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有那些完整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

素有那些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1.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有那些

2.答: 决定一种物质能否表现其免疫原性及其免疫原性大小的因素有:

3. 1 抗原本身的因素

4.(1) 异物性抗原与机体的种系关系越远,其差异越大,免疫原性也就越强。

5.1) 异种间的物质:病原微生物、动物免疫血清对人是良好抗原,

6.2) 同种异体间的物质:人红细胞表面ABO血型抗原系统及同种异体皮肤和器官上的组织相容性抗原。

7.3) 自身抗原:自身物质一般无抗原性。

8.a:与淋巴细胞从未接触过的自身物质(如晶状体蛋白)

9.b:自身物质理化性状发生改变(外伤、感染、药物、电离辐射等)

10.(2) 理化性状

11.1) 分子大小

12.一般说来分子量越大,抗原性越强。具有抗原性的物质,分子量一般在10.0kD 以上,个别超过100.0kD,低于4.0kD者一般不具有抗原性。

13.2) 化学结构的复杂性

14.蛋白质芳香族氨基酸为主者,尤其是含酪氨酸的蛋白质,抗原性强,非芳香族氨基酸为主者,抗原性较弱。

15.3) 分子构象和易接近性

16.4) 物理状态

17.一般聚合状态的蛋白质较其单体免疫原性强,`颗粒性抗原强于可溶性抗原.

18. 2 免疫途径和抗原剂量

19.具备上述条件的抗原物质可因进入机体的途径和剂量的不同而免疫效果迥异。

20.人工免疫时,多数抗原是非经口进入(皮内、皮下、肌肉、静脉、腹腔注射)机体才具有抗原性。

21. 3 机体方面的有关因素

22.(1) 宿主与抗原来源的种系进化关系

23.(2) 宿主的遗传背景

24.(3) 机体的健康和营养状况

25.以上几方面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制约的。

26.试述TD-Ag和TI-Ag的区别

27.答: 1.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dependent antigen TD-Ag)这类抗原需在T 细胞辅助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Ab,绝大多数Ag属此类。如血细胞、血清成分、细

菌等。共同特点:TD-Ag刺激机体所产生Ab 主要为免疫球蛋白G,且还可刺激机体产生细胞免疫。可引起回忆应答。多由蛋白质组成,分子量大,表面决定簇种类多,但每种决定簇的数量不多,且分布不均匀。

28.2.非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independent antigen,TI-Ag)不需T细胞辅助即可刺激机体产生。少数Ag属此类。如细菌多糖、聚合鞭毛蛋白等。共同特点:TI-Ag刺激机体产生的Ab仅是免疫球蛋白M,不引起回忆应答,不引起细胞免疫。分子结构呈长链,都是多聚性物质,即在Ag分子上有大量重复的同样的表位,故能与白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在许多点上结合形成交联。另一特点是在体内不易降解,故能与B细胞呈较长期的结合

29.试比较HLA I、II类分子的异同。

30.答:HLA I、II类分子的异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31. 1.编码的基因位点:I类分子的编码基因位点为B、C、A位点;II类分子的编码基因位点为DP、DQ、DR位点。

32. 2.分子结构:两类分子均由两条多肽链以非共价键连接组成的二聚体糖蛋白分子,具有多态性,每条肽链都有Ig样功能区,属于Ig超家族。但I类分子的轻链不是由HLA基因编码的。

33. 3.分布:I类分子广泛分布于各组织的有核细胞及血小板和网织红细胞,也以可溶性形式存在于体液中;II类分子主要存在于B细胞、巨噬细胞和其他抗原提呈细胞,以及胸腺上皮细胞和活化的T细胞表面。

34. 4.主要功能:①两者均可引起移植排斥反应。②均有抗原提呈作用,但I类分子主要参与内源性抗原的提呈,II类分子主要参与外源性抗原的提呈。③均可参与免疫细胞间的相互识别,但I类分子是CD8分子的受体,II类分子是CD4分子的受体。④均参与诱导胸腺内前T细胞分化发育。

35.简述免疫应答的概念及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类型。

36.简述细胞免疫的生物学效应。

37. 抗细胞内病原体感染的作用

抗肿瘤作用

免疫损伤作用

移植排斥反应。

38.试述的生物学效应。

39.1)中和外毒素的毒性作用,阻止病毒吸附易感细胞。

40.2)通过免疫调理作用,促进吞噬细胞对抗原的吞噬。

41.3)激活补体,活化的补体发挥生物学作用而清除抗原。

42.4)介导ADCC杀伤靶细胞。

43.5)分泌型IgA(SIgA)在粘膜免疫中发挥清除抗原的作用。

44.6)在某些情况下,与相应的抗原结合后导致免疫损伤。

45.比较免疫耐受与正常免疫应答的异同点。

46.相同点:均需抗原刺激,经诱导期而形成;具有特异性;具有记忆性。

47.不同点:正常免疫应答经抗原刺激,产生免疫应答产物,也称为正免疫应答;而免疫耐受经抗原刺激,不产生免疫应答产物(、效应性T细胞),也称为负免疫应答。

48.简述T细胞在免疫调节中的作用。

49.Th细胞协助B细胞产生抗体,协助其他T细胞的活化、增值和分化,促进和增强免疫应答,对免疫应答起着正向调节作用,CD4+TH细胞根据分泌的细胞因子不同,分为Th1细胞和Th2细胞,Th1细胞和Th2细胞是相互的抑制细胞;Ts细胞抑制B细胞产生,抑制其他T细胞分化增殖和过度活化,抑制免疫应答,对免疫应答起着负向调节作用; TC细胞(CTL)可以杀死活化的T细胞、B细胞和APC,对免疫应答起着负向调节作用。

50.试述由于抗原—结合可能导致的超敏反应的类型及发生特点

51.通过抗原抗体结合可能导致的是Ⅰ、Ⅱ、Ⅲ型超敏反应。

I型超敏反应(又称速发型超敏反应),是特异性IgE类抗体吸附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使机体致敏,再次进入的相同的变应原与细胞表面的特异性IgE结合,激发细胞脱颗粒,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如组胺、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等),作用于效应器官,引起临床症状。其特点是:(1)发生快,消失快,一般为可逆性反应;(2)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

Ⅱ型超敏反应是IgG或IgM与细胞表面本身的抗原或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抗原、半抗原结合或抗原—复合物吸附于细胞表面,在补体系统、巨噬细胞或NK细胞参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