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少数民族的吊脚楼

合集下载

重庆吊脚楼-简介

重庆吊脚楼-简介

来历:自古以来,重庆就是巴人的聚居之地,在世代与自然的斗争中,巴人背倚山川,逐水而居,从陡坡峭壁上攀崖筑屋。

据东汉时期的《华阳国志》载:重庆“地所势刚险”,“皆重屋景居”,说明吊脚楼古已有之,历史悠久。

种类:1、单吊式,这是最普遍的一种形式,有人称之为"一头吊"或"钥匙头"。

它的特点是,只正屋一边的厢房伸出悬空,下面用木柱相撑。

2、双吊式,又称为"双头吊"或"撮箕口",它是单吊式的发展,即在正房的两头皆有吊出的厢房。

3、四合水式,这种形式的吊脚楼又是在双吊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特点是,将正屋两头厢房吊脚楼部分的上部连成一体,形成一个四合院。

4 二屋吊式,这种形式是在单吊和双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在一般吊脚楼上再加一层。

单吊双吊均适用。

、5、平地起吊式,这种形式的吊脚楼也是在单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单吊、双吊皆有。

它的主要特征是,建在平坝中,按地形本不需要吊脚,却偏偏将厢房抬起,用木柱支撑。

形态、内置:依山的吊角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节约土地,造价较廉;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是猪牛栏圈或用来堆放杂物。

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用。

饶间以中柱为界分为两半,前面作火炕,后面作卧室。

由于有窗,所以明亮,光线充足通风也好,家人多在此做手工活和休息,也是接待客人的地方。

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

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

特点:空为阴,实为阳,虚则柔,实则刚关键词:开始-发展-繁荣-(前)现代有意识保留(后)-现在运用:平阶重庆怪,怪得拽,三十层的高楼比平房还要矮,啷个的耶,一个在山脚脚,一个在山颠颠重庆十八怪房如积木顺山盖,三伏火锅逗人爱;坐车没得走路快,空调蒲扇同时卖;背起棒棒满街站,女士喜欢露膝盖;龟儿老子随口带,不吃小面不自在;光着膀子逛大街,街边打望好愉快;办报如同种白菜,崽儿打赌显豪迈;矮小伙高姑娘爱,摊开麻将把客待;公交车上摆擂台,宝气处处都存在;人名没得地名怪,丧事当作喜事办。

重庆的民居特色

重庆的民居特色

重庆的民居特色:巴渝文化遗产--重庆的吊脚楼重庆依山而建、两江环抱.由于地势的缘故,所有的建筑都需沿着山坡依次建造。

说到重庆人的“房”,就不能不说到闻名遐迩的特色建筑--吊脚楼。

由于长江、嘉陵江横跨城区,造就了两江四岸。

因此,重庆的江边沿山坡处,到处都有几根杉杆撑着的一间间四四方方的木楼,这就是吊脚楼。

吊脚楼作为重庆地区独有的传统民居形式,最早可追溯到东汉以前。

目前,重庆市内保留的吊脚楼民居群,多数修建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后。

老重庆人都不会忘记,临江门、石板坡、化龙桥、厚慈街、川道拐等那些颇具西南地区民居特色的吊脚楼。

重庆的吊脚楼具与众不同的特色,正如川中名士李调元的佳句:“两头失路穿心店、三面临江吊脚楼.”背靠高山,面向江水,正是重庆吊脚楼的独到之处,是最美丽的地方。

记得儿时记忆中的吊脚楼,傍晚,夕阳西下,金色柔和的阳光照在高低错落、起伏跌宕的楼房上,加之点点灯火,远望看去:山坡上,有时明亮,有时眩目,有时隐约,恰似一幅流动山水写意画,浓淡暗明;江水中,波光粼粼,宛若珍珠,一组组闪烁的光芒连接两岸,浇活整座城市。

重庆的吊脚楼是巴渝的文化遗产。

如今,大片的吊脚楼已不复存在,吊脚楼作为山城特色的巴渝民居已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吊脚楼文化,是繁华城市中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石板坡旧房改造,洪崖洞城市阳台等等,无不体现出重庆吊脚楼的魅力和文化.木条变成了条石,竹墙变成了砖壁,飞檐斗壁雕龙画凤,犹如镶嵌在现代化都市脖子上的一串项链,放射出一道道闪亮光芒。

这些建筑,或依附悬崖,或临坎吊脚,有“凌空飞绝壁"之感,犹如一座人文艺术博物馆,构成了婀娜多姿的山城重庆独特的民居风貌,充分展现了重庆人的智慧,使巴渝特有的古老建筑得到合理保护,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在现代生活中得到有效延续与传承.重庆石板坡吊脚楼是重庆吊脚楼群保存较好的,现在又修葺一新。

虽然现在的年轻人不能体会他的意义,但一些老年人却会对他倍感亲切。

青砖墙、石板路、川东民居……重庆主城区建筑的“重庆味”越来越浓。

【凝固华章】消失的建筑——山城吊脚楼

【凝固华章】消失的建筑——山城吊脚楼

【凝固华章】消失的建筑——山城吊脚楼
知道“重庆十八怪”吗?这第一怪就叫“房如积木顺山盖”,后面的“坐车没得走路快”等等都是建立在山城特定的地域气候条件之上的,吊脚楼在高楼大厦的缝隙里就像老人似的,越长越矮,摇摇晃晃,似乎要被时光的尘埃湮没了。

重庆是一座山城加上人口稠密,就显得寸土寸金了,对山地的充分利用,造就了著名的吊脚楼。

只因房舍几乎都是一面靠山,―面朝路,路在山腰,这楼自然得悬空撑脚而立。

又称“捆绑房”,别它看摇摇欲坠,却能经风沥雨,这体现了巴人的生活心态:不求气度,但求安生。

山城吊脚楼出现在何时已不可考,多用普通圆木为柱、竹席为墙,以前的贫困家庭也有用楠竹为柱子的,房屋的一面墙悬空在外,靠柱子支撑,吊脚楼由此得名,并成为重庆最具特色的江边民居。

但由于年久失修,吊脚楼黑暗、潮湿、破旧,人一走上去往往吱吱呀呀乱响,不再适宜现代人居住。

重庆朝天门码头嘉陵江岸的大片老房子,过去曾是重庆最大的一片吊脚楼区,现在仅剩的一片叫做“洪崖洞”的吊脚楼,也即将消失在水泥森林的合围之中。

昔日破烂的吊脚楼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这固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但这种蕴涵了山城上百年风化史的民居,好像应该有意识地保留一点,成为人们怀旧的证据。

据说,重庆人已经注意到了这个感情细节,正在规划“新吊脚楼”建筑群,以保留山城、江城特色的传统民居风貌。

但愿建筑群落成之后,那些藏露有致、曲径通幽的老城集市特色的小街,转折起伏穿行的一人巷道,与吊脚楼一起构成奇异的风景。

重庆吊脚楼说也说不完的故事

重庆吊脚楼说也说不完的故事
片新 闻
Phot o N e W¥
文 又萍 ( 重庆中国三峡博 物馆研究馆员 ) 图/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在重庆人 的 “ 衣食住行” 中,“ 住” 应该是最具特 色的。 重庆位于川东盆地 的边 缘 , 在华蓥 山余脉 之上, 在长 江与嘉陵江汇合而形成的 半岛之尖。 城在 山上, 城 又处于众山之中, 城西、 城 北皆有山峰横 隔, 整个城 三面抱
江, 长 江和 嘉陵江环绕而行。由于地势 的缘故 , 重庆 的房屋基本上都需要沿着江边 和 山坡依次建 造。 远 远望去, 高低错 落、 起伏跌宕, 那房屋 就像长在悬崖上一般。
这, 便是 闻名遐迩的重庆 “ 吊脚楼 ” 。 其实 , 吊脚楼是 中国西南地区的古老建筑 , 最原始的雏形是一种干栏式 民居。 据说 重庆最早的吊脚楼, 可追溯到东汉时期。 这种独特的建筑形式 是否是重庆人 的 发明, 无从考证 , 但 重庆 人却把它运用到了极致。
我们 在上世 纪八、 九十年代看见 的石板坡、 十八 梯、 一号桥、 洪崖洞等
地 区的吊脚楼群 , 基本上都是这一时期所建。 如今, 由于城市建设 的不 断扩大 , 传统的吊脚楼 民居已作 为贫 困和落
后 的 沉 积 而 被 拆除 。 然 而 在 拆 除 的 同时 , 在沿江的一些地方, 我 们 又看 见
去… ‘ 。
h c Wo r l d Al l d Ch o n g q mg 1 1
1 2 T h e o l l d A n d Ch o n g q i n g
! ! =
崖 洞 吊脚 楼 群

样古老
a 黄桷树
n } 1 c Wo l I d An d Ch o l i g o , i n g 1 3

嘉陵江北碚段巴传统民居吊脚楼现状及保护对策

嘉陵江北碚段巴传统民居吊脚楼现状及保护对策

嘉陵江北碚段巴传统民居吊脚楼现状及保护对策————————————————————————————————作者:————————————————————————————————日期:嘉陵江北碚段巴渝传统民居吊脚楼现状及保护对策-旅游管理嘉陵江北碚段巴渝传统民居吊脚楼现状及保护对策王毓玮李欣然李婉玥吊脚楼是中国南方乡土建筑的典型代表。

调查表明,嘉陵江北碚段现存吊脚楼仅6座,多分布在嘉陵江干流及支流两岸,遗存数量少,保护资金严重缺乏。

除个别吊脚楼因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旅游、艺术等价值而得到重点保护外,大多处于自然存亡状态。

有必要进一步关注研究区内吊脚楼价值,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和保护性开发。

一、引言巴渝民居吊脚楼是重庆先民巴人的伟大创造,是川东民居的代表。

它通常建在较陡的坡地或临水、临沟处,房舍的一部分悬空扩展,下面随地势安置高低不一的支柱,形似悬吊的木制腿脚,又称“吊楼”“吊楼子”或“半边楼”“半危楼”,也分布于黔东、鄂西、湘西及桂北等省区的少数民族聚居区。

巴渝民居吊脚楼既是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乡土建筑,也是巴渝文化的“活化石”。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削高填低、平整土地,用钢筋混凝土造就了千楼一面的现象,巴渝民居正在全球化、城市化的浪潮中日渐减少。

CNKI中国知网的检索结果表明,1983-2015年以“吊脚楼”为主题的研究论文共计358篇。

其中,只有32篇论文(含10篇硕士学位论文)涉及到“重庆吊脚楼”的研究,且绝大多数是针对渝东南土家族、苗族地区。

无论是从保护利用还是学术研究的角度,我们都有必要对将要消失的巴渝传统民居吊脚楼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并提出抢救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对策。

二、研究区概况重庆市北碚区(106°18′14″E-106°56′33″E,29°39′10″N-30°03′53″N)地处三峡库区库尾,嘉陵江下游,是重庆主城九区之一。

全区面积755km2,辖天生街道、朝阳街道、龙凤桥街道、北温泉街道、东阳街道、歇马镇、金刀峡镇、三圣镇、施家梁镇、童家溪镇、蔡家岗镇、柳荫镇、澄江镇、静观镇、复兴镇、水土镇、天府镇等5街12镇。

重庆:探访古民居石柱土家吊脚楼

重庆:探访古民居石柱土家吊脚楼

重庆:探访古民居石柱土家吊脚楼土家族吊脚楼是武陵山区土家族的古老建筑形式,在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分布十分广泛,特别是在七曜山区、方斗山区和河谷老街最为典型,当地又称之为“干栏”、“千柱落地式”或“转角楼”。

它是民族建筑工艺的奇葩,是优秀的土家民族文化遗产。

土家族吊脚楼是武陵山区土家族的古老建筑形式,在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分布十分广泛,特别是在七曜山区、方斗山区和河谷老街最为典型,当地又称之为“干栏”、“千柱落地式”或“转角楼”。

它是民族建筑工艺的奇葩,是优秀的土家民族文化遗产。

土家族吊脚楼营造工艺科学、构思巧妙、布局合理。

营造时充分利用当地石、木材料,飞檐翘角,穿枓勾心,牢固防震。

土家族木匠智慧超群,他们使用手中的斧子、锯子、墨斗和凿子等工具,将分散的木柱、木方和木板组合为牢固的吊脚楼,互为支撑,勾连紧密,稳固安全。

石柱金铃乡银杏村沙沱组木匠彭大恩说,土家吊脚楼的修造方式,那就是先做木架,木架就是由木柱、木穿(穿枋)还有木嵌(嵌子)来组成。

这个木架的做法就是先用柱子打成孔,每根柱子一排一排的打成孔过后,另外用这种穿抬(穿枋),一排一排的穿起来,一排就成了一个整体,两头就是用木栓,把它栓得紧紧的,不用一颗铁钉,就能够把它固定。

据介绍,土家族吊脚楼的营造与土家民族理念相适应,是在古代巢居和穴居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它可以避免虫蛇猛兽,讲求房屋朝向和坐侧。

当中为祭祀和社交的堂屋,两旁为厢房或地正屋,两边是厨房和火塘,楼上是住房,吊脚柱下边是圈舍和柴房。

不管从哪个角度看,吊脚楼都透射出一种古朴柔美的气息,让人惊叹这些民间建筑大师的超凡手笔。

吊脚楼与当地生活环境和谐统一,依山面谷,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视野开阔,空气清新,被誉为“地仙”之居,是土家人民智慧的结晶,千百年的土家族吊脚楼折射出重要的艺术、历史、科学和民俗价值。

山城吊脚楼

山城吊脚楼

125独特的风景线吊脚楼的由来风景旧曾谙清代乾隆时期的蜀中奇才李调元曾在一首诗中写道:“两头失路穿心店,三面临江吊脚楼①。

”这句诗描述的是曾为山城重庆代表性民居建筑的吊脚楼:古代的重庆居民用杉木杆子在崎岖不平的狭窄山坡上撑起四四方方的吊脚楼,成片的吊脚楼摩肩接踵搭成了古老的山城。

走在街上,道路直接从店铺中穿过,吊脚楼背靠岩壁三面临江,就像细腿大头的小房子忽然“成精”,踮着脚尖站起来了一样。

生活在平原地区的读者很难想象山城建筑布局的特殊之处:浩荡缥缈的长江、嘉陵江从重庆城中穿过,城区就有了两江四岸的沿岸地区。

重庆整座城市沿着长江河谷而建,陡峭的岩石山壁让重庆人很难效仿山西、陕西人那样沿着山壁挖掘窑洞居住。

幸而重庆没有黄土却有竹木——老天爷舍不得给我一块平地,那我自己给自己搭出一块来!于是,那江边悬崖上便到处都有了几根杉木杆子撑起的一幢幢吊脚楼。

吊脚楼作为重庆地区的传统民居形式,最早可追溯到东汉以前。

历朝历代涌进重庆的底层民众求温饱尚且不得,根本无力在寸土寸金的山城安家置业,这些百姓只好在江边岩脚的犄角旮旯里找地方临时用竹木撑起简陋的吊脚楼,好有个遮风避雨睡觉的落脚处。

建造吊脚楼很方便:它不挑地方,不用特别的材料,全凭手工劳力,造价低廉,建造周期还很短。

杂乱无章、见缝插针的吊脚楼如野草般抱团蔓延生长,竟然逐渐化为重庆的大街小巷。

可以说,是百姓的吊脚楼成就了山城重庆。

现在的重庆早已是钢筋水泥丛林构成的现代化都市,主城区中难觅昔日的细腿大头房子“精”,只剩下浩老街、竹木街等地方还残留着一些原生态吊脚楼。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城市也有生命,它在不停进化吐故纳新。

原生态的吊脚楼迟早会随着时代进步彻底被淘汰。

重庆自然博物馆的重庆厅中布置保存了幽静的青石板街道和古朴的吊脚楼,时光在此凝滞,吊脚楼诉说着山城的一方水土与一方风情……文/龚乐涵 梁文梅(重庆自然博物馆科普辅导员)编辑/罗琳作为一座坐落在重庆的博物馆,自然也不能少了对重庆元素的展示,如果你去重庆自然博物馆,不要忘记去看看复原的吊脚楼模型,体验一下老重庆的风貌。

话说重庆吊脚楼

话说重庆吊脚楼

话说重庆吊脚楼1981年重庆嘉陵江边的楼房,有一些类似吊脚楼的风格三面临吊脚楼江前不久,有个开发商想复制正宗的重庆吊脚楼,在重庆及周边到处都找了,却没有找到一栋正南齐北的吊脚楼作参考。

当年重庆城两江四岸随处可见的吊脚楼,如今已经绝迹。

诸如北碚偏岩、江津中山、荣昌路孔之类古镇上的吊脚楼,虽然与重庆城的吊脚楼并不一样,并不具有重庆城吊脚楼的特点,但也越来越少。

说吊脚楼就不能不先说个故事。

传说川中名士李调元未考上状元之前,某日来到一小乡场。

那小乡场有一过街楼,楼下有酒店。

李调元便入店连喝几大盅,喝得二昏二昏的,在那儿摇头晃脑吟诗作乐。

店主认出他来,有意考他,对他说:“我出一联。

你若能对上,则酒钱全免;若对不工,则加倍付钱,何如?”李调元道:“请出。

”店主便出上联:“两头失路穿心店。

”李调元想了半天。

竟无法对上,只好认罚。

当他走出那穿心店,来到场口,只见那江边悬崖上,几根杉木撑着一间四四方方的木楼,远远望去,像一个鸟笼。

微风吹来,头脑顿时清醒。

“三面临江吊脚楼。

”一句佳对随口而出。

回头望望那穿心店,李调元只有扼腕叹息了。

老照片中的吊脚楼吊脚楼是中国南方山区常见的民居建筑,尤以重庆、川南、湘西、鄂西一带为多。

莫看那吊脚楼歪歪倒倒的,晃晃荡荡的,似乎风一吹就要倒下来。

殊不知,即便有地震来摇它撼它几下,它也不会倒下。

发洪水时,浑浊的江水一夜就漫了上来,淹了它的脚,又推又摇的,它叽嘎叽嘎响几下,仍然立在那里,江水无奈,只好后退,等明年再来。

外地人见了,莫不以为是奇迹。

吊脚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有巢氏。

有巢氏是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另一支远祖。

人类从猿猴变来之初,是无所谓居处的。

后来逐步进化,才在条件好的山洞里群居。

到了原始社会末期,社会经济进—步发展,才开始出现用于居住的建筑物。

西安半坡人距今六七千年,在其所建的村子里便有四五十座小屋。

那小屋一半埋在地下,一半用木桩撑形成圆锥形,盖着茅草。

那屋不大,不过四五平方米。

那是北方人最早的民居建筑。

重庆吊脚楼的建筑原理

重庆吊脚楼的建筑原理

重庆吊脚楼的建筑原理
重庆吊脚楼是一种典型的山地民居建筑,主要分布在重庆市江津、綦江、长寿、潼南等地。

其建筑原理可以简单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高差适应性:重庆地处山区,地势复杂,多为丘陵和山地。

吊脚楼建筑采用“脚吊起头,掏房仗墙”的方式,利用地势高差,将住宅的上层悬挑于下层之上,形成吊脚楼的独特景观。

这种建筑方式有助于充分利用山地资源,适应山地地形的起伏。

2. 极简结构:吊脚楼采用木结构或钢结构,结构简单。

一般以墙柱梁结构为主,由立柱承重,再通过横梁和木制楼板连接各层。

因地势高差大,需要考虑抗震和坡度问题,吊脚楼的结构设计更加注重它的稳定性和抗震性。

3. 空间布局:吊脚楼一般分为上下两层,上面是住宅,下面是作为车库、储藏间、饲养家禽等用途的底层。

水平空间通常按照山地地势设置,以方便居民的日常生活。

同时,为了保证住宅楼之间的通行,会在吊脚楼前架设一些木头或石头所制成的通道或者廊道。

4. 古老风格:重庆吊脚楼建筑风格受到传统山地民居的影响,注重木材的应用,建筑外观一般采用木质结构和青瓦,延续了古老的建筑风格。

同时,为了适应山地气候的特点,吊脚楼的外墙常常使用钓石和砖石结构,以增强保暖效果。

总的来说,重庆吊脚楼通过吊起住宅的方式来适应山地地形,采用简单的木结构或钢结构,同时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和古老的建筑风格,形成独特的建筑景观。

它不仅是山地人民居住的场所,更是体现了山地地区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

印象中的美丽重庆——吊脚楼

印象中的美丽重庆——吊脚楼

2020·08民居是最早出现的建筑类型,是中国建筑史上对民间居住建筑物的习惯称呼。

我国的民居建筑种类多样,造型各异,在众多民居建筑中,重庆的吊脚楼可谓别具一格。

依山而建,是我们对重庆吊脚楼的总体印象。

“吊脚”一般是指建筑物的一部分架在下吊的脚柱上从而使底部悬空,是适应山地地形最常见的一种方式。

通常这种建筑的一部分直接倚在坡坎上,形成接地的平房,另一部分根据地势接柱架空,形成楼房。

由于整座建筑的底部像是吊着几根柱子,人们习惯地将它称为“吊脚楼”(图1)。

重庆的吊脚楼数量较多,尤其是近代时期的吊脚楼广泛地留存下来。

因为在那时,两江环抱的重庆以水路交通为主,江河沿岸建立了许多便于人们出行以及货物运输的航运码头。

而以码头为中心,集聚了大量以航运及相关产业为生的底层劳工,为求栖身之地,这些底层劳工在靠近码头的滨江坡地上搭棚造屋。

于是,沿江两岸形成了规模较大的“棚户区”。

不仅如此,抗战时期大量人口迁至重庆,致使本身用地紧张的山城房价上涨。

而迁至重庆的民众多是底层劳动人民,只能靠打工糊口,根本置不起业、租不起房,只好在坎旁岩边搭建遮风蔽雨的临时住房。

所以,搭建简便且能满足基本居住需求的吊脚楼大量兴建。

可见,重庆吊脚楼民居的修筑实际上是为了顺应山地地形以及迫于艰苦生活条件的无奈之举。

然而,人们意外地发现这样的建筑形式带来了生活便捷与视觉美感。

因此,本文从重庆吊脚楼的形成条件、建筑构造、艺术审美等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一、因地制宜———重庆吊脚楼的形成条件重庆吊脚楼独特的造型结构与这一地区的地形、气候、建筑材料以及人身安全等因素有着密切联系。

(一)地理因素重庆地形地貌以丘陵、山脉为主,在这“地无三尺平”的地方修建吊脚楼,可以有效地利用地形,节约土地,并将对环境的破坏程度降到最低。

重庆的水文条件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洪涝隐患,“吊脚”恰到好处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二)气候特点重庆地处盆地,潮湿闷热是这里显著的气候特征,霉变等常有出现。

重庆吊脚楼建筑与文化研究

重庆吊脚楼建筑与文化研究

重庆吊脚楼建筑与文化研究重庆吊脚楼建筑与文化研究引言:重庆是中国西南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也是蜀文化的发源地。

而在这座城市的古老街巷中,吊脚楼是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成为了体现当地人民智慧与文化的重要象征。

本文将从吊脚楼的起源、特点、社会功能和文化内涵等多个方面展开介绍和分析,以期能够揭示吊脚楼对于重庆文化的独特贡献。

一、吊脚楼的起源与发展:重庆的吊脚楼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而在宋代以后逐渐兴盛起来。

吊脚楼的起源与地理环境、气候特点有关。

重庆多山丘之地,地势险峻,居民为了适应山地环境,在陡峭的山坡上修建房屋,并设计出了独特的吊脚楼建筑形式,通过利用山坡的高低差,保证了房屋的稳定性。

吊脚楼的发展得益于重庆在清代以后的繁荣,尤其是民国时期,重庆成为了中国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吸引了大量的商贾、工匠和文人墨客。

吊脚楼成为了商业中心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各式各样的楼房在街巷中拔地而起。

二、吊脚楼的特点与建筑形式:吊脚楼是一种集居住、经营和社交于一体的建筑形式,具有独特的特点。

首先,吊脚楼的建筑形式独特,楼房的底层悬挑在半空中,支撑于高大的木柱上,形成了明显的吊脚效果。

这种设计不仅能够有效利用山地的高低差,还可以防止洪水侵袭。

其次,吊脚楼常常具有多层结构,每层都有各自的用途。

底层多为商铺,方便商业交易和经营活动。

中层为居住空间,提供居民的居住需求。

而顶层则多为文化交流和休闲娱乐场所,为社交活动提供了便利。

这种多层结构体现了吊脚楼的多功能性。

再次,吊脚楼常常采用木质结构和独特的风格装饰,充分展现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民族文化。

楼房的屋顶常常采用弯曲的瓦片覆盖,使其能够更好地抵御风雨侵蚀。

立面则精心雕刻,装饰有浮雕、彩画等,显示了工匠的精湛技艺和重庆地区独有的民族文化。

三、吊脚楼的社会功能与文化内涵:吊脚楼不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社会功能和文化内涵的体现。

首先,吊脚楼作为商业中心,承载了重庆市民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吊脚楼

吊脚楼

吊脚楼,我们了解到的还远远不够,有兴 趣的朋友们,可以做更深入的了解哟!
依山的吊脚楼,在平地上用 木柱撑起分上下干燥、防潮, 是居室;
下层是猪牛栏圈 或用来堆放杂物。
吊脚楼的形式有很多
单吊式是其中一种:现在的单吊式吊脚楼多 采用钢筋混凝土柱子做支撑,石棉瓦做屋顶。
它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 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 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 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 撑。
吊脚楼的下部架空成虚,上部围成实体, 按古代风水美学理论,空为阴,实为阳, 虚则柔,实则刚,这就使之形成虚实结合, 阴阳一体,刚柔相济的建筑形式。于是, 吊脚楼在自然山水间土生土长,展情地铺 陈在坡壁之上。层层叠叠,连绵成片,不 占阴湿之气,尽享灿烂阳光,生机盎然。
那一栋吊脚楼在叠嶂险峻的峰岭中依山而 筑,屋檐翘首,亦有幽泉依傍,它是一张 山城历史古老的名片,更是一张惊现于世 的脸,然而它们于静穆中是冷色的、是孤 寂的,正如一个人的高处不胜寒吧! ……
吊 脚 楼
重 庆
重庆依山而建、 两江环抱。由于 地势的缘故,所 有的建筑都需沿 着山坡依次建造。
说到重庆人的“房”,就不能不说到闻名遐迩的特色建筑--吊脚 楼。 由于长江、嘉陵江横跨城区,造就了两江四岸。因此,重庆 的江边沿山坡处,到处都有几根杉杆撑着的一间间四四方方的木楼, 这就是吊脚楼。
由于重庆山多,土地紧张,我们祖先依山就 势,因地制宜,利用木条、竹方,悬虚构屋, 取“天平地不平”之势

川渝地区吊脚楼分析

川渝地区吊脚楼分析

排扇结构图
单架排扇及联系构件
四架排扇形成3间
厢房由吊脚支撑楼板,垂 柱支承走廊,并盖以“歇 山顶”,这种厢房被称为 “龛子”。走廊上部设披 檐与挑檐相接,在挡雨通 风的同时也带来了美感。 龛子屋顶采用传统的“反 宇向阳”坡屋面,对通风 采光都十分有利,因此, 此处多为晾晒衣服。被褥 的地方
房屋结构透视图
川渝吊脚楼起源:
重庆吊脚楼是古代巴族人留下来的
民居建筑 , 是对干栏建筑的继承和发展 , 是适应地理和气候特征的独特的干栏建
筑。 重庆是山城 ,地无三尺平 ,修建吊脚 楼可以有效地利用地形 ,节约土地 ,减少 施工困难 ,特别是在峡谷中 , 往往只能修 建吊脚楼 ,因此重庆沿江的民居多采用既 保持为避免架空带来的头重脚轻之 感,吊脚楼通常采用屋顶反翘 、 屋面举折和飞檐使吊脚楼 安定踏实之中赋予飞升飘逸之 势;而出檐深远的檐下通过设置 柱廊与过亭 , 既保护了墙体 , 也给过往的行人和邻里串门提 供了避雨遮阳的去处 ,成为“ 灰空间 ” ; 立面上整齐的柱 列框架与悬空的层层干栏纵横 有序 , 成为立面构图。
布局特点一:
依山傍水 环境融合
从整体上看 , 山崖成为建筑 空间的界面 , 吊脚楼的建筑哲学 不强调规制的约束 ,而是强调依附 于自然 、 顺应于自然 ,强调建筑 造型与山地空间环境之间的自然平 衡。
布局特点二:
灵活多变 不拘一格
对应重庆山地高低错落, 吊脚楼分布是随坡就坎 , 随 弯就曲 , 依昔地形等高线曲 折展开。
龛子实景
二.吊脚楼之构造
——土家族吊脚楼分析
吊脚楼的形式
单吊式 最普遍的一种形式。特点是,只正屋一边的厢房伸出悬空,下面用木柱相撑。 双吊式 又称为"双头吊"或"撮箕口",它是单吊式的发展,即在正房的两头皆有吊出的厢房。 四合水式 在双吊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特点是,将正屋两头厢房吊脚楼部分的上部连成一 体,形成一个四合院。两厢房的楼下即为大门,这种四合院进大门后还必须上几步 石阶,才能进到正屋。 二屋吊式 在一般吊脚楼上再加一层。单吊双吊均适用。 平地起吊式 建在平坝中,按地形本不需要吊脚,却偏偏将厢房抬起,用木柱支撑。 支撑用木柱所落地面和正屋地面平齐,使厢房高于正屋。

苗族吊脚楼

苗族吊脚楼

水上吊脚楼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苗族吊脚楼
吊脚楼
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重庆、贵州 等)、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 传统民居,在渝东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东 南地区的吊脚楼特别多。吊脚楼多依山靠河就势 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 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 东,或坐东向西。吊脚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 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干栏应该全部都悬空的, 所以称吊脚楼为半干栏式建筑。
吊脚楼的形式多种多样,其类型有以下 几种:
单吊式 这是最普遍的一种形式,有人称之为"一头吊"或"钥匙头"。它的特点是,只正屋一边 的厢房伸出悬空,下面用木柱相撑。 双吊式 又称为"双头吊"或"撮箕口",它是单吊式的发展,即在正房的两头皆有吊出的厢房。单吊 式和双吊式并不以地域的不同而形成,主要看经济条件和家庭需要而定,单吊式和双 吊式常常共处一地。 四合水式 这种形式的吊脚楼又是在双吊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特点是,将正屋两头厢房吊脚 楼部分的上部连成一体,形成一个四合院。两厢房的楼下即为大门,这种四合院进大 门后还必须上几步石阶,才能进到正屋。 二屋吊式 这种形式是在单吊和双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在一般吊脚楼上再加一层。单吊双吊均 适用。 平地起吊式 这种形式的吊脚楼也是在单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单吊、双吊皆有。它的主要特征是, 建在平坝中,按地形本不需要吊脚,却偏偏将厢房抬起,用木柱支撑。支撑用木柱所 落地面和正屋地面平齐,使厢房高于正屋。

重庆这些依山傍水的吊脚楼,是夏季休闲的绝好去处!

重庆这些依山傍水的吊脚楼,是夏季休闲的绝好去处!

重庆这些依山傍水的吊脚楼,是夏季休闲的绝好去处!每个城市都有一种建筑情结就像北京的胡同、上海的弄堂、成都的巷子而重庆的建筑情结是背靠青山、面朝江水的吊脚楼重庆这几个原生态吊脚楼群非常适合炎热的夏季出游过几天属于自己的慢生活//洪安边城//图源 | 秀山旅游一提到吊脚楼,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沈从文笔下的《边城》,那个让人魂牵梦萦的古城,弥漫着古老而又神秘的气息。

图源 | 秀山旅游洪安是沈从文《边城》的原型地,镇内古建筑林立,土家苗寨别具一格,河水碧波荡漾,风景如画,最有味道的是索拉渡河船,由一根钢丝连接两岸码头。

▷位置:秀山洪安镇▷自驾:主城—内环快速—包茂高速—秀山洪安老街▷周边:秀山川河盖//白沙古镇//图源 | 重庆白沙白沙老街,比很多地方都来得有味道。

幽深绵长的青石板小巷,日影斑驳的板板街,沿着青石路拾级而上,钢梁斑驳,木香水翠。

图源 | 重庆白沙白沙古镇的江边有着多姿多彩的吊脚楼,这里没有太多商业气息,一切都归于原生,老茶馆里点一壶茶水,听听说书人的故事,即便什么都不干,也是一份享受。

▷位置:江津白沙镇▷自驾:主城—内环快速—兰海高速—重庆绕城高速—成渝环线高速—江津白沙古镇▷周边:江津大园洞、聚奎书院//龚滩古镇//龚滩,曾经的重庆第一古镇,一座消失的和一座被遗忘的城,道尽多少烟雨,道不尽多少故事,如今只剩一江水,依旧东流。

如果你需要实实在在的安静,那就来这里吧,古镇的静谧让游客可以闲适的漫步其中,乌江画廊的雄奇与秀美堪比长江三峡,山、水、镇浑然一体,好似世外桃源。

▷位置:酉阳小银村白水洞▷自驾:重庆主城—内环快速—包茂高速—酉阳龚滩古镇▷周边:酉阳桃花源、酉阳苍蒲盖//蚩尤九黎城//在微雨连绵的群山中,有这样一座城,它承载了苗族人千年的梦想,将蚩尤奉为先祖,将九黎部落联盟视为先民,每年都会举办蚩尤祭祀大典,它就是坐落于重庆彭水的蚩尤九黎城。

图 | 蚩尤九黎城蚩尤九黎城中最吸人眼球的还有吊脚楼群,吊脚楼依山而建,拥有300多间房屋,建筑群落差高达81米,为目前世界最大的吊脚楼群,山下为四合院,为世界最大四合院。

重庆的吊脚楼作文

重庆的吊脚楼作文

重庆的吊脚楼作文
《重庆的吊脚楼》
嘿呀,要说重庆,那可真是个有特色的地方,而其中的吊脚楼那可是一大亮点呢!
我记得有一次去重庆玩,特意去看了那些神奇的吊脚楼。

当我第一眼看到它们的时候,就被震惊了。

那些吊脚楼就像一群调皮的小孩,有的站得直直的,有的却歪着身子,仿佛在向我打招呼。

它们紧紧地挨在一起,就像是一群好兄弟好姐妹不想分开一样。

我走近了一幢吊脚楼,仔细地观察起来。

那木质的柱子看起来饱经风霜,却依然稳稳地支撑着整个房子。

我忍不住伸出手去摸了摸柱子,上面有着粗糙的纹理,感觉就像是爷爷的手掌,特别让人安心。

沿着木质的楼梯往上走,楼梯还嘎吱嘎吱地响呢,好像在说:“轻点轻点,我年纪大啦!”到了楼上,那小小的房间布置得特别温馨,窗外就是重庆那独特的景色,江水流淌,船只来来往往,热闹得很。

我就在那个房间里坐了好一会儿,感受着那种独特的氛围。

似乎能想象到以前这里的人们生活的场景,他们在吊脚楼里做饭、聊天、欢笑,过着简
简单单却又充满快乐的日子。

从吊脚楼望出去,能看到重庆的大街小巷,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整个重庆就像是一幅生动的画卷,而吊脚楼就是这画卷中最独特的一笔。

哎呀,真的是忘不了那次在重庆看到的吊脚楼呀,它们真的是重庆的宝贝,希望它们能一直好好地保存下去,让更多的人可以欣赏到它们的独特魅力呢!这就是我对重庆吊脚楼的深刻印象啦,怎么样,是不是很想去看看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少数民族的吊脚楼环境气候和民族文化对民居的影响摘要: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重庆市有54个少数民族,缺乌兹别克族。

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土家族,有1398707人,其次是苗族,有482714人。

人口最多的两个少数民族土家族和苗族的民居在重庆地区各方面呈现出很高的相似性,本文分别介绍了两个民族房屋在选址、选材、建造方式、建筑特点等方面,并加以比较和总结分析原因。

关键词:重庆土家族苗族吊脚楼正文:一、苗族民居一、苗族民居选址苗族居民在选址上特别强调风水。

虽然风水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但也不像很多人所认为的那样属于迷信。

风水术本质上应该是古人为了趋吉避凶、寻找理想居住地而发展出的一套有关建筑选址、布局和修建的认知模式。

虽然人们将风水与吉利凶害联系在一起,表面上看属于一种认知模式的建构,但实际上风水背后却有着很深的生态学基础,它是中国古人在建筑领域的地方性生态知识的一种表达。

苗族人在修建吊脚楼时首先也是要先请风水先生来看看,风水先生一般由亲朋好友推荐,但此人必须和主人家要非常陌生,不能知道主人家的底细,待推荐之后,主人家会想方设法试探风水先生的“法力”,他们将风水先生请到家中,但丝毫不提选址建房之事,而是拐弯抹角地问一些主人家看来他不可能预知的事情,如祖坟的地理位置及其风水或已逝祖先的相关问题等,如果风水先生说得不够准确,那么主人家就只能另请高明,如果风水先生能有板有眼地说出其中的一些“道理”来,那么主人才确定其为人选,放心把自己真实的意图说出来。

吊脚楼选址的风水评定与土楼相似,即必须有稳定水源的环绕,这样既保证用水需要,也可以获得鱼虾等水产食物,同时有时候还能充当运输的方式。

而苗族人与客家人在历史上有着相同的命运,也历经了无数战斗和艰险的长途迁徙,因此他们选择楼址也有类似方法,依托大山可以起到很好的防卫作用,既方便逃生又可以站在奇峰险峻上瞭望敌情。

房屋前方需要有坝子以利于农耕、晾晒作物以及放养家禽。

在朝向问题上,则主要根据的是房屋所处村寨的朝向来决定,但本质上还是考虑太阳的运行轨迹,以便于采光和保暖。

所以背山靠水,前方视野开阔,且既能做到阳光充足又不至于被暴晒的地方被苗人认为是风水宝地,这和中国普遍的风水观是较为一致的,既有着生态适应上的考虑,也反映出文化的传播。

待确定某一地为预选地基之后,还要进行一项重的仪式,即从预选地中,捏一团拳头大小的泥巴,置于酿制好的甜米酒的陶坛内,数日后,开坛审视,如米酒甘甜可口,则基本定下该地,若是变酸发臭,则弃之另选。

实际上,这是对该地泥土质量的一种鉴定方式,能够考察泥土中的杂质情况。

地基选好后一切就可以公开了,并开始挖掘整理。

如果在整理过程中,遇到蛇或体型较大的蚯蚓,都被认为此地是“龙的居所”,是一块吉祥的宝地。

在选址上,“追求环境对生命的庇护与滋生养育作用,是苗族建筑选址的主导动力。

二、苗族民居结构和选材苗族吊脚楼是干栏式建筑在山地条件下富有特色的创造,属于歇山式穿斗挑梁木架干栏式楼房。

根据地貌的不同,其建筑形式也就分为了斜坡吊脚楼和平地吊脚楼两种。

鉴于黔东南多山脉的特殊地势,平地吊脚楼也就逐渐演变为斜坡吊脚楼。

这需要在斜坡上找上下两方做屋基,在斜坡上方挖填很少一部分土石方作为房屋后部地基,对于这种特殊的地形,需要上方立短柱,下方立长柱。

底层前部上升为楼层,与后部地面齐平,形成半楼半地的吊脚楼,即半干栏式吊脚楼。

吊脚楼的顶梁中柱必须以枫木为材料,因为枫树是苗族的生命图腾树,这是民族习俗的标志,不可违俗。

除了主楼以外,一般还设有厢房、偏厦附属建筑物。

一般的,底层都会饲养一些家畜和家禽,以及搁置农具杂物等东西。

中层是一家人的活动中心,正中间为堂屋,少数人家在正对大门的板壁上还会安放祖宗圣灵的神龛。

此外,在大多数堂屋的走廊上会安装独特的S 形曲栏靠椅,苗语叫“嘎息”,民间称为“美人靠”,这里不仅可以纳凉观景、更可以聊天弹唱,说说历史故事,唱唱苗族飞歌,联络大家感情等等,因此这也形成了一个能够传承民族历史文化的多功能凉台。

顶层则多用于存放粮食和种子。

而吊脚楼的建造用料上也体现就地取材的原则,以木材为主,加上石、竹、灰、泥、瓦等。

石、灰、泥常用来打造地基和台阶等,这样可使房屋稳固安全,竹片与竹条镶入墙内以作筋的支撑之用,瓦则用于房顶。

而木材的选用上,尤以枫木最为名贵,是建房的首选材料。

其次是杉木,再次是枞树,除此之外的其他树木被看成是杂木,一般不被选来用作建房材料。

枫木与杉木或枞树相比,更容易受虫蛀和变形,但是之所以枫木成为建房的首选材料,这主要和苗族神话对其族源的解释有着紧密联系,苗族人认为枫木与本民族始祖的来由和万物的来源有关,这可以在苗族地区广为流传的苗族古歌《枫木歌》中得到印证。

三、苗族民居装饰的及信仰地理环境的特殊性造就了苗族吊脚楼的独特结构,而使得吊脚楼的形象更加丰满,散发迷人气息的必然离不开苗族人民独有的民族特性。

纵观苗族的历史,是一部历时悠久、充满艰辛的发展史,苗人在历史上大致有过五次大规模的迁徙,气候的恶劣、山路的崎岖险恶,一切切艰难的生存环境赋予了苗族人民顽强勇敢、不畏艰险的拼搏精神,为了顺应环境,征服自然,他们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自己的智慧建立了适合居住的吊脚楼,当然,从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社会一路走来,对于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为了自己心灵的寄托,为了获得更大的精神动力,许多自然界的动物植物等等便逐渐地形成了他们顶礼膜拜的图腾信仰,这些传承下来的神话元素体现在苗族建筑中,也就形成了今天许许多多独具特色的装饰品。

像之前提到的作为顶梁中柱的枫木; 屋脊装饰常常是以鸟类为母题的灰塑雀鸟; 门上连楹常见的木制水牛角,腰门呈牛角形的上门斗; 一些人家的板壁上还会常贴有用白纸剪成的太阳、月亮与若干小山神图案; 栏杆则雕有万字格、喜字格、亚字格等象征吉祥如意的图案; 悬柱有八棱形、四方形,下垂底端,常雕绣球、金瓜等形体; 窗绣花形则多为双凤朝阳、喜鹊闹梅、狮子滚球等等。

苗族吊脚楼常常是依山傍水而建、与山水合一,不仅节省了空间、点缀了自然,更是一种崇拜自然、热爱自然美的表现。

此外,长期的农耕生活,也造就了苗族人民质朴无华、自给自足的乐观态度。

表现在色彩运用上亦是显而易见的。

在建筑用色上,苗族民居多以黑、红、灰为主,基台石块多呈红褐色,屋顶小青瓦则是黑灰色、中部板壁也是大面积的灰色,整体感觉是低调而素雅。

因此,苗族对自然崇拜、图腾信仰的追求以及本民族特有的淳朴、知足、乐观精神在建筑装饰上是一览无余的。

二、土家族民居一、土家族的风水观土家族追求整体风水环境与景观意象之美。

土家族民居以风水来相土择居, 风水“形势宗”讲究“靠山, 、“望山, 与“龙脉” , 实际上既保护了生态, 同时也解译了借录与“对景”的景观艺术。

最终土家人以风水诊释了美学建筑与场地的配, , 讲究视觉效果和心理效应单体建筑类型的不同组合显现空间之美坡地班落前后纵深、高低错落,显现层次与轮廓之美。

故而青峰丛林之下、平谷田园之边, 不时隐现土家吊脚楼的层栏曲槛, 而站在出完的吊脚楼凭栏望出, 青山、金田、桔园、场坝相融如画风水环境与景观意象具有朴实而又优雅的美学境界。

二、土家族吊脚楼的基本类型吊脚楼的形式多种多样, 按其总平面形式大体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一字型、L 型、U 型。

另外, 由基本型还可以组合延伸出口型、山型、皿型及业型等平面的类型。

1、“一”字型。

最基本的住宅形式由三间正屋并列,中间为堂屋,两侧为人间(鄂西称为“房屋”)。

堂屋是祭祀、迎宾、办理红白喜事的场所,人间为卧室,一般父母住左边,孩子住右边。

人间又以柱为界,前为伙房(又叫“火铺堂”), 后为卧室,中间设火坑。

人间上部为天楼,主要用以贮藏粮食,伙房上可熏烘腊肉。

正房中堂靠近大门一边设燕子楼。

“一”字屋正屋一般不吊脚,但随着地形变化亦有吊脚,形成明三暗五的格局。

“一”字型(单吊式)2、“L”型。

许多土家族都是将厢房做成吊脚楼形式,即是在房屋转角处立“将军柱”以支撑房屋的重心。

厢房一般以中柱为界,前为灶台,后为卧室。

这种吊脚楼模式的变化主要在于厢房空间的扩展,而原来三间房子并列的模式并无改变。

这种吊脚楼在鄂西土家族地区比较流行。

“L”型3、“U型。

撮箕口型就是在“L”型吊角楼形式的基础上,再加上一个厢房而形成的新模式。

这种形式的吊角楼,三间并排的正房并没有改变,只是进一步扩大占地面积,扩展空间的一种变形。

这种吊脚楼适合大家庭居住,在土家族地区也较为普遍。

“U型(双吊式)4、“回”型。

“回”型就是在“撮箕口”上加门,进一步发展成四合天井式,乃至另加围屋的模式。

土家吊楼与四合院的有机结合,见证了土家族文化与中原汉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土家族文化交流的产物。

“回”型(四合院式)三、土家族民居的取材及结构形式传统的建造材料在土家族人民的建房历史中与工匠们的聪明才智相结合, 充分发挥了材料的特性, 赋予土家族建筑鲜明的地方特色。

土家人多聚居于林木茂盛的山区, 建房时往往就地取材, 主要的用材有木料、瓦材和石板, 分别用于房屋的结构与装修、屋面和地面。

建房用的树种为当地常年生的杉树、枞树、马桑树等, 木料多采用白料(天然木料, 不经处理),少数富裕人家用桐油作简单处理, 也都不用油漆、不饰彩绘, 其朴实的色彩与山区自然环境浑然一体。

屋面多用小青瓦, 瓦材是用自家田地的泥土现场烧制而成, 完全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建房方式。

土家族民居结构形式为典型的木质穿斗结构, 由落地柱和骑柱直接承檩, 与穿枋一起构成主要承重构架。

正房挑檐和挑廊主要靠挑枋承重, 同时挑枋在建筑造型上也起着重要作用, 土家族民居的牛角挑就是典型的例子。

牛角挑的形成源于构件功能与材料特性的自然结合: 山地林木的生长, 一开始垂直于坡地斜面, 至一定高度后转为垂直于水平面, 因此林木在根部截面放大处总是形成特有的弯曲形状。

土家人利用山地林木的这一生长特性, 加工制成牛角挑,挑枋截面随荷载力臂增大而自然扩大, 挑枋反弯向上托檩使悬臂受力合理, 不必对木材进行挖、削、弯, 合理地解决了水平悬挑构件承垂直荷载的问题; 同时, 土家人更赋予这种源于山地的反弯挑枋形式在立面构图上特殊的意义, 在檐口、挑廊下, 挑枋的曲势被刻意强调, 与飞动的檐角、空灵的挑廊以及超拔的吊脚楼一起构成土家族民居鲜明独特的整体特征。

土家族木构民居一般不设基础, 只在柱下设垫石块以求防潮、平整。

南方气候多雨地湿, 土家族民居一层地面多架空, 以通风防潮。

屋顶多为悬山式, 覆盖小青瓦, 深出檐。

两侧山墙屋架明露, 利于通风。

土家族民居的构件连接处多直接相碰, 木结构及构件加工装配略显粗拙, 然而, 这些不事雕琢的犷野、乖张的曲线恰恰契合了土家族人的居住环心理, 契合了他们的民族性格和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