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理解并掌握《苏武传》的基本内容,了解苏武的生平事迹和民族气节。
1.2 分析并欣赏《苏武传》中的文学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1.3 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加强古文功底。
1.4 通过对苏武传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重点2.1 掌握《苏武传》的基本内容,理解苏武的生平事迹和民族气节。
2.2 分析并欣赏《苏武传》中的文学手法和表达技巧。
2.3 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4 通过对苏武传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第三章:教学难点3.1 理解《苏武传》中的古代文化背景和习俗。
3.2 分析《苏武传》中的复杂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
3.3 深入理解苏武的人物形象和民族气节。
3.4 将苏武的精神品质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进行品德教育。
第四章:教学方法4.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苏武传》的内容和意义。
4.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并欣赏《苏武传》中的文学手法和表达技巧。
4.3 采用小组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共同探讨苏武的精神品质。
4.4 实施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第五章:教学步骤5.1 引入新课,简要介绍《苏武传》的作者和背景。
5.2 阅读《苏武传》,理解并掌握基本内容,了解苏武的生平事迹和民族气节。
5.3 分析《苏武传》中的文学手法和表达技巧,进行案例分析。
5.4 分组讨论,探讨苏武的精神品质和现实意义。
第六章:课时安排6.1 本章共需4个课时,分别为:课时1:介绍作者和背景,阅读课文课时2:分析文学手法和表达技巧课时3:分组讨论苏武的精神品质和现实意义第七章:教学评价7.1 课堂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7.2 课文理解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或小测验,检查学生对《苏武传》的基本内容和苏武的生平事迹的理解程度。
7.3 文学鉴赏评价:评估学生对《苏武传》中的文学手法和表达技巧的欣赏能力。
苏武传教案7篇
苏武传教案7篇文言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囊萤夜读》。
3.理解文章每句话的意思,体会人物美好的学习品质。
培养勤奋学习、持之以恒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理解文章每句话的意思,培养勤奋学习、持之以恒的精神。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说说你们知道哪些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
(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牛角挂书)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两则古人刻苦学习的动画片。
(视频播放动画片《囊萤夜读》和《铁杵成针》,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两篇文言文。
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则——《囊萤夜读》。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情况,学习生字词(第一则)1.人物简介:车胤(yìn)(约333年—401年),字武子,湖北公安县人。
东晋大臣。
为人公正,不畏强权,后为会稽王世子司马元显逼令自杀。
2.初读课文,引导学生查工具书正音正字。
3.出示要求学生会认的字,指导学生正确朗读。
恭(gōng)勤(qín)焉(yān)4.出示要求学生会写的字,指导学生正确书写。
囊萤恭勤博贫焉点拨:“囊”,上中下结构;“恭”,部首是“”,不要错写成“水”或“氺”。
“勤”左下是两横、一竖一提,不要写作一横、一竖、一提。
5.请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课文,看谁读得既正确、流利,又有节奏。
(1)朗读提示: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2)自己读,同桌互读。
三、讨论,理解文言文大意1.先让学生结合注释自学,再小组讨论。
教师明确要求:(1)默读文言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
(2)圈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难懂的词语或句子。
预设:(1)得:买得起。
盛:装。
以夜继日:与我们今天常用的成语“夜以继日”的意思相同,都是指用夜晚的时间接上白天的时间,日夜不停地学习,该成语出自《庄子·至乐》中的“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苏武传》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2)能够分析并概括苏武的人物形象及其精神品质。
(3)能够解读并理解文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重。
(2)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和敬佩之情。
(3)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苏武的人物形象及其精神品质。
2. 文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3.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理解和解读。
2. 文中象征意义和寓意的把握。
3. 写作练习的指导。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人物传记,激活学生对传记类文体的认识。
(2)向学生介绍苏武的生平背景和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
(2)学生查找并学习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苏武的人物形象及其精神品质。
(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与解读:(1)教师对课文进行逐段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2)教师引导学生解读文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5. 写作练习: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写作练习的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六、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苏武传》原文及注释。
2. 相关资料:关于苏武的历史背景资料、其他历史人物的传记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投影设备、白板等。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课文进行逐段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2.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八、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人物传记,激活学生对传记类文体的认识。
《苏武传》教案
《苏武传》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包括实词、虚词、句式等。
3、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感受其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4、学习本文通过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2)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体会他的爱国精神。
2、难点理解苏武坚守民族气节的意义,以及这种精神在当代社会的价值。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苏武牧羊”的故事家喻户晓,苏武在匈奴十九年,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武传》,深入了解苏武的事迹和精神。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1、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 岁即能写文章、诵诗赋,16 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
班固擅长作赋,著有《两都赋》。
2、《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自汉高祖刘邦元年(前 206 年)至王莽地皇四年(23 年)共 230 年的历史。
《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思考:课文主要记叙了苏武的哪些事迹?(四)文言知识梳理1、实词(1)引①虞常果引张胜(牵引,供出)②引佩刀自刺(拿、举)(2)因①因厚赂单于(趁机)②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趁)(3)当①汉亦留之以相当(抵偿)②副有罪,当相坐(应当)2、虚词(1)以①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因为,凭借)②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以……的身份)(2)为①兄弟并为郎(担任)②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替,给)3、句式(1)判断句①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者,……也”表判断)②非汉所望也(“非……也”表否定判断)(2)被动句①见犯乃死,重负国(“见”表被动)②皆为陛下所成就(“为……所”表被动)(五)文本研读1、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是什么?2、苏武被扣留匈奴后,经历了哪些磨难?他是如何应对的?3、卫律和李陵劝降苏武,苏武的态度有何不同?4、苏武在匈奴十九年,最终得以归汉,支撑他坚守的信念是什么?(六)人物形象分析1、苏武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分析。
人教版高二语文《苏武传》教案
人教版高二语文《苏武传》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了解班固和《汉书》的相关知识。
2、朗读断句,讲述课文故事梗概。
3、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4、学习苏武的英雄气概,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学习难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学习方法】诵读法、比较法、合作探究【教学课时】3课时[预习自测]1、写出下面汉字的拼音厩()且()鞮()侯单()于缑()王昆()邪()浞()野()侯阏()氏()左伊秩訾()旃()羝()去()辇()雍()棫()阳宫斧钺()汤镬()2、注意断句: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于)匈奴中。
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3、文学常识《汉书》是我国第一部体,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
《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
“二十四史”是指由《史记》至《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
它的前四史是、、和。
班固,东汉著名的、,《汉书》开创了“包举一代”的体例,是继《史记》之后又一部历史与文学巨著。
文学史上,司马迁与班固并称。
班固又是东汉最著名的的辞赋家,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4、分组整理文言常见字词。
(见资料)[质疑探究](一)本文在刻画各种人物特别是传主的性格特征上,用什么写作方法 ?1.学生讨论: 文章如何从环境及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的 ?【参考答案】为了表现苏武的性格、气节及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文章在记“行”时又着力于环境及细节的描写。
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变,被扣幽禁。
在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声泪俱下的劝降。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苏武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能够分析并概括苏武的人物形象及其所体现的价值观。
(3)能够欣赏并评价《苏武传》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探讨苏武与当时社会的联系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3)运用想象、联想的能力,感受作品中的情感氛围,提升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武崇高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3)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苏武传》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分析苏武所体现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
(3)欣赏《苏武传》的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苏武传中一些生僻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苏武人物形象的多维度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苏武传》的作者班固以及其文学地位。
(2)阐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要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子。
(2)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解决阅读中的疑问。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及其所体现的价值观。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感受苏武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
(2)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对苏武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苏武的人物形象和价值观。
四、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反思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课堂表现。
语文教案:苏武传(精选11篇)
语文教案:苏武传(精选11篇)语文教案:苏武传 1学习目标1、了解班固《汉书》,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文知识。
2、分析文中的对话描写、细节描写、对照映衬的艺术手法;提高翻译能力。
3、认识苏武的忠贞守节精神的意义和价值,学习苏武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高尚品格。
重点:体会对比手法、典型语言对塑造人物的作用。
难点:学习苏武忠贞不屈的气节。
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苏武传》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故事,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二、导学基础知识(一)写作背景:匈奴,是以游牧为主擅长骑射的民族。
秦末汉初以来,匈奴首领以其控弦之士30余万,东败东胡,西逐月氏,北服丁灵,使“诸引问弓之民,并为一家”,不断南下袭扰。
汉高祖刘邦曾亲征匈奴,却被围于白登山,只能屈辱和亲。
后经过六十多年,尤其是“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后,至武帝时,国力空前强盛,汉朝开始了对匈奴的几次大规模用兵,至武帝末年,匈奴力量被明显削弱,汉朝北方的威胁基本解除。
汉武帝后期,战争虽时有发生,但规模已远不如以前。
汉朝的政策也由强硬的武力变为恩威并举,双方遂有互派使者以示亲善的举动。
但双方在表面和好的背后,也在窥探着对方的虚实。
苏武出使匈奴,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发生的。
(二)作者简介: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少年时就能作文诵诗赋,长大后博览群书,后任兰台令,经过20多年的努力,写成《汉书》。
和帝永元元年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后来,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
其作品《汉书》由其妹班昭和同乡马续完成除《汉书》外,班固还是一个出色的赋作家,他的创作活动主要表现在他身体力行地提倡散体大赋上,其代表作《两都赋》是以两都(长安、洛阳)为题材的作品中规模宏大、别具特色、成就突出、影响最大的一篇,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直接影响了后世的创作,被《文选》列为第一篇。
《苏武传》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
《苏武传》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苏武传》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1《苏武传》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了解《苏武传》的作者、历史背景、文学特点等,掌握传统文学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传统文学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写出自己的创作作品,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传统文学,培养学生的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加深对传统文学保护的意识,提高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苏武传》的作者、历史背景、文学特点等。
2. 难点:传统文学的阅读理解和创作,如何将传统文学的风格和特点应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查看图片,让学生猜测本节课内容,打造学生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相关知识介绍在介绍《苏武传》的作者和历史背景的同时,引导学生探索传统文学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3. 阅读理解让学生根据《苏武传》的内容进行阅读理解,通过分析文中的描述、人物的性格等来推测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传达的信息。
4. 传统文学创作指导通过讲解传统文学的创作要点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凭借自身的生活经验和阅读体验,开展一定的文学创作试验。
5. 课堂互动针对学生在传统文学阅读和创作过程中的疑点和困惑,进行及时解答和分析,通过课堂互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传统文学知识和将其应用到创作中。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阅读和写作任务,让学生继续深入了解《苏武传》和传统文学,提高自己的阅读和创作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阅读、讲解和分析通过阅读、讲解与分析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苏武传》和传统文学特点。
2. 群体讨论让学生围绕传统文学的创作要点和特点进行集体讨论,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创作能力。
3. 创作实践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传统文学的相关创作,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风格和表现手法。
五、课后反思通过对上课内容的回顾和总结,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传统文学的知识和技巧,促进他们的创作能力和文化品位提高。
高中语文《苏武传》优质教案【优秀9篇】
高中语文《苏武传》优质教案【优秀9篇】篇一:《苏武传》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3、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1、合作学习,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培养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的能力和习惯。
2、探究学习,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
教学重难点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学习概括内容要点的技能方法。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一、早自习预习:理解文意(结合课下注释及《创新设计》)二、导入:“苏武牧羊”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
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历尽艰辛,持节不屈。
两千多年来,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心理要素。
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的人生。
三、作者作品及背景。
1、作者简介:课件班固,字孟坚,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
和帝永元元年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
后来,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
家庭——父亲:班彪(史学家,文学家)弟弟:班超(投笔从戎)妹妹:班昭(续写《汉书》)注:班昭,博学高才,中国第一个女历史学家。
作品——史书:《汉书》辞赋:《两都赋》诗:《咏史诗》注:《两都赋》:汉代京都大赋中的名篇,分《西都赋》和《东都赋》两篇。
后来张衡《二京赋》、左思《三都赋》,在形式上皆颇受其影响。
《咏史诗》则是最早的文人五言诗。
2、简介《汉书》:课件《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
《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苏武传教案10篇
苏武传教案10篇苏武传教案1【学习目标】1.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认识到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2.分析悲剧产生的根源,感受《窦娥冤》悲剧的美学价值3.概括该剧的主题【重点难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手法的运用与理解。
【知识积累】1.词类活用A.意动用法单于壮其节 (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屈节辱命(屈、辱,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屈,使……辱)诚甘乐之 (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B.使动用法(1)欲因此时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肥沃)(3)反欲斗两主 (斗:使动用法,使……争斗)C、名词活用等(1)天雨雪 (雨:名词做动词,下)(2)羝乳乃得归 (乳:名词做动词,生子)(3)杖汉节牧羊 (杖:名词做动词,拄着)(4)武能纺缴,檠弓弩 (、檠:名词做动词,结、用檠矫正弓弩)(5)惠等哭,舆归营 (舆:名词做动词,抬)(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上:名词做状语,向上)2.特殊句式:A.倒置句(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汉者匈奴使”)(2)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3)何以汝为见(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装句,正常语序“以何见汝为”)(4)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5)何以复加(介宾倒装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6)信义安所见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信义见安所乎”)(7)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亡罪夷灭者大臣数十家”)B.判断句(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汉所望也。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C、被动句(1)见犯乃死,重负国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课堂探究】学生活动一:理清情节脉络,给各部分添加小标题学生活动二:__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__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学生活动三:李陵劝降对苏武形象的刻画有什么作用?__里个性鲜明的其他人物对苏武也起了对比映衬的作用,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把握《苏武传》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的人物描写手法和语言特色。
(3)能够运用文本内容进行思考,提升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2)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探讨文本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苏武传》,感受苏武的忠诚、坚定和勇敢品质,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2)学会尊重和理解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增强自己的文化素养。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追求真理、美好和卓越。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苏武传》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人物描写手法和语言特色。
(3)运用文本内容进行思考,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苏武的忠诚和坚定品质,以及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2)探讨文本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文学创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古代传记文学作品,分享学习心得。
(2)简介《苏武传》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苏武传》,理解文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布置学习任务,要求学生总结文本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3. 合作探讨:(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观点。
(2)引导学生探讨文本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培养批判性思维。
4. 课堂讲解:(1)讲解《苏武传》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人物描写手法和语言特色。
(3)探讨文本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课堂练习:(1)布置练习题目,要求学生运用文本内容进行思考,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高中语文高三语文上册《苏武传》教案、教学设计
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情境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启发式:教师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讨论式: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情境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感悟文言文的魅力。
4.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通过组织小组讨论、分享心得等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难点一:文言文知识点的深入理解与运用,特别是文中重点词汇、句式、修辞手法的掌握。
设想:通过设计课前预习、课堂讲解、课后巩固等环节,帮助学生逐步攻克文言文知识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作业等表现,给予及时反馈,鼓励学生不断进步。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测试、期末考试等形式,检验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4.教学拓展:结合文本内容,开展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课外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与《苏武传》相关的历史、文学读物,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多媒体:运用PPT、视频等展示文本内容,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文言文知识。
-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查找相关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教学评价:实施多元化、全面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过程性表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高中语文高三语文上册《苏武传》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理解: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苏武传》的文学背景、作者简介、作品主题及文学价值;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句式、修辞手法等文言文基础知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苏武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苏武传》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汉书》的文学常识、本文的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理解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翻译、分析等环节,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历史人物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苏武坚持民族气节、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以及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尊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本文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理解课文中的文言语法现象。
2.教学难点:深入探讨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思想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历史意识。
三、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介绍《汉书》的作者班固和本文的背景,引出苏武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点讲解:详细介绍文中涉及的历史背景、人物身份和故事情节。
通过多媒体教学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知识点深化:结合具体段落和语句,对文中的文言实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进行讲解和练习,使学生逐步掌握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法结构。
4.课堂互动:通过小组合作、课堂讨论等形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巩固学生掌握的知识。
5.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总结《苏武传》的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以及课文中的文言语法现象。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板书教学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式,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
2.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视频和音频资料,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同时,利用网络资源,鼓励学生课后自主拓展学习。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结合课文内容,设计相关问题,让学生用原文回答或用自己的话表述,以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翻译课文段落,掌握文中重要实虚词、词类活用和古今异义等现象,并梳理历史人物关系及性格特点。
10《苏武传》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苏武传》教案一、教材分析《苏武传》选自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
本单元四篇文章均是文言文,其它三篇是《屈原列传》《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
学习本单元要丰富文言文的语言积累,鉴赏作品的叙事艺术和说理艺术,领会其中体现的历史观念,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
二、学情分析高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已经初步具备能读懂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在课堂上除了夯实学生的文言基础外,还应更注重对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和熏陶。
三、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及文化常识。
2、把握课文内容,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
3、体悟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积累巩固文言知识,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
难点:体悟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五、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完成课前预习学案,准备积累本;2.教师的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六、教学方法设计探究式、讨论式、讲述式教学方法七、教学设计一、导入子卿毅然使匈奴,大义不受辱。
漫漫十九载,北海牧羊,望断归国路。
威逼利诱不降胡,持节亮风骨。
悠悠五千年,何谓忠臣?大汉有苏武。
——《醉花阴咏苏武》二、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及文化常识。
2、把握课文内容,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
3、体悟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三、文化常识介绍班固《汉书》出使背景四、回顾课文内容快速完成导学案内容(一)落实字词夯实基础(二)对接高考踩点翻译(三)梳理文意回答问题(四)手法研讨能力提升(五)思维拓展情景再现五、议+展1、小组讨论,组长组织带头,围绕学案内容。
2、组内选出代表,积极展示,其他同学补充。
六、教师点评,强调难点(三)梳理文意回答问题(1)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课文内容1、2奉命出使3因变被扣4自杀殉汉5卫律劝降6苦守北海7、8李陵劝降9、10获释归汉(2)苏武被匈奴扣留的原因是什么?(1、3段)①张胜糊涂帮助缑王谋反被发现。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苏武传》全文;(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的人物描写手法;(3)了解苏武的历史背景,理解其忠诚、坚定的品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整理信息的方法,了解课文背景;(3)学会通过对比分析、讨论交流的方式,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武的崇高气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3)学会尊敬历史,珍惜现在,努力创新。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苏武传》全文;(2)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人物描写手法;(3)了解苏武的历史背景,理解其忠诚、坚定的品质。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实词、虚词的理解;(2)文中复杂句式的理解;(3)对苏武精神品质的深入剖析。
1. 导入新课:(1)简介苏武的历史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课文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解决疑难问题;(2)全班交流,分享学习心得,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实词、虚词、复杂句式;(2)分析人物描写手法,深入剖析苏武的品质。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课内练习,巩固所学知识;(2)选取相关题目,进行课堂检测。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3. 选择一个与课文相关的历史人物,进行资料搜集,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2. 学生对人物描写手法的鉴赏能力;3. 学生对苏武精神品质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苏武牧羊的历史画面,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
3.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苏武传》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的人物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
(3)能够概括并阐述苏武的爱国精神和高尚品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讨论问题的能力。
(3)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深入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感受苏武的坚定信仰和忠诚精神。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意识。
(3)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文中重要实词和虚词的含义与用法。
2. 文中人物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3. 苏武的爱国精神和高尚品质的概括和阐述。
三、教学难点1. 文中特殊句式的理解和翻译。
2. 对苏武人物形象深入分析和评价。
3. 结合现实生活,探讨苏武精神对当代学生的启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苏武传》的作者班固和作品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苏武精神的现实意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
(2)要求学生标注生字词,查找相关注释和译文。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感悟。
4. 探究学习:(1)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人物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
(2)探讨苏武的爱国精神和高尚品质。
(3)联系现实生活,思考苏武精神对当代学生的启示。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苏武传》全文。
3. 推荐阅读其他有关苏武的文学作品或历史资料,下节课分享阅读心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对《苏武传》的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探讨苏武的爱国精神和高尚品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苏武传》教案设计
《苏武传》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
1.2掌握课文中重点字词和句式。
1.3学习文言文的阅读方法。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2学会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心理来分析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苏武的忠诚、坚韧和崇高品质。
3.2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
1.2掌握课文中重点字词和句式。
2.教学难点:1.1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1.2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文言文知识。
1.2介绍《苏武传》的背景和作者。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2学生勾画出生字词,查找字典或向同学请教。
3.合作探究3.1分组讨论,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
3.1.1语言:找出文中描述苏武语言的句子,分析其表现出的品质。
3.1.2行为:找出文中描述苏武行为的句子,分析其表现出的品质。
3.1.3心理:找出文中描述苏武心理的句子,分析其表现出的品质。
3.2小组代表发言,分享探究成果。
4.教师讲解4.1针对学生的疑惑和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4.2分析课文中重点字词和句式。
5.课堂小结5.2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悟。
6.课后作业6.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苏武的短文。
6.2背诵课文,巩固文言文知识。
四、教学反思2.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他们在文言文阅读方面的困难,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3.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辅导计划,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素养。
五、教学资源1.课文《苏武传》2.字典、词典3.互联网资源六、教学建议1.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3.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高二语文上册《苏武传》教案设计3篇
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 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三、朗读课文,熟悉内容。鉴于学生的.文言文朗读能力较弱,课堂自读或 教读非常必要。朗读中重点注意把握:
1、校正字音 ①稍迁至栘中厩( jiù )监; ②数(shuò )通使相窥(kuī)观; ③以状语(yù)武; ④既至匈奴,置币遗( wèi )单于; ⑤后随浞野侯没( mò)胡中; ⑥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 yānzhī )归汉; ⑦置煴(yūn)火,覆武其上(注:课本注音“yún”有误。煴,有二音,读 y ūn 意为“微火”,读 yùn 意同“熨”); ⑧故使陵来说(shuì)足下; 2、注意断句: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于)匈奴中。 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 幸蒙/其赏赐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
5、合作讨论 班固是怎样用对照、映衬的手法塑造主人公形象的? 在出使匈奴之初,与副使张胜的对照。 在威逼利诱之时,与叛徒卫律的对照。 在以情相劝之时,与降将李陵的对照。 6、以班级为单位,交流补充。 四、布置作业:赏析《苏武传》中的人物形象。
高二语文上册《苏武传》教案设计 1 教学目标: 1、了解班固和《汉书》的相关知识。 2、朗读断句,讲述课文故事梗概。 3、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翻译文句。 4、学习苏武的英雄气概,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法指导: 1、朗读课文,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 2、概括整理:作者作品,内容要点,知识归类。 3、合作学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准确翻译文句。 4、思考探讨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课时安排 3 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堂: 代的“苏武牧羊”故事广为传颂,千百年来,苏武已成为一名伟大的爱国英
苏武传(实用教案)
苏武传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重点句子。
(2)了解苏武的历史背景和传世事迹。
(3)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文学素养。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苏武的爱国情怀和高尚品质。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掌握。
(2)苏武传世事迹的理解。
(3)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生僻词汇的理解。
(2)文言文的翻译。
(3)对苏武精神的提炼和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苏武的历史背景。
(2)引发学生对苏武传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布置学习任务,要求学生课后查找相关资料,深入了解苏武的事迹。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重点句子。
(2)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
(3)引导学生探讨苏武的精神品质。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苏武精神的感悟。
(2)组织小组竞赛,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苏武的爱国情怀和高尚品质。
四、课后作业1. 翻译并背诵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3. 推荐阅读其他有关苏武的文学作品或历史资料。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苏武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
4. 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
六、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1)深入分析苏武在匈奴的经历和他的坚守节操。
(2)探讨苏武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的政治意义。
(3)通过课文学习,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2)利用案例分析法,具体分析苏武的事迹。
(3)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交流意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武传·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3、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过程和方法1、合作学习,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培养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的能力和习惯。
2、探究学习,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
教学重点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学习概括内容要点的技能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
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
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
夜在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
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帷。
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
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苏武牧羊》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
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二、检查课前自主合作预习课文情况(一)由四人学习小组介绍作者及《汉书》。
1.作者简介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
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
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因《史记后传》没有完成,叙事也不够详备,于是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
因当时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捕人狱。
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
利用朝廷良好的藏书条件和工作环境,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于完成了《汉书》的写作。
2.关于《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
《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
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旧时“班马”并论,“史汉”相提,自然不无道理。
(二)由四人学习小组介绍苏武出使背景。
秦末汉初.匈奴贵族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三)由四人学习小组提出借助字典,通读课文过程中重点要解决的字词读音以及重难点的文言字词句,以练习的形式落实有关文言语言知识问题。
1.给加点的字注音①稍迁至栘中厩.(jiù)监;②数.(shuò)通使相窥.(kuī)观;③汉天子,我丈人行.(háng)也;④既至匈奴,置币遗.(wèi )单于;⑤后随浞野侯没.(mò)胡中;⑥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yānzhī)归汉;⑦置煴.(yūn)火,覆武其上;(附:此课本注音“yún”错误)⑧拥众数万,马畜.(chù)弥山;⑨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dī);2.通假字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②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④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⑤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⑥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⑦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⑧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⑨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衿:通“襟”,衣襟。
决:通“诀”,诀别。
⑩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3.古今异义①汉亦留之以相当古义:抵押。
今义:正在(某时某地)。
②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提拔。
今义:业绩。
③我丈人行也。
古义:老人,长辈。
今义:岳父。
④欲因此时降武。
古义:趁这时。
今义:相当于所以。
⑤独有女弟二人古义:妹妹。
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⑥且陛下春秋高古义:年纪。
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⑦武等实在古义:确实存在。
今义:诚实、老实。
⑧稍迁至栘中厩监古义:渐渐。
今义:稍微。
⑨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古义:送给。
今义:丢失、落下。
⑩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古义:正当、适逢。
今义:聚会、集合。
4.词类活用①意动用法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诚甘乐之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②使动用法(1)欲因此时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4)单于愈益欲降之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5)何久自苦如此苦:使动用法,使……受苦。
(6)王必欲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③名词活用(1)天雨雪雨:名词做动词,下。
(2)羝乳乃得归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3)杖汉节牧羊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网、檠: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
(5)惠等哭,舆归营舆:名词做动词,抬。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5.特殊句式①倒置句(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者汉匈奴使”。
(2)为降虏于蛮夷。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3)何以女为见。
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女为”(4)子卿尚复谁为乎。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5)何以复加。
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②判断句(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汉所望也。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③被动句(1)见犯乃死,重负国(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3)皆为陛下所成就(四)检查特殊句子的翻译题目即是上一题中的倒置句、判断句和被动句。
三、整体感知理清课文的基本思路。
1.学生各自标出课文结构层次,指出划分层次的依据。
2.小组进行讨论,归纳文意。
【参考答案】文章大致分为三部分,按时间顺序分。
第一部分即文章的第1、2段,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
第二部分即文章第3~8段,重点记述了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
第三部分即文章最后两节,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
四、课堂小结本文作者采用写人物传记经常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适当运用插叙的方法,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
五、布置作业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苏武传》是《汉书》中最出色的名篇之一,它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班固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艺术才华绝不逊于司马迁,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第二部分,探究分析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问题探究(一)本文在刻画各种人物特别是传主的性格特征上,用什么写作方法?1.学生讨论:文章如何从环境及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的?【参考答案】为了表现苏武的性格、气节及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文章在记“行”时又着力于环境及细节的描写。
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变,被扣幽禁。
在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声泪俱下的劝降。
而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苏武更是被置之死地。
这些典型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一展风采。
作者又通过一些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
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温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
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
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
又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
文章语言千锤百炼,俭省精净,刻画人物入骨三分,将史家笔法与文学语言较好地结合起来。
2.学生讨论: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参考答案】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3.学生仔细研读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这部分内容。
①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②学生分别总结卫律、李陵的性格特征,再次感受苏武的人格魅力。
(分组讨论、探究)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
李陵: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
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
4.文章里个性鲜明的各种人物对苏武也起了对比映衬的作用,请同学们把文章里各种人物的性格和苏武作一个对比,看看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
(1)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
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2)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3)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5.学生初步总结苏武的人物性格。
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答案不限)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
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二)学生总结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1. 从环境及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
2. 详略得当的情节安排。
3. 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
(前面的总结中已经谈及)4.次要人物的对比、衬托。
三、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重点分析了各种人物特别是传主的性格特征,我们为这样一个有血有肉、不卑不亢、忠贞不渝的苏武而深深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