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必修4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第一课时导学案(二)
海南省海口市第十四中学高中语文《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第二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
海南省海口市第十四中学高中语文《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第二课
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
【合作学习】
1、辛弃疾的词以好用典故见长。
课文用了哪几个典故?
明确:上阙用了、两个典故,
下阙用了、、三个典故。
2、分析第一、二个典故。
说说前两个典故蕴含了什么用意?
3、分析第三个典故。
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4、诗人写北魏太武帝在长江边的瓜步山上建行宫(佛狸祠)祭神的热闹景象,是什么心情?借用北魏太武帝典故的用意何在?
【拓展练习】
阅读下面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破阵子辛弃疾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注:陈同甫,陈亮的字,同作者一样,也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因而遭主和派的打击。
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冬,他到上饶去访赋闲居此的辛弃疾,二人曾写词唱和。
1.这首词里的起句“醉里……”和尾句“可怜……”是写;中间的沙场情景,建功立业的情景都是写,作者通过写梦想和现实矛盾,悲和壮的对照,突出表现了作者。
2.“小序”中说“赋壮词”的“壮”是指作者描写梦想的部分,这一部分包括:。
3.而此词壮中有悲,“悲”主要体现在。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教案【2】
《辛弃疾词二首》教学过程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导入学习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
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
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
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
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
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
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师:谁愿意为大家朗读大屏幕上这段关于辛弃疾的介绍呢?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要求学生正确注音)师:那么,你们想不想听听老师为大家准备的示范朗读呢?2、听读(要求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师:你们认为读得怎么样?那就请一位同学也饱含激情地朗读这首词。
哪位同学愿意来尝试一下呢?3、抽读(要求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师:你读得真好!读出了千里清秋的辽远空阔,读出了落日楼头的孤寂悲凉,也读出了栏杆拍遍的苦闷悲愤。
我们为你精彩的朗读而喝彩!4、译读(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词意思)师:出色的朗读往往是建立在正确的理解的基础上的。
下面就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内容。
并把你不理解的句子划出来,可以和你旁边的同学讨论解决,也可以和我一起探讨。
5、质疑(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四、体会感情,感受形象,师:读过辛弃疾的这首词,相信大家一定读懂了一些东西,那么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读过之后的感受呢?(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师:是的,我和同学们一样,读完这首词心里涌动着太多的感动和感慨。
让我们一起深入词人内心最深处,去触摸他的情感脉搏吧。
一)分析词的上片师: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
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你们发现了吗?——借景抒情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学生讨论完成)——( 1 )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6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3)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二)【知识与能力】1、较为全面的了解辛弃疾的生平与思想、文学成就2、积累辛弃疾的经典词作3、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过程与方法】辛词展读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多角度、全方位领会词人的伟大情怀【自主探究】一、它山之石关于辛弃疾,从古至今有无数品评,在这些作品中,作者见仁见智,从不同角度、层面解读了辛弃疾的人生与贡献。
下面,我们为大家呈现的是我国当代著名散文家王充闾的一篇名作,相信对大家较为全面的了解辛弃疾的生平与思想、文学成就一定有所帮助。
把栏杆拍遍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在我看到的资料里,辛弃疾至少是快刀利剑地杀过几次人的。
他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
他又生于金宋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时他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并兼任书记长,掌管印信。
一次义军中出了叛徒,将印信偷走,准备投金。
辛弃疾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
为了光复大业,他又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
不想就这几天之内又变生肘腋,当他完成任务返回时,部将叛变,耿京被杀。
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
说来,他干这场壮举时还只是一个英雄少年,正血气方刚,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
但世上的事并不能心想事成。
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像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
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课堂设计语文人教版必修4导学案 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
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学案1 文本研读1.给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①遥岑.()②玉簪.()③鲈.鱼() ④堪脍.()⑤揾.英雄泪() ⑥舞榭.歌台()⑦巷陌.() ⑧封狼居胥.()⑨赢.得() ⑩廉.颇()(2)多音字①巷⎩⎪⎨⎪⎧巷.陌()巷.道()②尽⎩⎪⎨⎪⎧尽.西风()尽.自()2.辨形组词①⎩⎪⎨⎪⎧脍()侩()狯()刽()桧()烩()②⎩⎪⎨⎪⎧揾()瘟()愠()蕴()3.词语释义(1)遥岑远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献愁供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落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断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栏杆拍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风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气吞万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草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北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可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名句默写(1)把吴钩看了,____________,无人会,登临意。
高中语文必修4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含答案)
第 6 课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第一课时水龙吟)【课标定向】学习目标: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抒情的写法,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
3.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提示与建议: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悲苦心情。
【互动探究】§背景知识扫瞄1.作者简介,知人论世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
祖父辛赞,未及南渡,仕金历宿亳沂海诸州。
二十一岁参加耿京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有《稼轩长短句》。
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2.词作的写作背景和主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写于淳熙元年(1174年),当时的作者35岁,离举兵起义抗金,率众投奔南宋王朝已经过去十多年,胸怀报国之志的作者却一直没有得到北上抗金的机会,所以,他经常感到郁闷难平。
这一年秋天,作者登上建康城(今南京)的赏心亭,面对辽阔山河,听到鸿雁悲鸣,生出无限忧思。
自伤抱负世无知已,得不到理解与慰藉;浩叹英雄徒有雄心壮志,却无处施展才华。
§基础知识积累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遥岑.()玉簪.()休说鲈鱼堪脍.()螺髻.()倩.()何人搵.()英雄泪尽.()西风尽.()早献愁供.()恨供.()认求田问舍.()舍.()生忘死2.看拼音,写汉字玉zān jiàn 越 zân 言市kuài kuài 炙人口狡kuàihuì菜 wân 泪 wēn 疫yùn 怒 yùn 藏3.解释词语(1)遥岑远目.(2)可惜..流年(3)倩.何人唤取(4)搵.英雄泪4.名句默写(1)遥岑远目,,。
新人教版必修4 2.6《辛弃疾词两首》2 导学案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二)【知识与能力】1、较为全面的了解辛弃疾的生平与思想、文学成就2、积累辛弃疾的经典词作3、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过程与方法】辛词展读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多角度、全方位领会词人的伟大情怀【自主探究】一、它山之石关于辛弃疾,从古至今有无数品评,在这些作品中,作者见仁见智,从不同角度、层面解读了辛弃疾的人生与贡献。
下面,我们为大家呈现的是我国当代著名散文家王充闾的一篇名作,相信对大家较为全面的了解辛弃疾的生平与思想、文学成就一定有所帮助。
把栏杆拍遍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在我看到的资料里,辛弃疾至少是快刀利剑地杀过几次人的。
他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
他又生于金宋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时他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并兼任书记长,掌管印信。
一次义军中出了叛徒,将印信偷走,准备投金。
辛弃疾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
为了光复大业,他又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
不想就这几天之内又变生肘腋,当他完成任务返回时,部将叛变,耿京被杀。
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
说来,他干这场壮举时还只是一个英雄少年,正血气方刚,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
但世上的事并不能心想事成。
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像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
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6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1).docx
必修 4《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第六课《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一、作者介绍:辛弃疾 (1140 ~ 1207) 字幼安,号稼轩。
历城( 今山东济南) 人。
南宋爱国词人。
他出生时家乡已被金占领,二十一岁参加耿京领导的抗金起义军,任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1162 年 ) 奉表南归,高宗召见,他不顾官职低微,进《九议》、《美芹十论》等奏疏,具体分析南北政治军事形势,提出加强实力、适时进兵、恢复中原而统一中国的大计,均未被采纳。
晚年被起用知绍兴府兼浙江安抚使、知镇江府。
在镇江任上,他特别重视伐金的准备工作,但为权相韩侂胄所忌,落职。
一生抱负未得伸展,终因忧愤而卒。
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他发展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与苏轼并称“苏辛”。
词风以豪放沉郁为主,兼有明快、婉约、清新等特点。
作品有《稼轩词》及《稼轩长短句》。
一、写作背景:《水龙吟》写于淳熙元年(1174 )作者 35岁时。
当时他胸怀报国壮志,从北方率众南来已有12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朝廷从来没有给他过北上抗金的机会,所以他经常感到非常郁闷。
这一年的秋天,作者登上了建康城的赏心亭,眺望辽阔的南天、远逝的流水和高耸的山峰,又看到了夕阳西沉,听到了声声雁啼,就更引发出来他的无限忧思。
《永遇乐》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 )作者在镇江任知府,此时已66 岁。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
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 职务。
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
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50骑兵,直逼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
他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
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
高一语文必修4《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学生
一、背景介绍
该词作于乾道四至六年(1168-1170)间建康通判任上。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作一个建康通判,不得一遂报国之愿。偶有登临周览之际,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建康(今江苏南京)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一座亭子。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3、词的下阕怀古,作者写到"生子当如孙仲谋",根据你所掌握的史料,简述作者为何如此推崇孙权?
4、本词与作者同期写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相比,风格上有何不同?
【拓展训练】
请以“幸福”开头,依照例句的句式,仿写两句,构成排比句。
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幸福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思念;幸福是;幸福是; 幸福是。【学后反思】
(1)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
(2)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第二课时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一、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作者66岁,在镇江任知府。北固亭,又作北顾亭,在京口(现在江苏镇江)东北的北固山上,隔江可望见扬州。
2.用典
用典,又称“用事”、“援引”。是指引用古代的历史故事或古人的言论或俗语、成语等,来印证自己的论点或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 用典的好处在于能用极精简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意思。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种:①点化前人语句,如《孟子》中的“涂有饿殍而不知发”,后为杜甫点化;②引用神话故事,如“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③运用历史故事,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新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教学案含答案
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一)作者简介(二)人物轶事辛弃疾手刃叛徒当初和辛弃疾一起投奔义军的有一个和尚义端,他是辛弃疾的拜把子兄弟。
因为受不住在义军里当差之苦,竟偷偷地盗走了由辛弃疾保管的帅印,准备去金营邀功。
义端曾经也是一小股义军的头头,是被辛弃疾说服一起投奔耿京帐下的,耿京盛怒之下也找不到别人,只得拿辛弃疾问罪。
出现这样的事情,辛弃疾也是理屈词穷,羞愧难当,当场立下军令状,誓追回帅印。
当晚,辛弃疾带了一小队人马埋伏在了去往金营必经的路上,果然,天快亮的时候,那义端真的骑马来到。
义端一见是杀气腾腾的辛弃疾,吓得魂飞魄散,当即跪地求饶说:“您饶了我吧,我知道您的真身是一头青兕(犀牛),您力大能拔山,将来定有大造化……您饶了我吧!”面对这样贪生怕死的变节分子,疾恶如仇的辛弃疾哪里肯听,不由分说,手起刀落,义端身首异处。
(一)背景链接1.《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秋。
这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调为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
词人时年35岁,南归已逾12年,壮志依然未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
这一年的秋天,作者登上了建康城的赏心亭,眺望辽阔的南天、远逝的流水和高耸的山峰,又看到了夕阳西沉,听到了声声雁啼,就更引发出他的无限忧思。
作者既不愿退隐江湖,又不肯贪图享受,他只是急切地希望去杀敌报国,生怕时不待人,就这样白白地老去。
而他的雄心壮志却没人能够理解,这正是词人当时内心最大的悲哀!这首词是词人早期作品中最负盛名的一篇。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写于开禧元年(1205),这时辛弃疾以66岁的高龄出任浙东安抚使,镇守京口。
京口是三国时吴国所置的军事重镇,又是南朝宋武帝刘裕北伐时起兵的地方。
所以当作者登上北固亭时,就很自然地联想起在这里活动过的历史人物和发生过的历史事件。
他赞美了古人孙权和刘裕,评论了南朝宋文帝草率出兵的历史,以及隆兴元年(1163)南宋将领张浚北伐失败的往事。
新人教版必修4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第一课时导学案
高中语文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第一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学习目标】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重点难点】重点: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悲苦心情。
难点: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学习方法:倾情诵读——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形象,咀嚼涵咏—品味语言的方法【知识链接】1.题目解说“水龙吟”为词牌名。
建康,即今天的江苏南京市,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
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墙上的一座亭台。
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尽观赏之胜。
”2.辛弃疾的一生辛弃疾于绍兴十年(1140)生于被金人占领的山东,这时距北宋的败亡已十三年。
他的祖父辛赞曾在金朝做官,但心怀宋室,常带着辛弃疾“指画山河”“谛观形势”,要待时机成熟,起兵抗金复国。
辛弃疾21岁时,金主完颜亮举兵南侵。
他乘机聚集成两千人的队伍,起义抗金。
接着又率众投奔南宋王朝。
南来后,他一再奏表进言,主张北伐抗敌。
但朝廷只派他出任知府、转运使等地方官员及管理治安、财政的职务,并不给他率兵出征的机会。
他在担任地方官的任上,积极练兵备战的做法,不断遭到投降派的反对和破坏。
朝廷对他总是起而又黜,罢而又用,他则一贯是“招之即来,麾之即去”,但不论出仕或归隐,他从不放弃自己伐金复国的政治、军事主张。
然而由于政敌的排挤、陷害,他始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报国理想,直到67岁志未遂而死去。
3.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
这时,他自江东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
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
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
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这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学习过程】【自主学习】带感情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语文人教版必修四导学案: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
辛弃疾词两首第一课时《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学习目标】(1)掌握辛弃疾咏史怀古词的特点(2)通过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3)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学习重、难点】把握诗歌中用典的用法【预习案】【任务一】阅读知识链接相关部分,勾画重点信息。
【知识链接】1.知人论世辛弃疾于绍兴十年(1140)生于被金人占领的山东,这时距北宋的败亡已13年。
辛弃疾21岁时,金主完颜亮举兵南侵。
他乘机聚集成两千人的队伍,起义抗金。
接着又率众投奔南宋王朝。
《水龙吟》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课标要求考纲要求1.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1.反复朗诵鉴赏诗之美。
2.感受诗歌的独特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3.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4.理解诗歌中重要意象的含义。
东安抚司参议官时,时年35岁。
这时,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
那是因为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
辛弃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
所以,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
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
当他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2.注音:玉簪( ) 螺髻( ) 鲈鱼堪脍( ) 揾英雄泪( )遥岑()玉簪()螺髻()鲈()鱼堪脍()倩()揾()舞榭()狼居胥()佛狸祠()()()3.解释下列词语遥岑远目:玉簪螺髻:断鸿:风流:脍:北顾:倩:可堪:揾:烽火扬州路:我的疑惑:【探究案】一、阅读全词,结合注释,回答下列问题。
1.词的上片,以写景开端,作者描绘了哪些自然景物?2.这些景物描写,营造出怎样的意境?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上片的最后一句作者用了两个动作来表达内心的情绪,能说说这两个形体语言要表明的意思是什么吗?二、下片抒情。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6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2)
最新整理《辛弃疾词两首》教案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
同时,词也是一种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
下面为大家介绍《辛弃疾词两首》教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三、思想教育目标根据本诗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四、根据诗歌学习的要求、诗歌的体裁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悲苦心情。
3、通过比较,加深对诗词艺术特色的理解。
教学难点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方法倾情诵读--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形象,咀嚼涵咏-品味语言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具准备课件、黑板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名诗对接师: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
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诗对接。
青山遮不住,毕竟动流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师: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
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
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
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教案汪凯【内容感知】«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作于乾道四至六年间建康通判任上。
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做个建康通判,无法遂报国之愿。
偶有登临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抒发了诗人南渡以来,在南宋王朝的腐朽统治下,报国无门、壮志难伸的忧愤情怀,也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气愤。
这首词,上阕大段写景抒情: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无情之景,很有层次。
下阕那么是直接言志。
下阕引了三个典故,说明诗人心中想念故土,却不会贪图闲适,只是忧惧国事飘摇,光阴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心愿不能完成。
典故引完,下面就自然地收束:〝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这三句是自伤志向不能完成,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与上阕〝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照应。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
京口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中央。
面对锦绣江山,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弃疾这样的英雄志士登临应有之情,题中应有之意,词正是从这里着笔的。
写作该词时辛弃疾已六十五岁,经过了人生的风风雨雨,阅历了仕途的坎坎坷坷,他有太多的慨叹,有太多的辛酸,而这些东西全被作者揉进了作品之中。
这首词上阕慨叹世无孙权、刘裕似的英雄。
对孙权、刘裕停止赞颂。
在下阕里,作者用宋文帝刘义隆北伐的典故,是对宰相韩侂胄军事上的预备清楚缺乏的严正正告。
选用〝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一典故有更深入的意图,这就是他把团体的政治遭遇放在事先宋金民族矛盾以及南宋统治集团的外部矛盾的焦点下去抒写自己的慨叹,赋予词中的笼统以更丰厚的外延,从而深化了词的主题。
【教学目的】1、了解词中典故和借古喻今的写法。
2、了解诗人人生阅历,了解抗金救国的雄心壮志和对南宋屈辱求和的愤概。
3、了解辛词特点,体会苏辛豪迈词风的异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第一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
【学习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重点难点】
重点: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悲苦心情。
难点: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学习方法:倾情诵读——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形象,咀嚼涵咏—品味语言的方法【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说
“水龙吟”为词牌名。
建康,即今天的江苏南京市,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
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墙上的一座亭台。
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尽观赏之胜。
”
2.辛弃疾的一生
辛弃疾于绍兴十年(1140)生于被金人占领的山东,这时距北宋的败亡已十三年。
他的祖父辛赞曾在金朝做官,但心怀宋室,常带着辛弃疾“指画山河”“谛观形势”,要待时机成熟,起兵抗金复国。
辛弃疾21岁时,金主完颜亮举兵南侵。
他乘机聚集成两千人的队伍,起义抗金。
接着又率众投奔南宋王朝。
南来后,他一再奏表进言,主张北伐抗敌。
但朝廷只派他出任知府、转运使等地方官员及管理治安、财政的职务,并不给他率兵出征的机会。
他在担任地方官的任上,积极练兵备战的做法,不断遭到投降派的反对和破坏。
朝廷对他总是起而又黜,罢而又用,他则一贯是“招之即来,麾之即去”,但不论出仕或归隐,他从不放弃自己伐金复国的政治、军事主张。
然而由于政敌的排挤、陷害,他始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报国理想,直到67岁志未遂而死去。
3.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
这时,他自江东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
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
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
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这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带感情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一)先理解上片:
1.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
2.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
3.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
4.其中的“游子”指谁呢?这又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5.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谈谈你们的理解。
二)分析词的下片
1.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2.词人对这些人和各持什么态度?
3.请大家思考作者写这些人物以及有关的事有什么用意吗?
4.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呢?
5.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
咀嚼涵咏,品味语言
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情感与语言的完美结合,这首《水龙吟》也不例外,相信词中的许多句子都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现在请大家合上课本,试着回忆一下,哪些句子让你一见倾心?并说说你的理由。
对比鉴赏,拓展延伸
比较《水龙吟》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
小结
这首词立意辽远、意境开阔,它仿佛令我们拔地凌空、极目游骋。
仰则天高,俯则水远。
天高水远,无边无垠。
像这样的壮观景象,一般的凡夫俗子难得有心领略,而鹪鹩偃鼠之辈则消受不起。
在这里我们感谢辛弃疾,感谢他为我们带来了这么丰富的精神食粮;感谢他让我们感受到了浓厚的爱国情结。
读他的《破
一句“蓦然回首,
成大事业、大
历的第三种境界。
人总是善于遗忘的,正如王右军所说“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此后的高中,忙于高考,忙于奔波于数理化之间,对这个让我曾经倾心,曾经震撼的辛弃疾,渐渐的远去了,偶尔复习课文的时候读到“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之时,或是一笑而过,或是愣愣出神,心中泛起涟漪,却再也没有那种惊涛骇浪,汹涌奔腾之感了。
再见稼轩,便是大学了。
坐在图书管里,不经意的翻起一本《宋词精选》,又是不经意的翻到辛弃疾这里,我才惊羡,才震撼,往日的激情,顿时流入心中!“将军百战声名裂”,是否稼轩意气风发,聚众抗金的肝胆写照?是否也想“剑指三秦,一战东归”?雄心勃勃,壮志凌云的稼轩,依旧是铮铮男儿,到死心如铁。
恨只恨,蛾眉有人妒,君王谗小人。
稼轩,纵然你是补天的经纶手,纵然你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却也只得闲饮酒,醉吟诗,憔悴赋招魂,蘸着血泪写一句“儒冠多误身”!那古来三五个英雄中,稼轩你是否也在其列?平生意气,只换得衣冠人笑,难怪稼轩感叹“知我者,二三子”。
那个沉闷堕落的南宋王朝,意气如稼轩者,天下有几人?
后人把稼轩与苏轼并提,合称“苏辛”,且早有定论,“魄力之大,苏不如辛;气体之高辛不如苏。
”但就是这排山倒海的魄力,是我最喜欢的。
甚爱他一笑人间万事的洒脱,好个“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此等气魄心胸,叫人倾倒,此等乐观豁达,叫人钦佩。
不愧为“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稼轩爱酒。
李白说得好,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酒是稼轩一辈子离不开的东西。
犹记稼轩有一篇戒酒的词《沁园春》,开篇便呼“杯汝来前,老子今朝,点检形骸。
”如此金刚怒目,大下决心,真是不易。
然读到后来,稼轩一改开始坚决之心,竟与酒杯达成协议:麾之即去,招之即来。
哈哈,不觉莞尔一笑,好一个可爱的稼轩。
稼轩不仅与酒杯有协议,更与鸥鸟是同盟。
带湖新居游览之时,与鸥鸟结盟曰:“凡我同盟鸥鸟,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
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
”不但要与鸥鸟结盟,更要欧鸟带来白鹤,好一个不知足的稼轩啊!
稼轩生在我八百年前,是先贤前辈。
叫声稼轩,很是失礼,确倍感亲切。
恨只恨此生无缘,不能与先生把酒一杯,共话人间万事空,共笑沙鸥满身愁,共与沙场秋点兵。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古。
此生不能与您相醉明月,不能与您塞北江南,华发苍颜,真乃人生一大憾事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