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有那些

合集下载

抗原第一节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

抗原第一节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
必须经降解加工处理后才能被T细胞识别,线性表 位。
B细胞表位:B细胞或抗体识别,在分子表面,
直接识别,构象表位或线性表位。
抗原第一节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
20
功能性表位:位于抗原表面,易被淋巴细胞识
别的,可启动免疫应答的表位。
隐蔽性表位:位于抗原内部,不能直接引起免
疫应答的表位。
抗原第一节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
成分结构改变的自身抗原
抗原第一节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
7
二、抗原分子的理化特性
1、分子量大小: >10kD; >100kD为强抗原
① 表面化学基团(抗原决定基)多 ② 结构稳定,在体内不易降解清除
2、化学性质: 蛋白质>脂类、糖类> 核酸 3、结构的复杂性: 芳香族氨基酸>直链氨基酸
抗原第一节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
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需T细胞辅助。既有B细胞决定基, 也有T细胞决定基。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TI-Ag)
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无需T细胞的辅助。只有B细胞决定基。
抗原第一节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
25
TD-Ag与TI-Ag的比较
性质 组成 T细胞辅助 免疫应答 抗体类型 免疫记忆
21
功能性表位 :1、3、5 隐蔽性表位 :2、4 顺序表位:1、2、4、5 构象表位 :3 T细胞表位:2、4 B细胞表位:1、3、5
抗原第一节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
22
二、共同抗原表位与交叉抗原
共同抗原表位:是指两种不同的抗原之
间可存在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
交叉反应:是指抗体对具有相同或相似
抗原第一节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期末试题标准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120)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期末试题标准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120)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期末试题标准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120)A.自身抗原B.需要T细胞辅助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的物质C.异嗜性抗原D.同种异型抗原E.可直接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无需T细胞辅助的物质2.决定抗原物质免疫原性的因素不包括()。

A.异物性B.分子量的大小C.物理性状D.宿主因素E。

特异性3.胸腺依赖性抗原的特点为()。

A.仅T细胞对其发生反应B.在胸腺中产生的C.该抗原仅存在于T细胞上D.对此抗原不发生体液免疫反应E.只有在T细胞辅助下才能刺激B细胞激活并产生抗体4.主要针对血源性抗原发生免疫应答的场所是()。

A.骨髓B.胸腺C.淋巴结D.脾脏E.黏膜相关淋巴组织5.生发中心中主要含有()。

A.初始B细胞B.初始T细胞C.抗原刺激后的B细胞D.抗原刺激后的T细胞E.浆细胞6.树突状细胞主要生物学功能不包括()。

A.呈递抗原B.参与免疫调节C.参与T细胞分化发育D.诱导免疫耐受E.抗胞外菌7.关于胸腺描述正确的是()。

A.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B.B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C.发挥免疫调节功能的场所D.T 细胞发生免疫应答的场所E.成熟T细胞定居的场所8.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是()。

A.IgAB.IgGC.IgMD.IgDE.IgE9.补体经典途径激活的顺序是()。

A.C123456789B.C124536789C.C142356789D.C124356789E.C35678910.B细胞表面识别抗原表位并向胞内传递刺激信号的结构是()。

A.BCRB.BCR-CD79a/CD79bC.CD40D.CD79a/CD79bE.CD311.主要起调节作用的T细胞亚群为()。

A.Th1B.Th2C.Th17D.TfhE.Treg12.下列不属于固有免疫细胞的是()。

A.巨噬细胞B.T细胞C.NK细胞D.B1细胞E.中性粒细胞13.再次免疫应答的特点是()。

A.抗体产生少B.抗体产生快,维持时间短C.抗体主要是IgM和IgGD.抗体产生快且滴度高E.可由TD抗原和TI抗原引起14.引起I型超敏反应组织损伤的主要细胞是()。

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有那些-免疫原性弱

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有那些-免疫原性弱

1.决定抗原免疫原性得因素有那些?ﻫ答:决定一种物质能否表现其免疫原性及其免疫原性大小得因素有:ﻫ 1 抗原本身得因素(1) 异物性抗原与机体得种系关系越远,其差异越大,免疫原性也就越强。

ﻫ1) 异种间得物质:病原微生物、动物免疫血清对人就是良好抗原,ﻫ2)同种异体间得物质:人红细胞表面ABO 血型抗原系统及同种异体皮肤与器官上得组织相容性抗原。

ﻫ3) 自身抗原:自身物质一般无抗原性。

a:与淋巴细胞从未接触过得自身物质(如晶状体蛋白)ﻫb:自身物质理化性状发生改变(外伤、感染、药物、电离辐射等)(2) 理化性状ﻫ1) 分子大小一般说来分子量越大,抗原性越强、具有抗原性得物质,分子量一般在10。

0kD以上,个别超过100、0kD,低于4。

0kD者一般不具有抗原性。

2)化学结构得复杂性蛋白质芳香族氨基酸为主者,尤其就是含酪氨酸得蛋白质,抗原性强, 非芳香族氨基酸为主者,抗原性较弱。

3) 分子构象与易接近性4)物理状态一般聚合状态得蛋白质较其单体免疫原性强,`颗粒性抗原强于可溶性抗原、ﻫ2免疫途径与抗原剂量ﻫ具备上述条件得抗原物质可因进入机体得途径与剂量得不同而免疫效果迥异。

ﻫ人工免疫时,多数抗原就是非经口进入(皮内、皮下、肌肉、静脉、腹腔注射)机体才具有抗原性。

ﻫ 3 机体方面得有关因素ﻫ(1)宿主与抗原来源得种系进化关系(2) 宿主得遗传背景ﻫ(3) 机体得健康与营养状况ﻫ以上几方面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相互制约得、2.试述TD—Ag与TI—Ag得区别答: 1、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dependentantigenTD-Ag)这类抗原需在T细胞辅助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Ab,绝大多数Ag属此类。

如血细胞、血清成分、细菌等。

共同特点:TD-Ag刺激机体所产生Ab 主要为免疫球蛋白G,且还可刺激机体产生细胞免疫。

可引起回忆应答。

多由蛋白质组成,分子量大,表面决定簇种类多,但每种决定簇得数量不多,且分布不均匀。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及问答总结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及问答总结

1.免疫:免疫指机体识别“自己”与“非己”(self-nonself),对“非己”抗原发生清除、排斥反应,以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与稳定的生理功能,包括免疫防御功能、免疫监视功能和免疫稳定三大功能。

2. 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ce):是针对外来抗原(如微生物或毒素)的一种免疫保护作用,或称为抗感染免疫。

如果免疫应答表现过于强烈,则在清除抗原的同时,也会造成组织损伤,即发生超敏反应(变态反应)。

如免疫应答过低或缺如,则可发生免疫缺陷病。

3.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urveillance):正常情况下,体内的某些免疫细胞能发现并处理(杀伤、消毁)体内经常出现的少量异常细胞。

4.免疫稳定(immunologic homeostasis):正常情况下,机体可经常地清除损伤或衰老的自身细胞,以维持免疫机能在生理范围内的相对稳定性。

1. 抗原:能诱导机体免疫系统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应答产物(Ab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亦称免疫原.2. 免疫原性:指抗原能刺激特定的免疫细胞,使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分化,最终产生免疫效应物质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

3.抗原性:指能与免疫应答产物相互作用起反应的性能。

原称反应原性或免疫原反应性4.半抗原: 只具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5.完全抗原: 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

6.抗原决定族: 是指抗原性物质表面决定该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表位。

7.共同抗原: 具有共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的不同抗原。

8.异嗜性抗原: 在人不同种属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细胞表面上存在的共同抗原。

它们之间有广泛交叉反应,与种属特异性无关。

又称Forssman 抗原。

9.超抗原: 只需极低浓度(1-10ng/ml)既可激活大量的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效应,但其激活机制与方式有别于常规抗原与有丝分裂原.10.TD-Ag : 胸腺依赖性抗原, 这类抗原需在T细胞辅助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Ab,绝大多数Ag属此类。

高考知识能力提升专题31 免疫调节知识拓展之(一)抗原相关知识

高考知识能力提升专题31   免疫调节知识拓展之(一)抗原相关知识

高考知识能力提升专题31 免疫调节知识拓展之(一)抗原1.抗原的性质(1)基本特性①免疫原性指抗原能被B、T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TCR或BCR)识别及结合,产生适应性免疫应答。

②免疫反应性指抗原与其所诱导产生的免疫应答效应物质(活化的T/B细胞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结构复杂的蛋白质大分子通常为完全抗原。

然面,某些小分子物质单独不能诱导免疫应答,即不具备免疫原性,但当其与大分子蛋白质或非抗原性的多聚赖氨酸等载体交联或结合后可获得免疫原性,成为完全抗原,此类小分子物质称为半抗原,又称不完全抗原。

半抗原可与免疫应答效应物质结合,具备免疫反应性。

(2)抗原特异性①定义即抗原刺激机体产生适应性免疫应答及其与应答效应产物发生结合均显示专一性,某一特定抗原只能刺激机体产生针对该抗原的活化T/B细胞或抗体,且仅能与该淋巴细胞或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

②表位——抗原特异性的决定因素Ⅰ.定义表位是抗原分子中决定免疫应答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抗原与T/B细胞抗原受体(TCR/BCR)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最小结构与功能单位。

Ⅱ.组成表位通常由5~15个氨基酸残基组成,也可由多糖残基或核苷酸组成。

Ⅲ.种类a.线性表位:线性表位由连续的氨基酸序列构成(下图E1、E3),T细胞仅识别由抗原递呈细胞(APC)加工后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结合并提呈到APC表面的线性表位,此类表位称T细胞表位。

由8~10个氨基酸组成的是CD8+T细胞表位,13-17个氨基酸构成CD4+T细胞表位。

b.构象表位:由不连续但空间上相邻的多个氨基酸构成构象表位(下图E2)。

大多数构象表位和少数线性表位无需APC加工和提呈,能直接被B细胞识别,属于B细胞表位,一般由5~15个氨基酸构成。

Ⅳ.数量天然蛋白大分子通常有多个表位,属于多价抗原,能诱导机体产生多种特异性抗体。

一个半抗原相当于一个表位。

抗原

抗原
组成 抗体类型 B、T细胞表位 IgG、IgM等多种
非胸腺依赖性抗原 TI-Ag
重复B细胞表位 IgM
应答类型
T细胞辅助
体液和细胞免疫
必需
体液免疫
无需
免疫记忆


第三节 抗原的种类
二、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
异嗜性抗原(heterophilic antigen) 异种抗原(xenogenic antigen) 同种异型抗原(allogenic antigen) 自身抗原(autoantigen)
第三节 抗原的种类
一、根据诱生抗体时是否需要Th细胞参与分类
2、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TI-Ag)
此类抗原种类较少,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免疫不需要T细 胞的协助。刺激B细胞产生IgM,不能引起细胞免疫和 免疫记忆。
第三节 抗原的种类
一、根据诱生抗体时是否需要Th细胞参与分类
• 超抗原的生物学意义: • 超抗原和普通抗原的比较:
一、超抗原
普通抗原 超抗原
单克隆T细胞应答 1:104 - 1:105
多克隆T细胞应答 1:5 - 1:50
一、超抗原
超抗原作用特点
1. 超抗原不需APC处理 2. 非MHC分子的限制 T 细胞
TCR 普通抗原 超抗原
3. TCRVβ特异性 4. 刺激T细胞释放大量细 胞因子
antibody
allergy
antigen antitoxin
同种异型抗原:典型范例是人类的ABO血型抗原。
RBC A型 血清抗体 人群比例
RBC B型
RBC O型
抗A抗B
RBC AB型

免疫学名词解释

免疫学名词解释

三、名词解释(10题,每题3分,共30分)2、简述内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提呈过程(6分)。

答:完整的内源性抗原在胞浆中,在LMP的作用下降解成多肽片段,然后多肽片段经TAP1/TAP2选择,转运到内质网,在内质网中与MHC Ⅰ类分子双向选择结合成最高亲和力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该复合物由高尔基体转运到细胞表面,供CD8+ T 细胞识别。

3、体液免疫应答中再次应答与初次应答的不同之处是什么?(6分)答:再次应答与初次应答不同之处为:⑴潜伏期短,大约为初次应答潜伏期时间的一半;⑵抗体浓度增加快;⑶到达平台期快,平台高,时间长;⑷下降期持久;⑸用较少量抗原刺激即可诱发二次应答;⑹二次应答中产生的抗体主要为IgG,而初次应答中主要产生IgM;⑺抗体的亲和力高,且较均一。

4、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属于哪一型超敏反应?简述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发病机制?(7分)答: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属于Ⅰ型超敏反应。

发病机制为:青霉素本身无免疫原性,但其降解产物可与体内组织蛋白共价结合形成完全抗原,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IgE抗体,使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致敏。

当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时,其降解产物与组织蛋白的复合物可通过交联结合靶细胞表面特异性IgE分子而触发过敏反应,重者可发生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二、名词解释(共9题,每题3分,共27分)1、半抗原:仅具备抗原性而不具备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不完全抗原,又称半抗原。

半抗原与载体结合后,可成为完全抗原。

2、细胞因子:是由机体多种细胞分泌的小分子蛋白质,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发挥生物学作用。

3、单克隆抗体:是由单一B细胞克隆产生的、只作用于单一抗原表位的高度均一的特异性抗体。

4、MHC:即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是动物(尤其是哺乳动物)染色体上存在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其编码产物能够提呈抗原启动免疫应答,也可引起移植排斥反应。

5、免疫耐受:对抗原特异应答的T与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不能被激活产生特异免疫效应细胞,从而不能执行正免疫应答的现象。

免疫学

免疫学
第九单元 抗原与抗体
第一节
抗原(Antigen, Ag)
一、抗原与抗原性的概念:
抗原:指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效应性淋巴细
胞,并能与之结合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免疫原性: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效应性 淋巴细胞的特性。
• 反应原性:抗原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淋巴细胞
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 完全抗原(免疫原):免疫原性+反应原性 例:结核疫苗、乙肝疫苗、蛋白质。 • 不完全抗原(半抗原):只有反应原性 例:葡萄糖、氨基酸、青霉素。
三、免疫分子的组成
• 抗体
• 细胞因子
• 补体
四、补体系统 • 概念:是存在于血清中的一组不耐热具有 酶活性的球蛋白。 • 组成: 四组分:参与经典途径的组分、替代途径的
组分、攻膜复合体、调节因子

特点:
1. 对热不稳定,56℃ 30min灭活 2. 作用无特异性,可与任何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 豚鼠血清中含量最丰富。
物、霉菌孢子、动物皮屑等。
2. 参与的抗体:IgE 3. 参与的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4. 与IgE结合的Fc受体:FcεR1
二、 Ⅰ型变态反应的机理:
三、临诊常见的过敏反应型变态反应:
分两类:
1.急性全身性反应:青霉素过敏反应
2.局部过敏反应:
饲料、霉菌、花粉、药物、疫苗、蠕虫感染等
第三节 Ⅱ型变态反应
第三节 疫苗与免疫预防
一、疫苗的种类、特点及应用 (一)活疫苗 1. 弱毒疫苗:强毒人工致弱 2.异源疫苗:火鸡疱疹病毒预防马立克氏病 (二)灭活疫苗 1.油乳剂灭活疫苗 单相苗:油包水剂型 双相苗:水包油包水剂型 2.铝胶苗
第二节
抗体
一、免疫球蛋白与抗体的概念

抗原含影响抗原分子免疫原性的因素专家知识

抗原含影响抗原分子免疫原性的因素专家知识
抗原分子的表面具有特殊立体构型和免疫活性的化学 基团。
行业精制
7
二、表位的大小
一般为50~70nm,3nm3。它一般由5~8个氨基酸残基、 葡萄糖残基组成。通常一个抗原性物质含有多个抗原决 定簇
三、表位的数量
抗原价(antigen valence): 抗原分子抗原表位的数目。
多价抗原(multivalent antigen)
行业精制
10
六、半抗原-载体
载体现象 小分子的半抗原不具有免疫原性,不能诱导机体产生 免疫应答,但当与大分子物质(载体)连接后,就能诱导机体产 生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抗体结合。
载体效应(carrier effect) 动物机体的免疫记忆是针对载体而非 针对半抗原。
行业精制
11
抗原决定簇的化学组成、排列及空间结构决定着 抗原的特异性
异噬抗原(heterophile Ag)与种属特异性无关,广泛 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及微行生业精物制 之间的共同抗原。 13
3. 按对胸腺(T细胞)的依赖分类
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 dependent Ag, Td Ag ) 非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 independent Ag, Ti Ag)
• 物理状态
行业精制
5
三 对抗原加工和递呈的易感性
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须经非消化道途径进入机体,被抗原递 呈细胞加工和递呈并与接触免疫活性细胞,才能成为良好的抗 原。
四 机体因素 决定某一物质是否具有免疫原性,除与上述条件有关外,还受
机体的遗传、年龄、生理状态、个性差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此 外,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和途径也与免疫原性的强弱有关。
14
6. 超抗原(superantigen)

第2章-抗原

第2章-抗原
(2) 细胞因子、热休克蛋白、C3d等
26
(二)佐剂的作用机理
1.改变抗原的物理性状,延缓其降解和排除 延长抗原 在体内的滞留时间以更有效地刺激免疫系统。
2.刺激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强其对抗原的处理和递 呈能力。
3.刺激淋巴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三)佐剂的应用
1.增强特异性免疫应答 可用于预防接种及动物的抗血清制备。
18
第三节 抗原的种类及其医学意义
1. 根据对T细胞的依赖性分类
◆ 胸腺依赖抗原(TD抗原):亦称T细胞依赖抗原 ◆ 胸腺非依赖抗原(TI抗原):亦称T细胞非依赖抗原
19
TI-1抗原: 具多克隆激活作用,成熟与不成熟的B细 胞均可对其发生反应,主要代表为细菌脂多糖。
TI-2抗原: 表面为多个重复表位,但只能刺激成熟的 B细胞,该类抗原包括肺炎荚膜多糖、聚合鞭毛 素等。
物抗原、变应原或过敏原、耐受原等 (4) 根据理化性质:颗粒性抗原与可溶性抗原,蛋白抗原、
多糖抗原及多肽抗原等
24
第四节 其它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 (nonspecific immunostimulator)
一、佐剂(adjuvant)
将其预先或与抗原一起注射给机体可增强免疫应答或 改变应答类型的物质。
17
1. 抗原异质性与共同表位
抗原异质性(heterogeneity)即抗原物质的非均一性, 同一分子 表面可存在不同的表位。
共同表位 (common epitope) : 即不同的抗原上存在
的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基.
2. 交叉反应的意义
(1) 诱发自身免疫病:异嗜性抗原 (2) 诊断:排除交叉反应;利用交叉反应 (3) 治疗:终止免疫耐受
一、抗原的理化性质

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

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

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
(一)抗原的理化性质
分子大小化学组成抗原表位的易接近性物理性状
异物性
抗原进入机体的途径皮内注射>皮下注射>肌肉注射>腹腔注射>静脉注射机体因素遗传控制年龄、性别和健康状况
抗原的异物性
非机体自身物质的特性 胚胎期未与淋巴细胞接触过的物质
异种物质病原微生物、异种动物血清、细菌外毒素
同种异体物质ABO血型抗原、组织相容性抗原
自身抗原物质变性的自身物质或自身隐蔽成分。

单项选择题抗原分子的免疫原性是指

单项选择题抗原分子的免疫原性是指

第三章抗原一、单项选择题1.抗原分子的免疫原性是指A.诱导机体免疫应答的特性B.与免疫应答产物结合的特性C.与大分子载体结合的特性D.诱导机体发生耐受的特性E.与免疫应答产物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特性2.抗原分子表面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化学基团称为A.共同抗原B.类属抗原C.交叉抗原D.表位E.异嗜性抗原3.抗原分子的特异性取决于A.抗原分子量的大小B.抗原的物理性状C.抗原的种类D.抗原表面的特殊化学基团E.抗原分子结构的复杂性4.只具有与抗体结合的能力,而单独不能诱导抗体产生的物质为A.抗原B.免疫原C.完全抗原D.半抗原E.变应原5.引起人类不同个体间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抗原是A.异种抗原B.同种异体抗原C.异嗜性抗原D.共同抗原E.交叉抗原6.存在于不同种属之间的抗原称为A.类属抗原B.交叉抗原C.同种抗原D.异嗜性抗原E.特异性抗原7.下列哪种物质在一定情况下可成为自身抗原诱导自身免疫A.血小板B.红细胞C.白细胞D.血浆E.精液8.一般认为分子量在多少以上才具有免疫原性A.1 kD B.5 kD C.10 kDD.50 kD E.100 kD9.抗原物质经哪种途径免疫机体应答能力最强A.皮下B.皮内C.腹腔D.静脉E.口服10.同一种属不同个体之间所存在的抗原称A.异种抗原B.同种异体抗原C.自身抗原D.异嗜性抗原E.独特型抗原11.独特型抗原存在于抗体的哪一功能区A.VL、VH B.CL、CH1 C.CH2D.CH3 E.CH4二、多项选择题1.关于抗原分子构象决定基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是指序列上不相连的多肽B.多位于分子内部C.又称线性决定基D.主要由BCR识别E.是有多肽的空间构象形成2.对人而言,下列哪种物质具有异物性A.脑组织B.病原微生物C.动物血清D.眼晶体蛋白E.血小板3.关于抗原分子顺序决定基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序列上相连续的氨基酸片段B.位于抗原分子内部C.主要是T细胞决定基D.位于抗原分子表面E.又称线性决定基4.关于半抗原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既有免疫原性又有抗原性B.只具有免疫原性而无抗原性C.只具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D.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后就具有免疫原性E.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后就具有抗原性5.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因素是A.表位的性质B.表位的数目C.表位与载体结合D.表位的空间构象E.表位的结合价6.关于TD-Ag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大多为蛋白质类的物质B.诱导抗体产生时需T细胞辅助C.只产生IgM类抗体D.不能产生免疫记忆E.既能诱导体液免疫应答,又能诱导细胞免疫应答7.关于TI-Ag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诱导抗体产生时不需T细胞辅助B.只产生IgM类抗体C.不能产生免疫记忆D.无MHC限制性E.既能诱导体液免疫应答,又能诱导细胞免疫应答8.关于半抗原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又称表位B.单独无免疫原性C.具有与抗体结合的能力D.与大分子载体结合后具有免疫原性E.具有免疫原性9.关于抗原决定基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是抗原分子中特殊的化学基团B.是与BCR结合的基本单位C.是与TCR结合的基本单位D.又称为表位E.是与抗体结合的基本单位10.下列哪项是T细胞表位的特点★A.一般为线性表位B.存在于抗原分子的任意部位C.无MHC限制性D.其受体为BCRE.为APC加工提呈的抗原肽11.下列哪项是B细胞表位的特点★A.其受体为BCR B.无MHC限制性C.一般为构象表位D.存在于抗原分子的表面E.也可为线性表位12.下列哪项是超抗原的特点A.可非特异性激活多数T细胞克隆B.无MHC限制性C.可特异性激活多数T细胞克隆D.与某些自身免疫病发病有关E.需APC加工处理13.近年报道的超抗原主要有★A.HSP B.SPA C.PHAD.HIV-gp120 E.Con A三、填空题1.完全抗原具有两种特性,即性和性,而半抗原只具有性,而无性。

口腔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辅导《医学免疫学》第二章抗原

口腔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辅导《医学免疫学》第二章抗原

第二章抗原重点掌握1.抗原及其抗原的两大基本特性?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相关因素有哪些?2.什么是抗原表位(或称抗原决定基/抗原决定簇/半抗原),抗原结合价,抗原表位的分类有哪些?3.抗原的分类?4.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1)佐剂的概念、种类和作用机制?(2)超抗原的概念,种类和普通抗原的区别?大家要重点掌握前面三个问题,他们是整个免疫学的基础!难点是1.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概念区别。

2.TD抗原和TI抗原概念区别。

一、什么是抗原,它有哪两种特性?决定并抗原免疫原性的相关因素有哪些?1.抗原基本概念:(1)抗原:是指能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通过B,T表位分别和B细胞的BCR和T细胞上的TCR结合,促使B,T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抗体和或致敏淋巴细胞,并能和相应的抗体和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或体外特异性结合,发生免疫反应,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2.抗原的两大基本特性根据抗原的概念就能发现抗原的两大特性: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或称抗原性)(一)第一大特性免疫原性包括两小点:(1)诱导机体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的特性(2)刺激机体产生物质(抗体和或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

2.决定并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有哪些?决定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有:抗原本身的性质,宿主因素和免疫方法的影响(共为八大因素)(1)异物性(也就是异己程度):地位:关系:对人而言哪些物质具有异物性?七大自身抗原(脑组织,神经髓鞘蛋白,眼晶状体蛋白,眼葡萄球色素蛋白,甲状腺球蛋白,胰岛β细胞,精子等),病原微生物,动物血清等都具有异物性。

(2)抗原分子的理化性状:1)分子量大小:2)结构复杂性:3)分子构象和易接近性:4)物理状态:5)化学性质:(3)宿主因素:1)遗传因素:2)年龄,性别和健康状态:(4)免疫方法的影响:1)抗原的剂量:2)进入的途径:3)间隔时间:次数不要过密4)用弱免疫原制备抗体的最佳免疫的方式是:(二)反应性或称为抗原性:同抗体和或致敏淋巴细胞结合,发生反应的特性。

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有那些

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有那些

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有那些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1.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有那些?2.答:决定一种物质能否表现其免疫原性及其免疫原性大小的因素有:3. 1抗原本身的因素4.(1)异物性抗原与机体的种系关系越远,其差异越大,免疫原性也就越强。

5.1)异种间的物质:病原微生物、动物免疫血清对人是良好抗原,6.2) 同种异体间的物质:人红细胞表面ABO血型抗原系统及同种异体皮肤和器官上的组织相容性抗原。

7.3)自身抗原:自身物质一般无抗原性。

8.a:与淋巴细胞从未接触过的自身物质(如晶状体蛋白)9.b:自身物质理化性状发生改变(外伤、感染、药物、电离辐射等)10.(2)理化性状11.1)分子大小12.一般说来分子量越大,抗原性越强。

具有抗原性的物质,分子量一般在以上,个别超过,低于者一般不具有抗原性。

13.2)化学结构的复杂性14.蛋白质芳香族氨基酸为主者,尤其是含酪氨酸的蛋白质,抗原性强,非芳香族氨基酸为主者,抗原性较弱。

15.3)分子构象和易接近性16.4)物理状态17.一般聚合状态的蛋白质较其单体免疫原性强,`颗粒性抗原强于可溶性抗原.18. 2免疫途径和抗原剂量19.具备上述条件的抗原物质可因进入机体的途径和剂量的不同而免疫效果迥异。

20.人工免疫时,多数抗原是非经口进入(皮内、皮下、肌肉、静脉、腹腔注射)机体才具有抗原性。

21. 3机体方面的有关因素22.(1)宿主与抗原来源的种系进化关系23.(2)宿主的遗传背景24.(3)机体的健康和营养状况25.以上几方面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制约的。

26.试述TD-Ag和TI-Ag的区别27.答: 1.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dependent antigen TD-Ag)这类抗原需在T细胞辅助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Ab,绝大多数Ag属此类。

如血细胞、血清成分、细菌等。

医学免疫大题 啊(2)

医学免疫大题 啊(2)
问答题。
1. 免疫系统组成与功能。
免疫系统是执行免疫功能的组织系统,包括:(1)免疫器官:由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和外周免疫器官(脾脏、淋巴结和黏膜免疫系统)组成;(2)免疫细胞:主要有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树突状细胞等;(3)免疫分子:如抗体、补体、细胞因子和免疫细胞表面的多种膜分子,可发挥三种功能:(1)免疫防御:即抗感染免疫,机体针对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的免疫清除作用,保护机体免受病原微生物的侵袭;(2)免疫自稳:机体可及时清除体内衰老或损伤的体细胞,对自身成分处于耐受,以维系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3)免疫监视:机体免疫系统可识别和清除畸形和突变细胞的功能。在某些情况下,免疫过强或低下也能产生对机体有害的结果,如引发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病、肿瘤、病毒持续感染等。
功能:(1)特异性识别结合抗原:可变区(V区)内的超变区可特异性识别、结合病原体或细菌毒素,可阻断病原体的入侵或中和毒素的毒性作用;(2)激活补体:IgG或IgM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后,可激活补体经典途径,形成膜攻击复合体(MAC),溶解破坏靶细胞;③调理作用:IgG与细菌等颗粒性抗原结合后,通过其Fc段与吞噬细胞(巨噬细胞或中性粒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促进吞噬作用;④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效应):IgG(Fab段)与肿瘤细胞或病毒感染细胞表面的抗原(表位)特异性结合后,再通过其Fc段与具有细胞毒作用的效应细胞(巨噬细胞、NK细胞或中性粒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增强或触发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⑤穿过胎盘屏障和黏膜:人类IgG是唯一能从母体转运到胎儿体内的免疫球蛋白,对新生儿抗感染具有重要意义。分泌型IgA(SIgA)可通过分泌片介导穿越呼吸道、消化道等黏膜上皮细胞,到达黏膜表面发挥局部抗感染免疫作用。

抗原知识——精选推荐

抗原知识——精选推荐

抗原知识第五章抗原授课学时:2学时⽬的要求:1.掌握:抗原、半抗原、抗原决定簇的概念,掌握⾎型抗原和异嗜性抗原的概念和应⽤。

2.熟悉:决定抗原抗原⾏的条件,熟悉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的特点。

3.了解:抗原的分类,超抗原和免疫佐剂的含义。

教学内容:1.抗原、抗原的免疫原性及抗原性、完全抗原、半抗原的概念。

2.抗原的分类:胸腺依赖性抗原和胸像⾮依赖性抗原;异种抗原、同种异型抗原;⾃⾝抗原。

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型抗原、异嗜性抗原、超抗原。

3.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表位或抗原决定簇。

构象决定簇和线性决定簇的概念,T、B 细胞表位的特点。

第⼀节抗原及构成抗原的条件⼀、抗原的概念:抗原:能启动机体的免疫应答,且能与其应答产物结合,并发⽣⼀系列⽣物学效应的物质。

抗原⼀般具备两种特性:⼀是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即能刺激机体产⽣免疫应答(特异性抗体及致敏T细胞);⼆是抗原性(antigenicity),指能与抗体或致敏T细胞特异性结合。

完全抗原:同时具备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称为完全抗原,只具备抗原性⽽不具备免疫原性的称为半抗原(hapten),也称不完全抗原(incomplete antigen)。

⼆、构成抗原的条件:(⼀)影响免疫原性的因素:1.理化性质(相对分⼦质量>10000以上;化学组成及结构,结构复杂的蛋⽩质和多糖免疫原性强,核酸免疫原性弱;可降解性,抗原必须先经过降解后才能被APC提呈给Th细胞)2.异物性:抗原来源与宿主关系越远,免疫原性越强。

异种物质,同种异体物质,改变和隐蔽的⾃⾝物质。

3.免疫原的剂量和进⼊途径:低剂量和⾼剂量都不易引起免疫应答,强的免疫应答需要多次注射。

克服不易引起免疫应答。

进⼊途径有静脉、⽪下、⽪内、肌⾁、或腹腔。

4.免疫佐剂(adjuvant):是⼀些先于抗原或同时与抗原混合注射动物,可增强抗原的免疫原性,即起辅佐抗原作⽤的物质。

弗⽒佐剂:⽺⽑脂:液体⽯蜡1:2混合,后加等量10mg/ml 灭活卡介苗(完全)。

抗原 免疫学

抗原 免疫学

酪氨酸
5-羟基-色氨酸
苯丙氨酸
明胶的MW高达100KD,直链氨 基酸,结构单一,免疫原性很差
缺乏某些必需氨基酸,尤其是色氨酸,广 泛用于食品和制作黏合剂、感光底片、滤 光片等
4、物理状态及可降解性
是否可溶、降解速度 一些免疫原性弱的可溶性抗原,可通过聚集或
吸附在大分子颗粒表面,增强其免疫原性
免疫应答是一个抗原驱逐的过程,因此抗原分子降
解太快或太慢都不利于激发免疫应答。
问题:一日三餐的三大营养物质— 蛋白质、脂类、多糖
具有不同程度的免疫原性→但经消化→ 分别变成小分子多肽、脂肪酸、单糖→ 失去免疫原性。
所以一般免疫途径也不宜采用消化道。
5、进入机体的途径 a、免疫途径:
皮内>皮下>肌内> 腹腔>静脉, 腹腔、静脉注射差--因潴留时间短,刺激 不强。
4.属于自身抗原的是 A. ABO血型抗原 B.肺炎球菌荚膜多糖 C.类脂 D.眼晶体蛋白 E.破伤风类毒素
5.属于同种异型抗原的是 A. ABO血型抗原 B.肺炎球菌荚膜多糖 C.类脂 D.眼晶体蛋白 E.破伤风类毒素
b、同种异型抗原:同一种属不 同个体间存在的不同抗原。
c、自身抗原:能引起机体免 疫应答的自身组织。
d、异嗜性抗原:是一类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 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例如: A族溶血性链球菌与人肾小球基底膜、心肌 自身组织具有共同抗原。
溶血性链球菌
2、依据抗原诱生抗体时对T细胞的依赖性
4.抗原的特异性取决于 A.抗原的大小 B.抗原的物理性状 C.抗原结构的复杂性 D.抗原的种类 E.抗原表面的特殊化学基团 5.半抗原 A.是大分子物质 B.通常是蛋白质 C.只有免疫原性 D.只有反应原性 E.只有与载体结合后才能和相应抗体结合

免疫学重点(含笔记)

免疫学重点(含笔记)

第一章免疫学绪论掌握:1、免疫和免疫学概念。

2、免疫应答的类型和特点。

3、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熟悉:1、免疫细胞的分类和种类。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一.免疫系统的功能:答:1.免疫防御(Immunological defence):是机体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

正常:可产生抗感染的作用(清除病原微生物及其他抗原);异常:应答过强或持续时间过长——超敏反应;应答过弱——免疫缺陷疾病。

2.免疫监视(Immunological surveillance):指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保护作用。

丧失——肿瘤发生;病毒持续感染3.免疫自稳(Immunological homeostasis):指免疫系统通过调节网络实现免疫系统功能相对稳定(清除损伤的细胞或衰老的细胞)。

自稳机制发生异常——自身免疫病免疫应答的类型和特点:二.免疫应答的特点1.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固有免疫应答细胞)【单核-巨噬细胞、NK、多形核中性粒细胞等】特点:通过细胞表面表达的受体,识别表达于多种病原体表面(非特异性免疫)的分子。

如:Toll-like receptor 4 (TLR4) 识别多糖(表达于多种G-肠道杆菌表面)固有细胞活化→免疫效应→释放CKs(IFN)→防御作用2.特异性免疫应答(适应性免疫应答细胞)【淋巴细胞】特点:细胞克隆分布,表达一种抗原识别受体,特异性识别天然大分子中具有特殊结构的小分子(蛋白质中的多肽、糖中的寡糖、脂酸、核苷酸片断)这些小分子称为抗原(Ag)。

三、免疫的类型1、非特异性免疫:个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防御功能,乃经遗传而获得,而并非针对特定抗原,属天然免疫。

【先天具有;无特异性;无记忆性;作用快而弱。

】2、特异性免疫:个体发育过程中接触特定抗原而产生的仅针对该特定抗原发生的反应。

【后天获得;有特异性;有记忆性;有耐受性;作用慢而强。

】免疫和免疫学概念:免疫(immunity):是机体识别“自己”, 排除“异己(非己)”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正常情况下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性防御功能。

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有那些

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有那些

1.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有那些答: 决定一种物质能否表现其免疫原性及其免疫原性大小的因素有:1 抗原本身的因素(1) 异物性抗原与机体的种系关系越远,其差异越大,免疫原性也就越强。

1) 异种间的物质:病原微生物、动物免疫血清对人是良好抗原,2) 同种异体间的物质:人红细胞表面ABO血型抗原系统及同种异体皮肤和器官上的组织相容性抗原。

3) 自身抗原:自身物质一般无抗原性。

a:与淋巴细胞从未接触过的自身物质(如晶状体蛋白)b:自身物质理化性状发生改变(外伤、感染、药物、电离辐射等)(2) 理化性状1) 分子大小一般说来分子量越大,抗原性越强。

具有抗原性的物质,分子量一般在以上,个别超过,低于者一般不具有抗原性。

2) 化学结构的复杂性蛋白质芳香族氨基酸为主者,尤其是含酪氨酸的蛋白质,抗原性强,非芳香族氨基酸为主者,抗原性较弱。

3) 分子构象和易接近性4) 物理状态一般聚合状态的蛋白质较其单体免疫原性强,`颗粒性抗原强于可溶性抗原.2 免疫途径和抗原剂量具备上述条件的抗原物质可因进入机体的途径和剂量的不同而免疫效果迥异。

人工免疫时,多数抗原是非经口进入(皮内、皮下、肌肉、静脉、腹腔注射)机体才具有抗原性。

3 机体方面的有关因素(1) 宿主与抗原来源的种系进化关系(2) 宿主的遗传背景(3) 机体的健康和营养状况以上几方面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制约的。

2.试述TD-Ag和TI-Ag的区别答: 1.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dependent antigen TD-Ag)这类抗原需在T细胞辅助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Ab,绝大多数Ag属此类。

如血细胞、血清成分、细菌等。

共同特点:TD-Ag 刺激机体所产生Ab 主要为免疫球蛋白G,且还可刺激机体产生细胞免疫。

可引起回忆应答。

多由蛋白质组成,分子量大,表面决定簇种类多,但每种决定簇的数量不多,且分布不均匀。

2.非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independent antigen,TI-Ag)不需T细胞辅助即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有那些?答: 决定一种物质能否表现其免疫原性及其免疫原性大小的因素有:1 抗原本身的因素(1) 异物性抗原与机体的种系关系越远,其差异越大,免疫原性也就越强。

1) 异种间的物质:病原微生物、动物免疫血清对人是良好抗原,2) 同种异体间的物质:人红细胞表面ABO血型抗原系统及同种异体皮肤和器官上的组织相容性抗原。

3) 自身抗原:自身物质一般无抗原性。

a:与淋巴细胞从未接触过的自身物质(如晶状体蛋白)b:自身物质理化性状发生改变(外伤、感染、药物、电离辐射等)(2) 理化性状1) 分子大小一般说来分子量越大,抗原性越强。

具有抗原性的物质,分子量一般在10.0kD以上,个别超过100.0kD,低于4.0kD者一般不具有抗原性。

2) 化学结构的复杂性蛋白质芳香族氨基酸为主者,尤其是含酪氨酸的蛋白质,抗原性强,非芳香族氨基酸为主者,抗原性较弱。

3) 分子构象和易接近性4) 物理状态一般聚合状态的蛋白质较其单体免疫原性强,`颗粒性抗原强于可溶性抗原.2 免疫途径和抗原剂量具备上述条件的抗原物质可因进入机体的途径和剂量的不同而免疫效果迥异。

人工免疫时,多数抗原是非经口进入(皮内、皮下、肌肉、静脉、腹腔注射)机体才具有抗原性。

3 机体方面的有关因素(1) 宿主与抗原来源的种系进化关系(2) 宿主的遗传背景(3) 机体的健康和营养状况以上几方面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制约的。

2.试述TD-Ag和TI-Ag的区别答: 1.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dependent antigen TD-Ag)这类抗原需在T细胞辅助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Ab,绝大多数Ag属此类。

如血细胞、血清成分、细菌等。

共同特点:TD-Ag 刺激机体所产生Ab 主要为免疫球蛋白G,且还可刺激机体产生细胞免疫。

可引起回忆应答。

多由蛋白质组成,分子量大,表面决定簇种类多,但每种决定簇的数量不多,且分布不均匀。

2.非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independent antigen,TI-Ag)不需T细胞辅助即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

少数Ag属此类。

如细菌多糖、聚合鞭毛蛋白等。

共同特点:TI-Ag刺激机体产生的Ab仅是免疫球蛋白M,不引起回忆应答,不引起细胞免疫。

分子结构呈长链,都是多聚性物质,即在Ag分子上有大量重复的同样的表位,故能与白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在许多点上结合形成交联。

另一特点是在体内不易降解,故能与B细胞呈较长期的结合3.试比较HLA I、II类分子的异同。

答:HLA I、II类分子的异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编码的基因位点:I类分子的编码基因位点为B、C、A位点;II类分子的编码基因位点为DP、DQ、DR位点。

2.分子结构:两类分子均由两条多肽链以非共价键连接组成的二聚体糖蛋白分子,具有多态性,每条肽链都有Ig样功能区,属于Ig超家族。

但I类分子的轻链不是由HLA基因编码的。

3.分布:I类分子广泛分布于各组织的有核细胞及血小板和网织红细胞,也以可溶性形式存在于体液中;II类分子主要存在于B细胞、巨噬细胞和其他抗原提呈细胞,以及胸腺上皮细胞和活化的T细胞表面。

4.主要功能:①两者均可引起移植排斥反应。

②均有抗原提呈作用,但I类分子主要参与内源性抗原的提呈,II类分子主要参与外源性抗原的提呈。

③均可参与免疫细胞间的相互识别,但I类分子是CD8分子的受体,II类分子是CD4分子的受体。

④均参与诱导胸腺内前T细胞分化发育。

4.简述免疫应答的概念及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类型。

5.简述细胞免疫的生物学效应。

抗细胞内病原体感染的作用抗肿瘤作用免疫损伤作用移植排斥反应。

6.试述抗体的生物学效应。

1)中和外毒素的毒性作用,阻止病毒吸附易感细胞。

2)通过免疫调理作用,促进吞噬细胞对抗原的吞噬。

3)激活补体,活化的补体发挥生物学作用而清除抗原。

4)介导ADCC杀伤靶细胞。

5)分泌型IgA(SIgA)在粘膜免疫中发挥清除抗原的作用。

6)在某些情况下,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结合后导致免疫损伤。

7.比较免疫耐受与正常免疫应答的异同点。

相同点:均需抗原刺激,经诱导期而形成;具有特异性;具有记忆性。

不同点:正常免疫应答经抗原刺激,产生免疫应答产物,也称为正免疫应答;而免疫耐受经抗原刺激,不产生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效应性T细胞),也称为负免疫应答。

8.简述T细胞在免疫调节中的作用。

Th细胞协助B细胞产生抗体,协助其他T细胞的活化、增值和分化,促进和增强免疫应答,对免疫应答起着正向调节作用,CD4+TH细胞根据分泌的细胞因子不同,分为Th1细胞和Th2细胞,Th1细胞和Th2细胞是相互的抑制细胞;Ts细胞抑制B细胞产生抗体,抑制其他T细胞分化增殖和过度活化,抑制免疫应答,对免疫应答起着负向调节作用; TC细胞(CTL)可以杀死活化的T细胞、B细胞和APC,对免疫应答起着负向调节作用。

9.试述由于抗原—抗体结合可能导致的超敏反应的类型及发生特点通过抗原抗体结合可能导致的是Ⅰ、Ⅱ、Ⅲ型超敏反应。

I型超敏反应(又称速发型超敏反应),是特异性IgE类抗体吸附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使机体致敏,再次进入的相同的变应原与细胞表面的特异性IgE抗体结合,激发细胞脱颗粒,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如组胺、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等),作用于效应器官,引起临床症状。

其特点是:(1)发生快,消失快,一般为可逆性反应;(2)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

Ⅱ型超敏反应是IgG或IgM与细胞表面本身的抗原或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抗原、半抗原结合或抗原—抗体复合物吸附于细胞表面,在补体系统、巨噬细胞或NK 细胞参与下,引起细胞损伤的超敏反应。

其特点是出现对机体细胞的溶解破坏作用,所以又称细胞毒型超敏反应。

Ⅲ型超敏反应是由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中等大小的免疫复合物所致。

如果免疫复合物不能被机体清除,将可能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血管壁、皮肤或滑膜等组织中,活化补体,产生过敏毒素等炎症介质,在嗜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和Mφ的参与下导致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Ⅲ型超敏反应又称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其特点是通过形成中等大小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于局部引起免疫病理损伤。

10.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和吸入花粉后引起的支气管哮喘属于哪一型超敏反应?其发病机制是什么?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和吸入花粉后引起的支气管哮喘均属于I型超敏反应。

青霉素半抗原与人体组织蛋白结合后形成的完全抗原及花粉中的变应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IgE抗体,通过Fc段与肥大细胞和嗜碱细胞表面的FcεR结合,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

此机体再次接触相同的变应原,则变应原与肥大细胞或嗜碱细胞膜表面特异性IgE抗体结合,使细胞活化脱颗粒释放贮存的及细胞活化后新合成的生物活性介质(如组胺、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等),并分泌一些细胞因子和表面粘附分子。

其病理改变主要是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和腺体分泌增加等,由此引起过敏性休克和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以平滑肌收缩和腺体分泌增加为主,而过敏性休克则以毛细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强为主的改变。

三大类免疫性疾病即超敏反应性疾病,免疫缺陷病和自身免疫病。

超敏反应性疾病:由抗原特异应答的T及B细胞激发的过高的免疫反应过程而导致的疾病。

分为速发型和迟发型。

前者由抗体介导,发作快;后者由细胞介导,发作慢。

免疫缺陷病:免疫系统的先天性遗传缺陷或后天因素所致缺陷,导致免疫功能低下或缺失,易发生严重感染和肿瘤。

自身免疫病:正常情况下,对自身抗原应答的T及B细胞不活化。

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这些自身应答T及B细胞被活化,导致针对自身抗原的免疫性疾病。

效应T细胞的主要功能是什么?抗原活化T细胞后,经克隆扩增及功能分化,成为效应T细胞:CD4+Th1细胞和CD8+Tc细胞。

其主要功能有:(1)抗感染作用:主要针对胞内感染的病原体,包括抗细菌、抗病毒、抗真菌、抗寄生虫感染等。

(2)抗肿瘤作用:Tc细胞的特异性杀伤表达抗原的肿瘤细胞;藉细胞因子直接或间接的杀伤肿瘤细胞。

(3)免疫损伤作用:效应T细胞可引起IV型超敏反应、移植排斥反应、某些自身免疫病的发生和发两种血型不符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症的发生机制、特点和临床预防措施:ABO血型不符引起的溶血症多发生于母亲为O型血的非O型血胎儿。

新生儿临床症状较轻。

其发生机制是当分娩或经其他途径进入母体内的红细胞,可通过表面A或B血型抗原刺激母体产生IgG类抗A或抗B抗体。

当母亲妊娠或再次妊娠时,该种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与红细胞表面相应血型抗原结合,引起胎儿出生后的新生儿溶血。

因为胎儿或新生儿体内除红细胞外,在血清和其他体液及某些组织细胞也存在A或B血型物质,所以从母体进入胎儿或新生儿体内的IgG类血型抗体,可与上述体内A或B血型物质结合,从而竞争性抑制IgG类抗A或抗B 抗体对红细胞的溶解破坏作用,此即临床症状较轻的主要原因。

Rh血型不符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症发生于Rh一母亲所怀的Rh+胎儿,尤其多见于再次妊娠所分娩的新生儿。

当首次妊娠分娩时,胎儿的Rh+红细胞可进入母体,剌激母体产生抗Rh抗体。

当再次妊娠仍为Rh+胎儿时,母体产生的抗Rh抗体(IgG)即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与胎儿Rh+红细胞结合,导致胎儿红细胞的破坏。

从而引起流产或出生后的严重溶血现象,甚至死亡。

对ABO血型不符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症,现在尚无特异性预防措施。

为预防Rh血型不符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症,可在Rh一母亲首次娩出Rh+的新生儿后的72小时内,给母亲注射抗RhD抗体(RhD 抗血清 ),该抗体与母亲体内的胎儿Rh+红细胞结合,并及时将其清除,从而清除Rh抗原对母体的免疫刺激作用,阻止Rh抗体的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