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名言;(2)了解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及其对后世的影响;(3)学会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处理人际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学会对比分析,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进行对比,加深理解;(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2)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学会关爱他人,提升人际关系的和谐度;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涵;(2)学会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处理人际关系;(3)了解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如何深入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涵;(2)如何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三、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涵。
2. 案例分析法:运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深入学习《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相关内容,了解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收集相关的现实生活中的案例。
2. 学生准备:预习《论语》相关内容,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表述;思考自己在生活中是否有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经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论语》及儒家思想;(2)引导学生关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名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相关内容;(2)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该名言的理解。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3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设计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3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设计下面是收集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3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设计,供大家阅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目标:【知识与潜力】理解和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和好处。
【过程与方法】透过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小事,深刻的理解和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和在现实生活中的好处,学会“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换位思考方式,养成善解人意的良好品德和习惯。
2、帮忙学生懂得并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会融洽人际关系,缓和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
教学重点:“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教学难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过程:环节一:视频导入1、播放电影《孔子》片段2、小组交流名言赏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基本意思是说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没有权利强加给别人。
环节二:生活在线细雨淅沥,秋风瑟瑟。
车靠站,上来一位中年妇女,她走进一个座位,打量了一番,皱起眉头,面露不悦,嘴里喃喃自语。
原先座位上不知哪位乘客不注意,滴了几滴水,弄湿了椅面。
她重选了一个空着的双人座位。
入座时,随手把她那滴着水的雨伞放在了旁边的座位上探究:1、中年妇女为什么会“皱起眉头,面露不悦”?2、你们认为她“喃喃自语”些什么?3、请你评价一下中年妇女的言行?生活在线(续)雨还在下,车继续行进。
放学后的我也上了这辆车,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
环节三:生活剧场材料:大人都喜欢逛商场,个性是妈妈。
但我们注意到:一个三四岁的小孩子总是不喜欢呆在商场里,尤其是人多热闹的商场。
这常常让大人们感到纳闷。
为什么商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就不能吸引小孩子呢探究:1、为什么小孩子不喜欢待在商场里?(透过学生亲身体验得出结论)2、在生活中,别人有没有强求我们干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当时你的情绪怎样样?环节四:生活感悟你不想被人欺骗,就不要欺骗别人;你不想被人伤害,就不要伤害别人;……环节五:情感升华展示两组图片,学生比较得出结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篇一:《己所不欲与勿施于人》语文组:刘东丽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逐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仁”的具体确切的含义3、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
(集中探讨“仁”与我们的生活)二、过程与方法:1、导入:孙叔敖埋蛇的故事孙叔敖为婴儿之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忧而不食。
母问其故,叔敖对曰:“闻见两头之蛇者必死,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其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其母曰:“吾闻有阴德者,天报之福,汝不死也.”及长,为楚令尹,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引导(引导学生评价孙叔敖的品格,进一步引出文题——己所不欲与勿施于人)2、诵读课文、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把握主旨。
(1)学生自读,解决生字词。
(2)师生齐读,熟悉文本,找出本文的中心词——仁(3)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思考问题。
A、“什么是仁”B、“怎样才能达到仁”C、“施仁后会如何”3、文本解读:(1)学生发言,解决问题。
(2)教师点评、明确a.什么是仁: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b.怎样才能达到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能近取譬。
c.施仁之后会怎样:天下归仁;在邦无怨,在家无怨;我欲仁,斯仁至矣;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3)当大家了解完孔子的仁之后,大家得到了哪些启发?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怎么做才是“仁”呢?接下来,让我们再一次与孔子亲密接触,看看我们应该怎样在现实生活中运用“仁”学。
A、克己复礼:克制自己,回复到礼的规定。
生活中,我们都会有很多欲望,有些欲望是合理的,而有些欲望则是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
比如教学楼前的山茶花开了,我相信许多同学都有想要摘取的欲望,但是,的规章制度里面有明确的规定:不得损坏公物,茶花是公物,所以我们就得抵住诱惑,这样做就是仁了。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多关心一点,多理解自己一点,可是我们可曾想过,我们是否也曾关心过老师,关注过老师,理解老师内心的苦衷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认识到这是一种重要的道德原则。
2.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良好品质。
3. 引导学生运用这一原则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2.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一原则。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深层含义。
2. 如何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运用这一原则。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及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例,引导学生运用原则解决实际问题。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践行原则的心得。
五、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导入主题,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教学过程:a. 导入: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故事,引发学生兴趣。
b. 讲解:阐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强调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重要性。
c. 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d. 总结: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第二课时: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践行原则。
教学过程:a. 案例展示:呈现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分析是否符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b. 讨论: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运用原则解决问题。
c. 分享: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践行原则的心得。
d. 总结:强调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重要性。
3. 第三课时:小组活动,培养人际交往能力。
教学过程:a. 活动布置:让学生分组,每组设计一个场景,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b. 活动进行:各小组进行角色扮演,展示运用原则的过程。
c. 点评:教师点评各小组的表现,引导学生总结经验。
d. 总结:强调在人际交往中践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义。
4. 第四课时:课堂小结,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过程:a. 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重要性和应用方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1教学目标:1.疏通文意,理解重点词句。
2.理解论语中仁——恕、礼、勇和孝的内涵,并联系现实生活。
3.辩证的看待孔子仁与礼、爱人的思想。
教学重点:梳理课文,全面了解“仁”的内涵。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联系实际生活,用“仁”指导自己的言行。
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从“仁”字的甲骨文中分析“仁”的内涵:仁,亲也。
从人,从二。
它不是一个单独的状态,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才能有“仁”。
2.第二、第五则材料,都是从哪个角度写孔子的仁的?结合生活实例谈你的体会。
明确:第二、第五则从“恕”的角度回答了什么是仁,属于道德范畴,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实例很多,例如:不喜欢被人嘲笑,因此也不要嘲笑别人等。
3.孔子除了回答什么是仁,也回答了如何能达到仁。
①第一则从哪个角度阐释仁?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孔子仁与礼二者关系的看法。
材料:孔子非常强调礼治,在政治方面,他要求统治者齐民以礼,要求人人守礼。
先秦人所谓礼有两个含义,一是社会制度,如赋税、等级制度等,二是婚丧等仪式,孔子所谓礼在其他方面,也很重要的是维护分封、世袭、等级制度。
这三种制度确定了贵族有种种特殊权利,孔子基本上都予以肯定。
——高亨《孔子思想三论》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
八佾》明确:这则孔子从政治统治角度阐述仁,并回答如何达到仁。
引高亨对孔子仁与礼的评价与借《论语。
八佾》中的一则,穿插孔子的礼制观念。
让学生从多个角度了解孔子的仁与礼。
孔子通过以仁复礼的思想某种程度上确实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应辩证的看待,他的仁礼思想对当今社会还是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此问题属于开放式回答,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②结合实际,谈谈你是否能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明确:此问意在让学生结合实际,从小处观照自己的言行。
③对于资质较高的颜渊,孔子做出了克己复礼的以为仁的解释和四个非礼的要求,对于资质平庸的樊迟,孔子又是如何解释仁的?明确:重点分析“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一句,材补充料:孔子所讲的爱,是一种封建意识形态,是和封建等级制度和宗法制联系在一起的。
高中高二语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高中高二语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教案:高中高二语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目标】1. 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和来源。
2. 掌握该成语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3. 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和人际交往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和内涵。
2. 探讨成语的背后含义和道德原则。
3. 分析现实生活中可以应用这一成语的情境。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义和价值。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一道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请学生谈谈最近有没有遇到什么不愉快的事情,这件事情是否与他们的做法有关?2. 引导思考:你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怎么处理才能更和谐?是否有什么原则或准则可以遵循?二、讲解成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0分钟)1. 解释成语的意义:亲身感受到的不愉快,不要去做给别人。
2. 引导学生举例说明成语的含义。
注:可以结合学生生活中的案例进行讲解,例如:如果你不喜欢被别人中伤,那就不要去中伤别人。
三、分组讨论(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探讨成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实际运用和反思。
2. 每个小组选取一个案例,让他们描述这个案例,阐述成语在这个案例中应该如何运用。
3. 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自己的想法,并与其他小组进行讨论和交流。
四、案例分享与总结(10分钟)1. 请每个小组代表将讨论结果分享给全班,让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补充。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道理的重要性和实践意义。
五、拓展学习(10分钟)1. 提示学生,这一道理也可以应用到社会和国际关系中。
2. 指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一道理推广到更广泛的范围中,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公民意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解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成语的含义和背后的道德原则,引导学生认识到人际交往中贵在尊重和理解他人的需要。
通过分组讨论和案例分享,学生有机会互相交流和思考如何将这一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其道德观和人际交往能力。
高二选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优秀教案
高二选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深刻含义,培养其换位思考、尊重他人的品质。
2.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
3.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
三、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文言文的阅读理解。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论语》中的经典语句,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让学生感受《论语》的魅力。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论语》中还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吗?那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三)课堂讲解1.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出处、背景及意义。
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
第二课时(一)课堂讨论1.让学生举例说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案例分析1.给学生提供一些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人物是否做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互动环节1.让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每组选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思考和计划。
第三课时(一)文言文阅读1.让学生阅读《论语》中关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文,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2.教师讲解文言文中的难点,帮助学生理解。
(二)课堂练习1.让学生完成关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练习题。
2.教师批改并讲解练习题,巩固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2.家长监督学生完成作业,并签字确认。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深刻理解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2.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较高,但仍有部分学生对于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存在困难。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语《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文言知识,发展阅读古文的基本功。
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的意义和内容。
3.审美鉴赏与创造:思考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在当今时代的价值4.文化传承与理解:吸收先人智慧,理解孔子思想的现代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
【教学难点】吸收先人智慧,理解孔子思想的现代价值【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解析目标翻开《论语》,圣人孔子从神坛上走了下来,走近他,我们会慢慢地感受到他那学识的广博,道德的高尚,和蔼的身影,亲切的笑容,深睿的智慧……走近他,我们需要了解他的思想的内核——仁。
什么是仁,也许谁也无法全部解说清楚。
但是从文字结构上看,“仁”就是“亻”旁加“二”,“二”有“多”的意思,很多人能够聚在一起和平共处,这就是“仁”。
本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仁”的倡导者孔子对他的弟子们是如何解说“仁”的。
二、诵读文本,整体感知1.学生齐读第一则、第二则、第三则和第五则,师纠正读音。
2.师示范朗读,学生思考孔子与自己的哪四位弟子围绕什么话题展开了谈话?预设:颜渊、仲弓、樊迟、子贡;仁3.学生齐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三、疏通文本,深挖内涵1.学生结合注释,梳理重点字词,疏通文意2.学生按照问题提示,结合注释,分组学习并展示成果。
(1)孔子认为什么是“仁”?请用原文内容回答。
(2)孔子认为应该如何做到“仁”?请用原文内容回答。
(3)孔子认为施“仁”后会如何呢?请用原文内容回答。
2.学生按照问题提示,结合注释,分组学习并展示成果。
(1)孔子认为什么是“仁”?请用原文内容回答。
(2)孔子认为应该如何做到“仁”?请用原文内容回答。
(3)孔子认为施“仁”后会如何呢?请用原文内容回答。
孔子论仁预设:第一则“颜渊问仁”(1)克己复礼(2)为仁由己;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3)天下归仁焉预设:第二则“仲弓问仁”(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要介绍《论语》的背景和作者孔子1.2 引导学生关注《论语》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学1.3 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第二章: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1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字面意思2.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这句话的深层含义第三章:案例分析与讨论3.1 教师提供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进行分析3.2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3.3 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全班进行交流和讨论第四章: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4.1 教师设计一些情景,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进行互动4.2 学生参与角色扮演,体验不同情境下的道德选择第五章:拓展思考与实践5.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个人和社会层面的意义5.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策划一项道德实践活动,如社区服务、慈善捐助等5.3 各小组汇报实践活动计划,全班进行交流和讨论教学设计说明:本教案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
通过导入、理解、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拓展思考与实践等环节,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并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通过小组合作和角色扮演等互动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
第六章:观看相关视频6.1 教师播放一部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题相关的电影或纪录片片段6.2 学生观看视频,并思考视频中人物如何践行这一道德原则6.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视频内容的讨论和分析第七章:小组讨论与分享7.1 教师提出一些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相关的话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7.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7.3 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全班进行交流和分享8.2 学生结合个人经历和感受,思考如何在生活中践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8.3 学生提交心得体会,教师进行评价和反馈9.1 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讨论进行小结,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9.2 教师布置一道与本节课主题相关的作业,让学生深入思考和练习9.3 学生完成作业,教师进行评价和反馈第十章:课程反思与评价10.1 教师引导学生对整个课程进行反思,思考自己的学习收获和不足之处教学设计说明:重点和难点解析一、课程导入解析:导入环节是激发学生兴趣和好奇心的重要环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并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原则的含义。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善于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的品质。
1.2 教学内容:引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原则,让学生思考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理解这一原则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将其融入到自己的行为中。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让学生了解这一原则的含义和重要性。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来理解并应用这一原则。
第二章: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深入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的意识。
2.2 教学内容: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让学生明白这是一种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一原则对个人和社会都是重要的。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让学生深入理解这一原则的含义。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这一原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第三章:应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1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如何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善良品质。
3.2 教学内容:讲解如何应用这一原则,让学生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提供具体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来应用这一原则。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让学生了解如何应用这一原则。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来应用这一原则。
第四章:培养同理心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并理解同理心的含义。
培养学生具备同理心,善于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4.2 教学内容:讲解同理心的含义,让学生明白同理心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培养自己的同理心。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让学生了解同理心的含义。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如何培养同理心。
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提高其对这一原则的理解和应用。
5.2 教学内容:鼓励学生思考如何进一步提升自己对这一原则的理解和应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在本章中,我们将学习到一种重要的道德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一原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思想之一,也是现代社会人际交往中的基本准则。
通过学习本章,学生将理解这一原则的内涵和意义,并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和实践。
1.2 教学目标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来源和背景。
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涵和意义。
学会在人际交往中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1.3 教学方法讲授: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来源、内涵和意义。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如何运用这一原则。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在不同情境下应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第二章: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1 课程内容在本章中,我们将深入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原则的内涵和意义。
2.2 教学目标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学会将这一原则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2.3 教学方法讲授: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如何运用这一原则。
第三章:应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1 课程内容在本章中,我们将学习如何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包括人际交往、工作、学习等方面。
3.2 教学目标学会在人际交往中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学会在工作和学习中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3.3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如何运用这一原则。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在不同情境下应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第四章:挑战与反思4.1 课程内容在本章中,我们将探讨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时可能遇到的挑战,并进行反思。
4.2 教学目标了解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可能遇到的挑战。
学会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4.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时可能遇到的挑战。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2. 培养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兴趣和理解。
3.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4. 引导学生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文及翻译。
2. 儒家思想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3.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文及翻译,阐述儒家思想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案例分析法:通过举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解决实际问题。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四、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论语》和儒家思想,引起学生兴趣。
2. 讲解原文:详细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文及翻译,解释其含义。
3. 阐述儒家思想:介绍儒家思想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其价值观。
4. 案例分析:举例分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体会其现实意义。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体会。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翻译能力:评估学生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文的翻译准确度。
3. 思考和分析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4. 作业和练习:布置相关的作业和练习,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教学资源:1. 《论语》文本:《论语》原著或简译本,用于学生阅读和理解原文。
2. 参考资料:关于儒家思想的学术论文、书籍或视频资料,用于教师备课和课堂拓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二课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谁提出来的,意思是什么。
2、通过度析实例来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真正内涵。
学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初步形成平等待人、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
3、提升社会交往水平和社会适合水平,养成积极健康的团队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
难点:学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初步形成平等待人、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
教学过程今天上课前,我们一起来完成一道选择题,请大家认真看题,仔细思考,大胆回答。
课件出示:假设你带着5种动物一起到野外去,它们分别是猴子、老虎、兔子、狗、大象。
四周环境危险重重,你不可能都将它们带到最后,不得不一一放弃。
那么,现在请你列出放弃它们的先后顺序。
注意:想想你做出这样选择的理由。
心中有了答案的请举手,采访三位同学。
师:课前做这个选择题的目的,不是为了寻找一个准确的答案,通过这个有趣的选择,测试一下,你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是否在过多地考虑自己的需要,而无视他人的感受?对照心中的答案,问问自己吧,无论你放弃哪一种动物,它们都会很伤心……人和动物是这样,人和人之间的交往更应该考虑考虑他人的感受,所以,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对我们来说,很有必要,那就是(投影),齐读课题,板书课题。
(一)自主学习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谁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师: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思想流传至今,对后代的影响极其长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不能施加给别人。
2、 P5右下角有个小资料,请大声朗读。
读了小资料,你知道了什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但成为我国千百年来人们待人处事的黄金法则,也被世界很多国家所推崇,法国的《宪法》就收录了这句话。
(二)经典故事几千年以来,“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传统美德故事数不胜数,请大家打开课本P5读美德故事《买屋让屋》,边读边思考:思考:苏轼为什么买屋?被流放后的苏轼居无定所,风餐露宿,可能住过什么地方?为什么又让屋?不是很傻吗?他的哪些行为令你感动?苏轼买屋让屋的故事给我们带来很多感动,对待他人心中没有只装着自己,他懂得顾及他人的感受(板:顾及他人感受),忧人之忧,解人之困,千百年来,他身上的这种美德依旧闪光,值得学习和发扬。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在本章中,我们将学习到一项重要的道德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一原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也是儒家学派的核心教导之一。
通过学习这一原则,我们可以了解到如何尊重他人,关爱他人,以及如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1.2 教学目标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背景和意义。
掌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培养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良好品质。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并学会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一原则。
第二章: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1 理论解析在本节中,我们将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原则进行深入的解析,了解其背后的哲学思想和道德价值。
2.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义和应用。
2.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分享彼此的体会和心得。
第三章:实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1 情景模拟设计一些情景模拟,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实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提高其道德素养。
3.2 角色扮演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体验不同角色在面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时的思考和决策过程。
3.3 反思与总结让学生对自己在实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反思和总结,分享自己的体会和收获。
第四章:培养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品质4.1 课堂讲解讲解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这样的品质。
4.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行为。
4.3 个人反思让学生写下自己在尊重他人、关爱他人方面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的措施。
第五章:课程总结与展望5.1 课程总结对本课程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成长。
5.2 展望未来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持续实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培养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品质,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章节;(2)了解孔子的思想体系和伦理道德观念;(3)学会如何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处理人际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章节;(2)学会运用孔子的思想体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明白为人处世的道理;(2)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关爱他人的精神;(3)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品质的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理解《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2)掌握孔子思想体系和伦理道德观念;(3)学会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处理人际关系。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孔子思想体系;(2)如何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文本内容,阐述孔子的思想体系;2. 互动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分享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的理解和应用;3. 案例分析法:提供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迹,引导学生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进行分析评价。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练掌握《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文本内容,了解孔子的思想体系;2. 学生准备:预习《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章节,了解孔子的思想体系;3. 教学素材:准备好相关案例,以便进行案例分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章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讲解文本:详细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文本内容,阐述孔子的思想体系;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分享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的理解和应用;4. 案例分析:提供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迹,引导学生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进行分析评价;5. 小结与作业: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第一章: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实践这一原则。
1.2 教学内容:引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概念。
解释这句话的含义,即不要对别人做自己不希望发生的事情。
1.3 教学活动:通过一个故事或情景来引出这个主题,例如一个人不喜欢被嘲笑,他也不应该嘲笑别人。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和例子。
第二章:理解他人的感受2.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他人的感受。
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的需求和感受。
2.2 教学内容:讨论为什么我们应该理解他人的感受。
分享一些方法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感受,例如倾听、观察和非语言沟通。
2.3 教学活动: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不同的情境,体验不同角色的感受。
小组讨论,分享在角色扮演中的体验和观察到的他人感受。
第三章:尊重他人的权利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权利,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权利。
引导学生学会在冲突中寻求平衡,不侵犯他人的权利。
3.2 教学内容:讨论为什么尊重他人的权利很重要。
分享一些尊重他人权利的例子,例如不抄袭他人的作品、不侵犯他人的隐私等。
3.3 教学活动: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经历的或知道的权利侵犯案例。
角色扮演活动,模拟在不同情境下如何尊重他人的权利。
第四章:实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4.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确保不伤害他人。
4.2 教学内容:讨论如何在不同情境下应用这个原则,例如在学校、家庭和社交场合。
分享一些实践这个原则的技巧,例如主动帮助他人、避免八卦和恶意评论等。
4.3 教学活动: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实践中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设计一个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在特定情境下如何实践这个原则。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并总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小学拓展第一单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
小学拓展第一单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培养小学生的友善与关爱引言:在当代社会,建立友善、关爱的价值观对于每个人都非常重要。
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向小学生传授这些价值观,并通过教学设计来培养他们的友善与关爱能力。
本次教学设计针对小学拓展第一单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旨在教导学生能够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培养良好的行为礼仪和人际关系能力。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味着对他人怀有友善和关爱之心。
2.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乐于助人的价值观。
3.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礼仪,养成尊重他人的好习惯。
4. 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与活动1. 活动一:情景剧表演根据故事情节编写一段小剧本,让学生在小组中扮演不同角色进行表演。
这个小剧本讲述的是两个好朋友之间发生矛盾的故事,在冲突中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
活动目的: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体验他人的感受,理解己所不欲的重要性。
2. 活动二:绘画展览让学生运用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图画的形式表达他们所理解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场景,如教室、家庭或社区等。
活动目的:通过绘画展览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同时培养他们理解他人的能力。
3. 活动三:互助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个任务。
例如,帮助老师整理教室、清理图书馆、照顾学校花园等。
每个小组需要共同协作完成任务,并在完成后分享他们的感受和经验。
活动目的:通过互助小组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助人和团队合作的意识。
4. 活动四:故事分享要求学生带来一个自己喜欢的故事,故事要有关于友善与关爱的主题。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或者想象创作一个故事。
每个学生轮流分享他们的故事,并进行讨论。
活动目的:通过故事分享和讨论,加深学生对友善与关爱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1. 合作教学法:鼓励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和活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_3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同学各方面的力气,从而使同学获得良好的进展。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我细心整理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关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一、学问目标1、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2、了解偏激或走极端的思维习惯在现实生活中的不良后果;3、懂得什么是换位思考;4、知道相互支持的具体表现及要求;二、力气目标1、学会表达自己的宽容;2、学会助人、乐于助人;三、德育目标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凡事多站在别人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与人交往中懂得相互之间需要关怀与支持,从而为树立良好的团队精神打下较好的基础。
重点:相互支持的重要性难点:在生活中怎样做到宽容课时支配:1课时课堂教学设计一、创设情景,开放话题古代的前贤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富有哲理、耐人寻味、给人启迪、幽默隽永的妙语箴言。
这些格言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他们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和熟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便是这千万条格言中的一句,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以发觉这句话的被人们熟知和推崇的程度。
它告知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当将心比心,不要把自己厌恶,自己视为苦痛、灾祸的东西强加给别人。
但是现实生活中真刚要做到这一点,却不是那么简洁做的事情,今日,我们就一起来领悟和实践前贤的至理名言。
请大家畅所欲言,用自己的话表达你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解。
(同学沟通)二、师生互动,开放活动【老师提问】:有谁情愿依据动画片意境编个故事?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名叫孙叔敖的人,小时候,他在路上见到一条两头蛇,赶快把蛇杀死并且深深地埋起来。
当时传奇见到这种两头蛇的人必死无疑,孙叔敖哭着告知妈妈。
妈妈问他:“那条蛇现在在哪里?”他回答说:“怕它再害别人,已经把它杀死埋起来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识记本节选中的基础知识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翻译文中重点句子分析作者观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
(重点理解“什么是仁”“怎样才能达到仁”“为什么这样做就可以达到仁”)
教学难点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
(集中探讨“仁”与我们的生活)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型:多媒体授课
教学方法:诵读法、启发、小组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欣赏修身名言
你们要别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他们.
你们要别人怎样待你们,你们就得怎样待别人。
----耶稣
最高贵的宗教是这样的——你自己喜欢什么,就该喜欢别人得什么;你自己觉得什么是痛苦,就该想到对别的所有人来说它也是痛苦。
---穆罕默德
人应当到处漫游,自己想得受到怎样的对待,就应该怎样对待万物。
----苏特拉克里
以上修身名言在中华民族早已有这样的思想。
那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现在我们就一起跟随孔子及弟子去感悟其中的内涵。
【我的课堂我做主】
一、自主合作疏通课文
•两边:选段 2 4 6 8
•中间:选段 1 3 57 9
•小杨老师:巡回指导,解疑释惑
•合作方式:先自主,后合作,四人合作。
•内容任务:通译选段,一人发言,一人梳理文言知识。
•时间安排:10分钟
说明:一方面调动学生阅读课文的积极性,感知课文;另一方面,学生自主学习,打破教师包办的僵局,让学生成为真正的课堂主人。
二、小组代表发言,一人通译选段,一人梳理文言词汇
说明:小组合作,回答多媒体呈现的问题
1、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译:不合乎礼的不要看,不合乎礼的不要,不合乎礼的不要说,不合乎礼的不要做。
2、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译:所谓“仁”者,自己想要站得住,就要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达,就要使别人通达。
三、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本章节中孔子究竟要告诉我们哪些关于“仁”的内容呢?请大家根据屏幕上的提示找出文本中的相关句子。
多媒体呈现的问题什么是仁?怎样做才能达到“仁”,施“仁”之后会怎么样?
说明: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筛选整合文中信息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a.克己复礼为仁。
(什么叫克己复礼。
克己复礼后会怎么样:天下归仁。
什么样的行为是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是什么。
怎么样: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c.爱人,知人(是什么。
怎样做: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d.其“恕”乎?
e.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f.我欲仁,斯仁至矣!
g.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h.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概括)
a.什么是仁: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b.怎样才能达到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能近取譬。
c.施仁之后会怎样:天下归仁;在邦无怨,在家无怨;我欲仁,斯仁至矣;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教师总结什么是仁:仁就是要克制自己,回复到礼的规定。
就是在平时不要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强加给别人,就是自己要站得住就得帮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达就使别人先通达。
从字面意义的理解上看,孔子认为人在生活中不能纵放自己的欲望,而应该以礼来要求自己;生活中要推己及人,宽以待人,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团结合作。
四、问题探索。
仁’是一个很抽象的东西,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呢?请把自己有关‘仁’的体会用文字写出来,与其它同学们交流。
从自处的角度来看:
从处世的角度来看:
五、老师分享:(多媒体介绍“仁”与生活)
正如孔子所说,其实要做到仁并不难,只要你想做。
当大家了解完孔子的仁之后,大家得到了哪些启发?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怎么做才是“仁”呢?接下来,让我们再一次与孔子亲密接触,看看我们应该怎样在现实生活中运用“仁”学。
(1)克己复礼:克制自己,回复到礼的规定。
生活中,我们都会有很多欲望,有些欲望是合理的,而有些欲望则是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
比如教学楼前的山茶花开了,我相信许多同学都有想要摘取的欲望,但是,学校的规章制度里面有明确的规定:不得损坏公物,茶花是公物,所以我们就得抵住诱惑,这样做就是仁了。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从班级中凳子被偷偷换掉的生活小事说起。
生活中,我们总是希望别人对我们好一点,但很少想到自己对别人好一点。
说一点最简单的,我们总是希望老师多关注我们一点,多关心一点,多理解自己一点,可是我们可曾想过,我们是否也曾关心过老师,关注过老师,理解老师内心的苦衷呢。
也许,我们也总希望朋友多为自己做一点事,爸妈多给自己一点爱,一点理解……或许,从今天开始,当我们想到这一个的时候,希望大家都能够想这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爱人
仁其实很简单,只要你懂得爱人就可以了。
你可否意识到,你身边的每个人都很重要,你是否曾经关注过他们,杨峥是太和县第一中学高二(22)班的学生。
他创办了“阡陌爱心社”并担任社长一年多,带领同学关爱孤残儿童和残疾人;他勇敢地签署了遗体(器官)捐献协议,用另一种方式延续生命;他坚持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注册成为中国青年志愿者、红十字志愿者。
(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当你想要站得住的同时,也要让别人站得住;但你想要自己全面的话,也要让别人
事业发达。
而不是建立在推倒别人而自己站稳了,也不是损害他人发展了自己。
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推己及人,我们想到的,别人也会想到;我们想做的,别人也会有同样的想法。
所以,只要每个人都能够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和包容的心来面对他们的时候,那么,整个社会就和谐了。
总结:学以致用。
了解了仁的思想,我们大可以在生活中加以施行。
也许一开始我们的力量是微薄的,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坚持,我们能够严格要求自己,那么,以我们为中心,他人也以我们为榜样,这样,和谐社会又怎么可能建设不起来呢?
六、诵读读经典,感悟人生
从生活到智慧,从智慧到著书立说,从文本再到生活,今天我们在汲取先圣的生存智慧的营养,明天,我们虽然不能成为圣人,但我们绝对可以说我们一直正在沿着圣人为我们描绘的蓝图在建设和发展着我们的文化,再此,请让我们再一次用真诚来朗读这么几句话: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七、直通高考
(2012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
(5分)
《论语•乡党》:“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
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
’,问马。
”
23.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
(2分)
(1)
(2)
24.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
(3分)
参考答案
(1)贵人贱马
(2)人、马并重(或“先人后马”)
24.这种句读体现了后儒对孔子的推崇,但“人马并重”并非孔子的本意。
因为孔子的“仁”并非兼爱,他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
说明:2014年高考侧重中华传统文化的考察,加大了选修课的考察力度。
请你多多关注
八、作业设计
学习了本章节,大家会有很多的感悟。
请结合你对“仁”理解,拟一份面向全校师生的倡议书,倡议大家都能以“仁”为行动准则,积极投身到和谐一中的建设中来。
要求:1.字数不少于400字。
2.符合倡议书的写作要求
九、板书设计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什么是仁
怎样才能达到仁
施仁之后会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