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有那些

合集下载

抗原决定簇

抗原决定簇
兽医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兽医免疫学
抗原
对动物机体而言,凡是非自身的物质都可成为抗原。一 些自身的成分在特定情况下,也可成为抗原。
抗原物质的抗原性包括免疫原性与反应原性两个方面。 自然界的抗原物质种类繁多,细菌、病毒、真菌、寄生
虫都是抗原。 抗原的免疫原性有强有弱,有多种因素可以影响抗原的
过细胞因子受体发挥效应;多效性;冗余性;协同性; 颉颃性 ㈣ 细胞因子的网络性 细胞因子的产生、生物学作用、 受体表达、相互调节等均具有网络特点:细胞因子间 可相互诱生;细胞因子受体表达的调节;细胞因子间 生物学活性的相互影响
细胞因子的主要生物学作用
1.参与免疫应笞与免疫调节; 2.刺激造血功能; 3.细胞因子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
抗原决定簇
抗原决定簇(抗原表位) 蛋白质抗原的表位由5-7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多糖 抗原由5-6个单糖残基组成,核酸抗原的表位由58个核苷酸残基组成。
抗原价 构象表位(不连续表位) 顺序表位(连续表位) B细胞表位 T细胞表位。
抗原的交叉性
什么是共同抗原(或交叉反应抗原)、类属 抗原?
免疫器官
指机体执行免疫功能的组织结构
免疫器官包括
中枢免疫器官 (一级免疫器官)
骨髓 胸腺 法氏囊(禽类所特有 )
脾脏 在的外胚(周胎如免发 胸疫育 腺器的 和官早法期氏出囊淋现)巴,在结动青物春出期生后之就后逐, 步它 退们 化中 ,有 具 有(二诱级导免淋疫巴器细官胞) 增殖哈分德化氏为腺免疫活性细胞的功能。 如果在新生期切除动其物他的淋这巴类组器织官如,:n黏fg膜c免相疫关缺淋陷巴, 免疫功能低下甚至丧失组。织、扁桃腺等
4. IgE IgE在血清中的含量甚微,是一种亲细胞性 抗体,介导I型过敏反应。IgE在抗寄生虫感染 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文档: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文档: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名词解释【免疫应答】机体免疫系统受抗原刺激后,淋巴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发生活化、增殖、分化或无能、凋亡,进而表现出一定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免疫防御】对外来(异体)抗原物质的识别,排除。

免疫防御功能异常时可导致免疫缺陷或超敏反应。

【免疫自稳】即人体处理老化,损伤细胞的功能。

该功能异常时,可导致自身免疫病,如SLE,类风湿等。

【免疫监视】对突变细胞具监视功能。

免疫功能低下可导致肿瘤发生率增高,增殖速度及转移加快。

【抗原】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物质,并能与特异性免疫应答产物(即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半抗原】仅具备抗原性而不具备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不完全抗原,又称半抗原。

半抗原与载体结合后,可成为完全抗原。

【交叉反应】某些抗原不仅可以与其所诱导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结合并相互作用,还可以与其它抗原所诱生的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发生反应。

【共同表位】不同抗原物质可能含有的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

【交叉抗原】含共同表位的不同抗原。

【佐剂】将其预先或与抗原一起注射给机体可增强免疫应答或改变应答的类型的物质.作用机制:1.改变抗原的物理性状;2.刺激单核-巨噬细胞系统;3.刺激淋巴细胞的增殖与分化【抗体】抗体是细胞识别抗原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种可特异性结合抗原的蛋白质(免疫球蛋白)【丝裂原】可致细胞发生有丝分裂,进而增殖。

丝裂原可激活某一类淋巴细胞的全部克隆,故可将丝裂原视为非特异性多克隆激活剂【中枢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包括骨髓和胸腺。

【外周免疫器官】成熟的免疫细胞定居、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包括淋巴结、脾脏和粘膜免疫系统。

【黏膜免疫系统】指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淋巴组织。

参与局部免疫应答、口服耐受和分泌SIgA。

【淋巴细胞再循环】外周免疫器官、输出淋巴管、胸导管、上腔静脉、血液循环、在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处穿越HEV、返回外周免疫器官。

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有那些-免疫原性弱

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有那些-免疫原性弱

1.决定抗原免疫原性得因素有那些?ﻫ答:决定一种物质能否表现其免疫原性及其免疫原性大小得因素有:ﻫ 1 抗原本身得因素(1) 异物性抗原与机体得种系关系越远,其差异越大,免疫原性也就越强。

ﻫ1) 异种间得物质:病原微生物、动物免疫血清对人就是良好抗原,ﻫ2)同种异体间得物质:人红细胞表面ABO 血型抗原系统及同种异体皮肤与器官上得组织相容性抗原。

ﻫ3) 自身抗原:自身物质一般无抗原性。

a:与淋巴细胞从未接触过得自身物质(如晶状体蛋白)ﻫb:自身物质理化性状发生改变(外伤、感染、药物、电离辐射等)(2) 理化性状ﻫ1) 分子大小一般说来分子量越大,抗原性越强、具有抗原性得物质,分子量一般在10。

0kD以上,个别超过100、0kD,低于4。

0kD者一般不具有抗原性。

2)化学结构得复杂性蛋白质芳香族氨基酸为主者,尤其就是含酪氨酸得蛋白质,抗原性强, 非芳香族氨基酸为主者,抗原性较弱。

3) 分子构象与易接近性4)物理状态一般聚合状态得蛋白质较其单体免疫原性强,`颗粒性抗原强于可溶性抗原、ﻫ2免疫途径与抗原剂量ﻫ具备上述条件得抗原物质可因进入机体得途径与剂量得不同而免疫效果迥异。

ﻫ人工免疫时,多数抗原就是非经口进入(皮内、皮下、肌肉、静脉、腹腔注射)机体才具有抗原性。

ﻫ 3 机体方面得有关因素ﻫ(1)宿主与抗原来源得种系进化关系(2) 宿主得遗传背景ﻫ(3) 机体得健康与营养状况ﻫ以上几方面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相互制约得、2.试述TD—Ag与TI—Ag得区别答: 1、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dependentantigenTD-Ag)这类抗原需在T细胞辅助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Ab,绝大多数Ag属此类。

如血细胞、血清成分、细菌等。

共同特点:TD-Ag刺激机体所产生Ab 主要为免疫球蛋白G,且还可刺激机体产生细胞免疫。

可引起回忆应答。

多由蛋白质组成,分子量大,表面决定簇种类多,但每种决定簇得数量不多,且分布不均匀。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及问答总结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及问答总结

1.免疫:免疫指机体识别“自己”与“非己”(self-nonself),对“非己”抗原发生清除、排斥反应,以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与稳定的生理功能,包括免疫防御功能、免疫监视功能和免疫稳定三大功能。

2. 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ce):是针对外来抗原(如微生物或毒素)的一种免疫保护作用,或称为抗感染免疫。

如果免疫应答表现过于强烈,则在清除抗原的同时,也会造成组织损伤,即发生超敏反应(变态反应)。

如免疫应答过低或缺如,则可发生免疫缺陷病。

3.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urveillance):正常情况下,体内的某些免疫细胞能发现并处理(杀伤、消毁)体内经常出现的少量异常细胞。

4.免疫稳定(immunologic homeostasis):正常情况下,机体可经常地清除损伤或衰老的自身细胞,以维持免疫机能在生理范围内的相对稳定性。

1. 抗原:能诱导机体免疫系统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应答产物(Ab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亦称免疫原.2. 免疫原性:指抗原能刺激特定的免疫细胞,使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分化,最终产生免疫效应物质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

3.抗原性:指能与免疫应答产物相互作用起反应的性能。

原称反应原性或免疫原反应性4.半抗原: 只具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5.完全抗原: 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

6.抗原决定族: 是指抗原性物质表面决定该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表位。

7.共同抗原: 具有共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的不同抗原。

8.异嗜性抗原: 在人不同种属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细胞表面上存在的共同抗原。

它们之间有广泛交叉反应,与种属特异性无关。

又称Forssman 抗原。

9.超抗原: 只需极低浓度(1-10ng/ml)既可激活大量的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效应,但其激活机制与方式有别于常规抗原与有丝分裂原.10.TD-Ag : 胸腺依赖性抗原, 这类抗原需在T细胞辅助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Ab,绝大多数Ag属此类。

高考知识能力提升专题31 免疫调节知识拓展之(一)抗原相关知识

高考知识能力提升专题31   免疫调节知识拓展之(一)抗原相关知识

高考知识能力提升专题31 免疫调节知识拓展之(一)抗原1.抗原的性质(1)基本特性①免疫原性指抗原能被B、T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TCR或BCR)识别及结合,产生适应性免疫应答。

②免疫反应性指抗原与其所诱导产生的免疫应答效应物质(活化的T/B细胞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结构复杂的蛋白质大分子通常为完全抗原。

然面,某些小分子物质单独不能诱导免疫应答,即不具备免疫原性,但当其与大分子蛋白质或非抗原性的多聚赖氨酸等载体交联或结合后可获得免疫原性,成为完全抗原,此类小分子物质称为半抗原,又称不完全抗原。

半抗原可与免疫应答效应物质结合,具备免疫反应性。

(2)抗原特异性①定义即抗原刺激机体产生适应性免疫应答及其与应答效应产物发生结合均显示专一性,某一特定抗原只能刺激机体产生针对该抗原的活化T/B细胞或抗体,且仅能与该淋巴细胞或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

②表位——抗原特异性的决定因素Ⅰ.定义表位是抗原分子中决定免疫应答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抗原与T/B细胞抗原受体(TCR/BCR)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最小结构与功能单位。

Ⅱ.组成表位通常由5~15个氨基酸残基组成,也可由多糖残基或核苷酸组成。

Ⅲ.种类a.线性表位:线性表位由连续的氨基酸序列构成(下图E1、E3),T细胞仅识别由抗原递呈细胞(APC)加工后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结合并提呈到APC表面的线性表位,此类表位称T细胞表位。

由8~10个氨基酸组成的是CD8+T细胞表位,13-17个氨基酸构成CD4+T细胞表位。

b.构象表位:由不连续但空间上相邻的多个氨基酸构成构象表位(下图E2)。

大多数构象表位和少数线性表位无需APC加工和提呈,能直接被B细胞识别,属于B细胞表位,一般由5~15个氨基酸构成。

Ⅳ.数量天然蛋白大分子通常有多个表位,属于多价抗原,能诱导机体产生多种特异性抗体。

一个半抗原相当于一个表位。

免疫学

免疫学
第九单元 抗原与抗体
第一节
抗原(Antigen, Ag)
一、抗原与抗原性的概念:
抗原:指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效应性淋巴细
胞,并能与之结合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免疫原性: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效应性 淋巴细胞的特性。
• 反应原性:抗原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淋巴细胞
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 完全抗原(免疫原):免疫原性+反应原性 例:结核疫苗、乙肝疫苗、蛋白质。 • 不完全抗原(半抗原):只有反应原性 例:葡萄糖、氨基酸、青霉素。
三、免疫分子的组成
• 抗体
• 细胞因子
• 补体
四、补体系统 • 概念:是存在于血清中的一组不耐热具有 酶活性的球蛋白。 • 组成: 四组分:参与经典途径的组分、替代途径的
组分、攻膜复合体、调节因子

特点:
1. 对热不稳定,56℃ 30min灭活 2. 作用无特异性,可与任何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 豚鼠血清中含量最丰富。
物、霉菌孢子、动物皮屑等。
2. 参与的抗体:IgE 3. 参与的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4. 与IgE结合的Fc受体:FcεR1
二、 Ⅰ型变态反应的机理:
三、临诊常见的过敏反应型变态反应:
分两类:
1.急性全身性反应:青霉素过敏反应
2.局部过敏反应:
饲料、霉菌、花粉、药物、疫苗、蠕虫感染等
第三节 Ⅱ型变态反应
第三节 疫苗与免疫预防
一、疫苗的种类、特点及应用 (一)活疫苗 1. 弱毒疫苗:强毒人工致弱 2.异源疫苗:火鸡疱疹病毒预防马立克氏病 (二)灭活疫苗 1.油乳剂灭活疫苗 单相苗:油包水剂型 双相苗:水包油包水剂型 2.铝胶苗
第二节
抗体
一、免疫球蛋白与抗体的概念

抗原含影响抗原分子免疫原性的因素专家知识

抗原含影响抗原分子免疫原性的因素专家知识
抗原分子的表面具有特殊立体构型和免疫活性的化学 基团。
行业精制
7
二、表位的大小
一般为50~70nm,3nm3。它一般由5~8个氨基酸残基、 葡萄糖残基组成。通常一个抗原性物质含有多个抗原决 定簇
三、表位的数量
抗原价(antigen valence): 抗原分子抗原表位的数目。
多价抗原(multivalent antigen)
行业精制
10
六、半抗原-载体
载体现象 小分子的半抗原不具有免疫原性,不能诱导机体产生 免疫应答,但当与大分子物质(载体)连接后,就能诱导机体产 生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抗体结合。
载体效应(carrier effect) 动物机体的免疫记忆是针对载体而非 针对半抗原。
行业精制
11
抗原决定簇的化学组成、排列及空间结构决定着 抗原的特异性
异噬抗原(heterophile Ag)与种属特异性无关,广泛 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及微行生业精物制 之间的共同抗原。 13
3. 按对胸腺(T细胞)的依赖分类
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 dependent Ag, Td Ag ) 非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 independent Ag, Ti Ag)
• 物理状态
行业精制
5
三 对抗原加工和递呈的易感性
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须经非消化道途径进入机体,被抗原递 呈细胞加工和递呈并与接触免疫活性细胞,才能成为良好的抗 原。
四 机体因素 决定某一物质是否具有免疫原性,除与上述条件有关外,还受
机体的遗传、年龄、生理状态、个性差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此 外,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和途径也与免疫原性的强弱有关。
14
6. 超抗原(superantigen)

免疫学检验名词解释及简答分析

免疫学检验名词解释及简答分析

免疫学名词解释及问题解答(第一到十二章)第一章1.免疫:免疫指机体识别“自己”与“非己”(self-nonself),对“非己”抗原发生清除、排斥反应,以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与稳定的生理功能,包括免疫防御功能、免疫监视功能和免疫稳定三大功能。

2.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ce):是针对外来抗原(如微生物或毒素)的一种免疫保护作用,或称为抗感染免疫。

如果免疫应答表现过于强烈,则在清除抗原的同时,也会造成组织损伤,即发生超敏反应(变态反应)。

如免疫应答过低或缺如,则可发生免疫缺陷病。

3.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urveillance):正常情况下,体内的某些免疫细胞能发现并处理(杀伤、消毁)体内经常出现的少量异常细胞。

4.免疫稳定(immunologic homeostasis):正常情况下,机体可经常地清除损伤或衰老的自身细胞,以维持免疫机能在生理范围内的相对稳定性。

1. 抗原:能诱导机体免疫系统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应答产物(Ab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亦称免疫原.2. 免疫原性:指抗原能刺激特定的免疫细胞,使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分化,最终产生免疫效应物质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

3.抗原性:指能与免疫应答产物相互作用起反应的性能。

原称反应原性或免疫原反应性4.半抗原: 只具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5.完全抗原: 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

6.抗原决定族: 是指抗原性物质表面决定该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表位。

7.共同抗原: 具有共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的不同抗原。

8.异嗜性抗原: 在人不同种属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细胞表面上存在的共同抗原。

它们之间有广泛交叉反应,与种属特异性无关。

又称Forssman 抗原。

9.超抗原: 只需极低浓度(1-10ng/ml)既可激活大量的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效应,但其激活机制与方式有别于常规抗原与有丝分裂原.10.TD-Ag : 胸腺依赖性抗原, 这类抗原需在T细胞辅助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Ab,绝大多数Ag属此类。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及问答总结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及问答总结

1.免疫:免疫指机体识别“自己”与“非己”(self-nonself),对“非己”抗原发生清除、排斥反应,以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与稳定的生理功能,包括免疫防御功能、免疫监视功能和免疫稳定三大功能。

2. 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ce):是针对外来抗原(如微生物或毒素)的一种免疫保护作用,或称为抗感染免疫。

如果免疫应答表现过于强烈,则在清除抗原的同时,也会造成组织损伤,即发生超敏反应(变态反应)。

如免疫应答过低或缺如,则可发生免疫缺陷病。

3.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urveillance):正常情况下,体内的某些免疫细胞能发现并处理(杀伤、消毁)体内经常出现的少量异常细胞。

4.免疫稳定(immunologic homeostasis):正常情况下,机体可经常地清除损伤或衰老的自身细胞,以维持免疫机能在生理范围内的相对稳定性。

1. 抗原:能诱导机体免疫系统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应答产物(Ab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亦称免疫原.2. 免疫原性:指抗原能刺激特定的免疫细胞,使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分化,最终产生免疫效应物质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

3.抗原性:指能与免疫应答产物相互作用起反应的性能。

原称反应原性或免疫原反应性4.半抗原: 只具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5.完全抗原: 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

6.抗原决定族: 是指抗原性物质表面决定该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表位。

7.共同抗原: 具有共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的不同抗原。

8.异嗜性抗原: 在人不同种属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细胞表面上存在的共同抗原。

它们之间有广泛交叉反应,与种属特异性无关。

又称Forssman 抗原。

9.超抗原: 只需极低浓度(1-10ng/ml)既可激活大量的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效应,但其激活机制与方式有别于常规抗原与有丝分裂原.10.TD-Ag : 胸腺依赖性抗原, 这类抗原需在T细胞辅助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Ab,绝大多数Ag属此类。

第2章-抗原

第2章-抗原
(2) 细胞因子、热休克蛋白、C3d等
26
(二)佐剂的作用机理
1.改变抗原的物理性状,延缓其降解和排除 延长抗原 在体内的滞留时间以更有效地刺激免疫系统。
2.刺激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强其对抗原的处理和递 呈能力。
3.刺激淋巴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三)佐剂的应用
1.增强特异性免疫应答 可用于预防接种及动物的抗血清制备。
18
第三节 抗原的种类及其医学意义
1. 根据对T细胞的依赖性分类
◆ 胸腺依赖抗原(TD抗原):亦称T细胞依赖抗原 ◆ 胸腺非依赖抗原(TI抗原):亦称T细胞非依赖抗原
19
TI-1抗原: 具多克隆激活作用,成熟与不成熟的B细 胞均可对其发生反应,主要代表为细菌脂多糖。
TI-2抗原: 表面为多个重复表位,但只能刺激成熟的 B细胞,该类抗原包括肺炎荚膜多糖、聚合鞭毛 素等。
物抗原、变应原或过敏原、耐受原等 (4) 根据理化性质:颗粒性抗原与可溶性抗原,蛋白抗原、
多糖抗原及多肽抗原等
24
第四节 其它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 (nonspecific immunostimulator)
一、佐剂(adjuvant)
将其预先或与抗原一起注射给机体可增强免疫应答或 改变应答类型的物质。
17
1. 抗原异质性与共同表位
抗原异质性(heterogeneity)即抗原物质的非均一性, 同一分子 表面可存在不同的表位。
共同表位 (common epitope) : 即不同的抗原上存在
的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基.
2. 交叉反应的意义
(1) 诱发自身免疫病:异嗜性抗原 (2) 诊断:排除交叉反应;利用交叉反应 (3) 治疗:终止免疫耐受
一、抗原的理化性质

医学免疫学填空+简答+知识点

医学免疫学填空+简答+知识点

1. 免疫:机体的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排除抗原异物,以维护机体自身平衡和稳定的一种生理性防御功能。

2. 免疫的分类: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3. 免疫的三大功能: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4. 免疫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免疫预防、免疫诊断、免疫治疗5.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6.免疫器官按功能分类:中枢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7.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和胸腺,是免疫细胞产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8. B淋巴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T淋巴细胞在胸腺发育成熟;9.外周免疫器官包括脾、淋巴结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是免疫细胞定居、增殖和发生免疫应答的场所;10.淋巴细胞在中枢免疫器官(初级淋巴器官)成熟后,经血液循环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次级淋巴器官),经抗原刺激后产生免疫应答。

1.免疫系统是由__免疫器官__、__免疫细胞____、_免疫分子___组成。

2. 胸腺是_T___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骨髓是__B___细胞分化发育的场所。

3.免疫应答可分为B 细胞介导的__体液_____免疫应答和T 细胞介导的___细胞____免疫应答两种类型。

4.可通过ADCC作用介导细胞毒作用的细胞是__NK细胞_____。

5.成熟的B淋巴细胞表达的膜表面免疫球蛋白是__IgM_____和__IgD______。

6.抗原的两个基本特性是___免疫原性_________和__免疫反应性____,同时具有两种特性的抗原属于__完全抗原__________。

7.根据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是否需要Th 细胞协助,可将抗原分为__TD-Ag__________和___TI-Ag_________。

8. 在五类免疫球蛋白中,含量最高的是_IgG___________,分子量最大的是___IgM_________,参与粘膜免疫的主要是___sIgA_________。

9. 用木瓜蛋白酶水解IgG得到的两个相同的__Fab_______片段和一个___Fc______片段。

单项选择题抗原分子的免疫原性是指

单项选择题抗原分子的免疫原性是指

第三章抗原一、单项选择题1.抗原分子的免疫原性是指A.诱导机体免疫应答的特性B.与免疫应答产物结合的特性C.与大分子载体结合的特性D.诱导机体发生耐受的特性E.与免疫应答产物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特性2.抗原分子表面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化学基团称为A.共同抗原B.类属抗原C.交叉抗原D.表位E.异嗜性抗原3.抗原分子的特异性取决于A.抗原分子量的大小B.抗原的物理性状C.抗原的种类D.抗原表面的特殊化学基团E.抗原分子结构的复杂性4.只具有与抗体结合的能力,而单独不能诱导抗体产生的物质为A.抗原B.免疫原C.完全抗原D.半抗原E.变应原5.引起人类不同个体间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抗原是A.异种抗原B.同种异体抗原C.异嗜性抗原D.共同抗原E.交叉抗原6.存在于不同种属之间的抗原称为A.类属抗原B.交叉抗原C.同种抗原D.异嗜性抗原E.特异性抗原7.下列哪种物质在一定情况下可成为自身抗原诱导自身免疫A.血小板B.红细胞C.白细胞D.血浆E.精液8.一般认为分子量在多少以上才具有免疫原性A.1 kD B.5 kD C.10 kDD.50 kD E.100 kD9.抗原物质经哪种途径免疫机体应答能力最强A.皮下B.皮内C.腹腔D.静脉E.口服10.同一种属不同个体之间所存在的抗原称A.异种抗原B.同种异体抗原C.自身抗原D.异嗜性抗原E.独特型抗原11.独特型抗原存在于抗体的哪一功能区A.VL、VH B.CL、CH1 C.CH2D.CH3 E.CH4二、多项选择题1.关于抗原分子构象决定基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是指序列上不相连的多肽B.多位于分子内部C.又称线性决定基D.主要由BCR识别E.是有多肽的空间构象形成2.对人而言,下列哪种物质具有异物性A.脑组织B.病原微生物C.动物血清D.眼晶体蛋白E.血小板3.关于抗原分子顺序决定基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序列上相连续的氨基酸片段B.位于抗原分子内部C.主要是T细胞决定基D.位于抗原分子表面E.又称线性决定基4.关于半抗原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既有免疫原性又有抗原性B.只具有免疫原性而无抗原性C.只具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D.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后就具有免疫原性E.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后就具有抗原性5.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因素是A.表位的性质B.表位的数目C.表位与载体结合D.表位的空间构象E.表位的结合价6.关于TD-Ag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大多为蛋白质类的物质B.诱导抗体产生时需T细胞辅助C.只产生IgM类抗体D.不能产生免疫记忆E.既能诱导体液免疫应答,又能诱导细胞免疫应答7.关于TI-Ag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诱导抗体产生时不需T细胞辅助B.只产生IgM类抗体C.不能产生免疫记忆D.无MHC限制性E.既能诱导体液免疫应答,又能诱导细胞免疫应答8.关于半抗原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又称表位B.单独无免疫原性C.具有与抗体结合的能力D.与大分子载体结合后具有免疫原性E.具有免疫原性9.关于抗原决定基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是抗原分子中特殊的化学基团B.是与BCR结合的基本单位C.是与TCR结合的基本单位D.又称为表位E.是与抗体结合的基本单位10.下列哪项是T细胞表位的特点★A.一般为线性表位B.存在于抗原分子的任意部位C.无MHC限制性D.其受体为BCRE.为APC加工提呈的抗原肽11.下列哪项是B细胞表位的特点★A.其受体为BCR B.无MHC限制性C.一般为构象表位D.存在于抗原分子的表面E.也可为线性表位12.下列哪项是超抗原的特点A.可非特异性激活多数T细胞克隆B.无MHC限制性C.可特异性激活多数T细胞克隆D.与某些自身免疫病发病有关E.需APC加工处理13.近年报道的超抗原主要有★A.HSP B.SPA C.PHAD.HIV-gp120 E.Con A三、填空题1.完全抗原具有两种特性,即性和性,而半抗原只具有性,而无性。

抗原基础知识-2022年学习资料

抗原基础知识-2022年学习资料

3、分子构象的易接近性-免疫原性+++-酪氨酸-多聚丙氨酸-谷氨酸-多聚赖氨酸
4、物理性状->免疫原性大小:-环状或支链分子>直链分子-聚合物>单体-颗粒状物质>可溶性物质->蛋白质、 糖、糖蛋白、脂蛋白、脂多-糖、核蛋白等都具有很好的免疫原性。
二、机体因素-1.遗传因素->控制机体免疫应答的基因是C,不同-种属和不同个体对同一抗原的免疫应-答有明显 异。-2.年龄、性别、健康状态
抗原的特异性:抗原基础知识
一、抗原决定基-antigenic determinant->抗原分子中与抗体特异性结合或被淋巴-细胞抗原 体识别的特殊化学基团,称-为抗原决定基,又称表位epitope。->抗原决定基是抗原分子与相应抗体或致-敏 巴细胞结合的基本单位。->表位的性质决定抗原的特异性。
多价抗原:表面有许多不同的抗原决定簇
一Y次-多价抗原抗原基础知识
抗原决定基的种类->根据抗原决定基的结构或被识别的-特点,可将决定基分为三类:-1.构象决定基和顺序决定基 2.T细胞决定基和B细胞决定基-3.载体决定基和半抗原决定基
1、遗传因素-机体对抗原的应答是受免疫应答基因(主要是C-控制的。因个体遗传基因的不同,人群中对同一-抗原 有高、中、低不同程度的应答。-2、年龄、性别、健康状态-雌性比雄性动-感染、免疫抑-物抗体生成高-制剂的应 -青壮年强于-幼年和老年
第二节-抗原的特异性与交叉反应-一、抗原的特异性->特异性specificity:-是指物质之间的相-互吻 性和专一性。->抗原的特异性Specificity:抗原只与相-应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反应的特性,称为-抗 的特异性。特异性包括二个方面:-①免疫原性具有特异性,即一种抗原只能激-活具有相应受体的淋巴细胞发生免疫应 -②免疫反应性具有特异性,即一种抗原只与-相应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反应。

免疫学复习题(1)

免疫学复习题(1)

第一、二章免疫学发展简史与期展望,免疫组织和器官一、单项选择题1.免疫的概念是:A.机体的抗微生物感染功能B.机体清除损伤和衰老细胞的功能C.机体排除非自身物质的功能D.机体识别、杀灭与清除外来微生物的功能E.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物质的功能2.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后,首先激起机体的免疫应答类型是:A.固有性免疫应答B.适应性免疫应答C.两者同时被激起D.以上都不是E.以上都是3.免疫应答对机体是:A.有利的反应B.不利的反应C.有时有利,有时不利D.适当时有利,不适当时不利E.以上都不是4.人类的中枢免疫器官是:A.胸腺和粘膜伴随的淋巴组织B.骨髓和粘膜伴随的淋巴组织C.淋巴结和脾脏D.淋巴结和骨髓E.骨髓和胸腺5.人类免疫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是:A.淋巴结和胸腺B.淋巴结和骨髓C.骨髓和脾脏D.骨髓和胸腺E.淋巴结和脾脏6.周围免疫器官包括:A.骨髓、淋巴结、脾脏B.胸腺、脾脏、粘膜组织C.腔上囊、脾脏、扁桃体D.脾脏、淋巴结、粘膜伴随的淋巴组织E.扁桃体、骨髓、淋巴结7.人类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是:A.骨髓B.法氏囊C.脾脏D.胸腺E.淋巴结8.人体最大的外周免疫器官是:A.骨髓B.法氏囊C.脾脏D.胸腺E.淋巴结9.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定居的部位是:A.中枢免疫器官B.周围免疫器官C.胸腺D.骨髓E.腔上囊10.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发生免疫应答的免疫场所是:A.骨髓B.周围免疫器官C.中枢免疫器官D.胸腺E.以上都不是11.免疫系统的组成是:A.中枢免疫器官、周围免疫器官、粘膜免疫系统B.免疫细胞、、中枢免疫器官、免疫分子C.中枢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皮肤免疫系统D.免疫分子、粘膜免疫系统、免疫细胞E.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12.免疫活性细胞是指:A.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粒细胞系B.淋巴细胞系、红细胞C.粒细胞系、红细胞D.淋巴细胞系、单核吞噬细胞系统E.T、B淋巴细胞二、多项选择1.执行固有免疫应答功能的细胞有:A.NK细胞B.B细胞C.T细胞D.单核巨噬细胞E.中性粒细2.执行适应性免疫应答功能的细胞有:A.NK细胞B.B细胞C.T细胞D.单核巨噬细胞E.中性粒细胞3.免疫系统包括:A.免疫细胞B.免疫分子C.免疫原D.免疫器官E.中枢免疫器官4.免疫细胞包括:A.淋巴细胞系B.单核-巨噬细胞系C.神经细胞D.粒细胞系E.抗原递呈细胞5.固有性免疫的特点包括:A.先天性B.非特异性C.无记忆性D.相对稳定E.感染晚期起作用#6.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特点包括:A.后天性B.特异性C.记忆性D.不稳定性E.感染早期起作用7.关于NK细胞,以下正确的叙述是:A.由淋巴系祖细胞分化而来;B.能介导ADCC作用;C.识别靶细胞具有特异性;D.执行固有免疫应答;E.体积较大8.关于中枢免疫器官的叙述,下列哪些是正确的?A.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成熟的场所B.人类中枢免疫器官包括胸腺、骨髓C.骨髓是诱导B淋巴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D.胸腺是诱导T淋巴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E.是发生免疫应答的场所9.周围免疫器官包括:A.淋巴结B.脾脏C.胸腺D.骨髓E.粘膜伴随的淋巴组织10.关于适应性免疫应答, 下列叙述哪些是正确的?A.能识别异己B.有记忆性C.有特异性D.有MHC限制性E.由多种细胞系参与完成三、名词解释1.免疫<immunity>2.固有免疫应答〔innate immune response〕3.适应性免疫应答〔adaptive immune response〕四、问答题1.淋巴细胞再循环的方式与作用.★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1.E2.A3.D4.E5.D6.D7.A8.C9.B 10.B 11.E 12.E二、多项选择1.A D E2.B C D3.A B D4. A B D E5. A B C D6.A B C D7.A B D E8.A B C D9.A B E 10.A B C D E第三章抗原一、单项选择题1.抗原分子的免疫原性是指A.诱导机体免疫应答的特性B.与免疫应答产物结合的特性C.与大分子载体结合的特性D.诱导机体发生耐受的特性E.与免疫应答产物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特性2.抗原分子表面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化学基团称为A.共同抗原B.类属抗原C.交叉抗原D.表位E.异嗜性抗原3.抗原分子的特异性取决于A.抗原分子量的大小B.抗原的物理性状C.抗原的种类D.抗原表面的特殊化学基团E.抗原分子结构的复杂性4.只具有与抗体结合的能力,而单独不能诱导抗体产生的物质为A.抗原B.免疫原C.完全抗原D.半抗原E.变应原5.引起人类不同个体间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抗原是A.异种抗原B.同种异体抗原C.异嗜性抗原D.共同抗原E.交叉抗原6.存在于不同种属之间的抗原称为A.类属抗原B.交叉抗原C.同种抗原D.异嗜性抗原E.特异性抗原7.下列哪种物质在一定情况下可成为自身抗原诱导自身免疫A.血小板B.红细胞C.白细胞D.血浆E.精液8.一般认为分子量在多少以上才具有免疫原性A.1 kD B.5 kD C.10 kD D.50 kD E.100 kD9.抗原物质经哪种途径免疫机体应答能力最强A.皮下B.皮内C.腹腔D.静脉E.口服10.同一种属不同个体之间所存在的抗原称A.异种抗原B.同种异体抗原C.自身抗原D.异嗜性抗原E.独特型抗原11.独特型抗原存在于抗体的哪一功能区A.VL、VH B.CL、CH1 C.CH2D.CH3 E.CH4二、多项选择题1.关于抗原分子构象决定基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是指序列上不相连的多肽B.多位于分子内部C.又称线性决定基D.主要由BCR识别E.是有多肽的空间构象形成2.对人而言,下列哪种物质具有异物性A.脑组织B.病原微生物C.动物血清D.眼晶体蛋白E.血小板3.关于抗原分子顺序决定基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序列上相连续的氨基酸片段B.位于抗原分子内部C.主要是T细胞决定基D.位于抗原分子表面E.又称线性决定基4.关于半抗原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既有免疫原性又有免疫反应性B.只具有免疫原性而无免疫反应性C.只具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D.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后就具有免疫原性E.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后就具有抗原性5.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因素是A.表位的性质B.表位的数目C.表位与载体结合D.表位的空间构象E.表位的结合价6.关于TD-Ag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大多为蛋白质类的B.诱导物质抗体产生时需细胞辅助TC.只产生IgM类抗体D.不能产生免疫记忆E.既能诱导体液免疫应答,又能诱导细胞免疫应答7.关于TI-Ag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诱导抗体产生时不需T细胞辅助B.只产生IgM类抗体C.不能产生免疫记忆D.无MHC限制性E.既能诱导体液免疫应答,又能诱导细胞免疫应答8.关于半抗原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又称表位B.单独无免疫原性C.具有与抗体结合的能力D.与大分子载体结合后具有免疫原性E.具有免疫原性9.关于抗原决定基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是抗原分子中特殊的化学基团B.是与BCR结合的基本单位C.是与TCR结合的基本单位D.又称为表位E.是与抗体结合的基本单位10.下列哪项是T细胞表位的特点★A.一般为线性表位B.存在于抗原分子的任意部位C.无MHC限制性D.其受体为BCR E.为APC加工提呈的抗原肽11.下列哪项是B细胞表位的特点★A.其受体为BCR B.无MHC限制性C.一般为构象表位D.存在于抗原分子的表面E.也可为线性表位12.下列哪项是超抗原的特点A.可非特异性激活多数T细胞克隆B.无MHC限制性C.可特异性激活多数T细胞克隆D.与某些自身免疫病发病有关E.需APC加工处理13.近年报道的超抗原主要有★A.HSP B.SPA C.PHA D.HIV-gp120 E.Con A三、名词解释1.抗原〔antigen〕2.半抗原〔hapten〕3.抗原决定基〔antigen determinant〕4.表位〔epitope〕5.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 dependent antigen,TD-Ag〕6.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TI-Ag〕7.异嗜性抗原〔heterophilic antigen〕8.超抗原〔superantigen,SAg〕四、问答题1.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有哪些?2.简述TD-Ag与TI-Ag的区别.3.如何理解抗原抗体结合的特异性和交叉反应性.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A 2.D 3.D 4.D 5.B 6.D 7.E8.C 9.B 10.B 11.A二、多项选择题1.ADE 2.ABCD 3.ABCE 4.CD 5.ABD6.ABE 7.ABCD 8.ABCD 9.ABCDE 10.ACE 11.ABCDE 12.ABD 13.ABD第四章免疫球蛋白一、单选题1.抗体分子中与抗原结合的部位是〔〕A.CH1B.CLC.CH2D.CH3区E.VH与VL区2、激活补体能力最强的Ig是〔〕A.IgMB.IgGC.IgAD.IgDE.IgE3、能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结合的Ig是〔〕A.IgGB.IgMC.IgAD.IgDE.IgE4、在局部粘膜抗感染免疫中起重要作用的Ig是〔〕A.IgG1B.IgG4C.IgAD.sIgAE.IgE5、可将IgG分解成F<ab’>2和pFC ’的酶是〔〕A.木瓜蛋白酶B.胰酶C.胃蛋白酶D.激肽原酶E.脂氧化酶6、合成sIgA分泌片的细胞是〔〕A.巨噬细胞B.NK细胞C.肥大细胞D.浆细胞E.粘膜上皮细胞7、下列血清型与可变区有关的是〔〕A.Ig类B.Ig亚类C.Ig型D.Ig亚型E.Ig独特型8、将人IgG给家兔免疫后可得到〔〕A.抗γ链抗体B.抗κ链抗体C.抗λ链抗体D.抗Fc段抗体E.以上均可9、不具有Fcγ受体的细胞是〔〕A.单核细胞B. 巨噬细胞C.中性粒细胞D.浆细胞E.NK细胞10、下列成分有可能与大分子抗原结合而出现肉眼可见反应的是〔〕A.IgG的H链B. IgG的L链C.Fc段D.F<ab’>2段E.Fab段11、下列哪个部位的浆细胞一般情况下不能产生IgE〔〕A.脾脏B.扁桃体C.支气管D.鼻咽E.胃肠道粘膜12、IgE〔〕A.为单体分子B.有高度细胞亲和性C.有CH4区D.可介导过敏反应E.以上均可13、合成IgA J链的细胞是〔〕A.单核细胞B. 巨噬细胞C. 粘膜固有层浆细胞D. 中性粒细胞E.NK细胞14、人类IgD的主要分布细胞是〔〕A.T细胞B.B细胞C.单核巨噬细胞D.DC细胞E.肥大细胞15、抗体〔〕A.都是IgB.由浆细胞产生C.均为糖蛋白D.多是γ种球蛋白E.以上均对16.单克隆抗体的发明者是〔〕A.Behring;B.北里;C.Kohler;D.Porter;E.Burnet17、下列备选答案中正确的是〔〕A.IgG 各亚类分子与相应抗原结合后均可经经典途径激活补体B.抗体具有免疫原性C.抗体均可与FcγR结合,发挥调理素吞噬作用D.除IgG外,其它类型Ig也能穿过胎盘E.抗体与相应抗原结合后均可使抗原破坏18、本身具有调理作用的Ig是A. IgMB. IgGC. IgAD. IgEE. IgD19、人类 IgG 的合成开始于A. 胚胎期15周;B.胚胎期30周;C.新生儿;D.出生后3个月;E.出生后6个月20、血清中含量最高的Ig是〔〕A. IgMB. IgGC. IgAD. IgEE. IgD二、多项选择题1、抗体中可与抗原决定基结合的是〔〕A.CH2B. CDRC. HVRD. CH3E. VL+VH2.用木瓜蛋白酶水解IgG可得到〔〕A.1个F<ab’>2B.1个FcC.2个FabD. 1个FabE. Fc’3.用胃蛋白酶水解IgG可得到〔〕A.1个F<ab’> 2B.1个FcC.2个FabD. 1个FabE. pFc’4、抗体〔〕A. 由B细胞分泌产生;B.具有同种异型标记;C.具有独特型抗原决定基;D.由浆细胞分泌合成;E.是由多个亚基组成的蛋白分子.5、根据Ig分子CL区的抗原特异性可将其进行区分的是〔〕A.类B. 亚类C.型D.亚型E.独特型6、重链具有5个功能区的Ig分子是〔〕A.IgGB. IgAC.IgMD.IgDE.IgE7、可结合吞噬细胞的Ig类别有〔〕A.IgG1B. IgG3C.IgAD.IgDE.IgE8、Ig分子的同种型抗原决定基存在于〔〕A.V区B. CL区C.J链区D.Fc区E. CH区9、人类IgV区与抗原决定基结合区是〔〕A.CDR1区B.CDR2区C.CDR3区D.C区E.骨架区10、可通过胎盘的IgG亚类有〔〕A. IgG1B. IgG2C.IgG3D.IgG4E.IgG511、抗体所具备的功能有〔〕A. 特异性结合抗原B.中和毒素C.直接细胞毒D. 调理吞噬作用E.ADCC12、有关抗体的描述正确的是〔〕A. 抗体是免疫球蛋白,可特异性结合抗原B.免疫球蛋白是抗体,具有激活补体之功能C.抗体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D.抗体具有免疫原性,可诱发机体产生针对其的抗体E.抗体具有种属之差异性13、自然被动免疫中,可从母体获得的抗体类别是〔〕A.IgG1B. sIgAC.IgAD.IgME.IgG214、可与IgG Fc段结合的有〔〕A.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B. NK细胞、巨噬细胞C.SPA、酶D.荧光素、同位素E.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15、IgM〔〕A.由1个J 链和二硫键连接成五聚体B. 在个体发育中出现最晚C.分子量最大,970KD,称巨球蛋白D.为天然血型抗体E.脐带血如出现针对某微生物IgM表示可能有宫内感染16、Ig分子用木瓜蛋白酶水解片段〔〕A.Fc段具有种属抗原性差异B. Fab段抗原结合价为2价,可形成沉淀反应C.Fab段可与抗原结合,但不能形成凝集反应;D. Fc可与FcR结合E.F<ab’>2抗原结合价为2价,但不能形成凝集或沉淀反应17、可活化补体经典途径的Ig有〔〕A.IgMB. IgG1C.IgG2D. IgG3E.IgE18、具有ADCC效应的细胞有〔〕A.中性粒细胞B.单核细胞C.巨噬细胞D.NK细胞E.嗜碱性粒细胞19、Ig不同类别中出现的出现最早的2种是〔〕A.IgMB. IgGC.IgAD. IgDE.IgE20、不以聚合体形式存在的Ig类别是〔〕A.IgMB. IgGC.血清型IgAD. IgDE.IgE21、IgG分子所具有的生物学功能有〔〕A.参与自然被动免疫B.结合SPAC.抗病毒、抗菌免疫D.ADCCE.参与对自身组织或细胞的损伤22、IgV区〔〕A.含有结合抗原位点B.具有抗原决定基C.含有独特型抗原决定基D.含有非可变的骨架区E.具有免疫原性23、用人IgM免疫家兔可获得〔〕A.抗μ链抗体;B.抗κ链抗体;C.抗J链抗体;D. 抗分泌片抗体;E.抗独特型抗体24、可与在免疫家兔中制备的抗人IgA抗体反应的是〔〕A.兔IgMB. 人κ轻链C. 兔IgGD. 人λ轻链E. 人IgA HVR区25、抗体是〔〕A.IgB.BCRC.抗毒素D.TCRE.免疫球蛋白26、可激活固定补体的Ig与其成分包括〔〕A.IgEB.IgG1C.F<ab’>2D.FabE.IgM27、IgEA.H链具有5个功能区B.可与抗原特异性结合C.是亲细胞性抗体D.扁桃体是其产生部位E.易过敏者个体血清中含量高于正常人28、单克隆抗体的发明者是〔〕A.Behring;B.北里;C.Kohler;D.Porter;stein29、McAb〔〕A.可应用于导向药物;B.区分不同的细胞膜分子;C.检测T细胞亚群D.检测外周血的B细胞数目;E.白血病分型30、McAb的特点包括〔〕A.由抗原刺激产生B.具有高度特异性C.具有高度均一性D.可大量生产E.单克隆性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E 2.A 3.E 4.D 5.C 6.E 7.E 8.E 9.D 10.D 11.A 12.E 13.C 14.B15.E16.C 17.B 18.B 19.D 20.B二、多项选择题:1、BCE 2.BC 3.AE 4、BCDE 5、CD 6、CE 7、ABCE 8、BE 9、ABC 10、ABCD 11、ABDE 12、ADE 13、ABE 14、ABCD 15、ACDE 16、ACD 17、ABCD 18、ABCD 19、AB 20、BCDE 21、ABCDE 22、ABCDE 23、ABCE 24、BDE 25、ACE 26.BE27、ABCDE 28.CE 29、ABCDE 30、ABCDE三、名词解释:1.抗体<antibody>2.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 Ig>3.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 mAb〕4.ADCC<Antibody –dependent cell-mediatedcytotoxicity>5.调理作用<opsonization>四、问答题1.简述抗体与免疫球蛋白的区别和联系.2.试述免疫球蛋白的主要生物学功能.3.简述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功能区与其功能.第五章补体系统一、单选题:1、补体替代激活途径激活顺序是〔〕A、C123456789;B、C1423456789;C、C124356789;D、C12456789;E、C3567892、补体活性片段中过敏毒素作用最强的是〔〕A、C2A;B、C3a;C、C4a;D、C5a;E、C3b3、补体活性片段中的趋化因子是〔〕A、 C2a;B、C5a;C、C3a ;D、C4b;E、C3b4、MBL激活途径的激活物是〔〕A、抗原抗体复合物;B、脂多糖;C、聚合IgA;D、甘露糖;E、酵母多糖5、可刺激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过敏性介质的成分是〔〕A、C1q ,C1s;B、C3b, C4b;C、C3a, C2b;D、C2a, C5a;E、C3a, C5a6、可激活经典途径的复合物分子是〔〕A、IgG4与抗原的复合物;B、一个IgG与抗原的复合物;C、一个IgD与抗原的复合物;D、IgM与抗原的复合物;E、一个sIgA与抗原的复合物7、参与溶菌作用的补体成分有〔〕A、C1~C9B、C3~C9C、C5~C9D、C3,C5~9;E、C3~C58、C4b的拮抗因子是〔〕A、S蛋白B、C4bpC、B因子D、H因子E、I因子9、不参加旁路激活途径的补体固有成分是〔〕A、D因子、P因子B、C3 C5C、C4,C2D、C5,C6E、B因子,C810、补体系统激活必须参加的成分是〔〕A、C1s C1rB、C4和C2C、B因子和D因子D、C3 C5~C9E、D因子和P因子11、MBL激活途径发生在〔〕A、感染刚刚形成;B、抗体产生之后;C、脂多糖的激活D、感染早期的急性期反应E、感染恢复期12、血清中的C1作用对象是〔〕A、C2a C3aB、C3a C5aC、C3b C4bD、C2 C4E、C5a C3b13、以免疫粘附作用清除免疫复合物的补体活性片段是〔〕A、C3aB、C2aC、C3bD、C5bE、C1q14、MBL活化途径的C3转化酶是〔〕A、C1sB、C4b2bC、C3bBaD、C3bBbPE、D因子15、可抑制MAC形成的补体膜调节因子是〔〕A、S蛋白B、H因子C、DAFD、MCPE、HRF16、下列补体固有成分含量最高的是〔〕A、C3B、C8C、C1gD、C5E、D因子17、无需补体组分参与的效应是〔〕A、免疫粘附B、溶解细菌C、抗B抗体与B型红细胞的溶解D、ADCCE、调理作用18、可使靶细胞膜发生轻微损伤的补体组分是〔〕A、C3bB、C56789C、C567D、C9E、567819、具有激肽样作用的补体片段是〔〕A、C2aB、C3aC、C4bD、C5aE、C3b20、C5a具有的生物学活性是〔〕A、促C3转化酶形成B、趋化作用C、参与膜攻击单位的形成D、调理作用E、促CT酯酶形成二、多项选择题1、关于补体系统描述错误的是〔〕A、溶解细菌B、37℃,30分钟可被灭活C、可经血清被动转移D、都是β球蛋白E、与抗原刺激相关2、属于补体系统固有成分的是〔〕A、C1~C9B、B因子, D因子;C、H因子、I因子D、DAF MDP HRFE、丝氨酸蛋白酶3、补体旁路激活途径区别于其它途径的特点是〔〕A、可以识别"自己"和"非己";B、与抗原和抗体的特异性一样;C、具有放大机制;D、形成MAC;E、有B、D、P因子参与.4、与补体经典激活途径活化阶段有关的组分是〔〕A、C4 C2B、C3 C4C、C1D、C5 C9E、B因子P因子5、关于C3分子描述正确的是〔〕A、可被C3转化酶裂解成C3a和C3b;B、C3b可与免疫复合物结合C、具有与CRI结合位点D、可结合于微生物、靶细胞上,但不能结合在正常细胞膜上E、C3b可被I因子灭活6、可激活补体旁路途径的有〔〕A、抗A血型抗体与A型红细胞结合的复合物;B、病毒感染细胞C、细菌脂多糖D、IgAE、酵母多糖7、在补体旁路激活中〔〕A、补体C5,C6,C8不参与;B、可产生C3a ,C5a ;C、需要Ca+ ;D、需要免疫复合物E、具正反馈效应8、C3是补体系统中最重要的组分原因是〔〕A、C3在血清中含量最高B、C3参与经典途径和旁路途径的激活C、为旁路激活途径的第一个成分D、它是激活效应扩大的主要因子E、是3条补体活化途径的汇合点9、补体活化的调节中能与C3b或C4b结合的成分是〔〕A、C4bpB、H因子,I因子C、MCPD、DAFE、HRF10、补体C3b的生物学作用包括〔〕A、调理作用B、细胞毒作用C、溶解奈瑟菌D、溶解细胞E、炎症介质作用11、具有过敏毒素作用的补体成分有〔〕A.C2aB.C3aC.C4aD.C5aE.C4b12、补体旁路活化途径〔〕A、参与特异性体液免疫,具有放大效应;B、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具有放大效应C、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具有杀伤作用;D、在感染的早期发挥作用E、可杀伤奈瑟菌13、补体旁路激活途径激活效的扩大是因为〔〕A、血清中有足够的C3、B因子和Mg2+;B、激活物的持续存在C、血清H和I因子的下降D、正常情况下血清中保持有低水平的C3b;E、C1INH缺乏14、可激活人补体旁路途径的物质有〔〕A、凝聚IgG4B、凝聚的IgAC、IgDD、 IgME、酵母多糖15、补体的3条激活途径A、是各组分的有序的连锁反应;B、不同的片段或片段的复合物可在细胞表面固定C、C42、C423、C5b、C567可在被激活的原始部位就地形成复合物,也可移动至其它部位D、C3是共同参与成分;E、活化中的各部分或片段的复合物具有酶活性16、旁路激活途径中具有C3或C5转化酶活性的分别是A、C4bBbPB、C4b2b3bC、 C3bBbPD、C3bnBbPE、C4b2b17、C3b粘附的细胞主要包括〔〕A、红细胞B、巨噬细胞C、中性粒细胞D、血小板E、肥大细胞18、能与补体C1q亚基结合的Ig有〔〕A、IgG1,IgG2 B.IgG3,IgG4 C.IgM,IgG3 D.IgA,IgE; E.IgG3,IgG2,IgG119、下在述哪些情况时需要补体〔〕A、卵磷脂酶溶解红细胞;B、特异性抗体介导红细胞溶解;C、ADCCD、促进吞噬作用E、免疫粘附20、免疫复合物活化补体可以导致〔〕A、免疫复合物的清除B、过敏毒素释放C、中性粒细胞的杀伤D、调理作用E、趋化因子释放参考答案一、A型题:1、E 2.B 3.B 4.D 5.E 6.D 7.C 8.B 9.C 10.D 11.D 12.D 13.C 14.B 15.E 16.A 17.D18.C 19.A 20.B二、多项选择题:1.BDE 2.ABE 3.ACE 4.ABCD 5.ABCDE 6.CE 7.BE 8.ABCDE 9.ABCD 10.AE 11.BCD12.BDE 13、ABD 14.ABE 15.ABCDE 16.CD 17.AD 18.ACE 19.BDE 20.ABCDE三、名词解释1.补体〔plement〕四、问答题1.比较三条补体激活途径的异同.2.简述补体系统的生物学功能.第六章细胞因子一、单选题1、IL-2的产生细胞主要是〔〕A、活化T细胞B、B细胞C、单核-巨噬细胞D、NK细胞E、中性粒细胞2、激活NK细胞,增强细胞免疫功能的CKs是〔〕A、IL-2、4B、IL-5、7;C、IL-12、IFN-γD、IL-8、GM-CSFE、IL-1、33.干扰素受体属于〔〕A、免疫球蛋白基因超家族;B、趋化细胞因子受体;C、I型细胞因子受体家族;D、II型细胞因子受体家族;E、III型细胞因子受体家族;二、多项选择题1、关于CK的描述错误的是〔〕A、以自分泌或旁分泌方式在局部发挥效应;B、作用于靶细胞具MHC限制性C、一种CK可由不同细胞产生;D、一种细胞可产生多种CKE、具有抗原特异性2、IFN-γ具备的生物学作用是〔〕A、促进APC细胞表达MHC-II类分子;B、增强CTL作用C、增强NK细胞的杀伤活性;D、增强巨噬细胞吞噬杀伤功能E、作用具有种属特异性3、细胞因子描述错误的是〔〕A、CK多为小分子多肽,分子量不超过30KD;B、可做为生物应答调节剂应用于临床C、具有特异性作用;D、正常的静止或休止状态细胞可产生CKE、CK之间具有协同相加和拮抗作用而形成网络结构4、CK参与的免疫作用有〔〕A、直接造成肿瘤细胞调亡;B、具有抗胞内寄生菌和原虫的作用;C、与神经内分泌激素一样发挥作用;D、参与移植物的排斥反应;E、具有抗病毒作用5、TNF的生物学作用不包括〔〕A、免疫调节作用;B、特异性杀伤肿瘤,受MHC-I类分子限制作用C、促进炎症引发恶液质和发热;D、抗肿瘤作用;E、不会造成人体组织和细胞的损伤,临床应推广应用6、下列哪些作用特点是CK所具备的〔〕A、多效性;B、协同性;C、多向性;D、特异性;E、旁泌性7、可激活NK细胞,增强其杀伤功能的CK是〔〕A、IL-2;B、IFN-r;C、IL-12;D、IL-15;E、IFN-β8.细胞因子受体中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有〔〕A、IL-1;B、IFN-r;C、M-CSF;D、IL-15;E、IFN-β9.细胞因子的主要生物学活性有〔〕A、介导抗病毒的固有性免疫;B、介导抗肿瘤的适应性免疫;C、介导细胞凋亡杀伤肿瘤细胞;D、刺激机体造血功能;E、以诱导细胞凋亡调控免疫应答10.参与免疫应答效应阶段的细胞因子包括〔〕A、IL-2;B、IFN-r;C、IL-1;D、IL-4;E、IL-511.可促进血小板生成的细胞因子是〔〕A、IL-2;B、IL-5;C、IL-11;D、IL-12;E、TPO参考答案一、单选题: 1、A 2、C3、D二、多项选择题: 1、BE 2、ABCDE 3.CD 4、ABDE5、BE 6、ABCE 7、ABCDE 8.AC 9.ABCDE10.ABDE 11.CE三、名词解释1.细胞因子〔cytokine〕2.自分泌效应〔autocrine action〕3.旁分泌效应〔paracrine action〕四、问答题1.简述细胞因子共同的基本特征.2.细胞因子有哪些主要的生物学功能?第七章白细胞分化抗原和粘附分子一、单选题:1、CD28分子的配体是〔〕A、LFA-1B、ICAM-1C、MHC-ID、TCRE、B7/B272、选择素分子中与配体的结合部位是〔〕A、C型凝集素结构域B、表皮生长因子样功能区C、补体调节蛋白区D、细胞浆区E、多糖分子区二、多项选择题1、可表达白细胞分化抗原的细胞包括〔〕A、单核巨噬细胞B、T细胞C、B细胞D、血小板E、血管内皮细胞2、已发现表达CD15S〔S-Lewis〕分子的细胞有〔〕A、白细胞B、血管内皮细胞C、血清D、肿瘤细胞E、神经细胞3、L-选择素的功能包括〔〕A、介导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B、介导白细胞与血小板的粘附C、介导淋巴细胞归巢到外周淋巴结D、介导淋巴细胞向炎症部位游走E、介导白细胞与内皮细胞和血小板的粘附4、CD抗原目前的应用包括〔〕A、免疫细胞亚群的功能和配体发现B、用于白血病分型C、骨髓移植与移植排斥反应的防治D、肿瘤的转移研究E、肿瘤治疗5、FcεRI存在于哪些细胞表面〔〕A、单核-巨噬细胞B、中性粒细胞C、肥大细胞D、嗜酸性粒细胞E、嗜碱性粒细胞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E 2、A二、多项选择题:1、ABCDE 2.ABD 3、ACD4、ABCDE 5、CE三、名词解释1.白细胞分化抗原〔leukocyte differentiation antigen〕2.细胞粘附分子〔cell adhesion molecules,CAM〕3.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第八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一、单选题:1、人类中能引起强而迅速的,针对同种异体移植物排斥反应的抗原是〔〕A、组织相容性抗原B、移植抗原C、白细胞抗原D、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E、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2、人类HLA-I类抗原β链编码基因的染色体定位是〔〕A、第15号染色体短臂B、第6号染色体长臂C、第9号染色体长臂D、第2号染色体短臂E、第6号染色体短臂3、TNF的编码基因位于〔〕A、HLA-I区;B、HLA-B区C、HLA-II区D、HLA-III区E、HLA-DR区4、对人而言,HLA抗原属于〔〕A、异种抗原B、改变的自身抗原C、同种异型抗原D、隐蔽抗原E、异嗜性抗原5、HLA-I 类抗原的主要功能是〔〕A.向TH细胞提呈外源性抗原肽;B、向Tc细胞提呈外源性抗原肽;C、向TH细胞提呈外源性抗原肽;D、向Tc细胞提呈内源性抗原肽;E、向γδ+Tc细胞提呈内源性抗原肽6.APC细胞与T细胞之间相互作用受MHC-II类分子限制的是〔〕A.病毒感染细胞与TH细胞;B.病毒感染细胞与Tc细胞;C.单核-巨嗜细胞和TH细胞;D.肿瘤细胞与TH细胞;E.肿瘤细胞和Tc细胞7、与TH细胞表面CD4分子结合的部位是〔〕A、MHC-I类分子的β链;B、MHC-II类分子α1β1区C、MHC-II类分子α2β2区;D、MHC-I类分子α链α1、α2区;E、MHC-I类分子α3区;8、HLA抗原多态性的原因是〔〕A、HLA基因重组B、HLA基因的突变;C、HLA的基因转换;D、HLA基因呈共显性 E.以上均对9、肿瘤细胞表面〔〕A、HLA-1类抗原显著减少;B、HLA-I类抗原显著增加;C、HLA-II类抗原显著增加;D、HLA-II类抗原显著增加;E、HLA- I和II类抗原表达均降低;10、单元型指的是〔〕A、控制一个HLA特异性的基因,如HLA-A或HLA-DPB、同一家族中细胞表面所有的同种异型特异性的一半C、同一家族中在一个孩子而不是其它孩子身上发现的基因D、由一条染色体上基因决定的一组抗原表现型的特异性E、人类第六号染色体一串基因11. 抗原肽中决定与HLA肽结合区的氨基酸称为〔〕A、Ig样区;B、可变区;C、锚定残基;D、共同基序;E、跨膜区12.个体甄别是依据HLA分子的〔〕A、胞浆区;B、跨膜区;C、肽结合区D、Ig样区;E、单元型二、多项选择题:1、经典的HLA-II类基因包括〔〕A、DRB、DNC、DQD、DPE、DO2、造成HLA多态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单元型遗传B、基因突变C、连锁不平衡D、共显性E、基因转换3、HLA-II类分子抗原肽结合区具有的特征是〔〕A、引起器官移植排斥反应;B、能与抗原肽结合形成复合物,被TH细胞识别C、可接纳8-10个氨基酸残基D、决定HLA-II类分子的多态性E、是同种异型抗原决定簇的存在部位4、表达HLA-II类抗原的细胞有A、红细胞,内皮细胞;B、B细胞;C、单核细胞;D、树状突细胞;E、活化的T细胞5、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受HLA-II类分子限制的是〔〕A、巨噬细胞-TH;B、B-TH细胞;C、Tc--肿瘤细胞;D、T细胞--郎格罕细胞;E、Tc-病毒感染细胞6、有关HLA与抗原肽相互作用正确的是〔〕。

(完整版)医学免疫学填空+简答+知识点

(完整版)医学免疫学填空+简答+知识点

1. 免疫:机体的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排除抗原异物,以维护机体自身平衡和稳定的一种生理性防御功能。

2. 免疫的分类: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3. 免疫的三大功能: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4. 免疫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免疫预防、免疫诊断、免疫治疗5.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6.免疫器官按功能分类:中枢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7.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和胸腺,是免疫细胞产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8. B淋巴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T淋巴细胞在胸腺发育成熟;9.外周免疫器官包括脾、淋巴结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是免疫细胞定居、增殖和发生免疫应答的场所;10.淋巴细胞在中枢免疫器官(初级淋巴器官)成熟后,经血液循环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次级淋巴器官),经抗原刺激后产生免疫应答。

1.免疫系统是由__免疫器官__、__免疫细胞____、_免疫分子___组成。

2. 胸腺是_T___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骨髓是__B___细胞分化发育的场所。

3.免疫应答可分为B 细胞介导的__体液_____免疫应答和T 细胞介导的___细胞____免疫应答两种类型。

4.可通过ADCC作用介导细胞毒作用的细胞是__NK细胞_____。

5.成熟的B淋巴细胞表达的膜表面免疫球蛋白是__IgM_____和__IgD______。

6.抗原的两个基本特性是___免疫原性_________和__免疫反应性____,同时具有两种特性的抗原属于__完全抗原__________。

7.根据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是否需要Th 细胞协助,可将抗原分为__TD-Ag__________和___TI-Ag_________。

8. 在五类免疫球蛋白中,含量最高的是_IgG___________,分子量最大的是___IgM_________,参与粘膜免疫的主要是___sIgA_________。

9. 用木瓜蛋白酶水解IgG得到的两个相同的__Fab_______片段和一个___Fc______片段。

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有那些

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有那些

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有那些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1.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有那些?2.答:决定一种物质能否表现其免疫原性及其免疫原性大小的因素有:3. 1抗原本身的因素4.(1)异物性抗原与机体的种系关系越远,其差异越大,免疫原性也就越强。

5.1)异种间的物质:病原微生物、动物免疫血清对人是良好抗原,6.2) 同种异体间的物质:人红细胞表面ABO血型抗原系统及同种异体皮肤和器官上的组织相容性抗原。

7.3)自身抗原:自身物质一般无抗原性。

8.a:与淋巴细胞从未接触过的自身物质(如晶状体蛋白)9.b:自身物质理化性状发生改变(外伤、感染、药物、电离辐射等)10.(2)理化性状11.1)分子大小12.一般说来分子量越大,抗原性越强。

具有抗原性的物质,分子量一般在以上,个别超过,低于者一般不具有抗原性。

13.2)化学结构的复杂性14.蛋白质芳香族氨基酸为主者,尤其是含酪氨酸的蛋白质,抗原性强,非芳香族氨基酸为主者,抗原性较弱。

15.3)分子构象和易接近性16.4)物理状态17.一般聚合状态的蛋白质较其单体免疫原性强,`颗粒性抗原强于可溶性抗原.18. 2免疫途径和抗原剂量19.具备上述条件的抗原物质可因进入机体的途径和剂量的不同而免疫效果迥异。

20.人工免疫时,多数抗原是非经口进入(皮内、皮下、肌肉、静脉、腹腔注射)机体才具有抗原性。

21. 3机体方面的有关因素22.(1)宿主与抗原来源的种系进化关系23.(2)宿主的遗传背景24.(3)机体的健康和营养状况25.以上几方面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制约的。

26.试述TD-Ag和TI-Ag的区别27.答: 1.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dependent antigen TD-Ag)这类抗原需在T细胞辅助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Ab,绝大多数Ag属此类。

如血细胞、血清成分、细菌等。

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有那些-免疫原性弱

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有那些-免疫原性弱

1.决定抗原免疫原性得因素有那些?ﻫ答: 决定一种物质能否表现其免疫原性及其免疫原性大小得因素有:1抗原本身得因素(1) 异物性抗原与机体得种系关系越远,其差异越大,免疫原性也就越强。

ﻫ1) 异种间得物质:病原微生物、动物免疫血清对人就是良好抗原,2) 同种异体间得物质:人红细胞表面ABO血型抗原系统及同种异体皮肤与器官上得组织相容性抗原。

3) 自身抗原:自身物质一般无抗原性、ﻫa:与淋巴细胞从未接触过得自身物质(如晶状体蛋白) b:自身物质理化性状发生改变(外伤、感染、药物、电离辐射等)(2) 理化性状1) 分子大小一般说来分子量越大,抗原性越强。

具有抗原性得物质,分子量一般在10、0kD以上,个别超过100、0kD,低于4。

0kD者一般不具有抗原性。

2) 化学结构得复杂性ﻫ蛋白质芳香族氨基酸为主者,尤其就是含酪氨酸得蛋白质,抗原性强, 非芳香族氨基酸为主者,抗原性较弱。

ﻫ3)分子构象与易接近性ﻫ4) 物理状态一般聚合状态得蛋白质较其单体免疫原性强,`颗粒性抗原强于可溶性抗原、ﻫ2免疫途径与抗原剂量具备上述条件得抗原物质可因进入机体得途径与剂量得不同而免疫效果迥异、人工免疫时,多数抗原就是非经口进入(皮内、皮下、肌肉、静脉、腹腔注射)机体才具有抗原性。

3 机体方面得有关因素(1) 宿主与抗原来源得种系进化关系ﻫ(2)宿主得遗传背景(3)机体得健康与营养状况ﻫ以上几方面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相互制约得。

2.试述TD—Ag与TI-Ag得区别ﻫ答: 1.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dependent antigen TD—Ag)这类抗原需在T细胞辅助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Ab,绝大多数Ag属此类。

如血细胞、血清成分、细菌等。

共同特点:TD—Ag刺激机体所产生Ab 主要为免疫球蛋白G,且还可刺激机体产生细胞免疫。

可引起回忆应答。

多由蛋白质组成,分子量大,表面决定簇种类多,但每种决定簇得数量不多,且分布不均匀。

第二节 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第二节 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第二节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一、异物性
抗原的免疫原性的本质是异物性,异物性是抗原的重要性质。

异物即“非己”的物质。

一般来说,抗原与机体之间的亲缘关系越远,组织结构差异越大,异物性越强,其免疫原性就越强。

自身成份如发生改变,也可被机体视为异物;即使自身成分未发生改变,但在胚胎期未与免疫活性细胞充分接触,也具有免疫原性,如精子、脑组织、眼晶状体蛋白等如因外伤逸出,与免疫活性细胞接触后,也被认为是异物。

二、理化性质
1.化学性质一般蛋白质是良好的抗原。

2.分子量大小抗原的分子量一般在10kD以上,且分子量越大,含有抗原表位越多,结构越复杂,免疫原性越强。

3.结构的复杂性
4.分子构象(conformation)
5.易接近性(accessibility)
氨基酸残基的位置和间距与免疫原性的关系
6.物理状态
三、宿主因素
1.遗传因素
2.年龄、性别与健康状态
四、抗原进入机体方式的影响。

抗原知识——精选推荐

抗原知识——精选推荐

抗原知识第五章抗原授课学时:2学时⽬的要求:1.掌握:抗原、半抗原、抗原决定簇的概念,掌握⾎型抗原和异嗜性抗原的概念和应⽤。

2.熟悉:决定抗原抗原⾏的条件,熟悉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的特点。

3.了解:抗原的分类,超抗原和免疫佐剂的含义。

教学内容:1.抗原、抗原的免疫原性及抗原性、完全抗原、半抗原的概念。

2.抗原的分类:胸腺依赖性抗原和胸像⾮依赖性抗原;异种抗原、同种异型抗原;⾃⾝抗原。

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型抗原、异嗜性抗原、超抗原。

3.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表位或抗原决定簇。

构象决定簇和线性决定簇的概念,T、B 细胞表位的特点。

第⼀节抗原及构成抗原的条件⼀、抗原的概念:抗原:能启动机体的免疫应答,且能与其应答产物结合,并发⽣⼀系列⽣物学效应的物质。

抗原⼀般具备两种特性:⼀是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即能刺激机体产⽣免疫应答(特异性抗体及致敏T细胞);⼆是抗原性(antigenicity),指能与抗体或致敏T细胞特异性结合。

完全抗原:同时具备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称为完全抗原,只具备抗原性⽽不具备免疫原性的称为半抗原(hapten),也称不完全抗原(incomplete antigen)。

⼆、构成抗原的条件:(⼀)影响免疫原性的因素:1.理化性质(相对分⼦质量>10000以上;化学组成及结构,结构复杂的蛋⽩质和多糖免疫原性强,核酸免疫原性弱;可降解性,抗原必须先经过降解后才能被APC提呈给Th细胞)2.异物性:抗原来源与宿主关系越远,免疫原性越强。

异种物质,同种异体物质,改变和隐蔽的⾃⾝物质。

3.免疫原的剂量和进⼊途径:低剂量和⾼剂量都不易引起免疫应答,强的免疫应答需要多次注射。

克服不易引起免疫应答。

进⼊途径有静脉、⽪下、⽪内、肌⾁、或腹腔。

4.免疫佐剂(adjuvant):是⼀些先于抗原或同时与抗原混合注射动物,可增强抗原的免疫原性,即起辅佐抗原作⽤的物质。

弗⽒佐剂:⽺⽑脂:液体⽯蜡1:2混合,后加等量10mg/ml 灭活卡介苗(完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有那些?2.答: 决定一种物质能否表现其免疫原性及其免疫原性大小的因素有:3. 1抗原本身的因素4.(1) 异物性抗原与机体的种系关系越远,其差异越大,免疫原性也就越强。

5.1) 异种间的物质:病原微生物、动物免疫血清对人是良好抗原,6.2) 同种异体间的物质:人红细胞表面ABO血型抗原系统及同种异体皮肤和器官上的组织相容性抗原。

7.3)自身抗原:自身物质一般无抗原性。

8.a:与淋巴细胞从未接触过的自身物质(如晶状体蛋白)9.b:自身物质理化性状发生改变(外伤、感染、药物、电离辐射等)10.(2)理化性状11.1)分子大小12.一般说来分子量越大,抗原性越强。

具有抗原性的物质,分子量一般在以上,个别超过,低于者一般不具有抗原性。

13.2)化学结构的复杂性14.蛋白质芳香族氨基酸为主者,尤其是含酪氨酸的蛋白质,抗原性强,非芳香族氨基酸为主者,抗原性较弱。

15.3)分子构象和易接近性16.4)物理状态17.一般聚合状态的蛋白质较其单体免疫原性强,`颗粒性抗原强于可溶性抗原.18. 2免疫途径和抗原剂量19.具备上述条件的抗原物质可因进入机体的途径和剂量的不同而免疫效果迥异。

20.人工免疫时,多数抗原是非经口进入(皮内、皮下、肌肉、静脉、腹腔注射)机体才具有抗原性。

21. 3机体方面的有关因素22.(1)宿主与抗原来源的种系进化关系23.(2)宿主的遗传背景24.(3)机体的健康和营养状况25.以上几方面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制约的。

26.试述TD-Ag和TI-Ag的区别27.答: 1.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dependent antigen TD-Ag)这类抗原需在T细胞辅助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Ab,绝大多数Ag属此类。

如血细胞、血清成分、细菌等。

共同特点:TD-Ag刺激机体所产生Ab 主要为免疫球蛋白G,且还可刺激机体产生细胞免疫。

可引起回忆应答。

多由蛋白质组成,分子量大,表面决定簇种类多,但每种决定簇的数量不多,且分布不均匀。

28.2.非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independent antigen,TI-Ag)不需T细胞辅助即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

少数Ag属此类。

如细菌多糖、聚合鞭毛蛋白等。

29.共同特点:TI-Ag刺激机体产生的Ab仅是免疫球蛋白M,不引起回忆应答,不引起细胞免疫。

分子结构呈长链,都是多聚性物质,即在Ag分子上有大量重复的同样的表位,故能与白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在许多点上结合形成交联。

另一特点是在体内不易降解,故能与B细胞呈较长期的结合30.试比较HLA I、II类分子的异同。

31.答:HLA I、II类分子的异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32. 1.编码的基因位点:I类分子的编码基因位点为B、C、A位点;II类分子的编码基因位点为DP、DQ、DR位点。

33. 2.分子结构:两类分子均由两条多肽链以非共价键连接组成的二聚体糖蛋白分子,具有多态性,每条肽链都有Ig样功能区,属于Ig超家族。

但I类分子的轻链不是由HLA 基因编码的。

34. 3.分布:I类分子广泛分布于各组织的有核细胞及血小板和网织红细胞,也以可溶性形式存在于体液中;II类分子主要存在于B细胞、巨噬细胞和其他抗原提呈细胞,以及胸腺上皮细胞和活化的T细胞表面。

35. 4.主要功能:①两者均可引起移植排斥反应。

②均有抗原提呈作用,但I类分子主要参与内源性抗原的提呈,II类分子主要参与外源性抗原的提呈。

③均可参与免疫细胞间的相互识别,但I类分子是CD8分子的受体,II类分子是CD4分子的受体。

④均参与诱导胸腺内前T细胞分化发育。

36.37.简述免疫应答的概念及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类型。

38.简述细胞免疫的生物学效应。

39.抗细胞内病原体感染的作用抗肿瘤作用免疫损伤作用移植排斥反应。

40.试述抗体的生物学效应。

41.1)中和外毒素的毒性作用,阻止病毒吸附易感细胞。

42.2)通过免疫调理作用,促进吞噬细胞对抗原的吞噬。

43.3)激活补体,活化的补体发挥生物学作用而清除抗原。

44.4)介导ADCC杀伤靶细胞。

45.5)分泌型IgA(SIgA)在粘膜免疫中发挥清除抗原的作用。

46.6)在某些情况下,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结合后导致免疫损伤。

47.比较免疫耐受与正常免疫应答的异同点。

48.相同点:均需抗原刺激,经诱导期而形成;具有特异性;具有记忆性。

49.不同点:正常免疫应答经抗原刺激,产生免疫应答产物,也称为正免疫应答;而免疫耐受经抗原刺激,不产生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效应性T细胞),也称为负免疫应答。

50.简述T细胞在免疫调节中的作用。

51.Th细胞协助B细胞产生抗体,协助其他T细胞的活化、增值和分化,促进和增强免疫应答,对免疫应答起着正向调节作用,CD4+TH细胞根据分泌的细胞因子不同,分为Th1细胞和Th2细胞,Th1细胞和Th2细胞是相互的抑制细胞;Ts细胞抑制B细胞产生抗体,抑制其他T细胞分化增殖和过度活化,抑制免疫应答,对免疫应答起着负向调节作用; TC 细胞(CTL)可以杀死活化的T细胞、B细胞和APC,对免疫应答起着负向调节作用。

52.53.试述由于抗原—抗体结合可能导致的超敏反应的类型及发生特点54.通过抗原抗体结合可能导致的是Ⅰ、Ⅱ、Ⅲ型超敏反应。

I型超敏反应(又称速发型超敏反应),是特异性IgE类抗体吸附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使机体致敏,再次进入的相同的变应原与细胞表面的特异性IgE抗体结合,激发细胞脱颗粒,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如组胺、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等),作用于效应器官,引起临床症状。

其特点是:(1)发生快,消失快,一般为可逆性反应;(2)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

Ⅱ型超敏反应是IgG或IgM与细胞表面本身的抗原或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抗原、半抗原结合或抗原—抗体复合物吸附于细胞表面,在补体系统、巨噬细胞或NK细胞参与下,引起细胞损伤的超敏反应。

其特点是出现对机体细胞的溶解破坏作用,所以又称细胞毒型超敏反应。

Ⅲ型超敏反应是由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中等大小的免疫复合物所致。

如果免疫复合物不能被机体清除,将可能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血管壁、皮肤或滑膜等组织中,活化补体,产生过敏毒素等炎症介质,在嗜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和Mφ的参与下导致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Ⅲ型超敏反应又称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其特点是通过形成中等大小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于局部引起免疫病理损伤。

55.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和吸入花粉后引起的支气管哮喘属于哪一型超敏反应?其发病机制是什么?56.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和吸入花粉后引起的支气管哮喘均属于I型超敏反应。

青霉素半抗原与人体组织蛋白结合后形成的完全抗原及花粉中的变应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IgE抗体,通过Fc段与肥大细胞和嗜碱细胞表面的FcεR结合,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

此机体再次接触相同的变应原,则变应原与肥大细胞或嗜碱细胞膜表面特异性IgE 抗体结合,使细胞活化脱颗粒释放贮存的及细胞活化后新合成的生物活性介质(如组胺、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等),并分泌一些细胞因子和表面粘附分子。

其病理改变主要是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和腺体分泌增加等,由此引起过敏性休克和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以平滑肌收缩和腺体分泌增加为主,而过敏性休克则以毛细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强为主的改变。

三大类免疫性疾病即超敏反应性疾病,免疫缺陷病和自身免疫病。

超敏反应性疾病:由抗原特异应答的T及B细胞激发的过高的免疫反应过程而导致的疾病。

分为速发型和迟发型。

前者由抗体介导,发作快;后者由细胞介导,发作慢。

免疫缺陷病:免疫系统的先天性遗传缺陷或后天因素所致缺陷,导致免疫功能低下或缺失,易发生严重感染和肿瘤。

自身免疫病:正常情况下,对自身抗原应答的T及B细胞不活化。

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这些自身应答T及B细胞被活化,导致针对自身抗原的免疫性疾病。

效应T细胞的主要功能是什么?抗原活化T细胞后,经克隆扩增及功能分化,成为效应T细胞:CD4+Th1细胞和CD8+Tc 细胞。

其主要功能有:(1)抗感染作用:主要针对胞内感染的病原体,包括抗细菌、抗病毒、抗真菌、抗寄生虫感染等。

(2)抗肿瘤作用:Tc细胞的特异性杀伤表达抗原的肿瘤细胞;藉细胞因子直接或间接的杀伤肿瘤细胞。

(3)免疫损伤作用:效应T细胞可引起IV型超敏反应、移植排斥反应、某些自身免疫病的发生和发两种血型不符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症的发生机制、特点和临床预防措施:ABO血型不符引起的溶血症多发生于母亲为O型血的非O型血胎儿。

新生儿临床症状较轻。

其发生机制是当分娩或经其他途径进入母体内的红细胞,可通过表面A或B血型抗原刺激母体产生IgG类抗A或抗B抗体。

当母亲妊娠或再次妊娠时,该种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与红细胞表面相应血型抗原结合,引起胎儿出生后的新生儿溶血。

因为胎儿或新生儿体内除红细胞外,在血清和其他体液及某些组织细胞也存在A或B血型物质,所以从母体进入胎儿或新生儿体内的IgG类血型抗体,可与上述体内A或B血型物质结合,从而竞争性抑制IgG类抗A或抗B抗体对红细胞的溶解破坏作用,此即临床症状较轻的主要原因。

Rh血型不符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症发生于Rh一母亲所怀的Rh+胎儿,尤其多见于再次妊娠所分娩的新生儿。

当首次妊娠分娩时,胎儿的Rh+红细胞可进入母体,剌激母体产生抗Rh抗体。

当再次妊娠仍为Rh+胎儿时,母体产生的抗Rh抗体(IgG)即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与胎儿Rh+红细胞结合,导致胎儿红细胞的破坏。

从而引起流产或出生后的严重溶血现象,甚至死亡。

对ABO血型不符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症,现在尚无特异性预防措施。

为预防Rh血型不符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症,可在Rh一母亲首次娩出Rh+的新生儿后的72小时内,给母亲注射抗RhD抗体(RhD抗血清 ),该抗体与母亲体内的胎儿Rh+红细胞结合,并及时将其清除,从而清除Rh抗原对母体的免疫刺激作用,阻止Rh抗体的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