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中肠球菌对抗生素耐药性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院感染中肠球菌对抗生素耐药性分析

发表时间:2010-02-01T09:43:37.26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第32期供稿作者:张淑萍

[导读] 肠球菌属是医院感染的主要条件致病菌之一,可引起人体各种器官的感染

张淑萍(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检验科上海杨浦 200090)

【中图分类号】R3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32-0042-02

【摘要】通过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统计近3年来临床标本肠球菌分离情况,应用VITEK-32微生物系统分析肠球菌临床感染及其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得出结论:肠球菌的检出率和耐药率都呈上升趋势,应引起临床的重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减少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关键词】肠球菌医院感染耐药性

肠球菌属是医院感染的主要条件致病菌之一,可引起人体各种器官的感染。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肠球菌属耐药性有所增加,特别是耐高浓度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及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的增多,肠球菌引起的医院感染有明显增多的趋势。为了解我院肠球菌的临床感染及其耐药特性,我们对近年临床分离的肠球菌及其体外药敏情况进行了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菌株来源菌株来自2006年1月至2008年10月我院各科患者的尿液、脓性分泌物、痰液等临床标本,共培养分离383株肠球菌。

1.2试剂与仪器 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及配套鉴定卡和药敏卡,均为法国梅里挨公司产品。质控菌为粪肠球菌(ATCC 29212)和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5923)。

2 结果

2.1肠球菌的菌种分布肠球菌共383株,其中粪肠球菌207株,占54%;屎肠球菌127株,占3

3.2%;鹑鸡肠球菌35株,占9.1%;鸟肠球菌8株,占2%;铅黄肠球菌6株,占1.6%。

2.2 383株肠球菌在各种临床标本中的分布

2.3主要肠球菌药敏结果

3 讨论

肠球菌可引起尿路感染、菌血症、肺炎、脑膜炎、心内膜炎等多种感染症。本实验结果显示,在近3年多时间中,共分离到383株肠球菌,主要为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占87%。菌种来源显示,尿液占首位(50.9%),其次为脓液分泌物(225%),痰标本占第三位(18%),以上3类标本共占91.4%。肠球菌所致感染最多见于尿路感染,多与尿路器械的操作、流置导管、尿路结构异常有关,为仅次于大肠埃希菌的第二位引起尿路感染的病原菌[1]。创伤及肺部感染也较为常见,可能与创伤暴露部位的感染以及介入性的操作(呼吸机、插管)等容易并发肠球菌感染有关。提示应加强此类疾病的医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本研究显示,万古霉素和力奈唑烷对3种肠球菌均保持较高的敏感性(耐药率<10%),肠球菌对四环素耐药率为40%-55%之间,对青霉素的耐药率>80%。粪肠球菌对呋喃妥因的耐药率9.2%,对莫西沙星、左旋氧氟沙星耐药率分别为36.2%、44%。屎肠球菌对呋喃妥因的耐药率为48.8%,对莫西沙星和左旋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82.7%、86.6%。高浓度庆大毒素和高浓度链霉素的耐药率在不同菌种间差异较大,粪肠球菌分别为36.2%、33.8%,而屎肠球菌则为63%、58.2%,鹑鸡肠球菌为39.4%、54.5%,这些耐高浓度庆大霉素和高浓度链霉素的菌株,是因为产生了氨基糖苷钝化酶,当它们与作用于细胞壁的抗菌药物联用时不具协同作用,从而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困难。屎肠球菌与粪肠球菌及鹑鸡肠球菌进行比较,屎肠球菌的耐药率明显偏高,提示屎肠球菌的耐药机制可能与粪肠球菌及鹑鸡肠球菌不同,因此,临床实验室应对肠球菌鉴定到种的水平,以便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

耐力古霉素肠球菌(VRE)的出现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困难,其耐药机制主要为细胞壁肽聚糖前体末端发生改变,使万古霉素不能与之结合而失去抗菌活性。VRE所致严重感染目前尚无满意可靠的治疗方法,应依据药敏试验结果和临床情况选择用药,并宜联合用药。许多文献报道,利奈唑胺在体外对粪肠球菌及屎肠球菌包括VRE均有较好的抑菌活性[2],并经美国FDA批准可用于治疗耐万古霉素屎肠球菌感染。

近年来,国内外报道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这就提示临床合理使用万古霉素,以保持肠球菌对万古霉素的高度敏感性。

参考文献

[1]汪一萍,倪语星,孙景勇,等.社区与院内尿路感染的病原学比较及抗生素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5):586-589.

[2]朱德妹,张婴元,周乐,等.利奈唑胺的体外抗菌作用研究[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08,8(2):81-8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