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法论文
刑事诉讼法论文7800字_刑事诉讼法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刑事诉讼法论文7800字_刑事诉讼法毕业论文范文模板刑事诉讼法论文7800字(一):监察法与刑事诉讼法衔接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以下简称《监察法》)是针对职务犯罪而言,但是它不属于《刑事诉讼法》体系,然而它“调查”终结的案件要移交检察院、法院起诉、审判,那么两者之间的法律衔接就十分重要。
实务中,监察机关于其特别的地位,以及监察机关全覆盖的体制,必然对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的工作开展产生影响。
由于《监察法》管辖的方式划分以干部级别为主,不同于《刑事诉讼法》中的方式,所以管辖争议不可避免。
监察机关、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的管辖案件范围不同,但是在一人涉多个罪名,多人涉多个罪名以及后续罪名变化涉及管辖权属,会进一步引起管辖争议。
此外适当及时解决异地管辖、管辖权扩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各机关的权力权限,只有明确权力的内涵和外延,才能将权力限定在合理框架内,推进司法改革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法法衔接;管辖权争议;协调机制一、问题产生2018年3月我国颁布施行《监察法》,到现在已经近一年半,我国从上到下已经基本形成系统的监察体制,对打击腐败贪污起到重要作用。
但是《监察法》施行的过程中,在实务方面遇到许多立法理论上没有预料到的困境,正应了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其中主要矛盾集中在基层监察委和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之间,特别是有关管辖权的争议问题。
管辖对于刑事诉讼的启动和正常进行十分重要,案件发生后,首当其冲的就是该案件由哪个专门机关立案受理,否则诉讼活动无法进行,管辖确定后为专门机关进行诉讼活动提供了法律依据[1]。
我国刑事诉讼理论将管辖划分为立案管辖和审判管辖,立案管辖是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在直接受理案件的权限划分,审判管辖是人民法院内部第一审案件的权限划分。
虽然监察委的监察案件范围是职务犯罪,人民检察院保留的侦查案件类型也在《刑事诉讼法》有明确规定,但是立法上《监察法》在后续调查行为结束后,要移交法院判决,决定了它和《刑事诉讼法》之间必定要有衔接,而基于监察委的特殊性,衔接就有困难了。
刑事案件法律毕业论文(3篇)
第1篇摘要: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刑事案件的处理日益规范。
证据作为刑事案件的核心,其收集与运用直接关系到案件的处理结果。
本文从刑事案件中证据收集与运用的现状入手,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刑事司法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引言证据是刑事案件的核心,其收集与运用直接关系到案件的处理结果。
近年来,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证据收集与运用问题日益凸显,导致部分案件出现冤假错案。
为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提高司法公正性,有必要对刑事案件中证据收集与运用问题进行研究。
二、刑事案件中证据收集与运用的现状1. 证据收集方面(1)侦查机关在证据收集过程中,存在不规范现象,如非法取证、刑讯逼供等。
(2)部分证据存在伪造、变造、篡改等问题,影响证据的真实性。
(3)侦查机关对证据的收集与固定工作不够重视,导致证据出现灭失、损毁等情况。
2. 证据运用方面(1)审判机关在证据运用过程中,对证据的审查判断不够严格,导致部分案件出现误判。
(2)辩护人在证据运用方面,存在证据不足、证据效力不足等问题,影响被告人合法权益的保障。
(3)证人出庭作证制度不完善,导致证人证言的真实性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三、刑事案件中证据收集与运用存在的问题1. 证据收集方面存在的问题(1)侦查机关证据收集不规范,存在侵犯人权现象。
(2)证据存在伪造、变造、篡改等问题,影响证据的真实性。
(3)证据收集工作不够重视,导致证据灭失、损毁等情况。
2. 证据运用方面存在的问题(1)审判机关对证据审查判断不够严格,导致误判现象。
(2)辩护人证据运用不足,影响被告人合法权益的保障。
(3)证人出庭作证制度不完善,证人证言真实性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四、刑事案件中证据收集与运用的对策建议1. 证据收集方面(1)加强侦查机关的法制教育,提高侦查人员依法取证意识。
(2)建立健全证据收集规范,加强对非法取证、刑讯逼供等行为的查处。
(3)提高证据收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加强对证据的固定和保护。
论我国刑事诉讼法中的控辩平等原则5篇范文
论我国刑事诉讼法中的控辩平等原则5篇范文第一篇:论我国刑事诉讼法中的控辩平等原则论我国刑事诉讼法中的控辩平等原则摘要:控辩平等是刑事诉讼中人权保护的重大课题,也是国内外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
当前我国正处在修改刑事诉讼法的关键时期,以辩护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控辩双方权利与义务的重构,被认为是修改刑事诉讼法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我国1996年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虽然在人权保护方面迈出了很大的一步,但是,距离本义上的控辩平等尚有较大的差距。
在这种背景下研究控辩平等问题,不仅对于我国刑事诉讼基础理论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我过刑事诉讼立法等实务具有显著的积极意义,从法治发展规律的角度来看,人权保障由低到高、由弱到强的趋势,保障被追诉人的权利越来越引起国际社会和法治国家的重视的趋势,均要求刑事诉讼中建立并发展控辩平等,可以说控辩平等原则的确立和发展,关系着现代法治的进程,是现代诉讼法治的重要标志之一。
因此,本文将从控辩平等的理论方面,在我国刑事诉讼法中的现状,改革的必要性以及改革的途径等方面对控辩平等原则提出我个人的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控辩平等;发展现状;改革必要性;实现途径一、控辩平等的理论概述控辩平等又称控辩平衡,是现代刑事诉讼的基本理念,是现代刑事诉讼结构的内在需求。
控辩平等不仅要求作为行使辩护权的辩护方享有同强大的国家控诉机关同等武装、同等保护的权利,而且还要求通过辩护方积极行使辩护权利对国家权力的运用实行有效的制约和监督。
控辩平等从本质上说是权力制衡理论在刑事诉讼中的反映,是在权力制衡权力之外,用权利对抗、制约权力,从而保证权力行使的理性,保证刑事诉讼合目的性的进行。
控诉与辩护是刑事诉讼中两大基本职能。
现代意义上的刑事诉讼是由控诉、辩护、审判三方组成,控诉权主体、辩护权主体、审判权主体构成现代刑事诉讼基本结构。
控诉和辩护是现代刑事诉讼两大基本职能,控诉和辩护是对立的两个方面,其处于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中,缺一不可。
探究刑事诉讼法对人权的保障精选3篇(浅论新刑事诉讼法对人权的保障)
探究刑事诉讼法对人权的保障精选3篇浅论新刑事诉讼法对人权的保障探究刑事诉讼法对人权的保障摘要:法律体系中,刑事诉讼法是仅次于宪法的基本法,它被称为小宪法。
两次人代会审议最终通过,对于过去十六年的法律进行了意义深远的大规模修改。
引起国内外的广泛议论。
本文在阐述新刑事诉讼法的基础上,结合宪法人权等内容,重点阐述新修订的法条对人权保护的措施及意义。
关键词刑事诉讼法人权保障探究刑事诉讼法对人权的保障:浅论新刑事诉讼法对人权的保障摘要: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中国宪法确立的一项重要原则。
新刑事诉讼法将"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总则第二条,既有利于彰显我国司法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也有利于公安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程序中更好地遵循和贯彻这一宪法原则。
关键词:刑事诉讼法;修改;人权保障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
刑事诉讼法有“公民权利小宪法”之称,新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新刑诉法)在增加了技术侦察等有利打击犯罪的措施的同时,更加关注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权保障问题。
在人权的各种保障方法中,法律保障是人权保障体系中最基本、最具权威性的。
新刑诉法在以下具体规定中体现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原则:一、尊重与保障人权写入刑诉法原则性规定彰显刑诉法之价值保护人权是宪法中非常重要的法律理念,新刑诉法为了充分体现了这一重要理念,把惩治犯罪和保护人权的关系处理得当,将“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总则第二条,突出保障基本人权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的重要性,并在多项具体规定中贯彻这一原则。
能否正确处理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的关系,是衡量一个国家法治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评价一个国家人权保护的状况,不光要看对其是否尊重和保障“无罪的人”的人权,更要看其“犯罪分子”的人权是否得到尊重和保护。
这次对刑诉法的修改,既是我国刑事诉讼法价值之彰显,也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重视和保障人权的具体体现,更是我国人权事业从理念到行动的深刻进步。
刑事诉讼法论文案例
刑事诉讼法论文案例1、被告人甲某,男,婚后与未婚女乙某恋爱并欲结为夫妻,两人商量在甲某逼迫妻子离婚之后立即结婚。
两人的关系被甲某的妻子丙某发现,丙某对甲某多方劝阻,甚至通过甲某的单位领导对甲某进行教育。
但甲某执意要和乙某结婚,在要求离婚受到领导和家人批评而离婚不成的情况下,甲某租一间房子,与乙某公开在该处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
丙某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向法院以重婚罪提起诉讼并提出附带民事诉讼,要求法院判决与甲某离婚。
法院经过开庭审理,认为甲某重婚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依法判处甲某有期徒刑1年。
对于丙某要求离婚的诉讼请求,法院认为该诉讼不能作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受案范围,因此将案件转送民事审判庭处理。
问题:1)、法院不受理丙某要求离婚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请求,是否违法?2)、结合刑事诉讼法和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及刑事诉讼理论,说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成立条件和提起的时间。
2、被告盛某,女,28岁。
2010年8月初,盛某辞去公职应聘来到某中外合资企业总经理办公室任文秘职务,由于盛某具有大学本科学历,不仅精通两门外语,还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加上年轻漂亮,尚为单身,深得一些男同事的宠爱,尤其受到总经理的器重。
盛某工作不到两个月时间,即因工作需要陪同总经理去美国、香港各一次。
这引起了同办公室的36岁的女秘书刘某的不满,刘某认为如果没有盛某,这些机会本应属于自己,故在工作上开始与盛某发生磨擦,进而发生争吵。
10月下旬,刘某因琐事又与盛某发生争执,盛某无心吵架,随即到总经理处作了汇报。
总经理将刘某叫去进行了批评,刘某表示改正,不再在工作中刁难盛某。
但下班后,刘却将盛某拦在大街上,并大骂盛某是“专门勾引领导的狐狸精”等,引来围观群众近百人。
盛某开始一直沉默不语,后实在不堪侮辱即抓住刘某的衣服向后猛推,致刘摔倒、受轻伤,在治疗中花去医疗费用六百余元。
盛某的精神也受到严重刺激,休息一周多。
后刘某以故意伤害罪提起诉讼。
法院受理了此案。
刑事案件法律作文(3篇)
第1篇一、引言刑事案件是法治社会的常态现象,它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手段。
在我国,依法治国是基本国策,刑事案件的办理更是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从刑事案件的法治原则、侦查、起诉、审判、执行等环节,探讨我国刑事案件的法治之路。
二、刑事案件的法治原则1.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在刑事案件中,无论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还是受害者,都应依法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法治社会的基石。
2. 证据裁判原则证据裁判原则是指刑事案件必须以证据为依据,对案件事实进行认定。
我国《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
”证据裁判原则有助于防止冤假错案,确保案件公正审理。
3. 程序公正原则程序公正原则是指刑事案件办理过程中,必须遵循法定程序,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我国《刑事诉讼法》对侦查、起诉、审判、执行等环节的程序进行了详细规定,确保案件公正审理。
4. 司法独立原则司法独立原则是指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我国《宪法》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司法独立原则有助于保障案件的公正审理。
三、刑事案件的法治之路1. 侦查环节侦查环节是刑事案件办理的第一步,其目的是查明案件事实,收集证据。
在侦查过程中,侦查机关应严格遵循法律程序,尊重和保障人权。
同时,侦查机关要加强与受害者的沟通,了解受害者诉求,确保案件得到妥善处理。
2. 起诉环节起诉环节是刑事案件办理的关键环节,其目的是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交法院审判。
在起诉环节,检察机关应依法履行职责,严格审查证据,确保起诉的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凿。
同时,检察机关要注重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防止滥用职权。
3. 审判环节审判环节是刑事案件办理的核心环节,其目的是对案件事实进行认定,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进行判决。
刑事案件法律论文(3篇)
第1篇摘要: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律师辩护权在刑事案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本文从律师辩护权的基本内涵入手,分析了我国刑事案件中律师辩护权保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措施。
一、引言律师辩护权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依法享有的基本权利,也是维护司法公正、保障人权的重要手段。
在我国,律师辩护权得到了宪法和法律的明确规定。
然而,在刑事案件中,律师辩护权的保障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了司法公正和人权保障。
因此,探讨如何保障和完善律师辩护权,对于推动我国法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律师辩护权的基本内涵1. 辩护权的概念辩护权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依法享有的为自己进行辩护的权利。
它包括自行辩护权和委托辩护权。
自行辩护权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己进行辩护的权利;委托辩护权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委托律师或其他辩护人为其进行辩护。
2. 辩护权的性质辩护权具有以下性质:(1)法定性:辩护权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依法享有的权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剥夺。
(2)平等性:在刑事诉讼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辩护权与其他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具有同等地位。
(3)独立性:辩护权不受他人意志的左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辩护权。
(4)不可转让性:辩护权不能转让给他人,只能由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己行使。
三、我国刑事案件中律师辩护权保障的现状及问题1. 现状近年来,我国刑事案件中律师辩护权的保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立法不断完善。
我国宪法、刑事诉讼法等法律对律师辩护权进行了明确规定,为律师辩护权的保障提供了法律依据。
(2)律师辩护制度逐步健全。
我国律师制度逐步完善,律师队伍不断扩大,律师辩护能力不断提高。
(3)律师辩护权得到司法实践的支持。
在司法实践中,法院、检察院等部门对律师辩护权给予了重视,为律师辩护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2. 问题尽管我国刑事案件中律师辩护权的保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以下问题:(1)律师辩护权受限。
刑事案件法律作文(3篇)
第1篇摘要:本文以刑事案件中法律的作用为切入点,分析了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权、促进司法公正等方面的价值。
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剖析,探讨了法律在刑事案件中的运用与完善,旨在强调法律在刑事司法中的重要地位。
一、引言刑事案件是指侵犯国家、社会、集体利益和公民个人合法权益,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在刑事案件中,法律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法律的价值与力量两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期为我国刑事司法事业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法律在刑事案件中的价值1. 维护社会秩序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基石。
在刑事案件中,法律通过打击犯罪、惩罚犯罪分子,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确保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保护国家利益。
刑事案件往往涉及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等方面,法律对此类案件的处理,有助于维护国家利益。
(2)保护社会公共利益。
法律对侵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进行制裁,有助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3)保护公民个人合法权益。
法律对侵害公民个人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制裁,有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和谐。
2. 保障人权在刑事案件中,法律保障人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尊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
在侦查、起诉、审判等各个环节,法律要求司法机关尊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确保其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2)保护证人、鉴定人等诉讼参与人的合法权益。
法律对证人、鉴定人等诉讼参与人的合法权益进行保护,确保其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3)确保司法公正。
法律通过规定司法程序、证据规则等,确保司法公正,防止冤假错案的发生。
3. 促进司法公正法律在刑事案件中的运用,有助于促进司法公正。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明确司法责任。
法律对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职责进行明确,确保其依法行使职权,维护司法公正。
(2)规范司法行为。
法律对司法行为进行规范,防止司法腐败、滥用职权等现象的发生。
(3)提高司法效率。
刑事诉讼法论文
刑事诉讼法论⽂2013年1⽉1⽇起,《全国⼈民代表⼤会关于修改〈中华⼈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以下简称“新刑诉法”)正式施⾏,⾯对新形势,本⽂结合我国新刑事诉讼法出台实施的背景,从刑事技术现场勘查的⾓度,以证据链条的完善性⽅⾯,通过列举⼀桩故意杀⼈案的实际案例,对故意杀⼈案件现场勘查的探讨分析。
⼗⼀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刑事诉讼法学的发展速度逐渐加快,在理论论述和实践探讨上都取得了骄⼈成绩。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互联⽹技术的⼴泛应⽤,带来了信息化、便捷化的技术⽀持,这给刑事诉讼法学带来了现代化进程的指引,如何在新媒体时代建⽴健全中国的刑事诉讼法学制度,给我国⽴法、司法实务界带来积极影响,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话题,本⽂分析了新媒体时代刑事诉讼法的发展趋势,并对新媒体时代刑事诉讼法学的发展前景进⾏了论述。
众所周知,传统媒体是凭借报刊、电视、⼴播等媒介向⽤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式和媒体形态。
新媒体时代是利⽤数字科技、⽹络信息技术、移动技术服务、通过互联⽹、⽆线⽹、卫星等传播渠道以及电脑、电视、⼿机等服务终端,向⽤户提供服务的新媒体形式。
这种服务形式打破了原有的交流模式,促进了国际之间的交流协作。
刑事诉讼法学是指国家专门机关在诉讼参与⼈的参与下,依法揭露、证实和惩罚犯罪并保障⽆罪的⼈不受到刑事追究的全部活动。
那么中国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各⾏各业都产⽣了深远影响,促进了经济政治的快速发展,在新媒体时代下我国的刑事诉讼法学也应该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与国际接轨,更好的服务社会。
⼀、新媒体时代我国刑事诉讼法学取得的成就 (⼀)刑事诉讼 法学理论 相关信息 案例教学法在中职《经济法》课程中应⽤的具体“假论⽂”背后有什么真问题(共3篇)浅论学习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养浅谈和谐⽂化理论形成的历史脉络探析经济学信息范式理论的基本假设与辨析怎样写研究性论⽂撰写⽅法(共3篇)运⽤政治理论指导企业思想政治⼯作关于区分法条竞合与想象竞合的意义试析受教育权理论发展综述独⽴学院实践教学模式改⾰ 研究成果 新媒体时代,信息交流更加便捷,利⽤⽹络平交流的便利性与共享性,使得我国刑事诉讼法学理论研究在视⾓上更加扩展,理念⽇益更新,理论范畴得到深度挖掘。
法律刑事案件论文(3篇)
第1篇摘要: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刑事案件审理中的证据认定问题日益凸显。
本文从法律视角出发,对刑事案件审理中的证据认定问题进行探讨,分析证据认定在刑事案件审理中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完善措施,以期为我国刑事司法实践提供参考。
一、引言证据是刑事诉讼的核心要素,证据认定是刑事案件审理的关键环节。
证据认定是否准确,直接关系到案件审理结果的公正性。
近年来,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不断涌现出一些因证据认定问题导致案件错判、误判的案例,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因此,加强对刑事案件审理中证据认定问题的研究,对于维护司法公正、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二、证据认定在刑事案件审理中的重要性1. 确保案件审理结果的公正性证据是认定案件事实的唯一依据,只有通过合法、有效的证据认定,才能确保案件审理结果的公正性。
如果证据认定存在瑕疵,可能导致案件错判、误判,损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2. 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证据认定是刑事案件审理的基础,对于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障具有重要意义。
准确、合法的证据认定,有助于保障被告人的辩护权、上诉权等诉讼权利,也有助于维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
3. 提高刑事司法公信力证据认定是刑事司法公信力的基石。
只有通过严格、规范的证据认定程序,才能让人民群众对刑事司法充满信心。
反之,如果证据认定存在问题,将严重影响刑事司法公信力。
三、刑事案件审理中证据认定存在的问题1. 证据收集不规范在刑事案件中,部分侦查人员收集证据不规范,存在非法取证、刑讯逼供等问题。
这些问题可能导致证据真实性、合法性受损,影响案件审理结果的公正性。
2. 证据认定标准不统一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证据认定标准不统一,不同地区、不同法官对同一证据的认定可能存在差异。
这可能导致案件审理结果的不公正。
3. 证人证言不稳定证人证言是刑事案件审理中的重要证据之一。
然而,部分证人证言存在不稳定、前后矛盾等问题,给证据认定带来困难。
4. 技术鉴定结论存在争议在刑事案件中,技术鉴定结论对于证据认定具有重要意义。
法律专业刑事案例论文(3篇)
第1篇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刑事辩护权作为我国宪法和法律赋予被告人的一项基本权利,日益受到重视。
然而,在实际司法实践中,刑事辩护权的保障仍存在诸多问题。
本文以“李某某案”为例,分析刑事辩护权在保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
关键词:刑事辩护权;李某某案;司法实践;完善建议一、引言“李某某案”是我国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起刑事案件。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辩护律师为被告人李某某进行了积极的辩护,但最终李某某仍被判处有期徒刑。
这起案件引发了社会对刑事辩护权保障的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通过对“李某某案”的分析,探讨我国刑事辩护权的保障现状及完善途径。
二、刑事辩护权概述(一)刑事辩护权的概念刑事辩护权是指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在刑事诉讼中,依法享有的为自己或被委托人进行辩护的权利。
它是我国宪法和法律赋予被告人的一项基本权利,是保障司法公正、实现人权保障的重要手段。
(二)刑事辩护权的价值1.保障司法公正:刑事辩护权有助于确保案件审理的公正性,防止冤假错案的发生。
2.实现人权保障:刑事辩护权体现了对人权的尊重和保护,有助于维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
3.促进司法改革:刑事辩护权的行使可以促使司法机关不断完善自身,提高司法效率。
三、刑事辩护权在“李某某案”中的保障现状(一)辩护律师的辩护权利得到保障在“李某某案”中,辩护律师依法享有了会见、调查取证、查阅案卷等权利。
辩护律师通过充分行使这些权利,为被告人提供了有力的辩护。
(二)辩护律师的辩护效果有限尽管辩护律师在“李某某案”中尽到了辩护义务,但最终李某某仍被判处有期徒刑。
这反映出我国刑事辩护权在保障过程中仍存在一定问题。
四、刑事辩护权保障存在的问题(一)辩护律师权利受限1.会见难:部分辩护律师在会见被告人时,受到司法机关的阻挠,导致会见难问题突出。
2.调查取证难:辩护律师在调查取证过程中,往往遇到各种阻力,难以获取有力证据。
(二)辩护效果不理想1.辩护律师专业素质参差不齐:部分辩护律师专业素质不高,难以有效行使辩护权。
刑事诉讼法论文
浅析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不得强迫自证其罪是现代法治的一项基本制度。
《刑事诉讼法》第五十条规定:“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必须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够证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无罪、犯罪情节轻重的各种证据。
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证据,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
必须保证一切与案件有关或者了解案情的公民,有客观地充分地提供证据的条件,除特殊情况外,可以吸收他们协助调查。
”在我国,“不得强迫自证其罪”通常被视为被追诉人的一种权利,在很多资料中都将其写为“反对强迫自我归罪的特权”。
该原则不仅体现了国家追求实体公正和程序正当,而且是反映一国人权状况和司法进步的重要标志。
一、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的概念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主要包括了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任何人没有义务为追诉方向法庭提供任何可能使自己陷入不利境地的陈述和其他证据。
追诉方不得采取任何非人道的或者有损相关人人格尊严的方法,强迫其就某一案件做出供述或者提供证据;二是被告人有权拒绝回答追诉官员或者法官的讯问,有权在讯问中保持沉默。
公安人员、检察员或者法官,应及时告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此项权利。
法官不得因被告人沉默而使其处于不利的境地或者作出对其不利的裁判;三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就案件事实做出有利或者不利于自己的陈述,但这种陈述需要出于真实的意思表示,并在意识到其行为后果的情况下做出。
(一)“不得强迫自证其罪”的适用主体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的出发点是为了避免公民陷入被强迫自证其罪的不利境地,于是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的适用主体只能是可能面临被强迫自证其罪的自然人,因此具体到刑事诉讼中,有权利主张不得强迫自证其罪权利的主体围就主要限定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证人这些可能面临被迫自我归罪的群体中。
也就是说,不得强迫自证其罪作为一项特权,其权利主体包括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证人两类。
将犯罪嫌疑人也囊括其中是因为强迫自证其罪在实践中主要集中在审前讯问阶段,在这个阶段犯罪嫌疑人的权利运行状态具有一定的秘密性,客观上为讯问人员采取非法取证行为提供了便利条件,所以犯罪嫌疑人在此阶段被强-迫作出不利于自己的供述的几率要比公开的法庭审判阶段大得多,因此赋予犯罪嫌疑人与被告人同等的特权是非常有必要的。
刑诉法论文
非法证据的概念:近年来我过对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关注越来越多,2012 年 3 月通过的新刑事诉讼法修正案中对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做出的进一步完善。
不仅使得公民的合法权益得到更好的保护,更重要的是保护侦查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避免触犯到法律,同时也体现了我国对于排除非法取证的重视。
在我国,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解释中的“非法证据”是指采用刑讯逼供或者采取暴力、威胁、引诱、欺骗等非法方式取得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和被告人或者犯罪嫌疑人供述。
非法证据的特征:非法证据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非法性,非法证据区别于其他合法证据的关键就在于它的非法性,非法性也是刑事非法证据中最重要、最本质的特征。
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严格规定了证据的收集、保存和审查以等方面的内容,符合这些规定的,就是合法证据,反之,就是非法证据。
所以,证据的非法性,指的就是收集或者提供的证据不符合刑事诉讼法律规范和制度的特性;关联性。
关联性也就是相关性,一般是指案件中需要证明的案件事实与提供的非法证据存在一定的关系,即非法证据关系到犯罪行为是否存在,是否能够证明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实施的,以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轻、罪重有关的事实的证明相联系。
这种联系有的表现与案件事实存在着客观真实的联系,有的对证明案件事实有联系,或者对犯罪嫌疑人犯罪与否的证明有关等等,因此,也被认为有关联性。
客观性,即客观存在的事实,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即非法证据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美国相关法律中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具体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非法证据仅限于取证程序违法;第二为了预防将来的法律实施官员的非法行为,因此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主要以震慑理论为基础,;第三,非法证据排除是以宪法修正案为根据的;第四,违宪获得的证据的排除规则仅仅限于刑事诉讼;第五,实行强制排除规则;第六,不仅要排除违宪证据,而且排除毒树之果。
德国相关法律中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德国是大陆法系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
德国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方面也具有不同的规定:第一,一般的证据被排除是因为违反了的法律程序,但是也存在特殊情况,比如证据自身的内容是宪法中所禁止的,也应当被排除;第二,证据的排除并不以警察违法为前提,即使没有警察的介入,证据也有可能被排除;第三,德国的证据排除规则一部分是由法律制定来,这部分是强制排除的。
法律专业刑事案例论文(3篇)
第1篇摘要:本文以某盗窃案为例,分析了犯罪嫌疑人权利保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犯罪嫌疑人权利保障的途径和措施,以期为我国刑事司法实践提供参考。
一、引言犯罪嫌疑人权利保障是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国刑事司法改革的重要内容。
然而,在实际司法实践中,犯罪嫌疑人权利保障问题依然存在。
本文以某盗窃案为例,对犯罪嫌疑人权利保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某盗窃案的基本情况某盗窃案发生于2019年某月某日,犯罪嫌疑人李某因涉嫌盗窃被公安机关抓获。
在侦查阶段,李某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在审查起诉阶段,李某提出要求会见律师、申请变更强制措施等诉求。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李某的权利保障并未得到充分实现。
三、犯罪嫌疑人权利保障的现状及问题(一)犯罪嫌疑人权利保障的现状1. 法律依据:我国《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犯罪嫌疑人有权获得辩护、申请变更强制措施、要求会见律师等权利。
2. 司法实践:在司法实践中,部分法院、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能够尊重和保障犯罪嫌疑人的权利,依法履行职责。
(二)犯罪嫌疑人权利保障存在的问题1. 权利告知不足:部分侦查机关在办理案件过程中,未能充分告知犯罪嫌疑人其享有的权利,导致犯罪嫌疑人无法有效行使权利。
2. 会见律师难:在侦查阶段,部分犯罪嫌疑人因各种原因无法与律师会见,影响其权利保障。
3. 变更强制措施难:在审查起诉阶段,部分犯罪嫌疑人因证据不足或程序违法,无法申请变更强制措施。
4. 辩护权受限:在审判阶段,部分被告人因辩护律师辩护能力不足或律师权利受限,导致其辩护权受到侵害。
四、犯罪嫌疑人权利保障的途径和措施(一)完善法律制度1. 修改《刑事诉讼法》,进一步明确犯罪嫌疑人权利保障的具体内容和程序。
2. 制定相关司法解释,细化犯罪嫌疑人权利保障的具体操作。
(二)加强执法监督1. 强化对侦查、起诉、审判等环节的监督,确保犯罪嫌疑人权利得到充分保障。
2. 建立健全举报、投诉、申诉等机制,方便犯罪嫌疑人反映权利保障问题。
刑事诉讼法论文
刑事诉讼法论文刑事诉讼法论文摘要:2013年1月1日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以下简称“新刑诉法”)正式施行,面对新形势,本文结合我国新刑事诉讼法出台实施的背景,从刑事技术现场勘查的角度,以证据链条的完善性方面,通过列举一桩故意杀人案的实际案例,对故意杀人案件现场勘查的探讨分析。
关键词:新刑诉法;故意杀人;现场勘查;证据2013年1月1日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以下简称“新刑诉法”)正式施行。
为了更好的适应新刑诉法刚刚出台的大环境,便于案件的顺利诉讼,这就要求刑事技术人员就以下几方面做出改变:一是要解放自身思想,着力调整长期工作中形成的`惯性思维从思想根源逐渐适应新刑诉法的规定;二是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重点提升三个“工作能力”———提高现场勘查能力、提高检验鉴定能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三是要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在行动上精益求精,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证据的发现、固定,提取,提高证据的利用率,力争为案件的认定起到关键的技术支持作用。
2013年新年伊始,我们对一起故意杀人案现场进行勘查,为了符合新刑诉法对证据的要求,以该案为例笔者将一些做法归纳总结如下:一、简要案情2013年1月8日晚19时许,在哈尔滨市道里区某小区内发生一起故意杀人案件,被害人与朋友在其家中喝酒,酒醉状态下与犯罪嫌疑人发生口角,后被犯罪嫌疑人用匕首捅死在家中,犯罪嫌疑人后投案。
二、现场勘验分析这样一起事实清楚“一发一破”的杀人案件,往往因为刑事技术人员的麻痹大意,造成证据链条不充分,给案件后续的审理过程带来很大困难。
因此,笔者认为,对待此类命案要以未破命案的标准来认真对待,结合现场情况制订详细周密的现场勘查计划。
(一)询问调查犯罪嫌疑人此案中,我们要求派出所保护好犯罪现场,首先前往哈尔滨市道里区某派出所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询问调查,到达派出所后我们先对犯罪嫌疑人进行拍照,然后细致观察犯罪嫌疑人的着装、身体部分,敏锐地观察到在犯罪嫌疑人左手上有疑似血迹的斑迹,拍照固定后采用纱线转移的方法提取该处疑似血迹的物质(经抗人血实验后呈阳性,确定为人血)。
刑法诉讼法论文2500字_刑法诉讼法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刑法诉讼法论文2500字_刑法诉讼法毕业论文范文模板刑法诉讼法论文2500字(一):探讨刑法与刑事诉讼法的交互作用论文关键词:刑法;刑事诉讼法;交互作用前言刑法是规定犯罪及其法律后果(主要是刑罚)的法律。
也即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政治上的统治和经济上的利益,根据自己的意志,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并且应当负何种法律后果,并给予犯罪分子何种刑事处罚。
刑法主要规定犯罪与刑罚的问题,属于实体法。
而刑事诉讼法则是调整刑事诉讼活动的法律规范,属于刑事程序法。
一、交互作用产生原因刑法与刑事诉讼法都是我国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刑事诉讼法与刑法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们交互发挥作用,在处理刑事案件中是缺一不可的。
虽说其二者都有一个相对独立的法律体系,但在处理具体刑事案件时,刑法与刑事诉讼法二者基于其本身的独立性和二者之间产生的交互作用,来评判案件的性质,决定案件发展方向。
具体到每件犯罪案件都要以刑法来作为其评估犯罪性质的依据,然后再以刑事诉讼法来对整个案件的诉讼内容及要求进行程序上的指示指导。
通过唯物辩证法来说,刑法与刑事诉讼法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
二者虽然都是独立的法律系统,但也都是我国刑事法律规范与司法适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刑法与刑事诉讼法具有一个完整性的体系,都是属于刑事法律,所以刑法与刑事诉讼法之间具有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和相辅相成的统一关系。
在处理一个刑事案件的时候,需要二者经过合作共同作用下来对案件的侦查、审查起诉与审判有了准确的适用。
一个刑事案件的处理,离不开刑法与刑事诉讼法,它们相互发挥作用,又各有功能,如刑法负责案件的定性、犯罪与量刑,但这只是法律上的规定,也可以说刑法只是纸上谈兵,只有刑事诉讼法通过立案、侦查、审查起诉、审判与执行等程序,才能具体区分与处理一个具体的刑事案件,把刑法所规定的罪名与刑罚具体在犯罪分子身上得到实现,也就是说刑法离不开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也离不开刑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
课程考试论文(设计)考核
课程名称
作者袁燕华
考试批次201509
学籍批次201409
学习中心包头奥鹏学习中心层次专升本
专业法学(跨专业)
完成时间2015年9月2日
一、案例
被告人甲某,男,婚后与未婚女乙某恋爱并欲结为夫妻,两人商量在甲某逼迫妻子离婚之后立即结婚。
两人的关系被甲某的妻子丙某发现,丙某对甲某多方劝阻,甚至通过甲某的单位领导对甲某进行教育。
但甲某执意要和乙某结婚,在要求离婚受到领导和家人批评而离婚不成的情况下,甲某租一间房子,与乙某公开在该处以夫妻的名义共同生活。
丙某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向法院以重婚罪提起诉讼并提出附带民事诉讼,要求法院判决与甲某离婚。
法院经过开庭审理,认为甲某重婚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依法判处甲某有期徒刑1年。
对于丙某要求离婚的诉讼请求,法院认为该诉讼不能作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受案范围,因此将案件转送民事审判庭处理。
问题:
(1)法院不受理丙某要求离婚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请求,是否违法?
(2)结合刑事诉讼法和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及刑事诉讼理论,说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成立条件和提起的时间。
二、就以上案例本人分析如下
国家制定附带民事诉讼具有重要的意义。
主要是有利于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利。
其一,实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司法机关在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过程中必须同时收集证明被告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证据,这有利于减轻被害人在民事赔偿部分本应承担的举证责任,从而降低被害人获得赔偿的难度。
其二,规定司法机关在解决被告人刑事责任的过程中必须一并解决其应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有利于及时弥补被害人因犯罪行为遭受的
物质损害。
因为如果不实行附带民事诉讼制度,被害人遭受的物质损害必须等到刑事案件结束后再向民事审判庭提起诉讼,这样往往会因为时过境迁,导致有关损害事实难以查清,或因被告人将财产转移、隐匿,导致损害赔偿难以实现。
附带民事诉讼,是指公安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的过程中,在解决被告人刑事责任的同时,附带解决被告人的犯罪行为所造成的物质损失的赔偿问题而进行的诉讼活动。
附带民事诉讼就其解决的问题而言,是物质损失赔偿问题,与民事诉讼中的损害赔偿一样,属于民事纠纷,但它和一般的民事诉讼又有区别,有着自己的特殊之处。
这表现为两个方面:从实体上说,这种赔偿是由犯罪行为所引起的;从程序上说,它是在刑事诉讼的过程中提起的,通常由审判刑事案件的审判组织一并审判。
其成立和解决都与刑事诉讼密不可分,因而是一种特殊的诉讼程序。
(一)法院不受理丙某要求离婚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请求属于合法行为。
附带民事诉讼是指司法机关在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的同时,附带解决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经济损失的赔偿问题的活动。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七条规定,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显然,依照此规定能够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刑事案件必须符合这样两个基本前提条件:一是该刑事案件中被害人遭受了物质损失;二是该物质损失系由被告人的犯罪行为导致的。
本案中重婚是刑事案件,离婚是民事案件,两者属不同性质的案件,应该在不同的合议庭审理,同时离婚所要解决的也不是
经济损失上的问题,法院理所应当不予和重婚案件同时审理。
案例中丙某提出离婚所要解决的不是经济问题,不存在经济遭受损失这一要件。
案例中离婚属于民事案件,而起诉甲某重婚属于刑事案件,是要分开进行,由不同的审判庭予以审理的,不能在同一个案件和同一个法庭进行。
(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成立条件和提起的时间
并不是所有的民事诉讼都可以作为附带民事诉讼处理。
附带民事诉讼成立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必须是被告人的犯罪行为给被害人造成的损失。
提起附带民事诉讼是以被告人的行为构成犯罪、刑事案件成立为前提。
只要符合这个条件,不论对被告人是否科处刑罚,被害人依法都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2、必须是被害人因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的物质损失。
最高法院2000年12月4日通过的《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范围问题的规定》中规定:“因人身权利受到犯罪侵犯而遭受物质损失或者财物被犯罪分子毁坏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民法通则》规定:侵害公民的名誉、人格肖像权的。
被害人可以要求加害人给予经济赔偿。
最高法院2000年12月4日得司法解释规定:“对于被害人因犯罪行为遭受精神损失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3、被害人的物质损失必须是被告人的犯罪行为直接造成的。
不是犯罪行为直接造成的损失,被害人不能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所谓直接造成的物质损失是指犯罪行为与物质之间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规定:“被害人因犯罪行为遭受的物质损失是指被害人因犯罪行为已
经遭受的实际直接损失和必然遭受的损失。
”犯罪行为直接造成的物质损失,既包括犯罪行为已经给被害人造成的物质损失,也包括被害人将来必然遭受的物质利益损失。
4、附带民事诉讼提起的时间必须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提起。
即只能在刑事案件立案以后、一审判决宣告以前提起。
如果刑事案件尚未立案,或者刑事案件已经审结,被害人就不能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因为刑事案件未立案,刑事诉讼尚未开始,谈不上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问题。
刑事案件审结后,如果再提起附带民事诉讼,不论对当事人,还是司法机关,都失去了附带民事诉讼的意义。
被害人如果仍坚持要求被告人赔偿损失,只能按照民事诉讼程序解决。
所以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成立和提起的时间对能否让附带民事诉讼顺利的实行起到很大的作用。
附带民事诉讼有利于正确执行中国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刑事政策。
在处理刑事案件过程中一并解决民事赔偿问题,有利于查明被告人对其犯罪行为造成的物质损害的态度,从而正确判断被告人是否悔罪及悔罪的态度,判断被告人的人身危险性,这对于在定罪量刑时正确执行中国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刑事政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