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诊治高血压合并心律失常—— EHRAESC高血压与心律失常专家共识解读
EHRAHRSAPHRS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全文)
EHRA/HRS/APHRS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全文)引言由欧洲心律协会(EHRA)、美国心律学会(HRS)和亚太心律学会(APHRS)共同发布的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后文简称共识),旨在为室性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临床指导。
由上述三个学会共同组成的国际专家委员会对室性心律失常相关医学文献进行了系统回顾,并撰写该共识。
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可以是良性、无症状的,也可导致严重症状,甚至心源性猝死。
此外,许多患者在病程的不同阶段可出现多种形式的室性心律失常。
因此,临床医师在处理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时面临一些重要的问题,如需要哪些诊断性检查和哪些治疗等。
专家委员会认识到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表现形式差异很大,室性心律失常可能是心脏异常的最早和唯一的表现,也可能是基础心脏疾患伴随的表现。
因此,室性心律失常本身的特点和原先是否存在基础心脏疾病,对预后判断和治疗决策均有重要的意义。
该共识阐述了各种室性心律失常进行诊断性检查的指征、危险分层的现状和已被证明有效的治疗策略,推荐转诊病人至专业的心律失常诊疗中心,同时也建议读者在需要时参考其他心律失常诊疗的相关文献,如埋藏式复律除颤器(ICD)植入、导管消融、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先天性心脏病、胺碘酮的使用、如何处理ICD放电患者、晕厥和临终患者的诊疗。
该共识采用I 、II a 、II b、III 推荐等级11和相应表达术语:“推荐”用于I级专家建议,“可能有用”用于II a级专家建议,“可以考虑”用于II b 级专家建议,“不应该”或“不推荐”用于III级专家建议(不能提供任何额外的益处或可能有害)。
将支持这些建议的证据级别分别规定为A、B或C,其依据是被研究人群的数量、是否来自随机临床试验、非随机临床试验或缺少大规模研究的数据,以及来自案例分析或者标准治疗的专家意见。
大部分预防猝死和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药物干预措施都是在以往完成的,那时入选患者数量较少,有效性标准较低。
EHRAHRSAPHRS室性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进展专家共识解读
EHRA/HRS/APHRS室性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进展专家共识解读一、什么是室性心动过速(VT)发生在希氏束分叉以下的束支、浦肯野纤维及心室肌的心动过速。
由自发的连续3个以上的室早,或电生理检查诱发的连续6个以上的室早组成,频率大于100次/分。
90%见于器质性心脏病,10%发生于正常的心脏。
二、什么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符合下列任何一条,均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心室率>230次/分的单型性VT;心室率逐渐增加的VT,有可能发展为室颤;VT伴血液动力学不稳定;多形性VT,包括尖端扭转型VT;特发性室颤/室扑。
三、室性心动过速的分类根据VT的形态单形性多形性根据持续时间持续性非持续临床常将二者合用单形性持续性VT;单形性非持续性VT多形性持续性VT;多形性非持续性VT持续性VT和非持续性VT持续性VT:-VT持续时间>30秒,-或VT持续时间<30秒但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非持续性VT:血流动力学稳定,VT持续时间<30秒。
四、心律失常处理原则首先纠正诱发因素-缺血-电解质紊乱-药物因素治疗原发病终止心律失常处理心律失常不能只着眼于心律失常本身五、2014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EHRA/HRS/APHRS1、功能性室早功能性室早治疗适应症包括:在反复告知患者早搏的良性预后和安慰治疗后仍然症状明显者可考虑药物治疗;对于检查发现左室心脏收缩功能下降或左室扩大的患者,频发的无症状室早可能也需要治疗对于24h超过1万次的室早患者,随访时需重复监测超声心动图。
功能性室早的治疗:对于安慰剂治疗无效且症状重者药物:β受体阻滞剂或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这些药物本身也会引起显著的症状-治疗有效-预后与安慰剂相似导管消融:仅用于症状明显、发作频繁的患者,成功率为74%-100%。
2、结构性心脏病室早结构性心脏病室早-评价结构性心脏病患者预后的价值尚不清楚-EF≤35%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早搏的数量不能预测猝死的危险性室性早搏与心肌病-绝大多数频发室性早搏的患者不会进展为心肌病-导致左室功能受损的24小时内室性早搏负荷通常在总心搏的15%-25%以上-室性早搏可能是潜在的心肌病的一种临床结果结构性心脏病室早治疗适应症:-对于合并左室功能受损的室性早搏患者,即使存在明显的疤痕组织,消除高负荷的室性早搏(>10%)也可明显改善左室功能;-当频发的室早干扰心脏再同步治疗时,需要药物或导管消融治疗。
《EHRAHRSAPHRS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解读(全文)
《EHRA/HRS/APHRS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解读(全文)室性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问题,疾病谱广,预后差异大,严重的可导致致命的后果。
欧洲心律协会(EHRA)、美国心律学会(HRS)和亚太心律学会(APHRS)共同发布了“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对临床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现翻译、解读如下。
引言为了室性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临床指导,欧洲心律协会(EHRA)、美国心律学会(HRS)和亚太心律学会(APHRS)对室性心律失常相关医学文献进行了进行了复习并发布了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
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可以是良性、无症状的,也可导致包括心脏猝死在内的严重症状。
另外,许多患者在病程的不同阶段可出现多种形式的室性心律失常。
因此,临床医师在处理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时面临一些重要的问题,包括哪些需要诊断性和哪些需要治疗等。
专家委员会认识到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表现形式差异很大,室性心律失常可能是心脏异常的最早和唯一的表现,也可能是基础心脏疾患伴随的表现。
因此,室性心律失常本身的特点和之前是否存在基础心脏疾病,对预后判断和治疗决策均有重要的意义。
该共识阐述了各种室性心律失常进行诊断性检查的指征、危险分层的现状和已被证明有效的治疗策略,推荐转诊病人至专业的心律失常诊疗中心,同时也建议读者在需要时参考其他心律失常诊疗的相关文献,如埋藏式复律除颤器(ICD)植入1,2、导管消融3、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4,4a,5、先天性心脏病6、胺碘酮的使用7、如何处理ICD放电患者8、晕厥9和临终患者的诊疗10。
该共识的推荐级别和证据级别与其他指南和专家共识相同。
大部分预防猝死和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药物干预措施都是在以往完成的,那时入选患者数量较少,有效性标准较低。
许多终止或控制室性心律失常的药物干预从此被运用于许多患者,并且随着时间的变迁,在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的治疗模式。
专家委员会依据专家的意见并充分考虑上述情况形成该共识中所提出的建议。
规范诊治高血压合并心律失常—— EHRAESC高血压与心律失常专家共识解读
规范诊治高血压合并心律失常——EHRA/ESC高血压与心律失常专家共识解读由于心肌结构和功能的病理生理改变,高血压性心脏病可表现为多种形式的室上性及室性心律失常,其中以房颤最为常见,尤其在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冠状动脉疾病或心衰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而长期良好的血压控制,有助于预防上述心律失常及其并发症的出现。
鉴于高血压与心律失常之间的紧密联系,2017年5月,欧洲心律协会(EHRA)和欧洲心脏病学会(ESC)联合发布有关高血压合并心律失常的共识文件,以指导临床实践。
与常规指南的推荐等级和证据水平不同,本专家共识采用了更为容易和方便使用的等级系统,即通过不同颜色的心型来代表不同的推荐级别:绿色代表“应当做”,主要基于至少1项随机化研究或强烈支持的观察性研究证据;黄色代表“可以做”,是基于小样本的随机化研究或本身应用不广泛;红色代表“不应该做”,则基于科学证据证明有害。
1.高血压与室上性心律失常高血压患者可出现各种室上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合并左心室肥厚时更为明显。
当出现心律失常的症状时,记录心律失常的发生以及类型对于心律失常的充分治疗至关重要(绿色心)。
室上性心律失常中以房颤最为常见和重要,专家共识强调了对房颤的重视、识别和治疗。
高血压是房颤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即使是正常高值的血压亦可增加房颤的发生风险。
当患者出现房颤时,应该考虑到可能是高血压性心脏病的一种表现。
频发室上性早博和左心室肥厚患者发生房颤的可能性高,可考虑持续心电图监测及时发现房颤。
此外,有高达35%的房颤患者并无明显症状,尤其是在合并症较少的患者,如单纯高血压,因而需考虑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机会性筛查以发现潜在的房颤(绿色心)。
针对上述问题,专家共识提出了标准化的诊断建议,对高血压疑似心律失常的患者,采取持续的12导联心电图监测或24~48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如仍未诊断,如有明显症状或CHA2DS2-VASc评分≥2分,建议进行30天事件监测,如仍未诊断,则建议应用植入式心脏事件循环记录器来提高诊断率。
ESHESC高血压管理指南更新要点
ESHESC高血压管理指南更新要点背景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影响着大约10亿人口。
高血压是导致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脑卒中等严重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ESHESC (欧洲高血压学会和心脏血管病学会) 是一家多专业协作组成的会议,旨在制定和更新高血压的管理指南。
为了使高血压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ESHESC已经更新了他们的高血压管理指南。
更新要点更新后的ESHESC高血压管理指南引入了一些新的观点和概念,以控制血压和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要点:1. 针对低血钾高血钠的药物治疗对于高血压患者,尤其是老年人和慢性肾脏病患者,常伴有低血钾和高血钠的问题。
更新的ESHESC指南建议,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并防止这两个问题的发生。
针对这些症状,推荐使用钾保留型利尿剂和非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提高钾离子的摄入量也是有帮助的。
2. 血压变异性的影响ESHESC指南更新还特别强调了血压变异性的重要性。
血压变异性指的是连续监测血压值的波动程度。
研究表明,血压变异性不仅是一种独立的预测因素,而且也与心血管病发生率和死亡率有关。
因此,治疗高血压需要考虑到血压变异性这个重要的因素。
3. 血压自我测量家庭自我测量血压是治疗高血压的辅助手段之一。
更新的ESHESC指南建议高血压患者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多次测量他们的血压,记录他们的数据,并与医生分享。
这样可以有效地监测治疗过程的效果,及时调整药物剂量,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4. 血压降至正常水平的重要性ESHESC指南更新要点中还特别提到了降低血压至正常水平的重要性。
这意味着高血压患者应该减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将目标血压值降低到正常水平。
通过更新ESHESC高血压管理指南,可以为高血压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建议。
通过控制血压和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患者可以更好地管理他们的高血压病情。
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些目标,ESHESC强调重视血压变异性和家庭自我测量血压的重要性,同时也要注意针对低血钾高血钠问题的治疗。
高血压和高血压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率变异性分析
高血压和高血压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率变异性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血压是全球公认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也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因高血压引发的死亡人数高达900万,占据了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的一大部分。
高血压患者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控制会导致许多并发症,其中之一就是室性心律失常。
本研究将通过对高血压患者和高血压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率变异性进行分析,探讨其之间的关系,为高血压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性与室性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为未来的心血管疾病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高血压患者与高血压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率变异性特征,并分析其在室性心律失常发生中的作用机制。
通过对心率变异性的深入研究,我们旨在找到高血压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的规律,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比较高血压患者和高血压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率变异性指标,我们可以了解心率变异性在两者中的差异性,为预防和干预室性心律失常提供更准确的参考依据。
本研究旨在为进一步探索心率变异性在高血压和室性心律失常中的作用机制提供科学依据,为临床提供更有效的诊断和治疗策略。
1.3 研究意义通过研究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性和室性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可以深入了解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机制,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心率变异性分析也可以帮助预测高危患者的风险,从而及早干预,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心率变异性与高血压合并室性心律失常之间的机制,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多有益的信息,帮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2. 正文2.1 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性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性是指心率在短时间内出现的波动幅度和频率变化。
通常情况下,心率越稳定,心脏功能就越良好,而心率变异性的增加则可能提示心脏受到某种影响或存在潜在的疾病风险。
2017专家共识:高血压和心律失常
2017专家共识:高血压和心律失常左心室肥厚是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最明确表现之一,高血压患者(尤其是左心室肥厚或心衰患者)可能会出现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
此外,一些降压药物,例如噻嗪类利尿剂,有可能造成电解质异常而导致心律失常。
有效降压和保持血压平稳可以帮助预防这些心律失常及并发症的发生。
鉴于高血压和心律失常的密切关系,欧洲心律学会(EHRA)和欧洲心脏病学会(ESC)高血压委员会组成了一个工作组,同时集合了心律协会(HRS)、亚太心律学会(APHRS)和拉丁美洲皇家学会(SOLEACE)的专家,全面审查现有证据,于2017年2月份发表了关于高血压和心律失常的联合共识。
我们摘录了部分共识声明内容进行了整理。
评估、筛查和管理路径1、频发室上性早博和左心室肥厚患者发生房颤的可能性高,或许可考虑持续ECG监测及时发现房颤。
2、大多数室上性早博患者可通过改变生活方式(例如限制酒精、咖啡因摄入)和优化血压控制来管理,尤其是当患者存在左心室肥厚时。
3、出现房颤时,应该考虑到可能是高血压性心脏病的一种表现。
4、卒中预防对于房颤患者的管理至关重要,高血压检测以及良好血压控制对于降低卒中和血栓栓塞的风险起着重要的作用,也可以降低抗栓治疗的出血风险。
5、无症状性房颤比较常见,应该考虑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机会性筛查以发现潜在的房颤。
6、高血压患者有提示心律失常疾病的症状,记录心律失常的发生以及类型对于心律失常的充分治疗至关重要。
7、高血压患者(尤其是左心室肥厚患者)有可能出现窦房结和房室传导阻滞,高血压患者睡眠呼吸暂停和睡眠呼吸障碍后更易出现。
8、心房和心室传导阻滞都有可能在高血压患者(尤其是左心室肥厚患者)中发生,可分别导致房颤和心源性猝死。
高血压患者(尤其是左心室肥厚患者)存在左束支传导阻滞,提示患者的心血管风险增加。
9、静息心率增加(>80-85bpm)不仅预示冠脉疾病和心衰患者的预后不良,同样也预示着高血压患者的预后不良。
高血压患者心率管理中国共识-解读
心率是与血压水平相关性最强的参数之一
• 研究显示,无论在年龄≥65 岁人群或年龄<65岁人群中,血压均 随心率的增快而增高。
<65岁年龄组不同心率组血压比较 / mmHg
≥65岁年龄组不同心率组血压比较/mmHg
我国单纯高血压患者 心率≥80 bpm者占38.2%
分析我国高血压及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 病或心力衰竭患者的静息心率和使用β受体阻滞剂的现 状。2014年4月至9月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对全国21城 市136家医院心内科就诊的高血压患者按顺序入组,进 行问卷及血压、心率测量,进入分析的高血压患者 115229例
Tensiopulse 研究结果显示,30%以 上的高血压患者静息心率≥ 80 次 / 分
Paolo Palatini .Hypertension. 2011;58:745-750.
2013年—— 《β受体阻滞剂在高血压应用中的专家指导建议》出台
2013年国内发表的《β受体阻滞剂在高 血压应用中的专家指导建议》指出: ——“高血压治疗的降压同时,需要常 规检测并控制心率”。
明》1
《β受体阻滞剂在高 血压应用中的专家指 导建议》提出对高血 压患者进行血压和心
率的管理2
ESH发表第二版 《高血压伴心率增 快患者管理的共识
声明》3
《高血压患者心 率管理中国专家
共识》4
1. Palatini P.J Hypertens. 2006 Apr;24(4):603-10. 2. 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β受体阻滞剂在高血压应用中的专家指导建议.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3; 5(4):58-66. 3. Palatini P.J Hypertens. 2016 May;34(5):813-21. 4. 高血压患者心率管理中国专家共识. 2017.
4.孙海慧——高血压患者心率管理中国共识 解读
2013年国内发表的《β 受体阻滞剂在高 血压应用中的专家指导建议》指出: ——“高血压治疗的降压同时,需要常 规检测并控制心率”。
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β受体阻滞剂在高血压应用中的专家指导建议.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3; 5(4):58-66.
《高血压伴心率增快患者管理第二次共识会议声明》发表
夜间心率和清晨心 率
• 夜间心率过快通常反 映夜间交感活性增 高,常见于盐敏感高 血压、夜间呼吸睡眠 暂停患者,也见于一 些糖尿病、慢性肾病 (CKD)和心力衰竭 患者 • 夜间(睡眠)平均心 率比白天(清醒)平 均心率对心血管事件 风险及死亡率有更好 的预测价值
高血压患者心率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17.
大部分高血压人群可从降低高心率治疗中获益
高血压伴心率增快患者管理的共识声明(2016)
《高血压伴心率增快患者管理的共识声明》2016: → 心率增快是高血压患者普遍特征 → 控制心率增快可以使大部分高血压人群获益
Palatini P, et al. J Hypertens. 2016;34(5):813-21.
聚焦血压及心率的双重管理
——《高血压患者心率管理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山东省立医院
孙海慧
Contents
• 共识提出:关注高血压患者的心率管理(背景) • 高血压患者需要心率管理的证据 • 高血压伴心率增快的干预原则
心率增快是高血压患者的一个重要特征
HARVEST 研究结果显示,年轻高血压
心率增快是高
4. Saxena A.Mayo Clin Proc 2013; 88:1420–1426. 5. Julius S.Am J Cardiol 2012; 109:685–692.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血压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2)解读
一、流行病学及发病机制
▲(4)氧化应激:氧化应激是高血压
和动脉粥样化形成的关键因素。其中 ,NAD(P)H氧化酶作为活性氧的主要 来源,受到机械因素(如高血压)或 体液因素(特别是AngⅡ)影响而激活 ,从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2
二、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风险评估
▲(一)血压评估
1.诊室血压评估:诊室血压依然是目前诊断高血压 、高血压分级以及观察降压疗效的标准和主要依据 。因而规范的诊室血压测量是关键。血压计推荐使 用经过验证的上臂式医用电子血压计。血压袖带的 选择、血压测量的方法以及血压水平的分级参照《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推荐方法。老年人、合 并糖尿病以及临床怀疑有体位性低血压的患者,应 该测量卧立位血压。此外,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 常常合并外周血管的动脉硬化,建议必要时可进行 四肢血压和血管功能测定。
二、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风险评估
▲(4)有症状的周围血管病也是冠心病的等危症。研究发现8.1%的冠心病患者合并周围
血管病,其院内死亡率为0.99%,院内死亡风险是不伴周围血管病人群的1.383倍。对于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患者,同时合并外周血管疾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1.27倍。 【推荐建议】不同临床疾病对于冠心病的风险权重不同,临床获益的目标血压亦有差异 ,因而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应依据并存疾病进行心血管风险评估。
1
一、流行病学及发病机制
▲2019年,中国心血管疾病现患病人数3.3亿,死
亡率居首位,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其 中高血压2.45亿,冠心病1100万;中国成人高血压 患病率为27.9%,男性高于女性,患病率随年龄增 加而升高。高血压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同时 冠心病患者也常合并高血压。中国人群研究显示稳 定性冠心病患者高血压的患病率高达60%以上。我 国住院的冠心病患者约71.8%合并高血压,门诊就 诊的高血压患者约30%合并有冠心病。
《心律失常处理专家共识》2019年版word精品文档30页
《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专家共识》2019我国首部《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在北京发布。
有关专家在解读《共识》时表示,心律失常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不同场合和临床各科室,发病可急可慢,病情可轻可重,重者需紧急治疗,甚至就地抢救;紧急处理不仅涉及心血管或急诊专科医师,也与其他各科医师有关;《共识》将普及抢救知识,推动规范治疗。
《共识》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联合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中国心律学会、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编写。
中国心律学会主任委员郭继鸿教授指出:“心律失常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各种疾病多种因素均可引发心律失常,也能见于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的单纯心电活动紊乱。
心律失常的急性发作或病情加重具有起病急、复杂多变、进展较快的特点,如不能迅速做出正确判断及时处理,可引起血流动力学急剧恶化,甚至危及生命。
心律失常的急性发作可发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社区、基层医院以及临床各科室的医生都能遇到,急诊科更是首当其冲。
虽然一般可请心血管科会诊,但因某些心律失常病情的紧迫性,不得不进行紧急抢救。
心律失常的紧急处理具有独特的特点,对基础疾病的处理、诱发因素的纠正以及针对心律失常本身的治疗都与常规处理有所不同。
目前我国心律失常紧急处理缺少统一规范,各级医院在急诊心律失常的救治中,都有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规范、不正规现象。
不同医生之间的处理水平差距也很大,治疗不到位和过度治疗的现象比较普遍。
”“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内外都没有专门的心律失常急诊处理指南。
各类心律失常紧急处理的内容分散在不同的指南中,较为集中的是心肺复苏和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指南,但这些指南出发点是心肺复苏或以缺血性疾病为主要背景。
每个指南都不能涵盖所有急诊心律失常。
即使是心律失常指南,内容也是将急诊和长期治疗放在一起,指南中的重点通常与急诊心律失常无关。
此外,国际指南与我国临床实践有一定距离,没有针对我国临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实用性较差,非心血管专科和基层医生使用不方便。
ESC高血压合并心律失常——EHRAESC共识概要
ESC高血压合并心律失常——EHRA/ESC共识概要1 室上性心律失常左室肥厚伴频发室上性期前收缩的患者出现房颤几率较高,可延长心电图观察时间从而提高房颤发现率。
改变生活方式以及控制理想血压可用于管理绝大多数室上性期前收缩患者,尤其是对于存在左室肥厚的患者。
房颤是高血压性心脏病的主要表现,高血压管理应最优化。
卒中预防是房颤患者管理的核心,发现高血压并有效控制血压,可将卒中和血栓栓塞风险最小化。
静止性房颤较为常见,高血压患者应行机会性筛查发现潜在房颤。
高血压尤其是左室肥厚的患者可因睡眠呼吸暂停出现窦房结和房室传导障碍,而这些患者又易出现睡眠呼吸障碍。
因此,高血压患者应评估是否合并睡眠呼吸暂停。
高血压尤其是存在左室肥厚的患者心房和心室水平均可出现传导延迟,从而导致房颤或心源性猝死,若出现左室支传导阻滞则提示心血管风险增加。
因此,高血压患者应评估是否存在传导延迟及左束支传导阻滞。
静息心率增加(>80~85 次/分)提示高血压患者预后不良,无合并症的高血压患者可考虑使用β受体阻滞剂或其它药物降低心率。
2 高血压合并室上性心律失常治疗对于不适合射频消融以及β受体阻滞剂、地尔硫卓、氟卡尼、普罗帕酮、索他洛尔或维拉帕米等药物疗效欠佳或存在禁忌的症状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应口服胺碘酮。
房颤患者治疗重点为卒中预防,高血压合并房颤患者在血压控制良好的基础上可考虑使用口服抗凝药。
对于存在其它卒中危险因素,CHA2DS2-VASc 评分≥2 分的房颤患者,应服用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且优选后者。
采用HAS-BLED 评分系统评估出血风险,评分≥3 分的患者应严密随访,并纠正可逆的危险因素(例如未控制的高血压),单独HAS-BLED 高评分不能作为终止口服抗凝药的理由。
对于高血压患者,如接受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后仍反复发作症状性房颤,应行房颤消融术以进一步控制节律。
房颤消融是特定患者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首选替代方案。
2019年欧洲心律学会(EHRA)发布了无症状心律失常的管理共识要点
2019年欧洲心律学会(EHRA)发布了无症状心律失常的管理共识要点近日,欧洲心律学会(EHRA)发布了无症状心律失常的管理共识,对无症状心律失常的管理提出专家共识建议,本文对共识中关于无症状房颤的内容进行简要整理。
无症状房颤通常是指在常规临床检查中偶然发现,或通过筛查检测到的房颤,并通体表心电图记录>30 s(表1)。
表1 无症状房颤的检测:临床情况、筛查方法和筛查工具无症状房颤的真正患病率尚不清楚。
报告中的发病率从10%到40%不等,取决于评估队列的风险状况、监测强度和随访时间,但在老年人、男性和非阵发性患者中观察到无症状房颤的可能性更大。
有症状的患者(尤其是那些使用节律控制策略管理的患者)也可能发生无症状房颤,特别是在房颤导管消融后。
事实上,在消融前植入心脏监护仪的患者中,消融后情况是无症状房颤发作的最强独立预测因子。
由于无症状可能具有误导性,因此基于症状的房颤负担或消融成功评估通常是不准确的。
另外,房颤消融通常是为了治疗过多的或复发的症状,因为患者可能更倾向于没有症状。
房颤症状可能不仅仅由伴随的心脏和非心脏疾病引起,还可能由患者的心理和生理因素引起。
现有数据表明,无症状房颤可能预示着预后较差,且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于有症状的房颤,这可能是由于后来转诊进行血栓栓塞危险分层和治疗干预所致。
无症状房颤患者的管理通常应该与有症状患者遵循相同的原则。
一种综合的方法,如ABC方法——抗凝治疗避免卒中(优化卒中预防),更好的症状管理(以患者为中心的症状指导心率或节律控制策略),以及心血管和合并症风险因素管理(图1)——总结了房颤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无症状房颤患者可能不用立即处理相关的症状,但采取措施预防长期房颤或降低心动过速性心肌病(TICMP)的风险是非常重要的。
对无症状持续性房颤患者进行节律控制试验,可能有助于区分真正的无症状房颤。
目前还没有针对无症状房颤的治疗效果随机数据,但可以假设与有症状房颤的获益类似,至少在抗凝和心率控制策略方面如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规范诊治高血压合并心律失常——EHRA/ESC高血压与心
律失常专家共识解读
由于心肌结构和功能的病理生理改变,高血压性心脏病可表现为多种形式的室上性及室性心律失常,其中以房颤最为常见,尤其在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冠状动脉疾病或心衰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而长期良好的血压控制,有助于预防上述心律失常及其并发症的出现。
鉴于高血压与心律失常之间的紧密联系,2017年5月,欧洲心律协会(EHRA)和欧洲心脏病学会(ESC)联合发布有关高血压合并心律失常的共识文件,以指导临床实践。
与常规指南的推荐等级和证据水平不同,本专家共识采用了更为容易和方便使用的等级系统,即通过不同颜色的心型来代表不同的推荐级别:绿色代表“应当做”,主要基于至少1项随机化研究或强烈支持的观察性研究证据;黄色代表“可以做”,是基于小样本的随机化研究或本身应用不广泛;红色代表“不应该做”,则基于科学证据证明有害。
1.高血压与室上性心律失常
高血压患者可出现各种室上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合并左心室肥厚时更
为明显。
当出现心律失常的症状时,记录心律失常的发生以及类型对于心律失常的充分治疗至关重要(绿色心)。
室上性心律失常中以房颤最为常见和重要,专家共识强调了对房颤的重视、识别和治疗。
高血压是房颤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即使是正常高值的血压亦可增加房颤的发生风险。
当患者出现房颤时,应该考虑到可能是高血压性心脏病的一种表现。
频发室上性早博和左心室肥厚患者发生房颤的可能性高,可考虑持续心电图监测及时发现房颤。
此外,有高达35%的房颤患者并无明显症状,尤其是在合并症较少的患者,如单纯高血压,因而需考虑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机会性筛查以发现潜在的房颤(绿色心)。
针对上述问题,专家共识提出了标准化的诊断建议,对高血压疑似心律失常的患者,采取持续的12导联心电图监测或24~48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如仍未诊断,如有明显症状或CHA2DS2-VASc评分≥2分,建议进行30天事件监测,如仍未诊断,则建议应用植入式心脏事件循环记录器来提高诊断率。
大多数室上性早博患者可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和优化血压控制来管理,尤其是当患者存在左心室肥厚时。
当β受体阻滞剂、地尔硫䓬、普罗帕酮、索他洛尔、维拉帕米等药物治疗无效,无射频消融指征或不愿行消融治疗,可考虑口服胺碘酮(绿色心)。
对于严重结构性心脏病患者,例如重度左心室肥厚、既往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病史或显著影响血流动力学的心脏瓣膜病,不可使用氟卡尼或普罗帕酮;左心室肥厚患者不可使用索他洛尔;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患者不可使用地尔硫卓或维拉帕米(红色心)。
专家共识亦强调了卒中预防对于房颤患者管理的重要性,高血压检测以及良好血压控制对于降低卒中和血栓栓塞的风险起着重要的作用,也可以降低抗栓治疗的出血风险(绿色心)。
对于存在其它卒中危险因素,CHA2DS2-VASc 评分≥2 分的房颤患者,应服用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且优选后者(绿色心)。
建议采用HAS-BLED 评分系统评估出血风险,评分≥3分的患者应严密随访,并纠正可逆的危险因素(例如未控制的高血压),单独HAS-BLED高评分不能作为终止口服抗凝药的理由(绿色心)。
对于接受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后仍反复发作的症状性房颤,应行房颤消融术以进一步控制节律。
房颤消融是特定患者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首选替代方案(绿色心)。
2.高血压与室性心律失常
室性心律失常在高血压患者中十分常见,高血压是心脏性猝死的重要
危险因素,尤其是左室质量增加的患者。
已有研究显示,良好的血压控制和左室肥大的逆转有助于预防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针对高血压合并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同样给予了标准化的建议,如图2所示。
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或非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需详细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并抽血化验(电解质水平、血糖和甲状腺激素水平等),可用于评估可逆性、继发性心室异位节律病因,行12导联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等检查,与未合并高血压的患者类似(绿色心)。
高血压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应进一步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估高血压性或结构性心
脏病(绿色心)。
对于可疑冠脉疾病合并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或相关症状的患者,可行运动负荷或其它功能试验评估心肌缺血情况,若需要可进一步行CTA等非侵入性检查或冠脉造影。
控制并维持合适的血压水平应成为高血压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重度左室收缩功能障碍(EF<35%)的首要目标(绿色心)。
β受体阻滞剂可应用于高血压合并冠脉疾病和心衰患者的管理(绿色心)。
ACEI和ARB 可应用于高血压合并心源性猝死高危患者的管理(绿色心)。
高血压合并左室肥厚患者应注意避免低钾血症或使用延长QT间期的药物(绿色心)。
对于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或频发非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伴左室收缩功能障碍的患者,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和沙酷曲班/缬沙坦可降
低猝死风险。
因为加重心衰、促心律失常和死亡等可能,抗心律失常药物不应常规用于心衰合并无症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红色心)。
在低射血分数和高频率的异位室性心律失常患者(>15%~20%的总心率,或室早>10000次/24h),抗心律失常药物和射频消融均可考虑,以逆转潜在的心动过速诱导性心肌病。
另外,在降压治疗基础上行射频消融和/或植入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
对于血流不稳定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恢复期患者,若预计存活期超过1 年,应植入ICD以减少猝死及全因死亡风险。
对于持续性重度左室收缩功能障碍患者,充分控制血压及心衰管理后,仍持续存在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的情况下,如有缺血性心脏病明显证据,可植入ICD。
3.其他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在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高血压患者中,窦房结功能障碍和房室传导阻滞均可出现。
由于此类患者的电生理特点,往往夜间心动过缓,而清醒状态下正常。
因此,在心动过缓而房室传导正常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中,首要的治疗是持续性正压通气来改善呼吸睡眠暂停,以此可逆转心动过缓和降低血压。
体位性低血压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并不少见,文献报道其发生率在
6%-30%。
高血压本身和降压药物均能会增加体位性低血压的风险,如利尿剂、α和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RAAS 抑制剂、硝酸酯类药物、帕金森症药物等降压和心脏抑制药物;年龄和糖尿病亦是重要的危险因素,其作用与降低压力感受器功能、损害心功能和增加动脉僵硬度有关。
因此,高血压患者的体位性低血压现象值得关注,尤其是老年患者。
高血压可显著增加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最佳血压控制有助于最小化房颤相关卒中及口服抗凝药相关出血风险。
相比于维生素K拮抗剂,新型口服抗凝药的安全性更高且依从性更佳。
房颤抗凝应达到合适的抗凝强度(例如TTR≥65%~70%)从而获得最佳获益风险比。
目前服用口服抗凝药的房颤患者,其血压控制目标值为收缩压<140 mmHg,舒张压<90 mmHg。
收缩压持续≥180 mmHg或舒张压持续≥100 mmHg的高血压患者应谨慎服用口服抗凝药。
综上所述,高血压合并心律失常在临床十分常见,规范的诊治有助于改善临床症状和预后。
除现有证据下的专家共识外,尚有较多的问题亟待解决,如不同的血压节律对不同心律失常的影响;监测和管理无症状性房颤,以预防卒中;高血压和左室肥大患者的降压药物和逆转心肌纤维化;射血分数保留心衰患者的降压治疗;抗凝治疗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目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