我(ego)和本我(Id)。

其中,本我相当于人的动物性,自我相当于人的人性,超我相当于神性。

心理能力源自本我(即人格倾向),而本我的愿望则通过自我实现。

人格结构在生活中可以以不同的形式展现:
从医学角度讲:生物、心理、社会
以汽车结构比喻:发动机、车轮方向盘、规则
文学作品西游记:猪八戒、孙悟空、唐僧
交互作用分析(transaction):儿童、成人、父母
人格结构具体来说为:
一、本我,即本能,也叫动力或驱力。

1、含义与发展:
“心理动力学”=“精神分析”
早期的本能理论包括:1、性本能:繁衍生息,即力比多(libido);2、自我本能:个体保存,包括食、睡、防御(危险和不利情况)和攻击。

后续的发展,将性本能、食、睡、防御统称为“生本能”,将攻击称为“死本能”。

Freud在维多利亚时代认提出,性的本能更为重要,因为自我本能将个体保存的根本还是为了种族繁衍。

他在“二战”后提出“死本能”,认为本能遵循物理定律,即能量守恒定律,一个人的攻击或者指向自己,或者指向他人。

但能量的释放途径并不单一,除了攻击之外也可以以其他方式释放。

在以上基础上,Freud将本能理论简化为性(生本能)和攻击(自我本能)两个基本驱力。

性代表爱欲(Eros),升华为爱,攻击代表死神(Thonatos),升华为死。

即“性=爱”,“攻击=恨”。

2、俄狄浦斯情结:
如果一个人表现出爱一个人,又恨另一个人,这就是俄狄浦斯情
结。

俄狄浦斯情结的极端例子为杀父娶母:
3岁的男孩子,性别意识形成后,会形成恨爸爸同时爱妈妈的情形。

男孩:认同父亲,成为父亲,父亲尚在无法成为父亲,干掉父亲就变成父亲。

以上是“认同”的表现。

男孩:拥有妈妈。

以上是“对象爱”的表现。

现实生活中:
女孩:认同妈妈,天天在一起难以形成认同,接近会形成对象爱;
女孩:希望跟爸爸形成对象爱,但爸爸不在,无法形成对象爱;
所以,女性相对难以进入俄狄浦斯情结,也比较难从俄狄浦斯情结出来。

以此,形成两种基本人际关系:
1、认同:相似,相互独立,协同做事,关系疏远;
2、对象爱:关系紧密,天天在一起,出现分工、绑在一起。

两种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可以相互转化。

平时比较认同的时候意味着关系比较疏远。

父亲代表父性,母亲代表母性,现代的孩子性别趋向中性化,性别中的男性部分和女性部分分别对应着部分俄狄浦斯情结。

二、自我
1、自我的功能:
1)实现愿望:现实层面和想象层面(做梦,梦即愿望实现;移情,格式塔,模拟对话)
2)现实检验:一般人可以区分外界与想象。

道理懂但是做不到是“现实检验”出问题的表现。

3)整合:刚出生的婴儿只有感觉没有知觉,感觉到的内容碎片化。

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将感觉整合到一起。

在整合的过程中,会不断填补一些东西。

感觉的形成离不开时空间。

4)防御机制:相当于过滤器,将不利刺激过滤掉。

最基本的方式:压抑、置换(梦中经常出现),防御机制的基本特点:自发不受意识控制。

对于咨询师而言,性和攻击是本我方面要关注的点,而自我的功
能也是需要评估的内容。

三、超我,即社会规则、父母规则被孩子内化,在内部起作用。

内化(内射):将父母表象在脑子里,继续以客体存在于脑中。

如果变成自体的一部分则为认同,不但管理自己,还以同样的标准要求他人。

超我来自父母和社会规则:
1、惩罚性东西内化形成“良心”,属于个体、自律范畴,如果违背会感到内疚,产生“罪感”;
2、奖励性东西内化形成“自我理想”(理想我),属于关系、他律范畴,如果违背会感到羞愧,产生“耻感”。

派生出自尊、自恋。

“罪感”相较于“耻感”要高级。

在一般家庭里,惩罚性部分来自爸爸,奖励性部分来自妈妈。

神经症病人的“超我”比较强,比如说,
a、抑郁症分为“我不好”和“别人不喜欢我”两种病因发展;
b、完美主义分为“做给别人看”,满足“自我理想”和“做给自己看”,满足“良心”。

后者会有破坏欲和攻击性,释放愤怒会好起来。

c、焦虑症分为“怕自己把事做坏”和“怕自己做不好被人评判”两种,前者需要找到罪恶感的源头然后释放,后者需要抱持、接纳,慢慢地肯定。

自体心理学对应“怕自己做不好被人评判”。

精神分析的目的在于实现意识的自由化,摆脱潜意识的控制,正念和自我觉变都是潜意识意识化的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