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日本对外来文化的吸收知识分享

合集下载

从中日茶文化异同看日本对外来文化的吸收

从中日茶文化异同看日本对外来文化的吸收

South Forum 南风论坛south wind 南风 169[关键词]中日茶文化;日本;外来文化中国是茶的故乡,因此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国儒释道的作用下,茶文化不断发展,并影响了周遭国家。

以日本为例,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二者的经济政治往来非常频繁,中国的茶文化也在沟通交流中得到了传播。

茶文化随着禅学东渡日本,并与日本的本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茶道文化,从中日茶文化的异同中,可以看出日本对外来文化的吸收。

1 茶道与茶艺中国的茶文化和日本的茶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中国的茶文化讲求“湛、幽、灵、远”,而日本的茶文化讲求“和、静、清、寂”。

中日的茶文化并不强调茶的食用功能,而是注重茶的意境功用,也就是强调“重义轻利”、“处世淡泊”的茶道精神。

所谓的茶艺,就是泡茶的技艺和品尝的艺术,尤以前者为主体。

中日的茶文化都以泡茶的技艺为关键,只有泡好茶,才能品茶。

但是品茶的艺术又是茶艺中的最后环节,人们在品尝茶的过程中产生愉悦感,进入高深玄妙的境界,并将品茶的日常活动上升为一种精神活动,将品茶升华为茶道的高度。

所谓茶道,就是品茶之道,在品茶的过程中体现喝茶之人的道德风尚,中国传统的“利礼仁”、“表敬意”等,都体现了茶道。

2 日本茶文化与中国茶文化的渊源日本的茶文化是从中国茶文化继承而来的,二者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

唐朝时,日本僧人来我国的天台山研究佛学,天台山产茶,日本僧人在走时携带茶籽,将其种在日本的贺滋县,并得到了当地人们的喜爱。

南宋时期,日本禅师二游中国,禅师对中国茶叶较为了解,并在回国时带走新茶种,和中式的茶道具,由此开启了日本茶道,并衍生出众多的茶道流派。

3 中日茶文化的异同3.1 中日茶文化的相同之处由于日本的茶文化是继承中国的茶文化而来的,因此二者表现出较多的相同之处:第一,在茶具上,中日茶文化都具备种茶、采茶、制茶、炒茶、存茶、泡茶等各种工具。

第二,在茶建筑上,中日都有专门的饮茶场所。

浅析日本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与本土化———以日本茶道为例

浅析日本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与本土化———以日本茶道为例

浅析日本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与本土化苏广新(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江苏苏州215123)古代日本在政治、经济发展上落后于中国,也未产生丰硕的文化成果。

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全面向西方学习,在吸收了西方文化的先进成果后,日本民族所接纳的中西文化在冲突碰撞中逐渐融合并本土化,使得日本进入了强国行列。

学习外来先进经验对于日本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选取日本文化中的茶文化,论述日本对于外来文化的吸收与本土化过程。

一、日本茶道的内涵及其历史发展脉络茶道文化是日本核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生活中影响广泛,也衍生出了独特的茶道艺术与表演形式,形成茶道文化体系。

茶道对于日本民族来说是一个综合的文化体系,不仅包含饮茶的方法、习惯,也包含了哲学、道德等精神层面的深层含义,于潜移默化中塑造了日本民族的独特之处。

日本茶文化有确切记载的开始是由赴唐留学僧侣将茶文化带到日本的,并且与佛教的传播与发展密切相关。

日本遣唐使于公元804年来到中国,他们对茶文化非常感兴趣,公元805年遣唐使中的高僧最澄将茶叶籽带回日本,饮茶文化就此引进,而后荣西禅师写就《吃茶养生记》,是日本第一部以茶为主题的作品,收在《大藏经补编》第三十二册。

室町时代的日本受宋元茶文化的影响,吸收接受了“斗茶”的艺术形式,茶道逐渐发展起来。

而后历代高僧继续学习中国的饮茶文化与种植方法,发展出了具有本土特色的抹茶和天目茶具。

十五世纪中叶之后,村田珠光完成了民间茶与贵族茶、茶与禅的结合,为日本茶道文化注入了其特有的文化内涵,进而创建了早期茶道,有了“禅”的精神,而他也被尊为茶道“始祖”。

村田珠光的茶道精神是亲近百姓、平易近人的。

《茶汤者觉悟十体》中有记载:“上粗相,下律仪”,有“简淡”也有“守戒”。

十六世纪,日本茶道宗师武野绍鸥承上启下,吸收村田珠光对于茶文化的理解,将茶道文化进行再生与重塑。

除此之外,武野绍鸥也培养了一批出色的弟子,其中就包括后期在日本家喻户晓的千利休。

以外来语为视角看日本对外国文化的吸收借鉴

以外来语为视角看日本对外国文化的吸收借鉴

以外来语为视角看日本对外国文化的吸收借鉴摘要:日本是个岛国,但日本人善于学习、接受外来事物,包括外国的语言文字,并结合本国的实际进行整合利用,实现为己所用。

关键词:外来语日语外来文化日本文化吸收借鉴我们知道:语言是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统一体。

任何国家、民族的语言中,都有一些与外来文化相连的独特的部分,我们称之为外来语,它是各种国家、民族的语言在彼此交流中扬弃、发展、创新而产生的的结果。

也就是每个国家、民族的人民在交往、交流的过程中,彼此的文化进行吸收、消化、利用和发展。

日语当中外来语数量众多,使用频繁。

对此,笔者对此进行粗浅探讨。

一、日语中的外来语在日语中,所谓外来语就是“从别的语言中吸收过来,和本国语言一样使用。

”(《大辞源》)从广义上说,外来语包括现代日语中的汉语词汇,以及从亚洲其他国家吸收过来的词汇;从狭义上说,外来语就是指从欧美等西方各国吸收而来的外来词汇,且多用片假名表记。

日本人在吸收外来语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音译来吸收外来语,这部分的词语一般被称为音译外来语。

音译外来語とは外来語の単語を音訳され、その国の言葉の音韻体系に組み込まれて、表記意味、発音などの点でその国の言葉の語彙体系の一部となったものである。

(《现代日本语词汇学》)这个定义,很清楚的阐释了日语中的外来语的引入方式。

例如:アメリカ(America)、コーヒー(coffee)、ビール(beer)、トラック(truck)、ゴルフ(golf)、バイオリン(violin)等。

其次是和制外来语,也就是日本人为了迎合本国的使用习惯而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本没有什么瓜葛的词汇拼凑在一起,并人为的赋予它们新的意义。

例如:マイカー(词源My+car、英语Private car)、ナイター(词源Night+er、英语Nighte game)等。

这样的语言在语源国家没有出现,却在日本非常流行。

好像来自各国的不同词汇在日语集合里进行了一次大拼盘游戏。

浅析日语中外来语的形成原因及影响

浅析日语中外来语的形成原因及影响

浅析日语中外来语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在日语中,外来语占有很大的比重,是日语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形成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并且也带来了各方面的影响。

本文就此进行分析探讨,以供日语学习者更好地了解日本语言文化。

标签:日语外来语形成原因影响一、外来语的定义日语中的外来语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外来语是指在与其他各国交流中,伴随着文化被吸收并日本化了的外国语言词汇,其中包括来自中国的汉字词汇。

狭义的外来语是指从欧美语言中借用而来的外来词汇。

二、外来语形成的原因(1)吸收外国文化是外来语形成的原动力日本是一个善于吸收外来先进文化和事物的国家。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更是积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与思想,接触到大量的新事物、新概念。

由于日语固有词汇量的不足,经常会出现找不到合适的词汇翻译,或者即使翻译过来也不能完全领会其意思的情况,就不得不借用另一国家的语言来表达。

因此大量代表新事物、新概念的外来语逐渐形成,并被人们吸收接受下来。

(2)日语本身的语言结构特点有利于外来语的形成日语的表记采用的是汉字和假名相结合的方法,假名属于表音文字,现代日语外来语使用假名中的片假名来表记,使外来语的引进变得容易。

任何一个新词,只要将其发音用相应的片假名写出来,即成为一个新的外来语。

片假名的这种方便性和单纯性为日语大量吸收外来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也提高了外来语形成的速度。

(3)崇外的民族心理促进了外来语的形成日本是一个岛国,在地理上处于封闭状态。

一个长期封闭的民族,一旦开放之后,对大世界的好奇心很容易转化为强烈的崇外心理,这种心理常常表现为自主地使用外族的语言。

认为外来语是新鲜事物,给人一种高雅、时尚的感觉。

特别是年轻一代,对日本传统文化了解较少,对外面世界及新鲜事物却兴趣浓厚,外来语作为一种新的词语往往能很快在年轻人中风行起来,有些年轻人甚至认为越使用外来语就越能表现出自己的个性。

这些心理促进了外来语的形成和传播。

三、外来语形成后的影响日语外来语的形成及发展,对日本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起到了积极影响,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从外来语看日本对外国文化的吸收借鉴

从外来语看日本对外国文化的吸收借鉴

从外来语看日本对外国文化的吸收借鉴摘要:日语当中外来语如此之多,使用如此之频繁。

可以看出日本人不仅学习外国的语言,还善于学习外国一切先进的事物,并善于将学来的东西加以整合利用,从而为自身创造方便。

本文将从外来语出发,分析日本人对外国文化的态度和吸收借鉴情况。

关键词:外来语;日语;汉语;外来文化;日本文化外来语不只是一种文化倾向,更反映了一个国家在各个历史阶段对外交流的情况。

外来语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语言接触的结果。

任何一个国家、民族在其文化发展的过程中,都在不断地与外来文化进行接触、交流。

在交流的过程中吸收着外来文化的精华,不断的丰富和发展本国的文化。

作为文化传播载体的语言,也经历着这样的过程。

外来语可以说是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沟通的桥梁。

1关于外来语外来语从字面解释就是来自外国的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严格地说,日语中的汉语词汇以及来自古朝鲜语,阿伊奴语的词汇也应属于外来语。

狭义的外来语主要是指从西方国家的语言中借用,并用片假名书写的词,也称为“洋词”。

日本人积极的学习西方的语言和先进的技术,这样外来语就像潮水一般的涌入日本,外来语已深入了日本社会的各个方面。

如:生活,商业,学术等。

1996年,日本国立研究所对有关报纸词汇作的调查表明:在区别词数中,外来语占有12 %。

外来语的限制和规范使用,也已经成为了日本国语研究者们的热门话题。

可以说,外来语的使用,已经成为了日本人语言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传播的先驱很多人在研究历史的时候,会专注于各个时代的政治形态、经济状态、社会生活和思想史的研读,往往忽略了它们的载体……语言的发展历史。

语言的发展从一个原始的角度反映了这段历史的变化。

一个新事物的发明,必然会有相应的词汇产生;一件事物的消亡,那么随着时间的流逝,关于这项事物的词汇也将会被人们遗忘,而退出语言历史的舞台。

语言的这种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也间接反映了文化发展的历程。

浅谈日本对外来文化的吸收

浅谈日本对外来文化的吸收

治 制度 到经 济 、 教育 、 文学 、 思想 、 社 会生 活等 各方 面无 不烙 上 了中 国文化 的 印记 。 … 在 政治 制度 上 , 模 仿唐 朝 的三省 六部 制 , 设二 官八 省制 , 以唐 朝 的制度 为蓝 本 , 制 定 了《 大 宝律 令 》, 用 法 律确 立 了新 的封 建经 济政 治制 度 。在经 济方 面 , 改 革土 地制 度 , 模 仿唐 朝 租庸 调 制颁 布 了《 班 田收授 法》, 大 大促 进 了社会 生 产力 的发 展 。在教 育方 面 , 天智 天 皇 在 京都 设 立大 学 , 学 习 的 内容 与 唐 朝大 体 相 仿 。在 语 言 文字 上 , 留唐高 僧空 海利 用 汉 字 草 书创 造 了平 假 名 , 留 学 生吉 备 真 备 利 用 汉 字 楷 书偏 旁 创 造 了片 假 名 。 从此 , 日本有 了 自己的文字 , 极 大丰 富 了 日本 人 的表达 能力 , 假 名 文 字对 日本 文 化 的发 展 起 到 了不 可 低估 的 作用 。 在文 学方 面 , 由于政 府官 员多 为擅 长 唐 文 化 的文 人 学 者 , 而 且 宫廷 常举 行 咏 汉 诗 的 宴会 , 因 而 出现 了许 多 优秀 的汉 诗集 , 该 时代在 文学 史 上 被 称 为 “ 国风黑 暗时 代 ” 。在 思 想 方 面 , 日本 选 择 了从 印 度传 人 中
( 今 奈 良) , 模 仿 长安 建造 , 街道 的排 列方 法几 乎一 样 , 有“ 朱 雀街 ” 、 “ 东市 ” 、 “ 西市” 等名 称 。在 社 会 生 活方
面, 唐 人所 喜爱 的 马球 、 角 抵 等体育 活动 先后 传 人 日本 , 茶 叶 于奈 良时期 传 人 日本 , 日本 人 的生 活 习 尚 、 节日

日本对外来文化吸收的特点的分析

日本对外来文化吸收的特点的分析

日本对外来文化吸收的特点的分析——以明智玉子为例明智玉子,又名细川玉子(ガラシャ),洗礼名:加拉夏(Gratia)。

生卒年:1563~1600。

日本古代三大美女之一,明智光秀的次女,细川藤孝之子细川忠兴之妻。

父亲明智光秀发动本能寺之变之后因背负逆臣之子的罪名,在山中隐居子在被幽禁之后接触了传来不久的基督教。

美丽、矜持而纯洁的玉子不能忍受逆臣的女儿这个污名,在人烟稀少的深山里,孤独的幽禁生活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观。

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可值得信任的吗?什么也没有。

佛教和儒教都不能解除她的苦恼。

这时,基督教的所谓在神之下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耶稣的十字架可使你赎罪而获得拯救的教诲使玉子看到了希望。

她背着丈夫接受洗礼,并被授予基督教教名珈拉莎,成为基督教徒。

玉子回来后,忠兴知道此事勃然大怒。

因为在秀吉统治的时期,基督教被列为邪教而受到国家禁止。

忠兴拿刀逼玉子弃教,玉子坦然说道:“惟信仰不能抛弃。

”接受基督教洗礼后的玉子成为一个忠实的基督徒,但同时,作为一个从小接受传统中国儒教和武士道精神教育的女性。

玉子的身上重叠了好多重文化的影子,特别是日本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相互冲击。

关原合战,明智玉子的丈夫细川忠兴作为支持德川家康的西军活跃在战场上。

而明智玉子则与黑田泽明、加藤清正等大名的家属作为人质被东军的石田三成软禁在大阪城,已达到牵制西军大名将领的作用。

关原合战前夕,为了更好的要挟西军的大名们,石田三成准备对自己手中的人质进行迁移,已达到最佳的“人质计划”。

明智玉子等人质也明白,一旦被作为人质迁往战场,势必会影响丈夫的作战。

长期被武士道精神以及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影响的玉子等人质准备以自杀的方式毁灭石田三成的人质计划。

这个举动对于其他大名的家属或许没有什么太大的障碍,但对于一个虔诚的基督徒——明智玉子来说确实一个巨大的障碍。

基督教的基本教义里就有一条:不允许残害包括自己在内的每个人的生命。

日本本土的武士道精神,中国传入并已受到日本自己改化的儒教文化与新传入的基督教和它代表的西方文化在玉子身上发生了不和调和得矛盾。

以外来语为视角看日本对外国文化的吸收借鉴

以外来语为视角看日本对外国文化的吸收借鉴

以外来语为视角看日本对外国文化的吸收借鉴樊 情1 万 晴2(1.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 江西赣州 341000;2.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江西赣州 341000)摘 要:日本是个岛国,但日本人善于学习、接受外来事物,包括外国的语言文字,并结合本国的实际进行整合利用,实现为己所用。

关键词:外来语日 语外来文化 日本文化吸收借鉴我们知道:语言是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统一体。

任何国家、民族的语言中,都有一些与外来文化相连的独特的部分,我们称之为外来语,它是各种国家、民族的语言在彼此交流中扬弃、发展、创新而产生的的结果。

也就是每个国家、民族的人民在交往、交流的过程中,彼此的文化进行吸收、消化、利用和发展。

日语当中外来语数量众多,使用频繁。

对此,笔者对此进行粗浅探讨。

一、日语中的外来语在日语中,所谓外来语就是“从别的语言中吸收过来,和本国语言一样使用。

”(《大辞源》)从广义上说,外来语包括现代日语中的汉语词汇,以及从亚洲其他国家吸收过来的词汇;从狭义上说,外来语就是指从欧美等西方各国吸收而来的外来词汇,且多用片假名表记。

日本人在吸收外来语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音译来吸收外来语,这部分的词语一般被称为音译外来语。

音译外来語とは外来語の単語を音訳され、その国の言葉の音韻体系に組み込まれて、表記意味、発音などの点でその国の言葉の語彙体系の一部となったものである。

(《现代日本语词汇学》)这个定义,很清楚的阐释了日语中的外来语的引入方式。

例如:アメリカ(America)、コーヒー(coffee)、ビール(beer)、トラック(truck)、ゴルフ(golf)、バイオリン(violin)等。

其次是和制外来语,也就是日本人为了迎合本国的使用习惯而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本没有什么瓜葛的词汇拼凑在一起,并人为的赋予它们新的意义。

例如:マイカー(词源My+car、英语Private car)、ナイター(词源Night+er、英语Nighte game)等。

浅析日本文化对外来文化吸收的重要阶段及其影响-日本文化论文.

浅析日本文化对外来文化吸收的重要阶段及其影响-日本文化论文.

日本学者岩城见一认为:“日本文化并没有固定的本质”,日本文化具有一种“异种杂交”的特质。

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日本在其发展历程中吸收了众多的外来文化,从而形成了多种文化融合共存的局面。

总体而言,日本文化共经历了四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其相对应的是日本文化发展史上的四次对外来文化进行吸收融合的阶段。

通过这几个阶段,日本吸收了大量的外来先进文化,促进了本国文化的高速发展,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文化。

一日本文化最初是以中国文化的“衍生文化”的面目出现的,日本文化作为一种“低地文明”,只能积极地吸收他国先进文化以促进本身发展。

日本在其数千年的文化发展史上,一直持续不断地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

其中,最主要有以下四个阶段:1.中国秦汉时期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史记》中所记述的徐福率三千童男童女东渡扶桑之事,可谓开启了三千年中日文化交流的滥觞。

这虽然只是传说,然而就其发生的时代而言,也有其可信之处。

公元前三世纪时,日本列岛的土著文化仍然处于原始采集和旧石器时代的绳文文化,而当时中国已经进入了高度文明的铁器时代。

中国吴越地区的难民不堪战乱,乘槎浮海,来到日本,为日本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工具,使得日本迅速地从原始采集文化阶段步入了水田农耕阶段,从旧石器时代步入了铁器、青铜器时代,继而出现了辉煌的弥生文化。

此次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对日本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为之后日本文化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大化革新对中国隋唐文化的吸收隋唐是日本吸收中国文化的高峰时期。

公元600年,圣德太子开始向中国派出遣隋使。

日本一改先前被动地、消极地吸收中国文化的状态,开始采取直接地、积极地向中国学习先进文化的态度。

此后大约200年的时间里,日本向中国派出遣隋使和遣唐使达12次之多,每次都有数百人。

他们大量地将中国的行政制度、文学艺术、医药、法律等带回日本,促使日本自大化元年(公元645年)开始实施革新,将从中国引进的先进文化全面应用于本国的国家政治和国民生活中,并且在此次革新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

浅谈日本对外来文化的吸收

浅谈日本对外来文化的吸收

浅谈日本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摘要】日本是一个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国家,它对外来文化很少排斥,而是积极地消化、吸收,并且其对外来文化并不是采取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根据国情与民情的实际,有选择、有批判地吸收其有益的部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造、创新,最后使其成为本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与日本的地理环境、开放的社会和日本人的一些思想是分不开的。

而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并且不止一次地面临着共同的历史命运。

应该说,日本的经验对我们是具有借鉴意义的。

【关键词】日本外来文化吸收创新原因中国日本民族是一个勇于和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民族,每当处于重大的历史转折时期,都能够为适应自身的要求,有目的地、系统而又有选择地吸收外来文化,并加以融合、创新,最终形成本民族所特有的文化。

我们都知道,日本是一个偏居东亚的岛国,四面环海,可谓“远东孤儿”,见闻闭塞,对外来文化素来具有新鲜感,因此有人说:“从特定意义上讲,日本的历史就是一部吸收外来文化的历史。

”【1】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曾经也指出:“在世界历史上,很难在什么地方找到另一个自主的民族如此成功地有计划地汲取外国文明。

”一、日本吸收外来文化的历史从日本文化史来看,日本文化是在外来文化的刺激下发展起来的。

日本接受外来文化有三次大的高潮:第一次是大化革新,吸收了隋唐文化。

第二次是明治维新,吸收了西欧文化。

第三次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吸收了美国文化。

【2】早在2000多年前,中日两国已经开始了有文字记载的友好往来,所以在中国的隋朝、日本的推古朝以前,中日就出现了交流。

在日本绳文时代末期,为了躲避战乱等,很多的中国人经朝鲜半岛移民到日本,同时也将先进的文明与生产工具和技术带到了日本,比如说水稻、铁器、青铜器等,促进了日本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公元五六世纪以后,日本更加积极地吸收中国的文化,不仅有物质层面的吸收,还有了精神文化方面的。

这个时候日本正是推古朝,圣德太子通过朝鲜半岛间接吸收中国儒家、法家、道家、佛教文化,在日本进行了推古朝的改革,603年制定“冠位十二阶”,604年制定“宪法十七条”,都是引用中国典籍,使用了儒、法、道、佛教的一些规范和思想概念。

日本吸收外来文化的特点

日本吸收外来文化的特点

日本吸收外来文化的一些特点名字:野吕优华学号:***********专业:行政学与政治学在看日本的历史文化,和西方接触的很多,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西方文化的引进,我觉得就没有现在的日本,日本的历史文化虽然没有中国那么深远,但是日本的文化来源有他自己的特点。

比如在明治时代的文明开化的时候的欧洲的主食是以牛肉为主,日本人民认为,吃牛肉是文明的象征,所以他们开始也吃起了牛肉。

从1868年到1912年日本每年都有非常大的变化似乎一年最起码要引进一样西洋文化。

比如1869年是马车和面包的发卖,次年是西装,自行车,皮鞋制造。

在下年是开创西洋料理店,荡秋千等等。

在1912年日本第一次参加了欧林匹克会。

我觉得日本的这种文化来源还是很精彩。

西方对日本的文化影响的导火线是在1853年7月8日Perry带着美国军队用船来到了日本浦贺,在这时候Perry打破原先日本有200年锁国的政策。

这个黑船先把幕府给打败,之后创造了明治维新,日本终于走向了开放文明社会。

那时候明治的政府,非常主动地引进了西洋的很多各方面的文化,比如穿洋服,吃洋餐,跳洋舞,还有听洋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突然都变了。

我记得我在日本上历史课有讲明治维新的章节有想象图,一看不像在日本,他们模仿的真的很逼真,仿佛这种洋文化在日本历史很久了一样,从那时开始我就觉得日本人对某种东西的模仿是很擅长的。

举一个例子说,一个日本人在美国不经意的发现了一个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回国后,他的公司加盟了这个美国便利店公司,日本把便利店慢慢的变成了非常适合自己国家的人民,更是值得骄傲的是美国原先的便利店公司还反过来向日本学习了日本提供的便利店指南书,这个发生在1937年。

从这以后日本现在连每个小小的村子都能看到一个便利店。

这就说明了日本可以把外来的文化磨成自己的东西甚至比以前更好。

我看了周振鹤教授写的一篇文章叫《当饭菜吃还是当衣服穿?》的文章。

文章当中说到,中国人引进西方文化的时候象吃东西一样,需要消化。

从日语外来语看日本对外来文化的吸收

从日语外来语看日本对外来文化的吸收

接触后的沉淀物之一。
和“パソコン(个人电脑)”等等。甚至连表达人类最崇高的感
3 外来语的借贷和发展
情的字眼也有所改变,如“爱或爱情”也变为“ラブ”,在日本就
日本是一个善于借用别国东西的民族。外来语是日语的 有一部很流行的电视连续剧叫《东京爱情故事》,其日文名就
组成部分之一。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扩大,外来语越来越多, 叫“東京ラブスト—リ—”。新词不断涌现使得日语的词汇量
んぱぃ”。日语的 “かんぱぃ”也是从汉语中借用的,与汉语
“干杯”的意思上虽大体相同,但干杯的做法上却不同。中国
2010 年 12 月(中) 197
(milk),但两者略有所不同指谓。他如「ご饭 (はん)」和「ライ ス」(rice),「お茶(ちゃ)」和「テイー」(tea),「ホテ儿」(hotel)和「旅 (りょ)馆(かん)」等。高塔有称「タワー」(tower)或「塔(之う)」。 如「东 (之う) 京 (きょう) タワー」,「五 (ご) 重 (じゅう) の塔 (之 う)」。但「エッフエ儿塔(之う)」(The Eiffel Tower, Tour Eiffel), 不叫「エッフイ儿タワー」
于他没有对所借用的文化全盘接受,而是不断发展,并给他赋
予新的涵义。中国的日语学习者也许最初觉得日语很好学,
这是因为日本从中国借用了许多东西,有很多共同的东西。他
们认为,光从日语汉字来看,就大体知道它的意思。因此,根
本不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去学日语单词。其实不然,汉语与日
语的汉字虽然相同,但表示的意思却不尽相同,有时甚至相反,
方式往往伴随着新生事物得出现而出现,当原有的语言词汇 日本的青年人是使得日语外来语尤其是用片假名书写的外来
不足以表新生事物的意义时,就需要从外语中借用一些词汇, 语大量增加的主要推动力。面向青年人出版的杂志总是在不

论日本的外来文化及对其社会的影响

论日本的外来文化及对其社会的影响

论日本的外来文化及对其社会的影响日本文化融合了中方和西方等外来文化的特点,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导向。

日本人在很早以前就开始挖掘和吸收外来文化中的精华之处,通过长期的沉淀已经成为了一种稳定的机制,为他们吸取外来文化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从根源上来说日本文化是博大的中国文化所派生而来的,从近代开始接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和衍生,使得最终扎根下来的日本文化有着其独特、精彩的一面。

1日本文化的演变进程日本初始文化发展经历了古坟文化、弥生文化、绳纹文化三个阶段,进入了5世纪后从政权上的改变而衍生出了日本独特的专制集权。

日本国开始不断从大陆等国汲取物质和精神双重的文明。

到达6世纪后中国文明已经在朝鲜半岛有了大范围的扩散,继而通过朝鲜国进入日本国,这次文明的冲击使得日本发生了文化阶层的巨大变化。

以飞鸟、奈良为主的时代来临,日本开始关注隋唐时期各个方面的发展,对文化精髓的摄取帮助日本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佛教文化开始扎根日本本土,最终成为日本国的国教,但是此时的日本文化已经开始了自身独立的发展。

进入12世纪后天皇地位和权利的改变使得幕藩制应运而生,武士文化开始进入日本本土的文化行列中。

到了16世纪朱子学已经开始盛行,甚至达到官学的至尊阶段。

江户时代长达几百年的统治时代让诸多思想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进入19世纪的日本受到西方各国的影响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明治维新活动,开始了工业化发展的重要阶段,文化导向也从亚洲开始转移到欧洲,帮助其步入世界经济和文化繁荣发展国家的前列。

二战的发生使得美国文化开始进入日本,在和传统文化不断融合的过程中衍生出一种属于日本国的文明方式。

2日本的外来文化(1)日本的佛教文化进入6世纪中期的日本就开始大范围的接触从朝鲜传过来的佛教文化,虽然它在日本本土引起了巨大的争议,但是最终还是在平安时代开始确认为国教。

日本佛教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巨大的发展,飞鸟、平安、江户等时代都成为其出现重大演变的阶段。

二战的爆发使得日本佛教开始受到《神道指令》的限制,政权和宗教开始分离发展,这项措施促进了日本社会宗教的快速发展。

从中日茶文化异同看日本对外来文化的吸收

从中日茶文化异同看日本对外来文化的吸收

好家长 / 大视野- 253 -从中日茶文化异同看日本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乐山师范学院日语本科专业2013级学生/魏玲玲【摘要】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赋予茶文化意义的国家。

日本向中国学习茶文化时,凭借其自身的创新和优异的学习改造能力,完成了他国文化与本族文化之间的衔接转换,开创了独特的日本茶道。

茶文化称得上是日本吸收他国文化的成功之作。

在全球化的今天,怎么对待各国的先进文化,能在保持自身文化特性的同时实现新发展,目前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以中日茶文化的异同点为切入点,从形成背景,审美意识等几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日本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从中寻找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

【关键词】中日 茶文化 异同 外来文化一、茶道的起源1.中国茶道的起源。

作为茶发源地的中国,在公元前2700多年前便已发现了茶树,并且将其作为药用。

并且利用茶叶最少也已有4000多年。

茶可以说早已渗透于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血肉之中。

唐朝时期国力强大,民族强盛,百姓安居乐业,人们开始注重精神层面的享受。

茶的精神文化开始积累,在唐代中期被称为茶圣的陆羽(733-804)所撰写出的世界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茶经》问世,标志中国茶文化的正式形成。

2.日本茶道的起源。

日本原本是没有茶树的。

公元805,遣唐僧最澄大师将东土大唐的茶籽移植于日本,这才翻开了日本植茶史的第一页。

在《日本后记・嵯峨弘仁六年四月》记载,遣唐僧永忠曾因煎茶奉给嵯峨天皇受到了极大赏赐。

数月后,嵯峨天皇下令民间植茶以备每年进贡。

在嵯峨天皇,永忠,空海,最澄的推崇下,在日本形成了一股弘仁茶风。

此后日本茶祖荣西(1141-1125)法师完成著作《吃茶养生记》,标志了日本早期茶文化的形成。

但真正意义上日本茶道的形成是在室町时期,被称为茶道之祖的村田珠光首次提出“佗茶”的概念,而后在武野邵鸥的补充和创新下,日本茶道的雏形初现。

二、中日茶文化异同点1.形成与发展过程不同。

虽然茶在中华民族史上有了几千年的历史,但最初却只是单纯的物质层面的利用,直到魏晋时期才逐渐从物质跨入文化领域,形成了如今的中国茶文化。

浅析日本动漫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利用

浅析日本动漫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利用

浅析日本动漫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利用作者:范鑫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21期摘要:日本动漫制作者奉行拿来主义,发掘世界各国的历史文化宝藏,尤其是来自中国和欧美的新鲜文化元素,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创造出令世人惊奇的虚幻世界。

本文以多部日本经典动漫为例,分析日本吸收和利用外国文化的特点,以期为中国动漫打开海外市场提供借鉴。

关键词:日本;动漫;外来文化作者简介:范鑫,(1989-),男,汉族,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在读。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1--01日本地理位置特殊,是一个四周环绕海洋的“孤岛”国家,与外界接触少造成见闻鼻塞,文化发展长期落后。

日本民族认识到需要更多地引进、移植异国文化[1]。

但在日本动漫中,利用异域文化元素的作品非常多,很多题材直接来自于国外的神话传说或者文学名著,在其基础上进行改编和扩展,制作出具有独创性的新作品。

(一)日本动漫中的中国文化元素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是日本动漫常用的题材,如手冢治虫的《我的孙悟空》是典型按照《西游记》故事改编而成的。

这部作品在《漫画王》杂志上连载后曾风靡一时,后被虫制作公司改编为长篇动画。

《我的孙悟空》的剧情架构基本上还是参照中国《西游记》的取经路线,不过作品在忠实于原著同时,又加入了作者大量自身的创意。

“手冢流”的孙悟空形象不再是古灵精怪的孙猴子,而是长着一双大耳朵和一张可爱脸的萌猴子,率真的个性让它像一个还没有长大的小孩子。

剧中其他出场的角色,如一同冒险的师傅三藏,猪八戒、白龙马都有不一样的性格、造型设计也喜感十足。

此外,手冢治虫还为孙悟空设计了一个新的敌人——邪魔昆仑仙人,他与孙悟空之间的恩怨情仇让故事情节更加扑朔迷离、充满悬念,给当时许多少年儿童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另一部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在日本也拥有极高人气,在日本与“三国”有关的俱乐部超过百个,各种和三国文化有关的动漫、电脑游戏也超过三位数。

由日语外来语透析日本吸收外来文化特征

由日语外来语透析日本吸收外来文化特征

由日语外来语透析日本吸收外来文化特征论文关键词:日语外采语文化特征论文在现代日语中,外来语及其丰富。

外来语是日本人语言生活、精神生活、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日本吸收外国文化的丰富程度和积极态度。

通过对日语外来语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原因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了解日本民族吸收外来文化的特征。

日语词汇分为和语、汉语、外来语和混合语。

日语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从他民族语言中吸收了大量词汇。

从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国际化,语言也随之进入国际化。

据统计,日语中的外来语占到词汇总量的10.1%,其中大部分已经成为日语的基本词汇。

这些外来语的传入不但丰富日语词汇,同时也折射出日本民族吸收外来文化的轨迹。

一、语外来语的定义“外来语就是从外国语言中吸收、同化,作为日语使用的词语。

……从中国传来的汉语是广义上的外来语,但是在日本一般不称为外来语。

”卯所谓外来语就是他民族的词汇作为文化的一部分,被吸收进来,成为本族语言的一部分日语中的外来语通常是音译而来,用片假名进行标注。

狭义的日语外来语不包括近代以前从中国吸收的汉语,是以欧美语言中吸收的词汇。

但是近代之后从中国吸收的”一、/”(麻将)、“芋j一”(饺子)、“多才于工一”(老酒)、“、/”(面子)等被看作是外来语。

广义的日语外来语是从其他民族语言中吸收来的词汇,作为日语词汇的一部分进行使用。

因此外来语有两个特点:一是原语是外语;另一个当作日语进行使用。

从这一点来看,日语中的汉语同样属于外来语,汉语不是日语固有的词汇(和语),它是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产物。

二吸收外来语的原因外来语进入日语的速度快,数量大,几乎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其中有着其深刻的社会原因与心理背景。

从客观上讲,日本与世界各地的交往愈来愈频繁与密切,日本对世界上发生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变化及其关注,由此使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外来语进入日语。

另一方面,日本在文化传播技术方面进步,各种传播媒介应运而生,地域上的局限性已束缚不住他们探求世界的目光,传播媒介的兴盛为他们了解世界打开了一扇扇窗户,使他们更快捷,更方便地超越时空的阻隔,认识了世界。

日本的外来文化吸收方式

日本的外来文化吸收方式
代。安 土桃 山时代 以后 , 日本 社会 世俗样 相思想变强 , 教 佛
文化的影 响力减弱 , 被传讲世俗道德的儒教所渐 渐取 代。为 了维持儒教严密 的学 问体 系 , 和歌与物语 等传统文化受 到刺
激, 产生了 日本国学。而后 , 国学 也成为 吸收西洋学 问的基
础 。 日 民族 固有 的传统 宗教 , 神道 , ] 本 “ 首先 是与佛 教 融 合, 产生两个分支 , 后又与儒教收稿 日期 : 1 —1 0 2 1 2—1 0
收过程 中, 本人表现 出强烈 的务 实精神 。受这种实务精神 日 的鼓励 , 积极 吸收外来优秀文化 的同时 , 在 他们也在改 造 , 鉴
别外来文化 中不符合 自己的内容。
二、 融合性的吸收
日本吸收 了很多外来 文化 , 但并 没有完全 照搬 , 而是 与
日 本 的 外 来 文 化 吸 收 方 式
邵 敏
( 哈尔滨 师范大学 , 哈尔滨 10 8 ) 50 O
摘 要: 日本文化与其他 国家相比 , 有许 多不 同的特征 。 日本文化 与社会 , 或者是 日本人的行 动模 式, 以至于 日 本人的意识 构造 , 都表现 出不 同于他 国的某种特征 。究其原 因, 日本 吸收外来文化 的方式有着 密不可分的关 系。 与 明治时代以前是 以中国作为 向导, 吸收外来文化 。之后是从西 洋吸收外 来文化 , 战后 主要 是吸 收美 国的文化 , 二 但
是尽管不断地被 日 月异 的世界文化 冲击着 , 新 却没有被吞并 , 反倒通过 自己的改造使之真 正 日 本化 。
关键词 : 吸收 ; 选择性 ; 融合 性 ; 混杂性
中图分 类号 : 13 33 K 0 (1 )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0 1 7 3 ( 02 0 05 0 10 — 8 6 2 1 ) 1— 14— 2

试论日本吸收外来文化的周期性_武安隆

试论日本吸收外来文化的周期性_武安隆
— 统 , 加 强对 摄人 的外 来文 化的重新 选择 , 再次 进行 咀 嚼 消 化 —吸收 , 这个 阶段 极有 可能 对 外意 识上看 , 大 抵是 鄙外 主义 抬头 , 甚而 可 能 占据优 势 。 我 门把 这个 阶段 叫作 对外 来 文化 的 “ 冷 漠抵触 期 ” 。 从 有史 记载 以 来 的 日本 吸 收外来 文化 的历 史来 看 , 也许 可 以说 就是 “热 情 吸收 期 ” 和 “冷 漠抵 触期 ” 交 替 出现 的过程 。
社 会文 化
试论 日本 吸 收外来 文 化 的周 期 性
南 开大学历史研究所副所长 武安 隆
日本是一 个 长 于 吸收 外来 文 化 的 国家 , 但这 种 吸收 又 并非 直线进 行 , 始终 如一 , 而是 呈现 着 较为复 杂 的周 期性 。 本 文试图 从宏观 上揭 示这 一规律性。
当 对 日本 吸 收外 来 文 化 的历 史 作纵 向观 察 时 , 屡屡 可 以 发 现 这样 的现 象, 即在某 一 时 期, 日本人 对 异 国文 化兴 趣 极浓 , 也 不管 是物质的 、 制度 的 、 精 神的 , 均进行 饥 不 择 食 式地 大 量 摄 取 。 这时 , 从对 外意 识上 看 , 大 抵 是崇 外主 义 占据优 势 。 我们 姑 且把 这个 阶段 叫作对 外来 文化 的 “热情 吸 收期 ” 。 等 这个 时期 一 过 , 日本人 对异 国文 化 的热情 便逐 渐 消退 , 并起而 强 调 自己 的传
试论 日 本吸收外来文化的 周期性
异 其 趣 。 综 上 所 述 , 我 们是 否 也 可 以 把 8 94 年 (停 派 遣 唐使 )到 14 0 1 年 (足 利义 满遣 肥 富、 祖 阿使 明)之 间的大 约 5 0 年看 做第 一 个 “冷 摸抵 触 期 ” 。 当然 , 这在 一 定意 义 上是 从 国家对 外 政策 的意 义 上来说 的 。

浅析日本“拿来主义”的文化特征

浅析日本“拿来主义”的文化特征

知识文库 第24期17浅析日本“拿来主义”的文化特征严 莉日本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不是简单地拿来,而是有选择地吸收当时的先进文化,使日本文化呈现出多元性。

通过选择和加以改造,从而保持了文化的主体性,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

一、前言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善于“拿来”的民族,日本文化是在不断接受、选择、融合外来文化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混合、多元的文化。

纵观历史,日本民族早期主要吸收中国文化,到了近代,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曾涌现出两次大规模的全盘西化的热潮。

特别是二战后,日本经济受到前所未有的重创,长期的战争以及原子弹的轰炸,当时的日本可谓是满目疮痍。

可就是这样一个被极度破坏的战败国,在经过短短20年后,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这与日本的“拿来主义”是密不可分的,正是对国外先进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工程技术的如饥似渴,善于学习引进并博采众长,才使日本经济神奇般地恢复生机,重立世界强国之首。

二、选择性地拿来虽说自古以来日本就不断地吸收他国先进的文化,但日本人的“拿来主义”,并不是一味地全盘接受,而是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对这些“拿来的”文化进行甄别、取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与国情不相符的内容进行改造,从而巧妙地使之成为具有日本特色的日本文化。

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两个半世纪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中国的许多律令制度、文化艺术、科学技术以及风俗习惯等,通过他们传入日本,对日本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例如仿效唐制,制定了“大宝律令”;仿效唐朝教育制度,在京都设立大学,学习的内容与唐朝大体相仿;模仿唐朝租庸调制,颁布了《班田收授法》等等。

但是日本在借用唐朝先进的生产方式与政治制度时,却将有利于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拒之门外。

因为日本皇权起源于大部落的合并,贵族势力非常强大,而贵族的荫位制可以让贵族子孙自动获得很高的官职,也就是说科举制度与日本固有的身份制与世袭制不相符。

三、创造性地拿来任何一个国家、民族在其文化发展的过程中,都在不断地与外来文化进行接触、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吸收着外来文化的精华,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本国的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日本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浅谈日本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摘要】日本是一个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国家,它对外来文化很少排斥,而是积极地消化、吸收,并且其对外来文化并不是采取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根据国情与民情的实际,有选择、有批判地吸收其有益的部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造、创新,最后使其成为本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与日本的地理环境、开放的社会和日本人的一些思想是分不开的。

而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并且不止一次地面临着共同的历史命运。

应该说,日本的经验对我们是具有借鉴意义的。

【关键词】日本外来文化吸收创新原因中国日本民族是一个勇于和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民族,每当处于重大的历史转折时期,都能够为适应自身的要求,有目的地、系统而又有选择地吸收外来文化,并加以融合、创新,最终形成本民族所特有的文化。

我们都知道,日本是一个偏居东亚的岛国,四面环海,可谓“远东孤儿”,见闻闭塞,对外来文化素来具有新鲜感,因此有人说:“从特定意义上讲,日本的历史就是一部吸收外来文化的历史。

”【1】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曾经也指出:“在世界历史上,很难在什么地方找到另一个自主的民族如此成功地有计划地汲取外国文明。

”一、日本吸收外来文化的历史从日本文化史来看,日本文化是在外来文化的刺激下发展起来的。

日本接受外来文化有三次大的高潮:第一次是大化革新,吸收了隋唐文化。

第二次是明治维新,吸收了西欧文化。

第三次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吸收了美国文化。

【2】早在2000多年前,中日两国已经开始了有文字记载的友好往来,所以在中国的隋朝、日本的推古朝以前,中日就出现了交流。

在日本绳文时代末期,为了躲避战乱等,很多的中国人经朝鲜半岛移民到日本,同时也将先进的文明与生产工具和技术带到了日本,比如说水稻、铁器、青铜器等,促进了日本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公元五六世纪以后,日本更加积极地吸收中国的文化,不仅有物质层面的吸收,还有了精神文化方面的。

这个时候日本正是推古朝,圣德太子通过朝鲜半岛间接吸收中国儒家、法家、道家、佛教文化,在日本进行了推古朝的改革,603年制定“冠位十二阶”,604年制定“宪法十七条”,都是引用中国典籍,使用了儒、法、道、佛教的一些规范和思想概念。

而且为了更全面学习中国文化,他还主动派出遣隋使到中国去,这为日本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经久不衰的动力,推到了日本的大化改新。

公元618年,隋亡唐兴。

当时日本正处于社会制度变化发展的时期,为学习唐朝先进文化和引进唐朝制度,日本朝廷向唐朝派出遣唐使,而这个时期遣唐使的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派遣持续时间之长,是世界中古史上的一大奇观。

这个时候也是日本“百事皆仿唐制”的“全盘唐化”的时代,是“唐风”文化盛行的时代。

日本学者坂本太郎指出:“这个时代的文化,最引人注目的特点就是唐风的盛行,无论是儒教、佛教、律令政治,还是学问艺术各方面,都是照搬唐朝的样式,或者稍加修改增删,总之,无不与唐风有关。

人们认为唐文化具有最高的水平,尽早达到它那样的水平,是当时一般的共同目标。

”【3】当然,日本在吸收、移植中国文化是,还是注意了日本的国情的,是有所变通的。

比如说,唐朝的尚书省中除六部外还有九卿,这是沿王制而来的。

九卿当中又有大理寺这样的司法官,但刑部也有司法官。

于是,与司法有关的官职就产生了重复。

另外,尚书省六部之一的工部,与将作监并存,户部与内务大藏并存,礼部与礼仪使并存等等,这样重复的官职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

而当日本在引入唐制,设立八省时,并不是全盘照搬。

不但因应本国国情,将户部分为民部和大藏,还将作为执行官的辨官和负责审议的门下省的官职并于太政官之下等等各方面的改革,从而避免了由理想与实际需要出发的官职的重复,如上述所说的改革司法官的重复,一份工作两个人去做这样的冗官状况,确是颇费了一番苦心的。

而最能体现日本吸收外来文化的创新的当数日本文字的创立了。

日本在中国汉字的基础上,创作了以五十音为基础的本国文字,这种文字是吸收了汉字的某些字形而创造的,在中国文字早已发达完善时,日本尚未创造出自己的文字来书写自己的语言,在学习中国文化的过程中,日本人先是借用汉字书写日本语言,后来又借助汉字创造出日本假名,假名与汉字混用,形成发展为今天仍在应用着的日文。

正是因为日本对中国的文化并不是照搬照抄,这样日本文化在与外来文化整合过程中终究未有否定自我,而是保持了日本文化自始至终的主体性,形成了“和魂汉才”的文化模式。

【4】古代日本把中国作为吸收外来文化的主要对象,但到了近代中国落后了,西方世界崛起,这时,日本不是拘泥于古老的中国文化,而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西方文化作为自己的学习对象。

在1868年,日本发生了明治维新,在政府发布的治国大纲———“五条誓文份明确提出了“求知识于世界”的原则,在这个原则的指导下,日本文化转而对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文化全面开放。

在明治政府“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的指导下,从1868年到1890年,日本在科学技术、经济发展、社会制度、学术思想乃至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都有选择地学习和移植了西方(尤其是荷兰)文明,在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中,形成了近代日本资本主义文化,并使日本很快成长为世界五强之一。

而在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失败以后,日本受到了美国的占领。

美国在占领期间,对日本文化实施了重大的外科手术,这导致大量地移植了西方主要是美国的文化制度。

尽管日本文化在转型过程中不断努力汲取西方的先进文化,但并未盲目吸收或是全盘西化,而是仍然保持着自身的特点。

这样日本文化在面临西洋文明强烈挑战之时再一次发挥了其灵活应对的特长,在对西洋文明的别择中最终打出了“和魂洋才”的旗帜。

而在在美国文化冲击波袭来之时,日本人仍未放弃融合内外文化的一贯传统,走出了“和魂美才”的发展模式,倡导国民仍固守本民族的良风美俗,保持日本文化古色古香的韵味。

由此可见,日本文化在具有强大吸收性的同时也具有强烈的抵抗性,无论是中国文化、欧洲文化还是美国文化都要接受日本批判性的吸收,都要经历日本化才能得以生存、发展。

【5】二、日本能够吸收外来文化并使其本土化的原因通过了解日本吸收外来文化的历史,我们知道,日本对外来文化一直保持着一种开放的态度,有很强的包容性,并且在引进外来文化后还能够进行创新使其本土化,那么是什么造就了这一切呢?我想,首先,我们应该分析一下日本人民所生活的环境,因为地理环境对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和民族性格都有不容忽视的影响。

【6】众所周知,日本是西北太平洋上一个狭小的群岛国家,为太平洋西部海底大山脉露出水面的一些海岛,它的国土面积狭小,耕地有限,并且资源匮乏,这些都使得日本人不得不依赖于外部,向外进口或掠夺。

再加上,日本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灾害频繁,它地处太平洋沿岸的火山地震带上,地壳变动极为激烈。

据统计资料表明:日本全国平均每天约有四次地震发生,每年有1次6. 5级地震,每10年有1次7. 5级地震,每20-30年有一次8级以上大地震,还有危害巨大的火山和台风,这些给日本的国民经济造成巨大的破坏。

面对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与匮乏的资源,日本人的生活得不到根本性的保障,甚至于他们的生命都有极大的威胁。

残酷的现实不仅使日本人感到了眼前生活的艰辛与残酷,更让他们对未来的生活产生了无限的忧虑和惶恐,造就了日本人敏感的心理特质和强烈的生存意识和危机意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愈加浓重。

于是,在危机意识的作用下,日本人千方百计地向外学习先进文化以促进发展,从而形成一种很强的对舶来文明的适应能力。

正如吉田茂所说:“日本民族能够巧妙地利用当时国内外有利的环境和条件,靠的是日本民族所具有的巧妙的顺应、应变能力”。

【7】日本民族这种对外部世界的善变的弹性适应力,总是使其能顺应时代的必然趋势前进。

日本具有这种本领的动力就是基于日本民族强烈的生存需要。

再者,日本是一个孤立的岛国,“由于日本岛国的封闭性以及历史和文化的后进性,决定了其“只能靠引起外来思想文化的形式来发展其自身的思想文化。

”【8】为了摆脱落后,日本不得不吸收各种外来文化,以此来迎合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而且,日本不像中国那样有“唯我独尊”的文化优越感,日本不是“文化的发源地”,一直以来都处于落后地位,这种与先进文化相比造成的落差,反倒使其没有文化包袱,对外国文化不存在传统文化偏见,所以能够积极地吸收外国先进文化。

最后,我们也不能忽视了日本古代所特有的文化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虽然日本日本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中,始终以吸收的外来文化为媒介,但它毕竟有自己的根。

日本文化如同一棵树,它的根深扎于日本的国土上。

【9】事实上,构成今日“日本文化模式”的内在根据恰恰存在于史前文明之中,以“绳纹人”为主体的“绳纹文化”乃是日本文化的“母体”,之后经过漫长的变迁与外来文化多次“交融”才形成今天日本所特有的文化。

虽然绳纹文化带有未开化的、落后的、非理性的特征,但其在日本吸收外来文化的狂潮中均发挥着强有力的主导与制约作用,坚持了日本文化的主体性并将外来文化日本化,这种深层文化是日本民族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长期积淀的结果。

三、对中国的启示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并且不止一次地面临着共同的历史命运。

但是为什么在面对外来文化时,他们的态度会有如此大的不同?面对日本文化的兼容于传承,我们应该怎么做?应该说,日本的经验对我们是具有借鉴意义的。

首先,我们应该明白,拒绝学习外来先进文化,固步自封,妄自尊大的国家和民族必然衰败,甚至还会灭亡。

不可否认,中华民族的文化确实很辉煌,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产生“唯我独尊”的傲慢心态,我们应该这个现实,以一颗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对待外来文化,不能一味的排斥。

像清朝的“闭关锁国”,是我们应该牢牢记住的反例。

所以,在遇到外来文化挑战时,需要我们摒弃“自我中心”的偏见,对外来文化采取较客观的“拿来主义”。

其次,吸收外来文化必须是在保持和发扬本民族文化精粹的基础上,全方位、多角度地吸收,而不能光是形式上,或是单纯从物质文化上持“拿来主义”简单地照搬。

中国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其中有很多有价值的东西有待我们发掘。

【10】我们要在保持本民族的特色的前提下来吸收外来文化。

在现代,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很多中国人已经忘记了自己民族的文化,一味地崇洋媚外,他们更愿意过“情人节”而不是“七夕节”,这就本末倒置了。

虽然日本也吸收了很多的外来文化,但是,无法否认,日本人的固有特性或称之为“国魂”或“和魂”的文化因子却始终保持着稳定。

【11】日本对吸收进来的事物也会加以改造、扬弃、创新。

事实上,就在吸收、引进外来事物的最初阶段,日本为政者就已经经过一定的深思熟虑,去选择那些可预见到能够适合并促进日本发展的“先进”事物。

【12】所以,当我们面对外来文化输入的新高潮时,日本吸收外来文化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可供参考和借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