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心理学--经典精神分析流派——“人格动力”
评述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评述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摘要】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主要包括人格结构、人格动力、人格适应、人格发展四个部分。
其理论有贡献也有局限性,为后期人格理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弗洛伊德人格人格理论人格结构人格动力人格适应人格发展本我自我超我前意识潜意识泛性论人格是一个复杂而抽象的概念。
传统意义上所理解的“人格即一个人的社会吸引力”是很片面的,通常,研究者是以奥尔波特的定义为标准的,即“人格是个体内在心理物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它决定一个人特有的思想和行为”,但是也有狭义和广义的区别。
理论学家和研究者在对于人格的研究中产生了六个流派,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流派就是其中之一。
1 简述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作为精神分析学流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
他的人格理论主要包括人格结构、人格动力、人格发展、人格适应四个部分。
1.1 人格结构:起初,弗洛伊德认为人格中有两大系统:潜意识系统和前意识系统,前意识是在意识的表面下,而潜意识则是人格最深处的活动。
但他很快就发现了这种以潜意识为核心的“两部人格”结构模型的不足,因此又提出了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三部结构模式。
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的部分,构成本我的成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从出生日起算即已存在,从支配人性的原则看,支配本我的是唯乐原则。
自我,是个体出生後,在现实环境中由本我中分化发展而产生,当本我的需求在现实中无法得到满足时,就需要顺应并从现实中学习以获得需求的满足,从支配人性的原则看,支配自我的是现实原则。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居于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是个体在生活中接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教养而形成的,包括自我理想和良心,从支配人性的原则看,支配超我的是完美原则。
1.2 人格动力:这是弗洛伊德将物理学的动力学引入心理学的结果。
他提出两种本能: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
生的本能是指个体追求生存和种族延续的一种本能,包括性本能和自我本能。
与生的本能相对应的就是死的本能,这是一种返无机状态的本能,是一种毁灭生命的欲望,表现为恨和对生命的破坏。
人格及动力ppt课件
自我效能感建立在四种信息源的基础上:
1个体成败的经验 成功的经验往往提高自我效能感,多次失败的经验会降低自 我效能感。 2替代性经验 这是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获得的信息。看到他人的成 功会提高自己的自我效能感。 3言语说服 他人的解释、建议和激励可以改变个人的自我效能感。 4情绪唤醒状态 积极的情绪可以增强自我效能感,消极情绪会减弱自我效能 感。
主观原因:
1.动机缺失 2.兴趣转移 3.学习无望 4.恨屋及乌 5.情感饥渴 6.物极必反
三、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1.学习目的的教育,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 2、教师有效地教学(新颖性、启发性、积极性)激 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恰当地运用竞争与合作 4、合理运用奖赏 6、引导学生的归因倾向 7、提升自我效能感
奥苏贝尔提出成就动机是一个复合概念
1 认知内驱力 这是一种探究,了解,掌握知识并解决问题的需要。是一种认识的兴趣。 这种动机指向学习任务本身(获得知识),求知就是目的,满足这种动机 的奖励由学习本身来提供。是一种真正的内部动机。 2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这是学生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学习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这是一种 把成就看作赢得地位与自尊心的根源,是一种外部动机。教师,家长的认同 与赞许是重要的。这是感到丧失自尊的威胁而带来的学习动机。 3 附属内驱力 学生为了保持长者和同伴的赞许或认同而表现出的想学习好的一种需要。
阿德勒关于人格发展动力观点
阿德勒关于人格发展动力观点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是20世纪著名的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他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人格发展的观点,其中包括他独特的动力理论。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阿德勒关于人格发展动力观点,以及如何运用这一理论来理解和解释人们的行为和生活。
一、阿德勒的动力观点阿德勒的动力观点认为,个体的行为和人格发展受到一种称为“社会利益”(Social Interest)的基本动力的驱使。
他认为,个体的行为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利益,而社会利益又包括个体的社交性、合作性和社会责任感。
在阿德勒看来,人们内在的动机是为了获得社会认可和尊重,而所有的个体行为都是为了满足这一基本的社交需求。
二、社会利益和人格发展在阿德勒的理论中,社会利益被视为个体行为的根本动力,同时也是人格发展的关键因素。
他认为,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会受到家庭、社会和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将直接影响个体对社会利益的感知和追求。
在阿德勒看来,人格发展是一个不断寻求社会认可和满足社会利益的过程,而个体的行为和态度则是在不断调整和适应社会要求的过程中形成的。
三、应用阿德勒的动力观点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运用阿德勒的动力观点来理解和解释人们的行为。
一个人的成功和幸福感可能源自于他对社会利益的关注和付出,而一个人的问题行为可能是因为他在满足社会利益方面遇到了困难。
通过对社会利益的关注和理解,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行为动机,从而更好地与他人交流和合作。
四、个人观点和总结在我看来,阿德勒的动力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人的行为和人格发展。
他所强调的社会利益和社会责任感,使我们能够更加关注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通过深入学习和运用阿德勒的动力观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从而更好地沟通和协作,实现共赢的局面。
阿德勒关于人格发展动力观点提供了一个深刻的视角来理解人类的行为和人格发展过程。
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理论
1909年美国克拉克大学邀请 1913 年弗洛伊德的《图腾与禁忌》出版发行 1920年,出版《超越快乐原则》 1923年,口腔癌,与抽雪茄有关,33次手术 1938年,希特勒入侵,烧毁书籍 1939年,在伦敦逝世 爱情和婚姻(妻子玛莎)1886年结婚 对美术、电影及文学创作的影响 争议的人物
请问:前意识和潜意识有什么区别。
wangdaiqing
意识
前意识 潜意识。
wangdaiqing
意识 (conscious)
位 表层 置
前意识 (preconscious)
中层
潜意识 (unconscious)
深层
组 能察觉的心理 可以被回忆起来 成 活动 的、能被召唤到 清醒意识中的潜 意识
wangdaiqing ——弗洛伊德,1952
(二)焦虑(anxiety)
1、含义:是一种由紧张、不安、
焦急、忧虑、惊恐等感受交织在一 起的情绪体验
2、出生创伤是人类体验到的最大
焦虑。
wangdaiqing
3、依据对自我造成威胁的根源是来自外
界环境、本我和超我三种情况,焦虑
分为:
现实性焦虑:是感知到环境中真实的、
弗洛伊德关于防御机制的观点
防御机制之间并不相排斥,因而有时 可以多种防御机制同时起作用。 每个人通常使用的防御机制有一定的差 异,这主要是由个人先前生活经验和环境 不同造成的。 由于自我防御机制成功地保护了个人免 受焦虑的袭击,它们倾向于长时保持不变。 因此,它们对个人人格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wangdaiqing
5、生殖期(Genital stage)
wangdaiqing
人格的精神动力学理论
人格的精神动力学理论述评【摘要】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和霍妮是精神动力学理论的著名代表人物。
他们的理论观点对心理学、精神病学乃至整个社会文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本文主要评述了他们各自的主要观点,并进行了分析评价。
【关键词】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霍妮在人格心理学领域,各种人格理论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其中,精神动力学理论可谓一朵奇葩,对人格理论的发展、精神治疗领域乃至整个社会的观念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概述精神动力学领域的三巨头:弗洛伊德、阿德勒和荣格,以及女权主义的代表人物霍妮的主要理论观点,并且对这些理论作一个总结和评价。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弗洛伊德是精神动力学理论的开山鼻祖,他创立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心理与精神治疗领域和人格发展心理学领域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弗洛伊德是对整个社会生活产生最深远影响的心理学家。
以下将介绍他的主要理论观点。
精神分析理论的起源精神动力学理论起源于19世纪晚期。
当时,人们对一种叫做歇斯底里症(hysteria)的心因性躯体疾病束手无策,歇斯底里症的患者会有生理症状,但是,却找不到明显的躯体方面的原因。
当法国医生Jean Charcot证明自己可以在病人处于催眠状态时使用暗示法消除歇斯底里症状的时候,人们才意识到这是一种心理疾病。
弗洛伊德对这一发现非常好奇,于是,从维也纳专程赶往法国巴黎观摩Charcot的治疗演示。
弗洛伊德深受鼓舞,回到维也纳之后,经过多番努力,终于创造了一种更为彻底的治疗歇斯底里症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精神分析法(psychoanalysis)或精神分析理论(psychoanalytic theory)。
精神分析法是指对于心理障碍的一系列治疗方法,而精神分析理论则是指弗洛伊德对于人格和心理障碍的理论解释。
不过,在实际应用中,人们通常将这两个术语混淆使用。
无意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将无意识(unconsciousness)放在影响人格的至关重要的位置。
人格的精神分析理论
人格的精神分析理论1、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第一,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人格是一个整体,它是由本我、自我、超我等三部分交互影响而构成的。
A本我,本能的我,由生或死的本能构成,受享乐原则支配;B自我,在现实环境中,由本我分化发展而产生的,受现实原则支配,介于本我与超我之间,并对本我的冲动与超我的管制具有缓冲与调节功能C超我,接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教养而逐渐形成的,是人格结构中居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其由自我理想与良心两部分构成,并受道德与完美原则支配。
自我与超我居上层的意识境界、本我居下层的意识境界。
第二,人格动力理论个体人格结构中,因三种成分的功能与目的不同,彼此交互作用,会产生内在的动力,并由内部动力推动外部行为。
这种本我与超我冲突,所形成的行为,并非一般正常行为,弗洛伊德称此为防卫方式的行为,防卫方式有转移、升华、压抑、退化、投射、反向、合理化等。
例如酸葡萄心理,甜柠檬心理就属于合理化的防卫方式。
第三,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分为五个阶段或时期,总离不开性的观念,于是被称为性心理发展期。
A口腔期(0-1)主要靠口腔的吸允、咀嚼、吞咽动作来满足原始需要,成人中有贪吃、咬指甲等口腔人格是婴儿期发展不顺所致。
B肛门期(1-3)大小便排泄产生快感满足原是需要,此时卫生习惯训练对幼儿良好行为的养成是重要的。
否则,管制过严、习惯不良,成年期会出现冷酷、顽固、刚愎等肛门人格特质。
C性器期(3-6)性器官部位获得原始欲力的满足,幼儿喜欢触摸自己的性器官,有的以父母之异性者为“性爱”对象,出现“恋母”或“恋父”情结。
D潜伏期(7-青春期)兴趣扩大,原始欲力呈潜伏状态,男女也出现分离趋势。
E两性期(青春期之后),良性差异显著,性心理发展趋于成熟。
2、荣格的人格理论第一,荣格依据“心理倾向”来划分人格类型,最先提出了内、外向人格类型学说。
A当一个人的兴趣和关注点指向外部客体时,就是外向人格。
特点,注重外部世界,情感表露在外,热情奔放,当机立断,独立自主,善于交际,行动快捷,有时轻率。
人格心理学 人格动力
动力潜意识
潜意识的研究方法——阈下心理动力激活范式
根据精神分析理论的观点,潜意识冲突是导致个体患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根据该理论假设L. H. Silverman(1976)采用了著名的阈下心理动力激活(subliminal psychodynamic activation)范式对动力潜意识展开了实验研究。
➢ 作为保护屏障的防御机制会努力阻 止潜意识的内容不被觉察。
动力潜意识
潜意识的研究方法——临床观察法
关于潜意识的研究,精神分析学者大多采用临床观察法。他们认为潜意识冲突一般是在个体幼年时 形成的,因此不可能直接操纵潜意识。
在没有威胁的情形下,处于休眠状态的潜意识会比较不活跃;而一旦有刺激威胁出现,处于休眠状 态的潜意识就可能被激活。
其中以E. L. Deci和R. M. Ryan的“内部目标与外部目标”的划分研究得最为广泛和深入 (胡小勇,郭永玉,2008)。
二、目标内容
1
内部目标
指以个体内在成长趋向为导向的 目标,有较高的自主水平,其所 追求的目标与内在的基本心理需 求是一致的。
关系需求、胜任需求、自主需求
2
外部目标
02
与个体健康状况的关系
研究发现亲密动机可以用来预示个体的心 理健康状况。
尽管高亲密动机给男性和女性都带来了不 同程度的益处,但二者所受的益处并不完 全相同。
PART THREE
目标
目标
动机与目标都是行为的动力。如果说基于驱力和基本需要的动力可以被视为推(push) 的力量,那么基于目标和价值观的动力就可以被视为拉(pull)的力量。
二、潜意识与特质评价
特质心理学家通常采用自我报告法或者等级评定技术来评定个体的人格。 这种方法潜在的假设是:个体知晓并且愿意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与他人的人格特
人格的精神分析理论
人格的精神分析理论1、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第一,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人格是一个整体,它是由本我、自我、超我等三部分交互影响而构成的。
A本我,本能的我,由生或死的本能构成,受享乐原则支配;B自我,在现实环境中,由本我分化发展而产生的,受现实原则支配,介于本我与超我之间,并对本我的冲动与超我的管制具有缓冲与调节功能C超我,接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教养而逐渐形成的,是人格结构中居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其由自我理想与良心两部分构成,并受道德与完美原则支配。
自我与超我居上层的意识境界、本我居下层的意识境界。
第二,人格动力理论个体人格结构中,因三种成分的功能与目的不同,彼此交互作用,会产生内在的动力,并由内部动力推动外部行为。
这种本我与超我冲突,所形成的行为,并非一般正常行为,弗洛伊德称此为防卫方式的行为,防卫方式有转移、升华、压抑、退化、投射、反向、合理化等。
例如酸葡萄心理,甜柠檬心理就属于合理化的防卫方式。
第三,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分为五个阶段或时期,总离不开性的观念,于是被称为性心理发展期。
A口腔期(0-1)主要靠口腔的吸允、咀嚼、吞咽动作来满足原始需要,成人中有贪吃、咬指甲等口腔人格是婴儿期发展不顺所致。
B肛门期(1-3)大小便排泄产生快感满足原是需要,此时卫生习惯训练对幼儿良好行为的养成是重要的。
否则,管制过严、习惯不良,成年期会出现冷酷、顽固、刚愎等肛门人格特质。
C性器期(3-6)性器官部位获得原始欲力的满足,幼儿喜欢触摸自己的性器官,有的以父母之异性者为“性爱”对象,出现“恋母”或“恋父”情结。
D潜伏期(7-青春期)兴趣扩大,原始欲力呈潜伏状态,男女也出现分离趋势。
E两性期(青春期之后),良性差异显著,性心理发展趋于成熟。
2、荣格的人格理论第一,荣格依据“心理倾向”来划分人格类型,最先提出了内、外向人格类型学说。
A当一个人的兴趣和关注点指向外部客体时,就是外向人格。
特点,注重外部世界,情感表露在外,热情奔放,当机立断,独立自主,善于交际,行动快捷,有时轻率。
库尔特·勒温《人格的动力理论》
库尔特·勒温《人格的动力理论》库尔特·勒温《人格的动力理论》(2011-02-27 22:33:50)1935 库尔特·勒温《人格的动力理论》2008-01-30 00:48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1890~1947):场论的创始人,社会心理学的先驱,传播学研究中守门理论的创立者勒温生于德国波森省的莫基诺(今属波兰),15岁时搬到柏林。
先后学过药学和生物学,对哲学已很感兴趣。
曾师从格式塔心理学主要代表W.克勒,先后受教于弗赖堡大学、慕尼黑大学及柏林大学,曾与苛勒、考夫卡同学,在斯图姆夫的指导下,1914年在柏林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服四年军役后,回柏林大学任苛勒领导的心理学研究所助理,1922年任讲师,1926 任教授。
1932 赴美任斯坦福大学客座教授。
翌年,因反对纳粹迫害而移居美国,先在康乃尔大学任教两年,后任艾奥瓦大学儿童福利研究所儿童心理学教授。
1945 到麻省理工学院任团体动力学研究中心主任, 兼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莱分校和哈佛大学客座教授。
他和他的同事们进行了关于团体气氛和领导风格的研究。
试图用团体动力学的理论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这一理论对以后的社会心理学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1944 在麻省理工学院创办团体动力研究中心后,勒温再将格式塔心理学原理扩大用于团体社会行为的研究。
他指出,任何一个群体都会具有格式塔的特征:团体是一个整体,团体中每个成员之间,都会又彼此交互影响的作用,他认为团体中每一成员都具有交互依存的动力。
此即勒温提倡的团体动力学(group dynamics)。
正如个人在其生活空间里形成心理场一样,团体与其环境形成社会场。
团体的特点是有成员的动力相互依存性。
一个人的地位取决于他的区域,而他的区域又同别的区域(团体成员)相联系。
团体受制于内聚力和瓦解力。
当成员间阻隔交流的障碍太大时,便产生瓦解力。
团体构成一力场,个体之间或吸引或排斥,取决于团体内的引拒值。
人格心理学各理论学派
人格心理学各理论学派1. 简介人格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个体不同的、相对稳定的个性特质和人格类型,以及人格发展和成长的规律,是理解个体的行为和情感背后的基础。
人格心理学理论在近百年的时间里逐渐发展出了多种学派,下面本文将会介绍主要的几种学派。
2. 心理动力学派心理动力学派最早由弗洛伊德等人所创立,他们认为人类内心深处存在着潜意识,潜意识中的冲突和欲望是人类行为和情感的根源。
心理动力学派强调性格是一个动态的结构,个体的内心深处存在着许多积压的欲望和冲突,个体需要通过心理治疗来解决这些冲突,才能实现内在的和谐统一。
3. 行为主义派行为主义派强调个体的性格是一种经验性的学习成果,与遗传因素或内部动力无关。
行为主义派认为人类行为和情感的根源在于人类学习和体验环境中的刺激和反应过程。
行为主义派认为性格特征可以通过学习和改造的方式塑造和培养,是可塑的。
4. 人本派人本派的兴起是在20世纪50年代,它强调个体需要被整体上看待,在个体成长和发展过程中需要对整体生命进行思考。
人本派认为人类是有自治性和独立性的,个体的成长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和重视。
人本派认为人类的内在需要、追求和智慧是人类行为和情感的根源。
5. 人际学派人际学派是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强调社会和文化环境对个体人格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际学派认为个体的人格是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逐渐塑造和发展的,个体与他人的沟通和交往中存在着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是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
6. 阿德勒学派阿德勒学派是由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创立的,他认为人类具有进取和同理心的特质,是人类行为和情感的基础。
阿德勒学派认为个体的人格是基于个体的目标和个体的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这些目标可以影响个体的行为和情感,进而影响个体的人格。
7.以上介绍的几种学派是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向和理论基础,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探讨了人类的行为和情感问题,为人格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启示。
人格心理学六大流派综述完整版
人格心理学六大流派综述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人格心理学论文——六大流派综述第一大流派:精神分析流派精神分析理论由弗洛伊德提出,是一种影响深远的经典学说。
其人格理论主要有脑解剖模型、结构模型、本能论、防御机制、发展的心理性欲阶段和了解无意识的方法等。
弗洛伊德早期把人格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个部分,他把这种划分称为脑解剖模型,心理活动的主体是无意识。
后来,他又提出了结构模型,即将人格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相互补充、相互对立。
人类行为受驱力或称本能的强大内部力量驱使,本能分为力比多和塔纳托斯(死的本能),两者相互交织,共同驱动行为。
自我经常会将不符合社会期望的无意识内容控制在意识之外,以避免焦虑,防御机制就是“自我处理非期望想法和欲望的技术”,包括压抑、升华、移置、否认、反向作用、合理化、投射等。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形成是在生命早期。
他把早期发展以动情区为标志划分为几个阶段,分别是口唇期(0~18个月)、肛门期(18个月~3岁)、性器期(3~6岁)、潜伏期(6岁~青春期)、生殖期(进入青春期后)。
在经历每个发展阶段如果形成了固着,成人后就会具有相应的人格特征。
无意识是人类心理中的主要部分,了解无意识的方法主要有梦、投射测验、自由联想、口误、催眠、意外行为、象征性为等等。
弗洛伊德第一个概述并提出了心理治疗体系,即精神分析。
“其目的是将重要的无意识东西带入意识,并在意识中用理性的方式加以考察”。
移情和反移情是重要概念。
精神分析师经常使用投射测验来考察无意识,常用的投射测验有罗夏墨迹测试、主题痛觉测验和画人测验等。
对投射测验的主要批评是其信度和效度过低,但如果使用正确,投射测验会带来很好的启发。
“新精神分析主要应该被看做在总的精神分析方法内关于人格的不同观点”。
新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有阿德勒、荣格、埃里克森、霍尼、沙利文及弗洛姆。
阿德勒提出需求优越、克服自卑的概念,认为这是人类的主要动机,人人都有一种内在驱力以摆脱源于婴儿期的无助感。
人格动力论和本能概念
人格动力论和本能概念人格动力论和本能概念人格动力论是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一种心理理论,试图解释人的行为和个性形成的动力源泉。
本能概念是弗洛伊德在人格动力论中提到的相关概念,用来解释人类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这两个概念在心理学中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理解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非常重要。
首先,人格动力论是弗洛伊德的心理理论之一,被认为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之一。
根据人格动力论,人的行为和个性形成的驱动力是心理冲动。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活动主要由无意识驱动,并且由于个人经历和童年经验的不同,每个人的心理活动和人格特征也不同。
在人格动力论中,弗洛伊德提出了很多重要概念,如意识、无意识、本我、自我和超我等。
他认为,人的心理冲动来自于本我,本我是个人生物学的需求的仓库,包括满足食物、水和性欲等生理需求的本能。
而自我和超我则是社会个人和道德规范对行为的约束和规范。
弗洛伊德认为,个人的心理健康与自我和超我的平衡有关,如果超我过度发达,会导致个人的内心冲突和无意识的问题。
与人格动力论相关的一个概念是本能。
本能是指生理和心理上的内在冲动和需求。
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人类的行为是由本能驱动的,本能表现为强烈的欲望和需求。
其中包括生理需求,如食物、水和性欲,以及心理需求,如安全感和亲密关系。
弗洛伊德认为,本能是个人生物学的驱动力,对于个人的生存和繁衍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能的概念在心理学的其他领域也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行为主义心理学中,本能被解释为学习和反应的基础,通过条件反射和刺激—响应机制来解释动物和人类的行为。
此外,在社会心理学中,本能被认为是社会和文化环境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也对人的情感和动机产生影响。
总结来说,人格动力论和本能概念是心理学中重要的理论框架和概念。
人格动力论试图解释人的行为和个性形成的动力源泉,认为个人的心理活动主要来自于无意识驱动。
本能则是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的内在冲动,对于个人的生存和繁衍起着重要作用。
人格动力论和本能概念的研究对于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状态有着重要的意义。
人格心理学三大流派知识梳理.总结及评价
§.三大流派主要理论及评价.§§.古典精神分析(弗洛伊德):一:以无意识本我为核心的人格结构论前期:无意识、前意识(检查作用)、意识(三者保持动态平衡)后期:①本我(id):快乐原则②自我(ego):现实原则③超我(superego):道德原则(三者存在交互作用)人格动力:1.本能2.焦虑和自我防御机制焦虑:①原因:本我、自我、超我之间不能适当的控制心理能量的冲突结果②类型:现实焦虑神经质焦虑道德焦虑自我防御机制:压抑:自我最基本的防御机制否认:最早形成的防御机制之一投射:不承认自己某些不良品质和思想情感,把它投射在别人身上,看成是别人的东西。
反向作用:努力表现自己的不良品质和情感来减轻焦虑。
合理化:对自己的不良行为或内心想要而未能得到的痛苦经历编造出似乎合理、自己接受的解释。
替代:受抵制的力比多不得不转换对象和改变方向,企图以间接的方式发泄出来。
升华:力比多发泄的直接与原始的方式是被社会赞许的、高尚的间接方式所替代。
二:以性心理为主线的人格发展论性心理发展的五个阶段:口腔期肛门期性蕾期潜伏期生殖期三:古典精神分析的研究、测量与应用(一)研究方法:自由联想法梦的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分析幽默(二)应用:精神分析疗法(自由联想法、梦境分析法、直接分析疗法)评价:弗洛伊德人格心理学积极意义与贡献:1、在人格等前人忽视的领域中,进行了开创性研究,建立起世界心理学史上第一个系统的人格心理学体系;2、提出许多重大理论,对人格心理学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3、弗洛伊德的体系在人格心理学研究方法上有巨大贡献。
古典精神分析局限性:①人格在5、6岁完全形成②强调人格的本能,忽略社会文化影响③整体上的消极特征§.新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埃里克森):自我及其同一性:同一性指的是个人的连续、独特、综合感和集体认同人生八阶段:婴儿期(基本信任&基本不信任)儿童早期(自主&羞怯、疑虑)学龄早期(主动&内疚)学龄中期(勤奋&自卑)青年期(同一性&角色混乱)成年早期(亲密&孤独)成年期(繁殖&停滞)老年期(自我综合&失望)评价:埃里克森对自我心理学的主要贡献是进一步发展了哈特曼所重视的社会环境对自我适应作用的思想。
人格动力、人格结构、人格特征和人格
人格动力、人格结构、人格特征和人格我们知道人格主要包括人格动力、人格结构、人格特征和人格形成等方面的内容。
从认知行为疗法(特别是贝克的认知疗法)的观点来看,人格就是核心信念和补偿策略所构成的统一体。
从前面的介绍中,我们知道在多数人格心理学家眼里,人格的内核是自我或自我概念—就是个体如何看待自己。
在认知行为疗法看来,人格的内核就是核心信念,核心信念不仅包括自我概念(即对自我的一般性概括性认识),还有对他人和世界的观念。
认知行为疗法的核心信念要比人格的自我概念宽泛一些。
在认知行为疗法看来,核心信念其实也是人格动力的来源,当个体具有负性的核心信念,例如,个体认为自己是无能的、不可爱的或者是没有价值的,个体就会想办法来掩盖自己的这些负面特征,于是就发展出一些补偿策略,多数人会选择努力、回避、顺从、警惕等策略来应对自己的负性核心信念。
相反,如果个体具有正性的核心信念,例如,我是有能力的有爱的、有价值的,这时个体会选择追求完美,让自己变得更有能力,更受人欢迎,更有价值。
由此可见,不论个体如何看待自己,核心信念都是个体行为的力量来源。
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人格特征,也就是说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行为式或应对风格。
人格心理学家喜欢按照某个标准把人区分为不同的类型例如,卡伦·霍妮把除正常人格外的神经质人格的人分为接近人群、反对人群和脱离人群三种类型,阿德勒把人分为追求卓越和远离挑战的两种类型,以及艾因斯沃斯根据依恋关系把人格分为安全型关系、焦虑一矛盾型关系和回避型关系类型。
前面已经提到,补偿策略对应着个体的人格类型或行为方式与应对风格。
换句话说,在认知行为疗法中,不同个体的人格特征可以应用补偿策略来加以描述,可以根据个体采取的补偿策略不同而区分为若干不同人格类型的人。
例如,一个对自己有完美主义要求的人,他们通常的核心信念是“我是无能的”,他们采取了“努力策略”,在做人做事的过程中总是竭尽一切努力追求完美结果,这样的人格在精神病学里被称为强迫型人格。
性格心理学--新精神分析流派——“人格动力”、“人格发展”、“人格适应”
人格动力(一)安全感寻求霍尼认为个体从出生就会处于不安全的状态中,他们感到自己渺小又无力,必须依赖成人才能得以生存,这种无助、孤独和不安的恐惧就是基本焦虑。
人们体验到的基本焦虑越大,对安全感的渴望就会越强烈。
安全感得不到满足就会进一步加大焦虑,导致痛苦。
因而会发展出很多防御性策略来满足对安全感的寻求。
(二)亲密关系寻求沙利文认为人格是一个假想的实体,实际上人格由人际事件组成,因为人格的观察离不开人际情境。
人有强烈的与人交往的需求,如果长时间断绝与他人的联系,人格就可能出现病态和异常。
与弗洛伊德一样,沙利文认为人格是一种能量系统,能量以紧张和能量转化的形式存在。
紧张是一种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势能,来源于各种生理和心理需求,能量转化将紧张转化为内隐或外显的行为,以此来满足需求和减轻焦虑。
亲密关系产生于早期对温柔的需要,是两个具有对等地位的个体之间的具有指向的密切的人际关系。
亲密关系促使双方采取爱的行动,从而摆脱孤独,减轻焦虑,因而是一种促进个体健康发展的动力。
(三)自我的寻求自我系统是最复杂、范围最广的动力机制。
它是人们为了避免焦虑、维持人际关系而形成的一种稳定的行为模式。
自我系统是个体与重要他人的交往经验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儿童在做出令父母满意的行为时会得到奖赏,而不好的行为会令父母生气,这两种“好我”与“坏我”的自我意象构成了自我系统。
当人际情境中出现不符合自我系统的事件时,个体会采取一定的防御措施来降低焦虑,以避免与自我系统的冲突。
例如选择性忽视、否认或歪曲事实。
(四)自卑与心理补偿阿德勒认为每个人在童年都会因为生来弱小无力而产生自卑感,自卑感是因对自己某方面不满而产生的一种交织着无力和无助的失望心态。
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是个人在追求优越地位时一种正常的发展现象。
一旦体会到自卑感,个体就会力求补偿不足而获得优越感,以一种建设性的生活方式来达到自我完善。
正是因为有了自卑感,个体需要以心理补偿的方式去克服自卑感。
各学派代表人物人格动力总结
弗洛伊德的动力心理学的基本前提是:人体是一个复杂的能量系统,其中操纵人格三部结构运转和作用的能叫心理能。
在弗洛伊德早期的著作中,“力比多”等同于性本能的能量,后期弗洛伊德理论发生变化,把“力比多”这个概念的外延扩大,不仅包括性,而且包括饥饿、渴等所有与生命延续有关的本能能量。
死的本能是促使人返回生命前非生命状态的力量,死亡是最后的稳定状态,因为不再需要为满足生理欲望而头争,所以所有生命的最终目标是死亡。
死的本能派生出攻击、破坏、战争等一切毁灭性行为,当它转向内部时,导致个人的自责,甚至自杀;当它转向外部时,导致对他人的攻击、仇恨、谋杀等。
总之,人的全部行为都受无意识的本能的支配。
所以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的动力是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
阿德勒认为,人格是在战胜自卑和追求优越过程中形成发展的。
人天生自卑,因为其生下来是弱小、无力的,完全依赖成人,由此产生自卑。
但是,正是自卑促使人们去努力克服自卑,追求成功,成为人格发展的动力。
哈特曼能量的中性化,意思是指一种把本能能量改造成非本能模式的过程。
他论述说,能量的中性化始于自我从伊底中解脱而为自己服务之时。
艾里克森是新精神分析学说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接受了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但他并不主张把一切活动和人格发展的动力都归结为生物学方面的原因,尤其是性的原因,而强调社会文化背景的作用,认为人格发展会受特定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
艾里克森在研究了几种文化背景下儿童发展的情况后推断说,尽管不同文化中存在某些差异,但情感的发展变化及其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却遵循着相似的方式。
出于对文化和个体的关系的重要性的认识,艾里克森提出了把自我发展和环境影响结合起来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霍妮认为产生和保持神经症过程的内在动力是焦虑,可以把焦虑解释为:“一个儿童在潜伏着互相的世界里所产生的那种孤立无援的情感。
”焦虑涉及的并不是现实生活中实际存有的处境,而是他内心所感受到的处境,个体总有一种无比巨大的不安全感,涉及个体以多种不安全感完全无能为力的态度。
人格动力学
人格动力学人格动力学是一种心理学理论,旨在探索和理解个体的人格结构和心理动力。
该理论由弗洛伊德和他的学生发展而来,强调个人内心冲突和潜意识驱动力对个体行为和心理状态的影响。
人格动力学的一些关键概念如下:1. 潜意识:人格动力学认为我们的心灵深处存在着潜意识,其中包含着我们不容易察觉的欲望、冲突、情感和回忆。
潜意识对我们的行为和情绪有重要影响,但我们并非总是能够准确地意识到这些影响。
2. 结构模型:人格动力学将人格结构分为三个主要部分: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
本我代表着原始的冲动和欲望,自我则是中介者,处理本我和现实之间的冲突,超我则代表着内化的道德标准和文化价值观。
展开来说如下:➢本我(Id):本我是人格动力学中最原始、最基本的部分,代表了个体的本能冲动和欲望。
它追求满足生物和心理上的需求,主要受到无意识的驱动力支配。
本我追求快乐和满足,通过原始的冲动和欲望来寻求满足,如食欲、性欲等。
它没有意识、道德观念或现实感。
➢自我(Ego):自我是人格动力学中的中介者,位于人格结构的中心。
自我负责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并根据现实情况制定适当的行为策略。
自我具有意识和理性的能力,可以评估和处理内心冲突,并做出相应的决策。
它通过使用防御机制来管理冲突,从而保护个体的心理平衡和自尊心。
➢超我(Superego):超我代表了内化的道德标准和文化价值观,它是个体内部的道德意识和良心。
超我的形成是通过社会化过程和父母、教育和文化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超我对个体的行为进行评判,并产生内疚和焦虑等情感,以促使个体遵守内部道德规范。
3.冲突与防御机制:人格动力学认为个体内部存在着不同力量之间的冲突,包括本我和超我之间、本我和自我之间的冲突等。
防御机制是个体应对内心冲突和焦虑的心理机制。
个体使用防御机制来减轻或转移冲突的压力,并维持心理平衡。
常见的防御机制包括压抑(将冲突的思想和欲望从意识中排除)、投射(将自己的冲动和欲望投射到他人身上)和否认(拒绝接受现实或冲突)等。
人格心理学六大流派综述(优选)
人格心理学六大流派综述人格心理学论文——六大流派综述第一大流派:精神分析流派精神分析理论由弗洛伊德提出,是一种影响深远的经典学说.其人格理论主要有脑解剖模型、结构模型、本能论、防御机制、发展的心理性欲阶段和了解无意识的方法等.弗洛伊德早期把人格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个部分,他把这种划分称为脑解剖模型,心理活动的主体是无意识。
后来,他又提出了结构模型,即将人格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相互补充、相互对立。
人类行为受驱力或称本能的强大内部力量驱使,本能分为力比多和塔纳托斯(死的本能),两者相互交织,共同驱动行为. ﻫ自我经常会将不符合社会期望的无意识内容控制在意识之外,以避免焦虑,防御机制就是“自我处理非期望想法和欲望的技术”,包括压抑、升华、移置、否认、反向作用、合理化、投射等。
ﻫ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形成是在生命早期。
他把早期发展以动情区为标志划分为几个阶段,分别是口唇期(0~18个月)、肛门期(18个月~3岁)、性器期(3~6岁)、潜伏期(6岁~青春期)、生殖期(进入青春期后)。
在经历每个发展阶段如果形成了固着,成人后就会具有相应的人格特征. ﻫ无意识是人类心理中的主要部分,了解无意识的方法主要有梦、投射测验、自由联想、口误、催眠、意外行为、象征性为等等. ﻫ弗洛伊德第一个概述并提出了心理治疗体系,即精神分析。
“其目的是将重要的无意识东西带入意识,并在意识中用理性的方式加以考察”。
移情和反移情是重要概念。
精神分析师经常使用投射测验来考察无意识,常用的投射测验有罗夏墨迹测试、主题痛觉测验和画人测验等。
对投射测验的主要批评是其信度和效度过低,但如果使用正确,投射测验会带来很好的启发。
“新精神分析主要应该被看做在总的精神分析方法内关于人格的不同观点"。
新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有阿德勒、荣格、埃里克森、霍尼、沙利文及弗洛姆。
ﻫ阿德勒提出需求优越、克服自卑的概念,认为这是人类的主要动机,人人都有一种内在驱力以摆脱源于婴儿期的无助感。
人格心理学之心理动力或精神分析论PPT课件
pessimism
(late)
oral
active
active
sadistic optimism
pessimism
8
精选ppt课件最新
中心特質:依賴dependence 衝突 (conflict)來自口慾滿足與現實的限
制。例:糖果屋童話
Journal of Personality, (1986) 54, 18-51
Freud:性衝動壓抑,能量轉移到社會與認知活 動。
精选ppt课件最新
壹‧學說
(1)決定論:行為基於個體內在本能的動 力,所有的行為皆有意義與目的。
(2)行為的動力: a. fixed psychic energy:固定的心理能量 b. 基本驅力:
Libido:追尋愉悅(性)的基本動力,為各種 創意活動的基礎,將能量投注 (attached, invested in) 在各項內在或外在的活動。
Thanatos: death instincts ,aggression
4
精选ppt课件最新
c. Dual theory of drives: 行為包含兩種需 求。例.髒話“Fuck”字眼。包括性與攻 擊
d. 愉悅來自 tension reduction ,若不能以 社會接納之方式發抒,則會自性格脆弱 處爆發,造成行為偏差。
5
精选ppt课件最新
貳‧性格發展與分化
(1)Universal stages (2)幼年經驗(五歲以前)決定性格 (3)固著(fixation):挫折(Frustration,慾望不
能滿足)與沉溺(overindulgence,過度滿足)導致 fixation (Libido固著於此一時期,成年後具有該 時期之行為特質) 批評與其他理論解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弗洛伊德创建了经典精神分析理论,作为人格理论的创始者,弗洛伊德将人格理论框架进行了初始的建构,描述了人格特征、人格结构、人格动力等。
后续的研究者都是在其理论框架中不断丰富人格理论内涵的。
二、人格动力
(一)心理能量
精神分析理论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假设,即人的心理过程需要能量驱动才能不断的进行下去,这种能量就是心理能量。
荣格认为,人格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且不断变化的动力系统,心理能量遵循两个基本原则:
等量原则等量原则意味着,假如心里的某部分占用了过多的能量,第一部分便不得得不到充足的能量,同样,在一个系统中消失的能量,一定会在另一个系统中再次出现,并行使其他功能。
平衡原则当两个心理系统的能量不等时,能量会从较强的系统流向较弱的系统,直到平衡为止。
荣格认为,人格各方面应该均衡发展,否则就会出现人格失衡。
(二)生本能与死本能
生本能表现为通过寻求食物、水、空气等需要来实现个体和群体的生存。
生本能指向生长,具有积极、建设性的作用。
死本能是指将死亡的欲望转向其他客体而非自身的攻击性驱力,它会使人们出现破坏、杀戮等毁灭性行为。
死本能用来解释人性中黑暗、残忍的部分。
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人从出生就在走向死亡,因此所有人出生的时候就带有回归无生命状态的原始内驱力,并且假定每个人的潜意识中都存在“想死”的念头。
生本能与死本能处于对立统一的关系中,二者有时相互融合,有时相互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