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克里斯塔勒和廖什的中心地理论
第四章 中心地理论
Economic Geography
6.市场原则的克氏中心地系统的特点
⑴中心地具有等级性,各等级的 中心地与中心职能相对应。 ⑵中心地按照一定的规则分布, 三个中心地构成的三角形的重心 是低一级中心地布局的区位点。 ⑶各等级间的中心地数量和市场 区域面积呈几何数变化。 见97页,表4-1
Economic Geography
Economic Geography
沃尔特•克里斯泰勒
Economic Geography
二、基本概念
1.中心地,是周围区域的中心, 是指向周围地区消费者提供各 种商品和服务的地方。 中心地可以是一个城市,或者一 个居民聚居点,或者一个商业或 服务业中心。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Economic Geography
2.中心性
(二)中心商业区的内部结构
霍伍德和博伊斯提出的中心-边缘模型 具有代表性。 中心商业区的空间结构由两部分组成, 即核心部和边缘部。见105页图4-6 核心部具有高度的土地利用、空间垂 直发展、白天人口集中和特殊职能布 局等特征。 边缘部土地面积相对广、土地利用密 度不高。
Economic Geography
Economic Geography
克氏还认为,高级中心地对远距离 的交通要求大。 因此,高级中心地按照交通原则布 局,中级中心地按照行政原则作用 较大,低级中心地的布局用市场原 则解释比较合理。
Economic Geography
四、评价 主要贡献
1.促进地理学由传统的区域个性描述 走向对空间规律和法则的研究。首次 将演绎法引入地理学。 2.克氏中心地理论是城市地理学和商 业地理学的理论基础。 3.中心地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理 论基础之一。
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与廖什中心地理论的差异
比较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与廖什中心地理论的差异中心地理论是由德国城市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和德国经济学家廖什分别于1933年和 1940年提出的,被认为是本世纪人文地理学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它是研究城市群和城市化的基础理论之一。
克里斯塔勒和廖什的理论都是论述一定区域内城镇等级、规模、职能之间的关系及其空间结构的规律性。
但是,克里斯塔勒是从城市或中心居民点的供应、行政管理、交通等主要职能的角度论述城镇居民与地域体系的,而廖什则是从市场区的角度论述城市的。
因此,克里斯塔勒理论被称为“城市区位论”而廖什理论则被称为“市场区位论”。
他们的主要区别是:一、两个理论模型建立的前提条件不同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前提假设:1、中心地分布的区域为自然条件和资源相同且均质的平原。
人口均匀地分布,且居民的收入和需求以及消费方式都相同。
中心地在区域内的任何地方都可布局;2、具有统一的交通系统,且同一规模的所有城市,其交通便利程度一致。
运费与距离成正比;3、消费者都利用离自己最近的中心地,即就近购买,以减少交通费;4、相同的商品和服务在任何一个中心地价格和质量都相同。
消费者购买商品和享受服务的实际价格等于销售价格加上交通费;5、供给中心商品的职能,尽量布局于少数的中心地,并且满足供给所有的空间(所有居民)的配置形式;6、中心地职能在同一中心地集聚。
廖什中心地理论的前提假设:1、平原地区,区域内资源和自然条件均质分布,进行生产必要的原料充足,且均等分布;2、区域内农业人口也均匀分布,最初他们的生产时自给自足,且具有共同的消费行为;3、所有的工业生产方法都是公开的,技术知识可以到处传播;4、区域内各个方向上具有相同的运输条件;5、区域内所有的人都可以获得进行生产的机会。
二、市场区体系的构建方式不同克里斯塔勒认为“平原上的中心地最初是均匀分布的,且中心地的服务范围是规则的圆形。
这样,在每三个中心地圆形市场区之间会有一空白处得不到三个中心地中任一中心地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因而在这个空白处的中心会产生次一级中心地。
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
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中心地理论又称“中心地学说”。
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和布局时,探索最优化城镇体系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
中心地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初西欧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时期,是1933年由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Christaller)首先使用的。
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通过对德国南部城市和中心聚落的大量调查研究后提出的,他发现一定区域内的中心地在职能、规模和空间形态分布上具有一定规律性,中心地空间分布形态会受市场、交通和行政三个原则的影响而形成不同的系统。
他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等级、规模、数量、职能间关系及其空间结构的规律性,并采用六边形图式对城镇等级与规模关系加以概括。
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基本内容
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基本内容-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3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基本内容克里斯塔勒还提出以下概念:(l)中心地(Central Place),可以表述为向居住在它周围地域(尤指农村地域)的居民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
(2)中心货物与服务(Central Good and Service),分别指在中心地内生产的货物与提供的服务,亦可称为中心地职能(Central Place Function)。
中心货物和服务是分等级的,即分为较高(低)级别的中心地生产的较高(低)级别的中心货物或提供较高(低)级别的服务。
在大多数中心地,每一种中心货物或服务一般要由一家以上的企事业单位承担。
例如,一个集镇,往往有二三家杂货店或饮食店。
每个担负一种中心地职能的单位,称为一个职能单位(Functional Unit)。
可以肯定,中心地的职能单位数量必定大于或等于中心地职能种类的数量,通常总是前者的数量超过后者的数量。
除了几家单位共同提供一种中心货物或服务之外,也可能有一家单位提供多种中心货物或服务的场合,从而包括了几个职能单位。
这种情况多见于百货公司、超级市场等大型零售商业组织。
(3)中心性(Centrality)或“中心度”。
一个地点的中心性可以理解为一个地点对围绕它周围地区的相对意义的总和。
简单地说,是中心地所起的中心职能作用的大小。
一般认为,城镇的人口规模不能用来测量城镇的中心性,因为城镇大多是多功能的,人口规模是一个城镇在区域中的地位的综合反映。
克里斯塔勒用城镇的电话门数作为衡量中心性的主要指标,因为当时电话已广泛使用,电话门数的多少,基本上可以反映城镇作用的大小,其公式如下:式中,为中心地的电话门数;为中心地的人口;为区域内电话的数量;为区域的人口。
(4)服务范围。
克里斯塔勒认为中心地提供的每一种货物和服务都有其可变的服务范围。
范围的上限是消费者愿意去一个中心地得到货物或服务的最远距离,超过这一距离他便可能去另一个较近的中心地。
中心地理论
(3)不同等级中心地之间的关系 ①中心地的等级性表现在每个高级中心地都附 属有几个中级中心地和更多的低级中心地。 ②最低等级的中心地具有最低的中心职能,而 比其高一级的中心地不仅具有自己固有的职 能,同时也兼有最低中心地的中心职能,依 次类推,最高级的中心地具备所有等级的中 心职能。
中心地等级和商品(服务)的供给 1、一个中心地可提供不同级别的多种商品 (服务)。 2、每个中心地不可能提供所有的商品(服务, 低级商品(服务)在很多中心地都可买到, 而高级商品(服务)只有在少数中心地才提 供。 3、一定等级的中心地不仅提供相应级别的商 品(服务),还提供所有低一级别的商品 (服务)。
第四章 中心地理论
第一节 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 第二节 零售业区位论 第三节 服务业区位论
沃尔特•克里斯塔勒
第一节 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
一、中心地理论产生的背景与目的 (1)产生的背景 ① 20世纪,城市大量出现、经济活动向城市 集聚。城市在整个社会经济中逐渐占据 了主导地位。成为工业、交通的集中点, 商业、贸易和服务行业的聚集点。
二、中心地理论的有关概念
(一)中心地、中心商品、中心地职能 (1)中心商品:指在少数地点(中心地)生产、 供给而在多数地点消费的商品。
(2)中心地:向居住在它周围地区的居民提供 中心商品的场所。例如一个城镇可以向本城和 腹地提供多种产品和服务,它就是一个中心地。
(3)中心地职能——供给中心商品的职能。 如:商品零售、餐饮、医疗、邮政、教育 等等。 (二)中心性(中心度 ) (1)概念:指中心地所能发挥职能的程度。 或对周围地区的影响程度,或中心地职能 的作用大小。
人文地理 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
优点
便于组织交通,从A级中心地 经B级中心的向外辐射线路可 以穿越C、D级,且A、A级之间 的直达线路。
缺点
增加了K值,给予市场组织带 来一定困难。
★行政(管理)原则( K=7原则)
按K=3或K=4原则组织起来的城市体系,其共同的 缺陷就是使经济区与行政区完全脱节,因而经济中 心也就不能兼任行政中心。这是因为在上述两种城市网
优点
有利于组织 商品销售
缺点
(1)不便于组织交通联系。以A级中心地为起点 向外辐射的交通线路理应通过它的市场区的六个 角的顶点,但这样布局的线路能够连接的其它各 级中心地的数量却很少。 (2)A、B级之间的交通线路不经过任何C级中心 地。 (3)A、A级中心地之间没有直接的通路,这与 事实不符。
(1)首先确定A级中心地及其六边形市场区;
(2)然后在A级六边形市场的六个角上各布局一个B 级中心地,并形成相应的六边形市场区。 这样就把每个大市场区划分为七个低一级的市场区。 但这样一来,除A 级市场信息区外,其余各级市场 区已经不能保持六边形,而是五边形。
K=7时, 市场区数量的等级序列是1、7、 49、343….即7 (N-1) 中心地数量的等级序列是1、6、 42、294 …. 即7 (N-1) - 7 (N-2)
七、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
(一)相关概念
中心地 中心商品
中心商品(含服务)是指在少数的地点(中心地)生产、 供给,而在多数的地点消费的商品。中心地为供给中心 商品职能(中心地职能)的布局场所。中心地职能为供
给中心商品的职能。
中心性是指就中心地的周围地区而言,中心地的
相对重要性。
服务范围(最大销售范围、门槛人口)商品服务 范围有上限与下限两种。 商品服务范围上限是中心地的某种中心商品 能够到达消费者手中的空间边界。 商品服务范围下限是由中心商品的供给角度 所规定的边界。中心地为供给某种中心商品而 必须达到的该商品的最小限度的需要量,叫做 门槛值或最小必要需求量。下限为中心地内该 最小限度的消费者的空间范围。
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
克里斯泰勒是德国的经济地理学家,1933年出版了《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一书,开创了中心地理论。
他的理论是建立在以下假设的基础之上的。
1.中心地是分布在具有同等土壤肥力、资源均匀分布、没有边界的平原上。
在这个平原上,人口是均匀分布的,人们的收入、消费方式以及对货物的需求都是一致的。
2.平原上有一个统一的交通系统,对同一规模所有城市的便捷性相同;交通费用与距离成正比,朝各个方向的移动都可行。
3.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属于经济行为合理的人。
即生产者为了谋取最大利润,寻求尽可能大的市场区,致使生产者之间的相隔距离尽可能的大;消费者为了尽可能减少旅行费用,都自觉到最近的商店购买货物或取得服务。
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具备完成上述行为的完整知识。
4.消费者到离他们居住地最近的中心地购买他们所需的货物和服务,他们为此付出的实际价格等于货物的销售价格加上来往的交通费用。
克里斯泰勒认为,在这个理想的平原上,有三个原则支配中心地体系的形成,它们是市场原则、交通原则和行政原则。
在不同的原则支配下,中心地网络呈现不同的结构,而且中心地和服务范围大小的等级顺序有着严格的规定,可排列成有规则的、严密的系列。
1.按照市场原则,低一级的中心地应位于高一级的三个中心地所形成的等边三角形的中央,每一个完整的基本六边形和周围6个基本六边形的1/3,即由三个基本六边形,共同组成了一个较大的六边形。
这正如教材中所说,每一个较大的中心地的服务范围总是低一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的3倍,所以,市场原则下的服务范围系列是:1,3,9,27,81,243,……由于每个中心地包括了低级中心地的所有职能,即高级中心地同时也是低级乃至更低级的中心地,所以,在市场原则下,不同规模中心地出现的等级序列是:1,2,6,18,……(从次高级开始,中心地数目恰好是该级服务范围数与高一级服务范围数之差,也即1,3-1,9-3,27-9,……)2.按照交通原则,低一级的中心地位于联结两个较高等级中心地的交通线的中点,每一个完整的基本六边形和周围6个基本六边形的1/2,即由四个基本六边形,共同组成了一个较大的六边形。
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要点和三大原则模型
1.基本概念 :(1)中心地:可以表述为向居住在他周围地域的居民提供各种货流和服务的地方。
(2)中心货物与服务:分别指在中心地内生产的货物与提供的服务。
(3)中心性(度):可以理解为一个地点对他周围地区的相对意义的总和。
即中心职能的大小。
克里斯塔勒 2.理论的核心思想如下 :(1)中心地的等级越高,其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种类就越齐全,而低等级中心地仅限于供应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少数商品和服务(点)。
(2)两个相领同级中心地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中心地的等级越低,其间的距离就越短,间距S与中心地等级n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数量关系。
(3)各等级中心地及其市场区在一个完整的网络系统中,形成大小不同的层层六边形网络(网)。
(4)不同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之间应按K=3、4、7的原则,保持严格的比例关系3.中心地理论的三大原则模型 :(1)市场最优原则这一原则能够确保各级中心地对它所影响的范围提供最大方便的服务 。
这种情况下, 中心地等级体系是由三个低级的地区单位组成一个较高级的地区单位,地区组成的结构从尖端到基层分别是l、3、9、27、81.每一个低级中心地为三个高级中心地所分享,这样每个高级中心地实际上辖有三个(一个完整的K级区和6个1/3K级区)完整的低级中心地。
(2)交通最优原则使次级中心之间以及次级中心与较高一级中心之间的距离最短。
因而在最合理的交通网下形成的中心地网络,应是相邻两个同一级中心地之间的交通线的中点有一个次级中心地。
在这个模型中,每一个低级中心地为两个高级中心地所分享,一个中心地的地区单位,将由其他6个低级中心地的一半服务范围,加上自身范围,也即是6*1/2+1)的4个低一级的单位组成,这时K=4。
(3)行政最优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每一个中心地完全控制其从属的低一级的中心地,次一级中心地不能同时接受两个或两个以外高级中心地的影响。
克氏认为,上级中心地应位于六边形的中心下级中心地应均匀地、彼此距离相等地分布于六边形内。
【经济地理学】第四章中心地理论
行政原则比较适用于具有强大统治机 构的绝对主义时代,或者像社会主义国家 以行政组织为基础的社会生活。
图4.8 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发展
(资料来源:Allen, Unwin . Systematic Geography. London: Brian Knapp,1986.459 )
四、中心地理论的实证研究
第二,具有统一的交通系统,且同一 规模的所有城市,其交通便利程度一致。 运费与距离成正比。
第三,消费者都利用离自己最近的中 心地,即就近购买,以减少交通费。
第四,相同的商品和服务在任何一个中 心地价格和质量都相同。消费者购买商品和 享受服务的实际价格等于销售价格加上交通 费。
第五,供给中心商品的职能,尽量布局 于少数的中心地、并且满足供给所有的空间 (所有居民)的配置形式。
1.中心地等级划分及特征 2.不同等级中心地之间的关系
(七) 经济距离
决定各级中心地商品和服务供给范围大 小的重要因子是经济距离。经济距离为用货 币价值换算后的地理距离,是主要由费用、 时间、劳动力三要素所规定的距离,但消费 者的行为也影响到经济距离的大小。
三、中心地三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空间 模型
(五) 中心商品与中心地职能
根据中心商品服务范围的大小可分为 高级中心商品和低级中心商品。
◆高级中心商品——商品服务范围的 上限和下限都大的中心商品。
◆低级中心商品——商品服务范围的 上限和下限都小的中心商品。
◆供给高级中心商品的中心地职能为 高级中心地职能,反之为低级中心地职能。
(六) 中心地的等级
M
486
729
4.0
44
40
1 000
3 500
A
162
克里斯塔勒和廖什的中心地理论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中心地理论(Central Place Theory)是由德国城市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W. Christ… ller)和德国经济学家廖士(A.L” sch)分别于1933年和1940年提出的,50年代起开始流行于英语国家,之后传播到其它国家,被认为是本世纪人文地理学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德国波鸿鲁尔大学城市地理学家绍勒尔(P. Scholler)甚至说:“没有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学说,便没有城市地理学,没有居民点问题的研究”。
自中心地理论流行于世界后,唤起世界各国数量众多的学者去实践应用它,修正发展它,目前它已成为城市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克里斯塔勒曾经敏锐地提出过这样的问题:“我们探索这个原因,为什么城市有大有小?我们相信,城市一定有什么安排它的原则在支配着,仅仅是我们仍然不知道而已!”由此,他开始探索城市的分布规律。
通过对德国南部城镇的调查,克里斯塔勒于1933年发表了《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一书,系统地阐明了中心地的数量、规模和分布模式,建立起了中心地理论。
这个理论的主要容如下。
一、假设条件和基本概念克里斯塔勒创建中心地理论深受杜能和韦伯区位论的影响,故他的理论也建立在“理想地表”之上,其基本特征是每一点均有接受一个中心地的同等机会,一点与其它任一点的相对通达性只与距离成正比,而不管方向如何,均有一个统一的交通面。
后来,克氏又引入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条件,即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属于经济行为合理的人的概念。
这一概念表示生产者为谋取最大利润,寻求掌握尽可能大的市场区,致使生产者之间的间隔距离尽可能地大;消费者为尽可能减少旅行费用,都自觉地到最近的中心地购买货物或取得服务。
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具备完成上述行为的完整知识。
经济人假设条件的补充对中心地六边形网络图形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
克里斯塔勒还提出以下概念:(l)中心地(Central Place),可以表述为向居住在它周围地域(尤指农村地域)的居民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关注着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中,诸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地理理论,其中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是一项重要的研究成果。
本文将介绍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以及其对于地理学研究的影响。
克里斯塔勒(Walter Christaller)是一位德国地理学家,他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了中心地理论。
这个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人们通过购买商品和服务来满足自身的需求,而商品和服务的供给主要集中在中心地区。
他将商业活动分为中心地区和辐射区两个层次,认为中心地区拥有更高的服务和商品供给能力,是经济活动的核心地带。
根据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中心地区的特征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集中度、规模、范围和阶层。
集中度指的是中心地区所能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丰富程度,规模则表示中心地区的经济实力和承载能力。
范围是指中心地区所服务的区域范围,而阶层则是指中心地区与周边地区之间的等级关系。
基于中心地理论的研究,克里斯塔勒提出了一种理想化的地理形态,即六边形市场网络。
六边形市场网络是指以中心市场为核心,辐射出六个周边市场,这些周边市场之间相互连接形成一个紧密的关系网络。
这种地理形态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同时也能够保证经济资源的最优配置。
中心地理论对于地理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为我们揭示了经济活动在空间中的分布规律,帮助我们理解城市发展和区域差异的原因。
其次,它为城市规划提供了指导,可以帮助我们优化城市结构和功能布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此外,中心地理论也为商业地理学、交通地理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然而,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也存在一些争议和限制。
首先,这个理论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会受到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不一定能够完全符合现实情况。
其次,中心地理论忽视了一些非经济因素对于地理现象的影响,如文化、历史等因素。
因此,在研究中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以获得更准确的结果。
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
.
4
某中心地
某中心地商品的上限
(商品最大销售距离)
某中心地商品的下限
商品服务的上限与下限范围示意图
特别提示: ➢当商品服务距离大于商品服务上限时,商品服务可能超越 自身职能;当服务距离等于服务下限时,企业获取正常利润; 当服务距离小于服务下限时,商品不可能以正常方式提供。
• 中心性:一个地点对围绕它周围地区的相对重要性,或者说它 起的中心职能作用的大小。(C=B1-B2)
• 服务范围:中心地提供的每一种货物或服务的空间范围。其上 限是消费者愿意去一个中心地得到货物或服务的最远距离;其 下限是保持一项中心地职能所必需的最短距离,克氏称之为 “需求门槛距离(Threshold)”。
.
16
谢谢!
.
17
• (3)中心地市场 区体系为1,3,9, 27,81,…。从这一 数字排列关系可看 出,是按3的倍数 在变化。
13
三、中心地理论的实践与功能
• 中心地理论在各国区域开发、国土开发与整治、行政 区划、城市体系规划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 1965年至1975年原西德的《联邦空间整治法》、 《空间整治纲要》中得到应用,全国划分38个大空间, 进行中心地建设。
.
3
中心地理论的前提条件
• 第一,中心地分布的区域为自然条件和资源状况相同、 且均质分布的平原;人口也是均质的分布,居民的收入 和需求,以及消费方式都相同。
• 第二,具有相同的交通条件,切运费与距离成正比。 • 第三,消费者都利用最近的中心地,即就近购买。 • 第四,相同的商品和服务在任何一个中心地价格都一致,
• 克里斯泰勒认为,中心地空间形态受市场、交通、行 政因素的制约,即在市场原则、交通原则和行政原则 的(修正)影响下的中心地协调空间形态模式。
完整版克里斯塔勒和廖什的中心地理论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中心地理论(Central Place Theory)是由德国城市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W. Christ? ller)和德国经济学家廖士(A.L” sch)分别于 1933年和 1940年提出的, 50年代起开始流行于英语国家,之后传播到其它国家,被认为是本世纪人文地理学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德国波鸿鲁尔大学城市地理学家绍勒尔(P. Scholler)甚至说:“没有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学说,便没有城市地理学,没有居民点问题的研究”。
自中心地理论流行于世界后,唤起世界各国数量众多的学者去实践应用它,修正发展它,目前它已成为城市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克里斯塔勒曾经敏锐地提出过这样的问题:“我们探索这个原因,为什么城市有大有小?我们相信,城市一定有什么安排它的原则在支配着,仅仅是我们仍然不知道而已!”由此,他开始探索城市的分布规律。
通过对德国南部城镇的调查,克里斯塔勒于1933年发表了《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一书,系统地阐明了中心地的数量、规模和分布模式,建立起了中心地理论。
这个理论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假设条件和基本概念克里斯塔勒创建中心地理论深受杜能和韦伯区位论的影响,故他的理论也建立在“理想地表”之上,其基本特征是每一点均有接受一个中心地的同等机会,一点与其它任一点的相对通达性只与距离成正比,而不管方向如何,均有一个统一的交通面。
后来,克氏又引入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条件,即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属于经济行为合理的人的概念。
这一概念表示生产者为谋取最大利润,寻求掌握尽可能大的市场区,致使生产者之间的间隔距离尽可能地大;消费者为尽可能减少旅行费用,都自觉地到最近的中心地购买货物或取得服务。
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具备完成上述行为的完整知识。
经济人假设条件的补充对中心地六边形网络图形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
克里斯塔勒还提出以下概念:(l)中心地(Central Place),可以表述为向居住在它周围地域(尤指农村地域)的居民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
中心地原理
第三章 动态过程
第三章 动态过程
商品范围的缩小也许意味着老供应地将不再向整个 地区提供中心商品,也意味着另有一些低等级供应 地必将兴起,即低等级中心地地位加强或新中心地 或辅助中心地形成发展。
第三章 动态过程
第四个因素是该商品在生产地或中心地提供的价格 一是全国各地价格变化相同。弹性需求商品(非必需 商品)的范围比非弹性需求商品(必需商品)的范围变 化大。高等级中心商品可以变成低等级中心商品, 或者相反。 二是只有地方性或区域性变化时,导致商品范围发 生变化,因而形成物价较低中心地的优势,以及牺 牲物价较高中心地的利益造成它们的劣势。
第三章 动态过程
五是中心商品也会发生数量变化 数量变化对其销售范围有决定性影响。对于价格可 变的稀缺商品,数量变化马上会引起其价格的变化。 价格固定的稀缺品,供应增加,其范围扩大。
9.经济循环
第二部分 练习篇: 区位理论应用于实际聚落地理
第一章
1、一个地方的重要性 将中心商品和服务进行交换的全部事实情况总结找到了这个 地方的重要性,最好的确定方法就是考虑该地方所有的商品 交换的设施。 因为以一个统一的尺度来量化这一重要性又是如此困难,似 乎要找出鉴别中心地的方法,并藉方法上来,人口密 度。
第二章 静态联系
1.引言:中心商品的消费与中心地的发展 中心商品消费越多,中心地发展越好。 中心商品的消费依赖人口在中心地的集聚程度, 商品价格、补充区域的地理组织形式规模和交通 条件。 如果我们根据上述因子的依赖关系确定了提供中 心商品的区位和消费量,那么可以得出关于中心 地的规模、区位和数量等问题的一般结论。
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
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是揭示区域城市体系规律的系统理论,是关于区域城镇体系结构和空间分布最优化的理论,它最先系统地阐明了区域城市体系中中心地(可以看作城市)的数量、规模、分布模式。
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的假设:理想地表――土壤肥力同等、资源均匀分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居民消费方式完全一致,相似于“均质平原”;统一的交通系统――平原内所有同等规模的城市的便捷性相同、平原内任意一点与其他地点的相对通达性只与距离成反比,交通费与距离成正比;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是经济行为合理的人(“经济人”);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的理论要点:第一,大多数聚落都作为中心地为其腹地或者市场区提供货物或服务,城市的基本功能就是作为腹地的服务中心,为腹地提供中心性商品和服务;第二,中心地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销售范围和级别不尽相同,这些商品和服务的档次也不同,不同中心地之间的数目是按一定规律存在和排列的,根据这些变化,可以将一个地区的中心地分成不同的等级,从而形成中心地等级体系,越是高级的中心地,提供的商品和劳务的种类越齐全;级别越低的中心,与相邻同级中心之间的距离越短,同级中心地之间的距离相等;第三,中心地市场区最有效的理论形状是正六边形,因为正六边形可以使中心地的利润最大化;按最有效市场区组成的中心地等级体系有三种形态,每种形态形态按照不同的原则各有自己的K值(有3种K值);第四,中心地的发展取决于中心地功能的专门化,中心地的发展速度则取决于腹地对中心地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需求量增长的速度;六边形网络――平原上每个生产者的货物的最大销售范围都是一个圆,为了消除圆与圆之间的空隔而使相邻两圆相互重叠一部分并且平分重叠部分,从而得到了一个正六边形市场区(取代了圆形市场区),同等等级同等规模的正六边形、不同等级不同规模的正六边形有规律地连接成一个有机的市场网络体系,即六边形网络;城镇等级体系――取决于中心地提供货物的等级高低与种类多少,中心地(城镇)级别的高低与它能够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等级、数量是严格一致的,高等级货物和服务只有少数(高等级)中心地可以提供,克氏从最高等级货物的门槛需求开始往下推导,按此原则就形成了有序的区域城镇体系;三种K值制约下的区域城镇等级体系及其结构是不同的;3种原则下的K值――市场原则下的K值:K=3;交通原则下的K值:K=4;行政原则下的K值:K=7。
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概述中心地理论又称“中心地学说”。
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和布局时,探索最优化城镇体系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
中心地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初西欧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时期,是1933年由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W.Christaller)首先使用的。
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通过对德国南部城市和中心聚落的大量调查研究后提出的,他发现一定区域内的中心地在职能、规模和空间形态分布上具有一定规律性,中心地空间分布形态会受市场、交通和行政三个原则的影响而形成不同的系统。
他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等级、规模、数量、职能间关系及其空间结构的规律性,并采用六边形图式对城镇等级与规模关系加以概括。
中心地体系包括:①中心地的数目;②互补区域(即中心地所服务的地区)的数目;③互补区域的半径;④互补区域的面积;⑤提供中心财货种类及其数量;⑥中心地的标准人口数;⑦互补区域的标准人口数等。
中心地理论模式将随人口数、生活习惯、技术等的改变而变化;同时也随人口分布、人口密度的不同,或中心财货价格的差异而表现互补区域大小的不同。
中心地体系可分别根据市场、交通和行政最优原则而形成。
中心地有等级、层次之分,一个较大的中心地市场区总是包含3个比它低一级的市场区,每个较高级的中心地概括了低级中心地的所有职能,并将南德中心地分为七级。
1940年德国学者廖什(A.Lsch)论证并发展了中心地理论,提出生产区位经济景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心地理论在美洲、西北欧各国得到承认,并在居民点网和交通网规划中应用。
1960年在国际地理代表大会和国际城市地理讨论会上得到高度评价。
该理论的局限性主要有:其性质是静止的,没有考虑城市体系的历史发展过程和未来发展趋势;它忽视了那些并非同一个小系统成分的第二级或更低级中心地间,以及同一个小系统中同级居民点间横向职能(功能)联系。
另外,其假设的城镇空间分布及其他条件也都脱离现实。
由于理论以许多假设条件为前提,实际又不可能达到,城镇体系布局就不可能完全依照理论,城镇的规模、数量、距离、比例也不可能是严格的、机械的数学关系。
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
(二)交通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
1.特点 各个中心地布局在两个比自己高一级 的中心地的交通线的中点。因此,如果同 一级的中心地间铺设一条交通线,那么在 这条交通线上布局着比它等级低的所有中 心地。
2.中心地系统构造
K11 264
K11 264
3.交通原则下的中心地存在的数量关系
从市场区范围来看,高一级中心地是低一级中 心地的4倍;市场区序列为1,4,16,64, ¨¨¨
第五,克氏的中心地理论对需求的增加、交 通的发展和人口的移动带来的中心地系统的 变化没有进行论述。
你说我答
①下列商业部门与
图中所属城市对应
正确的是 (
)A.甲为普通服装店 Nhomakorabea乙为家具商店 丙
为五星级宾馆
②B下.甲列为关汽于车中销心售地点与服务范 乙 围为的早叙点述店,正丙确为的是( ) 高 A.级一家个用中电心器地店都有它的服 务C.范甲围为,珠且宝服行务范乙围固定不 为 变家具商店 丙为
.Geography: A Modern Synth很esi大s 影响,欧
中心地理论
➢ 一、中心地理论产生的背景与目的 ➢ 二、中心地理论的有关基本概念 ➢ 三、中心地三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 ➢ 四、中心地理论的实证研究 ➢ 五、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意义和存在的问
题
一、中心地理论产生的背景与目的
③读“长江三角洲城市分布图”, 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城市名称:A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核电站名称 C___________。 (2)图中级别最高的城市是 ___________,共_____个;次一级 的城市是_____________,共 _______个;最低级的城市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中心地理论(Central Place Theory)是由德国城市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W. Christ… ller)和德国经济学家廖士(A.L” sch)分别于 1933年和 1940年提出的, 50年代起开始流行于英语国家,之后传播到其它国家,被认为是本世纪人文地理学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德国波鸿鲁尔大学城市地理学家绍勒尔(P. Scholler)甚至说:“没有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学说,便没有城市地理学,没有居民点问题的研究”。
自中心地理论流行于世界后,唤起世界各国数量众多的学者去实践应用它,修正发展它,目前它已成为城市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克里斯塔勒曾经敏锐地提出过这样的问题:“我们探索这个原因,为什么城市有大有小?我们相信,城市一定有什么安排它的原则在支配着,仅仅是我们仍然不知道而已!”由此,他开始探索城市的分布规律。
通过对德国南部城镇的调查,克里斯塔勒于1933年发表了《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一书,系统地阐明了中心地的数量、规模和分布模式,建立起了中心地理论。
这个理论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假设条件和基本概念克里斯塔勒创建中心地理论深受杜能和韦伯区位论的影响,故他的理论也建立在“理想地表”之上,其基本特征是每一点均有接受一个中心地的同等机会,一点与其它任一点的相对通达性只与距离成正比,而不管方向如何,均有一个统一的交通面。
后来,克氏又引入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条件,即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属于经济行为合理的人的概念。
这一概念表示生产者为谋取最大利润,寻求掌握尽可能大的市场区,致使生产者之间的间隔距离尽可能地大;消费者为尽可能减少旅行费用,都自觉地到最近的中心地购买货物或取得服务。
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具备完成上述行为的完整知识。
经济人假设条件的补充对中心地六边形网络图形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
克里斯塔勒还提出以下概念:(l)中心地(Central Place),可以表述为向居住在它周围地域(尤指农村地域)的居民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
(2)中心货物与服务(Central Good and Service),分别指在中心地内生产的货物与提供的服务,亦可称为中心地职能(Central Place Function)。
中心货物和服务是分等级的,即分为较高(低)级别的中心地生产的较高(低)级别的中心货物或提供较高(低)级别的服务。
在大多数中心地,每一种中心货物或服务一般要由一家以上的企事业单位承担。
例如,一个集镇,往往有二三家杂货店或饮食店。
每个担负一种中心地职能的单位,称为一个职能单位(Functional Unit)。
可以肯定,中心地的职能单位数量必定大于或等于中心地职能种类的数量,通常总是前者的数量超过后者的数量。
除了几家单位共同提供一种中心货物或服务之外,也可能有一家单位提供多种中心货物或服务的场合,从而包括了几个职能单位。
这种情况多见于百货公司、超级市场等大型零售商业组织。
(3)中心性(Centrality)或“中心度”。
一个地点的中心性可以理解为一个地点对围绕它周围地区的相对意义的总和。
简单地说,是中心地所起的中心职能作用的大小。
一般认为,城镇的人口规模不能用来测量城镇的中心性,因为城镇大多是多功能的,人口规模是一个城镇在区域中的地位的综合反映。
克里斯塔勒用城镇的电话门数作为衡量中心性的主要指标,因为当时电话已广泛使用,电话门数的多少,基本上可以反映城镇作用的大小,其公式如下:式中,为中心地的电话门数;为中心地的人口;为区域内电话的数量;为区域的人口。
(4)服务范围。
克里斯塔勒认为中心地提供的每一种货物和服务都有其可变的服务范围。
范围的上限是消费者愿意去一个中心地得到货物或服务的最远距离,超过这一距离他便可能去另一个较近的中心地。
以最远距离r为半径,可得到一个圆形的互补区域,它表示中心地的最大腹地。
服务范围的下限是保持一项中心地职能经营所必需的腹地的最短距离。
以为半径,也可得到一个圆形的互补区域,它表示维持某一级中心地存在所必需的最小腹地,亦称之为需求门槛距离(Threshold),即最低必需销售距离。
服务范围上下限之间存在着三种关系,它们对进一步的分析具有重要意义:①如果门槛距离大于货物的最大销售距离,那么这种货物在该地区就不可能以正常的方式提供。
②如果货物的最大销售距离和门槛距离相等,那么,经营该种货物正好能得到利润。
③如果货物的最大销售距离大于门槛距离,那么,该项货物不仅可被提供,而且经营者还可从为居住在两个腹地间的人口服务中得到超额利润。
二、六边形网络和城镇等级体系的形成从以上条件出发,克里斯塔勒推导了在理想地表上的聚落分布模式。
由于克里斯塔勒关心的是,在农村市场服务中心演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聚落体系的特征,他又提出了构成市场原则的两个限制因素:一是各级供应点必须达到最低数量以使商人的利润最大化;二是一个地区的所有人口都应得到每一种货物的提供或服务。
为满足第一个条件,模式的概括中就必须采用货物的最大销售距离,因为这可以使供应点的数量达到最少化。
于是,作为第一步,克里斯塔勒假设在理想地表上均匀分布着一系列的B级中心地,它们的最高级别货物的最大销售距离定为r。
这样,B级中心地之间的距离为2r。
如将所有的B级中心地联接,则可得到一张有规则的等边三角形的网。
但是,这样的一个系统将不能满足第二个限制因素。
因为B级市场区都是圆形的,居住在三个圆形相切所形成的空角里的消费者将得不到供应。
因此,对上图必须作一些修改,这就是将所有的圆形市场区重叠起来。
重叠后,B级中心地仍按有规则的等边三角形网排列,只是间隔更紧凑,其距离为d。
此外,由于重叠区被分割,圆形的市场区被六边形的市场区所替代,其理由是消费者应按“最近中心地购物”的假设,选择距离自己最近的中心地去得到货物或服务。
至此,我们讨论了一种货物供应时的情况。
实际上,一个中心地能提供多种货物。
由于克里斯塔勒采用的是B级中心地最高等级货物最大销售距离的概念,这就意味着B级中心地还提供一系列较低级别的货物或服务。
这些货物和服务组成一个连续的、递降的等级序列,自高级向低级,它们的最大销售距离分别为r-1,r-2,r-3…,但是,由于它们的最大销售距离均小于r,因此不能服务于B级中心地市场区的所有地方。
随着货物级别的降低,较低级货物市场区的范围与B级中心地市场区的范围的差距将越来越大。
在此情况下,一个较低级别的中心地,克里斯塔勒称之为K级中心地的出现就顺理成章了,它可以为B级中心地中的较低级货物服务不到的地方的居民服务。
K级中心地的位置处于三个B级中心地所构成的等边三角形的中央,即引力中心的位置,因而可与B级中心地展开最有效的竞争。
K级中心地市场区的边界由它所提供的最高级货物的最大销售距离e所决定。
与K级中心地产生的过程类似,在某项更低级的货物的最大销售距离上可产生相应级别的A级和M级中心地。
作为一个反过程,则可能出现高于B级中心地的G级中心地,较低一级的中心地的位置总是在高一级的三个中心地所形成的等边三角形的中央,由此形成克里斯塔勒命名为K=3的中心地网络。
三、理论模型克里斯塔勒认为,有三个条件或原则支配中心地体系的形成,它们是市场原则、交通原则和行政原则。
在不同的原则支配下,中心地网络呈现不同的结构,而且中心地和市场区大小的等级顺序有着严格的规定,即按照所谓K值排列成有规则的、严密的系列。
1.市场原则如上所述,克里斯塔勒首先关心的是在农村市场中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聚落体系,因此他首先论述的也是按市场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心地模型。
按照市场原则,低一级的中心地应位于高一级的三个中心地所形成的等边三角形的中央,从而最有利于低一级的中心地与高一级的中心地展开竞争,由此形成K=3的系统。
低一级市场区的数量总是高一级市场区数量的3倍。
由于每个中心地包括了低级中心地的所有职能,即一级中心地同时也是二级乃至更低级的中心地,所以,一级中心地所属的3个二级市场区内,只需在原有的一个一级中心地之外再增加两个二级中心地即可满足3个二级市场区的需要。
在9个三级市场区内,因已有了一个一级中心地、两个二级中心地,因此只增加了六个三级中心地。
这样,在K=3的系统内,不同规模中心地出现的等级序列是:1,2,6,18,…由市场原则形成的中心地等级体系的交通系统,是以高等级中心地为中心,有6条放射状的主干道联接次一级的中心地,又有6条也成放射状的次干道联结再次一等级的中心地。
由于此种运输系统联系两个高一等级中心地的道路不通过次一级中心地,因此,被认为是效率不高的运输系统。
2.交通原则克里斯塔勒认识到,早期建立的道路系统对聚落体系的形成有深刻影响,这导致B级中心地不是以初始的、随机的方式分布在理想化的地表上,而是沿着交通线分布。
在此情况下,次一级中心地的分布也不可能象K=3的系统那样,居于三个高一级的中心地的中间位置以取得最大的竞争效果,而是位于联接两个高一级中心地的道路干线上的中点位置。
和K=3的系统比较,在交通原则支配下的六边形网络的方向被改变。
高级市场区的边界仍然通过6个次一级中心地,但次级中心地位于高级中心地市场区边界的中点,这样它的腹地被分割成两部分,分属两个较高级中心地的腹地内。
而对较高级的中心地来说,除包含一个次级中心地的完整市场区外,还包括6个次级中心地的市场区的一半,即包括4个次级市场区,由此形成K=4的系统。
在这个系统内,市场区数量的等级序列是:1,4,16,64,…次级市场区的数量以4倍的速度递增。
与K=3的系统类似,由于高级中心地也起低级中心地的功能,在K=4的系统内,中心地数量的等级序列是:1, 3, 12, 48,…依交通原则形成的交通网,因次一级中心地位于联系较高一级中心地的主要道路上,被认为是效率最高的交通网,而由交通原则形成的中心地体系被认为是最有可能在现实社会中出现的。
3.行政原则在K=3和K=4的系统内,除高级中心地自身所辖的一个次级辖区是完整的外,其余的次级辖区都是被割裂的,显然,这不便于行政管理。
为此,克里斯塔勒提出按行政原则组织的K=7的系统。
在K=7的系统中,六边形的规模被扩大,以便使周围6个次级中心地完全处于高级中心地的管辖之下。
这样,中心地体系的行政从属关系的界线和供应关系的界线相吻合。
根据行政原则形成的中心地体系,每七个低级中心地有一个高级中心地,任何等级的中心地数目为较高等级的7倍(最高等级除外),即:1,6,42,294,…市场区的等级序列则是:l,7,49,343,…在K=7的系统内,由于其运输系统显示出每位顾客为购买中心性商品或享受服务所需旅行的平均距离较另两个系统都长,因此,行政原则下的运输系统被认为是效率最差的一种。
以上三个原则共同导致了城市等级体系(Urban Hierachy)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