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改下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从2008年新学期开始,普通高中全部实行新课程改革。作为一名教师,我总觉得有太多的问题要思考,有太多的疑惑要解答。听了不少专家的讲座,看了一些课改方面的论文论著,听了不少教师的课,和专家、老师们一起探讨过,总觉得从理论层面到实践层面应该有一些必须弄清的东西。
首先,如何对待传统。人们一谈到改革教学方法,仿佛就是要革除传统。如此一来,我们看到的课堂常常是表面上轰轰烈烈,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什么自主,什么探究。而实际给人的感觉总有那么种作秀的味道,体现的是一种浮躁,一种空泛。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这恰恰是丢弃了真正的传统。多年来我们在改革的过程中,在革除传统弊端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也革除了传统中优秀成分。事实上我们只要理性的回顾一下我们祖师爷孔老夫子的教学方法,就会发现,我们缺少的不是现代的理念方法,缺少的恰恰是传统中最有价值的东西。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论语·先进篇》
这是多好的一堂人生理想教育课呀。在这里没有教师先入为主的说教,没有师道尊严,没有学生的矜持或战战兢兢,体现的是平等,自主,教学氛围的融融洽洽。试想,如果不是长期的熏陶渐染,怎会有如此美妙的教学效果。我们清楚,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不就是我们现在倡导的尊重主体,张扬个性吗?孔子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就是新课改倡导的激发学生兴趣、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吗?我们必须清楚,多年来应试教育的最大弊病正是丢弃了优秀的传统。因此,我认为,目前我们急需要的是传统——优秀传统——的回归,而不应是简单的求新。我们必须清楚:传统不能丢,不该丢,也不可能丢。打个比方,从鸦片战争到现在160多年了,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许多传统的东西还是保留着啊!不是这边吃着西餐肯德基,那边也吃着山药蛋玉米粥吗?
其次,如何对待应试教育。人们一谈到教学改革,一谈到素质教育,自然会牵扯到应试教育。我们往往把学生的高分低能归罪于应试教育,把中国本土至今未培养出诺贝尔奖得主归罪于应试教育。于是应试教育一直成为众矢之的,于是全社会对其口诛笔伐。
我总觉着这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态度,这似乎有以毫无底气的痛心疾首来逃避自己的责任,这是目前教育界更为可怕的现象。我们姑且不论中国本土未培养出诺贝尔奖得主是否有更深层的原因,我们只就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而言,如果简单地把他们对立起来也是极不负责任的。我一直坚持认为,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并不完全是那么水火不相容的。应试教育中,我们要指导学生建构完备的知识体系,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形成科学的价值认知方法,这也不正是素质教育理念中的应有之义吗?我想谁也不会否认,缺少这些就不是成功的应试教育。事实上我们都很清楚,在应试教育背景下的许多名师,如于漪、魏书生、申维刚,他们的教学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特别重视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如果把他们培养出来的学生说成是只会考试的机器,恐怕是对这些大家的极大侮辱
吧!所以,笔者认为问题的关键不在这教育,那教育,而在你以怎样的理论指导你的教学,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没有于科学的教学思想,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仍不会产生高素质的人才。
一个学生的发展需要的素质是多方面的,应试的素质应该成为其中比较重要的元素。从中国目前的国情来看,考试仍然是最好的、最重要的选拔方式,它应该,也必然会延续很长的历史时期,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不会彻底取消考试。那么学生就必须适应这种现状,必须具备其所需要的知识素养和心理素养。
当然我并不是在为应试教育唱赞歌,我只是希望我们的教育理论家,教育工作者能更理性一些。我们应该清楚这样几点:
1、“素质教育”的对立面不是“应试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是教育的目标,而考试是检验教育效果的手段,不能把“手段”做为“目标”的对立面,恰好相反,在竞争机制建立后的现代社会,“应试”也是素质培养的一部分;
2、“素质教育”的对立面是“奴化教育”(或“训化教育”)及“八股教育”,在现代中国教育中,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后者作为一种教育制度虽然已不复存在;但在社会生活的一定层面上,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还阴魂不散。这才是应该警惕的。
3、考试不光是纵向选拔人才的手段,也是横向对人才(每个人都应是有用之才)分类的手段;
4、少数“高分低能”或“低分高能”的学生出现并不意味教育制度的失败,更不能归咎于考试。不能把某些考试内容或考试方法的不当就称它为“应试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制度来反对;
5、中国古代有“四大发明”并不标志着当时教育制度的先进;同样,当前中国还没有出现“诺贝尔奖”获得者并不意味中国教育的失败,人才辈出不光是教育界的事情。
总之,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渴盼教育春天的尽快到来,但我们既不愿意看到在创新中“买椟还珠”,也不愿意看到在变革中“放一把火烧光旧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