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廷顿之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德读书笔记 (自动保存的)
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读书笔记 超赞
怀着无限憧憬的心情,阅读了《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
读完这本书后,我才真正理解“书中自有黄金屋”的说法。
亨廷顿在这本书中的观点令我耳目一新,顿时有一种醍湖灌顶之感。
对于书中的大部分观点,我都予以认可,一小部分不理解,另一小小部分持反对意见。
下面我就发表一些对这本书第五章----革命和政治秩序中部分章节的浅陋看法。
浅谈一:现代化之革命手段及东西方革命之比较对于革命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
纵观中国历史,农民革命这个词出现的频率最高。
因为我国历史上大部分的王朝都是被农民起义推翻的,然后农民又变成新的统治阶级,一段时间后便会出现政治腐败,社会黑暗等现象。
于是又有新的农民革命,如此循环,社会政治停滞不前。
但我们今天要谈的“革命”并非此“农民革命”。
这个革命是指一个社会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领导权、政府活动和政策以及主要价值观等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革命是一种历史的前进,是一种现代化的手段。
而“农民革命”充其量也只能算的是起义。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明治维新、法国大革命等可以被定义为革命。
我们必须把革命和起义、反叛、暴动、政变、独立战争等名词严格区分开来。
革命是现代化所特有的,革命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现代化。
记得高三的一本历史资料上写的是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是1566--1581年的尼德兰革命,但后来老师讲课时只是简单提了一下,他说这个没代表性。
今天我们就按作者的观点,现代革命的先驱是17世纪的英国革命。
这场革命以1689年的《权利法案》颁布为最终胜利。
这场革命的最终目标和影响从根本上来说是现代化的。
因为它要推翻封建专制王朝,通过立法活动重新构建社会,建立资产阶级现代化国家。
历史总是在曲折中发展的,于是美国独立战争(一般的独立战争不算革命,但美国独立战争使美国确立了资产阶级制度,成为现代化国家,因此我认为应是革命)、法国大革命、德意志帝国等众多革命就陆陆续续出现了。
革命不会随随便便发生,它需要一种特定的历史的环境。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书笔记.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书笔记从古至今,能人志士都常怀一颗平和治世之心,但单就西方历史而言,在文艺复兴时期以前,和平大多体现在饱受战乱的百姓所怀的朴素愿望或部分哲学家、思想家、社会学家和政治家出于某种学说或目的进行的倡议和说教,但缺乏实践的可能性与可操作性。
进入启蒙运动,卢梭、伏尔泰等人开始将社会本身和社会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进入到了科学研究的视野中来,而其研究成果也对社会运转与发展真正开始产生实质性影响。
这一科学领域逐渐积累学术成果并稳步发展的结果是,在二战之后,出现了亨廷顿的《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从全新的政治学角度来研究社会冲突问题。
这本书是这一研究领域的一次飞跃性提升,对世界各国学者,特别是我国相关研究者产生了重大影响,其对社会冲突与发展的分析与看法产生了巨大的启发作用。
这部著作出版于1968年,对当时学术界流行的现代化理论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进行了重新研究探索。
本书反对“在第三世界新兴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改造具有优先地位”的观点,他结合于二战后后第三世界各国政治动荡,更迭和变革的现状,据此提出强大政府的观点,因为亨廷顿认为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形式就是克服社会动荡和防止政治衰朽,因而,建立强大政权被视作根除国家动荡衰败的必要手段。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观点否认了西方学术界在此之前一贯坚持的自由世界与民主社会思想,即以意识形态来划分国家和国家集团的观点,亨廷顿这种传统观点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各国的政治区分体现在政府有效程度而非政府形式”,他认为,只要是能够有效履行义务行使权力发挥职能,确保国家社会稳定,促进国家现代化过渡进程平稳的政体,无论其类型和种类,都是有效的政体。
例如正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广大亚非拉国家虽然暂时缺乏政治共同体和权威的统治方式,但其现实有效性和不断改进的发展方向证明在政治上并不是失败的,因此他认为不应该存在片面的民主还是集权的问题,国家的关键在于政府的有效性、实质性而不是象征性、名义性。
精选《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书笔记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书笔记初读亨廷顿的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略有不易,因此我在大致读完全本的根底上,再细读每一章节,学习中国人民大学毛寿龙教授的读书方式,试着给本书的每一章节写读书笔记。
从整本书来看,亨廷顿认为,在国家现代化开展过程中,最重要是稳定的政治秩序,其政治秩序模型的建构逻辑是:社会变迁是根源,稳定政治秩序是目标,权威与制度化是保障。
一.政治差距这一小节,亨廷顿提出,在现代化过程中,我们不能只关注经济差距,经济开展所和政治不稳定,只是从外表上的因果。
而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政治差距,即一个政府的权威和效能。
20世纪50年代,世界向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前进,特别是亚非拉国家纷纷进行了民族独立运动,但是在现代化过程中这些国家却遭受着动乱与不稳定。
亨廷顿认为造成这些国家动乱的原因不仅仅需要关注这些国家与兴旺国家的经济差距,还需要关注其政治差距。
而一个政府有无效能是区分国家之间的政治差距,仅仅以经济差距来解释这些国家的政治不稳定或者来判断这些国家的政治开展是不合时宜的。
亨廷顿指出:经济开展和政治开展并不总是正相关的,亚非拉国际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随着现代化而开展,而是衰朽。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趋势?亨廷顿指出:“在很大的程度上,这是社会急剧变革。
新的社会集团被迅速发动起来卷入政治,而同时政治体制的开展却又步伐缓慢所造成的〞〔p4〕即随着经济的开展,政治参与会不断的扩大,但假设政治趋势制度远远落后于政治参与,其结果必会造成政治社会的不稳定。
为了阻止政治衰朽,一个现代化过程中的国家更应注重建立政治权威的重要性,而不是政治自由。
亨廷顿认为,在强大的政治权威建立之前,政治自由例如选举只会造成政治社会的分裂,瓦解公共权威。
二、政治制度在政治社会的开展中,政治制度很重要,在辞海中:“政治制度〞一词解释为“政权的组织形式,即政体,广义包括政治领域的各项制度。
〞亨廷顿认为在现代社会中,有着各种各样的社会团体,如何将这些社会团体链接起来,形成一个政治共同体,这就需要政治制度在其中发挥作用。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后感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有感摘要与大纲《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深入探讨了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政治结构、社会规范和组织形式的变迁。
作者从理论上分析了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并提出了新的治理模式和政治稳定策略。
本文将提炼本书的核心框架及最重要的经验教训,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内容。
1. 引言现代化对原有社会结构与政治制度带来的挑战。
作者试图构建一种能够适应变化的社会的政治秩序理论。
2. 变革背景下的社会变迁描述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历史背景,包括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以及科技进步的影响。
分析这些变革如何重塑人们的观念、行为模式和价值观。
3. 现代化与政治稳定的关系探讨现代化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政治不稳定的根源,如阶级冲突、经济波动和社会流动性增加等。
强调制度设计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重要性。
作者指出,有效的政府不仅需要具备强大的行政能力,还需要能够合理分配资源和利益。
4. 政治参与与民主化讨论了公民意识觉醒、多元化政治力量崛起以及信息传播技术进步对现代国家治理的影响。
提出通过增强公民参与度来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
5. 结构性变化中的社会整合分析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中,如何利用或构建新的社会联系纽带(如社会组织、非政府组织)实现不同群体间的有效合作与协调。
强调法治建设对于维护社会公正秩序的重要性。
6. 经验教训总结现代化过程中既要保留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又要吸收外来优秀成果以推动全面发展;政府应建立灵活多样的政策框架,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管理,在维护基本秩序的同时寻求创新解决方案。
结语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现代社会中政治秩序的本质及其构建原则。
作者强调了在快速变革的时代背景下保持稳定与和谐的关键在于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包括经济、文化以及技术等各个层面。
通过借鉴书中提出的经验教训,可以更好地应对当前及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挑战。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书笔记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书笔记《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书笔记一、政治秩序和政治衰朽(一)政治差距各国之间最重要的政治分野,不在于它们政府的形式,而在于它们政府的有效程度。
有的国家政通人和,具有合法性、组织性、有效性和稳定性,另一些国家在政治上则缺乏这些素质;这两类国家之间的差异比民主国家和独裁国家之间的差异更大。
和经济上一样,发达的政治体制和不发达的政治体制之间,文明政治和腐朽政治之间的差距也已扩大了。
20世纪50和60年代,急剧增加的政治骚扰和暴力事件席卷全球。
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本书对此所持的基本论点是:在很大程度上,这是社会急剧变革、新的社会集团被迅速动员起来卷入政治,而同时政治体制的发展却又步伐缓慢所造成的。
德·托克维尔认为:“在统治人类社会的法则中,有一条最明确清晰的法则:如果人们要想保持其文明或希望变得文明的话,那么,他们必须提高和改善的速度必须和提高地位平等的速度相同。
”亚洲、非洲和拉美国家的政治不稳定的发生正是由于没有满足这一条件:政治参与的平等提高过快,其速度远远超过了“相互处理关系的艺术”的发展速度。
社会动员和政治参与的扩大日新月异,而政治上的组织化和制度化却步履蹒跚。
结果,必然发生政治动荡和骚乱。
政治上的首要问题就是政治制度化的发展落后于社会和经济变革。
二战结束后的20年,美国对外政策未能抓住这一问题。
在美国制定对现代化之中的国家政策时,他们的信念是:先发展经济,再进行社会改革,这两步成功了,政治稳定便会水到渠成。
美国人脑海里的因果链条是:经济援助促进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又促进政治稳定。
实际上,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是两个相互独立的目标,在二者的进展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有些例子证明,经济发展计划能够促进政治稳定,但另一些例子则表明,它反而会破坏这种稳定。
同样,有些形式的政治稳定会促进经济增长,而另一些形式却会阻止经济增长。
社会改革和政治稳定之间的关系,与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之间的关系是相似的。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笔记
塞缪尔·菲利普斯·亨廷顿(Huntington·Samuel·P 1927-2008年),美国当代极富盛名却又颇有争议的保守派政治学家。
以文明冲突论闻名于世,认为21世纪国际政治角力的核心单位不再是国家,而是文明,不同文明间的冲突。
亨廷顿运用比较历史的研究方法,全面深入地分析了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现代化与政治发展的过程,从而奠定了他的政治发展理论的基础。
他认为:①国与国之间最重要的政治差异,不在于政府统治形式的不同,而在于政府统治程度的高低;②政治发展是“现代化的政治性后果”,这种后果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它既可能有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现代化,也可能导致政治的衰败;③政治现代化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政治的制度化;④强有力的政党制度的形成是提高制度化水平的核心,只有大力提高政治制度化的程度,才可能缓解现代化中国家在社会经济现代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大众政治参与压力,从而确保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稳定,最终实现社会的现代化;⑤一个政治体系的组织与程序的适应性、复杂性、自立性和凝聚性,是界定其制度化程度的四个主要变量;⑥亨廷顿的政治发展理论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强调在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稳定与政治秩序。
他认为,“人类可以无自由而有秩序,但不能无秩序而有自由”,“权威的确立先于对权威的限制”。
这实际上赋予政治稳定同政治民主同等的价值地位。
主要著作:《士兵与国家》、《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我们是谁:对美国国家认同的挑战》、《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亨廷顿译者序1、该书是亨廷顿在哈佛大学执教时从宏观上论述不同类型的新兴国家在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所遇种种问题的专著。
2、二战后的世界政治新局面:正统现代化论、现代化修正论。
正统现代化论:①现代化国家---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具有现代化;②传统国家---新独立的第三世界国家,不具现代性(经过发展和阵痛,逐步引进和采纳现代性的全部价值标准,摒弃并排除传统社会的历史积累,过渡到现代社会)现代化修正论:传统性和现代性并非此消彼长的对立物,两者关系复杂多面。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书笔记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书笔记《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从客观上论述不同类型的新兴国家在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所遇到的种种问题,以学术的方式对能促成政治秩序的方法进行分析和辩护。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60年代中期的大约二十年间,一大批摆脱殖民统治而走向独立的国家及其他经济社会文化落后的国家,我们通常称之为第三世界国家,它们纷纷变世求治,跃跃欲试地想早日实现现代化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
早期实现了工业化的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是现代化国家,具有现代性;新独立的众多第三世界国家仍属传统国家,不具备现代性,但都在努力实现现代化当中。
为实现现代化,富民强国,这些国家都抱着非常迫切的愿望和付诸直接实践的强烈要求,加速经济社会文化的变革与发展。
亨廷顿在《变化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深刻提出政治现代化过程会产生一些政治伴生物和副产品,如动荡、腐朽、腐化、普力夺等等,对于目前正努力探索新型现代化道路的中国来说,如何避免或在不可避免的情况下更好的处理在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实现现代化要求实现政治制度化,政治制度化一定意义上就是政治现代化。
享廷顿进一步指出,所谓政治制度化,就是指在一定的政治体系中的政治组织和程序获得公认的价值观内容和稳定性质的一种进程。
其水平可以用四个标准加以衡量:一是适应性,二是复杂性,三是自主性,四是凝聚力。
享廷顿认为,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最基本的努力是要在群众政治参与和动员扩大的水平与政治制度的适应、自主、内聚力、复杂性几个方面完善的速度之间寻求最佳比值,使之得以在更高水平上保持相对均衡、和谐,由此方可能保证社会长治久安。
给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借鉴在于,中国政治体系当中的政治组织和程序要不断提高适应环境挑战的能力和存活能力;建立庞大而复杂的下属机构,从上到下,隶属明确,职责不同,并且不同类型的下属机构具有高度的专门化水平;各政治组织和政治程序更具有独立性,更独立于其他社会团体和行为方式生存;加强各大政治组织、政治程序间的内聚力。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书笔记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书笔记译者序言中这样评价这本书:《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就是亨廷顿在哈佛大学执教时从宏观上论述不同类型的新兴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所遇种种问题的专著。
该书的出版实际上标志着美国学者对第三世界国家便是求治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因此立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读此书后深有感触的正是作者对发展国家现代化进程的论述。
书中认为发展中国家政治现代化过程中普遍遇到的重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共同体的认同,政权的合法性,政治秩序的稳定,政治制度化与政治参与,政权的公正分配,革命与改革两种现代化方式,政党对政治稳定的意义。
政治参与与政治制度化亨廷顿认为政治参与与政治制度化之间只有保持一定的比例才能保证政治稳定,他用政治制度化÷政治参与=政治稳定公式表示。
他认为教育、城市化、工业化、媒介传播等会在不同程度扩大社会的政治参与,这意味着社会成员政治意识的扩大,政治机构将会面对更多来自新生团体的政治需求。
而政治机构能否通过合理的途径处理这些社会需求关键依靠的是它的政治制度化水平。
这包括两方面:一是政治动员要保持在合理的范围,这直接影响政治参与的需求;二是政治组织必须设置一定的渠道接纳新动员的团体,这是避免政治反抗的有效方式。
正如书中引用的托克维尔的话,:“在统治人类社会的法则中有一条最明显清晰地法则:如果人们想保持其文明或希望保持文明的话,那么他们必须提高并改善处理相互关系的艺术,而这种提高和改善的速度必须和提高地位的速度平等”。
“处理相互关系”从某种意义上类似与政治权力的许诺,这种许诺若要取得实际成效必须伴随着政治权力的保障。
很明显当期待不能够被满足时并不如没有期待时更能实现共同体的政治稳定,甚至社会的有序性。
因此,政治参与扩大的速度必须与政治制度化的速度保持一致。
但这一点是很难实现的,“政治上的首要问题就是政治制度化的发展落后于社会和经济变革”。
这个逻辑是这样的,经济和社会变革造成资源的重新配置和组合,必然需要动员社会成员对其进行最大化的利用,后果是产生新的社会阶层。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自从1968年出版,就成为政治学的重要著作之一。
时隔近43年之后,读到这本名著,令我心潮澎湃,感触颇多。
一、本书的简要内容《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凝住的关于发展中国家的知识广度和分析洞见是惊人的,并确立了亨氏作为他同时代人中最杰出政治学家之一的声誉。
首先,亨廷顿论辩说,政治衰朽至少和政治发展一样可能发生。
新近独立国家的实际经历是一种愈演愈烈的社会和政治混乱。
其次,他提出,现代性中的好东西常常向交错的目标运动。
特别是在社会动员超越政治机构发展时,新的社会行为者发现他们无法参与政治而产生挫折感。
其结果便是亨氏名之为“普力夺主义”的状况,也是导致反叛、军事政变以及软弱和组织不力政府的主要原因。
经济发展和政治发展不是同一事物的严丝合缝的组成部分。
后者随着诸如政党和法制系统之类组织的设立或衍变为更复杂的形式而具有自身的、另类的逻辑。
第一章“政治秩序和政治衰朽”,从理论上对其理论架构进行分析。
本章首先指出各国之间政治上的最大分野是政府的有效程度。
发展中国家出现政治衰朽的原因就在于政治制度和政治参与之间的失调。
亨廷顿从政治制度和政治参与两个角度来分析。
他提出了政治制度的涵义及其四个标准,并从公共利益角度讨论了政治制度。
而现代化则促进了政治意识的多元化,如果政治制度不够发达,就会导致暴力和腐化。
亨廷顿又从社会阶层即城乡差距的视角论述了政治衰朽,并列表分析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城市和农村阶层的作用。
他又依据政治参与和政治制度化两个变量区分了两种政体:公民政体和普力夺政体。
第二章“政治现代化:美国与欧洲之比较”,亨廷顿首先区分了政治现代化的三个层面:权威的合理化、结构的分离和政治参与的扩大。
他依据这三个方面分别考察了英国、欧洲和美国三种政治现代化的不同类型。
亨廷顿从比较历史的角度说明了政治现代化的道路是不同的,是多线发展的。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书笔记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书笔记急求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后感,非常感谢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In 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 Huntington argues that order is the most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 of states.Order is threatened when the level of mobilization exceeds the level of institutionalization within a society.Huntington is concerned that,as a resul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political mobilization will increase faster than the appropriate institutions can arise,thus leading to instability.As a solution he advocates a stronger emphasis on institution building in development,most importantly the establishment of stable party systems.He remains highly skeptical of less institutionalized political mobilization and protest,which made him the target of heated criticism by student activists at the time of the book's publication in 1968.Political Order is widely considered one of the classical works in post-war political science and is still required reading for most graduate students in political science in the U.S.In the 1970s,Huntington applied his theoretical insights as an adviser to the Brazilian military dictatorship.In 1972 he discussed with representatives of the Medici government that had approached him and one year later he produced a paper entitled\"Approaches to Political Decompression\",in which he warned against the risks of a rapid liberalization and proposed gradual steps and a strong party state after the image of the Mexican PRI.After a drawn out transition process,Brazil became fully democratic in 1985.Huntington has frequently cited Brazil as a success and alluded to his own role in his 1988 presidential address to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Association,commenting that political science had\"played a modest role in this process\".Critics such as the British political scientist Alan Hooper point to the fact that Brazil today has an especially unstable party system,in which the best institutionalized party,Lula da Silva's Partido dos Trabalhadores,emerged in opposition to the controlled transition process.Moreover,Hooper claims that the lack of civil participation in today's Brazil goes back to the top-down transition process.求一篇《比较政府与政治》的读书笔记,2500字左右美国政治学家塞缪尔·P.享廷顿的《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早在十年前就看过。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后感通用7篇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后感通用7篇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后感篇1读完亨廷顿的这本《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很明显的一种感觉就是,这是由一个西方学者站在西方国家政治立场上分析所谓“非西方文化”国家对他们的体系所构成的威胁的一次精彩演说。
并且仅仅是演说。
他的一些观点的形成是在意识形态差异所造成的心理上的偏见下产生的,而不是站在各个文化的角度分析不同国家、经济体系合作或者冲突的原因。
在全书一开篇,作者就说“在这个新的世界里,最普遍的、重要的和危险的冲突不是社会阶级之间、富人和穷人之间,或其他以经济来划分的集团之间的冲突,而是属于不同文化实体的人民之间的冲突。
”分别列举了非洲的部族冲突,塞尔维亚及附近的民族争端,两德、两朝及台海等问题,意在说明的就是“在冷战后的世界,文化既是分裂的力量,又是统一的力量。
”我认为这是一种欠成熟的观点。
首先,作者把在南斯拉夫战争中俄罗斯向塞尔维亚人提供外交支持与沙特阿拉伯、土耳其、伊朗和利比亚向波斯尼亚人提供资金和武器等做法看作是“由于文化亲缘关系”而造成的,但他却没有看到其中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
如果就按作者所说,那么二战前一直排斥犹太人的欧洲国家为什么又要在中东战争中与美国一道支持以色列复国呢?难道西方国家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对立仅仅是因为不同的宗教、文化的差异造成的么?如果放在几百年前,这个理由也许还成立,但在当今的世界格局下,造成他们两种文化体系冲突的最直接原因只有一个——能源。
几百年前,凶残的“十字军”打着驱除异教徒的“圣战”旗帜东征耶路撒冷,实际上很大一部分目的是为了掠夺东方的财富;几百年后的今天,北约帮助以色列复国的间接目的是为了在阿拉伯世界建造一个据点,直接目的还是为了沙漠中的石油。
在列举两德、两朝问题时,作者说“社会被意识形态或历史环境统一在一起,却又被文明所分裂”,我认为,造成上述冲突的原因不能只局限为文明的冲突,而是地域、不同意识形态下利益集团的冲突所造成的。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书笔记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书笔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一大批先前的殖民地摆脱了宗主国的统治而独立,并跃跃欲试地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所谓的第三世界新兴国家或者说是发展中国家出现,这些新近独立的国家怀有极大的现代化并赶上原殖民主义母国的强烈渴望。
对此,西方学者逐步形成了“现代化学”,而本书《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作者塞缪尔·亨廷顿从独特的角度出发,针对早期现代化理论提出了新的政治发展观,即强大政府论,并从宏观上论述不同类型的新兴国家在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所遇到的种种问题的专著。
西方学者早期提出的现代化理论,倾向于认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第三世界新兴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中处于优先地位,亨廷顿则立足于二战后实际发生于第三世界国家政治舞台上动荡不安、矛盾频发、极剧变革的现状,作出了一个总体估价:即这些新兴国家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时期就是一个克服社会动荡和防止政治腐朽的历史阶段,据此提出了强大政府论,这些国家必须树立起强大的政府,这就依赖于强而有力的政党的出现。
因此,这本书首先从第三世界新兴国家在进行现代化过程中所出现的“反常”的动荡不安入手,分析这种难题产生的原因,再以“强大政府论”的观点去提出解决办法。
一.分析了第三世界国家政治动荡的主要原因在大部分学者都将关注重心放在经济差距不断扩大的国际现实的时候,亨廷顿注意到文明政治与腐朽政治的差距也扩大了,他提出“各国之间最重要的政治分野,不在于它们政府的形式,而在于它们政府的有效程度”,并不像传统的那些西方学者去划分现代化国家和传统国家、民主国家和独裁国家等,亨廷顿从政治发展的角度出发,认为社会稳定的前提条件是要有一个强大的政府,国家的关键就在于政府的有效性和实质性,而并非那些只具有象征意义的政府类型划分。
基于此,亨廷顿提出了一个独到的见解“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中却滋生着动乱”。
尽管一般来看,那些现代化程度较高的社会会比相对较低现代化水平的国家更为稳定,社会动员和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看起来更加太平,现代性常常与稳定性形影不离。
变化中的政治秩序读书笔记
变化中的政治秩序读书笔记
《变化中的政治秩序》是美国政治学家塞缪尔·P·亨廷顿创作的政治理论著作,他在书中指出,政治秩序是一种目标,而非现实。
以下是一些读书笔记:- 政治差距:各国之间最重要的政治分野不在于政府形式,而在于政府的有效程度。
- 政治动荡的原因:社会急剧变革、新的社会集团被迅速动员起来卷入政治,而同时政治体制的发展却又步伐缓慢。
- 美国对外政策:二战后美国对外政策只关注经济差距而忽略了政治差距,这与美国历史经验的两个特点有关。
《变化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从政治学的角度,探讨了在社会变革中政治秩序的变化和影响,对于理解政治现象和政治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亨廷顿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读后感
1.“在一个完全不存在社会冲突的社会里,政治机构便失去了存在的必要”那么中国实现共产主义之后,还需要政府吗?不需要了!马克思说,历史进程的终点,是一个尽善尽美的共同体,到时候政治就会变成多余。
这是一种返祖。
2.政府的作用:维系一个共同体。
有三个要素:道德和谐、互利互惠、政治机构(政府),政治机构起到了了人与集团(社会势力)之间桥梁的作用。
3.国家和社会是一组相对的名词。
国家指的是政治机构(政府)、公共权威和政党;社会指的是社会势力。
20世纪落后国家就是因为国家的发展落后于社会的演变。
4.政治机构的力量取决于两点:获得支持的广度和制度化。
适应性越强,制度化越高,但是刻板性也越高。
虽然如此,适应性(让政体从一开始存活下来是最重要的)仍然是越重要的,适应性可以用组织的寿命来衡量(简单寿命、领导层更新换代的稳定性、开发新功能的能力)。
5.适应性要战胜刻板性:适应新功能的能力决定了组织能否在新环境中生存下去。
6.稳定来自于复杂性,最好融民主和寡头于一体。
7.政治机构要有自主性,而不是从属于某个特定的利益团体。
同时,要有自我保护的机制,“最高领导层是政治体系的核心,而次要的官职、边际组织和半政治性组织则形成一个漏斗,意欲进入核心的人必须首先通过它的筛选,这样政治体系便可在不损害一根毫毛的情况下,同化新的从政人士。
在没有这层保护措施的政治体系中,新人员、新观点、新社会势力在体系核心内相互替换的速度之快,令人眼花缭乱。
”但是这道漏斗也形成了一道屏障,导致社会流动没有那么便捷了。
8.要有内聚力,组织越大,越损耗内聚力。
9.政府的道德:“道德需要有信赖,信赖包含着预测性,而预测性又要求存在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行为方式”。
10.政府行为的合法性来自于它对人民意志的体现。
公共意志、公共利益,或是体现在一种最高精神中,或是体现在君主中,或是体现在自由竞争的关系之中,总是需要有所体现。
而政府的利益就是公共利益,具体来讲,白宫的利益、国会的利益和最高法院的利益的近似值就是美国人民的利益。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书笔记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书笔记亨廷顿在该书中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即处于现代化之中的国家出现社会动乱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社会的急剧变革带来的新的社会集团和势力被迅速动员进入政治生活之中,但政治体制的发展速度倘却不能与之匹配。
也就是亨氏所提的现代化、社会动员以及政治参与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公式:现代化/经济发展=社会颓废、社会颓废/社会流动=政治参与、政治参与/政治制度化=政治动乱。
借用托克维尔的话就是“如果人们想保持其文明或是希望变得文明之时,他们必须提高并改善处理相互关系的艺术,且这种艺术提高和改善的速度必须与提高地位平等的速度相关。
”但事实上,处于现代化过程中大多数国家都难以实现两者的同步发展,进而造成了现代化过程中的社会动乱。
那么该如何看待这种现代化带来的社会动乱呢?亨氏提出,现代化导致社会动乱、现代性带来社会稳定。
即从政治制度化这个角度展开自己的论述。
从社会的参与制度化状况来看,可以分为公民社会和普力夺社会,前者的政治参与主要是在现有体制框架之内实现的,后者则陷入一种低制度化和高政治参与的张力之中,由此可以认为是社会中的各个集团或势力凭借自己的实力并按照自己的方式参与政治生活,进而造成了政治体制难以承载和吸纳,出现社会动乱。
但具体应该怎么衡量一个社会的政治制度的承载力和吸纳能力呢?亨氏从制度和体制的适应性、复杂性、自主性和内聚力四个方面展开测量,认为一个较高的制度化体制通常是适应性强,能够在有效应对现代化造成的社会政治环境巨变;组织体制复杂,具有数量多且专业化的特点;自主性强,能够独立于其他社会团体和行为方式而生存;内聚力高,能够实现组织内部的团结。
如果某一个社会制度这几个方面都体现出较高水平,那么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现代化过程中动乱现象出现的次数,概因其可以将社会动员出现的新社会势力吸纳入现有体制框架之内,同化为现有体制的支持力量。
但如果体制的制度化较低难以化解这些新势力造成的参与压力呢?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我们首先应当明确一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这些新的社会势力参与政治生活的诉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利益的驱动,因此可以将其视为是通过参与政治生活寻求利益的实现途径。
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读书笔记
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书笔记《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书笔记一、引言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议题。
政治秩序的变革,意味着权力的重新分配、制度的重建以及社会关系的重构。
在当今世界,各国都在经历着政治变革的过程,而对于这一议题的深入思考,对于我们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洞察未来发展的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二、深度评估1. 变革的背景政治秩序的变革往往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
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民众对于政治制度的不满、国际环境的变动等都可能成为政治变革的动因。
在《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作者通过对历史背景的分析,深刻剖析了政治变革的深层原因,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政治变革的必然性和复杂性。
2. 变革的实施政治秩序的变革,需要政治家、学者、社会精英的共同参与与努力。
在实施变革时,需要考虑到民意、国情、制度的可行性等多种因素。
《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和经验,对于政治变革的实施路径进行了深入研究,这对于我们探讨变革的可能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3. 变革的影响政治秩序的变革往往会带来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深刻变化。
在政治上,可能会实现民主化、权力制衡、宪政建设等目标;在经济上,可能会带来市场化、创新创业、资源配置等变革;在社会上,可能会引发社会关系、文化认同、价值观念等变动。
正如《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提到的,政治变革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要全面理解变革的意义,需要对其影响进行深入思考。
三、广度评估1. 不同国家的政治变革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政治变革会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路径。
西方国家的政治变革与发展我国家的政治变革可能会有着不同的起点、动力和难点。
在《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对于不同国家政治变革的经验进行了横向对比,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政治变革的多样性。
2. 政治变革的理论政治变革是政治学、社会学、国际关系学等多个学科关注的重要议题。
在不同学科的视角下,对政治变革的理论进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政治变革的规律和趋势。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书笔记姓名:张韬班级:1113408班学号:111340817《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是亨廷顿所著,这是一本政治学专著,从宏观上论述了不同类型的第三世界新兴国家在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所遇到的种种问题,凝聚了亨廷顿关于社会发展与冲突的重要学术见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广大深受压迫、饱尝贫穷之苦的大批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纷纷独立,建立起新兴独立的国家,他们全力以赴投入了发展经济、繁荣社会、建设现代化的事业中,并在短时期内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然而,奇怪的是,在许多国家,这些成就竟加剧了社会动荡和政治不安定,从而使经济建设和社会变革无法深入进行下去。
那么原因到底何在呢?现代化的含义究竟是什么?怎样才能成功地推进改革,真正地实现现代化?亨廷顿在这本书中,就他所见,对这个问题做了全面而深入地论述。
引人注目的是,亨廷顿不是从一种纯粹的理论模式出发,去分析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而是从它们国内的政治变化中去寻找这种普遍的、共同的东西,以求为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问题提供合理的答案。
亨廷顿明确指出,这是因为这些国家的政治发展落后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两者没有同步、协调进行。
不实现政治现代化,就不能保证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的全面实现。
本书以“各国之间最重要的政治分野,不在于他们政府的形式,而在于他们的政府有效程度”这句话开始全书的论述,指出拥有政治共同体的国家政治制度比较稳定。
“最大的必需品莫过于被统治”,只有拥有有效能的,有权威的,合法的政府才能更好的,虽然我们强调自由民主,但有时候被统治比全民自治更更稳定社会,发展政治。
文中说道,暴乱和动荡是社会急剧变革、新的社会集团被迅速动员起来卷入政治,而同时政治体制的发展却又步伐缓慢所造成的。
在我看来这应该这就是政治的供需不平衡吧:社会满足不了大众参与政治的需求,即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适应,落后于经济基础。
“政府的建设必须先存在权威,而后才谈得上限制权威”这句话给我很大触动的,可能生活的时代环境有关系,中国政治的现状:政府权威大,权力集中,让我们一直着眼于如何通过限制权威,分散权力来稳定社会,而忽略了要在现代化国家建立合法的公共秩序的大前提必须是先存在权威,如果缺少了权威,政府办事就会受制于人,不能很好的运用国家机器为公民谋取公共利益了。
《变革社会中政治秩序》读书笔记
《变革社会中政治秩序》读书笔记《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后感《变革社会的政治秩序》是亨廷顿在20世纪60年代的一部关于政治发展理论方面的著作。
其写作背景是二战后广大亚非拉新兴独立国家面临如何实现现代化的问题。
亨廷顿在这本书中的一个核心思想是“秩序”和“稳定”。
他指出:对发展中国家来说,“首要问题不是自由,而是建立合法的公共秩序。
人类可以无自由而有秩序,但不能无秩序而有自由”。
他在书中大量国家历史事件的对比最终的目的也是在寻找现代化中的国家如何尽可能平稳地实现现代化的道路。
他因此也被归为美国保守主义政治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这本书共分为七章,第一章是政治秩序和政治衰败。
亨廷顿认为各国政治之间最重要的政治区别并不在于政府统治形式的不同,而在于政治统治程度的高低。
他认为共产极权国家和西方自由国家都属于有效的政体,因为他们都具有政治上的一致性、一体性、合法性、组织性、高效和稳定的特点。
由此也可以看出亨廷顿对政治秩序的强调。
亨廷顿认为政治制度化水平可以用适应性、复杂性、自立性和凝聚性这四个标准来衡量。
之后他阐述了在现代化过程会导致政治衰败。
第二章介绍了美国和欧洲的政治现代化并进行了比较。
现代化包括三个组成部分:权力的合理化、结构的分化、参与的扩大化,而这三个部分的顺序在不同的国家也会不同。
亨廷顿认为现代化有三种模式:欧洲大陆模式、英国模式、美国模式。
在美国的现代化中,参与的扩大化先于权力的合理化和结构的分化,而在欧洲的现代化中则是相反。
同时美国和欧洲的政治现代化和二战后那些国家的政治现代化又有所不同,美国和欧洲的现代化过程是漫长的而二战后新兴的独立国家却由于种种原因而面临着迅速的政治现代化,因此也会出现很多问题。
第三章是传统政体的政治变迁。
主要比较了官僚制和封建制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各自的优缺点。
第四章是执政官统治和政治衰败。
主要讲了从寡头的执政官统治到公民秩序的建立过程中军人所起的各种作用。
第五章和第六章分别讲了作为政治现代化的两种手段:革命和改革。
亨廷顿之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德读书笔记 (自动保存的)
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北京,1988.译者前言译者归纳亨廷顿此书中的观点(1)社会动员/经济发展=社会挫折感(2)社会挫折感/社会流动机会=政治秩序(3)政治参与/政治制度化=政治不稳定(P5即“政治参与与政治制度化比例是产生政治不稳定的最直接最关键的因素,同时亨廷顿在此书中分析问题的框架。
发展中国家所出现普遍的政治动乱,恰恰是因为这些国家中民众政治参与的扩张过快,政治体系的制度化水平却未相应提高。
结果,政治体系不具有组织和疏导日益扩大的政治参与的机制和能力。
这种‘比例失调’是造成政治动乱的根本原因。
”)第一章政治秩序与政治衰退第一节政治差距P1.“各国之间最重要的政治区别,并不在于政府统治形式的不同,而在于政府统治程度的高低。
”列出差距有效能的政治体系以美、英、苏联为例:1、2、3、4、5、6、统治方式。
”总结语:P2-P3.不堪。
”P3.1、2、P6.些形式的政治稳定则可能阻碍经济发展。
”P7.“麦迪逊在《联邦党人文集》第51篇中告诫说‘在构筑一个由统治人的人操作政府时,最大的难题是:你必须首先使政府能控制被统治者,其次还需迫使政府能自我控制。
’” P8.核心观点:能对它加以控制。
” P8.第二节 政治制度:共同体与政治秩序一、社会势力与政治制度则越需要政治制度)政治制度的诞生存在可兼容的利益,对法律的共同认识,建立一种二、政治制度化的准则P12.“一个复杂社会的政治共同体,取决于该社会政治组织和程序的力量,而这种力量又取决于该组织和程序得到支持的范围大小和制度化的程度。
”P13-P24.四大准则:1、 适应性(衡量标准:时龄、代龄、组织的功能)2、 复杂性(一个组织越复杂,其制度化程度越高)3、 自立性(是否受社会内部非政治势力的干扰)4、 凝聚力(一个组织凝聚力越高,制度化程度越高)三、政治制度与公共利益政治制度的作用与公共利益的实现:防止个人权利的扩张 社会文化的认同(如信任、道德) 第三节 政治参与:现代化与政治腐败 一、现代化与政治意识 现代化的体现: P33.1、2、“就知识层次而言,字率的提高、教育和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迅速地将这种知识传播到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北京,1988.译者前言译者归纳亨廷顿此书中的观点(1)社会动员/经济发展=社会挫折感(2)社会挫折感/社会流动机会=政治秩序(3)政治参与/政治制度化=政治不稳定(P5即“政治参与与政治制度化比例是产生政治不稳定的最直接最关键的因素,同时亨廷顿在此书中分析问题的框架。
发展中国家所出现普遍的政治动乱,恰恰是因为这些国家中民众政治参与的扩张过快,政治体系的制度化水平却未相应提高。
结果,政治体系不具有组织和疏导日益扩大的政治参与的机制和能力。
这种‘比例失调’是造成政治动乱的根本原因。
”)第一章政治秩序与政治衰退第一节政治差距P1.“各国之间最重要的政治区别,并不在于政府统治形式的不同,而在于政府统治程度的高低。
”列出差距有效能的政治体系以美、英、苏联为例:1、2、3、4、5、6、统治方式。
”总结语:P2-P3.不堪。
”P3.1、2、P6.些形式的政治稳定则可能阻碍经济发展。
”P7.“麦迪逊在《联邦党人文集》第51篇中告诫说‘在构筑一个由统治人的人操作政府时,最大的难题是:你必须首先使政府能控制被统治者,其次还需迫使政府能自我控制。
’” P8.核心观点:能对它加以控制。
” P8.第二节 政治制度:共同体与政治秩序一、社会势力与政治制度则越需要政治制度)政治制度的诞生存在可兼容的利益,对法律的共同认识,建立一种二、政治制度化的准则P12.“一个复杂社会的政治共同体,取决于该社会政治组织和程序的力量,而这种力量又取决于该组织和程序得到支持的范围大小和制度化的程度。
”P13-P24.四大准则:1、 适应性(衡量标准:时龄、代龄、组织的功能)2、 复杂性(一个组织越复杂,其制度化程度越高)3、 自立性(是否受社会内部非政治势力的干扰)4、 凝聚力(一个组织凝聚力越高,制度化程度越高)三、政治制度与公共利益政治制度的作用与公共利益的实现:防止个人权利的扩张 社会文化的认同(如信任、道德) 第三节 政治参与:现代化与政治腐败 一、现代化与政治意识 现代化的体现: P33.1、2、“就知识层次而言,字率的提高、教育和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迅速地将这种知识传播到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 现代化中与政治密切相关的是:1、 社会动员2、 经济发展政治现代化的具体体现:1、 权威的理性化2、 结构的分化3、 政治参与的扩大二、现代化与暴力(即现代化怎样催生了现代化的暴力)1、 首先是贫穷与现代化。
P41.政治动乱的产生,不是缺少现代性,而是试图获取现代性。
P58.不平等与不稳定:1、2、 从长期来看,经济发展会创造比传统社会更为平均的收入方式。
而从短期来看,却会扩大收入差距。
三、现代化与腐化 腐化产生的原因:1、 社会基本价值观的变化2、 开创了新的财源和权力渠道(占统治地位的传统规范并没有对他们与政治的关系加以界定,而界定这种关系的现代规范又为被主要社会集团所认可。
)3、 扩大的政治系统的输出功能腐化与暴力的异同(从二者的起因和功能分析)同:1、 受现代化的刺激2、 政治制度软弱的象征3、 “执政官的式”的社会4、 个人和群体用背离政治体系的规则方式,联系和参与政治体系的手段异:1、 腐化为非法手段,而暴力是不满要求的抗议总结:腐化与暴力同行腐化的基本形式:政治权力与财富的交换。
(商业活动越频繁,腐化就会加剧)有关腐化的两个概念1、 腐化的规模:腐化交易中私人财物与公共利益的平均值。
(其随主题在科层制等级增加而增加)2、 腐化的频率:特定人口群体从事腐化行为的频率。
(在不同的社会也不尽相同) 腐化的不同情形:1、 可能科层制越高,腐化越严重;也可能科层制越低,腐化越严重。
2、 可能有助于社会群体被引入政治体系,促进政治体系的稳定,也可能促进经济的发展;也自然会使政府行政体系受到削弱,但也可能促进政党的壮大。
四、城乡差距:都市突破与“绿色的崛起”现代化 城乡差距 不安定的出现 农民参与政治 都市与农村联盟的出现第四节 政治安定:公民政体与执政官政体P79.区别政体的不同标准:1、 政治参与的水平:现代政体与传统政体2、 政治制度化的高低:发达政体和不发达政体3、 政治制度化与政治参与水平的比较:公民政体(制度化水平高于参与水平)和执政官政体P88.“科层制通常具有高度的结构分化,实行功绩和成就录用和晋升的严密制度,并用精心指定的程序和规则来约束官吏的行为。
”第二章 政治现代化:美国与欧洲代化者辈出的时代;权力集中于王室。
英国模式:权力集中于国会;教会隶属于国家,君权在国内外都得到维护,立法机构和政治机构分化,官僚政治得到扩展,常备军也得到了创建。
美国模式:社会和政府有机结合的观念、政府内部权力的协调、政府服从基本法、法律和政治领域互相交叉、王世和议会权力均衡以及互为补充的代表角色、依赖民兵保卫疆土。
第二节 权力的合理化主要就欧洲大陆、英国、美国的权力合理化的变化过程展开了论述。
美国:认得权威或国家主权并未集中于单一机构或个人,机构中。
第三节 结构的分化P108.府机构和组织。
”P108.体现在“司法职能和政治职能仍然混合在一起”,“立法权一分为二”,“不愿接受常备军”,“民兵组织起着巨大的作用”。
第四节 都铎式制度和大众参与传统都铎式制度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宗教。
美国都铎式制度的组成因素:军事力量,政治稳定,富饶的土地和资源。
欧洲的政治参与:1、 社会制度方面:权力从君主手中转移到民众议会手中。
2、 选举方面:议会选举权由贵族扩大到大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农民和都市工人。
美国的政治参与:普选选举总统,选举原则扩大到各州州长、各州立法机构两院、许多州的行政机构及委员会许多州的司法部门和联邦参议院。
美国扩大政治参与没有产生暴力和动乱的原因:政治机构比较复杂、适应性强,具有自主性和凝聚性。
第五节 都铎式政体与现代化中的社会都铎式政体中的某些因素如权力集中可能适应现代化中的社会,从而现代化中的社会出现某些都铎式政体中的因素。
第三章 传统政体的政治变迁第一节 权力、制度和政治现代化在政治制度下权力的分散和集中影响着政治现代化,决定着其能否适应现代化。
P137.一种政治体系成功适应现代化的条件:1、 能够创新政策;(权力的分配可以促进政策的革新;改变或摧毁这些传统势力需要将权力集中于热心推行现代化的人士手中;)2、 能够将现代化所产生的社会势力成功地吸取进政治体系中的能力,并由此获得新的社会意识;P143.“现代化国家一党制的最大效用和最大吸引力在于它是一个能促进权力集中和扩张的制度。
”第二节 传统的政治体制P145-146.传统政治体制的分类标准:1、 按权力的分配和职能的分配来定,最具代表性的两种传统政体,一是官僚帝国制(集权),一是封建制(分权)。
官僚制国家倾向于职能的分化和权利的集中,封建制国家则倾向于职能的混合和权力的分离;官僚制国家的本质是权力自上而下单向流动,封建制国家的本质是一个双向流动的体系。
2、按君主起的作用的不同来定:统而不治型,原则上既没有人民主权也没有政党主权的观念;君主是合法性的基本源泉,而且是既统治的。
P148.传统君主制的特点: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较低;碰到的国家认同和国家整合的问题较少;多数未经历殖民统治,或只有短暂的殖民统治的经历;大多处于强国冲突的夹缝中,以缓冲国的身份取得独立地位。
P150.传统君主国现代化中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如何保持独立和全国性的权威制度所提供的优势,来应付迅速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以及广泛的政治参与。
”当代君主制的类型己的利益,即“用传统的多元主义对抗现代化的专制主义,以及用自由对抗平等。
”P158-161.走向现代化的条件:1、国际官僚:通过控制官僚而控制贵族,防止“用传统的多元主义对抗现代化的专制主义”。
2、中产阶级(新金融、商业以及工业资产阶级):一方面,由于其力量不够强大,依附于官僚阶级;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其可能转换为改革的反对阶级,要加以控制。
3、人民大众:占有社会精英的利益;占有贵族的利益;发生暴动,夺取利益;4、外国政府或者本国政治体系之外的某个集团。
第四节集团同化:多元主义与平等暴力性……具有严格的社会等级化合很少社会流动性的分权猴封建的传统体制,比分化的、平等的、流动的、中央集权的传统官僚体制更易于产生现代民主政治。
”第五节君主的困境:成功与生存P172.困境:“为了促进社会、文化、和经济改革、把权力集中到君主手中是必须的。
另一方面,这种集权却使传统政体的权力不易扩大,也不易将因现代化而兴起的新集团吸收进政治体系。
”一、转变P172.“可以试图减少或结束君主的权威作用,努力推进现代化运动采用君主立宪制,将权威交给人民、政党和议会”二、共存P172.“可以努力把君主权威和人民权威结合进同一个政治体系”三、维持P172.“尽量减少由于扩大政治意识所产生的破坏力,使君主制仍能在政治体系中继续保持其作为”第四章执政官统治与政治衰败第一节执政官统治的渊源狭义的执政官统治是指军人干预政治。
军人干预政治的因素:受崇高的公职理想所促动的、受私利的刺激、增加薪金、扩大军事力量、贯穿于政治体系中的权力和地位的分配。
P193.“公民政体的稳定性与政治参与的范围成正比;执政官式的稳定性与政治参与的范围成反比,他的连续性随着政治参与的上升而下降。
”P193.在一个缺少有效地政治制度和不能发展这些制度的社会中,社会和经济现代化的最终结果就是政治混乱。
第二节从寡头的执政官统治到激进的执政官统治:突破性政变与作为改革者的军人P194.寡头执政官统治的特点:主要的社会势力是大地主、大僧侣、军人;社会制度相对来说还未分化,统治阶级的成员总是轻而易举地集政治、军事、宗教、社会和经济的领导军色于一身;政治活动中最活跃的集团从根本上讲依然是乡村性的;家族、派系和部落为了权力、财富、地位彼此间不断地斗争;政治采取一种个人主义的霍布斯模式;激进执政官统治的渊源:制度的衰败、社会的无秩序、西方的殖民主义军队成为两种统治转变的关键性原因:军官集团获得独特的性格和精神;出生普通阶层;收到先进的教育;易吸收外来民族主义观念和进步观念;掌握着十分难得、具有特色的管理和专门技能;总结:以上的特质是军人成为预先性政变、突破性政变和巩固性政变组成的复杂模式表现出的中产阶级的特质,同时,军人也和政党联系在一起,成为现代化中的国家政变的主要因素。
第三节激进的执政官统治:社会势力与政治技巧执政官统治的特点:城市的不稳定性,农村被排挤在城市之外;社会势力:知识分子(学生),军队政治技巧:贿赂、罢工、游行、示威、政变军事干预:劳工对政府和军队劳工和军队对政府劳工加政府对军队劳工对政府对军队政变作为政治技巧的特征:由一种政治联盟以暴力或暴力威胁非法地取代现行政府领导人的努力;暴力使用通常是少量的;卷入的人数不多;参与者已经在政治体系中拥有制度上的权力基础;政变成功的条件:参与政治体系的人数不多;体系参与者人数庞大并占有相当大比例的人赞成政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