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表格模板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表格大总结

中医内科学表格大总结

中医内科学表格大总结
中医内科学表格的大总结可能涉及多种方面,具体内容会根据您的需求和具体用途而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内科学表格,以及它们的基本信息和用途的总结:
中医病历记录表:
用途: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病史、症状、诊断、治疗方案等,用于医生诊断和治疗。

内容:包括个人信息、主诉、既往史、家族史、体格检查、诊断和治疗计划。

中医药物处方表:
用途:医生开具草药或中药处方的记录。

内容:患者信息、药物名称、用量、煎煮方法、医生签名等。

中医诊断病案汇总表:
用途:综合记录患者的病历信息,方便医生查看和总结。

内容:患者基本信息、主要症状、诊断、治疗计划和进展情况。

舌诊舌像记录表:
用途:记录患者的舌诊信息,有助于中医医生辨识病情。

内容:舌像照片、舌诊描述、舌质、苔色、舌体等特征。

脉诊记录表:
用途:记录患者的脉象信息,用于中医诊断。

内容:脉象描述、脉搏位置、脉象特征等。

中医病案病程记录表:
用途:记录患者的病程信息,包括初诊、随访等,用于追踪治疗进展。

内容:病程记录、药物调整、症状改变等。

中医辨证论治记录表:
用途:记录中医辨证和论治的信息,包括证候、治法等。

内容:辨证描述、治法、方药等。

这些表格在中医内科学中起到了重要的记录和管理作用,有助于医生进行诊断、治疗、草药配方等工作。

如果需要更具体的表格内容或样本,建议联系医疗专业机构或医院,他们通常会提供相关表格和指导。

中医诊断学基础表格总结

中医诊断学基础表格总结

中医诊断学基础表格总结
中医诊断学基础表格总结如下:
表格名称:中医诊断学基础表格
适用范围:中医诊断学领域
表格结构:表头,列标题,行标题,数据区域
表格内容:中医诊断学基础概念、理论、方法等
表格功能:整理、总结、归纳中医诊断学相关知识
表格优势:
1. 简洁明了:通过表格形式呈现,将复杂的中医诊断学知识简化,提高学习效率;
2. 重点突出:通过设置标题、加粗、颜色等方式,突出重点知识,便于记忆和理解;
3. 方便查询:表格的结构清晰,数据区域内容明确,方便查找和查询所需信息;
4. 综合性强:表格通过横向和纵向综合呈现中医诊断学知识,能够从多个角度全面了解相关概念和理论。

总结:中医诊断学基础表格是一种整理、总结中医诊断学知识的工具,通过表格的形式,将复杂的知识信息简洁明了地呈现出来,便于学习和理解。

在中医诊断学领域,表格具有重要的教学和学习价值。

中医诊断学表格完美总结(上)

中医诊断学表格完美总结(上)

中医诊断学表格完美总结(上)表34–舌诊(舌色的表现和临床意义)舌色舌象特征临床意义淡红舌舌色淡红润泽、白中透红常人,气血调和。

病轻。

淡白舌比正常舌色浅淡,白色偏多红色偏少气血两虚、阳虚、寒实①淡白光莹,舌体瘦薄,属气血两虚。

②淡白湿润,舌体胖嫩,属阳虚水湿内停。

③寒实或亡阳枯白舌舌色白,几无血色主脱血夺气,病情危重红舌正常舌色红,甚至呈鲜红色。

红舌可见于整个舌体,亦可只见于舌尖、舌两边主实热、阴虚①外感风热表证初起:舌色稍红,或仅舌边尖略红②实热证:舌体不小,色鲜红③心火上炎:舌尖红④肝经有热:舌两边红⑤虚热证:舌体小,鲜红少苔,或有裂纹,或红光无苔绛舌较红舌颜色更深,或略带暗红色主热盛、阴虚火旺①热入营血:舌绛有苔②阴虚火旺:舌绛少苔或无苔,或有裂纹③血瘀:舌绛少苔而润紫舌①全紫舌:全部紫色,或局部青紫斑点②淡紫舌:淡而泛现青紫③紫红舌:红而泛现紫色④绛紫舌:绛而泛现紫色⑤斑点舌:局部青紫色斑点主血行不畅(热极、寒极、血瘀、酒毒)①瘀血:全舌青紫,或有紫色斑点②青紫舌:血脉凝滞,阴寒凝滞,热毒炽盛,外伤③淡紫舌:阴寒内盛、血瘀、阳衰④紫红舌、绛紫舌:干枯少津,为热毒炽盛,内入营血,营阴受灼,津液耗损,气血壅滞表35–舌诊(舌形的表现和临床意义)舌形舌象主证苍老舌舌质纹理粗糙或皱缩,坚敛而不柔软,舌色较暗实证娇嫩舌舌质纹理细腻,浮胖娇嫩,舌色浅淡虚证胖舌舌淡胖嫩(阴证)脾肾阳虚舌红胖大脾胃湿热或痰热内蕴舌肿胀色红绛心脾热盛,热毒上壅先天性舌血管瘤无全身辩证意义瘦舌瘦薄舌气血阴液不足舌体瘦薄而色淡气血两虚舌体瘦薄而色红绛干燥阴虚火旺,津液耗伤点刺舌舌红而生芒刺气分热盛点刺色鲜红血热内盛,阴虚火旺点刺色绛紫热入营血舌尖生点刺心火亢盛舌边生点刺肝胆火盛舌中生点刺胃肠热盛裂纹舌舌红降而有裂纹热盛伤津舌淡白而有裂纹血虚不润舌淡白胖嫩,边有齿痕又兼见裂纹脾虚湿盛若生来舌面上就有裂沟、裂纹,裂纹中一般有苔覆盖,且无不适感,称先天性舌裂齿痕舌舌淡胖大而润,舌边有齿痕寒湿壅盛,阳虚水湿内停舌质淡红,舌边有齿痕脾虚或气虚舌红而肿胀满口,舌有齿痕湿热痰浊壅滞舌淡红而嫩,舌体不大,边有轻微齿痕先天性齿痕舌表36–舌诊(舌态的表现和临床意义)舌态主证表现意义痿软舌伤阴气血俱虚舌痿软,淡白无华气血俱虚舌痿软,红绛少苔或无苔阴虚火旺,热灼津伤舌绛而痿:阴亏已极舌红干而渐痿肝肾阴亏强硬舌热入心包高热伤津痰浊内阻阴亏已极舌强硬,色红绛少津邪热炽盛舌强硬、胖大兼厚腻苔风痰阻络舌强,语言蹇涩,伴肢麻、眩晕中风(先兆)歪斜舌中风、喑痱、中风颤动舌肝风内动(热盛、阳亢、阴亏、血虚)久病舌淡白,颤动血虚动风新病舌绛,颤动热极生风舌红少津,颤动阴虚动风、肝阳化风酒毒内蕴吐弄舌心脾有热吐舌:疫毒攻心,或正气已绝弄舌:热甚动风先兆小儿智力发育不全短缩舌寒凝筋脉气血俱虚热极伤津痰浊内阻舌短缩,淡白或青紫而湿润寒凝筋脉,或气血俱虚舌短缩而胖,苔黄腻脾虚,痰浊舌短缩,红绛干燥热盛伤津先天性舌系带过短表37–舌诊(苔质的表现和临床意义)苔质主证表现意义薄、厚苔邪正盛衰和邪气深浅薄苔正常舌苔厚苔痰湿、食积、里热由薄转厚:邪气渐盛,表邪入里,为病进。

中医诊断学脉诊表格

中医诊断学脉诊表格

中医诊断学脉诊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其主要手段之一就是脉诊。

中医脉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动脉来判断患者的疾病状况,脉搏的变化反映了人体内脏功能的状态。

脉诊在中医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中医的“金科玉律”。

脉诊的基本原理在于通过对脉搏的触诊,判断患者的阴阳、虚实、寒热等病理变化,以及各个脏腑的状况。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内脏的功能状态可以通过血脉的变化反映出来。

通过细致的触诊,医生可以感知患者的脉搏强弱、速度快慢、节律是否有序等信息,从而获取患者的病情。

脉诊的步骤主要包括选择脉搏部位、触诊脉象、辨识脉象特点、判断脉象病理意义和归类脉象类型。

常用的脉搏部位有手腕部的尺、关、脾、心四脉,在不同的疾病中,不同的脉象有不同的意义。

触诊脉象时,医生需要注意脉搏的强度、快慢、充盈度、节律等,同时还需注意观察血管的变化如粗细、有无结节、是否有跳动等。

辨识脉象特点是对脉搏的触感进行分析和总结。

比如,脉象是否弦或沉或滑或浮等,脉搏是否有力或虚等,这些特点反映了患者体内的阴阳失调、虚实状态等。

通过观察脉象的特点,医生可以初步判断病情所在。

例如,虚脉多见于气虚或血虚等虚势病,实脉多见于实热或实寒等实势病。

脉象的病理意义主要是针对不同脉象特点表示的相应疾病进行鉴别。

例如,散脉多见于气郁胸痛、惊恐等病;滑脉多见于湿痰等病;沉脉多见于阳气衰竭等病。

通过对不同脉象的分析,医生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疾病类型,以指导后续的治疗。

脉象的分类是将不同脉象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整理和总结。

中医诊断学将脉象分为细、滑、浮、沉、弦、缓、数、短、代等九个类型,每个类型又可细分为多种亚型。

通过对患者脉搏进行分类,医生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病情,并提供相应的中医治疗方案。

总之,中医诊断学中的脉诊是一种重要的诊断手段,通过对脉搏的触诊,可以判断患者的疾病状况和体内脏腑功能的状态。

脉诊需要医生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和学习才能熟练掌握,准确判断脉象特点,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好的中医治疗服务。

《中医内科学》表格精修订

《中医内科学》表格精修订
肝火犯肺
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赤,咽干口苦,常感痰滞咽喉而咯之难出,量少质黏,或如絮条,胸胁胀痛,咳时引痛,症状可随情绪波动而增减,舌红或舌边红,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清肺泻肝,顺气降火。
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
黛蛤散:青黛+蛤蚧
泻白散 (清泻肺中伏火,清郁热,小儿稚阴)
泻白桑皮地骨皮,粳米甘草扶肺气。
序号
清养补肺
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
沙参清肺用沙参,白芨黄芪太子参, 合欢甘草冬瓜子,化痰养阴桔苡仁。
序号
病证
辩证
分型
临床表现
治法
代表方
6
肺痨
初期
肺阴亏损
干咳,咳声短促,或咯少量黏痰,或痰中带有血丝,色鲜红,胸部隐隐闷痛,午后自觉手足心热,或见少量盗汗,皮肤干灼,口干咽燥,疲倦乏力,纳食不香,苔薄白,边尖红,脉细数。
平喘固本汤
平喘固本五味参,冬虫夏草酌坎脐;胡桃沉香灵磁石,款冬半夏合橘红
喘脱危证
哮病反复久发,喘息鼻扇,张口抬肩,气短息促,烦躁,昏蒙,面青,四肢厥冷,汗出如油,脉细数不清,或浮大无根,舌质青黯,苔腻或滑。
补肺纳肾,扶正固脱。
回阳救急汤合生脉饮
回阳救急用六君,桂附干姜五味群,加麝三厘或胆汁,三阴寒厥建奇勋
利气祛痰兼燥湿;湿痰为患此方珍。
平胃散内君苍术,厚朴陈草姜枣煮,燥湿运脾又和胃,湿滞脾胃胀满除。
痰热郁肺
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质黏厚或稠黄,咯吐不爽,或有热腥味,或咯血痰,胸胁胀满,咳时引痛,面赤,或有身热,口干而黏,欲饮水,舌质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
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清金化痰汤
清金化痰肺热吃,芩草蒌仁与栀;桔梗云苓广橘红,桑皮二母麦冬施。

中医诊断学表格

中医诊断学表格
目剧痛难忍,面红目赤
2.风热上袭
目赤肿痛,羞明多眵
3.阴虚火旺
目微痛微赤,时痛时止而干涩
三、目眩
1.实证
肝阳上亢、肝火上炎、肝阳化风及痰湿上蒙清窍
2.虚证
气虚、血亏、阴精不足
四、目昏
雀盲
肝肾亏虚,精血不足
表7-问睡眠
一、失眠
1.虚证
营血亏虚,阴虚火旺,心神失养、心胆气虚
2.实证
火邪、痰热内扰心神,心神不安、食滞胃脘
中医诊断学表格
问寒热
一、恶寒发热
1.恶寒重发热轻
感觉明显怕冷,轻微发热
风寒表证
2.发热轻而恶风
自觉轻微发热,遇风觉冷、避之可缓
伤风表证
3.发热重恶寒轻
自觉发热较重,轻微怕冷
风热表证
二、但寒不热
1.新病恶寒
突然感觉怕冷,体温不高
里实寒证
2.久病恶寒
经常怕冷,四肢凉,得温可缓
里虚寒证
三、但热不寒
1.壮热
是人生来就有的基本面色,属个体素质,一生基本不变
2.客色
客色属于常色范围,可因外界因素(季节、昼夜、气候)、生活条件等发生变化
二、病色
总特点
晦暗、暴露
分类及特点
1.善色
面色虽有异常,但仍光明润泽-病变尚浅、脏腑精气未衰
2.恶色
面色异常,且枯槁晦暗-病变较重、脏腑精气已衰
三、五色主
1.赤色
(1)主热证
特征:汗出常见于健侧,无汗半身常是病变部位。
多见于:痿病、中风及截瘫病人
3.手足心汗
阴经郁热熏蒸;阳明燥热内结;脾虚运化失常
表4-问疼痛
一、疼痛性质
1.胀痛
(1)气滞:胸、胁、脘、腹胀痛

中医诊断学通用模板.pptx

中医诊断学通用模板.pptx
整体审察、四诊合参**、病证结合。 6.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13
2019-11-8
感谢你的阅读
诊法
“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 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
《难经·六十一难》
四诊的内容:望、闻、问、切; 中医特色诊法:舌诊、脉诊; 诊法要求:准确全面地收集病情,四诊合参,为辨病、
状对。临在床疾资病料过分程析、中综,合致,病对因疾素病全使过机程体的发特生点病和规理律性概损 害括,与抽同象时,也判发断生病抵种、抗概这括种病损名害的的过程生。理性防御反应。 这是一内科矛学盾的的主双要方任,务。在 整个疾病过程中不断进行斗争, 直至疾病痊愈或机体死亡时才告终结。”
5
2019-11-8
诊法:
1望诊(12’);2舌诊(9’);3闻诊(2’) ; 4问诊(14’);5脉诊(8’);6按诊(2’)
辨证:
7八纲辨证(7’);8病性辨证(10’) ; 9脏腑辨证(21’) ;10其他辨证方法(4’)
诊断综合运用与病例(4’)
12
2019-11-8
感谢你的阅读
绪论章节小结
1.中医诊断学的概念。 2.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3.诊法的概念、辨证的概念。 4.病、症、证的概念***。 5.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感谢你的阅读
(四)病案
又称:医案、医籍、诊籍、病历等; 是临床诊疗的书面记录; 意义:
古医籍、医案是重要的学习资料; 病历、大病史的书写是必备的临床基本技能; 是医疗、教学、科研、管理的重要资料; 是医疗纠纷的重要司法依据。
主要内容在中医诊断学介绍,书写的技能与技巧 将在临床过程中学习和掌握。
感谢你的阅读

《中医诊断学》树状图总结

《中医诊断学》树状图总结

《中医诊断学》树状图总结(七版教材系统整理版)V1.0.1 绪论│┬(一)诊法┬望诊┬→││├闻诊┤││├问诊┤││└切诊┘│├(二)诊病──又称“辨病”│├(三)辨证┬证名──证的代名词││├证候──证的外候(症状、体征)││└证型──常见、典型、证名规范的证│└(四)病历──又称“病案”,古称“诊籍”├二、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一)司外揣内│├(二)见微知著│└(三)以常衡变├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一)整体审察│├(二)诊法合参│└(三)病证结合┬(一)熟悉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二)不断进行临床实践└(三)注意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1.《十问歌》由陈修园在张景岳《十问篇》基础上修改而成 上篇 诊法第一章 问诊第一节 问诊的意义及方法┬一、问诊的意义└二、问诊的方法┬1.环境要安静适宜├2.态度要严肃和蔼├3.不用医学术语询问├4.避免资料片面失真└5.重视主诉的询问第二节 问诊的内容1.发病情况│ ├2.病变过程│ ├│└│1.生活经历│ ├2.精神情志│ ├3.饮食起居│ ├4.婚姻生育│└5.小儿出生前后情况第三节 问现在症《十问歌》1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恶寒──自觉怕冷,添衣加被不减│ ├畏寒──自觉怕冷,得衣近火则减│ └寒战──恶寒之甚,恶寒同时伴有战栗│ 38℃以下 ├壮热──39℃以上 ├潮热──热如潮水,按时发热或按时热甚 ├五心烦热──自觉心中烦热、手足心发热 └骨蒸发热──自觉骨头发热,热由内向外透发│类型:│┬恶寒发热──表证│├但寒不热──里寒证│├但热不寒──里热证│└寒热往来──半表半里证←侵袭肌表,卫阳被遏,肌腠失于温煦←──→外束肌表,正邪交争,卫阳郁而发热→││││││││││├与感邪轻重有关:┬感邪轻→恶寒发热俱轻│││└感邪重→恶寒发热俱重││└与邪正盛衰有关:┬邪正俱盛→恶寒发热俱重││││││││郁遏阳气,肌体失于温煦││││││││┬││├││││││││││││││└││││││││││││││││││││││┬││││││││└││││││││││┬││├││├││├│││││├(转折)│││★││├││├││└│┬但头汗出│├│││├1)││└2)│││││├│││└│││├││├│││││├│││││├│││★│┬1、头痛:┬1.辨经络─┬阳明经──前额连眉棱骨痛│││├太阳经──后头连项痛│││││││││└少阴经──头痛连齿(一说以少阴见证为主)││├2.辨虚实─┬实证──不通则痛──六淫、瘀血、痰浊、火郁、阳亢、瘤积、寄生虫等│││└虚证──不荣则痛──气血阴精亏虚,不能上荣于头,脑窍空虚││└3.辨外感内伤─┬外感头痛─┬风寒头痛──痛及项背,无休止,遇风加重,常喜裹头││││││││└内伤头痛─┬气虚头痛──头痛隐隐,过劳则甚,时发时止││├血虚头痛──头痛隐隐且晕,绵绵不休,面白││├肾虚头痛──头脑空痛,腰膝酸软││├血瘀头痛──头痛如刺,痛有定处,经久不愈,外伤史││││时作筋掣,│││两侧为重,口苦目赤││└食积头痛──头痛兼恶心呕吐,胃脘痞闷,食不下│├2、胸痛:││││├肺痨──胸痛,颧赤盗汗,午后潮热──肺阴亏虚,虚火灼络││├肺热病──胸痛,咳喘气粗,壮热面赤──热邪壅肺,肺络不利││├肺痈──胸痛,壮热,咳吐脓血腥臭痰──痰热阻肺,热壅血瘀││├胁肋痛──胸胁软骨疼痛,局部高起,或沿肋骨相引掣痛──气结痰凝血瘀,经气不和││└胸部疼痛──亦见于肺癌、胸部外伤等│├3、胁痛:┬肝郁气滞──胁胀痛,叹息则舒││├肝胆湿热──胁胀痛,口苦纳呆││├肝胆火盛──胁灼痛,急躁易怒││││││ <││││││││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

常见病症的中医诊断模板

常见病症的中医诊断模板
(4)中成药:九味羌活丸、午时茶、荆防败毒颗粒
一、感 冒
2. 风热感冒:
(1)临床症状:恶寒轻、发热重,咽喉肿痛、口微渴、 头胀痛、汗出、咳嗽吐黄痰,舌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 数。 (2)治则治法: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3)方药组成:银翘散加减。金银花15g 连翘12g 薄荷9g 桑叶12g 牛蒡子9g 芦根18g 杏仁9g 桔梗 12g 板蓝根15 甘草6g (4)中成药:莲花清瘟胶囊、银翘解毒颗粒
(4)中成药:胃苏颗粒、气滞胃痛颗粒、舒肝健胃丸
四、胃 痛
4. 肝胃郁热:
(1)临床症状:胃脘灼痛,痛势急迫,喜冷恶热,得 凉则舒,心烦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少苔, 脉弦数。 (2)治则治法:疏肝理气,泄热和中 。 (3)方药组成:丹栀逍遥散合左金丸。柴胡15g 当归 10g 白芍10g 薄荷10g 丹皮10g 栀子15g 白术 15g 茯苓15g 甘草6g 生姜6g 黄连10g 吴茱萸 10g. (4)中成药:丹栀逍遥散,左金丸。
(4)中成药:左归丸,右归丸,六味地黄丸、杞菊地 黄丸
三、眩 晕
4. 痰浊中阻:
(1)临床症状:眩晕而见头重如蒙,胸闷恶心,食少 多寐,苔白腻,脉濡滑。 (2)治则治法:燥湿祛痰,健脾和胃 (3)方药组成: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半夏15g 白术 20g 天麻15g 陈皮10g 茯苓30g 竹茹10g 生姜 10g 大枣10g 甘草6g (4)中成药:二陈丸、天麻丸
(4)中成药:蜜炼川贝枇杷膏、止咳橘红丸、贝母梨 膏
二、咳 嗽
4. 痰湿蕴肺:
(1)临床症状: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痰 出咳平,痰粘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每于早晨 或食后则咳甚痰多,进甘甜油腻食物加重,胸闷,脘痞, 呕噁,食少,体倦,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象濡滑。 (2)治则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3)方药组成: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半夏15g 茯苓15g 陈皮10g 苍术10g 紫苏子15g 白芥子10g 莱 菔子30g 甘草6g (4)中成药:二陈丸,桂苓止咳胶囊

中医表格方便记——《中医诊断学》(一)

中医表格方便记——《中医诊断学》(一)

中医表格方便记——《中医诊断学》(一)最近工作比较忙,更新会稍微慢一点,但这个方便记系列不会中断。

方便记的表格不仅有利于对比记忆,还给大家标注好中医类考试的考点和重点,适合备考的同学平时在工作间隙、坐车、上班途中等等零碎时间用于背记,大家平时没事的时候,就可以翻出来看看,利用好碎片化时间学习,提高复习效率。

重点单元提示:《中诊》的望诊、望舌、问诊、脉诊、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这几个单元常常是各类中医考试常考的重点单元,其中望舌、脉诊这两个单元是历年来考生们掌握程度最差额两个单元,大家考前冲刺的时间很宝贵,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规划,选择重点的内容进行突破,这样的复习才能更有效率。

以下内容仅对各单元常考内容进行总结,内容精简,适用于零碎时间随身背记,平时可以多看看,标红为考试的重中之重。

望诊单元望神(一)望神(二)望神(三)望神的内容包括得神、少神、失神、假神和神乱,其中失神和神乱尤其需要注意。

得神、少神、失神、假神均为各类病证在某个阶段出现的神志异常的症状,但神乱则属于神志病,神志病包括:癫、狂、痫、痴呆、脏躁等。

失神分为两种情况:精亏神衰/邪盛神乱,分别对应虚证的失神和实证的失神。

实证的失神称为“邪盛神乱”,要与神志病神乱进行区别。

望面色(1)常色与病色(2)五色主病★望面色中,五色主病是各类中医考试中的重点,但因为内容较多,许多考生都不能完全掌握。

如果只是应付考试,我们掌握到“所主病证”的内容即可,在临床表现和临床意义中,只需要留意标红部分字体的考点。

望形态——动静姿态望头面五官本章望头发、五轮学说及望咽喉是考试重点,必须掌握!(1)望头发头发的生长与肾气和精血关系密切,具体何种主要看伴随症状即可。

(2)面肿、腮肿及口眼(口呙)斜(3)望目·目的脏腑分属★·望目色(4)望口(5)望唇(6)望咽喉(①手太阴肺;②足阳明胃;③足少阴肾)望躯体四肢望皮肤:色泽、斑疹、疮疡这个章节中,望皮肤色泽要注意区分丹毒的不同名称,即抱头火丹、赤游丹、流火的具体含义;望斑疹的考点集中在如何区分斑和疹;望疮疡的考点集中在如何区分疔和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头晕
1.口苦,易怒,脉弦数
肝火上炎、肝阳上亢
2.头晕面白,神疲乏力,舌淡脉弱
气血亏虚
3.头晕而重,如物缠裹,痰多苔腻
痰湿内阻、脾阳不升
4.头晕耳鸣,腰酸遗精
头晕耳鸣
5.外伤后头晕刺痛
瘀血阻滞
二、心悸
1.突然受惊
心胆气虚
2.胆郁痰扰,心神不安
心气亏虚
3.心阴、心血亏虚,心神失养
心血不足
4.血行不畅
心脉痹阻
5.水气凌心
脾肾阳虚
表6-问耳目
一、耳鸣
耳聋
1.实证
突发耳鸣,声大如雷,按之尤甚,或新起耳暴聋
肝胆火扰,肝阳上亢,或痰火壅结、
气血瘀阻、风邪上袭,或药毒损伤
2.虚证
渐起耳鸣,声细如蝉,按之可减,或耳渐失聪而听力减退
肾精亏虚,或脾气亏虚,清阳不升,
或肝阴、肝血不足,耳窍失养
二、目痛
1.肝火上炎
新病食欲减退,正气抗邪的保护性反应
2.脾胃虚弱
久病食欲减退,兼面色萎黄,食后腹胀,疲倦
3.湿邪困脾
纳呆少食,脘闷腹胀,头身困重,苔腻脉濡
4.食滞胃脘
纳呆少食,脘腹胀闷,嗳腐食臭
颜之推敲
三、厌食
1.食滞胃脘
厌食,兼脘腹胀痛,嗳腐食臭,舌苔厚腻
2.湿热蕴脾
厌食油腻,脘闷呕恶,便溏不爽,肢体困重
3.肝胆湿热
中医诊断学表格
问寒热
一、恶寒发热
1.恶寒重发热轻
感觉明显怕冷,轻微发热
风寒表证
2.发热轻而恶风
自觉轻微发热,遇风觉冷、避之可缓
伤风表证
3.发热重恶寒轻
自觉发热较重,轻微怕冷
风热表证
二、但寒不热
1.新病恶寒
突然感觉怕冷,体温不高
里实寒证
2.久病恶寒
经常怕冷,四肢凉,得温可缓
里虚寒证
三、但热不寒
1.壮热
(3)胸痛,颧赤盗汗,午后潮热
肺痨:肺阴亏虚、虚火灼络
(4)胸痛,咳喘气粗,壮热面赤
肺热病:热邪壅肺
(5)胸痛,壮热,咳吐脓血腥臭痰
肺痈:痰热阻肺、热壅血瘀
颜之推敲
颜之推敲
3.胁痛
(1)与肝胆病有关:肝气郁结、气滞血瘀、肝胆湿热、肝胆火盛、
肝阴亏虚、寒凝肝脉
(2)少阳证
(3)悬饮
4.胃脘痛
(1)实证:寒、热、气滞、瘀血、食积
(2)虚证:阴虚火旺
5.重痛
湿邪困阻气机
6.酸痛
(1)湿邪侵袭肌肉、关节,气血运行不畅
(2)肾虚骨髓失养
7.绞痛
(1)有形实邪阻闭气机
(2)寒邪凝滞气机
8.空痛
(1)气血亏虚
(2)阴精不足
9.隐痛
阳气精血亏虚
10.走窜痛
(1)胸胁脘腹疼痛而走窜不定
气滞
(2)四肢关节疼痛游走不定,痹证
风邪偏胜
11.固定痛
目剧痛难忍,面红目赤
2.风热上袭
目赤肿痛,羞明多眵
3.阴虚火旺
目微痛微赤,时痛时止而干涩
三、目眩
1.实证
肝阳上亢、肝火上炎、肝阳化风及痰湿上蒙清窍
2.虚证
气虚、血亏、阴精不足
四、目昏
雀盲
肝肾亏虚,精血不足
表7-问睡眠
一、失眠
1.虚证
营血亏虚,阴虚火旺,心神失养、心胆气虚
2.实证
火邪、痰热内扰心神,心神不安、食滞胃脘
(1)胸胁脘腹等处固定作痛
瘀血
(2)四肢关节固定作痛
寒湿、湿热、血瘀
二、疼痛部位
1.头痛
(1)前额连眉棱骨痛
阳明经头痛
(2)后头连项痛
太阳经头痛
(3)头两侧痛
少阳经头痛
(4)巅顶痛
厥阴经头痛
颜之推敲
2.胸痛
(1)左胸心前区憋闷作痛,时痛时止
胸痹:痰瘀阻滞心脉
(2)胸背掣痛剧烈,面色青灰,手足清冷
真心痛
3.口渴咽干
夜间尤甚,颧赤盗汗,五心烦热
阴虚津亏
4.口渴而多饮
小便量多,形体消瘦
消渴病
5.渴不多饮
(1)兼身热不扬,心中烦闷,苔黄腻者
(2)兼身热夜甚,心烦不寐,舌红绛者
湿热证
热入营分证
(3)渴喜热饮而量不多,或水入即吐
痰饮内停
(4)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兼面色黧黑,或肌肤甲错
血瘀证
二、食欲减退
1.外邪
2.盗汗
睡则汗出,醒则汗止
阴虚证
颜之推敲
3.绝汗
病势危重,冷汗淋漓如水,面色苍白,肢冷脉微
亡阳
病势危重,汗热而黏如油,躁扰烦渴,脉细数疾
亡阴
4.战汗
全身寒战抖动,而后汗出
正邪抗争,提示疾病发展的转折点
二、局部汗出
1.头汗
(1)上焦热盛(2)中焦湿热(3)元气将脱(3)虚阳上越(4)进食辛辣、酒等
2.半身汗
1.寒热往来无定时
自觉时冷时热,一日多次发作而无时间规律
少阳病(半表半里证)
2.寒热往来有定时
(1)疟疾:恶寒战栗与高热交替发作,每日或二三日发作一次,
发有定时。兼剧烈头痛、口渴、多汗等;
(2)气郁化火及妇女热入血室:寒热往来,似疟非疟。
表3-问汗
一、特殊汗出
1.自汗
醒时汗出,活动尤甚
(1)气虚证
(2)阳虚证
湿温病
3.微热
(1)长期微热,劳累则甚,兼疲乏、少气、自汗
气虚发热
(2)时有低热,兼面白、头晕、舌淡、脉细等
血虚发热
(3)长期低热,兼颧红、五心烦热等
阴虚发热
(4)每因情志不舒而时有微,兼有烦渴、多尿、无汗等,至秋凉自愈者
气阴两虚发热
四、寒热往来
(2)虚证:胃阴虚、胃阳不足
颜之推敲
5.腹痛
6.腰痛
(1)实证:寒、热、寒湿、湿热、气滞、瘀血结石、虫积、食积
2)虚证:气虚、血虚、阴虚、阳虚
腹痛
(1)腰部经常酸软而痛
(2)腰部冷痛沉重,阴雨天加重
(3)腰部刺痛,或痛连下肢
(4)腰部突然剧痛,向少腹部放射,尿血
肾虚
寒湿
瘀血阻络或腰椎病变
结石
表5-问头身胸腹
特征:汗出常见于健侧,无汗半身常是病变部位。
多见于:痿病、中风及截瘫病人
3.手足心汗
阴经郁热熏蒸;阳明燥热内结;脾虚运化失常
表4-问疼痛
一、疼痛性质
1.胀痛
(1)气滞:胸、胁、脘、腹胀痛
(2)肝火上炎或肝阳上亢:头目胀痛
2.刺痛
瘀血
3.冷痛
(1)实证:寒邪阻滞
(2)虚证:阳气亏虚
4.灼痛
(1)实证:火邪窜络
厌食油腻,胁肋灼热胀痛,口苦泛恶
二、嗜睡
1、痰湿困脾,清阳不升
困倦嗜睡,头目昏沉,胸闷脘痞,肢体困重
2.脾失健运,清阳不升
饭后困倦嗜睡,纳呆腹胀,少气懒言
3.心肾阳虚,神失温养
精神极度疲惫,神识朦胧,困倦易睡,肢冷脉微
表8-问饮食口味
一、口渴欲饮
1.口干微渴
发热,脉浮数
邪热伤津不甚、
温热病初期
2.大渴喜冷饮
壮热,大汗出
里热炽盛
津液大伤
高热(39℃以上)持续不退,不恶寒只恶热
(1)里实热证—伤寒阳明经证
(2)温病气分阶段
2.潮热
(1)日哺潮热(阳明潮热):下午3-5时(申时)热势较高
阳明腑实证
(2)午后和夜间有低热
(3)骨蒸发热:热自骨内向外透发的感觉
阴虚火旺
(4)身热夜甚:发热以夜间为甚者
温病发热(热入营分,耗伤营阴)
(5)身热不扬::即肌肤初扪之不觉很热,但扪之稍久即感灼手,午后热甚,兼见头身困重等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