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名言;(2)了解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及其对后世的影响;(3)学会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处理人际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学会对比分析,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进行对比,加深理解;(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2)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学会关爱他人,提升人际关系的和谐度;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涵;(2)学会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处理人际关系;(3)了解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如何深入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涵;(2)如何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三、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涵。

2. 案例分析法:运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深入学习《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相关内容,了解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收集相关的现实生活中的案例。

2. 学生准备:预习《论语》相关内容,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表述;思考自己在生活中是否有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经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论语》及儒家思想;(2)引导学生关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名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相关内容;(2)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该名言的理解。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篇一:《己所不欲与勿施于人》语文组:刘东丽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逐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仁”的具体确切的含义3、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

(集中探讨“仁”与我们的生活)二、过程与方法:1、导入:孙叔敖埋蛇的故事孙叔敖为婴儿之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忧而不食。

母问其故,叔敖对曰:“闻见两头之蛇者必死,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其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其母曰:“吾闻有阴德者,天报之福,汝不死也.”及长,为楚令尹,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引导(引导学生评价孙叔敖的品格,进一步引出文题——己所不欲与勿施于人)2、诵读课文、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把握主旨。

(1)学生自读,解决生字词。

(2)师生齐读,熟悉文本,找出本文的中心词——仁(3)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思考问题。

A、“什么是仁”B、“怎样才能达到仁”C、“施仁后会如何”3、文本解读:(1)学生发言,解决问题。

(2)教师点评、明确a.什么是仁: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b.怎样才能达到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能近取譬。

c.施仁之后会怎样:天下归仁;在邦无怨,在家无怨;我欲仁,斯仁至矣;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3)当大家了解完孔子的仁之后,大家得到了哪些启发?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怎么做才是“仁”呢?接下来,让我们再一次与孔子亲密接触,看看我们应该怎样在现实生活中运用“仁”学。

A、克己复礼:克制自己,回复到礼的规定。

生活中,我们都会有很多欲望,有些欲望是合理的,而有些欲望则是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

比如教学楼前的山茶花开了,我相信许多同学都有想要摘取的欲望,但是,的规章制度里面有明确的规定:不得损坏公物,茶花是公物,所以我们就得抵住诱惑,这样做就是仁了。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多关心一点,多理解自己一点,可是我们可曾想过,我们是否也曾关心过老师,关注过老师,理解老师内心的苦衷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认识到这是一种重要的道德原则。

2.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良好品质。

3. 引导学生运用这一原则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2.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一原则。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深层含义。

2. 如何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运用这一原则。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及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例,引导学生运用原则解决实际问题。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践行原则的心得。

五、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导入主题,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教学过程:a. 导入: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故事,引发学生兴趣。

b. 讲解:阐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强调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重要性。

c. 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d. 总结: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第二课时: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践行原则。

教学过程:a. 案例展示:呈现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分析是否符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b. 讨论: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运用原则解决问题。

c. 分享: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践行原则的心得。

d. 总结:强调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重要性。

3. 第三课时:小组活动,培养人际交往能力。

教学过程:a. 活动布置:让学生分组,每组设计一个场景,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b. 活动进行:各小组进行角色扮演,展示运用原则的过程。

c. 点评:教师点评各小组的表现,引导学生总结经验。

d. 总结:强调在人际交往中践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义。

4. 第四课时:课堂小结,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过程:a. 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重要性和应用方法。

语文人教版高中选修系列 先秦诸子选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案

语文人教版高中选修系列 先秦诸子选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案【文题解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语出《论语·颜渊》,是孔子的弟子仲弓问仁时,孔子所作的回答。

其意思是说,自己不愿意遭受的事,不强加给别人。

孔子又将这八个字概括为一个字“恕”,它在根本点上是跟“仁”相同的,所以人们常常把它看成是仁的实践原则。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通常被人们看成是伦理的消极原则(即否定性的原则),因为它似乎只是强调人“不要”做什么。

其实,它暗含着一种积极的、正面的、肯定的伦理原则:己所欲,施于人。

孔子明确地把这种意思表述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就是说,自己想要站得住,就得让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达,就要使别人通达。

在孔子那个时代,这一原则意味着:自己对臣下有所期望,就按照这期望来事君;自己对儿子有所期望,就按照这期望来事父;自己对弟弟有所期望,就按照这期望来事兄;自己对朋友有所期望,就按照这期望来对待朋友。

放到我们这个时代,这一原则可以浅显地理解为:自己期望幸福,所以使别人幸福;自己期望顺利,所以使别人顺利;自己期望得到尊敬,所以尊敬别人……【目标锁定】1.重点掌握文言实词“病”“举”以及词类活用现象,能翻译课文。

2.理解孔子思想人格的核心“仁”的内涵,并思考“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

【目标达成】一、语基梳理1.字音字形①雍.( ) ②皋陶..( ) ③譬.( )④弘.毅( ) ⑤枉.( )2.通假举要①举直错.诸枉:____________②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____________③知.者利仁:____________3.实词类举(1)常见实词①天下归.仁焉:____________②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____________③使民如承.大祭:____________④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____________⑤尧舜其犹病.诸:____________⑥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____________(2)一词多义①归⎩⎪⎨⎪⎧秦伯归.女五人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臣请完璧归.赵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②事错误!③举错误!(3)词类活用①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__________②不仁者远.矣:__________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__________④不可以长处乐.:__________⑤仁者安.仁,知者利.仁:__________⑥尧舜其犹病.诸:__________(4)古今异义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

电子教案: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电子教案: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4)克己复礼为仁判断句
3、注意特殊词语的用法。
诸、其
4.文句选译。
(1)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2)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共同回顾
齐读相关内容
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句式。
笔译
学习孔子
惜时如金刻苦攻读的精神
积累相关文学常识,拓展名著的了解把握
知识讲解记忆
(三)文本解读,理解文本内容及内涵。(侧重1、2、4、5、8则)
2、如何才能够实现“仁”呢?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实现“仁”关键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3、“仁与生活”
(1)孔子的“仁”的学说蕴含着哪些值得弘扬的思想精华?
(2)我们身边的“仁”
思考讨论
合作探究
分组整合
推荐作答
集体补充
培养古文理解的实际能力和合作互助的精神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在汲取先圣的生存智慧的营养,明天,我们虽然不能成为圣人,但我们绝对可以说我们一直正在沿着圣人为我们描绘的蓝图在建设和发展着我们的文化。
(1)我们节选的小标题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请大家联系自身生活,谈一谈生活中哪些事情和这句话是相联系的。(尽量使用实例)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本章节中孔子究竟要告诉我们哪些关于“仁”的内容呢?请大家根据屏幕上的提示找出文本中的相关句子。(筛选整合文中信息)
内涵——措施——效果(见课件)
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
教学重点
1、翻译选段。2、整理文言知识。
教学难点
1、对“仁”的思想主张的把握,了解其含义。
2、联系现实来应用这种思想,并且引导学生要摒弃不足之处。
教具
多媒体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1教学目标:1.疏通文意,理解重点词句。

2.理解论语中仁——恕、礼、勇和孝的内涵,并联系现实生活。

3.辩证的看待孔子仁与礼、爱人的思想。

教学重点:梳理课文,全面了解“仁”的内涵。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联系实际生活,用“仁”指导自己的言行。

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从“仁”字的甲骨文中分析“仁”的内涵:仁,亲也。

从人,从二。

它不是一个单独的状态,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才能有“仁”。

2.第二、第五则材料,都是从哪个角度写孔子的仁的?结合生活实例谈你的体会。

明确:第二、第五则从“恕”的角度回答了什么是仁,属于道德范畴,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实例很多,例如:不喜欢被人嘲笑,因此也不要嘲笑别人等。

3.孔子除了回答什么是仁,也回答了如何能达到仁。

①第一则从哪个角度阐释仁?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孔子仁与礼二者关系的看法。

材料:孔子非常强调礼治,在政治方面,他要求统治者齐民以礼,要求人人守礼。

先秦人所谓礼有两个含义,一是社会制度,如赋税、等级制度等,二是婚丧等仪式,孔子所谓礼在其他方面,也很重要的是维护分封、世袭、等级制度。

这三种制度确定了贵族有种种特殊权利,孔子基本上都予以肯定。

——高亨《孔子思想三论》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

八佾》明确:这则孔子从政治统治角度阐述仁,并回答如何达到仁。

引高亨对孔子仁与礼的评价与借《论语。

八佾》中的一则,穿插孔子的礼制观念。

让学生从多个角度了解孔子的仁与礼。

孔子通过以仁复礼的思想某种程度上确实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应辩证的看待,他的仁礼思想对当今社会还是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此问题属于开放式回答,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②结合实际,谈谈你是否能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明确:此问意在让学生结合实际,从小处观照自己的言行。

③对于资质较高的颜渊,孔子做出了克己复礼的以为仁的解释和四个非礼的要求,对于资质平庸的樊迟,孔子又是如何解释仁的?明确:重点分析“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一句,材补充料:孔子所讲的爱,是一种封建意识形态,是和封建等级制度和宗法制联系在一起的。

(完整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docx

(完整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docx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一、教学目1.知目:本中的基知(《》)2.技能目:通翻文中重点句子分析作者点(翻《》)3.情感目: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代价。

二、教学重点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

(重点理解“什么是仁”“怎才能达到仁”“ 什么做就可以达到仁”)三、教学点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代价。

(集中探“仁”与我的生活)四、安排: 1.5 ( 0.5 ,达到知、技能目,本1)五、型:多媒体授六、教学方法:启、探究七、教学程1.翻开《》,圣人孔子从神上走了下来,我看到了一位真、坦率的者,看到了一位尊重学生个性的者,看到了一位在学生心目中如日、如月、如天的者,看到了一位学生感到“仰而弥高,之弥” 的者,看到了一位充智慧的智者,正所“学高,德高范”,他堪称“万世表”。

走近他,我会慢慢地感受到他那学的广博,道德的高尚,和的身影,切的笑容,深睿的智慧⋯⋯走近他,我需要了解他的思想的内核——仁。

什么是仁,也也无法全部解清楚。

从文字上看,仁就是人旁加二,二有多地意思,很多人能聚在一起和平共,就是仁。

那么怎才能聚集在一起和平共呢?那内容可就多了。

下面,我将来了解一下仁的倡者孔子此是怎么解的。

接下来,大家集体背第四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学生集体背。

(落背,活堂氛)教:其,文言文的感培养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靠朗来完成。

在平,只要你想,敢,然后大声,就可以出味道,出情感,出人生。

“ 狂文”,我一起在文言文的大地上狂,略文言文朴的土地我的享受。

3.文本解:(1)我的小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句是什么意思呢?大家系自身生活,一生活中哪些事情和句是相系的。

(尽量使用例)(整体感知文本)生活中,我是希望人我好一点,但很少想到自己人好一点。

一点最的,我是希望老多关注我一点,多关心一点,多理解自己一点,可是我可曾想,我是否也曾关心老,关注老,理解老内心的苦衷呢。

也,我也希望朋友多自己做一点事,爸多自己一点,一点理解⋯⋯或,从今天开始,当我想到一个的候,希望大家都能想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最新11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最新11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最新11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1教学目标1.初步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态度。

2.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3.理解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4.领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实质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活动教学法、小组讨论法教学过程环节一:课堂导入多媒体播放《论语》中的一段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话的意思,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这句话的意思。

教师趁机导入今天的新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家一起来学习一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环节二:新课讲授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和要求活动一:设疑启思多媒体播放案例:某班一度流行给同学起外号,那些难听的外号一旦落到谁的头上,谁就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心里有一种羞辱感。

其实,谁都不愿意成为被取笑的对象,即使那些喜欢捉弄别人的人也是如此。

问题:你有过被人“捉弄”的经历吗?如果有,当时心里是什么滋味?自己不喜欢的事能强加于别人吗?为什么?自己喜欢的事就一定能够强加于人吗?为什么?学生分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就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善解人意,对人持平等、尊重和友善的态度。

采取什么方式对待他人,先要设身处地得想一想,如果自己是对方,是否愿意受到这种对待。

如果我们不愿意,那么我们就不能以此对待他人。

2.“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含义和要求活动二:情景表演小乔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住进学校的集体宿舍之后,小乔得到同学的许多关照,却对别人漠不关心。

久而久之,同学渐渐疏远了她。

找学生分别饰演小乔、小乔的父母、小乔的同学,分为家里和学校两个场景进行表演。

表演完后,请同学们思考:同学们疏远小乔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想得到别人的关照,应该如何对待他人?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总结:《论语》中有另外一句话:“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在谋求自己生存发展的同时,也要帮助别人生存与发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优质课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优质课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优质课教案课题组织形式XXX《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总课时1第1课时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性实验教学知识目标识记本节选中的文言基础知识。

能力目标通过翻译文中重点句子分析XXX对“仁”的观点。

教学目标体会《论语》中“仁”的思想主张的道德价值观,并用情感目标它来指导我们的生活。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翻译重点选段,对“仁”的思想主张的把握。

理解XXX理想人格的核心“仁”,联系现实来应用这种思想。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

释义法、诵读法、探究法、举例应用法(1)课前让学生结合注释对文本进行疏通,画出不理解的字句,找教学准备出疑难问题;2)学生通过网络资源搜集关于《论语》及XXX的介绍。

教材版本教学过程教师举动一、导入上节课我们谈社会责任感的时候说到“鸟兽不可与同群”,人是社会性的,人不可能脱离群体而独自生活,以是我们理应为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做进献,理应积极地入世。

可是,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愿望,每一个人都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论语》,从书中寻找答案吧!一部深远影响中国社会的儒家经典,其中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哲理?穿越两千多年的时光地道,它的思想精华在今天是否还可以闪烁出智慧的光芒?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教学内容学生举动投影1显示课题备课札记投影2XXX有自己的性情,那末,人与人之间怎样才能和平相处二、知识梳理,解读选段一)感悟语言,享受语言投影3研究必备欢迎下载1.学生自由大声朗读全文一遍2.全班齐读课文一遍3.教师点评师:XXX的学生都喜欢问问题,本课中涉及到几个学生?分别是谁呢?XXX:……师:XXX是有问必答呀。

在这六个学生当中,有一个成绩不太好的,或者说是领悟力不太高的是谁啊?XXX:……师:你们是怎么看出来的?XXX:……师:XXX真的是反应迟钝吗?XXX:……师:因为他在思考一个困难。

是甚么呀?XXX:……师:虽然我们不可以回到两千多年前往听XXX上课,但我们自己可以模仿一下其时的课堂。

论语十二章教案(4篇)

论语十二章教案(4篇)

论语十二章教案(4篇)《论语》十二章教案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诵读《论语》一书中记录的孔子关于“学习”的言论。

2.指导学生如何积累和诵读经典的方法。

教学重点:指导积累和记诵经典的方法。

教学难点:结合经典谈感受。

教学过程:复习一、创设情境,回忆孔子的言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二、初步了解孔子和《论语》出示白板:20世纪末,8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会巴黎,发表了著名的《巴黎宣言》,指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前,从一个人那里汲取智慧”。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这被科学家敬仰的人物,就是我们中国的孔子。

(简介孔子)孔子—我中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尊称孔子,我国春秋末期鲁国陬邑(现山东曲阜)人。

他从小生活贫困,由于勤奋好学,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人。

他曾办过私学,据说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

孔子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曾周游列国,晚年从事整理和传播古籍的工作,整理了《诗》、《书》、《礼》、《易》等古代文献,编著了《春秋》。

师:同学们,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感觉到孔子是怎样一个人生:孔子是一位教育家,思想家。

生:孔子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

师:在《论语》一书里,有这样一句话是写孔子外貌的。

(出示白板):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师:这里的“子”指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温和又严肃,威严而又不凶猛,庄重而安详。

孔子的思想,尽管是两千年以前的,但它对人类具有永恒的意义。

你知道孔子说过哪些智慧的话语吗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生:寝不语,食不言。

生:……师:(展示《论语》一书),孔子说的这些话,全部在《论语》这部书中,《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徒弟的言行。

全书共20篇,500多章。

三、指导诵读师:今天,我们主要诵读《论语》一书记录的孔子关于“学习”的言论。

(小黑板出示)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并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原则的含义。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善于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的品质。

1.2 教学内容:引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原则,让学生思考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理解这一原则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将其融入到自己的行为中。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让学生了解这一原则的含义和重要性。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来理解并应用这一原则。

第二章: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深入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的意识。

2.2 教学内容: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让学生明白这是一种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一原则对个人和社会都是重要的。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让学生深入理解这一原则的含义。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这一原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第三章:应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1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如何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善良品质。

3.2 教学内容:讲解如何应用这一原则,让学生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提供具体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来应用这一原则。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让学生了解如何应用这一原则。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来应用这一原则。

第四章:培养同理心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并理解同理心的含义。

培养学生具备同理心,善于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4.2 教学内容:讲解同理心的含义,让学生明白同理心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培养自己的同理心。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让学生了解同理心的含义。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如何培养同理心。

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提高其对这一原则的理解和应用。

5.2 教学内容:鼓励学生思考如何进一步提升自己对这一原则的理解和应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在本章中,我们将学习到一种重要的道德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一原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思想之一,也是现代社会人际交往中的基本准则。

通过学习本章,学生将理解这一原则的内涵和意义,并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和实践。

1.2 教学目标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来源和背景。

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涵和意义。

学会在人际交往中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1.3 教学方法讲授: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来源、内涵和意义。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如何运用这一原则。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在不同情境下应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第二章: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1 课程内容在本章中,我们将深入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原则的内涵和意义。

2.2 教学目标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学会将这一原则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2.3 教学方法讲授: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如何运用这一原则。

第三章:应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1 课程内容在本章中,我们将学习如何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包括人际交往、工作、学习等方面。

3.2 教学目标学会在人际交往中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学会在工作和学习中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3.3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如何运用这一原则。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在不同情境下应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第四章:挑战与反思4.1 课程内容在本章中,我们将探讨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时可能遇到的挑战,并进行反思。

4.2 教学目标了解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可能遇到的挑战。

学会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4.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时可能遇到的挑战。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2. 培养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兴趣和理解。

3.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4. 引导学生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文及翻译。

2. 儒家思想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3.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文及翻译,阐述儒家思想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案例分析法:通过举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解决实际问题。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四、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论语》和儒家思想,引起学生兴趣。

2. 讲解原文:详细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文及翻译,解释其含义。

3. 阐述儒家思想:介绍儒家思想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其价值观。

4. 案例分析:举例分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体会其现实意义。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体会。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翻译能力:评估学生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文的翻译准确度。

3. 思考和分析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4. 作业和练习:布置相关的作业和练习,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教学资源:1. 《论语》文本:《论语》原著或简译本,用于学生阅读和理解原文。

2. 参考资料:关于儒家思想的学术论文、书籍或视频资料,用于教师备课和课堂拓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在本章中,我们将学习到一项重要的道德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一原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也是儒家学派的核心教导之一。

通过学习这一原则,我们可以了解到如何尊重他人,关爱他人,以及如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1.2 教学目标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背景和意义。

掌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培养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良好品质。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并学会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一原则。

第二章: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1 理论解析在本节中,我们将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原则进行深入的解析,了解其背后的哲学思想和道德价值。

2.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义和应用。

2.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分享彼此的体会和心得。

第三章:实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1 情景模拟设计一些情景模拟,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实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提高其道德素养。

3.2 角色扮演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体验不同角色在面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时的思考和决策过程。

3.3 反思与总结让学生对自己在实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反思和总结,分享自己的体会和收获。

第四章:培养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品质4.1 课堂讲解讲解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这样的品质。

4.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行为。

4.3 个人反思让学生写下自己在尊重他人、关爱他人方面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的措施。

第五章:课程总结与展望5.1 课程总结对本课程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成长。

5.2 展望未来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持续实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培养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品质,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章节;(2)了解孔子的思想体系和伦理道德观念;(3)学会如何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处理人际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章节;(2)学会运用孔子的思想体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明白为人处世的道理;(2)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关爱他人的精神;(3)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品质的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理解《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2)掌握孔子思想体系和伦理道德观念;(3)学会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处理人际关系。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孔子思想体系;(2)如何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文本内容,阐述孔子的思想体系;2. 互动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分享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的理解和应用;3. 案例分析法:提供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迹,引导学生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进行分析评价。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练掌握《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文本内容,了解孔子的思想体系;2. 学生准备:预习《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章节,了解孔子的思想体系;3. 教学素材:准备好相关案例,以便进行案例分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章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讲解文本:详细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文本内容,阐述孔子的思想体系;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分享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的理解和应用;4. 案例分析:提供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迹,引导学生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进行分析评价;5. 小结与作业: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_3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_3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同学各方面的力气,从而使同学获得良好的进展。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我细心整理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关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一、学问目标1、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2、了解偏激或走极端的思维习惯在现实生活中的不良后果;3、懂得什么是换位思考;4、知道相互支持的具体表现及要求;二、力气目标1、学会表达自己的宽容;2、学会助人、乐于助人;三、德育目标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凡事多站在别人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与人交往中懂得相互之间需要关怀与支持,从而为树立良好的团队精神打下较好的基础。

重点:相互支持的重要性难点:在生活中怎样做到宽容课时支配:1课时课堂教学设计一、创设情景,开放话题古代的前贤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富有哲理、耐人寻味、给人启迪、幽默隽永的妙语箴言。

这些格言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他们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和熟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便是这千万条格言中的一句,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以发觉这句话的被人们熟知和推崇的程度。

它告知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当将心比心,不要把自己厌恶,自己视为苦痛、灾祸的东西强加给别人。

但是现实生活中真刚要做到这一点,却不是那么简洁做的事情,今日,我们就一起来领悟和实践前贤的至理名言。

请大家畅所欲言,用自己的话表达你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解。

(同学沟通)二、师生互动,开放活动【老师提问】:有谁情愿依据动画片意境编个故事?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名叫孙叔敖的人,小时候,他在路上见到一条两头蛇,赶快把蛇杀死并且深深地埋起来。

当时传奇见到这种两头蛇的人必死无疑,孙叔敖哭着告知妈妈。

妈妈问他:“那条蛇现在在哪里?”他回答说:“怕它再害别人,已经把它杀死埋起来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
导读:、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翻译文中重点句子分析作者观点,理解孔子理想人格核心“仁”的内涵。

3、指导学生联系社会现实生活体会“仁”的思想主张的道德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
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

(重点理解“什么是仁”“怎样才能达到仁”“施行仁之后会如何”)
三、教学难点
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

(集中探讨“仁”与我们的生活)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以前段时间在网络爆红的“龅牙哥”和“茫然弟”为例,他们是普通的大学生,但却因为网友无意的调侃“被出名”“被自杀”,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困扰。

问学生:如果你是他们,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你会愿意让同学把你滑稽的照片放到网上吗?换位思考后,你会不假思索去调侃甚至是嘲笑别人吗?用孔子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板题释题:自己不想要的,就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这是孔子的理想人格核心“仁”的基本含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第四课选文中孔子关于仁的看法有哪几点,而我们又该如何做到仁。

(二)朗读选文,标记重点字词,理解疑难词句,疏通文意。

(前面我们已经给时间给大家充分预习,并给每组同学安排了不同的任务,下面请同学们先大声自由朗读选文,理一下思绪,待会我们请每组的代表给我们展示自学成果,明确任务:翻译、指出你们认为我们应该标志的重点字词,并提出你们觉得理解有障碍的字词)(3-5分钟)
(我们先一起来朗读选文一,下面我们请第一组的代表为我们翻译一下选文一,学生推荐,鼓励自主)
1、第一组翻译选文1(其他同学注意听,看看有没有什么错漏的地方,并且思考一个问题,在这一选文中,孔子回答了这上面三个问题中的哪几个问题,分别是哪些句子?)
(1)教师补充重点字词,提醒学生标注,板书书上没有解释的字词(克、复、归、目、不敏、事、斯:这;判断句“克己复礼为仁”)(2)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仁是什么,怎么做,做了会怎么样)
2、集体朗读选文2、4,第二组翻译选文2、4
(1)教师补充(使:使唤;邦,家,定语后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其:大概)
(2)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仁是什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怎么做“恕”)
3、集体朗读选文5,第三组翻译选文5
(1)教师补充(博:广泛;济:救助;其;犹:尚且;病;诸;立、达:使动用法;譬:比方)
(2)教师指导学生归纳(仁是什么“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怎么做“能近取譬”
4、集体朗读选文8、9,第四组翻译选文8、9
(1)教师补充:(求:贪求;害:损害;约,乐;知:通“智”)(2)教师指导学生归纳(怎么做“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怎么样“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积累成语:杀身成仁:原指牺牲生命;成全仁德.后指为了正义事业而牺牲.)
(三)思考归纳
选文中有个核心的字“仁”,也是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选文都是围绕着三个方面“仁是什么,怎么做,怎么样”来诠释“仁”,前面我们疏通文意的时候已经简单跟大家诠释了这几点,下面请同学们自己再重新理一下思绪,我们一起来归纳并通过几个关键句子来深入理解孔子对“仁”的诠释,粗体字为重点句,结合学生生活分析)
1、什么是“仁”?(“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如何实施“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其‘恕’乎”“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3、施“仁”后会如何?(“天下归仁焉”“仁者安仁,智者利仁”)(小结)板书:仁己:克制约束
人: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利己利人
(四)讨论
1、在当代社会,我们该如何辩证地理解孔子的“克己复礼为仁”?
2、结合我们的生活实际,谈一谈我们该如何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教师提供例子:“雅安地震后第一顿晚餐:同‘粥’共济”“2013年感动中国人物‘张丽莉’”,提醒学生注意关注生活,积累议论文写作素材)
(五)小结
孔子曾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离我们并不远,可怕的不是我们不能去施行“仁”,而是丧失了追求仁的“心”。

所以,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做一位无愧于己心的“仁者”。

最后送大家一段话:播种一个行动,你会收到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到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到一个命运;播种一个善行,你会收到一个善果;播种一个恶行,你会收到一个恶果。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